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的诗歌

2024-04-17

夜雨的诗歌(通用16篇)

篇1:夜雨的诗歌

夜雨敲击着玻窗

朵朵雨花跳绽在心里

孤寂的思绪,截下一段时光

轻轻翻阅起

你我韶华的篇章

在那羞涩初开的花季

你装饰着我彩虹的梦想

经年后沉淀成记忆的风景

不妄求地久天长的衣裳

如今只是

期望

你能在,人潮涌流地都市

霓虹璀璨的夜晚

回眸一次

在那崇山峻岭的大凉山

曾有一个人深爱着你……

篇2:夜雨的诗歌

夜嗅到了寂寞的味道,

把星光藏到了思念中,失眠的雨声,敲打在脑海里,如噬心虫,在心中快乐的吟唱,绝望闪烁着贪婪的光,照亮的,是吞噬中的肉体,被侵蚀后的思想,夜里,雨中,我艰难的爬行,手伸出去的方向,是你曾经站立过的地方,心愈来愈空虚,身越来越无力,我知道,自己即将不是自己,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把灵魂烙上你的名字,无论黑夜夺舍,多么的邪恶,你是我灵魂的主人,不可亵渎的承诺,晦暗中绽放的花,不一定不美丽,看她为谁绽放,因何绽放,黑夜中,逝去的是岁月,不老的是情深……

篇3:夜雨的诗歌

那么, 历代诗人是如何追求如此崇高的艺术境界的呢?从创作构思的过程说, 明代李广华的观点是具有代表性的, 他在《广谐史序》中提出了“虚者实之, 实者虚之”的见解。“虚者实之”, 即化虚为实, 将思想感情用具体、生动的感性形象表现出来, 使人获得审美享受。这与钟嵘的说法是一致的。“实者虚之”, 即化实为虚, 化形象为情思, 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 获得审美趣味。这与司空徒的理论是相通的。诗歌创作的完整过程是“虚者实之”和“实者虚之”的辩证统一。虚实交融、彼此相依, 孕育出了艺术的生命体, 并蕴含着丰富深远的“韵外之致”。

所以, 古典诗歌教学要因“实”悟“虚”, 以品味艺术形象为途径, 感悟“韵外之致”为重心。朱熹说:“读书之法, 既先得它外面的皮壳子, 又识得它里面的骨髓, 方好。”歌德也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 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 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若以两位名人的读书经验论之于古典诗歌的解读, “识得它里面的骨髓”、“看到纸的背面”, 正是感悟其中的“韵外之致”。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 古典诗歌的艺术形象何以能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 并进而感悟“韵外之致”, 获得审美趣味?探讨这一问题, 接受美学理论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这种理论认为, 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 只是由未定性和意义空白构成的“纲要性”、“图式化”的结构。它召唤着读者展开联想和想象, 赋予文本的未定性以确切的含义, 填补文本中的意义空白使其具体化, 从而生成文本的意义。“深厚丰富的空白和不确定性是经典作品必备的素质”, 因为“作品包含的不确定性和空白越多, 读者便越深入地参与作品审美潜能的实现和作品的艺术创造”。而读者各自有别且不断变化着的认识水平、文学艺术素养、文学审美情趣、阅读经验乃至生活经历、主观倾向性等———接受美学称之为期待视野———制约着读者对文本意义的解读。“作者用一致之思, 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清王夫之《诗绎》) , 正是这种见仁见智的发现, 使得经典文本能够生成无限丰富的意义, 并因之有了长久的甚或是永恒的生命力。古典诗歌语言精练, 其艺术形象是“虚者实之, 实者虚之”的创造成果, “近而不浮, 远而不尽”, 必然蕴含着深厚丰富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 它召唤着读者参与其意义的建构, 而使得古典诗歌能以有限的形式反映无限丰富的生活, “言有尽而意无穷”, “韵外之致”由此生成。

然而, 对古典诗歌又并非可以随意解读、无限衍义。钱钟书先生说:“夫诗自是文字之妙, 非言无以寓言外之意。水月镜花, 固可见不可捉, 然必有此水而后月可印潭, 有此镜而后花可映影。”能创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蕴含着深厚丰富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 必然“自是文字之妙”, 即言语运用之妙, 也就是言语形式之妙。“学生对课文的创造性感知活动毕竟是要建立在课文自身独特的言语形式之上, 它必须要受制于课文自身所呈现出的意义指向。”解读文本过程的实质“是学习者以言语形式为舞台”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文本的言语形式对解读其意义有着指向性、制约性和规定性。

综上分析, 把握古典诗歌的教学重心, 必须立足言语形式,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艺术形象蕴含的深厚丰富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 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赋予未定性以确切含义, 填补意义空白使其蕴意具体化, 从而无限生成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从中不断感悟古典诗歌的“韵外之致”。现以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为例, 从品析诗歌的“言语形式之妙”入手, 试作简要说明。

李商隐早年关心政治, 先得牛党提携, 后承李党赏识, 并娶李党王茂元小女为妻。至牛党执政, 他因之一直遭受排挤, 辗转于各藩镇幕府之中, 过着清寒的幕僚生活, 潦倒至死。李的一生历尽政治、生活、爱情的种种不幸, 令诗人晚年不堪回首。忆初恋有诗句“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 (《无题·飒飒东风》) ;悼亡妻则有诗句“背灯独共余语香, 不觉犹歌《起夜来》” (《正月崇让宅》) ;回首一生, 更有千古名句“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 。其不能承受的孤独、惆怅之痛, 令人感叹, 催人泪下。李的作品中最为人传颂的是他的爱情诗, 其深情绵邈的艺术风格, 对后代的影响很大。《夜雨寄北》则是其代表之作、千古绝唱, 一般认为是李羁旅巴蜀时写给妻子的。

“君问归期未有期”, 通过典型化艺术手法, 以一问一答概括夫妻之间的切盼与无奈, 以少总多, 言外有意, 创造了“笔所未到, 意有所忽”的意义空白。李与妻子王氏一往深情, 这有诗人另作为证。如《无题》:“照梁初有情, 出水知旧名。裙衩芙蓉小, 钗茸翡翠轻。锦长书郑重, 眉细恨分明。莫近弹碁局, 中心最不平。”诗人写王氏美若出水芙蓉, 是颇知名的美人。她善解人意, 关心丈夫, 体贴入微。尤其是末一联“莫近弹碁局, 中心最不平”, 《梦溪笔谈》云:“弹棋, 今人罕为之, 有谱一卷, 盖唐人所为。棋局方二尺, 中心高如覆盂。”王氏以弹棋为隐喻, 棋局中心因相互争夺而难以弹之, 言外之意是劝丈夫别接近政治中心, 那里是非最多。李只身滞留巴蜀, 不得而归, 只感“万里峰峦归途迷” (《凤》) 。一对恩爱夫妻, 久久相离, 彼此牵挂, 其酝酿积蓄于心中的千言万语, 怎一问一答了得。其中, 诸如问候, 寒乎?饥乎?安乎?忧乎?极富不定性。还有其妻子的形象、因何“未有期”等, 这些都是意义空白。教学中通过必要的背景铺垫, 引导学生想象妻子的百般问候、千般叮咛和深情诉说, 赋予未定性的“问”字以具体确切的内容, 填补其中意义空白, 这是第一层。在这里诗人写妻子的问候, 也可以看作对面着笔、反客为主的笔法, 即运用想象虚写对方, 实写自我。其感情抒发曲折有致, 含蓄隽永, 令人回味无穷。这种笔法在李诗中是常见的。且看他的《摇落》, 全诗借摇落萧瑟的秋季, 抒写自己对京城妻子的深挚思念, 末二句:“遥知沾洒意, 不减欲分襟”, 却通过想象写远在京城的妻子王氏。意思为遥知妻子思念自己, 泪洒衣襟, 与当年分手时一模一样。虚写妻子泪洒沾襟, 乃实写自己望穿秋水, 思断柔肠。所以还要引导学生推测“未有期”的种种原因, 再揣摩诗人怀想着妻子急切的问候、反复的叮咛和一声声诉说, 归心似箭而又无可奈何、无限惆怅的内心世界, 这是第二层。

“巴山夜雨涨秋池”, 缘情写景, 融情入景, 借景抒情。用巴山、夜、雨、涨秋池几个极富不定性的意象层递组合, 创造了大量的意义空白。“巴山”隐言羁身穷山恶水, 刘禹锡曾云:“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夜”, 似说黑暗笼罩, 实见心中阴霾浓厚。“雨”字一出令人顿感凄凉, 再点“秋”字, 又厚增一层哀愁。此为言不尽意, 立象尽之, 化虚为实, 化情思为景物。句中又下一“涨”字, 实乃化实为虚, 化景物为情思。范晞文《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 自然如行云流水, 此其难也”, “化而虚之者一字耳”。一个“涨”字令人想见诗人独处巴山, 辗转反侧, 难以入眠。夜间秋雨淅淅沥沥, 声声入耳;点点滴滴, 都在心头。秋池凉水涨而渐满, 心中愁绪积而愈深。哀情生哀景, 哀景更生哀情。

象征派诗人波特莱尔曾说过, 自然界就是一座象征的森林, 它的万事万物都是和人类的心灵相对应的。这实际上是说, 自然界的客观即文学世界中人的心灵的语码和符号。我们对文学世界中一泓清溪, 一脉高山的解读就是对人的生命和心灵的洞悉, 就是填补自然界象征意义的空白。所以, 首先要引导学生联想、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赋予不定性的意象以细致生动的形象, 感受黑暗笼罩、凄凉弥漫的氛围。其次, 细心揣摩景物的象征、暗示、比喻意味, 如连绵的秋雨与不尽的愁绪, 夜雨涨满秋池与悲凉溢出心头, 等等, 升华诗歌的艺术形象, 丰厚诗歌的艺术蕴含。再次, 想象诗人的形象, 尤其是夜不能寐的心理和行动, 填补化实为虚创造的意义空白。在此过程中感受黑夜挟着凄风冷雨淹没着诗人的情景, 感悟诗人满腹的哀情愁绪和无限的孤独凄凉。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通过幻想未来抒发当前的真情实感, 未来与当前虚实相生, 幻想与现实回环比照, 成就了丰富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 因而感情的抒发也就更加迂回动人。诗人幻想回到京城, 在夜深人静之时, 红烛摇曳之下, 与妻临窗而坐, 如胶似漆, 倾诉思念。“何当”隐含了急切难耐、倍受煎熬的渴望;“却话”深蕴了充溢心头、铭心刻骨、急于倾诉的思念。团聚的温馨, 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欢乐的憧憬, 而诗人却只能真实地处于孤寂凄凉的现实之中。“巴山夜雨”重出递进, 幻想中的温馨将现实的凄苦比照得曲折委婉, 含蓄隽永, 动人心魄。因而, 首先要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诗人幻想中西窗剪烛、共诉衷肠的动人场景, 赋予未定性和意义空白以具体内容和意义;再揣摩“共剪西窗烛”的温馨与“巴山夜雨时”的凄凉之间的矛盾, 充分想象诗人的心理活动, 体会诗人充满温馨 (倾诉“巴山夜雨时”孤独凄凉中的思念也是一种温馨) 的虚幻感受, 使矛盾生成的意义空白含义具体化。最后, 再将这些与其不幸的现实处境整体比照, 使学生沉浸于强烈反差构造的艺术空白之中, 涵咏玩索, 切己体验, 深刻感受诗人不堪承受的惆怅无奈、孤独凄凉之痛。

篇4:诗歌篇《夜雨寄北》等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这首诗是寄给妻子的。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得想念家中的妻子和与妻子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巴山”不是指大巴山,而是指缙云山。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全诗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赶赴被贬谪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所以诗题一作《下江陵》。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篇5:夜雨的诗歌

夜雨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初夏雨淋浪,檐声绕四廊。

感深头易白,睡少漏偏长。

红卷帘旌湿,润生衣焙香。

篇6:夜雨的诗歌

夜雨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体裁:五古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篇7:夜雨的抒情散文

浓浓的夜幕之下,屋外一切都显得那么飘渺,褪去了白日的喧闹与浮华,夜宁静且祥和,只有在这个时候,自己才真正属于自己。

结束了一天的奔波,舒舒服服半躺在床上,一杯温开水,一本心爱的书,淡雅从容,悠然自得。就将这段难得的悠闲时光交给书本吧,只为了享受那缕淡淡的书香, 把灯光调至柔和,一边细细品读书页里的世界,一边慢慢等待睡意的来临。

当心静下来的时候,能感觉到手中的书其实是有生命的,每一次呼吸,她都会紧跟着自己的节奏微微起伏,似乎她也同我一道在呼吸,而那一行行文字就是她的血液,伴随着脉搏的跳动,缓缓地融入到我身体里每一根血管当中。就这么相互依偎,书本上留有了我的体温,而我的血脉里流淌着书本的灵魂,此时她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与我心心相依的红颜知己。

窗外传来沙沙的雨声,轻悠悠,绵柔柔,犹如少女轻抚着琴弦,我情不自禁放下了书本,披上外套来到窗前,推开窗户一阵微风徐徐吹来,加杂着细雨的气息,轻柔且滋润,我不由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凉凉的,但却感觉不到冷,反倒让我觉得非常惬意。 就这么轻轻地依靠在窗台边,放眼窗外,什么也不去想,心如止水,仿佛自己也成为了这雨夜的一部分。

雨滴在夜空中划出一道道丝线,缠缠绵绵,分外飘逸,但在这个没有星星和月亮的夜晚,似乎略显孤单与惆怅。窗檐下挂着一粒粒水珠,晶莹剔透,象极了一串水晶项链,时不时会有一两粒滴落下来,宛若流星当空,在眼前一晃而过,为这孤单的夜雨平添了几分生气;远处的霓虹洒落在湿润的大地和树叶上,反射出点点星光,色彩斑斓,在夜色的衬托下有些迷离,且又如梦境般朦胧,很诗意。只可惜没有远方,因为我家的楼层太矮,此时有点羡慕住在高楼的人们,因为高层能望到远方。

回到床前爱人已经入睡,我轻轻将她裸露在外的手放回被窝,发现妻子嘴角挂着甜甜的微笑,也许她感觉到了我的温柔,再或许是梦见网购到了心仪已久的`宝贝……

钻回柔软的被窝,捧回心爱的书本,抿上一口温开水,再腾出一只手,轻轻拍打着身旁熟睡的爱人,继续一头扎进字里行间,尽情畅游。

床头灯发出桔黄色的光,暖暖的,如丝绸般绵柔,照在书本上格外柔润,目光也随之变得柔情起来。洁白的纸张薄如蝉翼,在灯光的照耀下似美玉般温润通透,叫人爱不释手;一段段文字油黑发亮,特别醒目,幽幽地散发着油墨的清香,弥漫在空气当中,沁人心脾。柔光与清香的融合就像靓衫与香水的搭配,衬托出书本这位红颜知己另一番迷人风韵。白天忙碌在阳光之下,是很难静下心来的,而此刻,我可以静静地享用着灯光下这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夜如此的静谧,能清楚听到自己呼吸,每一次翻动书页,就会拨动一下心弦,清脆的声音荡漾在这温暖的小屋内,显得格外的悦耳。温馨,不过如此,幸福,也不过如此!

篇8:江畔夜雨

没有这样的雨巷,没有那如丁香一般的美丽姑娘,但我的身边有湘江。依在江边的栏杆,雨雾迷茫了八月的湘江,由岸边的浮桥通往江中的水上餐厅的屋檐上坠满了大红的灯笼,点燃了迷茫的夜色;而夜色中时密时疏的雨声, 滴滴答答敲打在我的心头。在江畔, 在夜雨中, 我用思绪舞起内心的嫣然。

这江畔的夜雨, 要说美, 似乎也没有什么。江边的路变得难走, 雨中夜行的人全身湿透, 开车必须开着空调打起雨刷, 否则看不清前方的路。但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 这样的秋夜, 这样的雨, 在江畔, 你会感受到往常世俗的喧嚣仿佛被浇灭, 天地间只剩下了被雨声阻隔的寂静, 被雨声统一的安宁。在雨帘的包围中, 许多的人都停下了脚步, 默默的端坐在江边的小店内, 让身和心都在这夜雨中悄然的归来。

许多的夜里, 江畔的雨霏霏绵绵, 不停的下, 于是有些东西也在这夜雨中变得敏感和活跃起来。夜雨中, 我曾经和三五好友在江畔的小店围桌闲谈, 把心事掏出来细细诉说, 说者真切, 听者上心;曾经手中盈书一卷, 专心攻读, 身心皆超常的舒畅;曾经心中思念远方的夫君, 思念到立即用电话问候是否平安;曾经有意无意构思一些文字, 那文字也变得意味深长。

夜雨中, 没有太多的浮华, 没有太多的粉饰, 这是江畔的夜雨。沿着那古老而川流不息的湘江望去, 不见《雨巷》中的寂寥, 可独木舟的边缘, 江边的雨幻化成窗棂下那苦苦的相思, 让我们回到那流逝的岁月时光。所有关于夜雨的诗句中, 描述得最为朴实的当属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在雨中, 诗人没有了壮志豪情, 没有了华丽的词汇, 只是从容的走向自身, 走向心中情感的归依。也正因为是在夜里, 雨冲刷了所有尘世凡俗艳丽的颜色。所以这“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才如此的脍炙人口, 让人过目难忘。

秋夜的湘江, 经常有雨。有雨的江畔, 没有雨巷。但是纵然没有了雨巷, 那雨仍然一样的悠长, 一样的诗意, 一样的让人抒情, 一样的令人感慨。

江畔的夜雨, 是无法替代的。于是在夜雨中走来了“惟楚有才, 于斯为甚”;在夜雨中走来了“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夜雨中还走来了“江天暮雪, 平沙落雁”……

曾经的一千多个日子, 面对江畔的夜雨, 我展开过无尽的遐思, 盼望能尽快结束和先生两地分居的生活, 一家人能够团聚。无数个雨中的夜晚, 我从《楚辞》和《诗经》中走来, 在夜雨中寻找自己的梦。“望夫君兮未来, 吹参差兮谁思?”“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江畔的雨是多情的,多情的雨总有几分淡淡的忧愁。江畔的我也是多情的,多情的我总有雨丝中的点点忧伤。我将那忧伤随意与赋,便赋出了夜雨中的思念和离愁:

“独伫小桥秋晚,雨下轻摇折伞。

江畔遇行人,不是郎君颜面。

轻叹,心愿,惟梦与君相见。”

如今,我那曾经在江畔夜雨中,因思念和离愁汇聚的忧伤,已因先生的归来,家人的团聚而飘散在江畔,飘散在雨中。

我在江畔夜雨中,开心的吟唱:

“又是小桥秋晚,雨下共撑一伞。

伞下有情人,恰似桃花人面。

篇9:夜雨的诗歌

那么,历代诗人是如何追求如此崇高的艺术境界的呢?从创作构思的过程说,明代李广华的观点是具有代表性的,他在《广谐史序》中提出了“虚者实之。实者虚之”的见解。“虚者实之”,即化虚为实,将思想感情用具体、生动的感性形象表现出来,使人获得审美享受。这与钟嵘的说法是一致的。“实者虚之”,即化实为虚,化形象为情思,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获得审美趣味。这与司空徒的理论是相通的。诗歌创作的完整过程是“虚者实之”和“实者虚之”的辩证统一。虚实交融、彼此相依,孕育出了艺术的生命体,并蕴含着丰富深远的“韵外之致”。

所以,古典诗歌教学要因“实”悟“虚”,以品味艺术形象为途径。感悟“韵外之致”为重心。朱熹说:“读书之法,既先得它外面的皮壳子。又识得它里面的骨髓,方好。”歌德也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若以两位名人的读书经验论之于古典诗歌的解读,“识得它里面的骨髓”、“看到纸的背面”,正是感悟其中的“韵外之致”。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古典诗歌的艺术形象何以能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并进而感悟“韵外之致”,获得审美趣味?探讨这一问题,接受美学理论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这种理论认为,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只是由未定性和意义空白构成的“纲要性”、“图式化”的结构。它召唤着读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赋予文本的未定性以确切的含义,填补文本中的意义空白使其具体化,从而生成文本的意义。“深厚丰富的空白和不确定性是经典作品必备的素质”,因为“作品包含的不确定性和空白越多。读者便越深入地参与作品审美潜能的实现和作品的艺术创造”。而读者各自有别且不断变化着的认识水平、文学艺术素养、文学审美情趣、阅读经验乃至生活经历、主观倾向性等——接受美学称之为期待视野——制约着读者对文本意义的解读。“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清王夫之《诗绎》),正是这种见仁见智的发现,使得经典文本能够生成无限丰富的意义,并因之有了长久的甚或是永恒的生命力。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其艺术形象是“虚者实之,实者虚之”的创造成果,“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必然蕴含着深厚丰富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它召唤着读者参与其意义的建构,而使得古典诗歌能以有限的形式反映无限丰富的生活,“言有尽而意无穷”。“韵外之致”由此生成。

然而,对古典诗歌又并非可以随意解读、无限衍义。钱钟书先生说:“夫诗自是文字之妙,非言无以寓言外之意。水月镜花,固可见不可捉,然必有此水而后月可印潭,有此镜而后花可映影。”能创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蕴含着深厚丰富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必然“自是文字之妙”,即言语运用之妙,也就是言语形式之妙。“学生对课文的创造性感知活动毕竟是要建立在课文自身独特的言语形式之上,它必须要受制于课文自身所呈现出的意义指向。”解读文本过程的实质“是学习者以言语形式为舞台”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文本的言语形式对解读其意义有着指向性、制约性和规定性。

综上分析,把握古典诗歌的教学重心,必须立足言语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艺术形象蕴含的深厚丰富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赋予未定性以确切含义,填补意义空白使其蕴意具体化,从而无限生成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从中不断感悟古典诗歌的“韵外之致”。现以李商隐《友雨寄北》教学为例,从品析诗歌的“言语形式之妙”人手,试作简要说明。

李商隐早年关心政治,先得牛党提携,后承李党赏识,并娶李党王茂元小女为妻。至牛党执政,他因之一直遭受排挤,辗转于各藩镇幕府之中,过着清寒的幕僚生活,潦倒至死。李的一生历尽政治、生活、爱情的种种不幸。令诗人晚年不堪回首。忆初恋有诗句“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飒飒东风》);悼亡妻则有诗句“背灯独共余语香,不觉犹歌《起夜来》”(《正月崇让宅》);回首一生,更有千古名旬“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其不能承受的孤独、惆怅之痛,令人感叹,催人泪下。李的作品中最为人传颂的是他的爱情诗,其深情绵邈的艺术风格,对后代的影响很大。《夜雨寄北》则是其代表之作、千古绝唱,一般认为是李羁旅巴蜀时写给妻子的。

“君问归期未有期”。通过典型化艺术手法,以一问一答概括夫妻之间的切盼与无奈,以少总多,言外有意,创造了“笔所未到,意有所忽”的意义空白。李与妻子王氏一往深情,这有诗人另作为证。如《无题》:“照梁初有情,出水知旧名。裙衩芙蓉小,钗茸翡翠轻。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莫近弹碁局,中心最不平。”诗人写王氏美若出水芙蓉,是颇知名的美人。她善解人意,关心丈夫,体贴入微。尤其是末一联“莫近弹碁局,中心最不平”,《梦溪笔谈》云:“弹棋,今人罕为之。有谱一卷,盖唐人所为。棋局方二尺,中心高如覆盂。”王氏以弹棋为隐喻,棋局中心因相互争夺而难以弹之,言外之意是劝丈夫别接近政治中心,那里是非最多。李只身滞留巴蜀,不得而归,只感“万里峰峦归途迷”(《凤》)。一对恩爱夫妻,久久相离,彼此牵挂,其酝酿积蓄于心中的千育万语,怎一问一答了得。其中,诸如问候,寒乎?饥乎?安乎?忧乎?极富不定性。还有其妻子的形象、因何“未有期”等,这些都是意义空白。教学中通过必要的背景铺垫,引导学生想象妻子的百般问候、千般叮咛和深情诉说,赋予未定性的“问”字以具体确切的内容,填补其中意义空白,这是第一层。在这里诗人写妻子的问候,也可以看作对面着笔、反客为主的笔法,即运用想象虚写对方。实写自我。其感情抒发曲折有致,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这种笔法在李诗中是常见的。且看他的《摇落》,全诗借摇落萧瑟的秋季,抒写自己对京城妻子的深挚思念,末二句:“遥知沾洒意,不减欲分襟”,却通过想

象写远在京城的妻子王氏。意思为遥知妻子思念自己,泪洒衣襟,与当年分手时一模一样。虚写妻子泪洒沾襟,乃实写自己望穿秋水。思断柔肠。所以还要引导学生推测“未有期”的种种原因,再揣摩诗人怀想着妻子急切的问候、反复的叮咛和一声声诉说,归心似箭而又无可奈何、无限惆怅的内心世界,这是第二层。

“巴山夜雨涨秋池”,缘情写景,融情人景,借景抒情。用巴山、夜、雨、涨秋池几个极富不定性的意象层递组合,创造了大量的意义空白。“巴山”隐言羁身穷山恶水,刘禹锡曾云:“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夜”,似说黑暗笼罩,实见心中阴霾浓厚。“雨”字一出令人顿感凄凉,再点“秋”字,又厚增一层哀愁。此为言不尽意,立象尽之,化虚为实,化情思为景物。句中又下一“涨”字,实乃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范唏文《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化而虚之者一字耳”。一个“涨”字令人想见诗人独处巴山,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夜间秋雨渐渐沥沥。声声入耳;点点滴滴。都在心头。秋池凉水涨而渐满,心中愁绪积而愈深。衷情生哀景,哀景更生哀情。

象征派诗人波特莱尔曾说过,自然界就是一座象征的森林,它的万事万物都是和人类的心灵相对应的。这实际上是说,自然界的客观即文学世界中人的心灵的语码和符号。我们对文学世界中一泓清溪,一脉高山的解读就是对人的生命和心灵的洞悉,就是填补自然界象征意义的空白。所以,首先要引导学生联想、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赋予不定性的意象以细致生动的形象,感受黑暗笼罩、凄凉弥漫的氛围。其次,细心揣摩景物的象征、暗示、比喻意味,如连绵的秋雨与不尽的愁绪,夜雨涨满秋池与悲凉溢出心头,等等,升华诗歌的艺术形象,丰厚诗歌的艺术蕴含。再次,想象诗人的形象,尤其是夜不能寐的心理和行动,填补化实为虚创造的意义空白。在此过程中感受黑夜挟着凄风冷雨淹没着诗人的情景,感悟诗人满腹的哀情愁绪和无限的孤独凄凉。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通过幻想未来抒发当前的真情实感,未来与当前虚实相生,幻想与现实回环比照,成就了丰富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因而感情的抒发也就更加迂回动人。诗人幻想回到京城,在夜深人静之时,红烛摇曳之下。与妻临窗而坐,如胶似漆,倾诉思念。“何当”隐含了急切难耐、倍受煎熬的渴望;“却话”深蕴了充溢心头、铭心刻骨、急于倾诉的思念。团聚的温馨。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欢乐的憧憬,而诗人却只能真

实地处于孤寂凄凉的现实之中。“巴山夜雨”重出递进,幻想中的温馨将现实的凄苦比照得曲折委婉,含蓄隽永,动人心魄。因而,首先要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诗人幻想中西窗剪烛、共诉衷肠的动人场景,赋予未定性和意义空白以具体内容和意义;再揣摩“共剪西窗烛”的温馨与“巴山夜雨时”的凄凉之间的矛盾,充分想象诗人的心理活动,体会诗人充满温馨(倾诉“巴山夜雨时”孤独凄凉中的思念也是一种温馨)的虚幻感受,使矛盾生成的意义空白含义具体化。最后,再将这些与其不幸的现实处境整体比照,使学生沉浸于强烈反差构造的艺术空白之中,涵咏玩索,切己体验,深刻感受诗人不堪承受的惆怅无奈、孤独凄凉之痛。

对《夜雨寄北》的品析,当然会因人而异;教师对“未定性”和“意义空白”的教学选择。也会各有不同。举例的用意仅在于为把握古典诗歌的教学重心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教学策略。

篇10:夜雨的诗歌

黄亭夜雨,黄亭夜雨陆游,黄亭夜雨的意思,黄亭夜雨赏析 -诗词大全

黄亭夜雨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未到名山梦已新,千峰拔地玉嶙峋。

黄亭一夜风吹雨,似为游人洗俗尘。

篇11:描写夜雨的诗句

1、花间酒气春风暖,竹里棋声夜雨寒。——唐·许浑《村舍》

2、梦破江亭山驿外,诗成灯影雨声中。——宋·陆游《怀旧》

3、掌故罗胸是国恩,小胥脱腕万言存。他年金匮如收采,来叩空山夜雨门。——清·龚自珍《已亥杂诗12》

4、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5、三杯桃李春风酒,一榻菰蒲夜雨船。——元·倪瓒《怀归》

6、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7、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8、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9、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10、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篇12:描写夜雨的散文

多少个如织的烟雨里,携手漫步,让清透的雨丝静静飘洒,栖在发梢、眉间,辗转落在肩头,一颗潮一湿的心如蝶,翩翩。微凉的雨滴在指尖缠绕,似蝶翅划过,在心头漾起微澜。一起走在烟雨夕陽里,感受彼此的温度,宛如握住满手的幸福。

多少个清新静寂的雨夜,轻轻打开那份久违的旋律,音乐弥漫中,泛潮的思绪便在檐雨滴答的轻叩里轻一盈逸动。窗外绵密飘洒的心事,在洇润的黑暗里,仿佛旧 梦在絮絮低语。恍惚间,你明净俊朗的微笑如一丝暖暖的光亮,透过夜幕雾一般漫撒,那份贴心的温度在雨的梦呓里信步而来,心灵深处那份情丝在悄然萌发,漾 动……

多少次在雨丝如飞的青石桥头,看尘染的栏杆洗出生命本真的青白,所有的外壳剥落时,那无暇的纯净透出明目洗心的亮色,或光洁或嶙峋的额上泛出岁月浅淡的潮汐。珍珠般的雨点洒落,微漾的湖晕在水面轻扬一片游鱼悦耳的唼霅。

多少次在繁花似锦的桃林,静静看这凝香的微露在枝头缓缓滴落,一揉一碎的粉一嫩,晕染萋萋芳草,那浅绿便在莹亮清透的雨帘里做一个瑰丽的轻梦。烟雨霏霏的四月,那伞下的丁香,过树穿花,暗袖盈盈,捧一只错过季节的紫蝶,玉立娉婷。

这样的夜雨,在四月里如花般绽放,弥漫万千芬芳花事和心语,轻叩半掩的幽窗。雨落轻痕,一缕兰馨。是一片在回眸的瞬间消散的云,仿佛过往,仿佛在望。 或许,只有雨水洗净的青山,在静默里凝神这份若有若无的情愫,在那淡淡的清愁里渐渐消褪。惟留一滴叶底的清露,在朝陽升起的时候,静静折射昨夜的梦境。

幽窗夜雨,落轻痕,往事依依,留清芬。

篇13:孤灯夜雨好读书

在南方下雨的夜晚,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桌旁,淡黄色的灯光映着散发出书香味的书本文字,在那时可以随意地翻阅自己喜欢的书,不用一页挨一页,只是轻轻地拂过纸页,品味书中的那份真,感受内心的那份静,聆听心灵深处自由而有节奏的呼吸声。

一切都睡了,是那么安宁。此时的夜是温柔的,窗外的小雨依然淅淅沥沥地下着:那么轻,仿佛怕惊醒了沉睡的人儿;那么柔,好似鹅毛漫飞般轻盈;那么羞涩,宛若情窦初开的少女。

这样的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自己真正体会一次,才有真真切切的感受。

在这样安静的夜晚,我觉得只有在灯下读书,才没有枉费上天的好意。

若是兴之所至,可以随手拿笔摘下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让手随着心飞舞,看看清秀俊朗、刚健有力的笔锋,再度领略一次龙飞凤舞的潇洒飘逸。此时,我可以沉思,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知妄穷而真独露。

灯下读书时,我是自由的,也只有这个时候我属于自己。摆脱了白日琐事的烦恼,逃离世俗的喧嚣,我的心更快活。坐在柔和的灯光里,我可以呆呆地坐着,怀想一张面孔,怀念一种童趣,回忆一种美好,把它们酝酿发酵,便化为永久的芬芳与甜蜜。

篇14:夜雨(外一篇)

我喜欢雨,喜欢在下雨的夜晚外出走走,而且从不打伞,伞容易让人和自然的世界产生一种距离,让身体无法和雨进行亲密的接触,不能和雨亲密接触就不能说明我对雨的喜爱有多深。

以前,我就是这样一个人走在大街上,走在雨里,看着雨丝被路灯划破的痕迹。那时候街道上行人很少,天虽然还不算很晚,但已经没有几个人愿意像我。为此我的心里反而感觉格外惬意,觉得整个世界都是我一个人的。后来我才知道能拥有那个世界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大侠,另一种是诗人。

我两者都不是,又觉得和他们都很近,近得仿佛他们就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看着,或者他们已经在心里把我看成了自己人,早就没有了防范。

现在雨下得有些大,天也太晚,我不能上街。并不是我怕雨大,也不是怕天晚,只是怕一不小心遇到在街面上巡逻的警察,不由分说地被当成了可疑分子。我不怕被别人误解,但我怕警察,他们是好意,可是好意的他们常常会把你问着问着就让你觉得少长了张嘴巴。你会越来越说不清,越来越不相信自己。

当一个人连自己说的话自己都不相信的时候,你还能说自己是个好人吗?

大雨还在下。我只能是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卧室里,圆圆地睁着两只不愿睡眠的眼睛,看着黑窟窿咚的窗外。

我凝劲盯着,试想着会不会看到些什么呀,可我什么也看不见,只有哗哗的雨声和打在楼上、楼下遮阳蓬上发出的“啪啪”响,声音巨大而烦躁。

这是我的夜雨,不是江湖的夜雨,江湖的夜雨是什么样子呢?

我不知道,只听到一声遥远而悠长的叹息,“唉!”那叹息似有些无奈,又有些像深不见底的黑洞。

有灯的地方就有人,就有温暖,就有家的感觉。

我一遍遍在书里读到这样的文字,读到很多人对灯的描写与怀念。

文字有声有色,让我感动、震惊,充满无限的感慨。

我也喜欢灯,像小时候趴在灯下读小人书,但那种机会不多,没有几个人家可以让孩子那么随意地消耗来之不易的柴油。大多时间只能在写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时才有机会独守一盏孤灯。

那时候,每天早上起来鼻孔里都会有黑黑的油污,一团团地被手指抠出来,或擤在地上,被鸡们迅速抢食,倒也挺好玩。当然那些都拜当时的煤油灯所赐。那时的煤油灯远不像现在的日光灯、节能灯,既明亮又环保。

江湖的灯是一盏红烛,一把柴火,一个挑在竹杆上的灯笼。

江湖上有灯的地方并不都是温暖的家,很多有灯的地方却是万劫不复的炼狱,有些人走进那灯里,从此就再也走不进阳光。他们的生命和钱财在那些灯光下被残忍地剥夺。

这些灯和现在的社会有些相似,只是剥夺他们的不再是那些残忍的杀手,有的是可爱的美女,有的是美其名曰的“人民公仆”。我不知道那些人在灯光下坐着的时候,会不会看到自己被映照着的贪婪的面孔?

我还是喜欢灯,有灯的时候我可以在夜晚读书,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写自己的文字。在大街行走的时候,不怕因为黑暗而掉进被人偷了盖子的窨井!

灯。我也想挑起一盏,让它永远亮着,给某些看不到光明的人以崭新的光明,可我没钱,不能像江湖人可以劫富济贫,即使是劫不义之财的富也不行。我会入狱,不仅达不到济贫,还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人不能用违法的行为和法律对抗。

江湖没有法律,但江湖有江湖的道义,有江湖的规矩。违反者会遭到江湖的围剿。

我不在江湖,我所在的世界离江湖越来越远,像很多消失的东西一样……

篇15:描写夜雨的古诗句

1、寄黄几复

作者: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2、沁园春·夜雨三更

作者:吴潜

夜雨三更,有人敧枕,晓檐报晴。算顽云痴雾,不难扫荡,青天白日,元自分明。

权植油幢,聊张皂纛,坐听前驺鼓角鸣。君休诧,岂宣申南翰,成旦东征。鸿冥。哽噎秋声。

正万里榆关未罢兵。幸扬州上督,为吾石友,荆州元帅,是我梅兄。

约束鲸鲵,奠安鼪鼠,更使嵎夷海晏清。连宵看,怕天狼隐耀,太白沈枪。

3、满江红·千古东流

作者:范成大

千古东流,声卷地、云涛如屋。横浩渺、樯竿十丈,不胜帆腹。夜雨翻江春浦涨,船头鼓急风初熟。似当年、呼禹乱黄川,飞梭速。

击楫誓,空惊俗。休拊髀,都生肉。任炎天冰海,一杯相属。荻笋蒌芽新入馔,鹍弦凤吹能翻曲。笑人间、何处似尊前,添银烛。

4、满庭芳·麦陇黄轻

作者:袁去华

麦陇黄轻,桑畴绿暗,野桥新碧泱泱。怕春归去,莺语燕飞忙。风定闲花自落,穿幽径、拾蕊寻香。

曾来处,孤云翠壁,依旧挂斜阳。客愁,知几许,唯思径醉,谁与持觞。料文君衣带,为我偷长。

苦忆新晴昼永,闲相伴、刺绣明窗。何时得,西风夜雨,枕簟共新凉。

5、水调歌头·琼树挂初日

作者:王之道

琼树挂初日,珠箔卷清霜。夜来溪上微雨,佳节过重阳。共庆当年此际,曾见天麟协梦,华阀挂蓬桑。

人作鲁侯祝,俾尔寿而臧。保疲瘵,旌德善,致吉祥。会看报政,朝夕芝检趣徵黄。

不藉灵丹九转,不用蟠桃三窃,源远自流长。愿借沧溟富,斟酌荐瑶觞。

6、夜雨

作者:白居易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7、南乡子·雨暗初疑夜

作者:苏轼

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淡云斜照著山明。

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卯酒醒还困,仙材梦不成。

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8、清平乐·采芳人杳

作者:张炎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9、秋思

作者:陆游

诗人本自易悲伤,何况身更忧患场。

乌鹊成桥秋又到,梧桐滴雨夜初凉。

江南江北堠双只,灯暗灯明更短长。

安得平生会心侣,一尊相属戏年光?

10、秋夜

作者:陆游

夜雨凄凉客思迷,闻碪却是梦回时。

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11、喜雨

作者:杜甫

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农事都已休,兵戈况骚屑。

巴人困军须,恸哭厚土热。沧江夜来雨,真宰罪一雪。

谷根小苏息,沴气终不灭。何由见宁岁,解我忧思结。

峥嵘群山云,交会未断绝。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

12、满江红·曲几蒲团

作者:辛弃疾

曲几蒲团,方丈里、君来问疾。更夜雨、匆匆别去,一杯南北。万事莫侵闲鬓发,百年正要佳眠食。

最难忘、此语重殷勤,千金直。西崦路,东岩石。携手处,今陈迹。

望重来犹有,旧盟如日。莫信蓬莱风浪隔,垂天自有扶摇力。对梅花、一夜苦相思,无消息。

13、满江红·结束萧仙

作者:吴文英

结束萧仙,啸梁鬼、依还未灭。荒城外、无聊闲看,野烟一抹。梅子未黄愁夜雨,榴花不见簪秋雪。又重罗、红字写香词,年时节。

帘底事,凭燕说。合欢缕,双条脱。自香消红臂,旧情都别。湘水离魂菰叶怨,扬州无梦铜华阙。倩卧箫、吹裂晚天云,看新月。

14、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5、蝶恋花·苦恨重帘消息阻

作者:沈祖棻

苦恨重帘消息阻。

十二阑干,曲曲迷尘雾。

几日青禽频寄语,镜中颜色浑非故。

别後关河秋又暮。

枕障熏炉,都是相思处。

归梦欲随明月去,高楼夜夜风兼雨。

16、幽居

作者:韦应物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1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作者:陆游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8、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9、幽恨诗

作者:安邑坊女

卜得上峡日,秋江风浪多。

巴陵一夜雨,肠断木兰歌!

20、早春

作者:方干

运行元化不参差,四极中华共一时。

正气才随灰律变,残寒便被柳条欺。

冰融大泽朝阳觉,草绿陈根夜雨知。

篇16:描写夜雨的优美散文

我喜欢听雨,尤其是夜雨。在一片无喧嚣的黑色里,雨声格外清脆入耳。我倾听着夜雨声,听到雨打在树叶上、房檐上、大地上,也就听到了这至清澈之物在洗濯我微世俗的心灵。

我也爱这夜色。静谧而辽远,深沉而博大,含蓄而神秘,仿佛一个哲人,陷入无边而伟大的冥想;又好似一位牧者,以慈爱的智慧俯视他的羊群;抑或是一名剑客,在静默里积蓄力量,酝酿着惊天动地的一击。遥远的夜空里,偶尔有荧光一闪,若隐若现地吐露着什么,该是渺远里睿智的微笑。

无光的夜,无色的雨,“无”注定了夜雨的“有”——有声,有韵,有情有意。

夜雨有声,如瑾瑜相击,如佩环相碰,从这唯美的雨声里,我竟然听得出雨滴下落时那完美的微曲的线条。这种声音,初时还只是一种享受,进而就成了一种震撼。我在这寂静的环境里回首、感受、反思,回首浮云般飘过的十五年,感受每一秒的幸福与痛苦,反思这人生局里走过的每一步棋。我扪心自问,这十五年来,我是否踏实沉稳,是否对得起家人和师长的厚爱,是否每一天都过得充实有意义,是否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我静默地接受这夜雨的洗礼,以使我凡俗的内心不致堕落,以使我朦胧的双眼不致混浊。

夜雨有韵,有静有动,静若处子,动若脱兔。静时如一曲洞箫,如泣如诉,如怨如慕,是那样恬谧,那样悠美,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动时则好似一曲琵琶,大弦嘈嘈,小弦切切,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动静之间,情随之迁,这世界的大小、远近、是非,也在雨中朦胧了、交融了,变得不再那么重要。正如看见雪会想到雪化后是春天,每个雨夜,我的脑海里总能浮现出天边那一抹彩虹。彩虹,那七色的梦,七色的诗意,七色的韵,在对雨的不舍里,总难抑制对彩虹的期待。然而比起那斑斓的韵,我更爱夜雨的无色的韵。如果你曾目睹浓墨溶于清水,也定能想见无色的韵渗透夜的黑幕是何佳景。

夜雨有情有意,道是无晴却有情。“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是后主的忧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稼轩的惆怅;“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放翁的期望。雨懂得人的心思,人也愿意将情感寄托给雨。遍览唐诗宋词元曲,雨打的或是金铃,或是梧桐,或是浮萍,或是芭蕉,其实都打在了骚客的心上。夜雨是善良的,也是博爱的,她能包容每个人的情感,人喜她也喜,人忧她亦忧。她也愿为每个人申诉,用她那清脆的声音,讲述着一段又一段忠臣良将、儿女情长。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夜雨的诗歌】相关文章:

一夜春风,一夜雨的诗歌05-01

尚湖夜雨诗歌04-08

秋窗夜雨诗歌04-21

雨的诗歌范文05-17

读雨的诗歌04-18

写雨的诗歌范文05-22

雨的诗歌大全范文06-03

赞美雨的诗歌04-16

写落雨的诗歌04-17

现代诗歌:雨的眼睛04-24

上一篇:随手拍启动仪式发言稿下一篇:信贷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