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的日全食作文

2024-04-13

震撼的日全食作文(通用11篇)

篇1:震撼的日全食作文

震撼的日全食作文

7月22日的日全食,一改全食带“躲避人群”的惯例,月球阴影从我国人口最稠密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掠过。此次日全食也是有史以来覆盖人口最多的一次日全食,在家门口就可以亲眼目睹日全食,另外的人也有机会看到不同程度的日偏食。这是国际天文年里最丰盛、最慷慨、最平民的一场天文盛宴。

7月22日日全食,我们这里是最理想的观测地。同学送来几副观看日全食的“防护镜”,借机做点宣传。同学的意思,是叫我将“防护镜”发下去,同学拿到后,填写一张信息单,完事。我没有按他的做。

这阶段正在作业,几乎每一个班级老师最头疼的是作业“粗心”。细致、细心实际上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作业素质、考试能力。我想到,利用这些防护镜,或许能做点事儿。

云层后面得太阳,它的光芒也不是区区的云彩与越来那个能够遮挡的,当放出钻石光芒的一瞬间,他在消失前闪现出最美的一刻,接着天虽然无比昏暗,但是它让我们坚信,它的美会给我们带来光明

是的,就短短的5分钟,它回来了,是那么可爱,那么耀眼,向天空般沉寂的心不再是“皓月当空的无尽”,而是太阳的威严,血与泪的威严,没有谁能够侵犯,好像要下雨的天空都不想哭了。

结束了,我的心却依然震撼,可惜不知下次日食什么时候!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篇2:震撼的日全食作文

5。12汶川地区特大地震,举国同悲。它给当地的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但是也呼醒了人的本性。这几天,抗震救灾的可歌可泣的场面在灾区每分钟都有。全国无论是在繁华的闹市还是偏僻的乡村,到处都可以看到激动人心的场面,捐款、捐物、街头献血……真正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民族之情。

早晨上学校,路过菜场,看到镇政府、镇民政科、镇妇联、镇敬老院的几位工作人员,在菜场门口放了一个捐款箱,举行募捐活动。

说实话,因为每天都从菜场门口经过,不时地看到市场管理人员向小商小贩收取摊位钱;看到一些老人,从自家田里挑点蔬菜来卖,被强行收取一些费用,心里总有点忿忿不平。有时到菜场买菜,看到商贩与顾客为了几毛钱而争得面红耳赤,心里总有点不屑;可轮到自己,被商贩少找回哪怕两角钱,心里又不是滋味。人总是这种特性:大方起来挥金如土,小气起来铢镏必较。

捐款箱刚放在桌子上,没做任何宣传,就有一位六十开外的独臂老爷爷捐出了十元钱。对他,我特别熟悉,姓姚,是我镇葛姚村人,七年前夏天,小麦脱离时,右手臂不幸被脱离机绞掉,生活十分艰辛。后来每天早晨从家骑车十几路到小镇来卖鸡子,下午就到乡下收鸡子,由第二天再来卖。靠一只手,上下车特别不方便。生意好时一天能赚头二十元,不好时只能赚几元十几元。老人边捐款边说:“这几天我天天看电视,灾区的人民太苦了!”

一位上学的红领巾来了,早晨的阳光映红了他的小脸。他把小手举过了头顶,手上拿着两元钱,这也许是他今天的零用钱。他把钱丢进了捐款箱,又向学校跑去,胸前的红领巾在迎风飘扬!

住在附近的老校长来了,老人今年已经八十一岁,精神矍铄。前天学校组织捐款时,他已经捐了一百元,今天看到在自家门口举行捐款,又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

一位来买菜的大婶搀着一个孩子来了,孩子两三岁吧,跑起路来一颠一颠的。老远就有人喊:“王大婶,你和孙子一同来捐款呀?”

“是呀!”大婶边说边从钱包里拿出二十元钱交给孙子。小孙孙高兴地拿着钱。大婶抱起孩子,让他把钱放进捐款箱。

菜场里的人渐渐多了,捐款箱周围围满了捐款的人。

谁能想到,在这最斤斤计较最讨价还价的地方,为了几分钱大打口水战的地方,竟然会出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

无论是从外地来的小商贩,还是家住附近,把自家田里的蔬菜拿来卖的大爷大妈;无论是卖肉卖鱼卖鸡的,还是常年在这里卖蔬菜水果的;无论是是卖熏烧牛肉的,还是常年在这里卖海鲜生猛的;大家都纷纷地慷慨解囊,你五元他十元。市场管理的几位工作人员,也把今天收的摊位费全捐了出来。

来菜场买菜的顾客一个一个到走到了捐款箱,上学的小学生、初中生,上班的老师、医生、职工、银行职员,他们也都走到了捐款箱,家住在菜场附近的居民也来了……纷纷献出了他们的爱心。

几位工作人员感动了!周围的所有的人都震撼了!在这里你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人面对特大震灾,万众一心所焕发出的惊天动地的力量!

篇3:震撼的日全食作文

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没有统一的考试,没有对学生的三六九等的分类排位。这就是呈现在一个中国记者眼前的美国教育。面对与中国教育截然不同的西洋景,种种的疑虑、困惑接踵而至,美国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这究竟是教育学者的危言耸听,还是对人与教育之间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

中国人是否认真反省过我们的教育?中国的教育有缺陷吗?如果有,在哪里?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全面谋划自己未来的民族,应该怎样审视我们为孩子提供的教育环境?

美国小学给10岁的儿子留的作业是写一篇论文,题目吓我一跳:《中国的昨天和今天》;学习二战史,美国老师竟然让10岁的孩子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种种躲闪不开的冲突与思考,我由此遭遇美国教育。

当我牵着10岁的儿子登上中国东方航空公司飞往美国洛杉矶的班机时,心中就充满了疑惑:我不知道在孩子这么小的年龄就把他带到美国去,是不是一个失策?一位朋友的劝告还响在耳边:最少应该让孩子在中国接受完基础教育再到美国,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最完整、最系统的。不少专家也认为,美国的高等教育很出色,而基础教育绝对不如中国扎实。

直到我把儿子送进了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内心的忧虑终于得到证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在学校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开眼的是儿子根本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女教师弗丝女士看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6年级以前,他的数学是不用再学了!面对她那双充满笑意的蓝眼睛,我就像挨了一记闷棍。一时间,真是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我的心就觉得沉甸甸的。在中国,他从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他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书包里没了负担,孩子精神上就更愉快了,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我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送给了我一个字正腔圆的答案: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的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已至此,总不能再把他送回国去呀,也只有听天由命了。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那些借来的书一边打着计算机,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作业?我忍不住凑过去看,儿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是:《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是一个小学生的作业?这样天大的题目,即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我严声厉色地问儿子这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

我一时语噎:真不知道让一个10岁的孩子去运作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干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偌大一个中国,它的地理和文化,它的历史和现状,一个10岁的孩子能说得清么?我只觉得一个10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弄这些大而无当的东西,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洋洋洒洒。我没赞扬,也没评判,因为我自己有点发蒙,一是我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使用的写作论文的方式,那时,我30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个作业又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边际可循,那这次真可谓是不着边际了。

儿子猛不丁地冒出一句:饺子是文化吗?

饺子?文化?我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答。为了不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真是没少下功夫,我们总算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计算机前煞有介事地做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样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我这个虎头虎脑、从来就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只是在饺子、包子上大做文章。

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很快就把文章写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10页,又是自己设计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那一本一本的参考书。

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特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他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

没有评价,既未说对,也没说不对。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儿子说,老师没有为我们而骄傲,但是她为我们而震惊。

是不是?儿子反问我。

我无言以对。心中始终疑疑惑惑:弗丝老师希望他们进入什么境界?

儿子6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是作业,这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开始对美国的小学教育方式有了一些理解。老师正是在通过这些设问,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引导他们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

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情景: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有些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介绍这两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审视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弗丝女士:你们怎么不让孩子们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我上小学时,可没少背课文,没少背教科书的要点。

弗丝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不禁想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他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整整5年,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的奖学金。他曾对我说:我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我想,他感受的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施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惶恐和茫然。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在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与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代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

1995年,我回国后,将自己对美国小学教育的观察与思考写成一篇小文章——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出乎我的意料,就是这样一篇小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中国最火爆的周末报纸《南方周末》转载了这篇文章,中国教育部的机关报纸《中国教育报》转载了这篇文章,全国上百家报刊和网站转载了这篇文章,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文摘刊物《读者》与我签订了向他们终生授权转载我的文章的合同,一些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引用了这篇文章,一些探讨中国教育改革的书籍也收录了这篇文章。我当时还在想:这年头中国是怎么了,我写的那么多反映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度报道都没有什么反响,一篇小小的文章居然这样引人注意。中国人可能还是需要看些轻松的东西吧!

不过,我很快发现,那篇小文章之所以有点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是因为它恰恰触动了我们中国人心中最为沉重的事情。

文章发表后的几个月,我当年就读的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举行40周年校庆,我的一个小学同学把她的女儿带来了,小姑娘眼睛里分明带着种种不情愿的神色,大概是被母亲强迫而来的。我的这位同学这些年来让这个女儿折腾得苦不堪言,小姑娘就是喜欢英语,对别的课程没有兴趣。马上要中考了,当妈的急得茶饭无心,每天都与女儿较劲:你光是英语好,别的科目不好,不也是考不上好学校?

大概是做母亲的情急之下唠叨太过,弄得母女关系十分紧张。我安慰我的同学,让她换个思维方式,给孩子一些自由。我说到了我的儿子,说到了美国的小学教育。

这个小姑娘在一旁听着,突然睁大眼睛,惊异地看着我,问道:叔叔,你是不是写了一篇文章,说你的儿子在美国上小学的事情?

我说:写美国小学的文章可不少,你看的是哪一篇?

小姑娘说:文章有一段是这么写的: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是不是这篇文章?

我很吃惊,一个小姑娘怎么把这么长的一段话都背下来了?我告诉她,这篇文章是我写的。

小姑娘有些雀跃地说:叔叔,你知道吗?我把这段话用刀子刻在我的桌子上了。我是在《读者》上看到这篇文章的,看了很多遍,都快给背下来了。我想,我要是在美国的学校上学就好了!

一个孩子,竟然用小刀把描述美国教育的一段话刻在桌子上,这是为什么?她究竟被什么所打动?

与孩子聊起来,方才知道,他们的课业太沉重了,以致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或者想做的事。学校对她们的管理也太严格了,甚至不让女孩子留长头发,进校门有人专门检查。这个小姑娘无法想象,世界上居然有不用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的地方!有鼓励孩子们给总统决策提意见的地方!孩子太渴望在学习中能够自主、能够轻松、能够快乐了,他们太渴望呼吸自由的空气,太向往课堂外那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了!

后来,我的小侄子的经历,也给我上了一课。

那年7月,小侄子从小学毕业,正赶上中国开始倡导素质教育,小学生升中学一律取消考试,就近分配。

按照地理位置,我的小侄子可能被分到他们住处附近的一个臭沟学校,这是全家都难以容忍的。于是,一家人动用各方关系,历经周折,才找到京城一所有名的寄宿中学,交了3万元赞助费,把小侄子送了进去。

大人们终于释然,似乎这3万元买来了小侄子的前途。我问我弟弟,这年头不是都开始素质教育了吗?你们还花这种钱,费这种精力干什么?

我弟弟一脸苦涩地说:什么素质教育啊,孩子高中毕业还不是要考大学?考大学还不是要看分数?你不给孩子找个好中学,不是耽误他一辈子?

我无言以对。

小侄子进了新中学,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原本聪明活泼的孩子,每个周末回家,都像霜打了的茄子秧似的,没精打采。到了星期天晚上送他回学校时,常常哭丧着一张小脸。以至于后来竟要父母做说服工作,就像当年送他上幼儿园一样。有几次孩子还掉下眼泪来。

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受不了这个学校,纯粹是个集中营。把学校说成集中营?这太过分了!于是大人们开始教育孩子。

但小侄子倒振振有词地控诉起学校:晚自习从6点半到9点,做完作业只许看教科书,其他所有的书都不让看。小侄子噘着嘴说:教科书有什么可看的?前面的内容全知道,后面的内容都不懂。每周只有两节体育课,连玩的时间都没有!

控诉完,小侄子还大放厥词:不让我们玩,就是剥夺儿童的人权!

大人怕这孩子童言无忌惹恼了学校,于是教育他说:你懂什么是人权?让你上这么好的学校,你还觉得剥夺了你的人权!你没看电视上那些非洲孩子,饭都吃不饱。你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就欠把你送到那儿去过几天!

没想到,这一下小侄子倒来词儿了:我还想去非洲呢,我还不知道非洲什么样儿呢!电视上的非洲我都看不到!学校也不让看电视,连广播都不让听!有一个同学带了一个小收音机,被发现后当场就没收了。

小侄子愤愤地说:现在倒好,我不仅不知道世界大事,就连国家大事也不知道。和傻子一样,还当共产主义接班人呢。

我对他说:你这个年龄不把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还想做什么?我们年轻时候正赶上“文革”,上山下乡,中国的书只能看毛选,外国的书只能读马列。想学文化知识还不行呢,你们现在多幸福。

没想到小侄子一脸老成地叹息道:你们那个时候才幸福呢,不用考试,不用受我们这样的罪。

我有些吃惊:我们的教育怎么把今天的孩子弄得如此不知好歹,竟然向往起“文革”那样的文化荒漠?

有一次小侄子还说出了更为极端的话:你们再让我上这个学,我就会死!这让全家人都吃了一惊。我心中产生的疑问也更加深重了:中国教育何至于如此残酷,竟然让天真烂漫的孩子会想到了死?

同学的女儿与我的小侄子的事情,使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的教育。我发现,中国的基础教育越来越走向一个极端,分数被抬到一个越来越高的地位,孩子们被越来越紧的紧箍咒勒得喘不过气来,他们每天被拴在桌前十几个小时,原本天真烂漫的童年陷入过度沉重的学习苦役之中。要说小侄子的话也有几分道理:他们拥有的天地太狭小了,他们离课堂外那个精彩的世界也太遥远了。

我们为什么只把学生的视野、思维甚至行为的准则限制在如此狭小的教科书、课堂和校园之中?

我真是担心,在这样的禁锢之下,让孩子们为了几门课程的考分而耗尽他们能量无限的生命,其结果恐怕不止是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不只是让孩子们生出敌视教育的心态,更可怕的是造成了孩子们狭隘的眼界和心胸。一个孩子比身边的同学高出几分都会受到奖励,以至于他们可以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这些为今天的考题活着的孩子在人类明天的文明进程中会居于什么位置?

我们真的必须剥夺孩子们的轻松和快乐,真的必须让他们与精彩的现实世界隔绝开来,才能使他们成才吗?

儿子在美国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学校举行了一次家长会。这次家长会与我在中国参加过的家长会完全不同,班主任弗丝女士导演的故事让我在惊异之中,重新认识着孩子,重新认识着自己,也重新思考着我们的教育。

那是儿子在美国小学上6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带回一个学校要开家长会的通知。儿子告诉我,老师说了,家长必须出席。

这可是不容易,孩子在美国小学呆了快两年了,这是第一次开家长会,我当然要认真对待。我在脑海里习惯性地整理了一下对儿子成长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的看法,特别是归纳了一些我对儿子到美国后在文化冲突下面临的一些特殊问题。心想,开家长会时,到了老师面前,免不了要分析一下孩子的问题,我要争取主动,对孩子的剖析包括向老师请教的问题都要有的放矢,别让美国人觉得我们中国人对孩子不关心、不重视,也别让他们觉得我们中国人到了他们美国的地面上就不懂教育了,我们可是一个有着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拥有源远流长的文明呢!

开家长会的那天,我没有忘记带上笔记本和两支笔,这是我在中国养成的习惯,参加家长会和我参加各种考试时一样,一定是两支笔伺候,以防不测。在中国,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讲的话,我都要记在本子上,争取一字不漏。我相信,老师的话是教育孩子的金科玉律,哪怕忘记一条,或许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所以我一定要记录得很完整,以便回家准确传达给孩子,自己也好反复领会其中的深刻道理。

开家长会的那天晚上,我提前赶到了孩子的学校,走进会议室一看,气氛有些别样。会议室里又是气球又是彩带的,不像是家长会,倒像是开联欢会。

尽管心里直犯嘀咕,但心里又想,这不是在美国吗?遇到什么西洋景也就不奇怪了。美国佬什么花样不能搞啊,思维方式不一样嘛。

班主任弗丝女士已经在会议室里等候了,见到每一个孩子的家长进来,都是带着微笑,一阵寒暄,忙得不可开交。人来得差不多了,班主任走到前面,宣布会议开始。

这时我才发现,孩子们也和家长坐在一个会议室里,而且老师也丝毫没有让孩子们退场的意思。我有些不解,这不是家长会吗?怎么也让孩子在这里待着!一会儿要是谈起孩子们成长中的问题,难道就让他们当面听着吗?美国佬这是什么路数啊?不是尊重所有的个人包括孩子的人格与隐私吗?

班主任弗丝女士是教育学博士,我和她很熟悉,特别熟悉她的那种作为教师的职业性微笑,这种微笑不仅给你一种平静和安全的感觉,而且给你一种信心和鼓舞。当年儿子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们征求她的意见,是让孩子进美国的普通小学,还是让孩子进双语学校?弗丝反对让孩子进入双语学校,她带着微笑却不容置疑地说:请相信孩子的语言能力,就让他在我们这所公立小学里上学吧。有一天,你们会突然发现,他已经在用熟练的英语与同学们聊天了。你们不要担心他的英语,要担心的恰恰是他的中文。

篇4:奇妙的日全食作文

在7月22日大约9点,我们全家怀着期盼的心情站在空地上。看着周围,人们站在街上,纷纷抬头仰望着太阳。花儿争奇斗艳,柳树摇头晃脑,草儿在大地妈妈的怀中欢快地跳舞,大地上一片生机勃勃。哦,原来它们都在迎接日全食啊!

街道上,人们正用“十八般武艺”观测日全食。有的用墨镜,有的捧出一盆墨水,还有的用x光片。

一开始,太阳的一角变黑了,好像被什么东西咬了一口。我兴奋地说:“日全食来了!”慢慢地,太阳越来越黑,就像一个胖胖的月牙儿。人们虽然已经满头大汗,但激情不减,依然抬头望着慢慢被遮住的太阳,等黑了一半的时候,太阳就像是一只小艇。这时大地也暗了下来,花儿垂着头,小草眨眨睡意朦胧的眼睛。后来这个缺口越来越大,天也越来越暗,光芒四射的太阳变成了一把细细的镰刀,又如一只黄金香蕉,更似一弯皎洁的明月。最后,太阳只剩下一点点了。

这时,街上响起了鞭炮声,弟弟奇怪地问我:“姐姐,为什么要放鞭炮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以前的时候,日全食来了,人们都以为是天狗把太阳给吃了,放鞭炮是为了让天狗把太阳吐出来,并把它驱走。而现在放鞭炮是为了庆贺,庆贺科技发达了,人们不再迷信了。”

我一直盼望贝利珠的到来,看看它的美丽,可却没能盼来,因为我们这是日偏食。

后来,月亮慢慢移开了,太阳也变回了光芒四射的样子,花草树木也重新打起了精神。

篇5:奇妙的日全食作文

日食还没开始,我家旁边的天艺幼儿园楼顶上就聚集了一群人,拿着天文望远镜,带着观测镜,顶着遮阳帽在等待日全食。他们等,我也等呀。盼呀盼,终于等到了日全食。电视上显示的太阳缺了一小块,蜻蜓以前只在岸边低飞,但是现在却在湖面上低飞,很不合常理。窗外的知了不停地叫。

再等了10分钟,太阳已经缺了一半了,窗外的知了不停地叫。温度下降了,风也大了,西湖起了波涛。

9:20,天渐渐暗了下来,我在家里能听到“呼——呼——”风吼的声音。知了依旧每隔一分钟叫一阵,鸟儿也时不时叫几声。窗外的路灯也亮了起来。不过,我家旁的城隍阁还没亮灯。

9:32,太阳只剩一线了,变成“日芽”了,天已经黑了下来。

9:34,太阳已经被月亮完全遮住了,城隍阁掩埋在一片夜色中。我在家伸手不见五指,窗外只有路灯与车灯闪烁着。世界一片寂静,就连知了也不叫了。

虽然现在的太阳稍微亮了一点点,但是知了还是不叫。我等啊等,终于,大地又亮了起来,太阳又重新绽放光彩了,知了也开始唱歌了。日全食结束了。

篇6:奇妙的日全食作文

7月22日一次300年难得一遇的日全食天文奇观可在我国长江流域许多地方看到,杭州地区是最佳的观测点之一。这次日全食是21世纪全食时间最长的一次,从初亏到复圆长达二个多小时,在杭州地区发生的食甚长达5分多种。许多人都期待着观看这次天文奇观。

为了迎接这次日全食,我们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预备了专用的观测镜;制作了小孔成像的工具;备好了温度计;还在网上查了许多日全食的资料。我和爸爸还到11楼楼顶和小区的操场上寻找最佳观测点,最终我们将观测点选定在小区操场的东北角。这天早上天上的云层很厚,到了8点半了,太阳还是被云朵给遮住了。这时我很着急,真想变成超人,飞到天上将云朵拔开。在我们焦急地等待中,有一片云移开去了,我们久违地太阳终于露出了脸。这是正是初亏阶段,我看见太阳已经缺了一角,好像一只大皮包。在小孔成像工具的白纸上也清楚地反映出了太阳被日食的变化过程。有许多人通过我们的小孔成像工具在欣赏日全食。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慢慢地从大皮包变成了弯弯的眉毛,在不知不觉中,天色慢慢暗下来了。在快要全食时,我看到了美丽的贝利珠和钻石环。在食甚的时候,天空突然黑了下来,像有一条黑布将天空遮住了,我们一下子进入了晚上时分。在场的人们都发出了快乐的欢呼声。我们观测用的温度计显示周围的温度从32℃下降到了30℃,仅降低了2℃,这比资料上介绍的可能下降的温度要少很多。大约5分钟过后,太阳又渐渐地露出了,大地又回到了早上。这时,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和无限风光,也让我感知了天文现象的美和神奇!

篇7:难忘的日全食

我回答说:“我不知道。”

爷爷说:“你每天看电视,为什么不看有关今年要发生日全食的节目呢?”

我连忙在电视上搜寻介绍日全食知识的节目。通过电视节目,我似懂非懂地知道日全食是一种天文现象,也就是太阳、月亮、地球如果运行到一条直线上,月亮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月亮挡住了太阳光线,使地球一些地区处于月亮的阴影中。在阴影中的人们看不见阳光,感觉白天就像夜晚一样。今年的日全食从西向东,沿长江一线经过,我们正处在观看日全食的最佳区域。

我又兴奋又紧张,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7月22日,我早早地起床了。这天天气非常晴朗,蓝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耀眼的太阳从东方升起。8点20分钟左右,人们纷纷走到户外,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都在议论日全食的事情,有的拿着烧氧焊的墨镜,我和爷爷也拿着早已准备好打有小孔的白纸,迎着太阳,让阳光透过小孔照在背景纸上。

突然,我发现在背景纸的亮点下方出现了一个小缺口,同时听到许多人惊呼:“日全食开始了!”爷爷告诉我,小孔成像原理是通过小孔的影像是倒影,太阳的初亏实际上是在上方。我又跑过去借别人的墨镜观看。

果然,太阳的上方有一个缺口,而且越来越大。正像传说里的天狗吃日,太阳一点点被吃掉了,直到完全变成一个黑色的烧饼。天色暗了下来,天空出现星星了,气温也低了许多,我感觉身上有了一阵凉意。一群鸡不知所措,都纷纷回家进笼了,树上的鸟儿叫个不停……

观看日全食时的人们都聚精会神地仰望天空,不时发出欢呼。大约过了五分多钟,“黑色太阳”的上方露出一点亮光。这时光芒四射,夺人眼目,非常壮观,我急忙戴上墨镜,看着太阳渐渐由小变大,直到复圆。啊,时间怎么这样快!时间啊!再停一会儿吧,让我多看会儿……太阳又恢复了原样,大地一片光明。观看的人们慢慢散去,而我却仍然站着不想离去……

虽说日全食发生只是几分钟的事情,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懂得了一些知识,特别是日全食的几个阶段,什么是初亏,什么是食既,什么是食甚,什么是初光,什么是复圆等等。也使我知道大自然还有许多秘密,需要人们去破解。我一定努力学习,长大了当一个科学家。

篇8:神奇的日全食作文

今天我早早地起了床,打开电视机等待着日全食现场直播的开始。

电视里的专家介绍,日全食是千年一遇的天象,其中一次日全食的过程可以包括以下五个时期: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当日全食的时候,天空中会出现贝利珠和钻石环等美景。

我观看的电视频道现场直播的是杭州安吉上空的日全食。九点左右,日全食开始了,我心里特别兴奋,心想:这是千载难逢的日全食,我出生在这个世纪,实在是太幸运了。这日食,就从初亏开始了,那太阳好像被天狗咬了一口,真有趣!渐渐的,太阳的缺口比原来的大了,天色也比原来的暗了。看这天狗真馋,吃了一口还想吃。接着,太阳的身子几乎被月亮占据了一大半,天色也变得黑沉沉的,当地的气温也随之下降。

日食过程连续不断地缓慢进行着。忽然,这太阳就像初一的月亮,弯得像一个小朋友那笑眯眯的嘴巴。接着,奇迹出现了!月亮把整个太阳遮住了,天空顿时变得一片漆黑,就像夜幕降临,安吉的白天变成了黑夜,人们的欢呼声响彻云霄。我也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哇!太棒了!太奇妙了!”一转眼功夫,太阳又开始发出光芒了,这时,贝利珠美景出现了!电视里的主持人在激动地介绍着,我也高兴地喊着:“妈妈,快来看呀,这就是贝利珠美景!”妈妈闻声跑来,一看,也呆住了,还啧啧赞叹道:“真的,这可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美最奇的景象。”

慢慢的,月亮离开了太阳,日全食就从复圆这个阶段结束了……

篇9:神奇的日全食作文

日全食就是某一行星遮住了太阳,两个行星在公转时太阳被遮挡慢慢变成牙状、变黑、又变回原形。完全遮住太阳时叫食甚,那时白天变成晚上,天空一片漆黑,动物也惊恐万状。

今天早上,妈妈告诉我晚上会有百年难遇的日全食,我便盼着早点到晚上。到了中午的时候,下了一场倾盆大雨。我想,完了,完了,日全食看不成了。

果然,晚上吃饭时,西边的天空乌云密布,厚厚的云恰巧堵在太阳的地方,只有一点点的空隙。我心里默默祈祷,等会云千万要散开啊!让我亲眼看看这百年不遇的奇妙景象,可是天空上黑黑的云告诉我,天空不会晴。

果然,老天还是阴沉着脸,成心不让我们看,唉。

吃完饭,妈妈提议说:“既然看不到,那我们就出去感受一下吧。”于是我和爸爸都表示赞同。刚出院子,天就渐渐黑了下来。街上的商店都开了灯,月食进入了食甚。大约持续了两分钟左右,天空就又回到了开始时的黄昏状态。

篇10:神奇的日全食作文

我也迫不及待地拿着脸盆,看着天空。9点多了,太阳光渐渐被月球挡住,就像一个红色的大苹果被慢慢咬掉了。天一下子变暗了,从来没见过日全食的我,有一种神秘的感觉

听爸爸说,日全食有五个过程: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

初亏是月球开始遮挡太阳的时刻,食甚是月球将太阳挡掉最大部分的时刻,复圆是太阳恢复圆球的时刻。

在食甚的时候,月亮把太阳挡住了,可是外边还有一圈白色的光,还有一颗圆圆的珠子。心想:太阳比月亮大,月亮没法遮住太阳。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爸爸,爸爸笑着告诉我,这种现象叫贝利珠(又名:钻石戒)。当太阳和月亮重叠在一起时,这种现象是必然的,外边的光,和那圆圆的珠子,连起来就是一个“钻石戒指”啦!爸爸还说日全食五百年才一次,我们好幸运哦!!

篇11:日全食的历史故事

日食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天象,当月亮绕着地球转时,恰好走到太阳前面,遮住了射向我们的太阳光,就会形成日食。每次农历初一,都要“日月合朔”,但月亮运行的轨道与黄道(太阳看上去在星空中走的路线)有5°多的夹角,所以月亮在太阳前面经过时,常常不是偏上就是偏下,只有在个别情况下,月亮才会遮住太阳。就地球上一个地方来说,平均5年左右,才有机会看到一次太阳被部分遮住的“日偏食”。

至于太阳全被遮住的“日全食”就更罕见了。从地球上看去,月亮的轮廓与太阳大小差不多,月亮离地球远一些时,月亮看去比太阳小,月亮从太阳中心经过时,就会发生“日环食”,这时太阳圆面仅剩下一圈明亮夺目的光环:月亮离地球近时,月亮看去正好比太阳大,月亮从太阳中心经过时,就会发生“日全食”,这时月亮把太阳严丝合缝地遮住,太阳的明亮光盘看不到了,但还能看到太阳周围黯淡的大气。由于月亮走得很快,日全食一般3~5分钟就结束了,短的甚至只有几秒钟。每次发生全食时,月亮本影的尖锥刚好扫过地球表面,形成一条宽几千米到上百千米的“全食带”。就地球上一个地方来说,平均250年,才能被全食带扫过一次,也就是说,有机会看到一次日全食。

日全食不但罕见,而且在所有天象中最引人注目。全食发生时,立刻天昏地暗,如黑夜降临,其过程简直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所以在不知日食成因的古代,曰全食的发生会让人极度恐慌;而近代和现代,对天文学家来说,日全食是探测太阳大气的绝好机会,也是普通人翘首盼望的壮观天象。正因为它这样罕见而惊人,所以有些日全食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历史上几次重要的日全食现象。

“仲康日食”——让天文官丢脑袋

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设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进行天象观测了。其目的一是了解日、月的运行规律,制定尽可能精密的历法以满足农耕的需要;二是古人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有人格的神,天经常通过星象上的变化给人间以警告。因此,各代朝廷都有庞大的司天机构日夜监视天象的变化。天文官是人间君王“通天”的媒介和信使,朝廷对于天文官的期望往往很高,天文官也时刻不敢懈怠。

话说夏朝之时,第四位君王仲康时代,一天中午时分,人们突然发现,原本高悬在天空光芒四射的太阳,光线在一点点减弱,仿佛有个黑黑的怪物在一点点地把太阳吞吃掉——这是“天狗吃太阳”了!百姓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凶险天象,个个惊恐万状,急忙聚集起来敲盆打锣,按过去的经验,这样就可以把天狗吓走。

对这一天象最为恐惧的还是朝廷和天子。那时,朝廷已经形成一套“救日”仪式,每当发生日食时,监视天象的天文官要在第一时间观测到,然后立刻以最快的速度上报朝廷,随后天子马上率领众臣到殿前设坛,焚香祈祷,向上天献祭以把太阳重新召回。可这次,时间过去了好久,大家眼看着太阳一点点消失,无尽的黑夜就要笼罩大地了,文武百官和仲康大帝都已聚到宫殿前了,却独不见天文官羲和的身影。已经错过了最佳救护时间,仲康大帝顾不得多想,连忙主持开始了救护之礼……

“天狗吃太阳”终于结束,身负重任的羲和仍然不见人影。几个差役赶到清台(当时的天文观测台),好不容易把喝了一夜的酒、烂醉如泥的羲和架到宫中。仲康大帝问明情况,才知原来是羲和酗酒误事,顿时大怒,立刻下令将羲和推出斩了首。

这个故事记录在中国最早的一本历史文献汇编《尚书》里,而且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次日食记录(很可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被称作“书经日食”、“仲康日食”。此次日食可能发生在公元前1961年10月26日,据现代天文方法推算,日食发生在中午,全食带恰好穿过中原地区。

世界各民族早期对日食的解释几乎都一样,认为是妖怪吃掉了太阳。那妖怪,除了中国说的“天狗”外,还有北欧人想象中的“天狼”,东南亚人说的青蛙,南美印第安人说的美洲虎,西伯利亚人说的吸血僵尸,印度人说的怪兽等等。美国的奥吉布瓦印第安人更有趣,他们在举行日食救护仪式时要向天发射带火焰的箭,据称是想重新“点燃”太阳。

“泰勒斯日食”——阻止了一场战争

公元前6~7世纪,居住在伊朗高原上的米底人建立起一个米底王国。米底王国一度很强盛,向西征服了亚述帝国,然后继续向西进兵小亚细亚,遇到了新对手吕底亚王国。吕底亚王国濒临爱琴海东岸,即今天土耳其的西北部,也是个很强盛的小王国。面对侵略,吕底亚人拿起武器顽强抵抗,战役一个接着一个,这样一打就是5年,双方士兵大量阵亡,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明知这样耗下去只会两败俱伤,但谁也不愿先退让求和。

一天,两军正在进行激烈的厮杀。忽然,士兵们发现,一个黑影闯进入圆圆的日面,把太阳一点一点地吞食,眩目的太阳光盘逐渐减少,大地的亮度慢慢减弱,好像黄昏提前来到。随即,太阳全被吞没,顿时天昏地暗,仿佛夜幕突然降临,一些亮星在昏暗的天空中闪烁。士兵们从来没见到过这种景象,顿时惊得目瞪口呆,在茫茫的“黑夜”中停止了厮杀。虽然过了不久,太阳就重新出现,日全食很快就结束了,但双方认为,这是上天不满两国的战争而发出的警告。双方的首领决定握手言和,签订了永久的和平契约。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就这样因偶然遭遇一次曰全食而化干戈为玉帛。

这个故事记载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著作《希波战争史》中。根据背景信息,天文学家推算出这次日食发生在公元前585年5月28日。这部书中还记载说,在爱琴海东岸米利都的著名学者泰勒斯预报了这次日全食。米利都属于古希腊城邦。此时,古希腊的文明正跨入自己的辉煌时代,泰勒斯作为一个先驱者,在哲学、数学、天文学、工程、政治等领域都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因此,如果说世界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是谁,应该非泰勒斯莫属。

泰勒斯预知了这次日全食后,打算利用当时人们对日食的恐惧心理来消除战祸。于是,他向交战两国宣布:“上天对这场战争十分厌恶,将用遮盖太阳的办法来向你们示警,若你们再不休战,将有大难临头。”结果,交战时真的发生了日全食,战争也由此结束了。那么,泰勒斯是怎样预知这次日全食的呢?难道他那时就精确掌握了日、月的运行规律?后人对此做过种种考证,推测泰勒斯可能是使用古巴比伦人发现的沙罗周期(即:日、

月食经过18年11天又8小时以后会重复出现)来预报的。不过沙罗周期只是个近似周期,特别是日全食,全食带很窄,同一周期里每次发生的位置都不一样。看来,如果说泰勒斯作了预报的话,也是侥幸说对,因为全食带恰好落在两国交战的战场上。

泰勒斯是否真能预报日食,人们一直议论纷纷。有人认为,泰勒斯真的做出了精确的预报,于是进一步认为:古希腊科学诞生于公元前585年5月28日,或者干脆说人类科学诞生于公元前585年5月28日。不管是不是真的如此,这种说法至少可看出,对日、月食的认识和成功预报是人类历史上多么重大的事件!

“万目惊看白昼星”——古代诗歌中的日全食奇景

明清以前的天文历法家尚不能预测全食带,当然更谈不上去专程观测日全食,所以绝大多数天文学家终生没有见过日全食。因为这个缘故,古代对日全食的记载非常少,不过,在古代诗歌中有一些很生动的日全食描写。这类诗数量很少,弥足珍贵,我们从中选择几首,来体会一下古人眼中日全食的精彩和壮观。

谁撤天门虎豹扃,群妖食日上青冥。一眉不及黄昏月,万目惊看白昼星。

这是宋代诗人艾性夫作的《日食》,民间虽然称日食为“天狗吃太阳”,但诗人仅借用这种说法,又不受此局限,说:是谁把天上关虎豹的门闩打开了?让群妖吃了太阳!看,光芒万丈的太阳慢慢缩成了比新月还要细的一弯蛾眉,天昏地暗,随后,许多星星出现在昏暗的天穹上,引得万众举目,惊慌不已。

再看明代王族朱权的《日蚀》,与上一首有异曲同工之妙:

光浴咸池正皎然,忽如投暮落虞渊。青天俄有星千点,白昼争看月一弦。

“咸池”、“虞渊”出自《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呖谷,浴于成池”,“日至于虞渊,是谓黄昏。”此诗说,太阳行在中天,正如古人说的浴于咸池,光焰四射之际,忽然却如沉入西海一般,顿时暮色苍茫,俄顷,深青色的天幕上现出无数星星。天空出现星星的时间虽短,但偏食的时间很长,太阳或像一钩弯月,或像半规弦月,引得众人引颈争看。

《全宋诗》中,收有一位叫“五迈”的作者的诗《甲戌九月,日有食之纪异三十韵》,其开头写道:

甲戌九月秋,朔旦风灾眚。孛彗犯太阳,凄凄如月冷。

方其如亏时,宛然虫食皿。食之至於既,当空悬黑饼。

仿佛存圈子,中陷犹枯井。云间星疏见,草木森弄影。

天地寂无声,疑似非人境……

诗中把日全食的过程、天地的景象描写得非常生动。尤其是诗中明确给出了日食发生的时间:甲戌年九月朔,甲戌年是宋宁宗嘉定七年,该年九月朔,公历是1214年10月5日。查《日月食典》,这次日食是日全食,全食带在宜昌、南昌、福州一线上扫过。

这首诗出自南宋,南宋时有关日全食的诗还有多首,因为这时国家积贫积弱,偏安江南,那种朝不保夕的心态,使人们对日食格外关注。南宋末年一位诗人陈普在他的《壬辰日蚀》诗中就写道:“忆昔度宗皇帝时,十年十三日食之。”10年就发生了13次日食,是够频繁的,这对南宋的灭亡也起到一定的心理影响。

近代日食——“太阳元素”的发现与广义相对论的验证

在古代,观测日食主要用于确定初亏、复圆的时刻以修改校正现有的日、月运行历表,这样,日偏食就足够了,对日全食,除了观赏价值之外,人们不知它还有什么“用途”。

人们早就注意到,日全食发生时,黑黑的月轮外面总有一圈银白色的光晕,所以中国古代典籍中有“日食既而黑,光反外照”、“月正掩日,光从四面出”等记载,太阳被遮住了,怎么还有这么多的光泄露?人们一直没有意识到这圈光晕有什么意义,以为不过地球高层大气的折射现象,或是一种光学幻觉,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则认为是月球上大气的散射光。

直到1860年,科学家通过日全食时的天文照相,才证认这些光晕既不是地球大气,也不是月球大气造成的,而是太阳大气的影像。离太阳远的光晕称“日冕”,近的突起称“日珥”,再贴近日面的叫“色球层”。从此短短几分钟的日全食成了天赐人类的礼物,成了研究太阳大气的宝贵机会。特别在月轮完全遮住日轮或日轮刚好要露出的一刹那拍摄的太阳大气光谱,更为珍贵,称“闪光光谱”。全世界的天文学家积累的资料到现在加一起也没有十几分钟。不少观测过多次日全食的天文学家竟没看过一眼日全食的景象,因为操作仪器太忙碌了,根本没时间抬头。

1868年8月18日,在印度可以看到一次日全食,法国天文学家让桑带了很多笨重的仪器,不远万里赶到印度进行观测,全食发生时,他把分光镜对准黑色月盘边缘突出的红色火焰(日珥),拍照了一系列彩色的线条——日珥光谱。事后他分析这些光谱时,发现其中有一条黄色的谱线,不在当时已知任何元素谱线的位置上。随后,他用太阳望远镜观测太阳光谱,又观察到了这条黄线,不久英国天文学家洛克耶也在太阳光谱中发现了这条黄线,他认为这是太阳上一种特有的元素的谱线,于是将其命名为“氦”(来自希腊文“太阳”,意为“太阳元素”),元素符号定为He,这是首次在地球以外发现的新元素。

人们一直以为氦在地球上不存在,哪知26年后,英国化学家拉姆塞从地球的钇铀矿的燃烧光谱中也发现了这条黄线,证明了地球上也存在氦。氦作为唯一先在地球以外发现的元素,证实天上、地上元素完全对应,这是继万有引力定律后又一次证明了天、地的统一现象。

1919年发生的一次日全食十分著名,因为通过这次观测,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天才理论——广义相对论。

1911年,爱因斯坦预言,当恒星的光从太阳表面掠过时,太阳的巨大引力会使光线有一个小小的偏离。1915年,爱因斯坦完善了他的广义相对论,计算出星光在掠过太阳表面时所产生的偏折角度为1.75角秒。爱因斯坦的大胆设想很难让人接受,当时,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被认为是正确无误的。牛顿力学认为,月球绕地球运行是因为月球受到地球引力的吸引,但广义相对论却认为是地球的质量扭曲了附近的时空,月球是在弯曲时空中走出了一条阻力最小的曲线,就像火车的铁轨变弯曲后,火车自然沿弯衄的铁轨运行一样。

爱因斯坦的理论是正确还是错误呢?唯一的办法是用观测来证实,可是太阳耀眼的光芒使人们不可能观测到太阳旁边的星星,只有等日全食的时候拍下太阳周边的恒星,再与太阳不在时同一星空的照片比较,才能确定星光是不是真有偏折。就全世界来说,大约每3年就有两次日全食,应该有很多的机会进行观测验证,但由于阴天、地域等原因,好几次日全食观测也没得出结果。

转眼到了1919年,这年的5月29日,在南美、大西洋、中非一带将发生一次日全食,英国著名天文学家、物理学家爱丁顿爵士组织了一支日食观测队,前往非洲西海岸的普林西比岛观测。爱丁顿是爱因斯坦理论的坚决支持者,据说有记者问爱丁顿:“听说全世界只有3个人真正懂得相对论,是吗?”爱丁顿回答:“谁是第三个人?”

几个月后,观测队回到英国,结合其他观测队的成果,经过处理,爱丁顿最后得出星光偏离1.64角秒的结论,与爱因斯坦的预言很接近,离牛顿理论预言的0.87角秒则很远。据说,消息传到爱因斯坦那里,他对这结果出奇的冷静,说:“我从来没有想过会是别的结果。”

11月7日,《泰晤士报》刊出头版头条新闻,其标题耸人听闻:《科学革命:牛顿的思想被推翻》。这一年成了爱因斯坦的又一个“奇迹年”。过去爱因斯坦一直是个普通的年轻物理学家,名声基本限于科学界,而且还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但这次日食观测使他在公众中间名声鹊起,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也奠定了他大科学家的地位。

由于其划时代意义,使这次观测成为科学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日全食观测。(文章代码:1606)

上一篇:忆江南作文700字下一篇:消防大队工作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