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数据库实验的心得体会

2024-04-10

做数据库实验的心得体会(精选14篇)

篇1:做数据库实验的心得体会

持续一个月的数据库实训,让我参与了软件工程化的开发过程。其中体会最深的便是我们这个实训网的几个之最:

一、项目最大:项目大是因为我们这个事业起点网站涉及到用户众多—高校,企业,学生,老师,专家,第二个原因是网站的功能多—用户管理,网上实习,网上竞赛,毕业实习设计,项目管理,人才库管理,人才推荐,搜索。项目大很容易造成系统范围的泛滥,在我们的开发初期,由于需求不太明确,功能实现没有重点,造成了需求范围的扩大,给项目开发进度造成了严重的滞后性。然后我们召开了会议讨论了这个问题,一致认同先把项目的基本功能实现,将网站的基本架构搭建起来,最后再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增加我们网站的其他功能。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软件工程初期阶段的需求分析以及概要设计的重要性,这两个文档是指导我们后期开发的最重要的依据。

二、数据库表最多:如此庞大的系统,就需要庞大的数据库来支持,所以项目大的直接后果就是我们的数据库表特别多,而且表与表之间的依赖关系也复杂,实体类之间的关系众多,设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数据库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数据表的属性,数据表属性的设计完全是依赖于我们刚开始做的需求分析文档,如果需求分析不完整的话,就会造成数据库表属性的缺失,从用户的角度看,就会觉得你的系统提供的数据不够全面,信息量小。

三、开发团队最大:我们团队一共有十四个人,这个对于我们的项目经理来说,是一个相当严峻的问题,毕竟十四个人的团队相当于其他几个小组加起来的人数总和,管理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对于我们这些小组成员来说,由于沟通渠道太多,造成了我们项目中遇到问题,不知道去跟哪个小组成员沟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团队中又选出了三个小组长,小组成员遇到问题,先去咨询小组长,然后小组长提供反馈信息。

四、项目各个模块间藕合度高:网站涉及的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联系紧密,模块之间的接口设计的好坏是项目最终集成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用户管理这一个部分要为每个模块提供接口,主要是用户的编号以及用户的类型等。每个页面之间的链接也是其中重要的模块接口。这个问题由于我们前期做好了充分的沟通以及按照概要设计中的接口说明去设计自己的模块,所以后期的模块整合没有遇到什么太大的不兼容性等问题。

接下来就谈谈我这一个月中的工作:

需求分析阶段:需求分析阶段我完成了网上竞赛模块的需求分析,其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阅读材料后发现网上实习,网上竞赛,毕业设计指导这几个模块的功能是类似的,提取需求分析后不够明确,经过几次跟汤老师的交流后,确定了这几个模块之间的具体差别,网上竞赛模块的基本需求也大致确定了,网上竞赛模块的基本功能就是学生通过网站报名参加竞赛,企业审核通过后,专家对作品进行评分,排名。

概要设计阶段: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网上竞赛模块进行了比较具体的概要设计,流程图(IPO图以及用例图);这个阶段的主要难点是对网上竞赛业务流程的描述,如何实现学生报名,企业发布,专家评审的步骤操作,与及跟其他模块对该模块的限制。

数据库设计阶段:我负责整合初步数据库设计说明书,分配组员按照各自的功能模块的具体需求设计自己模块需要的数据表,然后对这些数据表进行整合。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是数据库实在是太大了,最后下来一共有30多张表,表与表之间的关系复杂,关联性大,需要设置的外键较多,很难将所有的属性字段给提取出来,属性的类型设置也是一个问题,采用数值型还是采用字符串性在数据库设计中尤为重要,因为在后台搜索方面,数值型比较快捷,而在数据显示方面,字符串型又有直接读出不用转换的好处。每个表的主键我们采用了用实体的编号去标记它,因为这样实体间关联起来会更加简单。数据库的设计关键是要对整个项目的整体的把握,并且要细化对每个实体类的具体属性要求。

详细设计阶段:我觉得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一个完整的详细设计说明应该可以帮助程序员完成具体的实现,程序员可以不用考虑模块之间的耦合问题,只需要将单一的功能按照逻辑顺序编写出来就可以了。网站整体构架搭好了,我们就可以在里面填充自己的功能了。但是因为时间太仓促了,我们这个阶段也就缩水了,带来后面的问题就是后期代码编写的时候比较混乱,函数接口较难统,界面风格多样化。这个阶段,我的主要工作是跟队友一起设计出了网上竞赛模块的学生,企业,管理员,高校以及专家的界面。

编码阶段:我们是用ASP。net开发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工具中选出你想要的控件,然后在控件响应函数中填充代码,完成相应的事件响应。这里遇到的最大问题是页面的排版问题,因为自己是第一次开发网站,造成了自己设计的界面风格单调,不太美观,现在就尽量做到页面的整齐。这个阶段主要做的就是:写代码→编译→调试→写代码。

这一个月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技术方面就是学会了用ASP。Net编写网站,最重要的是让我经历了软件工程化的所有阶段,让我对整个软件工程有了感性的认识,而且将大学三年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了一次系统的串联,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跟项目团队中的成员沟通问题,这是一个宝贵的实践经验。

篇2:做数据库实验的心得体会

课程名称:大型数据库技术 指导教师:杨艳华

班级:计算12 姓名:

实验成绩:

上机实践日期:2014.12 上机实践时间:2学时 实验项目名称:重做日志文件、表空间管理操作 学号:20 实验项目编号:实验五 组号:

一、实验目的

1、理解重做日志文件的基本概念;

2、掌握重做日志文件组及其成员的添加、移动、删除等操作;

3、掌握归档重做日志的设置;

4、理解表空间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5、掌握永久表空间的创建和管理操作;

6、掌握还原表空间的管理。

二、实验要求

1、完成重做日志文件组及其成员文件的管理操作;

2、完成归档重做日志的设置;

3、完成永久表空间和临时表空间的管理操作;

4、完成还原表空间的管理。

三、实验内容

(1)查看数据库当前重做日志文件组及成员的设置情况,然后,为数据库添加一组重做日志,组内包含两个成员文件,分别为redo4a.log和redo4b.log,大小分别为5MB。

1(2)为上面新添加的那组重做添加一个日志成员,命名为“redo4c-姓名简拼.log”,实现重做日志的多路存储。

(3)把数据库从非归档模式修改为归档模式,之后创造条件让数据库立即归档,并检查归档是否成功

(4)创建永久表空间

 创建一个表空间名为“TB+学号后三位+姓名简拼”  空间的大小为50M  表空间包括两个数据文件:表空间名_01.dbf(30M)和表空间名_02.dbf(20M),大小均不能自动扩展  数据文件均存放在Oracle的安装根目录下  区的分配方式为统一大小,192K  段管理采用自动方式

(5)改变上述永久表空间的可用性

 先将表空间脱机  再进行联机

(6)创建一个4K的非标准块表空间,命名为“tbf+学号后三位+姓名简拼”,数据文件存储在”oradataorcl姓名简拼”目录下,大小为(学号后三位*2)M。

(7)创建一个临时表空间

 名为“TTB+学号后三位+姓名简拼”

 包含一个数据文件:表空间名_01.dbf,大小为(学号后三位*2)M,存储在”oradataorcl姓名简拼”目录下,文件的大小可以自动扩展。 将该临时表空间设置为数据库的默认临时表空间  再将该临时表空间设置为scott用户的默认临时表空间  查询相关的数据字典验证上面的设置。

(8)查看数据库内各个表空间及其类型,以及区管理方式、分配类型和段空间管理方法、表空间的状态。

(9)删除前面创建的非标准块表空间,同时删除表空间的内容和对应的操作系统文件。

(10)创建一个还原表空间,命名为“UNDO+学号后三位+姓名简拼”,其中包含一个数据文件(存储在”oradataorcl姓名简拼”目录下,命名为“表空间名_01.dbf”),大小为200M,设置该表空间的RETENTION_GUARANTEE属性。然后,将它设置为数据库的当前表空间。

(11)为前面创建的永久表空间添加一个数据文件,命名为“表空间名_03.dbf”,该文件初始大小为50M,允许自动扩展,存储在”oradataorcl姓名简拼”目录下。

(12)将永久表空间中初始的两个文件移动到”oradataorcl姓名简拼”目录下。

(13)同时将前面创建的永久表空间和UNDO表空间内的文件进行重命名,把文件名中的“_”去掉。

三、实验小结

1、通过本次实验,我对重做日志文件组及其成员的添加、移动、删除等操作、归档重做日志的设置、表空间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永久表空间的创建和管理操作、还原表空间的管理都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2、切换数据库状态前,必须关闭数据库,由于没有关闭数据库,导致在数据库状态切换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篇3:做数据库实验的心得体会

但是,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很多现象似乎表明科学与人们的距离越来越大。学生们不能理解在校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现象有何关系。很多学生把在校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现象分离, 认为学校所学的知识仅仅只存在于教材的特殊环境和实验仪器中。其实, 教材上的所有知识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如何让学生认识这一点? 对于物理这门学科, 可以选择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随处可见的材料做实验, 再通过简单实验看清知识本质, 深刻理解概念和法则, 从而让学生理解知识源于生活这个道理,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 通过“物”来思考“理”, 再通过“理”来认识“物”。

最近, 笔者听了我校一名男教师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一节课。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形象地认识自由落体运动, 这名教师设计了以下活动来引导学生。

首先, 教师先提问: 两个物体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 谁先落地? 学生的答案各异。有的认为质量大的物体先落地, 有的觉得质量小的先落地, 还有的不确定。教师并没有急着公布答案, 而是拿两支一大一小的粉笔, 让它们在同一高度同时静止释放, 结果大的粉笔先落地。这一现象似乎证实了质量大的物体先落地的结论。得此结论的学生还没来得及开心, 教师又拿出了一个大泡沫板和一支小粉笔头, 重复了刚才的实验, 这次小粉笔头先落地, 经过确认, 小粉笔头的质量小, 如此一来, 完全颠覆了刚才的结论, 学生面面相觑的同时, 积极性完全被这两个实验调动了起来。就在大家积极讨论的时候, 这名男教师拿出了两张完全一样的纸, 神气地对学生说: “我可以控制这两张纸的下落顺序哦, 不信的话, 看着, 我要左边的先落地。”这名男教师说完就将左边的纸揉成团, 然后让左右两边的纸从同一高度同时静止下落, 果然左边揉成团的纸先落地了。男教师继续说: “现在我要右边的纸先落地。”于是他又把右边的纸揉得更小, 重复实验, 结果是右边的纸先落地。最后男教师提问: 我们能不能想想办法让这两张纸同时落地?学生讨论后觉得可以, 将两张纸铺平后, 重复实验, 结果两张纸果然同时落地了。最后, 学生不用教师指点, 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与空气接触面积越大的物体, 受到的空气阻力越大, 在空中运动的时间越久。这个结论得出后, 学生自然理解了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概念。回顾这节课, 用到的粉笔、泡沫、纸都是大家熟悉的材料, 运用在一起做实验, 却将这节课的难点简简单单地体现出来, 学生在“玩”的同时, 轻松地掌握了需要掌握的知识。

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指出: “一项演示实验, 使用的材料越简单, 学生越熟悉, 就越想透彻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 这种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的复杂程度成反比。”所以利用越简单, 越随手可得的材料来进行物理实验, 学生越能透彻地领悟知识。

如在上“探究惯性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这节课时, 为了使学生能够体会惯性与质量的关系。笔者特意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 单手撕纸。首先让学生自己准备一张纸, 然后让学生在纸上随意撕一小豁口, 最后要求学生用一只手撕开纸。把实验要求交代下去后, 学生开始小声地讨论起来, 有的学生完全没有思路, 追问: “老师, 是用一只手来撕纸吗?”“是的。”得到肯定的答复后, 学生们开始操作起来, 各种动作在教室里出现了, 最成功的就是用手拿住纸的一端, 用力去甩。经过尝试发现, 拿住小半边纸, 手轻轻一甩, 纸张马上就被撕开了, 学生们兴致勃勃地重复多次实验后, 总结出: 手捏住小半边纸用力甩, 比用手拿住大半边纸用力甩的效果要好。笔者追问: “这说明了什么?”在这简单的实验提示下, 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得到了结论: 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体会, 不仅加深了学生的认识, 同时也给了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的机会,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纸这个普通的材料, 其实还可以运用到平抛运动这一课堂上。让学生用纸折成纸飞机并抛出去, 观察并思考: 这运动是不是平抛运动? 为什么? 不用教师刻意指导, 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相互讨论、思考结论。整个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的思维也在相互讨论中活跃起来。通过自己探索学习得来的知识, 效果远比教师的“一言堂”好。

篇4:做数据库实验的心得体会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很多现象似乎表明科学与人们的距离越来越大。学生们不能理解在校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现象有何关系。很多学生把在校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现象分离,认为学校所学的知识仅仅只存在于教材的特殊环境和实验仪器中。其实,教材上的所有知识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如何让学生认识这一点?对于物理这门学科,可以选择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随处可见的材料做实验,再通过简单实验看清知识本质,深刻理解概念和法则,从而让学生理解知识源于生活这个道理,这也是我们常说的:通过“物”来思考“理”,再通过“理”来认识“物”。

最近,笔者听了我校一名男教师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一节课。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形象地认识自由落体运动,这名教师设计了以下活动来引导学生。

首先,教师先提问:两个物体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谁先落地?学生的答案各异。有的认为质量大的物体先落地,有的觉得质量小的先落地,还有的不确定。教师并没有急着公布答案,而是拿两支一大一小的粉笔,让它们在同一高度同时静止释放,结果大的粉笔先落地。这一现象似乎证实了质量大的物体先落地的结论。得此结论的学生还没来得及开心,教师又拿出了一个大泡沫板和一支小粉笔头,重复了刚才的实验,这次小粉笔头先落地,经过确认,小粉笔头的质量小,如此一来,完全颠覆了刚才的结论,学生面面相觑的同时,积极性完全被这两个实验调动了起来。就在大家积极讨论的时候,这名男教师拿出了两张完全一样的纸,神气地对学生说:“我可以控制这两张纸的下落顺序哦,不信的话,看着,我要左边的先落地。”这名男教师说完就将左边的纸揉成团,然后让左右两边的纸从同一高度同时静止下落,果然左边揉成团的纸先落地了。男教师继续说:“现在我要右边的纸先落地。”于是他又把右边的纸揉得更小,重复实验,结果是右边的纸先落地。最后男教师提问:我们能不能想想办法让这两张纸同时落地?学生讨论后觉得可以,将两张纸铺平后,重复实验,结果两张纸果然同时落地了。最后,学生不用教师指点,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与空气接触面积越大的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越大,在空中运动的时间越久。这个结论得出后,学生自然理解了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概念。回顾这节课,用到的粉笔、泡沫、纸都是大家熟悉的材料,运用在一起做实验,却将这节课的难点简简单单地体现出来,学生在“玩”的同时,轻松地掌握了需要掌握的知识。

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指出:“一项演示实验,使用的材料越简单,学生越熟悉,就越想透彻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这种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的复杂程度成反比。”所以利用越简单,越随手可得的材料来进行物理实验,学生越能透彻地领悟知识。

如在上“探究惯性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这节课时,为了使学生能够体会惯性与质量的关系。笔者特意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单手撕纸。首先让学生自己准备一张纸,然后让学生在纸上随意撕一小豁口,最后要求学生用一只手撕开纸。把实验要求交代下去后,学生开始小声地讨论起来,有的学生完全没有思路,追问:“老师,是用一只手来撕纸吗?”“是的。”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学生们开始操作起来,各种动作在教室里出现了,最成功的就是用手拿住纸的一端,用力去甩。经过尝试发现,拿住小半边纸,手轻轻一甩,纸张马上就被撕开了,学生们兴致勃勃地重复多次实验后,总结出:手捏住小半边纸用力甩,比用手拿住大半边纸用力甩的效果要好。笔者追问:“这说明了什么?”在这简单的实验提示下,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得到了结论: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体会,不仅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同时也给了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的机会,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纸这个普通的材料,其实还可以运用到平抛运动这一课堂上。让学生用纸折成纸飞机并抛出去,观察并思考:这运动是不是平抛运动?为什么?不用教师刻意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相互讨论、思考结论。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在相互讨论中活跃起来。通过自己探索学习得来的知识,效果远比教师的“一言堂”好。

“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当把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用于课堂,用于实验时,学生觉得亲切的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

让学生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篇5:做物理实验的心得体会

实验赋予了物理学科思想和内容,实验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同时物理实验自身也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搞好实验教学,对于物理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实际教学和中考角度物理实验教学可分为:测量型实验、探究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开放型实验、操作型实验、演示型实验七种。

(一)测量型实验分为直接测量型和间接测量型

直接测量型:包括用刻度尺测长度、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用天平测固体、液体的质量、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

(二)探究型实验:

通过一些实验现象,探索并总结物理规律。包括探究固体的熔化过程、探究水的沸腾、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三)演示型实验

根据实验装置的图文信息,说明研究什么;观察现象并能根据实验现象或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包括真空铃实验、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实验、液体对容器壁、底的压强实验、覆杯实验、浮力产生的原因实验、单摆、滚摆实验、扩散现象、分子引力实验、电磁感应……

(四)设计型实验

根据题目提出的问题,运用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进行实验设计,选取适当器材,规范地进行物理实验操作,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包括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测小灯泡的功率、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五)开放型实验

用多种实验方案得出同一结论(或验证同一结论),给出一定的实验器材进行多种实验。包括测物体的密度、探究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测导体的电阻。

(六)操作型实验

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实际连接、安装、设计。包括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用基本的测量工具测量质量、体积、温度、力。这类实验主要掌握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会画实验原理图、能排除简单的故障。

二、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一)好的实验设计给人愉悦和探索的求知欲望

能用实验表达的物理现象,不要用课件,除非不能做或不允许做的实验。生动有趣的演示的实验可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让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从而提高实验的观察效果如表演者拿出吹风机和系有细线的乒乓球。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物品,他们会想:这些东西能做什么实验?教师提出问题:用吹风机吹乒乓球会有什么现象出现?这是怎么回事呢?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学生多会回答吹跑了,但现象却是吹不走。学生不自然的“噢”了一声,身子向前探着,学生的眼球一下子被这个小小的乒乓球吸引过去。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引入新课。

(二)好的设计,给人以惊奇和激发求知欲望

良好的开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良好的印象,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呢?作为引入的实验是关键。当人们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时,将在大脑中形成兴奋灶,这种兴奋会使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理解和记忆处于最佳状态,并从中激励出创造性的火花。抓住学生生性好奇的心理,巧妙地设计、表演新奇有趣的实验,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探讨问题,接受知识。

(三)好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操作性强。

对学生边学边实验仪器的准备要做到“五不一保证”,即仪器不宜复杂,操作技能要求不宜过高,实验规模不宜过大,一次实验所用仪器数量不宜过多,实验时间不宜过长;实验安全要有保证。

(四)突破思维定势创新实验设计

有些实验操作简单,但小实验见大道理,许多情况下,教师只演示或是让学生操作一下,看到现象后,分析得出物理的小知识点,即可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实验更能展现物理的神秘性和趣味性,也是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手段。为此,我认为必须把握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这三个关键环节,不断进行课堂改革,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大力开展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一、演示实验教学要做到“精、真、显”

“精”,就是要在选题、仪器、教案、教法等各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针对教材中提供的演示实验结合学生实际,把提高学生的兴趣放在首位。

“真”,就是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旦实验出现问题,教师一忌慌乱,二忌简单,三忌虚假,教师对必须保证过程的真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并且保证实验一举成功。一出现的问题迅速分析原因,找出错误,并向学生做出正确的解释,然后重新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

“显”,就是显明易见,演示实验的目的就是要使全体学生有直观的印象,增加物理的神秘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构建高效课堂。因此,演示实验要确保实验器材足够大,确保所有学生看的清楚,看的真实,必要时自制教具。

二、用“分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通过亲自实践,验证物理规律、加深对教材理解的教学方法。学生亲自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物理现象,是对知识的再认识、再学习和再提高。

三、用“探究实验”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探究性实验就是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参与,并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知识和规律,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技能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和提倡学生敢于想象,勇于提问,大胆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学生的个性特色和合作精神。

自从县上教研室大力开展有效教学之后,我对物理实验教学做了以下改进:

(一)改讲解物理规律为让学生探究物理规律

物理是研究自然规律的一门科学,所以,物理新教材特别重视学生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发现过程。在教材中,许多对我们来说已经有明确结果和结论的定律和原理,对学生来说结果是未知的,这正好为开展探究式教学提供了素材。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入到对某一规律发现的情境中,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索的过程。学生在“像物理学家那样去思考物理”的同时,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以及科学家们“善于质疑、大胆猜想、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并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二)改讲解物理现象为让学生自己探究物理现象

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够了解、理解某些物理现象的重要特征。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把某一物理现象所具备的特征给学生罗列出来,让学生一一记住,这样极不利于学生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如果我们让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自己探索和发现这些物理现象的特征,甚至有些特征还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才能发现,那么,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这些物理现象的特征理解到位,而且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改讲解物理概念为让学生自己探究物理概念

教材中为了描述某一现象都会引入一些物理概念,而所引入的物理概念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用这一物理概念来描述所研究的物理现象等问题一直都是我们在课堂上要重点讲解的。如果采用让学生自己寻找或定义一个物理量,该物理量要能够描述和反映所研究的现象,那么学生就需要通过探究性学习自己分析、自己设计实验,寻找这一物理量,同时论证自己的观点。

(四)改介绍物理仪器的构造和原理为让学生自己设计物理仪器

在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研究中常常要使用一些仪器,这就需要学生了解仪器的构造和原理。如果我们把讲解物理仪器的构造和原理改为根据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物理仪器的话,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仪器的构造和原理,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仪器要设计成这个样子;不仅让学生学习了发明和设计仪器的基本方法,还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发明和设计仪器的艰辛和快乐。

总之,自从大力开展有效教学之后,我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也进行了与之相适应的改革,使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空前浓厚,物理课堂的参与率明显变提高,使物理实验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学好任何一门课程,都要有适合自己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会得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要学好物理课,首先要重视各学科的横向关联作用,比如:语文的阅读能力就直接影响物理知识的学习和对物理概念的理解程度;数学知识在物理课中有目的迁移应用就是物理学习中的计算能力。第二要重视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要有意识、有目标的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三要重视在群体学习过程中树立独立思考、分析、归纳结论的意识,要自我培养良好的独立作业能力。第四要重视探索自己学习道路上的未知领域,学会科学的探索,严谨的分析是打开未知领域之门的金钥匙。

下面就如何学好初二物理提出几项建议:

1.学会使用物理课本初中物理课要学习的全部内容是什么?初二物理课要学习初中物理课程中的哪些部分?物理课上老师会先讲些什么、后讲些什么?对新开的一门课程,同学们的脑海中会有一连串的问号,并且很想知道答案。这并不难,随着学习进程每个问题都会得到答案。关键是作为学生,是被动地等待答案,还是主动地探求去寻找答案,对!当然是做后者。开学初,每位同学都会得到各学科的课本,初二的学生手中自然就会比初一时多出我们需要的《物理》课本。打开课本,同学们的某些浅显问题的答案就在眼前。物理课本是我们学习物理的依据,是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向导。同学们要学会通过课前看物理课本而了解上物理课时老师要讲的内容,知道上物理课时,针对所学环节听什么,使学习过程是有目的的行为。通过课中随着老师的引导看物理课本,达到认知知识、理解知识要点的目的。通过课后看物理课本,达到复习巩固知识,学会初步应用知识解答问题的目的。物理课本中有大量的依据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推论物理结论的课文,同学们认真阅读后会发现,这些课文不仅能使你们浅显地认识物理知识,还会使你们很好地组织出解答物理问题的论述语言,这是解答物理简述题的语言之源。在我们学习了一些可用数学表达式书写的物理规律之后,同学们会在物理课本中阅读到一些典型例题的解题分析、解题过程。这是解答物理计算题的范例,要很好地阅读、细心地反复阅读,这是分析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良好培养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使同学们对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能力提高,书写格式掌握,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物理课本中有一些引导同学们思考的小标题和小实验的课题,在学习时间宽松时不妨读一读,它会使你们眼前一亮。同学们的物理思维会得到扩展,对知识的理解会深化。

2.明确学习目标,注重理解物理概念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预期目标和要达到的目的,否则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学习知识亦如此。青少年时期的初二学生有着广泛的好奇心,但好奇心再多、再强也无法取代学习目标。每位同学要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好奇情感,使之转化为求知的欲望,然后理智地确定全学期的总体学习目标,针对物理课各章节的局部学习目标和平时各节课、各知识点的细节学习目标,使自己的学习过程是有序而行。在物理课的学习过程中,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学习是重要的,也是困难的。因为每一个物理概念的建立,每一条物理规律的认知,都需要由知道上升为理解,才能达到应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解答问题的目的,这在学习过程中是非一日能完成的。同学们在学习每一个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时,要使自己由“机械记忆”转为“意义记忆”,最终上升为“逻辑记忆”。俗话说得好:概念通了,一通百通。就是说:知识的学习中,概念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因此,同学们在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各章节中物理概念的学习,要特别注重理解每一个物理概念,每一条物理规律。

篇6:做化学实验的心得体会

团队协作

物理化学实验和以往的无机实验或是分析实验的区别在于以小组为单位,我们做实验时,往往是两到三人一小组。四个人做一个实验,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化学能力,还有协作能力。只有具备这两项,小组实验才能又好又快的完成。小组实验里面比较重要的工作就是分工。在做分光光度法测定平衡常数时,往往要配十几瓶溶液,而且需要准确配制。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项工作。而小组如果能把工作分配好,以流水线式配制溶液,准确度高,而且速度还快,并且可以体会到集体完成一个较繁琐工作时的成就感。对我们大家以后的实验或者是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严谨治学

物理化学实验虽然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验,但因为种种原因有很多不能客服的误差,甚至有些误差比较大(当然也有我们自身的实验错误)。这时,我们便要耐下心来认真分析实验存在误差的原因和问题。有时候计算出的数据和实际结果差距很大,但依旧要在实验报告中将其如实的写出,分析出相应的原因。我觉得这不仅是对实验负责,更是教我们有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激发兴趣

物理化学实验经常要用到物理的一些方法来研究或是做实验。这时,自然而然要用到一些仪器。在物理化学实验中,我第一次接触到氧弹和第一次往氧弹里充气放气,第一次用压片机压片……这些都很新奇,亲手试试后确实很开心,让我对物理化学实验充满了兴趣。这也让我对以后的实验都充满了期待。

篇7:做科研实验的心得精选

这是做科研的第六个年头了。也算个老油条了。看看自己过去的科研之路,感触还是很多。也渴望与大家分享。不过以前没有系统的写过总结,很是惶恐。

一、 保持一颗平常心。

科研失败的时候保持一颗平常心。那就用一次希望去代替另一次希望。没有永远的失败。实验嘛。就是试错。错误试完了,剩下的就是成功了。不是吗?科研中需要点阿Q精神。需要自己安慰自己。

投稿的时候需要一颗平常心。我的很多论文都被拒绝过。少的一两次,多的三五次。有的甚至现在还在周游世界。开始的时候,每次被拒稿,心就痛一次,至少三两天才能缓过劲来。没有论文的时候,是多么的渴望有篇论文啊。心情大家都理解。可是失意也没有什么帮助。只能自己开解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相信自己,寻找原因。麻木了就好了。习惯了就好了。

其实,做什么都需要一颗平常心。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吧。努力去适应,努力去改变。我想,不仅科研,生活中也有很多考验,大家都渴望成功。但往往失败多。这就需要我们冷静对待,保持一颗平常心。

二、 多交流。

科研需要多交流。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参加讨论,看文献,请教。等等。思想只有碰撞才能产生火花。只有多交流,才能有好的思想,才能产生好的想法。看文献,听讲座,就是希望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就是想借鉴。比如,那次我从做薄膜的同学那里,听说他在A薄膜外面包裹了层B材料。我是做粉体的,我心想:为什么不能在B材料外面包裹A呢?做成核壳结构?有的东西很简单,只是我们没有想到。与不同的人交流,与不同方向,不同专业的人交流。你认为很难的东西,对别人来说可能很容易;对你来说很容易的东西,对别人来说也许很难。

三、 一定要努力

实验有好的设计当然好,能够一举成功当然好。开始的时候就勤快点。实验也是做出来的。培养手感。积累知识。光看游泳书不尝试的人是永远不会游泳的。笨鸟先飞。做多了,实践经验有了,素材积累多了,自然灵感就来了。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取得突破了。多努力点总没有错。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当然啊,实验卡住的时候一定不要放弃。多找原因。要有希望,有梦想。有梦最美。希望相随。

四、 不要放弃自己,合理规划

篇8:让学生做实验的“主人”

一、如何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首先,要激发学生动手做演示实验的兴趣和欲望,我在第一节“Na的性质”中精心准备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并请了两名学生做助手,在演示的同时不断提问:“你们想亲自动手做演示吗?”以激发学生的欲望,结果学生群情激昂,纷纷要求参与。于是我便适时布置了几道课下讨论题:“做化学实验应注意什么?”“我把全部的演示都交给你们去做,你们能完成吗?”“你们应怎么分组?”经过充分地讨论,在第二节化学课上,我把全班分成了12个小组,每4人一组(兼顾好中差生),每组大约5个实验,并对每组做哪些演示均作了详尽的计划安排,要求学生提前一周预习教材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所做演示的“备课”任务。

然后我向学生反复说明了做化学实验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化学实验的安全常识教育,诸如消防安全知识、割伤急救、烫伤和烧伤的急救、化学灼伤的急救等,并分别在实验室和教室书写张贴。紧接着我让学生对“学生实验”中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进行了反复练习。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跃跃欲试的学生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在第一章第一节做空气的组成演示时,第一组学生做得格外顺利,其他同学也纷纷请缨要求重做,我便破例又让三组学生做了这个实验。这节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为以后的学生演示打下了极好的基础。另外,在学生做演示时我发现学生在讲台上做实验其他同学观察起来不方便,于是我在上化学课时便让学生在教室中间腾出一块地方,在学生在中间做演示以让其他同学观察得更加仔细。

二、学生自己做实验,效果非凡

1.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时代呼唤主体精神。“学生做演示”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学生不再是一味听教师讲、看教师做,而是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自己准备和完成,进行方案设计并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这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体现自己价值的满足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托尔斯泰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化学教学大纲》就明确指出:“中学化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实施“学生做演示”模式乃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因为实验本身就能引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实验兴趣是认知兴趣中重要的一种。只有当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所形成的兴趣,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实践证明,实施“学生做演示”模式既可促使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利于挖掘学生潜力,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致使学生一味死记硬背而无暇顾及“创造思维”。“学生自己做实验”模式却能给学生提供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悦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从中就会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一个演示实验的顺利完成,是诸多能力综合协调的结果。在实验室中做实验,仪器、药品均由教师准备妥当,实验步骤也由教师拟定,学生只要“依章操作”就可以了,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封闭了学生的心理和潜能的发挥。而“学生自己做实验”则不同,所用仪器、药品要自己找,实验步骤自己定,实验中的异常现象由自己分析、处理(稍加困难的老师当然要给以指导),因此学生实验时的情趣十分投入,思维极其活跃。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独立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良好科学习惯。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他们感到迫切需要解决新问题时开始,充分发挥实验设疑作用,可以使实验内容和知识体系具体化、条理化、问题化,启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有效的积极思维状态。学生在预习、准备和亲自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都会反馈出来,甚至还会与其他同学争论不休。此时,教师只要给以恰当的诱导、点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开展热烈的讨论、认真思考、质疑辩难,使探究更深入,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其科学的学习态度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5.“学生自己做实验”模式促进了化学兴趣小组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学生预习的自觉性,养成了自学的良好习惯。

由于学生都有一个争强好胜的心理,每一个小组都怕在其他同学面前“丢人现眼”,都想更好地顺利完成翘首以待的两三周才能轮到一次的“展示”机会,所以都十分重视,提前预习、主动自学、查阅资料、积极准备,全班上下形成了一个浓厚的自学氛围,化学兴趣小组也得到了蓬勃的健康发展。同时,小组成员间密切合作,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6. 有力地促进了家庭小实验的积极开展。

由于学生在做演示实验后“余兴未尽”,不少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家庭小实验以大显身手,还有不少学生自己探索设计化学实验,探求化学世界的奥秘,为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 有力促进了教学成绩的提升,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由于采用了“学生做演示”的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我所教的班级学生化学成绩十分显著,在期末考试、毕业会考、升学考试中化学成绩均名列前茅,优秀率均在50%以上,及格率达100%,并且还带动了物理、数学等学科的发展。

三、学生自己做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由于学生所做的实验均是全新的知识,学生要经过预习、准备、多次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因此在实际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大多学生都有浓厚的兴趣,都有一种败而不馁的积极心态,再加上教师及时的指导,所以大多问题总能及时解决。这里教师要注意使用的方法要因时利导、因人而异、因事而定。演示实验简单的,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复杂的,教师要及时指导或帮助他们完成准备活动。

篇9:做数据库实验的心得体会

曾经有一家上市网络公司,会定期向股东提交财务报表,但是由于数据量巨大,往往到了提交报告的前一天晚上才能把数据分析出来,这给该公司的财务部门和IT部门带来很大压力。后来该公司采用了Greenplum公司的数据仓库解决方案,从以往的65小时提取数据缩短到了48分钟,为数据分析工具留出了充足的时间。

Greenplum公司成立于2003年,公司成立的头三年内,一直在开发产品,而非开拓市场,等产品投向市场后,迅速赢得了诸如eBay、纳斯达克、纽约证券交易所等重量级的用户,在数据分析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Greenplum大中华区总裁Stanley Chew认为,向用户提供高性能的超级数据引擎,并将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融入到大规模数据仓库分析领域中,这是Greenplum公司即将做的,也是公司的强项。

为什么Greenplum在中国市场进入一年多,就能赢得中信实业银行、东方航空公司、阿里巴巴等大公司的青睐?Chew认为,这些大公司在行业中发展速度快,数据增长快,很看重数据分析软件。而市场中大部分的BI分析软件和数据库管理软件的通病是,对数据的管理能力很弱,往往提取、整合数据的时间比分析数据的时间还要长。

传统的OLTP(On-Line Transaction Processing,联机事务处理系统)数据库在TB级别以上数据管理中已经是捉襟见肘,采取MPP(Massively Parallel Processing)架构的数据库系统才能对海量数据进行管理。而Greenplum的做法是,将来自不同源系统的,不同部门、不同平台的数据集成到数据库中集中存放,利用强大并行处理能力提供并发支持。

Greenplum的MPP采用并行处理架构,在MPP架构中增加节点就可以线性提高系统的存储容量和处理能力。Greenplum在扩展节点时操作简单,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完成数据的重新分布。数据处理请求会被拆分为N个节点并行处理,每一个节点处理一部分数据的提取和整合,再归纳到BI工具“可以读懂”的数据仓库,从而缩短了数据提取的时间。

篇10:做酸奶实验心得

我仔细回想着当时的片段,先把牛奶到入锅中,用中火慢慢煮,过了一会儿,牛奶像是要从锅中跳出来似的沸腾起来,顿时窜出了许多白色的小泡泡。我看看锅里,再看看手表,三分钟到了,于是赶紧关火,请婆婆把酸奶倒入小碗中,然后我静静地守在牛奶旁,半个小时过去了,冷却得差不多了,我郑重拿出了我的“武器”—发酵粉,取了三四小勺放入碗,这可是最关键的一步,最后为了口感更好,婆婆又加了点白糖进去。我搅呀搅,然后吧,就是把这加工过的牛奶放进了保温杯中,要发酵十个小时才行,于是我带着期待睡了。

第二天,我迫不及待的冲向厨房,而婆婆早已神不知鬼不觉地把酸奶藏在了冰箱里了,我小心翼翼的端出酸奶,酸奶那熟悉的香气扑面而来,令我垂涎三尺,我激动的拿来勺子尝了一口,冰冰凉凉,酸酸甜甜,别提有多美味啦!我第一次做酸奶就成功了,这感觉太好了,太美妙了!

篇11:学生做实验心得精选

好好,不能扯太远,还需要拉回我心得的主题——实验!老师在第一次课上,对我们详尽的讲解了我们此学期需要完成的一系列实验。其中全是环环相扣,嵌合紧密,有点一招即失,满盘皆输的压力,不过我们更多的是怀着一种跃跃欲试的激动,恨不得立马动手,靠着自己学来的知识,认真的完成这套实验,并且还能看到最终那令人欣喜的结果。就这么妄想着妄想着,我们从第二周开始的现代生物技术综合实验的漫长旅程。

由于,老师没有硬性的要求实验时间,我们便是一有空闲就往实验室里钻,也就少了以前实验课上出现的,因为部分实验仪器的数量缺少,同学们每次做实验都是你推我嚷的,造成了实验兴趣的流失。以至于做实验的态度越来越涣散,甚至只是简单的走下过场而已,几次实验课下来,热情全无。但按照金老师的提议来,大家来实验的时间不同,使得对仪器使用的时间错开,减少了为争抢仪器或是药品而嘈杂不堪的场面,实验也变得顺利了许多。

金老师会很体谅一些先开始忙活的同学,在黑板上写清他们实验大概会做到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后面实验的准备物品和要求,然后开始在忙于实验而奔走中的同学之间晃悠。观察我们的实验操作,或是时不时提点解释一下我们实验步骤的缘由;实验药品的作用;如何做会得到更好的结果;实验没有得到好的结果或是做的失败了的原因。可是,随着实验的发展,后来更多的时候,是我们在看过书本上要求的实验步骤后,去缠着金老师,围在他周围,问他关于实验的各种问题,就算同样的问题被问过许多次,金老师依然是和蔼的笑着一一解答我们的疑问,他的平易近人,他的悉心教导,他的不骄不躁,他的耐性与笑容都深深的打动了实验中的每位同学。

篇12:数据库实验_6JAVA学习心得

学习JAVA WEB心得

Java Web,是用Java技术来解决相关web互联网领域的技术总和。在本次实验课的学习中,通过短短一个小时的了解,对JAVA WEB有了初步的认识。

首先了解了应用程序分为C/S(客户机/服务器)和B/S(浏览器/服务器)两大类。C/S即Client/Server典型应用有QQ,360安全卫士,B/S即Browser/Server,典型应用有人人网,腾讯微博。C/S和 B/S的主要区别在于程序是否需要安装。C/S模式的应用系统最大的好处是不依赖企业外网环境,即无论企业是否能够上网,都不影响应用,能充分发挥客户端PC的处理能力,很多工作可以在客户端处理后再提交给服务器。缺点是客户端需要安装,其维护和升级成本非常高。B/S模式最大的好处是运行维护比较简便,能实现不同的人员,从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接入方式(比如LAN, WAN, Internet/Intranet等)访问和操作共同的数据,最大的缺点是对企业外网环境依赖性太强,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企业外网中断都会造成系统瘫痪。

其次,又了解了网页主要分为动态网页和静态网页,动态网页归根结底还是静态网页,只是多了一些自己的标签,知道了静态网页三剑客指的是什么,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分别承担的功能。网站做好后要部署发布。Tomcat最简单的部署是把整个文件夹拷到TOMCAT_HOME/webapps目录下。

了解了关于WEB应用的一些知识后,就到了编程的阶段了,虽然java是面向对象的语言,与面向过程的C语言有一些区别,但二者在编程思路上有贯通的地方,要善于区别二者的联系和不同,这样才能在C的基础上学好java。但学好一个语言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要想真正掌握,以后还需要勤加苦练。编程这个东西没有技巧可言,当时学C的时候就深刻领悟了这个道理,要想调高编程速度,就只能多练多编,孰能生巧,做的题目多了,碰到类似的题目,自然就会有想法有思路。相比于天赋,后天的练习对一个优秀的程序设计师来说更为重要。

随着本次实验课的结束,本学期的SQL实验也就结束了。虽然每次实验都做的很赶,感觉很多知识都是现场学现场用,但一个学期七次实验下来,确实还是学到了一些知识,至少一些基本操作是熟悉了,我想这对于今后对SQL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一步。从这点,我所感受到的是,有时候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收获的经历,定会在某个时刻绽放出他应有的光彩,所以,无论现在或将来我们会经历什么,都应该全心全意的品味当下,今天一个小小的经历说不定就会在将来的某一天改变你的一生。所以,实验课就算不喜欢,也要好好去上,一定能学有所获。

篇13:做数据库实验的心得体会

然而纵然教师对于数学实验的重要性有认识且比例相对非常高,但只是表面性、直觉性的认识。对于数学实验本身的了解,很多教师是不够的。虽然初中及高中对于数学实验的研究已经较以前重视,但在小学阶段对于数学实验的研究几乎仍为空白。很多教师知道数学实验重要,但如何操作尚需指导。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数学实验器材的短缺还是显而易见的。学校教具配备不足,学具添置不到位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试结合自己的探索提出一些应对的思路和举措。

一、要做怎样的实验———数学实验内容的选择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展开。四大学习领域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各个领域的学习都需要数学实验的介入。是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数学实验?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究竟哪些内容适合进行数学实验?数学实验的内容又有什么样的特点?

1.内容具有可操作性

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操作是儿童早期认识世界、适应环境、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儿童要认识物体,必须对它施加动作,在移动、拆散、合并物体的反复动作过程中,通过头脑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具有操作性的内容在四大领域中广泛存在,如数与代数领域中,利用计数器建立数概念的学具操作实验,整万数、整亿数认知中数级拓展的创造实验,数的大小比较中的对比实验,数量估计中的实践操作实验,各种运算律的探究实验,找规律的发现实验等等。而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对于图形特征的观察与操作,图形性质的发现与验证,图形分类的标准创造,图形度量时的诸多活动,图形变化中的对比与发现等等。在统计与概率中,随机事件的概率研究需要借助多次实验寻找规律,统计活动往往伴随着各类实验现象的研究而产生。实践与综合运用领域,数学实验更是频频参与其中,以问题为载体,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2.实验具有可观察性

数学实验的设计与操作,与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相伴而行。数学活动经验在操作活动中不断积累,在观察思考中得以持续升华。因此,在设计数学实验时,要引导学生在显性的操作活动、实验现象中逐步将隐性的思维过程得以表达与外化。

如《面积的认识》这一课时教材编者就设计了一个可观察的数学实验。在设计实验器材时,教师可以准备5×3 及2×7的长方形纸片,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结果。借助边长为1cm的小正方形可以进行比较,借助于方格纸也能得出结论,甚至于借助2×1 的小长方形纸片也可以比较大小。在多样的实验方法中,实验结果清晰可见。可视化的数学实验为学生感受用同样大小的面积作为单位就可以比较出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支撑。

3.过程具有可重复性

数学实验,其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可以重复进行。数学规律的发现,结论的确定,猜想的验证,往往都是在数次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其中特别突出的典型就是概率研究,五位数学家重复实验,其中罗曼诺夫斯基高达到80640次,通过大数次研究感受等可能性。

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怎样滚得远》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读懂的是教材安排这次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用实验的方式获得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发现斜面与地面成怎样的角度时,圆柱形物体可以滚得远一些。在数学实验的设计中,就是以多次实验求平均值从而得出实验结论的。在这样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了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结果猜测、自主设计实验条件、多次实验、记录数据、形成结论的过程,并且在个人实验、小组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小组实验的要点,如何分工、怎样合作,为数学实验的后续开展提供了很好的活动经验。

二、怎样就能做实验———实验教学的器材准备

与科学、化学、物理等学科相比,小学数学学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广泛地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学科实验室。然而,我们仍然可以从教材中读懂、从课堂中看到,实验教学的器材具有其广泛的应用性。走出“等、靠、要”的思维误区,数学实验教学的器材,往往因其易获得性、可利用性与高原创性而充盈着独特的魅力。

1.就地取材———易获得性

实验器材的准备是实验的前提条件。部分学校购置了教学具以辅助教学,但是仍然有很多学校在开展数学实验时没有相配套的实验器材。就地取材、合理替代,就可以让数学实验大放异彩。

(1)替代性策略:无论是教师为学生准备学具还是学生自己制作学具,在实验器材的选材和制作过程中,都应当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小棒作为实验器材,就可以用冰糕棍、火柴棒、牙签等实物来代替,既经济实惠,又随处可见。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都可以用茶叶盒、包装盒替代。研究倍的认识,花片、圆片等都可以用身边能寻找到的同样的实物进行替代。而学生用计数器可以借助纸片和围棋子模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2)改良性策略:教材上木条制成的长方形框,在现实教学中可以用吸管和毛线进行加工改良,也可以用磁力积木棒直接搭建,既降低了成本,又保障了安全。

(3)多样性策略:在研究面积时,所需的透明方格纸,可以借助学生硬笔书法临摹透明格纸,也可以剪下透明文件袋的方格进行实验。

(4)加工性策略:在研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时,做转盘游戏,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圆形纸片、图钉,由学生用半成品进行自主加工。

事实上,实验器材无处不在。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教师是否自己已经具有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研究意识。

2.通材多用———可利用性

数学实验材料,有些是单个实验所独需的,有些则是多个实验都共有的。因此在开展数学实验时,对于可重复利用的实验器材,需要建立起实验器材资源箱,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此为基础拓展形成数学实验器材室。

(1)以小棒为代表的实验群。在低年级的认数教学,数的分与合中,小棒作为实验器材无处不在。而在多边形的认识中,借助小棒围出指定的多边形,对于研究多边形的边的特点大有裨益。而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不同长度的小棒又为实验提供了可观察的数据。用小棒围成三角形,随着个数增多,可以从有限想象无限,从而为用字母表示数量打下伏笔。不同颜色的小棒还可以进行分类统计实验。跨越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小棒成为了数学实验器材经典之代表。

(2)以小正方形为代表的实验组。在数的大小比较时,借助正方形与其他图形可以通过一一对应比较大小。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边长为1cm的小正方形是最佳的实验工具。借助小正方形探究正方体的展开图无疑是一种值得一试的思路。方格统计图,借助磁性小正方形是最好不过的展示工具。

(3)以小正方体为代表的实验链。观察物体中小正方体是最佳研究材料。研究长方体的体积时,棱长1cm的小正方体的适时介入为数学模型的建构提供了视觉化支撑。表面积的变化,若干个小正方体就能变换出不同的类型。研究概率时,小正方体制成的筛子成为了可以重复实验的绝佳工具。

(4)以小球为代表的实验类。两种颜色的小球一一间隔,为研究植树问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研究可能性时,摸球游戏少不了不同颜色小球这一重要实验器材。研究小球的弹跳高度时,它又是少不了的主角。

当然除了上述的典型代表之外,如围棋子、七巧板等都可以作为普适性的实验器具进入到各个领域的数学实验教学中。

3.天生我材———高原创性

在准备实验器材的过程中,有些是可以拿来直接利用的,有些是需要稍作加工进行使用的,还有的则是需要教师自我创造的。

(1)基于教材个性加工。在图形覆盖中的规律的研究中,教者可以基于教材的数条进行个性加工。教材中引导学生从10 个数中分别框出2 个数、3 个数、4 个数、5 个数,进行实验、完成表格、观察思考、得出结论。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该数学实验教师可以进行适度加工,将总数与每次框的个数均作为变量,从而在变化中引导学生多次实验,进而发现变化中的不变,也即数量之间的相等的关系。

在设计时,教师可以提供总长为20 的数条,学生可以选择20,也可以反折数条将总数变为19、18、16、12 等等。同时,提供不同个数的漏空数框,学生可以选择2、3、4,也可以选择5。这样的原创设计,把总数不变,变为总数由实验者自我控制;将每次框的个数由教材限定,改为实验者自我设定,为实验的丰富性,数据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

(2)统整教材融会贯通。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对于教材的深度加工,往往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本身的类属关系进行统整。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数》单元教学中,可以将单元内容根据学科的特点与儿童的认知进行体系化梳理,形成为认识整万数、认识非整万数、认识整亿数、认识非整亿数、整万数整亿数的改写、以万或亿作单位求近似数的知识结构框架。在单元统整中,可以根据内容的结构相似化程度,进行简约化设计,认识整万数与认识整亿数可以有机整合,其共同点都是数级的扩充,其思维过程是一致的,其心理机制也是相仿的,因此统整以后的数学实验器材就需要更具创造性。

从万级以内的数,拓展到整万数,从整万数,拓展到整亿数,提供学生的实验器材是纸质计数板与围棋子共同构成的计数器。通过创设矛盾冲突,学生自我改良实验器材,从而实现了教师原创到学生原创的飞跃。

(3)衍生教材各显神通。在我们编写的校本教材《魅力数学》中,收录了这样一个数学实验《一张纸究竟能对折多少次?》通过引导学生猜想,并借助不同材质的纸张进行多次对比实验,从而得到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寻找实验器材,改变纸张的厚度,控制实验变量,然后通过对比实验,寻找到最大值,从而得出结论。

教学内容的独创性带来了实验器材的原创与多样性。学生有的用A4 打印纸,有的使用报纸,有的用透明纸,有的用餐巾纸……通过不同材质的比较,发现纸张越薄对折次数越多,并得到了A4 纸最多只能对折8 次这一结论。

三、怎样做实验———实验教学的过程指导

1.实验前有备无患

(1)眼中有物:器材准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成功的数学实验一定是建立在完备的数学实验器材的准备之上的。如,在研究圆锥体积公式时,数学实验器材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而应是多组不同数据的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同时还需刻意增加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实验器材的完备性,保障了实验过程的挑战性与实验结论的理解度。

(2)目中有人:人员准备。数学实验中最为能动的要素,是人这一有思想会行动的要素。因此,除了物的准备,人员准备尤为重要。在演示实验中,需要明确实验目的;在个体实验时,要明确实验步骤;在合作实验时,要明确人员分工。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担。

2.实验中有张有弛

(1)导航图:指导手册全程领航

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有敏锐的视觉去捕捉适合借助数学实验进行教学的内容。通过对各册教材进行分析,分单元梳理,从而形成系统的数学实验内容与指导手册。如:下图为第5 册长方形正方形单元中长方形特征的实验指导单。

实验指导手册为学生实验的开展提供了方向与抓手。上例就从实验器材、思路指导、实验猜想、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等6 个方面为学生合作探究开展实验进行了有效导航。

(2)同行者:适时适地友情加盟

无论是演示实验、个体实验还是分组实验,教师都要始终以一个研究共同体成员的身份参与其中。演示实验不越位,个体实验不占位,分组实验不缺位。在学生有疑惑时点播,在学生有发现时鼓励,在学生有争议时倾听,不放纵但也不严控,在规则与自由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3)求助台:个性给予指导帮助

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其动手能力、思维水平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设置求助台、锦囊盒可以有效帮助学习后发展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可以用信封小锦囊的形式,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有困难时,提供点拨与指导。

3.实验后有的放矢

(1)重结果也要重过程。数学实验是一个系列化的过程。关注结果,也需关注过程。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避免出现研究圆周率 π 时迎合结论给出数据的轻过程重结果的倾向。

(2)有活动更要有思维。聚焦现象,关注数据,更关注现象下面的本质,数据背后的原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指尖上出智慧,活动中促思维。

(3)评个体更要评团队。对于数学实验者的评价,不能仅仅关注汇报者、表达者,更要关注每一位对实验过程与结果有贡献的研究者。在合作实验中,以团队进行评价其能效远远高于对个人的评价。

四、实验做得怎样———实验教学的效果评估

数学实验的效果评估,不能仅仅着眼于实验是否做得成功,学生是否发现结论,实验结论是否正确,而是在更高层面上关注是否促进学生数学化地观察、是否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是否促使学生积累可迁移的经验。

1.“做”中要出思想

植树问题是一个经典的问题,人教版将其编排在数学广角单元,苏教版则将其安排在找规律单元。就植树问题的诸多课例来说,可以发现这样一些共同点。第一,执教教师往往特别重视梳理并归纳形成撒种不同类型,即所谓的“两端都种”“两端不种“”只种一端”或者是“两端物体相同”与“两端物体不同”。第二,对于三种类型或者两种类别的规律或公式,学生都能快速背诵、熟练记忆,但是在面对各种现实问题时,往往一头雾水不知该加1 还是减1 还是相等了。在这样的课堂上,发现规律与记忆公式,运用规律与使用公式之间划上了等号。

如果我们细细观察与品味,从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中我们就能读出植树问题的教学目标所在。以苏教版为例,从教材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意图。(1)看图示,体会规律的存在性。(2)摆学具,体会规律的必然性。(3)找现象,体会规律的合理性。这样的三个步骤,分别对应现实原型———实验操作———结论应用。从“植树问题”这一现实原型出发,到“分割问题”这一数学模式,引领学生发现规律并最终确认规律的正是数学实验这一途径。

2.“做”中要见模型

直观的观察发现固然重要,但它往往还远非找规律的终点,最终还必须在直觉的基础上获得思维的进一步提升。表象的建立有助于更快的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向抽象思维过渡。而超越表象,将帮助学生形成稳固的对于数学元素的结构认知。

苏教版五下《探索图形覆盖中的规律》,通过实验操作感受到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是什么”,更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学生是仅通过观察数据,从数据的变化中寻求出不变的关系的;有的学生是在头脑里多次移动方框,在平移中发现“平移的次数=总数-每次框的个数”;而有的同学是在头脑中仅仅放置一次方框,就能理性思考,方框外面有几个数就要平移几次,操作活动真正内化,并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这样的交流,揭示了数学直觉背后所隐藏的本质联系。为学生从动作思维上升到表象思维,进而提升到抽象思维提供了很好的支撑。而殊途同归获得的 “总数-每次框的个数+1=一共的拿法。”这样一种函数关系,在变量与变量之间建构出了一种稳定的不变的联系,就是一种数学模型。这样的教学经历了感性发现与理性思考。学生不仅找到了规律,而且知道了规律存在的原因、规律存在的必然性。

3.“做”中要得经验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就知识层面而言,主要是掌握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知识。但不同的学习路径却决定了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度,同时也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积累怎样的经验,形成怎样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数学实验中学习数学,是让学生变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做”的过程,这符合弗赖登塔尔所倡导的“再创造”教育理论。学生在数学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单元,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这部分内容借助观察与借助实验,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仅仅借助于观察,那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得出3+2n这一含有字母的式子。但做数学,能够让每个学生更为个性地思维,从而获得更加多元、更为开放的结论。学生可以从参与者变为真正的实验者、思考者与发现者。通过借助小棒操作,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经验,获得1+2(n+1),3+2n,2(n+2)-1 等多样的表达。而每一种表达都与学生的操作经验密切相关。同时,这样的操作经验,也将使学生跨越操作与实验,走向表象、想象与抽象。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借助一定的物质仪器或技术手段,指导和引导学生通过“做数学”来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原理、公式等,是实验教学的基本取向。改进当前实验教学,可以从数学实验的内容选择原则、实验教学的器材准备、实验教学的过程指导、实验教学的效果评估四个方面入手,积累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经验。

篇14:动手实验 做学习的主人

【片段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和理解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数学思考:使学生经历“类比猜想—实验探究—验证说明—综合应用”四个环节来探索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圆柱和圆锥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3.问题解决:透彻分析圆锥体积的计算过程,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解决实践数学问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乐趣。

【设计评析】随着时代的需求不断发展,教学观念也要不断更新。小学数学教学要改变识记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缜密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片段二:创设情境,质疑导入】

师:天热了,妈妈带着小明去商场购物,正巧商场在搞冰淇淋促销活动。促销的冰淇淋有三种(课件出示三个大、中、小不同的冰淇淋),每种都是2元钱,小明闹着要买一只,请同学们帮小明参考一下买哪一种最合算?

生1:我选择底面最大的;

生2:我选择高是最高的;

生3:我选择介于二者之间的那一个。

师:到底选择哪一种最合算呢?只要算一下冰激凌的体积,选择体积最大的就可以了。

师:冰淇淋是什么形状的?

生:圆锥体。

师:圆锥体的体积我们还不会求,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锥的体积。并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设计评析】老师抓住吃冰激凌是学生最生活化的这一场景,猜一猜选哪一种冰激凌最划算,从而给学生造成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求出冰激凌体积的欲望,引发学生带着“如何求出圆锥的体积”这一问题走入新课。

【片段三:联系旧知,尝试猜想】

1.让学生思考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体积计算?一一列举怎么计算它们的体积?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各种猜想。

师:那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和哪种形状的体积有关?

生:圆柱体。

3.进一步借助圆柱、圆锥教具,观察、比较、猜想。

学生操作:把透明的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并想一想它们的体积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

4.课件演示:

屏幕上呈现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圆柱与圆锥体等底、等高),将圆柱与圆锥体移动并套在一起。说明圆锥的体积与圆柱有关系。

【设计评析】用学生已有的求体积的方法引导学生猜想求圆锥体积的方法,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教师课件演示寻找圆锥与圆柱之间的联系,从而明确了探究方向,使学生初步建立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可以借助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找到的思考。

【片段四:动手操作,实验探究】

下面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老师提供实验用具,有圆柱、圆锥、沙子等。

1.引导学生观察用来实验的圆锥、圆柱的特点。

师:用老师已经准备好的材料,在你们小组内看一看,比一比,这些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等底等高。

2.学生实验。

小组成员互相议一议,准备怎么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师:学生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1个,比圆柱体积多的沙子。先在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圆柱。看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这说明了什么?(教师巡视指导操作上有困难的小组和学生)

3.小组汇报,师生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实验得非常棒,一定有不少收获和发现,下面你们小组内先交流一下,然后每组选代表到前面来汇报交流。

4.反例验证,强调等底等高。

教师通过实验:比较一个大的圆柱和一个小的圆锥模型体

积。学生展示,不是所有的圓锥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前提条件是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结论才成立。

【设计评析】现在提倡的是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对于数学这种科学、缜密的学科。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分析、思考和证明。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更好地记忆知识,掌握技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片段五: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运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就可求圆锥的体积了,请大家回过头来看看“三个大、中、小不同的冰淇淋”,小明买哪一个最合算?

课件出示三个冰激凌的底、高,让三位学生上来板演。并讲解自己的思路,然后老师、学生加以评价。

【设计评析】课堂前后照应,重新出示导入时买冰激凌的活动,引导学生到现实生活中亲自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学好数学知识就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新时代教育下,教师不能仅仅教授学生知识的答案结果,还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验证,培养学生扎实有效自主的学习精神,提高学生分析探究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王晓峰.小实验,大效果: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之我见[J].教育科研论坛,2012(11).

上一篇:带手机检讨书怎么写下一篇:电影紫香槐下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