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的联想想象作文600字

2024-05-01

根的联想想象作文600字(精选4篇)

篇1:根的联想想象作文600字

朋友,你注意过根吗?他深埋在地下,默默无闻,顽强生长,托起一个绿色世界,供给植物以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料的根,也许你会很惊讶地说:就是那沾满泥巴的根么?它们没有花朵的芳香,没有绿叶的美丽,没有果实的诱人,是那么平常,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呢?

但是,朋友,我要赞美根!

是谁创造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奇迹?是根,

根的联想作文

。当野火将地面的茎、叶都烧光,自鸣得意时,它不曾想到,还有那深埋在地下的根。根埋在地下,虽默默无闻,却在顽强生长。当春风再度吹拂之时,地面上冒出了一片绿油油的嫩芽,转瞬就是一个绿色世界。要知道,这就是根创造的奇迹。

你看那沙漠中红柳的根,它虽纤细,却很顽强。地面上的水分少,它会深深地扎下去,有时长达好几米,默默地从沙漠的深层为茎叶的成长集聚水分和营养。

你看那松树的根,不论是肥沃的土地还是砂石岩缝,它一样能扎下去,托起苍翠挺拔的青松。你看那

不论是主根还是侧根,他们都深深地埋在地下,从不炫耀自己,

 

即使是枯老的树根,也可以制成美丽的根雕,装点生活。粉碎后的根还可以做成纤维板,制作家具,就连稻根麦根也可以用来当柴烧,供给人类自己最后的热能。

根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根要求人的可谓少矣!根的用途可谓广矣!

根在土地下面,无声无息,不知停歇地供给植物体以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料,使他们发芽、开花、结果,趋向成熟,植物的

[1][2]下一页

篇2:浅谈作文中的联想与想象的运用

一、什么是联想和想象

联想就是利用旧经验诠释新经验的心理过程。它是由一事物想到与之有关联或没有关联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其实我们的意识就是一直在联想中进行的,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联想。听到声音就知道谁在说话, 看到一个词就明白意思等等, 都是联想的作用。

想象, 在心理学中被解释成“人对头脑中的表象加工改造, 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但在文学创作中, 它就是在心里唤起的意象。意象在脑中留有痕迹, 眼睛虽然看不见麻雀, 却仍然可以想到麻雀什么样, 甚至从来没有见过麻雀, 根据别人的描写, 说也可以凑合已有意象推知大概。这种回想或凑合以往意象的心理活动, 叫作“想象”。想象有再现的, 也有创造的。比如诗歌里的杜鹃鸟、鹧鸪鸟、芳草、梧桐、芭蕉、杨柳、流水、月亮, 若在独立时都只是再现的想象。但被用在诗歌里, 就不是独立的, 都是嵌在整个经验里面的, 是和许多其他意象连接在一起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很好的范例。整个一幅画面的呈现是通过意象的联结完成的, 作者创作时利用的是想象, 读者欣赏时候也必须通过想象才能完成。

写作中要习惯联想, 善于联想, 从而让内容生动有趣, 最大限度接近生活的真实, 最大限度呈现生活本来的深度与广度。这样, 联想就为写作提供了无穷的素材。

二、写作中如何利用联想和想象

(一) 借鉴课文, 体会妙处

教材中的文章在使用联想和想象时, 比较经典、成功的范例很多, 借鉴课文, 让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产生的生动性深刻性,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 掌握联想和想象的一般方法。

1.对比想象。想象出来的事物可以是美好的, 也可以是令人失望的, 重要的是要与现实构成强烈的对比, 只有这样情感表达才能足够真切。韩少功《我心归去》中的一段对故乡的回忆性想象显得尤其感人:“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 没有静谧沁肌的湖泊, 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 没有绿的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在作者的想象中, 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一直在描绘故乡, 并与眼前的法国情调进行对比。作者强调的还是对故乡的那种魂牵梦萦式的依恋之情与热爱之情, 这段想象性的文字的情感力量是无疑是很强大的, 它将自己的故乡与法国优裕的生活条件构成鲜明对比, 收到了感动人心的良好效果。

2.猜测性想象。作者可以在记叙事实的基础上, 加以合理的猜测, 由此达到启发读者的效果。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中作者直截了当的想象性文字就有很多, 比如“我现在想, 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 那一座山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而且, 大概就比较充分的理由来说, 当一只被狼拖去的公鹿在两年或三年就可得到补偿时, 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的草原, 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这些想象性文字阐述的意思很明确, 那就是人类不能想当然地采取人为保护措施保护鹿, 而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保护大自然的一切生物。

3.假设想象。这个在诗歌中运用得比较常见, 比如柳永的《雨霖》想象离别后的场景:“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句妙在道尽离别苦楚, 却又不费笔墨, 没有陈词滥调, 简简单单的场景想象, 却把诗人孤苦一人, 无心欣赏良辰美景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不过想象也不是诗歌的专用方法, 在文学创作中我们可以时常发现它运用的精妙之处, 如毕淑敏的《我的五样》, 可谓通篇都是想象之作, 作者首先假定生命中只有五样东西可以选择, 而后作者选择了空气、水、阳光、鲜花和笔。在每去掉一样的时候, 作者都是凭借想象删去的。如文中这样写到对鲜花的不舍:“当鲜花被墨笔腰斩的那一刻, 顿觉四周惨失颜色, 犹如黑白默片。我拢拢头发咬咬牙, 对自己说, 与剩下的四样相比, 带有奢侈和浪漫情调的鲜花, 在重要性上毕竟逊了一筹, 舍就舍了吧。虽然花香不再, 所幸生命大致完整。”这一想象, 让读者不难领略作者对生命的美的态度与珍爱之情。

(二) 模仿课文范例, 训练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说话能力

叶圣陶先生认为, 作文就是把平时说话的口头语言用文字记录下来成为书面语言的过程。模仿课文范例, 运用联想和想象, 训练学生说话能力的过程, 既是让学生熟悉联想和想象的一般过程, 掌握其一般方法, 也是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过程。

1.运用比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 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 贴切又可爱。最值得欣赏的还是把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 碧天里的星星, 刚出浴的美人, 实在是美到极致。如此比喻描摹, 正是利用了事物之间的相似, 形似或者神似, 读者虽然没有亲眼所见荷塘, 却如身临其境般, 还跟着作者一起体会了一把静谧的月色下的荷塘, 实在是妙不可言。

2.运用比拟。比拟手法, 分为拟物与拟人两种。所谓拟人, 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 让物有人的思想感情与动作情态;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 让人的形象生动起来。目的, 都是为了更生动地表达内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对路灯光的描绘:“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 没精打采的, 是瞌睡人的眼。”路灯光若明若暗的, 联想到瞌睡人的眼, 两者之间的相似点在于都是“没精打采的”。最为关键的, 是体现了作者由荷香月色回归现实的低沉失落之情。教师可以根据“比拟”与“感情”两个关键词, 创设“试卷发下来”“回家路上”等情境, 让学生联系周围电扇、电灯、大门、树木、花草等事物说话, 激活学生内心对生活的联想与想象。

(三) 把想象联想当作常规写作目标

良好的写作能力, 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养成的, 而是一种长期的训练过程。高中语文新课标把“积累”当作重要的学习过程, 指出要“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 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 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 推敲、锤炼语言, 做到规范、简明、连贯、得体”。因此, 写作过程中, 必须把适度的符合学生语文能力需要的联想想象当作常规写作目标, 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予以落实。

把想象联想当作常规写作目标, 其作用在于让写作训练呈现出一种内在的联系, 不断发现作文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并不断克服之, 从而强化想象联想的训练, 使得学生更为全面地看待社会现实的种种问题, 更为生动地表现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M].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7.

[2]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 (必修一) [M].江苏教育出版社.

篇3:联想想象的生发与作文教学

一、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直观感知中生发联想,展开想象,领悟生活。一个人的想象力来源于客观现实,来源于生活实践。丰富。深厚的生活积累是想象力的物质基础。因此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条必由之路,更是引发学生联想。指导学生作文的重要手段。

二、巧用道具启发学生从点,特性,时空关系上生发联想与想象,产生感悟。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建立在事物之间的相近、相关、相应、相反或者某一相通的沟通点上。

想象是人对自己头脑中的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这两种思维形式的基础都是已有的事物或记忆。正如朱关潜先生对阿尔卑斯山路口竖着的碑的感叹:“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这是一件多么惋惜的事啊。”类似朱先生所惋惜的情形,常常发生在中学生身上,他们常感叹生活平淡无奇,作文是无米之炊,难以下笔,对身边的事物不会主动,用心地去观察,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一件小事、一张画、一个普通的人进行细致的、独到的、深入的观察,并从而发散思维,由此展开联想、想象,发现该事物的特征,发现其内在的气质精神,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大难题。面对这难题教师如能运用简单的道具,启而发之,并举一反三,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抛砖引玉,极快地提高学生的创作欲与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

三、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对文中的比喻修辞,象征手法进行仔细地分析,深入地思考,引发其感悟生活,提高能力。课文中不乏优美的比喻句,如朱自清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色的清淡、明净、柔和而又朦胧的情致与流水泻地,牛乳洗过的花朵,轻纱笼着的梦,一一链接,每一处既形象又生动,既感性又灵性。妙趣横生,两者联想之物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那种似于不似之间的迷蒙的,浸人心脾的静谧之情,本是只可意味,难以言传的,因巧妙地链接了联想的彼端之物,才让人如此深切地体会到“月华如水”、“轻烟笼着”、“薄雾隔着”的深意。

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易经》讲“修辞立其诚”,我们写文章一定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情感和审美情趣的。中学生写作文一般是记事、写人,怎样写出一件事的意义,一个人的品格,要实现这种物质到精神高度的跨越,实则是需要架设一座桥梁,而架设这座桥梁的构件,一定是作者的联想与想象。教师若能引导学生透析每一个妙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巧妙链接,学生定能插上想象的翅膀,生发好的联想,创造出属于当代青少年的富有新时代气息的新的喻体,提高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写出新的好的文章。

篇4:根的联想想象作文600字

一、丰富的生活经验是想象力和联想能力的物质基础

自然, 见多识广、阅历广泛、经验丰富就能为展开想象和联想提供条件, 但我们面对有着不同家庭教育和不同出身的中小学生, 面对各个家庭参差不齐的经济、文化、生活等因素, 都要做到见多识广、阅历广泛、经验丰富更是难上加难。所以, 在我们平时的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应推广“大语文”教学, 不应拘泥于教材之上, 而是要融社会的方方面面于其中。例如, 教师提倡学生通过电视适时收看《新闻联播》《百家讲坛》等有益于身心发展的信息知识类节目, 从而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和变化、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和一些文化知识等;在闲暇时候看看报纸, 看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 如《读者》《青年文摘》《文史知识》《心灵鸡汤》等来丰富学生的阅读面,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做到这些, 久而久之, 学生就可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这些知识也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节假日,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家长的伴同下出游, 同时写下游记和感想;教育学生注意观察和体验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特点以及给自己带来的感触等等。这样时间长了,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会慢慢地积累。当然, 并不是说有了这些就有了丰富的想象力, 它还与体验和感受生活的深度有关。清代郑板桥一生喜欢竹子, 他写下了充满大胆、奇特想象的《墨竹图》诗。其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这句诗将竹子发出的声音想象为老百姓的痛苦呼喊的声音;另有一句:“唯有竹枝浑不怕, 挺然相斗一千场。”这句又把斗秋风的竹枝比作勇敢的武士。诚然, 没有对竹子的细心观察和对其独特深刻的内心体验是想象不出这样的句子的。

二、知识结构的建立是想象力的源泉

鲁迅在《读书杂谈》中说:“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 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 也要泛览。”可见博览群书是架构知识结构所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拓宽阅读面, 不要只在课本上下工夫, 要看方方面面的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书, 只要拥有了丰富的知识, 建立了合理的知识结构, 才可能有开阔深邃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中外历史上的大作家、大诗人不胜枚举, 我们在读其作品时不难感受到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雄厚的知识结构。退一步说, 这也与他们具有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布置阅读文学作品的任务, 教育其在有限时间内读完某些书籍, 至少读完每册语文课本后面规定要读的名著和中国的四大名著, 并写下读后感, 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读书的习惯。学生也可以试着仿写一些作品, 然后看看其效果, 在自己的体验中寻找差距, 弥补不足。这些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不难做到, 而且这些对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提高写作水平大有帮助。

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勤于创新思考的能力

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可以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与探索, 要认真观察事物的特点, 然后勤于思索、善于思考。如果唐代诗人贺知章不善于观察, 很可能看不出初春柳叶的纤细和柔美, 观察后不分析探索、不善于思考, 即使看到了纤细柔美的柳叶, 感觉到微微拂面的春风, 也想象不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佳句;清代郑板桥即使听到了萧萧的竹声也想象不到是老百姓的“疾苦声”。所以, 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有意识地多举此类例子, 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事物特征和形象, 引导学生多观察、会观察, 开阔视野, 活跃学生思维, 点燃学生想象的火花。

四、注重学生写作情感的培养

文章要有感而发, 想象和联想更是伴随着情感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是想象和联想的内部动因, 是启发想象的动力。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手稿的时候, 适逢雷雨交加的夜晚, 他听到火车的鸣叫声后, 便很快穿上雨衣, 飞快跑下他写作的二层小楼, 到楼旁的铁轨上去寻找他想象中的“梦中人” (他把这个人物形象习惯地称之为“梦中人”) , 但此时火车已经远去。这样的情节他回忆说不至一次。我们不难看出路遥在写作时候的情感投入和想象力的深邃。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可以说家喻户晓, 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但他那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把每一个读者都会引进一个奇幻的精神世界, 以此来表现他的理想境界和情感追求。

正是以这种情感和体验为动力, 才能使作家们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 才能使他们写下脍炙人口的名句佳话, 才能使每一位读者读过其作品后回味无穷、记忆犹新。所以,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学生情感的培养。对现实的冷漠、对周围事物的漠不关心是很难调动起想象积极性的, 也就很难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

总之, 想象和联想能力提高了, 写起作文来也就不愁无话可说、无字可写, 再加上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语言修辞、文章结构、内容素材、题材的培养和训练, 写成好的文章将不再成为学生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文章的构思、思路的开拓、人物形象的塑造, 还有写作手法的选用都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所以, 教师在平时的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应该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 平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 这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上一篇:牙刷自述作文下一篇:校健美操训练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