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教学反思

2024-04-10

电流教学反思(精选9篇)

篇1:电流教学反思

《电流和电路》教学反思

东关中学(原创)本节是这章的重点教学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电学的物理量——电流;第一次学习连接电路;第一次学习画简单电路。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认识简单电路,能动手连接简答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上,并注意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电学实验习惯、良好的画电路图的习惯。

由于电流的概念及其方向的规定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如果一开始讲授电流的话,学生可能会因为“导线中定向移动的是自由电子(负电荷)”;“电流的方向规定为正电荷移动的方向”等知识点,产生思维的矛盾,从而导致对后面电路的学习产生心理障碍。因此教学中,我对知识点安排进行调整。现在总结我对本节课堂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1.导入。上课铃响起,问学生“听到什么了?”“什么发出的”“什么能转化成的声能?”“电脑从何而来?”引出并板书“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电铃用电,消耗了电能,转化成声能;教室里的电灯消耗电能转化成光能,你还知道哪些消耗电能的物体?学生举例。教师归纳板书“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电源提供电能,用电器消耗电能,什么传输电能?教师归纳板书“导线——传输电能”。电灯、电视„„不能一直工作,需要有元件来控制。教师

归纳板书“开关——控制电路的装置”。总结出组成电路的构成。学生思维清晰,效果水到渠成。

2、电流教学。这个环节,我采用类比法。把电流和水流类比。水流从高水位流向低水位;电流从高电位流向地电位(告诉学生正极电位高,负极电位低)。电源外部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向用电器最后回到电源负极。水流和电流区别:水流是先后依次流过;电流是电路中的自由电子同时定向移动形成。此时在总结出:①电流形成:电荷定向移动形成(可以是正电荷,可以是负电荷,也可以是正电荷和负电荷同时反向移动);②电流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的反方向)。

不知之处:本节课应该让学生亲手实验,但由于实验器材缺乏,在分析力电流是否让灯泡发亮有先后顺序时,只是教师进行的示范,没能实现学生亲身经历通过实验归纳结论的过程。这样,在缺乏实践活动的情况下对电路实验的学习,学生学习显得被动,属于灌输性学习。篇二:简单电路 教学反思 《简单电路》教学反思

芜师附小李静芳2012、2、23 在教学过程中,第一个环节,我先讲解了电池盒、小灯座的结构和用法,指导学生认识了电池盒、小灯座后再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学生很快就能连接一个正确的、完整的电路。电池盒、小灯座都有现成的导线连接点,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将导线插到各个连接点就可以了。学生呢很快完成了第一个教学任务,并画出了简单电路图。

在利用一个电池盒、两个小灯座和四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探究活动中,前面两个班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样的连接方式:从两个灯座的两个接线柱上接出的导线分别与电池的正极和负极连接。(并联的一种方式)而课前我认为简单的,学生会首先想到的串联方式却没有出现。起初我感到很奇怪,后来找到了答案:在这之前,第一个探究活动是利用一个电池盒、一个灯座和两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所以后来增添了一个灯座后,学生就很自然的在前面电路的基础上照样子又连接了一个灯座。在第三个班级课上,我在布置探究任务时就明确了,用三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再用四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于是,那种串联的方式出现了。

接着我又联系班级的日光灯使用方法解说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优点和缺点。并联电路可以分别控制、节能环保,但连接繁琐;串联电路可以统一控制、连接方便,但可能出现不必要的电能浪费。学生学得非常好,很快就可以举一反三找出:家中的各个房间的电路是并联电路;同一个吊灯中的很多灯泡,客厅中的某组装饰光源,这些是串联电路。

课后回想这两个环节,深深感到,我们经常说,在备课时要备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事实上往往我们认为很简单的、学生一下就能想到的,在实际教学中却迟迟不出现。只有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状况,那么在实际教学中的引导就会越明确。

另外,学生对有一些难度的探究活动具有更高的积极性,本节课学生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热情。所以只要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将课设计到位,引导到位,学生一定会带给你更大的惊喜。篇三:《电流和电路》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篇四:电流的测量教学反思

《电流的测量》教学反思 刚才我上了《电流的测量》一课,课堂上与学生配合得很好,发言讨论时气氛热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也得到了体现,是一堂比较成功的科学探究课。下面是我个人对这节课反思。

一、深挖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备课时我做到认真研究教材,查找与《电流的测量》一课相关的教学资料,确定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我也从中感受到以后每次备课都要把握好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找准教学的方向。

二、将抽象知识生活化,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

电流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常用到,但学生并不了解,所以我们定位于要把这节课的内容拉近学生的生活。本节课中教师首先展示水流带动水车的运动和电荷的课件,引出电流这个概念,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和我们的生活联系的很紧密。在认识电流大小的现象时,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了灯泡的亮暗,尽量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例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用科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在课堂上学生说出灯泡的亮暗与电流大小有关。然后教以学生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大小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电流的大小,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电流真的有大小,联系到平时生活中灯泡亮时有电流通过,以及灯泡亮暗时有电流的大小。从课堂上呈现的学生学习状态,我觉得在今后的备课当中要将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现象紧密相连,让孩子觉得生活总处处有科学,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突破重难点时设计了同学亲自动手测量电流的大小,让学生感受到灯泡亮时有电流通过,电流真的有大小,从而激发同学的探究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在这个试验中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踊跃性,实验的专注性来看,学生的兴趣始终在课堂上,学生在这种和谐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中,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思维和动手能力得以发展,潜能得到充分挖掘,知识掌握更为牢固,让孩子真正动了起来,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说一下这节课缺憾的地方,在讲解电流表的注意事项时,忘记提“试触法”这种方法了。还有就是学生在黑板上展示电流表的使用规则时浪费的时间有点多,导致后面再做实验的时候时间有点紧了,留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时间久短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克服以上反思中的不足,多学习课改理念、大胆创新、灵活的运用教材、多发现利用自己周围的科学课程资源,让其能为自己的教学服务以积极地投入到科学课教学之中。篇五:电流电路教学反思

电流和电路教学反思

巨城中学 赵彦军 本节课主要讲述电流和电路,明确电流的产生、方向,电路的构成、电路的状态、电路图。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新课引入环节中选用的材料,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本节课一大亮点就是利用手电筒引入新课,整节课围绕手电筒这一主线展开。首先出示塑料外壳手电筒和金属外壳手电筒,提出,“对于手电筒在电学方面你最想了解什么?”用大家非常熟悉的,而且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手电筒把同学们带入神密的电学世界,就因为选用的材料非常贴近生活,是学生熟悉的手电筒,所以他们感到亲切。这有助于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同时也消除了他们对电的恐惧感。在结课时又回扣到引课的问题中,课件展示内部结构,学生感觉本节课学习对于手电筒的大部分问题都解决了,收获丰富,兴趣盎然,激发起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趣味小实验利用的比较好,同时引起了师生的兴趣。这个实验不仅由新奇的实验现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更重要的是能突出做这个小实验的目的,让学生知道电流是有方向的。

3、“电流形成”的视频材料选择的较好。电荷这种微观粒子人们是无法看到的,再好的实验也不能看见电荷极其运动。利用多媒体模拟电荷及其运动,向学生展示电流的形成过程,使得抽象的物理知识变的具体想形象,更便于学生理解电流。4、对简单的电路连接及画电路图,采用先让学生探索,教师再纠错的教学方法,这样做达到了以下效果。

(1)、能充分曝露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不约束学生的思维,适合中学生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终身探索的兴趣;(3)、让学生在探索并解决问题过程中,体味成功的快乐。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以课程改革为标准,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学生巩固、练习这一环节训练还不到位。由于安排了实验,学生对本节课电荷量、电流的公式的训练只是草草收场。

2.在电流和电路的基础知识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

(三)改进的地方:

1、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注重课堂上时间的分配。

2、课堂练习还要精挑细选,作为教师要学会选择更有利巩固本 总之,如何在初中学生头脑中植入物理思维,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提升他们对科学的向往和对自然界探索的渴望,课堂教学中的引入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初中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每一章的第一节课的授课以及每一堂课的课前五分钟的把握,这些对于吸引学生上好这一堂课,启发学生对这一章节的兴趣和自发的对知识的探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2:电流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新课引入环节中选用的材料,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本节课一大亮点就是利用手电筒引入新课,整节课围绕手电筒这一主线展开。首先出示塑料外壳手电筒和金属外壳手电筒,提出,“对于手电筒在电学方面你最想了解什么?”用大家非常熟悉的,而且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手电筒把同学们带入神密的电学世界,就因为选用的材料非常贴近生活,是学生熟悉的手电筒,所以他们感到亲切。这有助于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同时也消除了他们对电的恐惧感。在结课时又回扣到引课的问题中,课件展示内部结构,学生感觉本节课学习对于手电筒的大部分问题都解决了,收获丰富,兴趣盎然,激发起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趣味小实验利用的比较好,同时引起了师生的兴趣。这个实验不仅由新奇的实验现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更重要的是能突出做这个小实验的目的,让学生知道电流是有方向的。

3、 “电流形成”的视频材料选择的较好。电荷这种微观粒子人们是无法看到的,再好的实验也不能看见电荷极其运动。利用多媒体模拟电荷及其运动,向学生展示电流的形成过程,使得抽象的物理知识变的具体想形象,更便于学生理解电流。

4 、对简单的电路连接及画电路图,采用先让学生探索,教师再纠错的教学方法,这样做达到了以下效果。

(1)、 能充分曝露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 不约束学生的思维,适合中学生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终身探索的兴趣;

(3)、 让学生在探索并解决问题过程中,体味成功的快乐。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以课程改革为标准,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学生巩固、练习这一环节训练还不到位。由于安排了实验,学生对本节课电荷量、电流的公式的训练只是草草收场。

2.在电流和电路的基础知识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

(三)改进的地方:

1、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注重课堂上时间的分配。

篇3:电流教学反思

下面我就结合《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过程谈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有效实施的反思。

1. 三维目标有效实施应起于问题

三维目标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应在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求证、问题的解决中得到有效的实施。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就是通过解决相关的问题, 从而形成相应知识, 使相应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发展与创新, 离开问题而纯粹讲知识, 就只能是满堂灌知识, 学生不知道知识从何而来, 也不知道知识有何用。学生只是装知识的容器。例如本课设计上, 许多教师的做法是直接分析实验现象, 从中得到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学生也许会记得该结论, 但无法将之变成自己的知识, 更不用说提高技能。而我通过五个问题的探究, 让学生通过解决一个个的问题, 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 将知识纳入自己的体系, 能力就会在问题的解决中得到有效的提升。过程与方法本身就是指知识形成的过程,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及在此过程中所用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过程而得到方法, 而离开问题去讲过程、讲方法就像是闭门造车。在问题的探究、解决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倾注情感, 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经历失败的痛苦, 体验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生的信心, 从而正确面对不同的问题, 正确分析不同的问题, 这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的有效实施切入点是问题, 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都离不开问题的设计, 在设置问题时应从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维障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难点着手去思考, 提出的问题要有深度, 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2. 三维目标有效实施过程在于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物理课程三维目标, 重点推崇探究性学习, 致力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将课堂的主阵地交还给学习的主体———学生, 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学习课堂。探究性学习基本分为七个步骤, 但由于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特点、物理学科的知识、结构性特点等。我认为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不可能面面俱到, 而应有所侧重, 在不同的课堂上学生应有不同重点的探究性活动。如本课探究性学习的重点应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如何由旧知识 (闭合电路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到猜想 (逆向思维得到磁感线切割部分导线、联想通电导体周围的磁场替代磁铁周围的磁场) ; (2) 由实验收集的证据分析归纳, 总结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而其他探究过程不会少, 但不会成为这堂课的重点。

3. 三维目标有效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

新课程标准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起主导作用, 问题的提出、解决、探究都在于学生, 那教师是不是多余的呢?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何处呢?许多教师认为在新课程标准下, 教师就是为学生服务的, 主导就是帮助学生, 其实这是一种不全面的看法。

教师的主导地位包括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供服务的内容, 但远不只这点内容。三维目标能否有效地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如本课中, 在课堂引入部分, 许多教师的做法是直接给出本课的探究目标———感觉电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看似目标明确, 学生就可以直接按目标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我在目标给出前设置一个问题:能不能找到一个这样的电路, 没有电源也能形成电流呢?这样引导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强烈的冲击 (学生才学不久, 电路中产生电流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电源”) , 而此问题与之形成鲜明的“矛盾”。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从内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内在的学习动机, 对三维目标的实施效果明显强于前者。又如本课中, 学生在搜集证据后的分析过程中, 一般教师的主导做法是依次分析三个实验现象, 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磁通量的变化, 这样做会让学生的思维障碍得以忽略。而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分析讨论磁铁拔出、插入, 引导他们的思维从切割感线转移到面积所在处的磁感应强度B发生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本质上来, 再分析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让学生自己验证。在分析开关通、断时, 学生就会得到极度成功的喜悦, 而得出一个惊叹 (原来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线圈所在处磁感应强度B发生变化) 。而此时我再抛出一个巨大的“难题” (导线切割磁感线简化图如图5, 磁感应强度B并没有发生变化, 但电路中还是产生的感应电流, 为什么呢?) , 经过分析学生能在头脑中形成“顿悟” (产生感觉电流的条件可能有两个“变化”) , 自然而然地了解了“磁通量的变化”这一重点, 这就是知识形成的过程。

从上分析可知, 学生的探究成效如何, 三维目标落实如何?其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教师要做到主导精彩, 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思考: (1) 认真分析学生的学情, 特别是分析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何处是难点?形成知识的思维障碍在何处?从而有针对性地通过问题进行引导。 (2) 认真分析教材, 理清知识的形成过程, 该知识与前面知识的联系, 于后续知识的作用, 从而做到承前启后地主导, 同时要分析清楚哪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难点, 如何加以引导? (3) 加强自身学习, 提高提问能力, 提问的技巧, 提问的艺术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问题的设置上, 一个好的问题能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空。

篇4:《电流的磁场》教学设计

关键词:电流的磁场;探究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1(S)-0071-3

《电流的磁场》是初中物理(苏科版几年级下册[2009年8月第2版])第十六章《电磁转换》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任务是通过实验,体验和探究通电直导线和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学生在课前已掌握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磁场的基本性质、条形磁铁周围的磁场分布等相关知识,并具备电学实验的相关操作技能。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完磁铁周围的磁场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电流的磁场,要突出的重点是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本课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实验探究并与条形磁铁磁场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要突破的难点是判别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方向,概括出有手螺旋定则。

本设计重视学生科学情意的教育,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特别是通过让每位学生自己绕制螺线管,借助实物,结合多媒体动画,实现对有手螺旋定则深入的了解,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师实验器材

电磁铁、电源、导线、开关、铁钉、两个小磁针、直导线、条形磁铁、细线、白色圆筒。

学生实验器材

两节干电池组成的电源、开关、两个小磁针、导线(包括两根带夹子的)、直导线、铜丝、铁棒、小铁钉。

1、展示问题模型,引导学生猜测出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教师要学好物理,首先要学会观察和思考,先来看一个实验:我手上拿着一个元件。它是由缠有铜丝的塑料筒和铁棒组成,让铁钉靠近它,铁钉没有被吸引,当把它连接在电路中通上电流,再让铁钉靠近它,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断开开关,又看到了什么?在日常生活中,磁铁周围是存在磁场的,请问这是磁铁吗?

教师什么物体周围和磁铁一样也存在磁场呢?请同学猜测一下。

目的锻炼学生观察问题、表达问题、对比、猜测能力。

2、用所给器材设计实验,探究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教师好,今天就跟大家一起来学习电流的磁场(引入课题)。

通电的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吗?你会设计什么样的实验证明呢?

引导得出:连接电源、开关、导线,把小磁针放在导线周围,闭合开关,观察小磁针是否发生偏转。若发生偏转,则说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若没有偏转,则说明它周围不存在磁场。

教师(看课件,图1)为了让实验效果更好一些,实验中让小磁针离导线近一些,同时注意开关闭合的时间不要太长。

学生开始实验。

教师你们的小磁针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偏转的呢?

教师请两组同学来对比实验,找找偏转方向不一样的原因。

教师(看课件,点击,如图2)通过这两次实验,大家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再板书:

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且电流磁场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教师这是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1820年发现的,它揭示了电与磁的联系和磁现象的电本质,为物理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这个实验我们称为奥斯特的发现。

目的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实验设计、实验探究、实验动手能力。

3、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分布

教师发现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后,许多物理学家就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因为它的磁性很弱,远没有达到人们的要求。人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如果把导线绕在圆筒上,就成了螺线管,也叫线圈。通电后的螺线管有什么价值呢?接下来大家一起探究通电后的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先回顾一下条形磁铁周围磁场的探究过程(看课件,如图3),分两步:一是探究磁场的分布,二是探究磁场的方向。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分布又该怎样探究呢?

教师很好。再跟大家一起探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分布,请大家仔细观察(看课件,如图

4、播放探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分布视频)。

教师通电螺线管周同的磁场分布与什么物体周围的磁场分布相似?

目的锻炼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4、绕制螺线管。用小磁针探究通电螺线管的N、S极

教师很棒。与条形磁铁相似,同学们手中有一根细铜丝,把它缠绕在圆筒上,就做成一个螺线管,为增强它的磁性,我们把它缠绕在铁棒上,看看有几种绕法。

教师请同学画出相应的绕法示意图。

教师条形磁铁周围的磁场是有方向的,那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方向是怎样的呢?若能判定出它的N、S极,就可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给螺线管通上方向不同的电流。给同学们两个小磁针,请你探究出这四种情况下,通电螺线管的N、S极。

教师探究前先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1)如何判断小磁针的N、S极,且红色的一端是小磁针的什么极?

(2)小磁针分别放在通电螺线管的什么位置?如何根据小磁针磁极判断螺线管A、B端各是N极还是S极?

教师实验前有一些注意事项(课件,如表1)。

教师好,接下来进行小组实验,第一小组探究第一张图,第二小组探究第二张图,第i小组探究第三张图,第四小组探究第四张图。

学生进行实验(放点轻音乐),如图5。

教师请同学汇报结果。仔细观察我们的文验结果,同学们发现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方向与什么有关?

学生磁场方向与线圈的绕法和线圈中的电流方向有关。

教师通过实验探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板书:

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且磁场方向与线圈的绕法和线圈中的电流方向有关。

目的锻炼学生合作交流、实验探究、实验操作的能力。

5、掌握安培定则

教师若每次都要通过小磁针来确定磁场方向,太麻烦!我们探究得出了通电螺线管的N、S极。有没有什么快捷方便的方式把它和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结合起来呢(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思考,再介绍安培定则)?

物理学家安培,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曲且与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一致,则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这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伸山右手一起来操作一下。手有两种握法,正握和反握,配合四张图,练习一下。

教师再做两道练习(根据动画模拟加深认识)。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的习题。

6、通电螺线管应用于生活

教师绕在铁棒上的通电螺线管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呢?来看一段视频,看我们是否也研制出了电磁起重机?同学们用刚才缠绕好的通电螺线管试一试。

教师通电螺线管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呢?如果让你来将通电螺线管应用于生活,你会设计在哪些领域呢?

目的让学生感知到物理来自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是在已有的电学知识和简单的磁现象知识基础上展开的,将电和磁联系起来,这是初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一个重点。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物理学习的必要基础。

本节课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通过实验(8)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会应用安培定则。

篇5:电流教学反思

电流在前面学习有所涉及,但比较抽象,因为电流看不见、摸不着,学生难以直接形成电流的概念。在这一节中画电路图和连接实物电路中正确接入电流表是这节的重点内容,正确读出电流表的读数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学中的难点是把电流表正确地连入电路。所以我为了突破教学难点的设计是让学生动手实验,实验过程中分析、思考,画电路图。上课时我认为做的很好的地方是课本上给了四个使用电流表的注意事项。我分别以“试错”的方式向大家展示当连错的时候会出现哪些现象,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学生在每次试错前都会进行猜测,最后验证实际情况是否与自己猜测相同,我会问他们为什么电流表会这样,他们就陷入思考。我认为通过这节课大家对于电流表的使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篇6:电流和电路教学反思

物理来源于生活和社会,和社会和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正因为如此,物理才有着鲜活的生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从日常生活的现象“楼道中感应灯的原理”入手,让学生设计电路,创设学习物理的情景,根据学生画的电路图引入课题,学生感到物理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和重要作用。

在复习过程中,以电路为基本线,结合生活和社会实际,例如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常见的串联和并联电路以及家庭电路的接法,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深入研究物理和生活联系的实际,尽量使学生不是感觉物理知识很枯燥、乏味,增强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也为学生继续学习提高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在复习过程中,由于复习面太宽,知识内容多,操作起来时间上显得有些紧张,特别是时间安排上,感觉前松后紧,电路图的练习不够,家庭电路和实际相连的知识讲解过于匆忙,应该进一步通过讲解和学生的阅读来加强,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能通过实验进一步说明,效果会更好,实验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通过实验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篇7:《电流的测量》教学反思

第一个环节是实验电路的设计: 想要设计电路,就需要明确用什么电路元件。引导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电路的组成想到:电学实验必须有电源、开关、导线以及用电器。进一步说明“用电器”在本节课具体选择定值电阻。 再根据这节课的实验方法――“伏安法”,使学生明确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电压表和电流表。设计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果想多测几组电流和电压的.数值,应该怎么办?”小组展示了两种方法,引导分析后,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滑动变阻器比较好。接下来让学生在前面几节学习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电路自然不成问题。实验电路设计完成了之后,接下来便是将“电路图”转化为“实物图”。 在用实验室的仪器进行实验之前,必须训练出学生熟练的实验技能,有了前期的操作训练,实验时才会少出错,甚至不出错。因此需要在黑板上演示如何连接实物图。在设计电路图阶段,学生已经初步树立起了学习的信心。接下来便是要将他们制作的各元件的模型卡片贴在黑板上,供大家欣赏和使用。这无疑调动起了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差生,有了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的机会,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也会显著提高,也就变得爱学,好学。所以这一次,要求在提前画好实物元件准的白纸上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实物图时,学生们变得异常主动和兴奋。接下来是实验表格的设计:小组内讨论实验表格的设计,四人中一人执笔,其他人补充,这样提高了速度。经展示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实验表格展示给大家。

第二个环节是进行实验:依据中招实验加试的要求引导学生连接实物图并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在用电压表和电流表读数时,开始的一组同学很圆满的读出了数值,完成了实验,可是第二组同学在读电流时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这就是,当时电压表选择的量程为0~3V量程,指针指在零刻度线右侧第4个小格和第5个小格中间(每小格代表0.1V),第三组同学在读数时出现了分歧,一方认为示数是0.45V,另一方认为示数是0.4A。虽然这是一个小插曲,但是却体现出了学生们学习的一个漏洞――是否应该估读?借此机会,正好可以复习一下初中物理对测量器材是否需要估读的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只有八年级学习的刻度尺需要估读,其他任何器材都不用估读,采用就近原则,所以上面的两个数值正确的为:0.4A。以上现象表明,学生只有对学习活动持主动态度,才会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相信他们对知识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第三个环节是分析与论证:经过数据分析,使学生明白上面两个表格使用哪个最好,并分析出实验结论。

篇8:电流磁场有效教学

一、学生常出现的错误及成因

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的知识, 就看他能否学以致用, 常用三种题型来考查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

1.根据电流方向判断通电螺线管的南北极

例1判断图1通电螺线管的极性。

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认为:图1中的甲图和乙图, 都是左端为N极, 右端为S极。

分析:学生虽然答对了甲图, 但答错了乙图。究其原因, 学生不是根据电流的环绕方向用右手螺旋定则来判断, 而是简单的认为正极一端对应N极, 负极一端对应S极。说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不透彻, 主观臆断, 妄下结论。

2.根据通电螺线管的南北极判断电流方向

例2如图2, 根据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标出电源的正、负极。

一些学生是把通电螺线管的南北极标错, 导致电源正负极标错, 而另一些学生虽然标对了通电螺线管的南北极, 但电源的正负极却标错。前一部分学生主要是把小磁针的S极当成了通电螺线管的S极, 后一部分学生主要是忘记了电流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的概念。说明学生揭示隐蔽条件的能力不足, 对各部分知识的综合能力欠缺。

3.按要求绕制螺线管

例3正确绕制图3的螺线管。

很多学生在画螺线管的绕线这类题时, 常出现如图4所示的两种错误:

出现第一种情况主要是学生平时作图习惯不好, 作业马虎, 应付了事。还有就是学生例题感较差, 所画的图看不出导线是怎么环绕在铁芯上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做好板演, 强调线头要出螺线管一小点。出现第二种情况主要是学生不知道怎么画螺线管正面的线和背后的线。

二、突破难点, 用活右手螺旋定则

笔者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常出现的问题, 以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做了细致分析, 悟出了一种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在自己的学生中实践, 收到较好的效果。

1.根据电流方向判断通电螺线管南北极

根据课本所提供的“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 让四指弯曲的方向跟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一致, 则大拇指所指的一端就是螺线管的N极”可知, 掌握这一方法的关键是要先知道电流是怎样“环绕”通过螺线管的;然后就是右手怎么握, 其实就是两种握法:正握法和反握法。正握法就是手背一面在我们眼前;反握法就是手心一面在我们眼前, 如图5。

学生做错这类题主要是不知道怎么样让弯曲的四指的方向跟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一致。为克服这一难点, 我们可以把课本中的定则加两个字, 改为:“用右手握住螺线管, 让四指弯曲的方向跟螺线管中电流的 (环绕) 方向一致, 则大拇指所指的一端就是螺线管的N极”。这样只要标出电流的环绕方向, 就很容易判断出通电螺线管的南北极。

先标电流, 根据螺线管中间的电流向上, 然后右手正握, 得出螺线管左端是N极, 右端是S极。

对于例1乙图, 因为标出螺旋管中间的电流向下, 则右手反握。可判断出螺旋管的左端为S极, 右端为N极。所以, 可记为“上正握, 下反握”。

2.根据通电螺旋管的南北极判断电源的正负极

这类题是例1的逆应用, 关键是标电流: (1) 先用右手大拇指对着N极握住螺旋管; (2) 然后根据右手正握, 标出中间的电流向上, 右手反握标出中间的电流向下; (3) 最后把两边导线的电流标出后, 根据电流由电源的正极流出, 负极流进, 判断出电源的正负极。如例2。

先根据小磁针的指向标出螺旋管的南北极, 然后用右手大拇指对着N极握住螺旋管, (反握) 标出螺旋管中间的电流向下, 再标出螺旋管两边的电流, 最后标出电源的正负极, 可由电流“正出, 负进”来判断电源极性。

3.按要求绕制通电螺旋管

通电螺线管绕线画法是电流磁场的一个难点, 在通电螺线管问题中, 有三个方向相互关联:电流的方向、螺线管上导线的绕向、磁场的方向。且题型也多, 有水平放置的螺旋管, 竖直放置的螺旋管, 还有U型螺旋管等, 所以常常听到学生说:“听得懂, 不会做”。现通过对几种常见题型的分析, 找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1) 水平螺旋管绕线画法

要正确画出螺旋管绕线, 先要理解这样几个概念:正握法和反握法;正向绕线和反向绕线。所谓正向绕线就是从电源正极出来的那根线开始绕, 第一根线看得见, 在螺旋管的正面, 这时电流向上;所谓方向绕线就是从电源正极出来的那根线开始绕, 第一根线看不见, 在螺旋管的背面, 这时电流向下。如下图甲、乙。

所以螺旋管的绕线画法, 关键是第一根线的画法, 可记为“正见, 背不见”。教师可把一根粗一点的绳索绕在木棒上, 同时让学生在铅笔上绕一圈棉线, 感受“正见, 背不见”。在实际问题中, 用右手握住螺旋管, 并让大拇指指向N极, 若右手是正握的, 则正向绕线, 若右手是反握的, 则反向绕线。如例3, 根据要求, 右手是反握的, 应反向绕线, 即从正极出来的第一根线看不见。

对于螺旋管绕线的画法, 可记为:“伸出右手, 弯曲四指, 大拇指北, 正握正绕, 反握反绕。”

(2) 竖直螺线管的绕法

很简单, 把作业本或卷子, 转90度按水平螺线管绕线就可以了, 例如:

(3) U型螺旋管绕线的画法

可把作业本转动90度, 这样U型螺旋管可看成两个水平螺旋管, 先绕一个, 再绕另一个。但是要注意, 最后一根线从第一个螺线管正面 (看得见) 拉出的, 则要从第二个螺线管的背后 (看不见) 绕进去。反之, 最后一根线从第一个螺线管背后拉出的, 则要从第二个螺线管的正面绕进去。如下图:根据电流方向和螺线管的南北极, 画出U型螺线管的绕线。

先转动90度, 右手正握, 正向绕线, 最后一根线从第一个螺线管的正面拉出, 就从第二个螺线管的背后绕进去。

篇9:电流教学反思

1。通过探究,知道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了解奥斯特的实验。

2。通过探究,知道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的分布,会应用安培定则。

学习重点:探究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和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

学习难点:探究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和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

【学习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当把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的周围时,观察到什么现象?其原因是什么?(观察到小磁针发生偏转。因为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小磁针受到磁场的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进一步提问引入新课,小磁针只有放在磁体周围才会受到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吗?也就是说,只有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吗?其他物质能不能产生磁场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索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设计

活动一探究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TP6CW94。TIF,Y#]

(1)演示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图1)。

演示实验:将一根与电源、开关相连接的直导线用架子架高,沿南北方向水平放置。将小磁针平行地放在直导线的上方和下方,请同学们观察直导线通、断电时小磁针的偏转情况。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观察到通电时小磁针发生偏转,断电时小磁针又回到原来的位置)进一步提问:通过这个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师生讨论:通电后导体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说明通电后导体周围的空间对小磁针产生磁力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也存在着磁场。教师指出:以上实验是丹麦的科学家奥斯特首先发现的,此实验又叫做奥斯特实验。这个实验表明,除了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外,电流的周围也存在着磁场,即电流的磁场,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电流的磁场。(板书:电流的磁场)

实验表明: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存在着磁场。提问:我们知道,磁场是有方向的,那么电流周围的磁场方向是怎样的呢?它与电流的方向有没有关系呢?重做上面的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当电流的方向改变时,小磁针N极的偏转方向是否发生变化。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观察到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小磁针N极偏转方向也发生变化,[TP6CW95。TIF,Y#]说明电流的磁场方向也发生变化)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磁场的方向也发生变化。研究表明: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分布如图2所示,在垂直于通电直导线的平面内,磁感线是以电流为中心的一系列同心圆。[HJ1。35mm]

提问:奥斯特实验在我们现在看来是非常简单的,但在当时这一重大发现却轰动了科学界,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看书讨论后回答:因为它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从而说明表面上互不相关的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一发现,有力推动了电磁学的研究和发展。

活动二探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

奥斯特实验用的是一根直导线,后来科学家们又把导线弯成各种形状,通电后研究电流的磁场,其中有一种在后来的生产实际中用途最大,那就是将导线弯成螺线管再通电。那么,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按图3那样在纸板上均匀地撒些铁屑,给螺线管通电,轻敲纸板,请同学们观察铁屑的分布情况,并与条形磁体周围的铁屑分布情况对比。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知道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了解奥斯特的实验。

2。通过探究,知道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的分布,会应用安培定则。

学习重点:探究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和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

学习难点:探究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和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

【学习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当把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的周围时,观察到什么现象?其原因是什么?(观察到小磁针发生偏转。因为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小磁针受到磁场的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进一步提问引入新课,小磁针只有放在磁体周围才会受到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吗?也就是说,只有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吗?其他物质能不能产生磁场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索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设计

活动一探究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TP6CW94。TIF,Y#]

(1)演示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图1)。

演示实验:将一根与电源、开关相连接的直导线用架子架高,沿南北方向水平放置。将小磁针平行地放在直导线的上方和下方,请同学们观察直导线通、断电时小磁针的偏转情况。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观察到通电时小磁针发生偏转,断电时小磁针又回到原来的位置)进一步提问:通过这个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师生讨论:通电后导体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说明通电后导体周围的空间对小磁针产生磁力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也存在着磁场。教师指出:以上实验是丹麦的科学家奥斯特首先发现的,此实验又叫做奥斯特实验。这个实验表明,除了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外,电流的周围也存在着磁场,即电流的磁场,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电流的磁场。(板书:电流的磁场)

实验表明: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存在着磁场。提问:我们知道,磁场是有方向的,那么电流周围的磁场方向是怎样的呢?它与电流的方向有没有关系呢?重做上面的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当电流的方向改变时,小磁针N极的偏转方向是否发生变化。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观察到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小磁针N极偏转方向也发生变化,[TP6CW95。TIF,Y#]说明电流的磁场方向也发生变化)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磁场的方向也发生变化。研究表明: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分布如图2所示,在垂直于通电直导线的平面内,磁感线是以电流为中心的一系列同心圆。[HJ1。35mm]

提问:奥斯特实验在我们现在看来是非常简单的,但在当时这一重大发现却轰动了科学界,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看书讨论后回答:因为它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从而说明表面上互不相关的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一发现,有力推动了电磁学的研究和发展。

活动二探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

奥斯特实验用的是一根直导线,后来科学家们又把导线弯成各种形状,通电后研究电流的磁场,其中有一种在后来的生产实际中用途最大,那就是将导线弯成螺线管再通电。那么,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电流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电流电路教学反思05-11

电荷与电流教学设计04-17

电源与电流教学设计05-08

测电压雨测电流初中物理教学心得04-15

电流控制电流传送器05-11

交变电流04-12

零序电流04-23

剩余电流04-29

方向电流05-01

电流强化05-05

上一篇:实验中学的办学宗旨下一篇:pr论文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