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开启移动网络新时代

2024-05-03

5g开启移动网络新时代(通用9篇)

篇1:5g开启移动网络新时代

开启5G时代的序章——山东太平洋光纤光缆公司董事长高

宪武2018新年寄语

2018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在辞旧迎新之际,我谨代表山东太平洋光纤光缆有限公司,由衷地感谢各级党政领导的关心和帮助,感谢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为代表的战略合作伙伴,感谢以谭建荣院士工作站、美国研发中心为代表的外聘技术专家团队,更感谢坚守在科研、管理、生产和市场一线的职工以及家人们。一年来,我们齐心协力,紧跟市场需求,适时优化经营方略,潜心研究和推进智能制造项目建设,以更加顽强的斗志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一年来,我们共同塑造工匠精神,对标世界最高标准,以“新工匠”团队拔高精益化生产,产品质量再上新台阶。一年来,我们与浙江大学合作设立院士工作站,与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等院校共建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公司研发实力达到了历史新高度。一年来,我们与巴西、巴基斯坦、厄瓜多尔、阿尔及利亚、泰国、印尼等国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斩获出口印尼1000万美金的订单,出口份额占比节节攀升,“SPFO”品牌活跃在“一带一路”大市场。一年来,我们新增光纤拉丝二期项目,光纤年产能达1500万芯公里;我们投建年产400吨光纤预制棒项目,一个完整的“棒-纤-缆”产业链已见雏形;我们旗下的太平洋光电科技公司研制的VCSEL芯片及AOC有源光缆产品,将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一年来,我们一直走在,奋斗的路上......眼下,2018年已然来临——这是党的“十九大”之后的开局之年,是中国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纪念之年。新的一年,“宽带中国”、“互联网+”、“军民融合”、“中国制造2025”等利好新政相继出台;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组织实施2018年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通知》,5G规模组网建设及应用示范工程成为2018最大亮点之一。5G时代到来,撬动中国光纤光缆行业巨大的市场需求......机遇在前,我们整装待发。我们坚持以“光电物联产品与解决方案领导者”的定位,坚定“以党建促发展”的道路,凝心聚力,践行新理念、展现新作为,不断为用户创造新价值!让我们携手并进,共赢2018!山东太平洋光纤光缆有限公司董事长

高宪武元旦快乐

篇2:5g开启移动网络新时代

C114讯 10月28日消息(齐鸣)2011年10月28日,对于中国移动来讲,是一个可以载入公司发展史册的重要日子。中国移动终端公司在这一天正式挂牌运营,这不仅掀开了中国移动推进终端业务发展的新篇章,也成为中国移动助力打造持续健康发展的TD产业链的重要举措。

中国移动表示,终端公司的成立,从战略角度来看,是公司布局终端领域的重大举措,终端业务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运作;从运营管理角度来看,是从以往按省运作的区域化模式,向垂直管理的专业化模式转变;从核心能力锻造方面,提升在终端方面的产品锻造和渠道销售能力,借助今天的优势打造明天的优势。

三化两并存

2011年3月,中国移动已以人民币2.3707亿元的价格,收购了2003年成立以销售中国移动终端为主营业务的中移鼎讯通信公司(以下简称中移鼎讯)100%的股权。2011年8月18日,中国移动终端公司已经正式申领到营业执照,中国移动终端专业化运营随即起航。

中国移动终端公司是以中移鼎讯为基础组建而成,该公司的总经理由中国移动终端部总经理吴唯宁担任。据悉,2012年中国移动将撤销终端部,专注于专业化运营的终端公司。与其终端部不同的是,终端公司将承担产品定制、集采、销售、售后、测试在内的系统化工程。

在这系统化的体系中,各家终端合作伙伴以及社会化销售渠道都是尤为重要的环节。对此,中国移动提出了两个并存,即电子渠道与实体渠道并存,自有渠道和社会渠道并存。“我们的目标是为客户提供多种便捷的购买渠道,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考虑到各种销售渠道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不断引导客户选择低成本的渠道购买终端,把更多的实惠让利给最终客户。”

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是中国移动终端公司的定位,也是其健康发展的基石。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移动的用户数为6.335亿户,庞大的用户群体自然需要丰富、规模化的终端。谈及专业化和市场化,中国移动表示,终端公司将充分发挥中国移动的整体规模优势,从产品、销售、售后三个方面创新运营模式,通过专业化的运营,锻造产品优势,简化操作流程,提高运营效率,提升补贴效益,实现低成本高效运营。

在产品经营方面,终端公司将通过专业的产品规划管理,深度分析用户需求,深度和产业链开展合作,进行一致性的开发过程管理,利用严格的质量验收体系,保障产品质量,开展规模采购和选择性代理;在市场销售方面,建立扁平化的直销体系和互联网电子营销体系,实现终端、客户、业务齐头并进的发展;在售后服务方面,统一服务形象、统一服务流程、统一服务标准和系统接入,合理规划覆盖范围,为用户提供满意服务,进一步降低实体网点运营成本,创新拓展互联网售后服务,提高运营效益。中国移动设立终端公司的五大优势

由于经验不足以及渠道整合不够等原因,原有的中移鼎讯公司在经营中遭遇了很大的压力。而中国移动新成立的终端公司则实现了从产品定制到售后服务的全流程管理,怎样做到让终端厂商、渠道商以及内容提供商积极参与就成为终端公司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此,中国移动终端公司表示,中国移动成为终端公司的目的是希望进一步引导终端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满足客户对终端产品的需求,同时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让客户买到的舒心、用的放心。未来中国移动终端公司将继续努力推动终端产品更加成熟、终端价格更加实惠、终端质量更加可靠、终端服务更加健全,并通过终端采购、代理与终端厂家、各级渠道合作伙伴加强合作,共同推进中国移动终端战略的达成。

不过,独立运营的终端公司并非新生事物,中国联通的终端公司联通华盛和中国电信的天翼终端公司分别成立于2005年和2008年,且均以终端产品的定制、采购和销售为己任,此刻,中国移动将为其终端公司营造怎样的优势呢?

对此,中国移动终端公司人士表示:“首先,中国移动拥有6亿多用户,为终端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庞大的用户基础;其次,中国移动在全国各地遍布营业厅,与渠道伙伴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为终端销售提供了通道;再次,中国移动十多年来积累的品牌口碑,更是终端公司与客户之间互相信任的基础。”

“还有,中国移动在自有业务、操作系统研究、技术实力等方面具有强大优势,将从底层软硬件到上层应用、用户体验层面提升产品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移动作为TD唯一运营商,与TD产业链上下游有天然的紧密合作关系,因而更有利于各方团结一致,认真研究和满足本地化需求,向用户提供更加贴心的终端产品。”

篇3:5g开启移动网络新时代

回顾过去10年, 移动宽带产业蓬勃发展, 数字应用爆发式增长。但与此同时, 应用和业务场景更加多样化 (从人连接到万物互联) , 业务速率体验需求从Kbit/s到Gbit/s, 时延体验需求从秒级到毫秒级, 移动业务变得千差万别。这对全球电信运营商网络能力和运营提出更高要求。

面对这些挑战, 运营商无线网络要长足发展, 就必须实现三大特性, 即高效资源利用、单元按需部署以及业务敏捷发放。对此, 业界一致认为“云化”的网络是应对解决之道。

就网络云化, 全球领先运营商和设备商已经在开始研究和试点。其中, 华为很早就开始了探索, 先是2014年发布无线核心网云化方案Cloud Edge, 2016年4月又重磅发布无线架构云化方案Cloud RAN, 但华为认为这还不够, 要实现移动网络的端到端“全面云化”。

11月25日, 在全球移动宽带论坛上, 华为首次发布了无线空口云化方案Cloud AIR。Cloud AIR一亮相就备受关注, 并与之前的Cloud Edge、Cloud RAN共同组成无线网络完整的云化方案, 被认为代表着无线云化时代全面到来。

“网络全面云化方案, 将最大化运营商资产价值, 实现网络的按需部署, 加速业务的敏捷发放, 使移动网络真正成为各行各业的使能器, 通过持续创新为产业带来价值。”新晋担任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总裁的邓泰华如此诠释无线网络全面云化的价值。

那么移动网络到底该如何“云化”?Cloud AIR能给运营商频谱资源匮乏的现状带来哪些改变?

移动网络面临业务多样化新挑战

华为无线业务从小到大、从落后到引领、从低端市场到发达市场的成长过程中, Single RAN方案立下汗马功劳。过去10年, 通过与客户联合创新, 华为Single RAN以2G/3G/4G多制式共平台的思路, 大大降低了运营商投资成本, 使其实现不断发展壮大。

现在, 运营商正面临新的挑战。过去10年, 终端和网络能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能力的变化支撑了应用场景的多样性, 从人的连接扩展到了物的连接, 生活中的一切都在被连接, 各个行业都在数字化转型, 多样化场景对运营商网络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邓泰华介绍, 这些挑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 复杂度的增加体现在不同业务体验需求的差异性上。从速率、时延看, 不同类型业务对网络指标的要求千差万别。从4G到4.5G到5G, 因为业务的多样性, 各个维度对网络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加, 未来同一张移动网络要能满足各行各业的各种需求, 对无线网络的弹性、多业务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 业务的多样性也导致M BB流量热点“峰均比”更高, 随地点变化、随时间变化, 且不可预知。

另外, 与互联网应用的推广速度比起来, 移动网络的全网实现覆盖太慢。5G的新频谱主要是高频, 运营商将面临比3G/4G更严峻的全网覆盖挑战。

邓泰华分析运营商这些痛点后认为, 运营商下一代无线网络需要做到3点:第一, 网络的资源能够被更高效地利用, 以应对流量随时间、地域高峰均比分布、热点的不可知等问题;第二, 网络能够基于体验按需部署, 应对业务的多样化和需求的千差万别;第三, 业务可以被敏捷地发布, 以快速发展用户获取商业回报。

那运营商网络该如何去适配?“答案是, 实现移动云化!”邓泰华说。

全面云化是无线网络发展之道

什么是移动云化?很多人会想到虚拟化、云计算、软硬件解耦、COTS (commercial off-theshelf, 硬件通用化处理) 以及基于数据中心的软件分布式部署等IT领域的技术。

而邓泰华的解释是:这些技术都只是云化的实现方式, 运营商要关注最终云化的目标和客户价值, 即资源的高效应用、网络的按需部署、业务的快速发放。

要知道, 移动网络与IT网络不同, 电信行业向IT取经, 但要活学活用。邓泰华分享了华为多年积累的对移动网络云化的理解。

云化的第一步是核心网的云化。华为2 014年第一次提出Cloud Edge并实现了产品化, 支撑Cloud Native的理念与云化架构。2015年该方案在欧洲率先商用, 华为预计, 到2016年底, Cloud Edge领域将实现超10张现网商用、超60个商用合同以及超100个试验局点。

云化第二步是RAN的云化。为此, 华为在2016年4月的华为分析师大会上发布了Cloud RAN。这标志着华为启动了Single RAN到Cloud RAN的演进策略。

邓泰华说, Cloud RAN追求在不同业务体验和成本之间的平衡, 具体具备四大特性。

首先, Cloud RAN通过将功能单元模块化, 根据不同业务体验的差异性, 部署在离用户近或者远的节点上。其次, Cloud RAN能支持多制式、多层 (Het Net) 和多频等新技术的融合引入, 最大化用户体验。再次, 相对于目前的无线网络架构, Cloud RAN能提供更多的池化收益。因为集中处理的方式使得资源共享的范围从小一点的簇扩展到更大的区域, 从而产生更大的增益。最后, Cloud RAN的价值还在于对运营商能力开放及运营效率的提升。

据通信世界全媒体记者了解, 目前Cloud RAN已经在中国、意大利、韩国和日本完成了验证, 并将于2017年第三季度开始商用。

而云化第三步, 就是无线空口资源的云化。

Cloud AIR首次亮相:空口资源也要云化

但以上进展在邓泰华看来还不够, “对无线网络来说, 空口资源是运营商最宝贵的资源, 如果空口资源不能实现高效、按需和敏捷, 就不是真正的无线云化网络。”他说。

为此, 华为推出Cloud AIR, 意图以云化的理念重造空口, 高效共享频谱、功率、通道等空口资源, 提升空口效率, 使运营商能够更灵活地进行网络部署以及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很多人都好奇, Cloud AIR方案到底是什么?邓泰华表示, 该方案包括频谱云化、功率云化以及无线通道的云化。

邓泰华说, Cloud AIR频谱云化中分配频谱, 不是把一整段频谱分配给GSM用户或者LTE用户, 而是按照子载波分配资源。在子载波频率和时间上错开, 运营商就可以实现一段频谱被多种制式共享;并且最让人惊喜的是, 频谱云化所有处理是在网络侧实现, 终端不需要改动, 对现网终端没有要求。

按照这样的设想, 运营商就可以在一段频谱上既配置GSM载波, 也配置LTE载波, 极大地提升了运营商的频谱使用效率和网络使用效率。“频谱云化是革命, 这种创新打破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频谱使用限制。它将给运营商带来三大价值。”邓泰华如此分析说。

第一, 频谱云化使得新制式初期就可以在“黄金频谱”上部署, 实现新制式在低频的快速导入, 快速覆盖, 抓住商业机会。第二, 频谱云化解决传统制式无法退网而长期占用高价值频谱的问题。第三, 通过对频谱资源的动态调用实现统计复用增益。

据介绍, 华为的Cloud AIR频谱云化并非凭空设想, 而是华为技术积累的结果。华为与运营商较早联合推出GU@5MHz (GSM/UMTS在900MHz频段) 解决方案, 并已经在进行商用网络测试。GU@5MHz可谓Cloud AIR前身, 借以验证这一设想的可行性。

这意味着, 频谱通过云化可以实现了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动态制式分配, 在提升频谱效率的同时保证了传统业务的体验, 使得运营商网络从2G、3G, 走向4G、5G的演进更加平滑。

除了频谱外, 功率也是无线的关键资源, 而且同一段频谱支持多制式后对功率也会有更高的要求, 所以功率也需要云化。邓泰华解读说, 功率云化包括载波间、频段间、制式间及站点间进行动态功率互助, 形成功率池, 从而提升功率利用效率, 适配业务的动态变化。

此外, 无线通道云化也是重要方向。现在单个基站的容量越来越大, 基站天线从2T到4T, 再从8T到Massive MIMO (64T64R) 以及DMIMO。Massive MIMO通过增加物理通道数提升了单站的容量;DMIMO可以把相邻RRU在逻辑上合并起来以增加逻辑上的通道数, 从而提升一片区域的容量。

而未来, UC-MIMO (User Centric-MIMO) 可以实现在整网把所有RRU的通道组成资源池, 每个用户可以根据体验需求获得任何的天线通道组合——这就是无线通道云化。

谈及Cloud AIR目前进展, 邓泰华坦言, 现在还仅是个开始, 华为还在持续探索。

“希望更多行业伙伴加入到我们的共同研究中。”邓泰华表示。

碰巧的是, 华为无线云化网络系列方案包括Cloud Edge、Cloud RAN与Cloud AIR, 其中E、R、A三个字母正好形成单词ERA (时代) 。因此, 华为方面希望无线网络云化方案开启全新的移动云时代, 即“Open a new mobile ERA of cloud”!

记者观察

篇4:5g开启移动网络新时代

【关键词】5G通信网络 技术 趋势

随着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各种手机应用层出不穷,网上购物,实时分享等生活方式已逐步走入千家万户,在移动互联网产业一片繁荣的背后,是用户对无线通信网络数据传输速率的高标准要求。

用户的需求推动了新兴智能业务的发展,移动通信网络朝着提供高速化、智能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当前4G移动通信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各国科学家未雨绸缪,目前已有大量公司和研究人员已着手研发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的5G移动通信网络。5G移动通信网络可以帮助用户尽快实现全球智能终端的普及,加速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未来5G系统的关键技术,并展望了5G移动通信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5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分析

1.1高频段传输技术

现网的移动通信系统频段范围多集中3GHZ以下,而目前移动网络用户越来越多,对流量的需求越来越大,现有的频率资源自然不能满足所有网络用户对网络提出的各种新要求,所以频谱资源面临着短缺的问题。

5G移动通信技术当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提高频谱利用率到目前的10倍以上。利用数量充足的天线,可以使不同用户的使用不受影响,提高无线信号的性能。5G移动通信技术不但要达到环保要求而且还需提高网络覆盖率。在高频段范围内,由于频段值的提高,对应就可以有较多的新型技术方案。

如毫米波频率的范围28GHz左右,在此频率范围内可以安置多根天线,发挥波束赋技术的真实有效性。在未来的5G通信系统中使用高频段技术,可以布放多根天线解决盲区的覆盖问题。但高频段技术在应用时也面临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传输距离较短的问题。

1.2全双工技术

5G系统的全双工技术并不像传统网络的全双工技术一样仅关注于同时传输的双向传输技术,同时还包含了能够同频的双向技术。

5G中的全双工使频谱效率有效增加,不受传统频谱资源的局限,频谱资源将发挥更大的效用。它具有波谱使用灵活利用率高以及具有一定的数据挖掘能力的优点,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改良了传统的TDD与FDD双工技术,频谱效率可以提高一倍以上。

但在实际组网中,为了避免导频污染,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却不利于在多天线的情况下使用。所以目前此种技术依然面临很多挑战,在5G网进行研究的时候要在组网与资源分配技术和容量等方面多进行研究,使得全双工技术更加的方便实用。

1.3直接通信技术

利用5G移动通信技术可以完成不同通信设备间的直接通信,使时延和能耗有效下降,频谱资源也借此发挥了更大的效用,同时推动了物联网的发展。在5G移动通信网络中,如果把目标定位为将数据流量提高1000倍以上,则必须依靠密集网络技术来实现。把5G移动网络的数据流量主要分布于室内和热点地区,提高用户性能,进一步增大网络覆盖率。

二、趋势预测

4G网络的普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及生产方式。而5G移动通信网络也将在不久的未来走入我们的生活。

应用5G移动通信技术,可以增加无线覆盖范围、提高传输速度、保证系统安全、增加用户体验,但5G网络如果想要在4G的基础上取得十足的进展,未来就需更加注重于通信网络的通信频率资源、无线传输效率、系统吞吐率、系统智能化等问题的解决。

三、总结

篇5:移动通信网络中5G技术的探究

3G与2G网络技术最大区别在于服务业务。3G技术能够提供如视频通话、在线电视视频等、大型的网络联机游戏的高速下载技术, 而2G技术只能提供最基本的服务业务。4G在3G技术实现上, 具有很大跨越, 即4G具有更大的网络承载力饱和度。

5G无线通信技术将支持OFDM (正交频分复用) 、UWB (超宽带) MC-CDMA (多载波码分多址) 、NETWORK-LMDS (区域多点传输服务) 、LAS-CDMA (大区域同步码分多址) 和4G、5G技术的基础协议IPv6 (互联网协议) 对流媒体服务器、数据服务器、实时通信服务器、控制系统——策略服务器的无限制传输。

2 5G移动网络

2.1 5G系统结构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设备上可支持多形式无线网络, 因而网络层由两个子层组成 (上级网络层适用于移动终端, 下级网络层适用于接口) , 根据IP地址来区分网络中的不同终端, 传输层和对话层支持的设备开放式传输协议 (Open Transport Protocol) 来控制无线领域中因比特率而引起的损耗。

具体而言:

⑴物理层/MAC层:物理和介质访问控制层即OSI模型中层一和层二, 定义了无线技术。5G移动网络类也因此似于基于开放无线架构。

⑵网络层:互联网协议 (IP) , 如今该层没有竞争。IPv4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有如地址空间有限等几个问题。IPv6对于这些问题得到解决, 但传输更大的数据包报头, 使得传输性能仍然是一个问题。有如移动网络IP、HAWAII等的具体技术支持IP标准。

⑶开放传输协议 (OTA) 层:移动技术和无线网络不同于有线网络在于传输层。TCP协议中, 由于网络交通拥堵会使得段消息丢失, 而在无线网络的无线电接口处可能导致高误比特率损失。

⑷应用层:对于应用程序, 5G移动终端最终的要求是在各种各样的网络管理提供合适的QoS。今天, 在移动手机用户手动选择的无线接口特定的网络服务而无需使用的可能性QoS历史选择最好的一个给定的无线连接服务。5G在移动终端的信息数据库应提供服务的可能性质量测试和存储的信息存储测量。QoS参数, 如延迟、抖动、损失带宽、可靠性、将存储在一个5G系统的数据库, 在移动终端系统进程来使用智能算法运行, 最后应提供无线连接所需的QoS和个人约束成本。

2.2 5G结构——纳米核心

5G纳米核心由纳米技术、云计算、全IP平台这3种技术组成, 各自发挥优处。

⑴纳米技术:纳米范围通常为0.1-100nm, 因纳米数量级小, 可将纳米技术应用于纳米范围内的操作控制。其中包括于1974年在东京制造业国际会议上被提出的分子纳米技术 (MNT-MoleculeNanotechnology) , 主要应用于原子与分子工程中的结构控制, 将促使通信行业迅速地转向至下一代的通信标准。将移动终端植入纳米技术的芯片, 成为“纳米终端”的技术, 在5G通信应用中将得到改革。

⑵云计算:云是一种确实可行的方法与解决方案的合集, 它会像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一样影响信息技术格局。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是分布式处理 (Distributed Computing) 、并行处理 (Parallel Computing) 和网格计算 (Grid Computing) 的发展, 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 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 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

⑶全IP网络:全IP网络是3GPP系统的升级 (3GPP主要是制订以GSM核心网为基础, UTRA (FDD为W-CDMA技术, TDD为TD-CDMA技术) 为无线接口的第三代技术规范) , 扁平化IP结构在5G网络中重中之重, 极大地满足了现代无线通信的需求, 也提供了一个平台来实现纳米核心额云计算等相关技术, 满足用户通过无线网络获取即时数据应用的需求。

3结语

5G是泛技术时代, 互联网技术发展融合通信信息、消费电子业务的趋势, 使得多业务系统、多接入技术、多层次覆盖融合为其重要特征, 同时也进一步推动各种业务系统和接入技术的快速融合。研究5G技术, 为更快联合各国相关研究机构、设备商和运营商, 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5G) 场外实验阶段与试商用化铺垫。

摘要:4G技术已进入产业化阶段, 对于5G技术的可能形态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但从功能上来讲应具有规模化的频谱利用率和超低的功耗。本文将简要阐述5G通信技术的概念, 并结合通信领域先进的技术 (如云计算) , 以期5G在更真实的虚拟体验中有所突破, 使移动通信技术系统优化与标准化。

关键词:4G,5G,云计算

参考文献

[1]T.Janevski.“5G mobile phone concept, ”in Proc.IEEE On Consumer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 pp.1–2, Jan.2009.

[2]张明, 张平, 张建华.4G无线通信系统的信道特性.移动通信.2010, 4.

篇6:4G开启移动互联新时代

通信与信息系统是构建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石,而无线通信则是实现“5w”目标(Whoever、Wherever、Whenever、Whomever、Whatever,即任何人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与任何人、进行任何形式通信)这一终极理想的必要途径。

将时间回溯至197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开发的先进移动电话业务(AMPS)系统(1G),拉开了现代人类通信时代的大幕;20世纪90年代,采用数字调制技术的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2G)逐渐兴起;此后,过渡性的GPRS技术(2.5G)初步解决了GSM在系统容量、传输速率、频谱效率方面的局限性:随之而来的3G大规模商用,带动了移动互联产业迅猛发展。

4G是指在移动通信领域第一代模拟技术、第二代数字技术、第三代以多媒体通信为特征的3G技术之后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ITU(国际电信联盟)将4G标准的需求定义为:传输带宽扩展到100MHz,在静止或低速移动下峰值速率达到每秒1G比特,高速移动下峰值速率达到每秒100M比特。与传统的通信技术相比,4G通信技术最明显的优势在于通话质量及数据通信速度,同时具有更高的数据率、更好的业务质量(QoS)、更高的频谱利用率、更高的安全性、更高的智能性、更高的传输质量和更高的灵活性,并能支持多种业务。

4G网络特点

个人通信是移动通信不断发展的最高目标,个人通信网是实现“5W”目标的电信网络。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在3G通信技术基础上,向5W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其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通信速度更快。4G通信研究的初衷之一,是希望进一步提高蜂窝电话和其他移动装置无线访问Internet的速率,因此4G在数据传输速率方面,较前几代技术有巨大提升。 具体比较移动通信系统数据传输速率,第一代模拟式移动通信系统仅提供语音服务;第二代数位式移动通信系统传输速率也只有9.6Kbps,最高可达32Kbps,如PHS(即小灵通);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数据传输速率可达到2Mbps;而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传输速率可达到20Mbps,甚至可以高达100Mbps,这种速度大约相当于2009年最新手机传输速度的1万倍、第三代手机传输速度的50倍。

移动更便捷。4G通信能令人们从地理位置限制中得以解脱,实现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信息传递。4G通信不仅是无线,距离还得够远,以基站台为圆心,传输距离将在直径10km以上,极大地拓展了传统的无线通信距离和覆盖面。

目前,3G通信技术在区域覆盖方面存在着诸多技术问题,而4G可以在DSL(数字用户线路,指以电话线为传输介质的传输技术组合)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同时,4G还可以在不同接入技术之间进行全球漫游与互通,实现无缝通信。

网络频谱更宽。更宽的频谱,主要是为了满足用户对视频业务、流媒体等高流量业务带宽的需求。在解决了语音应用和部分数据应用之后,3G网络向视频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较之2G技术,提升有限,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无线结构。比如3G带宽问题——多用户同时使用,就会出现拥堵。4G网络带宽是3G的10倍,频谱利用率大约也是10倍。基于带宽、频谱利用率的大幅提高,大流量、快速度的视频应用业务,势必成为4G网络承载的主要内容。

智能性更高。4G终端设备的智能性操作,除了大大降低用户对菜单、滚动操作的依赖程度,还可以实现许多在传统通信系统上难以想象的功能。譬如4G手机可以根据环境、时间及其他设定因素,适时提醒主人“此时该做什么”。4G手机可以直接下载电影院票房资料,能够把售票情况、座位情况显示得清清楚楚,人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实现在线购票。4G手机还可以被看作手提电视,用于观看体育比赛等各种现场直播……随着更多4G应用的开发、无疑将突破传统手机概念,重塑智能通信系统新观念。

lP化程度更高。下一代网络将是全IP(InternetProtocol,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网,从核心网到用户设备均支持IP协议。未来的通信世界,应一切以IP为基础,形成网络化的移动世界。每一个网络使用者,只要具有专属的IP号码,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4G网络进行通信。

从IP网络兼容性来看,3G系统不是基于IP的,如CDMA2000基于ANSI-41(美国国家标准局-41),WCDMA基于GSM-MAP(GSM-移动应用层),而4G则支持下一代的Internet(IPv6)和所有信息设备,将能在IP、IPv6网络上实现话音和多媒体业务。

融合度更高。随着4G技术演进,不同的无线技术在下一代网络(NGN,也称次世代网络,主要思想是在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上以统一管理的方式提供多媒体业务)架构下将实现融合、共存,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多层次的无线网络环境。4G应该是NGN的一部分,必须适应“三网融合”的发展需求,既要实现“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又要满足个性化服务需求。因此,多体制、多技术仍将共存,必须统一的是其共同承载网络 互联网。三网都将失去其独立组网特征,而沦为NGN的接入网。

同时,4G移动通信系统支持更丰富的移动业务,包括高清晰度图像业务、会议电视、虚拟现实业务等,用户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获得任何所需的信息服务。它将个人通信、信息系统、广播和娱乐等行业结合成一个整体,更安全、更方便地向用户提供更广泛的服务和应用。

通信更加灵活。4G移动通信系统采用智能技术,使其能自适应地进行资源分配,能对通信过程中不断变化的业务流大小进行相应处理、满足通信要求,采用智能信号处理技术对信道条件不同的各种复杂环境进行信号的正常发送与接收,具有很强的智能性、适应性和灵活性。

严格意义上说,未来4G手机的功能,已不能简单划归“电话机”范畴,毕竟,语音资料传输只是4G移动电话的诸多功能之一。未来的4G手机可谓一部小型电脑,其外观、式样会有更惊人的突破。人们可以想象:眼镜、手表、化妆盒、旅游鞋……以方便和个性为前提,任何一件物品,都有可能成为4G终端,只是人们还不知应该怎样去称呼它。

兼容性更高。若令4G通信尽快被市场接受,人们不但要考虑其功能强大,还应考虑到现有通信基础,以便让存量客户在投资最少的情况下,便捷过渡到4G通信。4G移动通信系统能实现全球统一的标准,能让所有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用户享受共同的服务,真正实现一部手机在全球任何地点无限漫游。

通信费用更便宜。4G通信不仅解决了与3G通信的兼容性问题,让更多通信用户轻易升级到4G,而且引入了许多尖端通信技术,这些技术保证其能提供一种灵活性非常高的系统操作方式,因此相较其他技术,4G通信部署起来容易、迅速得多。同时,在建设4G通信网络系统时,营运商们会考虑直接在3G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之上,采用逐步引入的方法,这样能够有效降低运行成本,合理控制使用资费,从而大大减少用户畅游4G世界的后顾之忧。

4G关键技术

4G将是各类网络的大融合。其核心网是一个全IP网络,可以实现各种无线、有线接入技术的互联和融合。全IP核心网的无线接入点有无线局域网(WLAN)、Ad.Hoc网及终端等;有线接入点有PSTN、IsDN等。移动通信的2G/2.5G和3G/Beyond 3G通过特定的网关接入IP核心网,当前Internet则通过路由器与IP核心网相连。4G系统融合了当今及未来所有可能的业务,以及各种单一功能的系统。各式各样的服务器接入统一的IP核心网,为用户提供越来越完善的服务。

为了真正实现个人通信的“5W”目标,4G系统将采用许多新的关键性技术,如OFDM技术、MIMO技术、智能天线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调制与编码技术、全IP网络技术、多用户检测技术、Ad.Hoc无线网络技术等等。

OFDM技术

3G系统以CDMA技术为核心,而4G系统则以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为核心。OFDM是将信道分为若干子信道,各子信道中的调制载波保持相互正交,各子载波并行传输。

传统的频分复用(FDMA)系统不允许各路信号的频谱之间有重叠,以使接收端能够通过滤波器分离各路信号,通常为防止邻路信号间的干扰,还要留有一定的防护频带。其带来的最大缺点是频谱利用率低,会造成频谱资源的极大浪费。

OFDM允许子载波频谱部分重叠,只要保证子载波之间的相互正交性,就可以提取各子载波上的数据信息。当各载波问的距离等于各子信道上数据速率的整数倍时,就能保证各子载波之间相互正交。通常各子载波的距离等于数据速率,以提高频谱利用率。

由于OFDM系统将信息分散到了各个子载波上,大大降低了各子载波的信号速率,因此减弱了因无线信道多径传播所造成的影响,同时频谱效率比串行系统提高了近一倍。由于这种技术具有在杂波干扰下传送信号的能力,因此常常被利用于“容易受外界干扰”或“抵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差”的传输介质中,可以大大消除信号波形间的干扰。

MIMO技术

移动通信环境中存在多个散射体、反射体,在无线通信链路发射与接收端存在多条播路径,多径传播对通信有效性与可靠性造成了严重影响。鉴于此,MIMO在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中被广泛采用。由于其使用多空间通道传送和接收数据,所以有时被称作空间分集。

MIMO技术的应用,使空间成为一种可用于提高性能的资源,并能增加无线系统的覆盖范围。无线电发送信号被反射时,会产生多份信号,每份信号都是一个空间流。传统通信中,使用单输入单输出(SISO)系统,一次只能发送或接收一个空问流。利用MIMO系统,可以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同时使用多个天线,可以有效地利用随机衰落和可能存在的多径传播,来成倍地提高业务传输速率。

MIMO系统的核心技术是空时信号处理,即利用多发射和多接收天线进行空间分集的技术,来抑制信道衰落。传统的智能天线终端只在发射端或接收端配备多个天线元,通常是在基站。MIMO由于采用分立式多天线,能够有效地将通信链路分解成许多并行的子信道,从而大大提高系统容量。信息论已经证明:当不同的接收天线和不同的发射天线之间互不相关时,MIMO系统能够很好地提高系统的抗衰落和噪声性能,从而获得巨大的容量。理论证明,信道容量随着天线数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大,也就是说,可以利用MIMO信道成倍地提高无线信道容量,在不增加带宽和天线发射功率的情况下,频谱利用率可以成倍提高。

智能天线(SA)技术

智能天线技术也是4G中的关键,最初用于雷达、声纳及军事通信领域。它具有抑制信号干扰、自动跟踪及数字波束调节等功能,被视为未来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智能天线技术是利用信号传输的空间特性,达到抑制干扰,提取信号的目的。其核心技术是通过自适应阵列天线跟踪并提取各移动用户的空间信息,利用用户位置的不同,在同一信道中发送和接收各用户的信号,而不发生干扰。

目前,现代数字信号技术发展迅速,利用自适应数字信号处理器形成数字波束。智能天线的波束随着用户发出信号的最强路径,不断随时间动态改变,智能天线跟踪变化的速率大于用户移动和信道快衰落的变化速率,起到自适应跟踪用户的目的。

基于智能天线的SDMA技术能增加系统容量。此外,智能天线技术既能降低系统干扰,提高系统容量和信号质量,又能扩大覆盖区域的范围。

软件无线电技术

在众多关键技术中,软件无线电技术可谓通向未来4G的桥梁。未来的4G技术需要适应不同种类的产品要求,而软件无线电技术则是适应产品多样性的基础,它能将不同形式的通信技术有效联系在一起,不仅减少了开发风险,还更易于开发系列型产品。此外,它还减少了硅芯片的容量,从而削减了运算器件的价格,其开放的结构也会允许多方运营商介入。

软件无线电技术是将标准化、模块化的硬件功能单元,经过通用硬件平台,利用数字信号处理软件加载方式实现各种类型无线电通信的新技术。通过加载不同的软件,实现不同的业务性能。

软件无线电的核心思想是在尽可能靠近天线的部位(中频甚至射频),使用宽带A/D和D/A变换器,并尽可能多地用软件来定义无线功能,各种功能和信号处理都尽可能用软件实现。其软件系统包括各类无线信令规则与处理软件、信号流变换软件、信源编码软件、信道纠错编码软件、调制解调算法软件等。

软件无线电可以使移动终端适合各种通信系统的空中接口,从而实现一个移动终端在不同系统中进行漫游的功能,实现“个人移动性”,解决不同移动通信网络制式间的互联互通难题。

调制与编码技术

4G移动通信系统采用新的调制技术,如多载波正交频分复用调制技术及单载波自适应均衡技术等调制方式,以保证频谱利用率和延长用户终端电池的寿命。4G移动通信系统采用更高级的信道编码方案、自动重发请求(ARQ)技术和分集接收技术,从而在低Eb/NO条件下保证系统性能。

全IP网络技术

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通信需求,未来的通信网络将是一个全IP的网络,它将完全实现语音业务和数据业务的融合。全IP网络可以节约成本,提高可扩展性和灵活性,使网络运作效率更高。它采用Ipv6技术,解决了当前IPv4地址空间不足的问题,并且支持移动IP技术。移动IP是一种在Internet上提供移动功能的方案,提供了‘种IP路由机制,使移动节点可以使用一个永久lP地址连接任何链路,真正实现IP地址的个人化。

多用户检测技术

多用户检测是宽带CDMA通信系统抗干扰的关键技术。在实际的CDMA通信系统中,各个用户信号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就是多址干扰存在的根源。由个别用户产生的多址干扰固然很小,但随着用户数增加,或信号功率的增大,多址干扰就成为宽带CDMA通信系统的主要干扰。

传统的检测技术完全按照经典直接序列扩频理论,对每个用户的信号分别进行扩频码匹配处理,因而抗多址干扰能力较差:多用户检测技术在传统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造成多址干扰的所有用户信号信息,对单个用户的信号进行检测、从而具有优良的抗干扰性能,解决了远近效应问题,降低了系统对功率控制精度的要求,因此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链路频谱资源,大幅提高系统容量。随着多用户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高性能、同时并不特别复杂的多用户检测器算法不断被提出,并被应用于4G系统之中。

Ad HOC无线网络技术

Ad Hoc南无线节点的集合构成,Ad Hoc网络没有中心管理和固定基础网络,它是自我创建、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目前,支持Ad Hoc网络的技术有IEEE802.11、蓝牙等。

篇7:5g开启移动网络新时代

一、5G概述

作为世界范围内诸多通信领域科研机构都在研究的命题, 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早在研究之初便确立了自身的研究目标, 即满足2020年后的移动通信需求, 这一目标的制定使得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在研究过程中一种致力于赋予5G低成本、低能耗、安全可靠的特性, 而5G的技术性能也预期达到4G传输速率的10倍。当5G真正普及的时候, 其将使信息通信突破时空限制, 给用户带来极佳的交互体验, 极大缩短人与物之间的距离, 快速地实现人与万物的互通互联。

二、5G移动网络绿色通信关键技术

1、超密集异构网络。

在当下世界范围内对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中, 超密集异构网络这一技术已经可以切实的确定为5G移动网络绿色通信关键技术, 而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 主要是由于5G移动网络绿色通信的实现需要保证5G移动网络能够支持1000倍流量增长的需求, 而为了实现这一需求就需要减小小区半径, 增加低功率节点数量, 而这正是超密集异构网络技术的主要内容。在未来的5G移动网络架构中, 部署超过现有站点10倍以上的各种无线节点将成为支撑5G时代的关键, 这种节点布置能够最大程度上实现活跃用户数和站点数的比例达到1:1, 这种用户与节点一一对应的网络架构能够最大程度上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移动通信网络服务。在超密集异构网络的结构中, 虽然其本身属于5G移动网络绿色通信实现的关键技术, 但其本身也很容易造成网络拓扑的复杂、与现有移动通信系统不兼容的问题出现, 这点需要我国IMT-2020推进组在研究时予以重视。在超密集异构网络的架构中, 同频干扰也是这一关键技术必须解决的问题, 现有的通信系统的干扰协调算法只能解决单个干扰源问题, 这就使得其必定无法满足5G移动网络架构的抗干扰需求。此外, 不同业务在网络中的实现、如何准确有效地感知相邻节点、网络动态部署、节能配置方法等也都是相关研究人员必须解决的问题。

2、自组织网络。

在我国的4G移动通信网络中, 依靠人工方式完成的网络部署及运维还是我国当下当下通信行业的绝对主流, 但这种方式不仅存在着耗费人力、财力的缺点, 其本身对于网络的优化也不甚理想, 由此我们就能够看出传统的网络部署及运维方式肯定无法较好满足5G移动网络部署、运营及维护的需要, 这就使得自组织网络将成为5G移动网络绿色通信实现的关键技术。应用自组织网络就能够较好的实现5G移动网络的智能化部署、运营及维护, 这就在客观上解决了传统方式具备的缺点,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当下的组组织网络技术水平还不能够满足5G移动网络的智能化部署、运营及维护的需要, 而网络部署阶段的自规划和自配置、网络维护阶段的自优化和自愈合这两方面的问题是主要的原因所在。在我国当下的自组织网络架构中, 存在着集中式、分布式以及混合式3种自组织网络架构形式, 这三种自组织网络架构形式由于各自的缺点都不能够应用在5G移动网络中, 但由于SON分布式的自组织网络架构形式具备着效率和响应速度高、网络扩展性较好、对系统依懒性小等优点, 所以只要科研人员能够解决其具备的协调困难问题, 5G移动网络的智能化部署、运营及维护就能够得到较好的实现。

3、内容分发网络。

在今天我们已经可以预见5G通信时代人们对音频、视频、图像等业务需求的急剧增长, 而这将使得网络流量出现爆炸式增长, 最终影响用户访问互联网的服务质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内容分发网络这一技术理应引起IMT-2020推进组研究人员的重视。所谓内容分发网络指的是在传统网络中添加新的层次实现智能虚拟网络, 这样就能够实现用户从就近的带宽充足的代理服务器上获取内容, 降低网络时延并提高用户体验。

结论:作为可以预见的移动通信技术的一次革命性创新, 5G将在未来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笔者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三种5G移动网络绿色通信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论述, 希望这一论述能够对我国5G技术的相关研究带来一定有价值建议。

参考文献

[1]李章明.5G移动通信技术及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探讨[J].广东通信技术, 2015, 04:44-46.

[2]赵国锋, 陈婧, 韩远兵, 徐川.5G移动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5, 04:441-452.

篇8:5g开启移动网络新时代

移动医疗的发展正是伴随着技术的革新而来。

依托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移动医疗通过在传统医疗行业中融入更多人工智慧、传感和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了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互动的同时更实现了健康信息的快速互通——医生可以通过此类服务更好地获得同业和市场的信息,将自身的服务进一步提升,而病人则可以通过移动医疗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并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和医生。

然而对于医疗这个特殊的行业而言,这种“泛服务”的互联网模式并不能完全解决个性化的医疗需求。

“做医疗要守得住寂寞”

现今,医疗服务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网上预约挂号、建立电子病历档案、远程问诊、远程监测等技术大大提高了诊疗效率,春雨医生、好大夫、丁香园等APP的出现和快速的发展趋势更是将医疗推上了智能移动服务的大舞台,快捷方便的轻问诊模式迅速得到了患者的青睐。

但是,在轻问诊的背后其实隐藏的是泛大众化的服务模式,患者在软件一端进行简单的病症叙述或检查资料的上传,在另一端的医生在几分钟内即可给出初步诊断,这看似简单而美好的结果,在过程中却存在着严重的漏洞。

德恒门诊创始人杜明伦(左)和北京小鱼儿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文辉(右)。

曾有一位医疗机构的市场人员(无医生执业资格)在某个知名线上移动医疗APP上进行了医生身份的尝试性注册 ,迅速的注册通过通知让他颇感意外,然而更意外的是在随后的五分钟内他接到了一个患者的常见疾病的问诊需求,他通过百度搜索出了解决办法,然后复制、粘贴,发送给了患者,为此他甚至还得到了五块钱的问诊费。在迅速扩张,圈用户的移动医疗市场,这种情况并不罕见。据一家市场研究公司在2015年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对网络医疗尚存疑虑,对网上的医生缺乏信任,担忧“医生资质难核实”的网友高达57.1%,认为网络医疗“难以替代面诊”的患者达到了58.2%。

移动医疗的最大价值并不是一个提供各类服务信息和咨询的平台,而是能根据患者的需求实现一对一的隐私医疗,以及让真正的医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实现服务。“移动医疗不能沦为百度的搬运工,更不能成为庸医甚至是非医人士的赚钱平台,移动医疗的本质终究还是医疗,做医疗要守得住寂寞,要做实,做透,医生资质的管理、患者健康档案的建立、一对一的个性化诊疗方案和后期跟进等等,这些都需要系统性的纵向深入,迅速的商业扩张和融资违背医疗的专业服务初衷,这是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的思维,不是医疗的思维”,德恒门诊创始人杜明伦先生如是说。

移动智能私人医生为健康而生

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传统医疗行业,医疗资源分布极为不均,基层和区域医疗薄弱,患者健康意识普遍不足,分级诊疗举步维艰,医学信息化薄弱,医院效率整体偏低,医疗成本上升比GDP和就业还快,慢性病负担已经超日赶美,未富先老问题突出,不可能靠扩建医院,扩招医生来解决问题。移动互联网遇上医疗就像是干柴遇到烈火,移动医疗的高效、低廉、广覆盖、信息流、超体验等优势,非常契合国情。

然而,面对如此红火的市场,很多人却断言移动医疗90%的项目最终都会死,对此杜明伦表示,“这与先天导向有很大关系,一是移动医疗大多是技术创业导向,硬件技术没问题,但是缺乏医疗行业的操作经验,很容易导致后期服务跟不上,或者变质成为一个医疗电商平台;二是医疗应该是健康为导向,为患者的身心健康负责,这需要配置专业的医疗团队和长期的医疗跟踪服务,创业型的公司很难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去做,因为他们需要快速地用户积累量来对投资方有个交代;三是庞大的医生资源是对用户的核心吸引点,线上注册制相比于线下的推荐制能更迅速地积累医生资源库,但是却无法对在线注册医师进行身份的准确核实,这些是移动医疗创业者应该思考的地方。”

如今,在传统医疗行业沉淀10年之久的德恒门诊带着自己的强大医疗团队和资源将服务延伸到了移动医疗领域——德恒移动智能私人医生。

据杜明伦介绍,这款德恒移动智能私人医生并不是手机APP,而是与北京小鱼儿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的强强合作,在“小鱼在家”(家庭智能陪伴机器人)的终端平台上接入德恒移动智能私人医生的入口,这样做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依靠小鱼在家平台的音视频功能实现医生与患者的直接视频沟通,避免了“百度文字搬运工”现象和其他一些不信任问题的出现,实现了医生与患者的实时互动和面对面的沟通;二是依靠德恒10年积累的数千位的国内和国际专家医疗团队对患者进行高质量的专业服务,服务医生资料是完全公开透明的;三是以健康为导向,德恒移动智能私人医生的服务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采取的年度服务模式,并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对患者的健康进行深度跟踪,每个医生需要为患者的健康负责任。

不同于其他移动医疗APP,德恒智能私人医生可谓是一款由医疗机构做主导的“先天发育充足”的移动医疗服务平台。

中国家庭私人医生时代到来

德恒智能私人医生采用私人医生的模式,即一对一私人医生定制健康咨询指导,多对一专家围诊、三甲医院权威专家综合会诊的三级医疗支持系统,以家庭为单位,层层把关健康。联合三甲医院、涉外医院实施远程医疗会诊,开设专家门诊,为高品质、高质量、高效率就医开通世界顶级医疗资源绿色通道。

这个曾经被世界医学界公认为“健康的守门人”的家庭私人医生高端服务,其实早就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但因其昂贵的医疗费用而令很多中国家庭望而却步。如今德恒智能私人医生平台以平民的价格出现在了线上,它通过客户端和医生端的移动设备进行连接,为客户及其家庭进行私密、细致、耐心、专业的医疗服务。

在谈到当初为何选择小鱼儿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时,杜明伦表示,家庭是中国人的根,医疗的核心是个人,更是家庭,现代人生活节奏非常快,陪伴家庭的时间越来越少,老人就医和孩子健康问题突出,没有时间陪伴家人就医、总是排不到的专家号、异地就医困难重重……这些问题让家庭陪伴和医疗帮助显得尤为重要。

“小鱼在家是一款家庭智能陪伴机器人,由摄像头、主屏幕和机体组成,配备了智能语音助手‘小鱼帮帮忙, 通过德恒智能私人医生的接口,足不出户即可通过语音指令直接呼叫私人医生,预约专家医生,而出门在外的子女或孩子父母也可以通过相连接的手机端APP进行远程操作,实现三方或多方视频连线,参与医生诊疗方案的沟通和制定过程。”小鱼儿科技董事长袁文辉介绍说。

目前,德恒智能私人医生和小鱼在家终端机已经进入市场,反响强烈。在2015年12月的温州白麓城楼盘销售期,搭配德恒智能私人医生平台的楼盘被抢购一空,国人对于家庭健康的需求可见一斑。

“在中国文化中,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和齐家放在前面可见其重要性,放到现在来讲,修身、齐家还代表着个人身体和家庭的健康稳定状态,健康并不仅仅是治病的过程,它还包括我们生活中的食、睡、身、心、性、息六大方面,简单来讲就是对于饮食的调理、睡眠质量的跟进、身体状态的调整、心理情况的干预等等。科学的对生活进行全面的管理,对健康负责,这是私人医生跟其他治病医师的根本区别,所以德恒智能私人医生除了提供医疗咨询服务外,还将对家庭成员的饮食、睡眠、心理等情况进行关注、指导和评估,使德恒智能私人医生平台实现由医生到家庭成员的转化,进一个家,爱一个家。”杜明伦说。

篇9:3G开启移动信息处理新时代

3G对移动信息的意义

随时随地,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信息的价值,而对于消费者而言,移动信息的获取离不开网络接入和终端设备两部分。虽然W L A N最新的802.11n已经将传输的带宽提升到110Mbit/s,可是随着移动通信带宽的提高,无线局域网技术正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就基本的信息来说,几Mbit/s的带宽对于最具价值的移动信息而言足以让用户不会错过最有价值的信息,而无线局域网提供的上百兆的带宽似乎有些鸡肋,再怎么说无线网络的传输速度也不可能超过电缆。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我们形象地形容用户的体验,WLAN是移动办公地点,只不过是移动信息处理终端可以从一个地方换到另一个地方工作,远没有实现真正的移动信息获取,至少在大部分交通工具上,WLAN还不能提供服务,对于越来越习惯在旅行中获取信息的商务人士,这是一个尴尬的问题;另一方面,WLAN的覆盖范围较小,更不可能覆盖风景秀丽的广袤河山,对于越来越崇尚亲近自然的人们来说,也不可能指望WLAN在这样的自然景观中提供服务。当然,这里我们并不是贬低WLAN,对于相对固定的繁华空间来说,WLAN凭借高传输带宽还是能提供给我们众多便利,如果可以把WLAN和移动通信网络有效地结合起来,就能实现更好地为客户服务的宗旨。

在3 G时代谈移动信息处理,最基本的前提就是3G将移动通信的数据传输带宽提升至Mbit/s层面,对于现在绝大部分基本互联网应用来说,2Mbit/s的3G最低带宽已经可以基本满足,一些之前不可能实现的功能如手机电视、视频通话等也随着带宽瓶颈的突破而得以实现。在2G时代已经出现的手机上网服务固然获得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但受困于最高384kbit/s的带宽限制,只有少数专门基于WAP开发的网络资源可以被用户利用,而大部分以Web形式存在的信息很难获得实质的利用。另一方面,让习惯了PC界面的用户操作WAP浏览器也带来诸多不便。即使现在全世界新增网络访问者中已经有半数以上通过手机首次接入Internet,但短时间内我们还是看不到整个网络的信息格式有任何转变成WAP为主的可能,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只可能提高传输的带宽,让终端产品可以以传统PC界面的格式服务用户,这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MID (Mobile Internet device,移动互联网设备) 。之前,人们将越来越智能的移动通信终端称之为移动台 (Mobile Station, MS) ,最基本的MS产品是智能手机和超薄laptop (膝上型电脑)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融合两者特点的新产品不断涌现,屏幕在4~10英寸之间的各种移动信息处理设备以各种新鲜的名词变成现实。本文中我们按照如下标准进行描述,时下热门的“上网本”、“智能本”、“UMPC”等7~10英寸屏幕产品简称为Netbook (上网本) ,超薄Laptop依然保持在12英寸屏幕,各种3英寸以下屏幕的智能手机以及4~7英寸屏幕的移动接入设备 (MID) 。

随着3G对移动信息处理的促进,未来几年,MS市场尤其是智能化接入设备市场的增长将非常迅速,根据有关机构的分析,智能手机、MID、上网本等移动上网装置从2007年至2012年的年复合成长率将达到36%,而到2012年为止,市场上将会有超过6亿部的移动终端,如图1所示,藉由3G移动通信和WLAN的带动,移动接入设备将实现从人手一部向人手两部甚至多部的方向迈进。

设备发展成为移动计算的前提

作为移动信息处理的核心,移动计算 (Mobile Computing) 一词由来已久,然而真正实现移动计算面临众多的挑战,一方面是硬件的处理能力及普及性,另一方面是足以让广大用户接受的用户体验。

36%的市场年复合增长和接近6亿的整体规模,移动计算不可能不引起一些厂商的浓厚兴趣。对于移动信息处理设备最为热衷的是PC和智能手机领域的两大处理器领导厂商:Intel和ARM。可以说,原本井水不犯河水的两家因为已经在各自领域取得根深蒂固的优势而必须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从而起到全新的竞争领域。ARM公司认为,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智能手机已经能够实现一定的移动计算能力。所以说未来的移动计算里只有两个细分市场,一个是高端智能手机并且屏幕有大型化的趋势,一个是屏幕越来越小的laptop,这两个市场也是未来ARM架构和X86架构冲突的市场。

对于移动设备而言,一方面是要尽可能降低功耗,另一方面的则是竭力提升处理能力,人们满意智能手机的便携性与低功耗,人们同样欣赏Laptop的卓越信息处理能力。在3G时代,人们需要的是便携性、低功耗与卓越信息处理能力相结合的设备。市场上使用者的力量、使用习惯及其需求是决定移动互联网终端产品功能的主要推动力,对于移动终端来说,消费者只关注两个基本性能,一个是要有计算 (处理) 功能,另一个是网络互联—也即需要支持email,网络浏览,Office, Flash等。ARM认为这类设备的基本配置应该是具有600MHz以上主频,而待机时间毫无疑问至少需要8小时到一天,即每天的工作时间 (all-day use)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该终端产品是否永远在线 (always-on) 。智能手机的用户很少关机,基本上是永远在线。同时还要考虑,它的网络互联功能是不是也永远保持连接?所以无论是laptop还是智能手机所要关注的问题都是:基本配置不仅要满足应用,还要实现always-on, always-connected和all-day use。

在移动计算领域,Intel一直是市场的另一个领导者和积极参与者,在2008年IDF上Intel就提出了MID的发展蓝图,在下一阶段社群网络 (Social Networking) 、UMPC以及具备LBS服务的导航功能成为Intel2009年移动计算核心架构的三大要素。除了继续完善Atom产品的功耗与性能平衡点之外,全新Moorestown平台将在多种便携装置上大幅增加电池寿命,该平台将45nm处理器、绘图技术、存储控制器以及多媒体编解码功能整合在单个芯片上,并且将支持3G各种标准 (包括WiMax) 、Wi-Fi、GPS、蓝牙和移动电视标准。

当然, 除了Intel和ARM之外, 几年前淡出桌面处理器市场的VIA凭借先一步的预见, 在处理器产品的功耗和性能的平衡点上率先取得突破, 最早期的MID产品基本都是基于VIA nano处理器的杰作。当然, 我们同样不能忽略的是另一个处理器厂商MIPS, 目前全世界最畅销的手持娱乐设备PSP就是基于MIP处理器架构实现的, 如果给PSP加上简单的网络接入模块就等于一个标准的MID。MIPS处理器业务战略经理Yakov Levy介绍, 基于MIPS32架构, MIPS处理器针对包括MID和Netbook的移动设备进行了优化, 采用低功耗、高性能可合成32位内核, 满足了这些应用的特殊需求。74K内核是一个单线程处理器, 可提供超标量体系结构性能;而1004K内核可通过多线程多处理技术提供实现高性能的另一种方法。另外, MIPS科技提供的64位架构有助于进一步实现有更高性能需求的嵌入式设备的可扩展性。最让人琢磨不透的竞争者是AMD, 收购ATi之初将桌面处理器和图像处理器整合到单芯片中的构想如果实现, 那足以改变移动设备市场的整体走势。

关于移动接入市场的未来, TI亚洲无线终端市场总监宋国璋坦言, 决定市场的力量在于用户, 不管是哪种移动接入设备, 用户追求的是两点:一是用户体验, 即对于多媒体和上网浏览来说, 用户在使用方便性方面的某些需求是一致的;另外一点就是怎样用最低功耗为用户创造最佳体验。未来的移动装置, 包括智能手机在内, 将不但能结合所有消费电子产品的功能, 更能提供更加丰富的用户体验, 为此TI不断完善自己的OMAP平台, 使其能支持将更多的功能集成到便携设备中, 全新的OMAP4在高性能及低功耗方面实现理想平衡, 同时与连接 (connectivity) 技术进一步融合, 不断满足客户的开发需求。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喜羊羊运动会活动方案下一篇:创意的高考励志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