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与道德的关系心得体会

2024-05-10

国防与道德的关系心得体会(精选9篇)

篇1:国防与道德的关系心得体会

加强国防教育,是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是锻炼意志品、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的必经之路,所以,这几天我们进行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军训。

通过这次对我们意志磨练的军训,我感悟到了很多。

防教育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尤其要着眼祖国的下一代,着力抓青少年学生的国防教育。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接班人。

青少

年学生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他们的国防意识、国防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国防建设的发展。

加强国防教育,是青少年学生成长

过程中的必修课,是锻炼意志、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的必修之路。

我国在国防活动中实行全名自卫原则,平时依靠全体人民进行防卫作战。

我国立

足于依靠自己的力量保障国家安全,不于任何国家或国家集体结盟,不参加任何国际决策和制定国防发展战略,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外军事关系,开展国际军事交流与

合作,保持国防事务的自主权。

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

任何时期、任何社会制度的国家,都面临着防御外来敌人侵略和颠覆,保卫祖国领土完整,保障人民

和平生活和劳动问题。

特别是当今时代,西方敌对势力不甘心看到我国发展强大,对我国战略上围追、安全上威胁、发展上牵制、主权上干扰、思想文化上渗透从未

放松,国家安全环境严峻,国防建设和国防教育任务繁重。

因此,我们进行了军训。

通过军事训练与教学,我掌握了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

意识,强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观念。

加强了组织性和纪律性,培养了吃苦耐劳和艰苦朴素的作风,军训虽然很辛苦,但我收获到了一些书本上学

不到的精神和知识。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安全保障,关系到民族的生死存亡与荣辱兴

忠。

关注国防,了解国防,是我们每个中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国利于己的“软环境”。

现代国防是综合国力的体现。

现代国防力量是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综合防

力,有了雄厚的综合国力才有可能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

综合国力是指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外交和自然等综合国力的集合。

同样,强大的国防实

力,也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综合,尽管军事力量依然是国防力量的主体,但应注重复合力量建设。

历史表明,如果国家没有强大国防,国家的主权和权益

也不会有安全保证,经济也不会有持久健康的发展。

简历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祖国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科技的进步,国家利益及其安全防务需求不断拓展。

现代国防的职能正在由维护地缘明确的“硬疆界”。

扩展到争取有。

梦想在长城脚下放飞,希望在我们脑海中点燃。

黑暗中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的去向。

记得苏格拉底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我们从不怀疑,因为梦想只要经过奋斗,就可能变成现实。

哪怕没有成功,我们也不后悔,因为我们至少奋斗、努力过

篇2:国防与道德的关系心得体会

当今国际大环境是一超多强,超级大国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爱好和平的人民的限制。可是天下仍然远远没有真正太平,战争的威胁时刻存在。国际力 量对比的严重失衡和军事干涉主义的抬头都说明了实力政治和丛林法则仍然适 用于今天的世界。和平仍然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而非道义来捍卫。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安全统一和稳定,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他 们的素质关系到祖国的发展进步、长治久安,必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培养他们保家卫国、为祖国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如今,“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类消极思想在高校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缺乏起码的国防常识,对国家的安全形势和国防政策了解 不够、理解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的骨干作 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加强高校中的国防教育。这不仅有利国防建设,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忧患意识。加强国防教育,首先要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府教育功能,充分发挥政 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制度,大力宣传国防政策,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调动起政府各级对国防教育工作的关注,促进高校对国防教育工作的重视。落实 好政策和制度问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高校国防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方法。积极探索办好全民国防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在发挥好传统教育模式作用的基础上,加大广播电视、新闻报刊、互联网

等多种手段的宣传力度,开展各种纪念 活动,为大学生国防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要在教育形式上创新,加强国防教育和军事理论课程建设,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知识理论水平。抓住教育重点环节,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

高校国防教育能够使学生把民族的共 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力量。同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同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能够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 来侵略颠覆的威胁,来侵略颠覆的威胁,能够为民族的共同利益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 益。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国防教育对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意 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国防教育机制,积极开展内容丰富、义,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国防教育机制,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 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为建设和谐社会、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 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故此,在高等院校开展国防教育,是有着极大的历史前瞻性的,故此,在高等院校开展国防教育,是有着极大的历史前瞻性的,对国家,学生个人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对国家,学生个人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有效地将大学生与国防联系起来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把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同国防教育结合起来,有意识地把国防教育穿插其中。

二是要把开展大学生军训与国防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大学生军事训练,锻炼他们的身心素质。

三是要把高 校征集新兵工作与国防教育结合起来。

最后,要充分利用多种教育手段,切实提 高教育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育的时事性、针对性和生动性,把国防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校园生活、课堂教育和娱乐活动的各个方面。

篇3:论高校文化与国防教育的关系

1)性质不同。国防教育是对全体公民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观念、国防知识和国防技能的教育学科。高校文化则是通过培育高校学生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追求高校整体优势,具有明显的管理性、教育性,本质上是教育管理问题。

2)内涵不同。国防教育工作既是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规律的理性概念,又是进行国防意识培养活动的实践性概念。高校文化是在高校长期管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全体师生共识共守的行为规范、传统作风和价值观念,它主要是理性文化的概念。

3)内容不同。国防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对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进行国防理论、国防精神、国防历史、国防体制、国防法制、国防常识、国防动员及国防经济等等的教育,从而促进教育、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高校文化的基本内容是根据高校内外条件选择教育管理哲学、确定管理信条、培养高校精神、确立高校目标、建设高校道德、树立高校形象等。因此,国防教育工作的任务是立足于全民的思想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具有重要的共性特征。高校文化是在宏观的大政方针指导下,主要是依据本高校的实际情况长期发展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4) 方式不同。国防教育是群众性的思想教育,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对象广泛,教育条件各异。其坚持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高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高校的全体师生,良好的高校文化氛围,是在社会主义文化大背景下,通过高校领导的倡导,全体师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体验而逐步养成的,一旦高校师生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高校就有了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师生就会自觉自愿、齐心协力地为实现高校目标而奋斗。它的运行特点主要是潜移默化的形成,通过良好的高校文化氛围,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

尽管高校文化与国防教育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工作目标与具体任务也各不相同,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之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对象相同。高校文化和高校国防教育,作为两门科学,其研究对象都是人,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都是做人的工作。它们都是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共同的出发点,都注重协调高校内部的人际关系,重视培养人的集体意识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

高校文化从研究人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出发,注重塑造人的灵魂,焕发人的精神,倡导优良作风和传统,强调自我激励效应,并在高校现代化管理中实行人性化管理。高校国防教育则注重解决人的思想认识、观点和立场问题,以育人为业,以转变人的世界观为本。因此,高校文化和高校国防教育工作在培养人的良好品质、塑造人的美好灵魂方面是完全一致的。

2)方向一致。高校文化和国防教育工作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都为经济基础服务,也都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中国的高校文化是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它必然受社会主义思想原则、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指导,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更应该以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为核心。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文化,不仅与国防教育工作的政治方向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坚持国防教育工作还能保证高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供思想动力。

3)终极目标一致。高校文化氛围的营造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国防教育工作讲究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可靠保证。可见,高校文化和国防教育工作的共同终极目的都是为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学效率,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服务。

4)教育途径相通。高校文化和国防教育工作为达到目的的途径或手段是相通的。国防教育工作经常采取的一些途径,对高校文化建设也适用。如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树立典型的学习榜样等等。

5)环境相同。无论高校文化建设还是国防教育工作都是在一个特定高校环境中进行的。在同一环境中,影响因素相同,因此,高校文化和国防教育工作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能有效确定建设自己高校文化的起点和程序,选择国防教育工作的重点和突破点,从而使得两项工作同步获取有效成果。

当前国防教育领域面临着复杂的形势,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科学为先导、以经济竞争为主题的崭新世界。无论是政治和经济领域,还是科学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都呈现出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并不断涌现出许多新的问题和难题。从当前社会变革的形势看,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给国防教育工作增加了复杂性和艰巨性。

国防教育工作要与高校文化相结合,互相推动,共同发展。高校文化与国防教育工作的概念是独立的,但彼此是相通相融的,两者之间的联系明显、并且结合点也很多。因此,通过二者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彼此互补、相互促进,达到共同发展。并且同高校文化相结合是新时期国防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

高校文化所倡导的高校精神,包括竞争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主人翁精神、群众精神、奉献精神、民主精神、服务精神等,不仅丰富了国防教育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而且给国防教育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在培育高校学生集体意识、倡导高校道德建设、规范学生行为、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时,为国防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广泛的活动舞台。它与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相结合,将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纳入高校管理轨道,较好地解决了国防教育工作与学生工作的“两张皮”问题。

篇4:国防与道德的关系心得体会

关键词:国防教育;素质教育;相互关系

高等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大学生作为我国人口结构中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既是祖国的建设者,同时也是祖国的保卫者。因此,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防教育是指按照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防御外来的颠覆和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要求,对公民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施加相应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思想和观念的教育;关于军事科学、国防科技、国防法规、国防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教育;以轻武器射击、战术三防、地形学为主的军事技能教育;以《内务条令》《队列条令》《纪律条令》为主的行为养成教育”。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据此,把素质教育分成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及心理素质这五个方面是比较有利于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的。在任何一个国家,素质教育都是提高民族成员素质的奠基工程。实施素质教育更是我国当前基础教学改革的紧迫任务和主课题。同时,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其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国防教育。

从以上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既有内在的一致性与互补性,又有一定的区别。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对素质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这些学科知识,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丰富和充实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对素质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它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素质教育是国防教育的理论基础,也是国防教育取得成果的评价标准,并为国防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动力。而且,素质教育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侧重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理想、信念、毅力、情操、品格、纪律、精神、生活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13条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条例的规范下,国防教育通过“军事理论课-集中军事训练-经常性国防活动”的三位一体化教育,将素质教育的五个方面予以展开,特别是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更是集中地进行了强化。

没有国防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它不仅是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的必要载体,同时也是强化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更是强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可行方法。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协调发展,引导他们勤于学习、富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高校国防教育,主要以理论教学和军事训练为主。在教学方面,由于现代战争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它不仅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也是科技实力的较量。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众多学科,而军事科学教育围绕高科技战争进行,传授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如微电子、光电子、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这些都能增加大学生的科技知识,使他们了解现代科技前沿,了解国际形势,开阔视野,培养其忧患意识、爱国意识,并使其智力、心理得到协调发展。在军事训练方面,主要是集中一定的时间,对大学生强制性进行队列、射击实战、以及体能等方面的军事技能训练,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亲身体验,使他们感受到部队严明的组识纪律、雷厉风行的生活作风、不畏艰难的吃苦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锻炼健壮的体魄,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并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这样,通过军事理论学习和军事训练,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练就其健康的体魄,丰富其人格修养、情感意识和道德素质。

二、国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国防教育,其作用不仅仅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它更能振奋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豪情、凝聚民族斗志,它还表现为从人的意志力层面上升华人的素质。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所共有的思想意识,主要表现为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共生存意识、共同利益追求,同时也表现为民族成员为了民族的整体利益不惜牺牲自我的奉献意愿。民族精神的升华,就是爱国主义。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毛泽东对此曾高度概括:“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正是这种团结进取、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爱国奉献的伟大精神,才使我们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成为我们的民族之魂。

在当代国际风云瞬息万变的多极化的复杂世界,强化青少年的国防观念,增强其建设和巩固国防的自觉性;对民族的兴衰乃至国家的存亡,都有这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又云:“多难可以兴邦”即患难,能使人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激发其自卫意识,从而自觉地增强国防意识,正所谓“常思危困必无危。”忧患意识是任何国家的人民都需要的但忧患意识又不是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能自然保护的。国防教育,就是和平时期强化人们忧患意识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国防教育作的好,人们的综合素质就会得到提高,就能经常保持忧患意识,国防建设才能得到重视和加强,只有国防就会巩固,国家才能安定,人们才能在和平的天空下享受人生。因此,有充分必要大力开展国防教育,坚决与和平麻痹思想做斗争,确保中华民族能在新世纪振奋民族精神,以极大的热情和智慧,积极推动国防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和持久发展。

三、素质教育是指导国防教育的可靠的理论基础

多年的素质教育活动,使得从理论上的研究到实践上的探索,素质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和较为可行的操作方式,这就为国防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基础。国防教育要以素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把素质教育贯穿国防教育的始终,在课程设置、学术活动等方面体现出素质教育的色彩。

素质教育有利于克服国防教育中的一些偏差。在素质教育这个标杆的比对下,国防教育在某些方面就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存在着因课时较少而盲目追求近期效果的短期行为和满足于走过场的问题;教育的目标上比较狭窄,只是将其看作是一次军事技能的训练、国防意识的培养;教育内容上层次较浅,缺少针对性和目的性;以课程教学代替国防教育,以知识考试代替精神升华的智育化的教育方式等倾向。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从国防教育的价值观入手,将“入学-军训”的即时教育延展到“日常素质教育”和“长效机制”层面,深化国防教育成果,拓展国防教育的内涵,提高国防教育的效果,建立基于素质教育的国防教育体系。

再有,素质教育有力地推动了国防教育的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国防教育的活力源泉。素质教育给国防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宽广的基础和全新的内容:文学艺术能激发人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丰富人的想象力;历史为人们提供正面和反面的经验教训,揭示科学发展的规律,可以在创新的路上少走弯路;哲学能够使人在错综复杂的科学问题面前,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多重思维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人们确立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基础,为坚持创新可能遇到的挫折提供继续前进的动力。

新时期,各种竞争的激烈化对人才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对国防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防教育者除了对受教育者进行军事理论教育、军事训练外,还应着重强化心理素质教育。要设置一定的难题和障碍,并加强劳动教育和训练,以此磨练其意志,进而塑造其精神,提高其情商,使他们最终拥有较强的环境适应力和心理承受力,成为善于化解痛苦,勇于面对危机与不幸,敢于迎接挑战、信念执着、工作努力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在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下,拓宽各高校国防教育的渠道,拓展教育功能,积极创新,逐步推进,能够极大地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澄清各方面对国防教育的误解,从而为我国国防教育事业找到新的发展契机,为持续深入地开展地方高校教育工作提供充足的动力。同时,用国防教育的手段不断丰富、发展、创新素质教育体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下,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强化国防教育的价值观,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创新观念,让新时期的国防教育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邵灵红,欧阳美平.高校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新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2]古添雄.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8).

[3]史济纯,高中桥.论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4]黄妍,熊鸿生.论素质教育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作用[J].高教高职研究,2009,(2).

[5]黄妍,金久仁.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09,(3).

[6]黄乐.浅谈高校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2).

篇5:国防与道德的关系心得体会

引言:自古国无防不立,国防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发展的安全保障,以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成为一国建设重头。我国在《国防教育法》中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举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国防教育作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其将对一国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我国的国防又是全民的国防,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关心、参与和支持。大学生作为高素质公民群体将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导核心,对其进行国防教育,是维护国家未来与发展安全的根本利益、促进国防建设发展的重要表现。首先来探讨一下,大学生为什么要进行国防教育。

增强国防观念,深化爱国主义;树立忧患意识;了解并分析国际军政内幕;分析国防与国家各方面发展关系;了解新时期战争形态;履行公民的国防教育等义务;了解国防建设现状等。

国防,即国家的防务,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一国之兴衰与国防密切相关,国防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尊严,社会的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各种领域不仅需要专业型人才,还需要其综合素质达到一定标准。所以大学生除术业外,应以国防为端口,关注国际形势变化,了解时事。

我国今天的国防是经历了1949-1956的成功起步,1956-1964的整军备战,1964-1978年的艰难前行,1978-1991年的恢复发展,1991-2002的跨越创新,2002-2010的整体跃升这六个阶段的洗礼的。这段国防史向国民,尤其是特别接受国防教育的大学生展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辉煌的历史成就,勾画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壮丽的历史场景,这是新中国60年腾飞的生动教科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它让新一代的年轻人对爱国主义有了更加具体的理解,对和平也有深层次的体会。如此而言,大学生与国民也会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国防的忧患意识并非只是简单针对外国武力入侵,它还包括了领土领海主权的维护、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太空领域的竞争等。我们虽然处于和平时期,但是要明白,这个和平是相对的。在外部如伊拉克、利比亚等国家就处于动荡之中,而这些战争始终也无非关乎上面所提到的国防忧患所列举的几种。有国则有防,有战则有备。如何对待和平时期的国防战争问题,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发展战略决策水平,更深层次的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安危的关注与警醒。居安思危就是中国国防理念汲取传统文化“安不忘危,治不忘乱”的思想精髓的表现。正所谓“中国虽安,忘战则殆”,这是一种立足长远思其终始的国防指导思想。肩负祖国未来发展重担的大学生们应明白,现在之所以有这样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与其身后有强大的祖国及其坚实的国防后盾是离不开的。国家只有和平时期保持常备不懈,做到“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才能建立起强大的国防,保证国家的长久治安,同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大学

生的头脑中也会自然而然的建立一道思想上的防线,即精神防线。它可以培养大学生一种世界的眼光,让大学生们日后在对各种问题的判断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笼统说来就是分清利害关系和敌友的条件转化。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有着十分清晰又十分模糊的国家界限的,清晰的为地理国界,模糊的是军政国界,各国各种军政方面的力量互相牵制。各国之间往来等所有的一切都是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一国的看似简单的军事政治举动,绝不能简单看待。

国际军事舞台上近年来呈现出一种新的景象:各种类型、各具意图的军事演习轮番上演。在普通人看来,不过是一种逼真模拟训练,对官兵的意义是防止其洞察力、配合力等作战能力下降,对武器装备的意义是国与国之间相互交流督促其不断发展。然而,在不同的条件下,军事演习其实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在国家关系进一步密切时,有关国家举行联合军事演习,以示战略合作的加深;在国家关系严峻时,对立双方各自举行不同形式的军事演习,以示不妥协的决心;在面临共同威胁时,有关国家也举行联合军事演习,以加强合作。国家通常通过军事演习提升国家的战略地位,也有的国家通过军事演习提高自身的国际影响力或改善自身的战略地位。以美国为范例和特例的典型来说,在美国军事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背景下,美军在亚太的演习呈上升势头。据美国防部的数据显示(不完全统计),美军每年在亚太地区举行的大大小小的联合军演和联军演习达到约1500次。总体来看,其主要出于四个目的:一,出于检验新战法和试验新武器的需要;二,出于维持传统盟国的需要(为了延续所谓的“美国

治下的和平”,用军事演习来强化与亚太传统盟国的军事联系,往往具有浓厚的国家间对抗色彩);三,出于应对非传统安全需要(如早年在泰国的“金色眼镜蛇”演习,具有比较明显的反恐意味);四,出于拉拢其他国家的需要。军事始终是服务于政治的。这也是国防教育的一部分,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帮助大学生学会分析国际军政内幕。

新时期,战争的胜利绝非过去单纯的占领某山丘。战争,在新时期拥有了不同的定义,在不同的领域也有了不同于往日的形式。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表明,现代战争向高技术战争方向发展,预示着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由此催生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浪潮。在军事斗争领域,“台独”等诸多因素,都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军事领域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近年来我国军事科技发展甚快,先进的精确制导技术、伪装与隐身技术、侦察监视技术、电子对抗、航天技术、指挥控制技术等,不断更上层楼。神秘莫测的电子战,变幻无常的信息化战争,世界在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着。理论知识的教授是培养大学生基本的国防知识和积极投身国防建设和为国效力精神,现实所教授的是如何应用理论知识来分析。作为国防后备人才的大学生,应对祖国的军事科技发展进程有所了解,不能再像高中时期那样‘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接受国防教育也是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必须履行的责任,毕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做到全民国防要求国家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实践,坚持和创造性的发展人民战争思想。我国目前正在不断完善国防动员的运行机制,高度重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国防教

育的立法规范,其中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上讨论了大学生为什么要进行国防教育,如增强国防观念,深化爱国主义树立忧患意识等,这方面总结而言,国防教育就是针对大学生进行精神教育,这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形的国防建设是武器装备,无形的国防建设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建设是强大的凝聚力。就如在五一二大地震中,中国军民所表现出的那般钢铁般的意志,它震撼了所有的国家、人民那样,他们感动,他们畏惧,这样的国家,这样的人民,刀枪虽然可入,但是精神却永远坚不可摧。而从让大学生了解并分析国际军政内幕,分析国防与国家各方面发展关系了解新时期战争形态,履行公民的国防教育等义务,了解国防建设现状等总结来说,国防教育所做的就是有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是高水平的国防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国防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正确导向。现在的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同时又注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这是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相互联系促进的表现,也是国防教育与国防建设的一致性的体现。

参考文献:

《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军事科学》罗剑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世界军事年报2007》 李维亮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7

篇6:国防与道德的关系心得体会

论述我国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与加强国防建

设之间的关系

悠悠古国,巍巍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积淀了中华的底蕴。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春秋末期诸侯并起,逐鹿中原;元朝时期蒙古铁骑,威震欧亚;兵强马壮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政权的巩固和朝代的兴盛。而后宋王朝重文轻武、积贫积弱,明清后期政治腐朽、国防空虚,在内忧外患中纳贡称臣、割地赔款,偌大的中华帝国在“蛮夷”的坚船利炮已无招架之功、更休谈还手之力!百年的耻辱深深地烙在了中华的历史中,向每一个后人警示着:弱国无外交!俗话说,“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中华民族欲立足世界优秀民族之林,中国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就必须加快国防建设,增强国防力量。

所谓国防教育,是指国防领域里的教育现象,即按照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的目的和要求,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力、体力等诸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活动。其本质是在培养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四有新人”。国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国防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法制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国防知识教育、军事体育教育等方面。

所谓国防建设指的是为国家安全利益需要,提高国防能力而进行的各方面的建设。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建设,是为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建立和发展国防力量的措施和行为,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最主要的发展趋势之一。政治多极化使世界大国之间保持着既斗争又合作的微妙平衡。发展经济和科技实力成为世界各国国家政策的核心。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瓦解,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我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冥顽不灵,恐怖主义气焰嚣张,日本极右势力沉渣泛起,宗教矛盾和地区冲突此起彼伏,贩毒、走私等跨国犯罪屡禁不止„„我们必须对此保持高度的警惕。为了保障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必须振兴国防!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是我国青年的优秀群体,更应该承担起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这一历史使命。国防教育在整个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属于基本素质教育的范畴,不仅具有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国防功能,而且,对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综合育人功能。国防教育对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有很强的综合促进作用,是磨炼身心的有效方法。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学生打破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势,拓展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促进“智育”的发展。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通过学校国防教育所积淀形成的道德行为、意志品德,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成为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新人,是一件利国利民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

孙子云:“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学习军

事理论,就大的方面来说,是让我们以一种居安思危的心态来认识国防,汲取各种军事理论的精华,放眼世界,立足当今。大学生学习军事发展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战争观和方法论。学习古代军事思想和外国军事思想,有助于学生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学习解放军的光辉历史,有助于学生继承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培养他们爱党、爱军、爱国的情感;学习我国的国防史,可以让学生们记住历史上的教训,从而增强国防观念,培养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尊严和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

开展国防教育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

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既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基础,又是推动民族发展兴盛的精神动力。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忧患意识日渐淡薄,国防意识、国防观念也淡化了。尤其是在青年大学生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对于我国的安全环境和安全形势,知之甚少。对于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认识不清。对于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极端宗教主义的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肃认真地对待国防教育问题,切实把大学国防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

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国防教育能够使学生把民族的共同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能够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来侵略颠覆的威胁,能够为民族的共同利益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这样,就能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把大家紧紧地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具有坚不可摧的伟大力量。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大学生尤其如此,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能极大地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青年大学生的鼓舞和带动下能凝聚全中华民族的意志和力量,任何困难都能战胜和克服。如1999年5月,美国用导弹袭击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之后,首先是大学生发起了反美示威抗议游行,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

国防教育有利于培养国防后备人才,促进国防现代化。每一个国家和民族从自身安全出发,都把自己的最新科技成果运用到国防上,现代战争和现代国防,更是集中了最尖端的科技成果,突出的体现了现代战争的高技术特点。而当前,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校园内的教学仍以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为主,从而使学生的书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反差拉大。国防教育自身的特征能够很好地弥补这种教育的不足。大学生学习现代军事科学知识,可以亲身体验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应用于社会实践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也可以亲身感受到自己所学专业和知识在军事领域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们刻苦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而且,学生通过国防教育的实践,拉大生活中反差,减少学习与实践的反差,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与人协作能力,从而增强了勇于向困难挑战,不断进取的意识。

高校的国防教育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现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代青年有一个比较突出的弱点,那就是自我意识强,缺乏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而国防教育在这方面具有独到的功效,无论是它的教育内容还是组织形式,教育环境还是方法措施,都将对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这种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对校风和学风以及班级建设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军事课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防教育为高校教育注入了活力,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接受能力快,特别是刚迈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他们充满对大学的好奇和渴望,大学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和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的国防教育有着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在军事课程之内接受系统国防教育,充分发挥着国防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通过基本军事技能训练能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并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军事训练很好的培养了他们顽强拼搏和集体主义协作的精神,增强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集体荣誉感,为他们的大学生活乃至将来的工作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篇7:国防与道德的关系心得体会

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建立军训制,每年新学年开学,学校都会组织、安排新生进行军事训练。通过军训,可以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掌握必要的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军训,可以学习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增强学生组织纪律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思想。通过军训,加强军民共建,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学生作为国家公民,对于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的繁荣和富强有着神圣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一项事关国家兴衰的战略性任务。振兴国防,教育为本。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事业的希望,加强对他们的国防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和命运。大学生军训,主要是对其进行军事基础知识教育和必要的军事技能训练,增强他们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能力。

大学生军事训练对培养国家国防后备人才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有着其它形式不可代替的作用。

首先,学生军训能够奠定后备兵员的思想根本。

国民国防观念的强弱,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集体体现,也是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象征,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和长治久安。青年学生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生动最具有活力的群体,他们的素质高低,国防观念的强弱,将对社会起到巨大的辐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青年学生这个根基,以增强他们的民族精神来辐射、带动全社会的国防观念的增强。

学生军训是落实国防教育的极好形式,通过军训不仅使学生学到了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系统的国防知识和国际安全形式教育,使他们增强忧患意识,激发起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增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政治责任感,自觉地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多年来的军训实践证明,学生军训是落实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国防观念的治本良策,也是推动全民国防教育的客观需要的明智之举。其次,学生军训能够打牢后备兵员的军事基础。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担负着保卫祖国的光荣义务。我国《兵役法》明确规定,学生在就学期间,应该接受基本军事训练。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对适合担任军官职务的学生,要进行短期的集中训练,考核合格的,经军事机关批准,服军官预备役,并授予预备役军官军衔。这明确规定了学生参加军事训练是履行兵役义务的一种形式。当然,公民履行兵役义务还有其他几种形式,但对于学生,由于受上学期间环境等条件制约,对履行兵役义务形式的选择有其局限性。因此,党和政府抓住学生在校就读这个时机,以法律的手段使其履行兵役义务,不失为一种好办法。通过必要的军事训练,使其接受我军宗旨、任务、光荣传统、兵役教育,亲身体验军事生活,接受解放军优良传统和品德情操的感染熏陶,不断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履行兵役义务的体魄和保卫祖国的政治责任感。

第三,学生军训能够提高后备兵员的综合素质。

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一系列活动,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

障。强大的国防力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强大的物质力量,而且还包括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包括强大的常备军,而且还包含高素质的后备力量等等。随着军事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战争形态、作战样式发生了质的变革,未来战争是技术的抗衡,是人才的较量。质量建军,科技强军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走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军力量相结合的国防建设之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后备力量的强大关键在于有适应现代化战争尤其是高科技局部战争要求的高素质后备兵员。大、中、专学生文化程度高,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再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军事知识技能的训练并作为后备兵员储备起来,无疑对改善现役军队兵员的文化、科技知识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几乎世界各国的共同做法。美国在全国地方大中专院校中开设了500 多个后备军训练团,目前美军现役军官约70 %由地方大学毕业生产生。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就动用了约16 万的预备役人员和为美军提供装备保障服务的地方产业人员,而这些人员在求学期间都是经过军事训练的。

在我国,坚持走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相结合的道路,是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随着常备军的进一步精干,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地位愈来愈突出。尤其是如何提高后备兵员质量,与精干的常备军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国防建设之路,已历史地摆上了议事日程。高科技战争需要高素质人才去驾驭,而高素质的兵员,只有从提高后备兵员的文化、科技储备起点才能获得。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全民的文化、科技将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得到提高,各级各学校将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军事训练将在全体公民中形成越来越大的覆盖面,无疑可对提高后备兵员的整体素质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目前,全国地方高等院校有1000多所,年招收新生200多万人。显而易见,对这些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比较强的大、中专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军事训练,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并通过军训把他们的能量储备起来,从而达到寓军于民,寓军于校的目的,这是改善后备兵员知识结构,为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输送高素质后备兵员的有效途径。

第四,学生军训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战略之举”。

篇8:国防与道德的关系心得体会

关键词:地缘政治,国防经济

地缘政治的发展史, 也就是“地缘政治”这一概念的发展史, 《辞海》中说, 地缘政治是“关于国际政治现象制约于地理的理论。……在国际关系中它利用地理因素来为一个国家的对外战略方针, 提供理论依据”。但这一定义实则是对“地缘政治学”的解释。地缘政治是人类政治与地理环境结合和相互作用的产物, 位置、空间、资源等各种现实的和物质的地理因素直接地影响和作用于人类政治的各个环节。

而国防经济学是一门以经济学为工具, 研究与国防相关的资源配置问题, 其中, “国防经济”是研究国防经济资源配置问题的广义概念。把握上述几个概念, 进而分析它们的关系。

地缘政治是人类政治中原始、古老、自然形成的关系, 在中国, 从春秋战国时期伊始, 针对“六国皆弱惟秦独强”的战略格局, 运用不同的地缘政治策略, 苏秦盘旋游说于燕、齐、赵、魏、韩、楚等六个较弱的国家, 采用“合纵”战略联合抵抗强秦;相反, 秦国听张仪的“连横”战略, 利用六国的互相依存关系, 寻找弱点, 运用“远交近攻”等地缘政治策略, 最终统一中国。中华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 地缘政治实际上始终伴随在旁, 但“地缘政治”概念, 真正广为人所关注, 是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于1919年发表的《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文, 即“心脏地带”理论:谁统治东欧, 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 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 谁就能主宰全世界。其中的“世界岛”指欧、亚、非三大陆。此后, 还有如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等, 但无论是哪种理论, 中国始终都是当中的热点地区。

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中, 体现着地缘政治对国防发展的影响。在陆地空间, 其科技发展体现为:由骑兵到装甲车、火车, 再到两栖坦克、导弹装载车等;在海洋空间, 体现为:由帆船到蒸汽船、潜艇, 再到航空母舰等;在天空空间, 由飞机到卫星、航天器, 再到空间站等;在信息空间, 体现为: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等。总之, 地缘政治形势与生产力, 特别是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相适应。地缘政治形态的发展, 又导致了国防领域的发展:从陆地、到海洋、天空, 不正是军队从单一陆军发展到陆、海、空军的过程吗?

科技的发展必然涉及到资源的利用, 此外, 世界上的绝大部分的战争也与资源息息相关, 因此, 地理环境因素的利用过程, 也体现着地缘政治对国防发展的影响:在“领土”因素中, 体现为夺取和控制领土、基地、边界等陆地空间;在“资源”方面, 体现为获取或控制石油、矿产等资源;在“海洋”方面, 体现为争夺岛礁、大陆架、运输线等;在“环境”方面, 体现为治理自然环境, 协调人地关系等。上述要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就中国而言, 现实中存在的诸多因素, 导致了外国势力的争夺和企图分离出中国领土的政治目标, 如南海诸岛等“海洋”因素, 导致了东南亚数国与我国的争端不断发生, 相应的也影响了国防发展以及国防经济关于资源配置的考虑。此外、中国的“社会主义”这一特殊观念同样是一种“地缘政治”, 1945-1990年的冷战时代, 人们认为国际关系是按照意识形态组合的, 导致了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意识形态阵营对峙为特征的地缘政治形态, 这直接导致了前苏联和美国之间的疯狂军事备战, 核武器被大量研发、制造和储备, 不同的是前苏联因此解体, 而美国成为世界“一极”。

“地缘政治”还包含着一个词:“地缘经济”, 国防经济是为了保护国家、维护国家安全, 而作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 经济和金融同样需要保卫, 尤其对中国而言, 在和平时期, 经济竞争和金融对抗是国家间竞争和对抗的主要形式之一。中东丰富的石油储藏, 即是它们的经济命脉, 也是它们特有的“地缘经济”, 更是战火在那纷飞不止的原因。近些年, 中国也愈加重视和保护自己和“地缘经济”, 如2008年底, 中国海军舰队主动申请到索马里以外的海洋上护航, 其中一个原因便是保护我国海上石油、商贸运线等的安全, 而这更是自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之后, 中国海军第一次到远方执行任务, 可见在这方面, 我们的国防远还做得不够。

国防经济的发展, 同样也影响着、改变着地缘政治。美国国防经济的高度发展, 领先周围地区, 东西两侧海岸国防的先进, 使它不必太过担心周边地区的威胁;在中国, 国防经济的发展体现出了维护领土稳定、民族团结的一面;相比西部地区, 东部、南部的国防经济的重点发展导致了地区更加稳定, 没有重大冲突事件的发生。

尽管任务艰难, 中央政府仍对“三线建设”投入近二千亿的资金, 这既是一次大的防务活动, 也是一次大规模的全国生产力布局大调整。它的作用主要有三:第一是促进经济产业结构优化。三线建设前, 农业是西部各省经济结构的主导行业, 而三线建设后, 工业成为主导, 形成以机械、电子、化工为先导的较为先进的产业结构;二是基础建设大幅改善。三线建设前, 四川的交通有“蜀道难, 难于上青天”之谓, 十分落后, 至2015年底, 四川省普通公路总里程突破31万公里, 可谓是人类壮举。因此, 这极大促进了国防经济发展。同期, 国家还先后投入巨资建成四川攀枝花钢铁基地、重庆钢铁基地、成都钢铁基地及一大批有色金属及能源企业基地以配合国防工业;三是促进工业城镇成为地方经济新的生长点。为了配合国防工业布点分散的特点, 国家配套建立相关科研院及保障与服务性行业, 在这一趋势下, 往往一个国防工业企业所在地, 就形成了一个工业城镇, 如以电子工业为先导的绵阳市, 以航天工业为先导的西昌市, 以船舶工业为先导的江津市, 以机械工业为主导的德阳市等等。正如此, 作为国防经济对国防资源配置的一个案例, 三线建设为国防提供了先进武器装备, 为中国大陆赢得若干年的和平环境, 影响了西部、中部地区的地缘政治。除此之外, 三线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战略打下了基础, 还为西部地区带来现代文明之火, 带领它们走向繁荣安康, 这都为我们对抗来自西部的外国势力的威胁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条件, 否则, 今日之西部战区, 为中部战区要是需要运输设备、更新装备等, 将会困难许多, 战斗力难以快速提升。

此外, 外国的国防经济同样影响着我国的地缘政治。我国东部地缘政治的主要问题是与某个国家存在领土归属的争端。而东部另一国家H国, 注重高技术领域财力资源配置与装备经费处于国防结构的优化阶段, 与我国类似, 目前我国与H国目前并无较大争端, 与我国地缘政治呈平和状态。在我国西部Y国, 尽管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 该国依然没有打算缩减军费投入, 其军费开支的快速增长, 与经济疲软的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 该国作为南亚地区的大国, 直接影响着我国西部的地缘政治, 并且在不久将来, 该国的问题将成为我国重点关注对象。关于东南亚, 自2009年7月, 美国国务卿在美国缺席了几届的东盟地区论坛上, 表示美国重返亚太, 并且和东盟签订了《东南亚友好条约》以来, 出于扩充军备, 维护安全等多种目的, 东盟各国都对本国的防卫战略和建军方针持续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更加注重军事力量在国家利益中的作用, 不断增加军费投入, 调整军费结构, 大幅度增购武器装备, 形成了一股扩充军备热潮, 此外, 我国与东南亚长期存在领海纠纷, 我国与东南亚的地缘政治问题同样十分突出, 这给南部战区带来了极大挑战。综上来看, 目前我国出现的主要威胁, 其威胁国的国防经济普遍注重作战提升, 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我们面临很严重的政治问题, 为此, 我国应关注、分析外国的国防经济支出, 以更好作出相应的措施。

地缘政治的变动为我们指明了国防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 首先是要在相关热点地区建立军工共生体。所谓共生, 泛指事物之间形成的和谐同处、相互促进、互利共荣的生存状态。在这种生存状态下, 共生单元表现得更具竞争力、生存力和战斗力。作为国防经济的重点内容, 中国军工产业这个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产业, 要做到快速发展, 支援军队以对抗敌对势力, 就应当形成军工共生体, 例如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 它分为两个平台:一是军品资本运营平台, 包括:飞机制造的“西飞国际”, 发动机的“S吉生化”, 机械设备的“力源液压”, 电子器件的“一航沈飞”, 汽车制造的“中航精机”, 贸易地产的“中航地产”等, 这种共生模式下的军工企业更具战略竞争力, 能始终将技术领先世界, 而企业本身又盈利不止。在前述中的前苏联, 由于耗尽国库, 使计划破产, 而竞争者美囯, 由于采用军工共生的方法, 使资金同时在政府和民间吸收流动, 不仅没有造成负担, 还促进了军民两者共同的盈利, 也因此不像前苏联那样后劲不足, 赢得了冷战的胜利。鉴于此, 及当前我国地缘政治, 在西部、东部, 我国应形成航天、发动机、钢铁、机械等军工共生体, 在南部、东南部形成船舰、电子等军工共生体, 同时促进省地经济发展, 从而带动地区发展, 实现军民双丰收, 对于西部起防抗维稳、储备装备、加强武装的作用。但是, 目前我国的共生建设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是缺乏军民融合共同推进的机构, 二是缺乏军民技术融合发展战略规划, 三是现行法规制度不完善, 影响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坚定不移地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道路是党中央关于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 要加快建好军工共生体, 我国应构筑统一的囯家工业体系, 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工业的引领作用, 推进国家科技体系创新发展。

与此同时, 国防经济的配置与发展也深深影响着地缘政治。从上述各国军费开支变化来看, 军费高增的国家直接或间接地与我国有某些方面的争执, 由于中国的强大, 某些敌视国将不得不大力发展军事, 以抗衡中国这条巨龙, 而那些军费开支下降的囯家如欧洲等国, 与我国关系平稳。

结语:

在总体上, 地缘政治决定国防经济的配置和发展, 而囯防经济的资源配置与谋划依赖于地缘政治并且反作用于地缘政治。不同历史条件下, 地缘政治会发生某些改变, 相应地我们应配置与之相适应的国防经济, 以提高效率, 节省开支, 实现国家安全与人民利益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0, 8.

[2] (英) 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M].商务印书馆, 2007, 10.

[3]丁力.地缘大战略[M].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 2.

[4]郭中候, 蒋义文.21世纪世界军费动态:2009-2013[M].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1, 07.

[5]陆俊元.地缘政治的本质与规律[M].时事出版社, 2005, 12.

[6]卢周来.现代国防经济教程[M].石油出版社, 2006, 12.

篇9:国防与道德的关系心得体会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1—0281—02

对高等教育而言,国防教育既是教育功能的延伸,又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承担了越来越全面的国防建设和国防意识培育的社会功能。故科学实施国防教育,处理好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达成更全面的教育目的和综合性的培养教育效果,是确保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功效最优化的关键所在。

一、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一致性

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1.总体目标上的一致性。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即培养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四有”新人。比如国防教育主要形式之一的军训,可以使大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学习解放军坚定的政治立场、崇高的道德情操和勇于献身的品格,促进他们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需要,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此,要教育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专业献身精神和职业道德素养。可见,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最终目标上是一致的。

2.教育内容上的一致性。思想,是制约人们行动的各种精神要素,包括兴趣、认识、情感、信念、意志、习惯观念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而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则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爱军尚武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国防理想道德教育等,其中,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核心。通过国防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国防观,强化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进一步提高政治觉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提高为国防现代化奋斗的自觉性。所以说,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相当一部分教育内容上是重叠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国防教育的重要作用

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两大主题的今天,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带动国防教育的开展,促进大学生全面认识当今世界的形势,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防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

1.形势政策教育能促进大学生全面认识当今国际形势,增强国防观念。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的安全形势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大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能为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提供思想准备,有利于引导大学生从全局来观察国防问题,促使大学生站在国家安危、民族兴衰的高度,认识巩固国防和加速国家经济建设的必要性,树立强烈的国防观念,增强他们关注国防、自觉接受国防教育的责任意识。

2.爱国主义教育能培养大学生的国家至上意识,强化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注重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也是国防教育的目的所在。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能促进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自觉接受国防教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坚定报效祖国的信心和决心。而大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信心和决心,他就必然会自觉自愿地接受国防教育,搞好国防训练。

4.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国防教育的全面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灵活运用思想灌输、活动渗透、媒体宣传、环境熏陶等方式,使国防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如利用开学典礼、新生军训、重大事件、重要节日等机会,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利用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电视等媒介,通过形势报告、知识展览、文艺演出、法规宣传等形式,有效增强国防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另外,利用网络来开展国防教育,能够拓展高校国防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吸引大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大学生的军事理论水平。

三、高校国防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高校国防教育不仅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知识,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丰富和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

1.有利于将“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高知人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这就要求大学生从单纯学习的学生转变为担负重任的建设者,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当代大学生是在和平、安逸、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自我意识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缺乏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何使他们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国防教育在这方面具有独特功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较为严格的军事训练,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竞争向上的团队精神,增强国防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培养集体主义荣誉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生活习惯。此外,对在校大学生有计划地开展军事训练,学习军事科学知识,可以为国家储备一大批既掌握一定的军事科学理论和军事技能,又精通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专业人才和后备军官。这对于中国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夺取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灌输国家意志,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国家意志从总体上说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是人民在一定时期对国家事务的整体性的意思表达。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以其强烈的思想性和特有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在增强国防观念的同时,思想政治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这为他们确立正确的“三观”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军训,使大学生重新思索人生的价值,进一步认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使他们认识到,要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的一代,就必须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可见,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确立人生目标起到了导向作用,有利于高校德育总体目标的实現。

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国防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激发爱国热情,强化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培养公民为国家安全和发展而献身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古今中外,不管国家制度、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存在何种差异,都把“爱国”作为国防教育的核心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爱国主义始终是国防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永恒的主题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校最生动、最实际、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通过国防教育,可以有的放矢,系统地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发展与国家安危,个人理想的实现与国家的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保卫祖国与建设祖国的关系,克服、纠正少数大学生贪图安逸,怕吃苦,怕打仗,不想参加军训,认为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建设祖国,把保卫祖国与建设祖国截然分开的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

4.有利于完善人格,健全心理,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当代大学生由于知识量逐年增加,实践能力日益增强,意志品格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因为多数是在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应试教育的氛围下,他们的人生道路比较顺利,受挫折少。进入大学,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增长,参与社会的意识逐年提高。面对社会急剧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刺激,面对大学生活的新特点,他们的心理定式被打破,意志脆弱的心理缺点有所暴露。高校国防教育是一项团体活动,具有对抗性、竞争性、冒险性和艰苦性。通过组织各种类型的比赛、达标、测验,不仅可以使学生懂得胜利的不易,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难的勇气,勇于拼搏的精神,同时也是挫折教育的最好课堂。面对竞争中的失败和挫折,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确看待失败、面对失败、承受失败,培养学生自我调节心态的能力,帮助学生塑造豁达、开朗的性格,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

总之,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内在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又有一定的区别。国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尽管当前高校国防教育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与不足,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别的教育教学过程所无法替代的。可以肯定,国防教育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意见的通知[Z].国办发[2001]48号.

[2]杨邵愈.高校国防教育与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6.

[3]杜维彦.论国防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5,(10).

[4]刘健.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报,2006,(1).

上一篇:暑期社会实践关于招生下一篇:意识是安全的最高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