新时代里你我眼中的上海世博会

2024-04-13

新时代里你我眼中的上海世博会(精选9篇)

篇1:新时代里你我眼中的上海世博会

诞生于1851年的世博会,比现代奥运会还年长“45岁”。这件缘自西方的“古董”,由于在全球化环境下参展方、参观者的减少,曾一度被视为“走了下坡路”。而今,距离上海世博会开幕还有50多天,人们在谈论上海世博会能为中国带来什么的同时,也注意到上海正在改写世博会的历史。

“中国申博成功初期,有一种观点认为,将世

界各地的人们汇聚到一起的世博会已经过时,互联网本身可以解决几乎所有的问题;也有人推断,由于美国法律禁止动用国家财政参展世博会,所以这个曾经的‘世博大国’极可能缺席上海世博会,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对世博会也并不怎么感兴趣。”

“事实证明,这些观点并不正确。”自2001年起参与中国申博工作的全国政协常委、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周汉民这样评论一些反对的声音。

人们习惯以参观人数、参展方数量乃至金银奖颁发之最等来衡量一届世博会。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说:“预计上海世博会的规模和参观人数两项指标,都将创造历史纪录。”

截至目前,上海世博会已有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展,半年会期预估将有7000万人次参观。美国尽管“姗姗来迟”,但展馆工期紧凑。在此次中国两会上,外交部长杨洁篪宣告,有近百位各国政要计划到访上海世博会。

回顾注册类世博会的“历史版图”,欧洲、北美和极个别的亚洲国家曾经“密集”举办世博会,而非洲、南美几乎没有世博会的足迹。

“世界的发展在向东方倾斜。”全国政协委员、见证中国申博历程的外交学院院长赵进军说,过去,世博会主要由发达国家主办,现在第一次由世界最大的一个发展中国家来主办,这反映了这个世界在变。

“世博会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作为中国驻国际展览局代表,周汉民对当年申博时中方承诺的1亿美元参展援助计划记忆犹新。他说,这笔来自东道主的资金,力促发展中国家在参展过程中“不掉队”,这一援助金额在世博会历史上堪称最高纪录。“世博会不仅是经济和科技盛会,也是世界文明的荟萃,发展中国家同样有大量的文明成果与世界共享。”

“中国申博成功后的7年多时间内,国际展览局成员国的数量从89个增加至156个,新成员中绝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周汉民说:“中国元素为世博会、为国际展览局的发展注入了动力。”

周汉民指出,平等和创新是世博会永恒的主题,即使在互联网“膨胀”的今天,上海世博会依然会是一次发展中国家充分参与的盛会,也是试图回答工业化、城市化问题的盛会。

“世博园区就是一个‘地球村’,在这里地球变得‘扁平’起来。”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委副秘书长王战说,对于不同的时代而言,有不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当今世博会所能表达的内涵一定与过去有所不同。

“当年申博时,‘低碳’概念在中国还鲜为人知,但可以预见,在上海世博会举办后,‘低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可能会成为潮流。”王战说。

他认为,全世界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看到并把握新一轮“革命”的契机,是世博会对当下世界发展的现实意义。他说,在世博园区,专家学者、科技人员、企业研发人员将体验到不一样的未来城市生活形态,即将掀起的“头脑风暴”是世博会的价值所在。

为治愈“城市病”寻找“药方”,被视为世博会未来的另一发展方向。首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创造了把“城市”当作展品的“城市最佳实践区”,这意味着各种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紧张、人口膨胀、城市污染、粮食安全等问题的城市解决之道将一一呈现。

洛塞泰斯说,世博会第一次以人类城市生活为主题,这是一个创举。他认为,从上海世博会开始,以后的世博会都会继续探讨这一主题。而上海世博会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人们在世博会上所见到的包括环保建材、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都将进入普通人的生活。

“人与人面对面的互动和沟通,是互联网所不能取代的。”周汉民说,相反,网络的作用反而会无限扩大上海世博会的世界影响。

事实上,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举办恰逢多个“转折”。“绿色革命”、城市化浪潮背后,中国是世博会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改革者”。

周汉民说,全球经济复苏之路尚且曲折,但或许世博会就是一个转折点,它将为未来提供一种指向。

篇2:新时代里你我眼中的上海世博会

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是一个热爱国际交往、崇尚世界和平的国度,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办好上海世博会。中国取得了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这是世界博览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道路的支持和信任,也体现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瞩目和期盼。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喊出东方巨人的声音:做世界的世博!

上海世博的申办成功,昭示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逐日提升,大国崛起的步伐正在稳步迈出。上海世博会是我国向全世界展现自己、介绍自己的平台,是与世界各国同台交流、合作的媒介,上

海世博,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效益,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在这里淋漓尽致的展现,华夏古国千万代人智慧的结晶在这里绽放,炎黄子孙十三亿颗沸腾的心在这里燃烧,中国向全世界展现着自己矫健、自信的身姿,中华民族日渐强大,我们希望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追求和平,寻求世界的共赢。上海世博体现着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追求,上海世博,是全世界的世博,中国融入世界,世界需要中国。

2010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 Better Life),这个主题蕴含着深刻的涵义,那就是“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她的副主题: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这也是建设“和谐城市”的具体体现,建立“和谐城市”,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和谐,在形式上体现为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上海世博会将“和谐城市”的理念贯穿在世博的申办、筹备和举办的整个流程中,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和创新,也是人类发展、建设理念的巨大进步。上海世博,不仅是中国的世博,也是世界的世博。

世博是中国展现城市是人创造的,它不断地演进演化和成长为一个有机系统。人是这个有机系统中最具活力和最富有创新能力的细胞。人既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也是美好生活的体验者。人的生活与城市的形态和发展密切互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有机系统与地球大生物圈和资源体系之间相互作用也日益加深和扩大。人、城市和地球三个有机系统环环相扣,这种关系贯穿了城市发展的历程,三者也将日益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唇齿相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2010上海世博会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公众对“城市时代”中各种挑战的忧患意识,并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促进对城市遗产的保护;使人们更加关注健康的城市发展;推广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成功实践和创新技术;寻求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促进人类社会的交流融合和互相理解。这是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理念的具体阐述,上海世博江为世人描述一种崭新的发展理念和方式,如何又好又快的发展,在人类社会快速进步的同时,做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和物质、国与国之间的协调发展,并加强交流,和谐大同。

世博是中国展现自己、宣传自己的平台,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政治、文化效益,我们应抓住机遇,发展经济,提升文化影响力,在后世博时代,我们更应抓住世博会带来的契机,做好餐饮、旅游、服务、交通、文化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关注世博,并为之献策献力,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理应承担起宣传世博、推广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责任,我们肩负着描绘祖国蓝图的重担,是建设“和谐城市社会”、实践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中坚力量,我们必须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传统文化,开拓创新,与国际接轨,了解世界形势,为让中国更好融入世界努力,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合作服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促进中国更

好更快发展。现阶段,我们应从小事做起,关注世博,宣传世博,树立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为世博会贡献力量,如做志愿者或者自觉为来华外国朋友提供服务、介绍世博和中国,发动身边的人参与世博,关注世博,在校园宣传世博,网上宣传交流等,切实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和谐世界奉献力量。

2010,心在一起!

2010,We’re Together as One!

2010,我们的心一起跳动,让我们欢呼,让我们舞动盛世世博的序幕,为盛世中华、为强盛华夏、为东方巨人的崛起而欢呼鼓舞!上海世博,世界的世博,让全世界一起干杯!

篇3:新时代里你我眼中的上海世博会

2007年11月在沙特2010世博会组委会组织的沙特国家馆方案的全球方案征集竞赛中,我们获得了该馆的设计权,这也是上海世博会外国自建馆中唯一由中国设计团队独立完成设计的场馆。本文从建筑创作的角度展开论述,拟从理论到实践的整个过程去揭示建筑表象背后的内在影响要素和深层意义,旨在与广大建筑师共勉。

一、寻找文化对应及文化元素的植入

当今信息时代,人类之间在技术方面的展示、沟通和交流已无障碍,但文化的沟通和交流特别是面对面的文化交流还需要大大的加强。世博会开幕以来中外观众所呈现出兴趣和关注点也说明了这一点:世博会国家馆的功能首当其冲应是浓缩了各个国家文化和传统的载体。这是我们这一设计团队在着手之前对这一建筑功能的一个最基本的判断。

概念的产生是在建筑师分析+感知这些文化背景资料并结合建筑学的知识整合的结果。如何提高自己的感知分析能力和判断力、或者说如何纠正自己的感知方向,它既是建筑师长期实践并慢慢累积的结果,同时又是建筑师灵感和激情迸发的产物。

在设计之初,设计团队对中东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幼年时接触到的一些阿拉伯的神话传说上,为此我们在沙宁华先生和付志明教授的指导下,搜集了大量的伊斯兰文化艺术方面的基础资料,以寻找与阿拉伯文化的对应关系,实现了从陌生到了解再到喜欢的过渡,二位老师深厚的中东文化背景,对我们的建筑创作起了关键的作用。

本次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如何体现本次世博会的主题,如何能与业主的思想共鸣,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经过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我们确认本次设计需要重点思考的延伸主题(A-E)——由世博主题拓展而来,并很快形成了三个概念方案:(其中:概念1、2入选竞赛第二轮)

A.快乐的建筑

B.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

C.绿色建筑

D.地域文化特点的诠释

E.如何体现中沙友谊

通过将世博主题、业主要求与沙特文化元素予以整合反复推敲、对比以及深入的思考我们设计团队选择了“月亮船”的构思作为第二轮的重点。最终,沙特的“月亮船”带着美好的愿望和友谊漂浮到了黄浦江畔,最终赢得沙特世博委员会和竞赛评委会的首肯成为实施方案。

二、方案的感知度

感知度是信息论中表述人对信息认知的接近程度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信息的感知即是根据足够容量的信源输出样本提取信源基层组织信息的过程。研究表明人对信息语义的识别在本质上是生动的、形象化的。建筑创作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建筑师追寻对业主和观众来说具有高感知度方案的过程。

通过对沙特文化元素的提炼和分析,我们认为相对现代沙特来说传统沙特文化的经典元素对中外观众具有更高的感知度、更能引起共鸣。从开幕后大家对沙特馆——这一基于“一千零一夜”而来的月亮船方案的认同和追捧也验证了我们这一判断。从业主的最后选择中也告诉我们只有将建筑创新与建筑的感知度有机结合,建筑师的设计创意才能引起较强的审美共鸣。

方案的构思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在拷问自己:对业主需求的理解、文化元素的提取是否真的吻合了沙特人民的理想、信仰和价值观,并能将之转化成为当地文化和业主(甲方之中的领导者)倾向的物理形式和空间的反映。是否真的将中东国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交流、共同发展的迫切心情以及推介沙特文化魅力的强烈愿望通过我们的建筑语言呈现了出来。

由此看来,建筑创作不可能以建筑师自己所建立的理论去自圆其说,而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中演变出来的,由此得到的结果,既表现出方案的唯一性也呈现出方案的特殊性,对作为文化载体的世博会国家馆,更应是如此。

五月上海,黄浦江畔,满载沙特人民友情的“月亮船”呈漂浮状朝向伊斯兰圣城麦加方向(西偏北31.748°),给人极强的精神寄托感,这一具有精神含义的轴线转动为长方形用地外部空间营造和布局带来了契机。周围用“沙漠”、“绿洲”、“海洋”组成和谐的沙特地域风貌——积聚,满载智慧、富饶;富有生命的“月亮船”位于正中心,这既反映出沙特特有的人文风情和地域特征,又寓意在此人才、资源、财富的汇聚。

三、场所精神塑造——3个舞台+1个回味

对于建筑特别是展览建筑的创作,伴随着构思呈现出的形态——月亮船,接下来就应针对该建筑类型的核心需求——空间体验和塑造该馆应有的场所精神来进行深化。场所是由空间的形体、色彩、材料、符号、声音、味道等具象元素与人的活动一起构成的整体环境,是一个人记忆的物体化和空间化,而场所精神则是人对这个场所所产生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⑴舞台1——等候(参观预热)

排队等候是世博会的常态之一,如何将被动的、枯燥的等候变为积极地、舒适的展前预热无疑是世博展馆应正视的重要议题。

方案通过将船形展厅作架空处理,有效地将游客的等候区笼罩在荫凉之下,使观众免受上海5-10月期间的高温和太阳辐射,展示平台下侧周边的喷水设施又对空间起到了降温作用。进入沙特馆入口广场,通过环行坡道按照穆斯林朝拜的顺时针方向依次排队等候,这时在公共平台上展演的民族歌舞,可缓解等待带来的焦急和枯燥,从而使等待过程也极富观赏性。结合景观在表演平台前方设置了台阶式看台,充分地考虑了各方位角度观赏效果,将舞台的相对高度定为一米,确保各区域游客的欣赏视线达到最佳。

⑵舞台2——主题参观

有人说世博会是一场实现人类梦想的行为艺术。在参观方式上我们试图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把观众从现实快速地带入到阿拉伯文化的浪漫之旅中。依照月亮船的双曲面外形,我们在室内流线布置上颠覆了传统的“二元并置”模式,利用船体本身优美的形体内侧作为展示投影屏幕,展廊架空其上,环绕而行,用非常独特的融入式动线布局,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参观体验。“这里没有固定座位的束缚,置身于1600平方米的环绕屏幕间,你大可走在传送带上,跨越千山万水,在感受绮丽沙漠风光的同时,触摸文明、梦想和爱情的真谛。”(注1)

在此,由参观方式的创新给中外观众所带来浪漫和富有诗意体验成为对本届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最佳诠释。

独特船形内部空间特征为展示空间的规划和流线的布局带来了诸多可能,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又为这种畅想提供了强力的技术保证。但无论怎样,在这里空间是建筑的主角,而人在整个过程中又是空间的主角。

⑶舞台3——总览

在展厅完成浪漫的沙特之旅后,继续上行我们来到了能鸟瞰整个世博会的“真主的空中花园”。这里是一片和谐的生态绿洲,栽植着哺育了沙特人民生命、孕育着美好未来的椰枣树(沙特的国树)。站在船舷,登高远望,黄浦江美景尽收眼底。虔诚的教徒们可以站在这里朝“船头”所指的方向——麦加朝拜。一个精致典雅而又极富异域特色的观光休息平台展现于此,不但增加了城市情趣,又恰到好处的补充了这个区域的“第二城市标高”功能。

(4)螺旋坡道——回味

该馆阿拉伯风格浓郁的内部装饰使观众意犹未尽、流连忘返。观众在这里交流感受、拍照留念。

各层参观流线沿圆形中厅环行布局,游客循环移动,便捷顺畅,既利于管理和疏散,又适应了博览会人员密集的特点。

整个场馆空间设计从开敞城市空间——场地空间——中介空间——室内空间——屋顶空间都充分强调开放空间的层次感和场所感的塑造,畅游之中的人们在城市与建筑的内外空间的转换中享受着沙特之旅带给我们的美妙体验。

沿下行坡道进入1.0米平台出口处,那里是纪念品店以及休闲区,在这里游客们可以品尝沙特的美味,购买各类特色纪念品,同时在此结束本次参观全部过程。

场地及建筑在东侧设有VIP出入口,VIP客人和残障人士可在接待厅内乘观光电梯(无障碍)直接进入场馆进行参观,从而避免了与普通游客流交叉而产生的不必要的混乱。在半地下层为后勤保障用房,从场地东侧独立进出。

四、绿色建筑理论的实践

1、在建筑物本身设计中通过如下方法提高建筑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展馆内作为交通核心的——倒锥形中庭,其内外环形坡道区域充分利用自然光,从而减少了常见展馆人工照明过度依赖而导致的能耗。半地下室也通过屋顶采光的设置来减少人工照明的能耗。

用架空建筑体量来营造凉爽舒适的室外等候空间和表演空间。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5月~10月的世博会期间正值日照峰值段。阳光下场馆的架空结构在西北侧形成巨大的投影区,既为等候参观和观赏演出的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室外小环境,又丰富了展出形式。

2、船形展馆的上扩下收的造型,使展馆

外墙几乎回避了日晒的影响,使外围护隔热问题通过造型已初步解决。船体外壳因展示方式的需要不设外窗,有效地减少了建筑与外界的冷热交换。

3、加强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1)屋顶绿化在展示沙特风貌的同时又有效地改善了展厅屋面的隔热性能。

(2)外墙材料通过轻质隔热材料的适用来增中庭加其热阻,如轻质组合外墙、断桥+Low-E铝合金中空玻璃窗。

4、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及其压力、温差的作用。

中庭空间设有水帘,在内外环之间通过水对热量的吸收和中庭顶部与底部的温差,促进了空气的凉爽和流通,也有效地改善了展馆内的空气流通。

最大可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朴素的、适宜节能技术的采用是本馆绿色建筑实践基本判断和选择。高技术节能则意味着高成本的浪费,至少对临时性的世博建筑应是如此。

作为一个如此人性、周全而又微妙的设计,我们坚信在展会期间定会倍受青睐。同时我们也相信承载着绿色未来的月亮船,定能将沙特人民美好而又虔诚的祝愿,传递给热情好客的每一位中国民众。

五、创作体会

1、2000多年前的老子在讲到“有无相生”理论时已对空间有过精辟的论述: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建筑师使出浑身解数所设计的世博展馆,本质上是展示各国文化内容的容器,所有的精彩尽在其中。空间仍然是建筑的主角,而人又是空间的主角,任何用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的评价方法来评价建筑都有悖于建筑的根本特性。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作为每个国家文化容器的自建馆,塑造出该馆特有的场所精神无异应是每个参与其中的建筑师所追求的创作终级目标。形式和空间孰重孰轻,建筑师应作出平衡和选择,但需指出的是过于关注外形往往会忽略了建筑的其他属性。

2、真实的建筑:

真正的创作需要我们投入自己真实的感情,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发现对方的需求。从概念确定、总体布置、空间与形式塑造到展示方式的创新等无一不是在充分尊重、理解和欣赏并且融入业主的文化和需求的前提和状态下得出的结果,无一不是在理性分析平衡形式和功能等各个设计要素后得出的结论。由此说:理性分析的方法是永恒的,而建筑的表现形式是永远变化的。

3、对“创新”的理解:

进入本世纪,建筑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自由时代和实验的时代。建筑师是创新的催化剂,是新思维的传播者。但如前所述,本人认为建筑的终极意义并没有改变,或者说人对建筑的根本需求没有变,建筑创新意义并不就在形式上的花拳绣脚,而需要我们在遵循建筑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结合人类在信息时代的技术成果,探索更加以人为本的物理环境和使用方式,本次沙特馆在展馆展示方式上的创新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真正有创造力的设计过程是一种探险和求异的机会,然后这种机会又汇聚,在不断探求的过程中从实用性和实质性的角度解决问题。展馆的实质性问题就是参观方式和参观体验问题。

4、建筑的社会属性:

不同于其他艺术,建筑师应通过规划和设计社会空间来服务于社会而存在。因此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虽然每个方案都能嵌入一种人生观或者社会视角,这里拿出的不仅仅是遥远的概念,而必须是伴随着这个概念的相应价值判断,但总体来说建筑已脱离了建筑师个人的美学范畴。只是世博会把建筑的社会属性揭示的更为清晰。

5、张永和先生在总结中国建筑创作现状的时候说到:

在本土现代文化体系还未建立起来之时,你突然发现已被纳入到一个巨大的国际商品消费组织中,建筑变成了营销、消费的一个对象和环节,从而不可避免地卷入到巨大的消费浪潮中。而建筑应该比商品具有更多的属性,或者说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世博会作为人类艺术和技术成果集中的大规模展示和规模空前的盛典奇观,其对建筑创作的风向标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本届世博会不同展馆所呈现出的不同创作理念和手法以及观众对她的反响或者说评判,应该说为今后我们进行建筑创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六、结语

世博会作为人类的一个盛大的狂欢节,各国家馆似乎才刚刚粉墨登场却马上就要谢幕。传统必须被传承,变革也必然要发生,作为参与其中的一份子,我们真心期待着这届世博会能为建筑师的创作带来清晰正确方向的推动,期待着我们建筑师在这一盛大的建筑选美的T形台前能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

参考文献

[1]、《精神与形式——关于安藤忠雄与后现代主义》王振军、顾静《时代建筑》1990.01

[2]、《路易斯康》李大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08

[3]、《建筑仍然是建筑吗》[韩]全光铉(Kim Kwang-Hy)《建筑学报》2008.10

[4]、《西方现代建筑与建筑师》荆其敏张丽安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09

[5]、《全球通史》(上下)[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

篇4:世博上海 上海人眼中的世博会

2. 你感觉世博会给上海带来了哪些变化;

3. 世博会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具体的改变;

4. 推荐一个你认为最能代表上海的东西;

5. 提出一个你对上海的希望;

6. 如果不在上海,你更想去哪里生活。

姓名:蒋孜洁

性别:女

职业:学生

年龄:20

籍贯:上海

1.一群国家聚在一起玩,然后介绍一下自己国家的文化及科技,顺道拉点生意回家做。

2.城市化建设加快,市民素质进一步提高。

3. 觉得家门口的道路更加干净了,自己对于生活细节会更加注意,如坐扶梯左行右立。

4. 地铁,尽管很拥挤但更能让我感到这个城市 的上进。

5. 希望世博只是上海腾飞的开始,上海发展能越来越猛 。

6.欧洲,一个宁静的小镇。

姓名:王明军

性别:男

职业:酒店总经理

年龄:53

籍贯:上海

1.世博会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次盛会,也是中国面向世界展示其文化魅力的一个舞台。

2.世博给上海带来经济繁荣。

3.外面的客人多了,我将会更忙,所以说世博对我的改变就是给我带来更快的工作节奏。

4. 城隍庙的五香豆,有嚼劲,有回味,外地人会喜欢上它的。

5. 我希望上海通过这次世博,政府对老年人的治病、健康有更多的人文关怀 。

6. 如果不在上海,我更想去厦门,那里的环境适合我居住,安静,洁净,美丽,环保。

姓名:赵睿毅

性别:男

职业:上市公司证券投融资高级经理

年龄:32

籍贯:上海

1.一个看世界的窗口。最想去看的就是欧美馆与最佳实践馆,在那里能看到外部的世界,看到我们所想象不到的。

2. 并不是世博会给上海带来什么改变,通常上海人不会因为什么偶发事件而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3. 大量的外地亲友预定了下半年来沪的行程(相当一部分是我邀请的),我自己则一直蠢蠢欲动地盘算去参观。

4.石库门的旧式里弄。

5. 在世博期间,如果不用刻意去做什么,也许会更好。

6. 巴黎或者北欧的某个小镇。

姓名:吕建国

性别:男

职业:期货公司职员

年龄:46

籍贯:上海

1.一次举世瞩目的盛会,世界人旅游的热点,像个大庙会。

2.文化、城建、环境质量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穿睡衣上街的人少了。

3.暂时的生活不方便,如:到处修路开车难,能提供吸烟的地方越来越少。

4.上海城隍庙。

5.交通能通畅点。

6. 杭州、青岛,这两个地方一直是我想居住的地方,退休后我肯定要过去住上一阵子,但还得等十几年,也许那时候上海和这两个地方的环境差不多了,我也就不用出去了。

篇5:《我眼中的上海世博》演讲稿2

《我眼中的上海世博》

1910年,一位来自上海叫陆士谔的年轻人创作了幻想小说《新中国》,虚构100年后在上海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情景。带着历史的沉淀,带着文化的醇香,带着科技的跨越,带着未来的憧憬,冲刺百年举世瞩目的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隆重开幕。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震惊环宇,圆了中国人的梦想!像首次成功举办奥运会一样2010年中国人民举办世博会的梦已成真,上海世博会以如椽巨笔在世博会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

金秋十月,我和爸爸、妈妈一同去上海,有幸参观了世博园的一些场馆,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我觉得世博园就象一首交响曲,而一个个不同的国家馆,就象一首首不同的乐章,有的雄浑,有的轻灵,有的激昂,有的秀美,真的如同那句名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当我们全家徜徉在中国馆中,刹那间,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亲身感受到“色彩与色彩”的和谐,同时也感受到世界带给我们的五彩缤纷。小眼睛看大世界,我眼中的上海世博,是以红色为主体。红色,显示着情感的热烈与奔放,是喜庆的颜色。世博中国馆的设计大面积地采用沉稳的“中国红”作为主色调,色彩夺目。让 “中国红”再一次成为世界流行色,我相信中国馆一定能成为黄浦江畔的又一个标志性建筑。

我眼中的上海世博是以绿色为背景。世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绿化就是体现绿色的一个重要环节。参加世博会的来宾在上海都能感受到:这是一座森林城市、无污染的城市、美丽而文明的城市。

我眼中的上海世博是以蓝色为边框。蓝色,显示着生命之水的可贵和难得,是宁静的颜色。水是万物之源,水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根基。上海世博会会址建立在黄浦江畔,而无论是上海的城市,还是世博会会址都跟水有着很深的渊源。蓝色象征着万鸟翱翔后的天空和千帆过尽后的大海,虽然沉稳却不乏活力;虽然安静去不乏激情,这不正是对上海的最好诠释,对世博的最完美体现吗?

我眼中的上海世博是以黄色为装饰。黄色,显示着上海的温暖和阳光,是光亮的颜色。它象征着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照耀着美丽的上海,使之处处绽放着耀眼的花朵,这一切不都意味着展示在世界面前的是一个充满无限魅力的上海和无限精彩的世博会吗?

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组合成了我眼中的上海世博,奔放、热烈、希望、温暖、激情汇成了我心中的上海世博。

在我眼中上海世博会不仅仅是上海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最后,我要说,2010年上海世博会给了上海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我还要说2010年上海世博会因为选择上海而成了历史上最耀眼的一次!难道不是吗?

篇6:上海世博会的“绿色”亮点

由回收的牛奶饮料纸包装变身的1000多张造型时尚、简洁实用的座椅, 将被放置在上海世博会活动场馆内。

饮用后的牛奶饮料纸包装是百分之百可以再生利用的资源。常见的无菌纸包装回收后经过特别的再生技术, 可加工成经久耐用、防水防潮的板材。上海世博会环保座椅就是采用了该环保板材为主要材料。制作一条长1.2米、宽0.4米的世博环保长椅, 需要856个250毫升大小的牛奶饮料纸包装盒。除了环保长椅, 这些包装还可以变身为垃圾桶、衣架、文具、地板、工业托盘等有用的生活和工业用品。

不可思议的零碳馆

上海世博会场馆之一的零碳馆共分4层, 总面积2500平方米, 设置了零碳报告厅、零碳餐厅、零碳展示厅和6套零碳样板房。

各类节能环保的高科技材料贯穿运用于整个场馆:电能和热能由会发电的太阳能窗户供给;地板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散发出负离子, 变成会呼吸的生态地板;墙体采用纳米保温隔热材料, 白天储存的太阳能量将在夜间释放荧光, 减少照明能耗, 使展馆成为会发光的房子。

零碳馆所需的电能和热能, 还可以通过“生物能热电联产系统”对餐厅内各种有机废弃物、一次性餐具等降解而获得。降解完成后, 最终余下的“产品”, 还能用作生物肥, 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LED照明:越夜越美丽

今年, LED有望从景观和公共照明领域进入家庭照明, 而上海世博会很可能成为开启“半导体照明元年”的最佳契机。

作为一种以半导体芯片为材料的固态光源, LED利用电子移动来发光, 直接把电能转换成光能, 转化效率高达68%, 是白炽灯的5倍以上。因此, LED的耗电量仅为传统灯泡的1/10, 使用寿命却是传统灯泡的100倍。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 LED将广泛应用到室内外照明、景观装饰、指示牌、信息显示屏、演出布景等方方面面。届时, 整座世博园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LED集中示范区。

篇7:美国教授眼中的上海世博会

说起来有些令人難以置信一2010年上海世博会居然已经快要结束了。在中国,特别是在上海,我们常常有错觉,就是世博会似乎是一扬永远不会落幕的嘉年华。

一下子就到了回首、总结和展望的时候了。在这里,我想援引一位美国朋友的感受。作为对中国热心的外来者,他多半比我的感觉更新鲜和有趣。

他叫斯科特,美国某大学的历史系副教授。今年夏天,他带了一群选修他“世界博览会”课程的学生来上海,在世博会上泡了一周时间。

在谈及对世博会最初的观感时,斯科特写道:

“如果说上海不代表真正的中国一上海人一遍一遍地跟我重复这一点,世博会又不是真正的上海的话一上海人说,世博园只是在上海但并不是真正的上海,我实在不知道自已是身在何处了。”

“我品尝了瑞士巧克力,买了一顶哈萨克斯坦风格的帽子,一位只顾低头发短信的年轻中国女孩在我的世博护照上盖了一个‘特立尼达’的印章。(作为美国人),造访‘朝鲜’更是令人兴奋的经历……我晕头转向、大汗淋漓地在这个两平方英里的微小星球里走来走去,几乎不可能把思绪理出一个头绪来。”

上海世博会有超过7000万的参观者,“这在世博历史上是创纪录的,只有1970年的大陵世博会与之接近,有5900万参观者”。“"7000万是什么概念?就相当于是把上海、北京及接下来包括纽约在内的全球另外四大城市的人口都加在—起。”

渐渐地,他理出了一些头绪一上海世博会最重要的主题,应该并不是“史上最大”,而是它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世博会的主题Better City Better Life,在中文里被翻译成了类似‘城市将改善你的生活’的意思,与英文并不完全对应。我不断问我的中国朋友,这有什么区别?”

“我在排队两小时参观中国馆时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直到我进入馆内,了解中国人对于未来城市的梦想。八分钟的短片里,追踪了一个中国城市普通家庭的一天,穿插以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化的进程。”

然后他才体会到,“改善生活”是大多数中国百姓最大的梦想。“跟我聊过的不少上海人都提到,现在房价太高、富人太多。”

“2010年世博会可能会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将一个崛起国家的热情与打消世界对于这个国家忧虑做到平衡处理的世界博览会”。而他最大的希望是,“上海这座充满了聪明善良市民的未来‘美好城市’,将在未来真的拥有绿色的‘美好生活’,并为国际和谐做出贡献”。

他还提及,在离开中国之前,他与一位世博会组织方的负责人吃饭,席间他问道,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之后,是否北京、香港、西安这样的城市还会接着申办,就像美国芝加哥办完之后,圣路易斯也会要求主办?这位负责人笑着说,像这样举全国之力、筹备如此长时间、规模如此宏大的世博会,在中国应该只有这一次了。

“我突然间明白,这并不是一种市场经济式的竞争,中国更看重的,是在尊重传统和急速城市化之间寻求平衡。”

“2010年上海世博会正体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这个特定时刻,中国的矛盾和选择。而很快,世博会就会在上海消失,世博园的那片土地上,又将充满推土机和吊车,回到这座20130万人的大都市中人们熟悉的那个景象。”

我突然问明白这并不是一种市场经济式的竞争中国更看重的,是在尊重传统和急速城市化之间寻求平衡。

篇8:上海世博会的低碳绿色创新

世博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创新, 从1933年以来, 我们知道1933年芝加哥的世博会第一次确定要有主题。芝加哥的主题是“进步的世纪”。半个世纪以来, 各届世博会都要确定一个鲜明的主题, 这些主题无不关乎人类的文明发展, 因为这些主题都具有鲜明的导向型。我们注意到近50年来, 约20届世博会, 有2/3以上的主题选择了与地球、生态和人居环境有关。例如1962年“宇宙时代的人类”, 1967年的“人类与世界”, 1970年“人类进步与和谐”, 1974年“环境与海洋”等。都是和人居环境有关的。一直到2008年西班牙的世博会, 也是以“水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这些主题都是和生态、环境有关的, 显而易见, 通过这些主题我们可以验证, 环境和生态, 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关注的主题。

下面介绍历届世博会生态与环境建筑特点与主题创新的一些范例:

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举办世博会时, 因为场地很热, 专门把欧洲馆集合在一起建成了有很多自然流水的生态塔来制造凉意。而且, 场馆的顶可以打开, 白天气温比较高时就自动把馆顶合上, 晚上气温低时馆顶又自行打开。另外, 本届世博会每个场馆都建有一个喷泉中厅, 房顶上还有链条垂下来, 为了用水降温而不乱溅, 实现了不用电能空调与照明的低碳模式创新。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主题是“人类、自然和科技”。芬兰馆被评为展现汉诺威世博会主题最好的, 它的风巢结构起实施两个建筑, 中间是一个园林, 种了80多棵白桦树。它来自芬兰的白桦林, 点缀了各式各样奇怪的石头。树都有12米到16米高, 创造了一个非常宁静的休闲的空间。其次是荷兰馆展示的“新的绿色自由”主题, 它是由荷兰建筑师Mvidd设计的四层建筑, 每一层基本上都是1000平方米, 每一层都有90%的场地是用于园艺设计的。你进到里面看到一大片郁金香, 一大片树林等等, 以自然景观为主。然后它顶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它有那个风车供电, 为自己风力发电。

在2005年爱知世博会上, 为表现世博会主题“自然的睿智”, 日本馆的建筑物表面用3万株柱子的竹条编织而成, 远远望去, 犹如一个巨大的蚕茧, 其构思源自竹帘。“蚕茧”使展馆可以避免直射阳光, 并通过墙面绿化节省能源, 构造良好的自然通风环境。而充满了科幻感的丰田馆则是以“地球循环型展馆”的理念建造的, 展馆的主题是介绍21世纪“与地球共生的移动方式”、“全球规模移动的喜悦与梦想, 移动之魅力”。高达30米的展馆外墙是利用旧报纸和树脂膜等材料制成的再生纸板, 外面的框架是钢结构。展馆内壁采用能吸收二氧化碳的植物材料———孟买麻, 这种材料能够净化空气, 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整个展馆建筑可全部再利用、废弃物为零。它代表了“绿色”建筑的全新低碳理念。

上海世博的低碳会展模式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 在这种主题目标和行动期许中, 当然要包含良好的生态和宜居的环境。所以, 上海世博会不仅仅是表达中国城市文明进程的精神与气质, 更要重视生态、绿色的低碳发展模式。众所周知, 上海是一座能源极度匮乏的城市。但是上海目前的高速发展又拉动了能源消费量的持续增长, 每年达到8.9%的增速。无庸讳言, 上海也有严重的环境污染。近年来, 在国家科学发展战略的指引下, 上海提出了未来发展的低碳模式战略, 并在工业、交通、资源循环利用、低碳实践区等方面启动了200多项重大的科技项目, 为低碳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和技术支撑, 上海已经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首批两个试点城市之一。可以说, 上海世博会坚持生态优先的低碳模式路径, 是“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的中心立意。

2009年7月, 上海世博事物协调局和市环保局共同发布了上海世博会的环境评估报告, 这是承办方发出的要举办一届“绿色世博”的重要信号。2009年8月, 联合国联合规划署发布了上海世博的环境评价报告, 肯定了上海世博会的绿色努力和低碳措施。

首先是上海世博的会展选址非常有战略眼光, 选择了城市中心的旧工业改造区, 这样既与城市的主题相吻合, 又带动和实现了老城区的有机更新, 激活了衰败老城中心, 让其重新美好起来, 不能不说是一种智慧和勇气。特别是世博区新建100万平方米的生态走廊, 大大提升该地区的生态质量, 加上适当布置的众多公共艺术品, 使这个昔日灰色的文化死角成为亮丽的风景线。上海世博会的选址理念, 必将成为各国城市更新的借鉴样板, 产生深远影响。

其二是上海世博会绿色技术的广泛应用, 直接造就了低碳排放的绿色园区。不管是基础设施还是单体建筑, 无论是永久性的建筑还是临时性的场馆, 不管是新建建筑还是改造的老建筑, 设计者都在节能减排、节约资源和减少环境负荷上采取先进、有效的技术和材料。整个世博园, 都体现了一种低碳世博的理念。

其三是城市最佳实践区成为上海世博会的又一大亮点。在这些绿色行动的集体亮相中, 上海世博会对于老工业区、老城区与老街坊的规划意图是明确的, 一方面为各国提供优秀实践案例的展场, 同时实践区的本身也成为最佳低碳实践的案例。在最佳实践区里面, 保留了工业建筑, 占该区总建筑的60%以上, 体现了保护前的修复、改造和利用。使其具有新的功能和节能环保的品质, 并且嵌入了许多文化与时尚的现代元素, 这样既保留了历史的基因, 又可以展现时代精神。

上海世博的低碳绿色亮点

所以我们已经看到, 上海世博会也是一次集中低碳实验和绿色行动的环境盛会, 其中亮点多多。

世博轴:位于浦东世博园区中心地带的世博轴。世博轴是世博园区空间景观和人流交通的主轴线, 全长约1000米, 宽约110米, 是世博园区内最大的单体项目。世博轴是世博会“一轴四馆”五大永久建筑之一, 是一个由商业服务、餐饮、娱乐、会展服务等多功能组成的大型商业、交通综合体。世博轴采用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节能、环保、生态技术, 首先是“一轴四馆”邻近黄浦江, 所有场馆都充分利用江水源循环降温, 提高空调系统效率。“一轴四馆”堪称绿色技术的集大成者, 节能节水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节能率高达62.8%, 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61.3%, 杂水用量占生活用水量76.7%, 回收雨水利用可达3万立方米, 还有程控微灌溉系统可节水50%到70%。6月22日, 上海世博园区世博轴首次进行灯光调试, 展示了当今国际先进的节能、降耗、环保和生态等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使得这些建筑“充满智慧”。

世博中心:位于卢浦大桥东侧浦明路以北的世博中心, 其造型揉合了现代建筑视觉理念, 在排列方式上由西向东高低错落, 表达出一种既有整体循序而又不失变化的韵律美。设计师充分利用沿江景致及世博园区宝贵的景观资源, 形成晶莹通透的内部空间和外部形态, 同时体现节能和生态要求, 成为真正意义上充满智慧的绿色建筑。世博中心内部在技术方面, 设计方案按照减量化 (Reduce) 、再使用 (Reuse) 、再循环 (Recycle) 的3R原则, 统筹安排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回收和再利用, 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尽量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整个建筑除使用有关节能环保的太阳能、LED照明和冰蓄冷系统等高新技术外, 考虑到世博中心临近黄浦江边, 该建筑将采用江水循环降温技术, 避免空调产生较大的耗电量。另外, 还采用了地源热泵、雨水收集等节能技术。世博中心在设计中对环保设备及它的后期功能利用都要求很高, 把节能降耗发挥得淋漓尽致, 真正体现出“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

世博主题馆:位于世博园区B片区世博轴西侧的上海世博会主题馆, 其屋面大面积铺设太阳能板, 采用并网发电运行方式, 将太阳能发电传回城市电网中。太阳能总发电量2.57兆瓦, 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单体面积太阳能屋面。太阳能板面积达3万平方米, 年发电量可达250万度, 每年减少CO2排放量约2500吨。主题馆东西立面设置有世界最大的生态绿墙, 面积达5万平方米。之前爱知世博会最大的绿墙只有2.5万平方米。利用绿化隔热外墙在夏季阻隔辐射, 并使外墙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降低, 降低传导;同时在冬季既不影响墙面得到太阳辐射热, 同时形成保温层, 使风速降低, 延长外墙的使用寿命。

中国馆:位于世博园区南北、东西轴线交汇处的中国馆, 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 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中国馆的设计引入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 使它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挑出层如此宽阔的建筑本身就是对力学和材料学的有力挑战, 难度自不待说。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厅是东西南北皆可通风的空间, 在四季分明的上海, 无论展会期间各种气候如约而至, 让观众都能感到有一股股与人体相宜的气流在抚摸自己的肌肤。外墙材料为无放射、无污染的绿色产品, 比如所有的门窗都采用LOM-E玻璃, 不仅反射热量, 降低能耗, 还可能会喷涂一种涂料, 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 为建筑外墙照明提供能量。地区馆平台上厚达1.5米的覆土层, 可为展馆节省10%以上的能耗。国家馆顶上的观景台也可能引进最先进的太阳能薄膜, 储藏阳光并转化为电能。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 雨水净化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主体建筑的挑出层, 构成了自遮阳体型, 已经为下层空间遮阴节能了。所有管线甚至地铁通风口都被巧妙地隐藏在建筑体内。

世博演艺中心:位于浦东的世博演艺中心, 犹如黄浦江畔的一只“艺海贝壳”, 它将成为上海世博会最重要的永久性场馆之一, 在世博会期间将承担各类大型演出和活动, 满足世博会大型文艺演出需求。该中心的弧形外观不只是为了凸显这座文化新地标的时尚感, 其中也蕴藏着精妙的环保构思。下层圆弧表面形成自遮阳体系, 在高温季节避免阳光直射, 同时为玻璃屋顶的地下空间进行自然采光。仔细瞧瞧, 你还会发现在“飞碟”的外围有着养眼的“绿坡”, 而非呆板的水泥。“绿坡”的作用不可小觑, 事实上这是屋顶覆土技术的应用, 它不仅使得世博演艺中心能完美融入周边的水绿景观, 而且能为场馆外延地下空间保温隔热。在水资源利用方面, 世博演艺中心利用江水冬暖夏凉的特点, 引入身旁的黄浦江水形成新型高效节能的空调系统。而在场馆顶部设有雨水收集系统, 能够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 进行浇灌与道路清洁。场馆表面采用低耗能的环保材料, LED新型光源代替传统照明, 使得建筑比传统模式耗能大大降低。

世博园中心绿地景观:位地浦东的上海世博园中心绿地景观, 总面积达42公顷。在世博会期间, 中心绿地承担着各种庆典、表演、展览、会议等活动, 同时也是游客游览、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会后, 绿地景观将成为上海市的绿色中心之一。在建设中, 绿地景观综合解决了滨江洪涝、生态重建、人流疏散、遗产利用、文化展示等问题, 使之成为一块滨江的绿地、世博绿地和城市的绿地, 满足会展期间和会展之后的多种功能。首先是临江滨水带, 由不同类型的生态堤岸、湿地、土丘与码头等构成, 滨江栈道贯连期间, 使人与日常的潮水和江波相呼吸, 并感受丰富的滨江生态系统的边缘效应。其二是内河湿地带, 中间的泡状景观元素由水泡、树岛、灌木岛等多样化的生境所构成。斑块的边缘效应和隔离效应, 为水体净化、多种鸟类和生物的栖息创造条件, 并营造出丰富的景观效果。内河湿地的水是经水处理站净化后的黄浦江水, 通过湿地的过滤自净作用, 形成清澈的河水, 再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输往场地其他区域, 充分体现着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三是夹岸疏林草地带, 为缓坡草地和乡土乔木林构成, 两条林带夹一条湿地, 林木由水边至防洪堤顶由疏而密过渡, 基调树种由落叶的枫香和乌桕过渡到常绿的香樟林。在世博会期间, 此区域绿地承担一定的人流疏散作用。平时则是轻松愉快的休憩地。四是堤内庭院艺术带, 由展区通往绿地的南北道路划分设计了十五个小庭园, 它们构成环境艺术“容器”嵌入防洪堤的土坡, 形成半围合的庭院展示空间。在这些庭园中, 将生态环保新技术与景观相结合, 充分展示了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点、新技术, 绿色、环保、节能、太阳能利用、雨水收集和水能利用、废旧材料再利用、风能、屋顶花园新技术, 等等。体现未来的城市和如何使生活变得更美好的绿色庭院技术。

篇9:上海世博会对海洋经济的影响分析

1上海世博会的前期效应分析

在世博会筹备期间, 受世博会影响最主要的是投资型的海洋产业, 其中对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影响和推动最大, 海洋电力业和海洋工程建筑业等第二产业推动次之, 而对海洋渔业等第一产业影响甚微。

1.1滨海旅游业——世博受益最直接的产业

举办世博会受益最直接的就是旅游业, 世博会将使上海乃至中国形成巨大的旅游客源市场,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长达6个月的展期内, 有170余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加上海世博会, 参观人数超过7 000万人次。这样庞大旅游客源的到来, 为世博会前期上海及周边地区迎来一轮展览场馆、酒店和交通设施等的建设, 饭店业的改造和新扩建的契机, 可以说世博会筹办过程就是整合宾馆、交通及景点等各项要素的过程, 为拉长上海旅游产业链提供了机遇。

1.1.1 世博会成为上海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器

世博会的召开为上海城市旅游基础设施提出新的要求。世博会要为展览提供会展用房, 为参展工作人员、预计将要接待的与会人员和旅客提供餐饮、住宿和交通保障, 以及配套的生活设施、购物和娱乐设施。而在世博正式筹备之前, 上海全市星级宾馆、五星级宾馆、酒店客房数、床位数远远达不到世博会期间的要求, 此外酒店内部的设施, 如, 客房的设备、酒店的信息化设备和商务设备等都与世博会要接待的商务客人的需求存在差距, 在旅游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方面亟待加强与完善。世博筹备期间, 为满足世博期间对旅游基础设施的需求, 汉庭连锁酒店等多家酒店在世博园区相继开业;同时, 世博会的召开刺激了上海旅游的创新能力, 2009年4月上海市中心一家设有上下铺、房间大小只有7 m2的袖珍旅馆开张, 它的目标人群就是2010年世博会游客中的“背包一族”。当然, 受益的并不只有上海。据调查显示, 至2010年4月底, 世博会前期, 上海的住宿缺口每天在6万张床位左右, 这些将依靠上海周边城市的支持[1]。

1.1.2 世博会提升了上海滨海旅游服务能力的软实力

旅游业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重要窗口, 面对世博这种大规模、高层次的国际展会, 对上海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专业人员的素质、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水平等方面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世博会筹备之前上海旅游软环境来看, 上海很多酒店集团化程度不高, 单体酒店竞争力薄弱, 宣传促销和培训管理方面不到位, 缺乏国际酒店服务标准和意念的高素质和相对稳定的员工队伍。此外, 很多酒店还停留在标准化的地位, 缺乏个性化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这些都导致酒店还不能提供与世博会相适应的信息、商务和绿色服务。世博筹备期间, 上海市通过行业协会加强了对旅游行业的管理和协调, 推进了旅游企业的改革, 加强了行业自律、规范了企业竞争行为、配合政府建立良性的市场秩序, 加大了协调工作力度, 增加了应急、应变能力, 全面提高了旅游行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提升了上海旅游服务的软实力。

1.1.3 世博会加快了上海邮轮经济等高层次旅游产品的开发进程

邮轮经济是高层次的旅游产品。世博会前夕, 上海港迎来了多班国际邮轮。仅2010年2月, 上海港共计迎送中日航线的国际客轮16艘次, 外国籍豪华邮轮6艘次, 11 000余名旅客船员出入境。该数据与2009年同期相比, 旅客客流量增幅达88%;与2010年1月相比, 增幅更达150%[2]。随着世博会的临近, 国际邮轮在上海港停留的频次将继续加大。据专家分析, 这些豪华邮轮的纷至沓来, 有力地推动了上海“邮轮经济”的全面发展, 加快了上海高层次旅游产品的开发进程, 带动了上海都市旅游、酒店、餐饮和购物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1.2海洋交通运输业——世博会影响最大的产业

1.2.1 世博会加快了港口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以世博会为驱动, 中国经济和贸易大幅提升。对于中国的海运业来讲, 面临着一个大好的发展机遇。港口凭借它在航运中的特殊地位, 自然也就占据了发展中有利的位置。世博筹备期间, 通过港口运输能力的大幅提升, 推动了港口结构调整和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了港口装卸、仓储、代理、联运和结算等管理方式的规范化、现代化发展, 推动着港口技术进步及现代管理方式的运用, 提高了港口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1.2.2 世博会推动了上海从国际大港向国际航运中心转变

上海具有比较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现代金融体系、先进的港口基础设施、高效的航运服务体系, 以及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有广泛参与全球竞争的周边经济腹地, 具有加快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有利条件。世博会的召开, 充分发挥上海陆、海、空综合交通枢纽和大口岸优势, 加快推进上海航运业的发展, 促进上海向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 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转变, 增强上海国际航运资源整合能力, 拓展上海航运服务产业链, 提高综合竞争力和服务能力。

1.3海洋电力业——世博会影响最为深远的产业

为更好地诠释上海世博会“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以低碳、节能、环保为特征的亚洲最大海上风力发电场——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力发电场项目在世博前夕全部完成安装、调试, 投入运营, 正式并网发电。上海东海大桥100 MW海上风力项目位于上海东海大桥东侧1~4 km、浦东新区岸线以南8~13 km的上海市海域, 总投资23.65亿元。由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上海绿色环保能源有限公司、中广核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和中电国际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上海东海风力发电有限公司负责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投资开发和运营管理工作[3]。

1.3.1 世博会促进了我国海洋风电业的技术创新

作为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的我国第一个大型海上风电项目——东海大桥风电场, 对我国海上风电技术研发以及可再生能源发展具有示范意义。整个风电场34台机组全部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目前国内单机功率最大的3 MW离岸型风电机组, 技术创新不仅体现在选址勘察、总体设计、设备制造上, 而且包括运营调试和后期维护过程, 对于促进我国海上风力发电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1.3.2 世博会驱动着海洋风电业相关联的环保与风电制造业迅速发展

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建设给上海带来的最大效益将是环保和对风电制造业发展的巨大驱动力。有资料显示, 风力发电1度, 可相应减少960 g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每千瓦时风电能创造0.25元的环境效益, 被誉为“绿色电力”。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建成后, 与燃煤电厂相比, 每年可节约8.6万t标准煤, 减轻排放温室效应性气体二氧化碳23.74万t, 节能减排效益显著, 极好地诠释了上海世博的低碳生活理念。

此外, 风电场的建设和落成, 对临港新城风电制造业集聚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2009年10月起, 上海电气集团临港基地全面启动风机生产项目, 德国西门子风电及新能源产业项目和华仪电气风电项目也于2010年开工建设。目前, 临港产业区已集聚了德国西门子、上海电气和华仪电气3家风电设备制造商, 成为中国最大的风电设备生产基地之一。如今, 新浦东版图上, 北有张江太阳能电池研发机构, 南有临港风能发电, 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2上海世博会的中期效应分析

上海世博会对海洋经济的中期影响, 表现最为直接且突出的是滨海旅游业, 其次海洋交通运输业以及涉海服务业也受到上海世博会的些许影响,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2.1国内外宾客涌入上海, 宾馆酒店爆满, 供不应求, 价格上涨

世博会的举办, 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宾客涌向上海。据了解, 原计划在近一两年内要来上海的外国游客, 由于世博会, 都选择提前访问这个城市。国内很多企事业单位也因为世博会在上海举办, 纷纷将会议安排在上海召开。更多国内的散客, 一方面考虑这难得一次的世界经济盛会在国门内举办, 不参观一下未免遗憾;另一方面, 世博会正值暑假, 带孩子感知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因此选择来到上海。上海世博会对外开放的184天, 累计接待人数超过7 000万人。如此之多游客涌进上海, 致使上海宾馆酒店价格飞涨, 供不应求。据上海旅游局公布的数据, 仅2010年6月上海过夜人数为756 600人, 同比增长61.2%;旅游饭店客房平均出租率为85.23%, 同比增长33.61%;平均房价为583.89元/间/天, 同比增长26.46%[4]。

2.2世博刺激上海旅游消费, 涉海服务业产生连带收益

世博会吸引了八方游客, 刺激了上海旅游消费, 使滨海旅游收入大幅增加, 通过“旅游消费链”, 涉海服务业也产生了连带收益。以海洋餐饮服务为例, 世博期间到访上海的游客都会在外用餐, 2010年9—10月, 休渔期刚过, 正值大量海鲜上市的时期, 海鲜消费快速增加, 以经营海洋水产品为主的餐馆、酒店迎来客流高峰期, 带动了海洋餐饮服务的瞬间迅速发展。除此之外, 游客来到上海, 不会局限在世博园内活动, 游客的短途或长途出行, 必然会使用到轮渡、公交、火车和飞机等交通工具, 进而带动上海滨海公共运输服务的发展。

2.3世博会产生“蝴蝶效应”, 滨海游溢向“长三角”

世博经济绝不仅限于5.28 km2的园区, 同样也不仅限于上海一个城市。世博会的“蝴蝶效应”已逐渐显现, 全国都分享到了上海世博会的“红利”, 而长三角区域无疑是“世博利好”最集聚的区域。鉴于距离近、交通便捷, 很多海内外游客游览了上海之后, 自然都到江苏和浙江等地走走看看, 据估算, 上海世博会7 000万人次的参观者中有30%~35%的人会选择在华东地区继续参观游览[5]。

2.4上海港运送旅客出入港繁忙, 世博期间旅客运输量猛增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开幕吸引了越来越多邮轮访沪, 引发上海港客运量的猛增。据浦江边检站介绍, 搭乘邮轮的游客大多来自欧美、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等。船方及多家旅行社均表示, 许多旅客已将参观世博会列入行程安排, 成为其旅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西班牙籍仿古帆船“安达卢西亚”号更是专程来沪参加世博会, 将在上海国际客运中心停留至9月。仅6月上海国际客运中心共计出入豪华邮轮18艘次, 国际客轮17艘次, 边检民警办理出入境边检手续34 000余人次。而在2009年, 上海国际客运中心没有邮轮进入, 仅有往返于中日之间的国际客轮17艘次, 出入境旅客船员仅不到1 800人次, 同比增长达19倍之多[6]。

3上海世博会的后期效应分析

上海世博会已圆满谢幕, 然而世博会的影响远未止步, “后世博”时代大幕已开启, 海洋经济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3.1引领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

上海世博会“成功、精彩、难忘”, 回顾世博, 人们第一个想到的一定会是“科技”。从开幕第一天起, 世博会上那些大放异彩的科技亮点就让游客赞叹、回味、憧憬。上海世博会所呈现给世界的“科技盛宴”, 既不是点缀、更非作秀, 而是将对今后全球的技术发展产生切实而深远的影响。世博科技成果将会被转化和产业化, 作为以科技为支撑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未来海洋产业发展的重点。

3.2绿色海洋经济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绿色世博”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遵循的重要理念之一, 其“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本身就蕴涵着“更美的环境, 更绿色的生活”的愿景。上海世博会不仅展示了先进的低碳、绿色技术, 更重要的是它所倡导的低碳环保的绿色理念, 通过世博会这个载体, 已经深入人心, 未来发展之路, 必然是一条绿色之路。在当前海洋灾害频发、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凸显之时, 未来海洋经济究竟如何发展?上海世博会劲吹的“绿色”之风, 以可学可行的实践与事实, 已给出答案, 那就是发展低碳、绿色的海洋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产业转型等多种手段, 提高能源利用率,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追求绿色GOP, 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 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作为一个世界级的盛会, 2010年上海世博会, 成为新世纪之初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双引擎”。飞转的“引擎”, 将大大提高上海的开放程度, 使之更好地与世界融合。同时, 这一切都意味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会带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郭英之.2010年上海世博会旅游发展潜力的效应分析[J].旅游学刊, 2003, 5 (18) :52-56.

[2]世华财讯.上海港“邮轮经济”将在3月掀起新高潮[EB/OL]. (2010-03-02) [2010-12-10].http://www.hycfw.com/Figure/gangkou/xpx/2010/03/02/44430.html.

[3]佚名.东海大桥海上风电月底并网发电预计未来发电量可达2.6亿千瓦时[EB/OL]. (2010-06-07) [2010-12-10].http://www.shdrc.gov.cn/searchresult_detail.jsp-main_artid=16845.

[4]佚名.2010年6月上海旅游统计资料[EB/OL]. (2010-07-17) [2010-12-10].http://lyw.sh.gov.cn/shlyj_website/HTML/DefaultSite/lytj_2010/2011-06-27/Detail_3069.htm.

[5]佚名.世博旅游产生蝴蝶效应客运公司很受益[EB/OL]. (2010-06-10) [2010-12-10].http://auto.ifeng.com/roll/20100612/343581.shtml

上一篇:八声甘州翻译下一篇:保基乡组织人大代表对政府道路交通工作开展专项评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