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罗氏沼虾种群形态差异的比较研究

2024-05-06

不同罗氏沼虾种群形态差异的比较研究(共3篇)

篇1:不同罗氏沼虾种群形态差异的比较研究

日本沼虾4种群的形态差异分析

4种群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分别取自洪泽湖、太湖、广西3地天然水域和浙江德清人工养殖池塘.经在相似条件下暂养7个月后,运用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四者的10项形态比例参数进行比较研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养殖种群与洪泽湖种群的形态最接近,而与太湖种群、广西种群的趋异程度逐渐增加.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养殖种群的成体规格小于同期的`3个野生种群,而3个野生种群中又以洪泽湖种群的规格最小.以判别分析建立了4种群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分别为:76.7%~86.7%(P1)和74.3%~96.0%(P2),综合判别率81.7%.3种多元分析结果均认为,4种群日本沼虾在形态上已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且集中表现在头胸甲部的性状上,但所有差异均未达到亚种水平,须有多项参数综合判别才能辨别;养殖种群的小型化与选种不当密切相关.

作 者:赵晓勤 倪娟 陈立侨 顾志敏 周志明 ZHAO Xiao-qin NI Juan CHEN Li-qiao GU Zhi-min ZHOU Zhi-ming  作者单位:赵晓勤,倪娟,陈立侨,ZHAO Xiao-qin,NI Juan,CHEN Li-qiao(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62)

顾志敏,周志明,GU Zhi-min,ZHOU Zhi-ming(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湖州,313001)

刊 名:中国水产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 年,卷(期): 13(2) 分类号:Q959.223 关键词:日本沼虾   野生种群   养殖种群   可量性状   形态差异   多元分析  

篇2:不同罗氏沼虾种群形态差异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罗氏沼虾,幼体,氨氮,亚硝氮,毒性作用,安全浓度

罗氏沼虾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人工繁苗技术已较为成熟并应用多年, 但繁苗效果仍不尽如人意, 部分苗场的出苗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调查发现, 水质因子尤其是育苗水体过高的氨氮 (总氨氮, NH3-Nt;非离子氨, NH3-Nm) 和亚硝酸盐氮 (简称亚硝氮, NO2-N) 是影响繁苗效果的重要因素。关于氨氮和亚硝氮对不同虾类的毒性试验, 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2,3,4,5]。臧维玲等[6]报道, 罗氏沼虾幼体对总氨氮 (非离子氨) 的安全浓度高达2.55 (0.358) mg/L;刘淑梅等[7]通过研究得出, 罗氏沼虾Z9幼体对亚硝氮的安全浓度为0.97 mg/L。此类研究表明, 罗氏沼虾对氨氮和亚硝氮具有很强的耐受性。由于罗氏沼虾引进国内已近40年, 其对氨氮、亚硝氮的耐受程度是否已发生变化尚未可知。本文旨在对不同发育时期的罗氏沼虾幼体进行氨氮、亚硝氮急性毒性试验, 探讨不同氨氮、亚硝氮浓度对幼体的毒性及耐受程度, 为指导罗氏沼虾人工育苗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4年4月在高邮白天鹅罗氏沼虾育苗场进行。

试验用水为当地经消毒沉淀的人工配制海水。试验虾为该场经6 d、11 d、20 d正常培育的罗氏沼虾幼体, 经显微镜鉴定分别为Z5、Z8、Z11期幼体。试验用容器为1 000 m L烧杯, 辅以微型气石和橡胶管进行增氧。试验溶液分别以NH4Cl (AR) 和Na NO2 (AR) 准确配制成氮含量为10 mg/m L的母液, 用棕色试剂瓶封装并避光保存。试验时将母液稀释配制成所需浓度试液。

1.2 试验设计及方法

氨氮与亚硝氮分别设置7个和9个浓度组, 同时设平行和对照组。具体毒性试验设计见表1和表2。

mg/L

mg/L

注:水温29℃, p H值7.8。

每组每个烧杯注入人工海水1 000 m L, 并准确计入罗氏沼虾幼体20尾。试验期间每日排污、换水两次, 每次换水量100%, 日换水量200%。每次换水前彻底清洗烧杯并重新配制各浓度试液, 每24 h重新配制母液。试验期间连续曝气, 水浴控温, 每次换水后喂食少量丰年虫。分别于24 h、48 h、72 h、96 h观察记录幼体存活情况。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非离子氨的计算参照《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非离子氨换算方法》[8]。

计算公式为:

式中:CNH3-Nm为测定温度和p H值下水样中非离子氨的浓度 (mg/L) , t为水温;CNH3-Nt为水样中总氨氮浓度 (mg/L) , fNH3-Nm为非离子氨摩尔百分比。

半数致死浓度 (LC50) 的计算采用线性回归法, 具体参照李翠萍等[9]。

安全浓度 (SC) 计算公式:SC=96 h LC50/10。

2 结果与分析

2.1 氨氮对罗氏沼虾Z5、Z8、Z11幼体的毒性作用

氨氮对罗氏沼虾Z5、Z8、Z11幼体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分别见表3、表4。

表4列出了氨氮对罗氏沼虾Z5、Z8、Z11幼体分别在24 h、48 h、72 h、96 h时的LC50及96 h时的SC。从结果可以知道:Z5与Z8LC50变化较大, 而Z8与Z11LC50变化较小。经计算, 其96 h总氨氮 (非离子氨) 安全浓度 (SC) 分别为2.108 (0.115) mg/L、2.747 (0.151) mg/L和2.762 (0.152) mg/L, Z8总氨氮安全浓度比Z5高出30.31%, 而Z8与Z11间其值相近。

2.2 亚硝氮对罗氏沼虾Z5、Z8、Z11幼体的毒性作用

亚硝氮对罗氏沼虾Z5、Z8、Z11幼体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见表5、表6。

由表5可知, 亚硝氮对幼体的毒性作用与氨氮类似, 即对于同一生长期的幼体, 亚硝氮浓度越大, 产生的毒性作用越强, 其成活率越低;对于同一浓度组的幼体, 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 其存活率逐渐降低。Z5期幼体在15.8 mg/L亚硝氮浓度下经过72h开始出现全部死亡, Z8期幼体在20.0 mg/L亚硝氮浓度下经过96 h开始出现全部死亡, 而Z11期幼体经96 h均未出现全部死亡的情况。可见, 随着发育期的增长, 罗氏沼虾幼体对亚硝氮的耐受性也逐渐增强。

表6中分别列出了Z5、Z8、Z11对应24 h、48 h、72 h和96 h的LC50值, Z5、Z8、Z11相应的亚硝氮安全浓度分别为1.078 mg/L、1.238 mg/L和2.048 mg/L, Z8的安全浓度比Z5高14.84%, Z11的安全浓度比Z8高65.43%、比Z5高89.98%。

3 讨论

育苗水体中的氨氮主要来自幼体排泄物、残饵以及有机碎屑的氧化分解, 以离子氨和非离子氨的形式存在, 两者在水体中可以相互转换:NH4++H2O←→NH3+H3O+。丁美丽等[10]研究表明, 水体中氨氮浓度增加, 会引起中国对虾鳃、肝胰腺、中肠黏膜等组织病变, 影响对虾呼吸、离子调节和氮代谢等相关生理功能。非离子氨由于不带电荷, 其半径更小, 易透过脂质生物膜的疏水性微孔进入体内, 导致水生动物自身的生理调节不能补偿因高铁血红蛋白的含量升高而引起体内组织缺氧, 即表现为中毒症状, 其对不同水生生物的毒性可达离子氨的数十至上百倍[11], 故生产实践中应加强对非离子氨的管理和调控。孙振中等[12]曾报道, 非离子氨在总氨氮中所占比例主要由水体p H值决定, 适当降低育苗池水的p H值可减轻非离子氨对幼体的毒害作用。亚硝氮的含量与氨的硝化作用有关, 氨在亚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形成的亚硝酸盐, 进一步被硝化细菌转变为硝酸盐。亚硝酸盐具强氧化性, 动物体吸收进入血液后能使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 导致低氧血症, 使各组织缺氧。甲壳类动物血液中的血蓝蛋白, 其辅基是含铜化合物, 在亚硝酸盐的作用下, 可发生与血红蛋白相似的反应, 从而引起缺氧和青紫症。

mg/L

大量研究表明, 氨氮和亚硝氮对罗氏沼虾幼体均呈现累积性中毒规律, 浓度越高、接触时间越长, 毒性就越强, 提示在育苗过程中应加强对水体氨氮和亚硝氮的监测,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水平。氨氮和亚硝氮主要在血淋巴中积累, 但冼健安等[3]报道, 氨氮在肝胰腺中的积累比血淋巴更为严重, 认为可能与肝胰腺发挥解毒作用有关。而寇红岩等[5]报道, 斑节对虾肌肉基本不积累亚硝氮, 而中肠积累的亚硝氮最多, 推测除鳃组织外, 虾也能通过中肠吸收亚硝氮。有关罗氏沼虾幼体吸收氨氮和亚硝氮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同发育阶段罗氏沼虾幼体对氨氮和亚硝氮的反应不尽相同, 总的趋势是随幼体发育期的增加, 其对氨氮及亚硝氮的耐受性也随之增强[6,12]。本试验结果与他人研究基本一致, 所不同的是总氮氮 (非离子氨) 对Z8与Z11幼体的安全浓度[2.747 (0.151) mg/L、2.762 (0.152) mg/L]非常接近, 提示Z11幼体对氨氮的耐受性并没有显著强于早期幼体, 而这在育苗过程中往往极易被忽略。张建东等[13]研究了两种消毒制剂 (碘伏和三氯异氰脲酸) 对罗氏沼虾各期蚤状幼体的毒性, 结果表明, Z11对消毒剂的敏感性最强。姜增华等[14]认为, 罗氏沼虾蚤状幼体各个发育期以及各期之间的转变期间对同一种物质的耐受性有所不同, 忍耐性最强的是Z1, 最弱是Z5, Z11变态为仔虾期间也有一个低谷。因为Z1以内源性营养为主, Z5发育生长和变态需大量多品种、营养全面的外源性营养, 而体内消化生理功能发育尚未完全适应, Z11变态为仔虾期间, 形态上和生理上变化较大。因此, 在育苗时应注意这两个最危险的时期, 严格把好水质关, 控制与降低非离子氨和亚硝氮含量, 加强对育苗水质的检测。

本试验亚硝氮安全浓度范围在1.08~2.05 mg/L, 比藏维玲等[5]的研究结果 (0.64~1.68 mg/L) 有了明显提升, 也明显高于刘淑梅等[7]对Z9幼体所得试验结果 (0.97 mg/L) , 表明罗氏沼虾幼体对亚硝氮的耐受性在逐渐增强, 这可能是育苗水体亚硝氮指标偏高, 虾长期适应的结果。比较非离子氨的结果发现, 本试验所得非离子氨安全浓度范围在0.115~0.152mg/L间, 与孙振中等[12]对Z5幼体的试验结果 (0.11mg/L) 相似, 远低于藏维玲等[5]所得结果 (0.287~0.358 mg/L) , 分析原因可能与试验所用海水p H值不同有关。毕英佐等[15]认为, 在幼体培育期, 当水中非离子氨大于0.11 mg/L, 并累积达6 d以上可对幼体的发育变态构成障碍, 并导致后期变态时大量死亡, 死亡率随水中非离子氨含量与超标天数成正比。由于非离子氨水平与水体总氮氮、温度及p H值关系紧密, 建议在育苗时要合理投喂, 及时吸污, 并控制水体p H不高于8。

综合考虑, 建议在育苗生产过程中控制育苗水体非离子氨和亚硝氮浓度分别不高于0.10 mg/L和1.00 mg/L。由于本次试验结果仅为96 h急性毒性试验, 实际育苗生产中育苗期长达21~23 d, 部分苗场的换水周期超过10 d, 若是在育苗水体的氨氮和亚硝氮长期以接近安全浓度的情况下进行育苗, 对幼体的影响难以估计, 故该结果仅可作为一个参考警戒值, 不可简单的认为只要浓度不超过该安全浓度, 对育苗的效果就没有影响。

篇3:不同罗氏沼虾种群形态差异的比较研究

罗氏沼虾又名马来西亚大虾、淡水长臂大虾等,为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养殖虾类之一,其具有个体大、食性杂、生长快、适应能力强、肉味鲜美等优点。罗氏沼虾原产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地区,繁殖及幼体发育须在有一定盐度的半咸水中进行,在高邮湖地区不能自然越冬,淡水中也不能自然繁殖,不会引起高邮湖湖区虾类组成结构的改变。本文分别调查了高邮湖目前主要的4种河蟹网围套养罗氏沼虾的模式和经济效益,为具有相似养殖条件的渔民进行河蟹网围套养罗氏沼虾提供参考和借鉴。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

高邮湖网围河蟹养殖类型目前主要有规模化生态养殖、小网围精养、小网围半精养和小网围人放天养4种模式。试验在高邮湖北部养殖水域按照每种模式各随机选择1个进行河蟹网围套养罗氏沼虾。网围区要求水质清澈、水体交换良好、溶氧量高、透明度在30~40 cm。

1.2网围设施

网围结构为全封闭式,由聚乙烯网片和撑桩组成。撑桩材料为毛竹,直径8~10 cm,间距2.5 m。网片分上下两层,下层用聚乙烯密眼网,上下纲均为直径4 mm聚乙烯绳,上纲为单纲,下纲为双纲,下纲用地锚固定,地锚间距60 cm。在汛期期间加一层9股7号网。

1.3苗种放养

蟹苗为购自上海市崇明县的优质种苗。放养时间在3月份。放养前采用拖网等渔具对网围区域进行彻底清杂,清理野杂鱼及敌害生物。

虾苗为统一采购的高邮市7月份上市池塘养殖罗氏沼虾,体长在7 cm以上,活水运鱼车带水充氧运输至试验地点,运输过程中加少量冰块降温。投放时间为梅雨季节过后的7月份中旬。

4种模式蟹苗和虾苗投放规格及密度见表1。

1.4四种模式

四种模式分别用1—4号网围进行试验。1号网围:规模化生态养殖。此类型约占高邮湖网围养殖面积的20%,面积5 000×667 m2,工人13人,为大型生态养殖网围。蟹苗规格140只/kg左右。投放蟹苗前除清杂外,采用除草刀清除部分菹草,人工移栽轮叶黑藻和金鱼藻。4月底开始投喂河蟹饵料,饵料为湖区天然野杂鱼,投喂量控制在蟹苗总重量的1%~3%。投喂频率为4—6月每5 d喂1次,7—9月每2 d喂1次,逐渐增加投喂量。

2号网围:小网围精养,为高邮湖主要养殖类型,此类型约占高邮湖网围养殖面积的60%。管理人员2人,蟹苗规格140只/kg左右。5月份开始少量投喂湖区天然野杂鱼,投喂量控制在蟹苗总重量的1%~3%,网围内设置食台,投喂结束后根据残饵数量调整投喂量,6月中旬正式投喂,投喂频率每2d喂1次。

3号网围:小网围人放天养,约占高邮湖网围养殖面积的5%,蟹苗规格200只/kg。投放蟹苗前除清杂外,还投放螺蛳1 000 kg,不投喂其他饵料。

4号网围:小网围半精养型,约占高邮湖网围养殖面积的15%。管理人员1人,蟹苗规格160只/kg。从4月开始到9月份每5 d投喂1次,每次投喂鲜杂鱼10~15 kg。

罗氏沼虾食性广,偏爱动物性饵料,与河蟹食性类似,无需特别投喂。常检查网衣有否破损,毛竹有否松动,防止逃逸和敌害生物进入网围。

1.5捕捞

根据市场行情,渔民从9月下旬开始,以地笼网为主、网簖为辅捕捞河蟹上市,顺带捕捞罗氏沼虾。10月底水温降至14℃,罗氏沼虾捕捞结束。

1.6计算公式

回捕率=捕捞数量(只或尾)/放养数量

投入产出比=总成本/总收益

2结果与分析

2.1捕捞规格与回捕率

11月底,河蟹和罗氏沼虾捕捞基本结束。经测量,罗氏沼虾平均规格超过40 g/尾,增重3倍以上,河蟹捕捞规格平均在100 g/只左右。1号和2号网围河蟹、罗氏沼虾捕捞规格及回捕率均高于3号和4号网围;1号网围罗氏沼虾放养密度最低,回捕率最高,规格最大;其他网围放养密度接近,捕捞规格和回捕率接近,但亦呈现出一定规律,具体见表2。

2.2经济效益分析

整个养殖周期4个网围成本及收益情况见表3,可以看出:1号网围每667 m2纯收益最高,投入产出比最低;2号网围纯收益虽高于3号网围,但其投入产出比高于于3号网围,说明其管理模式还有调整空间,应该从降低河蟹放养密度和饲料成本投入方面调整。

3小结

1号网围面积大,围内生物资源丰富,养殖承载力强,放养蟹苗规格大,饵料投喂多,管理得当,在河蟹高密度、虾苗低密度条件下,取得良好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适宜规模化养殖;2号网围蟹苗规格大,养殖高密度,饵料投喂多,虾苗放养密度略高,管理精细,也取得较好的生长性能和效益,若适当降低养殖密度,能取得更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3号网围蟹苗规格大,养殖密度低,投喂少,劳动量小,是适宜1人管理的网围;4号网围劳动量最小,对环境压力小,但效益也最低。

罗氏沼虾采用地笼、网簖等与河蟹相同的捕捞方式,同一时段捕捞,不会影响河蟹正常捕捞销售,也避开池塘养殖罗氏沼虾7月至8月份的上市高峰。因产量少,渔民多以80元/kg价格零售,中间收购和销售渠道尚未建立。

上一篇:人的发展的影响因素下一篇:钣金加工工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