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知识——普通地质学范文

2024-04-09

地质学基础知识——普通地质学范文(共8篇)

篇1:地质学基础知识——普通地质学范文

1.我国地史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我国地史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阶段。

2.我国地史中,古生代划分为哪几个纪? 答: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碳纪、二叠纪六个纪。

3.岩石按成因分为哪几类? 答: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4.岩浆岩的主要造岩矿物有哪些?答: 长石(正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六种。

5.何谓联合古陆? 答: 二叠纪时的一联合超级大陆,后在三叠纪时开始裂开。

6.何谓冈瓦纳古陆? 答:又称南方大陆。由非洲、南美州、南极州、澳州和印度组成的南半球超级大陆。

7.何谓劳亚古陆? 答:由称北方大陆。由北美和欧亚大陆所构成的北半球超级大陆。8.何谓大陆漂移? 答: 指大陆在水平方向大尺度运动,岩石圈在软流圈上飘逸,大陆分裂形成大洋。

9.何谓矿物?答: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结构的自然单质和化合物。10.何谓褶皱? 答:岩石受力发生弯曲成为褶。

11.褶皱几何要素有哪些?答:一是核。泛指褶皱弯曲的核心部位。二是翼部。泛指褶皱核部两侧的岩层。三是转折断。泛指褶皱两翼岩层互相过渡的弯曲部分。三是枢纽。褶皱的同一层面上各最大弯曲点的连线叫枢纽。枢纽可以是直线、曲线或倾斜线。四是轴面(枢纽面)。连接褶皱各层的枢纽构成的面。可是平面,也可是曲面,其产状同样用产状三要素表示。五是脊线和槽线。背斜中同一面上弯曲的最高点的连线称脊线。向斜中同一层面上弯曲的最低点的连线称槽线。七是轴迹。轴面与包括地面在内的任何平面的交线,均可称为轴迹。12.何谓背斜和向斜?答:所谓背斜:岩层向上弯曲,核心部位岩层老,两翼地层新。背斜受剥蚀后,在平面上,从中心向两侧,岩层从老到新对称出现。所谓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核心部位地层新。向斜被剥蚀后,在平面上,从中心向两侧,岩层从新到老对称出现。13.何谓外动力地质作用和内动力地质作用?答:外动力地质作用以是以外部能为主要来源,在地表或地表附近进行的地质作用。主要类型包括风化、剥蚀、搬运、沉积作用、下坡运动。内动力力地质作用是以地球内部能为能源产生的地质作用,主要在地球深部进行,可波及地表。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内动力地质作用主导,外力加工塑造,共同作用。

14.何谓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枢纽断层?答:断层上盘沿断层面相对向下移动的断层称为正断层。断层上盘沿断层面相对向上移动的断层称为逆断层。断层两盘延断层面走向相对移动的断层叫平移断层。一个断层面上各点位移不等,意味着断层的运动具有旋转的特点,常被称为枢纽断层。

15.何谓节理?答:节理是断裂构造的一个美容,是断裂构造的先期生成形态。通常是相对连贯和贯通的破裂,延破裂面曾有不可察觉的运动。

18.何谓双晶? 答: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晶体有规律的连生在一起。是同种物质、同种晶体的规则的连生,其中一个个体可以通过一平面的反映,或绕一直线旋转180度后,即和另一个个体重合或平行。主要包括嵌入式双晶和接触式双晶。

19.何谓沉积相? 答:能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物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和。20.何谓岩基、岩株、岩盖?答:岩浆侵入作用形成岩体,根据大小、形状和围岩的关系分为不同类型。规模大,地表面积大于100公里,称为岩基。规模较小,地表面积小于100公里,称为岩株。顺层侵入,顶起上覆岩层;底部平,上部呈弧形,直径约2—6公里,厚1公里,称为岩盖。

21.何谓海沟? 答: 海沟是真正的陆洋分界线。位于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过渡地带,海底的长条形洼地,泛称海槽,其中较深且边缘陡峭者称为海沟。

22.何谓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安第斯型大陆边缘?答: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以大西洋为代表,其特点:由大陆、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阶、大洋盆地组成,无海沟。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以南美州西缘为典型,无海沟,并在大陆上有与之并行的山脉。

23.何为整合、假整合(平行不整合)、(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答:所谓整合,即上下地层沉积是连续的,无明显间断。是长期整体下沉,连续沉积所致。所谓假整合,不同时代的岩层平行接触,中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是下降沉积—上升剥蚀—下降沉积所致。所谓不整合,即上下地层有明显沉积间断,而且两套地层以一定角度相接触。是强烈的地壳运动所致,如造山运动。

24.何谓岩层、岩层真厚度?答:具有一定厚度的和上、下顶底界面的层状岩石称为岩层。所谓岩层真厚度制岩层顶底面之间法线上的垂直距离。

25.何谓河流阶地? 答: 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26.何谓岩石圈、软流圈?答:地壳和上地幔的坚硬部分。因为莫霍面上下均为固体,机械力学性质区别不大,所以称为岩石圈。软流圈位于深度60—400公里。S波速度过莫霍面突增,在60—400公里下降,而后回升。个别地方S波不能通过。软流圈是全球性的,边界渐变,界面不平整,有一定起伏,是塑性较大的层圈,部分熔融,温度达700—1300度左右。软流圈是固态的,但其是液态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个较软、易流动的岩圈。27.简述矿物的颜色。答:矿物的颜色是矿物在日光照射下,吸收某些波段,反射某些波段引起的。看矿物颜色要看新鲜面,因为矿物颜色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自色。即矿物新鲜面的表现。是矿物固有的颜色,有矿物的化学性质和晶体结构所决定。二是他色。由杂质所引起。如气泡和其他矿物被包裹,石英含镁变黑就是其中一例。三是假色。纯物理效应引起的。如矿物表面氧化薄膜。如,黄铁矿的自色是黄铜色,兰色和褐色的黄铁矿是假色。假色无鉴定价值。要注重自色,即观察新鲜面。

28.简述岩浆岩的化学组成。答:通过对岩石圈外部16公里岩带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分析得出,八种元素占此岩带重量的98%。分别是氧(O)、硅(Si)、铝(Al)、铁(Fe)、钙(Ca)、钠(Na)、钾(K)、镁(Mg)。其中氧最多,镁最少。氧化硅占总量的3/4。因此地壳中硅酸岩矿物最丰富。特别是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和辉石。

29.简述影响风化的因素。答:一是岩石的性质。其中:超基性岩(超铁、镁质)最易风化,基性岩(铁、镁质)易风化,酸性岩(硅、铝质)不易风化,尤其是细粒。同时还与岩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特点有关。二是气候因素。气温变化,降水多寡,生物作用等。根本的是太阳热机器,综合地理环境因素。三是地形。影响风化的速度、强度、沉积物的厚度。四是时间因素。岩石暴露在空气、水中时间越长,越易风化。

30.鲍文反应序列、特点。答:各种岩浆岩因所含矿物及其比例不同,化学成分也有所不同。一般按岩石中Sio2的含量将其划分为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其名称为岩石学的习惯用语,反映Sio2含量的相对高低,并不具通常化学上的涵义。分类 Sio2含量(%)矿物类别

酸性岩浆岩 75-65 以浅色矿物为主(长英质岩石)

中性岩浆岩 65-52 浅色矿物稍多于暗色物质或大致相等。

基性岩浆岩 52-45 般暗色物质(铁、镁质岩石)与浅色矿物大致相等或前者略多

超基性岩浆岩 <45 一般无浅色物质或极少,主要由暗色矿物组成超铁、镁质岩石

随Sio2含量增加,一些元素含量随着增加,另一些元素含量随之减少。如岩石中Sio2含量降低,钾、钠一般也相应降低,而镁、铁、钙则响应增高。按Sio2分类的另一原因是氧化硅在岩石中普遍存在。另有少数岩石钾、钠含量特高,称硷性岩,成分为Al2O3

岩浆冷凝,随着温度的降低,岩浆的主要成分按一般的顺序结晶。其结晶顺序称为鲍文反应序列。

不连续序列 连续序列 温度

二氧化硅SiO2含量 主要岩石 钙长石 1100℃ <45% 超基性岩 橄榄石 橄榄岩钙长石 倍长石 52-45% 基性岩 灰石 灰长石玄武岩 拉长石 65-52% 中性岩 角闪石 闪长岩安山岩 中长石 75-65% 酸性岩 黑云母 粗面岩正长岩 更长石

钾长石 钠长石 573℃

白云母

>90% 石英 花岗岩流纹岩

注:横向为其组合关系

特点:(1)岩浆作用的温度和范围很广,从1500℃开始到500℃,深度范围为地表以下几十公里到几公里。(2)不连续序列自橄榄石开始,表示富镁、铁的矿物开始结晶结晶顺序。橄榄石具有岛状的硅氧四面体[SiO4]群结构,当温度不断下降,这些[SiO4]群则聚合成单链[Si2O6]n、双链[Si4O11]n和层状[Si4O10]n。连续序列自钙长石[CaAl2Si2o8开始,结束于钠长石(NaalSi3o8)。(3)反应趋势是越来越酸性,更加富氧化硅。(4)连续与不连续两序列间有共结关系。(5)随岩浆结晶作用的进展,酸度越大(SiO2含量增加),结束早期形成的岩石越基性,晚期形成的岩石越酸性。

31.简述剪节理的主要特征。答:剪节理是由切面剪切面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理论上剪节理应成对出现,自然界的实际成矿也往往如此,不过两组节理的发育程度可以不等。其特征如下。一是产状稳定延伸远(不受岩性控制)。二是平直光滑的节理面(切割砾石、胶结物或结核)。三是两壁闭合间距小(常密集成带,受岩层厚度影响,厚层间距稍大,薄而软的层间距小,后期风化,溶蚀可扩大间距)。四是常有擦痕与磨擦镜面(可判断相对运动的方向,位移量不大)。五是羽列现象很常见。若干条方向相同,首尾相接的小节理呈羽状排列。沿小节理走向向前观察,后一条小节理(重叠)在前一条小节理左侧,是左行(左旋),反之为右行(右旋),可判断两侧岩石相对运动的方向。五是尾端变化有个:折尾、节理叉和菱形结环,反映两组节理共轭的不同方式。

32.简述张节理的主要特征。答:垂直于张应力方向产生的割裂式破裂面。主要特征:一是产状不甚稳定,延伸不远,单个节理弯曲且短。二是节理面粗超不平,且绕砾石而过。三是两壁张开距离大,开口状或楔状,内充填岩脉。无擦痕与摩擦镜面。尾端变化有两种,树枝状分叉与银杏状结环。

33.简述节理的实用价值。答:一是判断区域应力场方向。二是生产。地体划动与节理的关系(滑坡、塌陷、块状滑塌)。沿节理面开采建材。三是矿产的形成与开采。如石油与天然气,节理的存在引起流体的循环,节理是影响岩石空隙度和渗透率的一种重要构造。四是旅游(观赏价值)。水平岩层被陡峭倾斜节理切割的地貌景观。如溶洞,沿节理走向的溶蚀。五是节理本身的价值。节理本身可作为金属与非金属矿产的沉积场所或矿化寻找隐伏矿产。

篇2:地质学基础知识——普通地质学范文

一、名词解释:

1、前期固结压力?

2、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3、粒度分析

4、滑坡

5、地基附加应力

6、崩塌

7、地基变形允许值

8、压缩模量

9、稠度

10.压缩系数

二、简答题

1.随着压力增加,压缩曲线逐渐变缓的原因是什么?

2.岩石与土相比工程地质性质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

3.累计曲线的形态表明了什么?如何在累计曲线上确定某一粒组的百分含量?

4.为什么震级是有限的?

5.什么是土的压缩性?土产生压缩的原因是什么?

三、简述题

1.为什么说土的力学性质是土的工程地质性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篇3:地质学基础知识——普通地质学范文

然而野外实习面临时间紧, 地点多, 线路复杂, 学生差异大等复杂情况, 有的问题影响了实习的效果与质量, 每个实习指导老师甚至教学体系应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通过对《普通地质学》野外实习的思考, 总结经验, 觉得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有利于提高实习质量。

一、就近寻找良好的实习地点

实习地点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 典型性, 并考虑实际情况的变化做适当调整。

当描述“长江滚滚, 嘉陵悠悠……”时, 学生们马上联想到河流作用的磅礴气势与巨大差异性;腾冲火山热海的壮丽景象使人感受到火山作用猛烈的爆发力。诸如此类特征显明的地质事物直观形象, 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因此, 在有条件下的情况下, 许多学校地质学的野外实习毫无疑问选择路南石林, 楚雄元谋土林, 武定狮山、金沙江, 远到四川的峨嵋山, 广西的桂林山水等作为表现各种地质作用的实习地点。

在认识地层及地质剖面时通常选择昆明筇竹寺剖面。在云南昆明筇竹寺东南六七百米处, 有一条关山大沟, 沿沟有层状页岩出露, 质地细腻, 呈黄色和绿灰色, 达数百米厚, 这就是筇竹寺剖面。由寒武纪早期浅海中的泥沙层层沉积而成, 原为水平岩层, 由于地壳运动, 岩层向东北方向倾斜, 出露之后, 看起来就像一排斜立之书, 层理中常可见“三叶虫”化石。1941年, 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卢衍豪到此进行地质考察, 见此页岩露头良好, 层序清楚, 界线明显, 三叶虫等化石丰富, 极具代表性, 即测制地质剖面图, 列为我国寒武纪早期地层的标准剖面, 为研究五亿年前地质历史演变的重要依据。以前在筇竹寺附近很容易打到三叶虫化石, 但现在关山大沟很本不让采集, 也很难找到化石。

原来一些地层出露好, 地质构造丰富的实习地点, 由于开山采石、采土, 很多地层和地质现象都已经被开采掉, 使实习路线遭到破坏, 甚至连行走也不安全。另外, 有些地质地貌被当地政府部门开发成旅游景点, 人文景观增多, 门票较贵, 游人也多, 已不能再作为实习的首选地点。

就近寻找良好的实习地点成为部分学校野外实习急需解决的问题。类似实习基地、开辟固定的实习线路等模式, 其重要性将逐渐凸现。

二、充分利用室内实验的纽带作用

室内实验是联系课堂讲授与野外实习的纽带, 如果对室内实验教学没有充分重视, 会严重影响野外实习教学的顺利进行。

在课堂讲授完地质知识后, 根据需要安排室内实验教学, 能趁热打铁对学生进行再教育, 巩固所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普通地质学室内实验包括讲授和认识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岩类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 地质构造等。但在实验中有些学生仅凭兴趣, 把注意力和时间更多地放在色彩鲜艳、外形独特的标本上, 忽视了对岩石矿物的全面认识。所以通常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些典型的、常见的岩石、矿物的观察及特征描述, 然后留有余地, 用部分时间让学生自由观察其感兴趣的标本, 提出疑问, 单独指导。当有的学生不清楚实习程序, 漫无目的或无从下手时, 教师做针对性强的示范, 让学生理清头绪, 循序渐进, 熟悉观察过程, 达到实习目标。

室内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开发和挖掘校园周围, 学生熟悉的丰富多彩的地质现象, 地质事件, 激励学生主动去发现身边存在的各种地质现象, 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实际, 让“枯燥”的地质知识鲜活化。学校之间加强联系, 实现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如: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等, 很容易认识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地质现象, 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 理解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

有了室内实验的基础, 野外就不必浪费大量的时间讲授岩石及矿物, 可以直接对地质构造特点等系统性知识直接讲授;也可以提供野外观察的方法, 技巧。提高效率,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高标准, 严要求地做好室内实验。

三、适时鼓励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地质工作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事业, 野外实习不仅使学生具备专业知识能力, 同时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坚韧不拔的意志。如何让学生“趁兴而去, 尽兴而归”, 在不断的实习中, 积累地质工作者的优良品格, 这就离不开适时激发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开始实习时学生的兴趣普遍高涨, 准备充分, 各种实习工具, 包括装化石用的袋子, 生活用品等无不俱全, 可安排劳动强度稍大的实习内容。但应避免把野外实习当成一次集体旅游, 学生不积极进行观察和测量, 甚至不做野外记录, 也不愿意动脑思考看到的是什么地质现象, 只想听老师直接讲正确答案。造成资源的浪费, 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当队伍前后拉得较长时, 对于那些走在“后面”的学生, 更要多加关心。对每个学生都做到心中有数, 不仅学生满意, 还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

实习将近过半, 学生已掌握观察方法、具备一定地质调查能力, 但兴趣有所下降。这时应采用启发式指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独立观察, 提出自己的认识, 进行现场讨论, 必要时分小组竞赛。比如描述地质现象, 分析地质成因等, 给学生留下充分思维和想象空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他们对地质科学的兴趣。这种生动、活泼的氛围, 既能锻炼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野外工作能力, 又能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和成就感。通过参观地质陈列室, 认识地壳历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 (化石) , 理解生物演化规律及在地质学中的研究价值, 使学生了解漫长的地壳发展史。既感受了时空的浩瀚无边, 也增强探索时空的学习兴趣。而参观煤矿等生产点, 不仅使学生真实地体验到知识技术怎样应用到生产中, 同时也使学生理解一线生产工人的辛苦, 贴近现实, 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 用科技的进步促进生产的发展。

实习快要结束, 可与学生拉家长, 做一些娱乐活动等缓解疲劳, 放松心情:让学生整理实习收获, 同时鼓励学生认真撰写实习报告。

在整个过程中, 通过实习内容的搭配、心理的调适等产生张驰有序的心理控制机制, 使野外实习真正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地质基本素质的目的。

四、严格管理制定恰当的奖惩措施

如何使实习顺利圆满的完成任务, 达到预期目的。离不开严格的管理, 合理可行具体的奖惩措施。

实习动员大会形式多样, 组织灵活, 使学生明白在实习期间自己的言行依什么为标准, 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起到事先预防和引导作用;在实习过程中, 教师要言传身教时时提醒学生不要忘记行为准则, 使学生的言论、行动健康发展、顺利完成野外实习任务;实习结束或返校后对实习期间的情况进行总结, 不断积累经验, 完善方法。

过程管理要认真仔细。随时随地, 及时指出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鼓励先进, 做好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严格要求学生, 勤检查、常提问、多总结。勤检查学生的野外记录本, 素描、信手剖面图, 特别是对那些不爱提问的学生, 可以起到随时督促、指导的作用。每天出队前总结前一天的实习内容, 收队前总结当天的实习所得。

在野外实习中对学生进行管理时, 还要根据具体情况, 制定一些奖罚规定和具体办法。把实习态度、考勤、遵守纪律等情况与实习记录、作业, 报告等方面综合起来加以考核。采用评选优秀实习小组, 优秀实习员等奖励措施。

高职高专要求培养社会各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实践性教学尤其重要。用实践验证理论, 在实践中提升理论。让我们关注《普通地质学》野外实习的教学, 提出更多更合理的建议, 使野外实习更上一台阶。

参考文献

[1]钱建平, 余勇, 胡云沪.基础地质学实习教程[N].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9.

篇4:普通地质学教学改革初探

关键词:普通地质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8-0087-02

长期以来,很多家长对地质类专业的印象还停留在20世纪60年代里,认为地质工作风餐露宿,条件艰苦,很多家长反对子女报考地质类专业。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地质人才的大量需求,地质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相对容易,在就业的压力下,很多学生被动地选择地质类专业。因此,很多新生对地质专业产生畏惧心理,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质科学,提升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普通地质学是针对地质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设时间通常是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本门课程涵盖地质学科研究的各个领域,是引导新生走进地质科学殿堂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另外,普通地质学作为地质类专业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入学的必考科目,更突显出其在地质学科中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理论和时间证明兴趣是可以转移和培养的[1]。因此,如何在地质类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普通地质学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从加深专业思想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实践教学方面,对提高新生学习兴趣进行探索和思考,获得一些认识与体会。

一、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加深专业认识

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专业思想教育对大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专业兴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对所学专业不了解、畏惧艰苦的野外工作等。因此,要从初入大学的新生作起,加大对培养专业思想的力度[2]。专业思想教育应贯穿在普通地质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普通地质学的教学工作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学专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在讲授课程期间可以通过一些专题讲座和科技报告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科学,深入了解本专业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以后的就业方向。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一) 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讲授基本知识,还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了解前沿的科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会取得很好的效果[3]。例如,在讲授岩浆作用时,结合我国华南钨锡等金属矿床的成矿实例,讲述岩浆岩与多种金属成矿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通过这些具体的教学实例不但让学生明白岩浆岩与矿产资源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相关内容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还将学到的有关岩浆岩的知识与有关的学科联系起来,达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悟”的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认知学习的任务和目标。

(二)讨论式教学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漫长的演化过程,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与完善的,现在对很多地质问题的认识尚未统一,也许我们今天认为是合理的解释[4],若干年后可能会发现是不完全合理的,因此,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时不能局限于一种理论的解释。对于同一地质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去思考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如果教师能够因势利导,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授竹叶状灰岩成因时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不要拘泥于课本上的成因机理,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文献查阅,资料整理,并给出自己认同的观点。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对不同小组的观点进行分析、辩论,创造一种开放活泼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只是一种角色,同时也担任朋友、团队成员这种平等的关系[5],与学生共同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得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改进教学手段

(一)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

在地质类专业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当前教师首选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减少抽象的文字描述的同时,可加入大量的图片、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料,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直观,使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得到满足,同时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思维[6]。如在讲授河流的地质作用时,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展现河流从幼年期发展到壮年期及走向老年期的整个过程,同时辅以典型的不同发展时期的现代河流图片,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河流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的特点;在讲授内动力地质作用时可以让学生观看《火山》、《地震》等视频,还可用动画演示汶川地震的成因;在讲授外动力地质作用时可以让同学们观看有丹霞地貌形成的美景,领略流水创造出的变化莫测的溶洞和秀美的桂林山水等。通过这些不仅让学生学到地质知识,还增加同学们对地质现象探索的欲望,增强对本专业的兴趣。

(二)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多数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点,喜欢某位老师就会爱屋及乌的喜欢其课程;哪门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就喜欢哪门课,因此,在授课时教师应注意自己的形象,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比如,生动的教学语言,富有哲理的思想及融洽的师生关系等,这些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利用心理学中的负强化理论,积极鼓励学生,鼓励他们勤于思考,大胆提问,是学习成为常态而不是负担。实践证明,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一)精选野外实习线路

普通地质学教学内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除了室内的实验外,还必须进行野外调查工作,运用“将今论古”的思维方法,使每个新生能从地质实践中认识分析典型的地质现象,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普通地质学的野外认识实习是新生第一次野外地质实习, 这就要求选择的实习内容要具有简单和典型的特点。通过地质认识实习, 首先使学生初步掌握地质学基本知识,如认识一些常见的造岩矿物和三大岩石类型,掌握在野外如何鉴别与描述岩性、构造及地层的方法[7]。除了选择地质现象丰富的线路外, 还要考虑选择景色优美的地方作为普通地质学认识实习地点, 这样可以让初次接触地质的大学新生感受到自然的美, 从原先枯燥乏味的书本中体会地质工作的“乐趣”,化解对野外工作的恐惧心理,增强对本专业的信心与学习兴趣。

(二)将地质现象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为了加深学生理解“普通地质学”教学内容,除了对实验室的标本观察描述外,还经常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观察校园建筑中保存的各种地质痕迹和地质现象[8],如

在校园教学楼内的地板砖、墙面、柱面很多都是由晶粒粗大的花岗岩、雪白致密的大理岩、晶形完整的闪长岩、辉长岩等石材装饰。在这些装饰石材表面不仅可以看到清晰地岩石结构与构造,还可看到一些常见的造岩矿物,如晶形完整的石英、长石、辉石、角闪石等。校园中的假山主要为石灰岩与白云岩,在这些岩石的表面可看到溶沟等溶蚀痕迹,在白云岩中可看到白云岩发育清晰的刀砍纹构造。在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地质陈列室的优势,安排学生参观学习,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典型的地质构造、矿物岩石标本、模型、生物化石等,让学生随时都能观察与感受地质现象。通过这种将课堂、实验室和室外观察结合起来,利用自然界丰富的地质现象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

(三)组织地质科普活动

为了激发大家学习地质的兴趣,发挥实验室、实习基地的作用,每年都会组织地质专业学生对非专业学生进行科普宣传活动。活动的主题,展出的图片、模型、矿物岩石实物均由学生自己选择,解说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团队进行讲解。俗话说,要想给别人一滴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查阅诸多相关资料才能达到为他人讲解的能力。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本文对新生对地质类专业缺乏兴趣的原因进行剖析,提出通过普通地质学来激发新生学习地质的兴趣的一些途径,首先,对地质类专业学生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加深专业认识,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方法、目标及就业方向等;其次,普通地质学的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环节出发来培养大学新生学习地质的兴趣。总之,在教学活动中要时时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激发同学们对地学的兴趣,从而促进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最终达到献身地质行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凤根,骆祖江,候玉宾.从基础地质学教学入手培养大

学新生学地质的兴趣[J].中国地质教育,2009,(1).

[2]陈勇,周瑶琪,陈世悦.谈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地质学专

业大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地质教育,2008,(3).

[3]杨仁超,樊爱萍,韩作振等.“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改革

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10,(3).

[4]刘海燕,李增学,吕大炜等.地质类专业提高课堂教学质

量的探讨[J].时代教育,2010,(11).

[5]王锋.试析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多重角色[J].河北

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6]王华.关于提高电路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J].河北工程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7]杨高学,李永军,杨宝凯.如何提高地质类大学生实习质

量[J].中国地质教育:2010,(4).

[8]王家生,谢树成,龚一鸣.“普通地质学”野外和室内实践

篇5:普通地质学教案

鉴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发展,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和地学自身发展,《普通地质学》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国内有关教材较多,内容不尽一致,且冗长而杂,无适宜教材。本大纲暂以我校陶晓风主编的《普通地质学》(2007)和林茂炳等编《普通地质学》(1992)内容思路为基础。将课程内容分为A、B、C三类。学生必须掌握(必讲)的内容(A)、一般掌握(自学)的内容(B)、一般了解的内容(C)及难点采用下划形式注明,不同专业讲授内容要求可在此基础上作适度调整。

5※<各章讲授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讲课1学时)

(一)、目的:使学生了解地质学、地质学研究对象、任务和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二)、讲授内容和要求

A.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B.地质学的科学特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地球(讲课2学时,实习0-2学时)

(一)目的:使学生了解地球主要物理性质及其圈层结构,地球的基本状况及地球在天体中的地位。

(二)讲授内容和要求

A.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圈层划分依据及岩石圈、地壳主要特征。

B.地核、地幔及外圈概念,地表形态及表示方法。

C.地球形态、大小、各圈层关系及其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各种物性异常及其探矿方法。

第三章 地壳的物质组成(讲课2学时,实习8学时)

(一)目的:使学生了解地壳(岩石圈)物质组成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二)讲授内容和要求

A.矿物、岩石基本概念,矿物形态及主要光学性质和力学性质;岩石成因大类及三大类岩石常见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

B.元素克拉克值元素的迁移与富集;矿物分类,各大类岩石进一步分类及依据,岩石命名及原则;常见矿物、岩石类型。

C.矿床及矿石的基本概念

第四章 生命起源及地质年代(讲课1学时)

(一)目的:使学生了解并逐步建立起地质事件(地质作用、地质体、地质现象以及地球)的时间观念。

(二)讲授内容和要求

A.相对地质年代和绝对地质年代概念,年代地层单位,地质年代单位和地质年表。

B.地球的年龄和地质时期基本概念,相对地质年代的岩石地层学方法、古生物地层学方法,构造地质学方法。

C.测定绝对地质年代常用同位素方法;岩石地层单位,绝对地质年代的放射性同位素测定

原理。

第五章 构造运动(讲课3-4学时,实习2学时)

A.构造运动的概念,构造运动的证据、运动的方式和研究方法,岩层产状要素,水平岩层、倾斜岩层、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概念及其要素,构造类型及其组合类型及它们的主要特征,构造运动的时空分布和历史演化规律,古、新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

B.地层接触关系及其类型,岩层产状要素测定方法,构造旋回和主要旋回。地震作用基本原理及有关概念。

C.构造运动的主要理论及其发展趋势;板块构造边界类型和运动类型。

第六章 地震(讲课2学时,实习4-6学时)

A.地震作用基本原理及有关概念

B.地震的活动规律。

第七章 火山活动与岩浆的侵入作用(讲课2-3学时,实习2学时)

A.岩浆及岩浆作用概念,火山喷发的类型、产物及火山分布一般规律。岩浆侵入作用类型、侵入岩及其与围岩接触关系。

B.岩浆岩的产状,火山喷发方式,火山机构,岩浆活动的基本特征。

C.岩浆的分异作用与同化作用的概念,海底火山作用一般特征,岩浆起源及岩浆作用与有关矿产、地热资源。

第八章 变质作用(讲课1学时)

A.变质作用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变质作用基本类型概念。

B.变质相和变质相系的概念,变质作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

C.变质作用有关的矿产。

第九章 风化作用(讲课1学时)

A.风化作用的概念及动力类型;风化作用的主要方式及其作用原理及风化壳概念;风化作用的意义。

B.风化作用的地质现象及产物,铁帽,倒石堆、基岩。

C.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第十章 地面流水地质作用(讲课2-3学时,实习2学时)

A.地面流水类型;洪流的地质作用及泥石流形成原理、形成条件;河流地质作用的动能、河水运动方式及影响因素,河流的下蚀作用、侧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及其磨园作用、分选作用、磨细作用的概念和作用原理及其影响因素;侵蚀基准面概念及河谷阶地成因及研究意义。

B.河流冲积物及其类型特征: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及特征;三角洲成因、条件和研究意义。

C.片流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河流侵蚀地貌及地质现象,河心淮、河漫滩。

第十一章 地下水地质作用(讲课1-2学时)

A.地下水的溶蚀作用、溶运作用和化学沉积作用概念、原理及其产物,喀斯特作用在工程、水文、环境、旅游地质学研究中的意义。

B.地下水埋藏状态分类及潜水面概念,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地下水运动特征,地下水的排泄方式,泉及类型,喀斯特作用及喀斯特面貌,滑坡。

C.地下水的机械作用、地下水水源及水化学找矿概念。

第十二章 冰川地质作用(讲课1学时)

A.冰川的剥蚀作用、堆积作用基本概念及其作用原理,冰川的形成、运动,冰川类型及其堆积物特征,冰期与间冰期。

B.古冰川遗迹。

第十三章 海洋的地质作用(讲课2-3学时)

A.海水运动的类型及特点及其海洋环境地理分带特点,滨海和浅海的(机械和化学)沉积作用,物源及分类、沉积分异及沉积特征,海洋搬运作用类型及特点。

B.海进和海退概念及海陆变迁和古地理概念,海洋的剥蚀作用,溶蚀作用,滨岸沉积作用和深海沉积作用及其一般特点。

C.海洋概况,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海洋生物分布及特点,海洋有关资源。

第十四章 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讲课1学时)

A.沼泽生物堆积作用与成煤作用。

B.湖泊的沉积作用类型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沉积物的成分、结构、构造和物理、化学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沉积矿产,湖泊、沼泽的概念及成因类型。

C.湖水的来源,化学成分及其影响因素,湖水的排泄。

第十五章 风的地质作用(讲课1学时)

A.风的地质作用和灾害性及其形成条件与防治。

B.风的地质作用特点及风蚀作用方式和风蚀地貌,风的搬运作用、搬运能力、搬运量、搬运方式及其分选作用与磨圆作用,风的沉积作用,沉积特征及分带性,砂丘的形成与迁移,风成黄土与次生黄土,荒漠的成因及荒漠类型。

第十六章 重力地质作用(讲课1学时)

A.重力地质作用类型及特征

B.重力地质灾害性的形成条件与防治。

第十七章 地球科学与人类活动(讲课1学时)

A.地球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地球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篇6: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

三、元谋地区

1、朱布超基性岩体概况

岩体侵入于前震旦系元谋群黑云母斜长片麻岩中,其规模不大,岩体北、西、南三面接触带近于直立,并向深部岩体内倾斜,东部接触带向西倾斜。

岩体分异较好,据垂直分带,有上而下一般可分为:辉绿辉长岩带、辉长岩带、辉石带、橄榄辉岩带、橄榄岩带,各带为渐变过渡关系。岩石普遍受不同程度的蚀变,主要有蛇纹石化、绿泥石化、滑石化、碳酸盐化等。

岩体虽小,含铂达到工业品位要求,是含铂矿体。可见磁黄铁矿、黄铁矿、铂矿、孔雀石、黄铜矿。硫化物含量与铂品位呈正比。

2、黄瓜园大桥元谋群变质岩

海资哨组:浅灰色千枚岩、云英片岩夹结晶灰岩、大理岩。厚约598m。

凤凰山组:上部细晶大理岩夹千枚岩,下部夹中至粗粒大理岩,其中有交代或充填型赤铁矿及沉积型菱铁矿,厚约1430m。

路古模组:眼球状云母片麻岩、黑云母斜长石片麻岩,云母石英片岩、角闪石片岩等,厚>1000米。

另外还观察到了河流地质作用及河流地貌,上游的侵蚀作用,下游的沉积作用及形成的蛇曲河、河心摊及肥沃的河漫滩。还有很多远距离搬运形成的磨圆度较高、抗风化能力较强的鹅卵石。

3、德大、那化花岗岩体

岩体主要由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组成。

黑云母花岗岩:浅灰色,略呈粉红色,粗至中粒结构,局部为粗粒结构。主要由正长石、酸性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组成,蚀变矿物为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

闪长岩:暗灰、绿灰色,多为细到中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有斜长石、角闪石及少量石英组成。暗绿色角闪石呈柱状。并有绿泥石化的蚀变现象。

除此之外,岩体中还见闪长岩脉、辉绿岩脉及大量暗色析离体团块,还可见到后期辉绿岩中捕掳有前期的花岗岩。

4、弯堡土林

弯堡位于元谋北西20公里,这一带出露第三系和第四系松散碎屑沉积物,为一套黄灰色沙砾石、粘土及粉砂沉积物,其成岩作用差,结构疏松,经过三百多万年的风化剥蚀和地表流水冲刷,逐渐形成了现今的地貌景观——土林。

早在三百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水草丰盛的浅湖,气候温和、凉爽,湖中繁衍着浮游生物,湖岸森林茂密,动物活跃。后来由于入湖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沉积,加上后期的地壳抬升,使它出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特别是第四纪以来,由于气候炎热、气温高、降雨量小于蒸发量,在漫长的岁月里,泥土不断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地面发生了龟裂,加上雨水沿着裂缝不断地流蚀、冲刷,又使地面裂缝渐渐加深,使这里显露出一座座土柱。土林之所以能够保存,是由于土柱顶上有含铁质(氧化铁)砾石层覆盖,形成一层保护伞,使松散堆积物保存下来。由于气候干旱,树木被硅化,在土林中到处可见硅化木转石和被剥蚀出来的埋藏在土层中的硅化木,古老树干的外形及内部的纤维构造都清晰可见。

篇7:普通地质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归属单位:

编写人: 何树兴 编写日期: 2014 年9 月 30日 审核人: 审核日期: 年 月 日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从事工程地质专业的人员应该熟悉和了解的基本地质的知识,是地质学的入门和基础课程。课程教学内容兼顾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兼顾课堂讲授、实践技能和理论思维能力综合训练;兼顾继承、更新地学知识与学科交叉、学科渗透。突出地质作用基本原理、过程、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地球、岩石圈、地壳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和地质现象、地质作用产物及有关的概念和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二、课程基本要求

1、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普通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了解地质科学的轮廓;

2、了解地质学思维方法并能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

3、掌握地球和地壳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构造,动力地质作用原理以及地球演化发展历史。

三、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电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远程开放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本课程的教学要注意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收看电视、直播课堂和网上教学辅导等方式进行学习,各教学点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助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

(2)面授助学

面授助学要服从于教学大纲、文字教材、音像教材,采用讲解、讨论、答疑等方式,通过解题思路分析,基本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尽可能通过幻灯片及电视录像片,以及标本、模型及实物等增强直观教学效果。

(3)作业

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学好本课程的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工作。作业内容以教材中的习题为主,通过这些习题的练习,逐步加深对课程中各种概念的理解,熟悉计算方法,达到基本掌握本课程主要内容的目的。

(4)复习思考题及作业

教材各章最后均附有思考题,要求学生通过独立完成这些思考题,达到加深理解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的目的。

(5)考试

考试题目要全面,符合大纲要求,同时要做到体现重点、题量适度、难度适中、题量和难度的梯度应按照教学的三个不同层次安排。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1章 绪 论

1、教学要求

(1)熟悉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及地质学一般研究方法,掌握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分科;

(2)初步了解学习地质学应注意的问题,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第二节 地质学的任务

第三节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构造、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和演化。

第四节 地质作用及其研究方法

地质作用、地质作用的特点、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我国地学研究的若干地域优势

青藏高原、西北黄土高原、大别-秦岭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云南澄江动物群、辽西热河动物群、陆相生油盆地、滇黔桂喀斯特地貌、华南花岗岩 重点知识:地质学的内容及分科。

第2章 矿 物

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掌握克拉克值概念

(2)熟悉矿物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3)认识常见矿物,并了解其用途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矿物的概念

矿物的定义、晶体、非晶质体与准晶体 第二节 矿物手标本的鉴定特征 矿物的形态、矿物的物理性质 第三节 常见矿物 矿物的分类、常见矿物 第四节 矿物的用途 工业矿物原料、矿物材料

重点知识:

(1)教学重点:矿物的物理性质、矿物的鉴别。

第三章 岩浆作用与火成岩

1、教学要求

(1)了解岩浆的概念、掌握喷出岩浆的类型(2)知道侵入作用及侵入岩的主要类型

(3)了解火成岩的主要结构和构造、了解火成岩分类及成因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喷出作用与喷出岩

岩浆的概念、喷出作用与喷发产物、喷出岩浆的类型及其喷发特征、火山喷发的间歇性、典型火山喷发实例、火山喷发对气候的影响、世界火山的分布 第二节 侵入作用与侵入岩

侵入作用概述、侵入岩的产状、侵入岩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 火成岩的结构与构造 火成岩的结构、火成岩的构造

第四节 火成岩的分类及其野外识别

火成岩分类、熔岩、深成侵入岩与浅成岩的主要辨别标志、火成岩的野外识别 第五节 火成岩的成因

地球的内热、地热的成因、岩浆的形成、火成岩多样化的原因 教学重点:喷出作用和岩浆侵入作用;侵入岩产状

第四章 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1、教学要求

(1)了解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了解沉积岩的结构及沉积构造(2)掌握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3)认识常见的沉积岩类型及其特征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外力地质作用的一般特征

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因素、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能源、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第二节 沉积岩的特征

沉积物的来源、沉积岩中的矿物、沉积岩的结构、沉积构造 第三节 常见的沉积岩

沉积岩的类型、常见陆源和内源沉积岩及其特征

教学重点: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沉积岩的结构及沉积构造、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第五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1、教学要求

(1)熟悉变质作用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掌握变质作用方式和原理。(2)初步了解变质作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变质作用概述

变质作用概念、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 第二节 变质作用中原岩的变化

物质成分的变化、变质岩中的矿物、变质岩的结构、变质岩的构造 第三节 变质作用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

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动力变质作用 第四节 岩石的演变

教学重点:变质作用的概念、变质作用方式、变质作用原理、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作用主要类型

第六章 地质年代

1、教学要求

(1)熟悉确定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地质年代方法;掌握地质年代表;(2)初步了解各个地质时期。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相对年代的确定

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切割律或穿插关系 第二节 同位素年龄的测定 第三节 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的建立、地质年代名称的来源与含义、岩石地层单位的概念 第四节 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爆发与灭绝 生物大爆发、生物大灭绝

教学重点: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相对地质年代和绝对地质年代

第七章 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

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熟悉地震的相关基本概念及地震造成的灾害;掌握地质的成因类型、地震的演化过程。

(2)初步了解地震的地理分布。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地震的基本概念

地震概况、地震类型、地震序列、国内外强烈地震的实例 第二节 地震波与地震仪 地震波、地震仪 第三节 地震的强度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烈度 第四节 地震的分布

全球地震带分布、我国地震带分布 第五节 地震预报与预防 地震预报、地震预防 第六节 地球的内部构造

地球内部地震波速度突变的主要界面、初步的地球参考模型(PREM)、地球内部各层圈的物质成分、均衡原理

教学重点:地震的基本特征和成因分类;震源、震中、震级和烈度概念;世界主要的地震带。

第八章 构造作用与地质构造

1、教学要求

(1)构造作用的基本方式、熟悉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2)熟练掌握褶皱、节理、断层的概念、要素、类型、特性。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构造作用的基本方式

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 第二节 岩石的变形与地质构造

岩石的空间位置、褶皱、断裂、节理、断层相关褶皱 第三节 地层的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假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第四节 构造期与构造事件 太古宙构造期、元古宙构造期、新元古代晚期-志留纪构造期、晚古生代构造期、早中生代构造期、燕山构造期、喜马拉雅构造期

教学重点:岩层产状,沉积地层的接触关系,褶皱,断层

第九章 板块构造

1、教学要求

(1)掌握岩石圈板块的划分和分界线的类型;掌握威尔逊旋回的划分阶段(2)了解海底扩张的证据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大陆漂移 第二节 海底扩张

海底地质考察、海底扩张的论证、海底扩张说的提出、海底扩张说催生的新成果 第三节 板块构造

板块边界类型——板块划分的依据、全球板块的划分、两种大陆边缘、海洋的开闭旋回(威尔逊旋回)、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地体的概念、板块构造理论的最新进展——大陆动力学

教学重点:板块边界类型;两种大陆边缘的区别;威尔逊旋回各阶段的划分 第十章 风化作用

1、教学要求

(1)熟悉风化作用的概念及动力类型。掌握风化作用的主要方式及其作用原理及风化壳概念;

(2)初步了解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风化作用的类型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第二节 制约岩石风化性质与特征的因素 气候、地形、岩石的特征 第三节 风化作用的产物

风化产物的类型、残积物、风化壳、土壤、风化地貌 教学重点:

(1)风化作用的主要方式及其作用原理。(2)风化壳概念及类型。(3)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第十一章 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1、教学要求

(1)熟悉地面流水类型。掌握河流地质作用;(2)初步了解河流冲积物及其类型特征。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河流概述

地表水流、河谷的横剖面、河流的纵剖面、流域盆地、影响河流侵蚀与沉积的因素

第二节 河流的侵蚀作用 侵蚀的方式、侵蚀的方向 第三节 河流的搬运作用

流水质点的运动方式、物质搬运的方式、河流的搬运能力和搬运量 第四节 河流的沉积作用

沉积发生的原因、冲积物、冲积物的地貌类型 第五节 河流的均夷化与去均夷化 深切河曲、河流阶地、阶地类型 第六节 河流发育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第七节 准平原 教学重点:

(1)河流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的特点及结果(2)曲流河及牛轭湖的形成过程(3)河流沉积的类型

(4)河流阶地的类型及特征

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1、教学要求

(1)熟悉冰川地质作用。掌握冰川类型及其堆积物特征;(2)初步了解冰川的形成、运动。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冰川的形成、冰川的运动 第二节 冰川的类型 大陆冰川、山岳冰川

第三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冰川的剥蚀作用、冰蚀地貌

第四节 冰川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冰川的搬运作用、冰川的沉积作用与冰碛物、冰碛地貌 第五节 冰水沉积物及其地貌 冰水扇、纹泥、蛇形丘 第六节 冰川作用及其原因

冰川作用、冰川作用的影响、冰川作用的原因

教学重点:川地质作用;冰川的形成、运动;冰碛物的特点;

第十三章 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

1、教学要求

(1)熟悉地下水的作用原理及其产物;掌握地下水的类型和运动特征;(2)初步了解喀斯特作用及喀斯特地貌。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地下水概述

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 第二节 地下水的类型

根据地下水埋藏条件的划分、根据含水层空隙性质的划分 第三节 地下热水

第四节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地下水的剥蚀作用及喀斯特、地下水的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第五节 地下水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重点:空隙率、透水层及隔水层的概念;包气带、饱和带、潜水、承压水的概念;地下水的作用原理及其产物; 喀斯特作用及喀斯特地貌。

第十四章 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1、教学要求

(1)熟悉海水运动的类型及特点;掌握滨海和浅海的(机械和化学)沉积作用。(2)初步了解海洋概况,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海洋生物分布及特点,海洋有关资源。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海洋概况

海水的化学成分、海水的物理性质、海水中的生物 第二节 海水的运动及其地质作用

波浪及其地质作用、潮汐及其地质作用、洋流及其地质作用、浊流及其地质作用 第三节 海底沉积物

海底沉积物的来源、滨海沉积、浅海沉积、半深海沉积、深海沉积 第四节 海水的进退

教学重点:海水运动的类型及特点;滨海和浅海的沉积作用;

第十五章 湖沼及其地质作用

1、教学要求

(1)熟悉湖泊的沉积作用类型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湖水的来源,化学成分及其影响因素;

(2)初步了解沼泽生物堆积作用与成煤作用。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湖泊概述

湖泊概况、湖水的来源、排泄及其化学成分、湖泊的成因类型、我国湖泊分布的特点

第二节 湖泊的地质作用

湖水运动的特征、湖泊的剥蚀和搬运作用、湖泊的沉积作用 第三节 沼泽及其地质作用

沼泽的概念及其成因、沼泽的沉积作用

教学重点:湖泊沉积作用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干旱和潮湿地区湖泊化学沉积作用的差别

第十六章 荒漠特征与风的地质作用

1、教学要求

(1)熟悉风的地质作用和灾害性及其形成条件与防治。掌握风的地质作用特点及风蚀作用方式;

(2)初步了解荒漠的成因及荒漠类型。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荒漠概述

荒漠的形成条件、荒漠中的某些特征性现象、荒漠化 第二节 风的地质作用

风的剥蚀作用、风的搬运作用、风的沉积作用 第三节 黄土

黄土的一般特征、黄土的物质成分、黄土的分布、黄土的成因

教学重点:风的地质作用;风蚀作用的方式;风的搬运作用方式;沙丘的灾害性及其形成条件与防治

第十七章 块体运动

1、教学要求

(1)熟悉重力地质作用类型及特征;

(2)初步了解重力地质灾害性的形成条件与防治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影响块体运动的主要因素 重力作用、水的作用、其他因素作用 第二节 块体运动的类型 崩塌、滑坡、泥石流

第三节 相关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教学重点:重力地质作用类型及特征;斜坡变形的主要类型;泥石流堆积物的特点;重力地质灾害性的形成条件与防治

第十八章 行星地质概述

1、教学要求

(1)了解太阳系及其起源

(2)了解类地行星;了解类木行星及其卫星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太阳系及其起源

太阳系、撞击作用、太阳系起源 第二节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月球、火星、类地行星的比较 第三节 类木行星及其卫星 木星及其卫星、土星及其卫星

教学重点:类地行星及其间的比较

第十九章 地球形成与生物演化

1、教学要求

(1)了解地球形成过程;

(2)了解地球形成后各个时期生物演化过程(3)了解生物界中的灾变性事件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地球的天文时期 地球圈层构造的形成、陨星的撞击及其频繁的火山爆发、热流值的迅速衰减、原始地壳的组成、原始大气与次生大气、原始水圈的出现 第二节 太古宙-元古宙时期

大气圈、水圈、生命的起源与演化、陆核和地盾的形成 第三节 显生宙时期

教学重点: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生物界的灾变性事件

第二十章 人类社会与地质坏境

1、教学目的

(1)熟悉地球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掌握地球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初步了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及地质学的发展趋势。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环境地质学的一般概念

环境与地质环境、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城市兴衰与地质环境

城市兴衰的地质因素、城市规划的地质因素、城市建设的地质因素

第三节

人体健康与地质环境

人体的元素组成、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地方病的环境地质致因、地质药物

第四节

废物处置的地质环境

城市废物处置的地质环境、放射性废物处置的地质环境 第五节

人为地质作用

地面沉降、咸水入侵、地下水污染、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诱发地震、矿产资源枯竭

教学重点:温室效应、环境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身体健康与地质环境的关系、人为地质作用

参考书籍:

1、夏邦栋,1995.普通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283

2、赵懿英等,1990.现代地质学讲座.南京大学出版社,1-171

3、成都地质学院,1983.动力地质学原理.地质出版社,1-359

4、孙鼐,1943.普通地质学(1953年第三次修订).商务印书馆,1-243(中国最早的普通地质学版本

之一)

篇8:地质学基础知识——普通地质学范文

一、以培养应用型地质技术人才为导向, 选取实习基地

1. 实习基地地质现象须丰富、全面。

地质学专业属于理学专业, 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地质技能, 今后能从事相关的地质类工作, 如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地质矿产勘探技术、煤田及其他需要使用地质技能的行业。基于我校的石油和冶金行业的背景, 地质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导向必须以能从事石油及冶金地质勘探的现场技术为主线, 其他地质技术为辅助, 开展人才培养。因此, 培养人才方面必须强调专业技能的适用、全面。普通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研究地质学必须依靠研究分析地球本身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地质现象, 必须始于最基本的对野外地质遗迹的识别、描述和最平凡的对野外地质的调查研究[1]。普通地质学实习必须强调内容的全面, 地质现象尽可能丰富, 提高学生对野外地质现象的辨别能力、综合分析地质现象的应用能力。

2. 实习基地必须交通便利、食宿方便。

重庆科技学院地处重庆主城区, 按照学校要求, 实习基地尽可能选取临近的地区, 交通需要便利, 便于学生实习。经过地质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组的反复论证, 实地考察, 选取了位于秦岭造山带南侧的城口———大巴山地区为实习基地, 基地定于重庆大巴山镇和四川万源钟亭乡附近为主要实习地点, 向外围辐射。形成大巴山实习地区。实习区位于大巴山西缘, 重庆市城口县与四川省万源县交界处。范围包括城口县沿河乡、左岚乡、巴山镇、高楠乡与万源县钟亭乡、白果乡一带。交通上可由重庆乘火车至万源, 再转乘汽车到实习区, 或由学校直接乘汽车前往。目前路况欠好, 对外交通不甚便利, 但近来在加紧改变。实习区内乡村公路则较为密集。

3. 实习基地地质现象丰富, 突出地质作用演变规律。

众所周知, 普通地质学主要是地质学专业的入门课程, 主要强调认知。实习基地选取必须强调地质作用规律全面、丰富。城口———大巴山实习基地主要地质现象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内力地质作用及其产物和现象比较完整, 由于地处造山带南端, 火山作用及其变质作用比较发育, 留下了丰富的现象, 地表具有岩浆侵入作用形成的各种中、酸性岩浆岩;变质作用形成的片麻岩; (2) 外力地质作用比较发育, 各种岩溶地貌、峡谷地貌、河流地质作用发育, 特别是山区河流的下蚀地貌比较明显, 河流的沉积作用比较明显。震旦纪冰积砾岩有所发现; (3) 地壳运动现象比较发育, 主要表现在断层、褶皱现象较多, 有些甚至比教科书上的还要典型, 对于认识构造运动产物, 具有非常好的启发性; (4) 岩石、矿物种类较多, 由于实习地区发育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 因此各种岩石、矿物均能发现; (5) 矿产现象比较特征, 形成于岩浆作用的矿产, 沉积作用的矿产均有发现。总之, 实习地点地质条件丰富, 地质作用的规律具有明显的启发性和引导性, 对于培养地质学专业学生基本的地质认知技能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

二、实习内容须以行业背景为导向, 突出应用型人才特色

1. 以行业为背景为导向, 丰富野外实习内容。

普通地质学实习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地质学专业学生的地质思维能力, 建立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一般实习内容是以认知能力为主要目的, 尽可能丰富实践内容。重庆科技学院前身是冶金部门的重庆工业学校和石油部门的重庆石油高专合并而成, 因此, 学校主要面向石油部门和冶金部门。学校设立地质学专业, 其一是适应学校多学科发展的需要, 其二是多途径向冶金和石油乃至其他矿产地质渗透。其三是丰富我校地质类专业的结构;近几年, 学校对地质类学科比较重视, 在加强实验室建设、引进师资等方面进行了支助。在这种背景下, 我们对于地质学专业的培养方向应有别于其他高校的地质学专业的培养。具体的来讲, 在地质学基础认知的基础上, 多加强地质矿产勘探基本技术的培养, 如沉积岩储层的认识和描述、对于固体金属矿产形成机理和原因多介绍。穿插各种地质现象过程, 丰富野外地质实习内容。

2. 培养应用型人才特色, 丰富实习内容。

前已述及, 重庆科技学院是成立不久的本科院校, 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因此, 学生就业更多是直接面对现场的生产工作。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 大多数学生能直接从事现场的各种工作。如油田的录井技术和冶金的轧钢技术、冶炼技术等。地质学专业设立, 培养导向仍然是加强应用型方面的培养。实习内容上, 需要安排石油、矿产及地质灾害方面直接从事生产方面的技术。如矿石的识别方法技术、工程地质灾害的预防等知识, 以便于为将来的专业课程和从事该类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提高应用型人才质量

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2,3], 是一个相对独立、统一的教学环节, 不应该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内容。而传统的实践教学中, 学生只是教师野外所讲, 结合实习指导书内容, 编写图件, 撰写报告。学生主动性较差, 不利于培养实际动手能力的较强的应用型人才。笔者通过近几年的野外地质教学的经验, 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 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应该对野外教学方法进行一定完善。

1. 实习内容应该丰富多彩, 提高野外实习兴趣。

野外实习比较艰苦, 也充满着乐趣。主要在于实习内容的把握和选取上。野外教学实习, 不同于室内教学, 主要是选取不同的实习路线, 进行野外讲述和考察。传统的讲述教学不便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地质专业的兴趣。在实习路线的进行当中, 结合千奇百怪的地质现象, 多采用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去想问题、分析问题, 如河流中的砾石形状是如何形成的?砾石是如何来的等之类的话题, 展开讨论。必要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岩石类型,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同时, 将地貌的美丽与外力地质作用的魅力联系起来, 说明外力地质作用的巧夺天工, 用野外的地质现象去吸引学生, 提高学生的兴趣。

2. 教学方式应该多种多样, 加强地质思维的培养。

尽管野外地质教学是以实际的地质现象为目标, 但是教学方式仍然可以多种多样。普通地质学实习主要是培养学生地质思维的入门实习。地质的认识在于思维的培养。因此在野外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才能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1) 讲述教学与启发教学的结合, 野外教学不同于室内理论教学, 野外启发式教学应该来说更具有现实的条件。基本的地质现象需要靠教师讲解, 学生需要做好笔记, 整理笔记。但必须结合启发式教学, 在野外实习过程中, 碰到一些奇特的地质现象, 应该首先让学生自己思考, 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多回答问题; (2) 野外教学与室内教学的结合, 尽管是野外实习, 但必要的时候需要安排时间讲解一些问题, 如矿产的形成机理、构造的力学分析、沉积过程分析等等。最好是能结合实习地点的地质情况, 具体进行理论分析, 增强学生的记忆, 便于思考问题和思维的培养。另外室内绘制一些地质图件, 该工作需要认真组织; (3) 在野外学习中享受野外风景, 地质工作虽然辛苦, 但是却具有较好的野外风景, 野外的山山水水, 野外的各种趣事, 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要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在地质旅游的同时, 思考地质现象, 如溶洞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在享受溶洞的风景同时, 自己思考溶洞的形成过程。

3. 严格制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使实习顺利圆满的完成任务, 达到预期目的, 离不开严格的管理、合理可行具体的奖惩措施。实习动员大会形式多样, 组织灵活, 使学生明白在实习期间自己的言行依什么为标准, 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起到事先预防和引导作用;在实习过程中, 教师要言传身教, 时时提醒学生不要忘记行为准则, 使学生的言论、行动健康发展, 顺利完成野外实习任务;实习结束或返校后对实习期间的情况进行总结, 不断积累经验, 完善方法。过程管理要认真仔细。随时随地、及时指出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鼓励先进, 做好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严格要求学生, 勤检查、常提问、多总结。勤检查学生的野外记录本, 素描、信手剖面图, 特别是对那些不爱提问的学生, 可以起到随时督促、指导的作用。每天出队前总结前一天的实习内容, 收队前总结当天的实习所得。在野外实习中对学生进行管理时, 还要根据具体情况, 制订一些奖罚规定和具体办法。把实习态度、考勤、遵守纪律等情况与实习记录、作业, 报告等方面综合起来加以考核。采用评选优秀实习小组, 优秀实习员等奖励措施。

4. 多种考核方式, 提高应用能力。

实习过程结束, 需要对学生进行考核。图件和报告一般作为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是唯一组成部分。这样的考核方式实际上容易造成抄袭、完成任务的现象。考核方式应该灵活、多样。组成部分应该多样。考核部分应该包括:a.基本技能的培养, 如罗盘的使用、地质地形图的使用、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b.野外识别矿物和岩石, 对各种矿物和岩石类型进行识别和判断, 特别是一些与石油和矿产方面有关的岩石和矿物;c.野外地质工作问题的思考, 对一些勤于思考问题的学生, 需要激励, 便于提高学生地质思维能力的培养;d.图件和报告的编写, 该内容仍然需要进行, 是考查学生基本作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要素。

结论与展望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 中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想突出自身的特色, 必须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创新。地质学专业是我国地质事业接班人培养的摇篮, 主要强调地质基础教育, 为地质事业服务。应用型本科院校地质学专业应结合办学特色, 依托行业、突出应用型特色, 打造人才培养的独特模式, 走地质现场技术人员培养的主要生源地。因此, 必须从地质实践教育的入门课程———“普通地质实习”开始, 从实习基地———实习内容———实习教育方式, 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理论教育与现场应用能力结合的实践教育模式, 以适应我国地质事业发展对现场技术人员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蓉.如何提高“普通地质学”野外实习的质量[J].高等教育, 2010, (25) :97-98.

[2]文美兰, 王宝华, 罗先容.基础地质教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 2008, (3) :86-89.

上一篇:宁津县农机维修行业调查报告下一篇:雨小学五年级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