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知识点

2024-05-18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知识点(共14篇)

篇1: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知识点

1.《在山的那边》选自《长江文艺》,作者王家新。出版诗集:《纪念》、《游动悬崖》。这是一首现代诗,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2.《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是女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原名冯钟璞,哲学家冯友兰之女。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 门》、《知音》等。中篇小说:《三生石》。长篇小说:《野葫芦引》。

3.走一步,再走一步》美国莫顿·亨特:作家,心理学家。代表作:《痛击》、《心理学的故事》。本文记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文章却蕴含着一个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4.《童趣》沈复(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浮生六记》是沈复的代表作,共六卷,每卷皆有标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浮生六记》中的“闲情记趣”一章,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5.《人生寓言》的作者是周国平。随感集《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只有一个人生》、散文集《善良丰富高贵》、

6.《论语》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整理《诗》《书》,删修《春秋》注解《周易》创私人讲学之风有弟子3000人、贤士72人。

7.春》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是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诗文集《踪迹》,代表作品有《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8.《夏感》作者:_,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

篇2: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知识点

“者也……”句式。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者也”连用,表示判断的语气,翻译时注意添加判断动词“是”)

“之”的用法。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语气助词,的)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助词,的)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何陋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意)

【字词积累】

积累下列词语:

蕃(多)、濯(洗涤)、亵(亲近而不庄重)、馨(香气,古代常用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案(本义指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无靠背的坐具/长方形的桌子)、牍(古代写字用的木片)

【文学常识】

①“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②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今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原名敦实。因他世居道州濂溪,所以世称濂溪先生。北宋理学的创始人。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

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为诗中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周敦颐先后于1067年在湖南邵州(今湖南邵阳)、1071年江西南康建有爱莲池。

【理解性默写资料】

莲的品质:“莲,花之君子者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现词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对莲花一般映衬的句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形容洁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予独爱莲”的原因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从反面映衬莲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作者用隐逸者-菊花来正面衬托出莲花在尘世中也能洁身自好。

作者同时运用了富贵者-牡丹来反面衬托出莲花拥有君子的高尚情操,不与世人一样,只追求名利。

体现莲自尊自爱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篇3: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知识点

1. 第4课《诗两首》中第二首《未选择的路》第一节第三行: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分析:“伫立”的意思是长时间地站立, 本身就有“很久”的意思, 所以前面的“久久”纯属多余、累赘, 应删去;或者把“久久”改为“静静”。

2. 第9课《土地的誓言》阅读提示第一句:

194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 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 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分析:“九·一八”事变是个专有名词, 应写成“九·一八”事变或“‘九一八’事变”。

3. 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第5自然段:

他并没有先“说”, 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分析:这段话的第二句没有主语, 所以要把第一个句号改为逗号, 并且在“作出了”前加上“而且”。这个句子应修改为:他并没有先“说”, 但他“做”了, 而且作出了卓越的成就。

4. 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第4段:

她带领来客到贝多芬工作的屋子, 在那里, 最惹人注目的是两架对放的大钢琴。

分析:这句话的主语是什么?难于分清。应把句中第一个逗号改为句号, 这样变成两句话, 就明白清楚了。

5. 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第25自然段第二句:

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

分析:故事就是以前发生的事。所以前面的“往昔”纯属多余、啰嗦, 应删去。

6. 第14课《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第4自然段第7行:

屠格涅夫也常常带来一些外文书籍, 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

分析:这句中的第二个“一些”要修饰的是“歌德和普希金”还是“诗句”?显然是“诗句”。因为歌德和普希金是两位大诗人。所以要把“一些”放在“诗句”前面。

7. 第14课《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第7自然段最后一句:

过了一会儿, 当福楼拜的激情冲动过去之后, 他就不慌不忙地开始说话, 声音总是很平静, 句子也很温和。

分析:最后一个分句中, “句子”怎能温和?联系前一分句“声音很平静”来理解, 这一分句应改为:语气很温和。

8. 第21课《伟大的悲剧》课本第161页注释 (2) [告罄 (qìng) ]指财物用完。

分析:“告罄”不仅指财物用完, 还指货物售完。所以此处注释应在前面加上“本文”或在后面加上“或货物售完”。

9. 第22课《在沙漠中心》第18自然段开头两句:

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 但我失败了。

篇4: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知识点

1.下列式子计算正确的是().

2.如图l,∠1=20°,AO上CO于点O,点B、O、D在同一条直线上,则∠2的大小为().

A.70°

B.20°

C.110°

D.160°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平方等于它本身的数是0

B.立方等于它本身的数是±1

C.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正数

D.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1

4.如图2,在△ABC中,DE∥BC,CD平分∠ACB,DE平分∠ADC,∠B=40°,则∠A的大小为().

A. 40° B. 60°

C. 90° D. 120°

5.下列选项中,可以用来说明命题“若a2> 1,则a>1”是假命题的反例是().

A.a=-2

B.a=-l

C.a=l

D.a=2

6.如图3,下列各组角中能构成同旁内角的是().

A.∠1和∠5

B.∠4和∠5

C.∠7和∠8

D.∠3和∠6

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由点A(-5,3)

到点B(3,-5)的平移过程可以是().

A.先向右平移8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8个单位长度

B.先向左平移8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8个单位长度

C.先向右平移8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8个单位长度

D.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

8.如图4,长方形BCDE的各边分别平行于x轴或y轴,物体甲和物体乙分别从点A同时出发,沿长方形BCDE的边运动,物体甲沿逆时针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运动,物体乙沿顺时针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运动,则两个物体开始运动后第2015次相遇地点的坐标是().

A.(-1,1)

B.(2,0)

C.(-2,1)

D.(一1,一1)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9.把命题“对顶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为____.

10.已知下列各数:0.515 153 45、0、0.2、3π、22/7、6.101 001 0001…(每2个1之间依次多1个0)、131/11、√27.其中,无理数的个数是____.

11.将宽度一定的纸条按如图5所示的方式折叠,若∠1=65°,则∠2=____.

12.如果电影院中“5排7号”记作(5,7),那么(3,4)表示的意义是____.

1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在x轴下方的一点A,到x轴的距离为1/2,到y轴的距离为1/3,则点A的坐标为____.

14.如图6.给出了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的一种方法,它的依据是____.

15.如图7,若中国象棋棋盘(不完整)上“将”位于点(1,-2),“相”位于点(3,-2),则“炮”位于点____.

三、解答题(共75分)

16.(8分)计算:

17.(9分)如图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3,4),B(一1,-2),O为坐标原点,把△AOB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得到△A’O’B’.试写出△A’O’B’各顶点的坐标.

18.(9分)如图9,AD⊥BC于点D,EG⊥BC于点G,∠E=∠1.求证:AD平分∠BAC.

19.(9分)如图10,点E在DF上,点B在AC上,∠1=∠2,∠C=∠D.求证:AC∥DF请将下面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证明:∵∠l=∠2(已知),∠1=∠3,∠2=∠4(

),

∴ ∠3=∠4(等量代换).

∴____∥____().

∴∠C=∠ABD().

∵∠C=∠D(已知),

∴∠D=∠ABD(等量代换).

∴AC∥DF().

20.(9分)如图11,在五边形ABCDE中,AE∥BC,∠A +∠B=α,∠C+∠D+∠E=β.猜想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写出你的证明过程.

(1)根据图形写出你的猜想:____.

(2)请证明你在(1)中写出的猜想.

21.(10分)如图12,将△ABC放在由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方格图中,已知点A的坐标为(-2,1),点B的坐标为(3,0).

(1)试写出点C的坐标.

(2)将△ABC平移到△A’B’C’,若点B’的坐标为(2,-3),试着画出平移后的△A’B’C’.

22.(10分)如图13,在四边形ABCD中,AB∥CD,∠A=ll0°,∠ABC=∠ADC,BE平分∠ABC,与CD相交于点E,DF平分∠ADC,与AB相交于点F

(1)求证:BE∥DF

(2)求∠BED的大小.

23.(11分)如图14,直线AC∥BD,连接AB,直线AC、BD及线段AB把平面分成①②③④四个部分,规定线上各点不属于任何部分,当动点P落在某个部分时,连接PA、PB,请根据题意解答下列问题.(有公共端点的两条重合的射线所组成的角是0°角)

(1)如图15,当动点P落在第①部分时,求证:∠APB=∠PAC+∠PBD.

(2)当动点P落在第②部分时,∠APB=∠PAC+∠PBD是否成立?(请直接回答成立或不成立)

(3)当动点P落在第③部分时,探究∠PAC、∠APB、∠PBD之间的数量关系,请画出图形并写出相应的结论.

篇5: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知识点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25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3分)A.挚友(zhì)

头颅(lǘ)涉猎(shè)目不窥园(kuī)....B.抱歉(qiàn)碗碟(dié)硕果(shuò)锲而不舍(qì)....C.赫然(chì)元勋(xūn)调羹(gēng)迥乎不同(jiǒng)....D.抹杀(mǒ)选聘(pìn)薪金(xīn)气冲斗牛(dǒu)....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马革裹尸

妇孺皆知 全神惯注 慷慨淋漓 B.群蚁排衙 历尽心血 可歌可泣 不以为然 C.锋芒必露 至死不懈 家喻户晓 鲜为人知 D.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当之无愧 燕然勒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神舟十一号”像一支离弦之箭,气冲斗牛,直上云天,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B.虹山湖的水光山色,在蒙蒙细雨中,隐隐约约,美如仙境,引人入胜。....C.所谓“大V”账号以“求辟谣”“求证”等方式故意扩散谣言,让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跟风,损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扰乱了正常传播秩序,社会公众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D.一天早上,一对中年夫妇为某县公安局送来一面写着“锲而不舍追三年,骗子胆寒把钱还”....的锦旗。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在母亲节为自己的母亲制作一个充满爱心的礼物,从而在校园浓郁地营造出节日气氛。

B.能否杜绝“中国式过马路”这种不文明现象,关键是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C.为了避免受打扰的事情不再发生,金庸先生闭门谢客,低调地度过了92岁生日。D.网购之所以让那么多网友着迷,是因为他们在下单后输入账号密码时基本没有感觉到是在花钱。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A.《孙权劝学》选自《三国演义》,文中提到的孙权、鲁肃、吕蒙都是吴国人。

/ 5

B.《邓稼先》的作者是杨振宁,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C.《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作者是萧红,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等。D.《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作者是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主要作品有《烙印》《老马》等。

6.综合性学习。(10分)(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学习的方式也可以充满趣味性,请你根据下列图示猜成语。(6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仿写画线句。(4分)成语是民间口语的浓缩,是文学经典的传承,是历史故事的再现。它像一幅画,用彩笔描绘着自然的花红柳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35分)(一)阅读古文,回答问题。(9分)【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乙】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④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③炳烛:点燃蜡烛。④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暗。

7.解释加点的词。(2分)(1)及鲁肃过寻阳()(2)恐已暮矣()..8.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9.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4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君子的争与不争

/ 5

①②

③①民国四大国学大师之一的陈寅恪学贯中西,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

②梁启超知道他是匹“千里马”,便极力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举荐。最终,清华大学破格聘用了这名“高中生”为大学教授。

③按理说,陈寅恪从此应该对梁启超感恩戴德才对,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两人在相处中,丝毫看不出陈寅恪对梁启超的“追随”。

④一天上午,梁启超刚上班,同事就递给他一份学报,说:“陈寅恪又要和你干仗了!”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

⑤原来,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有关陶渊明归隐动机的论文。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士大夫阶层寡廉鲜耻,普遍缺乏道德感,他纵然没有力量改变现实,起码也不愿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丢掉。陈寅恪则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陶渊明辞官回家种田,是因为东晋被灭之后,他“耻于事二主”,才发誓不与新政权合作。

⑥面对陈寅恪的针锋相对,梁启超毫不在意“恩师”的威信受到挑衅,大笑道:“这小子总是和咱过不去,咱要再写一篇好好和他过过招儿。”

⑦一旁的同事与陈寅恪有些恩怨,见梁启超如此说,便低声建议道:“梁先生,这陈寅恪别有用心,他是在含沙射影骂您啊!先生您在清朝做过官,在当今民国又做过官,陈寅恪这不是影射您在‘事二主’吗?”梁启超一听,脸顿时黑了下来,很是难看。突然,他怒气冲冲地对那个同事喝道:“你滚!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那个挑拨是非的同事旋即狼狈地走开了。

⑧陈寅恪得知此事后,对梁启超的人品更加钦佩了。梁启超和陈寅恪尽管常常为了学术分歧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但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尊重和信任,从不听信他人挑拨,这样的君子之交以及争与不争的境界无法不令人敬佩。(有改动)10.通读全文,找出最能具体体现梁启超和陈寅恪“争”与“不争”的语句,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4分)“争”的表现

陈寅恪: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梁启超:这小子总是和咱过不去,咱要再写一篇好好和他过过招儿。“不争”的表现

陈寅恪: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

/ 5

梁启超: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争”与“不争”是矛盾的,为什么“争”是君子,“不争”也是君子?请你概括出“争”与“不争”各自蕴含的君子风范。(4分)

12.“相反,陈寅恪经常为一些学术问题和梁启超争吵不休,面红耳赤、怒目相视的场面时常出现。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成为好事者的说辞。”这段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应该放在第______段和第______段之间。(2分)13.本文虽然短小,但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富于变化。指出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刻画梁启超和陈寅恪的不同方法。(4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12分)

田野上的白发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吗?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洋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东西便四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来,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时,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吗?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

/ 5

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有改动)14.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4分)

15.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6.第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在文章结构上必不可少,请分析它所起的作用。(4分)

三、作文(40分)17.古今中外,名人荟萃,群星璀璨,他们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以其杰出的成就、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人格,成为人们心中的偶像。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一定有你所崇拜的名人激励过你,震撼过你,改变过你,引你思索,促你成长,催你成熟。请以“我的偶像”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文体不限,立意自定;600字左右。

篇6: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堂课的优点是:重难点突破较好;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课前收集有关读书、学习的诗句格言的思路较好,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缺点是:小组人数过多,致使小组合作过程中很多同学参与机会少;有些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还有待加强。

经过听评课反思,我进一步意识到自己平时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首先,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低,不敢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去尝试,总是试图设计一个个框框把他们圈住,希望他们按照我的思路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最后到达我的预定目标。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自主能力的培养是极大的障碍。其次,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有助于培养发展型、学习型的人才。可我在教学中“沉”得不够,细想之下,才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是学不完的,而应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会他们学习,对他们的学习成果,学习过程作出恰当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最后,我还感觉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已经不很适合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了,因此,多接触新鲜事物,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后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正视不足,不断提升: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成就完美”。语文课中的细节,需要慧心发现、尽心呵护、真心体验、用心处理,在对细节的不断打磨中,让课堂得到有效的提升。本节课中需要注意到的细节有:后半部分节奏有点快,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拓展部分时间不足等。

篇7: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生词总结

一、易读错的字

噗绺颊踱窖挲恣擞卜聿跻犊阖薨磬穗畦覷倏嫉鞘桦晌殷沮捋噌茬孰矗溯庑旌卅叱咤嵯垣栩摒轶祎闼槛窈

二、易写错的字

兜鬃瘦隆虐蔡聘抉榭寡箧龌龊牍籁坼戎篝蝥秕塾袅癌腻橘涩飕攥豫髻堑麓莽巉柩邃粼憩壑

三、常用词语

颤动胸脯发绺惩罚马鬃诅咒地窖赫然殷情懊悔莽撞摩挲颓唐憎恶揩油虐待 恣情黑痣狡猾褪色纠纷魅力剔透奠定 颁发新颖卓著遴选抉择负荷勘察阖户 启箧龌龊循默奏牍补缀钟磬乾坤确凿 菜畦桑椹缠络脑髓鉴赏觅食书塾宿儒 蝉蜕倜傥盔甲倏忽嫉妒粗糙枸杞羡慕叶鞘烦躁缝隙花蕊惊诧癌症腻味渺茫殷红螺旋风靡恍惚抱歉崇拜嗫嚅胆怯嘱咐潦草逞能盘盂发誓富裕惋惜犹豫瞻仰矗立奠基上溯旗帜镶嵌销毁挑衅旌旗践踏峻峭逾越天堑叱咤陵墓巉岩嵯峨嵯峨淳朴灵柩琉璃泼墨衔接装潢旌湛碧澄静谧轶事盘踞耸构霞敞螺蛳颓然碧窈

四、成语

篇8: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知识点

我认为,单凭感觉不能回答语文考卷上的问题,语文考卷上的所有考题都与语文知识有关。只有在课堂上作语文知识的教学渗透才可以解决问题。

一、在课堂上作语文知识渗透的必要性

2011版的“课程标准”重新将“语文”明确为“语言文字运用”, 这是对语文实践性特质的强化。章熊先生认为,当下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依然是也应该是“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这就是说,语文是生活、学习的工具。语文课本身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两者相辅相成。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不是相对应的概念,工具性是语文的功能的一种反映。人文性是语文的特点的反映。也就是说,语文课程不是纯粹的感性课程,它也是有理性和科学性的。王宁认为,相对于语感来说,“语理是对语言规律的认识。语言规律是一种经过总结归纳出的语言运用法则。它是一种知识,这种知识是有语言做基础的。语言事实是人的生理属性和心理属性的复写,也就是语感的提升。没有语理的介入,言语行为可以是杂乱、冗余或贫乏、低俗的,不能形成高级语感。语理是一种间接经验。知识教学就是一种语理教育,因而语文教学要语感和语理并重。语感和语理相互依托,语文教学不可以没有语理。”

而要让语文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首要的就是必须弄清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工具,具体包括哪些内容,掌握了这些内容,这个工具使用起来便会得心应手。任何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建筑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呈现知识与能力的逐渐整合的趋势。美国中学语文界认为,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仅仅强调培养语文能力是不够的,必须充分考虑到教学的长远需要,重视系统知识的教学,否则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七年级学生身上语文知识的缺失

从近年的七年级学生来看,对于语文知识,他们掌握得很差。 对于初中语文测试中经常出现的一些语文知识,例如比较简单的表达方式,也是似是而非。

学生缺乏必要的经典好书阅读,部分学生喜欢读网络小说,内容和文笔天马行空,质量良莠不齐,难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文水平和思想深度。我曾经在任教的班上做过一个关于学生家庭订阅杂志报刊的调查。调查的结果是,班上共41位同学,有经常阅读《羊城晚报》或者《广州日报》等这类报纸的有4位同学;家里有订阅《羊城晚报》或者《广州日报》这类报纸的只有2位同学。 有阅读过中国四大经典小说(原版)之一的,一个也没有。由此可见,我们想借助别人的、高级的、典范的、雅致的言语作品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的梦想大多是泡沫。单凭学生自己在课外阅读提高自身语感的机会很少。如果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还不注意在课堂上教授同学们语文知识,以培养他们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他们只能是如方仲永一样,有天资也“泯然众人矣”,普通人就更不用说了。

三、语文知识在课堂中如何落实随堂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有此明确说明,再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应该在课堂上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关注两类知识:

一类是以讲解为主要形式的陈述、告诉、介绍和说明,例如文学常识、记叙文的六要素和议论文的结构等。讲述的过程中只要让学生知道有关知识,让学生记住要点,找出这些要素,从而读懂文章就可以了。

另一类是关于语言的运用类的知识,例如词汇知识、修辞学知识、 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等等的相关语文知识。学生要一点一滴地学习, 同时,又必须初步完整地做系统的学习,学生才会在心里有个明确的概念。等到九年级,再做一些专题的复习,学生才能牢牢地掌握这些语文知识。

(一)仔细推敲,展开想象,赏析词语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很精细,词汇和语意复杂多变。同一个词结合不同的语境往往有不同的解释。比如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钻”本来是指“用尖的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转动,造成窟窿。”【《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在这里,“钻”是使用了拟人修辞,写出了小草冲破土层的挤劲,突出了它生命力的旺盛。“嫩嫩的”“绿绿的”本来是指向草的,可是它却在最后出现,特别强调了草的质感和颜色。赏析词语,在古诗词鉴赏的题型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题型。例如《山中杂诗》的“竹中窥落日”一句,其中的“窥”能不能改为“望”?答案当然是不行的。让学生展开想象,他们就很容易答出来:“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的幽深茂密、 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意境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镜不合。学习赏析这些词语,学生并不仅是止于会读会写这个词,而是深入地理解了词意,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培养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运用逻辑,辨析病句、修改病句

七年级的病句题其实跟六年级的病句的基本类型是差不多的, 只是难度大一点点而已。但是七年级的学生由于逻辑能力低,总是不能辨析病句。例如“材料厂经过技术革新,成本下降了一倍,而产值却增长了10%。”这个句子,大部分学生对于“下降”“增长” 要搭配什么宾语搞不懂。又例如“中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快速期,建设城市的步伐不断加快”这一句,因为学生缺乏语感培养,所以不懂修改。难怪有人说:“语文教学,除了需要语法知识外, 还需要人们普遍认同的逻辑学、修辞学、文章学知识。除此以外, 尚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阅读学、写作学、语用学等也应该纳入语文知识的范畴。”对于这种情况,在课堂上要根据练习做讲解,还要要求学生课外一定要多读书多读报,多看新闻。这样才能增强逻辑能力,培养好语感。

(三)古文翻译,讲究语法,忌生搬硬套

古文翻译,本应保留原意,尽量直译。但是有时遇到特殊情况, 直译并不通。例如《木兰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很多学生就直接翻译成“将军身经百战后死去,壮士多年后胜利归来。”因为不了解“互文”这种修辞,所以学生弄不懂诗句的真正意思。又例如《伤仲永》中的“即书诗四句”,懂语法、语感好的学生就知道这是个倒装句,翻译的时候要顺应现代汉语的说话习惯, 翻译为:“立刻写了四句诗。”在做古文翻译的时候,涉及很多的语法知识。例如,最简单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这些句子成分的知识,在翻译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中最容易用到。如果在讲课时能够注意帮助学生归纳,不知不觉地积累,七年级的学生也能掌握不少的语法知识了。何乐而不为?

(四)掌握手法,落实考点,阅读悦读

《语文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由此可见,文学欣赏能力是初中阶段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阅读所涉及的语文知识是比较多的,具体如语言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排比、设问、 反问等;还有常见的写作手法:悬念、照应、欲扬先抑、动静结合、 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铺垫等等。如果没有掌握这些知识点,学生答起题来就没有章法。例如在学习《伤仲永》 时,要注意跟学生强调写作手法。作者在写第一和第二自然段时, 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先写方仲永有天赋,后写到他与常人无异, 突出了他不接受后天教育的后果。这两段都是用记叙的表达方式来写的。第三段却是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来借事说理。这样从全文来看, 作者又采用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借助课文,学生能够通过人物前后情况的迥乎不同和各段表达方式的不同,清晰了解作者同时运用了两种不同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这样的讲述,留给学生的印象是很深刻的;这样的学习,学生觉得学有所获,阅读也就变“悦读” 了。

篇9: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知识点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4的算术平方根是±2

B.16的平方根是4

C.64的立方根是±4

D.(-2/3)3的立方根是-2/3

2.如图1,已知∠1=∠2,∠3=60°,则∠4的大小是().

A.120°

B.100°

C.90°

D.60°

3.如图2,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DF的是().

A.∠A +∠2=180°

B.∠1=∠4

C.∠A =∠3

D.∠1=∠A

4.已知下列命题:(1)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2)只有正数才有平方根;(3)0是最小的自然数;(4)在实数范围内,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总可以进行.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

A.1

B.2

C.3

D.4

5.在图3中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使点B、C的坐标分别为(0,0)和(-1,-2),则点E的坐标为().

A.(1,2)

B.(-1,2)

C.(0,2)

D.(2,-1)

6.如图4,与∠1成同位角的角的个数是().

A.2

B.3

C.4

D.5

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m,0),B(5,8),则线段AB的最短长度及此时m的值分别是().

A.5、8

B.8、8

C.5、5

D.8、5

8.在同一平面内有不重合的100条直线,分别记作a1,a2,…,al00.若a1⊥a2,a2⊥a3,a3⊥a4,…,a99⊥a100,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a1∥a100

B.a2⊥a98

C.a1∥a99

D.a49∥a50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9.计算:

10.如果x-4的值是16的算术平方根,那么x+4的值为____.

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4,0),B(O,2),现将线段AB向右平移,使点A与坐标原点O重合,则平移后点B的坐标变为____.

12.如图5,把长方形ABCD沿EF折叠,若∠1=50°,则∠AEF的大小为____.

13.如图6,C岛在A岛的北偏东60°方向,且在B岛的北偏西45°方向,则∠ACB=____.

14.命题“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的题设为____,结论为____.

15.如图7,将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OAP沿 x轴的正方向连续翻滚,点P落在x轴上的位置依次为点P1、P2、P3、…,则点P2015的坐标为____.

三、解答题(共75分)

16.(8分)(1)已知(x+l)2=16,求x的值.

(2)计算:

17.(9分)如图8,已知∠ABC,点P在射线BA上,请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利用直尺和圆规,过点p作直线PD平行于BC.(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18.(9分)已知:如图9,在四边形ABCD中,AB∥CD,延长BC至点E,连接AE交CD于点F,∠1=∠2,∠3=∠4.求证:AD∥BE.

19.(9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顺次连接点A(-2,0),B(3,0),C(-1,-2),请根据题意解答下列问题.

(1)求A、B两点之问的距离.

(2)求点C到X轴的距离.

(3)求△ABC的面积.

20.(9分)已知:如图10,在四边形ABCD中,AD∥BC,AC为对角线,点E在BC上,点F在AB上,且∠1=∠2.

(1)求证:EF∥AC.

(2)若CA平分∠BCD,∠B=50°,∠D=120°,求∠BFE的大小.

21.(10分)如图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0,2),(3,0),连接点A、B.在坐标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PAB的面积为3?若存在,请写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2.(10分)如图12,将三角板ABC与三角板DEF摆放在一起.∠ACB=30°,∠DFE=45°,∠BAC=∠D=90°,如图13,固定三角板ABC,将三角板DEF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记旋转角∠CAE=a(0°

(1)当a=_____时,AD∥BC,请在图14中画出相应的图形.

(2)当△DEF的某一边与△ABC的某一边平行时,写出旋转角∠CAE所有可能的大小.

23.(11分)已知:BC∥OA,∠B=∠A =100°,请根据题意解答下列问题.

(1)如图15,求证:OB∥AC.

(2)如图16,若点E、F在BC上,∠FOC=∠AOC,且OE平分∠BOF,试求∠EOC的大小.

(3)在(2)的条件下,若平移线段AC,如图17,∠OCB:∠OFB的值是否随之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出这个比值.

篇10: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备课组总结

为了全面落实新课标精神,加强备课组建设,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在本学期做到了更扎实的开展语文教学工作,在教法、学法研究上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质量。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但也颇有些遗憾,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落实了常规教学的检查与管理在本学期的工作中,七年级备课组落实了常规教学的检查与管理,从备课、上课、作业评改、检测考试、学生辅导等各方面开展了扎实的工作,各项检查都能及时达标。

二、教师教学做到精备课、求实效、多交流、常反思。本备课组五位教师,都具有独立备课的能力。教学上有自己的想法,敢创新,积极实践新课改理念。工作配合默契,是一个很好的团队。在课堂上,教师们注重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结合课本和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的重夯实、再学习、多比武的课堂活动,效果较好。

三、只有立足教研,才能提升质量。备课组内加强了集体备课的力度,找出疑惑点,解决单元教学的要点、难点,并且及时反思上一阶段的教学。同时还经常的相互听课,形成备课组内的教学研讨氛围。力求尽快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在减轻学生考试压力的情况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实现学校“高效率、轻负荷”的目标。

四、在语文学科的活动中既展示了学生的才智、使学生常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成就感,也形成了良好、和谐的语文学习氛围,真是一举多得。

1、在“文明礼仪”的征文比赛活动中,各班都涌现出了一批爱读书,讲文明的学生,以此来影响和帮助其他学生,形成浓郁的文明氛围。

2、课间操进行作业展览,以激发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当然,我们在本学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组的工作中也留有遗憾:

1、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从“学会”转变到“会学”。但是,许多升入七年级的学生早已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习惯于老师告诉他所谓的“标准答案”。那么,如何在课改实践中更好地促进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呢?

2、课改强调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特别是在一班和二班,在班级人数达到50人时,怎样在课堂上有效地关注每位学生,是每位教师都应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篇11:七年级下学期语文工作总结

本学期本人任教七年级语文,现作出如下总结:

一、致力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为此,我深入研读教材,力求读出自我;认真处理教材,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精心预设课堂,上网查找名师课例,学以致用,实践、思考,力争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扎实有效,轻松愉快。我总觉得,课堂是神圣的,课堂时间是宝贵的,师生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应该扎实有效,师生在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研读文本的过程中,理应获得审美的愉悦,能力的增长,人格的提升,情感的陶冶。这不仅是一种使命感、责任感,更是一种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我在追求中进步,在实践中困惑,在反思中成长。满意的课堂少之又少,失望了一次又一次,但我不气馁,仍然执着的追求。既然做了教师,既然不能离开课堂,我想摆脱那种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怪圈,给自己的生命多一些亮丽的色彩,少一些灰色与暗淡,也奉献给我的学生以真、以善、以美、以激情与青春。在我本学期的语文课堂上,贯穿了我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基础知识的积累与掌握,文本语言的揣摩与赏析,课文内容的理解与主旨的挖掘,以及其丰富的思想性、人文性,都尽其所能地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切实完成。

二、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积累。

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读书条件,让有益的课外书、文学名著进教室,这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极有好处。语文学习说到底还是让学生多读书,会读书,学生书读得多了,热爱读书了,语文学习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作为语文老师,我为这项活动拍手称快。我要求学生认真抄写读书笔记,摘抄优美段落、词句,并且晨读课上读,背。另外,我一直坚持让学生每天抄写几句名人名言,既不会加重学生负担,也会对学生做人与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今后努力方向

追求有效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动得有效。那种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一无所获的“活动”要离开我的课堂。让学生把字写规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与认真的书写态度。提高学生“说”的水平。课堂上使用普通话,大大方方地说,有理有据地说,不卑不亢地说,礼貌诚恳地说,感情充沛地说„„让学生学会倾听。有好的倾听态度与习惯,礼貌地听,专注地听;有强的倾听能力,能抓住主要内容,能明白说话者的意图,能听出“弦外之音”,准确理解说话者的意思。在写作教学上多用些心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多写,不断提高其写作水平。

我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不进步,不追求。只要还教语文,只要还做教师,那就尽可能让自己做得更好。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总结

长丰乡学校

李建珍

篇12: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总结过去是为了积累经验,计划将来是为了更好的工作。现将本学期担任的初一语文课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学目的:

1、识字与写字: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认识本册教材中出现的生字,做到会读,会写,会用。能使用硬笔熟练书写规范,通行地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2、阅读:掌握朗读的几种方法精读,略读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体验,大胆发表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3、写作: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品味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

4、口语交际:能根据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大胆的进行交流。

5、综合性学习:掌握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基本方法能与同学合作探究,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二、教学要求: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学会19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能正确书写,学习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运用;认识80个生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抄不默不考;有一定的识字能力。

4、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理解词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动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能背育指定的课文。

6、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初步把握课文内容。默读有一定速度,读后能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讨论。

7、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不少于30万字。

8、认真倾听别人说话,了解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做到语句完整通顺,说话有礼貌。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9、留心周围事物,初步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完整通顺。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和引号。坚持写日记。

三、教学内容分析: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共分六个单元,每个单元由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组成,其中阅读部分有精读课文15 篇,略读课文3篇组成;综合性学习部分共六次,分为三大三小即大型综合性学习和小型综合性学习各三次,前者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后者突出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重点: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全书的重点。

1、要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

2、要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

3、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学难点:

积累、运用是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习作共四项。

六、教学措施:

(一)、加强学习,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

1、继续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充分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以正确的思想指导语文教学。

2、共同切磋,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确保这个起点年级的语文教学质量。

3、遵循语文学习规律,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自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抓好“教学常规”的学习和实施,努力提高教学效益。

1、继续学习语文教学常规,重点抓好备课、上课两个重要环节。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要求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以学生为主体,合理而科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促使其语文能力的提高。

3、结合新教材,积极开展各类语文活动,调动学生学语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要充分利用与课本配套的自读课本和语文读本,想方设法为学生开辟阅读空间,尽可能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视野开阔,素养全面。

4、继续开展“四个一”的语文活动:写一手规范端正的汉字,说一口正确流利的普通话,每天阅读一篇文章或文章片段,写一篇标点正确、语言通顺、内容充实的短文。

(三)、积极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四步教学法。

1、明确目标,自主研讨——初读。明确目标,对阅读教学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目标明确,学生才能有攀登高峰的激情,初读才能定向思维,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果。当然目标的确定,要面向全体,有一定的梯度,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因此,我要根据课文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层次目标。

2、激趣导疑,合作探讨——促思。不明确目标,自主研读的基础上,教者要进一步创设与目标指向相关的良好氛围,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唤起情感,集中反馈。阅读方式将采用小组合作研读,师生交流研读,或互助竞争研读。方法是:读一读,问一问,议一议,品一品,写一写。引导学生求异求新,主动发展。

3、巧设促想,自能解题——深化。自能解题目的过程,就是发展思维,学会创新的过程。因此,这一环节的要求是:教者要善于梳理学生提出的疑问,捕

捉“焦点”巧问促思,激发矛盾引起冲突,迸出思维的火花,调动感情参与,达到自能解题的目的。

4、点评深化,模拟拓展——创新。点评要以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深度和创新思维的广度入手,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借助联想、想象进行多向思维,拓展延伸,模拟仿用,迁移创新,从而开发潜能,学会创新

(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1、大力提高中等生、后进生,稳步推进优生工作。

2、建立学习小组,合作完成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

3、早读、中午的时间合理安排内容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训练、辅导。

4、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牢固情况全面登记,每天清查,及时补救。

5、利用第七节课有针对性地补差补缺,巩固基础知识,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篇13:七(下)第三、四单元知识梳理

瞻仰嵯峨盘踞蛰伏翌日

巍峨竣工瞩目玲珑繁衍

矗立吻合葱茏遮蔽呵护

隆重淳朴沟壑梳理宠爱

奠基纤细休憩抑郁巢穴

挺拔远眺窈窕天赋麒麟

镶嵌苍莽颓然引诱标致

旌旗驰名对峙盘旋骁勇

挑衅衔接炫耀点缀慰藉

呼啸雄浑锦绣嬉戏嗟叹

峻峭装潢诞生濒危庞然

逾越精湛驯良俊俏悭吝

天堑静谧乖巧璀璨逃遁

上溯恬静矫健栖息窥探

先驱嫉妒机警浩瀚吞噬

山麓加冕鼎盛孤僻惊骇

永垂不朽金碧辉煌仪表堂堂黔驴技穷

丰功伟绩风起云涌悠然自得一唱一和

勇往直前挥洒淋漓将错就错举世闻名

叱咤风云芳草如茵屈指可数远涉重洋

断垣颓壁富丽堂皇乐不可支郁郁葱葱

中西合璧异曲同工悬崖绝壁连蹦带跳

枝繁叶茂络绎不绝浑身解数无动于衷

栩栩如生摩肩接踵喜不自胜心旷神怡

二、理解下列成语的意思

1.永垂不朽:指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2.栩栩如生:形容作品、画作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多指人工制造的艺术品。

3.异曲同工:曲调不同,却同样美妙。多指不同的做法产生同样好的效果。

4.风起云涌:狂风刮起,云涛翻涌。比喻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

5.挥洒淋漓:形容运笔自然流畅。

6.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7.无动于衷:心里一点触动也没有。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8.络绎不绝:形容行人、马、车、船等来来往往,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9.摩肩接踵: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10.仪表堂堂:形容人外表端正、举止大方、姿态威严。

11.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12.浑身解数:指所有的本领,全部的技术手段。

13.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三、识记下列文学常识

1.《黄鹤楼》选自《文苑英华》,作者阎伯理,唐代人。

2.《于园》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3.《松鼠》的作者是布丰,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著有《自然史》。

4.《松树金龟子》的作者是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作家。 著有《昆虫世界》,被誉为“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

5.《黔之驴》,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积累下列文言词句

1.通假字

(1)瓜洲步(“步”通“埠”,水边停船之处)

(2)技止此耳(“止”通“只”,仅)

2.词类活用

(1)富人于五所园也(名词用作动词,建造园子)

(2)非显者刺(名次用作动词,投下名帖)

(3)船载以入(名词作状语,用船)

(4)驴不胜怒,蹄之(名词用作动词,用蹄子踢)

3.一词多义

4.重要译句

(1)重檐翼馆,四闼霞敞。

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

(2)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最美的地方。

(3)至于园可无憾也。

这样的假山石安置在于园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

(4)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渐渐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因为)不了解它是什么东西。

(5)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篇14: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知识点

【考点透析】There be句型表示某处有某物,主语在be之后,be用单数还是复数由主语的数决定, 主语是单数名词或不可数名词用is, 主语是复数名词则用are,如果主语不止一个时,be要与它最近的主语在数上保持一致。如:

There is a book and some pens on the desk. 书桌上有一本书和几支钢笔。

【中考真题】1. There ____ many students in the library after school every day.(09北京)

A. hasB. haveC. isD. are

2. There ____ a post office and two hotels near here.(09新疆)

A. isB. areC. hasD. have

【答案及简析】1.D 题中主语students为可数名词复数,故用are。2.A There be引导的句子,be动词遵循就近原则,即与最近的主语保持一致,此题最近的主语a post office是单数,故选is。

Ⅱ. 祈使句

【考点透析】1. 祈使句多为无主句,动词原形位于句首,表示请求、命令、劝告等。否定形式通常在谓语动词前加Don’t。如:Don’t open the door. It’s cold outside. 不要开门,外面很冷。2.let引导的祈使句,其后的动词用原形。如:Let’s go home. 咱们回家吧。

【中考真题】1. Let’s ____ play in the street. Father tells me ____ do so. (09广东)

A. not to; not toB. not; not toC. don’t; to notD. not to; don’t

2. ____ this kind of peach, and you will like it. (08芜湖)

A. To tryB. TryingC. TryD. Tried

【答案及简析】1.B Let’s +动词原形;tell sb. to do,均为固定结构,题意“我们不要在街上玩,爸爸告诉我不要那么做”。2.C “试试这种桃子,你会喜欢的”。祈使句表示命令、请求,建议或劝告。故选C。

Ⅲ. 特殊疑问句

【考点透析】1.以疑问词开头的疑问句,叫特殊疑问句。如:

Where is Tom from? 汤姆是什么地方的人?

Why does he come late? 他为什么迟到?

2.疑问词作主语或主语的修饰语,用陈述语序;其余情况都用疑问语序,即“疑问词+一般疑问句?”。如:

Who is your English teacher? 谁是你们的英语老师?(who作主语)

——Why do you like pandas? 你为什么喜欢熊猫?(why作状语)

——Because they are cute. 因为它们可爱。

【中考真题】1. ——____ do you look so athletic?

——Because I exercise at least five days a week.(09太原)

A. WhereB. WhenC. Why

2. ——____ do you want ____ for a party?

——Let’s ask Peter for advice. He knows all the parks in this city. (09 成都)

A. What; to buyB. Where; to goC. How ; to start

3. ——____ won the 100th gold at the Olympics for China?

——Zhang Yining. She’s from Beijing. (09 北京)

A. WhoB. WhatC. WhenD. Where

4. “____ are you going on a visit to Beijing?” “We’ll drive there.” (09 黔东南州)

A. WhenB. HowC. Why

【答案及简析】1.C由答句Because可知这里应用Why进行提问。2.B由题意“你到哪儿去聚会?”可知问的是地点,故选B。3.A根据题意“谁为中国获得了第100枚奥运金牌?”“北京的张怡宁。”可知用Who。4.B根据答语“我们开车去那儿”可知是询问方式,故用How。

Ⅳ. 一般现在时态

【考点透析】1.表示经常发生的动作,习惯或现在的状态,常与often, sometimes, usually, seldom(很少),every day连用。如:

I get up at 5:00 every morning. 我每天早上5点起床。

2.谓语动词用原形,但当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动词一般加-s/-es。如:

He studies English hard. 他努力学习英语。

【中考真题】1. “Does Alice often work until 2 am?” “No, she ____ does.” (09 沈阳)

A. nearlyB. certainly C. seldomD. always

2. “What does your sister like doing in her spare time?” “She ____ watching TV.”

(09 武汉)

A. likesB. likedC. has likedD. had liked

【答案及简析】1.C由答语No可知为否定,seldom does表示Alice很少工作到凌晨2点。 2.A问句为一般现在时态,故答句也用一般现在时态,主语是she,故选likes。

Ⅴ. 现在进行时态

【考点透析】1.表示此时此刻或现阶段正在进行的动作。由“助动词am/is/are+v-ing形式”构成。如:

We are having an English class now. 我们正在上英语课。

2.常用提示语有:Look!Listen!now, these days等。如:

They are working on the farm these days. 这些天他们一直在农场劳动。

【中考真题】1. ——Where is my dad, Mum?

——Oh, he ____ Xiao Shenyang’s video in the bedroom. (09 芜湖)

A. watches B. watchC. has watchedD. is watching

2. Look!The workers ____ a bridge over the river.(09 南宁)

A. buildB. built C. will buildD. are building

【答案及简析】1.D 说此话时爸爸正在看小沈阳的视频,用现在进行时态,故选is watching。2.D 由提示语Look!可断定用现在进行时态,故用are building。

Ⅵ. 询问天气及其他

【考点透析】1.询问天气状况,可用What’s the weather like…?或How is the weather…?答语用It’s+表示天气状况的词。如:

“How’s the weather?” “It’s fine.” “天气怎么样?” “晴。”

2. Thanks for/Thank you for doing sth. 感谢某人做某事。介词for后接动词时必须用v-ing形式。如:

Thank you for telling me. 谢谢你把情况告诉我。

【中考真题】1. “Hey, Peter. How is the weather in your city now?” “____.” (09济南)

A. It’s cloudy B. It’s fastC. It’s cheap D. It’s short

2. “Thank you very much ____ helping me.” “Not at all.” (08 巴中)

A. forB. ofC. to

上一篇:企业人才成长激励下一篇:我很重要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