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开发

2024-04-09

大开发(共6篇)

篇1:大开发

解放思想乘势而上

以大开放、大开发、大建设推动##大发展—***同志在县委十届四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4年2月2日)

同志们:

新年刚过,新春伊始,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县委十届四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

三中全会及省市有关会议精神,总结工作,查找差距,进一步动员全县上下,解放思想,乘势而上,创优争先,以大开放、大开发、大建设,推动##大发展。刚才,志安县长就2003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作了全面安排部署,希望各级各单位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根据县委常委(扩大)会议研究的意见,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清形势,把握大局,切实增强大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准确把握形势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从宏观形势来看,我们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首先,党的十六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描绘了宏伟蓝图,当前全国政通人和、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国债和新增财政资金的使用实行“五个倾斜”,今年中央1号文件也提出要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支持“三农”发展,出台了许多含金量很高的优惠政策。其次,发达国家产业向我国转移、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势头继续加快,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借力发展。其三,省委七届五次全会提出河南要在中西部地区实现率先崛起,并把漯河纳入了中原城市群。市委也提出将在中原城市群中加快经济隆起、建设开放型区域性中心城市、提前5年实现全面小康。为此,省市都出台了许多突破性的政策措施,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这些都实实在在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机遇、珍惜机遇,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推动##大发展。

就我县而言,尽管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更多的是有利条件和发展优势。一是,经过近年来全县各级党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努力,全县经济发展已经步入了新的阶段。回顾近几年我县走过的道路,我们正视困难但不畏困难,承认落后但不甘落后,卧薪尝胆打根基,苦拼实干谋发展,创新争先图振兴,走过了步入低谷、排难奋进、逐渐恢复、曙光初现几个阶段,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全县工业企业通过改制已脱胎换骨,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县属企业公有转民营、外来企业纷纷入驻,使非公经济由过去的“短腿”成为全县经济新的支撑层;项目建设成效喜人,招商引资实现了历史性重大突破,县域经济总量快速膨胀,随着一大批项目陆续进入见效期,必将大大增强全县经济的后劲和活力;农业结构调整迈出了实实在在的新步伐,全县乡乡有特色、强村竞发展的农业农村新格局初步形成;扶贫开发逐步深入,财政形势不断好转,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虽然经济发展中还有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但与前几年相比已今非昔比。二是,城乡面貌有了较大改观,谋求大发展的基础已经夯实。这几年,我们着眼长远,创新机制,通过决战决胜“公路建设年”、“林业生产年”、狠抓城镇建设,全县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彻底打破,为谋求经济大发展夯实了基础,蓄足了后劲。三是,全县干群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近几年,我们大力倡树务实为民之风,坚持实事求是,着眼创新争先,通过营建机制、加压激励等多种措施,使各级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和创造力明显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特别是经过这么多年来艰苦环境的磨炼,进一步锻炼了干部队伍,密切了干群关系,营造了旺盛人气,全县上下团结拼搏,务实重干,解放思想创大业、创新争先干大事的氛围业已形成。可以说,和前几年相比,全县整体形势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进入了一个居弱图强、乘势而上的重要发展机遇期,一个封闭落后的旧##正向开放开发的新##大步迈进。

在看到优势和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爆发点还不多,县域经济总量十分有限;工业改制的效应还没有完全显现,“二次振兴”任务仍很艰巨;农业产业特色不够鲜明,龙头企业较少,农业整体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基础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城乡一体化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广大干群的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等。

困难亟待破解,机遇伴随挑战。当前,我们也面临很大的发展压力。十六大以后全国各地新一轮竞相发展的态势咄咄逼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已成不争的事实。我们许多干部去过的江阴市,一个县级市去年GDP达到400多个亿,地方财政收入近50个

亿;人口仅有漯河四分之

一、面积仅有漯河三分之一的江苏省昆山市,每天三个“1000万”:平均每天招商引资1000万美元以上,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以上,财政收入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即使与省内的巩义市、新安县等地相比,我们的差距也很大。正视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看到差距就要奋起直追。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难上难。机遇稍纵即逝,挑战随处可见;只有排难奋进,才是正确抉择。全县上下一定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顺应发展潮流,紧扣发展主题,锁定发展目标,抢抓发展机遇,再鼓干劲,乘势而上,奋力实现##快速崛起。

二、紧扣中心,突出重点,全力推动##大发展

发展是第一要务,经济建设是全党中心。我们只有这一个中心,只有紧抓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大跨越,根本点和着眼点都在加快发展。根据新的形势和我县实际,我们要继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精力抓重点,抓好重点带全局。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县总的工作定位是:高场加快发展主旋律,奋力实现##崛起,确保全县大局稳定。总的指导思想是:紧抓发展第一要务,致力增加“两个收入”,突出项目建设、亿元企业群体建设、特强建设、城镇化建设四大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以人为本、优化环境、保持稳定,推动全县跨越式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核心就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重中之重是抓紧抓好“四大建设”:

(一)坚持不懈狠抓项目建设,以全面大开放推动##大发展

实践证明,早开放、早发展,大开放、大发展。通过近年来尤其去年以来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县对外开放的大门全面打开,不仅树立了##开放开发的崭新形象,而且招来了大批客商,引进了很多项目资金,这些项目全面进入见效期后,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这条路子,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关于今年的项目建设,春节前的“项目建设年”总结讲评暨再动员大会上已作了具体安排部署,借此机会,我就一些重点问题再强调一下。一要乘势而上,再掀高潮。项目建设得民心,顺民意。全县上下要进一步树立机遇意识、开放意识,乘势而上,迅速掀起项目建设新高潮。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过后,是外商投资的活跃期,部委厅局确定项目的关键期,这正是我们摸排信息、争取项目的机遇期,各级各单位要及早收集信息,争取主动,走出去、引进来。同时,这个时期也是我们对已招引项目抓开工、抓建设、抓落实的黄金期,我们要及早着手,强化督导,促其早开工、早建设、早见效。二要建好园区,打造平台。兴办园区是项目建设的主要载体。要进一步配套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最大限度地吸引外商投资项目入驻四大创业园区。同时,对已入驻园区的外商要做到生产上关注、生活上关心、事业上关怀,让他们切实感到生活安全安心、工作开心舒心、发展顺心省心。三要创新方式,务求实效。招商引资,既要有满腔热情,更要有真招实招,去年我们已经成功探索出项目招商、以企招商、以地招商、以商招商等成功的招商途径,今年我们的思想要再解放一些,思路要更开阔一些,招数要更新更实一些,务求取得更大突破。四要标本兼治,创优环境。要全面落实重大项目领导代理服务制、外商投诉必查制、举报有奖制、定期评议行风制、媒体公开曝光制等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加快全县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同时,要坚持铁腕重拳,严厉打击各类危害经济环境的人和事,真正使##成为在周边投资环境最优的地区。五要激活人本,增强动力。关键就是三句话,一是思想认识必须到位,要自加压力;二是领导责任必须到位,要主动出击;三是考核督查必须到位,要严格奖惩。有心山成玉,奋力土变金。只要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我们一定能夺取项目建设新的更大的胜利。

(二)大力实施“亿元企业群体”建设,以工业经济的大开发推动##大发展

实施“亿元企业群体”建设,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瞄准更高目标,着力培育一批年产值超亿元的骨干企业。这既是落实市委提出的“工业300亿振兴计划”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县工业企业经过改制完善进入上升期后的发展需要。工业要振兴,“大个儿”来支撑。九十年代中期,我县就是靠当时的骨干企业支撑了全县工业大半江山。现在漯河的日子为啥好过,靠的就是双汇这根“中流砥柱”,去年双汇一家产值达到130多个亿,首次超过安钢,今年产值将达180个亿,对财政的贡献将突破15个亿,虽然漯河在全国名气不很大,但双汇品牌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并且对整个漯河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发展起到了巨大拉动和示范作用。我们必须下大功夫,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使其成为拉动##工业乃至全县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推进中,要突出抓三个方面:一是抓宣传,造氛围。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工业兴县,工业强县”不动摇,把发展工业作为项目建设和整个经济工作的重点和主攻方向。要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大剂量地宣传,在全县上下营造“关心工业、支持工业、发展工业”的浓厚氛围,形成鼓励企业创大业、服务企业大发展的鲜明导向。二是抓技改、上项目。对全县工业企业,特别是对改制后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企业,要加大扶持服务力度,引导其狠抓技改上项目,积极扩张总量,提升质量,尽快催生一批年产值超亿元的重点企业。当前,要突出抓好闵原电器二期扩建工程、银鸽纸产1880、2640、3200高档纸生产线、申鑫纸业与日本阿波纸产株式会社合资的高档工业用纸生产线等20多个重点工业项目,力争这些项目完成总投资6亿元以上。三是抓改制,增活力。对云鹏集团、富平春酒业集团和水泥厂等企业要加快改制进度,力争上半年彻底推进到位。对已改制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指导企业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使新机制的活力充分发挥出来。要结合项目建设,积极招引新上一批大个头工业企业,进一步壮大我县骨干企业群体,构筑起亿元企业竞相发展、各类企业加快赶超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三)强力推进特强建设,以农业农村的大开发推动##大发展

推进特色乡镇经济强村建设是开发农业、激活农村、富裕农民的有效路子,这项工作目前已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今年要坚持以农业特色化、特色产业化为方向,锲而不舍培育特色乡镇,打造经济强村,以此带动农业农村经济的大开发大发展。一要调高目标,完善发展规划。特强建设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抓,但决不能小打小闹,亦步亦趋,要按照发展工业的理念,经营三产的效率,调高发展目标,完善发展规划,尽快在膨胀产业规模、创办龙头企业和靠大联大、借力发展上实现较大突破。二要收拢拳头,合力做强做大。特强建设是全县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农村经济发展上,各乡镇要聚精会神抓特色,收拢拳头育强村。在产业选育上,要象潢川千家万户养鸭、鄢陵千家万户种花、正阳千家万户养猪、卢氏千家万户养蚕那样,产业更集中一些,特色更鲜明一些。现在我们很多乡镇产业基础较好,今后要真正突出特色,优中选优,重点发展一两个优势产业。县直各单位,特别是农技、林技、水利、交通、计委、联社等相关部门要围绕特强建设,严格落实“联乡包村”集中帮扶制度,从产业规划、项目论证、资金协调、技术服务等方面,对乡镇特色主导产业和拟培育经济强村进行倾斜扶持。县里今年将按照“彰先启后,高岗添土”的原则,对特色产业发展快、强村建设成效好的乡镇和行政村,在扶贫项目摆布、市派驻村工作队入驻等方面进行集中扶持,促其尽快做强做大。同时,县财政将拿出更多的专项资金,对这些乡镇、行政村及有功人员进行重奖。三要以点带面,全面激活农村经济。特强建设,旨在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根据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际,要突出抓好林业生产、烟叶生产、优质粮种植、蔬菜生产和畜牧养殖。林业生产方面,要按照“一年起步大干、两年补充完善、三年做大做强”的既定思路和“面上扩规模、点上出精品、线上成回路、四荒全植树”的总体要求,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使林业真正成为富民兴县的一大支柱产业。近期,我们就要召开林业生产现场会,组织大规模的义务植树活动,迅速掀起春季植树造林高潮。烟叶生产方面,要以发展大乡、大村、大户为重点,稳步扩大规模,强化技术服务,优化品种结构,不断提高整体效益。优质粮种植方面,要大力调整品种品质结构,力争全县优质粮种植面积达到50以上,争创全省优质专用粮生产加工基地。蔬菜生产和畜禽养殖方面,要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方向,以绿色无公害种养为重点,扩大种植面积,提高饲养规模,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庄园。

(四)全面启动城镇化建设,以城乡大建设推动##大发展

城镇化是个大战略。县委、县政府已研究决定,把2004年作为“城镇化建设年”,强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这既是实践“三个代表”,统筹城乡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必然要求,又是创优发展环境,为项目建设、亿元企业群体建设、特强建设等搭建广阔平台,建设富裕文明充满活力新##的战略选择。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就是: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的,以县城现代化、小城镇规范化、城乡一体化为方向,以县城、小城镇、中心集镇建设为重点,通过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促进城乡互促共融,竞相发展,尽快形成以县城为龙头、小城镇为骨干、中心集镇为依托的城镇化体系。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前期我们专门聘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为我县做了高标准的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在进一步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抓紧研究确定。完成这一规划,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把今年作为全县的“城镇化建设年”,目的就是通过一年攻坚起大步,为今后全县城镇化建设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如何开好头,起好步?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我县实际,要突出抓好四个方面。一要以实为本,富规划、穷建设。今年,我们就是按照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瞄准创建生态宜居城镇目标,突出抓好“四大工程”。一是城区绿化工程。绿色是一个城市生命活力的象征。要把绿化作为城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按照城区绿化方案,拆墙透绿、沿路附绿、见缝插绿,努力建设生态宜居、充满生机的绿色家园。二是城区扩建工程。刚才志安县长已讲到,就是通过“五路一场一园一中心”建设,使城区规模更气魄,功能更完善。三是镇村建设工程。城镇化的核心就是让居民过上现代化的生活,让农民过上城市化的生活。我们的“城镇化建设年”活动,不仅城区要搞好得轰轰烈烈,各乡镇也要搞得有声有色,力争把镇区建设和镇区品位向前推进一大步。同时,各乡镇和城建等部门要搞好规划引导,结合经济强村建设,培育成型一批村级中心集镇。四是城镇严管工程。我们把城镇管理专门作为一大工程,目的就是通过创新机制狠抓管理,使我们的街更净、路更绿、灯更亮、城更美。同时,要加大公路建设力度,盯紧有关项目,创优施工环境,确保漯平高速、S241、舞戴路、西环路、吴九路和许泌路下澧桥、马章路泥河桥等建设工程顺利推进。要继续抓好泥河洼安全建设工程及农田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创新机制,宽聚财、精施工。按照“政府投资搭框架,社会投资搞建设,全民动手搞绿化,外引内联搞开发”的工作思路,牢固树立经营城镇理念,探索建立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确保重点工程顺利推进。同时,要维护整体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树立精品意识,严把工程质量关、阶段检查验收关,确保规划不折不扣落实,确保各项工程都建成精品工程。三要大造声势,重教育、善引导。“城镇化建设年”活动涉及面广,尤其是有一定的拆迁任务,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这更需要我们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造大声势,大造声势,切实在全县上下形成人人关心城镇建设、人人支持城镇建设、人人参与城镇建设的浓重氛围。在工作推进中,要严格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真心为民,善于运用典型引路、示范引导、说服教育等办法处理问题,切实把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做实做细,贯穿始终。四要加压激励,严考核、重奖惩。除将这项工作纳入全年目标管理、实行台帐推进、分阶段严细考核外,要采取政治的、经济的等综合手段加压激励,靠重奖激发活力,靠重罚造足压力。事在人为,业在人创。我们只要有不干则已,干就干成干好的思想,就一定能夺取城镇化建设年的全面胜利。

在推进以上四大建设的过程中,要统筹兼顾,互促互动,协调发展。这四大建设本身就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项目建设是其它三大建设的支撑点和着力点;亿元企业群体建设、特强建设是加快工农业生产,膨胀县域经济总量的关键之举,这两大建设抓好了,工农业经济发展了,招商引资就更具吸引力,也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加快城镇化建设,又为其它建设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所以在工作中,我们必须抓好几个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抓好四大建设的同时,也要抓好其它方面的工作。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多方争取扶贫资金投入,提高使用效益,推动扶贫工作再上台阶。要以推动发展为目的,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增加县乡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为目的,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坚持三大文明一起抓,为实现##大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本保证

(一)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要突出抓好以下三点:一是抓载体。文艺靠调演,体育靠比赛,卫生靠检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就要开展活动、抓好载体。要以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契机,以深化“双万”活动和“三讲一树”活动为主线,以建设文明诚信##为主题,广泛开展评选文明信用村、镇、户,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市民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二是抓重点。积极筹建县宣传文化中心,进一步配套完善城乡公益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文明学校,村文化室等阵地的作用。切实加强对农民的培训,特别要搞好“如何当新型农民”、“怎样不当农民”的培训,使“农民越培训越少,越培训越富,越培训越不像农民”。三是抓投入。要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政府投资、社会融资、市场募资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善城乡医疗条件,抓好各种疫病的防治工作。认真落实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国土资源等基本国策。政治文明建设方面,要按照十六大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落实村民自治制度,全面推行政务、村务、财务公开,加大依法治县力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社会群团组织作用,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统战和双拥工作,调动方方面面积极因素,巩固和发展我县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

(二)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一要继续倡树求真务实、创新争先的思想作风。广大党员干部要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创新争先的优良传统,自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强化执政为民意识,要甘于站起来当伞,为人民群众遮风挡雨;俯下身为牛,为人民群众鞠躬尽瘁,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以良好的作风和干事创业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二要切实加强各级组织建设。县级班子自身建设方面,要认真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发扬团结奋进、务实重干的优良传统,形成开拓创新、团结干事的强大合力,为全县上下做好表率。乡局级班子建设方面,要坚持真抓实干、精诚团结、创新争先的鲜明导向,以深化党建“三级联创”活动为主线,以争创“五好”党组织为重点,全面提高乡局级领导班子整体水平。在干部队伍建设上,要突出干部选拔任用这个重点,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干部能上能下、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良好用人机制。要在坚持正面激励的同时,着力在加压上研究新路子,在干部能上能下特别是“下”的渠道上研究新机制,真正在全县上下形成“无功就是过、平庸就是错、有为才有位、无为就让位”的良好用人导向。基层组织建设方面,要进一步深化驻村工作,大力组织实施以培养100名双强村党支部书记,100名双强村主任和100名双强党员为主要内容的“三百强工程”,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三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抓好落实,百业俱兴;抓不好落实,一事无成。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抓工作落实放在突出位置,强化责任抓落实,创新方式抓落实,依靠群众抓落实,善始善终抓落实,做到大事大抓,实事硬抓,急事快抓,难事敢抓,切实在全县上下形成实干创新、狠抓落实、务求实效的良好风气,以各项工作的大落实推动##的大发展。四要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一岗双责”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要加大反腐倡廉力度,扎实开展“权力观”教育,严肃查处大案要案。要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监督约束机制。全县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以廉政、勤政、优政的良好形象,为基层广大干群做出榜样,促进全县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不断好转。

(三)全力以赴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没有持续稳定的环境,什么工作也干不成。我们必须始终绷紧稳定这根弦,瞄准“两个确保,一个力争”的目标和“严排查、重接待、理情绪、快处理”的总体要求,严格落实信访稳定工作责任制、领导包案制和领导接待日制等,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理顺群众情绪,确保赴京、赴省集体访为零,赴市访控制到最低限度。要认识到群众上访反映的问题,有80以上是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80以上是有道理、应该解决的问题,80以上是可以在基层解决的问题。各级干部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不能一推了之、哄走了之。要坚持依法治访,教育引导上访群众按信访条例办事,对无理取闹、煽动组织闹事的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要健全群防群治体系,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持久地开展严打整治斗争,深化与“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斗争,要抓好安全生产和安全工作,确保全县政治社会大局长治久安,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同志们,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现##大发展,外有机遇,内具条件。只要我们咬定发展不放松,进一步解放思想,乘势而上,创新争先,一个富裕文明充满活力的新##一定会很快展现在全县人民面前。

最后,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工作顺利,事业辉

篇2: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中的资源开发问题

西部地区拥有十分丰富的资源,发挥西部的资源优势,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西部大开发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如何认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入手,提出了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可供选择的产业流动模式和主导产业带动模式,并对资源开发项目的决策及相关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作 者:李大雁 作者单位:银川市委党校,宁夏,银川,750004刊 名: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6(2)分类号:F127关键词:资源优势 开发模式 开发项目 西部地区

篇3:大开发

一、10年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

10年来,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下, 国家在规划指导、重大工程建设、资金投入、政策措施等多方面对西部地区给予了重点支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些经济指标占全国的比重明显提高, 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有缩小的趋势。回顾1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情况, 呈现出以下五大亮点:

(一) 经济总量明显增加, 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经测算, 2000—2008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8.5%、8.7%、9.9%、11.2%、12.7%、13.1%、13.3%、14.6%和12.4%, 分别比1999年的增幅高1.3、1.5、2.7、4、5.5、5.9、6.1、7.4和5.2个百分点, 前9年累计增长1.68倍, 年均增长11.6%, 快于全国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1999年的15354.0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58256.58亿元, 占全国各省区市GDP总和的比重由1999年的17.5%提高到了2008年的17.8%, 提高了0.3个百分点。人均GDP由1999年的4312元提高到2008年的16000元, 平均增加11688元。10年来, 一些西部省区市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政策优势, 发挥挖掘自身的潜在优势, 走出了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总量不断跃升, 经济增速自2002年以来连续7年居全国第1;四川省2008年GDP总量 (12506.3亿元) 已进入“万亿俱乐部”行列;陕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二) 工业生产速度不断加快, 经济效益明显回升

10年来, 西部12个省市区以重点项目和技术改造为重点, 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 工业生产和经济效益保持同步增长。2008年, 西部12个省市区全部工业增加值达23647.8亿元, 比1999年增加18596.6亿元, 年平均增长15%左右。并已形成了一批具有地区资源优势、区域优势的产业群。内蒙古自治区等省区以煤炭、电力、化工、冶金、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及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支柱产业的形成, 为西部地区工业生产增速注入新的活力。到2008年底, 西部12个省市区原煤年产量已占到全国的43.9%, 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占到了全国的16.9%;原油年产量占全国的29%;天然气产量已占到全国的79%;年发电量占全国的28%, 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占到了全国的6.2%;钢材年产量占全国的12%, 十种有色金属已占到全国的41.8%, 水泥年产量占全国的21.7%。与此同时, 工业经济效益也明显回升。2008年前11个月, 西部12个省市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合计达3639.38亿元, 比1999年净增3563.4亿元。

(三)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 重点工程建设步伐加快

10年来, 西部各省市区以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为重点, 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2000—2008年, 西部地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5614.5亿元, 占同期全国的20.8%, 比1999年增长5.83倍, 年均增长23.8%, 快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2000-2007年, 中央对西部地区的各种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近15000亿元, 国债、预算内建设资金和部门建设资金累计安排西部地区7300多亿元。这些资金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重点项目带动力强。2000-2007年, 国家累计安排新开工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92项, 总投资累计超过1.3万亿元。

(四) 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 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成绩

近几年来, 国家在西部地区累计安排科技开发项目2100多个, 建设科研基地18个, 支持高科技产业化示范项目230个。重点建设25所高校基础设施和152所大学的计算机校园网、500多所县级优质普通高中以及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示范试点等工程。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加快, 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产业群正在形成, 以科技为先导的龙头企业已初具规模,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社会事业发展方面, 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到2007年底, 西部地区410个攻坚县中, 已经有368个实现了“两基”目标。2008年底, 西部12个省市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达469.11万人, 比1999年增加382.13万人, 增长4.39倍, 年均增长20.6%。国家还实施了“西新工程”、农村电影流动放映等文化工程, 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0%—97%之间。旅游文化产业也已渐成规模。

(五) 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10年以来, 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增加, 同时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 各种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长较快。2008年, 西部12个省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000元和3524元, 比1999年分别增加7700多元和1900多元, 年均增长10.5%和9.1%。随着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降低, 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内蒙古经济社会所取得的成就

内蒙古自2000年被国务院批准纳入西部大开发范围内以来, 抢抓机遇, 调整结构, 突出重点, 发挥优势, 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GDP总量及在全国各省区市的位次连续跃过几个重大台阶, 经济增速自2002年以来连续7年居全国第1。内蒙古经济近几年的高速增长, 已引起了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和媒体的注意, 称之为“内蒙古模式”。具体特点可以概括为“快、大、长、好”四大亮点。

(一) 经济增速明显加快

2000—2008年, 内蒙古经济增长了2.66倍, 年均增长17.6%, 增速快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 其中2002至2008年连续7年增速居全国第1, 而且也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平均增长12.1%的速度高出5.5个百分点。

(二) 经济总量不断做大

进入“十五”时期以来, 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总量由全国的后列进入中列, 在全国的地位明显提高。2000年, 全区生产总值为1539.12亿元, 位于全国第24位, 西部第5位;人均生产总值仅为6502元, 居于全国第16位, 西部第2位。2008年, 全区完成生产总值7761.8亿元, 位于全国第16位, 西部第2位。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1.6%提高到2.4%。截至2008年底, 全区 (按常住人口计算)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了32214元, 按2008年年平均汇率折算, 为4638美元, 居全国第8位, 连续6年保持西部第1位。

(三) 经济增长的周期明显延长

从2000年开始, 内蒙古已经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年均增长达到17.6%, 快于全国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这是内蒙古改革开放30年来, 截至目前经济保持最长的增长周期。GDP增速2002年至2008年连续7年增速居全国第1, “七连冠”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省级经济发展史上是未曾出现过的奇迹。

(四) 经济运行质量比较好

进入新世纪后, 内蒙古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 经济运行质量也明显提高, 表现在: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持续大幅增加,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作为政府增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的地方财政总收入, 2008年达到1107.31亿元。2008年,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650.64亿元, 总量居全国第17位, 同比增长32.1%, 增速居全国第4位,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6个百分点, 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排第2位。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700元, 居全国第8位。

企业利润保持大幅度增长。2007年,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42亿元, 比2002年增长16.2倍, 年均增长76.7%, 快于全国平均水平4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 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年均增长64.2%。2008年前11个月,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14.68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40.7%, 比同期全国平均增速高35.8个百分点。

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和改善。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自治区经济盘子的持续做大, 企业经济效益的明显提高, 各地相继出台增加工资与补贴的政策,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 保证离退休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减少支出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全区城镇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5129元提高到2008年的14431元, 若扣除价格因素, 年均实际增长11.9%, 收入在全国的位次上升到第9位, 稳定在全国前10位的行列中, 在西部由第8位跃居到2008年的第1位。农村牧区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尤其是2000年以后, 中央高度关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充分调动了农牧民生产积极性, 特别是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非农产业稳步发展, 有力拉动了农牧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038元提高到2008年的4656元, 若扣除价格因素, 年均实际增长8.3%, 收入水平居全国第14位, 连续6年居西部第1位。

今年一季度,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力冲击和影响下, 尽管内蒙古经济运行中出现了增速减缓、效益下滑的情况, 面临着下行的巨大压力, 但总体上看, 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态势并未发生改变。一季度, 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471.07亿元, 总量继续位居全国第16位;比上年增长15.8%, 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9.7个百分点, 居全国第3位。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97.23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9.2%,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1个百分点, 居全国第2位。内蒙古城乡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95.33亿元, 居全国第21位, 居西部地区第6位;比上年同期增长47.8%, 居全国第10位。内蒙古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9.33亿元, 居全国第20位;同比增长19.4%, 高于当期全国平均增幅6.8个百分点, 居全国第6位。内蒙古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00.31亿元, 居全国第13位, 西部地区第2位;同比增长42.4%, 增速居全国第1位。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69元, 居全国第10位;同比增长14.4%, 居全国第3位。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1672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0元, 居全国第12位;同比增长17%, 快于上年同期增速6.5个百分点, 增速由上年同期全国的第30位上升至今年的第3位。内蒙古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0.6%, 居全国第20位。

三、全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 使内蒙古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但是, 我们也应认识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完成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战略, 内蒙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0年来, 我们既有成功的经验需要总结, 当然也有欠完善的地方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

(一) 从当前看, 我区受到金融危机冲击, 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依然较大

10年来,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 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 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一季度, 尽管我区经济运行态势基本平稳、逐月好转, 整体平稳发展趋势没有改变。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尚未见底, 我区经济运行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和困难, 由于我区经济是工业带动型经济, 工业在我区经济发展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讲, 工业增长的快与慢将决定我区整体经济的快与慢。虽然我区规模以上工业今年以来呈缓慢回升势头, 但3月份增速又出现了波动性回落, 所以现在还很难判断我区工业生产就此正走出低谷, 加之我区工业上游产品行业多, 产业链条较短, 生产主要取决于国内中下游行业的需求程度, 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另外, 从当前形势看, 我区第三产业部分行业也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 如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等。受内外部因素重叠影响, 我区经济下行的压力还比较大。

(二) 西部各省区市之间发展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0年来, 虽然西部各省区市经济社会均有明显发展, 但从西部12个省区市之间来看, 由于所处地域、环境、自身基础和条件、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各省区市经济发展程度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2008年, 从经济总量上看, 四川省GDP总量 (12506.3亿元) 已超万亿元, 遥遥领先其他省区市, 属于西部的第一集团;内蒙古 (7761.8亿元) 、广西 (7171.58亿元) 、陕西 (6851.32亿元) 、云南 (5700.1亿元) 、重庆 (5096.66亿元) GDP总量超过了5000亿元, 属于第二集团;新疆 (4203.41亿元) 、贵州 (3333.4亿元) 、甘肃 (3176.11亿元) 、宁夏 (1098.51亿元) GDP总量超千亿元, 属于第三集团;青海 (961.53亿元) 、西藏 (395.91亿元) GDP总量在千亿元以下, 属于第四集团。经济总量差距是相当明显的。从城乡居民收入看, 2000年, 西部12个省区市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2个 (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 ;2008年, 西部12个省区市中已没有1个省区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 且和全国平均水平有拉大的趋势。农牧民收入方面, 2008年与2000年一样, 西部12个省区市中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未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 总体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目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内蒙古与最低的甘肃省相差3462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内蒙古与最低的甘肃相差1594元。

(三) 我区产业层次还较低, 经济增长方式还有待继续转变

我区土地广袤、物产资源丰富、人文气息浓厚、民族特色浓郁, 发展的潜力与空间巨大。但当前来看, 我区还未完全将本地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后发优势和民族特色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与东中部比起来, 经济的发展层次还较低, 产业结构较为单在第一产业方面, 我区在农林牧渔服务业及农产品的深加工方面做得还不到位;在第二产业方面, 我区工业企业大多以资源型产业为主, 一些体现当今工业发展趋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的工业还不成气候, 建筑业水平不高;在第三产业方面, 现代服务业 (如现代物流业、公共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 发展较慢;传统服务业 (如旅游业和住宿餐饮业等) 有待深入挖掘。

(四) 我区社会事业发展较为缓慢

过去10年, 我区在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绩的同时, 社会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发展速度明显相对滞后, 成为“短板”之一, 与东中部地区比较, 我区的社会事业发展差距更甚于经济的发展差距。表现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能力较差;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较弱, R&D投入比例明显低于东中部地区;教育水平较东中部地区全面落后, 基础教育设施投入不足, 师资力量薄弱, 我区高等学校的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省市相比, 高精尖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区各项经济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我区虽原生态文化资源丰富, 底蕴深厚, 但文化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文化宣传不足等, 由于地理因素等影响, 我区的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与全国先进地区还存在明显差距, 部分地方信息闭塞;医疗卫生资源不足且配置效率不高, 服务水平较差;体育健身设施偏少, 竞技体育全面落后东中部地区;生态环境还较为脆弱。

四、从内蒙古角度看, 继续实施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对策建议

10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已经为内蒙古等西部地区今后的发展奠定比较好的基础。下一步实施好西部大开发战略, 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实际出发, 抓住薄弱环节, 突出重点,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尽快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特别是针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要根据当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结合地区实践, 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已出台的各项方针政策, 努力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一) 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中央和本地区制定的政策措施

西部地区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定信心, 迎难而上, 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政策措施, 把每一项政策措施都要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坚持综合施策, 进一步加大各项工作力度。同时, 要坚持解近忧与谋长远相结合, 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 着力抓好结构调整, 推动产业升级、承接先进生产力转移、进一步深化改革, 抓好发展方式转变, 抓好保障能力建设, 努力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在困难中发展、崛起和提高。一是积极推进项目建设, 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抓住国家加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 在优化投向、提高效益的前提下, 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积极做好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对接, 努力争取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与保护、民生领域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坚持以开放促投资,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力争年内实际利用国内 (区外) 资金稳定增加。制定、出台、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的优惠政策, 激活民间资本, 力争民间资本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不断提高。民间投资既是国家投资的主体, 也是西部地区投资的主导力量。要适当降低民营资本进入的门槛, 通过政策引导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广泛参与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 发挥国有投资的带动作用和乘数效应, 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尽快将投资转化为实物工作量。以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 加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薄弱环节的建设项目, 适度向社会领域倾斜, 提高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能力。二是千方百计保企业, 增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在当前形势下, 在西部地区不少企业还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下, 在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处境难、生存难的前提下, 保企业就是保增长。要研究出台更多措施帮助企业特别是新型行业的中小企业稳步发展, 坚持因企施策, 采取减税、补贴等政策救助困难企业, 加大政策扶持和信贷支持力度发展中小企业, 对于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 必要时政府可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要加强产业引导继续做大做强优势企业。

(二) 积极完善西部大开发政策措施

国家下一步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应采取更加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务实灵活的政策, 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提供帮助和指导。如确定全国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时, 应更加综合考虑西部各省区市的省情、区情和市情。建议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 政策、资金、项目上等应加强向西部地区倾斜。在加大“输血”的同时, 应扶持、引导西部地区自身进一步加强“造血”功能, 形成经济社会的自主增长机制。西部地区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和合作, 通过举办论坛、博览会、商贸促进会、签订双边或多边协议等形式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和务实的合作, 相互取长补短, 实现共同发展, 共创西部美好的明天。

(三)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突出特色的优势产业

调整产业结构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目前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在大农业中, 种植业比重过大;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 传统产业有待提升,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现代服务业的经济总量较小等。西部地区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发挥区位优势, 大力发展畜牧业、草业、果品、药材、蔬菜、花卉等特色产业, 发挥后发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着许多有利因素, 完全可以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特、稀产品的产品, 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同时, 优质原料的有效供给为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业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当前, 应以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目的,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深化企业改革,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不失时机地调整西部地区结构, 优化布局, 提高产品的市场化程度。

(四) 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目前, 全国陡坡地70%以上集中在西部地区, 每年输入黄河、长江泥沙的2/3来自西部地区。因此, 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任务很重。为了切实做好这项工作, 国家应加大投资力度, 改变目前补助标准、年限、数量不足的问题。对不同林种应实行差别补助标准, 限制经济林成本, 提高还林质量和效益。认真执行“谁退耕、谁造林 (草) , 谁经营、谁受益”和延长承包期50包不变的政策, 及时发放林草权属证明书, 给农民吃上定心丸。

(五) 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篇4:海岸大开发

至今亿万年。

山形定水势,

水域到山边。

只为水景美,

移山将海填。

从此归一统,

到处是屋檐。

他日飓风来,

考验建筑坚。

磐石尚塑造,

高楼岂不悬?

奉劝有智者,

人定要顺天。

''DEVELOPMENT'' IN THE NAME – AMBITION!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is the aim, make quick cash hidden by a ‘Brand’ name.

Bosses arrive with cement and sand, giving orders to destroy the beautiful land!

Make a Highrise concrete and glass is fast, ignoring lovely nature and the past.

Banks only seek quick profit, with speed and deadline - to fill their wallet!

Tourists arrive in this ‘Paradise’, discovering that THEY are the ‘Vermin and Lice’.

From KTV’s to Bars offering Vodka and Lime, to a place lost one day in time!

英文大意:一些地方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搞发展,目的只是为了赚快钱。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侵占了大片的土地,也毁坏了可爱的自然。慕名来此“乐园”的观光客,发现这里有着消磨时光的好所在——KTV、酒吧,这里有的是伏特加和酸橙汁。

(英文诗句由尼克撰写)

篇5:“西部大开发”的代价

如今很多中国人正在为“西部大开发”神魂颠倒,似乎终于等来了可以实现“腾飞”梦的时机。其实西部开发不是今天才开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人简称其为“兵团”)就是五、六十年代开发新疆的典型。

上一次西部开发

那次开发也可以被冠以“大”字,所谓“力度”不亚于今天。资金投入以今天概念衡量可能不算多,但那时社会的最大资源是人力,从这种资源衡量,投入是相当巨大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最初由十几万解放军官兵就地转业组成,随后由政府组织内地劳动力迁入而不断扩大。1956年仅河南一省就有5万青年被送到兵团。从1957年到1966年,兵团职工人数由17.8万人增长到80.8万人。其中国家有组织地大批调入的有:1959-1960年,安徽、江苏、湖北三省的青壮劳动力近10万人;1963-1966年,上海、天津、北京、武汉、浙江、江苏的青年学生12万人;还有复员士兵和转业军官8万人;饥荒时期“自流”入疆的21万人;职工子女9万人;以及12万名交由兵团“劳动改造”的犯人,刑满后大部分留在兵团。到1966年,兵团的职工加上家属,人口总数已达到148.5万人。

这一百多万的移民是什么概念呢?当今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移民数量是114万,大部分是就地安置,需要的资金在1000亿元以上,占三峡工程经费总数近一半。移民新疆比三峡移民路途远得多,当年的交通比现在又差得多,相对而言,付出的代价不会比今天小。包括一些现在难以想象的问题,如为了给最初留在新疆成为生产建设兵团的十几万军人成家,曾组织大批内地妇女进疆。仅1954年一年,山东就在“建国立家”名义下送进兵团6531名妇女。那些妇女的故事是什么,后来的命运如何,足以让人遐想。但仅从当时政府对西部的“投入”来衡量,“力度”由此可见。

再从所谓“政策倾斜”的角度看,虽然政府对兵团从人力物力上进行了大量投入,但是并不要求回报。在兵团建成并且已经可以自给之后,政府每年仍然给兵团拨款而不要求兵团上缴利润。每年拨款的节余和兵团自己的赢利都留给兵团扩大再生产。从1958年到1966年,政府给兵团拨款9.89亿元,兵团自己赢利9.77亿元。以当时的货币价值算,兵团得到的近20亿元超过现在的200亿元。政策的“倾斜”程度未必今天能够达到。

那一次开发,经济成果十分突出。这样一些数字可以说明:今日兵团总人口240万,职工90万6千人,现有耕地、果园102万公顷,这占今日新疆百分之三十的耕地和果园,完全是兵团在沙漠戈壁上开垦出来的;,兵团生产出整个新疆粮食产量的19.3%、棉花产量的41.2%、油料产量的28%、甜菜产量的43%;同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20多亿元;年出口7000多万美元;兵团有2800多个工业企业,拥有两万多辆汽车。它还在原本一无所有的戈壁滩上建起了一系列新兴城市,其中一些已进入新疆最重要的城市之列。

绿洲与水

那次西部开发集中体现在出现大片“绿洲”――即沙漠地区适于农业和人类居住之地。1949年,新疆的绿洲只有1.3万平方公里,今天则达到5.87万平方公里。增加的绿洲全是人造的,其中相当一部分出自兵团。兵团人爱夸耀自己“头顶蓝天,脚踏荒原,用一双手在大漠戈壁上开辟出绿洲”。不错,勤劳的手确实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比手更重要的是另一个条件――水。

新疆的大部分地区严重干旱,只是一些源远流长的大河两岸那些念珠状、条带状的绿洲内可以从事农业。不过天然绿洲一般早为土著居民占据,且人口密度相当高,不可能再有外来人插足之地,所以兵团要想开发新疆,只能靠自己从无到有造出新的绿洲。

造绿洲首先要做的是开河挖渠,把水引到适合开垦的`地区,那里才能成为耕地和人的定居点。在渠道引水的过程中,一般仅沿途渗漏就得损失一半水量。引了水并不能马上种庄稼,还要改良土质。新疆的土地多为盐碱地,农作物无法生长,因此首先要去掉土壤中的盐碱。兵团用的方法称为“淹灌洗盐”,即把土地用水反复浸泡,使土壤含水量饱和后下渗,将耕种层中的盐碱带到土壤深层。这种方法的用水量可想而知,每亩地仅洗盐用水就得数千立方米。土质改好后进行种植,所有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水只能靠灌溉。那时的灌溉实行所谓“大水漫灌”,即靠毛细渠道把水引进农田每一条田垄。这种灌溉方式每亩耗水至少也得上千立方米。

这样一种大量耗水的引水、洗盐和灌溉方式,造成耕作区地下水位上升,在一定时间以后,又会把洗盐时压到土壤深层的盐碱顶托上来,使其随地面蒸发回升到土壤表层,造成“次生盐渍化”。这种时间有时短到2-3年,被开垦的土地就无法再用,不得不弃耕搬迁。于是又重新找地方开渠引水、淹灌洗盐、大水灌溉,开始一个新的轮回。仅50年代,兵团由于次生盐渍化而弃耕的土地面积就累计近200万亩。那些弃耕土地开垦前本是有植被的,开垦过程把植被铲除一光,弃耕后就只能变成沙漠。不过那时的兵团人并不在乎,地有的是,水有的是,只要有勤劳的手,似乎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开垦,至于沙漠化,反正新疆就是个沙漠之地,再多一点算得了什么。

$False$

篇6:西部大开发新疆机遇

天山北坡地区:我国面向中亚、西亚地区对外开放的陆路交通枢纽和重要门户,全国重要的综合性能源资源生产及供应基地,现代化农牧业示范基地,西北地区重要国际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和对外合作加工基地。

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内蒙古草原、宁夏中部干旱带、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天山北麓、塔里木河上游等荒漠化防治区。开展以草原恢复、防风固沙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加强沙区林草植被保护、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工作,以及牧区水利设施、人工草场和防护林建设。

塔里木盆地:重点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加快石油和天然气产能建设,提高西气东输能力,适当扩大石油天然气化工规模,提升加工利用水平,建设库尔勒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

天山北部及东部地区:重点推进吐哈、准东、伊犁河谷煤炭东运、煤电一体化和煤化工基地建设,加快阿尔泰山铜镍及铅锌等资源开发,建设有色金属加工生产基地。

柴达木盆地:重点加强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扩大钾肥生产能力,发展氯碱化工、金属镁及锂、硼产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柴达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基地。

向西开放门户:深化新疆与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国家的合作,加快与内地及周边国家物流大通道建设,发挥上海合作组织作用。

把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及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等特殊困难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编制实施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加强与东北亚、中亚、东南亚、南亚地区互联互通的国际通道建设。强化现有线路扩能改造,有序发展高速铁路,建设西安至兰州、西安至成都、成都至贵阳等一批客运专线,兰新第二双线、成兰铁路、成昆铁路扩能等区际干线,蒙西至华中地区等煤运通道,拉萨至日喀则、格尔木至敦煌等西部干线。

国际铁路:规划建设中吉乌铁路、巴彦乌拉至珠恩嘎达布其铁路、玉溪至磨憨铁路、霍尔果斯口岸站,实施包头至白云鄂博铁路、南宁至凭祥铁路等扩能改造。

区域开发性新线:规划建设兰州至合作铁路、北屯至准东铁路、哈密至罗布泊铁路、哈密至将军庙铁路、长春至太平川至白音胡硕铁路。

运输枢纽:建设西安、兰州、乌鲁木齐、成都、昆明等集装箱中心站,建设成都北、重庆兴隆场、西安新丰镇、南宁南、贵阳南等路网性编组站。

西北机场群:建设乌鲁木齐西北门户枢纽机场,加强西安机场区域性枢纽功能,改扩建西安、西宁、银川、库尔勒、和田、乌鲁木齐、榆林、兰州、敦煌、庆阳、格尔木、哈密等干支线机场,迁建延安、汉中、安康、天水、且末、富蕴等支线机场,新建果洛、莎车、石河子、张掖、金昌、夏河、陇南、德令哈等支线机场。

重点调水工程:加快推进甘肃引洮等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新疆布尔津河西水东引、陕西引汉济渭、云南牛栏江滇池补水等工程,推动内蒙古引绰济辽、甘肃白龙江引水等工程前期工作。

加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青海湖流域、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和迪庆“两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推进塔里木盆地周边和准噶尔盆地南缘等防沙治沙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循环经济试点地区:积极推进甘肃循环经济示范区和重庆(三峡库区)、贵阳、榆林、石嘴山、石河子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建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开展六盘水、包头、鄂尔多斯、乌海、长寿、金昌、白银等资源型城市试点,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四川西部化工城、内蒙古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青海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重庆长寿化工产业园区、重庆永川开发区、广西贺州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云南昆明循环经济园、宁夏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新疆库尔勒经济开发区等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调整优化能源开发布局,重点建设鄂尔多斯盆地、蒙东、西南、新疆等国家重点综合能源基地,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提升能源保障水平。

加大大型煤炭基地勘查力度,加快建设陕北、黄陇、蒙东、神东、宁东和新疆等煤炭基地,优化发展云贵煤炭基地,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化露天煤矿和千万吨级安全高效矿井。鼓励发展清洁、高效、大容量燃煤机组,加快大型坑口燃煤电站和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加强煤层气、页岩气开发利用。科学布局煤制天然气、煤制液体燃料、煤基多联产示范升级项目,有序推进产业化发展。

加强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实施精细开发,重点推进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四川盆地等重要的油气资源战略接续区建设,稳定国内石油产量,促进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依托国内和进口石油资源,优化原油加工布局,建设一批千万吨级炼油基地,促进上下游一体化发展。积极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建设和完善一批大型石化基地。

煤炭开发与转化:建设陕北、黄陇、神东、宁东、蒙东、云贵及新疆等大型煤炭基地,建设陕北、彬长、准东、鄂尔多斯、宁东、陇东、锡林郭勒、呼伦贝尔、贵州等大型煤电基地,有序开展煤制天然气、煤制液体燃料和煤基多联产示范,稳步推进产业化发展。

石油天然气开发及加工:建设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石油生产基地,鄂尔多斯、川渝和塔里木以及青海等天然气生产基地,克拉玛依—独山子、兰州、乌鲁木齐、昆明等炼油基地,克拉玛依—独山子、兰州、彭州等石化基地,达州、长寿等天然气精细化工基地。

风电:建设蒙西、蒙东、甘肃酒泉、新疆哈密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推进青海、新疆、西藏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并形成若干大型钾肥生产基地,优化发展氯碱、磷化工等基础化工原料,大力发展精细化工。

钢铁:建设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四川攀西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推进重庆、昆明、贵阳等城市钢厂搬迁和酒钢、包钢、水钢、八钢升级改造。

纺织服装:建设新疆、陕西、四川棉纺织,新疆、内蒙古、宁夏、青海毛绒纺织,四川、重庆、广西、陕西、云南丝绸,四川、重庆、甘肃化纤纺织基地。建设陕西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新疆石河子和阿克苏纺织城、宁夏银川生态纺织园项目。

石化成套装备:建设德阳、兰州、宝鸡、西安、榆林、克拉玛依等石油化工设备及石油钻探设备生产基地。

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建设重庆、成都、西安、柳州、包头、乌鲁木齐等汽车产业基地。

新能源:建设乌鲁木齐、酒泉、重庆、成都、德阳、包头、西安、银川、昆明、六盘水等地风电装备、光伏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开发2.5兆瓦级以上风电机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物质液体燃料技术,建设云南、广西等生物质能源研发生产基地。

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发挥陕西关中、四川盆地、黔南低热河谷、宁蒙沿黄灌区、河西走廊、青海东部农业区等地区气候和资源优势,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科技优势,培育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强县,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节水灌溉工程:加强高效农田节水技术的综合集成,建设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甘肃中东部、宁夏中部干旱带、阴山北麓等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示范基地,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推广旱作节水技术,适当发展设施种植业,力争亩均节水达到80立方米以上。

稳步开展牧区水利试点,建设一批节水灌溉饲草示范基地。加快转变牧业发展方式,优化生产布局,推进传统放牧向舍饲、半舍饲和划区轮牧、季节性休牧相结合的方式转变。在内蒙古东部、新疆伊犁和阿勒泰等草原水土条件较好地区,积极推行划区轮牧,发展规模化、现代化草原畜牧业。在青藏高原东部、内蒙古中部、新疆天山南北坡、黄土高原等地区适度发展草原畜牧业,在贵州、云南稳步发展草地畜牧业。全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牧区畜牧业转型示范:启动实施内蒙古及周边牧区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示范工程、新疆牧区

草原畜牧业转型示范工程、青藏高原牧区特色畜牧业发展示范工程,支持肉牛(羊)标准化养殖小区(场)等建设,提高生产能力和水平。

牧业产业化:加快发展新疆、青海、西藏、宁夏、四川、云南畜产品加工业,重点支持内蒙古、新疆、宁夏形成千万吨鲜奶、百万吨肉类和万吨羊绒生产加工能力。

游牧民定居:加快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新疆、内蒙古等7省区的游牧民定居房、牲畜棚圈(暖棚)、饲草基地、贮草棚、青稞基地建设,争取到2015年未定居的游牧民全部实现定居。

木本粮油生产:以提高产量和优化品种结构为重点,在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新疆、甘肃等省区建设油茶、核桃、板栗、枣、柿子、油橄榄等木本粮油基地,加快山区综合开发步伐。

农村供电:用3年左右时间对未改造的农村电网进行全面改造,供电区域基本实现“户户通电”,基本解决西藏、青海、四川、云南、新疆等省区远离电网、居住分散的约120万无电户、500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支持西安—咸阳、成都—德阳—绵阳、永川—合川—江津、贵阳—安顺、酒泉—嘉峪关、乌鲁木齐—昌吉—五家渠、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城市一体化发展,推进贵安等新城新区规范建设。

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引导优秀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社会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工作或提供服务;每年重点扶持培养1万名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

继续支持办好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充分发挥其对内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平台的载体功能与带动辐射作用。

特殊经济区建设:加快新疆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实施特殊经济政策,促进产业集聚,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建设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扩大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

重点边境口岸城镇建设:支持广西龙州、靖西,云南勐腊、河口,西藏吉隆,新疆阿拉山口、塔城,内蒙古策克、甘其毛都等一批边境城镇口岸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边民互市贸易区、出口产品加工区等园区,提高通关能力,畅通边境口岸城镇与周边国家沿边地区经贸合作和技术交流。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支持西藏、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各项政策措施,推动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内蒙古、广西、宁夏等民族地区发展。不断加大中央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力度,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上一篇:南十字星大学MBA下一篇:孙超贤个人工作总结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