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授课教学策略

2024-04-12

新授课教学策略(精选8篇)

篇1:新授课教学策略

初中地理新授课教学策略

——“导、学、展、练”四环节教学策略

为了更好地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落实临沂市教科研中心提出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依据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结合我市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市教科研中心提出的“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交流、共享——学会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展示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价值”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为指导思想,在实验和继承我市课堂教学改革精髓的基础上,总结出符合课堂教学素质化要求的“导、学、展、练”四环节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明确任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共建,自我提升、巩固训练,拓展提高。该教学策略的教学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等学习过程)→解决问题→巩固训练→拓展提高,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

【操作要求】

构成该策略的四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其中,有些要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创设情景,明确任务

“导”即即是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要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多媒体、视频、社会热点问题、学生的生活体验、生产实际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学习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依据学习提纲或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学习提纲或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应体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应体现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学习过程。例如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读书、观察、分析、对比、实验、模拟、设计、搜集、判断、调查、绘制、尝试、参与、角色扮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师发放学案,提醒学生认定目标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生依据目标并依据学案指导的方法和学习过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享。

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学”即学生按照“导”中展示的“学习提纲”或提出的问题,阅读指定的教材内容、地理图表或观察模型、观看录像等,完成“学习提纲”或提出的问题中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在生生间、师生间相互合作交流,以共同解决问题,完成后进行组内成果交流,在交流中修正、补充、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这一环节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思结合”、“手脑并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促进学生形成各种思维能力,突出启发性,保证师生有机结合,贯穿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这一环节,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3.展示共建,自我提升

这一环节的主角是学生,也是一节课的重头戏。“展”就是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所获得的成果,如好思路、好方法、好结论等及在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组内、组间的展示、讨论、分析与评价等。一是展示自主学习后的成果;二是展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尚未解决的疑点、难点、分歧点;三是展示挖掘出的规律性的知识;四是展示学生再学习过程中的创新点;五是展示学生自己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梳理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展示的形式有组内展示、组间展示、全班展示、生与生展示、师生展示等。展示的空间多种多样,例如本子、黑板、投影等,展示中应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带头作用和小组间团结协作的力量。展示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引导的作用,适时的进行引导、调控、激励,既要让课堂富有激情、气氛活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秩序井然,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合作、展示、交流、共享中学会发展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从不同的侧面得到自我完善。

4.巩固训练,拓展提高

“练”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应用,不仅仅是达到记忆巩固的目的,也是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锻炼和提升,通过练习,发现学生理解上的误区和教学上的盲点,及时纠正、补救,确保学生所获知识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练”的关键是教师要设计出符合课标要求、难易适中、梯度合理,有典型性、代表性、思维含量较高的课堂练习题。学生通过这些题目的练习,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练后要注意检测,并及时反馈矫正,达到当堂达标的目的。最后,要根据生产生活实践的需要和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及认知水平,设计一些体现能力的、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思考、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拓展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注意事项】

不要把该策略看成是僵死的框框,它只是一节课大体的设计程序思路。并非每节课都必须按照以上四个环节机械进行,防止程序化。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时间顺序,或选择其中的某些或全部环节。每环节所用时间长短,可视实际情况而定。

复习课

为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系统知识,强化记忆,提高能力,初中地理复习课,可按单元组织目标教学,采用认标、自学、展示、练评八字法策略进行复习。现介绍如下:

【操作要求】

1、情景导入,明确内容

复习课的课题导入,要符合地理学科特点,尽量设置与本课有关的热点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联想。采用的手段和方法要多种多样。

教师在制定复习内容时,必须理清单元教学内容,明确单元教学目标。为此,教师要坚持“两通读、一弄清、四明确”。所谓“两通读”,即先通读单元教材,再通读课标规定的所教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训练要求;“一弄清”,即弄清本单元知识体系;“四明确”,即明确单元教学目标的“量”(有哪些知识点);“度”(每个知识点应达到的学习水平层次);“位”(各个知识点在单元教材中的地位);“序”(各个知识点在复习过程中的顺序)。

2、学案引导,自主学习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学习提纲(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学习提纲(学案)的设计既要覆盖知识面,又要突出重点、难点和知识结构。在自学的过程中,快速、独立完成提纲(学案)的问题。为保证复习效果,教师重在导:①要全面复习,不留死角;②强调复习中要把握重点,掌握规律性问题;③指导学生要文图并重,用读图促进理解、分析和记忆。同时,教师应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3.展示交流,知识梳理(自主构建)

“展示”就是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把所获、所想、所思,在组内、组间的展示、讨论、分析与评价等。一要展示自学提纲中每一问题的答案;二要展示在自学过程中尚未解决的疑点、难点、分歧点;三要展示挖掘不出的规律性的东西;教师要根据内容做好调控,应重在后两点。展示的形式有组内展示、组间展示、全班展示;生生展示、师生展示等。展示的空间不应只局限于本子、黑板、教室等。展示中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带头作用和小组的团结协作的力量。教师要做参与者,适时的进行引导、调控和激励。

学生根据学习提纲或是学案在学习、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体系的梳理,构建出完整的知识网络,弄清各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

4、巩固练评,拓展提高

(1)训练

训练是单元目标复习的重要环节,是评价达标与否的必要手段。教师根据课标对该部分内容的基本训练要求,编写出训练题。训练题的题型可以灵活多样,但题量必须与单元复习课时安排一致。训练题区别于新授课,可以采用一题多标的形式选取,切忌面面俱到。所选题目的质量要有水平层次。

训练过程中,要严格训练学生的解答速度和准确程度。强调一要深刻理解题意,培养审题能力,学会审题(审题意明确范围要求;审解答过程是否正确、切题;审结果,及时发现错漏)。二要掌握解答要领,通过典型练习,让学生掌握各类题型的解答思路和方法。选题要具有典型性,抓好训练点,注意综合性;联

系科技、生产、生活实际,体现所学内容的基础性。练要规范、准确、熟练,从严要求,练要限时,提高训练速度,增大思维密度。

(2)点评

训练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内容有重点、多层次的展示。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诸如错误概念、文图脱节、疑难问题,习惯性错误等,教师指导学生讲评,但讲评的重点应是学生难以理清的单元知识结构、各种规律性的问题以及典型题目的解题思路等等。通过讲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深化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3)拓展

要根据生产生活实践的需要和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与认知水平,设计一些体现能力的、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开放性题目,学生在利用所学知识,在思考、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时,拓展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几点说明】

1、理论依据: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掌握学习》等著作中,提出了一种系统反馈矫正的教育策略。

2、策略特点:该策略结构清晰、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单元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

3、注意事项:运用该策略,教师应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环节,科学合理地分配各环节需要的时间,加强对课堂的调控力度,及时总结教学得失,逐步完善该教学策略。

篇2:新授课教学策略

这几节课都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教师的“导”得心应手,学生的“学”积极主动。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它的遗憾也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

充分给予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与教学任务的完成产生矛盾。

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较好地实现了研究内容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里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在“玩”的时候激活思维,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互相交流中自己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发展合作学习能力与促进独立思维能力产生矛盾。

篇3:新授课教学策略

1.构建问题情境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新授课形式, 都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为目的而进行的, 所以问题情境的构建是新授课的第一步, 而问题情境的“问题”应如何设计, 应该更值得关注。 笔者认为,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或者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找到问题起点, 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最近的思维发展区探索新规则。 如在认识“全等图形”时, 像这样的以概念教学为主的新授课, 可以先为学生创设一个 “概念情境”, 首先让他们能够迅速地明白 “全等”是什么, 可以让学生回想或者观察一下自己身边的两张书桌、两扇窗户, 结婚时贴的双喜字等, 为接下如何证明全等埋下伏笔。 然后, 再构建问题情境:“怎样能够在不重合的前提下, 画出一个与已知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 ”这样的构建过程, 让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与三角及两者关系都进行了了解, 而且在这个问题解决过程中, 学生可能会找到“全等”的方法, 也可能会找到“非全等”的方法, 所以这是一个“证实”与“伪证实”的探究过程。 在学生探究完毕之后, 师生共同对证实方法进行梳理, 教师引导学生将过程和结论进一步“数学化”, 完成“提纯”的过程, 这样学生就会完成从“已经达到”的水平向“新水平”跨越的过程。

2.基础性训练

基础性训练, 是让学生将自己通过探究取得的知识与方法应用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中, 从而使其问题解决能力在一定的广度与高度上得到提高。 它关注的是学生对掌握的方法如何进行实际应用, 因此一般在新授课基础性训练环节, 教师通常应采用先由学生独立解决, 再引导其进行小组合作, 最后进行陈述展示的方法, 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如在讲到“一次函数的图像”时, 先让学生猜想:“一次函数图像会是怎样的? ”接着让他们尝试自己验证, 如何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 “y=3x, y=-2x, y=-2x-3” (先独立解决, 独立思考) ;然后在尝试中开始归纳一次函数图像的特征, 并思考一次函数图像与位置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可以提议学生自由结组, 合作完成) ;教师引导学生学生确定研究方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得出了解析式中待定参数“k与b的值”与函数图像位置有关, 这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对于两个参数函数问题进行研究时, 可以先将一个固定, 然后对另一个参数在“数”上的变化进行研究, 就会发现因“数”而产生的“形”上的差异。 最后让学生再次观察他们所画的四个一次函数图像, 并派出小组代表回答当k相同, b不同和当k不同, b相同的一次函数图像存在怎样的关系? 通过这种基础性训练, 学生对研究函数图像的方法非常明确, 同时也参与了整个研究过程, 所以对知识有着更牢固和更深刻的理解, 并且直接体验了研究函数图像的一般方法, 对于方法的运用更得心应手。

3.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就是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 对知识进行再回顾、再认识与再总结的过程, 通过知识的进一步延伸, 让他们适当接触到与知识相关的更多的问题, 从而使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思想得到深化。 如在学习了“二次函数”之后, 教师提出了解个关于“设计公路隧道”的方案, 要求学生分析这个方案的可行性, 并写出具体的操作实施过程。 让学生在经历“提出分析方法”、“操作实施”和 “作出合理判断”的过程中, 提高他们的数学知识应用的意识、效率和质量。 如果学生表示出了对于提出分析方法有困难, 那么可以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 并开展组间交流活动, 搜集他人的意见, 完善自己的报告, 最后在课上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呈现。 这样的拓展活动, 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应用知识的层次,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究竟掌握了哪些知识, 而这些知识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应用, 在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 在与其他人的交流与沟通中, 学生会慢慢积累起更多的思想方法与知识经验, 清楚地明白自己究竟应该学什么, 讲什么。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学讲计划”, 实际上就是让学生体验从知识理解到知识构建的过程, 它是教学中心从“教”到“学”的转移。 “新授课”是学讲计划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它是在教师引导与学生互助前提下展开的一系列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最终谋取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师要在不断尝试中对新授课进行改进, 让其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学习知识、提升情感的“助推器”。

摘要:“学讲计划”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新授课形式, 是一种为了让学生探究某个数学法则或者定理, 让他们直接体验知识形成过程, 从而能够学懂、理解和运用的教学新方法。为了使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能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对新授课类型及实际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讲计划,新授课,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卢彩霞.学会对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 (23) .

篇4:新授课教学策略

1.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教学目标: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操作要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经验,运用多种方式或手段,恰当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与本课学习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

1.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自主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

操作要领:充分体现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给学生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生活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活动,构建对数学的理解,获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1.3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教学目标: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操作要领: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要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和科学性。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点拨和提升。

1.4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教学目标:反思学习过程,明确学习收获。

操作要领: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全面回顾学习收获。

2.策略解读

2.1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因此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精心创设数学情境,开拓创新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生成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情境: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情境可以是直观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必须是有价值的。情境的创设要能够使学生触境生情、触境生思、触境生问,并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数学情境一般有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操作情境和活動情境等几种类型。

生成问题: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为第二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有些数学问题是由学生对情境中的信息进行数学化整理,然后提出的;有些数学问题是随着情境的出现而直接提出的。有的问题是一节课中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而有的问题只是一节课若干问题中的第一个,并且不是最重要的。

2.2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对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组织,找出对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对策,问题一旦解决,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随之发生变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基本程序是:自主探索—互动交流—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自主探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

互动交流:首先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逐步补充完善,形成小组意见。

其次,是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相同意见不要重复,教师要积极参与,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

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互动交流的环节也不尽相同:有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不需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完成,可以由学生个体直接把自主探索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互动交流的形式可以灵活应用:低年级学生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不能有效组织小组学习,可以从同桌合作交流开始,逐步向小组合作交流过渡。

共同优化,形成结论: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质疑和反思,不断优化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形成科学结论。

教师要参与到交流中去,积极“捕捉”学生真实的思维状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预设作出适当的调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倾听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为学生的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包括情感环境、思考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交流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

2.3第三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产生策略,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基本程序是:基本应用—综合应用

基本应用:是应用的最低目标,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在应用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寻找答案,要重视过程,强调应用的方法和技巧。

综合应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使综合应用的过程成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

学生在基本应用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会表现出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教师要及时鼓励和提升;同时也会暴露出学习的不足和疏漏,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

在本环节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要点:应用要有目的性,题目要围绕学习内容设计,着眼于指导思路,有利于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应用要有现实性,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应用形式要有多样性,要以新颖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应用要体现主体性,给学生独立完成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应用评价要有发展性,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要及时进行诊断评价,引导矫正,让学生在评价中发展提高。

2.4第四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对课堂学习进行全面地回顾总结。在回顾知识的同时,还要对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进行回顾总结。

3.策略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篇5:新授课教学策略

彭娟

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 “探究式” 四环节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教学目标: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操作要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经验,运用多种方式或手段,恰当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与本课学习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

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自主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

操作要领:充分体现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给学生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生活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活动,构建对数学的理解,获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3.巩固应用,内化提高。教学目标: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操作要领: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要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和科学性。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点拨和提升。

4.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教学目标:反思学习过程,明确学习收获。操作要领: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全面回顾学习收获。

(二)策略解读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因此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精心创设数学情境,开拓创新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生成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情境: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情境可以是直观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必须是有价值的。情境的创设要能够使学生触境生情、触境生思、触境生问,并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数学情境一般有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操作情境和活

观音小学

彭娟

动情境等几种类型。

生成问题: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为第二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有些数学问题是由学生对情境中的信息进行数学化整理,然后提出的;有些数学问题是随着情境的出现而直接提出的。有的问题是一节课中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而有的问题只是一节课若干问题中的第一个,并且不是最重要的。

第二环节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对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组织,找出对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对策,问题一旦解决,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随之发生变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基本程序是:自主探索—互动交流—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自主探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

互动交流:首先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逐步补充完善,形成小组意见。小组交流是由各小组组长组织实施的,要求组长要控制全局,明确分工,掌握交流的顺序和讨论的节奏,做好记录,把小组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并推选小组发言人,代表小组向全体同学汇报小组意见。

其次,是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相同意见不要重复,教师要积极参与,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

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互动交流的环节也不尽相同:有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不需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完成,可以由学生个体直接把自主探索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互动交流的形式可以灵活应用:低年级学生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不能有效组织小组学习,可以从同桌合作交流开始,逐步向小组合作交流过渡。

共同优化,形成结论: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质疑和反思,不断优化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形成科学结论。

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参与到交流中去,积极“捕捉”学生真实的思维状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预设作出适当的调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倾听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为学生的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包括情感环境、思考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交流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

观音小学

彭娟

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

第三环节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产生策略,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基本程序是:基本应用 —综合应用

基本应用:是应用的最低目标,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在应用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寻找答案,要重视过程,强调应用的方法和技巧。

综合应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使综合应用的过程成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

学生在基本应用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会表现出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教师要及时鼓励和提升;同时也会暴露出学习的不足和疏漏,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

在本环节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要点:应用要有目的性,题目要围绕学习内容设计,着眼于指导思路,有利于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应用要有现实性,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应用形式要有多样性,要以新颖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应用要体现主体性,给学生独立完成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应用评价要有发展性,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要及时进行诊断评价,引导矫正,让学生在评价中发展提高。

第四环节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对课堂学习进行全面地回顾总结。在回顾知识的同时,还要对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进行回顾总结。

策略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篇6:历史知识新授课教学体会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是新的课改理念。刚开始时我对这理念并不是认识的很透彻,经过一段时间,仔细揣摩、我觉得造成令人沮丧的课堂状况的主要原因不在学生身上,而在教师身上。我们不能深入学习和领悟新课程的理念,把握其实质。不去关注学生群体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认知规律,不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在这种情况下确定的教学目标自然带有一厢情愿、急功近利的色彩,往往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而强拉硬拽学生,结果是在不知不觉中重蹈旧辙,依然回到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自然会毁伤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积极性,当我们带着这种过高的要求让学生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去搜集信息、进而处理信息,从中获取新知识的时候,那种情形无异于让只会在小溪里扑腾几下的孩子去大海里去捞深藏的宝藏,孩子只在沙滩上、浅水里捞取了一些贝壳、小鱼小虾,我们就大失所望,怨天尤人,却不曾想想我们培养了他们游泳的本领了吗?培养的怎样?我们没有设身处地的想到:以他们的本领,到大海里获取到这些已经很难能可贵了,于是,当他们欣喜的带着这些收获来到我们面前盼望我们赞赏时,我们急躁、我们指责,没有他们所期待的鼓励、激赏。几次之后,他们还会有多大的兴趣跟我们到海边呢?我在新课标教学初期所犯的错误正是如此。为了改正这一错误,为了真正落实这一理念,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注意创造机会、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参与他们搜集知识的过程,了解他们得到的结论,并多从激励赞赏的角度,评价他们的成果。和他们一起筛选主要信息,关注、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兴趣和经验,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探究主题,逐渐改善了课堂气氛。

课堂讲授时精心设计好导语,来映衬历史,感悟历史。课内探究时,课堂讨论的展开,一般要经过情境的创设(或是背景材料的呈现)——自由讨论——表述见解——师生总结四个阶段。要完成这个过程,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裕的自由讨论时间,环环相扣,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内在潜力,这样课堂上才有可能出现激烈的争辩,引发精彩的奇思妙想。这就需要教师应对学生整体和个体的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有所了解,对问题引起的反响有预见性。对于有些议题也可以提前告诉学生,指导学生在课外收集资料,形成自己想对“成熟”的见解,然后在课堂汇报。议题呈现后应让学生阅读有关的教材和必要的参考资料,做好充分的背景知识准备;方可避免无序状态的出现,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构建知识树是巩固新知识的一个好方面,并不一定按照老师提供的模版来填写,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巩固效果的能力。及时,全面的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兴趣和经验,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等情况,不仅有助于我们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探究主题,也有助于我选择们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总之,我的新课标教学漏洞多多,但我由此而获得的教训多多,对我今后的探索实践新课改理念益处多多。因此,我认为要想落实上述课程改革新观点,历史教师必须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及其教学方式,不断的学习、借鉴、更新,实现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的根本性转变,走出重结论、轻过程,一味死记硬背的历史教学死胡同,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责任感作为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切实提高学生学历史的能力、历史智慧,还历史教学以本来面目。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

水平、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成为学生人性养育的圣殿。

历史总结复习课的认识

历史总结复习课,是在学生对教材知识基本熟悉了解的基础上,老师进一步领导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梳理,甚至整合,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并把知识升华并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它要求在重视知识点的基础上,让学生触类旁通,进而得到拓展和应用。复习课要求突出“复习”的主题,加深学生的记忆。因此复习课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历史复习课的上法有三点需要注意:

第一、要讲清目标

在授课前,老师向学生出示复习提纲(主要包括知识点、重点、难点和热点四个部分),并针对提纲,从识记、理解、运用和综合四个方面作一简要说明。这样,学生在听课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听什么,记什么,哪些应该了解,哪些应该重点掌握。

第二、不要把复习课上成新课

复习课就是把学过的知识巩固强化,并加深提高的过程。而有的教师在复习课堂中把每一节课的知识点依次逐个细致讲解;也有的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自学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全面掌握课本的内容。

第三、不要搞“题海战术”

复习课的目的和任务,在于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整理总结,进行巩固提高,因此,复习课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通过练习检测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个知识要点,并从中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在复习中,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既然是复习,让学生做题就可以了,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大搞“题海战术”,或一味给学生“对标准答案”并不能使学生达到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巩固学过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第四、教师要注意不要口若悬河地讲,让学生只能无味地听

在复习课中,课堂的主体依然是学生。有的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认为既然是复习课,就是教师先把教材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让学生记忆就可以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梳理、总结、穿线,学生无味的听,没有参与的时间,也没有讨论的机会。一节课下来,教师精疲力竭,学生却收获甚微,与新课教学相差无几,一遇到灵活的题就束手无策,复习的目的无法达到,那么,复习课又有何用?

第五、要讲出知识的规律

这里的“规律”主要有二方面:一是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解答方法与技巧。由于每节课涉及到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纵横交错的。因此在复习中要注意将知识重新组合、归纳,使之形成网络系统,并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交给学生。如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课文知识与时事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同课本之间的内容的内在联系等。与此同时,还要注意解答方法与技巧的传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思路的点拨和引导,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方法与答题技巧。在复习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传授方法,培养能力。

总之,复习中一定要结合课本知识来进行,在学生牢固掌握了教材知识的要点和线索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理解教材的深层知识,对学生存在的疑难,通过积极的启发、激励,打破学生思维定势,通过独立的思考和充分的合作,引发学生的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并掌握解决疑难问题和学习运用知识的能力,复习的目的也就自然而然地达到了。

历史讲评课教学体会

练习卷及讲评,恐怕是每个老师的家常便饭,但怎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却要动一番心思。

一、认真做好课前教学设计。也许有不少人认为,讲评课不需要备课、不需要设计教学方案,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应该说,讲评课更需要课前认真设计。讲评课的目的是要解决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知识欠缺、方法问题和能力弱点。这就需要老师在事先熟悉练习卷内容,对练习卷中每道题所涉及的重要语言点作必要的拓展与联系,即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而不是就题目说题目,这样,学生在讲评练习题的时候,老师可以作到“有备无患”,同时也对指导学生学会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要注意调动、保护和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但是,在讲评课上,很多老师尤其习惯于“话语霸权”的做法:从第一题讲到最后一题,从开始上课讲到下课。特别是学生练习效果不好、教师情绪不佳,就容易形成简单否定、一味批评的格局。为了讲评课的高效低耗,老师应当充分肯定练习中表现出的今后应予发扬光大的优势,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正视暴露出的问题,以学生的各类存在问题为可资利用的资源,辅之以到位的引导和恰当的点拨,尽可能促进学生自觉认识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应该掌握的方法。

三、要注意培养学生语言探究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一些老师的讲评课,就是一般的说说答案,稍微好一些的就是象征性地提问几个学生,让学生简单地说出答案,更好一些的也就是适当联系一下所学的知识而已。其实,这种我讲你听的模式,往往是收效甚微。英语讲评课应重点关注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情况,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综合、归纳语言的内在规律,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心等学习活动,以达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根本目的。因此,老师应大胆地把讲评权下放给学生,指定学生讲评的时候既要让学生说出答案,又要让学生试着说出练习题考查的知识内容、得出这个答案的理由、选择题还要分析其他选项错的原因,对于学生确实分析不出原因的练习题,老师可以作必要的指导和补充。这种课可以先尝试着指导学生回答讲解,逐步过度到学生主讲、教师辅以必要的指导,最终过度到把整堂课全部交给学生、老师只是看客的课堂模式。

综上所述,我一直坚持认为,上好讲评课实在是大有学问。把习题讲评课看成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学生就不会感到这种课枯燥无味,一节课下来,教师也不会感到口干舌燥、身心疲惫了。

历史综合探究课教学体会

综合探究课是依托《课程标准》,对重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在综合探究课中,要根据《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应该说,综合探究课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理解的灵活运用能力的一种形式。

一、课前延伸

综合探究课是对历史知识的综合,涉及的历史知识比较广,可能是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综合,也可能是中外历史的综合,因此,上好综合探究课的关键前提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所以在上课之前,课前延伸部分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准备好,综合探究课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甚至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要精心设计好学案的课前延伸部分。主要设计三个栏目,分别是“探究目的与主题”、“搜集史料”、“收获与疑问”三个栏目。

“探究目的与主题”栏目:就是要制定出明确、具体的预习目标。预习目标主要包括智力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这种目标是有的放矢,是可操作的,能够使得绝大部分学生掌握完成,而非智力目标包括情感目标、意志目标、心理培养目标等。非智力目标是隐性目标,可不写在学案上。

“搜集史料”栏目,可分组进行,因为综合探究课的容量相对较大,因此单纯个人完成任务可能较为困难,因此,可分组进行,让学生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根据分工,用多种渠道搜集相关材料和信息,组长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小组内交流,共享学习资源。

“收获与疑问”针对在课前搜集史料,实施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产生的疑问。由小组长组织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小组长汇总,在上课之前交到老师处。

二、课内探究

分为“情景导入,强化目标”、“组内合作,自主探究”、“ 成果展示,疑惑点拨”、“ 评价总结,反思拓展”等栏目。

“情景导入,强化目标”要创设探求新知的愉悦情境,明确课堂探究的目标。使得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自然地走进课堂中。

“组内合作,自主探究”是在自主预习过程中,独立完成自主探究,目的是理顺探究的层次关系。

“成果展示,疑惑点拨”是课内探究是重点,在《回顾中国近代百年历程》中,第一环节是让学生表演《五四运动》剧目,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探究活动是否比较投入,活动的积极性是否较高,和探究所选择的话题有关,只有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开始探究,学生才会热情高涨。因此,小的剧目既提高了学生的学生兴趣,也对知识的理解有很大作用。第二环节是重温百年历程,将历史知识系统化,采用竞赛的方式,有助于课堂的效果。第三环节是感想感悟,这是探究的升华,是精髓,达成目标中的能力和情感目标,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精讲点拨,达到学习目标。第四个环节是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我的疑问”,可以其他小组进行回答,教师点拨。

“评价总结,反思拓展”是对本课探究的的评价,学生是探究的主体,要鼓励学生不断对自己的探究学习进行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对于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失误和不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启发、相互监督的形式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完善,以进一步巩固相关能力。

三、课外提升

根据本课探究内容,自拟题目,谈一下本课探究课的体会。

对初中历史习题课的体会

最近我一直在看潍坊市教科院主编的《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这本书。一直觉得习题课是最容易上的课,发下卷子让学生做就行了,但是现在我的想法不一样了,习题课是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习题课的教学,可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消除困惑,纠正存在的问题;完善知识系统,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促进教学的目的,如何上好一堂习题课呢?

1、把握选题的准确性

(1)注重教学小结,克服选题的盲目性。

教师在编选例题前,对近一阶段的教学做些回顾与小结很有必要。小结应从教与学两方面入手,对于“教”而言,要冷静、客观、全面地分析知识到位了没有,教学方法是否妥当,问题的提出以及知识形成,对于“学”而言,要了解学生的对重点内容理解到什么层次,难点消化到何种程度,思维训练如何等等。

(2)把握基础。选题要着眼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围绕基础这个中心进行策划,要控制运算量,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真正有效地发挥习题的功能。

(3)控制难点。一般来说,作为平时的习题课,题目的综合性不要过强,这是因为学生对新概念,新知识有的学生尚未完全理解和掌握,题目背景较深,信息量较大,涉及到的新知识多,思维可能跟不上,会影响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丧失信心选综合性较强的题目,采取分步设问方式,这样学生易理解,易成功有利于学生思考兴趣,有助于学生把问题搞懂。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切忌“一言堂”、“满堂灌”要善于营造宽松有趣,生动活泼的思考气氛,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想。一方面,在问题的关键处要让学生想到,另一方面,要能提出尖锐的问题让学生大胆地想象,特别是要鼓励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思考,哪怕是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也是可喜的,不要怕学生走弯路,走点弯路、吃点苦头。对于把一个问题搞懂、搞清搞透是非常有效的。

3、切实发挥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篇7:化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一、出示目标 引导自学

出示目标可以是教学目标,自学提纲等。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以及应达到的要求,此处应注意三点:一是导入要激发学生兴趣,方式有故事导入,实验导入,阅读导入,回忆导入等;二是自学提纲的设计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三是自学提纲的设计一定要细化,以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为体系,使学生始终处入学习的主动地位。

二、创设情景 合作交流

学生依据自学提纲创设的学习情景,合作研讨,探究学习,此处应注意三点:一是教师要组织好小组间合作与竞争关系,培养团队精神;二是鼓励后进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见解,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取长补短;三是注重探究实验指导,走到学生中去,去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矛盾。

三、点拨归纳 初次达标

在学生合作研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此处注意:

1、小讲:教师鼓励学生自由表达,通过语言去整理思维,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科学的观点,教师要成为有心的听者,做到少讲。

2、精讲:当学生心里矛盾交错,欲讲难解之际,教师进行点拨,使他们茅塞顿开。

四、诊断补偿 再次达标

针对教学目标:出示分步练习题,对优生可适当拓展,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1、针对学生练习情况出示有代表性的检测题,诊断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进行矫正。

2、检测题目要体现分类指导,异步教学,并尽量当堂完成作业,当堂批阅,做到及时反馈。

五、总结反思 评价展望

篇8:高中数学新授课导入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 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一节课, 导入得法, 片刻就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 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并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进而为师生学习新课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一开始平淡无奇, 就不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教学质量就难以保证.作为教师必须关注课的导入.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创设问题情境, 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 教师通过精心创设的情境, 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 迅速地投入新授课的学习.

例如, 在学习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时, 创设问题情境:大千世界蕴涵着无数的自然规律, 从细胞分裂到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从树木的生长模式到葵花种子、鹦鹉螺壳花纹, 它们各有其消长的方式和特点.如:

情境1树木生长规律:1, 1, 2, 3, 5, 8, …

情境2彗星每隔83年出现一次:1740, 1823, 1906, 1989, 2072, …

情境3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 万世不竭:

情境4我国参加6次奥运会获得金牌总数:15, 5, 16, 16, 28, 32.

问题上述例子有何共同特点?

这样的问题情境的导入, 既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设置疑难问题, 导入新课

教师在新授课导入时, 设置疑难, 通过提问, 让学生回答, 激发学生兴趣, 导入新课.问题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操作行为之一.教师提出问题, 设置的疑难要恰如其分, 既要有挑战性,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例如, 在学习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时, 这样设问:确定一条直线需要几个独立的条件?学生的回答: (1) 两个点P1 (x1, y1) , P2 (x2, y2) ; (2) 一个点和直线的斜率 (有的学生回答倾斜角) ; (3) 斜率和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 (说明斜率存在) ; (4) 直线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紧接着提问:给出两个独立的条件.例如, 一个点P1 (2, 4) 和斜率k=2就能决定一条直线l. (1) 你能在直线l上再找一点, 并写出它的坐标吗?你是如何找的? (2) 这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P (x, y) 的坐标x, y满足什么特征呢?学生回答:直线上的任意一点P (x, y) (除P1点外) 和P1 (x1, y1) 的连线的斜率是一个不变量, 即为k, k=, 即y-y1=k (x-x1) .这种一问一答的方法导入, 打破了以往教师唱独角戏的导入新授课的做法, 这样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新授课的学习非常顺利.

三、通过生活经验, 导入新课

学生所学的知识和他们的生活经验有着紧密的联系, 知识既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 同时也运用于生活中, 从而实现它的社会意义.新授课的导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入手, 极大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投入新授课的学习.

例如, 在学习“平面向量”一节时, 为了引入“向量”这一概念, 我是这样导入的:在物理及日常生活中, 我们经常遇到许多量, 如质量、密度、体积、距离与位移、速度、力、加速度, 学生在物理课上已学过标量和矢量, 在让学生区分前四个量与后四个量时, 学生齐声回答前者只有大小, 后者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这时老师适时引导, 后面四个量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向量, 即物理中的矢量.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经验导入新授课, 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亲和力, 能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明确学习的目的.

四、开门见山, 导入新课

开门见山, 直接导入, 是教师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好的导入, 教师短短的几句话, 就可以将本节新授课的中心揭示出来, 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上, 明确本节课所要讲授的主要内容、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例如, 在学习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时, 让学生直接观察函数的图像, 得出正、余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最值、奇偶性、周期性、对称中心、对称轴.这样的导入, 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 不仅明确了这堂课的主题,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索追求之中.

五、以旧引新, 类比导入

新授课的教学中, 新授的知识既可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有联系, 也可能与其他学科有关联,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对新授课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里积极学习,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 以旧引新, 类比导入.

例如, 在学习总体特征数的估计时, 涉及方差与标准差的概念, 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方差的概念, 现在的教学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要将用方差刻画数据的稳定程度的理由讲清楚, 充分暴露用方差作为比较数据稳定性水平的特征数的思维过程.通过方差的单位与原数据的单位的比较,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 让学生了解到用方差反映稳定性水平的不足之处是与原数据单位不一致, 且平方后可能夸大偏差的程度等, 从而引入“标准差”的概念.这种引入, 学生用已有的知识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教师这时导入新授课,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高度调动起来, 教学自然会得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 新授课的导入对一节课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入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能否在短短几分钟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实现学生兴奋点的转移;能否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能否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尽快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因此, 我们在以后的新授课课堂教学导入时, 要努力引入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 从而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真正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郭芬云.课的导入与结束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港沟镇坞西村三年规划下一篇:腊八节温馨祝福语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