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怎么写

2024-04-15

学习目标怎么写(精选6篇)

篇1:学习目标怎么写

更多学习相关内容推荐

学习目标怎么写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学习目标应该是针对自己的情况制定出来的最适合自己的目标,而不是抄网上的。

要写学习目标,首先就要清楚自己目前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以及自己想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效果。

有了大概方向后,就要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落实在细节中,比如说什么样的题型应该掌握,这些知识点应该记牢。

学习目标的指定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目标不能定的太高,如果实现不了可能会让自己感到挫败,也不能定的太低,定的太低就起不到效果了。

学习计划怎么写

设定一个合理的目标。

很多人写学习计划认为只要把时间排好就行,其实是要达到目标才行。而目标的建立是要切合实际,不要太高不能实现或者太低没有效果。

清晰任务分配。

写学习计计划的时候,要明确这一学期所学的课业负担。并且把这些课业负担分解,并且留有阶段性成果检验的时间。

制定时间计划。

要明确时间与任务分解的关系。并把每一个任务分解与时间进行匹配,并且留有一定的余地。

落实。

学习计划最终还是要落实,根据制定的时间学习计划,每天要进行检查对照。判断进度是否正常落后还是提前。

及时进行修订。

学习计划是动态过程,虽然可以制定一个细致的学习计划,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会有与各种各样的因素带来一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应该及时进行修订。

保持学习目标不变。

很多人制定学习计划,最后成为没有用的计划,就是因为没有保持学习目标不变,所以不论有什么样的变动,最终还是要追求的是学习目标。

学习的好处

第一 培养一种兴趣。很多时候,自己的兴趣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培养起来的,这一点都不奇怪。当人们从小的时候,喜欢上某种事物的时候,内心里就会对它有一种浓厚的兴趣,总想去广泛的了解和认识和收集这些相关的信息和内容。

第二 提高思维能力。学习的目的就是提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时候,我们会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掌握一些所需要的能力和技巧,无论是理论性的,还是实践性的。相信不少人对阅读文学名著深刻体会,这种作品初看起来的确有些深奥和不太理解。但是,随着我们学习的不断深入,就能够慢慢理解其中的内涵和意义。

第三 分析事物的能力。无论我们从事什么样的事业,都是需要培养一种分析事物的能力。当我们考试的时候,总会遇到这种材料分析题目,应该说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确,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能够有效的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四 提高阅读的能力。一个人的阅读能力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和理解慢慢获得的。当然阅读能力的提高不可能通过短期的学习就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需要长期坚持下去。学习的好处在于,当我们有一天的时候发现,自己的阅读能力早就不是昔日的那种水平了。

第五 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否认的一点,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理论和实际有机的联系起来。的确,书本的理论性的知识是很重要,但是需要把这些知识点有效的融入到日常生活实践中去,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时候要多去观察和实践,这样就会使得我们在学习中收获不小。

篇2:学习目标怎么写

1.学好基础知识,认真对待每个科目。

2.多听(听课)。多记(记重要的范文,记重要的题型结构,记概念,记公式)。

3.多看(看书)。

4.多做(做作业)。多问(不懂就问)。

5.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对专业的兴趣和能力。

6.多动手(做实验)。

7.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修养。

8.用记课堂笔记的方法集中上课注意力。

9.英语多看重要课文,熟悉词汇及用法。

10.其他时间中,一定要保证学习时间,保证各科的学习质量,不能偏科。

11.安排适当的自由时间用于与家人和朋友的交往及其他活动。

12.在预习的基础上,课上专心听讲,不开小差,沿着老师的思路,认真地听讲、思考、领会。

13.要注重预习和复习。

学习所带来的好处

1.学习可以使人奋进,催人进步。

2.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

篇3:语文教学目标怎么定

一、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的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这些会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把学生的语文学习比作一次长途旅行, 那么, 教师必须随时了解学生从何处起步, 将到达什么地方;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 将要掌握什么;学生已经有了什么本领, 还要学习什么本领。教师只有对学生的这些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制定的教学目标才会切实可行, 更为有效。

《春笋》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一位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中有这样一条:“结合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理解春笋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生长的顽强的生命力。”教学过程中, 教师让学生从第一自然段中找一找“小春笋是怎样从泥土里钻出来的”, 学生很快找出“冲破”“掀翻”“冒”这几个动词, 教师告诉学生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叫做动词, 接着追问道:“你觉得这些动词用得好吗?好在哪里?”班内没有学生能够对教师的提问作出回应, 最后教师不得不自圆其说。出现这样尴尬的一幕,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 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发展层次, 其中“理解”这个目标已经超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范畴。教师应将之改为“结合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了解春笋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生长的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中结合“动画演示、表演、朗读”等手段, 使学生“了解”春笋的品质。“了解”较“理解”更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更易于达到这样的目标。

教学目标反映的是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要求, 目标的制定务必要以学生为基础, 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兴趣和发展层次, 不能随意“拔高”或“降低”目标要求。

二、基于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制定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育的一把标尺, 它对语文教育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阶段目标和要求、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做了系统的解读, 为语文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积极的法理依据。语文教师制定教学目标, 必须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来进行, 否则就会造成语文教学的超标、不达标, 甚至偏离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对“学生观察”提出了不同的目标要求。第一学段“重在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第二学段“继续激发兴趣, 初步了解一些观察的方法, 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第三学段“在激发观察兴趣的基础上, 进一步巩固观察能力, 逐步掌握各种观察方法, 提升表达水平, 从而形成观察的良好习惯”。第一学段侧重于“激发观察兴趣”, 第二学段侧重于“培养观察习惯”, 第三学段侧重于“掌握观察方法”。这样的目标要求既符合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情水平, 又体现了语文学科瞻前顾后、紧密相连、循序渐进的特点。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变色龙》一课的教学中, 一位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一、绘声绘色介绍变色龙, 了解其外形及行为特点, 活用文本语言。二、学会用“看”“问”“实验”等基本观察方式进行静态、动态观察。三、品读变色龙的名副其实, 体会从多角度说明主要特点的魅力。本课目标中“学会用‘看’‘问’‘实验’等基本观察方式进行静态、动态观察”无疑呼应了第三学段“逐步掌握各种观察方法”的教学要求, 体现了鲜明的年段特点。

三、基于“本体性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指出:语文课应该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落实来组织教学, 语文课应该上出“语文味”。因此,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应指向“本体性教学内容”。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狼和鹿》这篇课文, 主要讲述了人们为了保护鹿而大量捕杀狼, 最终导致森林绿色消退, 疾病蔓延, 生物遭受灭顶之灾。假如制定的教学目标是“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那么可以肯定这堂课是将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目标。在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引下, 语文课变成了“生物课”“环保课”, 失去了其特有的学科教学功能, 教学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制定的教学目标应指向学习语文知识, 掌握语文策略和方法, 提高语文技能和语文素养。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的教学中, 一位教师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学习通过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来衬托人物的表现手法。三学习抓住人物外貌、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可以说, 这些目标都指向本体性教学内容, 有了这样明确的教学目标, 并且围绕这些目标的达成来设计教学流程, 语文课的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得到显著提升。

四、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

“单元”作为教材系统的一个中观层级单位, 最为集中反映了编者的编写意图。如今的苏教版教材也以“主题单元”取代原来的“知识体系单元”进行教材组编, 把散落破碎的知识体系及人文内涵, 合成一个“集成块”, 从而更为集中地体现语文知识的整体性和能力训练的针对性。因而, 教师在确定单篇课文教学目标时, 应先对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进行全面把握, 把单篇课文置于单元整体之中进行考察, 否则就会出现偏离单元目标的不良倾向。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共4篇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以满腔热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装满昆虫的衣袋》记述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痴迷于昆虫的故事, 告诉学生打开大自然、走进大自然不仅需要观察的热情和兴趣, 还需要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变色龙》中作者通过看、问、试验等观察方式, 生动描写了变色龙的外形之“怪”、捕食之“快”和变色之“奇”, 且将“变色”这一主要特征贯穿全文, 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金蝉脱壳》这篇课文在作者反复跟踪观察之后, 向我们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 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练习中的“诵读与积累”要求学生诵读巴甫洛夫、伽利略、苏霍姆林斯基有关观察方面的名言, 懂得观察的重要意义。“想想说说”的缺图想象, 也是要学生在观察其他三幅图的基础之上通过想象完成。习作2更是在学生学习观察方法的基础上, 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动物外形、特点。通过研读教材, 我们不难发现, 本单元所有文本无一例外地指向“观察自然”这个主题, 因而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应定位为“学会观察”, 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应围绕这个总目标展开设计。当然, 总目标相同, 不代表子目标一样。这4篇课文分别指向“观察自然”的四个不同维度。前两篇主要落实在情意层面, 即观察兴趣和观察意志品质的培养。第三篇课文肩负着学习观察方法, 培养观察能力的重任。第四篇课文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观察所得进行生动而有序表达的典范, 它的落脚点应在“观察表达”层面上。在单元总目标下, 每篇课文有各自不同的“核心子目标”, 这些子目标呈现出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基于单元整体目标制定教学目标, 于重点处重锤敲打, 无关紧要处忍痛割爱, 可以避免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 使学生获得更为系统的语文知识, 一步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4:为什么写和怎么写“学习故事”

“学习故事”怎么写?

写了那么多年的观察笔记,为什么又写“学习故事”?

知道“学习故事”有注意—识别—回应,但回应什么?

为什么写出的“学习故事”都看上去差不多?

……

这些问题看似纠结于怎么写“学习故事”,但背后的问题才是症结:为什么写“学习故事”?

让我们从“学习故事”里找答案吧。

一、看懂“学习故事”

(一)“学习故事”里的幼儿是什么样的?

用电锯做小椅子,给蜗牛找家,画连环画做成书,给妈妈做拖鞋……在新西兰教师撰写的“学习故事”里,一个个好奇、主动、专注、勇敢、坚持、自信、敢表达的充满力量的学习者形象跃然纸上……总之很投入!

(二)“学习故事”里的“学习”是什么样的?

做吸尘器,改造花园,爬树,运沙子,用缝纫机做衣服……这些学习过程完全由幼儿自己做决定,勇敢操作,验证想法,再反思调整,完成目标后快乐地分享……总之很自主!

(三)“学习故事”里的“教师”是什么样的?

在新西兰幼儿的“学习故事”里几乎看不到教师,偶尔出现的教师大多说的是:“你要做什么?”“需要我帮忙吗?”但是,就是在这么简单的问话里,却让我们听出了理解、信任、等等、认可……总之很尊重!

(四)“学习故事”里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投入、自主、尊重,这样由师生构成的精神环境是和谐的,物质环境是有趣好玩、不断变化拓展的,能够随着幼儿的需要调整、改变,也可以让幼儿去支配和创造,更不局限在室内,户外、池塘、公园、树林、社区、博物馆、停车场……所有幼儿接触到的事物都成为提供感知、操作、创造的学习场所。所以,投入自主的学习需要尊重、有趣的环境。

看到这里,我们已经明白:写出一篇“学习故事”不仅需要文笔和道理,更要有积极的儿童观、正确的教育观、科学的课程观,还要有看懂幼儿、解读学习、促进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二、激发“学习”

论述至此,不难看出,我们已经把“学习故事”的重点从“故事”转移到“学习”了。为了看到有力量的“学习”,我们拓展空间、丰富环境、开放材料、打破规则、倾听记录、理解等待……所做种种都是为了把更多的权利归还给幼儿,这样才能看到投入、自主、有力量的“学习”!已经激发出“学习”的教师更要会激励“学习”向深度、广度拓展。每位教师从倾听者、记录者、观察者、陪伴者、游戏者,到支持者、激励者、计划者、斡旋者,发挥不同的角色作用。幼儿的学习逐渐以幼儿生成和发起为主,教师在判断其兴趣与发展点后给予支持,通过个体探究、小组学习、集体教学、家园共育、班级活动、园级课程等方式使幼儿的学习在交替式互动中不断螺旋上升,学习品质、知识、技能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我园在三年的实践与研究中,教师和幼儿同样以学习者和沟通者的身份成长着,教师从辛勤的园丁转变成智慧大玩伴并继续探索努力成为教育营养师,我们的专业性也表现在“后退—反思—观察—调整—研究”的有力行动中。

三、记录“学习故事”

我们借鉴新西兰的“学习故事”理念,发现幼儿、理解幼儿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宝贵的学习品质,激发幼儿的学习力量,同时唤醒教师的力量,带着情感和爱,记录专属于每位学习者的“学习故事”。然而,当我看到很多教师写的“学习故事”时,虽然被他们认真、热情、有趣的描述所吸引,但是重心失衡的写法让我叹息。

仔细分析,我发现教师们写的“学习故事”从结构上看,可以分为四种:

第一种:“注意”部分写得很多,“识别”部分写得少了,“回应”部分写得更少,像倒三角形。

第二种:“注意”部分写得挺多,“识别”部分也写这么多,“回应”部分与之对应,像长方形。

第三种:“注意”部分写得很少,“识别”部分写得较多,“回应”部分写得很多,像正三角形。

第四种:“注意”部分写得多,“识别”更多,“回应”写得很全面,像梯形。我认为,这是最理想的写法。

下面用一篇《初当研究者》来做分析:

注意:

小蜗牛成为中二班不可缺少的一员,有更多的小朋友关心它了。

你一个人坐在那里,一手扶着青菜盆,一手轻轻拿起装着小蜗牛的澡盆,仔细地看着,

看看青菜,再看看蜗牛,就像是一位科学家在研究着什么……

我上前询问:“你在看什么?”你小声地告诉我:“我在研究蜗牛是怎么把青菜咬了一个洞?”

第二天,你终于看到小蜗牛吃菜时的样子,你告诉我:“小蜗牛先把身体吸在菜叶上,然后它的嘴一张一张,把青菜吃掉。”

识别:

你是一个好奇宝宝,你是一个发现宝宝,你还是一个会找问题答案的“宝宝”。你能对小蜗牛的嘴产生好奇,说明你对它关注了。你发现了小蜗牛的嘴是怎样吃青菜的,你找到了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你是一个有能力的学习者。

回应:

你对感兴趣的事情都能做到研究研究,观察观察,试验试验,你会发现很多有趣、好玩的事情。

这篇故事的“注意”部分记录得很有层次,每段都有一个中心,有对学习背景的说明,有对学习者言语和行动的描述,有学习的连续性,有对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理解的解读。但是“识别”部分就出现空洞下定义的情况。再到“回应”部分,就只剩下期待了。

这种“倒三角形”的写法在初学者身上表现得很普遍。他们在最缩水的“回应”部分都写了些什么?我收集了很多实例,发现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1.展望今后类:希望你继续研究、观察、实验,你会发现更多好玩的事……

2.精彩不断类:你今天的学习棒极了,期待你下次更精彩……

3.高大定义类:你是一个能坚持、有力量的学习者,我永远是你的粉丝……

4.复制粘贴类:希望你以后做事都像今天一样……

这些“回应”看起来离幼儿好远,跟当时当下的学习似乎没啥关系啊?

让我们再仔细分析一下,看看问题出现在哪里:

“展望今后类”中的研究、观察、实验、发现,都指向能力。能否把这些能力说得更贴近幼儿呢?

“精彩不断类”里的“棒”能否再具体些吗?

“高大定义类”中的坚持、有力量可借助什么活动和互动延伸呢?

“复制粘贴类”里的“都像今天一样”是指什么?能具体说出像今天的哪一样吗?

教师带着美好祝愿,认真撰写的故事如果以这样大而空泛的“回应”结束,教师“智慧大玩伴”和计划者、斡旋者的作用体现在哪儿?幼儿和教师的发展在哪儿?

为什么“回应”与未来的“学习”脱钩?

2015年11月,我们进行了一次教研活动,分享“故事”解读“学习”。

我们分析了一篇《我是魔尺大王》(见附后)。

在这篇故事里,我们试着用“提炼重点词”的方法找到“注意”中每句每段的重点词,然后一一列出,在“识别”中与其一一对应,分析出幼儿行为背后的思维。继续对应在“回应”部分给予支持和拓展:一一解读并对应进行识别和回应后,我们看到,回应包括:发现并激励学习品质,给予时间、空间的足够保障,创建环境满足展示、交流的需要,提供辅助物和参考图等材料,拍照、记录使探究方法得以分享和传播,组织讨论让话题激发新的思想,布置在家长园地使一人兴趣影响多人和群体,激励先命名再塑型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总之,可以从时间、空间、活动、主题、家园、记录、分享、讨论、环境、材料、群体等方面更广泛地回应。

这样与《我是魔尺大王》故事最后的“回应”对照,我们看到,这些回应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确实可行、能查易检的。所以,把文字里的“回应”变成行动中的支持和拓展就是教师做计划、实现以“学”定“教”的过程。

四、让“故事”长出“学习”

“故事”里的“回应”可以生长更多有力量的学习。那一篇《我是魔尺大王》就像一颗学习的种子,在专属于它的时间、空间、活动里成长着。随着更多的魔尺大王升入大班,新的“故事”被记录出来又继续影响更多教师和幼儿。到这里,无论是“故事”还是“学习”都以“梯形”不断持续和无限扩展。

“学习”之所以这么有生命力,是教师使用不同的回应方式在呼应幼儿的学习、生成新的学习。在《我是魔尺大王》中,起先教师使用的是即时回应来满足幼儿当时的兴趣和需要,然后以记录、展示、讨论、活动等方式更深入解读学习品质、知识、技能,这是延时回应。发现幼儿思维发展和认知规律,继续把兴趣向比较、排序、测量、体积、面积、组合以及搭建、数学、语言、交往、健康、艺术拓展,这就是短期回应,使兴趣点生发多领域学习并促进思维发展。当幼儿由兴趣产生的注意、记忆、分析、判断、想象、创造等思维能力日渐强大时,幼儿与教师、环境、时间、空间、家长、同伴、玩具、活动种种关系继续互动从而对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认知,这就是长期回应在起作用了。最终的结果就是帮助学习者确定“我是会学习的人”。“故事”文本里的“回应”与现场“学习”里的“回应”相生相长,需要教师具备两个意识:发展意识和课程意识。

向上追溯,让“回应”不缩水的关键在“识别”,在尊重、信任、倾听、理解前提下,学习品质成为教师普遍关注并能准确识别的焦点,但某种品质背后一定有知识、技能做支撑,这时就要借助《指南》《纲要》等帮助教师树立专业教育意识与能力,从而发现个体、群体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表现特征、方式方法。

继续追根溯源,在“注意”部分即体现教师看、看见、看懂、懂看的专业能力,逐渐从“看到幼儿在玩什么”到“看懂幼儿怎么玩,为什么这么玩”,然后继续注意“玩什么”背后的想法和意图是什么?“怎么玩”当中的方法和策略是什么?通过倾听了解幼儿玩的过程中独特的想法、关心的话题和表达的方式。所以,带着情感和爱写“注意”,聚焦学习品质、知识、技能写“识别”,满足兴趣、需要促进长期发展写“回应”,这样写出“梯形”的“故事”便水到渠成。

“学习故事”不是一次学习的结束,而是一段“学习”一生“学习”的持续。在这条学习的路上,身心、情怀和能力一个都不能少。有情怀的教育是创造,没有情怀的教育是制造。让我们不断学习,共享学习之旅。

附:

我是魔尺大王

时间:2014年4月地点:中一班活动室

对象:晴观察者:刘婷

老师的注意:

每天晚上的玩具时间里,屋里总能听见“咔咔”的声音,每当这时,我都喜欢对大家说:“努力啊!谁能给刘老师惊喜?”

你举着有变化的魔尺对我大声说:“老师,你看!这是个小椅子。”“啊?三角形的?这个能当椅子吗?”

你想了一下,“砰”地一声把它放在地上,盘起小腿挺直后背坐在上面!“哇!太可爱了!真是个小椅子啊!好神奇啊!晴啊,你看上去特别有功夫呢?”

从此,你好像进入了魔尺天地了,不断有新作品给我看!

接下来的几天里……

“老师,你看,本来我变一个大剪子……对着镜子!合成一个大正方形了!”

后来的每一天,早晨、晚上……只要你的手里拿着魔尺,就不停地给我看作品。每件作品都让我惊呼:“太神奇了!”“你都成魔尺大王了!”你看着我,很享受这个称号呢!

这些事情告诉了我们什么?

在刚开始的玩具时间里,孩子们都是坐在小椅子上、低着头、专注地“咔咔”转魔尺。你第一个站起来走向我展示作品时,不仅把我吸引了,也有小朋友悄悄过来看,我们都是佩服的眼神!逐渐地,每次你来展示,都有小朋友悄悄围过来看,还会陪你回去蹲在你身边看你变魔尺呢!你的创造、自信、乐观给了全班一个启发。

陆续有其他小朋友也向我来展示了,也自豪地说出:“老师你看!”我知道,我们心里都感谢我们的“魔尺大王”,是你带给全班小朋友信心和有趣的学习。

一根魔尺被你变化无穷,创造力也有规律吗?这个我很好奇:是你先根据物体的印象来塑型?还是随意塑型然后命名?

当你一次次创造、新作品不断出现时,给老师提出了“要求”——展示的舞台!我们不能总是变一个看一个,然后还原,又再变再看吧?我们需要一个天地,来让你和更多小朋友展示大作。

下一步学习的机会和可能性

你为全班小朋友的动脑动手搞创造做出了贡献!老师会为你做一期专栏,让欣赏你、知道你创造的人更多些,向你学习的人也会更多吧!

我们需要有固定的魔尺时间,保证你们有专门的时间去为此动脑筋、多交流。

我想好了,既然是为你们创造天(时间)地(环境),干脆就建设一个“魔尺天地”吧!在墙上做个小展台,你们可以自豪地把作品展览在这里,同伴、老师、父母都可以欣赏。

出于好奇,我必须立刻采访你。(后来,我真的采访成功了!你告诉我,你是先变化出造型然后看它像什么就给它起名字的!)

如果我们的展台做好了,作品越来越多了,大家会有什么想法呢?会不会有先想好变什么再去动手玩魔尺的呢?哪一种是更有难度呢?我们还能用魔尺变出什么?做什么?老师想为你做的事情有好几件啊!

篇5:生活目标怎么写

在这里,我只想简单谈一谈我自己的人生目标,我对有意义的人生是如何理解的。我所期望的人生道路说起来或许比较简单,但它确实需要我付出非常大的代价、付之以一生的努力。

不断追求、不断充实。追求是指追求更高的自身素质,充实是指充实更多的能够属于自己的知识。不同知识层次的人所流露出的个人修养、个人素质是不同的,这不是靠装腔作事表现出来的,也不是靠照搬照抄学来的,我确信这一点。说实话,我很怕被别人看不起,我希望自己的成就能够被别人所羡慕,不知道这是自尊心还是我自己的虚荣心在做怪。如果有一天,别人对我的能力产生了怀疑,甚至把我看扁,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想指责谁?却没的指责,只能怪自己不努力;想哭?却哭不出来,只能将酸楚眼泪流在心里。这种感受会是何等痛苦?何等难以忍受?人生最大的悲哀我想也莫过于此。要努力,要奋斗,不能让这种场景出现,我要实现我个人的价值。

什么样的人能称的上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或者说一个人应该做些什么才能说自己是有价值的?我认为评价一个人是否有价值不是看这个人是不是聪明、是不是高大英俊、是不是具备这样那样的优点,而是要看他(她)是否对社会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只有对我们的社会贡献大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当然了,你对社会贡献越大,你所得到的回报也会越多,说得更具体一点,也就是你的薪水会越多。但是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假如我们不考虑所得到的薪水这一绝对数字,而去考虑付出与回报的相对数的关系,实际上,在正常的社会里,一个人为社会付出得越多,他(她)所得到的回报与付出就越不成比例。比如说一个低收入者,尽管他得到的薪水很少,但是他为社会所付出的也很少,这个比例是趋于1:1的关系;一个处在高薪阶层的人,虽然表面上看他的薪水很高,但是他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或许是他薪水的几百倍甚至几千倍。如果问谁会在心态上不平衡,那么我认为不平衡的应该是后者。大概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后者,的确,我也希望如此,因为那不仅仅是薪水高的原因。假设当你步入高薪阶层一段时间以后,当你无须再为生活去辛苦工作、忙碌奔波的时候,你会不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究竟为什么坚持继续工作?为事业?我想这是一个比较空洞的解释。为生活?你已经无须再为此担忧。为社会做贡献?虽然这个解释看上去似乎有些落伍,但是我想这就是答案。如果将来属于我的这一天到来的话,我会把这个答案解释给我自己听。当我看到在我的努力下,社会的经济越来越繁荣、环境越来越舒适、生活越来越美好,尽管某个人的努力相对于整个社会是显得那么的渺小,那我也一定会感到很幸福、很快乐,因为我看到了自己的价值,那一天,我将不会在实现个人价值的梦想上留下遗憾。

我不相信命运。只要努力,无论是在什么环境下任何人都会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我相信,性格决定了命运。纵观人的一生,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就决定了他这一生的历程遵循了什么样的规律。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只是由于性格的差异,有些人把握住了机会、有些人放弃了机会。我不想评价把握或者放弃机会的人的对与错,因为那可能是由于他们的性格或者个人条件不同。我只是想说明一点——如果一个我可以把握的机会来临的话,假如我不具备某种性格或条件,我没有抓住机会,这或许是可以原谅的,但假如我具备这些素质,然而却因为我不努力、不上进,放弃了机会,那么我将不会原谅我自己。现在,社会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和环境,只要我肯学,是没有什么知识学不到的。我就曾经为了得到一个好职业而放弃了上重点高中的机会,这是我的一个很大的遗憾,我曾经为此痛苦过、悲哀过。当然,现在我已经不这么想,我将竭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弥补这个损失。我也不会让这种遗憾在我的生命中再次出现。

让家人生活得幸福、美好。追求美好的生活是我们起初辛苦工作的原因;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生活质量是我们继续辛苦工作所要坚持的信念。如果说一个女人在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寻觅一位最出色的男士作为自己的丈夫的话,那么我认为,一个男人在这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通过自己努力的工作来让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孩子过上最幸福、最美好的生活。幸福美好的生活应该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物质生活是基础,或许家人对它的期望不是很高,但是我也不会为此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我将竭尽最大的可能为他们提供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精神生活是最重要的,它的前提是要求我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父母所希望看到的是我们后代人能够健康地成长,未来的妻子所希望看到的是我应该具有的安全感和责任心,未来的孩子所希望看到的是我所给他树立的榜样,这一切一切的决定因素都在于我,不能让他们失望,因为我的机会只有一次。

一、健康是福。应该考虑家人的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饮食习惯。

二、发展目标。应该不断的发展自我及家庭成员,可以考虑自己的进修学习、对孩子的培养教育,可预定阶段目标,不断实现。

三、创造目标。不断的创造家庭财富,为自己、为家人、为社会不断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

四、理财目标。创造财富后得考虑如何开支,如何分配财富。可以把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结合起来考虑。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来投资理财。

五、协调目标。家和万事兴,还要考虑到家庭的和谐。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协调。做到家庭与工作两兼顾。

篇6:自己的目标计划怎么写

首先药明确的是工作内容,工作职责,依照工作内容,和职责去拟定工作计划。

1.设定细节段,有目标值之后将project 划分几个阶段,从细节中可以看明显看到自己能否达到设定目标值。

2. 设定目标值,此值需符合实际,确保可以达到。基准值为100%,计划值为98%,实际值97%,那么如果连续几次的实际值均在96%以下,就需要调整计划值。

3.设定起止时间,让整件事情有起止时间来控制,使事情更能体现时效性。

4.设定责任人,跟进人

5.过程监控:将设定的细节段进行监控,确保目标和实际保持一致。

6.问题点描述:将过程中问题点进行描述;

7.解决方案,将有效方案进行要因分析

8.预期效果,对实际问题分析评估后,做预期效果设定

9.实际效果:将实际效果和预期效果进行比对

10.改善方案; 依照比对后结果,进行后期控制和改善

为什么计划很重要?

因为很多人不明白,一件需要努力才能做到的事情,需要把肉身放入时间的序列,再经历与精神的核磁共振,才能摇摇晃晃去到那里。

即便去到了那里,就好了吗?不会的,因为那里不一定有你想要的结果,比如我们常说的成功…迎接你的,可能以失败居多。这并不是我在打击谁,你看看很多人为什么依然在拥挤的人生小道上一路疾奔,或许就能明白了。

那么,既然都明白要实现一个目标需要克服无数的困难,经历无数的曲折,才可能看到那么一丝丝光亮。为什么不先做一个计划呢?

想必大家都知道做好计划有很多好处,在我看来,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验证你实现目标的概率。

当你做计划的时候,实际上你是在罗列你达成目标的条件,诸如你需要投入的时间,资源,精力等等...即便有人说没条件都要创造条件,也只是通过更多的投入去补足某一个大条件而已。

所以,当你在做计划的时候,你带着强烈逻辑气息的荷尔蒙便会喷薄而出,让你越来越清楚的知道要达成这个目标,你拥有哪些条件,可以补足哪些条件,哪些条件根本不具备...这样,你便能大概预估你实现这个目标的概率有多大。

你还需知晓,验证目标实现的概率,并不是说让你看到概率小而不去做,对一些意志坚定的人来说,1%的可能就是100%。它最大的作用是:让自己考虑清楚是否能承受目标未达成的失败。

当然,计划的好处不仅仅是验证,比如可以让你把目标进行有效划分,安排好时间节点,检视实施结果…我就不一一列举。

最后我想说,听闻道理和着手实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很多人以为听闻即是所得,不愿意动手去做哪怕最简单的一件小事情,比如计划这件事。

上一篇:胆量的周记下一篇:假如世界末日来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