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梦华简介

2024-05-02

位梦华简介(共7篇)

篇1:位梦华简介

观看位梦华教授讲座总结

今天我们组织学生观看了以“关注两极就是关注我们的未来”为主题的讲座,主讲人是九上北极、一下南极的著名科学家位梦华爷爷。据老师介绍,位爷爷还是位获得过多项国家级大奖的著名作家。

位梦华爷爷今年72岁高龄,但看上去充满活力。他用生动的图片和幽默风趣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南北两极对地球的重要性、南北极的特征及那里的动物生活状况。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会场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

从他的讲座中,学生了解到:分处于地球最南端和最北端的两极,不但能控制地球的气候,还能抵挡太阳风。如果南北两极的冰川融化了,海平面就会上升,临海城市将被淹没。可见,两极对地球有多么重要。那么,探索两极的奥秘,成为科学家们义不容辞的使命。位爷爷以他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向学生们讲述了他在两极的所见所闻,把他们带进了一个美丽、神秘的极地世界。

当美丽的极光出现在幻灯片中,我们都被那形状各异、色彩绚丽的影像吸引住了。磁场把太阳风集中到两极,从而产生极光,原子和分子相互摩擦产生出奇异的光芒。那变幻莫测的眩目之光,是自然界任何现象都无法与之媲美的。

同学们对生活在两极的动物特别感兴趣。当位爷爷讲到在北极有一次他正做着饭,突然遭遇北极熊的“拜访”,他只好拿饭“招待”这位不速之客,可这个家伙饭量太大了,眼看位爷爷要遭不测,还好一个美国人及时赶到救了他。好险啊!原来那看上去可爱憨厚的北极熊,竟然这么凶狠。当提到南极的企鹅时,我眼前立刻浮现出它们那可爱而优雅的身姿。它们看上去很绅士,不过却有个小怪僻,就是最讨厌别人摸它们的头,如果你趁企鹅睡着时摸它的头,它也会立刻站起来追着和你打上一架,一点不顾绅士风度。真是太有趣了!我听得入了迷,完全沉浸在那神奇的冰雪世界里,感觉两极离我们是那么近。

不到两个小时的讲座,使学生对两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激发了学生保护地球、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同时,我也被位梦华爷爷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所打动。他鼓励我们: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勤奋好学,长大后都有可能成为科学家。是的,他的这种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精神给了我们勇往直前的动力,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传承他的精神,保护地球,关注两极,让我们的未来更加和谐美好!

何家店小学

篇2:位梦华简介

5.1

王炳轩

11月14日下午第一节课,我们学校全体同学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中学礼堂听“著名科学家位梦华的南、北极科普知识讲座”。

由位梦华爷爷来为我们讲课,我们先坐下来,看着他写的书,等待他准备好。老师说:“现在开始!”我们才合上书,观看报告会,位梦华爷爷问我们:“你们见过宇宙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答道:“见过。”位梦华爷爷又问:“你们在哪儿见的?”同学们又答:“电视里。” “其实,你们每天得都看见宇宙,一抬头就看见了,”位梦华爷爷说,“那你们看得见地球吗?”同学们答:“看得见。”“怎么看的?”位梦华爷爷又问。同学们说:“用眼睛看。” “嗯嗯,那可不对,看到的是地板,是不是?只有飞上太空才可看见地球,”位梦华爷爷边说边给我们看了一张从太空看地球的照片,“其实呀,我们人就像趴在西瓜上的蚂蚁,那这蚂蚁又怎能看得见西瓜的全貌呢?何况我们人在地球上比趴在西瓜上的蚂蚁还小!”位梦华爷爷边说边用红外线指了指:“看见没有?在地球的两端像戴着两顶白帽子,这就是北极和南极。”

篇3:肱骨侧位摄影方法的简介

目前各家医院放射科遇到肱骨骨折或者肱骨头及外科颈骨折的病人需要拍摄X光片时, 均采用立式拍摄肱骨正侧位或穿胸位。严重时或病人不能站立者。也可采用平面滤线器摄影床, 以仰卧位拍摄。一般拍摄肱骨侧位片时, 有两种方法:

1.1 方法1

(1) 病人取站立前后位, 背侧靠紧立式滤线器, 面部朝向管球, 使身体与暗盒平行。 (2) 将IP板置于暗盒中, 上方高于肱骨头3cm。 (3) 肘关节弯曲, 前臂内转成侧位姿势。 (4) 中心线均对准被检测肱骨中心点摄入暗盒[1]。如图1。

1.2 方法2

穿胸位, 即 (1) 病人取站立侧位, 被检测肱骨紧靠暗盒, 使身体呈90°, 与暗盒水平垂直。 (2) 将IP板置于暗盒中, 上方高于肱骨头3cm处。 (3) 对侧手臂高举, 放于头部, 尽量不与被检测肱骨重叠。 (4) 胸部腋中心线对暗盒中线, 中心线对准腋窝中心点垂直摄入暗盒[2]。如图2。 (注:此位置常用于肱骨骨头及外科颈骨折的病人)

通过以上两种各家医院常用于拍摄肱骨侧位的摄影方法, 我们不难发现:方法1由于肱骨中下段骨折的病人肱骨大多已变形、错位, 或者骨折处有红肿、麻木等症状, 不能移动。拍摄肱骨侧位时, 往往肘关节弯曲, 前臂内转时, 不能完全成侧位姿势, 因此拍摄出的图像大多稍有角度的内斜位。方法2已经注明肱骨头及外科颈骨折的病人适用, 病人被检测的肱骨紧贴暗盒, 由于与左、右肋骨及左、右肺相重叠, 需增加曝光量 (KV) , 曝光时间 (ms) , 来获取X光片。同时也增加了图像的对比度及图像重叠伪影, 因此获得的图像对于肱骨中下段骨折的病人效果并不理想。只有临床上肱骨头骨折的病人适用。而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又经常发生由于外力、车祸及高处摔伤等原因造成的肱骨中下段骨折的情况。此情况的病人来医院拍片时, 症状重, 移动又不便, 而我们各医院常用拍摄肱骨侧位的方法, 可能会造成位置不正, 给病人带来不便或二次拍摄的不利影响。因此, 我们需要改良摄影方法, 避免对病人二次曝光摄影, 减少不利的影响。

2 改良方法

通过对50例病人肱骨中下段楔形骨折的投照实践, 为了避免患者因肱骨骨折、错位、楔形变等情况的发生, 拍片所带来的痛苦, 用改良后的投照方法效果会更好。在此我们将这个肱骨中下段骨折侧位拍摄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以供参考: (1) 首先, 病人站在立式滤线器旁, 取站立侧位。 (2) 病人的对侧肱骨紧贴暗盒, 身体呈90°, 与暗盒水平垂直。 (3) 被检测肱骨抬高, 将10×12”IP板置于腋窝下, 紧紧夹住, 使IP板与身体呈垂直状。 (4) X线管球缓调制120cm距离对准IP板中心射入。 (5) 可充分显示肱骨体的中下段及肘关节侧位影象情况。摆好此位置, 调好相应的摄影条件, 即可获得一张良好的肱骨侧位像[3]。如图3。

经过我们长时间的实践, 发现如果肱骨上段 (肱骨头无法显示) 骨折患者无法夹住IP板, 因此, 此位置更适合用于肱骨中下段骨折的病人。由于此位置未使用滤线器, 同时增加了图像的灰雾度, 但是数字化摄影 (即CR, DR) 在各大医院放射科的广泛应用, 又可通过有效调解KV, 获得高分辨率图像, 解决了问题, 同时提高了照片质量。此投照方法即可避免病人因传统投照方法造成的位置不准确, 又可获得一张清晰的图像, 此方法不失为拍摄肱骨中下段骨折的好方法。因此, 此摄方法已在我院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涨云亭, 袁聿德.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8-40.

[2]X线检查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篇4:位梦华简介

关键词:位梦华;星野道夫;北极;写作风格

位梦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由于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两极科普散文,他与2000年接受邀请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在当今中国科普文创界享有很高的声誉。1981年,位梦华先生开始涉足地球南北两极探险,从那以后一直致力于两极的科学考察事业。位梦华先生是第一个进入阿拉斯加北极地区的中国人;第一个与爱斯基摩人广交朋友并对爱斯基摩历史和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的中国人。他作为总领队组织了中国首次对北极点的科学考察。

同样也是1981年,正在日本庆应大学读书的19岁大学生星野道夫在旧书店里发现了一本关于阿拉斯加的摄影集,并由此萌生了对北极阿拉斯加地区的强烈兴趣。自庆应大学经济系毕业后,星野道夫毅然转入阿拉斯加大学野生动物保护管专业继续深造,从此开始穿梭于北极阿拉斯加地区的冰河冻原,拍摄了大量的北极自然生态作品。作为世界最著名的阿拉斯加摄影师,星野道夫还用他纯洁洗练的笔触,创作了很多有优美的散文。1996年8月的一个清晨,星野道夫在堪察加半岛进行外景拍摄,遭遇棕熊袭击不幸罹难,震惊全日本。

位梦华和星野道夫对北极阿拉斯加地区进行过深度地了解和考察,对于那片土地的热爱让两人不约而同地在同一时期里对自己的所见所想进行了自觉的文学创作。虽然他们的散文创作都蕴含着对北极自然生态的热爱,但两者写作风格的差异又是那么的明显。这种差异不仅仅是两人创作思想的鲜明体现,更是让二者的作品在我们了解阿拉斯加的过程中,起到了弥足珍贵的互补作用。

一、位梦华和星野道夫作品的不同之处

虽然位梦华和星野道夫都对阿拉斯加地区进行过深刻地研究,但是读过二者著作的人能直观感受到他们作品间的风格差异。位梦华的作品例如《北极的呼唤》、《鸟瞰北极》等具有明显的科普性质。在作品中,位梦华往往带着一种介绍性的色彩对他的所见所闻进行叙述。星野道夫的文笔则显得更加自然,他的特点是用清新洗练的文字进行叙事,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能让自己对自然美的追求和读者产生共鸣,或者有些章节直接由一些旅居日常抒写自己的所感所想。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两者观察角度的不同。位梦华作为一名地质学家,他的观察角度往往会带有一定的学术衡量性。对自己在北极地区的见闻,他更倾向于就它们的起因、构造等逻辑方面进行分析。星野道夫作为一名摄影师,他对阿拉斯加地区的观察更倾向于一种审美性,他的创作动机更多的是对美丽事物的一种向往和趋近。对大自然野性呼唤的回应和心灵在纯净自然的回归可以说是他散文的价值所在。这一点在他最后一本书的题目《在漫长的旅途中》的命名上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位梦华对北极的探索带有一种民族和国家的使命感。作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一员,他创造了两极探索多项“第一”,为以后中国对北极地区的进一步科学考察奠定了基石。位梦华的散文中除了对自然事物的描述,他在科考生活中也数次遇险。

二、位梦华和星野道夫作品的共同之处

如果从位梦华和星野道夫的作品中分别摘出对自然景致或人文风情的段落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他们的语言描写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同为散文体裁,他们对文字的驾驭都是以简单、洗练为标准。用平实的语言向读者细致描绘阿拉斯加美丽的精致,这也是两位作者作品的共同魅力所在。通过读者的阅读,不论两者当初的创作意图如何,他们的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读者对阿拉斯加看法。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时,原本白雪皑皑充满了陌生感的阿拉斯加在散文的字里行间变得触手可及,他们的作品让读者认识到阿拉斯加还有那么多新奇的事物。

不仅是文笔上给人的感受,深入阅读二者的文章,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作品都带有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亲身观察了阿拉斯加美丽而脆弱的生态环境,位梦华和星野道夫的散文都有一种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位梦华在自己的一篇散文中曾写道想采一簇北极地衣作纪念,最后还是放弃了,原因是在北极地衣的生长速度为几十年一厘米。星野道夫也在《约定的河》一文中提及为了节省阿拉斯加辛洁克河流中少之又少的流木,他们放弃了生火取暖。

除了对生态的保护意识,他们的作品也有着对人性的回归和人自身行为的反思,在《旅鼠之谜》中位梦华反思道:“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无独有偶,星野道夫在《在漫长的旅途中》由动物的过冬行为对人类进行了反思:“欣喜的程度取决于每个人过冬的方式。如果不是竭力对抗严冬,就不能体会春天的温暖,这也与幸福和不幸福的区别,有着某种程度的类似。”

参考文献:

[1]星野道夫.在漫长的旅途中[M].蔡昭仪.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位梦华.餐桌上的宇宙——我和尼尔的科学对话.

篇5:“大宋东京梦华”商标授权记

实景演出获得成功

2007年4月, 开封清明上河园得到开封市政府的支持, 正式推出了总投资1.35亿元的大型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 这是清明上河园在原“清明上河园”景区的基础上, 为了更好地从深层次上挖掘弘扬北宋优秀文化, 充分展示“宋”文化的丰富内涵, 增强景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又一力作。“大宋东京梦华”演出时长70分钟, 由700多名演员参与演出, 是一卷关于北宋王朝鼎盛时期的印象画卷, 是《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的历史再现, 它运用《虞美人》《醉东风》《蝶恋花》《满江红》等八首耳熟能详的经典宋词及其意境, 勾勒出北宋都城东京的历史画面。豪华的场景、经典的宋词、高科技的舞美, 带给广大游客的是强烈的视听震撼, 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北宋京都汴梁的盛世繁荣。

“大宋东京梦华”自演出推出以来, 深受游客喜爱和赞赏, 《中国旅游报》、香港《大公报》《人民日报》 (海外版) 《河南日报》《河南商报》《大河报》《东方今报》、河南卫视、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众多媒体都及时进行了报道, 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目前已经成为河南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夜游开封战略的核心产品。

商标保护遭遇驳回

2008年8月1日, 清明上河园在《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第41类现场表演、游乐园等服务项目上提交“大宋东京梦华”商标的注册申请。经国家商标局形式审查后, 核发商标注册申请受理通知书, 记载申请号为:6875804。商标标识如下所示:

在实质审查阶段, 国家商标局经过审查后认为, “大宋东京梦华”标识中的“东京”为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 不得作为商标使用, 依据老《商标法》第十条第二款、第二十八条的规定, 对“大宋东京梦华”商标予以驳回注册申请。

“东京”文字的前世今生

国家商标局作为商标注册审查的国家机关, 认定“大宋东京梦华”商标中的“东京”文字与日本的首都“东京”相同, 为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 不得作为商标使用。看似事实认定清楚, 但却并不符合实际。

在宋代的时候, 全国的都城是东京 (古称汴梁) , 属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大宋东京梦华”文字, 取义于一本古籍《东京梦华录》, “东京”的指代地点和整体含义已经完全不同于日本的首都。而且, “东京”地名早于日本首都存世并大量使用。

《东京梦华录》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 作者为孟元老, 书中所记载的内容对宋徽宗政和、宣和年间东京的城市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有翔实的记载和详尽的论述, 为后人留下了探索那个时代东京城里各个阶层居民生活面貌的大量宝贵资料。《东京梦华录》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内容, 具有极高社会经济文化价值。清明上河园经营的“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 摘取《东京梦华录》所记载的民俗风情中的代表性场景, 进行真实的实景再现和惊艳的艺术表达。

那么, 作为经过开封市政府立项和审批, 并在实际演出中取得广泛好评的“大宋东京梦华”商标, 能否在包含日本首都“东京”, 看似违反禁用性规定的情形下获得授权保护呢?

积极组织驳回复审

我国《商标法》第十条所规定的各种情形, 属于法律明文规定的禁用性条款, 即:禁止使用, 更不能注册。此种情形完全不同于禁注性商标, 不仅不能通过使用获得商标主管部门的核准注册, 甚至是连使用都被法律予以禁止。

本案的“大宋东京梦华”商标, 其中的“大宋”被处理成印章落款的形式, 位于标识整体的左部, “东京梦华”被衬以楼宇广厦的背景予以突出呈现。仅从字面上来看, “东京”文字与日本的首都“东京”完全相同, 似乎既不能注册也不能使用。

“大宋东京梦华”虽然包含了现代社会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东京”, 但由于“东京”为我国古代地名, 指代河南省开封市, 与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有着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在中国范围内, 基于历史文化传统的熏陶, 中国消费者并不必然将两者进行联系性的识记。尤为重要的是, 文字“东京”与“梦华”以及再结合其前部的文字“大宋”的组合, 直接指向我国古代著名民俗典籍《东京梦华录》, 商标文字整体形成了新的区别性的含义, 而且这种整体性的含义明显强于其中割裂出来的地名含义。

另外, 《商标审查标准》中对商标有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的审查亦有如下规定:“商标由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构成, 或者含有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的, 判定为与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相同。”……“但商标由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和其他文字构成, 整体具有其他含义且使用在其指定商品上不会使公众发生商品产地误认的除外”。并列举了以下可以注册的商标:

因此, 基于上述事实和《商标审查标准》的规定以及列举, “大宋东京梦华”用于指定使用的服务项目上, 整体含义强于其中的地名含义, 不会使相关公众对服务的提供地产生误认, “大宋东京梦华”能够作为商标注册和使用。

复审程序获得授权

篇6:位梦华简介

一、不以自释词语形式出现的方言词语

《东京梦华录》中有大量以自释词语形式出现的方言词语, 另有一些方言词, 直接出现在文中, 没有特殊的标志, 只能从文献中使用情况或在今天口语中的保留去考察和理解。

【洗手蟹】

……生炒肺、炒蛤蛎、炒蟹、渫蟹、洗手蟹之类, 逐时旋行索唤, 不许一味有阙。 (饮食果子)

“洗手蟹”, 《汉语大词典》有释:【洗手蟹】见于宋人记载的一种食品。活蟹剖析后加调料, 立即可食者, 谓之“洗手蟹”。[2]此词亦见于它文:宋·祝穆《事文类聚·介虫·蟹》:“北人以蟹生析之, 调以梅芼橙椒, 盥手毕即可食, 目为‘洗手蟹’。”又宋·傅肱《蟹谱》卷下·食品:“北人以蟹生析之, 酤以盐梅, 芼以椒橙, 盥手毕即可食, 目为‘洗手蟹’。”由文献记载可知“洗手蟹”是宋代一种北方食品, 此词也是古北方方言词。

【炊饼】

都城之歌儿舞女, 遍满园亭, 抵暮而归, 各携枣、炊饼、黄胖、调到、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雏, 谓之“门外土仪”。 (清明节)

“炊饼”, 《汉语方言大词典》收有此词:【炊饼】<名>馒头, 古方言。宋·吴处厚《青厢杂记》:“ (宋) 仁宗庙讳祯, 语讹近蒸, 今内廷上下皆呼蒸饼为~。”[3]3609《东京梦华录》一书中“蒸饼”一词三例, “炊饼”一词一例, 《梦梁录》中仅见“蒸饼”一词。

【动使】

(1) 每遇斋会, 凡饮食茶果、动使器皿, 虽三五百分, 莫不咄嗟而辨。 (相国寺内万姓交易)

(2) 凡民间吉凶筵会, 椅卓陈设, 器皿合盘, 酒檐动使之类, 自有茶酒司管赁。 (筵会假赁)

(3) 凡百所卖饮食之人, 装鲜淨盘合器皿, 车檐动使, 奇巧可爱。 (民俗)

(4) 坊巷以食物、动使、果实、柴炭之类, 歌叫关扑。 (正月)

“动使”, 《汉语方言大词典》有释:【动使】<名>用具、器具。蕖古北方方言。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向晚, 卖何 (娄) 楼头面、冠梳、领抹、珍玩、~之类。”[3]1570

【合笙】、【合生】

(1) 自早呈拽百戏, 如上竿、趯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说浑话、杂扮、商迷、合笙、乔筋骨、乔相扑、浪子杂剧、叫果子、学像生、掉刀、装鬼、砑鼓牌棒、道术之类, 色色有之, 至暮呈拽不尽。 (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宝观神生日)

(2) 毛详、霍伯丑商迷, 吴八儿合生, 张山人说浑话…… (京瓦伎艺)

“合笙”, 古方言。《汉语方言大词典》有释:【合笙】<名>古代的一种表演艺术的体裁。也叫“合生”。古方言。徐嘉瑞《金元戏曲方言考补遗》:“~, 七字唱本。加和声‘哩哩啰哩哩来。’《董西厢》 (乔合笙) 休将闲事苦萦怀 (和) 哩哩啰哩哩来。”[3]2112

【下】

(1) 东去乃潘楼街, 街南曰鹰店, 只下贩鹰鹘客。 (东角楼街巷)

“下”, 即住宿, 古方言。《汉语方言大词典》收有此词:【下】义项 (2) <动>留宿;投宿。古方言。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东去乃潘楼街, 街南曰鹰店, 只~贩鹰鹘客。”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呵, 俺这里有干净店房。”《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到天晚寻宿, 又没人家~他。”[3]207

(2) ……大展洗儿会, 亲宾盛集, 煎香汤于盘中, 下果子彩钱葱蒜等, 用数丈彩绕之, 名曰“围盆”。 (育子)

“下”指“投入, 放入”。《汉语方言大词典》有释:【下】义项 (3) 投放;放入。闽语。

福建厦门。福建建阳、东山、崇安、松溪、政和。[3]207《东京梦华录》中上例正为此义, 此词义在今河南地区口语中仍常用到, 例如:“饿了先下点儿面条吃。”“下面条”即把面条放到锅里、“下扁食”即把饺子放到锅里。

【地上】

次有马上抱红绣之毬, 系以红 (绵) 锦索掷下于地上, 数骑追逐射之。 (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

“地上”, 即地面。此词今河南地区犹存:“你看地上脏哩, 扫扫吧。”《汉语方言大词典》收有此词:【地上】 (1) <名>地面。蕖中原官话。山东费县、菏泽、青海西宁。蔻江淮官话。江苏南京。蓿徽语。安徽歙县城关。[3]1610

【虫蚁】

(1) 珠珍雇婢妮买虫蚁六十八。 (都市钱陌)

(2) 刘百禽弄虫蚁。 (京瓦伎艺)

(3) 刘百禽虫蚁。 (元宵)

“虫蚁”, 指小鸟雀, 北方方言词, 今河南地区口语中仍存此词。

虫蟻/蟲蟻, 现在简化为“虫蚁”。在《东京梦华录》一书中, “虫蟻/蟲蟻”并非是“虫”和“蚁”的合称, 而是小鸟雀的通称, 是一个河南方言词。这个方言词, 今天仍活跃在河南人民口头中。例如晾晒小麦、玉米等粮食时, 常说:“看好麦子, 别让虫蚁儿吃了。”此句中, “虫蚁儿”即指小的鸟雀, 如麻雀、鸽子等。“虫蚁儿”的方言义, 《汉语方言大词典》有释:[虫蚁儿]词条, 义项 (2) 〈名〉飞禽的总称。蕖中原官话。河南郑州。河南坠子《巧嘴八哥》:“树上落了个~。”又“你是个啥~啊, 咋会说话哩?”河南原阳、沈丘、灵宝、信阳、新郑、新野、叶县、长垣、栾川、兰考。蔻晋语。河南辉县、获嘉、焦作、温县、济源。[2]1979蕖、蔻所列地区, 基本上全在今河南境内, “虫蚁儿”无疑是河南方言词语。《汉语方言大词典》例句所引为现代作品, 而《东京梦华录》中即有方言例证, 据此可补。

【磨喝乐】

七月七夕, 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 州西梁门外瓦子, 北门外, 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 皆卖磨喝乐, 乃小塑土偶耳。 (七夕)

“磨喝乐”, 古北方方言, 北宋汴京人称一种泥塑土偶。宋·金盈之《醉翁谈录》四:“京师是日多博泥孩儿, 端正细腻, 京语谓之摩罗。大小不一, 价亦不廉, 或加饰以男女衣服, 有及于华侈者, 南人目为巧儿。”由金盈之的描写可知汴京人称这种泥孩儿 (即小塑土偶) 为“摩罗”, 南方人称之为“巧儿”。陈元靓《岁时广记》二十六亦言:“磨喝乐, 南人目为巧儿。”

二、以自释词语形式出现的方言词语

《东京梦华录》中的方言词语, 大多以自释词语的形式出现, 这些自释词语相当一部分阐释的是当时都人对某物、某人、某种风俗、某种风物、某项杂戏的称呼, 多为当时当地人们的口语。

(一) 饮食、风物类自释词语

【碧椀】、【造羹】

吾辈入店则用一等琉璃浅稜椀, 谓之“碧椀”, 亦谓之“造羹”。 (食店)

“碧椀”、“造羹”, 北宋东京人称一种琉璃浅稜椀为“碧椀”或“造羹”, 古方言。

【造韲】

菜蔬精细, 谓之“造韲”。 (食店)

“造韲”, 北宋汴京人称精细的菜肴为“造韲”, 古方言。

【合羹】、【单羹】

面与肉相停, 谓之“合羹”, 又有“单羹”, 乃半个也。 (食店)

“合羹”、“单羹”, 古方言。北宋汴京人称一碗面和肉一样多的面食为“合羹”, 称半碗为“单羹”。

【水上浮】、【糓板】、【花瓜】、【果食】、【果食将军】、【种生】

又以黄蜡铸为凫、雁、鸳鸯、鸂鶆、龟、鱼之类, 彩画金缕, 谓之“水上浮”;又以小板上傅土, 旋种粟令生苗, 置小茅屋花木, 作田舍家小人物, 皆村落之态, 谓之“糓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样, 谓之“花瓜”;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 谓之“果食”, 花样奇巧百端, 如捺香方胜之类。若买一斤, 数内有一对被介胄者, 如门神之像, 盖自来风流, 不知其从, 谓之“果食将军”;又以绿豆、小豆、小麦于磁器内, 以水浸之, 生芽数寸, 以红篮彩缕束之, 谓之“种生”。 (七夕)

“水上浮”、“糓板”、“花瓜”、“果食”、“果食将军”、“种生”这几个词均为古方言, 是北宋东京七夕等节日时所卖的风物。《汉语方言大词典》收有“果食”一词:【果食】<名>泛指甜面食品。古北方方言。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七夕》所载:宋时汴京习俗, 农历七月七日以油面糖蜜制成食品笑靥儿, 有各种样式, 称为~。[3]3403

【车鱼】

冬月即黄河诸远处客鱼来, 谓之“车鱼”。 (鱼行)

“车鱼”, 古方言, 北宋汴京人称从远处运来的鱼为“车鱼”。

【驩门】

又有瓠羹店, 门前以枋木及花样沓结缚如山棚, 上挂成边猪羊, 相间三二十边。近里门面窓户, 皆朱绿装饰, 谓之“驩门”。 (食店)

“驩门”, 北宋汴京人称瓠羹店用朱绿装饰的门和窗户为“驩门”, 古方言。

【泥盆】

每遇春时, 官中差人夫监淘在城渠, 别开坑盛淘出者泥, 谓之“泥盆”。 (诸色杂卖)

“泥盆”, 北宋汴京人称淘城渠时所挖盛放渠泥的坑, 古方言。

【一宛】

其卖麦面, 秤作一布袋, 谓之“一宛”。 (天晓诸人入市)

“一宛”, 古方言, 宋代汴京一带把面每秤装一布袋, 这样一布袋面称为“一宛”。

(二) 民俗类自释词语

【卖梅子】、【把街】

或军营放停乐人, 动鼓乐于空闲, 就坊巷引小儿妇女观看, 散糖果子之类, 谓之“卖梅子”, 又谓之“把街”。 (诸色杂卖)

“卖梅子”、“把街”这两个词语意思相同, 都指一种小贩兜售的方式, 古方言。

【勘宅】

每日如宅舍宫院前, 则有就门卖羊肉头肚……亦有扑上件物事者, 谓之“勘宅”。 (诸色杂卖)

“勘宅”, 北宋东京汴梁一种兜售方式, 古方言。

【罗斋】

傥欲修整屋宇, 泥补墙壁, 生辰忌日, 欲设斋僧尼道士, 即早辰桥市街巷口, 皆有木竹匠人, 谓之“杂货工匠”, 以至杂作人夫, 道士僧人, 罗立会聚, 候人请唤, 谓之“罗斋”。 (修整杂货及斋僧请道)

“罗斋”, 北宋东京称手艺人或道士僧人等罗立街巷口候人请唤为“罗斋”, 古方言。

【埋祟】

至除日……共千余人, 自禁中驱祟, 出南薰门外转龙湾, 谓之“埋祟”而罢。 (除夕)

“埋祟”, 宋代汴京除夕夜所进行的一种活动, 古北方方言。

(三) 人物类自释词语

【铛头】、【着案讫】

当局者谓之“铛头”, 又曰“着案讫”。 (食店)

“铛头”、“着案讫”, 均为北宋东京人的口语, 指食店里的厨子, 古方言。

【杂货工匠】

傥欲修整屋宇, 泥补墙壁, 生辰忌日, 欲设斋僧尼道士, 即早辰桥市街巷口, 皆有木竹匠人, 谓之“杂货工匠”, 以至杂作人夫, 道士僧人, 罗立会聚, 候人请唤, 谓之“罗斋”。 (修整杂货及斋僧请道)

“杂货工匠”, 北宋东京称木竹匠人。

书中多口俗语, 多方言词, 多自释词语, 正是这些词汇的出现和使用, 才使《东京梦华录》一书词汇具有了鲜明的地域性。

摘要:《东京梦华录》一书内容驳杂, 词汇丰富, 书中多用方言俗语, 使此书词汇表现出浓厚的地域色彩。书中所用的方言词语, 大多以自释词语的形式出现, 另有部分方言词语, 没有明显的标志, 只能从文献中使用情况或在今天口语中的保留去考察和理解。

关键词:东京梦华录,方言,研究

参考文献

[1]孟元老撰, 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2:4.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89: (5) :1151.

篇7:位梦华简介

古代女子的游艺活动, 发端于宫闱, 流诸于民间, 但宫中女子的游艺生活却远不如民间女子自由奔放。单看宋这一断代, 宋代女子的游戏方式之多, 在历代中十分突出, 也说明。

相对宽松的生活环境, 使得宋代的女子都能较自由的参与各种游艺活动来丰富生活, 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节俗娱乐, 在元旦、元宵、清明、七夕等节日里, 随处可见女子的身影, 她们有时孤身漫步, 有时结伴成群, 成为北宋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节俗娱乐

《东京梦华录》卷六到卷十皆为孟元老回忆节庆活动都城繁华景象的描写。此处笔者取元旦、元宵、清明、七夕、中秋五个节日为例, 寻找这些特定节日里女子们出游玩乐的只言片语。

1、元旦

正月初一是大年节, 开封府会下令让民众纵情关扑三日, “士庶自早, 互相庆贺, 坊巷以食物、动使、果实、柴炭之类, 歌叫‘关扑’。”关扑, 即北宋流行的一种赌戏名, 即以食物、小物件、果实、柴炭等实物进行赌博活动。这项活动在平日里都是禁止的。从早到晚, 整个都城都笼罩着欢腾的气氛, 还有舞场和歌馆开放。追求恣情的女子们也竞相融入这热闹之中:

“向晚, 贵家妇女纵赏关赌, 入场观看, 入市店宴饮, 惯习成风, 不相笑讶。至寒食、冬至三日亦如此。”

傍晚时分, 贵家的女眷们也纷纷出门尽情地赏关扑、观歌舞, 或在街市中宴饮。而且人们也已经习以为常, 成为一种风俗, 互相之间并不以此为怪, 到寒食和冬至的三天假期里也是如此。可见, 当时社会对于女子的约束并不严格, 如此才能使得她们更加恣意的挥洒激情。

2、元宵

两宋民俗, 最重视的就是元宵。每到元夕, 放灯三天, 有时竟延至十八、十九。灯火点画出元宵祥瑞太平、团圆欢乐的气氛, 也寄托着人们纳吉迎祥、祝丰祈稔的心愿。坊市之间, 遍挂彩灯, 还兴起放焰火, 热闹非凡。“歌舞百戏, 鳞鳞相切, 乐声嘈杂十余里, 击丸蹴鞠, 踏索上竿。” (卷六 ·元宵) 精彩演出, 目不接暇。

元宵灯节, 倾城观灯, 通宵狂欢,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的女孩们, 当然不能错过这场盛宴。她们三五成群, 流连于闹市美景中。如此佳节, 兴许也能成就一段佳话。

“春情荡扬, 酒兴融怡。雅会幽欢, 寸阴可惜。景色浩闹, 不觉更阑。宝骑骎骎, 香轮辘辘。” (卷六 · 十六日)

面带春风, 酒兴融融。雅士聚会, 情人幽欢, 每一刻都分外珍惜。景色繁华, 气氛喧闹, 至深夜而不自知。心爱的马车欢快的奔驰, 名媛的香车车轮辘辘。自由交游, 邂逅也许正悄然发生。

3、清明

“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寒食第三节, 即清明日矣。”通常, 京城以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为大寒食, 寒食第三天, 即清明节。又有踏青扫墓之俗, 故又称“踏青节”。

“四野如市, 往往就芳树之下, 或园囿之间, 罗列杯盘, 互相劝酬。都城歌儿舞女, 遍满园亭, 抵暮而归。……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 四垂遮映。”

郊外四野如集市般热闹, 踏青扫墓的人们聚于树下或田园之间, 摆好杯盘, 相互敬酒。城中的歌童舞女遍布各处亭园, 天黑才返回。他们的轿子顶部都是用柳枝和杂花装点, 枝蔓从四边垂下, 遮映着轿门。

清明时节, 年轻女子到郊外踏青, 斗草活动也是十分风行。一般两两相斗, 草茎或花茎相交, 两人各向己端拉扯, 茎不断者为胜。庭前阶下、园林池畔, 都是女子斗草玩乐时喜爱的场景, 郊外踏青时斗草尤为受欢迎。柳永《木兰花慢 ·拆桐花烂漫》一词就把清明时节踏青斗草描绘的热闹非凡。

“盈盈, 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傍往往, 遗簪堕珥, 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 信金罍罄竭玉山倾。拚却明朝永日, 画堂一枕春酲。”

风和日暖, 女子精心打扮坐上香车, 男子风度翩翩驾着骏马, 到郊外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到处晃动着女子娇美的身影, 欢声笑语连成一片。他们尽情地玩耍, 以至于年轻女子花簪和珠玉耳坠撒了一地都未察觉。

除斗草外,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较为流行的活动。风筝又名“纸鸢”, 是人们美好愿望的象征。宋徽宗就是一个风筝的热心倡导者, 他喜欢在宫中放飞风筝, 有时会飘落到寻常百姓家里。“清风如可托, 终共白云飞”, 风筝扬天而起, 再将线割断, 就可以让它带走一年所积之霉气。而女子们则用风筝来祈求平安顺利。

4、七夕

七月初七为七夕节, 又有“七巧节”、“乞巧节”之称。这一天, 女性是节日的主宰。

“至初六日七日晚, 贵家多结彩楼于庭, 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 或儿童裁诗, 女郎呈巧, 焚香列拜, 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 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 次日看之, 若网圆正, 谓之‘得巧’。”

初六、初七晚上, 富贵之家大多在庭院中搭起彩楼, 叫做“乞巧楼”。在院中摆好磨喝乐、花瓜、酒菜、笔砚、针线等物, 或让孩子们诵读诗句, 或由女子们摆出展示手巧的小物件, 同时焚香, 叩拜行礼, 叫做“乞巧”。当晚, 女子们都要对着月亮穿针引线, 有的人将小蜘蛛置于盒子中, 第二天观察。如果蜘蛛织的网圆匀端正, 叫做“得巧”。

柳永笔下也写道, “运巧思、穿针楼上女, 抬粉面、云鬟相亚。” (《二郎神 · 炎光谢》) 可见, 几乎所有的女性都会参与到乞巧节的活动中, “女织”在农耕经济为主的家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5、中秋

八月十五, 秋高气爽, 月光清朗。宋代中秋拜月赏月的风俗十分盛行。《东京梦华录》有详细的记载:

“中秋节前, 诸店皆卖新酒, 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 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 至午未间, 家家无酒, 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 石榴、榅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 皆新上市。中秋夜, 贵家结饰台榭, 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 夜深遥闻笙竽之声, 苑若云外。闾里儿童, 连宵嬉戏。夜市骈阗, 至于通晓。” (卷八 · 中秋)

中秋之夜, 富贵人家搭起高台低榭, 张灯结彩;普通百姓家中也是在酒楼占好座位一同赏月。丝竹管弦声, 恍若从天外传来。此时, 女子也盛装打扮, 焚香拜月。

二、平日休闲娱乐

1、逛夜市

宋代打破了坊市界限和时间的限制, 迎合了市民的夜间娱乐需求, 女子们平日里结伴出游也非常普遍。“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卷二 · 潘楼东街巷) , 官宦人家的小姐们可以结伴夜游, 看起来她们的夜生活比我们想象中的要丰富许多。

宋代的夜市集文明与商业于一体, 不仅能品尝到各地美食, 还能听到各地方言的戏曲、说书等。“都人侈纵, 百端呼索, 或热或冷, 或温或整, 或绝冷、精浇、膘浇之类, 人人索唤不同。” (卷四 · 食店) 他们对各种菜肴都尽情地点要, 各不相同。繁华的朱雀门外夜市, 人群熙熙攘攘, 小贩叫卖声此起彼伏, 要持续到三更才冷却下来。

2、荡秋千

春日里, 尤其是寒食节前后, 相处甚好的姐妹们最喜爱荡秋千。一推一拉, 一摆一荡, 曼妙的身姿随着秋千翻飞, 轻柔美妙。它也是爱情故事的最初媒介,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便是李清照与赵明诚爱情的开始。春暖花开之时, 秋千处正式情人约会的好地点:

“红妆按乐于宝榭层楼, 白面行歌近画桥流水。举目则秋千巧笑, 触处则蹴鞠疏狂。” (卷六 · 收灯都人出城探春)

红妆佳丽, 宝榭歌楼, 弹琴奏乐;白面书生, 画桥流水, 放声行歌。举目所见, 处处是女子秋千, 欢声笑语;信步行来, 蹴鞠男儿, 豪放轻狂。

3、其他娱乐活动

《东京梦华录》中并未涉及到的休闲活动, 比如扑蝶、划船等。这些活动没有特定的时间, 也是女子休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项目。

扑蝶, 似乎一直是女子活泼好动的象征。“已拆秋千不奈闲, 却随蝴蝶到花间, 旋寻双叶插云鬓。” (晏几道《浣溪沙 · 已拆秋千不奈闲》) 女子追赶着飞舞的蝴蝶来到花间, 又顺便采摘花朵和枝叶来装扮自己, 让人不觉沉浸在这幅美景中。“扑蝶西园随伴走。花落花开, 渐解相思瘦。破镜重圆人在否。” (苏轼《蝶恋花 · 佳人》) 原来, 由于蝴蝶是成双成对的出现, 所以扑蝶还能寄托一种相思。

划船, 也是宋代女子比较喜爱的一种消遣方式。“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 · 常记溪亭日暮》) 言尽而意不尽, 给人美的享受。“红楼斜倚连溪曲, 楼前溪水凝寒玉。荡漾木兰船。船中人少年。” (魏夫人《菩萨蛮》) 描写的则是少女划船时偶遇少年的娇羞。

本文通过对《东京梦华录》以及宋词中有关女子出游方面的片段解读, 可以窥见北宋女子颇具人身自由, 她们有属于自己的游艺生活。女性在参与节日以及群体性娱乐活动中, 形象活泼鲜明, 展现了生动的北宋女性民俗风情画卷。同时, 为探究北宋女性的民俗心理和文化性格开启了一扇独特的视窗。

摘要:《东京梦华录》是记述北宋末年京都 (今河南开封) 地理风物的一部广泛丰富的文献著作。现存版本皆为十卷本, 均载孟元老著, 其内容涉及地理、礼仪风俗、商业贸易等诸多方面, 也不乏对当时女性群体的关注。本文以《东京梦华录》中出现女子的片段作为材料中心, 并结合当时的词作作品, 对北宋民间女子的游艺活动做一个初步的概括。

关键词:东京梦华录,北宋女子,游艺

参考文献

[1]殷伟.《女子游艺》[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3.

[2]刘克宗.《宋代民俗文化初探》[J].上海大学学报 (社科版) , 1995 (6) .

[5]张金峰.《宋代民间的风筝游艺活动》[J].档案, 2012.

[6]丁群.《从宋词看宋代女性的生活》[D].四川大学, 2005.

上一篇:英文版求职自我介绍下一篇:五年级写字备课5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