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等待中作文

2024-05-14

幸福,在等待中作文(通用14篇)

篇1:幸福,在等待中作文

小草丛生跟到发芽,蚕丛吐丝到结茧,小鹿从出生到站立……当它们完成蜕变之时,在人们看来,是美妙的瞬间。但为了这一瞬,它们又等待了许久。每一天都在等待,在幸福中等待。

等待的确是幸福的,等待中,我们每一天都在憧憬着未来,因为我们心中有希望,每一天对我们来说都可以是快乐的。那世间又有多少事物在等待?

小鸟在等待,等待在广阔的天空中展翅飞翔;溪流在等待,等待汇入为蓝色的海洋;柚子在等待,等待万家灯火中熟悉的那一盏;爸爸妈妈在等待,等待他们心中那一树花开……

而我们又何尝不在等待,三年寒窗苦读,十年磨剑,只为那一朝。但每当我们进步时,又是多么幸福。我们都曾抱怨过,失落过,但我们要知道,等待途中我们并不孤独,因为有父母陪伴着我们,我们并不无助,因为有老师支持着我们。在这等待途中,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说自己不幸福呢?我们在快乐中等待,在等待中幸福。

也不记得大概在什么时候,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独守空房30年,只为等自己的丈夫回家,他的丈夫是一名海军,一次远航时,不幸逝世。当然,这件事她并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就这样,她一直等待着,从日出等到日落,从春暖花开等到漫天飞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她永远闭上了双眼。她留下一封遗书,遗书中写了这样一段话:老头子,在等你时,我真的很幸福。我很幸福,可以每天想着你;我很幸福,,可以一直安静的等你;我很幸福,可以为你养儿育女,总之,我很幸福。

可见,幸福不一定需要多么崇高的地位,不一定需要那么多的钱财,不一定需要多么热烈的追捧,要的,可能只是静静的等待。

尽管诗人高喊:“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但我仍愿静静地等待,因为我知道:即使是等待,我也幸福。

篇2:幸福,在等待中作文

海的思念绵延不绝,终于和天在地平线交会,爱如果走得够远,应该也会跟

 

篇3:幸福,在等待中作文

二十世纪是一个多变的世纪, 仅上半叶就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而这两次世界大战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 而且在人们的心灵上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人们的生存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人们对生存展开了思考, 对生命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同时, 经济的高度发展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与矛盾:只注重经济发展效益的增长而忽略环境的保护, 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危机;只注重物质财富的追求而忽略精神文明的建筑, 给人们带来了精神文明的停滞或萎缩;只注重为了生存而生活, 却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带来了人们之间情感的缺乏、空虚和冷漠。这一切都给人们内心造成了伤害, 使人们痛苦与孤独。而存在主义在这种境遇中应运而生, 揭示了生存的荒诞性与非理性, 使人们对生命个体与存在状态展开了新的思考。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作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一上演就引起了高度的关注, 正因为它契合了人们的心灵, 表现了一种特殊的存在即在“等待”中探寻与体验“存在”。

一、《等待戈多》中“等待”与“存在”的关系

《等待戈多》剧情及其简单, 全剧只有两幕, 场景也只有一个——黄昏时分的一条乡间小路。剧中只有五个人物:戈戈、狄狄、一主一仆波卓和幸运儿, 以及戈多的信使小男孩;剧情也十分简单, 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 (戈戈) 和“弗拉基米尔” (狄狄) 在路上等着一个叫“戈多”的人, 两人在打发时间的过程中, 波卓用绳子牵着幸运儿上场, 他们走后, 信使小男孩来了, 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了, 明晚准来”。第二幕几乎又重复了第一幕的内容。剧情虽简单, 但却揭示了极深刻的关系——“等待”与“存在”。

1.“等待”是体验“存在”的手段与方式

存在主义理论奠基者之一雅斯贝尔斯指出人有“三种存在方式”:客观存在、自我存在、自在存在。而《等待戈多》中, 这三种存在方式皆是在等待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戈戈与狄狄通过对外在客观现实世界的观察, 例如孤零零的树、白天转至黄昏等情景, 意识到自己的目的为等待戈多, 在等待中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而戈戈与狄狄之间谁也离不开谁, 双方互为彼此存在的表现更说明了人在客观世界中寻求自己存在的方式这一点。戈戈与狄狄在等待戈多的过程中双方的互相爱护、对外在世界产生的畏惧和孤独之感也是在等待的过程中体现的, 揭示了自我存在的本质, 而“等待戈多”这一事件本身也正是戈戈与狄狄寻找自我解放、摆脱孤独与寂寞的方式与手段, 他们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等待上, 寻求一种自在的存在状态。因而, “等待”在剧中成了体验存在的手段与方式。

2.“存在”表现为超现实的“等待”

戈戈与狄狄是两个没有具体长远的生活目标与方向感的流浪汉, 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而活, 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他们只知道“等待戈多”, 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戈多”身上, 但戈多是谁, 他们自己也不清楚。这种等待反常规而又超现实, 经过一次次地失望与等待, 当等待已经成为习惯后, 等待就已经成为他们之所以存在的“方式”。即使他们自己也知道“希望迟迟不来, 苦死了等的人”, 但等待戈多已成为他们之所以为何生的唯一寄托与目标。英国评剧家马丁﹒艾斯林在《论荒诞派戏剧》中认为:“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 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 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它也许是某个事迹, 一件东西, 一个人或死亡, 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时光的流逝。”在这里, 等待已经成为一种存在, 存在表现为一种超现实的等待。

二、等待中存在的表现——向死而生、异化

1. 向死而生的尝试

海德格尔提出向死而生的理论观点, 他指出“向死而生”是对本真死的领悟使得人由非本真的存在通向本真的存在的一种方式。对死的必然性的领会使得此在从沉沦与异化状态中醒悟过来, 积极自我谋划、自我设计以便实现最能体现自己的独特的存在的各种的可能性, 只有先去领悟死, 才能懂得生。戈戈与狄狄在等待的过程中说着语无伦次的话, 做着莫名其妙的动作来打发时间, 甚至在等着的时候不知干什么为好, 而“上吊试试”。剧本中也不止一次地提到“上吊试试怎么样”“我们明天上吊吧”“提醒我明天带根组点的绳子”, 甚至两人为谁先上吊, 树枝会断不断而展开了激烈地讨论。“上吊”虽是在极度无聊的状态下所发生的十分荒唐的行为, 但本身确实是寻求死亡的意识。这种“向死性”不仅仅是一种滑稽可笑、荒诞的行为, 更是在等待的无望与痛苦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尝试, 即通过“死”, 来了解“生”的意义;通过对“死”的体验来感悟“生”的存在。这正是在等待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向死而生的尝试。

2. 人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荒诞派戏剧中所描述的世界是一个荒诞的存在, 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是没有意义的;人遭受了严重的异化,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冷漠的, 人们互相说着话, 却又胡言乱语, 不知所云;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在不断恶化——这就是荒诞派戏剧想要揭示的主题。《等待戈多》中戈戈、狄狄在等待的过程中反复地做着脱鞋子、摘帽子、模仿树、模仿波卓与幸运儿等无意义的动作, 使其在荒诞的世界中降低了行为的能力, 他们在空虚与无聊中蜕化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 异化成为只会做重复性动作、毫无目标、不懂得生活意义的机器。

《等待戈多》中, 一主一仆波卓与幸运儿的关系恰恰说明了人与人关系的“异化”。波卓与幸运儿的关系脱离了正常社会中主仆之间的关系, 他们一方谁也离不开谁:波卓口口声声要把幸运儿卖掉却一刻也不能离开他而存在着;而幸运儿习惯了自己的奴性身份, 一旦脱离了波卓的奴役, 自己完全失去知觉, 失去了自我存在的状态。这正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三、等待中存在的状态——世界的荒诞, 人生的痛苦

荒诞派戏剧的思想基础是存在主义哲学的荒诞概念, 所谓“荒诞”指的是人与其社会环境的脱节, 人与世界处于一种敌对状态, 人的存在方式是荒诞的, 人被一种无可名状的异己力量所左右, 他无力改变自己的处境, 人与人、人与世界无法沟通, 人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上存在着。这种“荒诞”观集中体现了现代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和悲观情绪。《等待戈多》中, 贝克特正是想要通过等待这一过程来表现世界的荒诞性。

戈戈与狄狄等待戈多, 目的是要改变自己的现状和不可知的命运, 把希望寄托在等待上面, 干着无聊的事来虚度光阴, 而恰恰在等待中丧失了真正有意义的内容。等待中出现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等待的虚无与绝望, 表现了现代人的精神空虚与异化。当“戈多”最终成为一个“符号”的时候, , 等待什么已经毫无意义了, 等待已抽掉了具体内容, 变成了一种习惯, 他们的等待已经变成了生活本身。戈戈和狄狄在“等待”中经历着一种由期望到失望再到绝望, 最后归于新一轮期望的恶性循环中, 这正揭示了现代人在当代社会中真实的荒诞的生存状况。

人生的痛苦是等待中存在的另一种生存状态。等待是一种孤独, 当生命个体面对着百无聊赖的荒诞世界的时候, 内心是孤独的;戈戈与狄狄、波卓与幸运儿谁也离不开谁, 因为离开彼此, 个体是孤独的, 存在是寂寞的。当“希望迟迟不来, 苦死了等的人”的时候, 当意识到等待永无止境、等待已成虚无, 却将等待演化为一种自我存在的方式的时候, 这种存在状态才是真正的痛苦。等待传递的是一种悲凉的世界观, 流露的是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

结语

二十世纪以来,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 给人们带来了物质与精神上的文明, 但文明的背后隐藏了痛苦和矛盾。频繁的经济危机使生存条件陷入了绝境当中, 人们面对当代社会, 心理产生的感觉是恐慌的, 是怀疑的, 是反抗的, 人们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外在社会相对应, 人们的内心是彷徨的、苦闷的, 无所宣泄, 也是痛苦的、无助的。人们无法摆脱, 也无处可寻, 逐渐转向内心自省, 思索着个人的存在及其个人存在的生命价值意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正是以“等待”这种行为方式来探寻外部世界的不可知性与荒诞性, 揭示人类在荒诞的世界中人生的孤独感、存在的痛苦状态;同时贝克特以“等待”这一行为方式来反思人类自我的内心世界——人类在荒诞的世界中感受到的是自己的无助与无奈和无归属感。在等待中人们寻找自我存在, 即寻找人的目标与希望, 但在等待中, 人们体验到的却是期望转为绝望后的孤独、荒诞、异化的生存困境。这正是贝克特在《等待戈多》中所展示给我们的:在“等待”中探寻与体验“存在”。

摘要: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本文通过解读文本来探寻“等待”话题与存在的关系, 在“等待”中探寻与体验“存在”, 从而揭示世界的荒诞性、人的孤独、沉寂、绝望、生命的无意义等存在的困境。

关键词:等待戈多,存在主义,荒诞

参考文献

[1]萨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2]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3]陈焜.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1.

[4]让-保罗·萨特著.周煦良唐永宽译.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篇4:所有在寂寞等待中的人都幸福

我把手小心翼翼地从风中拉回裤袋,像一个中年女人收衣服一样,迟缓细致,温情而世故。 我已经在这个不算大的校园里绕了四圈了。心很凉,脚底很热。今天是中秋节。

北京秋天温差很大,中午巨热,晚上又突然转凉,让我很不知所措。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 就安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

我在学校的两排教学楼周围很慢地走,时不时有一些我不认识的风和轻软的灰尘扑上来。我 对它们微笑,这个有点让我烦的表情,从进入这个学校以来,我就开始对很多人微笑,喜欢 或不喜欢的,认识或不认识的。我眯起眼睛,咧开嘴微笑。时间久了,嘴唇还会不自然地搭 到牙齿上,干干的贴在那儿。我不喜欢,但习惯用它表示友好。

手在裤袋里开始温暖潮湿起来,我仍旧瞎逛。学校里真的很静。该回去的回去,该上课的上 课。本来我们今晚是要上课的,后来老师说考虑到今天是中秋节,提早把课下了,让我们早 点回去,过个节吃点月饼什么的。租的房子让人静得发慌,同屋的又去北京亲戚家过节,一 来二去,我成了一个人。像是被遗忘的热水瓶,满是灰尘的粘在桌子的一角。没有声响。流 个眼泪也没人察觉。

我继续在绕圈子走。看着温和的天,爬满爬山虎的很旧很硬实的墙,有点漂白粉和灰尘混合 气味的水泥路。我看得眼睛酸疼,眼睛可能也走了太多的路,热得出汗了。我猛吸鼻子,鼻 尖也开始很没出息地酸疼。接着我开始做一件更没出息的事,我开始想念杭州,想念那座精 致暧昧的城市,想念那些埋藏在深处的琐碎的人和事,想念天光里如烟云的柔和潮湿和很轻 的感伤。

我一个人默默地想,却听见身体里某种东西在肆意生长。

周围开始有很多响声,我听见教室里女孩子的喧哗,桌椅的挪动是那样的明媚流利。他们下 课了。我却心里一阵没缘由地难受起来。悲伤这回真的来了,不再像刚刚那么矜持。它直接 迎上来,还带点烧荒草的燥味儿。有人三三两两从教学楼里出来,我背过身好像有预谋地也 走向车棚,准备骑车回家。就在这一瞬间,我感觉自己像一条脸上挨了一巴掌的温顺的狗, 悲哀得想死。

车棚里不是很亮,但我还是看到一个人蹲坐在一旁,身边放了一袋东西。坐姿不是很好看, 可能是个男人。也许等的时间太久了,他弓着背,在越来越近的喧哗声中像是一件粗心人晒 在竹竿上夜里忘收回家的衣服。我很轻地从他身旁走过。他等的人可能早走了,或许是走来 一群人中的一个,也或许他根本没在等人。但这又有什么关系,我感到轻微的温暖。我莫名 其妙又十分坚定地认为,他在陪我分享寂寞。只是他没说话,而我一直没看他。但他确实蹲 坐在那儿。

我根本看不清他长什么样,可能还会是一个安静的女孩。但我很欣慰。我希望他或她也在寂 寞等待中发现了我,我也同样分担分享着他/她的寂寞。

我希望所有在寂寞中等待的人和在等待中寂寞的人都能幸福生活。

中秋节快乐。

篇5:幸福的等待作文

那天,我约了俞珂莹去图书馆看书,我在那里等了许久,也不见她的身影。

可不知为什么,我一点也没有埋怨她的意思,相反倒觉得这是一种幸福。她是我最好的朋友,从来不曾失约,我也从不会觉得她会失约,她一定会来的,她应该比我更着急。这样想着的时候,我觉得倒有点对不起她的味道了,我想得到她在路上急急赶来的样子,我也能想像得出她对我的歉意。当我知道有人为此而内疚的时候,我真有说不出的感动,因为那人是我最好的朋友。

幸福,因为我在等她,幸福,因为我并不曾走远。她来了,带着微笑,带着汗水,带着同样幸福的感觉。“我知道你一定会等我的!”她说,同样地自信,“我家里有点事,我打电话给你妈妈,她说你早出门了,我连忙赶过来了!”我笑了:“没事的。”

篇6:等待幸福高三作文

岁月的等待,刻下了一道道年轮;时光的等待,带去了一件件快乐的往事;我的等待呢?换来的却是爷爷脸上镌刻的皱纹,弯曲的身板。

我在等待幸福,这幸福则是爷爷的笑,只有爷爷亲眼看到我乘着风,清新脱俗的迈进大学校门时,爷爷脸上那才是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

年迈的爷爷很坚强,都已经60多了,却依旧自己出去干活,我们曾好多次对爷爷说,别干了,可爷爷不听,还说:“只要我一天活着,就不用你们养我,你们挣得钱开销大,存不住,而我挣的钱给孙女存着上大学!”我甚至不敢相信我的耳朵,爷爷这么年迈挣钱不留着养老,还给我,感激之情在我心头油然而生。

从那之后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早一点考上大学,让爷爷在有生之年好好休息一会。因此,我默默地努力着等待那天的到来。

我只有在春天,力量才会变大,春天是个奋发向上的季节,也是希望之花盛开的季节。

吸一口空气,是醉人的春的味道,我赤着脚,轻轻踩在田野上,是一种大步迈进的感觉,是奋发向上的力量。微风划过脸庞,眼前浮现出了大学校门,爷爷在我身后微笑看着我,爷爷银白的发丝在风中微微颤抖,春风拂过爷爷满是岁月镌刻的脸,想着想着我的泪又流了下来。

篇7:等待幸福作文

午后闲的无聊,又不想浪费这段时光。好吧,咱们出去走走。孩子高兴的蹦蹦跳跳,拉着我的手就往外走。

走在两旁都是垂柳和花香的柏油路上。望着你们的身影,想让时间就此停留。你们就在不远的拐弯处等我。孩子说“妈妈真慢”。听着他稚嫩的声音,我们相视而笑。

天气有点闷热,还好有一点点的风。上次我们一起来的时候还是冬天,池塘已经冻冰了,看不见水里的鱼。现在冰早已化了。莲花还没有开,许多鱼儿见有人来都游了过来。我们把鱼食扔给它们,看它们竞相跳跃的争抢着。

我想,也许前世你就是这池塘里的一条小鱼,与我就这样结缘了吧。看着你们正为看到一条漂亮的鱼而高兴着。真想让时间就此停留。

这附近像这样没有污染的池塘已经很少了。看着游来游去的鱼儿。我们经常羡慕鱼儿的自由和快乐。而它们何尝不羡慕我们能有个完整的家呢?

也许因为我格外喜欢乡村的景色吧,还是辗转的留在了这里。

篇8:教育教学在“等待”中彰显魅力

学生的学习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 数学教学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规则、定律, 多少解题的技巧, 而在于给予学生顺乎自然、润物无声的帮助。这种帮助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教学智慧一方面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树立信心, 另一方面创造各种合适的条件,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建构知识或创造新知识, 而这一过程是需要时间来保障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等待”。让教育教学在“等待”中彰显魅力。

一、“等待”等出美丽

等待体现着教师能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是发展中的人, 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 所以还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同时由于处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发展不协调, 往往会导致学生表现出行为上的错误。然而, 学生正是在不断尝试错误排除错误的过程中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 完成自身的发展的。一个有眼光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慢慢来”中不断修正自己.

班上有个女孩叫胡静文, 她是有名的糊涂虫, 一道计算题可以改六七遍还是不正确, 开始我对她实在没什么耐心, 改过两三遍后仍没有正确我就很想对她发火了, 可是看到她一脸的歉意, 我忍住了要冒出的火气, 不忍心伤害这个刚刚接到我手里的孩子。我一遍一遍地耐着性子, 直到她终于正确为止。我让她想想刚才为什么错了那么多遍, 她好像没听我在说什么, 微笑着对我说:“老师, 你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老师!”而我在她的脸上也看到了最美丽的笑容……

这件事让我反省自己, 如果不是刚刚接班, 如果不是那女孩一脸歉意的表情, 在她错过两三遍之后我一定和许多老师一样口气生硬地说:“这么简单的一道计算题, 你能错两三遍, 你到底想什么呢?”那么我在她心目中的美丽可能就不复存在了, 而我就不可能有机会听到她的赞美之言, 也看不到她那美丽的笑容了!其实她在计算时每次犯的错误都不一样, 改正的过程也是她对前面所学的未掌握的知识的一个修正的过程。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她是努力的, 之前这样的错误也在慢慢地减少。感谢这个女孩, 是她让我学会了等待, 等待等出美丽, 而这美丽会随着爱心的等待变得永恒!

二、“等待”等出智慧

等待体现着教师能否倾听学生﹑赏识学生, 能否以民主﹑开放﹑接纳的气氛进行课堂教学, 在耐心下倾听, 在倾听中等待。无论是学生回答问题还是主动阐明自己的观点都需要教师侧耳倾听, 耐心等待, 智慧的火花也许就在等待中闪现着光芒。

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餐厅大小》时, 小组活动做了一道题布置餐厅桌椅的问题。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设计, 并在投影仪下展示学生们的作品, 让大家一起欣赏、一起评价。同学们时而争议, 时而共鸣。有的同学认为要充分利用空间, 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 能就餐的人越多越好;有的同学认为桌椅排放不宜过多, 要讲究舒适和美观;有的同学考虑到安全问题, 比如门口最好不要排放桌椅, 一旦有火灾发生, 门口不通畅, 不利于逃生;还有的同学把收银台的位置也考虑进去了, 收银台放在中间, 方便所有桌的客人买单……对于他们的精彩评价我在耐心的等待中倾听着, 他们着实给我上了一课。我暗暗在想:这些小脑袋瓜里装的可都是智慧啊!

三、“等待”等出奇迹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 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 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 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所以在教学中应学会等待, 留有多处聆听学生思想的空间与时间, 奇迹可能就在这里出现。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 拓展练习的最后一道题是让学生解决“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不变, 高扩大到它的4倍, 面积会怎样?”大多数同学认为面积扩大到它的4倍。但在说明想法时, 两三个同学说得并不明了, 之后有位同学站起来说“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底不变, 就是一个因数不变, 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积就跟着扩大到原来的几倍。”这个解释很完美了, 很多同学都表示赞同, 我很想肯定他的想法, 但我想起了一位教研员老师说的话, “等一等, 别急着抛出你的评价, 也许后面的想法更精彩。”果然班上一位数学学困生让我大吃一惊!“老师, 我觉得他说的不容易理解, 就象那个图形 (指着黑板上的一个平行四边形) , 底不变, 高长两倍, 面积就跟着长两倍, 高长三倍面积就跟着长三倍, 高长四倍面积就跟着长四倍。”他一边说一边比划着。我在心里说:天哪!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大家的掌声是对他最好的评价, 我不能不把最美的赞扬送给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对一个学生来说, “五分”是成功的标志, 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 “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我欣喜着, 欣喜着一个学生带给我的欣喜, 而这欣喜源自于一个等待, 等待等出奇迹!

篇9:幸福的等待

当熊弟弟还是小小熊的时候,熊姐姐是小姐姐。不管做什么事情,熊姐姐总是比弟弟快一点儿。“弟弟你不用着急,姐姐会等你。”熊姐姐对弟弟说。

吃饭,熊姐姐会等弟弟。等他吃完,他们一起漱口,一起洗碗。

嗯嗯,熊姐姐会等弟弟。等他嗯完,他们一起擦屁股,一起摁冲水开关。

折纸船,熊姐姐会等弟弟。等他折好,他们一起去河里放纸船。

玩多米诺骨牌,熊姐姐也会等弟弟放好牌,然后一起推翻。

熊弟弟一年四季都不用着急,因为,姐姐会等他。

春天,熊姐姐等弟弟追上,一起捉彩色的蝴蝶。

夏天,熊姐姐等弟弟游到河对岸,一起偷吃蜂蜜。哇,真甜。

秋天,熊姐姐等弟弟爬上树,一起摇下金黄色的叶子,然后在叶子上打滚。

冬天,熊姐姐等弟弟整理好洞穴,一起带着春天、夏天、秋天的记忆,美美地睡上一个冬天。

熊弟弟和熊姐姐在一起的日子,每天都很快乐。可是熊弟弟不想永远都让姐姐等他,他想:要是哪一天,我也可以等姐姐,那该有多幸福呀!

于是,熊弟弟心里悄悄提醒自己,要快一点儿:吃饭快一点儿,嗯嗯快一点儿,折纸船快一点儿,放牌快一点儿……

慢慢地,熊弟弟动作变快了,甚至比姐姐要快一点儿。“姐姐你不用着急,弟弟会等你的。”熊弟弟对姐姐说。

吃饭,熊弟弟会等姐姐。等她吃完,他们一起漱口,一起洗碗。

嗯嗯,熊弟弟会等姐姐。等她嗯完,他们一起擦屁股,一起摁冲水开关。

折纸船,熊弟弟会等姐姐。等她折好,他们一起去河里放纸船。

玩多米诺骨牌,熊弟弟也会等姐姐放好牌,然后一起推翻。

熊姐姐一年四季都不用着急,因为,弟弟会等她。

熊姐姐和熊弟弟在一起的日子,每天都很快乐。熊姐姐想:现在弟弟变得比我快了,不过,他总会等我,这样也是很幸福的呀!

又过了好多年,熊姐姐和熊弟弟都变老了。不管做什么事情,他们都变慢了。不过熊姐姐和熊弟弟还是不用着急,因为他们相互等待。

篇10:等待幸福作文

“妈,您先去睡吧,我还要等一会儿才能写完。”我抬头看了一眼刚好十一点的落地钟,转向打起瞌睡的妈妈。

“没事,我不困。”妈妈揉揉干涩的眼睛,活动活动早已僵直了的身子,重新看起了电视。

见妈妈既然这样坚持,我也不多说什么,便开始埋头赶作业。

作业可真多啊,于是,我便开始向着生物作业进发。

生物是非常少的,只剩基础训练上的两个大题。于是,我很快便做完了。可抬头看时,已过十一点半。

在我写历史的空档里,妈妈又打起了瞌睡。

“妈,你去睡吧,别管我了,我一会儿写完了就去了,你先去睡吧。”我不忍心看着妈妈和我一起受罪,可妈妈态度非常坚决。

“没事,我还能坚持。”

一想到还有好多作业,我便不再去抬头关注妈妈了。

直到我写政治作业之前的抬头一瞥,瞥见妈妈真真实实的睡在了椅子上。

“妈,您要真的不想睡,便把被子搬来在沙发上躺一会儿吧。”或许妈妈是真的困了,便把家中的夏凉被搬来,和衣躺在了沙发上。

古老的落地钟发出喑哑的打钟声,不知不觉时针已经指向了那个数字一。

我再次抬头瞥向母亲,正瞧见母亲半睡半醒的脸庞。

“妈,”我的内心充满了自责,自己没有写完作业竟要拉着母亲一起熬夜,“要不您去睡吧,快去睡吧。”

“没事,我等你一起睡。”

等我一起睡,这句话里饱含着一位母亲对自己女儿的宠溺和等待。

篇11:等待幸福作文

当听到“黄蓓佳阿姨5月14日要到我们学校”这件事时,我的心都要飞出去了,这可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啊!真希望时间“哗”的一下子就飞到14日。要知道,每当我听到“黄蓓佳”三个字时,我都异常兴奋,因为我特别爱读黄蓓佳阿姨写的书。黄蓓佳阿姨的书我买了很多,也读了很多:《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亲亲我的妈妈》、《小船小船》等等,不光我读,我的爸爸妈妈也爱看,我们全家都是“黄蓓佳迷”;不仅如此,在我们班,黄蓓佳阿姨和她书中的人物都有特别高的知名度,比现在最流行的周杰伦以及他的《菊花台》、《七里香》还要出名。

从黄蓓佳阿姨的书中,我懂得了许多,每次翻开她的书,我总觉得黄蓓佳阿姨和我一起在经历着这些事。悄悄告诉你:看完《亲亲我的妈妈》这本书,我还做了一个梦,梦里,弟弟来到我们五(8)班,和我们一起上课、做游戏。因为弟弟的到来,我们平时爱骂人的张家睿改掉了自己的坏毛病,小气的陶宇拿出自己的玩具和别人一同分享…….就连马大哈的我也变得格外细心、体贴,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弟弟,全班小朋友都把弟弟当做亲人来对待。在梦中,我一直笑、一直笑,直到把自己笑醒。

明天,黄蓓佳阿姨就要来我们学校了。真好,这不是我做的一个梦,我一定早早的起床,早早的到学校去,早早的去等候我最喜爱的黄蓓佳阿姨。

篇12:等待的幸福作文

早春,柳枝上的嫩芽刚刚探出头来,小草努力地从地里钻出,一场春雨过后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样子。可唯独我的心情却是一片阴霾,由于最近学习压力大,每日的心情都如团乱麻。周末也不能像之前那样与你去公园散心,而是去老地方畅游在题海中。

刚从老地方走出来,就接到了你的电话,依旧用那慈祥的声音说:“孩子,今天下午先不要学习了,见你最近心情不好,是不是压力太大了呢?下午带你去公园散散心吧!”听到这个消息,焦头烂额了一上午的疲倦全都烟消云散了,高兴地答应了你,并说马上来老地方接我。我买了杯咖啡,坐在门前的台阶上静静等待着你。

20分钟过去了,却还不见你的身影,从家到这里最多也只不过10分钟的路程。在这里学习的人越来越少,看着人们从我身边走过,我心里酸酸的。这时,天不作美,下起了小雨,雨滴落在脸上冰冰凉凉的。翻翻书包,没有雨伞,只能无奈地戴起帽子。没过多久,虽是小雨,但也浸湿了我的衣服,一股微风吹过,不禁打了个寒战。眺望远处,依旧不见你的身影。我拿起书包走进屋里,人渐渐的都走光了,心里越来越焦急,担心你把我给忘了。我的心就像手中的咖啡慢慢变凉,我拿出电话给你拨了过去,刺耳的“无法接通”如同细针刺进了我的心里。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不争气的我最终哭了出来。我刚想背起书包回家,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我面前,你全身都湿透了。你解释了缘由,温柔的拍拍我的头向我道歉。外面的小雨停了,乌云散了。你温暖的大手拉起我的小手走向公园,拿出了我等待了一下午的风筝,陪我一起放飞,刚刚郁闷的心情也随着风筝放飞了,望着你慈祥的微笑,解开了我烦乱的心情。这等待既是焦急的,但也是幸福的!

篇13:论等待艺术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师:“读完的(写完的/看完的)小朋友,抱臂坐正,让老师知道你已经读完(写完/看完)了。”小朋友们遵照口令执行,抱着胳膊,坐得直直的,有的忍不住要东张西望一下,有的坐定了、出神了,也有的看着老师就这么静静地等待着。待得老师一声令下,小朋友们被“唤醒”。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等待着大多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是对学生整体的关注。虽然“等待”的行为发出者是教师,但课堂中实际等待的有教师亦有学生。教师让学生等待同伴一起前行,且用不出声的抱臂方式示意学习任务的完成状态,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经验性的课堂管理技巧,有利于维持课堂秩序,有利于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握。但是,看着那些坐得笔直,抬着头等待着的小朋友,我想到了一个不十分准确的词———“傻等”。我不禁追问:这样的等待是否最大限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等待的方式是不是可以突破?

学生如果习惯了这样的“等待”,在学习中亦步亦趋,便会逐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失去自己调控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我觉得小学语文课堂中“等待艺术”的运用,应该要关注全体的发展、促进学生思考、避免学生产生惰性、有助于学生养成自主规划、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一.等待———不为多数放弃少数

课堂上,教师布置了学习任务之后,总是要等大部分的学生完成了,才能或进行交流评价、或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时,等待是对大多数的关注。但不能因此而忽视了那些少数同学———速度较快的和速度较慢的。

那速度较快的,认为完成了学习任务,也就跟着老师一起等待了,等待的状态多表现为举手。这手一举便意味着他心里已经有答案了(且不论那答案正确与否),这种状态便意味着这一阶段学习的暂停。那速度较慢的,看着大家陆续举起了手,也就草草结束学习,如此,跟不上的同学越来越感到吃力,知识与能力的差距越拉越大。

立足学生发展的“等待艺术”,应做到不为多数放弃少数,要尽量兼顾全体学生。那速度快的,不要让他停下来等待,启动的大脑一旦停止下来,会感到学习缺乏挑战性,会逐渐产生惰性。教师应鼓励速度较快的学生进行自我“检核”,对自认为已完成的学习进行更慎重的思考。

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时:

片段一:学习任务教师问学生“蝙蝠和雷达”的“和”是什么意思?学生遇到阻碍。教师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到一个词,来替换“和”。

(教师巡视,发现有人圈“一起”。)

师:有人圈“一起”,你把它放进去自我“检核”,“蝙蝠一起雷达”,合不合适?

(学生继续默读,寻找)

师:这时候脑袋不要在空中飘,语言文字是你最好的学习材料。

(有三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

师:不要举手,为什么不要举手?因为你还有比举手更重要的事情做。你的那个词圈出来之后,你替换“蝙蝠和雷达”也合理,还要再去看有没有更合适的词,要进行自我“检核”。

(几个学生都放下了手,继续回到书本中。)

……

师:偷偷告诉你,我看到很多人圈起来了,在文章的第二段,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一个看起来很有学问的词。

师:你才知道,你预习的时候都只看到意思没有看到词语。

师:一定要把它圈出来,圈出来了,要再进行自我“检核”,看是不是最恰当。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停巡视。)

片段二:学习任务为“雷达和蝙蝠”,在课文中寻找一个词可以替换“和”。

师:有一个在文章的后半。……不要急着举手,你要去问自己这个词就是最恰当的么。

片段三:学习任务为如果你要跟别人介绍蝙蝠能够探路的秘密是什么,你一定要用的词语,请你在第七段框出来。

师:随时检查,不是老师去提醒你,你要自己去“检核”,检查眼睛和文字的距离。

师:太好了,每个词都不能超过三个字。

师:太好了,已经没有人急着举手了。你觉得全部圈完的人,你要自己再把圈完的词,再读读看,你觉得最重要的标1、第二重要的标2,所以你很忙,没有空举手。

师:很好,你看到我靠近就把头抬起来了。

“不要急着举手”,“要不断进行自我检核”,如果教师在课堂中的这种意识和做法,并一以贯之,不仅可以维持课堂秩序,等待每个学生的学习,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要停止思考,不要满足于现有的答案,要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对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这样的“等待”才更有意义。

对于那较慢的同学,老师在等待巡视时,可以重点关注,予以引导,帮助他们自己跟上班级的学习进度。这种引导可以是全班性的引导,如在“片段一”中,教师将寻找的范围缩小“文章的前半部分”、“文章的第二段”,然后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寻找“检核”。这样,那些较慢的学生凭借着支架展开学习,寻找到自己的答案,会有一定的内心满足,会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到。这种引导也可以是个别的针对性的引导,老师俯下身子去倾听、了解个别学生的学习阻碍,去推孩子一把。

二.等待———不为答案放弃思考

“等待”不是为了一个预设的“答案”,而是要让学生成为思考的主体。“热热闹闹不一定是可喜的,那也许只是表面充实内里空虚;静寂无声的场面也不一定是可怕的,那或许已经产生了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索的丰硕成果。”教师的等待要“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花开”,而这花应是“思维之花”。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乡愁》时,想让学生说出课题来。于是他叫起一个学生,启发道:

“如果有个人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时间一长,他开始想念自己的亲人,这叫做什么?”

学生答道:“多情。”

“可能是我问得不对。也可能是你理解有误。好,我换个角度再问:这个人待在外乡的时间相当长,长夜里他只要看见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这叫做什么?”

“月是故乡明。”学生很干脆地答道。

“不该这样回答。”教师有点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小声回答。他抬头一看教师已是满脸阴云,连忙换了答案:“月亮走我也走。”

“我只要求你用两个字回答。而且不能带‘月’字。”教师继续说道。

“深情。”学生嗫嚅。

好在此时下面有同学接口:“叫做‘乡愁’。”

教师才如释重负。

这样的等待与对话,等的只是答案,而非学生真正的思考,是教师为了“教学的连贯完整”、“关注学生主体”而做的表面文章。

当问题统摄全篇或关联其他,需要学生综合思考时,我们需要等待学生思维中图示的关联;当问题较开放,需要学生发散思考时,我们需要等待学生多样化的认识、精彩的生成;当问题有难度、有梯度,需要学生步步深入思考时,我们需要等待思维的深入······

如于永正老师教授《秋天的怀念》时,是这样等待学生的思考与发现的:

师:怎样读懂一个人呢?要听其声,观其形,察其色。要想读懂母亲,察言观色,看她怎么说的,怎么做的?默读1、3、6自然段,把母亲说的话,描写母亲动作、表情的词语、句子画出来,从这些词语句子中你发现什么,看出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画词语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智慧在宁静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默读、圈画、思考)。

(交流汇报,聚焦母爱。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化思考。)

师:母爱是什么?就是一句句话语,一个个动作,一个个表情。一句话:母爱是一堆细节,一堆纯白的不起眼的细节。如果把母爱比作大海,那细节就是一滴滴水,千万的水滴汇成了浩瀚的大海。这些细节铸成了伟大的母爱。

师:只要你注意观察,每个母亲身上有一堆堆细节。那母爱究竟是什么。透过这些文字去思考。歌德说过,一只眼睛看到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文字背后。读懂了细节要品味,品味这些词语这些句子背后的意思。

(再读读句子。指名读。再品味感受。)

(教师等待学生的思考与品味。)

这样的学习需要等待,这样的等待促进思考的深入和全面。

三.等待———不为秩序放弃习惯

篇14:在等待中成长

情景一:第一节活动结束后,教师开始有顺序地请幼儿去拿茶杯排队喝水,“现在先请第一组小朋友去喝水,其他小朋友坐正,表现好的小朋友先请!”老师说完就开始观察幼儿的表现。“老师,明明不排队喝水。”“老师,小琪拿茶杯敲我的头。”“老师,嘉嘉又把水倒掉了。”……已经在排队喝水的幼儿推推挤挤,又不停地向老师“告状”,老师只得去维持纪律,这时,没轮到的幼儿也开始吵闹起来,教室里一片嘈杂。

情景二:幼儿进食完点心后,在老师的安排下有顺序地去厕所,没轮到的幼儿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与旁边的幼儿交头接耳,渐渐地声音大了起来。“请小朋友闭上小嘴巴,保持安静。”老师出来维持纪律,但不到一分钟,教室里又开始声音不断。

情景三:午睡后,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起床,动作较快的小皓和小铭早早地等在了一边,而动作较慢的则刚从被子里爬出来。小皓与小铭一开始还能安静地等在一边,几分钟后,两人就闹在了一起,午睡室里闹哄哄的。老师忍不住说:“请你们俩安静地等着,管住自己的小嘴巴。”可是随着等待时间的延长以及幼儿的增多,老师的三言两语根本没办法“遏制”吵闹。

以上三种情景,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很熟悉,它是我们一日生活中最常见的几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幼儿身上都产生了消极等待,那么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原因剖析

(一)幼儿个体的差异

《指南》指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能力发展个体差异性较大,如第三个案例,能力强的幼儿早就准备就绪,能力弱的幼儿花费时间较多,往往导致消极等待时间延长。同时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幼儿都处于教师的“眼皮子底下”,而生活活动时间正好给了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与同伴玩耍、嬉戏,这就往往导致几分钟就能完成的盥洗、喝水等活动无限延长,必然造成消极等待。

(二)作息时间的规定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都有明确的时间规定,不同的时间段安排了不同的活动,对此,看似科学的活动作息时间表却也存在着极大的弊端。紧凑的时间表要求教师必须在规定时间段内完成相关任务,导致教师机械地跟着时间走,无形中增加了消极等待的时间。

(三)活动组织的策略

消极等待产生的很大原因还来自于教师,教师间的合作、教师的时间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对活动的安排及活动间的衔接等等,都会影响消极等待现象的发生。教师的时间观念和两个活动间的衔接极为重要,时间观念强,并能很好对活动进行安排衔接的教师,幼儿消极等待的时间就短,积极等待的时间就长,反之则相反。

三、解决措施

根据以上现象及产生原因的初步分析,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与经验,我觉得主要从教师、幼儿和家长三方面寻找解决对策。

(一)从教师角度出发

1.教师之间相互配合。

主班教师和配班教师要相互配合,生活活动环节尤为重要。部分幼儿盥洗时,由配班教师看管,剩余幼儿则由主班教师管理,配以一些小型游戏,从而减少幼儿消极等待的时间。如盥洗的幼儿在配班教师的管理下,被督促要求加快速度,并帮助需要帮助的幼儿,没有轮到的幼儿则在主班教师的指导下玩手指游戏或有序进行其他生活环节等。

2.作息时间合理安排。

教师在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时,要以作息表为参考,但不是一成不变、墨守成规,或是一定要在这个时间段完成该活动,这不仅会限制幼儿,也会导致消极等待现象的出现。要学会把一些区域活动、手工活动等相对操作方便、易于管理的活动融入生活活动中,在保证幼儿快乐游戏外,也能减少消极等待现象的发生。在午饭后、午睡前这段时间可以带着幼儿去散步,也可以请幼儿开展区域活动,这样能极大地减少消极等待的时间。

3.积极引导“能者先行”。

教师喜欢让所有幼儿都处在同一出发点后再“发号施令”,但毕竟孩子的能力不同,到达出发点的时间也不同。这正如《指南》所言: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教师要学会观察,并知晓每个孩子在各生活环节中的强弱表现,让“能者先行”,先完成的幼儿优先完成随后的环节,并让幼儿慢慢感悟并学会自己分配时间,让幼儿不知不觉中学会自己进行简单的规划,极大地减少了消极等待的时间。如先起床的幼儿可以先去喝水、吃点心,之后就可以自行安排看书或与同伴玩游戏,孩子有事情干,干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大大减少了消极等待的时间,甚至告别了消极等待时间。

4.游戏活动贯穿其中。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学会用各种小游戏贯穿生活活动,不仅可以变消极等待为积极等待,还可以吸引在盥洗室停留或者喝水、吃点心的幼儿,让他们产生兴趣而加快速度加入到游戏中来,及时有效地进行过渡。其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环节,出现消极等待的最大原因,就是孩子没事干,或在这个时间段内只能干唯一指定的那件事,又困于众多幼儿不能同时干。如上厕所,所有小朋友就等着上厕所;喝水,大家排队就喝水……没有考虑到让孩子通过怎样的游戏,有效释放之中潜在的隐形浪费,让孩子们在开心的游戏中度过该生活环节。对此,在这里强调教师要牢记,时刻让游戏伴随幼儿,让幼儿在游戏的快乐中度过等待的时间,让消极等待变成积极游戏。

(二)从幼儿角度出发

1.我来帮助你。

幼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能力差异。班中总有能力较强的幼儿,请他们去帮助能力较弱、动作较慢的幼儿,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不仅能与同伴交流,发展其语言能力,而且能提升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让这些孩子有事干,从而减少了他们消极等待的时间,一举多得。如午睡起床后,请已经穿完衣服的幼儿帮助那些能力较弱、动作较慢的幼儿,在帮助其他幼儿穿衣、叠被、系鞋带的过程中,锻炼了能干的幼儿,并为这些孩子搭建了展示的舞台。展示中,给了能力弱的孩子一个示范与导向,促使其在接受帮助中慢慢得到提高,于是就很好地将隐形浪费时间向积极行动发展,还增进了孩子间的感情,营造了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2.我是小老师。

幼儿都存在向师性的心理,请幼儿来帮助教师当个小老师,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热衷的一件事。请能干的幼儿当“小老师”管理幼儿,同大家一起做游戏,会让幼儿的“等待”别有风味。“小老师”可以帮助教师管理正在盥洗、喝水等生活环节的幼儿,尤其比较适合在吃完点心、喝完水等比较短的等待时间内;还可以请“小老师”根据管理中的表现情况,在孩子们面前进行简单汇报,一方面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引起孩子们的重视,并借此选择下一任“小老师”,时间就在孩子们的自我管理与评价中高效度过了。

(三)从家长角度出发

现在,很多幼儿在家习惯了父母的包办制生活,导致自身的自理能力也相对较弱;还有部分孩子则是习惯性拖拉,动作较慢,导致能力强弱相差更甚,必然发生消极等待现象。这就需要家长配合教师,让幼儿在家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完成,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与家长适时地给以指导和鼓励也能极大地激发幼儿自己动手的兴趣,从而减少消极等待。

上一篇:大学课堂交流教研活动下一篇:陕西省森林保护管理暂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