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与军事理论课感悟

2022-11-23

第一篇:国防与军事理论课感悟

国防与军队建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胜利

——纪念建军八十周年

● 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解放军走过了80年的光辉历程。

80年来,为什么它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战胜国内外的强大敌人,成为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坚强柱石?就是因为它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并不断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进一步推进我军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全面建设和军事斗争各项准备,就是对建军80周年的最好纪念。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发起秋收起义,10月率部来到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下旬,朱毛两军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图为1931年毛泽东和警卫战士合影。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和拥有革命军队的基本原理,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道路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使我们党痛切地认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组织革命军队和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接着党又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黄麻起义、广州起义等武装斗争。从此,党和人民建立并拥有了自己的军队,革命的烈火重新在中国大地上燃烧。

湘赣边秋收起义同八一南昌起义一样,最初都是试图夺取中心城市而没有成功。毛泽东善于总结经验,从起义的挫折中很快认识到,武装夺取政权虽然是马列主义的一般原理,但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中国工业不发达,工人阶级人数较少,城市里敌人力量集中,而在广阔的农村,工人阶级却有自己强大的同盟军——农民,而且敌人统治的力量比较薄弱,因此中国革命不应当走俄国那样的城市中心道路,而应当走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他毅然改变原定的攻打长沙的计划,率部向反动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进军,在井冈山地区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各地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和红色政权树立了榜样。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它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起点,从此中国革命战争走上正确的道路;第二,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立从事理论创造活动的标志,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已开始形成;第三,它作为毛泽东创造性运用马列主义的光辉范例,为后来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启迪。

二、从中国的国情和各个时期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提出一系列克敌制胜、灵活机动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坚持和发展

毛泽东和我军其他领导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借鉴列宁、斯大林领导人民战争的经验,带领全体军民创造了别具特色、丰富多彩的人民战争的新形式和新经验。他们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有动员群众、依靠群众才能进行革命战争;提出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指导思想;强调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依托,实行主力兵团、地方兵团和民兵游击队相结合,武装斗争和其他各条战线的非武装斗争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敌人;制定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一系列灵活机动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指出要随着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和战争发展的进程,正确地实行军事战略的转变等等。这些理论,形成了一整套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上的战略战术,创造性地解决了如何以劣势装备的人民军队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的问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人民战争思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多次指出,我赞成毛主席制定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只是历史条件不同,人民战争的手段、打法和表现形式也将会有不同。江泽民强调,人民战争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们的真正力量所在,但要根据新形势新条件,研究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形式、新战法,发展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胡锦涛同志强调,人是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使用者和作战方法的创造者,其综合素质和主观能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具有决定性影响。有13亿人民的团结一致,有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我们不畏惧任何强敌干预,完全有能力应对军事上的各种挑战。

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创立、坚持和发展军队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确保人民军队永远忠于党和人民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军队的重要论断,指明了这个军队的人民军队的性质。列宁、斯大林领导创建了这样一支军队,初步制定了一套党领导军队、在军队中开展政治工作的制度。毛泽东和我军领导人依据这些原理并借鉴这些经验,始终把人民军队的建设置于武装斗争的首要位置。他们规定了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是我军的唯一宗旨;规定了党绝对领导军队的根本制度,以及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的根本原则;提出了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制定了支部建在连上,在团以上部队设立政治委员、政治机关的制度;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三大原则;总结出了一整套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方针、方法和制度。这些理论,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军队建设理论。

新的历史时期,军队建设的大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既给军队建设增添新的活力,又给军队建设带来新的考验。针对新情况、新问题,邓小平明确指出,军队要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性质。这个性质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这就从军队同党、国家和人民的联系上,进一步揭示出人民军队性质的科学含义。他还强调,要继承和发扬老红军的优良传统与作风,保持我军的政治本色,这样我们这个军队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江泽民多次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他指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要靠制度来保证,制度建设是最根本的;军队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军队的中心任务来展开,围绕提高军队战斗力来进行;思想政治建设是军队革命化建设的核心,必须始终把它摆在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胡锦涛同志担任党的总书记和军委主席后一再强调,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军,保证军队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政治素质是头等重要的,要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战略意识,善于从政治高度观察和处理军事问题;要紧紧围绕“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开展思想教育,加强军队全面建设,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在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上。胡锦涛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是对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军队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新形势下加强我军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者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加快实现包括国防现代化在内的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

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战争与经济、政治关系的一般原理,指出战争考验每个民族的社会制度。列宁、斯大林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强调要“创造一切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必要前提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国防力量”。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和我军其他领导人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思想,并根据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教训,提出了加强国防,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武装力量的指导方针;作出了独立自主,发展现代化国防科学技术(包括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战略武器装备和现代化尖端科学技术)的重大决策,并且反复强调,要把捍卫我国独立地位放到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在任何时候我国的独立和安全都不能受制于人。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著名讲话中,还明确提出:“你对原子弹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要“多搞经济建设”,“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

1978年,我们党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接着又作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转到和平时期建设轨道上来的重大决策。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集中起来讲就是经济建设。”一定要抓住当前和平时期这个良机,硬着头皮先把经济搞上去。军队要自觉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并积极搞好军队自身的改革和建设。“四个现代化,其中就有一个国防现代化”,它本身就涉及整个国家建设大局、安全大局。国防建设同经济建设必须协调发展。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实现国防现代化。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两极格局终结和冷战结束,世界处于新的深刻变动之中。在这一背景下,江泽民提出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要两头兼顾、协调发展;要逐步加大国防投入,及时地把一部分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实力的思想;国防建设要讲效益,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路子。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把统筹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提到了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要求的高度,强调军队各项建设都要从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利益全局出发。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既是强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要依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把国防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统筹国防资源与经济资源,注重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的兼容发展,进一步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建设一支同我国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统一。

这些重要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关系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为改革开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开创中国特色精兵之路,中心是解决军队现代化问题,即解决军队现代化水平与现代战争的需要还不完全适应的问题,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加强军队质量建设,全面提高军队战斗力;要把教育训练摆在战略地位,解决和平时期军队战斗力提高的问题;要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和人才对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作用。关于军队建设,他具体阐明了“精兵”、“利器”、“合成”、“高效”四个原则。他反复强调,军队改革不能照搬外军的做法,要把改革同军队的稳定和发展统一起来,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军建设打开了崭新局面,顺利踏上了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以武器装备和技术的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在世界主要国家加速发展。为了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江泽民提出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和军情出发,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走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道路,通过深化改革,实现军队建设的整体转型,建设一支能够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他强调,加强军队质量建设,关键在于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大力提高广大官兵的科技素质,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战斗力。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我军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我军现代化建设步伐矫健,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国际战略格局和我国安全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胡锦涛同志提出,我军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三个提供、一个发挥”历史使命的提出,大大激发了全军官兵的使命感、责任感,有力地推动了我军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全面建设和军事斗争各项准备。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决听从中央军委和胡锦涛主席的指挥,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做好军事斗争各项准备,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改革开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第二篇:军事理论论文《中国的国防发展》大全

中国的国防发展

摘要: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俗话说“兵可以千日不用,国不可以一日不防”,由此可以看出国防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国家的防务在各个朝代都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国家的疆土,人民,财富和文物没有相应武力的保护,就不会有安全的保证,经济不会有持久,健康的发展,民族的尊严会受到损伤,国家的疆土会遭到践踏。为此,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论述。一是什么是国防。二是国防的历史启示。三是国际环境和格局。四是如何发展国防。五是新中国国防的建设成就。 关键词:国防的重要性 历史启示 国际环境和格局 国防建设

前言

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俗话说“兵可以千日不用,国不可以一日不防”,由此可以看出国防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国家的防务在各个朝代都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国家的疆土,人民,财富和文物没有相应武力的保护,就不会有安全的保证,经济不会有持久,健康的发展,民族的尊严会受到损伤,国家的疆土会遭到践踏。

我国国防历史源远流长。公元前21世纪,伴随着奴隶制国家夏的出现,作为抵制外来入侵和讨伐他国的工具----国防便产生了。

一,国防的历史启示

我国古代的国防是指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共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漫长历史。其间,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的锤炼,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培育出了自强不息、前仆后继、不畏强暴、卫国御敌的尚武精神,最终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疆域国家。

大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古代社会开始由原始氏族公社制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出现了国家。从此,作为抵制外来侵犯和征伐别国的武备----国防的雏形便产生了。随后的几千年征战中,为保家卫国,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历史进入秦、汉、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国防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公元前230年至221年,秦国经过10年的统一战争,先后兼并六国,结束了历史上的长期分裂局面,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随后的汉、唐两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军事上野处于开疆扩土的鼎盛时期。至公元10世纪中叶的近1300年间,中国古代国防建设的政策和国防理论得到了进一步丰富的发展。

宋朝至清朝前期,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没落时期,但军事上进入冷、热兵器并用时代,因此,国防支持和国防理论上也有相当的发展。

我国近代的国防是孱弱、衰败和屈辱的。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者凭借船坚炮利的优势攻破了清王朝紧锁的厚重国门,对中华民族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但并没有改变中国任人宰割的历史。知道1949年薪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摆脱了屈辱的历史,拥有了强大的国防体系,不再任人宰割了。

我国四千多年的国防历史,有过声威远播、天下归附的武功;有过引而不发、强虏驻足的宁静;有过遍体创伤、不堪回首的屈辱;也有过抗敌为国的巨大胜利。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征途中,重温这一漫长的国防历史可以从中得到由意义的启示。

二、国际环境和格局

当前国际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总体和平部分**。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由中国、日本、美国、俄国、东盟及印度这六种力量构成的多级结构将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结构。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任何一极,在这一地区都不可能单独取得优势。在多极均势结构中,结盟关系的变化及向两极化的发展是造成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美日同盟关系仍会保持稳定,但是其作用一是会受到中俄战略关系的制约。

三、为发展国防奠定良好基础

首先,我国必先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国防强大依赖经济发展。这是我国国防历史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其次,必须保证政治的昌明。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国家政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防的兴衰。只有政治的昌明,才能有巩固的国防。最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与否是国防强大的关键。就是在面临外敌入侵、国家危亡的关头,只有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共同抵抗,才能筑起一道坚强的国防长城,取得放侵略战争的胜利。

四、新中国的国防建设成就

(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断向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迈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防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军队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二)国防科技史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先进,建立起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三)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进入新阶段。

五、我国国防建设要着重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

(一) 陆军加速现役主战装备更新换代和信息化改造,建设精干合成、灵敏多能的新型陆战力量。

(二) 海军着眼于建设一支多兵种合成的、具有核常双重作战手段的现代化海上作战力量,把信息化作为海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突出发展海上信息系统,加强新一代武器装备建设。

(三)空军着眼于建设一支攻防兼备的信息化空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俗话说“兵可以千日不用,国不可以一日不防”,由此可以看出国防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国家的防务在各个朝代都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国家的疆土,人民,财富和文物没有相应武力的保护,就不会有安全的保证,经济不会有持久,健康的发展,民族的尊严会受到损伤,国家的疆土会遭到践踏。

我国国防历史源远流长。公元前21世纪,伴随着奴隶制国家夏的出现,作为抵制外来入侵和讨伐他国的工具----国防便产生了。

一,国防的历史启示

我国古代的国防是指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共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漫长历史。其间,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的锤炼,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培育出了自强不息、前仆后继、不畏强暴、卫国御敌的尚武精神,最终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疆域国家。

大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古代社会开始由原始氏族公社制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出现了国家。从此,作为抵制外来侵犯和征伐别国的武备----国防的雏形便产生了。随后的几千年征战中,为保家卫国,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历史进入秦、汉、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国防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公元前230年至221年,秦国经过10年的统一战争,先后兼并六国,结束了历史上的长期分裂局面,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随后的汉、唐两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军事上野处于开疆扩土的鼎盛时期。至公元10世纪中叶的近1300年间,中国古代国防建设的政策和国防理论得到了进一步丰富的发展。

宋朝至清朝前期,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没落时期,但军事上进入冷、热兵器并用时代,因此,国防支持和国防理论上也有相当的发展。

我国近代的国防是孱弱、衰败和屈辱的。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者凭借船坚炮利的优势攻破了清王朝紧锁的厚重国门,对中华民族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但并没有改变中国任人宰割的历史。知道1949年薪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摆脱了屈辱的历史,拥有了强大的国防体系,不再任人宰割了。

我国四千多年的国防历史,有过声威远播、天下归附的武功;有过引而不发、强虏驻足的宁静;有过遍体创伤、不堪回首的屈辱;也有过抗敌为国的巨大胜利。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征途中,重温这一漫长的国防历史可以从中得到由意义的启示。

二、国际环境和格局

当前国际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总体和平部分**。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由中国、日本、美国、俄国、东盟及印度这六种力量构成的多级结构将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结构。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任何一极,在这一地区都不可能单独取得优势。在多极均势结构中,结盟关系的变化及向两极化的发展是造成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美日同盟关系仍会保持稳定,但是其作用一是会受到中俄战略关系的制约。

三、为发展国防奠定良好基础

首先,我国必先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国防强大依赖经济发展。这是我国国防历史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其次,必须保证政治的昌明。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国家政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防的兴衰。只有政治的昌明,才能有巩固的国防。最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与否是国防强大的关键。就是在面临外敌入侵、国家危亡的关头,只有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共同抵抗,才能筑起一道坚强的国防长城,取得放侵略战争的胜利。

四、新中国的国防建设成就

(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断向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迈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防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军队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二)国防科技史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先进,建立起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三)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进入新阶段。

五、我国国防建设要着重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

(一) 陆军加速现役主战装备更新换代和信息化改造,建设精干合成、灵敏多能的新型陆战力量。

(二) 海军着眼于建设一支多兵种合成的、具有核常双重作战手段的现代化海上作战力量,把信息化作为海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突出发展海上信息系统,加强新一代武器装备建设。

(三)空军着眼于建设中作战力量,减少作战飞机总量,重点发展新型战斗机、防空反导武器,加强指挥控制系统建设。

(四)第二炮兵着眼于建设一支精干有效、核常兼备的战略力量,加快提升武器装备系统信息化水平,建设灵敏高效的作战指挥控制系统,提高陆基战略核反击能力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能力。

以上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还望老师指正。谢谢!

参考文献:《大学军事学教程》,陈润华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

第三篇:2018士兵提干考试军事理论考点:国防知识6

关键词:士兵提干 优秀士兵 张为臻 基本常识 现代国防

一、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及发展现状 1.和平合作是我国目前周边安全环境的主流。 (1)世界大国与我国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2)我国与邻国友好关系得到发展和巩固。 2.相对稳定的安全环境中存在着不安全因素。 (1)西方军事强国对我国安全环境影响深远。 (2)周边热点地区仍有发生情况突变的可能。 (3)海洋权益争端尚存。 (4)中印边界悬而未决。

(5)外国势力插手台湾问题影响我国统一大业。 (6)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活动威胁我国安全。

二、加强普通高校中的国防教育工作

1.开设军事理论课,规定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接受国防教育。 2.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军事训练,如军训。

3.强化政府在国防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调动政府各级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重视。 4.积极探索国防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在发挥好传统教育模式作用的基础上,加大广播、新闻报刊和互联网等多种手段的宣传力度,为大学生国防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5.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国防知识和爱国主义教育,如国防教育日、组织参观军营、祭扫烈士陵园等。张为臻博客。

6.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确保国防教育效果落到实处。 ①建设国防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确保国防教育有序开展。 ②加强国防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③将国防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体系,确保上课质量。

④建立监督检查评价体系,切实加强对国防教育过程的指导和监督考核。

第四篇:军事理论课程感悟

是义务更是一种责任

进入大学,第一次听说并且学习了军事理论这门课程。我们从接受军训开始,接触国家的军事教育,尽管只是点到为止的学习,我们却受益良多。而军事理论这门课程则从另一方面向我们阐释了国家的军事只是。与其说这门课程是国家给予我们大学生的一项学习任务,是我们需要履行的义务,不如说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的一种责任——对国家军事的基本了解。

军事理论课教学与军事训练,是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军事理论课是一门综合性和普及性的军事知识课程,旨在系统地向大学生讲授国防史、现代国防、军事形势、军事思想、现代武器、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现代战争、军事地形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一个拥有基本素质的人应该具备基本劳动素质,即将经营事业的专业素质;基本常识素质,包括日常生活中对一些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基本应对素质,有对紧急状况的反应和常见问题的处理能力。虽然好多人在大学教育中提出大学生不仅要成才更要成人,但是很少能提出具体实施方案的,而军事理论可恰恰就是对基本应对素质和基本常识素质的深入传授。对于各种国防军事类突发事件我们大学生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通过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我们会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时候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不再只是喊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然后茫然不知所措,我们是国家的主人,我们要去我们应该做的。

说到国家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就不能不提及服兵役,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到了可以服现役的年龄。因为此前从来没有人传授过国防知识,我们此前只是对兵役、国家军队建设有一个极其片面狭窄的认识,总以为那都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通过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我们在国防建设中所处的地位、我们的责任。

通过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我们对于国家荣誉、国家利益、民族

自尊心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比如同外国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会更加注重我们的行为是否有损于我们的国格,做到不卑不亢,与他们平等的交流,坚决不做有损于国家分毫利益的事情。

军事理论课是大学生必修的一堂重要的课程生不仅仅是多少点的学分提升知识体系的完备

一个绩点的评介国防意识的强化

它给予我们大学

更是一种人格素养的国家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养成。它对于我们大学生一生的操守必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第五篇:《军事理论导论》课程感悟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

一、我看“人民战争思想”

谈到伟人一词,在军理课上,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他的人格魅力、雄才大略以及高瞻远瞩的军事思想留给我的不仅仅是一句感慨,更是一份对我军未来发展的希望。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我军的建军之魂、立军之本、制胜之道,是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主要形成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革命、抗战时期,在当时为中国共产党的战斗起到了正确的指导作用,引领了革命的胜利。但是时代在进步,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现代战争借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从远离冷兵器,告别热兵器的时代,进入了信息化战争的时代。而毛泽东军事思想,这个战争地位极高的军事思想,在现代战争中是否还有其价值,它的指导意义又有多少呢?

人民战争思想毛泽东思想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我在学习了课程之后认为对现代战争最有指导意义和价值的思想。无论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广大人民,在往往在后方给敌人以想象不到的打击,不仅能很好的掩护自己的战斗力顺利推进,也在动摇敌方领地的统治权的同时,为自身的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使革命力量不断壮大,赢得最终的胜利。将人民对战争的影响力放在现代战争中,那仍然使不可忽视的。

人民战争是指广大人民群众为反抗阶级压迫或抵御外敌入侵而组织和武装起来进行的战争。人民战争是反抗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的正义之战,是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更本利益和要求的群众之战,它有着广泛的群众性。也即是说,战争过程中应力争人民的信任,得到人民的拥护,让人民群众的力量能够很好的支持战争的进行。

现代科技的发展,让军事力量越来越倚重高技术,很多战争表面上只动用了比过去少的多的人力,但其背后仍然离不开人民群众。首先,在准备战争时期,现代建设高技术含量的军队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这些资金正是广大人民的劳动之果。一个国家要想保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人民群众创造的经济增长,是基本的保障。 其次,高技术战争必然需要依靠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而人才正是来自人民群众。国家大力发展教育,重视对尖端科技人才的培养,而且在教育过程中传授爱国思想,这样便保证了军队中的技术支撑。武器只是一种工具,而且在不断的向前发展;而人作为创造武器和掌控战争的终端,才是影响战争走向的决定性因素。不难发现在中国,思想教育,尤其是爱国爱党的教育穿插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这其实就是在不断的将人民群众聚集起来,形成强有力的后盾。

当然,除了在科技和经济上的贡献,人民群众在政治上也有着重要地位。中国是由人民当家作主,在中国,国家是由人民统治的,领导人都是代表人民利益的人。他们来自于人民,又服务于人民,因为他们的决策可以直接影响战争进程,所以说广大人民才是战争的决定方向。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最更本的动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无论是古代冷兵器的交锋,还是当下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没有人民的力量战争都是无法进行的。就连全球霸主美国,每当国内人民反战情绪高涨,美国军队势必无法完全投入战争。这并不是科技的先进所能弥补的。所以说,战争时期,人民的作用依旧不可忽视,人民在现在现代战争中依旧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总体来说,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人民战争思想就如王冠上的宝石,它引领着我军的建设方向,从战略高度上为我军指引前进。

二、浅谈《孙子兵法》对信息化战争的指导

提起《孙子兵法》,相信大多数人都不陌生。这部中国古代兵学名著虽然仅有5000余字,却以其博大精深的战争哲理、启迪心灵的斗争智慧在中外军事思想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孙子用兵善运势。所谓势,就是只对自己有利的态势。孙子认为势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军队的真正势力,包括兵力和武器装备。二是有利的地形,因为在古代没有空军和海军,所以占据有力的地形对于战役十分重要。三是部队士兵的素质,包括军事技术,心理,状态等等。四是指挥员的水平。这四点的运用关系到我方是否占据了有利的形式,关系到能否掌握战役的主动性。在信息化战争中,这四点依旧不可丢弃。

孙子用兵正奇集合,虚实结合。所谓正奇就是指正兵和奇兵。正兵是在战场正面采用常规战术进行战斗的部队,奇兵是指根据不同的战场情况,出其不意的特种战术和部队。比如红军历史上的四渡赤水就是利用了奇谋和奇兵。而现代军队中的特种部队,敌后部队,谍报组织、斩首行动,这些都是属于奇兵的范畴。所谓虚实结合,就是指要时刻给敌人假像,不能让敌人了解自己的真正实力和意图。在古代的空城计,暗度陈仓,诱敌深入等典故和战役就是对虚实的诠释。在现代战争中,军力部署,部队动向,谍报战争等都体现了虚虚实实的重要性。另外,孙子用兵还特别提出了战争的主动性,在我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当中,我们的部队都是利用灵活性和主动性,在很多运势不利的条件下托跨了敌人。孙子用兵也十分注重用间,也就是利用间谍。间谍获取有力的情报固然重要,也是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然而间的含义还不仅仅如此,间还包括内间、反间、因间、死间、生间。合理充分的用间不但能获取有力的情报,而且也可有效的瓦解离间和在内部消灭敌人。从而利用最小的损失,换来最大的利益。在信息化战争中,情报将会登上更高的地位,这关乎到我军方方面面的生命情况。所以,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中,孙子所说的奇兵思想、掌握主动性依旧是制胜法宝。

《孙子兵法》是一本制胜之书,智慧之书。孙子兵法在古今中外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推崇,并经历千年传世而不衰,我想最大的原因就是: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本研究具体战役战术的兵书和军事理论著作,而是结合了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方面为一体的战略指导纲领。环顾当今中国的现状和周边战略环境,《孙子兵法》依旧是一部值得每位中国军人必读之物。

上一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计划下一篇:公共基础知识易错知识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