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Imehrb农业经济管理

2024-04-17

0Imehrb农业经济管理(共8篇)

篇1:0Imehrb农业经济管理

一.名词解释(共4题 每题5分)

恩格尔定律家庭农场交易成本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二.简答题(共3题 每题10分)

1.简析农业的多功能性

2.简述影响农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

3.简述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刘易斯模式

三.论述题(共2题 每题25分)

1.2014年年初,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文件,文中提出要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试论述其主要内容。

2.论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形式和机制。

篇2:0Imehrb农业经济管理

农业企业组织管理体制

一、建立与健全农业企业管理体制的意义与原则

中级经济师农业企业管理体制是指企业的组织和领导体制,它包括管理层次和管理职能的划分、组织机构、责、权、利关系,领导制度和管理制度等。

建立与完善农业企业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1)有效性原则。(2)统一指挥原则。(3)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4)企业管理体制与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原则。

二、农村双层组织管理体制

我国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指,在我国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由统一管理和分散经营相结合形成的一种管理体制。《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农村土地承包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不宜采取家庭承包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

统一经营层次的主要职能:(1)管理协调。行使土地公有权,组织农业基本建设、抗灾;对合作社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对合作社的重要活动规定统一的行动准则和对重大问题做出统一决策等;(2)生产服务。对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统一组织一家一户办不到或虽能办到但不经济的事情;(3)资产积累。管好用好现有的公共积累和固定资产,统一组织,筹划兴办企业。

农业合作社双层经营体制的特征:(1)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过去是集体占有,集体统一使用;而现在,土地仍归集体所有,但承包给农户使用,但农民没有处置权,不能买卖、出租。一些大型农机具、农田水利设施等仍归集体左右,由集体统一筹建和管理。一些中小农具和耕畜等生产资料归农户所有和农户使用。(2)在经营方面,过去是集体统一经营,现在是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3)分配方面,过去是集体统一核算,按共分进行分配;现在是家庭核算,包干分配。农业合作社双层经营体制,把家庭经营纳入合作经济体系,既坚持了公有制,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家庭经营的积极性。

篇3:0Imehrb农业经济管理

1 农业迎来大数据时代

1.1 大数据及其特性

人才素质的提高和基础信息设施的完善, 加快了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 互联网发展臻于成熟, 移动终端设备数量增长迅猛, 产生了众多新型的数据处理和存储设备, 由于这些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 客观上为大数据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从而拉开了大数据时代的序幕。

早在20世纪80年代, 阿尔文?托夫勒就前瞻性的预测出大数据时代即将来临, 并赞誉大数据将是信息化革命浪潮中的华彩乐章。2007年美国图灵奖获得者吉米?格瑞在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的演讲中提出, 科学研究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 从经验探索、理论模型、计算仿真, 到现在进入数据探索阶段。

对于大数据的定义, 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大数据一词来源于英文Big Date, 用“海量数据”来描述“大数据”并非十分严谨。目前, 所熟知的大数据的概念是由麦肯锡咨询公司提出, 麦肯锡咨询公司对大数据做出的定义是:大数据是指大小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的抓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群。显然, 该定义对大数据的判断采取主观标准, 随着软件工具存储、分析等能力的变化, 大数据的标准也会相应的做出调整。同行业数据的大小不同, 处理软件存在差异, 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 同样的数据量, 在这个行业属于大数据, 放到另一行业就不能算作大数据。根据大数据的特点, 通常将大数据的特点归纳为3V, 即Volume (大量化) 、Variety (多样化) 、Velocity (快速化) , 这三个特点同样也表现出大数据所隐藏的巨大value (价值) , 因此, 有些人将其归纳为4V。除此之外, 大数据还有veracity (精确性) 和Complexity (复杂) 的特点。

大数据的首要特征就是数据体量大。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 随着社会活动的增加和数据采集终端设备的增加, 我们所获取的数据呈现出爆炸式的指数级增长, 数据量在不断刷新一个个新的量级单位,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 (IDC) 的预计, 大数据将会以每年50%的速度在爆发性增长。

大数据不仅仅是数据量大, 而且数据类型多样化。多样化是指大数据种类繁多。大数据与海量数据并不完全相同, 大数据除了具有和海量数据相同的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外, 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大数据拥有大规模的非结构化数据, 而且非结构化数据所占比重快速增长。根据咨询公司的统计数据, 在众多的数据中, 80%~90%的为非结构化数据, 增长速度比结构化数据增长快10~50倍。

快速化是指数据的流动和处理速度更快。随着信息物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 源源不断的产生各种各样的数据, 数据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相应的导致数据的处理速度也在加快。大数据处理方式的与传统的批量式分析不同, 大数据更注重实时分析。

数据的风靡除了具备信息技术等客观条件外, 更重要的原因是大数据所蕴含的价值, 大数据在各个行业都发挥着重要价值。当然, 大数据的价值密度和数据量的大小成反比, 一个单一的数据本身并没有多大价值, 但大量的数据则积累和隐藏了丰富的财富。其价值具有稀疏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等特质。大数据所存在的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样化、数据的快速处理的特点, 都表明大数据处理和分析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

1.2 农业大数据及其特征

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庞大的数据, 这些数据广泛存在于耕地、育种、播种、施肥、植保、收获、储运、农产品加工、销售、畜牧业生产等各环节, 包括跨行业的数据分析和挖掘。对于调整农业生产、相关农业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 农业是大数据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 农业大数据是大数据思维变革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农业大数据除具备大数据的大量化、多样化、快速化、价值性、精确性和复杂性等基本特性外, 还有其自身的特征。农业大数据产生于农业领域, 涵盖农业生产、经营相关的农业资源数据、农业生产资料数据、农业技术数据库、农产品市场信息数据、农业政策法规数据和农业机构等多种数据, 而且, 农业生产环境具有特殊性, 受土壤类型、气候类型、作物种类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就使得关于他们的数据具有多维、动态、不确定、不完全等特征。

2 农业大数据在农业管理中的作用

农业大数据的最重要价值就是收集农业大数据对其进行挖掘, 寻求蕴含在其中的经济价值, 对未来的农业生产及其相关经营做出科学的预测, 以指导农业的发展。

2.1 农业大数据助力农业的科学发展

农业在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方面, 农业为人类生存提供不可缺少的物品;另一方面, 农业为工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调高农业产出。农业生产具有自身的特点, 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大, 属于自然再生产。因此, 在农业生产中, 要重视气候、土壤、地理位置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借助于大数据技术, 对所收集到农业大数据进行挖掘, 通过数据反映农业生产的外部环境特点, 并预测外部环境的变化, 以便及时调整当地的农业生产结构, 将资金、技术投入到需要优先发展的农业生产行业,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改进农业经营方式, 调动生产积极性。农业经营方式属于制度层面的问题, 主要解决如何经营的问题, 只有恰当的经营方式, 才能充分调动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如何选择适合的经营方式, 传统的做法是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 对所抽取的样本进行统计分析, 但确保随机抽样是非常困难的。采样过程中若存在私见, 分析结果则会有较大出入。因此, 随机抽样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只是在不可收集和分析全部数据的情况下的选择。利用农业大数据的分析技术, 我们可以避免遗漏数据的现象发生, 通过对全体数据的分析, 可以大大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如在农业合作社管理中, 通过对组织规模、生产技能、管理和经营水平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的数据进行分析, 发现影响组织管理的因素, 进行经营方式的选择, 可以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

发挥信息技术作用, 增强农业竞争力。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农业也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业生产主要靠经验指导, 具有滞后性和不准确性。在信息技术指导下的现代农业生产, 利用大数据技术, 能够对农业生产中将产生的问题事前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 并及时做出反应。如可以针对作物品种的特性, 改良和培育新品种;根据作物的生长状况使用肥料;通过对气象信息的预测, 合理的灌溉和防治病虫害等。

2.2 预测涉农企业生存环境, 增强企业竞争力

涉农企业通常有四种类型:一是为农产品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和服务的农资企业, 二是农产品生产企业, 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 四是农产品流通企业。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 涉农企业逐步发展并壮大, 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 涉农企业除了具备普通企业的社会作用外, 还发挥着其特殊的作用。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链的形成;涉农企业在运作中创造了大量的岗位, 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农产品流通企业解决了农产品流通难的问题, 对于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涉农企业在目前的管理中, 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影响着企业的良性发展。如对市场变化不敏感, 技术创新缓慢, 生产调整滞后, 从而导致企业的竞争力弱, 发挥的作用有限。

利用农业大数据对涉农企业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如将农业大数据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上, 通过对多个数据库 (比如销售历史、天气预报和季节性销售周期) 进行分析, 来提高存货预测能力, 实现最优存货管理。对运输进行优化处理, 使用路径优化功能提高车队和配送管理水平, 优化物流。借助于物联网技术, 采用实时的传感器数据来跟踪土壤、气候等信息, 指导农业生产操作。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分析来自客户反馈的数据, 不仅能够提高营销水平, 而且可以对生产过程进行及时调整, 指导下一步的产品研发。

2.3 完善政府运作方式, 推动政府科学的农业决策

政府自身组织结构、行政业务流程、规章制度等是影响政府发挥职能的重要因素。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整合、关联数据、信息发布等新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为政府利用大数据提供了技术支撑, 利用农业大数据的思维和方法, 将会促进政府组织形态的改革, 转变政府治理模式。从长远来看, 大数据将会对政府管理范式、政府职能等多个方面产生影响, 能够改变政府的管理方式, 促进政府科学决策,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政府决策是政府行使各项职能的基础, 政府决策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成效。利用大数据的思维和方法, 政府可以在农业生产以及涉农企业发展等方面做出科学的决策。政府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数据优势, 利用大数据的完整性、快速性特点, 可以迅速的对农业生产经营做出反应, 及时做出农业指导, 调整农业生产以及涉农企业的发展, 提高农业收益。

3 农业大数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认识误区

尽管大数据已铺天盖地的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并在部分领域得到了应用, 但对于农业大数据的认识, 仍存在误区。部分观点认为, 大数据有过度炒作的嫌疑, 仍有人认为大数据就是海量数据存储, 大数据仅仅是可以获取更多信息的平台, 缺乏核心价值。部分观点恰恰相反, 他们过分推崇大数据的作用, 认为大数据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认为传统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法将被大数据所取代。

这两种极端的认识都是不可取的。大数据的存在与发展是信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 我们应该正确面对, 以使其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但应该看到, 目前大数据的概念、技术、方法还不成熟, 大数据预测结果也并非准确无误, 而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大数据并不是仅仅依靠计算机进行算法处理就可以完成, 更需要人在其中发挥指导做用。

3.2 数据挖掘存在困难

大数据挖掘主要有数据收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和结果的可视化呈现四部分。数据挖掘需要较高的技术和成本, 各个环节都面临不同程度地困难。

在数据收集阶段, 要根据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收集相关的数据。虽然伴随着物联网、终端设备等的发展, 收集数据越来越便捷, 但从庞大的数据中做到去伪存真, 仍是一件复杂的工作。尽管大数据允许数据中存在少量数据的不准确, 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需要保证数据的质量。高质量的数据, 是分析结果准确性的前提。

在数据存储阶段, 规模庞大的数据也不断挑战着传统的数据存储, 普通的服务器根本承载不了如此庞大的数据集, 而类似EC2一类的掩码计算云服务价格又过于昂贵, 一般的科研项目也难以支付得起。

在数据处理阶段, 大量来自不同地方的数据被存储在一起, 在对数据进行正式处理之前需要对所存储的数据进行数据清洗工作, 目前数据清洗的技术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在数据处理过程中, 大数据所面临的是庞大的数量级和复杂的数据结构, Hadoop相关技术为企业构建大数据处理平台提供了基础的系统架构及相关的数据库、数据流等数据管理工具, 但不足以解决全部大数据问题。庞大的数据中往往掺杂着各种无效数据, 简单粗放式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往往不能得到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甚至可能是相左的结论, 所以需要更加有效的、精工细作的处理工具。无论是从数据处理规模还是从算法的健壮性等方面来看, 都对相关的数据挖掘技术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挑战。

结果的可视化呈现是将通过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呈现出来, 使结果更加直观。在这一阶段, 由于大数据包含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 复杂性增强, 传统的显示方法只能对结构化数据进行直观的展示, 而对于复杂的非结构化数据无法直观的呈现分析结构。

3.3 信息安全存在隐患

农业大数据可以通过预测气象信息等确保农业生产的安全, 然而农业大数据自身的安全却面临威胁。因数据来源广泛而带来的数据采集安全;因数据种类和业务类型众多而带来的数据整合与存储安全;因外部需求和用户隐私保护而带来的数据审计和安全发布问题等。伴随着数据收集方式的多样化, 数据对外呈现增加, 数据存储和分析使用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的数据保护方法越来越难以满足需求。对规模庞大的数据进行监管是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值得注意的是, 数据所反映的不仅仅是数据表面的信息, 通过数据挖掘, 数据将反映预期的行为, 数据如果利用不当, 缺乏必要的保密措施, 就很容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我国大数据的发展正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在信息安全方面尚不完善。随着数据的高度集中和数据量的增大, 如何确保产业链中的数据安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同时, 数据的分布式、协作式、开放式处理也加大了数据泄露的风险。

4 农业大数据工作重点

4.1 转变思维认识

首先, 要对农业大数据树立客观的认识, 摒弃之前片面、唯技术论等不正确的观点, 既要认识到农业大数据的价值所在, 又不能盲目依赖农业大数据。其次, 农业大数据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应用, 也带来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 我们要改变在信息技术不发达时代下所产生的思维方式, 如采用小样本量进行统计分析等, 应树立农业大数据思维, 采用全部的数据集, 提高预测的准确性。通过借鉴大数据在其他行业所采用的方法, 政府、企业等要积极推进农业大数据的发展。

4.2 培养大数据人才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

大数据挖掘是大数据的核心工作, 传统的数据处理手段无法适应大数据的发展, 根据大数据的特征开发新技术是大数据发挥价值的关键, 改进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 改变过去已经建立起来的数据存储和传输的方式。

制约大数据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是人才的缺乏, 因此, 加强农业大数据人才的培育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缓解短期人才缺乏, 通过对已有的相关数据处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来提高他们的技能, 以此满足人才急需的现状;另一种是从长远解除农业大数据人才缺乏的问题, 需要在高校设立数据科学的专门研究机构和相关专业, 来培育充足的农业大数据人才。

推动农业大数据发展的另一措施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大数据的基础, 而目前农业信息化水平整体低且地区差距大, 影响农业大数据的应用。因此, 要建立并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 解决农业大数据应用领域中存在的信息服务个性化不足、实时数据采集难等问题, 建设农业信息服务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智能化、人性化和个性化, 并为我国的农业动力大数据应用建立基础。

4.3 保障大数据应用安全

针对大数据安全问题, 在技术层面上, 构建统一的大数据安全架构和开放数据服务, 需要重新设计和构建大数据安全架构和开放数据服务, 从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灾难备份、安全风险管理、安全运营管理、安全事件管理、安全治理等各个角度考虑, 保障大数据计算过程、数据形态、应用价值的安全。在政府层面, 应该明确重点领域数据库范围, 以制度和法律的形式加强规范和引导, 进行日常监管, 企业层面, 要加强内部管理, 对设备尤其是移动设备的使用加以规范, 规范农业大数据的使用和流程。

5 展望

农业大数据是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跨界应用, 农业大数据带来了思维、理念和技术上的重大变革, 是对传统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重大改变。针对农业大数据在起步阶段存在的错误认识、技术应用水平低、数据安全存在隐患的现状, 积极转变观念、提高技术水平、保障农业大数据应用安全, 必将不断改进农业大数据的应用, 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预测指导功能, 提高农业及相关产业的效益。

摘要: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数据的重要性日益彰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管理活动无时无刻不产生着大量的数据, 通过对农业大数据进行收集、分析, 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做出科学的预测, 将为农业生产管理、涉农企业发展以及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有力的指导。然而, 处于起步阶段的农业大数据在发展中存在着认识片面、技术缺乏以及数据安全隐患的问题。因此, 针对农业大数据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的寻求解决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大数据,农业大数据,经济管理

参考文献

[1]赵国栋, 易欢欢, 糜万军, 鄂维南.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机遇:产业变革与数据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6-32.

[2]郭晓科.大数据[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5-60

[3]严霄凤, 张德馨.大数据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3 (23) :168-172.

[4]温孚江.农业大数据研究的战略意义与协同机制[J].高等农业教育, 201 (11) :3-6.

[5]邢平平, 施鹏飞, 熊范纶.数据挖掘技术在农业数据中的有效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1 (2) :4-6

[6]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 周涛, 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28-43.

[7]马建光, 姜巍.大数据的概念、特征及其应用[J].国防科技, 2013, 34 (2) :10-17.

[8]冯登国, 张敏, 李昊.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J].计算机学报, 2014 (37) :246-258.

[9]蔡文凯.大数据与农业:现实挑战与对策[J].观察, 2014 (01) :3-4.

篇4:0Imehrb农业经济管理

关键词:农业经济结构;项目计划;改革创新;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8.030

1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现状

农业始终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国家对农业项目基金的投入增大、国家扶持政策逐渐优化,这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对于建设新型的农业经济体系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农业项目资金的扩大,一些地方部门在各个农业项目的资金分配与合理利用上随之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简单来说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产、分配、消费进行科学的、合理的组织与决策。从宏观的角度包括经济结构管理、生产布局与生产计划管理、资源管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仍然是农业管理中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是薄弱环节,管理工作当中存在一些不合理、不规范的问题,影响了农业项目的建设质量与发展速度,有待于进一步的去提高完善。

2农业经济管理研究意义

经济管理对于农业来说是除了生产能力以外对农业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农业经济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基础设备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关系着农业生产效率与农民的增收情况。合理的组织计划生产力,使人力、物力、资金更高效的被使用;合理的调节好生产关系,使广大农业劳动者更有激情的投入工作,产出更高质量的农产品。所以说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对于国家社会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3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3.1农业平均生产力还不高,农民增收滞缓

3.1.1机械化水平较低 生产力低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机械化水平较低,不仅仅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不及我国经济环境下应该保证的农业需求。在我国的很多地方(多为偏远地区)传统的人力耕种依然是耕作的主要手段,人力与畜力当然远远不及机械生产。农业的科技创新无法广泛应用于农业技术,科研机构各大农林院校都开始有自己的创新发明,但这种创新发明仅仅被用作试验田中难以普及到更为广泛的地区。

3.1.2没有集约化的生产模式 土地不集中导致没有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单位面积土地占用的生产资料费用、生产成本费用及农产品的输出等是衡量农业集约程度的综合指标。从集体劳动按劳分配到土地承包制确实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一定时间内促进了农业生产。然而土地承包制并没有改善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农民没有集约化生产更能提高产量和收益的意识,他们对市场经济体系的认知有限。

3.1.3劳动力的转移 为了发展工业,我国一度实行“以农支工”的政策,当时很多的农民都被征用到工厂支持工业的发展。由于小农经济收入不高,很多农村的劳动力流向城市务工,导致农村没有充足的劳动力。此外,农民的社会地位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力。

3.2农业结构不合理,经济难达高效益

3.2.1国际农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多边的贸易体制和国际进出口政策都深受影响,新阶段的农业生产就要跳出原有的传统模式,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市场占有率。近些年来我国对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城乡统筹工作没有到位,农业经济整体规划工作也不充分。农村的市场经济发展缓慢。市场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农业经营体系都发展的不健全,直接制约了农业总体经济的发展。

3.2.2农业市场化程度较低 农产品买卖没有形成市场化交易,起不到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我国农业市场化表现出来的是整体结构的不平衡与经济体制的落后,从资金到土地分配到农业现代化技术低于农业总体市场化程度。

3.2.3缺乏相应的社会服务体系 绝大多数地区,产前服务主要依靠供销社系统来进行生产线资料的供应,依靠国家农业技术部来提供培土、栽苗的技术推广,其他非国有组织提供的服务极少,还有缺少相应的信息服务体系,信息的不对称会间接导致人力物力的增加,农民一开始进入农业市场就存在盲目性,一些偏远地区交通信息都不发达,对于国家更新的政策项目都无法第一时间获知,这就导致了竞争的不公平性,不利于农村的和谐稳定发展。

3.3农业项目资金分配使用不规范

3.3.1各部门之间合作不协调,整合资金不到位 我国的农业项目基金需要经过申请、核实、审批等流程才能派发到农用项目申请人的手上,中间经历了多个不同的部门,从中央到地方还可能经历各地区政策不同的情况和地市级县级的审批流程。繁缛的项目资金分配过程很可能导致农民使用资金时有延误。

3.3.2项目规划不科学 现代农业发展基金通常一年为期,同时由财务部与农业部门共同协商确定。由于工程计划时间短、设计规划太仓促,项目很难在有序的环境下保证良好的质量,项目的资金效益发挥不完全。并且缺少合理的考评机制,项目实际的绩效不能真实完整的测量出来。

3.4农业管理缺少相关专业的人才

农业管理是一个冷门的专业,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通常在毕业之后选择去科研所或农业相关对的政府机构工作,很少有人愿意回到基层去管理农业。而很多农业管理是需要回到基层去考察指导的,农民本身对于现代化农业的知识了解有限。

4面对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提出以下策略

4.1 创新经营体制

涉及部门多,在分工不明确的工作中,又经常颁布繁琐的规定,经常进行各种检查,给农村工作者带来许多影响。从服务农业的角度来看,可以建立一个把畜牧业、农业、水利都包括的大农业局。

4.2 增多财政投入渠道

以现在的单一投资,要得到农民的经营权,建立农业园区,唯一的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必须发挥社会团体,企业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并且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建立投资程序和制度来发展农业项目投资。目前财政投入混乱,盲目投资多,一些地方资金投入大但收益很小,国家在投入资金中,缺乏科学论证项目实施过程,没有监督。发展农业离不开资本投资,方式不变化,很难建立现代农业。

4.3 创新农业科技服务的途径

4.3.1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因素 传统农业依然存在,现代农业实体还没有形成的转折期,农业科技在农业科技市场作用力下的进展不大,转型期的工作需要由政府扶持并做好。

4.3.2改变科技服务范围 科技服务范围,不仅要传导新技术,更要将新的耕作方法,推进农机化,推行先进的理念。在农村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不可能一个政策,农民工就回到农村。现代农业要摆脱传统农业的困境,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广泛应用机械,实现农业的发展。

4.3.3改革分配制度,调动各个部门的合作精神 改革分配制度,调动各农业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转变工作思想,积极工作。对于尚未满足工作需求的员工,允许一段时间的学习期,并在学习期达到相应的水平。此外,对农业人员还应进行资格鉴定,没有农业科学知识的人员应及时清除。

5结语

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政府加大改革力度,各个部门间团结协作,会更高效地、更科学地进行全方位的农业经济管理,建立更好的农林经济体,为广大农民谋福利。

参考文献

[1]程漱兰, 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林万龙,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研究[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吴象.中国农村改革实录[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李端,硕士,阿坝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工商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

网络出版时间:2016-09-08 15:56

篇5:农业经济管理

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很低。对于大多数资源来说,短缺问题并不突出。例如,直至19世界人们还认为森林是砍伐不尽的。因此,在这一时期,劳动力是主要的争夺对象。有了劳动力就能开发资源,发展经济,获得财富。古代许多战争的目的就是掠夺劳动力——人口,而西方贩卖奴隶的活动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从政治制度来看,集中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的中国和法国曾分别是亚、欧大陆上劳动力经济作为发达的国家。

农业经济一直持续了几千年。在这一经济阶段中,人们采用的是原始技术,使用的是犁、锄、刀、斧等手工生产工具和马车、木船等交通运输工具,主要从事第一生产——农业,辅以手工业。在这几千年中,尽管科学技术有所发展,生产工具不断改进,但在工业革命之前,这种生产格局没有改变。这时的劳动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体力。因为从总体来看,人的智力方面的差别不太大。据统计,在低机械程度条件下,劳动者的体力支出和智力支出之比是9:1。

同样,土地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它也成为争夺的对象。从最初来看,水美田肥的地方就成为经济发达的地方,所以就有了经济发达之后的诸多文明之地:如印度河恒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黄河流域等。就整个世界而言,生产的分配主要是按劳动力资源的占有或通过体地占有的劳动力资源来进行的。

篇6:农业经济管理2

一、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体,获取的是动植物产品。

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农业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在古代,直至今天社会分工尚不发达的国家,许多农村的非农生产活动都作为农业的副业,包含在农业的概念之中。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农业就存在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仅仅指种植业(有些场合畜牧业也包含在内);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所以在那时,农业经济这个部门概念,同农村经济这个地区概念的内涵几乎是相同的,概念也几乎是混同的。在国外,农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不尽相同,有些发达国家把农业生产前后的各种服务也包括在农业之内。

二、农业的特点

农业的根本特点是经济生产过程和自然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

农业的具体特点是由农业的根本特点决定的:

1.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人多地少的国家,技术进步的方向是替代土地,重点发展化肥、农药、生物技术;人少地多的国家,技术进步的方向是替代劳动力,重点发展农业机械。一国或一个地区的资源状况决定其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技术进步的方向。

2.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有较强的影响力。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自然风险。

3.农业生产周期长,劳动时间和生产时间不一致。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市场风险。

4.农产品具有体积大、鲜活、易腐、收获时间集中和空间分散的特点。农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市场上处于天然的弱者地位。

5.农业还具有其他经济上和社会上的特点。比如,农业劳动很难衡量,很难像工商业一样进行分工与合作,农业生产一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经营者(农户、农场)的规模不能和工商企业的规模相提并论。

三、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

赵冬缓主编《新发展经济学教程》(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30—231页: 工业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但为了研究各时期的主要特征,集中解决各时期的主要矛盾,往往人为地把工业化过程分为数个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

1.工业化初始阶段。基本特征是:工业化的推进主要依靠农业积累;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是农业支援工业,工业受到保护,发展政策以保护工业为特征;由于工业的快速扩张,工业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农业。亦即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就标志着这一阶段的结束。根据上述的工业化过程的特征,综合不同国家工业化的实践,尤其是对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的截面分析,这一阶段的终点标志大致可以设定为:工业与农业的产值比例为6∶4,农业的就业份额为60%,城镇人口率为35%。

2.工业化中级阶段。基本特征是:农业不再为工业提供资本积累,农业的积累用于农业自身的发展;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则依靠工业自身的积累;两大产业的联系基本上是通过产 1

品的平等交换来实现的;由于农业的剩余不再外溢,农业的自身投资增加较快,因而农业发展速度加快,工农业发展速度的差距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趋于缩小。总之,这一阶段工农业关系的核心是均衡发展。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就标志着这一阶段的开始,这意味着在该阶段工业已经形成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调节机制,工业的扩张由依靠农业转向依靠自身的积累。这一阶段的终点标志可以设定为:工业与农业的产值比例为8∶2,农业的就业份额为40%,城镇人口率为50%。

3.工业化高级阶段。基本特征是:工业支援农业,农业受到保护,发展政策以保护农业为特征。此时经济发展以工业积累为主,农业依靠工业支援实现了自身的现代化,农民收入快速提高使城乡差别趋于缩小乃至消除。这种工农关系的形成标志着工业化已进入了成熟阶段,农业也由传统步入了现代。亦即工业化成熟阶段。这一阶段的标志是,整个经济的发展以工业积累为主,农业由依靠自身积累的发展转向依靠工业积累的更大发展,工业的资本积累回归于农业,形成了对农业的反哺。这一阶段的终点标志设定为:工业份额开始下降,工业在经济总体中的地位被服务业取代,经济开始走向“服务业化”。

李昌平著《我向总理说实话》(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第231—232页:

经济发展作为一个过程,无疑会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根据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与工业相互关系的演化顺序,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而不同阶段的工农业关系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第一阶段为农业支持工业发展阶段,亦即以农养工或以农补工阶段;第二阶段为农业与工业平等发展阶段,亦即农工自养阶段或农工自补阶段;第三阶段为工业支持农业发展阶段,亦即以工养农或以工补农阶段。

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我国已进入农工自养阶段。德国经济学家霍夫通过对世界20多个国家的考察证明,工业化中期阶段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最为困难的阶段,如美国在1900—1940年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长达40年处于停滞状态,英国徘徊了80年,法国停滞徘徊了60年,日本农业衰退也经历了50年左右。我国的情况更特殊,由于在体制转轨时期,国有企业面临企业改制,结构调整,加上面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加入WTO的压力,困难重重,步履艰难,不仅不能反哺农业,而且还将在很长时期依靠农业注入大量的资源帮助摆脱困境。据资料说明,在我国国民收入中,非国有经济所占的份额为80%,国有经济所占的比例是20%,而为了维持国有经济正常运转(包括亏损补贴、投资)占去了70%的投资与80%的贷款。这就是说,作为我国经济主体的国有经济由于经济效率低下,不仅无力反哺农业,而且还侵占了大部分的国民收入。正因为如此,近几年来,我国对农业的各方面投入都在不断下降。显然,我国农业的发展还取决于工业的发展,而我国工业的发展,又取决于深化国有经济的改革,取决于国有经济效益的提高。在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自身生存与发展都成问题,更谈不到对农业的反哺。除此以外,我国城市化滞后,城市建设欠账太多,百业待举,嗷嗷待哺,排斥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转移,还需要农业农村继续输血,更谈不上财政分配上分配到农业应得的份额。事实证明,我国虽然按国际通则(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1000美元时)已进入农工自养阶段,但中国政府不是不为也,实为不敢为也。

我国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是重工轻农,向农业过度索取,取之者多,予之者少,且积重难返。我国除正常的农业税外,向农业索取主要是通过暗取方式达到的,有两种索取方式:

(1)用超经济力量无偿平调,强行摊派,向农民索取资金、物质和劳动力。索取所得大多用于当地的各项活动和建设,这是个无法统计的无底洞。(2)用工农产品剪刀差向农业过度索取。据计算,剪刀差的数额1952—1989年为9716.75亿元,相当于国家统计局计算的农业净产值的1/5,另一种计算的数额则大大高于此数,仅1953—1978年的剪刀差数就达9494.9亿元,相当于同期农业净产值的57.5%。1979—1984年国家一度缩小剪刀差,农业进入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但当1985年经济改革的中心转移到城市时,又再度忽视农业,扩

大剪刀差。仅1995—1996年就超过1836.3亿元,弄得农民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集体经济组织难以维持简单再服务。

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为了弄清这一概念,可以先从一个企业的生产谈起。

假设某企业在2009年生产和销售了500万元制成品,能否说这500万元产品价值都是这个企业生产的或者说创造的呢?不能,因为生产中必须消耗原材料、能源等。假定这些消耗是200万元,则该企业新生产的价值充其量只有300万元(其实这300万元价值中还没有扣除厂房设备消耗即折旧部分,这里暂不扣除)。这300万元的价值就是该企业产品价值与从别的企业购进的原材料、能源等价值之间的差额。这个差额称为价值增值(增加值)。这一增值部分才被认为是该企业在2009年真正所生产的,真正贡献给社会的。因此,说企业在某年的产出,是指价值增值。

弄清这一点对于认识经济学所说的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的总产出是至关重要的。举个例子说,假定一件上衣从生产到消费者最终使用共要经过5个阶段:种棉、纺纱、织布、制衣、销售。假设棉花价值为15元,并假定它都是当年新生产的价值,不再包含为生产棉花所费的肥料、种子等价值(当然,这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但为说明问题起见,需做这样的假定)。再假定棉花纺成纱售价20元,于是纺纱厂生产的价值是5元,即增值5元。20元的纱织成布售价30元,于是织布厂生产的价值是10元,即增值10元。30元布做成上衣卖给售衣商为45元,于是制衣厂生产的价值是15元,即增值15元。售衣商卖给消费者为50元,于是售衣商在售卖中增值5元。可见,这件上衣在5个阶段中的价值创造即增值共计:15+5+10+15+5=50元,正好等于这件上衣的最后售价。现在这件上衣不再出售,由其最后使用者即顾客消费了。像这样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称为最终产品,而棉花、纱、布等则称为中间产品。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上衣的例子说明,一件最终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值,就等于该最终产品的价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千千万万种最终产品。按照经济学的说法,这些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就等于生产这些最终产品的各行各业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这被认为是该国在该时期真正生产的价值,称为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的总和。通常所说的经济增长率,指的就是GDP的增长率。农业增加值就是农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195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50.5%。1978年,降到28.1%。1990年,27.1%。1993年,19.9%,首次低于20%。1997年以后,低于20%。(姜春云主编《中国农业实践概论》,人民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第61页)

初步核算,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56958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18亿元,增长8.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6%,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下降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6%,上升0.8个百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2月25日)

四、农业的多功能性

(一)农业多功能性的提出

农业的多功能性(multifunctionality)是指农业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和纤维等多种商品的功能外,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这些功能所产生的有形结果和无形结果的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交易和产品价格来体现。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最先在其“稻米文化”理念中明确提出了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为保护国内的大米市场,日本提出,日本文化与水稻种植密切相关,日本国内许多节日和庆典是根据水稻的播种、移植和收获活动确定的,保护日本水稻生产也就保护了日本的“稻米文化”。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将第14章第12个计划(可持续农业和乡村发展)定义为“基于农业多功能特性考虑上的农业政策、规划和综合计划”。1996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承诺中提出“将考虑农业的多功能特点,在高潜力和低潜力地区实施„„农业和乡村可持续发展政策”。

1999年9月12日至17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荷兰政府在马斯特里赫特召开了国际农业和土地多功能特性会议,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26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认为,所有人类活动均具有多功能性,即除了履行其基本职能外,还可以满足社会的多种需要和价值。农业也是如此,其基本职能是为社会提供粮食和原料,这是农民谋生的基础。在可持续乡村发展范畴内,农业具有多重目标和功能,包括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对此,需要在充分考虑各区域和各国不同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来衡量相互联系的经济、环境、社会成本和效益,通过分析,促进对农业不同方面之间相互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思考,以制定相应政策,确保农业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协调和有机结合。会议还指出,在强调农业和土地多功能性的同时,需要建立公平的农产品贸易体制以避免不合理的贸易壁垒;必须做出一切努力来确保政策措施不会导致不公平地限制市场准入,扭曲粮食和农产品出口市场。

在1999年11月召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第30届大会上,与会各国对马斯特里赫特国际农业和土地多功能特性会议报告进行了审议,对“农业多功能性”这一概念进行了激烈争论。欧盟、日本和韩国认为“农业多功能性”这一新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和认识农业这一古老产业,从而在新的理论基础上制定下一世纪的农业发展战略,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希望粮农组织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完善和发展这一新概念。美国和凯恩斯集团(由15个国家组成的非正式联合体,1986年成立于澳大利亚凯恩斯。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凯恩斯集团是一个坚强的联合体,它要求撤消贸易壁垒并稳定削减影响农业贸易的补贴)则认为,人类活动都具有多重功能,“农业多功能性”这一新概念没有任何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只能被用来作为反对贸易自由化的工具,因此坚决反对粮农组织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在辩论中,美国代表发言指出“农业多功能性是一些国家塞进《21世纪议程》和《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中的一块砖,现在想在此基础上建一个庞大建筑来阻碍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美国和凯恩斯集团最后提出,“农业多功能性”这一概念目前存在很大分歧,粮农组织不应在这方面开展进一步工作。欧盟等国则针锋相对地指出,“我们讨论农业多功能特性,没有与农产品贸易联系,贸易问题应该在世界贸易组织讨论”,“正是由于大家对这一概念存在分歧,才特别需要粮农组织这一中立的、权威机构来对此进行研究”。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因担心发达国家利用农业和土地多功能性概念,对其农产品出口设置环境壁垒,也对此表示反对。最后,会议无果而终。

在2000年4月底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8次会议上,与会各国再次对农业多功能性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欧、日、韩等国特别强调农业的多重功能,强调农业对保护文化遗产、确保粮食安全、保持空间上的平衡发展、保护地面景观和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认为加强农业多功能性的研究并用来指导实践有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决议中,呼吁各国和国际社会加强对农业多功能性的研究。美国和凯恩斯集团则针锋相对,指出农业多功能性概念的提出是一些国家为了替其农业高保护政策

寻求理论依据,农业可持续发展概念已包含了农业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多重功能,农业多功能性概念是他们无法接受的,它将阻碍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因担心农业多功能性概念可能被发达国家用作环境标准而坚决反对。会议最后在决议中取消了“农业多功能性”这一概念,但保留了这方面的内容,即敦促成员国研究农业在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目前,对“农业多功能性”这一概念的激烈争论仍然在持续。

(二)农业多功能性的内涵

一般认为,农业所具有的非商品产出功能可以分为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粮食安全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5个方面。

1.环境功能。农业及其相关土地的利用对环境可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农业的环境保护功能包括农业景观和各种生态问题:水土保持、补充地下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缓解气候变化、防治荒漠化、减少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控制洪水、提供农业景观、避免城市拥挤等。农业的直接环境收益包括:通过管理土壤和植物减少污染,通过多种作物轮作和肥料施用增加生物量和养分固定量,通过控制土壤侵蚀技术提高生态系统弹性等。农业对生态系统和可再生自然资源也具有负面影响,包括农用化学品、灌溉和机械耕作的过量投入所带来的影响。农业所产生的外部性主要是化学品污染、水土流失、种植系统弹性和多样性消失、土壤结构破坏、动植物栖息地减少等。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具有不同规模的地域性特征,吸收二氧化碳和减少温室效应具有全球性影响,河流污染具有区域性影响。某些环境影响还具有不可逆性,如自然物种的灭绝等。

2.粮食安全功能。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粮食安全是指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在经济上有能力并且可以获得足够数量的卫生安全和营养的食品,从而达到积极和健康生活对食品的需要及偏好。粮食安全由以下4个要素构成:充足的供给,供给的稳定性,粮食的可获得性,食物的卫生安全、质量和偏好。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有三:一是依靠自己生产(自给自足);二是依赖进口;三是将两者结合起来。一般而言,开放贸易有助于稳定世界农产品市场,这反过来又有利于稳定粮食进口国的价格和保障其国家粮食安全。开放贸易可以产生贸易利益,提高人们的收入和购买力,从而有助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这种结论的前提是,不管一国的贸易地位如何,实行开放贸易后,所有国家都为稳定世界农产品市场做出了贡献,从而有助于消除偶然因素的影响。但是,那些严重依赖粮食进口的国家极为担心未来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演变态势。他们关注两个重要的事实:一是未来食物供给和需求的发展前景并不令人乐观;二是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任何担保,保证开放贸易一定会导致食物供给和价格的稳定。况且那些粮食进口大国具有拉动世界粮价上涨的能力,那些与粮食出口国存在现实或潜在政治冲突的国家,更缺乏依赖国际市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信心。因此,一个国家的农业在粮食安全方面的功能除了提供粮食这一特殊商品的供给外,还具有非商品功能,即保证一定的粮食自给水平,减少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担忧,增加粮食安全的保障感,确保国家宏观战略的实现。对于面临粮食短缺和购买力不足的国家,农业生产具有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确保家庭粮食安全的特殊功能。

3.社会功能。由于农业所具有的地域性分布特点,农业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而且为他们提供了生活和社交场所,有助于形成和维持农村生活模式以及农村社区活力,具有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的功能。特别是对贫困人口集中于农村、农村地区又缺乏必要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农业还具有消除贫困和替代社会福利保障的功能。在这些国家,农业发展是农民的重要生活保障,而农民拥有土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社会福利保障。由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

平所决定,发展中国家农业的社会功能,比发达国家更重要,具有更大的价值。

4.经济功能。农业除了与其他部门一样具有提供产品和就业机会等传统经济功能外,还具有其他经济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如保障劳动力就业、经济缓冲作用、保持国土空间上的平衡发展、提供消遣场所、文化和历史继承、形成农业景观、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农村居民学习能力和维持特殊的生态系统等功能。农业多功能性所具有的经济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有别于一般经济活动所具有的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经济功能,如提供就业机会。保障农村劳动力就业之所以成为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之一,是因为很多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以及国际间劳动力流动受到限制,使这些国家的农业承受了保障劳动力就业和提供隐蔽性失业保障的功能。农业具有的经济缓冲作用是指农业随着宏观经济的波动适时释放和吸纳劳动力,为减缓经济危机和加速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5.文化功能。农业具有形成和保持农村独特文化和历史的功能。由于农业生产活动与农村生活紧密结合,农业对形成和保持特定的传统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一些国家的文化和传统深深地根植于农村生活,许多传统节日与农业密不可分,形成了许多富于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农村文化和传统。

复习思考题

1.农业。

2.农业的根本特点与具体特点。

3.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

篇7: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因此,只有农村得到迅猛发展,城市的经济发展才能被有效地带动起来,城乡的距离才能不断地靠近,以至于我国整体的社会经济才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但是,寻求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方案任重而道远。

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新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新时期 农业经济 管理发展

引言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奠基石,更是提高我国人民经济水平的前提条件。

近几年来,在经济体制与科学技术双重革新的带动下,农村经济正一步步的向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坐标上迈进,可以说,农业经济已经进入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1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1.1实现农业现代化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建设现代化农业是提高农业整体竞争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保障。

只有农业现代化的水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以及资源利用率才会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才会增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持续增收才能得到保障。

农业不实现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根本无从谈起。

1.2城乡经济一体化

由于现阶段我国城乡差距明显,所以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将会是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要实现工农业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就必须使他们之间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优化组合,而这是以城乡经济一体化作为前提条件的。

换句话说,城乡经济一体化会带动城乡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并使其优化组合的水平提高。

由此可见,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就是城乡一体化,

2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1)农业专业知识的范围日益扩大。

随着农业产业的扩大,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也开始扩大其研究领域,在日益丰富的知识领域,各学科不断加强联系,引入新的农业经济管理概念,提出更强有力的理论和方法。

(2)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不断趋于国际化。

近几年,我国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是有目共睹的,世界格局的改变以及全球竞争的加大,使我国必须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

(3)农业经济管理知识逐渐外延。

现如今,绿色食品已经是人们生活意识当中的高质量食品要求,绿色食品的来源首先就是农业产品。

(4)农业经济管理中环保意识开始渗入。

仔细分析世界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知道,全球化的知识产业是各个国家的首要关心问题,但是最为热门的问题还是对于环境的保护问题。

3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延续过去保守的思维模式,遇到困难坐等帮助,不能主动的想出解决办法。

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还不够,农民对科学技术与科学信息带来的影响收益还不够多,导致农村整体的文化素质不高,获取市场信息、了解市场动向的平台较小。

4提高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对策

4.1实行项目化运作

借助城市工业技术、人才、资金、物资、设备等生产要素,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不断谋划和推出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大项目、好项目,积极吸纳外来投资,激活民间资金,进入规模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运销等领域,建大基地,办大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实现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借助外力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使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4.2实行产业化经营

用抓工业的思路发展农业,应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以工业化的组织方式为手段,围绕市场需求,引进高新技术,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基地,组织农业生产,搞活农产品流通,全力推进农村的产业化、城镇化、现代化。

4.3必须实行市场化营销

农业实行市场化营销,不只是一般地抓农产品销售,关键的问题是加强市场需求的调研预测,选准目标市场,调整农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同时创造良好的市场营销秩序。

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和公平、公正的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作用。

5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农业经济的稳定与提高是加快国民经济的基础条件,农业经济发展的快慢,事关全国经济的宏观调控,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首先,农业发展方向要明确,要切实有效的解决国民一直关注的“三农”问题,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拓展农业经销范围、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合理化权益、提供劳动力就业等为主要目标,以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加工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营销理念为支撑,将产品与技术进一步的融合在一起,让新时期的农业经济走上技术化、一体化、多元化的道路。

5.1推进农业经济一体化进程

由农村走入城镇,再由城镇走入城市,这一步步的`迈进,我国人民的经济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上来,农业产业才能脱胎换骨的屹立于经济高山之上永推不倒。

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民收入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5.2推动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

全力推动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所谓农业经济产业化经营,就是要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作为一个整体来推动,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围绕市场需求,把优质、多产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引进推广,进而达到品牌产业。

5.3推动农业经济工业化进程

运用工业理念在农业领域内进行生产、营销和管理,是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就在于如何将农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工业化思路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先锋军。

另外还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高一切为民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服务和舆论环境,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6结束语

综合上述,新时期如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事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跳出“就农村论农村”、“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用抓工业的思路、观念和机制发展农业,走城乡统筹、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发展路子,从而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印文.探讨当代农业经济管理[J].农业科技,,11(49).

[2]李丹霞.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研究的新进展[J],现代商业,2012,14(30).

[3]张峰.如何加强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34(12).

篇8:0Imehrb农业经济管理

1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涵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是指将过去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运用现代工艺进行生产的农业生产方式, 现代生产工艺主要是指现代科学以及相关技术设施。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相比,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农业现代化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机械进行生产, 并且用相关设备代替人工作业, 并且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化肥和农药等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其次, 农业现代化在生产技术方面是通过良好的农业环境、高效的农业生产力对自然进行合理、科学的利用和改造进行的, 农民的生产经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并且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 很多生产经验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农业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就是不断提升农业生产力。最后, 在农业生产规模方面来说, 农业现代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专业性特点, 在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十分明确, 提升了相关的生产效率, 提升土地利用率, 直接、间接的提高了农业生产规模, 农业生产力达到了空前的成绩。

2农业经济管理的内涵探究

农业经济管理是指通过社会上的资源和产品等的分配、交换、 消费等过程统筹、调配、协调农业经济活动, 促使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的有机统一, 确保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包括了农业管理、农业经济的各个相关部分以及相关的企业和经营活动管理等等, 是包含整体农业生产的管理。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断推进, 农业经济管理也应当随着发生改变, 才能够更好地为农业发展服务。首先, 农业经济管理要做好技术改进, 要根据农业现代化的技术特点和技术要求做好相应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其次, 要适应农业现代化带来的农业规模经济, 规范相应的经济管理活动和过程。总体来说, 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下, 农业经济管理要从农业管理的要求和规范、农业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做出相应的改变。

3农业经济管理和农业现代化相关性提升和发展探究

3.1建立农业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形式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迫切要求农业经济管理能够有效地延伸农业产业的链条, 发展集生产、养殖、加工、销售、产业、商品为一体的农业现代化产业链条。首先, 要积极优化农业结构, 根据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优势确定和调整农业结构, 以此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并逐渐建立安全、生态的农产品生产销售降低。其次, 要充分发挥农业企业的积极作用, 政府应当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扶持力度, 充分发挥和增加企业的辐射面, 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管理模式。 另外, 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解放工作, 降低社会就业压力, 构建稳定的基础, 这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

3.2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农业生产技术的科技化, 充分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和产量, 提高农业生产的生产效率。首先, 要对农民进行相关技术的培训。农民是整个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农民的科学技能就直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其次, 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的重要保证, 从农业水利工程、 灌溉工程、生产路修建和平整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另外, 要在农业技术发展方面加大相关的科学技术投入, 强化农业生产与相关科技机构的合作, 不断引进新的品种和新的技术, 提高科技的转化速度, 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3.3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随着社会上对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不断提高, 农业现代化发展也不仅仅是提高产量和质量, 而是要尽量的降低农业生产的耗能, 注重农业生产的生态效应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要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和循环农业的理念深入到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并且将减量化和循环再利用作为现代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原则, 在沃土工程、新型农药研发等多个方面采取积极措施,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3.4加强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 是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经济管理的主体和主要对象, 要从资金、技术和政策等多个方面强化农业的综合素质。政府应当对农民展开积极的培训, 注重农民的转移就业和技术培训, 鼓励农学院学生、相关人才和工商企业等参与到农业生产、农业经济活动中, 积极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 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程, 不断引导农民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支持。

4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农业经济管理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必备环节, 要加强农民现代科学技术的培训, 从优化农业结构、加大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等方面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陈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性[J].福建农业, 2015, (4) :32.

[2]王丽莉.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14) :218.

上一篇:草原放牧音乐教案下一篇:茶壶童话续编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