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县合疗政策

2024-04-19

宜川县合疗政策(精选4篇)

篇1:宜川县合疗政策

宜川县合疗政策、程序、要求问答

2010-4-12 15:31:56

来源:宜川县合疗办

【字体:↑大 ↓小】

一、我县合疗的政策依据是什么?

《宜川县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宜政发〔2008〕49号文件。

二、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如何筹集、管理和使用?

(一)筹集标准与办法

1、筹集标准。中央财政每年给每位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40元,省、市、县三级地方财政每年给每位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按16:12:12的比例筹集资金40元。根据国家规定,从2009年起,参加新农合的农民每人每年缴纳统筹基金提高到20元,中央、省、市、县财政共统筹资金每人80元,共计每人每年100元。

2、筹集办法。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实行全县统一标准、统一筹集、统一管理。农民统筹基金的筹集工作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下,由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筹集,于每年12月底前缴县合作医疗经办处基金专用帐户统一管理。中、省、市、县补助资金由县合作医疗经办处按实际参加人数,按规定程序申请,并划入专户管理。其他部门、社会团体、慈善机构、个人也可以进行资助。

农村“五保户”、“低保户”以及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农村人口,统筹基金由民政部门和计生部门负责,统一缴县合疗基金专户。

(二)基金的管理

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实行封闭运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

1、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实行乡筹县管,由县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

2、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按照“三户”管理的模式,实行专户、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制度。

3、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适度保障、略有结余和公开、公平、服务、受益的原则进行管理,定期公布账目,接受审计和民主监督。

4、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按乡、村、户逐人建账、建档管理。

5、严格财经纪律和财务管理规定,严格基金使用审批程序,严格执行合作医疗基金补助支付程序和管理制度。

(三)基金的分配和使用

新农合基金分为住院补偿金、门诊补偿金、风险基金三部分。其中住院补偿金占全年基金总量的约77%-80%,门诊补偿金占20%,风险金占3%左右。三部分基金比例分配随筹资量增加适当调整。

三、农村合作医疗的就诊、转诊程序有哪些要求?

(一)、就诊程序

1、在定点医院就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就诊时凭《合作医疗证》,可以到县上确定的任何一家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就诊。需住院治疗的由门诊医师填写门诊病历和住院证,报同级医院合作医疗办公室审批登记后,方可办理入院手续,到指定的科室住院治疗。住院病种属单病种定额付费范围的,患者只需缴纳定额付费以外的医药费用,不属于单病种定额付费范围的,医药、治疗费用先由患者垫付,出院结算后再按规定比例审核补助。

2、在非定点医院就诊。对外出打工、上学及外出急诊的合作医疗参加者,因病需住院治疗的,可在当地县级以上医院就诊治疗,并向县合疗经办处报告备案。出院后持外出务工证、打工单位(学校)证明、诊断证明、病历复印件、一日清单、原始票据、合疗证等有效证件,到县合作医疗经办处分层次按规定比例审核补助,确定补助金额后凭补助审批表到户口所在地卫生院合疗办领取补助。

(二)定点医院

合作医疗住院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制度,定点医疗机构原则为乡镇及乡镇以上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1.县内合作医疗定点医疗单位为12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县医院、县妇幼保健站、县中医院。2.省级、市级合作医疗定点医机构按照省、市的相关规定确定。

(三)基本用药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基本用药目录制度,暂按《宜川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患者基本用药目录(试行)》执行。为了切实控制和降低自费药所占农民住院药品费用的比例,县内定点医院在为合疗患者治疗时,发生自费药品费用不能超过农民住院费用中药品费用的10%。

(四)大型设备检查及特殊医疗

合作医疗大型设备检查及特殊医疗实行审批制度。确需进行核磁共振、CT、彩超等检查的须由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技术权威签注意见,并由医疗机构主管院长签字即可。急危重患者在抢救时需要特殊检查治疗的,由医院当日值班院长签字方可先行检查,但大型医疗设备检查阳性率不得低于75%。在治疗过程中确需使用人工材料体内植入的,按国产同类产品最低价格审核补助。

四、住院及门诊费用如何结算和补助?

(一)住院费用的结算和补助办法

合疗患者住院费用补助实行总额按比例补助与单病种定额包干付费相结合的办法。属单病种定额付费管理的患者入院只需缴纳定额付费以外的医药费用,不属单病种定额付费管理的患者出院结算后,持《合作医疗证》等相关材料到诊治医院合疗经办处直接按规定审核领取补助,属合疗补助的费用由诊治医院与县农村合作医疗经办处直接结算。

在县级及乡镇定点医院住院的在申请住院费用补助之前首先要扣除自付标准和按规定不纳入补助的部分,再按规定比例审核补助。在省级定点医院住院的设置起报点,纳入可补助范围的费用不满起报点的,参合患者全部自付,合作医疗不予补助;纳入可补助范围的费用达到起报点及以上者,起报点以下及以上可补助的费用全部纳入补助核算范围,执行按比例补助。起报点费用为一所定点医院的连续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医院间的费用不能累计。

1、自付标准及起报点:乡镇定点医院,每次住院自付标准为80元,县级定点医院自付标准为300元;市级定点医院中延大医附院起付线为1000元,市医院起付线800元,其它市级定点医院起付线均为600元;;省级定点医院三级医院起报点为5000元,二级医院为3500元;小儿科(14周岁及以下)患者在省、市级定点医院住院补助的起报点按上述规定的60%执行。

2、补助比例:乡镇定点医院为70%,县级定点医院为60%,延大医附院为40%,市医院45%,其它市级定点医院50%,省级定点医院医院为40%;省、市定点医院住院实行报销直通车办法,具体执行方法按省、市相关文件执行。

3、最高限额:每年每户补助金额累计不得超过15000 元。

(二)特殊慢病的费用补助

1、特殊慢病病种:

(1)特殊慢病I类:包括尿毒症三期肾透析,恶性肿瘤放、化疗,各类器官移植后用药、白血病。(2)特殊慢病II类:包括老慢支,心脑血管疾病康复期,糖尿病伴并发症,精神病。

2、认定程序:本人申请--行政村、乡镇卫生院证明--县合疗办认定--乡、村两级公示--参与补助。

3、补助办法:特殊慢病实行凭票定补,补助比例及定额:特殊慢病I类补助比例为40%,补偿最高额为4000元,特殊慢病II类补助比例为30%补偿最高额为1000元。参合农民同特殊慢病非住院定额补助后,因同一病种住院后计算补助时应扣除已享受的非住院定额补助。

(三)住院分娩

对正常(阴式)分娩以住院正常(阴式)分娩单病种定额为标准,先扣减政府免费住院专项补助290元/人次定额,再扣除降消项目补助150元/人次定额后,剩余部分作为住院正常分娩新农合补助定额,填平补齐,达到孕产妇不付钱;对异常分娩以现行县级医院剖宫产单病种定额为标准,先扣减政府免费住院专项补助1350元/人次定额,再扣除降消项目补助150元/人次定额后,剩余部分作为异常产住院分娩新农合补助定额,填平补齐,达到孕产妇不付钱。上述合计补助数不得超过其住院单病种定额。

(四)新生儿的费用补助

新生儿可随参合母亲享受新农合各项补助。享受时间从出生起至当年12月31日止。新生儿住院补助只包括住院、检查、诊疗、药品等基本医疗费用,不包括生活及与生活相关、预防保健类的其它费用。新生儿随参合母亲享受新农合住院补助的费用与参合母亲分别结算,列入家庭最高限额之内。新生儿随参合母亲享受合作医疗门诊统筹补助,按一般参合人口相关规定执行。

(五)住院前门诊费用的补助办法

1、在同一定点医院门诊诊断检查并连续住院治疗的患者,其门诊检查费用纳入本院住院补助范围。属单病种定额付费管理的,其门诊检查费用按35%予以补助。

2、住院期间,因本院不具备条件,经本院同意在其它医院产生的诊断性检查费用列入本院住院补助范围。

3、乡镇卫生院的住院前门诊检查费用纳入门诊统筹补助。

五、住院后要向哪里报告吗?

实行住院告知制度。为了方便农民群众就医,取消了逐级转诊制度,为了规范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坚决杜绝冒名顶替现象的发生,凡参合农民群众一旦住院治疗,3日内应向县合疗经办处告知,便于监督核查。

六、领取住院费用补助时要提供哪些材料?

1、《合作医疗证》;

2、户口本或身份证复印件;

3、诊断证明原件、住院病历复印件、住院收款(费)原始发票及费用一日清单;

4、属住院分娩的须提交有效的准生证明和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

5、劳动生产中的意外伤害必须所在乡镇、行政村出具证明材料,并经县合疗办审核认定后予以报销;

6、外出打工等人员在非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应提供外出务工证或相关证明。

七、本方案从2008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与原方案相抵触的,以本方案为准。

篇2:宜川县合疗政策

一、当前陵川县信贷投放现状及货币政策传导难点

(一) 信贷规模“超常”增长, 存差持续扩大

2009年以来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下, 陵川县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力度明显加大, 2009年新增贷款创历史之最, 达到18414万元, 是2000年的13倍, 贷款增量显著增长, 体现了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效应。与此同时, 存差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2009年全县金融机构新增存差64835万元, 是2000年的15倍。存差的持续扩大, 表明金融机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的数量并未明显增加, 金融机构慎贷、惜贷的倾向依然十分严重, 金融机构贯彻落实货币政策仍存在阻滞因素。

(二) 企业贷款投向重点突出, 中小企业“挤出”趋势明显

2009年陵川县金融机构有77%的贷款投向了公路建设、旅游开发、新型建材等省、市、县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这些信贷投向符合国家扩大内需及地方经济发展战略要求, 为企业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体现了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强大支撑作用。但由于贷款投向过分集中于部分行业和企业, 大多数中小企业并未得到贷款支持,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据调查, 截止2009年末, 陵川县共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274家, 2009年只有6家达到贷款支持, 贷款金额1830万元, 仅占新增贷款额的1.3%, 这显然与货币政策鼓励信贷投向中小企业的政策要求存在较大偏差。

(三) 贷款结构发生变化, 中长期贷款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2009年陵川县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比是1∶6.4, 中长期贷款明显增加。这表明企业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 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 提升企业内外竞争力;银行以国家和地方重点项目为依托, 加大对优质项目及企业的信贷支持, 并延长贷款期限, 进一步降低成本, 扩大盈利能力;居民在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的刺激下, 购房热情高涨, 住房消费较2008年增长38.2%。信贷结构的变化体现货币政策对企业、银行及居民生产、经营、消费产生了较大影响, 对国家保增长、扩内需目标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中长期贷款增速大大快于短期贷款增速, 导致投资项目过多、期限过长, 将会使一定阶段的政策效应在较长时间内一直发生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四) 政策性贷款启动乏力, 信贷支持弱势群体政策效应不明显

货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下岗失业人员、妇女、贫困学生等弱势群体的信贷支持, 但效果并不明显。从陵川县看, “三农”贷款近年来一直处于少增趋势, 2009年仅增加2824万元, 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最多时只有余额94万元, 2009年末为零余额, 助学贷款从2007年以来也一直处于零余额。政策性贷款发展缓慢, 表明在基层, 尤其是在县域, 货币政策的贯彻落实尚存在着诸多障碍。

综上所述, 信贷投向特点折射出基层货币政策传导存在以下难点:一是存差增速大于贷款增速, 资金外流严重, 货币政策传导所必需的资金环境缺失。二是信贷投向高度集中, 中小企业贷款难依然存在, 货币政策传导向广度和深度扩展难。三是中长期贷款增速过快, 信贷结构趋于长期, 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受到限制。四是金融支持弱势群体有限, 货币政策信贷投向的导向作用发挥难。

二、制约因素

(一)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完善, 导致传导效果大打折扣

1. 货币政策的统一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直接影响了货币政策效果。

陵川县地处欠发达地区, 经济发展缓慢, 信息不畅, 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 对货币政策反应不灵敏, 因此统一的货币政策在陵川县与发达地区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如:为支持中小企业和“三农”发展, 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和涉农信贷服务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措施, 在政策指导下, 一些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及“三农”经济发展较快, 收效明显, 而像陵川县这样的欠发达县域却出现了中小企业贷款难, “三农”贷款日趋下降的现象;为保证第一产业的稳定和发展, 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对稳定像陵川县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较之发达地区的效果更为明显;央行《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就出现了发达城市反映强烈, 欠发达地区反映冷淡的现象。这些表象都表明货币政策在不同区域和不同经济条件地区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2. 调控手段的缺失, 使基层央行在货币信贷政策传导中“难作为”。

在货币政策的实际操作中, 基层央行仅有名义上的再贷款、再贴现和窗口指导等调控手段。仅再贷款而言, 县域再贷款的调控作用仅限于支农再贷款, 在金融机构流动性普遍充足的情况下, 支农再贷款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 支农的政策效应得不到发挥。在再贴现方面, 由于受社会信用状况和商业银行经营意愿的制约, 该项业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也很难发挥作用。因此, 在再贷款和再贴现无法发挥其作用时, “窗口指导”这种最“软”、预期最不易把握的手段成为基层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篮子中的主体。在缺少其他必要的辅助手段加以保证的情况下, 过多依靠“窗口指导”, 对商业银行激励和约束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货币政策操作手段的匮乏客观上制约了基层央行执行货币政策职能的发挥, 阻碍了阻梗状况的舒解。

(二) 商业银行的经营理性和风险规避削弱了货币政策效力

1. 信贷管理体制的多重约束, 使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体制性对消作用明显。

一是商业银行的趋利性加大了存差的持续扩大。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总行为了加强资金调度能力, 对其分支机构上存资金给予较高的利率, 部分抵消了央行货币政策的影体。特别是在县域, 金融机构业务品种单一, 缺少理想的承贷主体, 资金上存既可获得较高的利息收入, 又减少了贷款损失的风险, 自然成为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决策的重点选项。在利益驱使下, 县域资金不断外流, 存差不断扩大, 大多数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据统计, 2009年末, 陵川县金融机构通过各种渠道流出资金达25.3亿元, 占各项存款总额的57%, 资金外流现象十分严重。二是信贷权限高度集中, 降低了基层商业银行经营自主权, 货币政策传导中介功能削弱。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主要由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企业居民组成, 在这一传导体系中, 商业银行起着政策信号传达和信息反馈的重要作用, 而这一中间环节的弱化, 将会出现货币政策阻滞和信息反馈失灵的现象, 不利于货币政策的贯彻落实。三是严厉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 挫伤了贷款营销的积极性。目前, 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空前增强, 提出了严格的信贷管理责任制, 如贷款质量终身制、新增不良贷款比例为零等要求, 但同时相应的激励机制未到位, 激励与惩处不对称, 商业银行贷款行为更为谨慎。这种责任追究制度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和现代银行业发展规律, 在经营理念上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构成大面积阴影。

2. 金融体系不健全, 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减少。

现阶段, 我国基层货币政策传导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 然而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面积撤退, 多数县域已无商业银行网点, 仅有的网点也主要集中于县城和少数乡镇, 在商业银行撤退农村市场的同时, 农村信用社也将直接服务农民的信用站全部撤掉, 而邮政银行和新型金融机构由于刚刚起步, 尚未建立起服务城乡的基层网点。如陵川县2000年有县级以下金融网点68个, 到2009年仅有29个, 平均1个网点要服务1万多农户。金融服务的缺失, 使部分小城市和农村成为货币政策覆盖的盲区或死角, 妨碍了货币政策作用的正常发挥。

(三) 微观经济主体自身存在的缺陷, 使货币政策传导范围受限

1. 企业运行机制不健全对货币政策信号反应不敏感。

一方面, 县域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法人治理结构也不完善, 内部监督制约薄弱的情况极为普遍, 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 自我积累能力不强, 高度依赖银行信贷, 导致其对利率、价格等经济参数在一定区间的变化, 反应不敏感。根据成本控制原理, 企业应在贷款利率上调期间减少贷款, 在贷款利率下调时相应增加贷款, 而反映在陵川县却出现了企业不计成本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情况, 如2007年国家六次上调贷款利率, 陵川县申请贷款的企业并未减少, 当年新增贷款额达1.4亿元, 超过历史;2008年4次下调贷款利率, 而当年贷款新增额只有4000万元。资金的紧缺, 使企业无暇考虑资金价格等因素, 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另一方面, 一些企业因规模小、资本金不足、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 不能取得贷款支持, 难以感受到货币政策信号。如2009年国家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由于企业不达银行贷款条件, 陵川县21户规模以上企业只有5户企业取得贷款支持, 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难以惠及大多数中小企业, 导致中小企业对国家货币政策关切度不高。

2. 居民的消费不足削弱了货币政策效应。

当前, 我国虽处于消费升级的阶段, 民生建设也逐步强化, 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使得我国居民有较强的储蓄倾向。加之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 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更多地面临着就业的压力, 面临未来收入与支出的不确定性, 导致居民的消费信心不足, 储蓄倾向增加, 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影响很大。

(四) 信用环境欠佳削弱了货币政策顺利传导的微观基础

货币政策的传导与实施从流程上看是与金融部门自身经营相关的行为, 但企业与个人的信用缺失势必造成信贷资产流失, 严重违背货币政策实施的初衷, 并进而使银行对可能形成的金融风险采取措施, 银行机构维权成本过高, 对冲了发展贷款业务的动力性。与过去相比, 尽管企业、个人的失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遏制, 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从总体看, 当前的金融生态环境仍然不容乐观, 社会征信体系尚未健全, 基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相对滞后, 不利于基层货币政策传导。

三、提高货币政策在基层传导效果的相关建议

(一) 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模式, 增强货币政策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是根据我国地区差别明显、发展不平衡的现实, 适当赋予央行分支机构一定的“货币政策微调权”, 在保持央行分支机构与国家的货币政策协调一致的前提下, 发挥基层央行熟悉当地经济金融情况的优势, 制定相应的区域性货币政策, 使货币政策更符合区域经济金融实际。二是扩大传导受体和缩短传导链条, 提高政策传导效率。在贯彻货币政策的过程中, 基层人民银行要打破“中央银行—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企业和居民”的传统传导路径, 将传导末梢直接延伸至企业和居民, 从而扩大政策影响和提高传导效率。三是改进窗口指导办法, 增加对金融机构贯彻落实货币政策的检查权, 制定规范的具有约束力的央行窗口指导管理办法, 确保基层央行在维护货币政策上的权威性。

(二) 深化商业银行体制改革, 为货币政策的高效传导构筑良好的传导渠道

一是尽快建立现代商业银行金融企业制度,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实现规避风险和利益驱动的对立统一, 增强商业银行经营活力, 提高商业银行对央行货币政策间接调控的敏锐性。二是改变目前信贷管理过度集中的现状, 实行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 充分考虑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 将县支行划分不同级次, 适时下放部分信贷额度。三是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缩短信息报送的在途时间, 加快贷款信息的传送速度。四是完善信贷约束激励机制, 将机构收入与个人收入与银行的利润直接联系起来, 提高风险投资的积极性, 以发展的方式防范和化解风险。五是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 增长业务创新能力, 改进服务手段, 提高业务经营的灵活性。

(三) 规范金融客体行为, 扩大货币信贷政策的影响范围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企业和个人则是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的最终作用主体。因此, 货币政策效果, 取决于企业对货币政策的敏感和个人对信贷和消费的预期判断。因此, 要通过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增强产品竞争能力, 提高企业综合素质, 创造融资条件, 提高融资能力, 增强企业对货币政策的灵敏度。同时, 加强居民个人文化素养的提高, 合理引导消费行为, 加快建设社会福利体系, 积极发展消费信贷业务, 调整消费信贷制度, 努力实现居民消费升级, 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促进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

(四) 改善信用环境,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篇3:宜川县合疗政策

一、汶川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与环境分析

1.汶川县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分析

(1) 独特的资源条件。汶川县农业主要布局在高半山, 无污染的自然条件是其发展生态农业独特的优势。南部地区多雨、湿润, 有利于猕猴桃生长;北部地区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有利于多种特色水果发展。并且空气清新, 水质良好, 土壤洁净, 大气、水、土壤均不含有毒物质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金属元素, 全部监测参数符合国家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农业行业标准 (NY/T391—2000) , 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提供了先决条件。

(2) 较好的产业基础。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南部茶叶、猕猴桃两大产业带, 北部以甜樱桃为主的特色水果产业带和无公害蔬菜产业带, 建成了威州镇布瓦山“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基地;绵虎镇三官庙村有“经济生态示范园”;水磨镇优质茶叶基地;三江乡猕猴桃基地和漩映地区“苦丁茶”基地;还有七盘沟枇杷园、克枯乡的梨枣园等一批高标准特色农业基地。为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将全县建成特色水果、茶叶、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奠定了产业基础。

(3) 优越的地理区位。汶川县与都江堰接壤, 距成都仅159公里, 国道213线贯穿全境, 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农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长期以来一直是成都市的三线蔬菜生产基地。映秀至汶川县城的高速公路建成之后, 大大缩短了行程, 区位与流通优势将更加明显。

(4) 鲜明的民族文化。汶川县有羌族和藏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独特的生活环境孕育了当地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并且由于相对封闭, 如萝卜寨、布瓦寨、羌寨, 还保留有完整的原生态风土人情。随着交通设施的发展, 适合拓展现代农业的功能, 发展集自然、生态、藏羌民风民俗为一体的短程特色旅游和城市度假休闲旅游, 走一三产业互动的发展道路。

(5) 特有的地震品牌效应, “5·12”特大地震震惊世界, 作为震中的汶川县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震中汶川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品牌并深入人心。借助灾害知名度, 汶川可以发展品牌特色生态农产品, 将对地震的关注转化为市场需求, 抢占农产品市场。

2.汶川县发展生态农业的障碍分析

(1) 土地资源严重稀缺。

汶川县耕地资源主要由高半山的梯田组成, 布局比较分散, 土地相对贫瘠。近年来由于退耕还林 (草) 工程的实施和非生产性建设用地急剧增加, 耕地面积逐年锐减, 人均占有耕地面积逐年下降。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完全实施后, 汶川县的人均耕地远远低于全省与全国平均水平。“5·12”特大地震给原本就比较稀缺的耕地带来了严重损毁和灭失, 造成土地生产力大为降低。

(2) 水资源制约作用较大。

汶川县内南涝北旱的气候特点, 对全县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威绵地区是汶川县农业发展的重点区域, 但气候干燥, 年降雨量远远少于蒸发量, 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对水资源的依赖性较强, 水资源成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主要制约因素。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汶川县农业发展的突出瓶颈, 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由于耕地资源主要集中于高半山, 灌溉困难, 虽有提灌, 但成本较高。“5·12”特大地震对水利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毁, 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3) 科技支撑力量较为薄弱。

地震后, 汶川县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落后, 以政府推广为主, 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缺乏各种类型的技术经济服务组织、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的积极参与。专业合作组织及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 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是零星项目的临时合作。技术推广方式落后,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农技部门行政人员多, 农技人员, 尤其农技专家少, 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0.16%。

(4) 农民组织化程度亟待提高。

受地理条件和传统耕作模式制约, 汶川农业市场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条件差, 特色产业规模小, 标准化生产和市场组织化程度低, 农业综合效益不高。现有的各类中介组织结构松散, 运转不灵, 稳定性差, 大多没有登记注册, 也不具备法人资格;能够真正充当市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数量不多, 规模不大, 带动力不强。

通过对汶川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与环境分析, 我们认为汶川县发展生态农业, 既是形势所在, 又是发展必须;既有独特优势, 又面临重重困难;既有重大机遇, 也面临严峻挑战。汶川县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 既是发挥优势的显性战略, 又是克服瓶颈的隐性战略。作为生态极度脆弱地区, 汶川县发展生态农业首要任务是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 汶川县发展生态农业还要兼顾农民增收与社会稳定;作为极重灾区, 汶川县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在产业升级与重构中寻求新的出路。

二、汶川县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1.发展主线: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生态农业跨越

遵循“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科学重建”的原则, 以灾后恢复重建产业重构与升级为契机, 按照农业比较优势原则, 以综合利用农业优质资源为核心, 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瞄准市场需求, 坚持走科技驱动型、内涵提升型、环境保护型优势特色农产品开发道路, 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构建符合生态农业理念的农产品生产、流通与销售体系, 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生态农业跨越, 加快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有市场竞争力、能带动农民致富、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 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2.发展路径:“小规模、大群体”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由于汶川县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农户居住与农业生产习惯所限, 以大型基地建设为核心的规模化生产并不适合汶川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具体区情。统筹规模效益与具体区情, 走“小规模、大群体”之路是汶川县发展生态农业的最优选择。从营销和市场牵动入手, 带动基地, 拉动村镇, 单个农户小规模, 但他们构成数量较大的群体, 从而实现一定范围内的规模化种养殖和流通营销。

3.发展方向:强化特色, 拓展功能, 提高效益

围绕优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通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耕地肥力恢复、修复破坏农田等手段提高农业效益, 提高名优特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着力改善品种、品质结构, 恢复重建一批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优质农产品、特色林产品、特色畜产品、特色水产品基地和优势产业带。依托特色农业基地、藏羌民族文化、自然风光, 发展农业观光、农家乐、农耕体验、农业修学, 拓展农业功能。

三、汶川县生态农业发展的模式选择

汶川县的生态农业产业群落可以根据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与发展基础划分为三种类型, 即河谷平坝生态农业、缓坡台地生态农业与高山生态农业。立足生态农业产业群落划分, 汶川县生态农业发展的模式选择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河谷平坝粮经蔬复合型种养模式

修复受损农田水利设施, 引进最新高产抗病优质农作物新品种, 利用粮食作物的季节差或间套轮作种植经济作物等途径, 实施玉米套种辣椒或魔芋、玉米 (白菜) —大蒜宽窄带间套轮作、茄果类菜行间套种春莴笋等, 合理的间作套作、连作轮作,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稳定粮食生产。

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特色中药材及养殖业, 以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增加经济收入, 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依托农业资源与交通优势, 大力发展休闲观光绿色农业, 以特色农作物为载体发展农业观光游、农家乐游、农耕体验游、农业修学游, 并依托特色农产品资源发展绿色食品制造业, 延伸产业链。努力把威州、绵虎、雁门、龙溪、克枯建设成为干旱河谷生态农业发展示范区。

2.缓坡台地果-草-畜 (沼) 循环经济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依据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果、草) 、消费者 (畜、禽) 与还原者 (菌) 组成协调、平衡的循环利用关系, 从而实现植物、动物、微生物互生共养、良性循环与高效转化。根据汶川县的环境与条件, 可以选择以下三种模式。

以果树、牧草为主的“果—草— (畜) 沼”模式。在果园下种植牧草, 以牧草作为养殖饲料, 养殖废弃物以及果树修剪的枝条、杂草等有机废弃物作为沼气原料, 生产沼气, 或是利用有机废弃物生产食用菌, 进而使沼气肥料与食用菌菌渣又返回果园。

以庭院养殖为主的“种—养—沼”模式。农户养猪, 猪粪用来发酵产生沼气, 沼气用来发电或者用作燃气供农户家庭使用, 发酵剩下的沼渣用来培育果林, 既减少了化肥的使用, 又能给果林带来高产。还可以利用房前屋后坡度25°以下坡地与台地种植地道中药材, 大范围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

以花卉、食用菌为主的“种—养—菌”模式。如草坡乡着力开发的花卉、食用菌和养兔三个产业之间形成一个自然的生态循环经济圈。兔子的排泄物可以用于种植食用菌, 而食用菌的栽培废料则可以用于种植花卉。

3.高山庭院特色养殖与生态经济林模式

高山地区光热条件丰富, 农业开发以保护性农业为主, 采取小规模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链条可长可短, 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可利用的生态资源与农业资源。

依托退耕还林 (草) 的政策优势, 在高山地区大力发展种草养羊、养牛、养鸡、养兔等庭院特色小规模畜牧业, 逐步形成高山庭院畜牧经济带。高山地区海拔高、空气清新、环境无污染, 小家禽可采用放养模式。也可以结合旅游, 开发一些小规模的“猎捕”活动, 享受农家乐趣。在生态地区种植开发生态经济林、生态茶叶、中药材、高山花卉、高山金针菇及鸡腿菇。

四、汶川县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1.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的规划引导与组织保障

树立科学重建与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 深刻认识到汶川县发展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与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充分认识到汶川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和独特优势, 借助灾后重建的政策机遇, 把灾后重建作为汶川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重要契机。

在摸清震后汶川县农业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家底的基础上, 加快制定《汶川县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指导生态农业产业调整与空间布局;并利用即将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机遇, 将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和思路贯穿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及专项规划中, 争取生态农业发展在“十二五”时期取得重要突破。

加强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协调与管理, 强化岷江河谷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指挥部与生态农业发展和农畜产品加工区建设指挥部的职责与任务, 制定目标任务, 实行目标考核, 全程依法监督。

2.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投入

加大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投入。鼓励耕地保育, 安排专项资金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 开展对地震受损土地治理和修复;进一步加大对高半山地区的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沼气、农村水电、乡村道路、草场围栏的投入, 全方位改善生态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对冷冻、冷藏、仓储、运输和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增强市场的配套服务功能。

加大对生态农业适用技术的投入。开展种养技术升级、优良品种引进、农产品保鲜、农业防灾减灾、农业资源保护、节水节地改良、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技术推广, 积极引进适合高半山农业生产的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建立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加强与研究单位、大专院校、专业农业公司的科技合作, 力求在制约当地生态农业发展的节水灌溉技术、反季节栽培技术、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高半山区造林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方面取得突破。

3.推进生态农业组织化建设

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生态农业建设, 大力发展生态农产品加工业, 引导龙头企业实行技术改造, 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与市场拓展能力, 构筑畜牧、果品和林板加工一体化产业链。制定优惠政策, 重点扶持一批省、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科研、卫生、检测等各种管理手段相配套的果品加工、脱水蔬菜加工等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依靠现有的农村基层组织, 引导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在对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进一步的规范与整合的基础上, 深化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 着力推进专业合作组织由政府主导向农民自主、由种养合作向家庭工业联合、由松散联合向紧密合作、由单一合作向多元联合转变, 进一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4.争取特殊政策支持

认真落实灾后恢复重建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 认真利用好国家补助政策、对口援助政策、社会捐赠项目, 并争取特殊政策扶持。

(1) 在恢复重建期间给予特殊的转移支付政策, 土地整理复垦、地质灾害治理经费全额纳入中央转移支付, 地方不再进行配套。

(2) 延长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 (草) 和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的补助时间。

(3) 对在地震中受损的龙头企业和灾后引进的龙头企业给予土地、税收、贷款等方面的优惠。对带动性大的种植大户给予资金和智力支持。

篇4:宜川县合疗政策

1宜川县现状特点

1.1 发展优势

1)旅游资源丰富。

黄河壶口瀑布是宜川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属全国第二大瀑布,唯一黄色瀑布,被誉为“天下奇观”。同时,延安市为了突出延安市作为旅游城市的功能定位,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将市域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市域“大旅游”的发展格局,其中宜川被列为延安乃至陕西北部重要的旅游节点城市,这对于构建宜川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核心竞争力,提供难得机遇。

2)农业经济发展良好。

宜川县是农业大县,农业经济基础较好,在县域内已经形成林果、草畜、棚栽三大产业为主导的农业格局,农业产业化生产已初见端倪。从图1中可以看出,宜川县作为农业大县,其农民纯收入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虽存在一定差异,但高于全省水平,与上游区域农民纯收入平均水平差距较小(仅低于延安市145元)。

3)矿产资源丰富。

宜川处于陕北能源化工基础开发建设范围内,其境内有丰富的石油、煤和煤层气等能源化工资源,具有在县域内开发以能源化工为支柱的潜力。仅2008年全年共钻井83口,生产原油2.1万t,为推进宜川工业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生态环境良好。

宜川虽然地处陕北,但其紧靠黄河,年降水量较多,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0%,水土流失模数相对较低,生态及林业在陕北地区属于基础良好的地区,促进了宜川旅游品牌价值的提升,吸引了外部资金对县域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县域环境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2 存在的问题

虽然宜川县城乡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矛盾正在缓和,但整体上宜川的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工业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对外联系不便等因素,导致了城乡之间的矛盾和差距仍然存在,并成为城乡协调发展的障碍。

1.2.1 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宜川县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尚处于欠发达阶段,从表1可以看出宜川县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延安市的9.26‰,财政收入仅占延安市的2.63‰,人均GDP仅为延安市的17.48%,陕西省的31.93%,全国的25.73%,可见宜川县目前的经济发展整体实力较弱,经济水平相对较低。

1.2.2 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

宜川县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发展缓慢,除石油开采之外的其他工业经济发展步履维艰。2008年全县城镇化水平仅为36.86%,低于陕西省平均城镇化水平5.24个百分点。此外,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发展资源和人才、科技、基础设施配套等各方面要素的限制,亦使得宜川在延安市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网络中失去自己的一席之地,影响了宜川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1.2.3 内外交通不便

受区位条件和区域基础设施的影响,宜川长期偏居一隅,对外经济联系主要依托国道309线,南北方向对外联系;同时,缺乏铁路等对外交通联系通道。县域内路网布局不合理,分布不均匀,通达度不够,通行能力低,制约了宜川对外的经济联系,阻碍了县域内部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进程。

1.2.4 村庄建设与布局急需调整

宜川县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村庄的规模与布点仍以农耕半径为依据,大部分村庄处于分散和无机状态;随着城镇化稳步推进和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实施,出现了“空心村”现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农村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分散的村庄无法体现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虽然对全县的中小学进行了重新布点,但问题依然突出。诸多问题要求对县内的村庄布局进行重构,充分发挥集镇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

2城乡统筹的目标和重点内容

2.1 目标

宜川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在遵循国家和地区城乡发展目标的前提下,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为重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建立起弱化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实现和谐、平等、互助的城乡关系。

2.2 重点内容

近几年,一些地区进行了城乡统筹的实践,在统筹的任务上,因各自的条件不同有所差别。如上海城乡统筹的主要任务是:空间一体化;人口一体化;经济现代化;社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宜川针对自己区域自然、社会经济特点,其统筹的重点内容如下。

2.2.1 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其最基本的内涵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消除城乡差别,使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现代文明[2]。宜川在林果、草畜、棚栽三大农业产业格局基础上,延伸农业生产产业链,逐步形成农业生产产业化,提高农民生产收入;在保持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加快以油、煤、气开采和加工为主的工业建设,建立宜川支柱工业及工业体系,带动城镇化的发展;以黄河瀑布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为龙头,带动宜川旅游业发展,推动县域内第三产业的兴起。同时结合县域内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分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对外交通廊道走向,在县域空间内形成了以县城为综合中心,以中部综合发展区、东部旅游业发展区、西部加工工业区、北部现代农业发展区、南部特色种植业及林业发展区为特色生产片区的“一心、五区”的经济生产格局,带动全县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全面推行以农促工、以工带农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2.2.2 基础设施配套一体化建设

宜川县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要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构建城镇之间的快速交通体系以及城乡之间的便利交通联系,形成有效衔接、高效统一的网络系统,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快城乡一体的区域供水、供电管网、信息基础设施等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加强乡村地区环卫设施、防洪防涝设施的建设,为城市地区提供优质、安全的空间。

2.2.3 村庄重构

宜川县是典型的农业经济,城乡空间采取极化发展的模式,以城镇为载体,构建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集镇—中心村—基层村等级体系;在空间实现城乡居民点的优化布局,采用适度集中、集中布局、重点发展的模式,构架以英旺—县城—壶口城镇为发展横轴、以云岩—县城—集义城镇为发展纵轴,以中心城镇区、东部城镇发展区、西部城镇发展区、北部城镇发展区、南部城镇发展区为村庄集中生活片区的“两轴、五片区”的城乡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

2.2.4 空间管制

针对宜川具体的定性地貌特征、发展现状以及规划发展思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空间布局,在宜川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划分了以宜川中心城区、乡镇驻地和中心村为中心的鼓励发展区域,即主要是指县域城镇化的主要区域。划分了以农业生产区、一般村庄以及风景名胜区为主的限制发展区域,即主要包括壶口风景名胜区、114个基层村以及耕地、林地,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同时把宜川南部的寿峰乡和集义镇处于自然保护的范围内,刘庄水库、仕望河、雷多河以及黄河等水域以及水源地均为禁止开发区域。而后按照发展方向,调整完善区域管制策略,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3],实现城市、乡村、农业以及区域生态的协调[4]。

3结语

城乡统筹的实质是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促进传统二元结构转变。县域是我国广大农村的主要载体,是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集中点,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是削弱城乡差距和对立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由于我国东西经济发展不均衡,南北差异较大,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度不同,所以统筹县域城乡发展,必须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确定适合地区统筹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同时,研究县域城乡统筹,应该广泛借鉴国内外经验,注重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规律及其对城乡发展和政策调整的影响,从变化了的形势出发,切实遵循尊重当地历史文化、尊重自然生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利益,并在现有的规划手段、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有效地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达到城乡互动与共荣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上海市.郊区工作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城乡一体化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王成.对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思考[J].达州新论,2009(1):6-7.

[3]马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9-12.

上一篇:YPS350建筑垃圾移动破碎站以高效的破碎能力稳扎行业之首下一篇:小呈小学开展爱路护路集中宣传教育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