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的智慧》读后感

2024-04-24

《包容的智慧》读后感(共16篇)

篇1:《包容的智慧》读后感

包容的智慧读后感

《包容的智慧》对我们启发最大、教育最深的是,我们如何保持自我?面对外界巨大的诱-惑要做到不为所动不为所惑,就必须有自己内心的秉持,就必须点亮自己的心灯。而这正是我们的致命心灵和精神软肋,我们总是看外界的多,看内心的少。佛家强调要修性律己,平等对待众生,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与万物和-谐相处。我们为什么会浮躁呢?一是名利心太重;二是缺少不变的心灯。名利心太重,就很难走出世俗的怪圈;缺少不变的心灯,就飘浮不定、容易迷失自我。

宽容别人,首先要学会宽容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中,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摔上几跤也在所难免。高山不理解流泉,设置了许多路障,泉水却永不停歇,饶过顽石,跳下断崖,变成了飞瀑,变成了大江,奔向浩瀚的大海。船不理解岸,总要离去,但岸总是等待着,永远张开宽大的臂膀。太阳不理解月亮,不喜欢她惨白的光,月亮却永远追随着太阳,当太阳落山后,她却用淡淡的柔光照亮整个黑夜。当你遇到挫折的时候,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人不理解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其次要宽容地善待他人。没有必要和他人斤斤计较,没有必要和他人争强斗很,没有必要„„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冤冤相报何时了,与其去记恨和报复别人,不如去理解和宽容别人。印度圣雄甘地说得好:“要是人人都把‘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当作人生准则,那么整个世界就会乱成一团了。”

宽容是一种宁静,宽容是人生的一种豁达。如果我们都善于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沿他人思绪斟酌一番,人与人之间也许能相互宽容,谅解。宽容就是忘却,人人都有痛苦,都有伤疤,动辄去揭,便添新创,旧痕新伤难愈合。忘记昨日的是非,忘记爱人曾经有过的一段浪漫,忘记别人先前对自己的指责和谩骂,时间是最好的止痛剂。学会忘却,生活才有阳光,才有欢乐。宽容就是潇洒。“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路到长安。”宽厚待人,容纳非议,是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美满之道。事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活得也累,难得人世走一遭,潇洒最重要。学会宽容,你疲惫的心,也会变得年轻。因为宽容,脚下的路会越走越宽,因为豁达,生活会处处充满阳光。宽容就是忍耐。同事的批评、朋友的误解,过多的争辩和“反击”实不足取,惟有冷静、忍耐、谅解最重要。相信这句名言:“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能退一步,天地自然宽。

大海之所以成其为大海,是因为它能容纳百川之水。“宰相肚里能撑船”,是因为他有

包容万人之心。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广,他的舞台就有多大;包容有多少。他拥有的就有多少。人常说做人要有大海一样的胸怀。我们人活于世,难免遇到许多坎坷,常持一颗平常淡定包容的心生活会更美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许我们不够高大伟岸,但我们可以有一颗容纳别人,包容别人短处的心,我想这就够了。

篇2:《包容的智慧》读后感

本书在传媒界领军人物刘长乐先生与佛教宗师星云大师的对话中应运而生,他们以包容为主题,谈人生,谈社会,谈事业,谈处世,不仅让我们在窗前明月中看到了梅花,于暗香浮动处关照了明月,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真正见证了他们的博学,见证了包容的智慧。两位的对话中,妙语慧言,俯拾即是,让人充分感受到智慧的甘霖,如饮醍醐,如梦方醒。

我以为,《包容的智慧》对我们启发最大、教育最深的是,我们如何保持自我?面对外界巨大的诱惑,要做到不为所动不为所惑,就必须有自己内心的秉持,就必须点亮自己的心灯。而这正是我们的致命心灵和精神软肋,我们总是看外界的多,看内心的少。佛家强调要修性律己,平等对待众生,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与万物和谐相处。我们为什么会浮躁呢?一是名利心太重;二是缺少不变的心灯。名利心太重,就很难走出世俗的怪圈;缺少不变的心灯,就飘浮不定、容易迷失自我。

《包容的智慧》一书不仅给了我们很多好的观点和建议,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四句词讲了比丘尼很好的心态,欲求却无,无欲偶然却嗅到了春天就要来了。是不是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一切都在“发生”,我们没看见的不代表他没有变化,没有生长,“发生”是一种超凡的心态,决不是消极的道家思想,正是我们对事物有把握力,有管控力,该做的我们都做了,该努力的我们也努力了,可能的不利因素,我们

都有了对策和办法,所以就顺其自然吧,因为一切都在“发生”。

打造和谐有战斗力的团队,就要理解星云大师的禅意:“废物都可以利用”,何况世上没有废物。“在冲突中学习”,“忍是智慧,忍是担当”,只要我们清楚:我们从何而来,为何而来,要往何处去。识人者智,自知者明。要了解自己的团队,明白自己的希求,一定能够打造一支和谐有战斗力的团队。人生中不如意事时常八九,正像星云大师说的: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包容有多少,拥有就有多少。我们应该多感恩,少抱怨,珍惜与品味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如此,才会工作得更愉快,生活得更精彩。星云大师还给我们开出了一剂“心药方”让我们共同分享:

好心肠一条,慈悲意一片,道理三分,敬人十分,道德一块,信行要紧,老实一个,中直十成,豁达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十味药,用包容锅炒,用宽心炉炖,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脾气不要大),于整体盆中研碎(同心协力),三思为本,鼓励做药丸,每日进三服,不限时,用关爱汤服下。

篇3:包容对待智慧处理

上海二期课改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在这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插嘴的举动是许多教师都会遇到的情况,但如何对待学生插嘴这一行为,不同的教师在不同情境下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对课堂教学效果等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学生的插嘴现象对教师的教学理念、专业素养、应变能力等都是一个考验。正确处理学生的插嘴现象,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本次事件中,张瑞芬老师的做法给了我不少启示。

张瑞芬老师以接纳、包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插嘴。当小A插嘴时,张瑞芬老师不是采取强制的、武断的方式对待,而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寻求正确答案的方向发展。其实,很多时候,学生的插嘴行为是学生的直觉、顿悟和灵感迸发出来的创新性思维的表现。一名好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不断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勇于、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要爱护、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上好每一堂课是教师孜孜追求的目标。一节历史课,既有来自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挑战,也有来自学生的各种突发事件的挑战。只有应对好各种挑战,才能在课堂上站住脚,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学养和智慧的教学艺术。就本节课看,张瑞芬老师从教学设计、授课到应对学生的插嘴,从计划的临时调整到引导拓展,对教学资源兼收并用,既不一味迎合学生,也不游离主题进行天马行空式的发挥,而是围绕学科特质和思想进行拓展和指导,课堂形散神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4:包容的智慧

长乐先生:

请大师对佛教中的“凤凰”给一个开示。

星云大师:

凤凰是一个有生命的动物,鸟中之王。在佛教里,凤凰是个大鹏金翅鸟。它一飞数万公里,可以环绕整个地球,飞得高过现在的飞机。中国人想象力很丰富,不一定要看到凤凰确切的模样,它可能是鸟与兽的综合体,很真,很善,很美。

长乐先生:

佛教讲慈悲,凤凰讲和美,二者有着同样的精神核心。正如大师所说,传说中的凤凰是由多种鸟和兽组合在一起的,象征着多元与包容,也带给人们宽广的想象空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图腾。

星云大师:

佛教如同大海,大鱼小虾它都可以包容。你们的“凤凰”二字起得真妙,全世界的华人都能接受,都能联想到美丽的颜色,动听的声音,高贵的德行,和谐的性格。“凤凰”电视台亦有如此气概,用精神覆盖了全球,节目面向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也是一种包容的襟怀。

长乐先生:

佛教从印度和西域传到中国以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本土化过程,与中国文化相互包容促进。在这个过程中,大师对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做了非常多的贡献。

星云大师:

佛教在今天这个时代,有一些人不信,排斥。我说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它,世间所有的东西,即使是废物都可以利用,何况是有这么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宗教呢?应该获得起码的尊重。它对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承载我们的中华文化,有莫大的贡献。

长乐先生:

记得历史学家亨廷顿曾经提出过一个惊世骇俗的理论,他说,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这个学说一经公开,便引起全世界权威领域的侧目和争议,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增长,国际地位日益提升,而中国将成为“21世纪的主宰”这样过分强悍的观点,还是让很多中国人心存疑惑。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不过短短二三十年,和当代强国有着很大的差距。就像一个久病初愈的人刚刚走下病榻,身心的疲倦尚未消退,便一脚踏入了飞驰向前的竞争轨道。

星云大师:

但是这个人虽然虚弱,他身上却带着一口袋无价之宝。宋朝柴陵郁禅师曾经写过这么一首偈子:“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这就是蕴藏在中华文明深处的包容和进取的力道。

西方一直有种比喻,称中国为“东方睡狮”,是一个随时会爆发出巨大能量的神秘动物。这个动物一旦回归丛林,便是万众归心的百兽之王。因此,不管是昏迷、打鼾还是醒来,中国的一举一动都注定会牵动整个世界的神经。

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

星云大师:

佛教里有一个“梓中宝藏”的故事,讲的是一位老人,在自家房下的地窖里藏了很多无价之宝,心想万一某天家道中落,子孙后代凭着这些财宝还能复兴祖业。许多年后的一天,这座年久失修的宅子突然失火,屋毁梁倾,子孙们弃屋而逃,流落他乡。因为他们不知道,废墟之下,藏着祖宗留下来的传世宝物。

长乐先生:

这就像我们今天生活的一种写照。如今,人类已经走过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直接冲进了网络化信息化时代。对于一个“白领”来讲,尽管每天海量接收的信息里,有实质意义的并不多,但是如果一天不上网,不浏览上百条资讯,不接收许多的E-mail、短信和电话,他就会惶恐不安地四处张罗,担心自己被社会“边缘化”。出门有车代步,家里、办公室里全盘自动化,足不出户就知道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上网识两句话,可能引起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的争论打个外购电话,就有人风风火火把你需要的东西送上门来……

但这一切似乎并不能使我们的身心得到真正的安适。在这个智力为王的时代,我们的身体终于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了,却把所有的压力,都加载给了精神。

很多人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生活压力太大,却从来不曾停下来反思一下生存的意义。其实,守着个性就是守着自己藏宝的土壤。

星云大师:

要找到藏在地下的宝贝,就要一点一点地清理,一点一点地挖掘。

长乐先生:

有时候我也在想,既然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视野越来越广阔,所能运用的资源越来越多,那些莫名其妙的恐慌到底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我们每天总是忧心忡忡,似乎很难以轻松的心态对待面前那些捕风捉影的事。冥冥之中,我们为什么一直压迫着自己,将扑面而来的信息变成烦恼的来源,并且越是刺鼻的气息就越容易牵着我们的鼻子走?

星云大师:

有次,六祖惠能大师看到两个人对着一面旗幡,面红耳赤争论不休。一个说“如果没有风,幡子怎么会动呢?所以说是风动。”另一个说,“没有幡子动,又怎么知道风在动呢?所以说是幡动。”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惠能大师听了,对他们说,“二位请别吵,我愿意为你们做个公正的裁判,其实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二位仁者心动啊!”

长乐先生:

以佛教的见地反观,我们生活中的确有很多麻烦都是由己而起。对所有的事都执着,对所有的烦恼都招惹,即使早已风平浪静,我们还要坚持,正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烦恼痛苦也因此而来。

星云大师:

是啊,从上述公案里可以看出,禅师对外境的观点,完全是返求自心,而不是滞留在事物的表象上,我们常人之所以有分别,完全因为起心动念。因此,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动则事象差别现前,如何达到动静一如的境界,关键就在吾人的心是否能去除差别妄想。

长乐先生:

我们如何去除差别妄想,让梓中宝藏重现,让怀中明珠“尘尽光生”?

星云大师:

如果那家的子孙找到了自家的宝藏,还会弃屋而逃吗?如果知道自己怀里揣着一颗价值连城的明珠,还会孤苦伶仃地流落街头吗?

长乐先生:

是啊,也许我们的惶惑不安,都是源于不自信。

星云大师:

为什么会不自信呢?

长乐先生:

因为不自知。

星云大师:

知人很难,知事也难,知理更难。但最重要的,人要知道自己,才能改进缺点,发挥自己的长处。一般人的问题,在于不知道人与我的关系,因为不懂“同体共生”的道理,因此不能生起慈悲心。不了解心境如一,不能心境合一,心被境界所转,心被外物奴役,所以不能自知。

长乐先生:

道家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慧就是自知知人。那么这个自知与知人之间,有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呢?

星云大师:

篇5:包容的智慧读后感作文

整本书采用了星运大师和长乐先生的对话方式。虽然书有几个明显的章节,但是我看完之后还是有太多不能明白和理解的地方,里面参杂着写佛学、哲学方面的东西,可能需要长时间才能理解吧。

先复述书中的一个故事:一天,阎罗王对两个小鬼说:你们两个可以去人间投胎去做人了,我现在有两个名额:一个呢,一生需要忙着给别人东西;另一个呢,一生都从别人那里拿东西,你们愿意做哪个?小鬼甲抢先跪下来说:阎王爷,我要做那个一生从别人那里拿东西的人。小鬼乙只能让步,选择了一生都要给予的那一个。阎王爷二话不说,宣布道:小鬼甲投胎人家做乞丐,到处向别人要东西吃;小鬼乙投胎到富贵人家,时常布施周济别人。--这故事很有意思,贫穷往往和贪得,不肯施舍有关。现代社会中,我觉得贪得的人往往会为了一些蝇头小利,而不给人留与余地(PK能手,杀气很重);而不肯施舍的人,往往不愿意更多的为团队付出和贡献。

第二个故事:一名叫阿费烈德的外科医生在对艺术院的教授调研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些颇有成就的教授之所以走上艺术道路,有很多受了生理缺陷的影响,人体患病器官为了抵御病变,其代价性往往比正常的器官机能更强-称之“跨栏定律”,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程度。竖在你面前的栏越高,你跳的也越高。我有一个同事和一个朋友,并不是那么的顺心,或者是工作上的,或者是感情上的,或者两者皆有,希望他们能看到这个小故事,有所启发。

第一次认识了佛学和管理的关系。佛学的柔性管理、自觉管理、感动管理告诉我们要懂得尊重、包容、平等、立场互换,要让人心甘情愿,给人信心,让人欢喜跟随,这才是最高明的管理。 培训过几次管理的课程,知道管理和领导的区别,管理:管人的手和口;领导:管人的心和脑,所谓的管理是一门艺术更多的是领导的魅力,我想佛学的管理应该是领导魅力的最高境界吧。

我一直不认为自己是个聪明的人,特别在快速理解上,是我的弱项。书中有一段我让我觉得我宁可做一个不聪明的人。杭州武林佛学院院长会觉大师(太虚大师的弟子),他一生最讨厌的就是聪明的人。为什么?因为许多人聪明反被聪明误。人笨拙不要紧,只要肯脚踏实的慢慢做,慢工出细活,从笨拙中启发的灵巧聪明是最靠的住的。

篇6:《包容的智慧》读后感800字

人生不过百年,却常有百年之虑千年之思;

日不过三餐夜不过一床,却常常物欲无度;

明知浮华转眼即逝,却如飞蛾般舍命追逐;

表面的平静和淡泊,却难抑制心中的躁动;

......

是耶?非耶?亦是,亦非!是者,人生百相即如此;非者,人间真情尚在大佛尚存。

星云大师和长乐先生的对话,诚如原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所言:犹如温暖的春风习习扑面,智慧的清泉款款入心。在两位大师、大家的对话中,妙语慧言,俯拾即是,我们在欣赏文字美语言美的同时,更感受到智慧的甘霖,如饮醍醐,如梦方醒。他们以佛教为主要话题,以包容为主题,谈人生,谈社会,谈事业,谈处世——谈论的话题很多,但万题不离其宗:置身诱惑和困惑众多的社会,面对不定和多舛的人生,接触各类凡夫大儒,我们应该以包容之心处之待之,以心内的恒定从容应对变幻莫测的外界。

星云大师是“人间佛教”的忠实实践者和发扬光大者,他对佛教的最大贡献,就是使佛教“从独居的佛教到大众的佛教”。所谓“人间佛教”,是指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世界改善,它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佛、佛在人间、佛在每个人的心中。星云大师舍弃从军为将的机会,执着地弘扬佛教,建立了世界著名的佛光山。尤其是他关于包容的理念和实践,对于浮躁的众生更有启发和指导意义。在他的谈话中,随处可见其包容思想的精华。如:“紫罗兰被一只脚踩扁,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我们做人要学习吃亏、包容,常以慈悲布施之心待人,对于所拥有的一切,能知足、感恩,常想‘我能给别人什么’,自然能够胸怀大众,心中常乐”;“人生最大无明是怨尤”;“忍辱也是从容,后退逾见达观”;“消灭敌人的最好办法就是与之成为朋友”。

篇7:《有一种智慧叫包容》读后感

书中讲述了心胸狭窄的人,心中容不下一粒沙子;心胸宽广的人心中可以包容全世界。心灵就像一朵花儿,你用宽容浇灌它,它将开得无比灿烂!拥有宽容,就拥有了快乐。读这本书,让我感悟,让我明白了包容是一种完美的生活智慧,宽容后的感恩是一种理想的处事哲学。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如意。在逆境面前,是选择逆来顺受,使自己一步步地沉沦下去;还是想突破牢笼,成就末来?如果选择了后者,想要挣脱逆境的牢笼,有两把钥匙,一把名叫包容,一把名叫感恩。人世中有很多种智慧,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殊不知,一旦拥有了这两种智慧,就等于让人生得到质的提升。很多人都向往和羡慕大海的宽阔胸怀,希望能将自己的种种不快和悲伤置于海中,让其随着海浪漂走。其实,在人们的心底也有一片大海,专属于自己的大海,那就是包容。拥有它就意味着拥有了海一般宽阔的胸襟,再大的困难和挫折,在这片海面前,也都显得微乎其微,心灵也会因此而感到平静与淡定。而感恩则像冬天火炉里熊熊燃烧的火焰,我们如果向炉内添加了炭,温暖了别人,也就温暖了自己。活在感恩的世界里的人,即使身处逆境,感恩的力量也会为他增添温暖。拥有一份感恩的心,即使身处寒冬,我们的身边也会长满缤纷的花朵。

书中用一个个的小故事,教导我们如何懂得包容、懂得感恩,接纳他人、悦纳自己,宽以待人、从容转身,寸有所长、清浊并容,心宽一尺、路宽一丈。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感恩生活、从容处世;感恩友情、珍惜知己;感恩爱情、携手人生;感恩亲情、相互温暖;感恩师长、知恩图报的道理。书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叙述的:“人们可以为一个陌路人的点滴帮助而感激不尽,却无视朝夕相处的同事的种种恩惠,将一切视之为理所当然,视之为纯粹的人情交换关系,这是许多员工之间矛盾紧张的原因之一”。事实也确实如此,很多时候,人们会说,别人对你好,是因为想更多地去利用你,其实这无可厚非,世上任何事都是有因果的。别人对你好、帮助你,当然不会无缘无故,很多情况下是你有值得别人对你好、值得别人帮助你的地方,而这又有什么不好呢,因为你自己也变得更强,能够做更多的事,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我们不能为了计较短暂的得失而消极地看待、对待事情,这是极不明智的做法。书中提出的另一个观点是善于倾听,人们常说“和气致祥”,即认为和气相处能带来吉祥。如果你能适时地做一个倾听者,包容别人在表现这些欲望时可能对你产生的侵害,理性地对待一些不中听的话,那么一定会获益匪浅。人们都喜欢倾听者,有同情心的倾听者和亲密的朋友一样重要,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团体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让人们感觉他们相当可靠、值得信赖。倾听者会在考虑自己的需要时,先考虑他人的需要,并且会支持和帮助他人。倾听者乐于分享他人深层次的感受。人们倾向于向倾听者打开心扉,是因为人们渴望被关怀,而且真诚的倾听者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生活中,朋友、同事之间有些不尽仁义伤害的地方,只有采取豁达包容的态度,才能有助于矛盾的化解,有时候包容和谅解可以产生奇迹,只有真正的朋友才能指出你的缺点和错误,要坦然接受,微笑面对。人生中都会碰到有意无意伤害的时候,感情无法控制时,紧闭嘴巴,管住大脑,控制情绪,控制冲动,调整心态,是一种高贵的行为。我们要学会包容,懂得感恩。

篇8:“包容”的智慧

先不阐释意境,单单心胸之博大,语言之精炼、思想之深邃就让人瞠目结舌。虽然预见在两千多年以前,回望追溯,仍然心服口服。隐约怅然若失,在心中暗暗考量,今生紧追慢赶也必定望尘莫及。圣人到底不愧为千古贤哲,有些思想至今仍是整个世界为之破解、学研、践行和效仿的。

孔子比爱人、知人更宏阔的哲学思想是“天人合一”。茫茫宇宙天地间,杏坛之下他长髯飘飘,胸有成竹地授业。发出人源于天地,源于自然的黄钟大吕之音,随又振聋发聩慷慨激越:“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使人不由触目感叹:《论语》字字珠玑,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星空中,永恒闪烁璀璨。

天地是人类生命的本源和最终归宿,于此,人必须要“顺天、应天、效天”,最终融汇于“参天”。亚圣孟子继之进而倡导:“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还有《易传》中“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乐天知命”等等,都是在阐释这二者之间的相辅相成、相通相融。

儒家这样认为,天地造就人类,创生万物,万物之中人为万物之灵,人为世界统领,自然界因为有了人才有意义,才有价值。从这种意义出发,可以这样理解:如果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旦出现失衡,人类有责任顺天而行,自觉维护生态平衡,并且要用更加自觉的态度,消除产生不平衡的现象与隐患,通过人为努力使这种自然的平衡更趋于完善。换言之,人如果为了自己的贪欲而破坏、损伤了生态平衡,那无异于违天命而饮鸩止渴。孔子讲“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就是这个道理。

何为包容?首先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更要有厚德载物的襟怀。子贡问孔子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中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字千金,一个小小的恕字包容如山海,包容如江河;八个字更是解释得平实质朴,说白了,就是你自己都不想干的事,千万不要强迫别人去干,那是不道德、不仁慈的。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坚持这种操守,能做到这一点点就足够了。

关于“包容”,在孔子的犹如滔滔江河的宏篇大论里满盈满溢。它今天已经漫溢、流淌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当然无可争辩地证明了文化的传播包容力量。同时也证明了在一个开放、清明的社会,“包容”这种形态的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今天,提倡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注重生活与自然的相互融入,重温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从中寻找生存以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我们未来的生活才能“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

篇9:包容的智慧有感

感言;心正则一切皆正,心净则一切皆净。治人先治心,心治则身治,身治则一切皆治。不是用规矩来要求人,是尊重、包容、平等,彼此立场互换,要让人“感动”后心甘情愿地发心奉献,是一种“无为而治”。

古语说的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之所以浩瀚无边,是因为能容纳百川。天空之所以蔚蓝,是因为它有广阔的胸襟和博大的胸怀,如果我们真的具有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胸襟,那包容就应该是:彼此欣赏,彼此尊重,求同存异,共同成长!

都说包容是一种智慧。包容自己,就是给自己一片快乐的空间;包容他人,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给他人一片快乐的空间;包容自然,就是一种豁达。包容是抑郁时的解决方法,使你豁然开朗;包容是人生航船上的指明灯,指引你前进;包容是烦恼时的一缕微风,轻轻的抚去心中的不快。包容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华丽丽的分割线------------------

在《包容的智慧》一书中,我觉得比较有趣的是,他谈到每个人都有骨气但是具体要看是哪一种骨的生动比喻。

星云大师认为,每个人都是由四种骨头组成:一是许愿骨,即总是希望别人替他完成工作;二是颚骨,即只会说话,不做其它事情;三是指骨,专门指责别人所作的一切;四是脊骨,承担责任、做大部分的工作。

我觉得这的确可以把人进行大致的归类。拥有许愿骨的是异想不劳而获的人;拥有颚骨的是拈轻怕重的人;拥有指骨的是挑剔无理的人,不仅不做事情不给指导意见还经常不满指责他人;拥有脊骨的是勇于担当的人,这些人做事总是微微弯下身来,支撑着大局。

把百态众生进行大致分类,并且透过一个事物的不同部位而作出生动比喻,细想之下又觉得颇为准确,令人阅后印象深刻。

-------------------华丽丽的分割线------------------

闲着无事,在书店的墨香中闲逛,不经意间,见刘长乐与星云大师的头像,胜似亲切,让人的心瞬间“静”下来。

一位是凤凰的掌门人,一位是人间佛教的开创者,两位智者的轻松对话,将禅意融入生活,让不信佛的我,冥冥之中似乎有所觉悟,两位对人生百态给出的路径,也许会帮助我们在为人处世过程中更加从容、安适。

对话摘录:

----(与人产生矛盾时)要学习跳“探戈”,彼此能进能退就和-谐了。

----妥协是一条路径,变通是一种境界。

----让一分山高水长,退一步海阔天空。

----也许我们的惶惑不安,都是源于不自信。

----空,不是没有,而是要空才能有。茶杯是空的,才能装水,杯子不空,茶水要倒在哪里呢?口袋是空的,才能放东西;这个场地有空间,我们大家才能够聚会,所以空才能有。

----要想对世界了解得更多,洞察真-相,就需要空出自己的心来。

----你的名气有多大,人们对你的关注就有多大;你得到多少赞美的鲜花,就要准备接受多少攻击的口水,忍受多少委屈的眼泪。

----人生的舞台并不大,容不得我们一直往前冲。

----心胸有多大,事业有多大;包容有多少,拥有就有多少。

……

读《包容的智慧》,真的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化机之妙;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包容之心。作为一本难得的枕边书,也许你不经意的一瞥就能和两位智者擦出心灵的火花。

上一篇:民-主评议党员党支部评议意见  下一篇:没有了

篇10:包容的智慧优秀

人是“情感动物”,是智慧的载体,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摩擦。当产生摩擦时,我们应该应该学会包容,积极接纳生活中的一切,当别人不小心踩到你,你应该挥挥手,说声没关系,当别人弄坏了你的东西,向你道歉时,你也应该包容的付之一笑。

生活中需要包容,因为你知道,石缝里长出的草最能经受风雨。或许别人给你穿的小鞋,却能让你在舞台上跳出曼妙的舞姿;而你的言语刻薄,是一把双刃剑,最终也割伤了自己。

包容,说来简单,却也不容易,关键在于你如何选择,如果一个人选择了仇恨,那么他将在黑暗中度过余生;而一个人如果选择了包容,那么他能将阳光洒向大地。

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在人我,是非中包容三分,将会收获怎样的自在辽阔,这都是平日里紧张竞争状态下的人们不曾思考过的。其实人生的舞台并不大,有时也许容不得我们一直勇往直前,这时候,若能退到幕后心平气和地思考一番,若能于人事退一步,再起步也许会发现路更宽广。

人生路程漫漫长长,学会包容的人,总是以友善的目光去看待他人;学会包容的人,总是在琐碎的生活中感到充实和丰盈;学会包容的人,总能把平淡的日子点缀得丰富多彩、富有情趣;学会包容的人,总是对生命心存感恩……。

世上有无数的人在等待别人的包容。包容的受益人不只是被包容者,包容别人就是解放自己。我们远离嫉妒与怨恨,就是远离嫉妒与怨恨,就是让我们的心灵逃离生活的黑暗,让我们的心灵获得自由。

有一种智慧叫做包容,有着一种幸福叫做珍惜,生命的坦然在于学会了包容,生活的充实在于懂得了珍惜。

该珍惜的,铭记在心,该忘记的,永不再想;该原谅的,一笑而过。

当一只脚踏在紫罗兰的花瓣上时,它却将香味留在了那只脚上,这就是包容。生活中需要包容,包容的后面是阳光,而怨恨的后面是可怕的阴影。记住哲人们的话:没有对小溪的包容,就没有大海的浩瀚无垠;没有对风雨的包容,就没有潇洒的长空雄鹰!

篇11:包容的智慧读书心得

般若最大的功用,不是哲学的知识辩论,它就存在我们生活里面,是我们最高的人生知识,它分为几个层次:

一。正见;人可以迷信,但不能邪信。迷信是不懂、愚昧,邪信却会成为害人的工具。正见,就是要正确理解人生的方向,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公理。有正确的人生标准,凡事有正确的认识,不随镜流转。

二。因缘;就如一朵花,它要经过阳光、土壤、水分、肥料、人工等因缘才能成为一朵花。世界无论什么事物,都要有因缘才会存在,物物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我之所以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是因为父母养我、老师教我、朋友助我、社会接纳我。我接着这些因缘,在养活我的孩子、我的长辈。帮助我的朋友,做一些对社会有用的事。懂得因缘,就懂得感恩感谢、同体共生。

三。空;空不是没有,而是只有空了,才能有,茶杯只有空了,才能装如茶水。口袋空了,才能放东西。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色是代表物质的东西,空是代表精神的意义。“凡所有像,皆是虚幻”。凳子,一颗种子种在土里,经过阳光雨露、肥料等长成大树,在经过工艺做成木材,最后做成凳子。这一切的过程,都是假象,因为它是空相。我们被假象给执着烦恼着,所以看不到真相。空是正见、是缘起,是可以见到真相的。

四。真理;真理,是要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比如说,人的生死,花开花谢,都是具有普遍性的。人的出生,从一个婴儿变成一个姑娘,再成为妈妈,成为老太婆。这是必然性。这个人究竟是婴儿、姑娘、妈妈还是老太婆??都是,也都不是。前面的都是假象,她的生命才是真相。世界上没有什么能恒久不变,世间法都有变化,无常的状态,是我们面对的常态。当我们明白了人生的无常,就不会恐惧!人生的无常,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

“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谁是观自在?观世音,谁是观世音?

我们自己就是佛,我们自己才是观世音。自己不努力健全自我,只是妄想把自己托付给渺不可及的神明,这是错误的,我们要观照自己,才能自在。如果能把宇宙天地、虚空万物都视为自己的,你就能如爱自己般的去爱万物。用般若去分析世间的真相,你就能进入到观自在。

“照见五蕴皆空”。五蕴:色、受、想、行、识。第一个色是物质,最后一个识是精神。把物质和精神结合起来,就能找到受想行。

“四大皆空”。什么是四大?四大就是色,是物质的,包含地、水、火、风。好比我们坚硬的骨头,是地;我们的血液和大小便等液体,是水;温暖的体温,是火;气息流动的呼吸,是风;我们只有和阳光、水分、土壤、空气因缘和合,才能生长。

五蕴皆空和四大皆空,不是说我们要死了才能空,也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抛弃。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世间万物都不能单独存在,必须要和其他事物相互依存,要相互关系。

篇12:包容也是智慧

一部古书里曾经记载:有一位老禅师,一天晚上在禅院里散步,发现墙角有一张椅子。禅师心想:这一定是有人不顾寺规,越墙出去游玩了。老禅师搬开椅子,蹲在原处观察,没多久,果然有一个小和尚翻墙而入,在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落地的时候,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父,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但出乎意料的是,老禅师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件衣服。”小和尚感激涕零,回去后告诉其他的师兄弟。此后,再也没有人夜里越墙出去闲逛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往往最能让人动容。

包容是一种大度,可以容人之长,不去嫉妒;可以容人之过,不计前嫌。一位哲人说过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

美国前总统林肯曾作过很恰当的诠释。林肯对政敌素以包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多一些包容,多一份爱心,人们的生活中就会多一份友谊,多一份温暖,多一份阳光。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对自己的错误不自觉,却对他人的小小过失不肯原谅,大声指责,朋友之间甚至因一些不足挂齿的小事反目成仇。事实上,揭发别人的过错并加以指责,不但很难达到劝人改过的效果,反而会使彼此的沟通受到障碍。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

包容,“包”,就是心境宽广,具备涵养;“容”,就是以开阔的心胸,原谅别人的过错。学会包容,要让自己拥有一颗善良的爱心,戒骄戒躁,遇事冷静,凡事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

篇13:舍与得领悟包容的智慧

——领悟包容的智慧

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我们应该如何取舍?选择是一种智慧,放弃是一种美丽,生活的我真谛便在这取舍之间。《舍与得领悟包容的智慧》这是本人生哲学方面的书,阅读这样一本书使我平静下来,仔细品味书中舍得的境界,认真思考包容的智慧。在领会作者深入浅出的文笔中,让我心胸开阔、眼界明亮、收获更多。

舍得蕴藏着人生的哲理和禅机,正如贾平凹所说:“舍得实在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艺术。”舍得是人生的一种大智大慧,人生中不如意事时常八九,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包容有多少,拥有就有多少。我们应该多感恩,少抱怨,珍惜与品味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如此,才会工作得更愉快,生活得更精彩。

舍与得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在人生的旅途中懂得舍与得的智慧,你才会快乐,才会让自己无怨无悔。舍得是一种好心态,会让你拥有一个好人生,学会从得到中失去,就能从失去中获得,成功即是由此而来。只有真正懂得舍与得的智慧,才能更好地善待自己。人生苦短,不过是来去匆匆的几十年,与其在抱怨中度过,不如为自己营造一方快乐的天地。

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面对很多的选择和舍弃,重要的不是我们获得了什么,也不是我们舍弃了什么,重要的是在忍受了那么多失望和痛苦后,那个最终的结果是否还令我们快乐!当我们付出了太多的努力,忍受了太多失望和悲伤后,我们的笑容还是不是发自内心的呢?有舍才有得,世事原本如此。舍的越大,得的才会越大。在工作生活中,总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想得到的太多,而绝大多数人都不曾放弃,不想放弃,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背上的包袱越来越沉重。须知,想要得到太多,终将失去;想要活出精彩,就要懂得轻装上阵,就要懂得舍得。

在生活中,当我把每周生活安排的满满的时候,我还是会选择删除一些,会把已养成习惯的看电视、聊天、玩游戏等删除,加入健身、读书、听音乐等内容。盘里的无用的文件删除了才会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容纳更多有用的文件,我们生活里把无意义的内容删除了,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精彩,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更有意义的事情。舍弃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相反它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清醒人生观。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才能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加以充分有效的运用,最后取得理想中的成功。

在工作中,当我有幸成为槐荫区村官的时候,当我从大学校门走进农村的田间地头的时候,使我逐渐明白了舍得的内涵,更加深刻地领悟了包容的智慧,我选择放弃了与较好企业签约工作的机会,但是得到了在基层锻炼的机会,得到了与淳朴村民相处学习的机会,也得到了一次获得宝

贵人生经验的机会。在驻村工作和生活中,以一种积极地人生态度对待工作,从书记和村委成员身上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从村民身上学到了淳朴的性格。原本我也是个锋芒毕露,不懂包容与取舍的年轻人,但是在驻村工作生活了将近一年的我,也逐渐读懂了舍得和包容的精神,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心,增益其所不能。”对于人生我还只是一粒微尘,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就要忍受艰苦的磨练。我的驻村经历便给了我磨练与成长的机会,丰富了我得人生经验。填充了我人生经验的不足,在其中我学习到了舍得和包容的智慧,体会到了舍得和包容的境界。

“人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在我以后的工作中,还要以一颗平凡却不平淡的心,珍惜光阴,执着追求,矢志不渝,朝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努力。

“舍与得”,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是一种时空的转换,精神和物质的交流,人情和礼节的传神和物质的交流,人情和礼节的传达,是物质世界的“流通”。“舍得”是一种精神,是一种领悟,是一种成熟,更是一种智慧,一种人生的境界。我们要懂得尊重、包容、平等、立场互换,要让人心甘情愿,给人信心,让人欢喜跟随,这才是最高明的管理。所谓的管理是一门艺术更多的是领导的魅力,我想舍与得和包容的管理应该是领导魅力的最高境界吧。

篇14:《有一种智慧叫包容》的读书笔记

你想想要想成就一个事业,需要的不只是其知识,更需要的是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因为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包容有多少,拥有的就有多少。所以成事者要有宽广的胸怀。

在我国的历史中也有一些心胸宽广之人,例如曹操,他能容忍“与袁绍暗中有来往的人”,举火焚烧书信赢得了那些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的坚决的支持。再说唐太宗,他气度恢宏,重用了犯颜直谏的魏徵。魏徵每进谏,虽几次极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动摇,才有了后来的“贞观之治”。

他们之所以有如此成就是因为他们有一颗包容的心,如果曹操没能容忍袁绍的话,历史将会更改;唐太宗如果没有重用魏徵的话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贞观之治,或许也是个昏君也说不定。这也说明了他们能容忍别人所不能容忍的,这就是其过人之处,也是其名扬千古的原因。

也有人认为包容就是低声下气,委曲求全,懦弱,忍气吞声,实际上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我一开始也是如此认为的,但是在我看了《有一种智慧叫包容》后我才稍微理解了那么点意思,我想等我看完这本书就会彻底了解什么是包容了,

书上是这样介绍两者的区别的:委曲求全说明这个人心理上还没有真正做到包容,而是其行为是迫于现实不得不求全。包容则是坦荡荡的容纳,是以一颗平常的心和大爱之心来对待他人。

篇15:有一种智慧叫包容

最近我读了《有一种智慧叫包容》这本书,它以独特的手法和视界,从十二个不同角度讲述了包容的智慧,引用生动丰富的故事,引导读者对包容智慧的全新理解和认识,使我又从中领悟到许多做人做事的哲理,让我在生活、工作中找到更好的快乐。这本书从包容命运、包容生活、包容苦难等多个方面让我们理解、懂得这个叫做“包容”的智慧。用简单的话概括我对这本书的理解那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家庭夫妻之间是这样、单位领导与被领导之间是这样、同事之间也是这样。但第一线的领导对下属之间绝不是这样。

那如何学会包容,看了这本书自己觉得过去自己做的事、遇到的事,自己还是能够摆正心态的,能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生活中、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或者是受到别人的误会,种种事情会给你带来很多压力,这时如果你是一个悲观的人,你就会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只会胡思乱想,那何谈包容。相反,你如果是一个乐观的人,拥有积极的心态,你会将困难看成动力,不断促进自己,使自己振作起来。

学会包容,需要学会换位思考。就拿自身的工作来说,自己作为幼儿园的园长,除了与教师、孩子交往,另一个重要的交往对象就是家长,由于家长有着不同的背景,与每个家长交往都是一门学问,难免会遇到对老师不信任的家长,会对老师的行为产生误会,这时候,我们尤其需要有一颗包容的心。

篇16:包容才是大智慧

对于西方部分人士的无知偏见,一个文明古国是有自尊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同样,一个睿智民族也是有风度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新华社4月18日发表的《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就是最大的爱国》时评中写道:“我们要以开放的意识和胸怀,和全世界人民一起,共襄盛举,办好北京奥运会。”“中华民族是重友谊、讲和谐的民族。”语声铿锵,一语中的——包容与开放也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美德与智慧。凝聚一心,立足当下,“发展才是硬道理”,用一个崛起大国的实力,有理有节、不卑不亢地来应对西方的误解与质疑。

在香港,华人的这种包容与开放的传统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中西文化的交融荟萃,欧陆的法治与行政体系,加上国人的务实态度与拼搏精神,造就了香港成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 ,奠定了它作为亚太地区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地位。2007年7月,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香港经济摆脱了金融风暴、非典疫情、经济低迷的影响,重振旗鼓。原本以“向外”为主的香港经济,随大环境的转变而“向内”,转而聚焦于新界罗湖背后的那片广袤无垠的内陆腹地。“孔怀兄弟,同气连枝”,“背靠内地,面向世界”,成为了香港与内地经贸关系的永恒基调。一个全新的“香港攻略”拉开了序幕。

在金融界,国外投资银行对中国情有独钟,热情不减。投资银行在中国业务的拓展,“人才本地化”成为其业务发展的重要策略,越来越多的华人进入了投行管理层。一群不乏爱国热情又接受过西式教育的“投行”华人高管“新阶层”已经出现。他们不仅拥有较高的学位,而且熟悉国内外资本市场和国际经济法,已经大体接近西方商业银行CEO的职业标准。本期的《特别策划》中,将向您介绍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摩根大通证券(亚太)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方方。

在上海,关于是否建造迪士尼乐园的讨论如火如荼,碰撞激烈。迪士尼乐园能否顺利进入中国内地?进入内地后是否能如预期般良好运营?这些都是我们未知,但值得思考的问题。至此,人们更多探讨的不再是上海迪士尼乐园何时建设的问题,而是中国能否接受迪士尼乐园所表达的美国文化的问题,一个东西方文化如何在碰撞后,相互磨合、相互交融、如何借鉴的问题。

佛教界人士、“人间佛教”的传播者——僧人星云在其新书《包容的智慧》中说:“佛教讲求包容的智慧,所谓‘心如虚空’。通俗地讲,只有能像宇宙一样,博大的胸怀包容万物才能够成佛。”虽然,并非每个人都想“成佛”,但无论在哪一个领域,哪一个时代;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包容与开放”都是一种大智慧。

上一篇: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致家长朋友的一封信下一篇:科技发展辩论词正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