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身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关系

2024-05-04

论自身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关系(通用7篇)

篇1:论自身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关系

论自身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关系

摘要:

通过分别对思想道德与社会公德的论述,并时刻结合我们大学生自身提出怎样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分析了自身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的联系,从双方的相互联系中提出了我们应该怎样做。

关键词:思想道德道德修养社会公德

正文:

一、思想道德

(一)、什么是思想道德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①,是维系社会结构的重要依托,也是社会意识转型的敏感地域。

(二)、思想道德的意义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它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它借助于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形式,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认识自己对家庭、他人、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使人们的道德实践建立在明辨善恶的认识基础上,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积极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②。

综上,道德不但能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意志、行为和品格,也能深刻的影响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对它重视起来,努力培养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从而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怎样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的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③我们作为肩负祖国未来神圣使命的当代的大学生,不仅在学识上,更应在道德上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更应该深入体会这20字的道德规范的意义。

1.“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我们要把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最高位置,自觉承担对国①

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90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92页

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12页

家应尽的义务,关心国家动态,增强国防观念,维护祖国统一。我国当今社会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作为一名合法公民,守法也是我们必须做到的。社会的法制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只有每个公民都做到爱国守法,才有实现和谐社会可能。

2.“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现在各高校考试作弊、拖欠助学贷款、论文剽窃等一些违背诚信现象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做到诚信,即使在小事情上,答应过他人就一定要努力做到。在学术上更应严谨、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

3.“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我们这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些人在家中被娇生惯养会容易变得有些自私,但在社会的生活中我们都是平等的。因此,应当多一些为他人着想,尤其是我们这些在外过集体生活的大学生们,宿舍的同学之间多一些谦让、多一份关心会让大学生活变得美好而难忘。

4.“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勤俭是我们传统中传播最久的美德之一,“勤俭”即勤劳和节俭,勤劳指的是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和品质,它要求人们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和丰富自己的生活。节俭指的是人们对待生活消费的态度,它要求人们应当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俭约财力。我们现在还没有经济来源,更应珍惜父母的劳动果实,在生活中不攀比,把精力放在学习和锻炼自身上,让大学过得更加有意义。

5.“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社会。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只有大家都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整个社会才能正常的运转。我们现在虽然还没有工作,但也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志愿者的活动来回报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二、社会公德

(一)、什么是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的层面主要体现在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的层面体现在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

自然的层面体现在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二)、社会公德的具体内容

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1.“文明礼貌” 它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亦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承发扬。文明礼貌其实很简单,对人多一些尊重、多一点微笑、多一分帮助,这些都应体现在我们的言行举止,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2.“助人为乐”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遇到困难和不如意的时候,这时不要吝啬你的关心和帮助。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你也会学习到很多知识,得到许多快乐。

3.“爱护公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设施也变得越来越完善,但这还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共同保护,才能使公共财物物尽其用。爱护公物不但体现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识,因此我们应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实际行动提高社会公德素质。

4.“保护环境” 对于我们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上的环境破坏日益严重,不但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在恶化,对于后代可用资源也越来越少。随之而来的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地球已经在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5.“遵纪守法”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代的社会中更需要法律来约束人们的日常行为,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身权利。在法律的规范下,社会生活才能变得安定、有条不紊。

(三)、社会公德的意义

社会公德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只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才会被人们所尊重。那些违反社会公德的人,将被人们所不齿。社会公德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演变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1.加强公民社会公德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保持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保障。生存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社会协调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实践证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社会的良好发展,更谈不上人类的全面发展。④④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26页

2.加强公民社会公德建设才能促进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每一个公民都要在社会中争取做个道德规范的好公民;在职业生涯中做一个好工作者;在家庭生活里做一个好的家庭成员,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相处。

3.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是社会的主体,各种社会关系就是人在其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建立起来的。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所以,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也就成为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

三、个人道德与社会公德的关系

(一)、个人道德对社会公德的影响

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个人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社会成员无论职业、地位、身份如何,只要进入公共生活场所,都应当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如果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整个社会就会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人民群众就不可能安居乐业,社会和谐也无从谈起。⑤

总之,个人品德文明理性,社会就增添一份和谐,个人品德粗暴无理,社会就增添一份纷乱。

(二)、社会公德对个人道德的影响

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高尚的社会内,就会感到安全、祥和、融洽,在这种氛围下我们就会情不自禁的也注意自己的行为。相反,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缺乏道德的社会内,周围都是一批目光短浅、自私资历之人,我们也会不得不为自己着想。

这就好像领一群小学生到公园去玩,教师告诉孩子们在公园不要乱扔果皮纸屑。当孩子们来到一所卫生很差、满地肮脏的公园时,孩子们会忘记教师的叮嘱,而和以前扔脏东西的人一样,随便丢垃圾。相反,如果孩子们来到一所卫生良好的公园,甚至不用教师的提醒,孩子们也会自动地保持公园的清洁。⑥

由此可见,社会公德的好坏,也会对生活在其中的人有着莫大的影响。

(三)、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做

虽然有人说我们大学生是社会上高素质人群的聚集地,但这种说法多半源于对教育水平的认识,而在现代大学生当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缺乏社会公德的行为,这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图书馆、食堂的占座,打饭坐车时的无秩序,课桌⑤

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23页《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茅于轼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54页

文化、墙壁文化都十分普遍,践踏草坪,乱丢垃圾更是随处可见,这些都说明我们当代大学生素质还有待提高。

作为新世纪新时代的大学生,将来祖国的栋梁,我们更应该注重个人公共道德的培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会什么是符合社会公德的行为,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的素养,并带动他人,从而影响社会。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国人的道德前景》,2003年第二版,茅于轼著,暨南大学出版社

篇2:论自身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关系

[摘要]:社会公德是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大学生是社会公德建设过程中的领头羊.加强大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是社会公德建设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本文从大学生的特殊社会身份出发——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阐述了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现状以及加强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对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性.并就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个体道德提出了有关措施.[关键词]: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社会公德建设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在当前我国社会公德建设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作为时代的骄子,应当承担起社会赋予的新使命,为我国社会公德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同时就对大学生的个人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个人道德素质,才能具备良好的公德意识.才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才能有力推动社会公德建设的进程.一、大学生在社会公德建设中扮演的角色

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现代化建设需要大学生的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自然而然,社会公德建设要想顺利进行,大学生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正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空间.大学生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敢为人先,勇于探索,不被陈旧观念束缚,具有创新精神.同时,他们拥有牢固的专业知识,掌握着着这个社会先进的生产力.此外,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广泛的融社会的方方面面,是社会公德意识的有力传播者,也正因为大学生的上述特点,决定了他们无疑是社会公德建设过程中的中坚力量.二、加强大学生的个体道德修养对社会主义公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既然作为社会公德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也就成了一个社会全体人民公德意识的缩影.那么大学生在投身于社会公德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在社会公德建设中发挥积极影响.(一)、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使大学生更好的投入社会公德建设中

大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水平决定了公德意识的高低,具备良好的公德意识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建设的前提条件.大学生应自觉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把加强,我国遵守社会公德的现状总体是良好的.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志愿军已成为“无偿献血”、“捐献骨髓”、“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的主力军.奥运会和世博会也随处可见大学生的身影.当代大学生已成为我国传播社会公德意识和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的重要力量.但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甚至令人堪忧的的因素存在.1、大学生公德现象的缺失

(1)、社会公德意识薄弱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设力度,提出了“以德治国”的口号,全国各个高校也努力加强大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但源于传统的教育体制,多数学校仍以成绩作为评价大学生的标准,不能真正的将德育融入日常教育工作中去.导致大学生自我意识仍过于强烈,社会公德意识相对薄弱.(2)、行知不统一

大学生是具有高水平文化的知识分子,同时他们又拥有牢固的专业的技能, 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的贡献者.在如今社会公德建设的伟大背景下,大学生又义无反顾得成为了社会公德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接受的是高等教育,他们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能够把社会公的的内容和概念铭记于心,也能将社会功德意识传播给社会.但是大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自我意识仍过于强烈,以至于当具体到自我行动上时,不能表现出一个大学生的理应传播给社会的积极做法.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数见不鲜.最常见的,比如在公交车上,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些大学生坐着而一些老人或小孩站着的现象.虽然他们也知道尊老爱幼是美德,却不能落实于行动.(3)、易受社会负面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伴随着,人们的思想道德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近几年来,西方的一些思想陆续传入我国,其中不乏一些与我国传统道德相违背的思想,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这对我国的社会风气产生了极坏的影响.而大学生是一群富有生气与活力的群体,思想

上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很容易被不良风气侵蚀思想.我们也经常可以听到有关的报道.所以,努力改善大学生公德意识是社会公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提高大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是根本性措施.大学生应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为社会公德建设贡献力量.(二)、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能促进全体公民的道德修养,为社会公德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规定: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众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公民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1】.而大学生正可以凭借自己特殊的社会身份,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自已的自已的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公德素养,努力做社会公的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而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一言一行给予普遍关注.这样,大学生就可以通过自身带给社会积极影响,使社会公民的道德意识加强,有力的促进了社会公德建设.三、大学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措施

求知与修养相结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文化传统.没有好的思想品德,也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也就难以大有作为.青年时期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2】

(一)、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好理论基础

大学生必须具备出充足的理论基础,才能为行动做出指南.理论是行动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必定不能付出良好的行动.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这样才能促进个人道德修养的不断提高.其中,最根本的是要努力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他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我道德修养,锤炼优良品质,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指明了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就是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加强道德修的过程.所以,大学生应努力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牢固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从了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二)、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3】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为大学生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提出了具体的做法要求,大学生掌握并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实际生活中按照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这是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基本保证.(三)、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有理论还必须有实践,如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正在蓬勃展开,比如:无偿献血”“扶残助残”等活动,大学生通过积极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宣传社会公德意识,传播文明新风,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是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可以增强践行社会公德的自觉性.不断完善自我,并且可以增进与他人的交流,在充分表现自已的同时又能学习他人的优良品质,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四)、向模范人物学习

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一再告诉我们要向先进人物看齐.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涌现出许多的道德模范.他们身上具有的那些优良品质,是大学生应该看齐的.以先进人物作为学习的榜样,作为自己成长道路上的良师,可以不断激励自己,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使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不断提高.综上所述, 大学生作为当代的知识分子,是肩负推动社会发展使命的重要群体,每个人都应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积极投身于社会公德建设,树立新风,创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参考文献:

篇3:论自身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关系

公德和私德都具有规范和德性两层内涵。在规范意义上,公德指那些调整公共交往关系,使人们在公共交往中有尊严地相互对待的规则。私德则指那些调整私人交往关系,维护人们在私人交往中有尊严地相互对待的规则。德性指人的优秀的品质。在德性意义上,公德主要是个人在以社会成员身份与他人的交往中体现的德性,个人在公共场域的行为中体现的德性,个人在主观上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中体现的德性。私德主要是个人以私人身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体现的德性,在私人领域的行为中体现的德性,在主观上维护私人利益的行为中体现的德性。①

对公德与私德的辩证关系作一清晰的辨析,有助于我们在道德建设过程中依据其特点把握好二者的边界,提高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公德与私德的区别

公德与私德反映公共交往与私人交往的道德需要,相互有着较明显的区别。

1.1 公德与私德的价值诉求不同

无论公德还是私德,实质上都体现为个人对于他人的关爱和贡献,即利他。但是,不同类型的交往中的利他行为源于不同的诉求。在生活领域的分化越来越深刻的现代社会里,私人领域愈来愈成为一个追求、表达、享受感情的领域。在私人生活中,人们体恤、激励着自己,给予并享受着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其它由志趣相投带来的涉及少数人的情感滋润。正确对待各种感情,使其既不泛滥又不匮乏,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私德的根本诉求。因此,私德主要表现为私人之间通过仁慈、友爱、感恩等重感情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利他品质,标识人们对于爱情、亲情、友情等人间情谊的追求,它的运行基于对人的情感权利的承认与尊重。从价值追求来说,私德主要表示对情感的推崇和重视,因此,私人交往中的人们,正确地对待感情、在感情的驱使下做合宜的事情是私德的核心追求。

在公共交往领域,没有情感联系、也没什么直接利益关联的人们处理各种关系主要通过理性的计算和权衡。个人通过公共交往实现自身的利益,并且认识到公共交往与自身利益的相关性,发现为公共利益负责、维护合理有序的公共交往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公共交往中,只有公正的制度、规则才能保证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使公共交往、公共利益具有最真实的公共性,因此,人们往往会在理性的引导下追求、维护公正的制度和公共利益的实现,以保证自己的利益,公共交往领域成为人们充分运用理性且追问规则之合理性的领域。因而,人们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权衡认识公共利益,并且自觉承担对于公共利益的责任是公德的根本诉求。公德的运行基于对人的理性能力的信赖以及公共交往规则对公平正义的保障。

1.2 公德与私德的激励机制有别

私德崇尚仁爱,在私人之间,利他行为的主要激励因素主要是感情。现代社会里,私人之间交往的主要纽带是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然后才是感情基础上的各种利益联系。人们在私人交往中,相互间发生直接的特殊性交往,感受着对方的照顾和呵护,有足够的机会体察到对方的关爱、善意,因此,私人之间通过大量的交往,有充分的机会积累相互给予的情谊,这些感情的积累反过来成为促使人们遵守道德规范、知恩图报、相互善待的种种理由。私德重视、运用的主要就是人生情感生活中的感恩效力之理。在现实的交往关系中,私人之间出现伤害感情的事情是很严重的,也从反面证明了感情对于私德意识和私德行为具有重要的激励、制约作用。

公德维护公正之理,公德行为的激励因素往往来自理性对公正的认知和追求。公德表现于人们对公共交往秩序和公共利益的维护,以最终促进国家、人类的永续发展。不过,公共交往所维护的公共利益是众多的个人利益的重叠部分,与个人日常生活中丰富的利益需求有一定的距离,而且公共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基本上是陌生人关系,因此,有序的公共交往主要是通过各种制度安排进行的,甚至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公共交往。公正的制度安排能够使理性的人们发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相关性,促使人们通过权衡选择维护公平正义和公共利益,即公德意识和行为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理性的驱动。因而,如果说私德强调律己、责己的话,公德既强调律己,又隐含律他的前提,律己主要源于人们认同公共利益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律他则表现为人们需要能够保障公正的环境。

1.3 公德与私德的道德思维方式不同

道德思维是人的一种求善的思维,是人关于道德现象进行的理性思考和推理活动,由思维主体、思维对象、思维方法等构成。私德思维是人们为了表示对特定对象的尊重而主动表达出友善、为对方着想的思维活动,思维对象是特定的,可以是自己本人,也可以是亲属、朋友等。私德思维中,作为思维主体的我和思维活动指向的对象都是特殊的,属于特殊性思维。私德思维遵循的是私人之间的感恩效力之理,而任何一对私人关系都是独特的,都有特定的要求,因此,人们在处理私人关系时,就显得没有统一的标准。

公德思维的主体则是群体甚至是类的一分子,思维的对象也是不特定的一般人,即思维的主体和对象往往都是一般的、普通的。公德思维的主体我的善意和付出的目的是利于公共交往、促进公共利益,是为众人的继续生存和生存得好而尽一点责任。我作为公众的一员坚持社会公正原则,平等对待所有人。因此公德思维的出发点和落脚处都是公共利益而不是某个特定的对象,虽然利他行为往往落实到某个人身上,但是,这种行为遵循统一的标准,是可以复制的。

总之,公德与私德作为人的优秀品质,反映人的价值追求、思维方式以及主要的激励因素,在这三个方面,它们的区别还是明显的,正是这些区别决定了二者相对独立存在与发展的必要。通常,私人交往主要以感情为纽带,然后才是在此基础上的利益联系。人情的厚薄、交情的深浅,决定着道德责任、道德义务的大小。感情是有限的、仁爱是偏私的,不可能所有人面前一视同仁,做不到人人平等。感情的特点,决定了私人关系必然呈现出有亲疏远近之别的差序格局,因此,主要依赖感情的激励、对感情的合宜运用所产生的私德,就很难推广、适用于没什么感情联系的陌生人之间,由私德很难外推出公德,或者说,一个人私德高尚,并不一定公德没有瑕疵。有鉴于此,我们的道德建设中需要分别培育公德与私德,才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公德与私德发展的内在要求。

2 公德与私德的联系

2.1 现代社会交往生活需要公德与私德共生共存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交往方式决定道德这种社会意识,反过来,道德又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反映人们对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交往维护人的尊严的要求。因此,公德与私德的差异其实源于公共交往生活与私人交往生活的差异。现代社会的分工与分化越来越深刻,私人交往形成的私人领域与公共交往形成的公共领域之间由传统社会、近代社会里的分化不充分,发展到了现代社会里越来越泾渭分明,是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同等重要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私人领域涉及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既不必直接呈现或展开于社会之中,也不必或不能完全为社会所控制和支配,具有隐蔽性、私人性,阿伦特说:“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区分相当于应该显现出来的东西与应该隐藏起来的东西之间的区分。”②私人交往中的友情、个人之间的彼此感通、朋友间的亲密交往等既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又不必、不宜公之于众。我们的道德建设要尊重、保护这类需要。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就表现为对个体生活私密性的肯定和尊重。私德是私人领域交往的润滑剂,因此,建设私德,培育公民维持良好的私人交往的能力,能够促进私人领域的健康发展。

公共领域主要涉及的是人们相互交往、公开参与的活动,具有公开性、开放性特点。公共交往生活的有序运行特别依赖各种规则的保障。因为,参与公共交往生活的人是不特定的多数人,主要以陌生人为主,陌生人之间交往的短暂性使他们不可能依赖人格的力量或某个权威或直接的舆论压力迫使人们遵守公共交往规则,而只能诉诸各种规范,对于违背交往规范的行为,予以相应的惩罚。对公共交往规则的认同和自觉遵守是公德的主要内容,为了维护公共交往的有序进行,必须加强公德建设。

公共交往领域与私人生活领域既然是两个领域,既相互影响,又独立发展,对于其存在、发展的道德反映的公德与私德也就同样需要发展,才能适应公德与私德本身发展规律的要求,提高道德建设的有效性。反过来,通过道德建设中正确处理公德与私德的关系来对现实交往生活予以调整,在保持公德与私德的界限的同时促进其共同发展,又有助于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调谐到一个有机的良性互动位置,使公共领域能实现对私人领域的保障,同时私人领域也不侵害公共领域。历史的事实表明,无论是以公为本位还是以私为本位,结果都是两损两伤,个人主义太强行不通,而完全的整体主义,不要“私”的“公”肯定也是行不通的。

2.2 促进当代中国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需要公德与私德同步发展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理想的价值目标,也是建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③我们党和国家在思想上、理论上一贯坚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立场,因而,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应有之义。

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全面交往关系的塑造。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协调、规范的公共交往生活对个体有很强的塑造作用,个人离不开这种塑造。只有真正参与公共交往,个人才能实际地融入社会生活,成为国家这一类政治共同体的成员。通过公共交往的现实化环节,形成、确证公民身份,养成符合公共交往生活需要的多方面的品格、素质。但是,主要通过私人生活养成的个体的内在品格、精神素质即私德对于公共交往的协调运转也有重要作用。从生活方式的选择到家庭伦理责任的确认;从环保意识到消费取向等,都首先表现为个体私人生活领域的观念,然而,它们同时又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公共交往实践。在其现实性上,个人既是公共领域的公民,又是私人领域的普通社会成员,每个人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和身份。健康的私人交往和公正有序的公共交往能够培养个人良好的私德与公德,有助于实现个人的各种角色与身份的和谐、稳定,而不是彼此冲突;使人具备多方面的才能,而不是人格分裂;促进个体选择与社会引导、自我努力与社会制约的统一,促进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归根结底,公德与私德是公共交往与私人交往的价值反映,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丰富的私人交往和公正有序的公共交往,需要温暖的感情和有效的理性,需要私德和公德。人生的丰富性本就源于多样的交往关系,单面人或单向度的人是令人遗憾的,因此,为了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我们的道德建设需要适时反映社会交往生活的需要,同步建设公德与私德,促进公民在道德方面的全面发展。

2.3 成就人们的完美个性需要公德与私德的共同发展

经验告诉我们,在很多人身上美德并不是统一的。如“巴顿将军勇敢但没有耐心,也不够宽容。比尔·克林顿富有同情心但在美女面前不能自制。甘地是勇敢、正义、正直的楷模,但也是一个冷酷而没有同情心的丈夫。特蕾莎修女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但也是一个苛刻、很难相处的人。”④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美德必定是分离的、破碎的,或许有人具有几乎所有的美德。

生活中也有众多的因素会导致人们具有“有限的美德统一性”(the limited unity of virtue),即美德“在某些范围内”具有统一性。如:(1)道德主体在其特定的生活圈子中表现出某种美德,但在这一圈子之外则不一定表现这一美德。比如,某人对其朋友和同事非常慷慨,但对一般的点头之交以及陌生人则不一定慷慨。(2)在同一个生活圈子中,道德主体的所有美德也不一定是统一的。就是说,一个人在其朋友圈子中表现出仁慈的美德,他并不一定也是公正的、勇敢的等等。⑤正是这一经验支持我们尽可能倡导更为全面的道德,对道德教育的对象坚持进行全面的道德训练。这也可以解释何以私德难以推导出公德,昭示人们公德与私德建设都不可偏废。

3 小结

作为一对对应性现象,公德与私德有内在机理方面的较明显区别,二者有不同的价值诉求、激励机制、思维方式,当然,归根结底,公德与私德的不同源于公共交往领域与私人交往领域的不同。但是,公德与私德并不截然对立,二者统一于整体的道德现象和社会交往实践。为了发展、维护公正有序的公共交往和丰富健康的私人交往、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以及人的道德统一性的生成等,我们的道德建设需要公德与私德同步发展,共生共存。

注释

11张建英,罗承选,胡耀忠.公德与私德概念的辨析与厘定[J].伦理学研究,2010.1:81-86.2[德]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文化与公共性[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00-101.

2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34 Susan Wolf(2007),"Moral Psychology and the Unity of the Virtues",Ratio 20,p.146.

篇4:道德与社会公德探究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人都希望得到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上的满足。人类既是自我供给者,又是共同生活者。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进而保证和促进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人们必须遵守一些共同的约定,或称之为“规矩”,这种“规矩”进而就成为一种规范,即道德。就是说,道德现象的发生,首先是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其根源深藏于经济事实之中。从社会群体的角度讲,道德是一种规范;从个体的角度讲,道德又演化为对社会规范的遵守与否。总而言之,道德产生于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这是道德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历史上不论哪个阶级,都要用本阶级的道德为其法纪作辩护,也都要用法纪的强制力来推行和维护他们所宣扬的道德。在如今社会主义社会里,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凡是法纪所鼓励、提倡、培养的,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要求的、光荣的、正义的行为;凡是法纪所禁止的行为,也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谴责的、不道德的行为。这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守法,才有可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反过来说,一个不守法的人,也必定是不道德的人。因此,遵纪守法是一个公民的立身之本、处世之本。

1.遵纪守法是促进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人类必须有法纪并且遵守法纪,否则他们的生活将像最野蛮的兽类一样。”即使是在现代文明社会,法纪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交通法规,人们走路、开车随心所欲,交通状况就会一片混乱,交通事故所带来的不幸就会随时降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经济法规,经济秩序就会混乱不堪,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行为就会肆无忌惮,经济就会陷入绝境。所以,社会要稳定发展,必须要有法纪,并且要遵守纪法。

2.法律与道德的平衡。自近代社会以来,法与道德就发生了剥离,进而成为社会规范的主导,但这并不意味着道德力量的衰竭,法律至上诉求也并不意味着法律万能。恰恰相反,现代法治秩序则仰赖于道德秩序的有力支撑。首先,法治秩序的建立和维护离不开道德秩序。其次,过度依赖法律而忽视道德,很容易造成人异化和在日常生活的畸变。再次,伦理道德提供的社会资本构成了“自生自发”秩序的重要动力和根基。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得斯鸠曾经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如果说健全的制度就是所谓“界限”的话,加大对违规逾矩者的查处力度才是确保权力“望而却步”的关键所在。

三、社会公德与道德的关系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亦称“公共道德”或“公德”,即列宁所说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道德建设被提到首位。道德是分领域的、分层次的,道德中的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公德建设是道德建设的核心,是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人们的一些公共道德行为引起了社会上部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争论,呼吁“要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首要的是提高国民的素质,这必须要抓公民的公德意识和公德修养”。从每一个行业、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关系到人们生活细节的领域中,采取细致而具体的行动,来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我们要从细微的生活小节中积累公德习惯,引导人们的公德习惯由要求遵守到我要遵守转变;由外在的要求到内在的需求转变,从而由量变引发质变。

四、要推动社会公德的确立与发展

目前,在我国既承受着信仰缺乏的伤害,又面临着信仰需求的饥渴。没有信仰的人就是什么都不信的人,一个精神上什么都不信的人,只有相信感官了,那么,金钱成了其疯狂追逐的载体。面对人性集体沉沦的危机,我们更需要一个坚定的信仰来作民众“内在的法律”,来统一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要告诉人们该坚持什么,该摒弃什么;学会敬畏,懂得规矩,以培养民间自治能力。要使社会和谐、公民的素质提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惩戒机制和公德维护机制,以形成“失德受惩”的局面。这支队伍包括公务员、社会团体和广大人民群众。要在公务员队伍中认真开展社会公德意意识教育,使他们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榜样力量;要发展维护社会公德的社会团体,使他们能够成为监督公众履行社会公德的支持力量;要在公众中进行系统的社会公德意识教育,用具体的规章制度影响每一个人,让大家感觉遵守公德光荣,破坏公德可耻,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主要力量。榜样力量、支持力量和主要力量形成合力,就会推动社会公德的确立与发展。

篇5:论思想道德修养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首先,有助于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更好地完成大学期间的发展任务。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将经受多方面的新考验。它既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意味着发展的机遇。然而,由于当代社会背景以及个体特点及其经历的原因,近年来大学生在这一转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为突出,严重地影响大学生教育任务的完成及个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素质,增加应对现实中各种挑战的能力,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完成大学期间的各项发展任务,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

其次,有助于青年学生积极探讨人生的具体问题及其哲理,尽快选择并走上成功之路。随着大学生离开家庭并逐渐融入社会,他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有关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具体问题,并引发有关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相应思索。“思想道德修养”课程针对大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特点,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的具体问题出发,进而透过具体现象探讨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哲理问题,将有助于青年学子拨开市场经济的迷雾,避免西方资本主义价值取向的干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从而为自己的成才拨正航向。

最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学习,还将有利于青年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实现自我的新境界。修身养性向来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境界,它既是青年人个体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承担了重要责任,党和政府对此也寄托了殷切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青年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并在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摆脱了低级趣味的人,无愧于时代与民族的重托,真正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学习其他任何课程一样,要学好思想道德修养课也要注意一定的学习方法。

篇6:论人生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摘要】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由单个的人组成的社会,彼此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生的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密切联系的,相辅相成的。人生的自我价值在于他的存在得到社会认可以及他为社会的发展所做的事,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具有的关系应该是一个人对社会发展进步贡献越大就越能体现他的人生的自我价值高。

【关键词】人生自身价值社会价值关系

一、人生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定义 自我价值,是指自我的潜力得以发展,自我的目标得以实现,自我的欲求得以满足。

社会价值,是指对社会中其他成员或整个社会有用处,有好处。

很清楚,自我价值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每一个人的目标都只能够通过社会和其他人才能实现,所以,社会具有优先性。比如,你的目标是要成为富翁。那么,你要实现这个目标,不外乎就是要通过正当的途径,让社会中其他成员的钱转移到你的口袋里来。假如你对其他人没有好处,没有作用,别人会愿意把钱转移到你吗?其他几乎所有事情都是这样。你对别人越有用,你就有可能获得越多的钱或者别的你想要的东西。

另外,由于自我总是处于与其他人的关系之中,因而,他的自我价值如果仅仅是自己肯定,而不能获得别人的肯定,那么他也不会满足,除非他是阿Q。如果一个人的潜力发挥出来了,取得了成功,自己感到满意,固然很好。但是,如果在这同时,别人也对他满意,别人对他的成功持肯定和认可态度,那么,他的成功就更大,就更可靠,更真实。而要达到这一点,除了对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之外,没有别的正常的途径。

所以说,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主要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二、人生的价值

人生价值是价值的属概念,也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特定关系。在人生价值关系中,价值客体是人生,指的是一个人的生命过程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而价值主体则是人。人生价值不同于其他客体的价值,一方面,人生价值必须体现为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人生价值又必须表现为满足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人生价值是个具有多维性的价值系统。

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人生的价值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在社会实践中,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客体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一个人,一方面是价值主体,他把他人和社会作为自己的价值客体,他是需要的主体,有其自身的需要,他要依靠他人和社会的活动及其成果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向社会的索取,或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另一方面,他又成为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客体,以其活动及成果,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就是他的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在价值关系中是主客体的统一,人生的价值也是人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首先,人生价值是人生社会价值和人生自我价值的统一。所谓人生价值是指人的一生的劳动及其道德行为对社会、他人需要 所具 有的积极意义及社会对他贡献的尊重和满足。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他人所做出的贡献。人生的自我价值是指社会、他人创造的价值对个人自我需要的满足和对自我的尊重、肯定评价。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重要方面,因为没有贡献,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索取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没有人的自我价值,没有索取,没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 的满足,人也不可能做出贡献。

人是社会的人,人生具有社会历史性和客观实践性,人的社会价值就表现为个人行为同他人、社会群体需要之间的一种肯定关系,标志着作为客体的人对作为主

体的他人或人类社会的有用性,贡献和意义。而人生的自我价值表现为人还具有对自己的有用性,即满足自己的需要。一般物在主体同客体的关系中,只是作为客体而存在,而人则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在人生价值关系中,所反映的.主要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也包括个人与自我的关系,社会和“自我”都处于价值主体的地位。从个人对社会的关系来说,他表现为客体,因为他的人生价值要靠社会来评价。从个人的行为或一生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来说,他又表现为主体,就是说他是站在个人需要的立场上来评价自己的行为有无价值的。正是人本身在价值关系中所具有的这种主客体两重性,构成了人生价值的二重性。一方面,人生价值必然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人生价值又都具有自我性。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世界上任何一个有价值的人,其人生在对社会、对他人具有价值意义的同时,都毫无例外地对自我也具有价值。我们所讲的人生社会价值,指的是个人的人生能够满足社会需要而对社会具有的有用性。我们所说的人生自我价值,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个人自我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际存在和实现的自己满足自己需要的肯定关系。在这里,人生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的自我价值是统一的,不是完全对立的。但我们平时讲的人生价值,一般强调的是人的社会价值。

因此,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常常是对立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二者应该是统一的,也就是权利和义务、享受与奉献、消费与创造的统一。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全心全意为人发服务,就是一个高尚的人、有价值的人。

其次,人生价值是人生物质价值和人生精神价值的统一。作为人生价值的主体,无论是“社会”还是“自我”,都具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需要。因此,人生价值的两重性又进一步体现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人生的物质价值是指个人以其创造的物质财富和服务性劳动,满足社会和自我的需要,促进社会繁荣和发展。人生的物质价值不仅仅指个人和社会的物质消费价值,而且包括物质生产价值。人生的物

质价值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生精神价值,是个人以他创造的精神产品及其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等满足社会和自我的精神需要,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人生精神价值是在人生物质价值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是人生价值不可少的重要方面。

篇7:穆斯林的个人修养与社会公德

赞主赞圣。

色兰!各位尊敬的穆斯林网友,在这尊贵的斋月,有幸同大家交流,是安拉对我们的恩典。让我们真诚地感赞安拉!

今天我的发言,如果要概括一个题目,那么可以叫做《优秀的稳麦与低劣的个体》。

这个话题在我的脑子里最早出现,是今天春节前后。当时,我在国内某个大型论坛上,同一些非穆斯林网友讨论穆斯林世界的问题。有那么几个网友似乎对穆斯林成见较深,说什么穆斯林之中犯罪的人不少,穆斯林是当今世界上素质最差的群体。虽然我反复强调,这种穆斯林群体中坏人较多的印象,并非来自确切的统计和科学的分析,而是西方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媒体长期压倒性的片面宣传造成的错觉,更何况许多所谓的“坏人”,并非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真正坏人,而是不愿受迫害受欺侮受侵略而奋勇抗争的善良大众。但是,离开网络,静下心思考,别说世界穆斯林群体,即便是中国穆斯林之中,我们耳闻目睹的素质低劣的个体的确不少。

作为一个群体,穆斯林毫无疑问是“最优秀的稳麦”。因为这是来自伟大安拉的真实启示。安拉在《古兰经》中称赞穆斯林:“你们是为世人而被产生的最优秀的稳麦,你们劝善戒恶,确信安拉。”(3:110)“稳麦”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曾被译为“民族”,但目前许多学者倾向于译为“共同体”或者“群体”,因为穆斯林毕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而只是一种具有同一信仰同一生活方式的一个群体。

穆斯林群体“优秀”的属性,是对群体中多数虔敬的穆斯林个体属性的抽象,而不是信仰淡薄的少数穆斯林个体行为的概括。《古兰经》明文告诉我们,穆斯林之所以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群体,是因为具有“劝善戒恶,确信安拉”的良好道德素质。但是,穆斯林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优秀,并不等于穆斯林群体的所有个体都优秀于其他群体的个体。一个人,只要他内心诚信安拉是惟一主宰和先知穆罕默德是封印使者,并且口头表达了这种信念,我们就应该承认他是穆斯林。但是,这种穆斯林,并非就是具有“劝善戒恶”属性的穆斯林,而凡是没有自觉实践安拉“劝善戒恶”命禁,实际上也不是具有“确信安拉”属性的穆斯林。内心诚信是信仰的核心,口舌招认是信仰的外在表现,身体力行是信仰的必然反映。只有三者结合,才是完美的信仰,才是虔敬的穆斯林。

正因为个体不一定具有群体所有成员应该具有和多数成员实际具有的属性,因此从伊斯兰兴起至今,穆斯林这个群体中总是有信仰薄弱者,总是有言行偏离安拉命禁者,总是有损害穆斯林整体形象者。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传统价值的衰落和社会变化的加速,不少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信仰和道德危机,这种危机在我们中国穆斯林群体中当然也有表现。从伊斯兰教法和伦理的角度看,经常性地受到非穆斯林严厉抨击和谴责,对穆斯林形象已经造成严重的危害的问题,至少有这样一些表现: 一是毒品犯罪。当今社会,毒品已成了全球性的公害,如洪水猛兽席卷着世界各国。毒品摧毁了吸毒者的人格尊严,毒品毁灭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和睦与幸福,国人对毒品犯罪深恶痛绝,非常正常。吸毒属于自杀,制毒、运毒、贩毒属于他杀,都是伊斯兰教法明确的大罪,穆斯林理应坚决禁绝,可是偏偏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不少穆斯林兄弟姐妹却执迷不悟。上个世纪末,国家重点整治的全国13个贩毒情况严重的县市中,我们中国穆斯林聚居区有四个,就是云南省的巍山县、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县和广河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同心县。广河县三甲集曾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中国最大的毒品集散地之一。临夏东乡县的马秀琴,曾经是制造新中国最大贩毒案的年轻女毒贩。在广河和东乡个别村庄出现过“抓了老子儿子贩,男人死了媳妇干”的家族性贩毒现象。宁夏同心县下马关镇西沟村大约有400多户人家,改革开放后靠长途贩销土特产品发了家,他们搬出山沟,在公路两旁盖起了一座座崭新的砖瓦房和气派的小洋楼,被当地人称为“广州村”。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广州村”开始染指毒品,后来这个村因贩毒被判处15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有40多人,15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有80多人,被枪毙10多人,总共有130多人犯罪,全村三分之一的家庭受到了直接牵连,村里的男人几乎都被毒品害了,毒品制造了新的“寡妇村”。历史上,中国有回族人贩毒不吸毒之说,但是现在,回族毒贩可谓吸毒贩毒两不误,许多年轻人是从吸毒开始最终走上贩毒道路的,“以贩养吸”成为很普遍的现象。我曾对某个大城市监狱和看守所关押的254名回族毒贩作过调查,公开承认自己以贩养吸的接近20%。新华社2002年6月报道,广河县三家集镇3.4万人口,登记在册的回族吸毒人员曾超过900人。云南微山县2万多回族人口,吸食毒品的青少年曾接近1000人。

二是造枪贩枪。中国穆斯林不仅在运毒贩毒犯罪中占有一席之地,在非法制造和贩卖枪支方面也崭露头角,被称为中国的“黑枪三角区”。两个多月前,回族和撒拉族穆斯林聚居的青海化隆县,被公安部在新闻发布会上点名,原因是“非法制贩枪支问题比较突出”。最早,这里只是偷偷摸摸为藏民制造打猎所需的猎枪或小口径手枪,近年来全国各地凶杀犯罪猖獗,一些人对仿五

四、仿**手枪的需求高涨,于是化隆成为枪支零部件输入、制枪、贩枪的犯罪基地。媒体报道,“化隆造”因精密度高,杀伤力强,在黑市中颇受“追捧”,标价很高,其他地区还有假冒制的“化隆造”。化隆县的枪患最盛时,范围至少涉及5个乡镇、37个村。为了严厉打击枪支犯罪,公安部破例在化隆县成立了缉枪大队。德恒隆乡牙曲滩村共2600余人,目前正在服刑或被羁押者达51人,多与制贩枪支有关。明知造出的枪支多是犯罪分子残害他人使用,明知造枪贩枪国法不容,但一些穆斯林群众依然制造不已。根子就在利令智昏。2003年以前,当地村民制造一支枪,所购零部件和花费总成本不足一百元,耗时三天,向外出售成品可卖到1000-2000元。在南方价格更高,有时甚至高达万元。在这样丰厚的利润诱惑之下,一些人就忘记了穆斯林不能害人,忘记了国法的法律,铤而走险造枪、贩枪。青海省已经确立了三年内根治枪患的目标,化隆的阿訇们也已经认识到枪支犯罪的严重性,正在配合公安部门做工作,今年以来,制贩枪支案件已大幅度减少,枪患范围已缩小为3个乡镇的19个村,但要彻底禁绝枪支犯罪,似乎有待时日。

三是敲诈勒索。这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西南一个山区扩建公路,这是为民造福的大好事。根据圣训,穆斯林看到道路上有块石头,都应该主动去搬走,方便所有行路人。因为这是信仰的一部分啊!公路,修到你家门口了,应该你出一份力啊!可是,这个村子里的穆斯林,不仅不支持,而且给施工活动出难题。施工爆破,几百米外飞来几粒碎石,蔬菜种植棚的薄膜给打了几个小洞。村子里一伙人跑到工地大闹,不赔偿不允许开工。施工指挥部同意更换所有薄膜,按说我们的穆斯林弟兄应该满意了。可是,不!还是不让开工,理由是爆破影响了菜苗生长,应该赔偿一茬蔬菜的收入。这不是典型的敲诈吗?打官司需要时间,施工指挥部还是答应按预计的最高收入赔偿现款。事情过后,别说指挥部,就是施工的那些外地民工,也议论这里的回回太难缠,简直是刁民!听说事后清真寺的阿訇批评了这种行为,当事者也有所懊悔。但是,已经造成的不良影响,你怎么去挽回,怎么能够挽回得了!还有西南某县的一个回民村庄,靠近国道公路,村里的一些年轻人骑摩托车到岔路口,发现过往的外地车辆,几辆摩托就突然往人家车上靠。对方立即减速,可这些小伙子还是故意和人家摩擦。车速不高,也就擦破点皮什么的。但他们不依不饶。几百几千地索要赔偿费。那些外省市的车辆生怕闹下去自己肉体吃亏,也就舍财免灾。这更加助长了这些年轻人的作恶行为。一度,这一段国道事故频频,直到当地警察专门设点守候盘查,捕获了几个犯罪嫌疑人,情况才有所改变。可以想像,那些被勒索的外地车主和车上的客人,会怎么看待这些头戴白帽的年轻回回。这些年轻人的行为对回族穆斯林整体形象的损害是多么的严重!

四是传销骗人。近年来,广西玉林市发现一些不法分子以快速致富、高额回报为诱饵,进行所谓的“消费联盟”、“网络倍增”、“加盟连锁”等等变相传销的非法经营活动,采用各种欺诈手段蒙骗群众、聚敛钱财,给人民群众的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我一直认为,这种严重坑害人的事情,我们的穆斯林不会参与,再说干这种事总得有些文化,能说会道,我们穆斯林不少人也不是干这种事情的料。可是,事情出乎我的预料。我有个认识多年的穆斯林弟兄,前年他办理了病休手续。去年给我来电话,说在广西玉林搞边贸生意,钱比较好挣,一年下来三五个人每人赚10多万没有问题。他知道我也退休在家,就先后来了多次电话,非常热情地邀请我去,说每月工资4000元以上。还说什么让我先去看看,愿意不愿意留下随我的意,来回飞机票他包了。我虽然没有去的打算,但压根没有想到是骗局,因为认识这位朋友不是一两天,而且他对教门也比较虔诚,所以无论如何不会骗人。可是,我忽然想起报刊上曾经揭露玉林非法传销的事情。并且我也知道玉林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又不是边境口岸,边贸生意怎么会那样发达呢?顺便问了几个也认识这位朋友的朋友,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某某在搞传销。虽然我立即打电话予以谢绝,但是听说那边已经有不少穆斯林兄弟姐妹,不仅“邀请”去了自己的朋友,而且还“邀请”去了自己的亲戚,甚至老婆、兄弟姐妹和父母亲。我很奇怪地反问介绍情况的朋友:“都是穆斯林,怎么能这样骗人呢?”回答说,不仅是穆斯林,还比较“虔诚”呢,就在那里还有不少人在做礼拜,甚至有自己的“哲麻提”呢!这位了解内情的朋友给我发信息说:“我知道很多人的下场是家破人亡。我知道以前搞,起步价格是3800元,现在广西那边是38000元,要加入的话,加上其它费用至少要50000元。都是亲戚拉亲戚。金字塔顶端的人发了,大多数人最后的结果是一无所有。有的姑娘因为负债累累就做了娼妓,我见过一些这样的人,真是令人痛心!”

五是盲目械斗。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落实宗教政策以来,咱们国家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关系总体上是好的,没有发生清朝时期那样大规模的暴力冲突。但是,局部的小型的矛盾和纠纷还是没有完全消失。河南、河北和煽动等地近年来发生过一些事件。虽然这些事件并非不同信仰群体性质的冲突,而只是利益引发的群体械斗,但毕竟发生在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影响极其不好。一些了解事件缘由和过程的一些穆斯林说,这些事件,大多发生在信仰淡薄,道德素质较差的一些回民与同样严重缺乏法纪道德观念的汉民之间。肇事的回民往往从来不礼拜,甚至不知道清真言是怎么回事,但往往以穆斯林身份横行乡里,到处惹事。沾了便宜洋洋自得,一吃亏便说什么汉人欺负回回,甚至危言耸听说汉人侮辱回回的教门,要求穆斯林弟兄出面。而偏偏我们的穆斯林之中,总有那么少数人,不分是非,不懂法律,听信一面之词,脑子容易冲动,觉得这是维护教门的正义行动,不能缩头。有些别有用心的汉族人看到一些回民结伙抱团复仇,就造谣回民要惹事,煽动和纠集更多人对阵。不少群体性械斗,就是这样酿成的。对于这种情况,一些有眼光的学者称之为“教门被坏人裹挟了”。我看说的非常形象。伊斯兰是仁爱、公正、和平的宗教,真正的穆斯林,应该既不伤害他人,又能善于忍让他人无意伤害。即便是遭到有意伤害,也不能聚众使用暴力去报复,而应该通过法律途径去维护自己权益。毕竟,对方也是同根同祖的同胞兄弟,而不是迫害和欺辱我们的敌人。当然,在当地政府和一些有操守有威信阿訇的解释和说服下,类似的矛盾大多都已经得到妥善解决。我们的许多穆斯林群众,也从这些事件中吸取了教训,相信这样的不幸事件会越来越少,甚至完全消失。

六是盗窃抢劫。前些年,全国有几个被盗汽车、摩托车销赃基地。就我所知,其中至少有两个就在我们穆斯林聚居的农村,是我们穆斯林的一些青年在经营。据说公安和武警包围这些销赃场所后,几十辆赃车忽然消失,后来仔细查找,发现这些车被隐藏在庄稼地里、玉米草下,可见参加销赃的人并不是个别人。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如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一些来自穆斯林聚居区的小偷成为一股“势力”。成都市政法委牵头的一个联合调查组的名为《关于加强我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中说:“在流浪儿童中大多数是有偷扒抢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这类流浪儿童又以新疆儿童居多,他们游荡在人车流量较大的繁华路段、车站,肆意偷窃甚至抢劫过路行人特别是女性市民,众多市民怒不可不堪言,普遍感到有恐慌感。”“新疆少数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主,同时还包括哈萨克等民族人员,其最典型的活动方式是成人操纵儿童实施偷盗、抢劫等,经常发生打架斗殴等现象。”这个调查报告,刊登在一个公开的网站上,看了这个省会城市十几家权威机构的联合文件,人们对我们穆斯林的品行究竟会怎么看?难道会说这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某个少数民族中的某些人,而对中国穆斯林整体毫无负面影响?

七是婚姻堕落。当代伊斯兰思想家穆罕默德·古图布在《二十世纪的蒙昧主义》一书中指出:“西方灯红酒绿、充斥刺激因素的生活,使孩子们的发育过早成熟,而他们的家庭意识、婚姻观念尚“‘姗姗来迟’,于是,社会化的糜烂生活把孩子们推向过早的性关系。”21世纪,这种现象已经侵入我们中国穆斯林群体。现在,城市里一些穆斯林青年,结婚越来越晚。有的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要求对方太高,二十老几甚至三十多岁找不到合适的人。有的则认为单身最幸福,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一人玩够全家不愁。如果结了婚,干什么都要考虑对方,无疑是一种约束。因此你劝他结婚,他可能会直截了当地告诉你:“我还没有玩够。”有的把恋爱作为一种不负责任地发泄情感和肉欲的“合理”途径,十七八就开始谈恋爱,谈了不知多少对象,一块吃饭,一块逛街,一块看电影,一块渡周末,双方父母也都知道,可一个一个都吹了。你问他什么原因?他回答得很干脆“没有感情”。我们不能只是责怪青年,就是一些成年穆斯林,手上一有钱,在城市的想方设法离婚找新欢,在农村的偷偷摸摸找第二第三第四个妻子。我们的一些阿訇明知这种瞒着第一个妻子毫无公平可言的婚姻并不合乎教法,但依然为他们证婚。一些大款,在老家农村有妻子,在一些大城市也有妻子,并且长期同第二个或第三个妻子在大城市享清福,只是到了开斋节和宰牲节,才离开城市回一趟老家,象征性地和第一个妻子生活那么几天。

八是内部纷争。不仅今天的穆斯林世界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局面,就是我们中国穆斯林内部,不团结可以说是一种流行病。不要说一个省区、一个县市的穆斯林难以团结一致,有些地方一个村镇、一座清真寺的穆斯林也纷争不已。极少数饱学经典的人,说是紧握安拉的绳索,追随先知的道路,可是却随意指责其他教派是旁门歪道,反对同其他派别的穆斯林联姻,禁止到那些其他派别的清真寺礼拜,甚至煽动穆斯林弟兄之间的仇恨。有的清真寺,被那么几个热衷于帮派恶斗的人所把持,寺里的伊麻目聚礼日演讲如果不首先对其他教派谴责那么几句,就有同情或者赞同其他派别的嫌疑,就可能无法在这里立足。有的地方,一个街道、一个村庄,本来没有多少穆斯林,其中坚持礼拜的人更没有几个,可是因为细枝末节的教法分歧,非要把一个清真寺的财产一分为二,甚至一分为三。结果新建的礼拜大殿里,平时只有三五个礼拜者,聚礼日也不过几十人。有些清真寺尽管维持现状,但几乎月月有矛盾,年年闹纠纷。有的清真寺两三年没有伊麻目,因为对立的双方就聘请的对象达不成一致意见。礼拜大殿是敬拜安拉的场所,是庄严肃穆的圣地,可是大殿内吵架乃至大打出手,这些年已经不是什么罕见的现象。这学期我们学校两个年级的同学写命题作文《大殿里的故事》,好几个学生不约而同地写到他们家乡清真寺大殿里阿訇同阿訇或者乡佬同乡佬之间对骂和撕打的情景,并且有些纳闷地发问:“大殿是虔诚敬主的地方,没事闲聊都不应该,为什么那些经常礼拜的人却在那里吵闹要打架呢?”我思考的是,在神圣的朝真殿,我们的穆斯林弟兄都能张开粗口,挥动拳脚,在其他场合,哪还有什么礼仪,还有什么忍让?

中国穆斯林群体中的突出问题,即便仅仅框定在教法和伦理的范围内,也远非以上这样八个方面。但仅仅这些问题,已经足以让我们震惊!这些丑恶行为的出现和滋长,表明中国穆斯林部分个体的道德精神或者说人性正在沦丧。因为,对于这些人,生命的模式也就是满足肉体欲望的模式,吸食毒品和堕落的性行为,是沉溺于邪恶欲望;崇尚暴力乃至犯罪,是追求强烈的感官刺激;敲诈勒索、盗窃抢劫、贩毒造枪,是对暴利的迷狂。不择手段地赚钱,花天酒地地吃喝,毫无节制地享乐。别说穆斯林的道德,就是一个正常人的人格,在他们那里也早已荡然无存。穆斯林群体中有这样一些人,尽管目前比例不大,绝对数也不多,可是其影响,已经严重威胁着整个穆斯林群体,威胁着中国穆斯林的生存和发展。

人似乎是半天使和半魔鬼的被造物。因为天使只行善事,魔鬼只行恶事,而人即行善,又作恶。人身上具有的魔鬼性,虽然来自与一般动物相同的物质欲望,但同动物有着原则的不同。动物的欲望是求生的本能,是无所谓善恶的。人的欲望则是自觉的,这种自觉性不仅表现为人可以选择满足正常的生活需求的途径和方式,而且表现为可以选择满足欲望的度量,也就是勉强满足、适可而止的满足还是过分甚至贪得无厌的满足。危害包括他人在内的其他被造物的满足欲望方式,和超出合理需要之后的满足欲望行为,属于恶的范畴,也即魔鬼性。人身上具有的天使的属性,不仅指满足本能欲望时自觉地不去危害其他被造物和度量上恰如其分,而且指在本能的欲望得到合理满足之后追求超越物质需求的精神需求。每个人或多或少总是存在这种天使的属性,这就是伦理学所说的“德性”,也即具体人的具体人性。

人性中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是多层次的,其中最高的层次就是对终极价值或者精神家园的寻找。对于我们穆斯林,精神家园就是惟一至尊的造物主安拉,就是安拉启示的正教。这一精神家园,给我们以价值方向和精神寄托,使我们的生活有航向有目标。离开精神家园,我们的人生就将陷于空虚和迷乱,就将导致动物的生活、魔鬼的生活,即丧失人性的作恶的生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德国学者孙志文在《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这部名著中说:“伦理的根在宗教信仰。”有根的道德生活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伦理生活主体有充实感和意义感;二是伦理生活主体的行为是发乎自然的。以伊斯兰的观点解读,所谓充实感或意义感,就是穆斯林将个人的有限存在与永恒无限的绝对存在即造物主维系在一起,从而使生命获得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使灵魂获得一种永恒的寄托和无限的慰籍。所谓发乎自然,就是由于有永恒后世的追求,因此穆斯林在有限的今世衡量和选择行为的标准,总是高于物质利害,为了终极价值,心甘情愿地超越于眼前的物质利害。在一个真正的穆斯林那里,道德生活的选择并非刻意计算,刻意牺牲,而是终极价值目标的自然延伸和落实,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趋向。

今日中国穆斯林出现如此之多的低劣个体,从根源上讲,在于信仰的淡薄乃至缺失,在于言行同终极目标的分离。在为非作恶者那里,对造物主的崇拜和顺从已经无足轻重甚至可有可无,因此精神家园实际上已经缺失,终极价值也不复存在。淡化和摒弃了精神性的追求,留存的是单纯的没有节制的物质欲求,是生物性、魔鬼性的属性,崇高的人性便离他而去。于是,在同类那里,这些人成为必须防范和远离的豺狼。在造物主那里,这些人也许是闭目塞听、没有理智的动物。《古兰经》指出:“你告诉我吧,以私欲为其神灵者,你能做他的监护者吗?难道你以为他们大半是能听从或者能了解的人吗?他们只象牲畜一样,他们甚至是更迷误的。”(25:43)“我确已为火狱而创造了许多精灵和人类,他们有心却不用去思维,他们有眼却不用去观察,他们有耳却不用去听闻。这等人好象牲畜一样,甚至比牲畜还要迷误。这等人是疏忽的。”(7:179)安拉创造人类,是要人类崇拜安拉,代治人世。人如果辜负造物主的恩赐,闭目塞听,拒绝思考,摒弃理性,无视人生的根本目的,将满足自己的私欲作为惟一的追求,那只能说比牲畜还迷误。

信仰是道德的基础,道德是信仰的明证。真正虔信安拉的穆斯林,必定是把坚持良好道德品行作为基本准则的人。因为对安拉的绝对崇拜,必然落实为对主命的积极、经常的顺从。既然安拉要求信仰者首先是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的人,并通过《古兰经》启示和先知的言行明确了穆斯林各项美德的内容、途经和方法,那么只要是信士就要理所当然、毫无例外地自觉弘扬这些美德。《古兰经》指出:“安拉的确命人公平、行善、施济亲戚,并禁人淫乱、作恶事、霸道;他劝戒你们,以便你们记取教诲。”(16:90)在《古兰经》中,安拉很少用穆斯林这一词指称伊斯兰教的信仰者,而是常常称作“归信而且行善的人”。凡是信仰安拉,期望取悦安拉的人,必须积极履行以扬善止恶为核心的道德义务,因为安拉“的确喜爱行善的人”(25:195),而“不喜作恶的”(2:205)。一个人,如果自称信仰安拉,却并不遵从安拉启示的道德律例,不实践先知穆罕默德倡导和示范的各种善行,反而没有丝毫畏惧之心地实施罪恶,那么他实际上不是一个真正的穆斯林。也就是说,合格的穆斯林必须是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信仰者。

其实,从教法的角度分析,从事上述丑行的穆斯林个体的信仰也是极其淡薄的。美国当代法学家有句名言,叫做“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在伊斯兰教法中,我们提及的那八个方面的丑行,毫无例外地均属大罪。实施这些丑行的穆斯林多数也心知肚明,但却那样肆无忌惮,说明在他们的心目中,安拉的法律并不是丝毫不能触犯的禁令,并没有绝对的权威性和神圣感。也就是说,安拉的法律并没有被他们所信仰,各项律条在他们那里形同虚设。因为,先知曾明确指出:“行奸者在行奸时是穆民的话,就不该犯行奸罪;偷盗者在偷盗时是穆民的话,就不该偷盗;饮酒者在饮酒时是穆民的话,就不该饮酒。”又说:“一个人在众目睽睽之下,掠夺别人珍贵财物时是穆民的话,就不该掠夺。”那些由于种种原因犯罪的穆斯林,至少在作恶的过程中,他或她的信仰正在部分丧失。伊麻目安萨里认为:“罪恶之于信仰,如同有毒食物之于身体,他在体内不断增加,必然伤及整个身体的健康,而且这种影响往往不易被察觉,直至最后病情恶化,及至猝死时再后悔就晚了。”人每犯一次罪恶,其心灵便蒙上一重黑暗。当着罪恶完全蒙蔽犯罪者之心后,其信仰也就荡然无存了。正因为如此,正统教法学家强调指出,“我们不说犯罪不损害信士的信仰,也不说犯罪者不入火狱”,“其结局皆在安拉的意欲之中”,“如果安拉意欲饶恕他,他就会得到宽恕;如果安拉意欲惩罚他,他将会受到惩罚”。

有人说,你只能说部分穆斯林犯罪是信仰缺失、道德堕落,但还有一部分犯罪的穆斯林并非信仰淡薄,因为他们也礼拜,也封斋,也主动缴纳天课。是的,由于他们曾经口诵清真言,而且没有明确否认自己的信仰,作为被造物的同类,我们不应贸然将这些人排除在穆斯林群体之外,决定他们是否有信仰的权利属于至尊的安拉。在《大学》中,记载着伊麻目艾卜·哈尼发的意见:“我们不能随意断定一位穆斯林为不信道者,尽管他犯有大罪。”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认为他们是在曲解和践踏伊斯兰。而且,从某种角度讲,这种曲解和践踏,较之信仰缺失,无论对自身,还是对他人,危害更大。因为那些不畏惧安拉的命禁,肆无忌惮作恶的所谓穆斯林,认为只要承认清真言,只要形式上履行五功,就是后世进天园的充分必要条件。在他们那里,自我认定的口头信仰,犯罪间隙的宗教礼仪,成为在非穆斯林面前炫耀自己的巨额资本。他们赤裸裸地犯罪,但心底坦然,在遭到世俗法律的极刑惩处之前,甚至在惩处之时,对自己的罪恶毫无懊悔、忏悔之意,却仍然认为自己是世人中“最优秀”者。伊斯兰信仰非但没有成为他们约束自身的有力武器,反而成为他们祸害他人危害社会的心理屏障。由于他们,许许多多良知未泯但又不了解伊斯兰真谛的人们,对伊斯兰信仰产生了诸多困惑,直接损害伊斯兰在世人心中的形象。当然,客观地讲,目前一些穆斯林身上表现出来的罪恶,有一部分也同行为者未能意识到罪恶有直接的关系。公元12世纪伊斯兰世界著名的法学家伊本·鲍尔汉曾经指出:“沙里亚是根据安拉的启示制定的法律和政策,是为着遵循安拉的命令,管理安拉奴仆的事务,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死规距,而是根据不同时代的社会事务变化,不断加以调整。每个时代都应当有当时最适合于那时事务的法律,因为社会趋势与过去不同。各个地方的历史和社会文明也有当地的特色,人们的普遍兴趣与别处不同,因此也应当有最适合那里的法制,即使那里的法制换个地方根本就是荒唐和错误的。”可是,我们的极少数阿訇,无视国外一些伊斯兰学者发表教法意见的背景,将时间、地点完全不同于今日中国条件的具体教法判例,不加分析地当作永恒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来解释和处理中国穆斯林的问题,甚至把和平时期和“战争状态”下的特殊环境混同起来,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犯罪行为予以合法化。例如,鸦片在历史上,最早仅仅局限于作为镇静和止痛药物,因此,当时的教法学家并没有将种植和吸食、买卖鸦片判定为非法行为。据《烟毒的历史》一书介绍,“罂粟虽然原产于阿拉伯,但传入中国时间很久”,“作为药物,鸦片在中国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只是在清朝时鸦片被过多过滥地使用,才演变成一种为害人类、为害社会的毒品”。当人们将鸦片乃至鸦片的衍生物作为麻醉神经寻求快感的工具后,鸦片无疑成为毒品,是同严禁任何危害个体肉体和精神健康,危害他人和社会的伊斯兰原则背道而驰的。可是,我们的个别阿訇,时至今日,还不敢理直气壮地告诉穆斯林大众,吸食毒品类似于自杀,贩卖毒品类似于他杀,均属于教法大罪,他们的顾虑是千百年前的教法经典上并没有规定鸦片为 “哈拉目”。虽然这种教条主义可谓登峰造极,但我们的部分穆斯林,既缺乏经训知识,不了解伊斯兰法制中普适性原则和区域性条文的区别,又缺乏理性思维能力,不能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起码的是非善恶判断,以为贩卖毒品并没有那么大的罪过,甚至还没有食用猪肉的罪过严重,结果受高额利润诱惑,糊里糊涂走上了两世亏空的道路。随着信仰教育的强化和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这种教条主义地理解教法判例的现象越来越少,但毕竟没有完全消除,它的恶果或多或少地还在影响着穆斯林社会。

穆斯林群体这个完整的肌体已经患病,虽然这种病症是局部的,还没有成为全身性或者致命的病患。这个群体还有许多人保持着许多美德。如安拉意欲,穆斯林群体还可能存在相当的时期!但问题在于,这个群体的情景是升华还是在衰落?是万事大吉,还是岌岌可危?实际上,现在出现的问题已经敲响警钟,穆斯林大众不能充耳不闻。何况,穆斯林群体犹如一座坚固的建筑物,一个完整的肌体,穆斯林之间具有相互依赖性和不可分割性。先知曾讲:“你可以看到,穆民们在互相怜悯、相互亲善、相互同情方面犹如一个身体,如果身体某一器官生病,整个身体都会出现失眠、发烧等连锁反应。”如果我们背离安拉的常道,对个别器官和肢体的疾患毫不在意,甚至幸灾乐祸,那么整个躯体都会遭殃。我们应该为自己属于崇拜安拉、劝善止恶的优秀稳麦而自豪,但我们更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道德个体﹐成为具有这个优秀稳麦精神特质的成员。一个人的品行是否优秀,在对待别人时表现的最为明显。我们每个穆斯林,应该为他人带来和平、安宁和幸福,并且以自己的良好品行感染他人,影响社会道德的提升和完善。

一个不善于反省的群体是意识不到危机的群体,一个缺乏危机感的群体是没有发展进步希望的群体。穆斯林稳麦包括中国穆斯林群体的危机已经十分明显,倘若我们面对低劣个体的数量日增而熟视无睹,面对少数兄弟姐妹的愚昧、懦弱、怠慢和罪恶无动于衷,那么,我们将承受奇耻大辱。正如穆罕默德·古图布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所指出的,如果穆斯林稳麦继续迷悟,安拉不会通过那些自甘卑贱、自甘落伍的懦夫和弱者来援助他的宗教,安拉意欲时,将铸造另一个群体,让他们肩负这一重大使命,因《古兰经》早已警告过我们:“如果安拉意欲,他就毁灭你们这些人,而以别的民众代替你们。安拉对于这件事,是全能的。”(4:133)

我们必须正视我们这个优秀稳麦中少数低劣个体的问题,我们必须动员更多的兄弟姐妹行动起来防止和解决这些问题。

上一篇:扫黑除恶动员会主持词下一篇:我的大姑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