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母亲祭文

2024-04-28

悼母亲祭文(通用13篇)

篇1:悼母亲祭文

各位长辈、各位亲朋、父老乡亲们:

在我与母亲永别的时刻,我衷心地感谢您们陪在我的身边,送别我的母亲,陪我度过有生以来最悲伤、最痛苦、最无助的时刻,为此,我感到无比的感激!您们让我感到坚强,鼓起勇气,充满力量。

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天国的路上,风烟滚滚,冷雨萧萧,而我的母亲,却不得不孤独地踏上归途。她满眼的不舍,不时的回头张望;她满腹的关怀,却来不及留下只言片语;她步履沉重,却又行色匆匆;她依依不舍,却又无可奈何,她哪里舍得撇下她挚爱的亲人们就这样匆忙的离去呀,她分明已经看见幸福就在不远处向她招手,可是,无情的病魔过早地夺去了母亲年轻的生命,也给我们做儿女的留下了无尽的怨恨和终生的遗憾。

母亲一九五七年农历十月十八日,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虽然清贫,但外祖父、外祖母勤劳善良、为人忠厚、乐于助人的品性深深地影响了母亲。母亲从小就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孝顺父母,贤良有加。为人妻人母后,更是勤劳持家,埋头苦干,无怨无悔。为了改变家庭的贫困面貌,母亲和父亲一道起三更睡半夜,养鸡养兔,做衣服,运砖头,三十年间从未停歇。忙完外面的活儿,回到家里还要洗衣做饭,操持家务,再苦再累却从不埋怨。

上大学一直是母亲的梦想,也是农村孩子走出农门改变命运的唯一渠道,母亲深谙此道,所以在供养我和姐姐上学方面,她拼了命一般,和父亲苦干硬干,即使他们吃糠咽菜,也从没有想过放弃,直到自己病重的那一天。

母亲能歌善舞,上学时是学校的文艺骨干、运动健将,成年后又积极参与村里的各项文体活动,成为村里秧歌队的主要成员,病中更是时常放声高歌、以歌明志,表明了她与病魔抗争的顽强意志。母亲模样俊俏,身材高挑,穿什么衣服都好看,然而在我的记忆力里,母亲却从舍不得给自己买一件新衣裳,一分一粒都不舍得浪费在自己身上,全都积攒下来供养我们。而如今,儿女们已经长大成人,都可以挣钱孝敬母亲了,可母亲一天清福也没享上,就这样撒手人寰了,母亲,不是说好了,儿子在城里买大房子给您住吗,您怎么不信守约定呢?

我还记得,在我和姐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从来没有过喋喋不休的说教,有的只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默默地以她的人格魅力,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同时也得到了亲朋好友和众乡亲的好评。在母亲抱病的两年里,家里始终是门庭若市,探病的人骆驿不绝,母亲也始终用微笑着面对着众人,大家无不感慨,曾经都说病魔在母亲身上发生了奇迹。

母亲的坚强也非常人能比。在成长和创业的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都会想方设法去解决,从不畏缩。母亲不喜欢眼泪,也从不让我们流眼泪,尤其是在和病魔抗争的那个阶段,母亲也从没有因为疼痛难忍而流泪,挂在她脸上的始终是坚毅和微笑,她始终咬着牙坚持着,病魔也曾一度在她的坚强面前退缩了,然而,在当今医学仍毫无办法的癌症面前,母亲的坚强也只能是蚍蜉撼树,无力回天了。

母亲是睿智的,但她却从不张扬她的聪明,她把什么都放在心里,始终是一副大智若愚的状态,正是这种状态成就了她短暂而又美丽的一生,她就像一颗流星,虽然一闪而过,但那璀璨和辉煌却永远的留在了我们的心底。

母亲的一生,是辛劳的一生,她用她的行动完美的诠释了鲁迅先生笔下“孺子牛”的精神,吃的是草,挤出的却是牛奶和血;母亲的一生,是默默无闻的一生,她虽然不认识闻一多,却是先生说的那种人,那种“只做不说”的人,那种“做了也不说”的人,是那种只想付出,不图回报,只考虑他人,却永远也不想给他人添麻烦的人。

母亲的一生,就像初升的太阳,虽然没有光芒四射,但她却始终温暖着四周;母亲的一生,更像一张白纸,虽然质轻价廉,然而却纯洁干净,没有侵染,没有瑕疵。

母亲走了,留在人间的是美丽,是善良,是无私,是宽容,是勤劳,还有她淳朴的微笑,我们将永远铭记在心中。在以后的人生中,我们将以母亲为榜样,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好好工作,孝敬父亲,接过母亲留下的重担,把我们这个家建设得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放心吧,母亲,我们已经长大,从您身上学到的东西够我们受用一生,我们不会辜负您的期望,一定做社会的栋梁。

生老病死乃人生自然规律,即命数到此,那也是无可奈何。所有的人都已竭尽了全力,包括母亲自己。母亲太累了,太累了,您就静静地躺着,好好地休息吧,我们会时常聚在您的坟前,看望您,陪伴您,为您送衣送饭,为您赶走孤单。

一路走好啊,母亲!

篇2:悼母亲祭文

母亲啊,你摆脱了病魔的缠绕,安详地走了,不再给我作伴儿了。你明白吗,我是无时无刻不在想你啊!虽然你有病在身,生活不能自理,但有我给你温被叠被、穿衣脱衣、洗脸洗脚、洗澡梳头、做饭喂饭、清理大小便。在那几年的日子里,每一天我哪也不敢去,24小时通天候的为你服务,一晃五年了,但我从没嫌弃过你。你吃得胖,穿得干净,头发梳得光溜溜的,亲朋好友都说是我伺候得好。

你走后,我一向想念你。感到精神十分空虚,十分孤独,吃不好、睡不好,每一天晚上迷迷糊糊地摸你,看你是否尿床,好给你换尿布;给你掩被,怕你着凉感冒。每晚我都要醒来几次,穿上衣服,寂寞地坐在床上掉眼泪。我就想,宁愿我永远伺候你,也不愿意你走啊!

你走后,兄弟、妹子和子女都经常来看我,安慰我,怕我上火,就连球球(家里养的小狗)也十分想你,虽说它是动物,但却很懂事,十分通人性。你走的头七、八天,球球鼻子干干的,不爱吃东西,晚上还主动陪我在床边睡。见我坐在床上流泪,它的两只小腿搭在我大腿上,瞪大眼睛望着我,也在流泪。你走了,此刻是球球陪伴我睡。

母亲啊,不用惦记我!我会照顾好我自我的,过几年我就会到那边找你,咱俩再好好过日子!

篇3:悼母亲祭文

一、 非“情”实“礼”

按照悼祭文的范式要求,作者在文中需要克制规范地写出对亡人的情感。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辩·祭文》说:“按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辞也。古之祭祀,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其辞有散文,有韵语,而韵语之中,又有散文、四言、六言、杂言, 郁而不宣,皆非工于此者也。作者宜详审之。”(《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以此关照冒襄的两篇悼祭文,确算得上“恭”“哀”,且在写法上继承了自汉晋以来悼祭文的既有模式,在情感上做到“郁而不宣”。王立在其《中国古代伤悼文学的三大模式——悼祭文学主题片论》中提出三个具有代表性大模式:其一“闻音生悲,因情达景模式”。在《祭老妻苏孺人文》中,则有“无风之波,雷惊象涌,白诈不休,鬼语当昼,复死亡相继”(《祭老妻苏孺人文》,《冒襄全集》,凤凰出版社2014年版),以极萧瑟幽寂之景来烘托内心的哀伤之情。《亡妾秦淮董氏小宛哀辞》中亦有这样的环境描写:“孤灯自读,凄风飒雨,悲音起帘笼,能令搏黍巧转,化为蜀帝啼魂。”(《亡妾秦淮董氏小宛哀辞》)写出了文成之后再回头看时的悲凉。其二“未亡人、稚子情态烘衬模式”。《祭老妻苏孺人文》中,“两儿四年哭母,血泪已枯”描绘了未亡人特别是二儿情态,从侧面形象写出了苏儒人的离世所带来的不尽悲凉,下文又说儿孙生活平稳,“穗儿……能竦骨练身,以担艰危难……丹儿竭力结局,笃伦好义……”希望苏孺人泉下安心。其三“古人古事喻指亡人模式”。上引《亡妾秦淮董氏小宛哀辞》中“能令搏黍巧转,化为蜀帝啼魂”中的蜀帝啼血就是比较常见的典故,表现了对相随九年的董小宛的不舍。《祭老妻苏孺人文》中则有:“又割宅同居,数年中形影相依,厉害与共,幸生全,仇视婴杵,极不可言。”此处“婴”当指程婴,“杵”则是公孙杵臼,化用了赵氏孤儿的典故,讲其妻在家庭中所遭受的委屈。

其实冒襄在《祭老妻苏孺人文》中,不无对结发妻子痛悼、怀念之处,不可否认其中存在着“情”的一部分。文中最后写道:“触绪万端,笔墨难赴。生平虽不能文,每捉笔如洑流奔泉,随地涌出,独为此坐三整夜。正如荒鸡乱啼,无关翰音,及伸纸直书,又如风蒲猎猎,摇情不定。”以冒襄之文采,写一篇悼文尚且需要独坐三整夜,动笔时又觉得万般生涩,必定是思绪万千,难以言说。比照他写《亡妾秦淮董氏小宛哀辞》中所说的“两日夜成”的感情又有所不同。文中正面写到妻子生活细节的唯有一处:“岳母所拥甚厚,从不乞一丝一钱,有所贻,必坚辞曰:吾翁驰骋天路,儿夫才誉蔚起,拾芥视科第,无需此,亦用所辞。”这里许是最为生动的苏孺人形象了,短短几句话里充满了对丈夫的崇敬之情。

但通篇看来,冒襄皆以儒家传统的人伦来要求和概括其妻苏孺人的一生,尽数苏孺人孝公姑、事夫及对待亲族、仆婢的周到仁义之处。上面所写苏孺人与丈夫的深情倒也可以理解为礼教传统中“出嫁从夫”准则的一种表现。在文中描写母亲生病后,他与妻子希望以自己和儿子来代替:“我与妻密祷身代儿代,每月誓行千善。至期母愈,衮殇。吾妻不大声哭儿,幸得代也。”这里的描述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确是符合伦常的,在传统士大夫的观念里,须将父母放在妻子之上。

然而陈维崧的《苏孺人传》中关于这段的描写却显得更为现代人所理解:“盖自衮也殇,而孺人哭泣之声未尝达于户外,出则欣然色喜,曰:‘儿死,吾姑其获生乎!且固吾夫子志也。’”(《同人集》)陈维崧曾在水绘园居住八年左右,文中对苏孺人对于儿代母死的“色喜”,却用一个“哭泣之声未尝达于户外”,侧面刻画出一个伤痛的母亲形象。这当然应该考虑到冒襄是不能够或者说是不可以写出苏孺人这一面的。结合陈维崧《苏孺人传》中的描写,苏孺人的形象渐趋立体,虽然也有苏孺人作为大家庭的儿媳所应该有的作为如:“与先生为耳语:某贫不能婚,某贫不能嫁,某寒至无衣,某饥至无食,某死不能殡,某生无所归。”可以看出苏孺人的善良,更重要的是这个对话发生在冒襄赈荒却被乡人指点的情况之后,虽然心中有着不满,仍然关心乡里,支持丈夫的善行。苏孺人去世之后的情形也有描写,较冒襄悼祭文情感更为哀伤:“卒后而恭人年八十余,发毵毵白,顾苦健忘,每日哺,必拂孺人之屏帐而问曰:‘吾妇安在?数日何不一示老人也。’”马恭人健忘,但在八十余岁还记得儿媳,侧面表现了苏孺人的孝顺恭敬。文最后又描写了苏孺人收养的侧室所出之女对母亲的思念,亦能看出苏孺人的宽容和通晓事理。

与陈维崧《苏孺人传》比照,冒襄文中刻画苏孺人的直接形象却非常少,几乎只是刻画了一个普通、甚至是不近人情的贤妻形象,对于二人夫妻之情更是难见。如赈灾之事,只用“吾妻恒出奁中金佐之”来表示。一方面也表现出冒襄恪守祭文的写作方式,虽有撕心裂肺的痛苦,但也不能表现为情感的宣泄。《祭老妻苏孺人文》中也提到了董小宛的离世:“怜爱如其左右,伤其瘁死,绘遗容,封幽宫,命两儿春秋祭且拜之。”这里也只是描述了苏孺人作为一个理想的大家族文人之妇,替丈夫纳妾,宽容对待其妾,在其死后还不忘祭祀。

另外《祭老妻苏孺人文》作于其妇过世四年之时,严格尊崇了古人“居丧不赋诗”的传统。相较于其妾董小宛,冒襄在顺治八年董卒后,即有题咏,后又有《亡妾秦淮董氏小宛哀辞》,其序有“今辛卯献岁二日长逝永别者已逾六十又五日”,可知应写于董辞世两月余,冒襄同样是写祭悼文,因为其对象的不同,仍遵照了已有的传统。

nlc202309090316

与妻子苏孺人相比,《影梅庵忆语》描写董小宛的部分,“余却不得却,阻不忍阻。由浒关至梁溪、毗陵、阳羡、澄江,抵北固,越二十七日,凡二十七辞……余虽怜姬然得轻身归,如释重负。”冒襄一直是以矜持自重、以礼抑情的态度对待董小宛。他多次以父母、科举以及家族等缘由拒绝佳人,可算是传统士大夫的典型。甲申之变,冒襄在逃亡之中,“一手扶老母,一手拽荆人”,让董小宛一人“颠连趋蹶”,危难时刻将其母亲和妻子放于姬妾之上,在兵荒马乱的时候也不能颠倒了伦理次序。而董小宛在冒家亦是一个脱离风尘、循规蹈矩之妾:“而姬之侍左右,服劳承旨,较婢女有加无已。烹茗剥果,必手进。开眉解意,爬背喻痒。”冒襄在文中塑造的或者说意图塑造的首先是一个标准的妾,其次才是一个能够以烹茶、调制食物、分享娱乐自己的红尘知己。冒襄写董小宛的自抑,更强调自己严格遵守伦理道德,不得有私。

从内容上看,《祭老妻苏孺人文》与《亡妾秦淮董氏小宛哀辞》甚至是《影梅庵忆语》相比却有很大的不同,冒襄在为妻子苏孺人写祭悼文时,处处谨慎,对情感甚至是生活细节都不加笔墨。然而仅从《亡妾秦淮董氏小宛哀辞》中就能看出来,冒襄对董小宛更存有私人的情感,原因不过是董小宛只是一个妾,不需要各种限制,所以更为随意。但这随意的抒写之中,冒襄与董小宛都谨守着家庭伦理。由此看来,苏孺人、董小宛都只是寻常礼教人家的妻与妾。

冒襄的妻子苏孺人亦是当地名门中翰林公之女,与冒襄同岁,二人父母在他们三岁时便立下了婚约,十九岁时苏孺人嫁入冒家,此后凡四十四年。其间经历了长子之死、大饥荒、甲申之变、冒家的败落等,二人生活中应不无笃情之事,但通览其文,并无打破礼节之处。这与董小宛被提及的高频率相比差别明显,当然有一部分原因是苏孺人“妻”的身份。

二、 情与礼复杂交织的缘由

晚明时期阳明之学盛行,士人个性极度张扬,甚至连自视甚高的方以智在年轻时也曾“往往酒酣入深山,或歌市中,旁若无人,人人以我等狂生,我等亦相谓天下狂生也”(方以智《孙武公集序》,《稽古堂二集》上,《浮山文集前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当时的士大夫多带有自我解放的意识,这在某些方面就表现为情的张扬,晚明士妓的交往也是纵情的一种方式,如钱谦益与柳如是、龚鼎孳与顾媚、冒襄与董小宛等的结合都是一时佳话。但正如罗宗强先生在《明清后期士人心态研究》中所说:“重自我,重情,甚至纵欲,向为研究晚明思潮、晚明文学者所重视,亦常被当成个性张扬、自我觉醒之产物加以肯定。我人若从各个层面考察此种重自我,重情,甚至纵欲之现象,或者会发现,问题远较我人所想象者为复杂。”(《明清后期士人心态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冒襄祭悼文中,一再地表现出对情的克制,这与人伦对士大夫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家庭伦理作为古代社会变化缓慢的部分……至于家族、家庭,在关于特定时段士大夫的考察中,不应只作为一部分‘背景’”(赵园《家人父子——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冒家作为当时扬州府地区比较传统的家族,其家训有言:“百行莫大大于孝……妇人女子,则当孝翁姑、敬大夫,和睦妯娌,惠好邻居。如有孀妇须慕贞良,立志守节,以图旌表,为宗族光。诚能遵行不怠,则为盛世良民,不坠冒氏家风。”(《冒氏家族劝诫文》,《冒氏宗谱》卷四,清道光二十八年刻本)从家训中可以看出,冒家严格遵循儒家传统的家族伦理规范。冒襄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冒襄的私情亦不得违背这样的规范,呈现出以礼抑情的特点。

处于明清易代的特殊时期,王朝的覆灭又使得他们反思空谈的心学,进而普遍表现出对礼学的重视,以礼来解决现实问题:“值此人心陷溺之秋,苟不以礼,其核议拨乱而反之正乎?”( 顾炎武《答汪笤文》,《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这一时期的士人又在总体上表现为从阳明心学到程朱理学的复倾。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康熙前期,是我国历史上“天崩地解”的大动荡时代。随着没落的封建社会内部各种矛盾的总爆发和宋明理学的衰颓及其“空虚之弊”的暴露,出现了一股反省既往、面向现实、由虚返实、崇实黜虚的学术思潮——实学思潮。明末清初一度盛行的实学思潮对当时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注重文学的时代意义、社会作用,强调文学创作经世致用的目的和提倡批判现实的精神,成了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流。尤其在明亡以后,清初的思想家更是将宋明理学特别是王学末流的空谈心性、空疏无用的学风看作是明亡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在文学流派上,冒襄深受竟陵派的影响,很多研究者也认为他属于性灵一派。他在随祖父归乡后开始向族曾祖冒愈昌学诗,而冒愈昌在崇祯元年(1628)与张玉成等诗人结社吟诗于冒梦龄的逸园,倡导“以唐宋为则”,并介绍后七子及钟惺、谭元春等人的诗歌主张。冒襄也因而得以了解谭元春其人其诗。其十四岁编刻的《香俪园偶存》中便有《寄谭友夏》一诗:“孤踪落拓东海上,独擅中原欲识君。天外峋嶙文岳崎,日边浩瀚藻江溃。香名遍洽湘兰味,曲兴应来洛女云。十载情深千里梦,秋风促雁一相逢。”诗中表现出他对谭元春才情的景仰,谭元春对于文章作法有着这样的描述:“古今文章之道,若水泻地,虽地皆泻,常窟穴于忠孝人之志,幽素人之怀,是二者皆本乎自然,而文章之道,恒以自然为宗,使非贞笃恬淡之人,讽高历赏,光影相涵,虽甚勤心,亦莫得而取之。”(《谭元春集·古文澜编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提倡文中要有“忠孝人之志”和“幽素人之怀”。竟陵派虽然也属于晚明性灵的一种,但在情感抒发和写作手法上处处要求脱俗复雅。这也影响了冒襄的诗文创作,无疑也影响了其悼祭文所呈现的私人情感世界坚守以礼抑情的原则。

三、 结语

通过分析冒襄《祭老妻苏孺人文》《亡妾秦淮董氏小宛哀辞》二文,我们可以发现,冒襄的情感世界远非《影梅庵忆语》中所建构才子佳人的美好神话。儒家传统的家庭内部关系以及对情感的节制要求,使得冒襄悼祭文呈现出以礼抑情的特点。明末清初的士人不仅有着群体性的特点,也有着个体的特质,在冒襄的身上就集中表现为回归理性,以及对情的抑制。作为易代之际的士大夫,冒襄情感世界并不单一,同时也坚守传统的纲常伦理,《影梅庵忆语》《祭老妻苏孺人文》作为悼祭文也在一定方面表现出了尚古主悲的民族情感表达方式。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篇4:催人泪下的悼母亲祭文

今日,我们怀着悲痛的心境,在家里举行我母亲的追思礼拜仪式,共同寄托对我母亲去世的哀思。请允许我代表全家对大家在百忙之中冒着严寒来参加我母亲的追思礼拜仪式表示衷心的感激!

我母亲生于民权县伯党乡张连池村一个贫农家庭,自幼就饱受苦难生活的煎熬。嫁给父亲后,生育下我们姐弟七人,由于家境贫困,母亲她省吃俭用、节衣缩食,精心操持家务,抚育子女。不幸的是我父亲于1974年因病去世,我们家的生活如雪上加霜,但母亲没有被生活的重担压倒,含辛茹苦把我们一个个抚养成人,用她的艰辛、用她的劳苦换来了儿女们的成长,能够说是劳苦功高,母亲的情深似海,母亲的恩重如山。

在父亲病逝后的几年中,母亲一向体弱多病,常常外出就医,药不离口。幸运的是母亲于1980年皈依基督教,成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从此她的身体在对主耶稣的祷告中慢慢恢复,心中充满平安,脸上挂起笑容,无论走到哪里都传扬耶稣基督的福音,在我们每一个子女的成长中,都有她老人家的祈祷祝福伴随着。

在家里,母亲用自我的一言一行,影响和教育着我们诚信做人、本分做事,在她老人家的操劳下,我们家业兴旺,生活幸福安康,实现了母亲一生的追求目标,为子女、为乡邻做出了好榜样。

在我的印象里,母亲常常运用自我的学到的本领帮人解除病痛,从不奢望任何回报,没有收过别人一丝一毫的金钱,她心存大爱的优秀品德,深深影响着我们。能够告慰母亲的是,我们姐弟七人都在按照母亲的思想正直做人,善心待人,并像母亲在世一样教育着自我的子女。娘,您的儿女绝不辜负您的遗愿,必须会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好好生活。

娘啊!儿再一次呼呼您:我的亲娘!您一路走好啊!愿您在主的天堂安息,和父亲一道感受神的恩典,愿您的灵魂永远跟着主耶稣幸福长存,得到永生。

篇5:悼母亲词

今天,我们全家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悼念敬爱的母亲不幸病逝。首先,我代表全家,衷心感谢各位不辞劳苦,在百忙之中为母亲送行和我们共同分担悲伤。母亲因患重病,体力日衰,病情加重,身体日渐消瘦,终因医治无效,于2011年7月30日13时44分,不幸与世长辞,享年 70 岁。

母亲是一位性格坚强的女性,她从很小起就自强自立,尝尽生活的甘苦。成家后,为了养育子女长大成人,又和父亲共同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母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开始操持家务,屋里屋外,家里家外,到处都留下了她忙碌的身影。从早到晚,几十年如一日,她含辛茹苦,默默奉献,毫无怨言。换来了现在幸福美满的大家庭!直到现在我才深切地感受到,以她这样瘦弱的身躯把我们抚养成人、成才、成家立业,她付出了多少心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亲在无微不至关心我们生活的同时,对我们的要求也很严格。她常常告诫我们,要诚实做人,认真做事。虽然她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是她身体力行,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她勤俭持家,一生辛劳;她正直无私,宽以待人;她乐善好施,和睦乡邻;她踏实能干,不向困难低头。母亲,虽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但她用她辛勤的一生,养育了我们,培养了我们。她是平凡的,没有人能够记住她,但是她在儿子的心中永远是伟大的!母亲,您的一生是艰辛、劳累的一生,同时也是奋斗不息的一生。您为家庭和子女付出了太多太多,对于这一切您没有怨言只有执着,日复一日,默默奉献。你的儿女也没有辜负您的期望,一个个都长大成材。如今,我们这一家正过着令人羡慕的美满生活:五世同堂、父慈子孝、婆媳和睦、儿孙满堂、其乐融融。然而你却没能让这种幸福延续下去。患病以来,你顽强的与病魔作斗争,做过手术后,曾一度恢复的很好,以至于我们都以为您一定能战胜病魔,创造奇迹。但不幸的是,我们的愿望最终落空了,您的病情日益恶化,虽经尽力治疗,但无力回天。你在弥留之际,还惦记着你的孙子孙女,你说要把自己的存款全部分给孙子孙女,每人一千,共八千元呀!你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把一片片爱心全部奉献给了这个大家庭!母亲,您的离去是我们的重大损失,您让我们好遗憾呀!您还没有来得及享受天伦之乐就撒手人寰!生命是何等的脆弱,等失去了才知道什么是痛彻心扉,才知道什么叫弥足珍贵。母亲,您走了,您带着对儿女亲情的无限牵挂,带着对父老乡亲的深切留念走了,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你走了,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伤痛,无尽的遗憾,无尽的思念…

母亲,我们知道您与病魔搏斗了这些日子,现在已经很累了。也该歇歇了,您安静的睡吧。母爱如天,母爱如水。母亲,您就是一面榜样的旗帜,指引着我们奋勇前行;母亲,您就是一盏燃尽的明灯,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母亲,您就是一辆永不停歇的纺花车,吱吱呀呀引领着我们走向未来!

篇6:父母亲祭文

2009年农历5月23日和2011年农历10月6日,敬爱的母亲和父亲先后离开了我们。从那时以后,我们兄弟姐妹与父母亲就只能合目追思、梦中相会了!一腔悲情,两行酸泪,每个人都有千言万语,却又不知从何说起。真是呜呼哀哉,痛彻心扉!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父母亲仙逝之后,我们兄弟姐妹每次相聚,说的最多的话题,都是回忆父母亲的恩情。回想你们在年富力强之时,为了我们兄弟姐妹,为了这个家庭,甚至为了我们的儿女,你们呕心沥血,吃苦受罪,没有过上几天好日子。你们做人做事,刚直不阿,顶天立地;睦邻友善,急公好义;勤劳俭朴,从严治家;刚强坚韧,兢兢业业,为我们树立了难得的好榜样。好不容易等到我们一个个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你们却已年老体衰,并且很快就病魔缠身了!

你们在世之日,给了我们无穷的欢乐、幸福;你们一朝离去后,我们空留孝心,痛心疾首,诉青山而泪眼婆娑,临瀚海而怅恨缠绵!这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啊!十分才思,不尽父母滴水之恩;万千泪水,难报父母养育之情!每说及此,我们无不哽咽难耐,空余愧恨!

敬爱的父亲、母亲!时光飞逝,一晃三年时间就过去了。在这期间,我们兄妹五人,家家生活水平有提高,人人事业学业有发展,这都是你们的养育之效和教导之功。我们将一如既往,相亲相爱,团结一心过好自己的日子,以慰你们的在天之灵!

篇7:母亲祭文

我等儿辈皆已不惑之年,古训“养儿防老”,然在不经意间,母亲就盍然长逝,顷刻间化作永别,方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之旨。

九天浓云,垂泪化雨齐举孝;

丹水凝滞,长歌当哭同致哀。

青山无语九天寒,慈母仙逝鹤鸣低;音容犹在、母仪千古;儿孙满堂,却无力回天。

在祭奠母亲“七七”之际,我等儿孙长跪在母亲的墓前,追念母亲的恩德,追思母亲生命的坚强。

二0一五年农历七月十九日午时,我敬爱的母亲因病与世长辞,停止了人世间艰难的跋涉,长久的合上了慈爱的双眼,舍下了所有的亲人而静静地走了。走的是那样的安祥、平静而又匆忙。其实我们都明白,您不想走,因为您对我们有太多的牵挂,太多的期望和期盼;您想着您的儿孙们日子越过越好,幸福长久,可是无情的病魔却夺走了您宝贵的生命和无限的期盼!

母亲郝桂兰,生于一九四七年农历二月初十,殁于二0一五年农历七月十九日,享年68岁。

六十八年的春夏秋冬,六十八年的日月乾坤;一个鲜活的生命离我们远去,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怀念和无限的哀思。

母亲的一生是俭朴的一生、苦难的一生、勤劳的一生、艰辛的一生、心地善良的一生。

母亲生性孤傲倔强,但时时与人为善,宁愿自我吃苦,也不愿乞求他人,不仅仅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并且也为我等儿辈树立了做人的榜样,以纯真的母感情感,朴实的为人境界,平凡之中彰显出人格的伟大和质朴的情操,使我等儿辈为之骄傲,母亲的执著坚韧、勤劳、贤惠的优良品德,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篇8:追忆母亲的祭文

追忆往夕,峥嵘岁月稠,母亲游国秀于公元****年**月**号,生于**县****,在家排行老幺,上头有四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那困难年代生存下来也不容易。读书时期十几个考起一个的情景下考入县**中学。当过带课教师,抓过药,当个会计。之后和当兵的父亲走到了一齐,从此您恪守妇道,忠实践行着孝敬公婆、生儿育女、相夫教子的职责。在我刚有记忆时,你背着妹妹,带着我和姐姐去割猪草情景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还有就是背着我扛领子棒儿,修起了当时在本地最好的砖瓦房,让当时好多人羡慕。之后随军跟父亲到了好多地方,父亲转业到了地方应我们还小,受人欺负,您吃了不少苦。之后又为子女的婚姻,孙子外孙的抚养操心。父亲是个不管事的人,母亲,您用柔弱的肩膀支撑着这个家庭,您用瘦弱的双臂整日操劳,给全家人带来了温馨、祥和与欢乐。您为我们做得每一碗汤、每一碟菜、每一顿饭以及您对我们说过的每一句亲切的话语、投递给我们的每一个温和的眼神,都让我们深深感受着伟大的母爱和家庭的温暖。可就在我们独立的日子,就在孙子、外孙们也都能自理的时候,就在安享晚年清福的时候,您却飘然而去了。妈妈,跪在您的灵前,不孝儿女感到深深的内疚:我们给您的回报太少、太少。

母亲的一生是历经坎坷,饱经风霜的一生。是勤劳俭朴,艰苦辛劳的一生。是平凡无奇,朴实无华的一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一生。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留芳百世的伟业,但她的很多东西将永远激励着她的子孙后代,他的音容笑颜永远活在我们心里。当我身为人父的时候,才深切的感受到以她这样瘦弱,娇小的身体把我们抚养成人是付出了多少的心血。妈!您的离去,老天以下了百年难遇的大雪为你送行,漫天的雪花是抛撒的纸钱,满地的积雪是穿戴的孝衣。您为安入土吧!妈!您走了,留给我们的将是无限的思念和悲痛。明知天命难违,却还想再说一声:妈妈,如果有来生,我们还原做您的孩子。

天地有情,化雪成泪;天地有恩,故示祥瑞;踏着洁白的雪路,妈妈,您走好。

您的儿子:**

泣血叩上

篇9:追忆母亲的祭文

今日,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境,在此举行追悼仪式,共同寄托对我们母亲的哀思。此时此刻我代表全家对大家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我母亲的追悼会表示深深的谢意!

我母亲,生于****年**月**日二,祖籍****人,16岁嫁到西村我们家,先后养育了我们七个子女,于****年**月**日**点与世长辞,享年81岁。

我母亲一生尝遍了生活的艰辛,她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操持家务,抚养子女,含辛茹苦,默默奉献,待亲朋邻里如兄弟姐妹,只知付出,不求回报。

尤其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父母亲饱受了人间的饥饿,吃大灶期间,为别人着想,先人后己。在水保工地上从没因孩子多而迟到,总是抢着干活。为了我们七个孩子的生存,曾沿门乞讨,直到我们长大成人,成为人父人母的时候,才深切地感受到您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

我母亲承受了太多的苦难,我们记得在自我很小的时候,母亲白天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晚上织布纺线,为我们做衣补衣;在数九寒冬,当我们早晨4、5点醒来时,母亲她已在为我们烧着热炕,把那冰冷的衣服烤的热呼呼的。您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诠释了一个伟大的称号---母亲!

母亲在晚年感受到了祖国的温暖、社会的和谐幸福,她的七个子女此刻都已成家立业,子孙满堂!母亲也看到了儿女们都盖起了新房,其实这一切都是您的人格在感染着我们。

天不遂人愿!母亲突患重病后,我们内心感到十分难受。母亲不但十分坦然地应对病情,还反过来安慰我们不要悲痛。即使在这样的时刻,您仍然处处为他人着想,明白儿女生活都不容易,在我们面前您都从来没有流露出自我心里的委屈和难受。

我们最亲爱的母亲,您可明白,当您的生命终结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有多么的痛苦!子欲孝而亲不在!我最亲爱的母亲,您可明白儿女有多么的后悔!

年事有,寿而尽,生命无所不在。母亲与我们永别了,可是您对孩子们恩情、对亲人和朋友的真挚情感,对生活的执著信念,与天地永恒,与枝叶长青。母亲在我们心中的份量是最重的,我们会思念您,直到永远!母亲,我们永远怀念您!

篇10:追忆母亲的祭文

六年来,作为她的亲人们,无不痛心、思念。

母亲八十诞辰,愿她在天堂健康、欢乐和幸福!

以下是追思母亲的祭文,望在天堂的母亲看到后,有一丝慰藉:

我亲爱的母亲,于公元xx年xx月xx日(阴历xx月xx日)上午xx时xx分,永远离开了她深爱的亲人们,享年七十四岁。

瞬间六年已逝,不知母亲大人在天堂是否安好?但愿一切如愿!

我的母亲,生于xx年xx月xx日。她的一生,是清贫、勤劳与贤惠相伴的一生!是为家庭能过上和谐幸福生活而操劳、忙碌的一生!是牵挂子女而呕心沥血的一生!

为了求学,我十几岁就离开了家,来到了县城上高中;之后,考取大学至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尤其是成家把家安在县城后,回家看母亲的机会甚少。仅有到了逢年过节时,才有难得的机会看到慈善可亲的母亲。我每次回家,她老人家都十分高兴,笑容不断,嘘寒问暖,令儿子的我,感动不已。一旦较长时间不回家,她就会牵挂。之后,农村有了电话后,我每周打一次电话,向亲爱的母亲报个平安,顺便问候一下。每次通电话的时间,基本上固定在每周一上午10:30左右。每当此时,母亲接电话时,都会先说:“我明白是儿子打来的”,然后说:“儿子,要少喝酒”。这分明是一种牵挂的担忧、是一种母爱的心声,顿时,总会化成一股暖流,注入我心田,温暖全身。可从阴阳之隔始,这句蕴含母爱的温馨话,再也听不到了,只能永远定格在记忆之中,停留在深深的思念之中。

我每次有机会回家时,我亲爱的母亲都要忙前忙后,每当看到这忙碌而熟悉的身影,一种愧疚之情总会油然而生。或许,母亲本身就是操劳与牵挂的化身,故而,验证了“母爱如山”的说法。从而说明,母爱深情似海,博爱如山。尤其是分别之时,母亲的脸上总会露出一丝悠悠的牵挂与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所以,她老人家总会执意把我送至车站,一向到我上车后,甚至车子已开动了,还要朝着车子驶去的方向多看上几眼,然后带着惜别之情,独自回家。此情此景,永远隽刻于儿子之心中,永不磨灭。

我亲爱的母亲,虽然一次意外跌倒,却从此与她的亲人们天地之隔、阴阳之隔。她老人家,虽然带着对子女与亲人的牵挂,没有留下一句话就遗憾地离开了。但我坚信,她仍然期望她的子女与亲人,家庭幸福、身体安康。作为活着的人,更寄予她老人家,在天堂一切安好!享受在世时没享受到的完美生活。

我亲爱的母亲虽然走了,但留给我记忆与回忆的东西却有许多。我会在思念之中,慢慢构成文字,以表达母亲的养育之恩。我要用一颗感恩之心,深深缅怀伟大的母亲!切切思念伟大的母亲!永远铭记伟大的母亲!

愿天下之子女,善待老人,常回家看看,重温家的温暖!

篇11:母亲三周年祭文

各位父老乡亲、各位亲朋好友:

今天,是我母亲三周年的祭日,三年前,母亲经受了病痛的折磨,离开了她的儿女们,离开了她经营一生的家。

母亲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我一直在想,我们姐弟三人,是在母亲怎样的呵护下长大。从我们很小能记事的时候,因为父亲在外教书,母亲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在外忙于耕作,夏顶烈日,冬熬严寒,像个男人一样干着重活,累活,脏活,给全家挣来了口粮。在家她忙于家务,纺棉织布,缝缝补补,洗洗涮涮,一日三餐,照顾一家老小。一年打千余斤的粮食由她亲手收获入仓,又通过她的手做成饭,喂养着一大家人,这样的辛苦劳作持续了几十年!母亲爱这个家庭,爱她的孩儿和丈夫,正因为这种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在这个家庭最贫困最艰难时,她没有退缩也从无怨言,心甘情愿地吃着苦,受着罪。在母亲进入中年时期,我们家庭的日子有了好转,可她从辛勤劳作又转向了另一种忙碌,照看孙辈,把三个孙子一天天拉扯大,喂吃喂喝不辞劳苦,风风雨雨日夜操劳,孙子们长大了她却老了!在本应幸福地安享晚年的时候,无情的病魔夺走了我们最爱的妈妈!让我们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母亲是善良和淳朴的。艰难的时候,她不讲吃穿,省吃俭用,让我们吃饱穿暖,日子好过的时候,她生活简朴,自食其力,不劳烦儿女,她只是希望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只是希望自己的儿女们能生活的 更好。现在儿女们都成家立业,生活幸福,孙辈们在读书成才,这些都是她在世所期盼的。妈,我爸现在身体硬朗,一家人关系和睦,我们会好好尽孝,你在天堂就放心吧,我们永远会把你放在心里,至死不忘!

母亲是伟大和无私的。2011年冬病魔降临在母亲的身上,我们带母亲去西安看病,母亲就和父亲商量不愿自己的病把儿女拖穷,坚持不要儿女出钱。在母亲转至咸阳住院时,她心里在承受着巨大煎熬时还嘱咐家人:医院再看不好病,就不看了,回家,别浪费钱。母亲在最后弥留之际,她不愿亲人为她伤心难过,多次劝导我们,不要哭,要坚强,人都要经过生死离别。母亲临走时流泪了,她真舍不得这个家,舍不得她的亲人,她难过她的儿女失去她的呵护,她难过再也看不见她爱的几个孙子,她难过扔下父亲让他晚年孤单。在母亲经受病痛折磨的时候,她表现得很坚强,很从容。母亲于2012年农历2月12日 在病痛中离开了我们,在离开的三年里,善良的母亲像是害怕惊吓了她的儿女们,在梦里她始终都是微笑着,我想母亲一定是在没有疼痛的天堂里,看着她的儿女们幸福的生活着。我们想对母亲说,妈,我们都长大了,能支撑起家了,我们有能力挑起家庭的担子,您放心吧!愿你在天堂幸福!

子欲养而亲不在。母亲三周年祭日,我们十分怀念她,她一生勤劳、坚强、善良、慈祥,淳朴,聪明,豁达,让我们永远铭记在心。母亲走时年仅68岁!

满腔思念无所寄,空留一片哀思情!我们十分怀念母亲,如果有 来世,我们还做她的子女。在母亲得病时亲戚邻里纷纷看望,母亲去世后村里乡党都来帮忙,在母亲离去的三年里,大家给我们了很多的关心,照顾和帮助,我代表全家对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愿全村每个家庭幸福平安,愿所有老人身体健康!

篇12:纪念母亲去世祭文

己丑九月,卜吉葬先妣张徐氏讳秀兰于自家麦田。今适逢五七,奠以文曰:

呜呼!哀哉吾母,汝苦病久矣!自儿就大学始,汝初蒙风寒,继而心肌炎。及愈,夜渐少眠,竟至彻夜昏沉无寐连日;加肝胃失和,饮食渐少,恶鱼肉蛋,忌酸辣甜;劳作伤腰,隐痛连连。求医多方,服药如山,受针灸之苦,遭草液之难。近一载尤甚,南北东西遍求医治,未有改善。近半载又患胆囊炎,不时齐发,腰、胆、胃如被针毡。

及至六月,儿还家见母形销衣宽,病容憔悴,强带汝之合肥医治。几经辗转,终遇良医,药草十剂,三痛皆去。母子甚欢,欲持之以时日,以求能饭能眠。岂料腹胀日渐。初,儿不甚重之,以为胃气不畅。母告儿曰:不堪受;儿竟斥曰:姑且受之。又用药十余剂,兼萝卜佛手之属,有增无见消减。盖延误廿日,病情日重。此前及平素,儿多有呵斥忤逆不孝,悉不堪复言。虽百世为牛马,千载上刀山,儿罪亦难赎免。呜呼!养儿如是,莫若养犬!

既而细查,渐知母病垂危。住院半月余,儿心受刀割油煎。多方筹款期延时日,日夜忍泪慰母欢颜。恨不能日夜决眦,留母永驻心间。然天不我怜,母病竟无药可医。医者告曰:时日无多,莫若还家姑息疗之,肆其意可也。

八月廿九日,乃携母还家。九月一日于家居,二日诣县医院求医,三日晚未进食。三日夜,儿背父母而卧,母指点儿背窃语父,言“姑且受之”事,翌日遂近乎失语。儿永生有愧,母去前心中于儿尚有怨。是夜病重,四日近乎昏迷,乃还。求友往来送药,然每况愈下,垂危一线。七日晚病甚,复入院,医者劝归,翌日复还。八日晚,儿恐母为痰塞气,对口为吸。重阳晨又求友送镇痛化痰药;及至午时,母竟驾鹤而去。病之握钱款而无可施用,恸乎!

及小殓后,儿长跪于正堂右侧,母手寒如冰,儿手握而暖之,久而未温。思前日,儿尝腹背暖之,顷刻温热如常,此永不复焉,恸乎!

及大殓后,儿跪棺左,母遗像立于棺前,所著衣乃儿为所置,尚未期年。儿跪抱衣于棺侧视母遗像而长泣。衣尚在而母已与儿阴阳两隔,不见儿悲,不闻儿泣,恸乎!

及为母净面,儿曰:娘,与汝净面,永世千年不相见。母生儿二十余载,虽有别离,终复有会期,然此番一别竟成永诀,恸乎!

及灵车送殡仪馆,一路儿几握母手。儿惟愿此境此刻,至地老天荒不渝。然儿心知此愿虚幻难遂,恸乎!

及入炉前,儿为母整衣冠,儿手触母之五官手足,儿首贴母胸前。儿知此一别,五六十年无再见之日,恸乎!

及入炉时,儿五体投地,不忍目送,悲声达天,裂肺撕肝。吾母永不复焉,恸乎!

吾母一生贤能刚毅。左右远近莫不称贤,里外农工莫不称能。孤门独户,无倚无助,白手起家,相夫教子,含辛茹苦,筚路蓝缕;排奸佞之侵扰,顶强恶之欺压,终致家渐殷实,子渐成材。清福将至,不料天夺母命,病害娘身。然吾母刚毅不屈,忍万千苦痛,纵天帝阎君,亦与争三分,于至阳至刚之重阳午时归天。

母少就学日少,仅识字一二,然敬学甚。昔母待字时,几多媒妁未为所动,终择吾父贫寒之子;尝言:所图者,唯人品与学识耳!于儿求学事,不遗余力,纵万千苦难,奸人说扰,亦不为所动,一以贯之。尝言:纵砸锅卖铁,亦要供至所止。如是方有儿之今日。

昔母婚三年始有儿,儿初生时体弱,受风啼而不止。母怀抱儿经月,日夜不息。倘彼时稍有怠,儿早休矣!昔家道维艰,母居家俭约,分文未敢乱用,平素不知菜肉之味。日仰天之余光为晚炊,电视闲置而稀用,以省电费。晚饭早用,食后则寝,多无定时,夜渐不寐盖缘于此也。万般节省皆为供儿求学用,倘儿性顽劣,不务诗书,母亦不致节省如是而积为重疾,贻误病情乃至无药。昔儿幼时,有卜者过村,母邀至家仅求为儿卜。言而学有成而性情乖,今观果然。近二载母诣卜者,多言儿之学业成而克母;且夫母病始于儿就大学,诚可信也!呜呼,使知若此,儿当耕种稼穑,事母百岁;万钟禄财,于儿何加?!纵致万乘公相,万贯财宝,宁得换儿之生母耶?!

母待儿无半点瑕疵,儿事母竟几多忤逆不孝。儿少时,母尝怒而逐笞儿,儿性乖强,立而待笞,母笞而先泣,怜怨儿之不走也。父尝知儿忤逆一二事,欲责儿;母毋令责,曰:儿成人矣,责恐伤之;虽成人,尚乃幼子于我焉。自就高中始,儿事母日少,尔来十年矣。纵寒暑假期,儿亦多与友游,居家事母甚少,以为来日方长,当久相处,姑且异日事之;不想今竟成永生之憾矣,恸乎!

儿之报母者,仅缘儿学有成而自喜及他誉,皆虚荣而已。惟母终前一月,儿奉甚恭,略尽人子之孝。儿尝闻,祭之厚不如养之薄也!今斯人已往,虽祭之厚而何益?欲养之薄而何之?子欲孝而母不在,怀此无涯之憾,此生无了却之日,痛何如哉!使早知今日,儿当早事母孝敬如是。甚矣,儿欠母之多也!母望得与孙嬉戏之未遂,母望见儿功成名就之未及,母望享儿之孝敬清福之未受,而母所恶儿之忤逆不孝者之却遭。倘苍天有眼,我母子来世当复为母子,儿娘相易;此生儿事娘忤逆不孝,所欠娘者,来世娘悉以子之身还报之;此生娘待儿宽容慈爱,所予儿者,来世儿悉以母之身还报之。然纵来生可报,今生亦无可偿矣!

母一生顾家顾儿。九日午时驾鹤而去,十七日子时方出殃,眷念家人如是!十五日夜,门环作响,后箱上锦被坠地,俄而寒风大作。得非吾母恐家人夜受风寒而欲先告之乎?!十月二日,儿嗝而不止,父曰:无乃尔母言汝之居家不返校就学业欤?语毕辄止而不复,父乃叹曰:生心为儿,死心亦为儿,无有已时!呜呼!吾母安息,家之诸事勿念,儿之诸事勿虑。儿常记昔母与儿闲话,曰:人活一世,所为者何?盖代代相传耳!儿默然良久未应。儿心知母愿,我家门传至我辈,仅儿一男,儿定当传我香火,继我血脉,以慰母灵。儿当守孝三年,其间致力于学业,学业毕宜早成家立业,以遂母愿。小妹之姻事,有父、舅与儿操心营之。父之晚年,有儿与大妹、小妹共事之。母在世时,儿多不孝,儿必数倍偿孝之于父,偿悌之于妹也。昔母欲得未遂者,欲见未及者,欲享未受者,儿必悉献之于父,吾母其勿为念也!

天国福地,愿母乐之!思儿可托梦与儿见,多则逾五六十载,我母子可复聚于天国矣。钱财什物,悉当肆意而用,莫俭约如前。倘有穷乏,梦告儿可也,儿早为祭送。他日子孙满堂,人才贤良,儿当携众祭拜,为母刻碑立传,记母之美名,表母之懿德,光我门楣,耀我户庭。

篇13:母亲周年祭文

千种关怀驱寒问暖娘亲忧,万般思念挚爱慈容不再现。公元2013年12月30日下午两点,农历癸巳年冬月二十八日未时,慈母不幸因病医治无效,精力耗尽而驾鹤西去。临终之时,我与姐姐守候床前,泪送慈母仙去。我一遍遍扑在母亲床前,一声声呼喊着母亲,多希望母亲能再看我一眼,能再回答我一声,但母亲永远离开我们了。母亲啊!从此我们与您阴阳相隔两重天,惟余我们哀伤与痛惜,高香袅袅,长明灯亮。秋风起,瞑色沧然愁杨柳;夕阳落,月影匆忙苦杜鹃。母亲在天之灵可知子女们的哀思之心?

母亲时年五十有九,本应含笑抱孙颐养天年,谁知经年操累积劳成疾,尤其是父亲中风后为撑起整个家庭重担,没日没夜劳作,2013年的8月23日被诊断出癌症,因怕母亲精神上的打击,我们一直都隐瞒着她,随后四处寻找中医偏方,曾两度去英山中医院前院长柯善因处求医问药,更是求尽巫医庙宇。最终因无有效良药而弃子女孙儿撒手人寰。我之慈母,虽音容已杳,但德泽长存。每忆及我母田间劳作之事,总不免泪湿衣襟。我之勤母,一年四季无论晴雨,皆忙于田中及房前屋后。母亲一生十分苛俭,从未为自己衣食花费,子女孝敬的新衣全搁置箱底,家有宴席也留等最后吃些剩饭剩菜。人生饱暖皆出自母手,不幸我母已离儿远去,从此再无母亲的照顾。每忆吾母,其音容笑貌时时刻刻于吾面前,母亲之接听电话慈爱叮嘱之声无时无刻不回音于耳畔。母之离去沧然,实令子撕肝裂肺、痛不欲生。母亲啊,孩儿还不曾报答你啊,我母还末享我膝下之尽孝义,就匆匆离去,对我实在是残酷人生之事。而今我母魂归何处兮。沧海横流、瘦鹤乘风、西去冥界,清夜惊风、啼鹃望月、哭喊母亲。我之慈母,从此家园菜园处,几丛青竹伴长眠。母亲是否泉下有知,是否知道儿子之心,望母亲泉下安宁。母亲,你为儿奉献了毕生,却从未要求过儿给予什么,你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在儿女们心中乃与日月同辉与天地长存。

呜呼我母,英魂在天;慈颜虽逝,风木与悲。呜呼我母,身处天国;音容宛在,浩气常存。呜呼我母,仙驾瑶池;绝尘弃世,儿来祭奠。呜呼我母,高风亮节;辛劳持家,质朴节俭。教儿育女,不遗余力。春晖犹在,沐吾心间。思之我母,一生贫苦。年幼耕作,少有童趣。家贫艰难,独立彷徨。嫁入我家,受尽磨难。人生冷暖,饱受齐全。痛之我母,未及花甲,病魔缠身,倍受摧残。身不由已,惨离人寰。

爱之我母,言孝悔恨。少陪膝下,尽孝承欢。病榻床前,短奉茶饭。呜呼慈母,你快醒来。养育深恩,环草难还。睹物思亲,泪若泉涌。梦中思醒,母亲尝在。呜呼慈母,你快回来。静坐想之,母亲安在。忆之吾母,闲时忙隙。时刻回想,母亲叫唤。不禁回答,四面无声。想见音容,思听教诲。奠之吾母,慈亲难忘。堂前遗容,刻骨铭心。生前往事,形于泰山。死后名誉,清风明月。如有来世,还是我娘。如无来生,母待子往。哀哉慈母,精神永驻。身列仙界,荫佑后代。

今母亲辞世周年,含热泪忆往事,痛陈哀文。望黄泉路上、奈何桥上,母亲一路走好。人去灯灭,愿吾母梦魂常至,常与儿相会。追忆尝未了,泪痕更犹新。万种哀思,千般惨痛。愿吾母早离地府,脱离苦海而超升西方极乐世界。欲看季节存秋菊,想望母亲聚月明。孩儿紧记母亲生前嘱咐,以此化悲痛为力量,以此为精神动力积极以后人生。母兮有灵,愿祈福佑庇子女,事业家庭,艳阳东风!鸣呼哀哉,伏维尚飨,恭奉以闻。不孝儿敬祭泣拜叩之礼!

2014年12月30日 武汉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悼母亲祭文】相关文章:

写给母亲的祭文09-05

写给母亲的祭文范文06-18

女儿给母亲的感人祭文01-25

祭文范文祭文大全04-21

教师祭文04-24

外公祭文05-10

清明祭文05-15

工程祭文05-15

祭烈士祭文04-07

父母祭文范文05-16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师实习报告1000字下一篇:书画协会机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