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师升格定位的黄钟大吕

2024-04-24

为大师升格定位的黄钟大吕(通用3篇)

篇1:为大师升格定位的黄钟大吕

为大师升格定位的黄钟大吕 ――重读《巴尔扎克葬词》有感

“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一个半世纪前,维克多・雨果站在法国巴黎的蒙蒙细雨中,面对成千上万的哀悼者,以“不是……而是……”这样简要而明确的判断句式,作出了前所未有的振聋发聩的大胆结论。不但让“思想家”超越了地位显赫的“统治者”而为“众目仰望”,而且将巴尔扎克这位以小说创作闻名于世的作家升格为“思想家”。犹如奇峰插云,怒涛排空,可谓大气不凡。

?或许作者觉得称巴尔扎克为“思想家”这样的“定位”还显得太抽象,不足以凸现巴尔扎克的伟大和杰出,因而接着便构设了特定范围内的参照性比较――“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众所周知,纵观悠悠时空,芸芸众生,能够通过自己毕生的努力而名列“最伟大”或“最优秀”之人,已经是凤毛麟角,也完全可以无怨无悔地告慰美丽的生命了。而雨果却以“名列前茅”“佼佼者”等字眼继续为巴尔扎克“升格”,使其不但同时具备了常人难以企及的两个“最”,而且还是“最”中之“最”。定位之高,无出其右。

?如实而言,只要是“人”,就难免会有不足,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之人,巴尔扎克同样也不可能是“至善至美”的,他的缺点和失误不算很少。但巴尔扎克毕竟是一位“才华卓著”的伟人,正如文中所述,他的伟大来自于“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比常人更加深透地了解和洞悉巴尔扎克的雨果,紧紧围绕这部“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的“书”进行评价和发挥。“这里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风格”中的.“一切”是无所不含、应有尽有的意思,对博大、丰富和深邃的《人间喜剧》作了高度概括。而“撕裂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他发掘内心,解剖激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和个人的深渊”等的阐发,揭示了巴尔扎克作为一位登峰造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最主要特征――揭露社会,曝光邪恶,批判现实,刻画心理,过滤情感,剖析人生,挖掘本质。还有“抓住了现代社会进行肉搏”“面带笑容,泰然自若”等的描述,不但使行文生动活泼,神形兼备,充满审美张力,而且反映了巴尔扎克的顽强精神和天赋才能。尤其是“肉搏”二字,表明了这位大师是何等的勇敢、无畏和竭尽全力。除了正面论述外,作者还巧妙地不时借用其他人物作陪衬,从而使读者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巴尔扎克绝对胜过博马舍、拉伯雷、莫里哀、卢梭等在世界文学史占据过重要地位的大作家。

?唯其如此,雨果将巴尔扎克“给我们留下来”的“崇高而又扎实的作品”形象地称作“雄伟的纪念碑”,而且是由“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相当的坚实而稳固。当然,作者没有忘记自己是在宣读“葬词”,故评述了巴尔扎克的作品成就之后,作者回到了举国同哀、送别“哲学家”“思想家”“诗人”和“天才”的生活现实,号召活着的人们要替“这位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因为巴尔扎克的一生虽然“短促”,但活得“饱满”,“作品比岁月还多”,留下许多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并预言“在他进入坟墓的第一天,他同时也步入了荣誉的宫殿”,“他将和祖国的星星一起,熠熠闪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我们不难体悟到作者使用了不同于一般悼词的话语方式,以可感可触的亲切言辞,由衷地表达了类似“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心愿。而“你们心里不羡慕他吗”这一句,则是以反问的形式深入到悼念巴尔扎克的实质。

?后面的几段,作者以巴尔扎克的逝世为生发点,直抒胸臆,坦陈了自己对生与死的独到见解。面对损失巨大的伟人之死,雨果认为,“不管我们怎样悲痛”,也只能先“忍受一下”;“打击再伤心,再严重”,也只好“先接受下来再说”。可见,这位浪漫主义文学大师能够尊重规律,尊重客观,勇敢地直面现实。在他看来,“面对崇高的奥秘”,进一步“对死亡加以思考”,从而“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体现了作者豁达的生死观。不必把死亡看得太恐怖,也不要为伟人的离去而过分悲痛。然而就生命而言,死亡是“最高的教训”。尽管谁也无法抗拒死亡,但我们毕竟不愿意接受这样残酷的事实,因而“当一个崇高的英灵庄严地走进另一个世界的时候”,当一个人“忽而展开另外的看不见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乡的时候”,留在世上的每个有感触的生命是不可能无动于衷的,“我们的心中只能充满严肃和诚挚”。这里运用了比喻、讳饰等手法,表达得委婉、含蓄,反映了雨果当时内心的沉痛。

?不过,浪漫主义者对待现实和未来往往具有非同常人的乐观,雨果不想给已经悲郁的场面再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在结尾的这一段,一改前面的沉郁基调,换成了激情飞扬――在否定“未知之乡”的说法后,又连用三个“不是……而是……”的句式,将感情重新调整,否定了“黑夜”“结束”“虚无”,高扬了“光明”“开始”“永恒”,强化了“葬词”的主旨。他明确表示,“坟墓”“就是不朽的明证”“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应该说,在这样的判断里,作者个人怀念巴尔扎克的的主观情绪是主要的,但并非凭空臆断,而是一种科学的推论,人类历史上的确有无数“天才”和“伟人”名垂千秋,流芳百世,永远为后人铭记和敬仰。

?重读的这篇声情并茂的“葬词”,又有了不少新的感悟和发现,虽仍十分肤浅、零碎。笔者以为升格定位、坦陈己见和激情飞扬三者的高度融合,构成了这篇“葬词”的最大特色,也是它与常见悼词的根本区别。雨果这位大师用激情和灵性发出的不是“高山流水”,也不是“春江花月”,更不是“幽谷鸟鸣”,而是“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的黄钟大吕之声,为同时代的另一位大师巴尔扎克,进行了准确而必要的升格和定位。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为大师升格定位的黄钟大吕 ――重读《巴尔扎克葬词》有感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为大师升格定位的黄钟大吕

一、中专升格为高职院校后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管理模式的不适应。

中专学校一般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学生管理模式, 即校内成立学生科或学工办, 由学生科带领班主任统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学籍、奖惩、公寓等管理。这种一级管理比较集中, 能够较好地全面把握学生情况, 各种政策、工作的执行力比较强。进入高职阶段后, 往往采用院系两级管理制度。主要由系一级实施学生管理职能, 学院另行成立学生处对全院学生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和把握。这样一来, 通常都会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存在院级不敢放, 系级放不开的情况, 导致系级学生管理部门缺乏工作主动性和自觉性, 更多地成为院学生处的传声筒。

2. 管理职能的不适应。

中专学校学生管理虽然兼具管理与教育的职能, 但更侧重于管理, 重视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 通常都会出台较严格的纪律奖惩制度等, 对学生的一言一行均给出了相应的标准。高职院校近年来更提倡以人为本, 提倡相关行政部门的服务职能, 这就使很多学生管理人员一时难以适应从严肃认真的管理者向和蔼可亲的服务者的角色转变。

3. 管理范围的不适应。

中专学校通常实行封闭式管理, 有的还实行半军事化或准军事化管理, 事无巨细, 均有一定之规, 所有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到达规定区域, 进行学习、实训等集体生活。而高职院校是开门办学校, 学生可以自由出入校门, 自由选课, 自主选择学习场所, 自主开展活动。学生对自由度的要求更高, 这也给刚升格的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困扰。

二、中专升格为高职院校后学生管理工作中应重视的问题

1. 生源变化问题。

中职学校招收的生源主要是初中生, 年龄偏小、学习基础不好、学习目的不明确、自控能力差, 甚至连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都难以遵守, 爱冲动, 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往往会上升至武力解决。而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是高中毕业生, 他们有完整的初、高中生活经历, 相对独立性较强, 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但不明确, 部分学生由于高考失利不得不进入高职, 心理承受能力差。虽然打架斗殴现象普遍较少, 但思想活跃, 甚至偏激, 愤世嫉俗, 不团结, 常给管理工作带来麻烦。

2. 新建校区管理问题。

当前, 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需求, 很多学校选择在市郊建设新校区, 由于建设时间、难度等问题, 往往学生入校后建设与教学一直并存。加上师资队伍、管理队伍的建设问题, 以及生活设施、活动设施的配备问题, 新校区通常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也是建筑工地, 这些也会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3. 辅导员 (班主任) 队伍建设问题。

中专班主任大多为兼职管理, 本身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班主任事务性工作过多, 直接影响了其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发挥, 使其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时间相对较少, 和学生谈话较少, 不能全面掌握学生情况, 不能达到预期的班主任工作目标。同时, 由于职责与待遇的较大反差, 很难调动广大教师担任班主任的积极性, 容易出现应付、懈怠现象。另外, 长期担任班主任的老师也会存在将自我意识比较强的高职学生当成中专学生严加管理的现象, 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甚至会产生对立矛盾。

4. 公寓管理问题。

由于中专学生的课程安排相对比较集中, 固定时间上课, 固定时间放学, 在学生上课期间, 很多中专学校均采取了公寓式封闭管理。然而, 高职院校的课程编排与中专有较大差别, 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 公寓的职能也从中专单一的休息场所向休息、学习、娱乐等多动能方向转化, 原有的公寓管理模式显然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5. 中高职学生并存问题。

升格后的学校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在建校办学初期甚至较长一段时间都会存在中高职学生并存的情况。虽然他们年龄相差不多, 但其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的成熟度都截然不同, 在管理模式、管理职能、管理人员队伍骤然发生变化时, 中高职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矛盾。如果管理者不能及时地发现、调和这种矛盾, 在一定情况下, 矛盾有可能会激化。

三、如何做好中专升格为高职院校后的学生管理工作中

1. 以人为本, 转变学生管理思路。

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 这是学生工作者应树立的一种哲学理念。因此, 学生工作者要把学生管理工作切实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价值目标上来, 变学生的“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部分学生由于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和唯分数论, 忽视了对自身的品德修养, 纪律自由散漫, 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砺, 以自我为中心, 自控力较差, 加之就业问题的压力, 使对其的素质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步履维艰, 而素质教育与常规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政治上的自辩能力、知识上的自学能力、生活上的自理能力、体魄上的自健能力和行为上的自律能力。因此, 中专升格为高职院校后的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向就是以学生为本, 进行引导式教育、开放式管理, 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监督”的“4自”管理, 让学生认识到严格管理是其将来自我发展乃至自我生存的需要, 而不是学校强加给他们的, 从而使学生管理由他律向自律转化, 由外部纪律约束向内在兴趣激发和内因调动转化。

2. 以爱为本, 加强辅导员 (专职班主任) 队伍建设。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这些真知灼见和心理学家的各种研究都表明, 人是感情动物, 处于青春期的中高职学生更是感情充沛。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辅导员 (专职班主任) 必须对学生充满关爱, 必须对学生管理工作充满热爱, 深入到学生中间去, 想学生所想, 解学生所急, 与学生真情相待, 平等相处, 达到情感的沟通和共鸣, 只有这样, 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 从而正确有效地开展学生工作。要特别避免“硬碰硬”, 只用制度说话, 无论什么事单纯以严格为准。

3. 以服务为本, 转变管理职能的重心。

中专学生管理普遍存在“重管理, 轻服务”的情况, 不少管理者习惯性地按条条框框办事, 对学生采取较为强硬的“管治”措施, 这种方法也局限于管得了人管不了心的状态。如果进入高职后仍然将学生工作的重心放在“管”上, 则势必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工作无法深入人心。在现代学生管理工作中, 管理者要认识到学生管理不仅是对人的管理, 更是对人的培养, 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坚持“教育、管理、服务”3结合的原则, 管理的过程就是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过程, 做好学籍、资助、公寓等各项服务性工作就是对学生最好的管理。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使学生管理深入人心, 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

4. 以育人为本, 创建适宜高职教育发展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信念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和心理的力量, 3者的相互融会贯通是学校发展、学校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的无形推动力。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活方式、人们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复杂化, 以及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媒体和社会舆论等因素对学校办学理念影响程度的不断加深, 校园文化作为育人工作重要载体的地位日益凸显出来。中专升格为高职院校后, 必须在校园文化内涵的定位上下大工夫。首先, 从环境上, 通过校园的整体布局, 建筑及雕塑风格, 绿化、美化、硬化、净化措施及各种活动设施建设上, 构建校园物质文化氛围。其次, 要将学校的教育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及管理模式以各种规章、制度方式加以细化完善, 营造制度文化。第三, 通过制定3风 (校风、教风、学风) 、校训、校歌等, 展示学校长期建设形成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彰显学校的精神文化。

篇3:定位大师里斯的忠告

艾·里斯,定位之父,《定位》一书的第一作者,但他在名片上却没有印“Positioning”(定位),却印着另外一个单词“Focusing”(聚焦)。里斯以及他所“贡献”的定位,已经成为许多经理人心目中的品牌圣经。最为关键的是,定位可能是极少数经过30年时间磨炼,在互联网传播的当下没有失效,反而更显力量的理论。

里斯近年来也对一些中国品牌给予了关注,比如联想、奇瑞等。对于中国企业以及中国品牌的定位之道,里斯直言不讳地给予了不少提醒。

首先,拥抱A理论,警惕J理论。

J理论就是Japan(日本)模式,里斯对J理论深恶痛绝,所以他所谈及的很多负面案例都是日本企业。A理论就是America(美国)模式。A理论的核心是“越狭窄越好”,代表案例是戴尔、英特尔、微软。J理论的核心是“越宽广越好”,代表案例是富士通。从利润率的角度看,富士通远远落后于戴尔、英特尔、微软等。

中国的很多企业都是伪定位,它们不擅长聚焦。长虹曾是最大的电视厂商,后来多元化做冰箱、空调、IT产品等。春兰曾是最大的空调厂商,后来则转向制造摩托车、重型汽车等;TCL也是什么都做,云南白药开始扩张做牙膏。这些企业的做法都不利于定位的打造。

有专长的公司更赚钱。比如,专项运动员比十项全能运动员的单项成绩要高出5%~50%。以搜索引擎为例,“搜索”这个定位现在起码值1500亿美元,Altavista是第一家做搜索的,但是它后来做了多元化尝试,现在找不到了。Goto.com也消失了。

如何找到适合你定位的那个词汇?里斯的忠告是:聚焦。早期香烟是男女都可以抽的,所以很多香烟的广告画面里都是一男一女。后来,万宝路第一个突出定位:男性香烟,广告画面里只有美国西部牛仔。Curvrs聚焦于女性健身,现在成为美国最大的健身会所。王老吉聚焦去火,反倒异军突起。

做好一个定位,放弃很重要。比如,航空公司都不肯放弃,只有美国西南航空公司肯放弃,它只做商业舱、经济舱、国内航线,放弃了货运舱、头等舱、国外航线等,它甚至只使用一种机型波音737。所以,它的竞争对手如西北航空、美国航空等都消失了。

对于那些致力于全球化的公司而言,更是面临一个定位的全球悖论:越大越得成为一个专业化的公司,缩小聚焦范围。

其次,定位不是从自身优势开始的,而是从顾客的心智开始。

第一个奢侈的咖啡品牌连锁店是星巴克,第一个奢侈水品牌是依云,第一个昂贵的轿车品牌是奔驰。一个特别的例子是,美国有一年评选十大安全汽车,沃尔沃根本没有进去,但没关系,它占据了顾客的心智。

定位是一种发自心智的表达,你要想办法攻占心智。看看美国商业大学的排名,第一名是西北大学,它的定位是市场;第二名是芝加哥大学,它的定位是量性分析;第三名是沃顿,它的定位是金融;第四名是斯坦福,它的定位是技术;第五名是哈佛,它定位是管理。虽然它们都是综合性大学,但是它们的定位却很清晰。事实上,这些大学也提前把这种理念推销给学生。

对于不是领导者的品牌,一个抢占顾客心智的策略就是做对立面。宝马是奔驰的对立面,百事可乐是可口可乐的对立面,贝兹娃娃是芭比娃娃的对立面,百度是Google的对立面。所有的漱口水口味都不好,像药一样,Scope站到了对立面,说自己是好闻的漱口水。Target的对立面是沃尔玛,它的定位是便宜、时尚。

当一种定位贬值时,你可以往另一种定位上靠拢。比如,在美国,猪肉以前是跟牛肉一样,走的是畜类定位,但是,随着牛肉持续走跌,鸡肉持续上升,不少猪肉选择了和鸡肉站在一起的策略,获得生机。

再次,你要制定一个定位战略,你还要传播这个战略。巴黎花了不少钱推销一个定位“浪漫”,罗马推销的定位是“永恒”,韩国推销的定位是“炫动”(实际上韩国一点儿也不炫动,但它占据了这个定位)。而一个反面的例子是新加坡,它的推广口号是“非常新加坡”,“非常”一词则不足以形成一个清晰的定位。

奥巴马为什么能竞选成功?首先是定位的成功,奥巴马的定位是“改变”(Change)。再看看那些管理大师,拉姆·查兰的定位是执行,德鲁克等于管理,波特等于竞争力,弗里德曼等于扁平化。男人中的男人等于克鲁尼,美女等于罗伯茨,终结者等于施瓦辛格,遏制全球变暖等于戈尔。

所以,对于那些面向全球的中国品牌而言,起个国际化的名字至关重要,科罗娜不错,青岛就不好;奇瑞的Chery不错,联想的Lenovo就不好。

最后,制定第二个品牌法则,让每个品牌都有聚焦效果。

上一篇:这朵女子作文1200字下一篇:砚山镇庆元旦文艺汇演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