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研究

2024-04-09

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研究(共14篇)

篇1: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研究

文章首先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况进行介绍,从设计原理与技术方法两方面来进行。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下开展的管理系统构建方法,帮助确定在管理系统设计阶段需要注意的技术要点,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先进性进行整理,促进使用效率提升。

1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况

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数据库管理关系到信息化系统运行是否高效稳定。在数据库中,存在很多影响信息技术应用安全性的因素,并且关系到系统内功能的实现,最初数据库只是将计算机系统中一些常规的运行数据进行保存,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能够实现将计算机网络病毒防控技术应用在其中,在数据中能够形成预测体系,达到更高效运行的使用标准,并避免在工作任务开展中出现质量隐患,计算机的运行环节也是基于数据库基础上来进行的,管理系统构建需要体现出网络平台的先进性,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并根据常见的问题采取解决措施。运行过程中发现数据库中存在不合理的信息,能够快速实现对系统的设计完善,调节数据中所存在的误差,数据库管理需要定期将其中的信息更新处理,确保所反馈得到的数据能够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避免产生严重的质量隐患,网络环境下数据库的更新时间得到可明显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病毒威胁,要做好调节系统的设计。

2 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关系数据库的辅助功能

网络技术应用前需要对系统进行设计,计算机运行使用程序得到调整后,接下来所进行的工作管理计划也能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程序编写离不开数据库框架的支持,需要强大的数据资源。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实现也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将网络设计期间产生的数据作为数据库功能实现的依据,将其录入到系统中,这样能够使网络更好地发挥资源整合功能,将网络平台中得到的有效信息定期整合到数据库中,资料信息得到更新后,接下来的使用才能更高效进行,减少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数据库管理面对的资料信息十分众多,只有应用信息化技术才能够达到这一目标,信息化技术与网络技术更是相互促进存在的,通过对系统内功能的设计,可以达到更理想的使用状态。网络环境下数据库内信息资料的更新能够自动完成,不需要投入过多的人力资源,便能够轻松地实现对数据的实时对接更新。网络技术对数据库中信息的应用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当接收到搜索请求后,能够将信息第一时间回应,以满足对数据库的.检索需求。

篇2: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研究

4. 1 具有强大的数据储存功能

众所周知网络平台具有强大的数据检索以及信息共享功能,这也正是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所需要的。通过网络技术,能够节省大量的信息整合时间,并在现场形成稳定的资源管理体系,将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真正投入到使用中,这样才能够避免出现资源浪费或者网络检索功能受限制的情况发生。面对复杂的数据库运行使用需求,人力操作运算或者来查找信息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但应用网络技术后却变得简单,只需要在系统构建阶段运行C语言来对控制程序进行编写,接下来的系统运行、数据库内容更新、管理系统自动检索都能够在程序的支持下完成,这样就不会影响到系统运行的效率,与传统的管理技术相比较,数据误差出现的几率也会有明显减小。在进行系统构建设计时,要求技术人员有明确的创新方向,不能局限于局部调控,要从长远的使用方向考虑。促进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更加强大。

4. 2 具有简便的数据转换功能

其次是转换功能。网络技术中可以根据所得到的信息反馈自动对系统进行调节,将其中所涉及的参数误差通过功能完善来解决。网络设计期间会对控制管理系统进行简化处理,实现在更短时间内控制多项数据库运行的最终使用目标。所涉及的功能转化也是传统技术方法中所不具备的,需要强大的网络平台来支持。

5 结语

篇3: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研究

实验室虚拟仪器工程平台(laboratory virtual instrument engineering workbench,LabVIEW)被广泛地应用于汽车、通信、航空、半导体、电子设计生产、过程控制和生物医学等各个领域[1,2,3],涵盖了从研发、测试、生产到服务的产品开发的所有阶段,由于在许多实际应用场合,一个测试项目操作完成后,要求得到关于本次测试的Excel报表,所以如何在LabVIEW中利用ActiveX技术实现其与Excel的通信并生成用户定制的报表就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通过汽车部件实验数据管理系统实例重点介绍了基于Excel模板的报告表的生成过程,实现了某基于LabVIEW测试项目的Excel报表自动生成。

1 LabVIEW和Excel的通信模型及Excel的层次结构

1.1 通信模型

ActiveX是Microsoft提出的一组使用组件对象模型(component object model,COM),使得软件组件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交互的技术集,它与具体的编程语言无关,从LabV IEW5. 0以后的版本都提供了对ActiveX的支持,ActiveX采用客户机(Client)和服务器(Server)的模式来实现与LabVIEW的通信。LabVIEW具有ActiveX客户机和服务器的双重功能,既可以在内部环境中调用和使用外部服务,也可以从其他客户机的环境中调用和使用LabVIEW服务。图1是LabVIEW利用ActiveX技术实现和Excel的通信模型。

1.2Excel的层次结构

要利用ActiveX技术实现LabVIEW与Excel通信,首先要获取Excel的各个层次对象,并对其进行具体的操作,即分别对Excel应用程序、Excel工作簿、Excel工作表和Excel单元格进行打开和赋值操作。这几个对象以及它们的访问层次如图2所示。

2LabVIEW报告生成工具包(Report.Generation.Toolkit)简介

LabVIEW报告生成工具包通过ActiveX技术将Microsoft Word和Excel与LabVIEW集成开发环境结合起来,用于快速生成专业的报告,从而高效地表示出各种测试数据和结果。用户可以移植、修改现有的报告模板,并使用标准的LabVIEW功能,扩展该工具包的报告生成功能;通过运行由VBA编写的宏代码还可以进一步自定义修改报告生成过程并自动生成报告。

LabVIEW报告生成工具包包含了3类VIs(与传统语言的函数或过程相类似)[4]:

1) 高级报告生成VIs,用于新建报告和进行常规操作;

2) 专门用于生成Word格式的报告VIs,其中包括了文档管理、查找、替换、编辑和格式化Word中的图表、图片,通过编写VBA代码自定义各种复杂的操作;

3) 专门用于生成Excel格式的报告VIs,其除了能进行常规的Excel操作外,还可以操作Excel中的宏。

3 应用研究

在Microsoft?Excel中,可基于模板来新建工作簿。模板中可包含格式样式、标准的文本、公式、Visual?Basic?for?Applications宏和自定义工具栏等。使用模板可以减少输入的工作量、为复杂的报告制定标准格式、避免反复输入相同的信息或进行相同的格式修改,从而大大加快报告的生成速度。用户可以事先定制模板以确定报告格式,然后运行LabVIEW应用程序将测量结果插入到模板中的占

位符处,此外还可以进行简单的编程快速实现报告的显示、打印、保存等功能。现将以发动机试验报告表生成为例,来说明如何利用ActiveX技术实现对基于LabVIEW测试结果生成Excel报表的过程,操作步骤如下[5,6,7]:

1) 首先按照所要生成报告表的要求订制故障报告表模板Fault_Report.xls如表1所示,并将其和调用该模板的VI放在同一目录下,模板中要填充的占位符事先定义到一个数组中,本模板如表1中所示,一共有44个占位符需要填充。

2) 对Excel的调用:在程序框图中利用Current Path.vi,获取当前VI所在的路径,利用Strip Path.vi获取当前路径的上一级目录,再将Strip Path.vi的输出传递给Build Path.vi的输入端,并将所建立的Excel模板名称Fault_Report.xls一同输入到Build Path.vi的输入,这时Build Path.vi的输出就是当前Excel模板的路径,然后用Report Generation选版中的New Report.vi,接收当前Excel模板所在的路径,并在Report Type中选择Excel,这时就获得了对Excel模板Fault_Report.xls的调用。整个过程的实现如图3所示。

3) 数据填充:在打开订制模版和获得一批故障信息的情况下,故障报告表模板Fault_Report.xls的填充流程如图4所示。其中故障信息被分成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占位符在区间[1]∪[27,3]∪[41,44]中的信息,这部分信息被不加改动的存储到数据库中,当生成Excel报表时可从数据库中读取这部分信息直接填充到模板相应的占位符处,而另一部分信息在保存时,是经过了改动才保存在数据库中的,比如,对于表1中的“冷热冲击”当选中这一项时,数据库中存储的是“1”,反之则是“0”,所以生成报表是需经过相应的转换。在LabVIEW中的实现方式如图5所示。

图4和图5的说明如下:I,代表程序运行过程中的次数;44,表示要填充的模板中占位符的个数;Open Sample,是打开指定模板的一个子vi,其内部实现如图3所示;Fault Report,是事先定义的,由要填充的占位符所组成的占位符数组常量;Data,是LabVIEW从数据库中读取的故障信息数据。框图程序中用Append Report Text.vi向莫版中填充数据,注意在完成对Excel模板全部数据的填充后,一定要使用Dispose Report.vi去关闭对Excel的调用,默认情况下,调用Dispose Report.vi后,会连同打开的Excel模板也一同关闭,这时候要将“Close Report”设置为“False”,这时在关闭Excel调用后就不会同时将模板关闭,用户就能对填充的模板进行相应的操作,比如打印、修改、保存等,至此完成了基于Excel模板的故障报告表的生成。

4 结语

本文给出了LabVIEW和Excel之间的通信模型,说明了LabVIEW中利用ActiveX技术和Excel之间通信的实现方法,并通过汽车部件实验数据管理系统实例阐述了LabVIEW中利用报告生成工具包(Report.Generation.Toolkit)生成基于Excel模板的报告表生成过程。

摘要:报表生成功能是一个完备的虚拟仪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LabVIEW和Excel通信技术的基础上,给出了二者的通信模型,并通过汽车部件实验数据管理系统实例重点介绍了基于Excel模板的报告表的生成过程,实现了基于LabVIEW测试项目的Excel报表自动生成。

关键词:LabVIEW,Excel,报告表

参考文献

[1]Jeff Kodosky.LabVIEW综述[J].现代制造,2005,12(14):14-16.

[2]Chen Gui,Sheng Dang-hong,Wang Mu-lan.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LabVIEW to servo control system[J].Nanjing Res.Inst.of Electron.Technol,2005,27(11):67-70.

[3]Zi Dao-zhou,Ge Zhao-yan,Li Jian-qi.Application of Lab VIEW in automobile acceleration sensor performance test platform[J].Editorial Board of the Instrument Technique and Sensor Journal,2007,4(5):42-45.

[4]National Instruments CorPoration.LabVIEW user manual[Z].Ju-ly,2000.

[5]毕虎,律方成,李燕青.LabVIEW中访问数据库的几种不同方法[J].计算机信息,2006,22(1):131-134.

[6]罗文辉.LabVIEW中的数据库访问[J].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28(3):12-16.

篇4: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分布式;数据库;医院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3-0000-01

The Research of Distributed Database in 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Sun Xiyi

(Kunshan City,Jiangsu Province,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Information Branch,Kunshan215300,China)

Abstract: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s are distributed and complicated. The data cannot be dealt with and analyzed synthetically after it is gathered. The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every node is quite difficult; and therefore influences efficiency.This paper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distributed multi-database system, designs the database systematic model, develops the hospital system based on the distributed multi-database systems.

Keywords:Distributed;Database;Hospital Management

一、分布式数据库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计算机网络系统与数据库系统与协作与融合的产物,具有数据独立性、事务管理的分布性、集中与自治相结合的系统控制方法、存在适当的数据冗余等主要特点。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数据独立性除了数据的物理独立性与逻辑独立性以外,还有关于数据的分布透明性,即用户不必去关注数据是如何被逻辑分片的;不必关注数据及其分片是否被复制,若被复制的话,副本的个数是多少;也不必去关注数据及其分片的物理位置分布的细节问题;最后,也不必关注某个局部的数据库系统究竟支持哪种数据模型。所以,我们可以把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看成是数据库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有机结合。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被计算机网络连接的逻辑单位称为站点或节点。

(一)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实现方案

1.使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将物理上分布在各地,但是在逻辑上相关联的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具有透明性和独立性等特点,如前所述,用户对数据库的任何操作都形同在本地进行,不必关注其数据模型、物理位置等细节问题。2.建立用户交互接口来联合分布在各个节点上的数据库,而数据库之间则不进行任何模式的集成。各个成员数据库采用区域分段管理策略,对本区域以外的数据操作,全部通过远程登录的方式来进行,从而隔离了区域间的影响。3.采用联邦数据库系统模型,在维持局部成员数据库自治管理的前提下,对其他异构的成员数据库进行部分的集成,提供数据的共享,并且采用数据转储技术来解决多节点的分布数据处理及数据一致性维护等问题。

(二)分布式数据库体系结构

分布式数据库体系结构由下述几部分组成:1.多台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并由计算机网络进行连接。2.计算机网络设备及其相关的软硬件和配套通信协议。3.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它包括全局数据库管理系统、局部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讯管理程序,除了具有由GDBMS链接的全局用户接口外,还具有由节点LDBMS链接的自治节点用户接口。4.分布式数据库包括全局数据库和局部数据库。5.分布式数据库管理者可分为二级,一级为全局数据库管理者,另一级为局部或自治节点数据库管理者,称为局部数据库管理者。

二、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一)医院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设计目标:1.实现跨地域型企业的资源共享、统一管理和局部控制。2.满足具有分布式存取需求的企事业机构并且为其提供一种经济、可靠、实用的分布式数据管理系统。3.充分利用先进成熟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和原有的设备,确保医院收费系统的网络先进性,实现医院管理规范化、网络化、智能化。

(二)总体结构本系统设计时使用C/S和B/S混合模式,实现了医院系统的综合管理。

1.门诊挂号:分配门诊号记录病人的自然情况。2.药库管理:登记进库药品,根据药房的提药申请向药房发药。3.药房管理:领药等级,并按领药单划价发药。

4.住院管理:(1)入院登记:记录患者详细情况,并为其分配住院号和病区。(2)病区管理:在病区内分配患者病室以及床位,录入相关医嘱和医嘱确认,生成请药单,以及办理同意出院。(3)取药管理:根据请药单取药、收费。(4)出院管理:显示出院病人的相关信息和各项费用,核对并结清费用,打印出单据。

5.院长查询:医院领导有权随时对医院的财务收支、药品库存及病人的入住院情况等信息进行查询,这可以帮助领导层及时地了解医院的整体情况,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

三、数据库设计

(一)医院系统功能非常繁多,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仅列举出最为复杂的收费系统功能框架。医院计费系统的主要功能如下:

1.信息显示、查询、检索;2.输出各种收费、管理报表;3.系统智能识别功能;4.身份识别

(二)数据库系统事件或用户事件:系统事件包括系统启动或退出、异常错误等,用户事件包括用户登录或注销。触发约束为一布尔表达式,只有当该表达式的值为TRUE时,触发事件才能够激活触发器使其执行触发动作;否则,当触发事件发生时,触发器并不执行其动作。触发器动作作为触发器要执行的程序块,其中包含SQL语句和其他代码。

创建表触发器的语法格式为:

CREATE [OR REPLACE]TRIGGER trigger_name

{BEFORE|AFTER}tirgger_event ON table_reference

[FOR EACH ROW [WHEN trigger_condition]]

trigger body ;

其中BEFORE和AFTER指出触发器的触发时序分别为前触发和后触发方式,前触发是在执行触发事件之前触发当前所创建的触发器,而后触发则是在执行触发事件之后触发触发器。FOR EACH ROW选项说明触发器为行触发器,行触发器要求当一个DML语句操作影响数据库表中的多行数据时,对于其中符合触发约束条件的每个数据行均激活一次触发器;而语句触发器将整个语句操作作为触发时间,当它符合触发约束时,激活一次触发器。

四、结束语

本文以分布式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开发了一套具有使用价值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可较为有效的提高医院业务的处理速度,对促进医疗机构的自动化、信息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震.异构数据库同步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2002,10

[2]邵佩英.分布式數据库系统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篇5: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研究

陆辉,缪明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70)

摘要:人口、产业和财富高度聚集的城市也聚集着越来越频繁的险情和危机,如何搞好危机应急管理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传播知识的场所,应当着眼应急管理实践性、操作性强等特点,积极研究应急管理实验教学的方法,建设城市应急实验室,把实验室建设成为服务教学科研、政府企业以及普通民众的平台,为更好地解决城市的应急管理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高校;应急管理;实验教学;仿真技术

作者简介:陆辉,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工程师,硕士,研究领域为应急管理、教育信息化;缪明月,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工程博士,研究领域为城市管理。

应急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主要研究内容涵盖了应急管理所有重要环节,掌握城市应急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技术,能够快速有效、科学合理地处理各类公共危机事件,是城市管理实践对于公共管理人才的新要求。由于应急管理自身存在实践性、实操性强的特点,涵盖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等环节的城市应急管理实验室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实训平台。近些年来,不少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对应急管理实验教学系统进行了研究,开发了一些教学系统,总的看这些教学系统存在适应突发事件种类有限、仿真效果较差、定量评价和分析基本没有。本文将以应急管理教学仿真系统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应急管理实验室为例,探讨解决城市应急管理实验室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一、应急管理仿真教学系统及实验室建设现状

7月28日召开的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大力增强应对风险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抗击非典催生了我国现代应急管理,也催生了我国的应急管理教育事业。

到,河南理工大学、防灾科技学院、劳动关系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先后开展了应急管理本科教育。近年来,我国应急管理教学培训呈现了如火如荼的局面,一些大学及科研机构纷纷成立了应急管理研究机构。4月23日全国第一个应急管理学院在暨南大学成立,全国综合性大学基本都成立了应急管理研究所、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或基地等。此外,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也都将应急管理作为党政干部培训的主干课程。回顾美国高校应急管理教育发展的历程,也不过20多年时间。1983年,北德克萨斯大学设立了美国第一个应急管理专业,授理学学士学位,到1995年只有4所大学设立相关专业。从1995年开始,应急管理专业在美国大学获得了快速发展,截至,47个州的266所大学开设应急管理、国土安全等相关本科、专科专业或专业证书班,其中,62所大学开始应急管理全硕士授权专业,32所大学开始国土安全硕士授权专业,9所大学开设应急管理博士学位专业,3所大学开设国土安全博士学位专业。美国的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FEMA)每年举办一次应急管理高等教育大会,召集全美国高校(现在也有国外高校参加)应急管理相关专业的代表讨论应急管理的热点问题和应急管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它已经成为美国推动应急管理教育和培训的发动机。国内高校应急管理实验室有两大特点:一是着重防灾和应急技术手段研究,研究过程中主要以航空、遥感等高科技手段为支撑。如: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工程重点实验室主要侧重自然致灾因子研究,针对不同致灾因子设置不同配套设备的实验室,分布于全国相关灾害易发地。二是着重应急政策和管理等方面研究。如: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教育学院应急管理实验室,是在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优选法统筹法和经济数学研究会的支持下,开展以应急资源、应急预案为主要内容的研究。

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应急管理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定位

1. 强化首都核心功能与发展城市应急管理的需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首次提出:北京未来的发展定位是“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世界城市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国际金融中心、决策控制中心、国际活动聚集地、信息发布中心和高端人才聚集中心五个方面。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提高城市抗灾应急能力,要按照“平灾结合、以防为主、快速反应、措施有效”的原则,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具有强大危机应对能力的城市。虽然经过SARS事件处置和奥运会承办工作,北京城市应急管理水平得到提升,但就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看,城市应急保障能力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理论和实操能力兼具的应急人才的.缺乏,制约了城市应急管理发展速度。

2.专业学科发展的需要。当前我校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发展日益强化各相关学科的相互交叉与融合,集中聚焦在城市运行管理决策平台上,突出城市应急管理研究与应用的重要性。我校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有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四个专业,研究生培养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和区域经济二级学科,我校信息学院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安全工程学院有安全工程相关本、硕专业。建设智慧化的城市安全运行管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测与评估管理实验系统有助于各个学科融合发展、共同提高,符合我校“十二五”规划发展要求,得到学校各方面的保障与大力支持。

3.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随着人才培养目标向复合型、应用型管理人才转变,必然要求教学方式从单纯课堂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向融入更多操作技能和社会实践的实验教学模式转变。实验教学重视培养动手和实践操作能力,发展实验教学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和我校“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发展任务与目标。面向城市的公共管理专业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必然要求实验室作为教学支撑。城市应急管理实验室将满足行政管理(含电子政务)、城市管理(含区域经济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诸专业本科学生、MPA、区域经济硕士以及北京市相关干部培训的迫切需要,成为首都各级党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进行应急管理模拟演练的实训基地。

4.整合资源构建智慧城市管理教学研究平台的需要。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拥有城市国际化、城乡一体化、都市圈、城市环境建设、政府监管与公共管理等研究平台,均有明确的和长期的研究方向,在教委的支持下,积累了大量世界主要城市统计数据、京津冀地区大城市统计数据、北京市各年代各专业层次规划图册。另外,已建设的数字城市实验室和其他科研项目还积累了一些设备。但由于数字城市实验室按常规学生上机机房式教室标准配置,难以适应智慧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和教学研究新要求,通过建设城市应急管理实验室整合上述数据和设备,建立一个以北京大都市区为模板的城市运行研究平台,可以实现最终建成满足城市管理决策、运行和危机应对三大功能的“智慧城市实验研究中心”的发展目标。

三、应急管理实验教学仿真系统的特色

1.管理方法与地方实际相融合。利用应急仿真教学系统,可以搭建具有三维效果的当地路网图。同时可以输入当地实际的OD数据、流量数据、信号灯配时数据,紧贴城市布局和城市运行实际,具有动态仿真效果。

2.交互体验与动态演示相融合。应急仿真教学系统是构建全部关键环节的实操平台,教师可以通过键盘和鼠标点击操作,制造各类应急事件;仿真后台可以对事件的进展与演变进行实时仿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各部门负责人有单独操作平台,也有信息传送、汇总、发布平台,教师利用这个平台可以提问,并汇总学生传输的答案。

3.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相融合。由于应急仿真教学系统具有强大的仿真功能,且能够进行跟踪记录,记录每一时刻的路网平均车速、主要路口等灯排队长度、道路流量等重要数据,所以应急管理实验中心既能开展应急管理教学,也能对日常管理措施调整、大型活动组织等开展仿真研究和教学工作。

4.学生主导与教师引导相融合。在应急管理教学活动中,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各部门负责人单独操作,也有信息传送、汇总、发布平台,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型教学理念。主要可以开展的教学项目:一是指导学生搭建路网、构建三维模型和图景,从而加深对现实路网的认识,熟悉应急地理信息,同时学生搭建的路网和三维模型可以储存下来,并入应急仿真教学系统,扩大应急演练教学的地理范围;二是开展应急处置演练培训与教学、科研工作;三是组织开展应急预案设计、评价与优化。

5.虚拟仿真与实景展示相融合。应急仿真教学系统可以与实景沙盘实现互联互通,即通过改变系统中的交通流量、信号配时、LED等数据信息实现对实景沙盘中相关信息的调整与控制。实验中心分为虚拟体验室和实景展示室,分别承担虚拟仿真突发事件处置过程和沙盘演练、实景展示应急管理相关知识。

6.多元主体主观评价与系统定量评价相融合。评价应急管理的优与劣、成与败,需要检测很多指标,其中数据指标通过综合评价系统实时记录从准备阶段到措施实施后阶段虚拟预算、预案实施、临时措施、城市运行变化等信息数据来实现。获得数据包括:路网实时平均车速、道路实时流量、重要路口等灯车辆排队长度、救援车辆运行速度与时间等,其他数据可以定制。

本项目计划通过2~3年的研究和实践,经过总结、再调研与多方论证,计划建成地震危机模拟与感知分析实验教学系统、城市交通应急智慧管理模拟教学系统、城市应急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跨平台协同应急模拟演练教学系统等先进且实用的实验系统,通过这些系统的建设最终搭建满足城市运行、管理、决策和危机应对实验功能的“智慧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实验中心”。

参考文献:

[1]郑彦平,贺钧。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J].信息技术,2005,(12)。

[2]周红军,王选科。虚拟现实系统概述[J].航空计算技术,2005,(01)。

篇6: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研究

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设对于提高土地资源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平,加快实现国土资源信息的`规范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重庆市南川区为例,简要地介绍了项目区概况,概略分析了项目区的建库技术流程.重点对建库过程中数学基础的建立、矢量化的方法选择、拓扑成面细碎多边形的处理、质量控制方法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作 者:张涛 赵克会 陈静 Zhang Tao Zhao KeHui Chen Jing 作者单位:张涛,Zhang Tao(蚌埠市勘测设计研究院,安徽,蚌埠,233000)

赵克会,Zhao KeHui(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陈静,Chen Jing(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400715)

篇7: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研究

针对某些具有分布式特性的复杂系统的诊断难题,提出了一种以对象-关系约束数据库为中心的分布式诊断模型.首先研究了对象-关系约束数据库的.建立方法,然后描述了约束关系对象查询语言的体系结构,最后给出了分布式的诊断结构和诊断算法.此方法在某卫星系统中得到了应用,证明该方法诊断速度快,可以实现对各分系统间耦合故障的诊断,适用于卫星这类复杂系统的故障诊断.

作 者:安若铭 安伟光 AN Ruo-ming AN Wei-guang 作者单位:安若铭,AN Ruo-ming(哈尔滨工程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哈尔滨,150001)

安伟光,AN Wei-guang(哈尔滨工程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1)

篇8: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研究

随着本科教学学分制的改革以及学生选课系统的运行, 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教学改革的要求。为适应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实现实验课程的全面改革, 进行实验室的全面开放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也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必由之路。为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规范有序地做好实验室开放工作, 迫切需要一套与上述现代教学管理相适应的实验室管理系统, 以实现开放性实验室管理, 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 建立一套实验教学管理系统, 实现在网上公布实验室开放的实验项目, 同时能够网上预约选课以及相关教学管理。 但是学生在选课的过程中, 由于对所选课程需要的基础知识认识不足, 开设的实验课程项目比较多, 导致选课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智能开放实验室系统改变了传统的选课模型, 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课程之间关系提供相应的学习课程选择, 能充分体现出因人施教的教育理念。

1 智能开放实验室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1.1 系统设计思想与方法

本系统面向对象共有3类:管理员、教师及学生。管理员主要是实验室的管理者, 负责系统基本维护;教师和学生是系统的使用人, 教师通过系统填报开设的实验项目及管理学生, 学生通过系统完成整个实验项目的选择及学习。系统的数据流程图如图1所示。

系统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设计, 首先利用聚类分析的K—Means算法设计分析课程库和学生信息库;其次利用关联规则, 对课程库和学生信息库数据库进行挖掘得到课程之间、学生专业与课程之间及学生兴趣与课程之间的关系, 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份推荐课表。

1.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目前的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主要有两种, 即B/S结构与C/S结构。为了方便管理, 本系统采用了三层分布式B/S结构: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 如图2所示。其中客户端浏览器采用Internet Explorer (IE) 6.0, 中间件服务器为基于Windows 2000 Server 的 Microsoft 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 (IIS) 6.0 Web服务器, 后台为MS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系统。系统利用ASP.NET技术与数据库存储过程相结合, 来实现网上智能选课及成绩发布等功能。

1.3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系统的具体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 教师身份登录系统后可以进行基本信息的维护、实验项目的申报、教学日历和课程课件的上传、学生名单管理以及成绩登录, 完成整个教学组织过程;学生身份登录系统后可以进行基本信息的维护、智能选课学习、选课网上预约、课程表的查询以及个人成绩查询, 完成个人学习过程。

2 智能学习系统的实现

2.1 系统设计方法

智能开放实验室系统的核心模块是智能学习子系统, 其运用数据库及数据挖掘技术, 选择专门的算法, 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专业类别和课程之间关系从课程库中抽取一份参考课表供学生进行课程选择。

智能学习系统课表的形成过程相当于一次课程库中进行数据挖掘的过程, 最终将结果呈现给每一位学生。数据挖掘来源于知识发现 (KDD) , 是数据库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因而数据挖掘包括知识发现 (KDD) 的全过程, 类似于通常的一个开采过程, 所以本系统将课表形成的整个过程分为3个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为数据库设计及数据准备阶段, 包括课程库和学生信息库设计构建;第二阶段为数据挖掘阶段包括:数据净化、预处理和抽取;第三阶段为结果显示阶段, 即推荐课表。

2.2 数据库设计与构建

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基础, 它把信息系统中大量的数据按一定的模型组织起来, 提供存储、维护、检索数据的功能, 使信息系统能够方便、及时、准确地从数据库中获得所需的信息。所以系统首先需要设计构建课程及学生信息数据库。课程数据库按照课程类别将课程分类, 数据属性包括:课程类别、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程学分、课程简介;学生信息数据库按照专业对学生进行分类, 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兴趣爱好, 数据属性包括:学号、姓名、性别、专业名称、已选课程成绩、兴趣爱好。

2.3 数据净化和预处理

原始数据的净化和预处理是系统进行数据挖掘的关键步骤。本系统的课程库和学生信息库包括所有的课程和在校生, 数据记录多、数据噪声大、数据属性多样, 而且数据对象包含有非数值型, 如描述课程内容的属性:课程简介;描述学生特点的属性:兴趣爱好。所以必须对数据库中的原始数据进行净化和预处理。

首先, 进行数据的查漏补缺、规范统一, 如课程名称的规范统一、课程简介及兴趣爱好的概化处理, 得到干净且易处理的数据。

其次, 利用聚类分析处理经过净化的课程库和学生信息库, 产生数据集。聚类是一种无监督的模式分类方法, 多用于对观察结果、数据项、特征向量的分组。通过聚类, 人们能够识别密集的和稀疏的区域, 因而发现全局的分布模式, 以及数据属性之间的有趣的相互关系, 而且可以减少待处理的交易个数。因此, 基于聚类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聚类分析作为关联规则算法的一个预处理步骤, 所以对原始数据进行聚类可以看作是关联规则挖掘过程中的一个步骤, 也就是先对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聚类, 将数据按照用户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数据区域细化, 将数据集放在相应的类型中。用户根据数据类进行关联分析, 使得在关联规则分析的过程中数据范围大大缩小, 从而提高挖掘效率。

系统的数据挖掘模块从学生信息库中抽取学生特征, 按照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兴趣爱好进行分类, 并赋予每个学生类标记, 然后根据记录里每类学生的特点, 给出相应的数据集。因此, 系统采用划分聚类, 算法为典型的为K—Means算法。其基本思想是在一个平面层次上对所有的样本点 (学生信息) 先作出某种较为粗略的划分, 然后按照某种最优的准则进行修正, 通过算法的迭代执行, 得到一个较为合理的有K个类的聚类结果。聚类处理后的学生信息表结构如表1所示。

2.4 数据挖掘

在经过净化和预处理的数据集上利用关联规则进行数据挖掘, 给出相应的课程推荐。实现系统目标的关键是运用正确的数据挖掘算法, 如今关联规则已经被推广到许多领域, 只要涉及到从大型的数据集中获取知识的问题, 关联规则都能成为有力的工具。关联规则可以挖掘发现大量数据项之间有趣的关联或相关联系, 并为决策系统服务。智能学习系统就是需要找出学生的不同兴趣、特点、专业类别和课程之间关系, 因此, 本系统数据挖掘的算法采用关联规则。

关联规则的传统算法步骤是:首先找出所有的频繁项目集, 然后由频繁项目集产生满足最小置信度和最小支持度的规则。关联规则中的支持度和置信度分别用来衡量规则的有效性和可信度。若存在规则X→Y, 则该规则的支持度表示事务集合中包含XUY中的所有项目的事务的出现频度。支持度是一个有效的评价指标, 如果支持度的值太小, 就表明相应的规则在整个事务集合中只是偶然出现。对于置信度而言, 若存在规则X→Y, 则该规则的置信度表示Y在包含X的事务中出现的频繁程度。置信度的大小决定了规则的可预测度的大小。如果所选规则的置信度值太小, 就表明从X就很难可靠地推断出Y。例如, 在本系统中就可以找到如下规则:

兴趣爱好 (X, ”电磁学”) Λ课程简介 (X, ”电子测量仪, 电路”) ⇒课程名称 (Y, ”示波器使用实验”)

专业名称 (X, ”土木工程”) Λ课程简介 (X, ”建筑、力学、共振”) ⇒课程名称 (Y, ”利用波尔共振仪研究受迫振动”)

2.5输出结果

对数据挖掘出的结果进行检查, 处理它们之间的冲突, 通过简明直观的方法把最终结果转换成为能够最终被用户理解的知识。例如:根据您的专业类别及填报的兴趣爱好, 建议选择的实验项目如下:示波器使用实验;利用波尔共振仪研究受迫振动。

3结束语

本文把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开放实验室系统的模型构建中, 并根据数据库中学生信息和课程信息进行分析, 按确定的推理规则进行推理, 为学生给出相应的学习课程选择,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其选课的盲目性, 从而实现了系统的智能化。

参考文献

[1][加]JIAWEI HAN, MICHELINE KAMBER, 范明, 孟小峰.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篇9: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可扩展标识语言、关系型数据库、数据交换

一、引言

异构数据库分布在网络的不同位置,其异构性体现在DBMS(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运行的系统环境和使用的数据模型的不同,以及用户各自独立对数据进行建模而引起的数据结构和数据语义表达的差异。系统异构给数据库间跨网络的互操作带来困难,模型异构使得用户无法使用本地的数据库语言访问异构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异构和语义异构则使应用系统难以理解异构数据库中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因此,这些异构数据库就象一个个“信息孤島”,彼此间的共享存在困难。

数据交换是实现异构数据库共享的途径之一。解决异构数据库的共享主要有远程访问、数据库集成、数据交换等方式,其中数据交换是用源数据库的使双方的数据互为补充,达到异构数据库共享的目的。

二、研究内容

XML是一种数据格式描述的元语言标准,具有系统独立性、可扩展性、自描述性、遵循严格的语法规范以及支持多语种等特点,自产生之后就迅速被作为中间数据格式标准应用到数据交换领域。作为数据交换的中介,XML不仅能够提供对数据的存储,还包含对数据结构的描述回。XML的系统独立性使得XML数据能够在不同的系统中使用各种编程语言解析和处理,屏蔽了异构数据库间系统环境的差异。因此,基于XML的数据交换方案已经被广泛用于解决网络环境下异构数据库的共享。

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实现各个关系型数据库之间的信息交换。XML是一种新型的数据交换标准,通过XML和JDBC,Hibernate,J2EE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不同数据库间信息的交换。为完成数据库到XML和XML到数据库之间数据的交换与传递,系统解决了XML文档结构和数据库结构之间的映射,研究XMLSchema与关系模式之间的映射,这一步采用的是Xmlbeans与Java反射机制。还研究了基于XML的数据交换系统的设计、运行机制等。

三、XML技术

XML为ExtensibleMarkupLanguage的简称,即可扩展标记语言。XML的出现就是为了要应用于各个不同的层面,可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而以不同的方式来描述文件。简单地说,对XML是以一种简单、标准、并可扩充的方式,将各种信息如文本、表格,甚至图形等以原始数据的方式储存。在储存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可供识别的标记,而凭借这些可供识别的标记,在网络上的服务器可将信息内容做进一步的处理,从而得到所需的信息。

四、XML数据交换方案设计

(一)系统设计

基于XML的数据交换方案使用较为广泛,方案是实习依赖与XML模式与关系模式,在进行关系模式与XML模式转换时,需要对数据进行操作和处理以消除异构性,因此灵活性较差。针对这一问题,利用XMLSchema对数据的结构、类型和约束的强大表达能力,由源方和目标方分别对各自的关系模式进行描述,构造源XML模式和目标XML模式,然后在源XML模式和目标XML模式间建立匹配规则来实现异构数据库的交换。数据交换过程中,源方将关系数据转换为源XML模式的数据,然后由按照匹配规则将源XML数据映射为符合目标XML模式的数据,消除数据异构性,交付给目标方,目标方再将目标XML数据转换为关系数据入库。

异构数据库交换方案包括三个部分,源数据库方、数据转换方和目标数据库方。源数据库方负责提供源XML模式以及将关系数据封装为源XML数据交付给数据转换方;目标数据库方负责提供目标XML模式,按该模式接收XML数据并转换为关系数据装载入库;数据转换方负责将源XML数据映射为目标XML数据并交付到目标数据库方。数据转换方根据源XML模式和目标XML模式与目标数据库方交互生成,并保存在数据转换方,用于数据映射。由于数据交换是双向的,因此这里所说的源方和目标方是相对的,可以根据实际的数据交换方向来确定。所以,源方是交换中提供数据的一方,目标方是接收数据的一方,数据转换方则是提供交换服务功能的一方。

(二)系统实现研究

1、数据提取模块的实现

该模块完成从源数据库中提取数据的功能。本模块中我们用到了Hibernate框架,通过Hibernate建立关系——对象映射,方便数据的存取。

2、模式转换模块的实现

该模块是本系统的核心模块。该模块完成源数据库模式到目标模式的转换。消除数据库表结构,数据类型的异构性,达到数据库间进行数据交换的目的。

模式匹配的具体实现分两个步骤:

1)XML模式到JAVA对象的映射。

这一步是通过Apache的开源项目XMLBEANS来实现的。利用XMLBEANS,我们能很方便的完成XMLSCHEMA到JAVA对象的映射。

2)通过反射机制实现源方与目标方的模式匹配。

反射机制是java中十分重要的特性,利用它可以在运行时进行必要的处理。通过反射,我们可以得到源模式下的javabean对象的字段与目标模式下的javabean对象的字段,通过字段的对比以及预先定义的规则可以完成简单的映射,消除数据的差异。

3、生成目的XML数据文件及其入库

本模块通过数据转换模块的对象把数据提取模块的数据转换为目标模式下的javabean对象。然后再通过XML文档处理对象把javabean对象写入目标XML文档。最后,将目标XML文件导入目标数据库。

(三)模式转换

系统核心模块-模式转换的流程。这个过程是完全封装的,实现了平台和网络的透明性、数据模型的转换、模式转换和分布环境的支持的透明性。

第一步Hibernate把源数据库中的表关系映射到具体的Java对象,通过操作Java对象来处理关系数据库;第二步通过Xmlbeans处理目标XMLSchema的结构、元素等信息,建立目标XML模式到Java对象的映射以及目标XML文件处理对象;第三步通过反射机制,分析Hibernate映射对象与目标XML模式的Java映射对象,把Hibernate映射对象的数据信息转入目标XML模式的Java映射对象中,这样就能在第四步使用目标XML文件处理对象生成基于目标模式的XML文件;最后目标XML文件处理对象完成XML文件处理,得到目标数据库映射对象,再通过Hibernate存入目标数据库。

由于系统在不同的数据库间进行数据交换,可能由于数据库地址变化,或者数据库名称改变,所以系统提供了数据库配置功能,完成数据库配置,基本实现数据库位置的透明性。

五、总结

目前,对异构数据库的研究还处在发展阶段,它的研究不仅仅涉及到不同的数据库系统本身,还要考虑到许多复杂的因素:平台和网络的透明性、数据模型的转换、模式转换和分布环境的支持、位置的透明性等。

篇10: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研究

着力于研究一种在地理空间数据中隐藏和提取标识数据生产单位产权和数据用户使用权属的数字水印技术方法,作为一种辅助国家和测绘执法人员取证的技术手段,有效惩治数据非法流通,保障法律、测绘法规的执行,达到数据共享的安全性与最大化之间的平衡,实现地理空间数据共享的`有序性、安全性.从技术上使地理空间数据共享的安全性得到保护.

作 者:贾培宏 马劲松 JIA Pei-hong MA Jin-song 作者单位:贾培宏,JIA Pei-hong(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江苏,南京,210013)

马劲松,MA Jin-song(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篇11: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研究

随着数据库系统在图书馆领域的广泛应用,系统中的数据,特别是全球存储的数据快速增长。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如此海量的数据无法都被有效利用。如果能在数据海洋中抽取出有效的信息,将会大大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创造更大的实用价值,而这恰恰是产生数据挖掘技术的原因。

总而言之,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模糊的、不全面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出隐含在其中的、潜在的、有用的信息资源,把数据应用从一般的简单查询提升到挖掘数据知识的高度,提高信息的利用率。

篇12: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研究

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商业模式,从而对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大数据才会被著名预言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称为“又一次开启时代转型的重大技术革命”。

大数据及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电力行业的应用研究起步较晚,但是目前已初见成效,其应用成果电费回收工作中表现尤为突出。一方面,互联网的应用促进了用户电量“掌上查询”、“线上交费”等活动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电费回收的时空界限。另一方面,大数据应用,为电网企业建立用户属性匹配的信息传递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电费回收存在的问题作为电力发、输、配、售、用供应链中输配电环节的首要载体,电网企业在发电企业和用户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而电费回收作为电网企业首要的利润来源,关系着电网企业的运营状况和经营风险。当前电费回收管理工作聚焦在客户服务、用户本身、电量电费核算、财务账面核算等维度,对行业属性、区域特性、经济周期及气候、地理环境等维度的考虑甚少,从而导致电费回收预测、回收措施、风险预警等各项工作计算不精确、实施不到位,造成电费回收工作遭遇重重困难、举步维艰的局面。目前,电费回收管理工作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当前电网企业对电力用户的分析局限于用户自身属性、电量电费计算、财务核算等微观层面,对于行业特性、区域经济等中观层面和经济周期规律、国家政策、气候环境等宏观层面缺乏全面调研和深入分析,进而导致电网企业对用户属性及其用电风险了解不全面、把握不准确。体现在电费回收上,就是电网企业常常不能准确预测某些潜在用户欠费或故意延迟交费的风险,从而不能形成辐射全网的风险防范预案。

二是部分地区电网营业厅网点数量少,电费回收互联化水平不高,尚未形成覆盖全网的信息连接机制,用户缴费不便。省、地、县各级电网企业间缺乏电费回收纵向一体化管控平台,部分电网公司数据传输不到位,难以为电费回收管理工作的整体规划和应急调整提供决策参考。此外,部分偏远地区信息传递不到位,用户未能及时了解自身用电情况及欠费信息,从而忽略了电费的及时交纳,影响自身信用。

三是“互联网+”的`服务模式和“先交费、后用电”的预付费理念需要进一步做大做强。目前“互联网+”的服务模式和“先交费、后用电”应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基于省电网公司企业用户数量众多、属性复杂,供电区域大范围广、部分区域信息闭塞、互联网化程度低等特征,需要电网公司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服务模式的区域辐射面,扩大此模式的业务覆盖范围,对部分用户加强“先交费、后用电”模式的实施力度。四是征信系统平台建设目前局限于电网企业内部,缺乏与银行等外部单位的协同开发和深化研究。对此,电网公司应积极探索加强外部协作的有效方式,抓住“电网企业、银行、电力用户”三方合作的契机,及时推进征信服务平台试点工作的深化和完善。

推进电费回收信息化管理一是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电费回收风险预警机制。加快电费回收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推进省、地、县各级电网公司电费回收管理工作的信息互联,加强对电费回收工作的整体把控。建立电网公司与用户的信息联通,实时掌握用户的电费交纳情况和欠费情况。在客户内外部信息采集上,通过采集客户身份、用电情况、电力合同容量、用电负荷类型、出账周期、缴费情况、违章用电历史以及罚款资金等用电相关的业务信息,和采集包括客户的银行贷款信息、纳税信息、企业法人的个人征信信息等外部数据。

客户欠费数据分析模型制定,使用大数据分布式计算技术,通过先对历史和现在电费回收风险客户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电费回收风险客户的特征信息,并以此建立电费回收风险预测模型,建立电费回收风险提示预警系统,对可能存在电费回收风险的客户提前进行标识,反馈至电网工作人员。

客户欠费风险预案制定方面,对不同类型和特性的客户提前采取差异化的电费回收策略和预防措施,保障电网企业的电费回收,有效控制电网企业的经营风险。同时电网企业应主动了解客户困难,发挥专业优势,通过为客户提供节能改造、能效管理等节能服务,指导客户合理降低用电成本,降低电网企业电费回收风险。利用“大云物移”技术构建供电服务新模式电网公司在将“互联网+”思维与电力营销深度融合的基础上,结合“大云物移”技术,探索构建供电服务和电费回收管理新模式。

首先,拓展多元化的缴费网点。电网企业可尝试与商场、电信营业厅等实体缴费网点合作,让客户可以在合作商家的网点缴纳电费,提高客户现场缴费效率。

其次,拓展移动客户端的缴费渠道。拓展掌上电力宝、手机微信客户端、电力APP、电力公众号、支付宝等电子化服务渠道,为全网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在线查阅等服务,满足客户电费缴纳、用电报装申请、电量查询等相关业务在线办理的需求,保证客户可以随时随地享受规范高效的服务。同时应注意加强对在线服务和业务办理的保密措施,防止客户信息泄露,对客户造成伤害,并给电力公司声誉带来负面影响。

“互联网+ 电费回收管理”推行客户预购电制度建立并推行客户预购电制度。基于信息化电力服务,在省域范围内向用户推广并执行“先交费、后用电”的预付费理念和制度,全面推行高压预购电方式,积极推广低压远程费控应用。

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研究对客户用电信息的自动采集和综合分析技术,实现抄表、收费、监控三位一体,通过流量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偷电漏电和违章用电现象,合理规避电量风险,确保电费“颗粒归仓”。

同时,电力企业应创新外部协作管理模式,将全网用户交费信息记录纳入相关银行征信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电力用户信用进行综合分析,科学评级,打造电力用户电费征信服务平台。

利用电力用户电费征信服务平台,电网企业可对电费回收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重点布局,针对电力“老赖”用户,应当提前研究和强化相关电费征收措施,针对信用等级较高的用户,应对其增加信息推送服务和其他增值服务,促成供用双赢局面。

篇13: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研究

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数据库管理关系到信息化系统运行是否高效稳定。在数据库中,存在很多影响信息技术应用安全性的因素,并且关系到系统内功能的实现,最初数据库只是将计算机系统中一些常规的运行数据进行保存,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能够实现将计算机网络病毒防控技术应用在其中,在数据中能够形成预测体系,达到更高效运行的使用标准,并避免在工作任务开展中出现质量隐患,计算机的运行环节也是基于数据库基础上来进行的,管理系统构建需要体现出网络平台的先进性,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并根据常见的问题采取解决措施。运行过程中发现数据库中存在不合理的信息,能够快速实现对系统的设计完善,调节数据中所存在的误差,数据库管理需要定期将其中的信息更新处理,确保所反馈得到的数据能够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避免产生严重的质量隐患,网络环境下数据库的更新时间得到可明显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病毒威胁,要做好调节系统的设计。

2 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关系数据库的辅助功能

网络技术应用前需要对系统进行设计,计算机运行使用程序得到调整后,接下来所进行的工作管理计划也能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程序编写离不开数据库框架的支持,需要强大的数据资源。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实现也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将网络设计期间产生的数据作为数据库功能实现的依据,将其录入到系统中,这样能够使网络更好地发挥资源整合功能,将网络平台中得到的有效信息定期整合到数据库中,资料信息得到更新后,接下来的使用才能更高效进行,减少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数据库管理面对的资料信息十分众多,只有应用信息化技术才能够达到这一目标,信息化技术与网络技术更是相互促进存在的,通过对系统内功能的设计,可以达到更理想的使用状态。网络环境下数据库内信息资料的更新能够自动完成,不需要投入过多的人力资源,便能够轻松地实现对数据的实时对接更新。网络技术对数据库中信息的应用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当接收到搜索请求后,能够将信息第一时间回应,以满足对数据库的检索需求。

3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基本原理

基于计算机网络运行环境下,数据库的功能与类型也是十分丰富的,会根据具体的使用类型以及功能进行划分,在现场形成更稳定的使用模式。主要模式的区分会考虑在系统设计期间所遵从的结构框架理念,例如常见的网状结构、分层结构,数据库在检索期间会根据所设计的基本系统框架来进行,既可以理解为管理系统运行的规律,也可以理解为数据库运行期间所要遵从的约束制度。在设计阶段进行人为的划分存在很大的难度,也难以达到理论化的使用需求标准,而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后,能够通过网络中强大的检索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对数据库类型的划分,并不会对使用期间的先进性造成影响。结构框架确立后,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可以进行程序编写,运行程序配合框架系统,达到更理想的运行使用目标。如果同一计算机系统中,需要多个数据库配合使用,可以充分的借鉴已有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的经验,对框架中的程序进行优化设计,这样就能够达到更理想的使用功能。

程序编写中最常使用到的是C语言,想要在数据库管理中体现出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则要针对数据库的网络接入点进行重点设计,当网络环境不稳定时,管理系统能够自动的改变切入点,确保系统所应用网络的稳定性。数据库对网络病毒的预防则需要引入预防体系,对数据库内的信息进行加密,并对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共享传输进行加密处理,这样病毒很难找到管理系统中的漏洞,自然也不能对网络病毒进行入侵,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下,对管理系统严谨性的考验比较大,这也是工作内容方面需要定向完善的。数据库的访问权限也是网络设计阶段的重点内容,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开放的权限,既要保障资源安全使用,同时也要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现象。开放管理系统的网络连接,但同时要针对连接阶段的访问设备进行设防,不在系统允许范围内的设备不能够通过防火墙,这样就不会出现因访问来源复杂而造成的数据信息丢失。

DAO为计算机网络设计提供了数据库机制。当一个体系结构由多个DAO构成时,那么在这个体系结构中,各个DAO对象是相互协同工作的,从而优化了操作方法。DAO的特点是具有组件对象模型(COM)接口。DAO不仅并且可以穿件数据库操作机制,也可以直接操控能够提供数据访问接口的嵌入数据库以及对象链接等。当脱离辅助软件后,数据库就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这时计算机网络设计的数据管理不仅更具有优势,而且优化、清晰了计算机网络设计。

4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的优势

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办公以及系统设计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库支持,在此环境下所遇到的问题中,大部分是由于网络不稳定造成的,但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能够实现通过多种不同途径来完成网络信息传播的方法,为数据库管理创造了更有利的环境。下面将对基于网络平台下,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的优势进行总结。

4.1 具有强大的数据储存功能

众所周知网络平台具有强大的数据检索以及信息共享功能,这也正是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所需要的。通过网络技术,能够节省大量的信息整合时间,并在现场形成稳定的资源管理体系,将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真正投入到使用中,这样才能够避免出现资源浪费或者网络检索功能受限制的情况发生。面对复杂的数据库运行使用需求,人力操作运算或者来查找信息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但应用网络技术后却变得简单,只需要在系统构建阶段运行C语言来对控制程序进行编写,接下来的系统运行、数据库内容更新、管理系统自动检索都能够在程序的支持下完成,这样就不会影响到系统运行的效率,与传统的管理技术相比较,数据误差出现的几率也会有明显减小。在进行系统构建设计时,要求技术人员有明确的创新方向,不能局限于局部调控,要从长远的使用方向考虑。促进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更加强大。

4.2 具有简便的数据转换功能

其次是转换功能。网络技术中可以根据所得到的信息反馈自动对系统进行调节,将其中所涉及的参数误差通过功能完善来解决。网络设计期间会对控制管理系统进行简化处理,实现在更短时间内控制多项数据库运行的最终使用目标。所涉及的功能转化也是传统技术方法中所不具备的,需要强大的网络平台来支持。

5 结语

文章中论述的观点是由实践分析总结而来,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构建中,还需要技术人员的不断努力,提升运行效率的同时将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关系管理系统在计算机网络设计中占有独特的优势并被人们广泛应用。在计算机网络设计中借助关系数据库的辅助功能以储存数据的功能可以更好地服务于计算机网络设计。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起步晚,为了优化、清晰计算机网络设计,我国应该将关系数据库控制系统设计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促进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晶晶.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存在的安全威胁与应对措施[J].河南科技,2012(11).

篇14: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研究

关键字:耕地储备指标;数据库;GIS;韶关市

1、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土地储备作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已在许多城市开展。科学、有效的管理好土地储备,提高土地储备管理的效率、质量和水平[1]是各部门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韶关市为例,2007年以来,先后开展了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建设、利用“园地、山坡地”补充耕地数据库建设和补充耕地专项规划数据库建设等项目,为全市各县(市、区)储备了大量的耕地后备资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历年的土地整治项目,验收了相当数量的耕地储备指标,为韶关市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耕地补充方式逐步易地化,耕地储备指标交易成为实现地区双保的有效形式[2]。但在历年耕地储备指标的管理中,新增耕地指标市场化运作不规范, 资金使用效率不高[3],又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耕地储备指标仍停留在简单的台账管理模式,未能将耕地储备地块上图建库,并普遍存在着“散、混、乱”现象,不利于管理部门实时掌握指标现状,不利于为职能部门提供良好的辅助决策。

根据国土资源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及结合当前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需要,为及时掌握并实现动态管理及实时更新耕地储备指标,实现国土资源“一张图”管理,十分迫切且必须开展耕地储备指标库建设工作。

2、数据库框架设计

随着GIS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GIS的土地储备管理技术也在日趋成熟,通过GIS技术,可以向公众提供在线土地信息服务[4],并且为各地土地利用规划和经济发展提供支持,采用GIS技术管理耕地储备指标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本文采用分层方式管理各项基础数据与专题数据,通过GIS软件分层建立基础图层及指标图层,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2.1 基礎图层数据库体结构

基础图层数据由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中转换而来,库体结构沿用原数据库中的标准,不需再另行设计,基础图层数据库体结构如表1所示。

2.2 指标图层数据库体结构

根据项目性质及日常管理需求,分别以指标所属项目、指标所属图斑两大要素分别设计专题图层库体,库体结构分别如下。

2.2.1 指标项目库体结构

指标项目属性由项目标识码、行政区代码、项目编号等字段构成,如表2所示。

2.2.2 指标图斑库体结构

指标图班属性由标识码、县名称、座落单位代码、图幅号、地类编码、地类名称、图斑面积等字段要素构成,如表3所示。

3、耕地储备指标数据建库

3.1 资料收集

根据该项目实施方案及要求,需要对以下数据资料进行收集:耕地储备指标台账;耕地储备地块坐标文件;补充耕地验收文件;土地调查年度变更调查成果;农用地分等定级数据库;地名地址数据库;最新遥感影像成果。

3.2 数据分析整理

数据以分类方式存放,由于各年度的数据管理方式不尽相同,故需要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数据整理,统一数据存放的名称。在收集的数据中,指标台账和地块坐标文件是本次数据库建设的核心,需要对此部分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审核。首先是指标台账的逻辑检查,查找并整理不符合逻辑关系的数据;其次是各种原始坐标文件转换后的拓扑关系检查,对图形变形及拓扑错误问题进行纠正,以确保建库图形的准确性。

3.3 数据标准化入库

由于指标数据格式存在多源情况,需要将格式不一的矢量数据通过专业软件统一转换成标准格式。

3.3.1 数据转换

(1)CAD格式文件转换

原有CAD格式数据主要是存在北京54、西安80及部分地区独立坐标系,需要将各数据统一转换成西安80坐标系(带号),并将原始数据的拓扑结构重建,确保地块图形不变形。

(2)TXT格式文件转换

坐标文件转换成矢量数据使用的是广州阿尔法公司的坐标文件转换工具,坐标文件生成的矢量数据为shape格式,如图2所示。

坐标矢量数据生成后,检查图斑文件是否正确,包括坐标系统、图形形状、图形面积等。

3.3.2 数据修复

当数据经过转换后经常会出现图形变形的情况(如图3所示)以及计算机面积为负值的问题(如图4所示)。

图形变形的原因是坐标文件格式有错,需要人工按照正确的坐标格式修正坐标文件。出现计算机面积为负值的原因是图形存在自身的拓扑错误,需要进行拓扑检查和修复。利用ArcGIS等专业软件对单文件进行拓扑检查,使用“Check Geometry”检查发现错误,再通过“Repair Geometry”进行修复,修复后查看图形是否因修复发生变形,如发生变形应及时修正,具体的修正方法依实际情况可用“新建”、“分割”、“擦除”等方式处理,修复结果如图5所示。

3.4 数据处理

从空间数据分层看,行政区、行政界线、道路、水系、地名地址、地类图斑、地类界线是成果数据,通过导入数据的方式进行入库。本指标库的建设,主要是指标项目层和指标图斑层的建设。指标项目层是以项目为单位的数据储存图层,相对应的是指标报表;指标图斑层是以图斑为单位的数据储存图层,相对应的是坐标文件。两者的联系是项目编号,地块图斑组成指标项目。

nlc202309040719

3.4.1 搭建数据结构

在ArcCatalog中新建NewPersonalGeodatabase,容差设置为0.0001,分别建立基础图层和指标图层数据集。基础图层用于存放已有的成果数据,指标图层用于存储指标数据,在基础数据层中导入相关数据成果,在指标图层中建立ZBTB和ZBXM,根据数据结构建立属性字段。

3.4.2 属性批量赋予

根据指标报表在EXCEL中填好属性结构中各字段数据,将原整理好的表格属性批量转换,形成ZBTB和ZBXM属性表,结果如图6所示。

3.4.3 指标图形处理

根据年份合并各项目图斑,根据指标报表并赋予年份信息及项目编号,年份字段与项目编号字段需与标准结构一致。处理完各年份数据后,将各年份数据合并成县(区)图斑数据。

将同项目编号的图斑进行融合,形成项目数据。将生成的指标图斑数据和指标项目数据中的全部图斑分别复制ZBTB和ZBXM中,然后根据关键字段“项目编号”挂接已处理好的ZBTB和ZBXM属性表,将图形与属性的一一对应进行挂接,结果如图7所示。

4、数据库质量检查

4.1 初步检查

整体对数据库进行检查,主要检查数学基础是否正确、要素分层是否齐全、属性结构是否正确、是否存在不合理拓扑错误、成果资料是否齐全等。

4.2 详细检查

(1)变形检查:对图斑进行形状检查,检查图斑是否存在变形。检查的依据是原始坐标文件转换的图斑;检查的方式是逐图斑人工检查。

(2)屬性检查:对属性中的各个数据进行检查,检查所填数据是否与收集资料一致。

(3)逻辑检查:对各属性间的数据进行逻辑检查,主要的逻辑检查有:指标量=使用量+剩余量+剔除量;使用量=本县使用+市内流转+市外流转;图斑面积=主要地类面积1+主要地类面积2+主要地类面积3+其它地类面积;项目计算机面积等于图斑计算机面积之和等。

5、结论

本文以广东省韶关市为例,对县级耕地储备指标进行了清理并初步建成了耕地储备指标数据库,初步实现了耕地储备指标由台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跨越。由于该项工作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尚无成熟的经验可借鉴,本次数据库建设更多的是从方便日常管理的方向去考虑整体库体的搭建,后期将根据日常管理上其它要求,对本底库进行更新维护。

参考文献

[1] 吴原华, 刘立东. 基于 GIS 技术的土地储备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8, 31(5): 15-18.

[2] 赖雪梅, 李琼, 周裕丰. 耕地储备指标交易制度的经济学分析[J]. 当代经济, 2014 (8): 16-17.

[3] 李明秋, 张艳艳.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理性思考[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34): 1118-1118.

[4] 刘排九, 胡宝清, 苏艳丽. 基于 GIS 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 地理空间信息, 2007, 5(2): 56-58.

[5] Roberts C M, Branch G, Bustamante R H, et al.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criteria in selecting marine reserves and developing reserve networks[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2003, 13(sp1): 215-228.

[6] Barreca G, Bonforte A, Neri M. A pilot GIS database of active faults of Mt. Etna (Sicily): A tool for integrated hazard evaluation[J]. Journal of volcanology and geothermal research, 2013, 251: 170-186.

[7] Aronoff 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 management perspective[J]. 1989.

[8] Al-Kandari A, Alhouli M. Fuzzy Object Relation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FORDBMS) is appropriate approach for Real-Estate (GIS) business[C]//Digit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DICTAP), 2014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14: 114-117.

[9] 华元春. 关于耕地数量与质量平衡的思考[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6, 23(2): 1-4.

[10] 黄德霖, 曾文. 解决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问题的再思考——以广东省为例[J].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08 (16): 34-36.

[11] 周璞, 董洁, 罗小利. 完善我国耕地储备指标交易制度的建议——广东省耕地储备指标交易制度的思考与启示[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3, 26(6): 39-42.

上一篇:立春节气的习俗活动下一篇:感悟大自然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