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教学反思

2024-04-08

“穷人”教学反思(精选8篇)

篇1:“穷人”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26日上午我借海口景山海甸分校六(7)班上的。这堂课下来,我感觉设计上比第一回考虑得更细腻些,增加了故事导入和学法的指导。学生与教师情感比较同步,课堂的推进也不太困难,自我感觉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课后,黄慧娟老师还是投来甜美的笑,少不了一阵夸赞。之后,黄老师再次给我提建议:你是不是考虑我原来的那个设计,前面省下些时间,继续将善良体会到渔夫身上,只需要抓一句话:“噢,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然后增加这训练:桑拿宁可……也……,渔夫宁可……也……;最后再反复读三遍题目……

我觉得黄老师提得很对,唯一担心的就是时间。不过,为了这完整性,我愿意尝试。

回去后我总结:

优点:

1、有了开头的故事穿针引线,这堂课感觉推进起来容易多了,学生也容易进入状态。

2、增加了写法指导,使得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统一。

不足:

1、学生表现机会相对偏少,而教师占用时间相对偏多。

2、结束前的确应该回到课题,再次深化主题,并熏陶情感。

篇2:“穷人”教学反思

冼村小学凤翠芳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在本文的教学上,我力求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 德。首先,我在教学开始时采用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如,“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在学生读通课文后,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然后,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句子,体会穷人的高尚品质。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抓住桑娜抱孤儿回家后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桑娜与渔夫的对话,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桑娜这样做的意义,从而体会桑娜的善良品质。因为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所以,我让学生用充足的时间朗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让学生想象: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为什么会想到这些?接着让学生再读读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了解省略号的作用。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会桑娜的崇高品质。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注重加强学生的感情

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好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与她和丈夫的对话。

篇3:“穷人”教学反思

一、单元弘扬人间真情

《穷人》所处的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它和《唯一的听众》是两篇精读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和《用心灵去倾听》是略读课文,还有“回顾·拓展”中的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整个单元的每一处都透射出人间真情,无不让人为之颤动。

《穷人》一文记叙了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一家人不仅过着夫唱妇随、美满安逸的生活,而且热心帮助生病的邻居西蒙,不约而同地主动要求抚养三个孩子的动人故事。穷人的生活真穷,但是穷人有着与金子一般富有的精神与内心,让人感到穷人不穷。<别饿坏了那匹马》课文是说一个身体残疾的青年,为了帮助许申高这样一个贫穷而又渴望看书的孩子,不惜隐瞒事实,买下了他的马草,好让他来书摊看书心安理得的事。“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一个残疾青年对那位穷苦孩子真诚的祝愿,也让人体会到这样的良苦用心。《唯一的听众》描写了在使落雪对音乐绝望的前提下,一位聋哑的老妇人每天听他拉小提琴,成为他唯一的听众。那位老妇人每天用心去倾听和感受这样的音乐,给他力量;每天用鼓励的语言和微笑激励他,给他信心,最终成就了他能在成百上千的观众面前演奏。这样的故事让人感动,让人体味“人”字支撑的力量。《用心灵去倾听》则是记叙了儿时的汤米不懂什么是电话,却懂得在电话那头的苏珊与之有着真切的交往过程。

四篇文章的主人公都并不富裕,即便是拥有小提琴的落雪或者拥有电话机的汤米。但是整组单元的每一篇课文就像一首首心灵之歌,唱出了动听的爱的旋律,唱出了美好的人间真情。它们就像“人”字的结构,相互支撑着,相互提携着,相互进步着。无论是哪一篇文章,在教学中都应该围绕主题,突出单元整组教学特点,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达到人间真情的品味和感悟。这里仅以《穷人》一文为例,谈谈教学要点。

二、教学目标凸显人文主题

在不同的教材里,《穷人》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人教版将该课文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不仅突出了工具性目标,更突出了人文性目标,可以说《穷人》是一篇很好地凸显意言兼得的好教材。

第一是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依据课文后面的思考题“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来确定的,而这一目标符合小学高段年级阅读要求。内容结构上很明显地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或是时间顺序记叙的,有利于帮助小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朗读上要快乐有快乐,要紧张有紧张,要忐忑有忐忑,真情表达,跌宕起伏。书写上可以安排观看插图,读着“桑娜拉开了帐子”后的续写,令人回味无穷。这些内容都需要小学生去读、去掌握,也就体现了小学生知识能力的达成度。

第二是体会文章的真情实感。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故事叙述比较具体,但是故事情节比较流畅,扣人心弦。单元提示有“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读懂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还要体会情感,感受文章所透射出的真情实感。随着在课文的层层朗读中,学生不但会感受到桑娜和渔夫一家的贫穷生活,更会感受到他们一家富有的内心世界,会逐渐让人感到穷人不穷。

第三是抓住语言现象,学习对环境、人物对话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这在单元提示和课后思考题中都有明确的要求——“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课文之所以经久不衰,一次次地被列入小学课本,与课文的许多语言现象分不开,比如:夜晚海面上让人惊心动魄、心惊肉跳的环境描写;而屋内让人倍感温暖与舒适的家庭环境描写。再譬如:桑娜抱回西蒙两个孩子后那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让人品味其复杂而多元的内心矛盾,让人看到了穷人美好的心灵。再譬如:渔夫回家后,桑娜与渔夫的对话描写,不仅让人担心桑娜的做法,更让人担心渔夫的想法,然而一句“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简朴话语,使人心里感到热乎乎的。

三、教学流程彰显学生学习力

为了达到课文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要经过仔细的研究、合理的安排,才可能在两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按照单元提示和课文后边的思考题,尽管这么长的课文教学内容很多,但是教学内容面面俱到,那就等于失去了教学的重点。如果我们将教学内容重点化,把所确定的三大目标逐一分解,那就可以浓缩成两个,就是“穷人真穷”和“穷人不穷”。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在第一课时中,通过朗读、讨论和梳理,重点是通读全文、说说故事、讨论环境描写,来掌握桑娜一家真穷,从而推广到当时的俄国所有的穷人真穷。第二课时中,可以围绕“桑娜一家真的很穷吗”的话题,抓住桑娜家庭环境、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桑娜和渔夫谈西蒙孩子去向的对话等等,来品味穷人不穷,他们很富有,他们拥有一双勤劳的手,拥有一颗同情善良的心,拥有一种人帮人的精神。

(二)精心设计教学问题

分析以往课堂教师的教学语言,有陈述语言、问题语言、评价语言、引领语言等等,这些语言都体现着教师精湛的教学技术和教学行为。面对这么长篇的课文,我们对于教学语言更要精准和精练,尤其需要精心设计教学问题。一般在第一课时,为了全面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突出桑娜一家真的很穷,我们可以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设计一两个主打问题,以引导学生很快掌握课文主要内容。譬如:课文哪些方面写出了桑娜一家真的很穷?开头的环境描写对穷人一家起到怎样的作用?这样的主打问题自然引导学生朝着主要内容的方向一步一步地迈进。而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了达到穷人不穷这样的目标,我们不妨可以设计:穷人桑娜一家真的很穷吗?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穷人不穷?桑娜富有的是什么?这一系列的主打问题,个个问到点子上,个个朝着教学目标挺进。是的,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教师只要设计好问题,就好像朝河里投入了一块石头,从中激起波纹与水花,引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望,从而让学生意言兼得。

(三)建议教师课堂退位

新课程不仅提倡课堂是平等的、民主的,更是提倡课堂上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所以,我们建议课堂上教师可以退位些、再退位些,尤其是面对高段年级的学生。课堂上,教师退位体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智慧,是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具体表现。在课堂上怎样才能做到教师退位呢?教师的退位是要靠课前的精心设计,是要靠课前的充分准备的。换句话说,教师在课堂上要退位些,而在课前更要往前些。譬如,教师必须要掌握穷人不穷的地方有:桑娜一家家庭美满、夫唱妇随;桑娜和邻里之间又是关系和睦、亲密无间;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桑娜一家能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宁可自己再辛苦些、再勤劳些,也要把西蒙家的两个孩子抱回来,跟死人呆在一起是万万不行的。于是课堂上,应该更多地抓住环境描写、心理活动、人物对话等语言现象来朗读、理解、欣赏和诠释,品味桑娜一家人的美好心灵和诚挚情感。

篇4:《穷人》教学反思

关键词:教学反思;《穷人》;想象的翅膀

在本文的教学上,首先我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猜想,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算穷人?”学生的回答大多都是以经济来判定贫穷与否,有一个学生却回答:“我认为没有梦想的人是贫穷的人。”这让我很惊喜,显然,已有学生将贫穷与否上升到了精神层面,这就给了其他同学启示,为接下来的课文作了铺垫。接着,我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课文用穷人作题目?”学生几乎都回答,因为桑娜家条件艰苦。

在了解了课文大概内容后,我让学生自己品读句子,从寒风呼啸的夜晚和汹涌澎湃的海浪,学生看到了渔夫的辛苦和这一家人的不易,从小屋的温暖和舒适,学生看到了桑娜的勤劳和持家有道,我让学生自己学习第二段,一位学生说:“从钟敲的次数和省略号可以看出桑娜等待的时候感觉时间漫长,看出桑娜的焦虑和对丈夫的担心。”还有一个学生说:“从她在胸前画十字可以看出她的无奈,把丈夫的生死寄托给了神明。”这个答案让我很是诧异,同时也很欣慰,学生正在用心灵去接近桑娜。

重点在于桑娜抱回已故邻居西蒙的孩子后的心理活动,我引导学生,让他们猜测一下省略的内容,一位学生说:“如果他不同意,我就和他离婚,因为他太残忍了。”全班不禁大笑起来,其实我很满意这个答案,我看到了孩子幼小心灵中满满的爱,孩子们各抒己见,突然意识到,不是我给他们上课,而是他们给我上课……

课文最后,戛然而止,我布置学生去续写。但无一例外,都有着完美的结局,其中一个孩子写道:“渔夫起早贪黑去集市卖鱼,因为他从不缺斤少两,有时甚至会把剩的小鱼送给路边的拾荒者,他却忘了,也许这些小鱼便是一家人的晚餐。”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很感动,所有的结局都是幸福而温暖的,孩子们用他们纯净的心灵给了我一片明媚的蓝天。

其实,到了这里的时候本该结束的,但是,课文不得不提沙俄统治的黑暗和劳动人民暗无天日的生活,这让我很纠结,到底要不要讲,如果不讲,孩子们可能会缺失考试的重点,要是讲了,孩子们对于整篇课文的想象也许会大打折扣。当然,我还是做了讲解,我给孩子们想象的翅膀加了锁……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马坡学区)

篇5:穷人教学反思(精选)

《穷人》这篇文章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小说,突出的人物形象是是桑娜和他的丈夫。虽然本身是穷人,但善良的桑娜还是毫不犹豫的将邻居西蒙家的两个嗷嗷待哺的婴孩抱回家。由于课文的基调是伤怀亦是高昂,所以我在备课时首先想到的是讲解课文的语调与语速。我觉得本文应该是带着深深地敬意与同情之心去感知,让桑娜和她丈夫的善意之举震撼学生的内心深处,已引起学生的共鸣。

课上,我让学生多的总体感知课文中描写桑娜家庭环境以及其它环境的语句,让他们体会当时的穷人窘迫的生活状态,让他们去思索穷人的日子是多么艰难。在这个环节中我发现学生对这样的环境是有所触动的,他们一改往日的活泼好动,一下子“深沉”了。我借机用极富深情的语言和沉重无奈的语调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顺势思考回答。我把重点放在介绍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之上,尤其是桑娜的矛盾心理。我让学生换位思考,这样是为了更好的体会桑娜的善良品质,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升华,从而在心底学会帮助别人的良好品质。

篇6:《穷人》教学反思

文章是紧紧围绕渔夫和妻子桑娜“勤劳”和“善良”这两个内容展开的,从内容上看是对主人公思想品质的高度评价,突出了人物的思想境界,揭示文章主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就是紧抓住“勤劳”、“善良”这个文章的文眼来进行,起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学时,是轻分析,重感悟,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谈体会和感受,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做到时时在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又时时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在让学生补充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时,学生自然地引用课前阅读的资料故事发散地从人物的其他品质来进行说话训练,这一环节给予了学生开阔的思维空间,语言丰满,全方位,引起了课堂教学的小高潮。

不足:

1、本节课开始调动学生的感情不够,一开始浪费了时间,学生学锝被动,分析原因,课前没有充分预习,没有充分处理好课前预习与课堂学习的关系。

2、课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够,一是迫于时间,怕耽误课堂进度,而是教师自己驾驭课堂,关注全体学生不够,所以,课堂回答问题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而忽略其他学生的学习情况。

篇7:穷人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以“读题激疑──深层研读”的设计,引导学生敢于提问题,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去体会穷人的美好品质。结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讨论价值,如:桑娜抱回孩子后,她在沉思什么?有位学生赶忙回答:这说明桑娜很后悔这样做。

此时,我发现这位学生对课文理解偏差了,就相机引导学生从“非这样做不可”来理解:其实桑娜并不是后悔自己抱回这两个可怜的孩子,而是在沉思丈夫回来后,该怎么向他说呢?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大胆质疑、解疑,再辅于必要的感情朗读,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篇8:《穷人》教学

2009年底在台湾举行的“第八届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交流活动”中执教的《穷人》一课, 努力做到教学探究与教学目标的统一, 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契合, 教学内容与学习内容的补充, 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思想, 学习活动在课后进一步得到延伸, 体现大语文的学习观。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 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 感受桑娜的能干、贫穷、善良, 学习她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德。

4.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感悟语言, 学习作者运用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准备】

著名的法国作家雨果的叙事诗《贫苦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反馈预习卡

同学们, 通过课前谈话, 老师知道你们在美丽的校园、幸福的家庭里享受着快乐的童年。但在一百多年前的俄国, 却是另一番天地。今天我们来学习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穷人》。 (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齐声读课题。你们昨天预习了这篇课文, 完成了预习卡, 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 (第一环节:批改预习卡时, 发现书写十分工整、美观的, 师生边欣赏边读生字词。学生齐读生字词, 适时正音。第二环节:批改预习卡时, 发现根据小标题划分课文段落有些问题的学生, 老师来帮助他们。) 小标题是课文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把它们连起来就能很好地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谁能用这种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啊? (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章, 可用连小标题的形式试着概括主要内容, 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种好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本环节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 在课前为学生设计了三道预习题, 分别为抄词、划分段落、写主人公桑娜给自己留下的最初印象, 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整体感知主人公桑娜的人物形象。该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 即时间顺序写的。像此类文章, 通过连小标题的方式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高年级学生的训练点。

二、自主探究, 体悟情感

在这篇课文中出现了一些人物, 我们来数数, 他们是—— (教师和学生一起数) 在这些人物当中, 谁是故事的主人公?作者对谁描绘的笔墨又最多呢? (板书:桑娜)

桑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随机回答, 教师适时归纳, 板书:贫穷、能干、善良。) 贫穷写了她的生活境遇, 能干、善良则是她的品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研读桑娜的这三个特点。下面, 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进行研读, 老师给你们几点提示。 (大屏出示学法指导)

学习步骤:找画写

学习样例:海上正起着风暴, 外面又黑又冷, 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 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 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 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 专心思考, 从字里行间去发现, 去感受, 之后把你们的感受用简短的几句话写在课文的旁边。同桌可交流。 (学生自学)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的过程重在教师有意义的讲解和学生实践阅读的恰当结合。教学的重点锁定主人公桑娜, 教学范例指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扣住关键词、句体会文字背后的内容。做批注不再是泛泛的一个要求, 而化作了实实在在的学习内容。这种有针对性的指导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默读、细读的目标, 有着较高的学习效率。

三、交流学习, 读中领悟

1.交流“贫穷”。

桑娜的贫穷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出示学生的学习材料, 看批注, 教师点评。)

预设:补破帆丈夫冒着寒冷和风暴打鱼自己从早到晚干活勉强填饱肚子孩子没有鞋穿吃黑面包菜只有鱼古老的钟

(请女生读读课文, 感受桑娜一家的贫穷。教师引读。)

2.交流“能干”。

谁来说说桑娜的能干? (学生交流, 教师评价。) 你们可真会读书, 从词语中读出了这么多的感受, 这也就是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独具匠心之处。本段话没有一个“能干”的字眼, 但通过精彩的环境描写, 侧面展现了桑娜的能干。

常言说勤劳能致富, 为什么如此能干的桑娜却这么贫穷呢?老师这里带来一份资料, 也许对你们解决这个问题有帮助。 (大屏幕出示关于当时俄国劳动人民受剥削, 生活在社会底层, 命运悲惨的背景资料。)

哪怕是在这么恶劣的社会环境中, 哪怕是在这样一个贫穷的家庭里, 桑娜仍然保持着美好的品质。我们继续学习写她善良的部分。

【设计意图】小说最吸引读者的是跌宕起伏的情节, 课堂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着力体现学习内容的矛盾冲突点。本教学设计的第一个矛盾冲突点是“既然劳动能够致富, 为什么如此能干的桑娜却这么贫穷呢?”“能干”与“贫穷”成为学生需要关注的一对词语。由思考矛盾冲突的问题入手, 学生便有了探究的欲望, 教师适时出示背景资料为学生解释了疑问, 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交流“善良”。

你们从哪些语句读懂了桑娜的善良呢?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思路走进她的那间小屋, 来到桑娜的身边。

(1) 学生交流:“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是什么力量让桑娜什么也不想, 什么也没有想, 就做了这样一件事呢? (善良的本性) 我是一位母亲, 我能体会她的这种行为, 你呢? (母性的光辉)

一件事情自己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但又非这样做不可, 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是什么? (出示三个成语让学生选择:左右为难、无可奈何、义无反顾。) 这种为了正义勇往直前, 决不退缩就是义无反顾啊。

(2) 继续交流。学生说出“忐忑不安”后, 大屏出示课文:

桑娜脸色苍白, 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颐“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 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 我自作自受……嗯, 揍我一顿也好!”

(点红“忐忑不安”) 汉字是能够表意的, 你们看看“忐忑”这两个字, 推测一下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看着这个词, 你们心里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抱孩子回来时义无反顾, 而回到家里却忐忑不安呢?)

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你们自由读读课文这几句话, 体会体会桑娜的忐忑不安里有些什么情绪变化。我感觉到了紧张, 你们读出了什么? (害怕、担心、坚定) 有这么多复杂的情绪, 那说话和我们平时就不一样了, 就不连贯了, 这样的不连贯在文中用标点符号表示了出来。读好这几个省略号很重要, 你们再试着读读。 (配乐, 学生练读。)

桑娜的心情从愧疚到紧张, 从害怕再到找到一个自我救赎的方式——愿意挨打, 列夫·托尔斯泰仅仅用了简短的文字, 就形象、细致地描绘出了桑娜的心理活动, 把善良的桑娜刻画得惟妙惟肖。

【设计意图】桑娜这个平凡但不普通的穷人, 有着一种博大的胸襟, 学生仅仅从教师的讲读中获取是不够的, 人物形象在脑海中逐渐丰满需要学生从文本的学习中自我完成。本教学设计的第二个矛盾冲突点是:“为什么她把孩子义无反顾地抱回家后, 却忐忑不安起来?”通过朗读, 教师指导学生关注省略号以及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关键词语, 体会主人公桑娜情绪的复杂变化, 从而感受到她善良的情怀。

四、拓展延伸, 比较思考

同样一个故事内容,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呈现给我们的是这样一篇短篇小说, 而另一位非常著名的法国大作家雨果却把它写成了一首叙事诗, 你们要不要看?边看边想, 课前你用一个词语概括了桑娜给你留下的印象, 现在你能不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眼中的桑娜。

大屏幕出示叙事诗片段, 并伴音乐:

当她回到家里时,

海边的悬崖渐渐发白。

她在床边的椅子上坐下,

脸色苍白, 心中似乎有些内疚,

像做了亏心事, 把脸扑向床头。

当远方狂怒的大海传来吼叫的哀曲,

她却不时断断续续地自言自语:

“上帝啊, 我可怜的丈夫什么想法?

他已有那么多忧虑, 我这么干像什么话?

他已负担五个孩子!

他已过于辛苦!”

“他来了?”“不, 没有回来。”

“我错了。”“他要打我, 我就说, 应该。”

“是他来了?”“不, 他没回来。”

“现在我多怕可怜的丈夫回到家里!”

桑娜仍在久久地沉思, 不停地战栗,

内心深处渐渐地陷入苦闷和忧烦,

她陷入忧虑之中, 如同坠入深渊,

甚至听不见屋外的任何动静,

无论是鸬鹚凄惨的叫喊和哀鸣,

还是怒号的狂风, 咆哮的大海。

两位大师的心理活动描写把桑娜的善良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以后可以学习这种写作方法。谁来用几句话说说桑娜给你的印象?

课文中还写了渔夫、西蒙等人物, 课后我们可以运用今天学到的学习方法自己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得很好!我把雨果的叙事诗《穷苦人》送给大家回家读一读。

上一篇:《中医药科技成果登记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及修订说明下一篇:赠苏召叟,赠苏召叟陆游,赠苏召叟的意思,赠苏召叟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