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激流三部曲》有感

2024-05-21

读《激流三部曲》有感(共6篇)

篇1:读《激流三部曲》有感

读《激流三部曲》有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激流三部曲》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激流三部曲》有感1

翻开旧社会的古籍,历史的烟云又舒展在我的眼前,悲泣的芳魂已逝,悲瘁的芳华宛在,一曲曲悲歌在岁月的烈火中涅槃。

这,是一条路,一条浸淫着无数女性血和泪的路,一条满是冤屈的路。

《激流三部曲》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旧社会的摧残下消逝,她们有些就像一朵花苞,还未盛开在最美的芳华中就已凋零。淑贞,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小女孩,在父母的打骂和制度的束缚下选择用一口深不见底的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那小小的身体里究竟藏着多少哀愁,在跳井的那一刹,那到底有几分愤怒,几分幻灭在她原本就摇摇欲坠的心,在瞬间轰然坍塌。古代的女子们让三寸金莲剥夺了自由的权利,让愚昧的思想成了限制思想的枷锁,更是被制度摧残了原本能生活在沃土雨露中的芳华。

一个个女子重蹈覆辙,一缕缕芳魂随风而逝。

愿天堂,是你们的一方净土。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青年们睁开了自己蒙蔽的双眼,尽一己之力推动历史的车轮,迎接早春的来临。书中梅的时代即将泯灭,取而代之的是琴的时代,是许倩如的时代。

惊鸿照影的窈窕身姿只是她的附属,而渊博的才学在她的身上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那一颗早已埋下的种子,在她心灵的沃土上逐渐萌芽:不顾周围人的冷嘲热讽,选择和男学生们一起读书;加入周报社,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畅所欲言;与周围的人齐心协力,共同把即将面临泯灭的淑英于水深火热之中及时拉出,将她送入了光明的春天。在琴的身上,映入眼帘的是她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她的未来必然一片光明!

悲泣的芳魂在孤寂的乱葬岗哭诉着自己命运的不公;燃烧的芳华长久地炙烤着华夏儿女的心扉。如今,世界已走向平等,但制度的余烬还未彻底的毁灭,梅和蕙的经历给世人敲响了警钟,在新的时代,就让我们用智慧的泉源去浇灌梦想的种子,用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光芒,照亮世界上黑暗的角落吧!

读《激流三部曲》有感2

寒假里,我读完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这部著作讲述了一个资产阶级家庭由兴到衰的故事。巴金爷爷用生动细致的语言,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

高觉民,出生在富裕的高家公馆。他个性耿直、敢作敢为,具有叛逆精神,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深恶痛绝。一次四婶嫁祸于他,说他打了她儿子,但觉民是非分明,勇于反驳,不因为别人有威势就服服帖帖;他也很重感情:爷爷给他订婚,但觉民一心爱着琴,极力反对家人给他定的婚事,未果,最后逃婚!可见他对琴的爱多么忠贞不渝!他入报社,办报刊……做别人不敢做、也不可能做的事!他是一个叛逆的人,但他是一个英雄,一个勇于反抗封建社会的英雄!

高觉新,高家的长子。他身为长子,长期受到封建思想的禁锢,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他不敢恨,不敢爱,即使心中有喜欢的女孩——梅,也不敢违抗父命,最终和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子结了婚。从此,他变得沉默寡言,整天面带忧郁。他对家人言听计从,不敢像觉民觉慧一样勇于反抗,甘愿做别人的受气包,家里人怎么训斥他,觉新都默默咽下。他被训怕了,因此一遇到什么抵触旧家庭的事他就会心情烦躁。虽然他很懦弱,但却情深意重。看着心爱的梅承受着病痛的折磨,日益枯槁,他心如刀绞。后来,梅因病去世,他参加了梅的葬礼。望着梅那平静的面容,觉新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攫住一样,撕心裂肺的疼。此时的觉新可以说是一个失败的人。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家庭变故,遭受着一次次的心灵撞击,觉新在分馆前最后一次争吵之时,终于不再唯唯诺诺了,他觉醒了!这一点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觉新,一个失败的人,最终找回了自己的尊严,也不失为一个男子汉!

合上最后一页,我的思绪还萦绕在故事中,那些纯洁而年轻的心灵让我难以忘怀。巴金的这三部小说为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情形:有真情,有虚伪,有嫉妒,有仇恨,它让我们见到了人心的险恶,爱情的忠贞,真诚的温暖……尽管这是虚构的小说,但却生动逼真。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有书中人物的影子。这,难道不正是当前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激流三部曲》这部经典巨著像一股激流,在我心中奔腾着,成为我心中永存的记忆!

读《激流三部曲》有感3

有人说,人的生命就像一张空白的纸,上面涂鸦着不同色调的块面。有一条线都勾勒着你的轮廓,它随年岁逐渐淡去,又随记忆浮现眼前。

也有人说,旧时代的人们,他们的人生也是一张空白的纸,只是他们没有调色的权利,制度帮他们添上几笔愁云惨淡胭脂粉底的苍白。

然而生命是不会屈服的,然而思想是会觉醒的。看完了“激流三部曲”,我只想说,风能吹走一张纸,却吹不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屈服。在那个新与旧交织的年代,有多少血泪可以埋葬青年的渴望与追求。多少青年愤起抗争,反抗家庭,劈开混沌,努力在荆棘中踩出一条路来!他们痛恨那些捍卫者,他们痛恨家庭每一个愚老的生命,不因为他们的血浓于水,而是他们最终的屈服。那些被封建礼教、三从四德所摧残了的花季的少女,她们年轻时的眼泪能哭出一片湘妃竹,而到暮年,她们又不由自主心甘情愿颐指气使地加入到对下一代的摧残之中。跳入湖水的鸣凤,嫁入冯家的婉儿,跳井自杀的淑贞,生命纵使惊艳岁月,那个冰与火的时代,依旧要被命这个字所埋葬。因为命这个字,觉新接受了瑞珏,觉新抛弃了梅芬,觉新相信了除鬼,觉新同意了长辈施加的所有事情,即使他不赞成,他仍唯唯喏喏,用旧礼教安慰自己,用旧思想钳制自己,然而他收获了什么呢?瑞珏因为血光之灾搬进了低矮的屋子,当她忘声呼叫觉新时,觉新又痛苦又悔恨,却又拿旧礼教钳制自己,当梅芬死的时候,他又做了什么昵?他不过在家里张贴着梅画,直到她死后才涌出无限感慨的话……生命只有在失去时才值得珍惜,而得到时却任意挥霍。

在那个吃人的时代,女子前仆后继,终止在小脚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中。有人反抗,然而那些曾经洒下泪水的人却正言辞色地劝她们。是的,她们也有青春,她们也有青涩,然而她们的灵魂,早己根深蒂固地被植入所有的程序,她们需要做的,不过确保这些程序稳妥、无差错地传送到下一代人手中。

是的,是该有人反抗了,是该有人牺牲了,是该有人振臂高呼了,愚老的躯体必须进到棺材里去,然而年轻的心灵需要最大限度的跳动,血液里所涌动的,不该只是一腔热血,而应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而血液里所褪尽的,不该只是童稚的天真,还应是从骨子里所散发的陈腐的思想!灯光若隐若现,需要有人为它添上生命的灯油,然而它最终点亮的,是几亿人眼中欢欣的火苗呵!

春天是属于我们的,青春真是美好的东西!他们那个年代所唾弃的孔家学问,我们又重拾起来。因为那个时代需要激进,而现在需要反思。那个年代牺牲的所有青年,他们的祖国梦将在我们的身上得以昭显。那个年代的婚姻,那个年代的礼教,我们不仅杜绝,还将它们永远埋葬。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依无靠,浪迹天涯。人亦是群居动物,互相倚靠,共创未来。我们孝,但我们不逆来顺受,我们仁,但我们不事事姑息,我们义,但我们不过激过火,我们信,但我们不任意盲从。

我看到新的土地上站起新的人们,他们的肩膀稚嫩,脸上却带着刚毅的表情,未来,是属于我们的。我又想起十年那些立在碎石瓦片上的人们了。他们衣衫褴褛,他们受尽屈折,但他们只要一站,就豪情万丈,气吞山河!

每一个日出都是新的开始,春天是属于我们的,青春给予我们无限的活力,是的,青春真是美好的东西!

读《激流三部曲》有感4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作者巴金。是《激流三部曲》中的《家》。读完了这本书后,我情不自禁的想起去年我流着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曾经在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生活本就是一场悲剧!”

本部书展现了以自己生活过十九年的封建大家庭内部的罪恶、腐败、倾轧和迫害,还着力注重描写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的战争!也更加从一个家庭反映了整个社会的腐败,这也是巴金爷爷所渴望创作的一部书的主题。据资料显示,写作《家》时,巴金27岁。书中的人物和他的读者一样年轻,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封教礼仪在崩溃的同时,仍然在摧毁年轻人的生命与青春,这样的悲剧从总体上来说,无疑正在成为过去,但是,他的《家》这幅作品中的人物却保持着鲜活的生命。他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在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不断探求中,作品基调热情之著略带悲伤。

《家》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

总而言之,这部书是我读过最好的一部作品!

读《激流三部曲》有感5

终于忙里偷闲读完了巴金激流三部曲《家》和《春》、《秋》。所受感触颇多。

文章中没有太多优美奢华的词句,我却像像是身临其境地目睹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衰亡一般。睡里梦里都是书中人物的命运。

虽说只是读书,却像是看了一部长篇巨制的电影。里面人物所说的话,所行的事,就连那眉宇间的神情,甚至是他们的衣着装扮在我脑海里都有细致的勾画。

书中太多的人太多的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我只先说一人。

这人便是高家的长房长子,觉民、觉慧的大哥,梅表姐和蕙的大表哥,瑞珏的丈夫,海儿的爹——觉新。

我曾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家》中觉新、觉民、觉慧的人气的调查,数据显示觉慧占43·4%,觉民32·1%,而觉新仅有24·5%——大多数人同情他、可怜他、甚至厌恶他。

上世纪五十年代,巴金因不满于电影的改编,在文章中写道:“我习惯于通过人物来批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我的所有作品里面我认为有罪的事制度。”“真正的原因是制度毒害了他(觉新),而不是他应该被旧社会摧毁。”

高觉新是个沉重的人物,他沉默的性格造就了他沉默的命运,而他沉默的性格来自于腐朽的社会礼教。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形容觉新,“继续读着新思想的报刊,继续过着旧式的生活”很是恰当。他有理想、有幻梦,他信服新思想,渴望做个新青年,尽管环境使他忘记了自己的青春,但是他的心里究竟还燃烧着青春的火。

可作为高家的长子玄孙,他担负着已故父亲和年迈的祖父的期望。他只得用自己的牺牲换取全家的“和睦”(在他看来所谓的和睦)。

他不是没有反抗,只是他的反抗换来的是父亲的死不瞑目祖父的失望,因此他不得不放弃反抗。他不能像觉慧那样置一切于不顾地逃出家、逃往上海追求新的自由,因为他是高家的长孙。

他恨自己的懦弱,他惯常的懦弱和“作揖主义”使他伤害许多自己珍爱的人,最后只有自己在寂寞中品尝自己酝酿的苦水,还被人否定。

觉新就是这样在多情与健忘中浑浑噩噩地打发着自己飘渺无奈的人生。

可我们应该认识到,他的懦弱是社会所赋予他的,是长子这个特殊地位赋予他的。我们说批判的应该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旧社会那些吃人的礼教,而非觉新沉默的命运。

诚然我不赞同高觉新是封建礼教的傀儡这一说法,但也并不认为他是怎样一个高大的悲壮的英雄。只是不满于某些对觉新过激的批判。

在没有真正走进另一个人的世界前,请不要乱碰他的人生。人不是个人,而是一个社会人。作文

读《激流三部曲》有感6

抗争一直存在,不仅仅是那个年代。

1931年,是抗日的年代;21世纪以来,是抗命运的年代。生于长于父母之手的我们,需要与父母为我们铺好的路抗争;成长在激情与艰苦并存岁月中的长一辈,需要在而立之年还为着国事操一份心献一份力;而逃亡、呐喊于动荡年代的爷爷奶奶们啊,要与即将来临的死亡做斗争。所以在任何一个年代,看任何一本关于抗争的书恐怕都是振奋人心的。

在这三部曲当中,似乎没有我所喜欢的人。克安、克定我是绝不喜欢的,这也是作者所希望的。觉新是软弱的,觉慧是最初光说不练的,觉民是最初选择视而不见的,琴是始终只能安慰却无所作为的,淑贞是怯懦的,淑华是起初无知的,淑英自身是忧愁而不敢言的。但我不得不承认,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觉新在最后进行了反抗,觉慧早已离家,觉民和琴挽救了淑英的悲剧,淑贞、淑英在那个年代以大户小姐的身份走出了家门,虽然淑贞最后难逃悲惨的结局。在我读来,这些成长可以归结为他们开始抗争,不再陷入对命运的自怨自艾,而是以无畏的姿态向旧社会旧制度说不,说:“春天是我们的。”。

我已到了淑英的年龄,却没有她的千般万种愁思,于是蓦然意识到上世纪初中国女性的生活空间封闭而狭隘。我曾听闻女人是物品的论调,我明白母系氏族早已变为父系氏族,也知道在千百年以来不知有多少名人持有这样的态度,但是我恨,我恨为什么女子定不如男,我也恨淑贞那样卑微胆小,我恨她丢不开自己的三寸金莲只顾低头自哀。

或许是我偏执了,她生在那样封建落后的家庭,相夫教子便是她的本分。不,应该还得加两条:公婆在世时,任着他们打骂;自己成了婆婆时,变着法子折磨儿媳。这是她可怜可泣的一生,这是中国数万万女性的一生。她们注定了幼时便要忍受缠足之痛只为将来嫁个好婆家,出嫁后还要忍受公婆丈夫精神与身体上的折磨,可是她们从未想过:“这真的是必须且必要的吗?这是我唯一的出路吗?”;可是她们从来只抱怨上天何其不公,到头来便百般刁难儿媳一舒心中不快。她们从未想过抗争,从未想过通过自己的力量从那死人堆里爬出来,可是琴做到了,淑英也做到了。

据说,巴金本想写一个灰暗的结局,但却在读者们的乐观态度中将其改为了合家欢乐的结尾。撇开对读者的尊重不说,我认为这个结尾带给人们以新的希望,没有美好的幻想,何来为之奋斗的力量呢?

读《激流三部曲》有感7

虽已读完了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我只是略知其一二而已,然而感触颇深,甚是感叹青年朋友们为从族权、神权中解脱出来曲折的诉求和斗争。

小说描述了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史,结尾孕育了希望,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最终走向灭亡的命运。它是以二十世纪初期四川成都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矛盾和爱情为线索,通过梅、鸣凤、瑞钰、海儿、慧、枚诸如此类的年轻生命的血泪悲剧沉痛的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美好事物的摧残,深刻揭露了它的罪恶和没落,同时歌颂了年轻生命的觉醒与斗争。

读罢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首先不得不想起《红楼梦》,时常感叹为何封建大家庭外边看起来富丽堂皇,内在的可怜的人们去受着封建压迫、不得安宁。深入了解便知一二了,他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以封建统治为基础的,自身便同样要以封建思想为准绳,以此也就造就了一个个血泪悲剧。在内容上,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更为直接、强烈、尖锐的指出封建的罪恶,结构上,两者出入并不大,都围绕爱情从一个封建大家庭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站在历史的尾巴上,我们应翘首以望的是那些鲜活的生命是何等的高贵、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换来了今天的自由、民主与平等,是他们拯救了整个民族!

在巴金先生的作品中,许多活灵活现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最想谈的是觉慧,很许多人一样,通过对作者自身的一些了解,觉慧这一任务形象的确是以作者自身为原型塑造的,他们同样激进、爱恨分明、纯洁刚烈。只不过觉慧更敢于已死抗议封建专制,作者自身却有一些矛盾了,他的矛盾在于并非那么的肯定无政府主义,这也是迫于现实的压力吧。觉慧大部分故事出现在《家》中,脍炙人口,然而《春》《秋》中却及少出现了,作为逃离出封建家庭的他,已经暗示了青年的成功。

提及觉慧不由得想起了鸣凤,这个清新、单纯的女孩被封建制度无情的吞噬了,多么青春、多么有生命力、多么美好的事物……,对鸣凤与觉慧的爱情想必不需要细谈了吧,这却又让我想起了觉新、梅、瑞钰、枚、惠等等等等,真是那罪恶的“门当户对”“父母指婚”葬送了多少青春生命,归根结底,还是那可恶的封建制度在作梗,然而,今天,可悲的是今天!这种罪恶的源头延续下来了、那部分人,那部分亵渎爱情的人呢,醒醒吧,不要再去把这罪恶延续下去了,什么“门当户对”“父母指婚”,那是把束缚子女的枷锁。

在整个任务形象的塑造中,最让我难以忘却的要数觉新了,觉新所具有的性格的二重性甚至多重性,使他不得不在新旧势力间徘徊,作者对他的描写极具性格复杂度和深度。在看完《家》《春》后,总觉得他是最不幸的人,最让我恨不起来爱不起来的,最终剩下的也就只有同情了,一方面因父亲替他作决定,便把青春浪费在了操守家务和理财上;因继母原因他的爱情又没能顺利,逆来顺受,他也就没有了反抗的意志。另一方面他虽是接受了“五四”新思潮,具有了自由、民主的意识,能够同情帮助姐妹们逃离封建制度的魔爪,但他最大的弱点也是致命的弱点是却反反抗意识,只是一味的忍受,以“孝”为先,被绑在封建制度之上。在读到《秋》中他的儿子海儿死时,再也禁不住留下眼泪,那么聪明、可爱、懂事的孩子完全就是他的命根,到这儿,我原以为觉新这一人物要销声匿迹了,他已完全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他的忍让、怯懦、自我牺牲只是助长了封建势力的火焰。作为高家长孙,他还不得不去维持这个必然崩溃的结局,海儿死后消沉了好长一段时间,不知他是凭着什么毅力挺过来的,但当看到他为觉民与克安、克定反驳时,我眼前一亮,觉新终于可以反抗了,终于想从封建专制束缚中解脱出来了,我觉得在很的程度上时海儿的死刺激到他了,他意识到了如此下去不会有出路了,很是为他的觉醒感动,一直到最终他能够与翠环结婚,让我恨激动。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封建家庭及其文化对年轻人的一种戕害,是一种灵魂的戕害,在现实面前,妥协与退让只会让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行尸走肉,我们应该做的是奋起反抗,将它一点点扼杀。

不想过多的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是一种象征,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描述整个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以及必然走向灭亡服务的。

高家的分裂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封建专制制度的高度发展直至顶峰,同时却也揭示了在封建专制制度人所遭受的戕害之大,揭露了它的必然崩溃。

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最为让人瞻仰的是他的故事情节的设定,对各种矛盾的斗争、反抗很是激烈。

读罢他的作品,梦里时常成为书中人,不知自己从何来,又要归何处,却总是目睹一个个凄惨的场面,很是心痛,看着那些年轻的生命岌岌可危,却无从救赎,由此深入看到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和对青春生命犯下的滔天罪行。瞻望当代的民主、平等、自由,来之不易呀,相比较而言,我们还抱怨什么?

文人是为人民服务的,敢于吐真言反映现时的不幸才不愧于当下的文人,巴金先生做到了,他不仅揭露了现时的罪恶,孕育了希望,还教育了我们后代人要珍惜今天的人权,面对一切困难勇往直前。

篇2:读《激流三部曲》有感

本部书展现了以自己生活过十九年的封建大家庭内部的罪恶、腐败、倾轧和迫害,还着力注重描写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的战争!也更加从一个家庭反映了整个社会的腐败,这也是巴金爷爷所渴望创作的一部书的主题。据资料显示,写作《家》时,巴金27岁。书中的人物和他的读者一样年轻,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封教礼仪在崩溃的同时,仍然在摧毁年轻人的生命与青春,这样的悲剧从总体上来说,无疑正在成为过去,但是,他的《家》这幅作品中的人物却保持着鲜活的生命。他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在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不断探求中,作品基调热情之著略带悲伤。

《家》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

篇3:读《激流三部曲》有感

一、时间

曹先生为《红楼梦》“披阅十载, 增删五次”, “字字看来皆是血, 十年辛苦不寻常”;而巴金先生的《激流》的创作过程也长达十年, 其中《家》写于1931年, 《春》的写作从1936年开始, 直到1938年才完成, 《秋》是1939年7月至1940年5月一气写成的。

二、经历

曹先生的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 后任江宁织造, 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 极受玄烨宠信。曹寅病故, 其子曹顒、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先生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雍正初年, 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 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家从此一蹶不振, 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 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 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 远离官场, 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 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 “满径蓬蒿”, “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 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

巴金先生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也度过了一段锦衣玉食的生活, 由于父母的相继离世, 社会的动荡不安, 家道中落, 他在进步思想的感召下, 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文学创作之中, 《激流》作为他的代表作品就写于这一时期。

由于他们两人都曾亲历过大家庭的由盛转衰, 因此在作品中真情流露, 使很多读者认为作品中的主人翁 (如宝玉、觉慧) 就是作者本人。

三、线索

在《红楼梦》一书中, 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 以宝黛钗的爱情故事为主线, 围绕他们的感情纠葛, 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同时, 通过对这些爱情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描写 (封建社会政治法律、宗法、妇女、道德、婚姻等方面的问题) , 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世态, 暴露了封建贵族阶级及其统治的腐朽与罪恶, 歌颂了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 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宣告了这一社会必然走向灭亡。

《激流》以封建大家庭为素材, 以青年一代的情感纠葛为线索, 不仅着力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 还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和腐败、倾轧和迫害, 撕开了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 显露了它吃人的本质, 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

四、情感

《红楼梦》中,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鄙视功名利禄, 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 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 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 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 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 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他们不但要求婚姻自主, 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宝玉虽与黛玉相知相恋, 但最终迫于家庭的压力, 与宝钗结合, 最终导致出走。这是对封建势力的宣战, 这种斗争在《激流》中是由三个人完成的。首先是大哥觉新, 他是长房长孙, 一表人材, “能文能武”。曾对未来充满幻想, 但“家”的重压却过早地笼罩了他。他尊敬长辈, 真切地爱着弟妹们, 维护着这个家的名声, 甚至不惜把种种过失揽到自己身上。梅是他青梅竹马的爱人, 但他还是无奈接受了长辈们为他挑选的妻子—瑞珏。觉新对生活有无限的眷恋, 他爱妻子、爱孩子、爱家中的每个人。长子的责任、懦弱的性格、尴尬的处境, 使他费尽心力, 要努力讨好每一个人, 结果却无法让任何人满意。然后是二弟觉民。他身体矫健, 目光深邃, 正直、聪明、冷静、外表显出一些内敛的气质。觉民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因子, 但在行动上, 他讲究策略, 更重行为结果。没有效果的反抗和斗争, 他是不会轻易干的。觉民决不作无谓的牺牲, 更不会作祭品。他和宝玉相同, 追求的是志同道合的爱情, 而他也终于打破了封建枷锁, 与和他有着共同境遇、共同志向的琴走到了一起。最后是三弟觉慧。他热情、纯洁、直率, 与宝玉一样, 是家中的“奇人”。他对于世界充满好奇, 对自己所认定的道理, 决不妥协, 哪怕是他至亲的人。他所爱的女孩鸣凤的死, 令他看清了家中的世态炎凉, 他心里有一把火在燃烧, 他愤怒, 这不是他该过的生活, 于是他离开家, 去找寻属于他的“家”, 也是属于年轻一代的“家”。至此, 他脱离了那个封建牢笼, 他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除此之外, 宝玉对女性的尊重也是他情感经历中重要的一部分。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 只钟于女儿, 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在这种骇世惊俗的思想指导下, 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 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 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 怜悯她们的不幸遭遇, 怜悯其将嫁与浊臭的男子, 失去了她们的圣洁之美。他甚至为自己生有一个男子之身而感到无可挽救的遗憾。这些都体现在他对元春的敬爱;对迎春的怜惜;对探春的不舍;对惜春的无奈以及对袭人、晴雯、鸳鸯、五儿、芳官等丫鬟和戏子的爱护中。他可以顶着母亲的责骂去看望病中的晴雯;也可以在凤姐寿辰举家欢庆时偷溜出门为金钏做祭, 这些无不是宝玉冲破封建的枷锁, 想要打破男尊女卑思想的表现。

《激流》中, 同宝玉一样, 觉新虽然有心意相通的爱人梅表姐, 但由于长辈间的恩怨不和, 无奈之下娶了瑞珏, 可是他还是尊重、爱护着妻子, 当梅表姐和瑞珏相继离世后, 觉新顶着世俗的压力娶了一直照顾他, 爱护他, 并且他也“很喜欢”的丫鬟翠环, 还“待她也就同带过去的嫂嫂一样”。这与宝玉听闻黛玉死讯时的痴傻一样, 都是对封建家族的泄愤, 觉新只是泄愤, 而宝玉更胜一筹, 最终的出走将他叛逆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但这还不是最彻底的, 最彻底的是由觉慧做到的。觉慧叛逆不仅表现在出走上, 而且走的是一条推翻旧制度的革命道路。至此, 禁锢了人类思想、情感几千年的枷锁终于被破除。

虽然两部著作在创作时间上相差数百年, 但在作者的创作时限、经历背景、创作线索以及书中流露的反封建腐朽制度的思想, 主人公的反抗精神上是相通的。它们共同体现了《激流》中琴曾说过的一句话:并没有一个永恒的秋天。秋天过了, 春

伊斯兰教以前——蒙昧时期的阿拉伯文学

赵菡菡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语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摘要】蒙昧时期的阿拉伯文学形式主要是诗歌和谚语。蒙昧时期的诗歌题材均来源于诗人的生活, 及他所处的环境和当时的社会, 诗歌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有颂扬、矜夸、爱情、讽刺、哀悼、忏悔等。本文意在通过研究诗歌来更切实的了解蒙昧时代的历史及社会生活状况。

【关键词】诗歌;谚语;蒙昧时期

一、蒙昧时期的阿拉伯社会概貌

蒙昧时期的阿拉伯文学的发源地是阿拉伯半岛。

半岛内大部分是沙漠, 岛内无常年河流, 除少数绿洲和也门一带宜农耕外, 其它地区均无农业, 百姓自古以来就以游牧为生。半岛社会从总体上来讲, 属于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制社会, 部落组织是这一社会的主要组织细胞。在伊斯兰教产生之前, 阿拉伯半岛的宗教信仰以原始宗教信仰为主, 除此之外, 犹太教和基督教已逐渐传入了阿拉伯半岛。此时期与阿拉伯半岛交往最频繁的地区主要是波斯帝国和东罗马帝国。阿拉伯人不仅在商业上与这些地区有所沟通, 而且半岛文化人与这些地区的文化交往也是比较频繁的。此时期的文学形式主要是诗歌, 和谚语、故事等。

二、诗歌

阿拉伯“诗歌”一词原是“知道”、“感觉”的意思, “诗人”一词是“富有感情者”的意思。诗歌里记载着阿拉伯人的性格、感情、想象、生活、风俗、宗教、思想;也记载着阿拉伯人的历史。研究此时期的诗歌, 便能了解阿拉伯人的生活状况——部落争夺水草的战争, 争夺骆驼的战争, 游牧人 (贝都因人) 的神灵、凶日、吉日、夜谈、商旅等;并知道他们褒扬什么, 贬斥什么。阿拉伯人是沙漠地区的产儿。沙漠地区生物稀少, 植物不多, 没有壮丽的建筑, 没有广袤的田庄, 没有密茂的森林。阿拉伯人的生活中骆驼与其它牲畜就是他们的全部财产。放牧牲畜, 全赖雨水, 他们的生命完全寄托于大自然。这种严酷的自然环境, 使阿拉伯人养成了一种特殊的思想与特殊的性格:备食济贫, 夜间燃炬招客便成为阿拉伯人高尚的美德。由于生活困难, 不免经常发生部落争夺水草的战争, 或拦路抢劫的风气。于是“勇敢”、“牺牲”便成为美德的“最高典型”。

颂扬诗:这些诗歌大多歌颂本部落的荣耀, 记叙部落的光荣历史, 赞颂他的首领, 伟人等。诗人納比厄?祖卜亚尼的《巴依韵诗》可视为这一时期颂扬诗的楷模, 他颂扬加萨尼人的勇敢、智慧、慷慨、大度:

除了杀敌在宝剑上留下缺口,

他们不再有别的瑕疵;

他们集高贵品德一身,

慷慨大度聪颖智慧;

他们脚踏着神的土地,

信仰安拉的宗教更信来世回报。

爱情诗:爱情是艺术创作永恒的主题。这一时期的诗歌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以悬诗诗人昂泰拉为代表的健康爱情诗, 主要描写诗人如何对其心目中的女性产生恋情, 叙述爱情给诗人带来的惆怅和痛苦。这种爱情是所宣扬和描绘的爱情是非常高尚的。

天就会来的。

我发誓, 我对你一见钟情,

你在我心中的地位无人可比。

我们相隔遥远,

何时才能相聚在一起?

另一种爱情是被称之为开放型爱情诗, 这类诗歌虽然也描写诗人如何对其恋人眷恋, 但是, 更多的是诗人假借爱情主题, 描写女人的形体, 或叙述自己与情人偷情幽会。

乘着蒙蒙的细雨

进入姑娘的闺房。

她穿着丝绸花缎,

艳姿迷人两乳丰满,

我们并肩来到水池旁。

我热烈地吻着她,

她犹如羚羊办喘气不断,

她靠近我问道:

你的身体为何这般发烫?

三、谚语

阿拉伯的“谚语”称为“麦桑”, 原来是“比喻”的意思, 后来成了“谚语”的专名。

民间流行的谚语, 可以表示一个民族的文化程度及其人情风俗。“谚语”在表示民族的思想生活方面, 较诗歌更为具体, 因为诗歌是较高层次的表达形式, 而不是一般平民的产物。“谚语”是代表人民大众的语言, 言词朴素;但同时也有一些谚语是产生于上层阶级的其文辞是经过锤炼的。谚语在表示民族品德精神生活方面, 是比诗歌还要真实的。如:“想快可能会更慢”意为“欲速则不达”;“一只鞘里装不下两把剑”意为“一山不容二虎”;“君子受伤害, 仍是君子”意为“玉碎不改白, 竹焚不变节”……

阿拉伯各部落、各地区之间, , 有着不同的谚语。从事农耕的部落, 其谚语大多与农事有关;从事商业的民族, 其谚语大多是关于商业的, 游牧人的谚语, 大都是骆驼和与骆驼有关的事物。

四、结语

从阿拉伯的谚语可以研究蒙昧时代阿拉伯人的历史和社会生活。此时期的诗歌、谚语展现出古代阿拉伯人的性格、感情、想象、生活、习俗、宗教、思想等, 这些诗歌是古代阿拉伯人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外国文学简编梁立基, 何乃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1 (2) 解读天方文学郅溥浩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12-1

(3) 阿拉伯古代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编, 仲跻昆译2001-8-1

摘要:《红楼梦》与《激流三部曲》分别是古代和现代两部影响深远的巨著, 虽然它们的创作年代相隔甚远, 但仍有着相似之处, 例如作者的创作时限、经历背景、创作线索以及书中流露的反封建腐朽制度的思想, 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等。

关键词:《红楼梦》,《激流三部曲》,比较,反抗,相似

参考文献

[1].《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知识丛书红楼梦知识问答》朱静华岳文艺出版1990年6月

[2].《红楼梦人物谱》朱一玄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8月

[3].《红楼梦十论》黄立新复旦大学出版社

[4].《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析丛书<红楼梦>赏析》杜奋嘉广西教育出版社

[5].《红楼梦人物新析》吴颖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

[6].《红楼梦人物论》王昆仑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9月

[7].《家·春·秋》巴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

[8].《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唐弢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3月

[9].《中国现代文学史》吴宏聪、范伯群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

[10].《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修订本) 钱理群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

篇4:读《激流三部曲》有感

【关键词】创作基础;生活经历;社会思潮

《激流三部曲》是巴金传世的代表作品,以其深厚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颗明珠仍然熠熠生辉,而且愈发光彩夺目、明艳照人,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新学者去欣赏它探讨它。原因何在呢?任何成功的文学作品的创作都是作家深入社会生活,从长期积累的生活素材中选择、提炼、加工而成的,都要受到作家自身的生活经历、世界观以及艺术修养等因素的制约,任何作品的成功都离不开坚实深厚的创作基础。《激流三部曲》也不例外。我以为,以下三点应该是《激流三部曲》重要的创作基础。

一、巴金富有传奇性的生活经历

按照马克思主义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的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文学的源泉只能是客观存在的、不断发展的、广阔的社会生活。也就是说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作家只能从他熟悉的生活中发现题材、形成题材,而决不可能去选取不知晓、也不准备知晓的生活事例作为创作题材。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来自作家的生活实践,作家所描写的人物、事件、景观,包括他所要表达的感情意愿,都是他从生活中直接或间接获得的。同样,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创作也应该是源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来分析论证:

(一)《激流三部曲》 反应的时代及生活与巴金的生活经历极为相似。我们可以《家》为例进行分析:

巴金的《家》是在一九三一年春开始创作的,于年底完成。它描写的是五四运动后几年的一段时间里,也就是从一九二零年冬到一九二一年秋,成都地区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集中地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血淋淋的罪恶。而作者巴金呢,很多人曾说巴金就是《家》中的觉慧,虽然作者曾极力辩护,但事实上巴金却有着跟觉慧极为相似甚至可以说极为吻合的生活的经历。巴金出生在成都一个封建大地主家庭里,当时的李家,由于巴金祖父李镛的“精明能干”,成为那一带屈指可数的大富人家。巴金曾经写道:“我生在一个古老的家庭里,有将近二十个长辈,有三十个以上的兄弟姐妹,有四、五十个仆人。”(巴金《巴金文集》第十卷),可想而知,这是一个何等庞大而豪奢富贵的家庭。在这个家庭里,祖父李镛是最高统治者,是封建专制的化身。因此,当时的李家就其总体环境而言与《家》中的高家是非常相似的。而且,巴金也象觉慧一样经历了幼年丧母少年丧父的痛苦,目睹了大哥李尧枚被用拈龟的方式决定婚姻甚至命运,也深深地体会到允斥在封建大家庭中的仇恨、倾轧和斗争。同样也是在五四运动几年后,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里,巴金目睹了封建大家庭的崩溃,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封建专制血淋淋的罪恶。而后,巴金也象觉慧一样,进一步接触新刊物、接受新思想,最终怀着对旧制度强烈的憎恶, 对新生活美好的愤恨离开成都。

(二)《激流三部曲》中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在巴金生活中几乎都能找到原型。

巴金曾说:“书中那些人物都是我所爱过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亲自经历过的。”(巴金《巴金全集》第一卷)。的确,在《激流三部曲》中我们都能找到巴金所爱过恨过的那些人物。读过《激流三部曲》并且了解巴金生平的人,都有一种很明显的感觉,那就是巴金的祖父李镛、大哥李尧枚就是《激流三部曲》中高老太爷和高觉新的原型。

我们先来看看巴金的祖父李镛。他曾经在清政府为官多年,在巴金出世前已经“告归林下”,由于他的“精明能干”,聚敛了一笔巨大的财富,为李家创下了一份丰实的大家业;在思想上,李镛顽固保守,独断专横,什么都自己说了算,以封建专制统治着整个大家庭。而《激流三部曲》中的高老太爷,同样也是处于巴金祖父那样的地位和环境,有着近乎相同的生活经历,完全相同的思想。他们同样都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化身,是封建大家庭的最高统治者,同样的荒淫、腐朽、顽固,同样令人憎恶。但毕竟李镛是巴金的祖父,对自己的祖父,巴金在恨的同时也还曾有过爱,在《激流三部曲》中,作者描写觉慧在祖父死后,经过其灵前还不忘去剪掉烛花,这一细微的动作所包含的脉脉温情,与其说是觉慧对祖父爱的一种流露,还不如说是巴金对祖父李镛爱的一种流露。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无疑,巴金的祖父李镛就是作品中高老太爷的原型。

我们再来看看巴金的大哥李尧枚。谭兴国曾经写道:“巴金的一些作品是专为他大哥和他大哥那样的人写的,一些作品的主人公身上,也有他大哥的影子。”(谭兴国《巴金的生平和创作》)。那么觉新是不是李尧枚的影子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李尧枚和高觉新的生活经历基本相同。其次,二者最最显著的共性就是软弱:他们对生活都有自己的理想,却都在现实中妥协、退让,并且奉行“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企图以此来维护家庭的稳定;他们的本性都是善良的,甚至愿意用个人的牺牲来换取他人的幸福,但这种以退让为基础的牺牲,不仅没有给他人带来幸福,最终连自己也被葬送了。略有不同的是,巴金的大哥李尧枚一九三一年在成都服毒自杀,而小说中的觉新最终以与翠环重组家庭结局。据巴金说,他之所以这样的写觉新,是不忍心接受大哥李尧枚服毒自杀的事实,在内心深处,他希望自己的大哥能有一个较圆满的结局,因此在小说结尾处较勉强的给觉新的生活画上一个所谓的圆圈。

《激流三部曲》所反映的时代及生活和巴金的生活经历是如此的相似,而且作品中的众多人物形象几乎都能在巴金生活中找到原型。这正充分证明了《激流三部曲》的创作是建立在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基础之上的,没有如此真实、丰富、感人的生活经历,相信也不会有如此不朽的《激流三部曲》,因为毕竟创作是来源于生活的,是生活逼使作者去描绘、去创造。

二、二十世纪上半叶社会新思潮特别是无政府主义思想对巴金的影响

作家要创造出文学作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在客观上必须有艺术发现,也就是有素材的积累,在主观上有创作冲动和创作欲望。从前面第一大点的论述中我们知道,巴金自身的生活经历已经满足了客观上有艺术发现也就是有素材积累的条件。那么,巴金主观上的创造冲动和创作欲望又是什么呢?巴金曾说过:“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诉。”(巴金《关于<家>》),这就是巴金创作《激流三部曲》主观上的创作冲动和创作欲望,而这种创作冲动和创作欲望正是根源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社会新思潮特别是无政府主义思想。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各种社会新思潮涌入中国,开始冲向盘根错节的封建老窝的每一个角落。五四运动象一声春雷把巴金从睡梦中惊醒,从北京的《新青年》到成都的《学生潮》,各种新刊物巴金都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种社会思潮只要是新的、进步的他都爱,巴金敞开胸膛尽量吸收。民主与科学就是贯穿于五四各种社会新思潮的主流,而巴金吸收得最多的恰恰也是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在这众多的社会思潮中,对巴金影响较大的应该是无政府主义思想。一次偶然的机会,少年巴金得到了一本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立即他完全的被这本小书征服了,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无政府主义思想。后来,巴金从成都出版的《半月》杂志十四期上,看到了《“适社”的旨趣和大纲》这篇文章。这是重庆一个无政府主义团体的宣言,它提出的宗旨是要研究“适应人类全体生存的要求”,建立一个“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这立即引起巴金的共鸣。之后,他就成了《半月》社的一员,《半月》社的成员在政治上有一个共同的基点,就是倾向无政府共产主义。这时的巴金已经自称是“安那其主义者”,也就是无政府主义者,他和《半月》的同仁组织了一个“均社”,其主要观点是:要建立一个“无强权、无国家无政治、无法律、无武力、无私产,自由生产、自由消费,无宗教、智能均等”的平等、博爱、自由社会。无政府主义就其自身而言,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巴金在接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时候,打开他心灵大门的正是其中的革命民主义的思想成份,起主导作用的也正是这一部分。巴金吸收的无政府主义革命民主成份在其思想中就集中表现为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的仇恨,对一切专制的反对,对民主、自由、平等的追求。因此,在各种社会新思潮特别是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周身热血的青年巴金对封建制度、封建专制以及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憎恶之情,而且也促使巴金对文学的作用产生了一种新的认识。巴金认为:“艺术应当为政治服务,我一直把我的笔当作攻击旧社会、旧制度的武器来使用。假使不是为了向不合理的制度戟,我绝不会写小说……。”(巴金《谈<春>》)。于是巴金拿起文学的笔把他作为利箭向封建专制射去。而《激流三部曲》的总的精神,就是对民主精神的赞颂,对任何形式的专制制度的否定。这支利箭不仅刺中了封建专制的咽喉,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为青年们反封建指明了一些方向。所以说,五四社会新思潮特别是无政府主义思想对巴金的影响也是其创作  《激流三部曲》的基础之一。

巴金认为:生活不足,离开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为写作而写作,缺少非写不可的创作冲动,是产生不出好作品的。(谭兴国《巴金的生平和创作》),《激流三部曲》无疑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应该符合巴金“好作品”的标准,而要成为“好作品”,绝对离不开坚实的创作基础,而生活就是最坚实的创作基础。不管是巴金的生活经历,还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社会新思潮特别是无政府主义社会新思想,这些都属于巴金的生活范围,都是巴金亲身体验到和感受到的。它们使巴金的创作在艺术发现上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并且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和欲望,还影响着巴金创作的艺术构思。

篇5:读巴金激流三部曲之《家》有感

家,是灵魂栖息的港口,是心停泊的港湾,她是我们生活十分熟悉,也是分外温暖的地方。但是读了巴金口中的《家》,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

《家》集中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撕开了在温情关系掩盖下的大家庭的勾心斗角,暴露了所谓“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的荒*无耻,也描写了新思潮所唤醒的一代青年的觉醒和反抗从而宣告了这个封建家庭必然衰败的命运。

《家》书写的是在中国社会剧烈动荡和巨大变革时期一代青年为寻求生存同发展所走过的历程,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代表三种不同的性格,他们出生在高家这个四世同堂,恪守封建道德制度的大家族大公馆中。这个大家庭有四种人给我的印象特深刻,第一种是封建道德的倡议者,代表是老一代的高老太爷,他专制,冷酷,虚伪,对下人不存一点儿任慈,把鸣凤送给已近古稀的冯乐山„第二种是封建大家庭的维护者,如高觉新,我痛恨他的懦弱,却同情他的遭遇,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第三种是封建制度的觉醒者,代表有觉民,觉慧兄弟,他们接受新思潮的教育,向往自由平等,敢于向封建恶势力斗争叫板,积极做时代的开拓者。最后一种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有敢于向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刚烈丫头鸣凤,温顺驯良的梅,还有善良厚道的长孙媳妇孙瑞钰等。

高老太爷一直以一个封建家庭的大家长的姿态而高高在上的,对于封建礼教积极维护,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将鸣凤作为一件礼物送给假道学的冯乐山,虽然鸣凤以死进行了反抗,却没有影响他的计划,第二天又用另一个丫头代替出嫁,让人不得不痛恨其冷血。后面又为觉民定下一门亲,从各个方向施压,以此来逼迫觉民的就范,虽然临死前允许他对自己的婚姻做主,但这也改变不了他曾范罪孽的事实。

觉新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由于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的熏染,他的一生陷入极大的矛盾痛苦当中。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不喜欢逛街却陪太太小姐们买东西,不喜欢打牌却陪老妇人们消磨时光„与表妹梅曾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却由不得他作主,他没有为父亲所做的亲反抗,有的只是默默接受这些为他安排好了的一切,虽然他内心十分痛苦,但不敢说一个“不”字。无奈接受了另一段婚姻,与瑞钰的成亲,似乎填平了他的失意。但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让妻子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到城外去,并要过了桥,这对觉新来说是一个晴天霹雳。但他又顺从的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妻子的生命,而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他郁郁寡欢而死。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痛苦的过着“旧式”的生活。由于家庭的封建,社会的腐败,加上他的懦弱和不反抗,因此也葬送了他们三人的一生幸福。看到这些无一不让人痛心疾首,这吃人的封建礼教啊,怎么可以这样任意践踏平凡人的生活呢?那年轻的生命却做了迷信的陪葬,心顿时疼了起来,这就是觉新委曲求全所换来的吗?其实,觉新心中的苦和痛丝毫不亚于他所爱的及爱他的人,作为一个男人不能保护自己的妻儿,不能爱护自己的弟弟,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死的死,走的走,唯有在夜深人静时一个人舔着伤口,任

忧伤逆流成河,还要在人前忍着悲痛。确保每个人的周全,唯独少了替自己考虑。忍受每个人的遣责,赔着好。觉新活的悲哀并且辛苦,先前也是有着美好理想的,随着封建礼教的侵害,慢慢就变成了封建制度的傀儡,面对现实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任其摆布。

鸣凤是高家买来使唤的一个丫头,一刻都不停的在府里帮忙,只有晚上那一会儿才是属于自己的,当听到要把她送给六十几岁的老头做小老婆时,她哭的撕心裂肺,永远也忘不掉她抱着周氏哭的那个场景,及向三少爷道别的不舍。她虽是个“贱丫头”,她也有尊严 有人格,她宁死也要维护自己的清白,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但又有谁真的在乎她呢?曾经觉慧与她交往的那段往事也真真切切成了往事,一个女佣怎可与高高在上的少爷相提并论呢?这样一个刚烈的女子却换不来统治者的半点同情。正如作者说的: 要为那些无数的牺牲者喊怨,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掉了青春的年华,这样一个正值花季的纯洁少女,就这样以一个宁可投湖自杀也不屈服的形象留在读者的心低!

在高家,接受了新思潮的觉慧显得独树一帜,他同情低层的劳动着(如鸣凤),他向往自由平等,而不像觉新一样对一切都懦弱的顺从,他看情了就社会的黑暗本质,唯有他敢于反抗封建统治者,在那样一个时代,他觉醒了,叛逆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走在了时代的前列,积极做一名开拓者。爽朗的性格使他不像大哥那样矜持,充满矛盾,又不会像梅那样多愁伤感,他向往自主,敢于创新,大胆的争取个性解放,在他的身上我看不到懦弱,胆怯。我佩服他的骨气,陈腐的文化和嘈杂的社会并没有玷污他的思想,吞噬他的良知。觉慧除了恨透这个万恶的旧社会旧体制外,他还恨这个只有旧体制旧制度的大家庭,积极与一切不合理的老封建作斗争,不惜与这个大公馆决裂,最后离家出走,以此来表明他抵抗这个旧社会的决心。老二觉民则不像觉慧那样冲动,有着沉稳的性格,在必要的时候也会积极主动的追求幸福。从这点来说我还是很欣赏他的,如愿以偿牵手了自己的幸福,他也算是高家最幸运的一个了。

小故事大社会,高家也正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而那些高家子弟正代表着社会形形色色的人。例如高家中专横,衰老的腐朽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机构中腐败贪婪的官员,那些官员仗着自己的官职,随意支配别人的人生,在无形中使人们对他产生怨恨,对他也构成了无形的威胁;还有像狡滑贪婪的四老爷般的贪官,他们运用自己的小聪明,毫不顾及的从公家手中“榨钱”;社会上也有像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般的“富二代”,吃喝玩乐样样不差,却不奋斗,守着祖辈的产业,坐吃山空„

篇6:读《遗产》三部曲有感

“只剩下一册了,加油!”我高兴地喊着,这时你肯定要问了:什么东西只剩一册了?你要干什么呢?

原来,我正在攻读《遗产》三部曲呢,这是一部长达240万字的长篇小说!它分为四册,分别是:《伊拉龙》、《长老》、《帝国上》、《帝国下》。我已经看到第四册了呢。这部小说讲了一位农家少年的冒险经历。伊拉龙在斯拜恩打猎时,遇到了一块从天而将的蓝色石头,他十分好奇,便将它带了回来。在一个寂静的夜晚,蓝色石头碎裂了,一条龙从石头内探出头来,伊拉龙命中注定成为一位龙骑士,他给龙取名蓝儿。于是,他和蓝儿、说书人鲁姆开始了一段不一般的冒险旅程„„这部书太精彩了,我被深深的陶醉了。因为它教会我做事情不能冲动,要三思过后再去做,要有决心、智慧。但最重要的还是清楚的思维与逻辑。看完第一章,我便下定决心要看完这部小说,如今我已经看完前三部了。我为自己的“战绩”感到骄傲,可是,当我看到了《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文章时,突然醒悟过来这样囫囵吞枣地看个故事情节是不够的,应该用精读法,我要细细咀嚼书中的优美词句,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于是,我又重新把《遗产》三部曲从头到尾看了几遍。

上一篇: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卫生专题汇报材料下一篇:小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