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安全学习心得

2024-04-16

风险安全学习心得(共8篇)

篇1:风险安全学习心得

安全控制风险学习心得体会 安全控制风险学习心得体会

在2011年年底召开的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铁道部党组作出了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的工作部署。我认为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铁路安全工作,深入推进铁路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也使我更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我本人有以下心得体会:

1、长期以来,铁路高度重视安全基础工作,始终高喊坚持“安全第一”不动摇,但安全基础薄弱的状况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以我所在的货运车间为例,突出表现在:安全管理和现场作业控制较为薄弱;规章制度不够严谨、规范,临时性措施办法多,职工队伍老龄化严重,职工队伍素质能力还有欠缺等等。随着新技术装备大量投入使用,安全基础薄弱所带来的安全风险将更加突出。切实解决安全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已是极为紧迫的工作。因此我认为想要破除铁路安全基础薄弱的“顽疾”,就必须增强安全风险防范意识。部党组在铁路发展的关键时期,适时的引入安全风险管理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风险因素的有效控制,进一步促进干部职工安全意识的提高,进一步促进各项措施的落实,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安全风险。

2、部党组针对铁路安全面临的严峻现实,深刻总结了铁路安全工作规律,提出了牢固树立“三点共识”,把握好“三个重中之重”等一系列安全管理新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安全持续稳定。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是强化铁路运输安全工作的必经之路。安全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以传统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思路,构建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就是要加强对安全风险的全面分析、科学的制定措施,最终实现消除安全风险的目标。我认为安全风险管理能使铁路系统的安全管理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更能提升全

路安全管理的水平。因此,做为一名铁路人,我们应该主动适应新体制、新格局、新变化,增进融入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要在提高自己的同时,还要带领车间的全体同志共同搞安全风险管理工作,通过班组学习会和安全讨论会把“安全风险管理”的理念与安全生产的辩证关系渗透到每一名职工的日常工作中去,确保车间的安全生产。

3、加强自控型班组建设,确保车间安全风险控制。要不断规范、完善班组管理各项制度,做到班组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分工明确、责任具体,形成作业标准、纪律严明、考核严格、设备完好、积极文明的班组,达到安全生产管理的良好氛围。同时强化现场作业安全互控、卡控机制,实现安全持续稳定。各班组、各岗位作业人员严格落实本岗位作业标准的,加强对相关岗位作业安全风险点的互相卡控,及时消除各种安全风险,做到“你的问题我来纠、你的作业我来控、你的漏洞我来补”的良好工作氛围。练就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实做能力,不断提高应急应变处理能力。各班组要按照车站下发的业务学习计划,结合车间的作业特点、人员情况以及季节性特殊要求,加强日常的职工业务培训,通过班前、班后点名会,集中业务学习、职工自学、实做技能演练等形式,不断提高职工的综合业务素质,从而提高岗位安全自控能力。还要加强劳动安全教育。开展经常性的劳动安全观念教育,教育全体干部职工认真遵守各项管理制度,通过最严格的劳动安全管理和考核,形成人人遵守劳动纪律、重视劳动安全的良好氛围。

4、以月度安全考核制度为有效手段,狠抓安全基础管理。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月度安全考核,提高车间的安全风险管理,加强对现场的控制,通过月度安全考核这一有力的管理抓手,激发职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逐步规范各项作业标准,达到对安全关键环节、关键作业、关键人员的有效控制,逐步实现车间消灭违线问题,不断较少严重违章问题的发生。同时加强车间的基础管理及基本规章制度的管理,及时组织职工学习掌握不精、比较生疏的规章制度,提高职工业务素质,同时对发生的违线及严重违章问题,按规定召开专题分析会,深刻查找车间安全风险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及时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简单的整改措施,确保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得到落实。应该不断提高干部职工业务能力,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不断创新、改进工作方法。加强行车、货运之间的联劳协作,加强现场作业控制,加强标准化作业的监控工作,充分发挥“月度安全考核”机制,奖罚分明,严格考核,通过月度安全考核,有效的控制好现场。

2012年的车间的安全生产工作任务艰巨,确保实现安全、稳定、经营和建设目标的责任重大、考验严峻。我们要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提升安全工作水平,为开创运输安全工作新局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篇2:风险安全学习心得

作为一名普通一线员工,更要不断增强安全风险意识、认清岗位安全风险,熟练掌握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和基本要求,自觉把安全“三点共识”、“三个重中之重”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现将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要发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本的前提和基础是确保安全。企业核心是管理,全面推行宣传安全风险管理,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铁路安全工作,深入推进铁路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意义重大。

大力宣传党组提出的“安全生产大如天”、“安全是铁路的‘饭碗工程’”,牢固树立“三点共识”,把握好“三个重中之重”等一系列安全管理新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安全持续稳定。安全风险管理是系统性工程,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路,构建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就是要加强对安全风险的全面分析、科学研判,科学制定管控措施,最终实现消除安全风险的目标。由此而言,安全风险管理是更高层次的安全管理,把握了铁路行业特点,是提升全路安全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

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前提是增强安全风险意识。文化的力量对意识的作用是巨大的。要通过加强安全文化建设,让“安全是铁路工作的生命线,是铁路的‘饭碗工程’,安全不好是最大的失职,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等安全理念,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安全价值观,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

安全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是从源头上化解和降低风险。实现安全风险的预先控制、超前防范,安全基础建设尤其关键。一是明晰和落实安全管理责任;二是全面提升设备质量;三是加强人员管理;四是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

篇3: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安全预算

一、如何看待安全预算

安全预算是各类企事业单位为保护信息资产, 保证自身可持续发展而投入的资金, 是一种预防行为。安全预算多少合适, 是不是投入得太多了?虽然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网络安全事件仍然是呈现递增趋势。从安全预算角度分析原因:一是预算不足;二是预算不到位。

在国外, 安全投入占企业基础建设投入的5%~20%, 这人比例在中国的企事业中却很少超过2%。从风险的角度看, 就是要平衡成本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用一百万美金保护三十万的资产, 显然是不可接受的, 但是如果资产的价值超过了一千万美金, 产生的效益就显而易见, 目前用一个量化的方法来计算信息化建设对于战略发展的贡献确实比较难。一年下来, 并没有发生重大的信息安全事件, 年初的安全预算可能就会被质疑投入太多了;如果发生了不可接受的安全事件, 那就成了预算部门的责任。安全预算到底够不够?我们可以通过宏观的情况来分析一下风险与成本的关系, 每年全球因安全问题导致的网络损失已经可以用万亿美元的数量级来计算, 我国也有数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然而安全方面的投入却不超过几十亿美元。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整体信息化建设, 安全预算不足。

一个单位在安全方面投入了很多, 但是仍然发生“不可接受的”信息安全事故。信息安全理论中有名的木桶理论, 很好的解释了这种现象。如很多企业每年在安全产品上投入大量资金, 但是却不关注内部人员的考察、安全产品有效性的审核等安全要素, 缺乏系统的、科学的管理体系支持, 都是导致这种结果产生的原因。

二、科学制定安全预算

信息安全的预算如何制定?其实要解决的就是预算多少和怎么用的问题。说安全预算难做, 一是因为信息安全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 例如:人员安全、物力安全、访问控制、符合法律法规等等。二是很难依据某种科学的量化的输入得出具体的预算费用。安全预算是否合理, 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是否“平衡”了成本与风险的关系; (2) 是否真正用于降低或者消除信息安全风险, 而不是引入了新的不可接受风险; (3) 被关注的风险是否具有较高的优先等级。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恰恰解决了以上问题, 通过制定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程序, 对那些起到关键作用的信息和信息资产进行评估, 得出面临的风险, 然后针对不同风险制定相应的处理计划, 提出所需要的资源, 从而利用风险评估辅助安全预算的制定。

三、风险评估过程

目前国际和国内都有一些比较成熟的风险评估标准及指南, 通常包括下述几个过程: (1) 确定评估的范围、目的、评估组、评估方法等; (2) 识别评估范围内的信息资产; (3) 识别对于这些资产的威胁; (4) 识别可能利用这些威胁的薄弱点; (5) 识别信息资产的损失给单位带来的影响; (6) 识别威胁时间发生的可能性; (7) 根据“影响”及“可能性”计算风险; (8) 确定风险等级及可接受风险的等级。

风险评估过程中, 应该考虑那些应该输出的必要信息、表示方式等问题。例如, 风险评估的方法, 如果采用简单的评估方法, 其输出的结果往往不够细致, 进而不能很好的辅助制定预算的决策过程。从整个评估的过程看, 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科学选择风险评估人员。风险评估过程中, 通常需要来自业务部门和技术部门及管理层的人员共同组成风险评估小组。考虑到风险评估的结果需要为制定安全预算提供信息输入, 那么在整个风险评估的过程中, 都应该考虑到对制定预算起到关键作用的管理层人员的加入。 (2) 准确采取风险评估方法。风险评估通常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量化一些关键指标, 作为风险评估过程中各个因素评价的判定准则。这样的准则更有利于关注风险与控制成本之间的关系, 也更利于各部门横向沟通, 及与管理层的纵向沟通。 (3) 查找导致风险的威胁及薄弱点。在进行风险评估时, 应该系统地考虑来自各个方面的威胁。目前, 仍然有很多人对于风险评估的理解还停留在“技术关注”的层面, 这样的风险评估显然是不够的。 (4) 选择适当的控制措施。针对风险评估所产生的不可接受风险, 应该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对风险进行处理。风险的处理方式通常包括:降低风险、转移风险、避免风险、接受风险。同一风险的处理方式可能不同, 同样的处理方式所采取的控制措施也可能不同。所以就应该考虑来自管理和技术两方面的控制措施。而这样的控制措施并非一定要将风险完全规避, 而是要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另外控制措施的选择也要考虑到成本的问题, 任何单位不需要部署所有的安全产品, 也没有必要追求风险最小化。

篇4:如何学习风险控制目标和风险分析

关键词:如何;学习;风险;风险识别;控制目标;分析

风险评估,是指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同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要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形成风险管理的依据。

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是组织确定信息安全要求的途径之一,属于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策划的过程。通过风险评估识别企业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并确定风险控制的优先等级,从而对其实施有效控制,将风险控制在企业的可承受范围之内。

风险评估是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来进行的,风险评估遵循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的程序进行,按照这个程序的要求,我们拟对风险控制目标和风险分析进行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第二十条明确地指出:“企业应当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目标设定是进行其他程序的前提。在管理当局识别和分析风险并采取行动来管理风险之前,首先必须要有目标。目标是有层级的,可以分为具体目标和战略目标。

一、具体目标

1.财务报告目标

一份可靠的财务报告为管理者提供适合既定目标的准确而完整的信息。它支持管理者的决策并对主体活动进行监控,包括生产质量、员工与客户满意度结果、市场营销计划的成果等等。其中对外的报告还涉及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管理当局的讨论和分析以及向监督机构提交的报告等。

2.经营目标

经营目标与企业经营的有效性相关,设立经营目标的目的在于推动主体实现最终目标的过程中提高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经营目标需要反映主体所处的特定的经营、行业和经济环境。

3.合规性目标

法律和法规确定了最低的行为准则,企业从事活动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同时企业的合规记录可能会对它在市场和社会上的声誉产生极大的正面或负面影响。

4.资产安全性目标

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要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资产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而内部控制恰恰就是维护资产的安全性,使之各项活动顺利的开展。

恰当的目标设定过程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尽管目标为企业从事活动提供了可计量的标准,但是它们的重要性和优先程度各不相同。所以,企业应该合理保证实现特定的目标。应当确保战略目标、具体目标和企业的风险容量相一致,不合适的目标会使企业承受太多不必要的风险,或者风险过大影响到了企业的经营状况。

二、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明确了企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管理当局设定战略目标,进行战略规划,并为组织确定具体目标。尽管一个企业战略目标一般是稳定的,但是它的具体目标却是动态的。具体目标应随着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变化重新调整,以便和战略目标相协调。作为高层次的目标,战略目标反映了管理当局就企业如何努力创造价值所做出的选择。在考虑备选战略目标时,管理当局要识别与一系列战略选择相关联的风险,并考虑它们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企业希望以最小的风险管理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里的成本是指企业各项资源的投入,包括了人、财、物以及放弃收益的机会成本。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识别是指识别所有可能对组织产生负面影响的损失风险,即找出影响预期目标实现的主要风险。这项工作要从风险产生的原因入手,通过各种识别工具和方法来发现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即辨识风险,然后建立详细的风险清单,进行风险分析。识别过程包括两个阶段:首先是风险的辨识,即感知风险,找出各种风险及其存在之处;其次是对风险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引起风险的各种原因和可能的结果。风险识别的主要目的不仅要帮助企业认识和发现风险,还要为企业提供如何管理风险的思路。只有充分地识别风险,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

风险识别一方面可以通过感性认识和历史经验来判断,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各种客观的资料和风险事故的记录来分析,归纳和整理,以及必要的专家访问,从而找出各种明显和潜在的风险及其损失规律.风险具有可变性,因而风险识别是一项持续性和系统性的工作,要求风险管理者密切注意原有风险的变化,并随时发现新的风险。因此在风险识别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系统性、连续性和全面性的原则。系统性是指企业的不同部门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不同风险也有这样那样的联系。识别风险需要系统分析这些内在的联系,科学把握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发现真正潜在的重大风险。连续性是因为万事万物总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事物在变,风险的质和量也在变,还有可能出现以前没有的风险。如果不是连续性的工作,就很难发现经济单位面临的潜在风险。全面性是指企业要尽可能对各个部门、各个重要环节或各个重要阶段进行识别和检测风险,不要放过任何可能存在的重大隐患。

为了系统、全面地认识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人们一直在研究和探索风险识别的方法。先介绍一种基本的风险识别方法——风险清单。

风险清单是指由一些专业人员设计好风险标准的表格或者问卷,上面全面地罗列了一个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这些清单试图将所有可能的损失全部包括在其中,通过回答这些问题,风险管理者逐渐构建出本公司的风险框架。其优点是经济方便,适合新公司,扔次构建风险管理制度的公司或缺乏专业风险管理人员的公司使用,帮助他们识别最基本的风险,降低忽略重要风险源的可能性。其局限表现在:第一,因为这些清单是标准化的,适合于所有企业,所以针对性差,可能一些特殊风险没有涵盖其中;第二,这些清单是基于传统风险管理阶段设计出来的,不涉及投机风险,所以清单中也就没有关于投机风险的项目。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具体的环境和风险的特点,有许多可以选择的方法。

参考文献:

篇5:风险安全学习心得

企业风险管理学习心得篇一

错过了企业风险管理培训这一课很是遗憾,不过我想通过课后对讲义的认真研读和对相关知识的查阅,也能弥补一些缺憾吧。当今社会是个讯息万变的社会,充满了激烈的竞争,这其中既有高额利润的诱惑,也深藏着各种风险的陷阱。因此各企业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时,也面临着如何将风险最小化的挑战。因此我想能及时学习一些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并了解这方面的一些案例,既有益又很必要!

企业风险管理是指企业为了长远发展,达到经营管理的预期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制度或程序能够得以实现,在企业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方法和程序,其目的在于防止目标的偏离或降低风险管理成本。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看似比较简短,但内容却很丰富。每个企业在经营中都有可能性发生风险,但如何化解和减少风险是企业经营者必须进行研究的,企业的风险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企业家的头脑中首先要明确有哪几种风险,然后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只有加强风险意识,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科学的决策,建立起相应的制度才能避免风险的发生。从目前市场环境来看大致有七种风险,相应采取的措施有:

第一为投资风险。它是指因投资不当造成投产企业经营的效益不好,投资资本下跌。企业对此应采取:在项目投资前,一定要各职能部门和项目评审组一起进行严格的、科学的审查和论证,不能盲目运作。对外资项目更不能作风险承诺,也不能作差额担保和许诺固定回报率。

第二为经济合同风险。它是指企业在履行经济合同过程中,对方违反合同规定或遇到不可抗力影响,造成本企业的经济损失。因此,企业在进行经营和产品合同签订后的履约及赔偿责任问题。合同签订后还应密切注视其执行情况,要有远见地处理随时发生的变化。

第三为产品市场风险。它是指因市场变化、产品滞销等原因导致跌价或不能及时卖出自己的产品。产生市场风险的原因有三个:(1)市场销售不景气,包括市场疲软和产品产销不对路;(2)商品更新换代快,新产品不能及时投放市场;(3)国外进口产品挤占国内市场。企业管理读书笔记 第四为存货风险。它是指因价格变动或过时、自然损耗等损失引起存货价值减少。这时企业应马上清理存货,生产时要控制投入、控制采购、按时产出,加强保管。有些观念保守的企业担心存货贬值,怕影响当前效益,长期不处理,结果造成产品积压,损失越来越大。

第五为债务风险。它是指企业举债不当或举债后资金使用不当致使企业遭受损失。为了避免企业资产负债,企业应控制负债比率。许多企业因股东投资强度不够,便以举债扩大生产经营或盲目扩大征税,结果提高资产负债率,造成资金周转不灵,还会影响正常地还本付息。最有可能导致企业资不抵债而破产。

第六为担保风险。它是指为其他企业的贷款提供担保,最后因其他企业无力还款而代其偿还债务。企业应谨慎办理担保业务,严格审批手续,一定要完善反担保手续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第七为汇率风险。它是指企业在经营进出口及其他对外经济活动时,因本国与外国汇率变动,使企业在兑换过程中遭受的损失。企业平时就要随时注意其外币债务。密切注视各种货币的汇率变化,以便采取相应措施。特别是在银行有外币贷款的企业更应如此。

当然我们身处物流企业,又有其特殊性。在讲义中也具体陈述了物流企业常见的风险及规避法,如跟我们工作很贴近的操作风险,收款、结算风险,而且还用华运真实经营中的风险案例为我们每一个华运人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要像温室中的花朵,无忧无虑,也不要做温水中的那只青蛙,悠然自得,因为这些“无忧无虑”和“悠然自得”的背后必然隐藏着一些无形的隐患。我想作为企业的一份子,在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的同时,更要对企业风险时刻保持一颗警觉的心!

企业风险管理学习心得篇二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是在1992年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基础上发布的,是国际多个组织共同协作完成的,该框架整合了各种内部控制的概念和定义。它既是对《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超越,也标志着内部控制的转型,在内涵界定、目标体系、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了扩展和延伸。诠释了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精髓,已然成为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权威框架。现将自己觉得该框架比较关键的内容进行大致地提炼,供大家参考。

一、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位

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企业丑闻和失败事件的发生,使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一个提供关键原则和概念、共同的语言以及明晰的方向和指南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需要变得尤为迫切。《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不仅提供了关键的原则,还拓展了内部控制框架,关注于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宽泛的领域。

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COSO在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中重点强调了7个属性和理念:1、一个过程,它持续地流动于主体之内;2、由组织中各个层级的人员实施;3、应用于战略制订;4、贯穿于企业,在各个层级和单元应用,还包括采取主体层级的风险组合观;5、旨在识别一旦发生将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并把风险控制在风险容量以内;6、能够向一个主体的管理当局和董事会提供合理保证;7、力求实现一个或多个不同类型但相互交叉的目标。

COSO认为《企业风险管理》应发挥如下作用:1、协调风险容量(risk appetite)与战略——管理当局在评价备选的战略、设定相关目标和建立相关风险的管理机制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所在主体的风险容量;2、增进风险应对决策——企业风险管理为识别和在备选的风险应对——风险回避、降低、分担和承受——之间进行选择提供了严密性;3、抑减经营意外和损失——主体识别潜在事项和实施应对的能力得以增强,抑减了意外情况以及由此带来的成本或损失;4、识别和管理多重的和贯穿于企业的风险——每一家企业都面临影响组织的不同部分的一系列风险,企业风险管理有助于有效地应对交互影响,以及整合式地应对多重风险;5、抓住机会——通过考虑全面范围内的潜在事项,促使管理当局识别并积极地实现机会;6改善资本调配——获取强有力的风险信息,使得管理当局能够有效地评估总体资本需求,并改进资本配置。企业风险管理所固有的这些能力帮助管理当局实现所在主体的业绩和赢利目标,防止资源损失。企业风险管理有助于确保有效的报告以及符合法律和法规,还有助于避免对主体声誉的损害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总之,企业风险管理不仅帮助一个主体到达期望的目的地,还有助于避开前进途中的隐患和意外。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力求实现主体的以下四种类型的目标:1、战略(strategic)目标——高层次目标,与使命相关联并支撑其使命;2、经营(operations)目标——有效和高效率地利用其资源;3、报告(reporting)目标——报告的可靠性;4、合规(compliance)目标——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

对于目标的实现,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一样只能提供合理保证,而且对于不同的目标所提供合理保证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对于合规目标和报告目标而言,因为有关报告的可靠性和符合法律、法规的目标在主体的控制范围之内,所以可以期望企业风险管理为实现这些目标提供合理保证。但是,对于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而言,由于这些目标的实现还取决于一些不在主体控制范围之内的外部事项,所以,企业风险管理可以提供合理地保证的是对目标的实现过程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既管理当局和起监督作用的董事会及时地了解主体朝着实现目标前进的程度。

三、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构成为了保证风险管理目标的完成,《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提出了企业构成全面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它们源于管理当局经营企业的方式,并与管理过程整合在一起,是八个互相关联体。其中,内部环境是全面风险管理其它构成要素的基础,影响战略和目标的制定、经营活动的组织、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采取的行动,进而影响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系统、监督活动的设计和职能。而内部环境本身由众多要素组成,包括企业的价值观、管理当局经营风格、权利与责任的分配和员工的发展和任职能力。董事会是内部环境中的关键因素,他们不仅提供合理的建议、忠告和指导,而且要对管理当局进行监督和制衡。管理当局的态度和经营风格会影响到企业的风险偏好。目标设定主要包括长期战略目标、短期经营目标、有效报告目标和法律法规遵循目标的设定,其中,长期战略目标与高层目标相关,与企业任务和愿景一致并提供支持,短期经营目标与企业经营的效率性和效果性相关,包括业绩、盈利目标以及保障资源,有效报告目标与企业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性相关,包括对内和对外报告,涉及财务或非财务信息,法律法规遵循目标则与企业遵守使用的法律和法规相关。事项识别是指管理当局识别对主体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包括外部和内部因素,即确定潜在事项是机会还是风险。风险评估是评估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或风险价值等,有定性与定量两种方法,定性方法包括问卷调查、集体讨论、专家咨询、政策分析、行业标杆比较、管理层访谈和调查研究等,定量方法包括统计推论(如集中趋势法)、计算机模拟(如蒙特卡罗分析法)、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事件树分析等,COSO建议将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相结合。风险应对的部分则要求管理当局在风险容忍度和成本-收益原则下确定风险应对方案并考虑其对事项的可能性和效果的影响,然后设计、确定和实施选择的应对方案。风险应对措施通常包括风险回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担四种。相信大家对这四种措施都已有一定了解,在此就不再赘述了。控制活动通常包含两个要素:确定应做什么的政策和有效地实施政策的程序,也可以分为预防性控制、检查性控制、纠正性控制和补偿性控制等类型。信息和沟通的部分提倡的是:企业必须有效识别、收集来源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经营信息,并以适当的方式与相关利益者进行有效沟通。监控则是一个对风险要素当前功能及其业绩质量进行评估的过程,通常通过两种方法进行:通过持续的活动或者个别评价。持续监控建立在企业日常重复发生的业务活动和风险管理活动之上,个别评价则是在事后进行的,可以作为对持续监控的补充。

在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中,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主体层级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图中,垂直方向的列表示企业的四类目标—战略、经营、报告和合规,水平列表示构成全面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立方体的第三维则表示企业和它的组织单位—子公司、业务单元、分部和主题层次。《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是一个框架性的东西,可以适用于各类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而不仅仅针对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相对于巴塞尔资本协议来说,无明显的行业区分,针对性相对较弱。

四、企业风险管理的职能与责任

企业风险管理由诸多方面实施,每一方面都有重要的职责。一个组织中的每个人都对企业风险管理负有一定的责任。首席执行官负有最终的责任,并且应该假设其拥有所有权。其他管理人员支持风险管理理念,促使符合其风险容量,并且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根据风险容限去管理风险。董事会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外部方面经常提供对实现企业风险管理有用的信息,但是他们对主体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并不承担责任。

五、启示

做为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风险管理人员,搞好风险管理应当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三个方向。

一是掌握风险管理理论知识。没有高学识,不能站在理论高处,就不能知道什么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所在。不曾上高楼,何曾见万家灯火。做风险管理不能局限于狭义的风险管理概念,还要尽量将相关理论打通来理解,比如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COSO体系与巴赛尔协议体系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二是服务于公司业务运作和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什么,风险管理是服务于企业发展目标的,是企业整体目标的一部分,是为了业务更好地运作的。那么风险管理人员对于业务的理解和熟悉程度也极大程度地影响到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风险管理人员要与业务条线的前台人员保持密切的沟通联系,要取得相互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如果时时能以业务人员的眼光去理解业务,来对待业务发展的需求,对我们的风险管理有很大的修正空间。

三是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对业务运作有了相当的理解,但具体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风险管理人员在工作流程的掌握和数据处理的能力比如准确性和效率性方面,也要不断追求改进和提高的。在工作时,我们要反复询问自己,我们所采取的管理方法是不是完善的,所运用的工具是不是适当的,对于业务风险的判别和评估是不是切合实际的。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就不要轻下结论或提出控制,要不断地研究和改进我们的方法和工具。

简言之,在实施风险管理时,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和公司战略,并考虑其管理基础,制定出适合企业需要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并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修正公司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使其充分发挥规范企业管理的作用,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企业风险管理学习心得篇三

企业改制既是产权关系的变化,也是职工利益的调整。改制过程中,员工队伍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诸多改制企业的实践证明,改制一旦触及到一部分员工的利益,如果不及时做好思想工作,就可能引发矛盾,甚至酿成集体上访事件,这里既有利益调整产生的情绪波动,也有思想工作不力导致的人为后果。从一些改制企业出现的情况看,我们应着重注意改变以下几种现象:一是采取传统方法“硬扳弓”。有些企业管理人员习惯用生产管理方式抓改制,在职工思想不统一、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仓促上马,草率从事。没有把思想工作渗透到改制程序,硬性切入,强制推行。结果改制煮成“夹生饭”,员工不像服从生产管理那样俯首贴耳,而是一反常态,对改制产生抵触情绪。采取这种办法抓改制,多半事与愿违。二是运用生硬形式“走过潮。思想工作这个法宝在很多企业丢弃多年、有些改制人员急用先学,使用起来不免生硬,不能得心应手。很多场合,话说不到群众心上,事办不到关节点上,宣传教育只是照搬照套走过常在方案制定、员工分流等重要环节上,思想工作成了写在纸上的摆设。不少员工对改制方案不清楚,对改制政策不理解,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在改制成本不足的企业,做不好职工思想工作,就等于改制告吹。三是实施愚民政策“飞过海”。一部分企业改制操作者就是原企业负责人,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敢做职工思想工作。有的是任职期间不干净,担心员工揭老底;有的企图通过改制接管企业,资产债务情况不如实公布;有的与资产购买方暗中串通,采取欺瞒手段,中饱私囊。该通过的程序不通过,该公开的情况不公开,躲躲闪闪,包包藏藏,妄图瞒天过海,结果使改制半途而废;有的是改制已经结束,由于问题暴露,后又推倒重来。从上述企业的改制实践中得出的教训就是:企业越是进入改制的攻坚阶段,越是离不开过细的思想工作。做好企业改制过程中的思想工作,不仅是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企业改制规范运作的实际需要。改制愈向纵深发展,思想工作的重要作用就愈加显现。改制时期的员工思想工作,与平时工作有所不同,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因此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我认为应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三公”原则。“公开、公平、公正”是企业改制的基本原则,也是做好职工思想工作的基础条件。“三公”的重点是抓好“公开”,着力在“公开”上形成硬制度。一是公开内容具体。根据企业的改制形式,确定不同形式需要公开的内容。包括清产核资、资产评估、资产处置、人员分流方案等情况。二是公开范围明确。根据不同情况明确不同的公开范围,这个度必须把握好。有的情况应该向职工代表公开,如改制初步方案等,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有的情况应该向全体员工公开,如资产、债务、人员情况,改制程序和改制政策等,让他们拥有知情权、监督权;有的情况应该向社会公开,如企业资产状况、出售意向等,让社会法人、自然人参与竞标,实行阳光操作。三是公开形式规范。公开形式很多,包括召开会议,张贴公告,通过电视、报刊、局域网等媒体公开。坚持“三公”原则,提高工作透明度,引导员工能够立足企业现状实事求是思考自身利益,自觉做到上下一心,同心同德,共渡难关。

二、切准思想脉搏。思想工作不是空洞无物的理论说教,不是没有边际的夸夸其谈,徒托空言不能收到任何效果。思想工作只有切准思想脉搏,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一要变换角度,换位思考。有的同志做思想工作,磨破嘴皮,苦口婆心,总不能引起职工共鸣,很大程度是说话办事的立足点都是把自己放在员工的对立面上。企业改制思想工作的立足点,一定要放在政府、企业、职工三者利益统一的角度上,困难企业更需要强调维护员工利益,把应该解决的问题解决好。在这个基础上,说话办事就能与员工思想合拍。二要深入实际,摸准动态。企业改制要经历若干过程,每推进一步,员工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只有深入基层,广泛接触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意见要求,掌握他们的实际心态,使思想工作更加贴近实际。三要多方兼顾,综合平衡。企业改制带来的利益调整是多层面的,干部与职工、老职工与新职工、在职人员与离退休人员,其想法各各不同。思想工作不能笼而统之,应当因人而异,及时把握各个层面的思想情况,从中找出特殊性和同一性,这样才能真正切准思想脉博,形成兼顾各方利益,公正合理的操作方案。

三、把握重点环节。改制期间,员工思想往往复杂多变,思想工作抓不住重点,往往得不偿失。一要抓重点问题。整个改制过程,员工最关心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债务问题、“三金”问题和补偿金问题,思想工作一定要敢于面对这些问题,这方面思想工作做好了,其他工作就会水到渠成。二要抓重点阶段。思想工作不像生产经营,不可能每时每刻

篇6:廉政风险学习心得

在全国两会前夕,中共中央颁布了新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指示精神,我镇组织全体党员领导干部认真学习、讨论,掀起了学习《廉政准则》的高潮。综观《廉政准则》,它从8个方面对领导干部的工作、生活、家庭、作风以及干部任用进行了严格要求,同时又把这8个方面进行了细化,分为52个不准。这52个不准成为我局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最高要求,成为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基本准则。我们要对照《廉政准则》自觉执行,重在落实。

一、认真学习,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去年初,我镇就按照上级指示精神,认真开展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成立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局下属各单位认真落实好学习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从学习中提高自己的道德观念和政治素质,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建设领域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必须对照《廉政准则》要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时刻想到“未伸手,伸手必被捉”的警言。我做为建设系统的一名普通党员,更要自觉执行《廉政准则》的内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要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教育,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坚决杜绝吃、拿、卡、要这种歪风邪气和为己谋利的不正之风,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无悔于党和组织对我们的培养,才真正筑牢拒腐防变这条思想道德防线。

二、切实加强批评和自我批评,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以往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多少贪官都是从建设领域落马的,他们的贪污受贿就是没有把握住拒腐防变这条思想道德准线,没有时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条警钟常鸣的思想教育,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把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当作力所应当的事,结果触犯了国家法律法规。因此,我们在学习贯彻《廉政准则》时,要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认真接受社会各界的批评教育,特别要加强社会监督的力量,邀请社会监督员对我们日常工作、生活进行批评指导,对照“52个不准”的要求,认真做好自我批评思想教育,坚持从工作大局出发,秉公办事,公私分明,领导干部要切实做到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始终把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这条高压线挂在心上,坚持中华民族“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使我们的建设事业永远健康发展。

三是要切实加强法制建设。学习贯彻《廉政准则》,贵在落实,关键要以法制建设为切入点,只有法制意识增强了,才能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时刻对照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没有与“52个不准”存在不相符的地方,有没有把“52个不准”当作自己的法制准线,作为一名党培养的领导干部,在自己的生活、社交圈里,有没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有没有带头开展法制教育活动,有没有认真执行党内外社会监督,把法制这条准绳作为自己公与私的警戒线,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管住自己的手和脚,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以普通人的思想心态对待自己的名和利,把握住《廉政准则》这条基本准绳,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坚持做到无论任何时候都是遵纪

篇7:银行风险合规学习心得

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不仅源于不断创新的思维思路,也必须建立在一整套良好的监管制度及金融机构、金融从业者合法合规的文化基础上。如果金融从业者脱离规章制度自行其是,偶尔或常常做着与岗位要求,与法律法规不相称或者完成对立的行为,那么轻则自身须受处分,重则给社会金融资源造成巨大损失,从国内外频发的金融大案要案我们可以看出,鉴于金融业在现代经济中的中枢地位,金融从业者的行为应该而且必须受到限制和规范。

针对金融业对违规处理办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和落实:

首先,思想上须高度重视。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违规处理办法出台的背景和意义,尤其应联系银行业历史以来的业务及实际案件。某国有行内部员工私自挪用金库5000万元的案件为何能够发生,就在于当时起内部惩戒机制不够完善,不足以对心存侥幸的潜在犯罪分子起到震慑作用,另外,还在于其遵章守纪的企业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在每个工作日,我们都在进行着业务操作与管理,我们应该习惯性地去思考我们正在进行的操作或管理是否合规合法,是否还存在可以完善的地方,对照违规处理办法上规定的“红线”行为,我们必须避免,这不单是对交通银行负责,也是为自己负责。思想决定行为和习惯,让每个员工在思想上能够引起高度的重视,合规理念一定会深入人心。

其次,结合岗位要求,认真落实有关规章制度,使思想不“越位”,行为不“越线”。违规处理办法中规定的违规行为,实际上都与我行的具体规章制度相联系。如在信贷管理方面,我们规定了客户的准入条件,放款条件等,这些条件都是前置性的,必须在具体行为实施前满足,很显然,如果具体经办人员忽视前置条件或者甚至与客户串通提供虚假证明材料,就是违规行为。因此,确保行为不违规,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违规处理办法,更为基础的在于我行必须坚持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及交通银行的规章制度,按规章办事。

篇8:麻醉风险与安全

1 麻醉风险

提到安全就不得不提麻醉所面临的风险。麻醉风险指麻醉过程中患者生理功能出现异常, 出现生命体征的不稳定, 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 可能造成功能障碍、重大并发症、残废甚至死亡。

1.1 麻醉风险种类

(1) 重大并发症:威胁生命的重大并发症 (心衰、心梗、肺水肿、肺炎、昏迷、瘫痪等) , 约占0.7‰。 (2) 麻醉致残及器官功能障碍:无论国内或国外, 均无统计。 (3) 麻醉死亡:目前对麻醉风险尚缺乏总体性的准确统计, 仅对麻醉死亡有大体估计。美国 (1969年至1983年) 的麻醉死亡率为1.7∶10000, 英国 (80年代) 麻醉死亡率为1∶10000, 法国 (1977年至1982年) 麻醉死亡率为1∶13207, 澳大利亚 (1970年) 为1∶10250, (1994年) 麻醉死亡率为1.17∶10000。迄今为止, 我国尚无全国性的麻醉死亡率统计。上海地区 (1984年至1988年) 为1~1.5∶10000, 武汉 (1955年至1978年) 为4∶10000, 沈阳 (1958年至1982年) 为6∶10000。

1.2 麻醉风险原因分析

(1) 病人的因素: (1) 身体状况。病人的身体状况在麻醉死亡中占重要地位, 对评估麻醉风险意义重大。因此, 麻醉医生要根据病人身体状况进行麻醉手术。 (2) 疾病。有些病人本身就有心衰、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内稳态失衡、动脉瘤、脑疝等疾病, 这些疾病会增加麻醉风险, 尤以心血管疾病为多, 心肌梗死是围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引起心肌梗死的疾病是冠心病。既往研究表明, 有心肌梗死史者行非心脏手术的再心梗率为5%, 在心梗后3个月内手术的再心梗率为15%~30%, 而心梗后3~6个月手术的再心梗率为10%~15%。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CABG) 者, 术后心梗率为4%。而在CABG术后行其他非心脏手术者, 心梗率则显著降低。产科病人的麻醉死亡率亦高, 据美国1974年至1978年统计, 产妇死亡率为15.3∶100000, 1980年至1985年的死亡率略有下降 (14.1∶100000) 。 (3) 年龄。例如小儿机体尚未发育成熟、器官功能不全, 对麻醉的耐受性弱于成人, 麻醉死亡率常高于成人。老年人的器官功能已衰退, 其贮备与代偿能力降低, 且并存疾病较多, 故麻醉风险也要高于成年人。 (2) 麻醉因素: (1) 术前准备不足。未全面了解患者病史, 在未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手术, 或术中风险末考虑相应对策。 (2) 麻醉选择不当。包括麻醉方法和药物选择。如对休克病人采用硬膜外麻醉, 气道阻塞者未作气管插管而行全麻等。 (3) 操作疏忽。如臂丛神经阻滞或锁骨下静脉穿刺致气胸或气栓, 气管插管误入食道等。 (4) 实施者自身问题。一些麻醉人员综合水平低, 安全意识差, 存在侥幸心理等。手术过程中病人出现异常, 麻醉师不在岗, 延误抢救时机, 术前没有认真检查麻醉机及其管路, 致使术中出现麻醉机械故障, 错用药物等。 (5) 难以避免的因素。恶性高热, 药物过敏, 心血管意外等。 (3) 手术因素: (1) 环境因素。通风不良, 声音嘈杂、谈论无关问题导致精力心散等。 (2) 缺少监测。手术室内缺少或没有按规定应用血压计、心电图机、脉博氧饱度监测仪等检测仪器导致不能及时发现患者异常并处理。

2 避免风险的措施

2.1 避免麻醉风险发生的措施

据统计, 在麻醉事故中约70%系人为因素和机械故障等所致。其中至少有50%是可以预防的。其措施包括: (1) 加强术前准备。业已证明, 术前准备充分可显著降低死亡率。术前准备的总要求是尽量使病人的异常状态达安全范围。具体要求如下: (1)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6个月内不施行手术;心力衰竭病人, 最好在心力衰竭控制3~4周后再施行手术。 (2) 有心律失常者, 根据不同原因区别对待, 对偶发室性期前收缩, 一般无需特别处理。 (3) 长期使用低盐饮食和利尿药物、水和电解质失调的病人, 手术前需纠正。 (4) 贫血病人携氧能力差, 手术前可少量多次输血矫正。

2.2 要有责任心

麻醉医生应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一切工作以病人安全为出发点。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操作。确保手术顺利完成。

2.3 技术水平过关

麻醉医生自身水平和手术是否成功有重要联系, 因此, 手术中的麻醉医生应受过系统的培训并且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手术过程中不能擅自离岗, 病重患者可指派2名以上麻醉医生以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和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盛卓人.实用临床麻醉学[M].第3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428.

[2]谢荣.麻醉学[M].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61.

上一篇:李坤汪小丽婚礼主持词下一篇: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书面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