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联想想象作文

2024-04-24

初中联想想象作文(通用14篇)

篇1:初中联想想象作文

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篇2:初中联想想象作文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篇3:浅谈作文中的联想与想象的运用

一、什么是联想和想象

联想就是利用旧经验诠释新经验的心理过程。它是由一事物想到与之有关联或没有关联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其实我们的意识就是一直在联想中进行的,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联想。听到声音就知道谁在说话, 看到一个词就明白意思等等, 都是联想的作用。

想象, 在心理学中被解释成“人对头脑中的表象加工改造, 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但在文学创作中, 它就是在心里唤起的意象。意象在脑中留有痕迹, 眼睛虽然看不见麻雀, 却仍然可以想到麻雀什么样, 甚至从来没有见过麻雀, 根据别人的描写, 说也可以凑合已有意象推知大概。这种回想或凑合以往意象的心理活动, 叫作“想象”。想象有再现的, 也有创造的。比如诗歌里的杜鹃鸟、鹧鸪鸟、芳草、梧桐、芭蕉、杨柳、流水、月亮, 若在独立时都只是再现的想象。但被用在诗歌里, 就不是独立的, 都是嵌在整个经验里面的, 是和许多其他意象连接在一起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很好的范例。整个一幅画面的呈现是通过意象的联结完成的, 作者创作时利用的是想象, 读者欣赏时候也必须通过想象才能完成。

写作中要习惯联想, 善于联想, 从而让内容生动有趣, 最大限度接近生活的真实, 最大限度呈现生活本来的深度与广度。这样, 联想就为写作提供了无穷的素材。

二、写作中如何利用联想和想象

(一) 借鉴课文, 体会妙处

教材中的文章在使用联想和想象时, 比较经典、成功的范例很多, 借鉴课文, 让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产生的生动性深刻性,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 掌握联想和想象的一般方法。

1.对比想象。想象出来的事物可以是美好的, 也可以是令人失望的, 重要的是要与现实构成强烈的对比, 只有这样情感表达才能足够真切。韩少功《我心归去》中的一段对故乡的回忆性想象显得尤其感人:“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 没有静谧沁肌的湖泊, 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 没有绿的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在作者的想象中, 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一直在描绘故乡, 并与眼前的法国情调进行对比。作者强调的还是对故乡的那种魂牵梦萦式的依恋之情与热爱之情, 这段想象性的文字的情感力量是无疑是很强大的, 它将自己的故乡与法国优裕的生活条件构成鲜明对比, 收到了感动人心的良好效果。

2.猜测性想象。作者可以在记叙事实的基础上, 加以合理的猜测, 由此达到启发读者的效果。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中作者直截了当的想象性文字就有很多, 比如“我现在想, 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 那一座山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而且, 大概就比较充分的理由来说, 当一只被狼拖去的公鹿在两年或三年就可得到补偿时, 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的草原, 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这些想象性文字阐述的意思很明确, 那就是人类不能想当然地采取人为保护措施保护鹿, 而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保护大自然的一切生物。

3.假设想象。这个在诗歌中运用得比较常见, 比如柳永的《雨霖》想象离别后的场景:“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句妙在道尽离别苦楚, 却又不费笔墨, 没有陈词滥调, 简简单单的场景想象, 却把诗人孤苦一人, 无心欣赏良辰美景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不过想象也不是诗歌的专用方法, 在文学创作中我们可以时常发现它运用的精妙之处, 如毕淑敏的《我的五样》, 可谓通篇都是想象之作, 作者首先假定生命中只有五样东西可以选择, 而后作者选择了空气、水、阳光、鲜花和笔。在每去掉一样的时候, 作者都是凭借想象删去的。如文中这样写到对鲜花的不舍:“当鲜花被墨笔腰斩的那一刻, 顿觉四周惨失颜色, 犹如黑白默片。我拢拢头发咬咬牙, 对自己说, 与剩下的四样相比, 带有奢侈和浪漫情调的鲜花, 在重要性上毕竟逊了一筹, 舍就舍了吧。虽然花香不再, 所幸生命大致完整。”这一想象, 让读者不难领略作者对生命的美的态度与珍爱之情。

(二) 模仿课文范例, 训练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说话能力

叶圣陶先生认为, 作文就是把平时说话的口头语言用文字记录下来成为书面语言的过程。模仿课文范例, 运用联想和想象, 训练学生说话能力的过程, 既是让学生熟悉联想和想象的一般过程, 掌握其一般方法, 也是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过程。

1.运用比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 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 贴切又可爱。最值得欣赏的还是把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 碧天里的星星, 刚出浴的美人, 实在是美到极致。如此比喻描摹, 正是利用了事物之间的相似, 形似或者神似, 读者虽然没有亲眼所见荷塘, 却如身临其境般, 还跟着作者一起体会了一把静谧的月色下的荷塘, 实在是妙不可言。

2.运用比拟。比拟手法, 分为拟物与拟人两种。所谓拟人, 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 让物有人的思想感情与动作情态;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 让人的形象生动起来。目的, 都是为了更生动地表达内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对路灯光的描绘:“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 没精打采的, 是瞌睡人的眼。”路灯光若明若暗的, 联想到瞌睡人的眼, 两者之间的相似点在于都是“没精打采的”。最为关键的, 是体现了作者由荷香月色回归现实的低沉失落之情。教师可以根据“比拟”与“感情”两个关键词, 创设“试卷发下来”“回家路上”等情境, 让学生联系周围电扇、电灯、大门、树木、花草等事物说话, 激活学生内心对生活的联想与想象。

(三) 把想象联想当作常规写作目标

良好的写作能力, 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养成的, 而是一种长期的训练过程。高中语文新课标把“积累”当作重要的学习过程, 指出要“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 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 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 推敲、锤炼语言, 做到规范、简明、连贯、得体”。因此, 写作过程中, 必须把适度的符合学生语文能力需要的联想想象当作常规写作目标, 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予以落实。

把想象联想当作常规写作目标, 其作用在于让写作训练呈现出一种内在的联系, 不断发现作文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并不断克服之, 从而强化想象联想的训练, 使得学生更为全面地看待社会现实的种种问题, 更为生动地表现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M].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7.

[2]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 (必修一) [M].江苏教育出版社.

篇4:联想想象的生发与作文教学

一、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直观感知中生发联想,展开想象,领悟生活。一个人的想象力来源于客观现实,来源于生活实践。丰富。深厚的生活积累是想象力的物质基础。因此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条必由之路,更是引发学生联想。指导学生作文的重要手段。

二、巧用道具启发学生从点,特性,时空关系上生发联想与想象,产生感悟。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建立在事物之间的相近、相关、相应、相反或者某一相通的沟通点上。

想象是人对自己头脑中的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这两种思维形式的基础都是已有的事物或记忆。正如朱关潜先生对阿尔卑斯山路口竖着的碑的感叹:“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这是一件多么惋惜的事啊。”类似朱先生所惋惜的情形,常常发生在中学生身上,他们常感叹生活平淡无奇,作文是无米之炊,难以下笔,对身边的事物不会主动,用心地去观察,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一件小事、一张画、一个普通的人进行细致的、独到的、深入的观察,并从而发散思维,由此展开联想、想象,发现该事物的特征,发现其内在的气质精神,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大难题。面对这难题教师如能运用简单的道具,启而发之,并举一反三,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抛砖引玉,极快地提高学生的创作欲与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

三、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对文中的比喻修辞,象征手法进行仔细地分析,深入地思考,引发其感悟生活,提高能力。课文中不乏优美的比喻句,如朱自清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色的清淡、明净、柔和而又朦胧的情致与流水泻地,牛乳洗过的花朵,轻纱笼着的梦,一一链接,每一处既形象又生动,既感性又灵性。妙趣横生,两者联想之物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那种似于不似之间的迷蒙的,浸人心脾的静谧之情,本是只可意味,难以言传的,因巧妙地链接了联想的彼端之物,才让人如此深切地体会到“月华如水”、“轻烟笼着”、“薄雾隔着”的深意。

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易经》讲“修辞立其诚”,我们写文章一定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情感和审美情趣的。中学生写作文一般是记事、写人,怎样写出一件事的意义,一个人的品格,要实现这种物质到精神高度的跨越,实则是需要架设一座桥梁,而架设这座桥梁的构件,一定是作者的联想与想象。教师若能引导学生透析每一个妙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巧妙链接,学生定能插上想象的翅膀,生发好的联想,创造出属于当代青少年的富有新时代气息的新的喻体,提高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写出新的好的文章。

篇5:联想和想象作文

刺眼的灯光照痛了我的双眼,我把头埋进臂弯,闭上疲劳的双眼,眼前顿时一片漆黑……

瞬间,眼前光芒一片,环顾四周,我竟然已经站在了一道陌生而又熟悉的街道上。虽然很纳闷,但是好奇心驱使我慢慢向前走去。只见满街都是高科技的楼房、小轿车和一些橡胶树,还有散发着奇异芬芳的花草,真是一番美丽的景象,我在心中默默感叹。

紧接着,我来到了一个花园,眼前翠绿翠绿的一片!走近一看,哦,原来是一片绿草地!好香啊,我仔细闻了闻,却一点儿也闻不到青草的清新和泥土的芳香,全是人工喷洒的香味。唉……,我心中顿觉惋惜,怏怏地走出了名不副实的“花园”。一条闪烁着荧光的纯蓝色河流映入了我的眼帘,细看后发现尽是不会流动的假象。失望的我不想再走下去,就无力地坐在橡胶草上,靠在了一旁的塑料树边。

忽然,一个美丽的身影飘了过来,抚摸着我的肩头。我抬起头看了她一眼,“啊……”我惊呼起来,“嫦娥姐姐……?”“嘘。”她顺势拉起了我的手,我便随她飘了起来。我们避开了一个个巨大的烟囱和一个个巨大的建筑工地,终于来到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前。

“这是月球吗?咦,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广寒宫嘛!哈哈……”我高兴地蹦了起来,广寒宫华丽无比,果然名不虚传啊。今天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

嫦娥姐姐带我走进宫殿。好冷哦,宫殿里面十分冷清,虽然一切看起来很美,然而都没有生命。嫦娥姐姐说:“这就是月球,这里原本不是这样的……”

原来是地球人在地球上找不到生活的快乐,就将目标转移到了月球。不到几年,人类就把月球破坏得这么凄凉。

“唉……”嫦娥姐姐重重地叹了口气,“要想回到山清水秀的家园,那要再过不知道多少年啊。难啊,破坏起来容易,修复起来谈何容易。”嫦娥姐姐说到这里便不再说下去了。

我惭愧地抬不起头来,曾几何时我也乱扔过塑料袋,也折断过柳条,也踩踏过小草……

嫦娥姐姐见我这样,安慰道:“你也不必太自责。你是我们从众多人中筛选出来的保护环境小卫士。”

“啊……”我惊讶道。

“我想你今后知道该怎么做了。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今后环境就靠你们来维护了,任重道远啊!努力完成吧!”说完,嫦娥姐姐微笑着拍拍我的肩膀……

我猛然一惊,发现自己还在课桌前趴着,刚才是睡着了。

我立刻拿起笔,心想:虽然是个梦,但梦中的情形今后如果再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也是有可能发生的。

篇6:联想和想象作文

光这么死背也不行啊,难道就不能找到一条高效率学习和记忆的捷径吗?想着想着,他忽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把冰心的几部作品串起来,就成了一个小故事!他按照自己编排的顺序读了起来:

冰心是个《超人》、她站在《春水》边,面对满天的《繁星》笑了。她把感想写成了《小说集》,拿去寄《小读者》……

“太棒了!”往维兴奋地喊起来。这种联想奇特的方法多么便于记忆阿!这样一句话,就可以把冰心所有的作品都记住了。他又用同样的方法去背其他作家的作品:

剧作家洪深与《赵阎王》在《五奎桥》上搏斗,争夺《稻香米》……

篇7:联想和想象作文

星期五上午第一节课,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形。他第一次画的时候,看了一眼,觉得不满意,就用抹布擦掉了。第二次画好觉得满意,就选定了这个圆。我很纳闷,心想:老师为什么要画了一个圆呢?

同学们沉思了一会儿,有个同学说:“圆圈像一个月球,在夜晚送给我们柔美的月光,使夜晚变得更加宁静。”又有一位同学说:“圆圈像一个个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课余时间,同学们踢足球,打篮球,拍皮球,玩得多开心呀!”接着,老师又说:“这个圆像好学的脑袋,漂亮的眼睛,快活的嘴巴。”有一次,我去幼儿园上课,我也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同学们都说像瓜、水果。老师说:“同学们,那圆形象征着什么?”有个同学说:“象征着圆满。”这使用权我想起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圆满成功。也好像我们学习,先是很刻苦地学习,再是圆满成功,接着,又有同学说“象征着团结。”是啊,这就像汶川大地震,我们手牵手,心连心与汶川同胞共患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那时,全国上下老老小小都有献出自己的爱心,捐衣服,捐钱,捐被子。在平时我们也应该团结友爱,不能闹别扭,又有一个同学说:“圆象征着团圆,除夕夜时,我们全家老老少少在桌前吃团圆饭,大家有说有笑,我们都说一些笑话,来逗逗他人。

看到O,我决定激励自己勤奋,好学!我看到团圆,我决定以后要孝顺父母。

篇8:初中联想想象作文

一、丰富的生活经验是想象力和联想能力的物质基础

自然, 见多识广、阅历广泛、经验丰富就能为展开想象和联想提供条件, 但我们面对有着不同家庭教育和不同出身的中小学生, 面对各个家庭参差不齐的经济、文化、生活等因素, 都要做到见多识广、阅历广泛、经验丰富更是难上加难。所以, 在我们平时的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应推广“大语文”教学, 不应拘泥于教材之上, 而是要融社会的方方面面于其中。例如, 教师提倡学生通过电视适时收看《新闻联播》《百家讲坛》等有益于身心发展的信息知识类节目, 从而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和变化、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和一些文化知识等;在闲暇时候看看报纸, 看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 如《读者》《青年文摘》《文史知识》《心灵鸡汤》等来丰富学生的阅读面,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做到这些, 久而久之, 学生就可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这些知识也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节假日,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家长的伴同下出游, 同时写下游记和感想;教育学生注意观察和体验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特点以及给自己带来的感触等等。这样时间长了,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会慢慢地积累。当然, 并不是说有了这些就有了丰富的想象力, 它还与体验和感受生活的深度有关。清代郑板桥一生喜欢竹子, 他写下了充满大胆、奇特想象的《墨竹图》诗。其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这句诗将竹子发出的声音想象为老百姓的痛苦呼喊的声音;另有一句:“唯有竹枝浑不怕, 挺然相斗一千场。”这句又把斗秋风的竹枝比作勇敢的武士。诚然, 没有对竹子的细心观察和对其独特深刻的内心体验是想象不出这样的句子的。

二、知识结构的建立是想象力的源泉

鲁迅在《读书杂谈》中说:“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 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 也要泛览。”可见博览群书是架构知识结构所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拓宽阅读面, 不要只在课本上下工夫, 要看方方面面的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书, 只要拥有了丰富的知识, 建立了合理的知识结构, 才可能有开阔深邃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中外历史上的大作家、大诗人不胜枚举, 我们在读其作品时不难感受到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雄厚的知识结构。退一步说, 这也与他们具有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布置阅读文学作品的任务, 教育其在有限时间内读完某些书籍, 至少读完每册语文课本后面规定要读的名著和中国的四大名著, 并写下读后感, 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读书的习惯。学生也可以试着仿写一些作品, 然后看看其效果, 在自己的体验中寻找差距, 弥补不足。这些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不难做到, 而且这些对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提高写作水平大有帮助。

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勤于创新思考的能力

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可以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与探索, 要认真观察事物的特点, 然后勤于思索、善于思考。如果唐代诗人贺知章不善于观察, 很可能看不出初春柳叶的纤细和柔美, 观察后不分析探索、不善于思考, 即使看到了纤细柔美的柳叶, 感觉到微微拂面的春风, 也想象不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佳句;清代郑板桥即使听到了萧萧的竹声也想象不到是老百姓的“疾苦声”。所以, 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有意识地多举此类例子, 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事物特征和形象, 引导学生多观察、会观察, 开阔视野, 活跃学生思维, 点燃学生想象的火花。

四、注重学生写作情感的培养

文章要有感而发, 想象和联想更是伴随着情感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是想象和联想的内部动因, 是启发想象的动力。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手稿的时候, 适逢雷雨交加的夜晚, 他听到火车的鸣叫声后, 便很快穿上雨衣, 飞快跑下他写作的二层小楼, 到楼旁的铁轨上去寻找他想象中的“梦中人” (他把这个人物形象习惯地称之为“梦中人”) , 但此时火车已经远去。这样的情节他回忆说不至一次。我们不难看出路遥在写作时候的情感投入和想象力的深邃。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可以说家喻户晓, 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但他那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把每一个读者都会引进一个奇幻的精神世界, 以此来表现他的理想境界和情感追求。

正是以这种情感和体验为动力, 才能使作家们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 才能使他们写下脍炙人口的名句佳话, 才能使每一位读者读过其作品后回味无穷、记忆犹新。所以,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学生情感的培养。对现实的冷漠、对周围事物的漠不关心是很难调动起想象积极性的, 也就很难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

总之, 想象和联想能力提高了, 写起作文来也就不愁无话可说、无字可写, 再加上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语言修辞、文章结构、内容素材、题材的培养和训练, 写成好的文章将不再成为学生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文章的构思、思路的开拓、人物形象的塑造, 还有写作手法的选用都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所以, 教师在平时的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应该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 平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 这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篇9:初中联想想象作文

作文选材,既可以选真实的材料,同时我们也可运用联想想象的方法来选材。作文时,我们可以把联想想象的情景写下来,人的思想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围绕某个话题或主题,你要敢于穿越时空隧道,请出历史上的人,请出未来世界里的人,请出文学作品中的人,让他们登台唱戏或你去往他们那里神游一番,这样既拓宽了作文材料的空间,同时也是一种创新之举。

我们先来说说如何运用联想的方法来选材。联想是作者依据写作主旨,由甲事物想到与其相关的乙事物而构成的生动形象、较为完整的思维过程,其特点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使思想感情得以充分表达。

一是运用接近联想法,横向拓展素材。接近联想指由一事物想到在时间上或空间上与之接近的另一事物。

二是运用相似联想法,直接拓展素材。相似联想是指由甲事物联想到在某种特征上与之相似的乙事物。

三是运用对比联想法,反向拓展素材。对比联想指由甲事物想到与它性质不同的乙事物,或由事物的某一方面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方面。

四是运用表里联想法,引深作文素材。表里联想指由事物表象想到它的本质意义,再由它的本质意义想到相关联的事物。

五是运用因果联想法,辩证拓展素材。因果联想指根据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由因及果,或由果及因的思维过程。

六是运用声色联想法,声色结合拓展作文素材。声色联想指根据声音或色彩引发的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这类联想技法在《安塞腰鼓》《海滨仲夏夜》中都出色地运用过,不少考场作文也成功地借鉴了这种方法。

我们再来说说如何运用想象技法来进行作文选材。想象,是指根据已有的见闻和生活经验,构想出不曾见过,或者从未出现过的形象或情景。想象选材的方法很多,作文中常用的有:

一是运用编创法来拓展作文素材。我们知道,一般记叙文要求写真人真事,不需要编故事。

二是运用组合法来拓展作文素材。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拼凑在一起,形成新的人物形象,新的事情,可称组合法。

三是运用扩展法来拓展作文素材。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把所见所闻的内容是简单、抽象或粗糙、模糊的,借助想象充實,使其变得清晰、细腻、生动、形象,可称扩展法。

四是运用梦幻法来拓展作文素材。借助梦境或幻觉描绘出眼前并不存在的情景,以表达某种愿望或抒发某种情感,可称梦幻法。

五是运用推测法来拓展作文素材。是指根据已经知道的情景,借助想象推测出未知的情景。

篇10:联想和想象作文

梦,有好梦也有噩梦。好梦让我们欢喜,噩梦让我们惊心胆颤。好梦让我们心情好,而恶梦让我们提高了警惕性。所以,即使你做了噩梦,也不要太害怕,这必尽是梦。

梦,可以组词成:梦想、梦幻、梦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没有梦想的人就像没有了生命。有人梦想当富翁;有人梦想当明星;有人梦想当为人民服务的医生、战士。一个小小的乞丐也有梦想,他也许想成为厨师什么的。

一个人就因为有了梦想才一直追求,一直生活。

梦,多么优美的一个词!

梦,多么浪漫的一个词!

梦,多么柔的一个词!

晚上,我闭上眼睛做了一个梦……

梦,多么深奥的一个词!

梦,有好梦也有噩梦。好梦让我们欢喜,噩梦让我们惊心胆颤。好梦让我们心情好,而恶梦让我们提高了警惕性。所以,即使你做了噩梦,也不要太害怕,这必尽是梦。

梦,可以组词成:梦想、梦幻、梦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没有梦想的人就像没有了生命。有人梦想当富翁;有人梦想当明星;有人梦想当为人民服务的医生、战士。一个小小的乞丐也有梦想,他也许想成为厨师什么的。

一个人就因为有了梦想才一直追求,一直生活。

梦,多么优美的一个词!

梦,多么浪漫的一个词!

梦,多么柔的一个词!

篇11:联想和想象作文

假如我会七十二变,我想变成一滴雨。我会召集我的同伴们到田地里,滋润田里的禾苗,让它们脱去死气沉沉的黑衣,换上生机勃勃的绿袍。我还会和同伴们来到沙漠里,浇灌沙漠上的每一雨土地,让漫天黄沙变成绿树成阴的绿洲。

假如我会七十二变,我多想变成一阵风,在万物苏醒的春天,我会拂去在田里辛勤劳作的农民伯伯脸上的汗珠,帮他们在田里撒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我会为满头大汗的人们送去一阵阵清凉,不需要再呆在空调里不敢出门。在寒风刺骨的冬天,我会找一个无人知晓的角落里,也偷个懒美美地睡上一觉,让人们再也不用冷得直打哆嗦。

假如我会七十二变,我多想变成一盏灯,在黑漆漆的夜晚,照亮人们回家的道路,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我还会飞到日夜苦读莘莘学子的房间,让房间如白天般明亮,不会让他们眼睛的度数急剧上升。我还会飞到桃李满天下的老师窗前,不用在昏暗的油灯下备课,改作业。

篇12:联想和想象作文

我们先不去抱怨作文课上学生那种无奈与尴尬的境况,也不去想象老师批改作文时或讲评时摇头叹气的神情,单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上所花费的大量时间与极其微弱效果的强烈反差,就已经足以令我们感慨万千了。 再者,只就学生写作文来说,真正新、奇、美的内容又有多少,他们在生活中感觉不到这些内容的存在,我们却要他们写出好的文章来,这本身也是一种折磨,难怪学生不喜欢写作文。因为写自己真实的生活没有任何值得写的内容,老师也不喜欢看,毕竟大多数学生的生活都是这样的。别人写过了,再写老师一定会说没新意。那么如何教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写出好文章来呢?我们不妨采用“描写+想象”的作文训练方法,教会学生学会从现实生活中去发掘写作材料经过自己的联想加工,润色成文。毕竟每个学生能想到的内容不一样,这样至少避免了“多胞胎作文”、“拼凑作文”的出现,处理得好还可以重新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笔者就曾经尝试着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作文,第一次非常高兴地看到:学生作文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创造性被大大激活;想象力异常丰富。

一.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是联想的基础 学生想要写出精彩、生动的内容就必须留心观察生活,这是联想的基础,也是描写的依托。所谓观察就是“看”,一般来说,就是对周围的客观事物要仔细地看,反复地看,再认真思考,推敲琢磨。茅盾曾说:“想象的来源就是观察。”观察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不经过细心观察,就难以写出高水平的作文来。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多留心身边的事情,多积累生活素材。我让学生坚持每天都写观察日记,并且规定学生必须写人、景、事这三个主题。这样学生会积累大量的想象素材,这为我下一步的训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时上作文课我让学生观看事先准备的小品,之后让他们回答刚才表演的细节;又或者是让学生观察班上的一位同学,写出他的外貌,不用说他是谁,我们只听他的描写就能知道写的是谁。有时甚至我们不是坐在教室里上的,而是走到校园里看校园里的树、草、看其他学生上体育课;有时我们走到田野里去观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回来再写下自己想写的东西,既可以是写景,也可以是写感受……

二. 指导学生联想、想象,进行创新思维 联想和想象,就是由一个形象想到相似或相关的另一个形象,由一个形象创造出另一个形象。它根据人们对现实的记忆或经验,把事物联想、想象得更加逼真形象。想象是一种美丽的劳作,想象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许多发明创造就源于想象。只要是创作都需要想象,想象是每一件优秀创作的生命力。教师要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想象要大胆,越新越好,切忌重蹈覆辙。大胆肯定学生的奇思异想,只要学生想象得出,说得出理由,我们都应该及时肯定。写作时,用上联想和想象,方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创造出优美的意境,感人的艺术形象。因此,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联想、想象的方法,多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联想和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不无裨益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引导得好会使学生重新燃起写作的欲望,所以在这项训练上一定要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由简单的东西开始训练,一个动作、一幅画、一个数字、都是很好的训练素材。然后慢慢地变复杂,一步一步地进行训练。

篇13:初中联想想象作文

一、抓住“联想和想象”的共同词:想

“联想和想象”的共同词“想”, 由泛指客观事物的“木”、视觉器官“目”及思想器官“心”组成, 意思是眼睛 (目) 看到一种事物 (木) , “心”就想到另一种事物。甲骨文“木”与“目”组成“相”, 本意是用“目”看树木。教师对此应有所知。

1. 相关性。

即想到的和看到的两者之间必须彼此关联。如《山中访友》中写道:“我靠在一棵树上, 静静地, 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 常常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 胳膊变成树枝, 血液变成树的汁液, 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散文家李汉荣为什么“靠在一棵树上”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 而不是别的什么呢?因为他是在“山中访友”, 把树当成了自己的朋友, 树与人彼此关联, 通过人树情融、人树合一的想象, 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相似性。

即想到的和看到的两者之间必须有共同点或相似点, 或形似, 或神似, 或形神皆似。如《山雨》中有这样的描写:“雨声里, 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 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 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 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敲击琴键能发声, 雨丝敲击岩石、树叶、绿草也会发声, 作者正是根据二者都能发声这一相似点, 才由岩石、树叶、绿草联想到“琴键”, 把“雨丝”想象成“手指”, 把雨声想象成“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学生在领略这段美妙的“联想和想象”描述时, 也欣赏到了一幅“雨在山中”、“山在雨中”、“山雨同奏”的动态美景图。

3. 相承性。

想到的和看到的两种事物具有某种逻辑联系, 或因果关系, 或顺承关系, 或事物的发展趋势。如《太阳的话》中有这样的抒怀:“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让我把花束, 把香气, 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洒满你们心的空间。”作者由人们封闭的心灵想到关闭窗子的木板房, 由召唤人们敞开心扉想到打开窗子, 由打开窗子迎接光明的到来想到把花束、香气、亮光……洒满心的空间。这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相承性联想, 让儿童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唤起他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追求。

4. 相对性。

即想到的和看到的两种事物之间或色彩上相互映衬, 或在性质上相互对立, 或在事理上相互矛盾, 或在情感上相互排斥。这种对立关系是依靠一定条件而存在, 随着一定条件而变化的, 常常含有对照、比较的意味, 如《山中访友》中有一段精彩的“映衬”:“你好, 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 让天空充满宁静, 变得更加湛蓝。”在白与蓝的相互映衬下, 白云更加“洁白”, 天空更加“湛蓝”, 感受“充满宁静”, 奇景奇情, 令人陶醉。咀嚼这段美文, 学生的心胸会豁然开朗, 在心旷神怡中很自然地领悟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关注“联想”的关键词:联

《现代汉语词典》对“联想”的解释是:“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的概念。”其思维方式为“由甲想到乙”。联想的关键词是“联”, 许慎《说文解字》注:“联, 连也, 从耳, 耳连于颊也;从丝, 丝连不绝也。”可见, 联想不仅与视觉器官“目”和思想器官“心”有关, 而且与听觉器官“耳”也相关。《月光曲》有一段精彩的联想:皮鞋匠静静地听着贝多芬弹琴, 他耳朵听到轻悠、舒缓的音乐, 心里就想到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了月亮, 眼前就出现了海面上“洒遍银光”的景象。如果去掉这些联想的句子, 只是实实在在的叙述:“皮鞋匠静静地听着贝多芬弹琴”, 这段文字就失去了一大半光彩。引导学生阅读, 只有分辨出事物与联想, 才能领会作者表达的意图, 体验作者抒发的感情,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学生平时观察和习作, 只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具体, 并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 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 表达的情感就会更细腻。

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文本中“联想”的经典例子, 由简单到复杂, 由欣赏到模仿, 由模仿到创造。

首先, 学习简单联想。比如“人之联想” (由此人想到彼人) , “好几天以前, 房东太太就对我说, 她的儿子今天回家, 从学校回来, 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 她有点沮丧……看到她的神情, 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 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怀念母亲》) 季羡林先生本来是在怀念自己的母亲, 这儿又想到异国他乡的房东太太, 这里的“人之联想”旨在说明怀念母亲是人之常情, 从而加深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尽情讴歌母爱的伟大。引导学生赏析案例, 就能引发他们的审美追求, 产生“人之联想”的冲动。还可引导学生练习这些简单联想: (1) 事之联想 (由此事想到彼事) ; (2) 景之联想 (由此景想到彼景) ; (3) 物之联想 (由此物想到彼物) ; (4) 时间联想 (由此时想到彼时) ; (5) 空间联想 (由此处想到彼处) ; (6) 情感联想 (由此情想到彼情) ; (7) 感觉联想 (由此感觉想到彼感觉) ; (8) 观念联想 (由此观念想到彼观念) ; (9) 态度联想 (由此态度想到彼态度) 。

其次, 学习复杂联想。复杂联想主要有: (1) 推测联想。如:“喂, 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 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山中访友》) 作者用推测联想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显得更委婉、更亲切、更客观、更有趣、更有力度。 (2) 归纳联想。主要指在解决某个特殊问题时进行分析、整合而产生的联想。仍如《山中访友》中的一段:“啊, 老桥, 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 滚滚河水流向远方, 你弓着腰, 俯身凝望着那水上的人影、鱼影、月影。”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格从时间、作用、形态等方面归纳联想到老桥“德高望重”。 (3) 分析联想。如:“溪流河川中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水, 也是我们祖先的血液。那清澈湖水中的每一个倒影, 反映了我们的经历和记忆;那潺潺的流水声, 回荡着我们祖辈的呼唤。”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作者对溪流河川的水、倒影、流水声展开分析联想, 与文章开头“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相照应, 说明历史悠久、一脉相承。 (4) 综合联想。如“从巍峨峻拔的高原走来, 我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莲;从碧波环抱的宝岛走来, 我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从苍苍茫茫的草原走来, 我是蓝天下翱翔的雏鹰;从七沟八梁的黄土坡走来, 我是黄河边鲜嫩的山丹丹。” (《中华少年》) 雪莲喻指纯洁, 海燕喻指勇敢乐观, 雏鹰喻指抱负远大, 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作者综合四个方面联想到中华少年的共同美德, 展示“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联想可以引发思想创新。钱学森说:“创新的思维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 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 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推进。”

还有类比联想、并列联想、定向联想等, 此处不再赘述。

三、领悟“想象”的关键词:象

想象有两个定义:作为名词, “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 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为动词, 指“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想象的一般思维方式是“把甲想成乙”。联想要有理, 想象要有象。想象的关键词“象”, 其基本义是“形状、样子”, 比如阅读中的识象、意象、融象就要靠想象帮助完成。识象是学生把文字“倒翻过去”, 在想象中把“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成为具体事物”的形象。意象是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作者思想感情的形象。融象是学生想象“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的构思写作的情景, 即“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想象具有预见功能。想象教学要有目标定位。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从事任何活动包括学习活动之前, 都必须首先在头脑中确立定向目标。

1. 创造想象。

就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 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怀念母亲》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回答“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学生与作者的母亲素昧平生, 怎么知道她的面影呢?只有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想象, 像电脑模拟画像那样想象母亲的面影。这里可能有赵母的眼睛、钱母的眉毛、孙母的鼻子、李母的嘴巴、周母的耳朵、吴母的发型、郑母的脸庞、王母的慈祥……学生就这样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创造想象, 多元解读“母亲的面影”, 在快乐的创造性想象中达到了教科书问题设计的要求, 领略了学习的最高境界———乐。

2. 再造想象。

有的学生囿于生活体验和生活环境的限制, 在学习课文《山雨》时, 对山雨、雨中山林的描写可能会有陌生之感, 对此, 教学中可引导他们一边读一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大胆地进行再造想象。阅读是学生的思维在一个一个的意义点上跳舞, 联结这些意义点的桥梁是联想和想象。教科书上的“山雨”并非学生体验中的山雨, 课文中的“山林”也并非学生经历过的山林, 只有引导学生把书上“死”的山林和自己体验过的“活”的山林结合起来, 才能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山雨图”。

3. 还原想象。

《山中访友》思考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和同学交流交流。”和同学交流“类似的体验”时, 就要用还原想象, 即还原生活的经历和感受, 把“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还原想象一要注意体验性, 只有自己亲身体验过的才是真实的、感人的;二要注意选择性, 不是把生活中经历过的所有东西都“还原”。作者把“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等事物想象成自己的朋友,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上述列举的几件事物进行还原想象。还原想象不是记生活流水账, 也不是抄袭, 而是一种模仿和创造。

4. 补充想象。

“口语交际习作五”:“我和陈明是好朋友。一天, 我们把在手工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 陈明一不小心把我的摔坏了。争执中, 陈明又把它踩坏了, 我非常生气, 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这段话只讲了故事的开头, 没有详细讲述事情后来怎样、争执中双方都说了些什么、“我”生气的样子怎样、夺过小木船又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这些都要引导学生进行补充想象, 才能把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写清楚、写具体。

篇14:初中联想想象作文

关键词: 高考材料作文 审题立意 联想与想象 分析归纳

近年以来全国各省市的高考作文,大都以材料作文为主,例如2013、2014年全国各省市18套高考试卷均有17套考了材料作文。现代高考更加倾向于材料作文尤其是新材料作文,这是因为材料作文除了能考查考生的语言功底、表达能力之外,还可以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及思想认识能力等,此外,材料作文不易猜题、押题,能体现考生的真实水平。正因为如此,这种作文形式审题立意的难度比较大,成为考场作文中的难点所在。

材料作文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可选择一个侧面或某个角度构思作文,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戴着脚镣跳舞”。因此,材料作文的立意并非天马行空、随意而为,一切立意都不能脱离文本本身。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整体阅读立意法;二是筛选性立意法;三是由果溯因法,等等。我通过这几年教学中对材料作文的理解,重点谈谈联想与想象法在材料作文中立意的独特作用,并结合我省近年来出现的高考模拟卷、省质检卷中的材料作文进行分析。

为什么说联想与想象法在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当中的作用是独特的呢?这种方法又有哪些优势呢?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恩格斯也说过:人类的想象力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下面我仅仅以“静”为想象点,运用发散性思维进行联想,看看可以联想到什么,如相似联想(联想性质上、特点上、时间上、空间上与之相似的事物)、对比联想(联想与之相反或对立的事物)、因果联想(由因到果或由果溯因)等,这样打开思路,就可以理解为“沉静”、“宁静”、“平静”、“冷静”、“静默”、“静穆”、“沉稳”等。又由“静”反其道联想到“动”,这样就可进一步展开并最终确定以下立意点:在静穆中爆发出力量;智者无言;静水流深;心如深山;平静成就不平凡;学会不显不露;隐藏的爱;沉默是金;静之力;静如止水;亦动亦静;表与里;静中有动;静中风云;守住静穆;静也是力量;宁静致远;内在的力量;含而不露;韬光养晦;轻狂与内敛;在内敛中诠释力量;静,动之源;卧虎藏龙;挖掘静中深厚的力量;做个有内涵的人;潜能;静以修身;平淡也是一种深度,等等。可见,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我们的思维就能够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那么,我们从材料中联想到什么呢?这就要从材料出发,并且跳出材料,向自然、社会、人生等维度延伸拓展,与历史和现实挂钩,注意材料中隐含的信息内涵,寻找材料与生活的“对应点”,下面我就以2014年我省省质检试卷中出现的材料作文为例,谈谈联想与想象在审题立意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莠草,农人整个春天夏天锄它,然而它依旧精力旺盛,田埂、牧场、田野、花园到处都有它。有人用卑贱的名字称呼它们,例如猪草、苦艾、鸡草;也有人用雅致的名字称呼它们,例如长生草、扶移、雁来红。”

我们首先想象到:先站在农人的角度思考一个问题:“农人整个春天夏天锄莠草”,问:农人为什么要锄莠草?因为莠草对农人来说即是杂草、害草,它会吸收土壤的养分,进而影响到庄稼的生长与收成。联想到我们自身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无受到“莠草”的影响?由此可知,“莠草”即为那些影响我们心田、影响我们道德庄稼正常、健康成长的杂草、害草。我们可以再进一步联想到“莠草”即为人性中黑暗的、不光彩的一面,例如自私之草、懦弱之草、冷漠之草、懒惰之草、不守诚信之草、忧郁之草、自高自大之草,等等,由此立意为:铲除心中的莠草。第二,我们再次联想,农人“整个”春天夏天锄它,展开疑问:为什么农人要花如此长的时间对付莠草?联想到在我们心灵的庄稼,如果要得到正常的生长,就一刻也不能放松警惕,正如孔子所云:“吾日三省吾身。”荀子亦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所以可以立意为“勤奋”之类的主旨;第三,我们站在莠草的角度展开想象,“它依旧精力旺盛,田埂、牧场、田野、花园到处都有”,而它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农人锄它的恶劣生存环境,由此联想到古今中外像“莠草”一般顽强地拼搏、战斗的人,诸如曹雪芹、司马迁、诺贝尔、苏轼、居里夫人、史铁生、贝多芬、霍金,等等,他们都属于能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因此,此处可立意为“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顽强拼搏”、“与不公的命运战斗”、“坚信自我的价值”、“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王者”,等等,均是很好的立意。第四,我们站在“不同的人对莠草的不同评价”的角度去想象:“有人用卑贱的名字称呼莠草”,由此联想到生活中也有许多事物,对有的人来说是一文不值的,他们视之如垃圾、废物;而对有的人来说却是有价值的,甚至当成宝贝看待。同时联想到有的事物在某个时代被认为毫无价值,但斗转星移、时移世易,却又成了宝贝,由此可以立意:“事物的价值因评价角度不同而不同”、“要发现个性的价值”、“发现独特的价值”、“多角度看问题”。第五,我们从莠草的生存状态中,也可以联想到生活中也有像莠草一样的草根阶层,即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由此可以立意为:“关注草根阶层的生存状态”、“体会人情冷暖”、“感受生命成长中的独特价值”,等等。第六,对“莠草”而言,无论是用卑贱的名字称呼它,还是用雅致的名字称呼它,莠草依然是莠草,它不会因为被人称为猪草、苦艾、鸡草日自惭形秽、无地自容,也不会被人称之为长生草、扶移、雁来红而突然昂起高贵的头,感觉高人一等、有飘飘然之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生活中的有些人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要有自己的定力”、“坚持自我”、“自信人生三百年”、“我自岿然不动”,等等。从这则材料作文中,我们可以发现,联想与想象的方法在审题立意中的运用就如苍鹰展翅于高空、鱼儿游梭于海洋、骏马驰骋于草原——海阔天空、任尔东西。

我对材料作文的联想与想象法归纳为以下两点具体做法:

一是联系实际法。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思想、观点、行为往往通过一些比喻、故事、寓言、漫画等形式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善于从中联系现实生活,挖掘其中含义,思路往往由物及人。

二是由物及人法。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与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观点。

由此看来,只要经常性地用联想与想象法,就可以更好、更准确地确定主旨,同时可以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莎士比亚说:“思想是自由的精灵。”良好的思维习惯本身就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正如雨果所言:“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让我们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在当今天下第一考题——高考作文中,在浩如烟海的材料作文中尽情翱翔、尽情畅游、尽情奔驰,摘取审题立意中那颗最准确的又最适合自己的皇冠上的明珠。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大陡沟小学下一篇:南京初二语文期末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