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课教学反思

2024-04-26

各课教学反思(共4篇)

篇1:各课教学反思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主要讲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间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在学习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内容时,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够分工合作,在互相研究探讨交流中把问题弄清楚,并完成表格。

篇2:各课教学反思

《燕子》教学反思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生动的描述,在我摇头晃脑地为学生朗读《燕子》一课时,却发现学生们并没有被我的激情、被书中的文字所感染。为什么呢?燕子可是学生们经常见到的,而文中又描写得这么形象、这么可爱,怎么会引不起学生的共鸣呢?就在我产生疑问时,我发现班里多半学生的目光都瞅向窗外。原来,窗外正有几只燕子在叽叽喳喳,我突然意识到,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把书中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观察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学会看风景、学会做文章。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儿时的歌谣被孩子们快乐地哼唱着,在阳光下,在校园里,学生们尽情地寻找着燕子的足迹,品味着字里行间的描述和自己眼中看到的风景的异同。“老师,你看,小燕子真长着剪刀似的尾巴。”“老师,你瞧,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飞过,跟书中写的一样。”看着孩子们因为兴奋而涨得通红的小脸,我的心情豁然开朗。

第二天上课,我惊喜地发现,所有的孩子竟然都能把课文非常有感情地背诵了。看着他们摇头晃脑、怡然自得的神情,我有了深深的领悟──课堂教学是一个用生活验证和丰富知识的过程,语文教学更是一个诗意的旅程,教师应是一个称职的导游,而真正看风景的人是学生。记得有一首歌唱到:“风景这边独好,祖国分外妖娆。”而我想说的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看风景,风景哪边都好,生活无限美妙!古诗两首》教学后记

本课教学采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将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显“春”这一主题。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出示:万紫千红总是春)”过渡到《春日》一诗。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除了两首古诗之间的整合,本课教学还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课始,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导入新课,揭示了整节课的主题,奠定了课堂的情感基调。课末,以《春》的结尾三段丰富了春的内涵,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儿,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其有效结合,使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营造了课堂的浓浓春意。另外,新旧知识的整合在本堂课中也有体现。课前谈话让学生背诵已学的描写春天的古诗,照顾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终鼓励学生阅读和摘录有关春天的美诗文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

观著名于永正教学《荷花》有感

自提倡素质教育到全面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阅读教学中我们欣喜的看到,课堂活起来了,个性突出来了,创新多起来了,这是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的体现。但纵观目前的阅读教学案例不难发现人们对“课改”环境下教学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前不久在我集团总部任教研究主任的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来我校送课,教学了三年级的《荷花》。教学中体现的深刻的教学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们的阅读教学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一、重基础,“写字教学”贯穿始终

目前阅读教学追求“个性”“创新”成了一股时髦的风,“写字教学”常常被人们忽视,平时的教学中尚能在课尾提一提并布置学抄写默写,但在“课改”研讨课之类的阅读教学中越来越成了麟毛凤角了,生怕学生的“创新”的热情,弘扬的个性受到它的破坏。在于老师的课上“写字教学”不仅受到了重视,而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如于老师在导入新课后即板书课题,他是这样教学的,“请同学们一起看一下„荷花‟怎么写的”。随即在黑板上书写,“„荷‟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何‟字”。“现在我一起读题目。”这样的写字教学一点不刻板又起到了识字的效果,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学过程中的也是这样。

于老师让学生把课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下来,然后指名学生把自己划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一个学生写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字。于老师相机进行写字指导。“这位同学„冒‟字写得很好,很正确。对学生的好的写字习惯给予表扬,激励和引导学生注重写字“„冒‟字的上部的两横不封口的不要写成„曰‟字,随后又书写„帽‟字”,“这个字很形象,你看眼睛上(书写„目‟)戴着一顶帽子(画个半圆,再画两横作帽沿),帽口是不能封死的,又因为帽子是布做的要加个„巾‟字旁,这就成了一个„帽‟了”。形象的“字理教学法”即教会了学生识字,更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是真正的“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课程最后于老师和学生一起把文中的生字书写了一遍,提出了一些注意点,并让学生认真描红才结束此课。

二、读书要读出“味”来

以前的阅读教学往往以“讲解”为主,而剥夺了学生“品读”“体味”的权利,现在的一些阅读教学则因追求“创新”和“个性”而剥夺了学生“品读”“体味”的机会。《荷花》的教学为“呼唤回归阅读权”的阅读教学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教学中于老师介绍了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语言清淅流畅,平实淡雅,写景状物细致优美,耐人寻味。然后说:“《荷花》就是一篇描景的„美文‟,我们要能读出他的„美味‟来”。这给阅读教学下了一个总的要求,然后又介绍方法说:“古人把读书叫估„煮书‟(板书),书越„煮‟才越有„味‟”。在“煮书”过程中,于老师分三步走进行教学。首先是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熟(板:熟读)。”在读书过程中于老师边巡视边指导让学生读进去,然后指名几位同学读文。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于老师要求学生再品读课文。

“同学们,请你们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板:“品读”),把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或语句划出来。”“同学们读得很仔细划得认真,再请你把自己体会的内容批注在旁边。”这里于老师提出更高要求,继续“煮书”,深入“体味”。在“品读“的过程中于老师让学把一些好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当“品读”告一段落后,让学生共同交流从划出的词语中“体味”到了什么,并让学生练习如何把体会到的东西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品读”逐渐进入了高潮,“煮”出的味道越来越美了。如:

一个同学在课文第一部分划出了“赶紧“这个词,并说到:

“我体会到了,„我‟迫切的心情,巴不得一下子跑到,同时也好像„闻‟到了塘里的荷花的淡淡清香,荷花一定美极了。”(赢得了同学们一阵掌声)。于老师继续引导,“你能把迫切又美的感受读出来吗?”他试着读到:“赶──紧──”(“赶”字读得很急切,“紧”字则舒缓,赞美的读出)。

于老师这时竖起了大姆指,然后又带领大家读了两遍。此外于老师还引导学生“品读”了“挨挨挤挤”、“冒”、“饱胀”、“翩翩起舞”等关键词语及第四自然段中的优美语句。在细细“品读”读出“味”之后,于老师再让学生美美地读课文读出“美味”来。(板“美读”)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于老师给予指导,并范读,如第四自然段要轻声读,用气读,带着想象读。通过于老师的引导学生不仅自己陶醉在优美的文中,听者也被深深的吸引了。

三、适当的“创新”

适当的“创新”或说“创新”要适当。“创新”是好事,是课改倡导的核心,但在一些课堂上,常常一“创”不可收拾,沾边的不沾边,恰当不恰当的统统称之为“张扬的个性”,有“创新”。归究其原因,这是没有在扎实的基础上追求“创新”,没围绕文章或字、词句、段的中心意思去“创新”。前面叙述中我们已经感觉到了在于老师教学中,学生通过“熟读”“品读”“美读”课文,与“文本”进行了扎实充分的对话,创新思维非常活跃,产生的创新成果也与“文本”相贴切。

再如,在教学到“有的还是花骨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时,于老师播放课件让学生说说“花骨朵”是怎样的,有的学生说:“含苞未放”、“含苞欲放”,还有的学生道:“含苞羞放”,这时于老师又竖起了大拇指夸她想得好,既贴切,又运用了拟人的方法使“花骨朵”羞答答的形象栩栩如生。像这样“创新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多处,每一处都让我感觉到“油然而生”,“水到渠成”。这才是课改体现的“创新教学”。

以上三点是笔者听课后油然而生的自我反思,于老师的课展示了教学艺术的无穷的魅力,表达他对阅读教学的深邃的思想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究体会。珍珠泉》教学反思

《珍珠泉》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珍珠泉水又绿又清,水泡既美丽又有趣,表达了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研读,我设计了了解美景中悟情的教学思路:

1、泉水的特点。特点:绿、深、清。

我让学生充分的想象:

那样清,清得能倒映出()。水是那样清,清得就像()。从而让学生感受泉水的美,为进一步的朗读做基础。具体感受完三个特点后,我创设了让学生给老师们介绍珍珠泉的水有多美,为学生感情朗读提供了语言环境。

2、有趣的水泡。

课文从水泡的形、动、色三方面介绍了水泡的有趣。在学习水泡的形时,我采用了评读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的朗读之中感受重点。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接着我借助学生的表演,让学生感受到了水泡的形成过程的有趣。在这我为学生表达的训练创设了一个情景:“小水泡们,你扑哧一笑想说什么?”为学生的朗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学习水泡的颜色时,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读懂了什么?但我发现平时教学中多次强调的标点的问题学生病没有真正得到重视,所以耽误了时间。设计时可以改为找了两个同学读,在第二个同学读时我告诉了它读的技巧,一方面是为引起其他同学的重视,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水泡的五颜六色。

3、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已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是多么喜欢珍珠泉,同时我也感受到学生也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眼清泉,在他们心中有了一种表达需要。

这时我设计了:你想对珍珠泉说些什么?作者说了什么,找到文中的话,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强调更多的是前半句。为此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重走作者童年走的小路去打水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水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达到赞美家乡的情感。这一部分中学生的情绪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顺理成章的设计了一首小诗,让学生尽情的表达。《翠鸟》教学反思

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描述方法:关于翠鸟羽毛的颜色,自上而下分别写了头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关于翠鸟捉鱼,是按照注视、等待、叼鱼、飞走的捉鱼经过进行描述的。翠鸟就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蹬开”、“像箭一样”、“叼起”、“贴着水面”说明都是一刹那之间进行的。这几个动作联系在一起,突出了翠鸟捉鱼的迅速、敏捷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

1、我引导学生先借助拼音自己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再进一步弄清楚每一句、每一段写了什么。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翠鸟小巧、美丽、可爱的样子,以及巧妙、神速地捉鱼的动作。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要始终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想象。在这个基础上,把个人读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讲出来,和同学们交流、讨论。同时,结合形象直观生动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翠鸟捕鱼的动作敏捷和翠鸟外形的关系。

2、指导朗读、背诵: 指导朗读,采取范读、引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和议论、理解相结合,在读中感悟。朗读翠鸟外形特点时,可以读得稍慢,轻柔;朗读翠鸟活动的特点时,可以读得适当快一点,读出翠鸟动作的敏捷。

背诵要在理解和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先弄清每个自然段有几句话及句子的顺序,可以板书重点词语,帮助学生记忆。

在反思中成长──《燕子专列》课后反思

一、“阅读”的层次要清晰

把教学感受深刻、有创意、效果好或失败的课例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的喜人变化如实准确地记录下来,并分析、研究这些案例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具体教学问题。在教学第三段时,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状况,我调整了教学的内容。在充分理解“人们为燕子作了什么?”这一问题后,进行感情朗读指导时,大胆地鼓励学生去正确评价他人。在评价他人和自己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呈现出来。但是,在今天的展示课中,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在第三段的理解上,层次不够清晰。应该是“自读──交流──再读──展示读(评价)”的过程,而在实际课堂中,将“学生的交流”与“学生的再读”进行了两次,这没有必要,并且没有起到深入理解的作用。因为学生在第一次交流中,已经是十分充分了。所以“读”的层次显得不是很清晰。

二、抓住闪光点,推动教学进程

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过:“对于我,作曲是一种灵魂的表白。”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它们共同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是“情”。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中就会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这是我要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美、美的语文教学。

当然,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死”的,而课堂上的学生是“活”的。有时候,我上课上考虑的只是教案、环节、过程。其实,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状况,应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景,推动教学的进程。视学生的学情,一边上课,一边调控、创造、发展、适应。对学生各方面发解得越充分,教学的主动性就越大。

这节课一下,有的老师就对我说:“杨老师,你上课真有激情,整个身心和课堂融进去了。”、“你的过渡语是这样的自如,对学生的评价很有针对性,具有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有发展,让我们听得有意思,不疲劳。”其实,这也是我们平时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整合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把课改专家的思想转化为教学实践,产生的良好的效果。只有平日里有了丰厚的积累,才能让一节语文课上得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师生共长。《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通过写一个小村庄的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树木,使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从而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语言朴实,但寓意深刻,读后耐人寻味,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指导学生朗读的好课例。因此,在备课时我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文中蕴含着的道理”做为主要教学目标。围绕着这个教学目标,在读准字词并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后即以“老师想提一个问题,这节课我就提一个问题。你们有信心答对吗?要想答对我的问题,你们得好好读读课文。该怎么读呢?你们先猜猜我会提什么问题,按你们猜的问题使劲儿钻研,钻研得越透彻越好。”在学生再读课文后接着揭示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本想借着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真地去读课文并深刻地去领悟每一句话所蕴含的道理,然后再以“如果这个小村庄还有人活着,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来进行说的训练,最后再进行一些拓展练习,为学生补充一些资料。可惜,正当大家深入地理解课文时,本节课却不得不戛然而止。

课后一直觉得很遗憾,留了个小尾巴。但细细一想,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这样的一篇言简意深的课文要想在40分钟内既深刻地去领悟每一句话所蕴含的道理又能感情地朗读也决非易事。要想训练得更扎实,只能慢慢地去引导,反复地去体验,深刻地去感悟。

有人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只有在挫折与困顿中不断反思才能成长,但我是个唯美的人,当好一名教师,拥有一节无撼的课是我永远的追求。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顺学而导──《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路旁的橡树》这篇课文。这是人教版第六册教材的课文,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娒林斯基写的。考虑到在一节课里要基本完成教学内容,我为四年级的孩子选择了这篇比较短小浅显的课文。尽管评课的老师给了我很多鼓励的话语,但我想起莎士比亚的一句话:保留自己的判断!老师们为了鼓励我才尽量说优点,我自己知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一些遗憾。这只能说明,我的临场应变能力还不够强,现场调控能力还有待加强,而思考和实践是走向成熟的捷径。

我想如果能把自己授课的过程全部摄下来,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的话,一定会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顺学而导。

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有很多地方都和我原先预料的不一样的。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因人而异的。这就决定教师必须敏锐地察觉他们的思维过程,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提炼最值得探究的教学问题,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揣摩、感悟、体验、想象去解决心中的问题,把学和教、预设和生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管“风筝”飞得多远,“线”永远在老师的手中。在教学中,我原想以中心突破法来指导学生理解全文,但是,由于疏漏了让学生说感受的环节,自然引不到中心句去。而且从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上来看,学生更迷茫的不是最后一句,而是写工程师和工人们沉默的话。在对学生学情的估计和及时调整策略上,我显然缺乏教学机智。我想在探究“工人们和工程师为什么叹气”这个问题前,还是应该先让学生解决“马蹄形”是什么形状,从而对课文意思有一个初步的概括和了解。在引出“有必要让树,还是把树砍了吧?”这个问题,就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争辩思维,更有兴趣地去读书。

因此,教学是要充分预设的,同样的教学内容,到不同的班级去教,过程也是不一样的,教师最要紧的是现场灵活的调控能力。在细节上,还有很多毛病,比如一开始自己也有些紧张,说明缺少实践锻炼的经验;对多媒体课件的操作不够灵活,导致不小心把后面一张幻灯片提前放了出来;对时间的控制不够完美,导致教学出现了几十秒的多余时间,又让学生提问,使教学又终点回到了起点;对板书的设计虽然比较有新意,但是当时考虑到时间,漏了“和谐画卷”这几个词,我想如果加上,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总之,在辛苦的过程里,我们会得到自我的提升,搞课题、上课都是一样。我想起一个朋友的话:“做一棵会思考的芦苇”吧!在过程里,我们感受着快乐!同时我也要感谢我们这个团结协作的大集体。《我们能做点什么》教后感

2月28日,县小学语文新课程培训活动在我校举行。在这次新课程培训中,我非常荣幸的担任上公开课的任务。由于第一次在这么多老师、领导面前上课,我思想上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很大,几乎可以用寝食难安来形容,但一定要上好这堂课是我至始至终的愿望,为此,我全身心地投入。我上的《我们能做点什么》是口语交际类课型。口语交际课是“听话、说话”的发展,与以前的听、说训练不同,“口语交际”是双向互动的,不仅要求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因此,根据《新课程改革标准》的相关精神,我制定了本次“口语交际”的三个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

2、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3、初步了解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为了这次“口语交际”真正能互动起来,这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三个大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

1、谈话:

说说家乡的美景。老师出示汾湖滩美丽图片,感受家乡的美。

2、从美说到丑,引入话题:

说道美中不足之处,与前面的美丽进行对比、二、调查反馈,了解现状

1、学生交流调查到的身边环境污染的现象。让学生有话大家说。

2、重点说说水污染的严重性。由于环境污染的内容很多,我觉得对于我们家乡来说污染最严重、和我们生活又密切相关的还是水污染,我就把这方面内容作为重点。

3、假如你是那条小河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转换角色说话。

4、想象:常此下去小河会变成什么样?

5、当那时,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不方便?

6、拍卖:如果全世界就剩老师手里这瓶水,你愿意出多少钱来买呢?

三、改善环境,我们能做点什么

1、过渡:

是不是真的要等到那时才知道水的重要呢?

引出:

从我们做起,从现在做起。

2、作为小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

3、创设生活情境表演:

劝说身边的人也来保护环境。先师生合作表演,再由小组合作表演。

4、小组合作写一句环保宣传语。

通过执教实践,我认为本课有以下特点:

1、教学环节设计得较合理,思路还是比较清楚的,对学生说话要求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

2、注重训练学生的“说”,让学生把话说完整,对于学生的说话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注重训练学生“听”,体现在学生互相评价这一环节,打破了单一的要求学生“说”的形式。做到了“听说结合”。

3、双向互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共同活动表演,学生学习兴趣较浓,能积极参与,形成民主和谐的气氛。

4、努力创设情境,增加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学生参与面较广。如: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并付诸行动表演怎样劝说别人。

5、鼓励合作学习,如:

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环保宣传语,增强合作意识,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然而通过本节课我也看到自己在教学方面存在着一些需改进之处:

⑴ 口语交际课重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课堂上,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够规范时教师应及时纠正,进行正确的引导。应做到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对于个别口语表达能力差的同学,要多做指导。

⑵ 拍卖这一环节设计上还有所欠缺,尽管看上去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可学生是不是真的觉得水重要才买呢?还是根本就是觉得好玩有趣才那么积极地出高价呢?这值得我好好反思,我觉得似乎后者的可能性大些,那我就没有把教学目标把握好,这是非常失败的地方。

⑶ 创设情境的手段还可以多样化,从而更好的激起学生说的需要和说的愿望。一开始当让学生交流调查到的身边环境污染情况,学生好象无话可说,说的同学也只是寥寥数语,是因为我没有很好去创设一个情境,太单调,没有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⑷ 要注重求异思维的发展,课堂上,对学生的说话方法和其他同学不同的应及时给予鼓励,而我只是稍微做了点评价,没有好好的强调。

⑸ 其实这次口语交际可以结合本专题的综合性学习安排来进行,在适当的时机,师生共同对前一段时间学生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总结评价。比如,学生汇报身边环境污染的现象时,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请学生说一下是怎样知道这些现象的……另外,还可以更多地在“我们能做点什么”中的“我们”身上做些文章,学生想点子,可引导学生想一想平时生活中,具体应当怎么做,而不只是怎么监督别人,以培养环保意识,培养在日常生活中爱护环境的习惯。

通过这次的课改培训活动,更让我认识到新课标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我们在课改探索过程中理解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改变教学方法,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不断充电学习、不断思考探索、不断总结,探索一条新的教学改革之路指日可待。《寓言二则:南辕北辙》教后记

寓言《南辕北辙》的教学首先以理解课题中的“辕”和“辙”入文,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点出“南辕北辙”的意思的两个句子,读读体会。以为课文基本是对话,所以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对读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同桌对读,熟悉课文后,师生第一次对读,教师读朋友,学生读坐马车的这个人。教师在读时,把文中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读后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理解朋友的竭力相劝,和反衬这个人的固执,不听劝。师生的第二次对读,角色交换,教师在读时,省去三个“没关系”。学生认为这样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个人的顽固、傲慢和不虚心,因此补上三个“没关系”,再读课文。经过这两次的对读,学生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了人物的特点,既读熟、学懂了故事,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寓意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最后让学生同桌再对读,加深理解。

这则寓言故事出自战国时候,魏王想去攻打赵国的邯郸,季梁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忙从半路折回,衣服褶皱了也来不及烫洗弄平,满头的尘土也顾不得掸掉,匆匆忙忙去谒见魏王。他先说了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故事讲完,又对魏王讲了这样一段话:“如今,你一动就想称霸为王,一举就想取信于天下,依仗着大王的国土广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以扩充疆域,抬高声威,大王这种不合理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了。正好比想到楚国去而向北走一样。”教师把这个寓言故事的出处跟学生一读,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后,很多学生来打听书名,来借书阅读。我想这已很好地达到了教师的预期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引导高年级学生阅读更深层次的书籍。《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校组织的“双优课”评选活动中,展示给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我亲切、谦和的教态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许,同时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致关的重要。我非常满意的是学生们的表现,学习兴致高涨,参与意识强烈,发散思维活跃、学习效果良好。一节课的教学安排,老师可以精心准备,但课上的突发事件(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或是无关的),确实往往让老师始料未及的,怎样巧妙的处理好,就要看老师的应变能力,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继而就本课书的教学,发表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1、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2、循环反复,螺旋深化: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

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积极的,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读故事,体会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平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学法,但切入点的问题缺少讨论的价值:

这节课环节清楚紧凑,老师以“问题: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组里交流。还有就是老师对养羊人有一种评价,不知对不对,待你们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告诉你们,帮我分析一下。”为切入点,引导孩子读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学习和师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体会了寓意。这种探究合作学习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但是我觉得作为切入点的问题过于简单,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小组讨论的意义不大。

4、教学无小事,更应关注细节:

课后,学生向我指出课堂上我出现的问题,例如:甲同学在读“则”时,发音不准,我没有及时纠正;乙同学在对养羊人评价时,说了一个同学们不理解的成语,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含糊而过,给同学带来了学习上的阴影。这些只是学生给我提出的,可能还有一些细节出现了纰漏,作为“当局者”的我也没有意识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悉心聆听、快速分析、及时指出。《惊弓之鸟》课后反思

踏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才刚刚三个星期,面对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的工作,让我感觉束手无策。从没有教过语文课,很少接触小学生这一群体,每当拿起语文书,翻开其中的课文,脑子里一片糊涂。幸好对我们新老师,学校给我们安排了两个师傅,从教学和教育两个方面指导我们。

有了老师的指导,这并不意味着坐享其成,自身的努力同样很重要。记得我们的研训员说过,如果一个老师能够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肯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在我们的印象里,通常会觉得:上一节好课,最重要的是备课和写教案,往往忽视了对课后的反思。在三个星期的教学过程中,我就体会到了写好课后反思,不仅必要而且重要。

9月16日,松江区的研训员来我们学校听新老师的课。知道这个消息后,我很是着急,我要怎样才能把《惊弓之鸟》这节课上好呢?思考来思考去,都没有一个好思路。包老师感觉到我的为难,于是她决定上这节课让我听。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个好老师是如何把握课堂,一节课上下来感觉行云流水一般舒畅。而自己上课时总是磕磕巴巴的,有时怕漏这个又忘了那个。不过我也并没有灰心,作为一名新老师,关键是如何让这一堂课顺利地按照先前的准备上下来。《惊弓之鸟》是一篇成语故事,我想我们在第三课时已经学习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何不引导学生们从他们了解的成语入手,来导入我们的新课呢?接下来,对课题这个成语进行解释,接着开始文章中生字词的学习。

我把这个想法与包老师讨论了一下,包老师说,如果一个老师在备课时要求学生学习某一个知识,那么老师的知识储备量一定要比学生的多很多。比如我要学生们说说他们知道的一些成语,可能学生的成语储备量并不多,那老师就应该有意识的教他们一些成语,作为积累。不仅如此,我用的是质疑课题的方式开始新课文的学习,那么这个对于课题中一些字的解释,在学生还没学习这课之前,他们能回答的很好吗?包老师说,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上,看看到底学生的反应如何?

上完课了,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问题。的确,学生们真正能说出来的成语不是很多,如果我仅仅是简简单单地不做总结,那么设置这一环节就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了。对“惊弓之鸟”中惊,弓和之的解释都不是太理想,尤其是“惊”这个字。通过实际教学,我了解到备课时一定要考虑某个教学环节的可行性,不是简单的随便想个方式,避免到上课时,才发现不能很好地运用。在生字词的学习中,我用了“换一换”,“用近义词解释”的一些方式,感觉效果还是挺好的。对于“能手”这个词的解释,还拓展到提问学生,问他们知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能手?“刘翔是跨栏能手,姚明是篮球能手”,用学生们感兴趣的方式,这样才能进一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下来的感觉还是挺好的,但学生们到底能掌握多少还是通过检测才能反映出来的。以后,上语文时,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更有新意,抓住学生的兴趣,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更好的把握这一节课 《画杨桃》教后反思 最近我们一直在学习《新课标》,学习之余,我总在想:怎样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上出“新”意?于是我开始苦苦地思索。对于《画杨桃》一课,如果按照平常的教法,肯定很枯燥,没什么可以说的,因为文章内容看上去并不难懂。可是要真正读懂它也并不是件易事。怎样设计既能有新意,又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容易学懂呢?我反复揣摩,终于想了这样一套教学思路。

一、自读自悟,初步理解

《新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要先靠平时多读,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来实现。上《画杨桃》时,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诵读课文三次,然后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因为我认为:孩子们读书后,都应该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因此,老师没有向学生提出任何问题,而是请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甚至感觉、感受和疑问。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些发言,不但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学情参考。从学生的发言和质疑看,他们理解的重点放在了对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上。至于“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一生受用”等学生还没有意识到。根据这种情况,进入了下一个步骤。

二、亲身实践,思考体验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是各个学科的共同责任。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并不亚于一些自然科学的学科。因此,在教学时,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让学生在主动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于是我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阅读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实践的过程。为了上好《画杨桃》,我特地从水果市场挑选了一只杨桃。并有意将杨桃放在教室的中间,让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去画自己看到的杨桃。学生兴致很高,都转过身静静地画起来。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老师有意请学生朗读能够指导正确作画的有关课文。这样边读、边看、边画的过程,非常明确地向学生表明了作画的目的并不是练习绘画,而是通过“画”这一手段、这一过程,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实所蕴涵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为此,我以为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引入课堂,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凋动其积极、饱满的情绪参与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实践的兴趣,从而掌握实践的方法,逐渐形成自觉开展语言实践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三、相互评价,深入领悟

在学生作画过程中,老师收集了几幅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作品,并把学生的作品用投影仪放大到屏幕上,让学生“以作品的作者读没读懂课文”为题,对作品进行评价。这一环节我觉得很有效果,经过这一番评价,学生较深刻地领悟了课文中蕴涵着的道理。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老师始终坚持联系课文语句去评说实践中的实际事物,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提高认识能力。

四、把握重点,跳出课文

在学生基本掌握课文内容后,老师还教给了学生一种普遍有用的阅读方法。不仅如此,老师还把上课初几个同学的质疑,回归给提问题的同学,学生已经能够回答当初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又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并讨论“相似”和“一生受用”的含义。最后还引导学生“跳”出课文,从《画杨桃》这一特定事件中,把思考引向更广泛的领域。于是,一篇浅显的文章,讲出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大道理。

语文学科的复杂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复杂性。不同的课文,必然有不同的教法,怎样找到最适合“本课”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又符合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基本规律。《画杨桃》一课的教学,虽然教师自始至终没有提出直接指向内容的繁琐问题,就连过度性、提示性、点拨性、引导性的问题也提得很少,但文中所有的疑难之处都通过学生自主的读、思、说得到解决,没有一步一步地去推析文章的情节细部,但课文的语言、结构、内涵、重点都已一目了然。整个课始终回荡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酝酿着静静的读思。《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开发学生智力的有趣的故事。我首先创设一个类似情景:如何用最少的钱装满整间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有启发性。我就放手让学生把课文读懂,让学生先参照课文提示,明确学习要求,独立阅读、思考,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学生交流、讨论。

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开阔学生的思维。如:画出《山深藏古刹》《十里传蛙鸣》。《和时间赛跑》教学随感

本文讲的是“我”因外祖母去世而忧伤不已,后来在爸爸的一席话的启示下,从太阳落山、鸟儿飞行中,“我”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从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我”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启示人们: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学生通过对文中讲的几件事的分析、体会,很容易就感悟到了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但是,语文不单纯是传播知识,还担负着育人的任务。现在学生中存在着做事拖拉的现象,令老师和家长十分头疼。这一课正是解决这一现象的良好的载体。于是,我在学生读懂课文后,先引导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感受,使学生了解到时间流逝得飞快,时间一去不复返,时间不等人,时间像金子一样珍贵等特性,深切地感受到时间的珍贵,引发学生惜时的情感。然后,我请学生就如何赛过时间展开讨论,让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反思,激起他们改掉陋习的决心。接着,我又让学生就自己对珍惜时间的感悟,编写出自己的惜时名言。此语一出,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很快学生自编的名言诞生啦!其中,刘灿、褚奇龙、刘春雷、刘瑞等同学的最受大家青睐。为了鼓励同学们敢于创新,我请这几位同学把自己的名言写在黑板上,并大声地宣读给大家听,宣读时要求要有鼓动性。我想,就这么算啦。这个启示,在学生的心中会淡化的,一部分学生会遗忘,旧病复发。于是,我请我们班学书法的两位同学把这几则学生自创的名言记录下来,张贴在教室的墙上,时刻勉励着学生。同时,学书法的同学的学习成果也有一个展示的机会,会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真是一石二鸟!一直以来,我就想改变一下现在的课前起立问好的方式。现在机会来啦!我就把文中的中心句: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其中的“你”改为“我”,作为我们班的课前激励语,提醒、激励学生惜时,勤学。每节课前,当班长领呼:假若──,全班学生齐呼:我一直和时间赛跑,我就可以成功时,孩子们的眼中分明透露出自信和勤学的决心。对话中让学生情感飞扬──《检阅》教学反思

《检阅》是新课标小学三年级下册的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

这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非常突出。特别体现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上:刚开始,大家都很犹豫,很矛盾,不知道怎样解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参加检阅这个难题。因为队员们既希望自己的检阅队伍整齐划一,又不想伤害大家的好伙伴博莱克,这让大家左右为难。最后队长打破了僵局,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大家的心情由忐忑不安到激动自豪,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变化过程。从中,一群善良、纯真的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课文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作为健康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作为残疾人,也应该像课文中的博莱克一样,自尊、自强。

分析教材后,我又走出教材,面对学生,我发现学生对学习这篇课文还有很大的难度。首先:检阅对很多同学来说,是很陌生的事,课文中所描述的事情和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其次,课文篇幅较长,初读课文,很多学生大概意思都读不懂,更不用说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人文内涵了。再者,课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没有直白的叙述,都是隐含的,只有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才能读懂。考虑到这些,我在教学中,努力使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交流,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对话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一、让学生与课程资源对话

在设计教学时,我努力寻找、充分利用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课程资源。

如:一上课,我就给学生播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的录像。放完后,请学生说说感受。录像的播出,学生一方面理解了检阅的意思。更重要的是通过看录像,让学生感受阅兵式的庄严、隆重的场面,让学生明白这是多么重大、要求又是多么严格的事。同时,为后面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做好铺垫。事情这么重要,怪不得孩子们会犹豫不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去。同时,这么重大的事也让博莱克参加了,更可以看出孩子们做出这一决定的伟大。

结束教学之前,我又播放了《千手观音》的表演片断,孩子们看得那么专注,那些残疾人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和力量又让他们深深地震撼了,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二、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让学生的“个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原文地址http:///showtopic-62962-3.aspx性”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学生就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师生对话就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

在课文描写的第一个场景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在老师的朗读中,学生马上进入了创设的情景,表情、心理活动随着文本内容而变化,大家都在为遇到的难题苦恼、思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边听边思考,联系上下文理解了文本中重点的词语;在师生进一步的交谈中,学生完全进入了儿童队员的角色,体会了他们矛盾的内心世界,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如:课文第六自然段是连续六个问号的句子,这静止的画面更是孩子们思想斗争的矛盾的焦点,思想的高潮。老师随着学生的每一句朗读,引导他们以儿童队员的角色深入到文本中,入情入境地体会人物感情,体会他们的想法,体会他们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体会他们善良的心地,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

就这样,孩子在教师的引领下,与文本无数次的对话,真正走进了文本,融入了文本,知识、技能目标自然达成,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情感自然萌发,价值观又得以提升。

三、让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

老师带领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进行“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让学生们“悟”得其神,“说”得其法,尽情展现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

在课文描述的第二个场景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的采访,这种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他们兴致勃勃地选择当起了小记者,当起了博莱克,当起了现场的观众,设身处地想,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与文中的人物进行了一次次对话。这时,学生在感悟、体验、交流中,已经自然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情感也完全调动起来了,与文中的博莱克、观众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对博莱克油然而生敬仰、赞叹之情,同时,在前面充分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础上,对本课的难点,最后两句话:“这个小伙子真棒!”“这群小伙子真棒!”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此时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他们的表现投入而到位,感悟也越加丰富而透彻,在动情的朗读中,学生的心灵得以飞扬,生命的活力得以焕发。

总之,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但是,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准备的《波兰国歌》不知为何无法正常播放,所以无法给学生的朗读营造那种隆重、热烈的气氛;另外,由于有些教学环节还不够紧凑,以至教学时间延长了两分钟。争吵》教学反思

讲课前一天我见到了学生,个个活泼好动,老师说一句他们接三句。面对这样的纪律我真感到头疼,生怕他们给我出乱子。谁知道第二天课堂上,他们人人积极,踊跃发言,那一张张充满好奇、探索、疑虑、喜悦的笑脸,顿时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明媚的阳光。

“太顺利拉,他们太会配合了。”这一点也不对。课后我沉思了很久,心里在想:学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我终于悟出:课堂教学中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设计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原文地址http:///showtopic-62962-3.aspx的路,老师怕出错,学生也劳累无趣。所以,教师就要顺应学生的“学势”而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老师则没有了存在价值。在课堂上,不是学生配合老师的教,而是老师服务于学生的学,老师的行为取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这就要求,老师要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体验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该导向时导向,该启发时启发,该设疑时设疑,该鼓励时鼓励 《绝招》教学后记

《绝招》是第六册语文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一、重语文基础学习

《绝招》也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曾听说过有教师对略读课文的教法是可上亦可不上。想然,这样的教学是过于简略了。虽说是略读课文,但有些方面,诸如生字、词的学习还是不能忽略的。生字、词语乃语文的根本之所在。

在本课中,有好几个见面字、词的笔画较多,学生不易读准,此时,不如我们把要求拎高一些,把这些生字、词语领出课文,让学生自由读读、念念。我教学时把12个较复杂的词语单独出示,先让学生自由读读,接着指名读,再请小老师领读,最后才是齐读。这样,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印象,并领略中国汉字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二、在语境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处于学习的转折点,是各种能力飞速发展的“腾越期”。尤其是语言概括能力。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也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如:请学生分别说说两次比试绝招的过程中,三个小朋友分别表演了什么绝招时,请学生用上“尴尬”和“羡慕”两个词语,把比绝招的内容串联起来,既精简了语言,又抓住了重点。又如:小柱子回家以后,在与奶奶的对话中又大受启发,为了让学生理解重点,我就把6个自然段的内容精简成几句话的填空,让学生在分析、概括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大意。

三、我的思考

略读课文,更多的应是让学生自由去读,自由去学,自主体会。但我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对学生扶的多、牵的多,放的太少。我们今天的课堂,不应该是以学会为目的的课堂,而是应以会学、掌握方式方法、获得人生体验为目的的课堂;是促使人人获得不同发展的课堂,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观;并力求使学生通过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感悟生活的智慧,并经历语文知识的“再创造”,明白课文中所蕴涵的道理。《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在一次校本课活动中,我抽签执教了《可贵的沉默》一课。这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是围绕“感受人间真情”编排的,《可贵的沉默》讲述了一个贴近生活、令人深思的故事。结束这节课后,我认真整理了课堂实录,冷静地思考,有一些感悟和收获:

整堂课都是在读文和悟情中进行。通过对重点词句和重点段落的读来体会文中的孩子前后不同反映的根源所在,通过读,学生主动理解了沉默的可贵之处,这时抓住时机联系实际谈自己感受到的父母的爱以及如何回报父母的爱,学生的反映极其强烈,所谈的内容极其感人,引起了在场的家长以及全体同学的共鸣。李想,这个平日里从不写作业的孩子,在和妈妈说自己的心理话时,动情地哭了……为人母的我听到孩子们那感人至深的话语和稚拙的表达感情的方式,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谁说孩子小不懂事,谁说孩子小不懂事,谁说孩子小不懂感情,谁说孩子小不会善解人意,会的,懂的,无论是性格内向的还是外向的,无论是善于表达的还是不露声色的,他们全懂,全会。这堂课对我对孩子们都是“可贵”的!精彩、朴拙──《她是我的朋友》教学反思

在校际教研活动中,陈素花老师执教的《她是我的朋友》一课以其朴拙的常态教学风貌,引发与会者深刻的思考,为提升校际教研内涵提供了鲜活的范例。现综合诸方观点,阐述如下:

一、常态教学令人欣喜

与会者一致认为,陈老师的课堂教学摒弃以往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教虫小技”,自然纯朴,无刻意雕饰之痕,其浑然天成的教学方式于我们的日常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1、文道统一,教学目标多维化:

该课的教学目标“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引导学生学会从内容入手体会思想,懂得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由表及里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同时,极其注重语文学习的人文性,让学生体会阮恒待人真诚、无私助人的品格,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2、读悟结合,学习方法探究化:

让学生读中悟情,把尽量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多读多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从不同方式的朗读中感悟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这样也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读描写献血过程这一部分,勾画出描写阮恒动作、神情的语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激励读,创设情境读,让学生明白阮恒献血时内心很复杂。其二,发挥想象,合作释疑。教学时发动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当学生找出阮恒神情动作句子后,引导学生抓住阮恒的异常表现及其矛盾之处提问,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想象阮恒当时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在学生读议之后,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想法,充分展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学生在此时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全班互助互学,共同探究阮恒的内心世界,体会阮恒虽然说以为献了血自己就会死去,但为了朋友能活下去,仍然坚持献血的可贵品质。

3、读说互促,情感体验生命化:

语文教学要“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陈老师在学生理解全文后,用满含激情的语言进行熏陶感染:“小阮恒的鲜血流入了小女孩的身体内,她慢慢地睁开了眼睛,她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她的朋友。是朋友将她幼小的生命挽回,是朋友让她感到了这世界的温暖,是朋友使阮恒勇敢地举起了手,是朋友使他有了战胜面临死亡的勇气。他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然后发问:“同学们,你们现在的心里有着怎样的想法?最想说些什么?”于是学生有的谈自己读了这个故事以后的感受,有的对阮恒说些什么,也有的对小女孩说些什么。这一设计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挥。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理念,从而实现“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目标。

二、精彩失约引人深思

陈老师在反思中提出,她在“假如你是阮恒,你会怎么做”这一教学环节中,预设了两种教学方案,即学生“愿意献血”和“不愿献血”两种可能性下的教学思路。结果,课堂上只出现“愿意献血”一种声音,教学流程偏离了教者的“埋伏线”,教者只好将另一方案黯然搁下。对此,刘金山老师不无遗憾地说:“此时的课堂,如果有部分学生提出异议,发出„另类声音‟,教者再顺而导之,便是本堂课的一大亮点。”可惜,亮点与现实教学擦肩而过,精彩失约了。针对这一困惑,我们进一步深入分析课堂教学,认为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真正做到“让预设和生成激情共舞”(周一贯语)。

1、摒除传统教材观:

在传统观念中,教材是神圣的,其育人目标是无可置疑的。教者在教学中往往就教参教教材,抱着教参的“最高指示”不敢越雷池一步,本是绚丽多姿的语文课堂成了一言堂。学生的读悟被无形的镣铐锁定,自然就听不到“异音”。《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中,作者抱紧“生命诚可贵,友情价更高”这一主旨,对阮恒的“伟大的抉择”津津乐道。我们如果借此教育学生体会友情、学会奉献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从“珍爱生命”、“合法献血”(阮恒不满18周岁)的角度来看问题,学生则有一百个理由说“我不献血”。因为,“拥有生命,才有奉献”。我们备课时,要尽量多维度审视教材。教师个性化解读教材,是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教者对教材的理解如果是单层面的,在设计教学时,个性化导读就会被忽略。

2、、优化课堂民主性:

只有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动态资源才有生成的空间。在陈老师的课堂上,“告诉我”、“跟我说”这一口头禅不绝于耳。试想,面对六十几名学生,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学生“告诉我”、“跟我说”,学生会做何感想?这种“单线性”、“单向性”交流是极不利建立民主课堂氛围的。尽管教师时常很有礼貌地说个“请”字,但在这彬彬有礼的话语背后,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仍然“阳魂不散”。在教学中,“蹲下来”与学生说话,“迎上去”听学生说话,是融洽师生关的技巧,也是不可忽视的小细节。此其一。

其二,在师生、生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放得开”。本堂课在导入课题时,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朋友观的环节,这本身是极为自由宽松的生成性教学环节。教学时,谈话环节浅偿辄止,一两名学生发言就匆匆“收摊”,一张民主气氛的网刚刚撒开就打住。课堂伊始,自由表达的氛围便“胎死腹中”了。

3、找准生成切入点:

精彩是可以预约的。找准生成点,顺学而导,教学亮点将在课堂中时时闪烁。

我们认为,在《她是我的朋友》一课中,可引发生成的有:

⑴ 课堂伊始,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朋友观,师相机导之。(陈玉梅建议)

⑵ 理解、对比“啜泣”、“呜咽”、“哭泣”三个词时,让学生设身处地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说心里的想法,如“我要死了,我好怕”等(林文锋建议)。

⑶ 课堂临近结束时,启发学生说说“假如不是朋友”该怎样对待这样的事(陈志强建议)。这样,摆脱文本的拘绊,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的同时,跳出文本,超越文本,焕发个性,在真正的意义上实施生命化阅读教学。《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效果还可以,学生的参与面广,学生很感兴趣,想象丰富,课堂气氛活跃。

比如,“让学生想象有一位仙人看到了小姑娘的遭遇,她会看到什么,又会怎么想,怎样做的?”这里学生最有兴趣,学生还可以展开想象,小姑娘在找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她又是怎么克服的?

又如,在让学生转换角色时,学生就是小姑娘,我问:“你为什么这样匆匆忙忙的啊?”这时学生的思维完全打开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那种情景之中,此时学生都知道,便不约而同地说:“急着为母亲去送水啊!”

再如,在解决第三个问题时,我问:“小狗会向小姑娘哭诉什么?”“小狗又会向小姑娘欢喜地说些什么?”我用亲切的评价语去引导学生说,学生非常愿意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于是,我再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学生非常乐意。我觉得这是我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吧。《太阳》教学后记

古人云:“学贵有疑。”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鸡蛋里面挑骨头”,让学生在质疑中发展思维,在质疑中获得新知。《太阳》一课的教学,我对此感触颇深。

“清晨,同学们迎着火红的朝阳去上学;傍晚,踏着夕阳的余辉回家去。太阳对我们来说,应该是最熟悉不过的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太阳》这篇课文。”我引入了课题,“看了课题,你觉得课文会帮我们解答哪些问题?”顿时,提问不断:“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太阳有多大?”“太阳有什么作用?”……围绕着一个个问题展开教学,课堂气氛相当地活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了极大的发挥。

在学习太阳“远、大、热”的特点时,学生又有疑问了:“科学家怎么知道太阳离我们这么远的呢?”“科学家到不了太阳上,那他怎么知道太阳的温度呢?”“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呢?”“太阳这么热,一秒钟大概能释放多少能量呀?”“课文写了太阳的远、大、热,太阳有多重呢?”……当学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后,萦绕在他们脑海中的疑问更多:“听说太阳浴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可为什么人们爱撑伞遮阳呢?”“还有,为什么有许多人涂防晒霜呢?”“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那么好,它会不会熄灭呢?” ……我尽量让学生设“疑”。当然,这不仅仅是为了表现疑而让学生质疑。实际上,质疑是为了解疑,而解疑是为了求知。我让学生记录下这些有价值的疑问,让他们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资料,自己从中寻找答案。

学生们为了解开心中的疑团,努力从书籍、影视、网络等媒体上查找资料。经过努力,学生找到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太阳的主要气体是氢,内核中的氢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产生核聚变,从而释放出大量能量,产生光和热;太阳的直径约1.4×106公里,约是地球的109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太阳每秒钟向外辐射约28600亿亿兆瓦的能量,相当于爆炸910颗百万吨级的氢弹;太阳的年龄约为46亿年,它还可以继续燃烧约50亿年,最后,太阳会成为一颗白矮星。此外,像什么“太阳风暴”、“太阳黑子”、日珥、耀斑、日食……学生知道得实在是太多了!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也是探究太阳奥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自己搜集有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培养了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真可谓一举多得。

最后,我根据学生找到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料,和学生一起制作了一个介绍太阳的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力,排版、校正、设计动画、如何链接……无形中学生又提高了使用计算机的技能,拓展了思维空间。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为了求知,让学生去疑吧!《月球之谜》教后反思

每次上过类似今天这种情况的网络课,总是引发很多的思考和争议,许多人关心的总是他与语文课的关系,把脱离语文教学目标和听说读写能力作为强有力的驳斥论据,以前我也曾懵懂的认为我是不是脱离了目标,在走俏啊?在确定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之后,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体现课程与技术的整合,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体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体现多元智能学习,最终实现融合性学习,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形成为最有力的说明!

反思课堂教学设计,我认为教学策略的设计最为重要,同样,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设计中应加强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一、问题策略的设计

这个主题活动,我始终贯穿着这样几个问题的设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思维的框架,那么将来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都能受到这种思维的启发,相信这就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继而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你知道什么?关于月球的知识你了解多少,是对以前知识的一个积累和概括。

2、你想知道什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

3、你怎样知道的?对于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的认识。

4、你学 到了什么?总结学生经验。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层次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关键要设计好基本问题,基本问题的设计要体现高级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师在设计“科学进步=探索+…+…”就是要培养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和具体事例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

二、活动策略的设计

有效的小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集体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通过两次小组活动的开展,一次问题接龙,展现一个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比赛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多而且精彩有价值,使得每个学生的头脑细胞活跃,富有创新意识,“月球上有传染病毒吗?”“月球和地球哪个的年寿高?”“月球的尘土具有杀菌的作用吗?”另一个活动是小组讨论填写等式,然后到别的小组吸取经验,回来补充自己的观点,这个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表达、倾听、再思维的能力,可以说选择一种好的组织形式,对于提高课堂效率也是相当的重要。

三、评价策略的设计

这堂课中我认为比较失败的就是没有很好的体现评价的过程,无论是对于学生精彩的展示还是小组活动,教师的引导,教师的语言显得有些干瘪,吝啬,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上好课重要标准,另外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过程和效果。《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学生只有在多读中才能感知、理解课文,从而达到自我消化与吸收。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是一篇精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通过声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在本课教学一开始,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喜欢看动画故事吗?学生肯定会兴趣盎然。随后我就播放录像并说:“有一位明明也和大家一样,对网络充满了好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在网上时大开眼界时神奇经历。

二、在读书中理解,激发情感,在读书中表达情感

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我家的电脑可以上网啦”的喜悦之情。开始我先让学生读课文,而后理解课文内容,从这两个方面的讨论情况来看,学生读书没有感情是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密切相关的。例如第一自然段,作者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首先告诉大家他很高兴。可是我班62位同学有61位理解为“写的是我家电脑可以上网了。”因而读起来竟没有一点高兴的味儿。于是我引导学生重读这两句话,边读遍理解,学生终于体会出这段表达的是“我家电脑可以上网了,我感到特别高兴。”在此基础上同学的朗读也有高兴的味儿啦。

三、抓住学生的不同理解,引发学生的辩论

课文的三、四、五自然段写的是作者亲身感受网络的神奇功能。在理解时一部分认为是写网络功能的,一部分同学认为是写体验网络的神奇功能的。从同学们的回答情况来看大家都同意是在写网络的神奇功能的,但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谁的更准确呢?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两点引导学生各据一方进行辩论。在斌论中学生终于能够准确地理解表达内容了。《果园机器人》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科普文章,适合学生阅读。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你认为哪些语句很有意思。自读后,我让学生自由发言。有的说”没电了,机器人就会饿倒”很有趣,因为把机器人写得就像人一样会饿肚子,而不是写它电量不足,这样的写法很有趣。有的说机器人捡水果吃很有趣等,每个学生都在大胆地诉说着自己的发现,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这种拟人的手法。《太阳是大家的》教学反思

为了迎接市教科院的评估,学校领导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准备一节课,我选择了《太阳是大家的》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首拟人化的儿童诗,描写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鲜花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小树在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小朋友在阳光下欢快地玩耍。诗歌文辞很简单,但含义却不容易领悟。《太阳是大家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只有全世界人民加强理解和信任,各国人民才能和平共处,人类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全世界的孩子才能共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社会的安宁。

我是这样设计的: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太阳落山时的美丽,太阳一天的工作以及别国小朋友对太阳的期盼”。(因为朗读是语文课中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我以学生熟悉的“晚霞”为切入点,带出“红彤彤的晚霞”,再引出第一节和整首诗歌,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所描写的美景和太阳给小朋友带去的快乐和希望;再通过品读、评读相结合,又以老师的范读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也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这节课学生读得充分,悟得也轻松。

在这节课上,读是重点,可就在读这一方面,由于我的评价语的模糊没有针对性,导致学生在读上没有一点进步;朗读的次数虽然很多,但只是少数同学在读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结果在后半节课时,有少数同学觉得无所事事,有些散了。学生的问题我在课堂上感觉了事情的变化,可不知道怎么挽回。这可能是经验不够吧,或者是我没有把面向全体学生这个理念贯彻到脑海里吧。

而且学生和我预想的也有差距,当我在出示卡片“彤” 和“红彤彤”让学生读,并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时,(因为朝读课时我指导过预习范读过课文)居然学生都说是多音字。害得我解释了半天。

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锻炼自己。备课时不光备课本,更要备学生。备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反思

“爱国情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虚幻、空洞的词。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爱国之情,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便成了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爱国情感不是感性的说教,它务必在教学中有个实实在在的载体,那就是语言实践。没有扎实的语言实践,热爱祖国的说教自然成了“空中楼阁”。而语言实践就是要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深切体会,读出文中情,读出文中味,读出融入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来。课刚开始,通过看运动员获奖,升国旗的录象和自己在这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望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你会想到些什么?通过心灵对话:学生初步明白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尊重和爱护它。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词句,感悟爱国情,体验爱国情。如在指导学生感悟“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等重点句子时,呈现典型的三个层次:读出理解──说出感受──再读体验情感。首先学生自由读重点段落,勾画出表示”我“动作的词句,自读、自悟、自得;再让学生默读体会,说说自己对句中哪些词有特别的感受?交流中,我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吃力、趔趔趄趄”,从中品出了留学生身上沉甸甸的爱国情意,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决不向饥饿低头;接着,再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感情读重点语句,读出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切实地体验到留学生身上浓厚的爱国情思。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点语句中每个字词里所蕴含的“爱国情”;也得到“意”,“我”的爱国情与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爱国情融为了一体,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净化与升华。

在调控课堂教学发展中,语言机智似乎也有待锤炼,不仅抓不住学生问题的实质进行有效的课堂生成,而且问题琐碎,如“哪里体现他很饿?”“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没有人给他吃东西?”“他来到面包店吃到面包了吗?”……这一个个毫无思考价值的“以教定学”问题扼制了学生的发展。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本课的对话较多,要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在课文中,有很多语气词的提示,例如,“夫人,您买一个吧!”要读出恳切的语气;“您是中国人吧?” 是猜测,要读得比较轻。教师指导前,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课文中的对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提示学生寻找课文中类似的词语。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乞巧》教学反思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借画面互动: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除了在课前加几个晚班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音律互动: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是我的初衷。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我本想选用经典名曲《阳关三叠》作为背景音乐,可后来又觉得学生难以从中体会到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重逢之喜、人间姑娘的乞巧之切。于是,我便用《西游记》插曲《女儿情》取而代之,音乐响起,缠绵悱恻,宛若将人带至几千年前的时空,怎能不激发起在座的学生、家长无边的遐想呢?

3、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4、借想象互动: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自己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我此堂课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要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之处。《西门豹》教学反思

1、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做到了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环节简练明快。课堂伊始,以学生畅谈理想导入教学,激发兴趣。接着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写作思路。进而抓住联系,明白人物之间是通过破除迷信这件事联系起来的,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情境。

2、能启发学生从西门豹对巫婆、官绅头子、众官绅说的话中体会将计就计办法之巧妙。还让学生根据板书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西门豹是以客气的话为理由惩治恶人,而且还懂得了“将计就计”的真正含义,此环节的设计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3、在探究过程中采用四人小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时间比例的分配比较恰当。

4、教学中设计的板书起到了多种作用,达到了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我于2007年5月开了一节教学《女娲补天》的公开课,课后,我思考颇多,今天谨借拙笔,说说我教后的反思。

《女娲补天》是三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个流传于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祸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为这篇课文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课文,了解感悟女娲补天故事的神奇。第二课时复述故事,指导写字。

这节课,我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内容,激发他们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因此,备课时,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增强复述故事的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激发阅读兴趣。

一、成功之处,体验欣喜

1、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品读、想象、描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拓宽学生思维,引导探究性学习,整堂课通过学生质疑,再引导解疑,从而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2、运用画面激活法:

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上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如“天塌地裂”的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比较少见,学生虽能根据自己的想象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但仍然比较空洞。此时我出示的一组图片和声音,有助于学生能够在视觉、听觉上进行理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出示的句子以及课文人物的情感。再如“金光四射”“五彩云霞”虽然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见过,但是感受不深,这时,我搜集并出示“金光四射”“五彩云霞”的图片,学生被美丽的图片迷住了,在一阵阵“好极了!”“太漂亮了!”的啧啧赞扬声中,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金光四射”“五彩云霞”这两个词,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为女娲的神力而惊叹。

3、角色演绎法:

《女娲补天》是一篇学生非常喜爱阅读的神话故事,整个教学学生的心都被女娲的善良、勇敢、吃苦耐劳等光辉形象深深地牵动着,我引导学生去想象,去体验,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在这堂课中,我尝试着让学生通过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和品质,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课文,理解文本。

4、运用板书,激情总结:

我设计运用的板书,力求体现神话的起因、经过、结果,也体现我的教学思路。

女娲补天

找 炼 补

天塌地裂 五彩云霞

了不起

最后总结时,我借着板书,引导学生一又一次有感情读课题,加深了学生对这个神话故事的印象。

5、作业设计:

第一个作业“摘抄课文中的生动的语句。”体现语言文字训练,重在积累。

第二个作业“任选一题做做”:

⑴ 我喜欢的女娲──把女娲补天的故事说一说。

⑵ 我敬佩的女娲──把女娲补天的故事画一画。

⑶ 我心中的女娲──把女娲补天后的故事写一写。”体现因材施教,为第二课时的复述故事打下基础。

二、遗憾之处,改进措施

1、在上课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不够多,而在引导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够灵活的现象。

2、我不敢放开些,压制了学生的一些质疑,没能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在今后教学设计时,我要多准备些学生独立思考、自读自悟、质疑解疑的时间,多根据学生的需求及实际设定教学环节,这样学生乐学,教师轻松。

3、当然,在教学中,教师还应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拓展的书目,使其学以致用。只有这样,学生自学的能力才能循序渐进,学生阅读的自信心会日益增强,积累量会日渐丰厚。

最后,我想说“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厚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习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所以我们应该为自己是一名语文教师而骄傲!” 《夸父追日》教学反思

我在下午第三节课教学了义务教育语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32课《夸父追日》。可以这么说,与学生做了一次愉快的合作,上完课后受益菲浅,现将这堂课的得失及反思小撰如下,以期与同行们共同进步。

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是关键。原告我计划是教学19课《七颗钻石》的第二课时,但在我班进行了二次试教后,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就决定改上32课《夸父追日》。确定好教学课题后,按照要求的材料在因特网上查阅资料,查找到的教学

设计的思路归结起来有两种:

1、让学生从神话传说中理解古人的想象力。

2、祉学生感知并学习夸父的自强不息、精神百倍、奋勇前行的精神。我结合新课程的解读思想来对照这两种思路,认为把这两种思路综合起来,效果会更佳。做了这样的打算后,三次修改教学设计并最后定稿,多次应用在班内教学。光有好的教学设计还不行,还需要课件辅助教学。

我想了想:自制的PPS课件只能用一些字词认读,归纳总结之类的方面,而课文内容就不能够具体形象了。于是,我又多次在网上寻找,终于找到了指尖学堂──《夸父追日》的SWF课件,我怀着试试看的心理,一播放,“啊,太精彩了,肯定会受学生欢迎的”,我自言自语道。课件有了,与教学设计又有出入之处,就只有再次修改教学设计了,使之更加合理,方便教学。并且在准备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提出来的各种疑问,因为毕竟是陌生的班级、生疏的学生,尽可能地采用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方能更好地适应学生。课堂上适时运用是核心。课件是计算机应用于辅助教学的手法,而不是全部。有些教师说:“让课件整节课都在帮我讲,那我就轻松多了。”其实不然,由于秩农村小学里的孩子们常识基础薄弱,需要教师作指导的地方还很多,如果在教学重难点中运用效果就好多了。在这一堂课中,我一开始就播放动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神话传说的内容;之后再采用多种朗读形式适时地播放朗读,培养、强化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动画课件帮了我一个大忙,在学生表演示范动作时很自如,用不着教师作过多地讲解示范。

通过昨天这堂课的教学,实现了课前确定的目标,但也有诸多不足:学生课堂气氛欠活跃;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能引导学生朗读(或者可能是学生太害羞了,面对老师不敢举手)等等,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努力想办法改进。

远教技能的点滴反思:

远程教育资源丰富,教学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但纵观我镇,从中发现有些学校只停留为应付公开课而运用资源上课的情况,年龄稍大的教师运用的频率就更少了,或者干脆不用了。各校要针对具体原因采取具体的措施与办法,推动教师运用此项技能的深化,化解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燕子》教学反思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生动的描述,在我摇头晃脑地为学生朗读《燕子》一课时,却发现学生们并没有被我的激情、被书中的文字所感染。为什么呢?燕子可是学生们经常见到的,而文中又描写得这么形象、这么可爱,怎么会引不起学生的共鸣呢?就在我产生疑问时,我发现班里多半学生的目光都瞅向窗外。原来,窗外正有几只燕子在叽叽喳喳,我突然意识到,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把书中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观察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学会看风景、学会做文章。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儿时的歌谣被孩子们快乐地哼唱着,在阳光下,在校园里,学生们尽情地寻找着燕子的足迹,品味着字里行间的描述和自己眼中看到的风景的异同。“老师,你看,小燕子真长着剪刀似的尾巴。”“老师,你瞧,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飞过,跟书中写的一样。”看着孩子们因为兴奋而涨得通红的小脸,我的心情豁然开朗。

第二天上课,我惊喜地发现,所有的孩子竟然都能把课文非常有感情地背诵了。看着他们摇头晃脑、怡然自得的神情,我有了深深的领悟──课堂教学是一个用生活验证和丰富知识的过程,语文教学更是一个诗意的旅程,教师应是一个称职的导游,而真正看风景的人是学生。记得有一首歌唱到:“风景这边独好,祖国分外妖娆。”而我想说的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看风景,风景哪边都好,生活无限美妙!古诗两首》教学后记

本课教学采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将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显“春”这一主题。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出示:万紫千红总是春)”过渡到《春日》一诗。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除了两首古诗之间的整合,本课教学还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课始,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导入新课,揭示了整节课的主题,奠定了课堂的情感基调。课末,以《春》的结尾三段丰富了春的内涵,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儿,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其有效结合,使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营造了课堂的浓浓春意。另外,新旧知识的整合在本堂课中也有体现。课前谈话让学生背诵已学的描写春天的古诗,照顾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终鼓励学生阅读和摘录有关春天的美诗文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

观著名于永正教学《荷花》有感

自提倡素质教育到全面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阅读教学中我们欣喜的看到,课堂活起来了,个性突出来了,创新多起来了,这是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的体现。但纵观目前的阅读教学案例不难发现人们对“课改”环境下教学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前不久在我集团总部任教研究主任的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来我校送课,教学了三年级的《荷花》。教学中体现的深刻的教学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们的阅读教学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一、重基础,“写字教学”贯穿始终

目前阅读教学追求“个性”“创新”成了一股时髦的风,“写字教学”常常被人们忽视,平时的教学中尚能在课尾提一提并布置学抄写默写,但在“课改”研讨课之类的阅读教学中越来越成了麟毛凤角了,生怕学生的“创新”的热情,弘扬的个性受到它的破坏。在于老师的课上“写字教学”不仅受到了重视,而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如于老师在导入新课后即板书课题,他是这样教学的,“请同学们一起看一下„荷花‟怎么写的”。随即在黑板上书写,“„荷‟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何‟字”。“现在我一起读题目。”这样的写字教学一点不刻板又起到了识字的效果,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学过程中的也是这样。

于老师让学生把课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下来,然后指名学生把自己划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一个学生写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字。于老师相机进行写字指导。“这位同学„冒‟字写得很好,很正确。对学生的好的写字习惯给予表扬,激励和引导学生注重写字“„冒‟字的上部的两横不封口的不要写成„曰‟字,随后又书写„帽‟字”,“这个字很形象,你看眼睛上(书写„目‟)戴着一顶帽子(画个半圆,再画两横作帽沿),帽口是不能封死的,又因为帽子是布做的要加个„巾‟字旁,这就成了一个„帽‟了”。形象的“字理教学法”即教会了学生识字,更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是真正的“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课程最后于老师和学生一起把文中的生字书写了一遍,提出了一些注意点,并让学生认真描红才结束此课。

二、读书要读出“味”来

以前的阅读教学往往以“讲解”为主,而剥夺了学生“品读”“体味”的权利,现在的一些阅读教学则因追求“创新”和“个性”而剥夺了学生“品读”“体味”的机会。《荷花》的教学为“呼唤回归阅读权”的阅读教学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教学中于老师介绍了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语言清淅流畅,平实淡雅,写景状物细致优美,耐人寻味。然后说:“《荷花》就是一篇描景的„美文‟,我们要能读出他的„美味‟来”。这给阅读教学下了一个总的要求,然后又介绍方法说:“古人把读书叫估„煮书‟(板书),书越„煮‟才越有„味‟”。在“煮书”过程中,于老师分三步走进行教学。首先是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熟(板:熟读)。”在读书过程中于老师边巡视边指导让学生读进去,然后指名几位同学读文。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于老师要求学生再品读课文。

“同学们,请你们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板:“品读”),把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或语句划出来。”“同学们读得很仔细划得认真,再请你把自己体会的内容批注在旁边。”这里于老师提出更高要求,继续“煮书”,深入“体味”。在“品读“的过程中于老师让学把一些好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当“品读”告一段落后,让学生共同交流从划出的词语中“体味”到了什么,并让学生练习如何把体会到的东西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品读”逐渐进入了高潮,“煮”出的味道越来越美了。如:

一个同学在课文第一部分划出了“赶紧“这个词,并说到:

“我体会到了,„我‟迫切的心情,巴不得一下子跑到,同时也好像„闻‟到了塘里的荷花的淡淡清香,荷花一定美极了。”(赢得了同学们一阵掌声)。于老师继续引导,“你能把迫切又美的感受读出来吗?”他试着读到:“赶──紧──”(“赶”字读得很急切,“紧”字则舒缓,赞美的读出)。

于老师这时竖起了大姆指,然后又带领大家读了两遍。此外于老师还引导学生“品读”了“挨挨挤挤”、“冒”、“饱胀”、“翩翩起舞”等关键词语及第四自然段中的优美语句。在细细“品读”读出“味”之后,于老师再让学生美美地读课文读出“美味”来。(板“美读”)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于老师给予指导,并范读,如第四自然段要轻声读,用气读,带着想象读。通过于老师的引导学生不仅自己陶醉在优美的文中,听者也被深深的吸引了。

三、适当的“创新”

适当的“创新”或说“创新”要适当。“创新”是好事,是课改倡导的核心,但在一些课堂上,常常一“创”不可收拾,沾边的不沾边,恰当不恰当的统统称之为“张扬的个性”,有“创新”。归究其原因,这是没有在扎实的基础上追求“创新”,没围绕文章或字、词句、段的中心意思去“创新”。前面叙述中我们已经感觉到了在于老师教学中,学生通过“熟读”“品读”“美读”课文,与“文本”进行了扎实充分的对话,创新思维非常活跃,产生的创新成果也与“文本”相贴切。

再如,在教学到“有的还是花骨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时,于老师播放课件让学生说说“花骨朵”是怎样的,有的学生说:“含苞未放”、“含苞欲放”,还有的学生道:“含苞羞放”,这时于老师又竖起了大拇指夸她想得好,既贴切,又运用了拟人的方法使“花骨朵”羞答答的形象栩栩如生。像这样“创新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多处,每一处都让我感觉到“油然而生”,“水到渠成”。这才是课改体现的“创新教学”。

以上三点是笔者听课后油然而生的自我反思,于老师的课展示了教学艺术的无穷的魅力,表达他对阅读教学的深邃的思想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究体会。珍珠泉》教学反思

《珍珠泉》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珍珠泉水又绿又清,水泡既美丽又有趣,表达了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研读,我设计了了解美景中悟情的教学思路:

1、泉水的特点。特点:绿、深、清。

我让学生充分的想象:

那样清,清得能倒映出()。水是那样清,清得就像()。从而让学生感受泉水的美,为进一步的朗读做基础。具体感受完三个特点后,我创设了让学生给老师们介绍珍珠泉的水有多美,为学生感情朗读提供了语言环境。

2、有趣的水泡。

课文从水泡的形、动、色三方面介绍了水泡的有趣。在学习水泡的形时,我采用了评读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的朗读之中感受重点。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接着我借助学生的表演,让学生感受到了水泡的形成过程的有趣。在这我为学生表达的训练创设了一个情景:“小水泡们,你扑哧一笑想说什么?”为学生的朗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学习水泡的颜色时,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读懂了什么?但我发现平时教学中多次强调的标点的问题学生病没有真正得到重视,所以耽误了时间。设计时可以改为找了两个同学读,在第二个同学读时我告诉了它读的技巧,一方面是为引起其他同学的重视,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水泡的五颜六色。

3、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已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是多么喜欢珍珠泉,同时我也感受到学生也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眼清泉,在他们心中有了一种表达需要。

这时我设计了:你想对珍珠泉说些什么?作者说了什么,找到文中的话,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强调更多的是前半句。为此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重走作者童年走的小路去打水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水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达到赞美家乡的情感。这一部分中学生的情绪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顺理成章的设计了一首小诗,让学生尽情的表达。《翠鸟》教学反思

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描述方法:关于翠鸟羽毛的颜色,自上而下分别写了头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关于翠鸟捉鱼,是按照注视、等待、叼鱼、飞走的捉鱼经过进行描述的。翠鸟就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蹬开”、“像箭一样”、“叼起”、“贴着水面”说明都是一刹那之间进行的。这几个动作联系在一起,突出了翠鸟捉鱼的迅速、敏捷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

1、我引导学生先借助拼音自己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再进一步弄清楚每一句、每一段写了什么。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翠鸟小巧、美丽、可爱的样子,以及巧妙、神速地捉鱼的动作。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要始终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想象。在这个基础上,把个人读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讲出来,和同学们交流、讨论。同时,结合形象直观生动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翠鸟捕鱼的动作敏捷和翠鸟外形的关系。

2、指导朗读、背诵: 指导朗读,采取范读、引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和议论、理解相结合,在读中感悟。朗读翠鸟外形特点时,可以读得稍慢,轻柔;朗读翠鸟活动的特点时,可以读得适当快一点,读出翠鸟动作的敏捷。

背诵要在理解和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先弄清每个自然段有几句话及句子的顺序,可以板书重点词语,帮助学生记忆。

在反思中成长──《燕子专列》课后反思

一、“阅读”的层次要清晰

把教学感受深刻、有创意、效果好或失败的课例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的喜人变化如实准确地记录下来,并分析、研究这些案例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具体教学问题。在教学第三段时,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状况,我调整了教学的内容。在充分理解“人们为燕子作了什么?”这一问题后,进行感情朗读指导时,大胆地鼓励学生去正确评价他人。在评价他人和自己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呈现出来。但是,在今天的展示课中,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在第三段的理解上,层次不够清晰。应该是“自读──交流──再读──展示读(评价)”的过程,而在实际课堂中,将“学生的交流”与“学生的再读”进行了两次,这没有必要,并且没有起到深入理解的作用。因为学生在第一次交流中,已经是十分充分了。所以“读”的层次显得不是很清晰。

二、抓住闪光点,推动教学进程

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过:“对于我,作曲是一种灵魂的表白。”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它们共同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是“情”。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中就会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这是我要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美、美的语文教学。

当然,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死”的,而课堂上的学生是“活”的。有时候,我上课上考虑的只是教案、环节、过程。其实,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状况,应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景,推动教学的进程。视学生的学情,一边上课,一边调控、创造、发展、适应。对学生各方面发解得越充分,教学的主动性就越大。

这节课一下,有的老师就对我说:“杨老师,你上课真有激情,整个身心和课堂融进去了。”、“你的过渡语是这样的自如,对学生的评价很有针对性,具有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有发展,让我们听得有意思,不疲劳。”其实,这也是我们平时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整合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把课改专家的思想转化为教学实践,产生的良好的效果。只有平日里有了丰厚的积累,才能让一节语文课上得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师生共长。《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通过写一个小村庄的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树木,使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从而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语言朴实,但寓意深刻,读后耐人寻味,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指导学生朗读的好课例。因此,在备课时我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文中蕴含着的道理”做为主要教学目标。围绕着这个教学目标,在读准字词并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后即以“老师想提一个问题,这节课我就提一个问题。你们有信心答对吗?要想答对我的问题,你们得好好读读课文。该怎么读呢?你们先猜猜我会提什么问题,按你们猜的问题使劲儿钻研,钻研得越透彻越好。”在学生再读课文后接着揭示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本想借着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真地去读课文并深刻地去领悟每一句话所蕴含的道理,然后再以“如果这个小村庄还有人活着,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来进行说的训练,最后再进行一些拓展练习,为学生补充一些资料。可惜,正当大家深入地理解课文时,本节课却不得不戛然而止。

课后一直觉得很遗憾,留了个小尾巴。但细细一想,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这样的一篇言简意深的课文要想在40分钟内既深刻地去领悟每一句话所蕴含的道理又能感情地朗读也决非易事。要想训练得更扎实,只能慢慢地去引导,反复地去体验,深刻地去感悟。

有人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只有在挫折与困顿中不断反思才能成长,但我是个唯美的人,当好一名教师,拥有一节无撼的课是我永远的追求。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顺学而导──《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路旁的橡树》这篇课文。这是人教版第六册教材的课文,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娒林斯基写的。考虑到在一节课里要基本完成教学内容,我为四年级的孩子选择了这篇比较短小浅显的课文。尽管评课的老师给了我很多鼓励的话语,但我想起莎士比亚的一句话:保留自己的判断!老师们为了鼓励我才尽量说优点,我自己知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一些遗憾。这只能说明,我的临场应变能力还不够强,现场调控能力还有待加强,而思考和实践是走向成熟的捷径。

我想如果能把自己授课的过程全部摄下来,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的话,一定会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顺学而导。

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有很多地方都和我原先预料的不一样的。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因人而异的。这就决定教师必须敏锐地察觉他们的思维过程,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提炼最值得探究的教学问题,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揣摩、感悟、体验、想象去解决心中的问题,把学和教、预设和生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管“风筝”飞得多远,“线”永远在老师的手中。在教学中,我原想以中心突破法来指导学生理解全文,但是,由于疏漏了让学生说感受的环节,自然引不到中心句去。而且从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上来看,学生更迷茫的不是最后一句,而是写工程师和工人们沉默的话。在对学生学情的估计和及时调整策略上,我显然缺乏教学机智。我想在探究“工人们和工程师为什么叹气”这个问题前,还是应该先让学生解决“马蹄形”是什么形状,从而对课文意思有一个初步的概括和了解。在引出“有必要让树,还是把树砍了吧?”这个问题,就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争辩思维,更有兴趣地去读书。

因此,教学是要充分预设的,同样的教学内容,到不同的班级去教,过程也是不一样的,教师最要紧的是现场灵活的调控能力。在细节上,还有很多毛病,比如一开始自己也有些紧张,说明缺少实践锻炼的经验;对多媒体课件的操作不够灵活,导致不小心把后面一张幻灯片提前放了出来;对时间的控制不够完美,导致教学出现了几十秒的多余时间,又让学生提问,使教学又终点回到了起点;对板书的设计虽然比较有新意,但是当时考虑到时间,漏了“和谐画卷”这几个词,我想如果加上,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总之,在辛苦的过程里,我们会得到自我的提升,搞课题、上课都是一样。我想起一个朋友的话:“做一棵会思考的芦苇”吧!在过程里,我们感受着快乐!同时我也要感谢我们这个团结协作的大集体。《我们能做点什么》教后感

2月28日,县小学语文新课程培训活动在我校举行。在这次新课程培训中,我非常荣幸的担任上公开课的任务。由于第一次在这么多老师、领导面前上课,我思想上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很大,几乎可以用寝食难安来形容,但一定要上好这堂课是我至始至终的愿望,为此,我全身心地投入。我上的《我们能做点什么》是口语交际类课型。口语交际课是“听话、说话”的发展,与以前的听、说训练不同,“口语交际”是双向互动的,不仅要求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因此,根据《新课程改革标准》的相关精神,我制定了本次“口语交际”的三个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

2、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3、初步了解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为了这次“口语交际”真正能互动起来,这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三个大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

1、谈话:

说说家乡的美景。老师出示汾湖滩美丽图片,感受家乡的美。

2、从美说到丑,引入话题:

说道美中不足之处,与前面的美丽进行对比、二、调查反馈,了解现状

1、学生交流调查到的身边环境污染的现象。让学生有话大家说。

2、重点说说水污染的严重性。由于环境污染的内容很多,我觉得对于我们家乡来说污染最严重、和我们生活又密切相关的还是水污染,我就把这方面内容作为重点。

3、假如你是那条小河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转换角色说话。

4、想象:常此下去小河会变成什么样?

5、当那时,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不方便?

6、拍卖:如果全世界就剩老师手里这瓶水,你愿意出多少钱来买呢?

三、改善环境,我们能做点什么

1、过渡:

是不是真的要等到那时才知道水的重要呢?

引出:

从我们做起,从现在做起。

2、作为小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

3、创设生活情境表演:

劝说身边的人也来保护环境。先师生合作表演,再由小组合作表演。

4、小组合作写一句环保宣传语。

通过执教实践,我认为本课有以下特点:

1、教学环节设计得较合理,思路还是比较清楚的,对学生说话要求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

2、注重训练学生的“说”,让学生把话说完整,对于学生的说话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注重训练学生“听”,体现在学生互相评价这一环节,打破了单一的要求学生“说”的形式。做到了“听说结合”。

3、双向互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共同活动表演,学生学习兴趣较浓,能积极参与,形成民主和谐的气氛。

4、努力创设情境,增加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学生参与面较广。如: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并付诸行动表演怎样劝说别人。

5、鼓励合作学习,如:

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环保宣传语,增强合作意识,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然而通过本节课我也看到自己在教学方面存在着一些需改进之处:

⑴ 口语交际课重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课堂上,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够规范时教师应及时纠正,进行正确的引导。应做到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对于个别口语表达能力差的同学,要多做指导。

⑵ 拍卖这一环节设计上还有所欠缺,尽管看上去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可学生是不是真的觉得水重要才买呢?还是根本就是觉得好玩有趣才那么积极地出高价呢?这值得我好好反思,我觉得似乎后者的可能性大些,那我就没有把教学目标把握好,这是非常失败的地方。

⑶ 创设情境的手段还可以多样化,从而更好的激起学生说的需要和说的愿望。一开始当让学生交流调查到的身边环境污染情况,学生好象无话可说,说的同学也只是寥寥数语,是因为我没有很好去创设一个情境,太单调,没有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⑷ 要注重求异思维的发展,课堂上,对学生的说话方法和其他同学不同的应及时给予鼓励,而我只是稍微做了点评价,没有好好的强调。

⑸ 其实这次口语交际可以结合本专题的综合性学习安排来进行,在适当的时机,师生共同对前一段时间学生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总结评价。比如,学生汇报身边环境污染的现象时,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请学生说一下是怎样知道这些现象的……另外,还可以更多地在“我们能做点什么”中的“我们”身上做些文章,学生想点子,可引导学生想一想平时生活中,具体应当怎么做,而不只是怎么监督别人,以培养环保意识,培养在日常生活中爱护环境的习惯。

通过这次的课改培训活动,更让我认识到新课标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我们在课改探索过程中理解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改变教学方法,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不断充电学习、不断思考探索、不断总结,探索一条新的教学改革之路指日可待。《寓言二则:南辕北辙》教后记

寓言《南辕北辙》的教学首先以理解课题中的“辕”和“辙”入文,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点出“南辕北辙”的意思的两个句子,读读体会。以为课文基本是对话,所以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对读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同桌对读,熟悉课文后,师生第一次对读,教师读朋友,学生读坐马车的这个人。教师在读时,把文中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读后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理解朋友的竭力相劝,和反衬这个人的固执,不听劝。师生的第二次对读,角色交换,教师在读时,省去三个“没关系”。学生认为这样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个人的顽固、傲慢和不虚心,因此补上三个“没关系”,再读课文。经过这两次的对读,学生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了人物的特点,既读熟、学懂了故事,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寓意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最后让学生同桌再对读,加深理解。

这则寓言故事出自战国时候,魏王想去攻打赵国的邯郸,季梁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忙从半路折回,衣服褶皱了也来不及烫洗弄平,满头的尘土也顾不得掸掉,匆匆忙忙去谒见魏王。他先说了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故事讲完,又对魏王讲了这样一段话:“如今,你一动就想称霸为王,一举就想取信于天下,依仗着大王的国土广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以扩充疆域,抬高声威,大王这种不合理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了。正好比想到楚国去而向北走一样。”教师把这个寓言故事的出处跟学生一读,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后,很多学生来打听书名,来借书阅读。我想这已很好地达到了教师的预期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引导高年级学生阅读更深层次的书籍。《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校组织的“双优课”评选活动中,展示给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我亲切、谦和的教态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许,同时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致关的重要。我非常满意的是学生们的表现,学习兴致高涨,参与意识强烈,发散思维活跃、学习效果良好。一节课的教学安排,老师可以精心准备,但课上的突发事件(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或是无关的),确实往往让老师始料未及的,怎样巧妙的处理好,就要看老师的应变能力,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继而就本课书的教学,发表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1、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2、循环反复,螺旋深化: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

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积极的,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读故事,体会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平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学法,但切入点的问题缺少讨论的价值:

这节课环节清楚紧凑,老师以“问题: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组里交流。还有就是老师对养羊人有一种评价,不知对不对,待你们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告诉你们,帮我分析一下。”为切入点,引导孩子读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学习和师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体会了寓意。这种探究合作学习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但是我觉得作为切入点的问题过于简单,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小组讨论的意义不大。

4、教学无小事,更应关注细节:

课后,学生向我指出课堂上我出现的问题,例如:甲同学在读“则”时,发音不准,我没有及时纠正;乙同学在对养羊人评价时,说了一个同学们不理解的成语,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含糊而过,给同学带来了学习上的阴影。这些只是学生给我提出的,可能还有一些细节出现了纰漏,作为“当局者”的我也没有意识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悉心聆听、快速分析、及时指出。《惊弓之鸟》课后反思

踏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才刚刚三个星期,面对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的工作,让我感觉束手无策。从没有教过语文课,很少接触小学生这一群体,每当拿起语文书,翻开其中的课文,脑子里一片糊涂。幸好对我们新老师,学校给我们安排了两个师傅,从教学和教育两个方面指导我们。

有了老师的指导,这并不意味着坐享其成,自身的努力同样很重要。记得我们的研训员说过,如果一个老师能够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肯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在我们的印象里,通常会觉得:上一节好课,最重要的是备课和写教案,往往忽视了对课后的反思。在三个星期的教学过程中,我就体会到了写好课后反思,不仅必要而且重要。

9月16日,松江区的研训员来我们学校听新老师的课。知道这个消息后,我很是着急,我要怎样才能把《惊弓之鸟》这节课上好呢?思考来思考去,都没有一个好思路。包老师感觉到我的为难,于是她决定上这节课让我听。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个好老师是如何把握课堂,一节课上下来感觉行云流水一般舒畅。而自己上课时总是磕磕巴巴的,有时怕漏这个又忘了那个。不过我也并没有灰心,作为一名新老师,关键是如何让这一堂课顺利地按照先前的准备上下来。《惊弓之鸟》是一篇成语故事,我想我们在第三课时已经学习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何不引导学生们从他们了解的成语入手,来导入我们的新课呢?接下来,对课题这个成语进行解释,接着开始文章中生字词的学习。

我把这个想法与包老师讨论了一下,包老师说,如果一个老师在备课时要求学生学习某一个知识,那么老师的知识储备量一定要比学生的多很多。比如我要学生们说说他们知道的一些成语,可能学生的成语储备量并不多,那老师就应该有意识的教他们一些成语,作为积累。不仅如此,我用的是质疑课题的方式开始新课文的学习,那么这个对于课题中一些字的解释,在学生还没学习这课之前,他们能回答的很好吗?包老师说,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上,看看到底学生的反应如何?

上完课了,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问题。的确,学生们真正能说出来的成语不是很多,如果我仅仅是简简单单地不做总结,那么设置这一环节就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了。对“惊弓之鸟”中惊,弓和之的解释都不是太理想,尤其是“惊”这个字。通过实际教学,我了解到备课时一定要考虑某个教学环节的可行性,不是简单的随便想个方式,避免到上课时,才发现不能很好地运用。在生字词的学习中,我用了“换一换”,“用近义词解释”的一些方式,感觉效果还是挺好的。对于“能手”这个词的解释,还拓展到提问学生,问他们知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能手?“刘翔是跨栏能手,姚明是篮球能手”,用学生们感兴趣的方式,这样才能进一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下来的感觉还是挺好的,但学生们到底能掌握多少还是通过检测才能反映出来的。以后,上语文时,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更有新意,抓住学生的兴趣,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更好的把握这一节课 《画杨桃》教后反思 最近我们一直在学习《新课标》,学习之余,我总在想:怎样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上出“新”意?于是我开始苦苦地思索。对于《画杨桃》一课,如果按照平常的教法,肯定很枯燥,没什么可以说的,因为文章内容看上去并不难懂。可是要真正读懂它也并不是件易事。怎样设计既能有新意,又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容易学懂呢?我反复揣摩,终于想了这样一套教学思路。

一、自读自悟,初步理解

《新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要先靠平时多读,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来实现。上《画杨桃》时,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诵读课文三次,然后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因为我认为:孩子们读书后,都应该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因此,老师没有向学生提出任何问题,而是请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甚至感觉、感受和疑问。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些发言,不但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学情参考。从学生的发言和质疑看,他们理解的重点放在了对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上。至于“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一生受用”等学生还没有意识到。根据这种情况,进入了下一个步骤。

二、亲身实践,思考体验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是各个学科的共同责任。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并不亚于一些自然科学的学科。因此,在教学时,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让学生在主动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于是我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阅读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实践的过程。为了上好《画杨桃》,我特地从水果市场挑选了一只杨桃。并有意将杨桃放在教室的中间,让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去画自己看到的杨桃。学生兴致很高,都转过身静静地画起来。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老师有意请学生朗读能够指导正确作画的有关课文。这样边读、边看、边画的过程,非常明确地向学生表明了作画的目的并不是练习绘画,而是通过“画”这一手段、这一过程,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实所蕴涵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为此,我以为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引入课堂,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凋动其积极、饱满的情绪参与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实践的兴趣,从而掌握实践的方法,逐渐形成自觉开展语言实践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三、相互评价,深入领悟

在学生作画过程中,老师收集了几幅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作品,并把学生的作品用投影仪放大到屏幕上,让学生“以作品的作者读没读懂课文”为题,对作品进行评价。这一环节我觉得很有效果,经过这一番评价,学生较深刻地领悟了课文中蕴涵着的道理。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老师始终坚持联系课文语句去评说实践中的实际事物,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提高认识能力。

四、把握重点,跳出课文

在学生基本掌握课文内容后,老师还教给了学生一种普遍有用的阅读方法。不仅如此,老师还把上课初几个同学的质疑,回归给提问题的同学,学生已经能够回答当初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又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并讨论“相似”和“一生受用”的含义。最后还引导学生“跳”出课文,从《画杨桃》这一特定事件中,把思考引向更广泛的领域。于是,一篇浅显的文章,讲出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大道理。

语文学科的复杂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复杂性。不同的课文,必然有不同的教法,怎样找到最适合“本课”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又符合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基本规律。《画杨桃》一课的教学,虽然教师自始至终没有提出直接指向内容的繁琐问题,就连过度性、提示性、点拨性、引导性的问题也提得很少,但文中所有的疑难之处都通过学生自主的读、思、说得到解决,没有一步一步地去推析文章的情节细部,但课文的语言、结构、内涵、重点都已一目了然。整个课始终回荡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酝酿着静静的读思。《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开发学生智力的有趣的故事。我首先创设一个类似情景:如何用最少的钱装满整间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有启发性。我就放手让学生把课文读懂,让学生先参照课文提示,明确学习要求,独立阅读、思考,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学生交流、讨论。

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开阔学生的思维。如:画出《山深藏古刹》《十里传蛙鸣》。《和时间赛跑》教学随感

本文讲的是“我”因外祖母去世而忧伤不已,后来在爸爸的一席话的启示下,从太阳落山、鸟儿飞行中,“我”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从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我”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启示人们: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学生通过对文中讲的几件事的分析、体会,很容易就感悟到了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但是,语文不单纯是传播知识,还担负着育人的任务。现在学生中存在着做事拖拉的现象,令老师和家长十分头疼。这一课正是解决这一现象的良好的载体。于是,我在学生读懂课文后,先引导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感受,使学生了解到时间流逝得飞快,时间一去不复返,时间不等人,时间像金子一样珍贵等特性,深切地感受到时间的珍贵,引发学生惜时的情感。然后,我请学生就如何赛过时间展开讨论,让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反思,激起他们改掉陋习的决心。接着,我又让学生就自己对珍惜时间的感悟,编写出自己的惜时名言。此语一出,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很快学生自编的名言诞生啦!其中,刘灿、褚奇龙、刘春雷、刘瑞等同学的最受大家青睐。为了鼓励同学们敢于创新,我请这几位同学把自己的名言写在黑板上,并大声地宣读给大家听,宣读时要求要有鼓动性。我想,就这么算啦。这个启示,在学生的心中会淡化的,一部分学生会遗忘,旧病复发。于是,我请我们班学书法的两位同学把这几则学生自创的名言记录下来,张贴在教室的墙上,时刻勉励着学生。同时,学书法的同学的学习成果也有一个展示的机会,会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真是一石二鸟!一直以来,我就想改变一下现在的课前起立问好的方式。现在机会来啦!我就把文中的中心句: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其中的“你”改为“我”,作为我们班的课前激励语,提醒、激励学生惜时,勤学。每节课前,当班长领呼:假若──,全班学生齐呼:我一直和时间赛跑,我就可以成功时,孩子们的眼中分明透露出自信和勤学的决心。对话中让学生情感飞扬──《检阅》教学反思

《检阅》是新课标小学三年级下册的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

这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非常突出。特别体现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上:刚开始,大家都很犹豫,很矛盾,不知道怎样解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参加检阅这个难题。因为队员们既希望自己的检阅队伍整齐划一,又不想伤害大家的好伙伴博莱克,这让大家左右为难。最后队长打破了僵局,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大家的心情由忐忑不安到激动自豪,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变化过程。从中,一群善良、纯真的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课文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作为健康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作为残疾人,也应该像课文中的博莱克一样,自尊、自强。

分析教材后,我又走出教材,面对学生,我发现学生对学习这篇课文还有很大的难度。首先:检阅对很多同学来说,是很陌生的事,课文中所描述的事情和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其次,课文篇幅较长,初读课文,很多学生大概意思都读不懂,更不用说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人文内涵了。再者,课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没有直白的叙述,都是隐含的,只有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才能读懂。考虑到这些,我在教学中,努力使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交流,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对话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一、让学生与课程资源对话

在设计教学时,我努力寻找、充分利用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课程资源。

如:一上课,我就给学生播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的录像。放完后,请学生说说感受。录像的播出,学生一方面理解了检阅的意思。更重要的是通过看录像,让学生感受阅兵式的庄严、隆重的场面,让学生明白这是多么重大、要求又是多么严格的事。同时,为后面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做好铺垫。事情这么重要,怪不得孩子们会犹豫不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去。同时,这么重大的事也让博莱克参加了,更可以看出孩子们做出这一决定的伟大。

结束教学之前,我又播放了《千手观音》的表演片断,孩子们看得那么专注,那些残疾人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和力量又让他们深深地震撼了,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二、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让学生的“个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原文地址http:///showtopic-62962-3.aspx性”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学生就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师生对话就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

在课文描写的第一个场景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在老师的朗读中,学生马上进入了创设的情景,表情、心理活动随着文本内容而变化,大家都在为遇到的难题苦恼、思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边听边思考,联系上下文理解了文本中重点的词语;在师生进一步的交谈中,学生完全进入了儿童队员的角色,体会了他们矛盾的内心世界,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如:课文第六自然段是连续六个问号的句子,这静止的画面更是孩子们思想斗争的矛盾的焦点,思想的高潮。老师随着学生的每一句朗读,引导他们以儿童队员的角色深入到文本中,入情入境地体会人物感情,体会他们的想法,体会他们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体会他们善良的心地,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

就这样,孩子在教师的引领下,与文本无数次的对话,真正走进了文本,融入了文本,知识、技能目标自然达成,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情感自然萌发,价值观又得以提升。

三、让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

老师带领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进行“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让学生们“悟”得其神,“说”得其法,尽情展现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

在课文描述的第二个场景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的采访,这种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他们兴致勃勃地选择当起了小记者,当起了博莱克,当起了现场的观众,设身处地想,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与文中的人物进行了一次次对话。这时,学生在感悟、体验、交流中,已经自然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情感也完全调动起来了,与文中的博莱克、观众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对博莱克油然而生敬仰、赞叹之情,同时,在前面充分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础上,对本课的难点,最后两句话:“这个小伙子真棒!”“这群小伙子真棒!”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此时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他们的表现投入而到位,感悟也越加丰富而透彻,在动情的朗读中,学生的心灵得以飞扬,生命的活力得以焕发。

总之,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但是,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准备的《波兰国歌》不知为何无法正常播放,所以无法给学生的朗读营造那种隆重、热烈的气氛;另外,由于有些教学环节还不够紧凑,以至教学时间延长了两分钟。争吵》教学反思

讲课前一天我见到了学生,个个活泼好动,老师说一句他们接三句。面对这样的纪律我真感到头疼,生怕他们给我出乱子。谁知道第二天课堂上,他们人人积极,踊跃发言,那一张张充满好奇、探索、疑虑、喜悦的笑脸,顿时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明媚的阳光。

“太顺利拉,他们太会配合了。”这一点也不对。课后我沉思了很久,心里在想:学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我终于悟出:课堂教学中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设计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原文地址http:///showtopic-62962-3.aspx的路,老师怕出错,学生也劳累无趣。所以,教师就要顺应学生的“学势”而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老师则没有了存在价值。在课堂上,不是学生配合老师的教,而是老师服务于学生的学,老师的行为取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这就要求,老师要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体验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该导向时导向,该启发时启发,该设疑时设疑,该鼓励时鼓励 《绝招》教学后记

《绝招》是第六册语文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一、重语文基础学习

《绝招》也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曾听说过有教师对略读课文的教法是可上亦可不上。想然,这样的教学是过于简略了。虽说是略读课文,但有些方面,诸如生字、词的学习还是不能忽略的。生字、词语乃语文的根本之所在。

在本课中,有好几个见面字、词的笔画较多,学生不易读准,此时,不如我们把要求拎高一些,把这些生字、词语领出课文,让学生自由读读、念念。我教学时把12个较复杂的词语单独出示,先让学生自由读读,接着指名读,再请小老师领读,最后才是齐读。这样,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印象,并领略中国汉字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二、在语境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处于学习的转折点,是各种能力飞速发展的“腾越期”。尤其是语言概括能力。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也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如:请学生分别说说两次比试绝招的过程中,三个小朋友分别表演了什么绝招时,请学生用上“尴尬”和“羡慕”两个词语,把比绝招的内容串联起来,既精简了语言,又抓住了重点。又如:小柱子回家以后,在与奶奶的对话中又大受启发,为了让学生理解重点,我就把6个自然段的内容精简成几句话的填空,让学生在分析、概括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大意。

三、我的思考

略读课文,更多的应是让学生自由去读,自由去学,自主体会。但我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对学生扶的多、牵的多,放的太少。我们今天的课堂,不应该是以学会为目的的课堂,而是应以会学、掌握方式方法、获得人生体验为目的的课堂;是促使人人获得不同发展的课堂,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观;并力求使学生通过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感悟生活的智慧,并经历语文知识的“再创造”,明白课文中所蕴涵的道理。《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在一次校本课活动中,我抽签执教了《可贵的沉默》一课。这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是围绕“感受人间真情”编排的,《可贵的沉默》讲述了一个贴近生活、令人深思的故事。结束这节课后,我认真整理了课堂实录,冷静地思考,有一些感悟和收获:

整堂课都是在读文和悟情中进行。通过对重点词句和重点段落的读来体会文中的孩子前后不同反映的根源所在,通过读,学生主动理解了沉默的可贵之处,这时抓住时机联系实际谈自己感受到的父母的爱以及如何回报父母的爱,学生的反映极其强烈,所谈的内容极其感人,引起了在场的家长以及全体同学的共鸣。李想,这个平日里从不写作业的孩子,在和妈妈说自己的心理话时,动情地哭了……为人母的我听到孩子们那感人至深的话语和稚拙的表达感情的方式,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谁说孩子小不懂事,谁说孩子小不懂事,谁说孩子小不懂感情,谁说孩子小不会善解人意,会的,懂的,无论是性格内向的还是外向的,无论是善于表达的还是不露声色的,他们全懂,全会。这堂课对我对孩子们都是“可贵”的!精彩、朴拙──《她是我的朋友》教学反思

在校际教研活动中,陈素花老师执教的《她是我的朋友》一课以其朴拙的常态教学风貌,引发与会者深刻的思考,为提升校际教研内涵提供了鲜活的范例。现综合诸方观点,阐述如下:

一、常态教学令人欣喜

与会者一致认为,陈老师的课堂教学摒弃以往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教虫小技”,自然纯朴,无刻意雕饰之痕,其浑然天成的教学方式于我们的日常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1、文道统一,教学目标多维化:

该课的教学目标“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引导学生学会从内容入手体会思想,懂得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由表及里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同时,极其注重语文学习的人文性,让学生体会阮恒待人真诚、无私助人的品格,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2、读悟结合,学习方法探究化:

让学生读中悟情,把尽量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多读多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从不同方式的朗读中感悟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这样也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读描写献血过程这一部分,勾画出描写阮恒动作、神情的语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激励读,创设情境读,让学生明白阮恒献血时内心很复杂。其二,发挥想象,合作释疑。教学时发动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当学生找出阮恒神情动作句子后,引导学生抓住阮恒的异常表现及其矛盾之处提问,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想象阮恒当时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在学生读议之后,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想法,充分展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学生在此时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全班互助互学,共同探究阮恒的内心世界,体会阮恒虽然说以为献了血自己就会死去,但为了朋友能活下去,仍然坚持献血的可贵品质。

3、读说互促,情感体验生命化:

语文教学要“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陈老师在学生理解全文后,用满含激情的语言进行熏陶感染:“小阮恒的鲜血流入了小女孩的身体内,她慢慢地睁开了眼睛,她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她的朋友。是朋友将她幼小的生命挽回,是朋友让她感到了这世界的温暖,是朋友使阮恒勇敢地举起了手,是朋友使他有了战胜面临死亡的勇气。他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然后发问:“同学们,你们现在的心里有着怎样的想法?最想说些什么?”于是学生有的谈自己读了这个故事以后的感受,有的对阮恒说些什么,也有的对小女孩说些什么。这一设计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挥。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理念,从而实现“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目标。

二、精彩失约引人深思

陈老师在反思中提出,她在“假如你是阮恒,你会怎么做”这一教学环节中,预设了两种教学方案,即学生“愿意献血”和“不愿献血”两种可能性下的教学思路。结果,课堂上只出现“愿意献血”一种声音,教学流程偏离了教者的“埋伏线”,教者只好将另一方案黯然搁下。对此,刘金山老师不无遗憾地说:“此时的课堂,如果有部分学生提出异议,发出„另类声音‟,教者再顺而导之,便是本堂课的一大亮点。”可惜,亮点与现实教学擦肩而过,精彩失约了。针对这一困惑,我们进一步深入分析课堂教学,认为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真正做到“让预设和生成激情共舞”(周一贯语)。

1、摒除传统教材观:

在传统观念中,教材是神圣的,其育人目标是无可置疑的。教者在教学中往往就教参教教材,抱着教参的“最高指示”不敢越雷池一步,本是绚丽多姿的语文课堂成了一言堂。学生的读悟被无形的镣铐锁定,自然就听不到“异音”。《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中,作者抱紧“生命诚可贵,友情价更高”这一主旨,对阮恒的“伟大的抉择”津津乐道。我们如果借此教育学生体会友情、学会奉献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从“珍爱生命”、“合法献血”(阮恒不满18周岁)的角度来看问题,学生则有一百个理由说“我不献血”。因为,“拥有生命,才有奉献”。我们备课时,要尽量多维度审视教材。教师个性化解读教材,是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教者对教材的理解如果是单层面的,在设计教学时,个性化导读就会被忽略。

2、、优化课堂民主性:

只有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动态资源才有生成的空间。在陈老师的课堂上,“告诉我”、“跟我说”这一口头禅不绝于耳。试想,面对六十几名学生,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学生“告诉我”、“跟我说”,学生会做何感想?这种“单线性”、“单向性”交流是极不利建立民主课堂氛围的。尽管教师时常很有礼貌地说个“请”字,但在这彬彬有礼的话语背后,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仍然“阳魂不散”。在教学中,“蹲下来”与学生说话,“迎上去”听学生说话,是融洽师生关的技巧,也是不可忽视的小细节。此其一。

其二,在师生、生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放得开”。本堂课在导入课题时,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朋友观的环节,这本身是极为自由宽松的生成性教学环节。教学时,谈话环节浅偿辄止,一两名学生发言就匆匆“收摊”,一张民主气氛的网刚刚撒开就打住。课堂伊始,自由表达的氛围便“胎死腹中”了。

3、找准生成切入点:

精彩是可以预约的。找准生成点,顺学而导,教学亮点将在课堂中时时闪烁。

我们认为,在《她是我的朋友》一课中,可引发生成的有:

⑴ 课堂伊始,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朋友观,师相机导之。(陈玉梅建议)

⑵ 理解、对比“啜泣”、“呜咽”、“哭泣”三个词时,让学生设身处地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说心里的想法,如“我要死了,我好怕”等(林文锋建议)。

⑶ 课堂临近结束时,启发学生说说“假如不是朋友”该怎样对待这样的事(陈志强建议)。这样,摆脱文本的拘绊,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的同时,跳出文本,超越文本,焕发个性,在真正的意义上实施生命化阅读教学。《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效果还可以,学生的参与面广,学生很感兴趣,想象丰富,课堂气氛活跃。

比如,“让学生想象有一位仙人看到了小姑娘的遭遇,她会看到什么,又会怎么想,怎样做的?”这里学生最有兴趣,学生还可以展开想象,小姑娘在找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她又是怎么克服的?

又如,在让学生转换角色时,学生就是小姑娘,我问:“你为什么这样匆匆忙忙的啊?”这时学生的思维完全打开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那种情景之中,此时学生都知道,便不约而同地说:“急着为母亲去送水啊!”

再如,在解决第三个问题时,我问:“小狗会向小姑娘哭诉什么?”“小狗又会向小姑娘欢喜地说些什么?”我用亲切的评价语去引导学生说,学生非常愿意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于是,我再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学生非常乐意。我觉得这是我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吧。《太阳》教学后记

古人云:“学贵有疑。”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鸡蛋里面挑骨头”,让学生在质疑中发展思维,在质疑中获得新知。《太阳》一课的教学,我对此感触颇深。

“清晨,同学们迎着火红的朝阳去上学;傍晚,踏着夕阳的余辉回家去。太阳对我们来说,应该是最熟悉不过的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太阳》这篇课文。”我引入了课题,“看了课题,你觉得课文会帮我们解答哪些问题?”顿时,提问不断:“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太阳有多大?”“太阳有什么作用?”……围绕着一个个问题展开教学,课堂气氛相当地活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了极大的发挥。

在学习太阳“远、大、热”的特点时,学生又有疑问了:“科学家怎么知道太阳离我们这么远的呢?”“科学家到不了太阳上,那他怎么知道太阳的温度呢?”“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呢?”“太阳这么热,一秒钟大概能释放多少能量呀?”“课文写了太阳的远、大、热,太阳有多重呢?”……当学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后,萦绕在他们脑海中的疑问更多:“听说太阳浴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可为什么人们爱撑伞遮阳呢?”“还有,为什么有许多人涂防晒霜呢?”“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那么好,它会不会熄灭呢?” ……我尽量让学生设“疑”。当然,这不仅仅是为了表现疑而让学生质疑。实际上,质疑是为了解疑,而解疑是为了求知。我让学生记录下这些有价值的疑问,让他们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资料,自己从中寻找答案。

学生们为了解开心中的疑团,努力从书籍、影视、网络等媒体上查找资料。经过努力,学生找到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太阳的主要气体是氢,内核中的氢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产生核聚变,从而释放出大量能量,产生光和热;太阳的直径约1.4×106公里,约是地球的109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太阳每秒钟向外辐射约28600亿亿兆瓦的能量,相当于爆炸910颗百万吨级的氢弹;太阳的年龄约为46亿年,它还可以继续燃烧约50亿年,最后,太阳会成为一颗白矮星。此外,像什么“太阳风暴”、“太阳黑子”、日珥、耀斑、日食……学生知道得实在是太多了!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也是探究太阳奥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自己搜集有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培养了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真可谓一举多得。

最后,我根据学生找到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料,和学生一起制作了一个介绍太阳的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力,排版、校正、设计动画、如何链接……无形中学生又提高了使用计算机的技能,拓展了思维空间。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为了求知,让学生去疑吧!《月球之谜》教后反思

每次上过类似今天这种情况的网络课,总是引发很多的思考和争议,许多人关心的总是他与语文课的关系,把脱离语文教学目标和听说读写能力作为强有力的驳斥论据,以前我也曾懵懂的认为我是不是脱离了目标,在走俏啊?在确定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之后,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体现课程与技术的整合,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体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体现多元智能学习,最终实现融合性学习,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形成为最有力的说明!

反思课堂教学设计,我认为教学策略的设计最为重要,同样,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设计中应加强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一、问题策略的设计

这个主题活动,我始终贯穿着这样几个问题的设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思维的框架,那么将来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都能受到这种思维的启发,相信这就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继而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你知道什么?关于月球的知识你了解多少,是对以前知识的一个积累和概括。

2、你想知道什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

3、你怎样知道的?对于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的认识。

4、你学 到了什么?总结学生经验。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层次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关键要设计好基本问题,基本问题的设计要体现高级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师在设计“科学进步=探索+…+…”就是要培养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和具体事例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

二、活动策略的设计

有效的小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集体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通过两次小组活动的开展,一次问题接龙,展现一个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比赛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多而且精彩有价值,使得每个学生的头脑细胞活跃,富有创新意识,“月球上有传染病毒吗?”“月球和地球哪个的年寿高?”“月球的尘土具有杀菌的作用吗?”另一个活动是小组讨论填写等式,然后到别的小组吸取经验,回来补充自己的观点,这个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表达、倾听、再思维的能力,可以说选择一种好的组织形式,对于提高课堂效率也是相当的重要。

三、评价策略的设计

这堂课中我认为比较失败的就是没有很好的体现评价的过程,无论是对于学生精彩的展示还是小组活动,教师的引导,教师的语言显得有些干瘪,吝啬,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上好课重要标准,另外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过程和效果。《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学生只有在多读中才能感知、理解课文,从而达到自我消化与吸收。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是一篇精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通过声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在本课教学一开始,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喜欢看动画故事吗?学生肯定会兴趣盎然。随后我就播放录像并说:“有一位明明也和大家一样,对网络充满了好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在网上时大开眼界时神奇经历。

二、在读书中理解,激发情感,在读书中表达情感

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我家的电脑可以上网啦”的喜悦之情。开始我先让学生读课文,而后理解课文内容,从这两个方面的讨论情况来看,学生读书没有感情是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密切相关的。例如第一自然段,作者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首先告诉大家他很高兴。可是我班62位同学有61位理解为“写的是我家电脑可以上网了。”因而读起来竟没有一点高兴的味儿。于是我引导学生重读这两句话,边读遍理解,学生终于体会出这段表达的是“我家电脑可以上网了,我感到特别高兴。”在此基础上同学的朗读也有高兴的味儿啦。

三、抓住学生的不同理解,引发学生的辩论

课文的三、四、五自然段写的是作者亲身感受网络的神奇功能。在理解时一部分认为是写网络功能的,一部分同学认为是写体验网络的神奇功能的。从同学们的回答情况来看大家都同意是在写网络的神奇功能的,但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谁的更准确呢?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两点引导学生各据一方进行辩论。在斌论中学生终于能够准确地理解表达内容了。《果园机器人》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科普文章,适合学生阅读。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你认为哪些语句很有意思。自读后,我让学生自由发言。有的说”没电了,机器人就会饿倒”很有趣,因为把机器人写得就像人一样会饿肚子,而不是写它电量不足,这样的写法很有趣。有的说机器人捡水果吃很有趣等,每个学生都在大胆地诉说着自己的发现,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这种拟人的手法。《太阳是大家的》教学反思

为了迎接市教科院的评估,学校领导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准备一节课,我选择了《太阳是大家的》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首拟人化的儿童诗,描写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鲜花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小树在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小朋友在阳光下欢快地玩耍。诗歌文辞很简单,但含义却不容易领悟。《太阳是大家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只有全世界人民加强理解和信任,各国人民才能和平共处,人类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全世界的孩子才能共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社会的安宁。

我是这样设计的: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太阳落山时的美丽,太阳一天的工作以及别国小朋友对太阳的期盼”。(因为朗读是语文课中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我以学生熟悉的“晚霞”为切入点,带出“红彤彤的晚霞”,再引出第一节和整首诗歌,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所描写的美景和太阳给小朋友带去的快乐和希望;再通过品读、评读相结合,又以老师的范读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也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这节课学生读得充分,悟得也轻松。

在这节课上,读是重点,可就在读这一方面,由于我的评价语的模糊没有针对性,导致学生在读上没有一点进步;朗读的次数虽然很多,但只是少数同学在读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结果在后半节课时,有少数同学觉得无所事事,有些散了。学生的问题我在课堂上感觉了事情的变化,可不知道怎么挽回。这可能是经验不够吧,或者是我没有把面向全体学生这个理念贯彻到脑海里吧。

而且学生和我预想的也有差距,当我在出示卡片“彤” 和“红彤彤”让学生读,并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时,(因为朝读课时我指导过预习范读过课文)居然学生都说是多音字。害得我解释了半天。

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锻炼自己。备课时不光备课本,更要备学生。备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反思

“爱国情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虚幻、空洞的词。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爱国之情,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便成了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爱国情感不是感性的说教,它务必在教学中有个实实在在的载体,那就是语言实践。没有扎实的语言实践,热爱祖国的说教自然成了“空中楼阁”。而语言实践就是要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深切体会,读出文中情,读出文中味,读出融入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来。课刚开始,通过看运动员获奖,升国旗的录象和自己在这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望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你会想到些什么?通过心灵对话:学生初步明白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尊重和爱护它。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词句,感悟爱国情,体验爱国情。如在指导学生感悟“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等重点句子时,呈现典型的三个层次:读出理解──说出感受──再读体验情感。首先学生自由读重点段落,勾画出表示”我“动作的词句,自读、自悟、自得;再让学生默读体会,说说自己对句中哪些词有特别的感受?交流中,我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吃力、趔趔趄趄”,从中品出了留学生身上沉甸甸的爱国情意,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决不向饥饿低头;接着,再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感情读重点语句,读出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切实地体验到留学生身上浓厚的爱国情思。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点语句中每个字词里所蕴含的“爱国情”;也得到“意”,“我”的爱国情与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爱国情融为了一体,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净化与升华。

在调控课堂教学发展中,语言机智似乎也有待锤炼,不仅抓不住学生问题的实质进行有效的课堂生成,而且问题琐碎,如“哪里体现他很饿?”“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没有人给他吃东西?”“他来到面包店吃到面包了吗?”……这一个个毫无思考价值的“以教定学”问题扼制了学生的发展。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本课的对话较多,要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在课文中,有很多语气词的提示,例如,“夫人,您买一个吧!”要读出恳切的语气;“您是中国人吧?” 是猜测,要读得比较轻。教师指导前,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课文中的对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提示学生寻找课文中类似的词语。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乞巧》教学反思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借画面互动: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除了在课前加几个晚班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音律互动: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是我的初衷。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我本想选用经典名曲《阳关三叠》作为背景音乐,可后来又觉得学生难以从中体会到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重逢之喜、人间姑娘的乞巧之切。于是,我便用《西游记》插曲《女儿情》取而代之,音乐响起,缠绵悱恻,宛若将人带至几千年前的时空,怎能不激发起在座的学生、家长无边的遐想呢?

3、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4、借想象互动: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自己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

篇3:一年级语文上册各课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且与学生不断互动,从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我大量采用儿童容易接受的活动形式展开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1.课堂教学活动化。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游戏、表演等教学活动。2.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

3.合作交流。一年级的学生喜欢和同伴进行活动与交流,喜欢游戏,喜欢展示自己。我抓住这些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参与、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注重合作交流,给所有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的机会。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天地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重点体现“三务实”,即思想务实、设计务实、过程务实。真正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识字,在快乐活动中识字。

1.多种方法识记,提高识字效率。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本节课以6个生字的识记为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识记生字的方法。在汇报的过程中,识字的方法变得多元化;在教师点拨的过程中,识字的方法变得有效化。

2.《语文课程标准》在低年级的教学目标中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种喜欢和愿望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育中去激发和培养。比如在教学生字时,用生字卡片,让孩子们三到四个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想办法记字。播放《你、我、他》视频童谣,创设情境识字。将情境带入课堂,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金木水火土

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入学,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本节课我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1.以动画视频化解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刚入学的孩子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拼音基础,有些孩子识字量少,又不会拼音,他们读起韵文来困难较多。小韵文音频和视频就解决了这一难题。另外,在写字过程中,我利用动画展示生字的笔顺,利用动画突出笔画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这都起到了直观示范的作用。学生的感知是清晰的,学生的理解是轻松的,学习的效果是实在的。2.注重书写姿势的指导和要求,为学生夯实基础。现在的孩子大多不注重书写姿势,不注重握笔姿势,写着写着,姿势就发生了变化。因此,我在写字指导过程中反复强调书写习惯,反复纠正学生的错误习惯,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口耳目

教学反思

1.激发学生识字的愿望。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多种有趣的形式识字,如请学生猜一猜,指一指,连一连,给生字编儿歌等,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识记生字,使得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2.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本节课伊始,我没有直接给孩子们讲什么是象形字,而是采用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猜想哪个身体部位和哪个字相连,然后同桌合作认一认。让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教学环境下识字与交流,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日月水火

教学反思

我在这节识字课上,精心设计了一些教学环节,尝试了自主识字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识记汉字的能力。1.利用直观教具帮助识字。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状态,我在课前精心地准备了一些直观教具(投影仪、图片、实物)来表现汉字的音形义,便于学生理解。化解了教学难度,提升了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究识字方法和规律。

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关系始终是牵动教学的纽带。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深入认识了象形字,并且初步体验了象形字的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渐放手,还原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中实践探索、学习新知。此时教师的角色只是一个学习的点拨者。对韵歌

教学反思

1.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多样灵活的识字载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到汉字表意的丰富,提高了识字效率,扎实有效地完成识字任务。2.多种形式、扎实有效的读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一次次读书、一次次交流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3.去“对”字,把“山清水秀”“柳绿桃红”变成新的创新形式。这不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而且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积累成语、诵读成语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指导方案 “我说你做”教案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根据这个总目标,我精心设计了本节课的口语交际活动课。

1.有情境才“能说”。

我们的口语交际课不能局限在课堂里,把它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才能引发学生交流。本节课开课伊始的两个情境,看似与课堂教学无关,实际却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连,甚至起到了关键性的引领作用。孩子们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自然有什么说什么,完全没有了课堂教学的压抑感和局限感。2.有氛围才“敢说”。

由于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一些胆小、害羞的孩子,没有当众大胆表达的习惯和胆量。因此,我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互动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其中,游戏活动的趣味性巧妙地引领这些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角色体验中,放开自己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而且在活动中他们也对“大声说话”有了进一步的认知,相信他们以后的语言表达会更自然,更大方。3.知道重要才“会听”。

一年级的孩子大都不会倾听。他们年龄小,对于新鲜事物感到无比好奇,课堂上的表现通常是一双双小手举得很高,性子急的孩子甚至站起来嘴里不停地喊“我来”。他们常常忽略了课堂是需要倾听的,忽略了倾听的重要。要想提高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就要先使他们学会倾听别人的表达,进而完善自己的表达。因此,在课前的两个情境中,我特意设计让顺利取书的同学分享成功取书的经验,让摆放文具位置不正确的同学说说自己为什么做得不对,以具体可感的事例,帮助学生真切地理解了“倾听”的重要。

语文园地一指导方案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减少《语文园地》内容带给学生的枯燥感,我设计了“汉字王国做客”的一系列情境。

1.情境示范。课件动画里的人物更容易贴近学生的情感需要,因此,以动画人物为主体的示范朗读,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观察与倾听上,迅速提升了示范的作用。2.情境理解。《咏鹅》这首古诗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前基础好的同学早已熟读成诵,但是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却十分浅薄,机械的诗意理解只能是“蜻蜓点水”,而动画产生的情境却生动地再现了古诗内容。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欣赏中就理解了诗意,领悟到了诗情。

快乐读书吧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于是在教学中,我注重将图片观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实际阅读中选择阅读书目(图画书和拼音读物)和阅读方式(亲子共读和借助拼音阅读),并且适当推荐了低年级适合阅读的图画书。一系列教学活动,既关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注重了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引,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外阅读活动中,并获得课外阅读带来的成长和喜悦。a o e 教学反思 1.从图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画了谁,他们在做什么。学生回答小女孩在唱歌,小女孩发出的声音就是字母ɑ的音。张大嘴发ɑ要响亮。这样初入学的儿童易于接受,知识给得很自然,重点观察小女孩的头,以配合字母ɑ的字形记忆。

2.重视起始教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书写的指导,为学生写好字打下基础。3.根据儿童年龄特点,采用了多种方式记忆字形。如顺口溜记忆,用动作表演记忆,使学习富于情趣,让学生愉快学习。

4.练习四声时将重点放在二声、三声。通过手势的帮助使四声发音更加准确。最重要的是根据儿童的遗忘规律,在准确的教学后坚持反复有序的练习及循序渐进的复习。i u ü y w

教学反思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教学时,教师从学生的生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1.把游戏引进课堂。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拼音教学如果形式单一,势必会让学生厌学。教师设计了多种生动的游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儿歌,识记字母。儿歌朗朗上口,适合低年级学生记忆。对于字母的发音方法,教师不是枯燥地讲解,而是运用儿歌引导学生发音。如发i时,教师请学生想想衣服的发音,然后请同桌、小朋友互相学一学。接着教学儿歌:衣服衣服iii。这样学生一听就会发音了,效果挺好。b p m f 教学反思

学习声母b、p、m、f时,因为大部分学生在学前班都学习过汉语拼音,所以大多数学生都能读准音,但是口形、发音位置不是很标准。课堂上,通过反复示范让学生认识发音方法。多种形式练习让学生体会发音的要领。如用白纸摆在口边发b、p两音,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到b、p发音时气流强弱的对比。在记忆形状时,只有个别学生b和p分不清楚,于是,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区别b和p,学生们兴趣极高,有的说“像个6字bbb,9字反写ppp”,有的根据半圆的方向说“右下半圆bbb,右上半圆ppp”,为了让孩子更好的记住b和p的形状,我引导学生用打手势的方式(用自己的大拇指和食指做出b和p的形状)加强记忆,还有的学生用左手直接表示,左拇指朝上bbb,左拇指朝下ppp。学生的方法比我的更形象,好记,值得我学习,这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左手时就会想到b、p的区别。那几个读错b、p的孩子很快认准了b、p,孩子们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d t n l 教学反思

在教学d、t、n、l时,我努力选择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乐于被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力求做到有情有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饱满热情。游戏是孩子们快乐求知的源泉,本课的设计中穿插了一些游戏,整堂课下来学生积极性很高,但有个别环节学生由于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体验中,有些管不住自己,课堂稍显混乱,虽然我使出了浑身解数,但还是未见成效,游戏与知识之间如何更紧密的结合,才能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将是自己下一个思考的问题。ɡ k h 教学反思

本课的拼音教学在设计上运用了多种教学原则,以学生为本,创设学习“生气”,增强基础“底气”,培养语文“灵气”。

1.情境中漫游,兴趣中体验,心灵中融合。本课教学,教师创设有趣的情境并将这个情境贯穿到整个课堂教学,借助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兴趣。

2.快乐中学习,活动中表演,欢笑中教育。本课中,教师的教与学大多采用游戏的方式展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与轻松,在欢笑中传递各自独特的体验。

3.合作中探究,规律中求知,想象中创造。教学中学生多次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己拼读,找到对应卡片,并说出相关词语或句子,然后交流反馈。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j q x 教学反思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汉语拼音教学的规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学的设计体现了科学性和趣味性。

1.整个两课时的教学我都在努力地创设情境,以畅游拼音王国的情境贯穿始终。学生在与拼音宝宝做游戏的情境中轻松自如地学习拼音,拼读音节,认读生字。2.充分利用情境图,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起来,既有利于学习拼音,帮助记忆字母的音和形,又增强了学习兴趣。

3.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突破难点,孩子在生动的故事情节中理解并掌握了ü上两点省写的规则和j、q、x的三拼音节。z c s 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入学不久,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而抽象的汉语拼音对于善于直观形象思维的一年级新生来说更是单调。从汉语拼音本身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本课设计体现课改新理念,为孩子们呈现一个生动、活泼、自主、创新的课堂。

1.创设故事情境,学习汉语拼音。整个两课时的教学内容,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为小i过生日的故事情境,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轻松、快乐地认读声母,拼读音节,识记生字,学习儿歌,学生的兴趣浓厚,情绪饱满,学习热情高涨。2.巧用游戏活动,巩固汉语拼音。在教学中,我将一次次复习巩固巧妙地融入到游戏活动中,如“比谁反应快”“拔萝卜”“吃蛋糕”。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玩得开心,学得开心,兴趣盎然,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都得到升华。3.创编儿歌,记忆汉语拼音。

学生在我的引导与鼓励下联系声母的音形和图画,创编了记忆声母的歌诀,既轻松地帮助孩子们学习了声母z、c、s,同时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zh ch sh r 教学反思

这堂课学生基本上是在编儿歌,做游戏、学中玩、玩中学中度过的,教师有意识地注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能力,扩大了学生的学习容量和知识面,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整堂课老师用富有儿童化的语言,有趣的故事来使每个环节自然地过渡,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拼音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声韵成音的方法,使之能够自主学习拼读音节,并形成能力,提高其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效率。

语文园地二指导方案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主动地融入到学生的游戏中去,创造出愉悦、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大胆地进行交流,提高课堂效率。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学生始终在自学、小组合作学中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起引导的作用,在关键之处引领、纠正、巩固。充分运用生活中身边的事物,如绳子、小棒、肢体等摆出声母,帮助学生复习拼音,巩固拼读。在每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中,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课堂焕发出应有的活力。ai ei ui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关注了以下三点,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1.注意了拼音与识字的联系。前面相拼的音节与后面接触的生字,有的是有联系的,所以教师在学习生字前,先复习拼音是有道理的,这样就减缓了学生借助拼音识字的难度。

2.教师把握了儿歌教学的规律。儿歌教学的重点就是朗读,能背的可以背下来,所以,教师在反复地强化朗读。由于孩子小,教师采取了领读、引读的方式,这都是很实际的做法。读的形式体现了多样性,特别让学生带着情感表演读,很符合孩子的需要。

3.教师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识字教学是从感知开始的,然后强调学生记忆,联系生活丰富词语,在读儿歌中再次深化,最后还进行复习巩固。ao ou iu 教学反思

1.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课文及课外拓展内容的设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去思考想象,认识ao、ou、iu这三个复韵母。2.汉语拼音教学始终让学生去读,多种形式地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记忆深刻。拼音和识字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学会拼音以后又让他们用拼音去帮助读准汉字,使汉语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3.根据儿童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反复认读中牢固地掌握复韵母的准确拼读。教者采用的读法有: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同桌相互纠读、开火车读、学生当小老师教读、表演读等,整个过程生动活泼、轻松愉悦,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和集中的注意力,并通过反复练读达到牢固地掌握复韵母认读的目标。ie üe er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的描述为: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在授课过程中,我从实际出发,根据儿童天性好奇、乐于模仿新鲜事物的特点。立足于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学中多采用儿童乐于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形式,如游戏、儿歌、猜谜、小组合作等;多采用表扬、鼓励、奖励、评优等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的评价方式,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an en in un ün 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及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了学生潜能,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学ün时,运用谈话法、观察法、游戏法,尝试着让学生在学习了前4个鼻韵母的基础上,充分发现、充分感知,从而归纳发音方法。这样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教学带有yun的音节词时,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这堂课学生基本上是在编儿歌、做游戏、学中玩、玩中学中度过,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注重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扩大学生的学习容量和知识面,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anɡ enɡ inɡ onɡ

教学反思

1.由扶到放,注重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不仅要注重知识与能力,也要注重过程与方法。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努力做到了能扶的扶,能放的放,采用了“先扶后放”逐步放手的方法,按照“发现—探究—实践”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究新知,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保持了极大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发挥,品味到了成功的喜悦。2.学以致用,走向生活。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汉语拼音,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结束时,还通过游戏引导学生说说音节,引导学生们在生活中学习、实践,这些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语文园地三指导方案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应是学生快乐学习语文的百花园;应是学生进行多种动态言语实践,提高语言能力的操练场;应是学生自主、自悟、合作、交流、探究的大平台。鉴于此,在“语文园地三”中我把汉语拼音的复习渗透到每个环节,生动演绎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童话般的世界里,进入有趣的天地,在玩中学,学中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世界。秋 天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秋天的景物特征,通过看拼音读、拼音汉字结合读、看汉字读、利用分段读、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秋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发现美、寻找美的情趣,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2.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说出了自己识记生字的好办法。教师通过字理识字,展现了丰富的字理图,例如对“片”“大”的教学,增强了对生字的直观性、整体性认识,“秋”字的字理故事激发了学生对汉字的喜爱之情,充分发挥了字理教学的重要作用。小小的船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达到理想化的境界,调动学生的情感是必要的手段之一。本课通过四个层面的教学,以“美”贯穿全课。即:课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美;接着整体感知,再现课文的韵律之美;然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之美;最后,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美的创新。通过多种途径将课文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动态化,刺激他们的感官,拨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突出识字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的能力。书写指导井然有序,引导学生发现几个字的共同点、注意点,培养学生观察、书写的能力。江 南

教学反思 1.本课采用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以阅读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使教学过程立体化,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说、演、读来代替枯燥的讲解,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启迪心智的目的。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学生对所学古诗有很好的感知,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学、个人悟、自由畅谈、表达情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给他们无拘无束地创造、探索的天地。教师通过读读、想象、演演、伴乐背诵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理解、再现、创造诗歌的意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四 季

教学反思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低年级语文阅读实践活动,要做到以下两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采用了画面导入法,美丽的秋景动画,加上教师富有激情的配乐朗诵,吸引了所有的学生。上课伊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春、夏、秋、冬几幅动画的插入,不仅再现了不同季节的特点,而且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资源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使学生了解到四季景色的不同特征。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了语文实践活动。

2.多种形式教学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语言,不是孤立地识记生字,而是通过不断的复现和运用,有层次、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与认识事物和发展语言结合起来。游戏、表演和各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语文园地四指导方案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为学生营造游戏式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通过“展示台”活动,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了参与的乐趣,享受收获的快乐。通过“和大人一起读”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静静地读书的快乐。交流分享读书的收获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分享的快乐,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进入自主读书的行列中。画

教学反思

反思《画》这篇课文的设计与实践,总的来看非常务实:务实的思想、务实的设计、务实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在情境中学习,体现了语文教与学的理性回归。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课识字写字是重点。课堂上,以读为主,始终让“读”贯穿学习。采用不同方式朗读,学生边读诗句边认生字,让孩子既在文中识记生字,又注意了生字的应用。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给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借机点拨对重点词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赏图、读诗、识字是轻松的,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大小多少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以谜语导入增强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记字,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增添了快乐。以多种形式的阅读及扩词训练,引导学生积累词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日月明

教学反思

1.在本课教学中,由于本文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突出了以读促悟的教学策略,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同桌互读、小组读、男女生竞赛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达到感悟韵文内容,感知会意字特点的效果。2.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以形象直观的图片辅助教学,利用简单、易懂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使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对会意字的认识更清晰化、具体化,更有效地落实了本课的教学目标。3.指导写字时,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认真观察每个汉字书写的规律及间架结构,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形体美,进而培养其独立书写汉字的能力。升国旗

教学反思

刚入学的孩子注意力较难集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语感,使爱国教育落到实处,课堂上我利用多种手段来促进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通过观看升国旗视频,回想每个星期一早上我们都要做什么,学生兴趣盎然,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回到了升国旗时那庄严的时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中采用了多样的识字教学策略,通过联系课文插图、结合生活经验、字理识字等多种策略,引导学生掌握生字,同时也是对学习方法的重要引领。在品读课文时,重点指导朗读。我借助多媒体展现画面,让学生凭借画面形象看到我们国旗高高升起时人们激动和自豪的样子!学生的情趣一下子被调动了上来,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

语文园地五指导方案

教学反思

这节课给了我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在今后进行语文园地教学时,要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文,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刚入学的小学生,好动爱玩,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他们的观察和想象中,客观世界是拟人化的世界,大至一片森林,小至一个小动物,在他们眼里,都是有情感有智慧的精灵。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组织教学,也就抓住了教学成功的关键。创设情境的做法尤为适用。本次语文园地的教学就利用孩子最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创设了“羊羊小队PK赛”的情境,让学生进行闯关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激起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轻松完成了巩固音节、区分结构等教学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大胆、充分地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语文教学活动,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影 子

教学反思

1.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也是进一步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的常用方法。课中可以创设多种读的途径,进行朗读训练。如,从对影子的有趣出发,个别读、评议读、男女生比赛读、范读、讨论读、组与组之间比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多种形式贯穿始终,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参与到读中来,收到以读带讲、以读促思、以读助讲、以读悟情的效果。

2.合作互助,理解感悟。请学生先看完动画,再进行小组交流。在交流中,他们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得到了培养,他们自主发现、自主实践,激发了探求知识的热情。学生回答除了课文中的内容外,还说到“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影子的方向也会变化”“影子的长短、大小会变化”“影子是追不上的”„„并且在接下来的“手影游戏”中,进一步扩展体验,理解影子现象,为学生的思维、语言表达提供平台,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人。比尾巴

教学反思

本设计通过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同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读,学生想读、乐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会感情,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在读中了解运用语言文字。为了提高识字的趣味性和效率,本设计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会读到会认,抓住识字规律,有层次、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与认识的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青蛙写诗

教学反思

1.情境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首先呈现给学生文中景物的图片,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在感受中认识生字,在识字中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猜字谜、游戏巩固识字等,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追求“识字生活化、情境化、游戏化”,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课堂上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通过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互动交际,促使他们动脑、动眼、动手、动嘴,调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游戏中识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雨点儿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自由、充满趣味的课堂氛围,将生活与识字有机结合。

一、趣味盎然,让学生爱上语文 课堂伊始便以谜语开头引入新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情境创设、游戏活动加上教师生动的语言更使整节课都沉浸在一种快乐的氛围中。

二、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识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识字,运用多种方法识字,为学生今后自主识字,学好语文打下了基础。

三、注重朗读,读中感悟

本课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由地朗读,将内心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学生在课上将朗读演绎得十分精彩。口语交际指导方案

“用多大的声音”教案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六》的设计内容较为丰富,既关注了字词句的训练,也关注了积累和阅读,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汉字,学习语文,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了将枯燥的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本课教学尤为关注兴趣的激发。整个教学设计以畅游语文乐园这一情境贯穿始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关注了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范围,学生在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之后能够举一反三,获得更多的知识,增强主动学习语文的意识。明天要远足

教学反思

1.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比较适用于本课教学。因为本课是一首只有3个小节的诗歌,而且生字大多集中在第一小节中,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既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了不同方式的识字方法,如,“‘睡’和眼睛有关,所以是目字旁”“每天都有水就是‘海’”“日+月=明”,等等。这既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同时也为学生以后自主识字打下了基础。大还是小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1.新课标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一要求,我让学生朗读了课文,朗读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指名读、齐读、带着感情读,更有声情并茂的表演读。学生读得有滋有味,通过朗读,孩子们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分别用“____”“ ”等符号画出相关词句,体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教学思想,同时利用课件生动展示课文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感悟,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浓浓的学习氛围中,轻松愉快地理解课文,感悟内容。项 链

教学反思

一年级小学生的语言正处于发展阶段,他们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回答问题就会确切、流利。又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使学生能够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品味、读中欣赏。雪地里的小画家

教学反思

1.本课的成功之处一是教师利用欣赏雪景的课件,引导学生说说在雪地里的有趣的游戏等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到一个积极展现自我的氛围中,让学生在整节课中都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在快乐中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二是教师合理地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在课外延伸环节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还有哪些动物像青蛙一样要冬眠?”之后让学生仿编诗句,把课文最后两句改成这些小动物的名字。在一问一答中,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2.不足之处:“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朗读时体会这句话,给孩子们的体会时间不够充分,有些着急。乌鸦喝水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两点: 1.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

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研究乌鸦喝到水的过程。学生实验完成后,不禁发出:“哟,水真的升高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通过合作实验,学生主动悟出了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由于设计的实践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一读课文、做一做实验、说一说实验过程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在思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本课有一个教学目标,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教学中我通过设置困难“如果周围没有小石子怎么办”,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思维不断发展,明白了文章中所蕴含的道理。小蜗牛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节课我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中把歌曲、图画及角色朗读有效地融入到其中,使学生在欢快的音乐、美丽的图画和丰富的想象中学习知识,了解自然,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学习效率。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安排不太恰当,模仿练习对话环节显得仓促,学生说得不充分。

口语交际指导方案 “小兔运南瓜”教案设计

教学反思

好的教师应该是刺激学生思维的诱导者,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引路者。口语交际课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课例,也能充分反映教师课堂的把握能力及知识水平等。本课教师在课堂中充分运用自己的鼓励技巧,充当引导者、把握者和参与思考者,把课堂分成三个阶段:问题引入思考—在回答中思考—师生共同思考评价,达到了培养思维的目的。特别是教师巧妙地采用弱化不成功方法和不给出最优答案而只给予普遍鼓励的办法,让每位学生有交流的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克服课堂出现只限于优生施展才能空间的弊端,也给学生的后续思考留下了充分的空间。评价是比较高的思维方式,教师通过师生共同思考、评价的方式,把思维推向更高的层次,做到有普及、有提高,符合学生思维的成长特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篇4:五年级上册语文S版各课教学反思

1、《小麻雀》 在教学时,我抓住主要问题普季克是怎样的一只小麻雀,麻雀妈妈是一个怎样的妈妈展开来学习。先弄清楚在普季克的成长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开始,不相信,样样爱按照自己的意思解释;后来,不相信,还不知道自作聪明是吃亏的。最后,会飞了,感到很高兴,但看到为自己受伤的妈妈,鼻子酸酸的。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就可以看出普季克是一个自负,不虚心的孩子。再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体会麻雀妈妈和普季克的心情。鼻子酸酸写出了小麻雀非常难过的心情。说明普季克心疼妈妈,懂得了自己成长过程中妈妈也付出了代价。

2、《金奖章》反思本课,有两个地方值得发扬:一是:教育学生一定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二是:关于鸟王孔雀的拓展。通过本节课《金奖章》的学习,使我认识到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一定不能含糊,一定不能过于随意,要始终紧紧围绕着文本解读的中心去设计。难就难在,如何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地概括出此童话的主要内容,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从学生所完成的家庭作业情况来分析,大多数学生能够认真地概括,不过要领不能准确的把握,特别是再遇到此类文章时,学生或许会比较吃力、忙乱。

3、《没头脑和不高兴》 本堂课是我执教的最最快乐的一堂课,原来孩子们的笑声竟然如此灿烂!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课堂缺少了欢笑,学生在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机械的教学模式使得师生之间的感情逐渐变得僵硬、冷漠。通过教学此课,让我深深体会到:充满欢声笑语的语文课堂,原来如此动人美丽!一节快乐的语文课堂,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也给我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启迪.4、《大拇指汤姆》本课故事内容比较长,但是所选的事例却较清晰,学生通过阅读和教师的引导后,一起总结出了本课所写的几个小故事标题:掉进面糊的奇遇;牛口脱险;鱼肚里的发现和受宠。通过师生的一起分析归纳,我们深刻感到了童话中的每个人物、每个角色都是善良的,他们的心都存在善良诚实的一面。本课最成功的地方是我引发学生产生积极的思考,让学生都来做一次英国小作家,来继续续编这个感人的故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回答令我震惊,令我难忘。、《坚定的锡兵》选自“童话大师”安徒生所创的《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一书,从备课直到上课,做为老师我一直被童话中坚定的锡兵为了理想与追求而永不放弃、坚强乐观的精神而撼动着,特别是锡兵对于纸做的小女孩儿的同情与喜爱,这种真挚的情感更是深深触动我的心灵。整个上课的过程是充满爱心与感动的,孩子们在较为深情的朗读中,逐渐体会到锡兵那种坚强乐观、英勇直前的精神,特别是学习锡兵遇到种种困难与考验他英勇不屈的形象时,我采取了师生合作朗读深入领会其精神的方式,不断加深了学生对于锡兵形象的了解。堂课的失误之处:未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关于故事的续编与创作,由此来看,课堂时控还是比较重要的,否则一堂课上下来,重点与难点都不会好好突出与突破了!

6、《暮江吟》

一、执著于个体感受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仅仅抓几个比较生疏的字词,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二、尊重个体的吟咏诵读。通过粗讲,学生对诗句有了大概理解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熟读。而熟读对小学生来说,最具效果的莫过于诵读。使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三、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7、《海上日出》由于这是一篇看图学文,首先在课的设计上我也重点抓了“读”这一方面。课堂上我安排了自读和范读两种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朗读一篇文章的方法。课堂中,我先指名试着读一读课文中的某些段落,接着是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安排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朗读相互找优劣,并推荐其中读得好的范读,整堂课自读有学生自由的读,有学生尝试的读,有学生合作的读,范读有老师有层次指导的读,有在音乐配合下的有语气的读。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没有繁琐的分析,有的只是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通过读让学生去品味作者语言的优美,去体会作者潜词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其次充分联系图片,运用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直观形象非常适合培智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8、《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普知识性儿童小诗。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诗歌文字浅显,文笔优美。教完本课,我觉得自己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闪光点是:

1、转换语言文字的叙述形式。小诗中是以第三人称来写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文字更加充满童真童趣,更加接近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我则调动孩子们一起将小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改编,改变了一种原有的教学方式,更让孩子们学习兴趣浓厚。

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最终能让孩子们达到了有感情去读。

3、诗歌的创编。课后我布置孩子们回去搜集整合资料,整合了一节节充满童真童趣的小诗。

9、《西风胡杨》 我首先让学生多读,让他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出准确,读出感情,读出感动。其次是简单谈话引入,老师充满感情的读。学生兴趣盎然,时间转瞬即过。让学生理解胡杨的品格。后面难点段的分析,学生基本能体会,但我觉得学生回答问题的全面和想问题的深远真是差距很远。比如同样一个问题:你觉得上游的人做得对吗?为什么?我班学生只能回答:不对,因为他们让胡杨缺水了,胡杨生存就困难了。而我更希望孩子们能给出出更有深度的答案。

10、《我家门前的海》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新奇的意境,描绘了渔家孩子眼中的海。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无限深情与无比热爱。本来计划一节课上完的,结果整整花了两节课的时间。原本每篇课文上课之前都是要求学生先去预习的,可是昨天忘记了布置他们预习(这是我的失误)。有一小部分学习习惯比较好的学生也预习了,但大部分同学还是没有去预习的,所以今天在课堂上就给了学生一些时间先把课文读熟,再加上课前读《书声琅琅》花了一些时间,第一节课连第一个小标题“多变的脸”部分还没学完就下课了。第三节课接着上,可惜也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比较适合练习朗读,并且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可学生们就是读不出韵味来,也许是我引导不到位,自己的激情不够的原因吧,好像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今后一定要注意。

11《七律长征》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我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接着我引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课文,让学生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时,我让学生深入学习诗中的比喻句。明白了红军藐视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教学完课文,我让学生高声朗读诗句,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情感。由于受能力限制,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尚有偏颇,在教学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如教师的指导还是过多,放手的力度还不够等等,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有所改变,有所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着重从学生学情考虑,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多交流自己掌握的资料,在交流中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感悟课文内容。

12、《狼牙山五壮士》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换个角从如下几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以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团结协作,顾全大局。

二、五壮士运用了科学的决策。在一步步的行动中,他们实现了决策的优化,最终达到了较为理想的决策效果。在精神和思维方法上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典范。我们不但感受到了他们的英雄气概,更感受到了他们的高度智慧----科学的决策思维。

13、《小英雄雨来》雨来的故事,在我的童年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它伴随着我走过小学,走过童年的时光。今天,又重拾雨来的故事,内心有一种久别重逢的喜悦。站在学生的角度,望着如此“冗长”的文章,头还是有些大的。如果只是从讲故事的角度,是很容易把握的,可我们的课堂不仅仅只是这点要求,于是,我只能重新坐下来思考,如何实现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这是关键。于是,我再次静下心来默读全文,觉得体会雨来的英雄形象是本课必须完成的一个教学重点。教学时,我将“英雄”一词贯穿全课,围绕英雄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从哪些地方体会出雨来的英雄气概?第二、他小小年纪,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英雄气概?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内容比较集中,教学思路很清晰。

14、《我的战友邱少云》从上课教学开始到上课结束,我始终饱含着对英雄的崇敬之情。通过生动的教学语言,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进入情境,他们仿佛已身临其境,目睹了那一幕幕感人的情景,对邱少云这位英雄的敬佩之情已油然而生,缩小时代背景的差异。恰当地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强烈的视听效果,缩短了时空的距离,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邱少云处境的万分危急,以及邱少云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中纹丝不动的壮举。由“纹丝不动”这个词语带动两段(第7、8段)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潜心感悟。只有这样让学生从心理上占据主动地位,才谈得上主动阅读、主动感悟和主动评判;语文课堂也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

14、《我的战友邱少云》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上,学生通过讨论、读书、批划等多种形式,自主地学习。教学时以读为本,通过默读、轮读、引读、范读、齐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深入地挖掘语言文字,品析重点词句,从而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崇高精神。以读促情,以读促理解,使师生情感互动,充分发挥“读”的作用和功能。也就是说课文内容是学生读懂的,是他们自主学习的结果。

15、《紫桑葚》 本文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九总督司令员徐世友在激烈的孟良崮战役中,喂养人民群众家的蚕宝宝的故事。徐世友同志在如此激烈的战役中,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件事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深入地学习课文,感受徐世友同志是个怎样的人?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抓住他人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通过环境描写体会人物。通过大家的交流感受到许世友同志在激烈的战斗中还不忘关心、爱护老百姓的崇高精神。

16、《酿》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一位语文老师在上课时,由于误读“酝酿”的“酿”字所引发的故事,赞扬了小学生刘东东真诚地帮助老师纠正错误和语文老师坦诚地正视错误、接受意见的品格。本文语言浅显,所叙述的事情也很常见,易于被学生理解。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换位思考,假如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插叙时,我为了便于他们理解、发现本课的写作手法,先叫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地点变化的词语,学生默读课文快速找出了部分词语。

17、《十年后的礼物》我主要采用读为主,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领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音乐大师信守了十年前的诺言,是以一种奇妙的方式,把无比珍贵的礼物送给了女孩。这份礼物让达格妮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教学中,抓住达格妮收到礼物后心情变化的句子,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清了达格妮复杂的心情变化及原因,感受到她由激动变成陶醉;通过小组有感情地合作读,让学生感受到她由期待到失望的变化。最后反复读:“生活啊,我爱你——”,目的是让学生感悟到十年后的礼物使达格妮对生活充满爱!引读、指名读、自由读等多种朗读形式穿插于课堂中,充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总之透过这堂课,我不仅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而且自己必须成为诚实守信的引路人。只有这样以身作则,学生才更能学得快,做得好!我深信:我能做到,学生也能做到!

17、《十年后的礼物》 教学设计时,我根据文章的结构安排,情节描述理出一条教学主线——以达格妮参加音乐会时的心理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以此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教学中,我紧扣文中表达达格妮心情的句子来组织教学,请学生找出描写达格妮收到礼物时心情变化的句子;期待礼物过程中的心情变化的句子;以及达格尼听完乐曲后的心情的句子,通过品读感悟达格尼初收礼物时的惊讶之情,期待礼物过程中的愉快、怀疑、失望之情,以及听完乐曲后激动心情。以礼物为线,以心情为“珠”把整篇文章串联起来。教学中,在注重品词析句的同时,还将那首美妙的乐曲恰如其分地送给了孩子们,这份礼物让我们的学生对大音乐家爱德华的信守诺言深感敬佩,同时为达格妮收到这份特殊的礼物后的幸福感到惊羡.18、《月下桨声》《月下桨声》一篇略读课文。在导入新课之后,我先让学生读读课文,然后放手让学生质疑,接着师生共同梳理问题,确定了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如: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我再引导学生自读,尝试解决梳理出的问题。在自读的基础上,学生先进行小组交流,再进行全班交流。而后,我要求学生找出描写小女孩神态、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读一读,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上的作用,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19、《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 围绕重点训练项目,本节课我做到以学定教,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第一部分。学生根据问题通过自学讨论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再找出其中的重点句子适时进行点拨,对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学习和训练,这样既抓住了文章的重点、难点,又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从学生的交流情况来看,学生说得精彩,准确。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自学讨论的目的。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了解和认识了库伯和丹尼斯的爸爸,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水到渠成,再让学生探究课文为什么以“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为题。通过探究讨论,使学生树立诚实的美德,学会勇于认错,认真改错。最后以诚信名言结束教学,升华了学生的情感。纵观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很成功,学生学得投入,说的令人满意。教师引得自如,恰到好处,落实了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完成了教学目标,效果很好。

20、《彩票》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老师不能只是教教材,而应该客观地去使用教材,因材施教,所以,教无定法,我们应该不断地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和当时的课堂氛围去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学生一起去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这就是我们经常所强调的老师应该着重培养的课堂教学智慧吧。在阅读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中,不妨多总结、归纳前人的成功之处,注意培养自己临场发挥的教学智慧,慢慢地找出一条有着自己教学风格、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之路。

21、《孔子》在导入这一环节,我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是没有点评到位。第一个学生读课件出示的一组带“子”的词语时就读对了,我当时没有抓住这一点问她是如何读准的,有什么体会,这些词的“子”有什么不同。处理得不好,所以使导入显得不够干净利落,也没有很好地激励这些表现好的孩子。在疏通课文,解决本课难读的词语和句子这个环节,算是最失败的。用别的老师的话讲就是很啰嗦。这些词读一遍对了就过了,不应该在此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浪费在这里,所以导致后面本课的教学重点“默读课文,疏通脉络”这一环节时间不够,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讨论的时间不充足,从而凸显不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学习课文1、2自然段,思考孔子为什么被称为“万代帝王师”也是一笔带过,没有突出,给人的感觉就等于没有学习这部分内容。

22《“心正笔正”的柳公权》 这节课教学内容按计划完成,时间安排合理。由于课件的帮助,课堂的容量明显增大,使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学中,我主要遵循了三点,一是深挖文本,把文本内容讲透。在我的指导和引领下学生较好的理解了课文内容。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解惑。这节课我采用指名读、齐读、轻声读、默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交流中明白了柳公权流芳百世的不仅是他的书法,还有他那铁骨铮铮的品格。三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文章的写作特点,渗透写作知识的讲解。

23、《黄帝》

1、我的教学机智有待进一步加强。例如:上课前叫学生将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拿出来时,并未逐一检查。在课堂中学生的发言,我的点评还不够到位。

2、我的语言表达的生动丰富性不够。在本课的讲述中,我的形体语言、表情不够丰富,虽然教学设计中用多媒体在声音、图像、音乐等方面来进行了弥补,但是在我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加强自身在这方面的修养。

3、我对学生情绪的有效调动和课堂氛围的调控不够。上课一开始的时候,感觉学生略显拘束,而我并没有及时的调动起学生的热情来改变课堂的氛围。

4、在教学设计时预案准备不充分,我的知识有待进一步丰富。

24、《梅兰芳》这节课总的来看,基本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但仍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有待提提高。

一、品读重点句子这一环节,衔接不好,略显突兀生硬。

二、教学课文时,缺少一个整体感知的环节。

三、最大的缺点是课堂上缺少了有效地师生对话,比如学生朗读课文后,缺少有效地多角度的敞开式的对话,评价单一,缺少生生评价。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一定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注意多角度评价朗读,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情感。活在每一个当下,做一个感情丰富的老师,引领孩子在语文的世界里一起激情洋溢。

25、《李时珍》本节课的目标为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李时珍一心为病人接触痛苦的好思想,学习他不怕艰辛编写《本草纲目》的坚定意志以及严谨的态度和忘我的精神。以及学习作者通过写李时珍的事迹、言行来表现李时珍的性格、品质的写作方法。其中我把重点放在着重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和他如何为编写做准备的。不足:这节课借鉴了西峡的三疑三探模式,课堂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说学生评价性语言没有针对性,语言组织能力弱,另外在课堂上缺少对这堂课的测试和反馈。

26、《天窗》这堂课上完后我感觉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教学整体性不够强,学生对重点内容的学习感悟还要加强。如果再教此课我会整合文本内容,抓住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做到主线清晰,大胆删减次要内容,强化训练重点。关注学生语言的积累不能盲目地拔高要求。更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大胆发表意见,以上不足有待下一步进行提高。

27、《我是猫》 教学时我主要以读为主,通过默读、轮读、范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形式,在读中感悟作品的意义,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受到语言的熏陶,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读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读中感悟理解。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作者对穷人、弱者的同情。最后在课堂小结的时候,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读中想,在想中体会作者对弱者的那种同情。总之,这篇文章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当然,本课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是学生对文本的体会感悟不够深入,仅停留在这只猫让人好笑的层面,对深层的寓意体会不到位。二是学生的感情朗读水平不高,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加强指导。三是课文的寓意比较深刻,只靠学生的读,没有老师的讲,学生不能透彻深入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四是老师的引导作用没有很好的体现。

28、《杨子荣借题发挥》

1、本篇课文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在解读文本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识字教学,朗读指导和实践活动。教学时,我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并保证训练的时间,及时地进行反馈评价。

2、积极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使学生初步掌握默读的方法和技巧。

3、在学生自学中大胆放手,恰当引导。充分利用课后思考题作为学生自读中探索的主题,然后引导小组交流,进而在全班展示学习讨论的成果。在点拨中把握两点:其一,以读为主,在读中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在读中感受杨子荣面临险恶的环境;在读中体味作者对英雄内心世界的细腻的刻画;在读中激发对英雄的敬佩之情。其二,突出重点,本课的重点是体味作者对英雄内心世界的描写。其三,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对人物的评价。效果良好。

29、《武松打虎》这节课的教学,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由于时间有限,感觉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贯彻得不够,品读课文的时间不够充分,课文带有一定的文言色彩,学生书读得不够流畅,不能把这篇经典名著读得有滋有味,这些都是这节课的遗憾之处,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和学习中,应该把课文美读作为重点进行训练。新课改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这堂课中学生读书的份量有点轻,如果能引导学生专心地、投入感情地读书,特别是武松打虎中与老虎过招的三个回合。从而体会武松当时的处境,和他的做法。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武松的机智勇敢,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又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时的体会和感悟能力。第二个不足之处是学生在谈自己的感受时不够深入,不能很好的借助重点的词句谈感受。

30、《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关注和挖掘课程中蕴涵的美好人性。语文具有工具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语文的工具性是浸润着浓浓人文的工具性,是负载着厚重文化的工具性,是流溢着美好人性的工具性。《西游记》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只是其中的一个小故事,如何让学生对名著的阅读不仅仅只浮在故事情节的理解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教育无非是教给学生求知和做人,我理想中的阅读导读课,应该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上,教给学生欣赏美的事物、走进美的事物、传播美的事物,一分为

上一篇:代码检查记录下一篇:用生命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