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消费者权力的保护

2024-05-14

浅谈消费者权力的保护(共8篇)

篇1:浅谈消费者权力的保护

浅谈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在课外研学讲座中,任教授用形象的语言,生动的例子给大家讲述了一些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知识。并在最后提出了一些关于通过法律途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方法。虽然这些途径对大多数消费者都适用,然而我们也不得不考虑一些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保护。

一农村消费者维权现状及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三农”政策的实施,农村的消费现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农村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意识仍不容乐观。

在大多数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民不得不做出低质的消费选择,从而将对商品的选择限定在最狭窄的范围内。同时在自己的权益受损时,更倾向于息事宁人,打掉牙往肚里吞,而不是积极寻求相关部门的帮助;尤其对一些老年消费者,选购商品往往只注重价格,而不太注重质量,为了节俭,食用不安全、不卫生的食品,致使最后身体受到损害。

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首先,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长期以来一直对农民起到潜意识的影响,“熟人拉不下面子,小来小去的事不愿意找麻烦,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打官司’”,“我们也打不起官司,碰到有毛病的自认倒霉了”也许这些就是对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的写照。

其次,文化素质的制约.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商品知识匮 乏,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较差,有的甚至连基本的商品知识都不了解,更不要说对商品的鉴别能力了.绝大多数农村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没有索取相关证据(票据、信誉卡等)的习惯,当自身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提供有效的证据,给解决纠纷带来一定的困难。

再者,救济途径狭窄,维权成本过高,使农民消费维权望而却步.壹是农村消费者居住分散,距购买商品的经营地和能够解决纠纷的部门路途遥远,而大多数纠纷并非壹次就能解决,花费很大的精力,有的甚至要用高于商品价值幾倍的成本才能解决,使得消费者认为得不偿失.因此只有采取自认倒霉的态度,不了了之.贰是在解决消费纠纷,维护消费者权益工作中各级消费者协会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成为

主力军,但是不可能包打天下,而在解决消费纠纷的伍种途径中采取和解、仲裁、申诉、诉讼方式的少之又少,原因是程序复杂,成本太大,不到万不得以不愿采取消协调解以外的其他方式,造成维权途径不畅.最后,上级部门的关注较少。目前对农村和农民的关注主要是集中在经济方 面,比如说“五保”,最低生活保障,家电下乡,灾害补助之类的,但是对农民法律权利的关注少之又少,其中主要的侧重点又在于农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利以及农民工在城市的权利保护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农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现代化和商品化。在生存需求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之后,必须要做的是逐步保障其他需求,从而促进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

二如何改变农村消费者维权现状

首先应加强宣传,强化引导,增强农村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上级部门应该进一步深入广大农村,开展多形式的普法宣传,搞好消费警示、现场进行消费维权咨询和识假辨假知识宣传,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广大农村消费者自觉养成在购物时索要发票或购物证明、查验经营者的有关进货证明资料和查验商品标识是否齐全等习惯。逐步提高广大农村消费者和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能够自觉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学会保护自己。

相关部门应当加大监管,执法维权。工商行政管理等行政执法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农村市场监管执法力度,积极建立完善商品质量市场准入、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检查、不合格商品退市等工作机制,前移监管关口,在各类市场经营业户中建立完善进货查验、索证、索票、重点商品备案等管理制度。

另外,当前,许多造假者将造假地点选择在一些偏僻的乡村,广大农村地域广阔,行政执法机关市场监管力量相对薄弱,假冒伪劣商品出现的比率比较高,消费者的鉴别能力有限,所以,在消费领域出现问题给政府和有关行政机关造成被动,因此,应由政府或有关执法部门,建立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警和防护机制,对突发事件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快速进行处置,防止问题扩大,减少群众损失。

其次,消费者应该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做到时刻觉醒。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商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造成消费者对信息认识问题更加突出,致使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

篇2:浅谈消费者权力的保护

关键词:金融 消费者 金融消费者 知情权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1993年10月3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自1994年1月1日起,已经施行了将近20个年头,在这20年里,消费者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众多消费者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了消费者的范围: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虽然对消费者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从该条之规定不难看出,出于生活需要购买或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的社会成员是我国对消费者概念的界定。一直以来,个体社会成员就是消费者的观点在我国学界占主流地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人,而将非自然人诸如法人、组织等排除在消费者概念之外。在我国,还有部分理论界专家认为消费者的概念是与经营者的概念相对应的。无论两种观点在对消费者身份界定的根据上有如何的分歧,但有关键的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所谓的弱势地位主要是因为生产者、经营者对于产品的质量、原料、构成、性能、制作方法、用途、生产成本等拥有比消费者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因而形成了商品交易中,生产者、经营者占有信息上的优势,而消费者则处于信息劣势的不均衡状态。2008年8月发端于美国华尔街的次级贷款危机已经演变成为一场全球的金融海啸,其严重程度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想,本轮金融危机暴露出金融市场中对弱势一方权益保护的不利甚至缺失。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居民个人财富水平不断提高,20世纪90年代初期老百姓还非常陌生甚至闻所未闻的保险、理财等金融服务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人生活消费的一部分,将自己的部分收入用于购买金融产品、接受金融机构服务的情况变得非常普遍,家庭投资理财、保险等金融消费大量出现,伴随而来的是大量难以解决的金融消费纠纷的出现,这些突出的问题不但严重影响了金融业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越来越引起法律界及金融业界的重视。在我国,目前“金融消费者”还没有法定内涵,范围也尚不确切,造成众多金融业企业试图钻法律的空子,认为金融业的服务对象不能算为消费者,不具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赋予消费者的包括知情权在内的各项权利。同时,由于金融服务行业存在专业性强、普通消费者难以了解其业务内容等原因,在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时难以预测存在的风险。且我国立法中涉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有关规定都分散在金融法律法规中,遇到问题主要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没有明确规定,更谈不上行业自律的问题,没有强有力的部门监管和消费者风险警示,以致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等相关权利根本无法得到应有的保护,当重大金融纠纷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损失,往往由消费者承担。

篇3:浅谈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路径

一、国家保护

消费者权益的国家保护, 是指国家有义务采取各种措施,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由于在市场经济中, 消费者与经营者的经济势力和经济地位存在着事实的不平等, 因此, 如果没有国家对于消费关系的干预和介入, 任由经营者与消费者双方自我平衡和维护各自的利益, 消费者的权益根本无从得以保护和实现。因此, 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需要国家公权力的介入, 需要国家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对消费者给予必要的保护。各国消费者政策法充分认识到国家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无不通过立法明确规定国家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负有责任。例如, 日本《消费者保护基本法》第2条规定:“国家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制定和实施消费者保护综合性政策的职责。”第6条规定:“国家为达成本法的目的, 应制定或修订有关法令”“政府为达成本法的目的, 应采取必要的财政措施。”第二章关于消费者保护的措施, 更具体规定了国家在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应采取的具体措施。韩国《消费者保护法》第2条规定:“为保障消费者生命、健康, 保护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及促进生活消费的合理化, 国家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并切实加以施行。”第二章也以专章规定了国家为保护消费者利益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条规定:“国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国家采取措施, 保障消费者依法行使权利, 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该条明确宣示, 保护消费者权益是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和义务。第四章, 以专章的形式规定了国家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 消费者权益的国家保护, 主要包括立法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三个方面。

二、社会保护

保护消费者权益, 不仅是国家的责任, 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在当今消费社会中, 人人都是消费者, 保护消费者权益, 就是保护每个人自己的利益, 就是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消费者问题, 不是个别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问题, 而是消费者群体利益与经营者群体利益的问题, 因此, 消费者问题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 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保护消费者利益。消费者权益保护, 也只有全社会的参与和重视, 才能真正使消费者权益得到保护, 全面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提高生活水平。因此, 世界各国消费者保护法律中, 都将消费者权益的社会保护, 视为消费者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6条第1款规定:“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一) 国家鼓励、支持一切组织和个人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

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监督, 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是社会中所有组织和个人的权力和职责, 社会中每个组织和个人不论其性质和地位如何, 都有权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在消费者权益的社会保护中, 各种消费者组织、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消费者个人都以不同的形式, 发挥着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社会监督作用, 是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重要社会力量。二是大众传播媒介应当做好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宣传工作, 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在现代社会中, 大众传播媒介, 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力量, 对社会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力量, 向广大消费者宣传消费知识, 进行消费教育, 监督经营者的经营活动, 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我国近几年来, 大众传播媒介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每年的“3·15”活动, 由于新闻媒介的广泛参与, 使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深入人心, 消费者权益的社会保护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在消费者权益的社会保护中, 各种消费者组织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中坚力量, 因此, 消费者政策法中应当特别重视消费者组织的作用, 对消费者组织的建立、地位和职责做出明确的规定, 以充分发挥消费者组织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作用。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章对消费者组织作了专章规定。该章第31条作出了“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是依法成立的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规定, 从而明确了消费者组织的性质和地位。第32条规定了消费者协会的职能包括七个方面:向消费者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参与有关行政部门对商品和服务的监督、检查;就有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 向有关行政部门反映、查询, 提出建议;受理消费者的投诉, 并对投诉事项进行调查、调解;投诉事项涉及商品和服务质量问题的, 可以提请鉴定部门鉴定, 鉴定部门应当告知鉴定结论;就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支持受损害的消费者提起诉讼;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予以揭露、批评等。自《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实施后, 我国消费者协会组织得到蓬勃发展, 各级消费者协会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 也应当看到,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消费者组织的规定还存在一些问题, 制约消费者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存在的问题, 我们第一, 对于除消费者协会之外的其他消费者组织规定过于简陋, 支持不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仅在第31条规定了其他消费者组织性质, 与消费者协会一样, 规定其是依法成立的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 没有规定其他消费者组织的具体职能。其他消费者组织, 是不是都是与消费者协会具有相同性质和地位的社会团体?其职能是否与消费者协会的职能相同?从实践看, 我国的消费者协会不是完全的民间团体, 而是由各级政府发起成立的半官方的组织, 协会工作人员和经费由工商行政管理局配备和提供, 在同级工商行政管理局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属于“官办的社会团体”其他的消费者组织, 则一般属于民间团体, 应由消费者自愿组成, 其职能与消费者协会职能也应有所不同, 应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由消费者组织根据其宗旨和章程加以确定。对于其他消费者组织, 只要其宗旨是服务于消费者, 法律即应当积极鼓励并予以支持。但从我国实际情况看, 我国真正民间消费者组织数量很少, 在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发挥作用十分有限。我们认为, 消费者政策法中除了应进一步明确消费者协会性质和职能外, 也应对其他消费者组织的建立、地位和职责做出更明确、更具体的规定, 同时法律中应当明确宣示, 国家鼓励消费者和社会其他组织在自愿的基础上, 积极建立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其他消费者组织, 使我国民间消费者组织能够多样化、普及化, 更好发挥民间消费者组织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的作用。

(二) 对于消费者组织的权利规定不够充分

消费者组织, 作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社会团体, 虽然不可能直接拥有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所享有的公权力, 但是, 为了保护消费者利益, 应当适当扩大消费者组织权利, 特别是扩大消费者直接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消费者集体利益的权利。对于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违法行为, 应当允许消费者组织直接对违法者享有诉权。根据现行法律规定, 对于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消费者组织只有支持受损害消费者提起诉讼的权利, 而没有直接对违法行为提起诉讼的权利。例如, 对于经营者发布虚假广告或者利用格式条款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只有受到损害的消费者才可以提起诉讼, 在消费者不提起诉讼的情况下, 消费者组织无权提起诉讼, 这极大的限制了消费者组织所可能发挥的作用。目前, 很多国家的消费者保护法都赋予消费者组织可以以自己的名义, 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提起诉讼的权利。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应当借鉴国外的规定, 赋予消费者组织对违法行为提起诉讼的权利。

三、消费者自我保护

消费者权益保护, 国家和社会固然有着很重要的责任, 但消费者自己更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 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消费者权益自我保护, 是指消费者应当通过积极接受消费教育,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获得丰富的商品和服务知识, 提高自己的权利意识, 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消费者如果具备丰富的商品和服务知识, 就可以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中鉴别假冒伪劣商品和不安全的服务, 正确作出选择, 避免和减少因对商品和服务缺乏必要的知识而受到损害;消费者如具有较强的权利意识, 充分了解自己享有的各项权利和经营者所承担的相应义务, 在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过程中就可以较好的行使权利, 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 也能选择正确的解决途径, 维护自己的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 国家和社会是外在帮助和支持力量, 只有消费者自己积极行动起来, 才能结合国家和社会力量, 真正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因此, 各国消费者政策法在规定国家和社会保护消费者责任的同时, 通常也强调消费者自己应当积极行动, 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日本《消费者保护基本法》第5条规定:“消费者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须自行修得有关消费生活之必要知识, 并采取自主、合理的行动, 以促进消费生活的安定及改善。”韩国《消费者保护法》第4条规定:“消费者应主动吸收专业知识以维护安全利益, 并可采取自主、合理的行动以促进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3条第2款也规定:“消费者应当努力掌握所需商品或者服务的知识和使用技能, 正确使用商品,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向前推进, 市场经济逐步完善, 消费者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途径将会更加完备、高效。

参考文献

[1]吴太轩, 叶明.我国消费者保护立法的现状与完善[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 (9) .

[2]董文军.平等视野中的消费者权利研究[D].吉林大学, 2006.

[3]上官丕亮.宪法基本权利的性质新论[J].云南大学学报 (法学版) , 2008 (1) .

篇4:浅谈消费者权力的保护

关键词:消费者权利特点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236-01

1 消费者权利的概念

消费者权利,是指由国家法律通常是由一国的消费者权益基本法所确认的,在消费领域消费者能够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以及其要求经营者相应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和保障。消费者权利不是一种简单的民法上规定的权利,民法上规定的民事权利是平等主题之间基于法律的规定或者约定而产生的,他们在法律上不存在弱者与强者的区分。

2 消费者权利的特点

2.1 消费者权利以消费者特定的身份为基础

消费者权利是与消费者的人身密切联系着的。一方面,只有在以消费者的身份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才能享有这些权利,即消费者权利是以消费者资格的存在为必要条件的;另一方面,凡消费者,他们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都享有这种权利,即消费者权利又是以消费者身份的存在为充分条件的。

2.2 消费者权利具有法律规定性

消费者权利是法律直接规定的权利,具有强制性,任何人不得剥夺,经营者以任何方式剥夺消费者权利的行为无效。

2.3 消费者权利是特别赋予居于弱者地位的消费者的权利

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消费者的各项权利在传统上大多属于交易当事人的自治范围。基于消费者的弱者地位,现代国家将这些权利法定化,充分体现了法律对消费者特殊保护的立场。

3 消费者的具体权利

3.1 保障安全权

保障安全权是消费者最基本的权利。它是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所享有的保障其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由于消费者取得商品和服务是为了生活消费,因此,商品和服务必须绝对可靠,必须绝对保证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不会损害消费者的生命和健康。消费者依法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必须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条件。

3.2 知悉真情权

知悉真情权,或称获取信息权、知情权、了解权,是消费者享有的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知情权是法律赋予消费者的一种基本权利,也是消费者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前提,应当得到经营者的尊重。

3.3 自主选择权

选择权即消费者享有的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是民法中平等自愿原则在消费交易中的具体表现。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营者的权利;(2)选择商品品种或服务方式的权利;(3)自主决定购买或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权利;(4)对商品或服务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的权利。

3.4 公平交易权

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是指消费者在与经营者之间进行的消费交易中享有的获得公平的交易条件的权利。公平交易的核心是消费者以一定数量的货币可换得同等价值的商品或服务。这是实际衡量消费者的利益是否得到保护的重要标志。此外,衡量是否是公平交易,还包括:在交易过程中,当事人是否处于自愿,有无强制性交易或歧视性交易的行为;消费者是否得到实际上的满足或心理的满足等。

3.5 依法求偿权

即消费者在因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时,依法享有的要求并获得赔偿的权利。依法求偿权是弥补消费者所受到损害的必不可少的救济性权利。

3.6 依法结社权

消费者的依法结社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的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消费者的结社权是十分重要的,它使消费者能够从分散、弱小走向集中和强大,并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弱小地位,以与势力雄厚的经营者相抗衡。因此,对消费者的依法结社权应予保障,政府对合法的消费者团体不应加以限制,并且,在制定有关消费者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时,还应向消费者团体征求意见,以求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利。

3.7 接受教育权

也称获取知识权,是从知悉真情权中引申出来的一种消费者权利,它是消费者所享有的获得有关消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的权利。与其他消费者权利不同的是,消费者的接受教育权即是消费者的权利,又是消费者的义务。

3.8 获得尊重权

获得尊重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所享有的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尊重消费者的人格尊严和民族习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内容。

3.9 监督批评权

消费者的监督批评权,是指消费者对于商品和服务以及消费者保护工作进行监察和督导的权利。依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護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此外,消费者有权检举、控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中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对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提出批评、建议。

参考文献

[1]陈国华.再论法的价值[J].池州师专学报,2003(5).

[2]郑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价值及完善[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0).

篇5:浅谈消费者权力的保护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被收购,美国国际集团(AIG)难以为继,这一波金融危机影响力了成千上万金融消费者,从而引发了美国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高度重视。后危机时代,各国都将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提上了重要的议程。

在我国,随着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发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得以快速发展,但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意识却没有足够的提高,金融消费者权益被侵害的问题呈扩大趋势。当前,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步伐已明显加快,国务院已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全球金融监管体系改革趋势下,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对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推动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现状

1、立法落后

一方面,现阶段我国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主体法律依据就是目前实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该法于1994年颁布实施,距今已经23年了。在这23年中,不论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银行的发展都是迅猛的,23年前的法律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的现状。特别是近几年,互联网金融日新月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这方面更是出现了空白。另一方面,对于“银行业消费者”在法律角度并没有专门的法律解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消费者是指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主体。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银行购买基金、国债、理财,以及一些中间业务的开展已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生活消费这个范畴,那实施上述行为的主体是否在消费者保护法的保护范围内呢。

2、金融消费者缺乏金融常识,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不强。必要的金融知识是参与金融活动及保护自身权益的基础,但当前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较低问题突出。调查显示,金融消费者学历在大专及以上占76.70%的情况下,居然有20.11%不清楚信用卡与借记卡的区别,金融知识水平之低可见一斑。与此同时,65.40%的金融消费者认为,银行由于经营不善倒闭后政府应该赔偿其损失,23.40%的金融消费者认为,购买理财产品亏损时政府也应该赔偿其损失。可见自我保护能力明显欠缺,风险防范意识较差。

3、金融机构信息披露不足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保险、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开始,银行间的竞争是越来越激烈。各家银行机构为了完成存款、贷款、利润等指标进行抢占市场而各出奇招。有意无意地夸大其产品的优点、而忽略了其内在的风险,没有对客户进行不要的风险提示,甚至误导客户,忽视其合法权益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银行机构对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缺乏统一的认识,使得各家银行内部处理消费者群益投诉的途径和方式不尽相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广大银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实现。

4、金融监管不到位 一方面目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缺少高层级、专门、明确的法律规范和依据,造成实际工作缺乏必要的工作手段与措施。在当前分业监管体制下,监管机构的职责不够明确,相互之间的沟通不够畅通,联动机制也不健全。另一方面,存在着凭借垄断优势侵害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现象,如实施公共事业缴费强制办卡、强制搭售新产品或新业务、捆绑销售等强制交易行为。

二、国际经验

1、制定专门法律

美国,2011年7月通过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是美国政府针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新措施,首次统一了金融消费者保护立法,在立法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法案的主要内容是专门设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局(CFPB),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以确保该机构对处于弱势的消费者提供更为倾斜的保障措施。

英国,出台了以《2010年金融服务法案》和《2012年金融服务法案》为代表的一系列改革方案,进一步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完善的法律制度建设是做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我国当前应抓紧制定《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实施细则,尽快出台金融消费者保护专门法律法规,明确金融消费者在接受金融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应当享有的各种权利及权利实现机制。同时对金融机构的行为进行规范性约束,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设立专门机构 英国,根据《2012年金融服务法案》,由金融行为局(FCA)单独负责金融消费者保护:FCA被赋予金融产品管理和干预权,如果金融产品对金融消费者构成了不可接受的风险,FCA可制定规则禁止这些产品在市场上销售;FCA具有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广限制权,可以不通过执法程序,即可禁止误导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推广;FCA还具有公开执法程序的权利,通过公开披露对金融机构采取的纪律处分措施更好地实现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法案还从立法层面确立了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

加拿大,2001年就根据《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署法》成立了独立于监管部门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署(FCAC),统一行使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和金融教育职能,主要实行风险为本的合规性监督。

设立专业性机构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是发达国家适应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代表性做法。目前,我国实行“一行三会”的监管机制,即在央行的领导下,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对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实施监管。这些监管机构是对相对应的金融机构实行从上而下的监管,都没能从消费者的角度去提出很好的监管要求,造成不同程度的监管缺失。成立专门的机构并赋予立法权、执法权,有利于避免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复,给予消费者更为全面的保护。

3、完善专门的投诉处理机制

美国,CFPB设立了多个办公室并制定了消费者争议处理标准和程序,建成消费者投诉数据库,与其他相关机构实现共享,并通过数据分析对市场进行实时监控,定期对消费者投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台湾,基于现行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建立了一个覆盖金融业消费争议处理机构,归口处理传统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电子票证及其他金融服务业等新兴业态的经济纠纷。

篇6:浅谈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随着金融理财产品的推陈出新和金融业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购买金融理财产品或者接受金融服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也不断创新。《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会2013年第18次主席会议通过,2013年11月14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会令2013年第2号公布。该《办法》分总则,设立、变更与终止,业务范围及经营规则,监督管理,附则5章39条,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由此可以看出,个人金融消费领域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在惭惭地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金融消费者的定义

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是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自然人。金融消费者是消费者概念在金融领域的延伸和特别化, 是指与金融机构建立金融服务合同关系, 接受金融服务的自然人。例如, 为购买耐用消费品或自用房产而接受贷款的个人贷款者、为进行日常支付而在银行开立账户的存款人、为避免人身或家庭财产遭受未来不可知的风险而购买保险的投保人等。基于金融业的特殊性及消费者法保护弱者的立法主旨, 接受金融机构服务的个人投资者通常也被视为金融消费者。

二、金融消费者的权力

(一)金融获知权

金融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的金融产品或者接受的金融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金融消费者有权根据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金融机构提供金融产品的价格标准和依据、计息罚息政策、运作方式、风险程度,或者金融服务的项目、内容、收费标准和依据等信息。金融消费者有权要求金融机构对出售金融产品或者提供金融服务的合同条款进行解释说明。

(二)金融消费自由权

金融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金融机构、金融产品或者金融服务的权利。

(三)金融消费公平消费权

金融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或者接受金融服务时,有获得自愿交易、收费合理等公平交易的权利。金融单位、证券营业部和保险公司等在与消费者形成合同或形成法律关系时,应当遵循公正、平等、诚实、信用的原则,金融单位或机构不得强行向消费者提供服务,不得在合同或法律关系中制定规避义务和违反公平的条款。金融单位、证券营业部和保险公司等在收取工本费、服务费等用时,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价格正策,执行有关金融、证券、保险等收费标准。否则就是违规违法的,就是对金融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侵犯。

(四)金融资产保密权与安全权

金融消费者享有个人隐私和消费信息受保护的权利。金融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或者接受金融服务时,其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联系方式、健康状况、家庭情况、财产状况、消费信息、信用信息等与金融消费者个人及其家庭密切相关的信息依法受保护。

(五)金融消费损害赔偿权

金融消费者在金融消费过程中非因自己的故意或者过失而遭受人身、财产损害时,有向金融经营者提出请求赔偿的权利。只有这项权利最终得到了实现,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得到了真正保护。

(六)金融消费者受尊重权

金融消费者在购买、使用金融产品和接受金融服务时,享有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受到尊重的权利。

三、金融消费者权益所面临着的问题

(一)自由选择权与公平交易权受到侵犯。

银行“店大欺客”,金融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银行与消费者之间的地位不对等也是近年来投诉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第十条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当中仅对存款人和其他客户明确了保护条款。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个人客户作为借款人向银行贷款时,借款人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客户在与银行签订制式合同时,由于所处地位不平等,所以根本无法针对某些不满意条款与银行协商,也就是说客户既无法自主选择接,也无权拒绝。一些基层金融机构在向金融消费者提供服务时,自定规避风险和违反自由选择的条款。一些基层银行在贷款时要求金融消费者同时投保财产保险或人身意外伤害险,贷款利率一浮到顶等,完全不给金融消费者留任何协商余地。

(二)知情权受到侵犯。

金融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中,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产品或所接受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金融经营单位负有为金融消费者提供真实知识或信息的义务。但个别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往往忽视甚至不向消费者进行相关提示。例如一些银行人员在营销保险产品时将红利解释成利息,将理财产品定义成定期存款,没有将风险如悉告知客户等。

(三)已有的法律制度缺乏完善的保护条款,保护规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已出台的《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法律法规中,对于约束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提供者、保护金融消费者,使用的均是窄口径的“存款人保护”、“被保险人保护”等概念, 保护规范具有很强的局限性,且混淆了契约保护与法律保护、平等保护与适度倾斜保护之间的差别,没有明确的专项条款。同时,上述法律的出发点在于维护金融机构的安全与效益,忽视了金融消费者保护与金融风险的关系,权利的实现与救济机制存在渠道不畅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没有将金融产品与服务规定其中,没有回应金融消费者所具有非常明显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其适用性明显不强。近几年来,各地人民银行在总行的要求下,从维护金融稳定的角度出发,探索制定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办法》,对人民银行应处理金融消费者申诉的事项及可采取的措施、金融消费者的界定及享有的权益、金融机构在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方面的义务、金融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处理渠道及方式等内容进行了规定,但由于法律级次低,加之与其他相关金融法律不完全相衔接,造成人民银行对一些金融机构损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处理难度增加。

(四)金融消费者保护的信息披露和监管滞后,弱势地位特征明显

金融消费者作为一类特殊领域的消费者,在与金融机构博弈中,自身势单力薄,专业知识有限,面对具有强势地位的金融机构以及技术革新和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不仅在获取信息上依赖金融机构,在选择产品时没有充分的自主权,甚至没有商讨合同条款的权利,弱势地位特征明显。同时,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包括金融衍生品也开始在普通家庭中流行。但是,由于现行法律对金融机构信息披露义务及法律责任规定的落后,导致这些复杂的金融产品并没有得到金融机构充分的信息披露。金融机构在尊重和保护消费者知情权方面跟进业务开展衔接不力,特别是在提示购买金融理财产品风险、提示金融市场风险以及及时通知和提醒客户重要事项方面尤为突出,甚至有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推荐产品时往往片面鼓吹其收益,对产品风险等或是没有披露或只是口头模糊地进行了披露,一定程度上误导消费者盲目购买。

(五)诉讼存在“瓶颈”。

一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金融消费者法律观念淡薄,对于很多金融侵权问题缺乏法律解决意识,而且诉讼渠道存在不畅通现象。(1)纠纷处理机制欠缺。我国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只能算是英国机制的“反向单一纠纷解决机制”(法院诉讼);(2)面投诉处理平台不完善,纠纷的处理主要依靠银监会下发的《关于加强银行业客户投诉处理工作的通知》进行调节,认可程度有限。(3)即使选择司法路径,也会面临诉讼周期长、费用高、举证难和执行难等诸多现实问题;现行行政诉讼法规制度规定法院只能对金融监管机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而对具体的行政行为审查缺乏可操作性的判断标准,客观上限制了法院受理案件的范围和空间。

四、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建议

(一)明确金融消费者的权利

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让员工明确金融消费者的权利,包括知情权、选择权、拒绝不合理要求等方面的权利。金融消费者的权利应细分为产品类、服务类、其他类别等,明确购买产品和接受服务的事前、事中、事后权利。同时,还应通过有效渠道确保金融消费者明了自身的权利,以便有效行使和维护权利。为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制定相关政策前应广泛征求各界包括金融消费者的意见,可以采用召开听证会、见面会等形式,确保政策出台前金融消费者参与到政策的制定中来,使得银行和消费者行使对等的权利。

(二)明确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渠道和方法

在明确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部门的前提下,由相关部门对保护的渠道加以整合。应做到事前普及教育、事中及时提示、事后诉求畅通的保护渠道,让金融消费者在接受金融产品和服务前明了自身的权利;在接受金融产品和服务时,确保银行机构及时对可能危害金融消费者权利的事项进行提示;在问题产生后,有专门机构和渠道接受金融消费者的投诉,并且确保投诉的渠道畅通、反馈及时,在问题出现争议时由第三方进行调解。

(三)构建多维金融消费者教育网络,提升金融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

送金融知识下乡,让金融消费者有学习的平台。建立消费者金融教育专栏并及时更新材料内容,定期组织开展“金融知识进社区”、“农村金融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开展长期有效的金融消费者信息支援。出版对金融服务消费者教育以及提供比较金融产品特性的宣传物,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

(四)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要求金融机构必须做到全面、准确、及时和持续披露其产品和服务信息。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组织。在风险管理部门设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通过直接有效的组织机构,在金融消费者教育、消费风险提示、反映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处理金融消费者投诉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篇7:浅谈保修、包修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在商品售后服务方面及消费者保护领域,不少消费者(包括有些消费者保护组织的工作人员)对保修的概念与包修的概念的认识不太清楚,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商家作出三年五年甚至终身保修的承诺,真等到出现故障去维修时,却收到更换零部件及维修人工费用的清单,商家解释说“保修”并非“包修”。不少经营者正是利用“保修”与“包修”的一字之差而在此问题做文章,从维护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对这两词提出了不同的解释,认为“包修”是生产者或销售者对产品故障为消费者提供的免费修理,“保修”则是对产品故障提供的收费维修,给消费者造成对这两个概念理解上的混乱。本文从以下几点对此进行简要分析,以澄清这两个概念,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一点有益的见解。“保修”与“包修”这两个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提及的两个概念,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三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按照国家规定或者与消费者的约定,承担包修、包换、包退或者其他责任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或者约定履行,不得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第四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对国家规定或者经营者与消费者约定包修、包换、包退的商品,经营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或者退货。在保修期内两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经营者应当负责更换或者退货”。第二款“对包修、包换、包退的大件商品,消费者要求经营者修理、更换、退货的,经营者应当承担运输等合理费用。”而对保修和包修这两个词的概念。《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及有关政府行政部门都没有对这两个概念作出正式解释,根据法律解释的原则只能对这两个概念从字面上作出解释。“保修”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工厂或商店对售出的某些商品在规定的时间内免费修理。”由此可见“保修”的含义从字面上讲是免费维修的。而“包修”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没有这一词,根据“包”字的含义来作相应的解释。应取“包”在《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中的担保,保证之意。可见“包修”从字面上并无免费修理之意。《部分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规定》第一条规定“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明确销售者、修理者、生产者承担的部分商品的修理、更换、退货(以下称为三包)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可知“三包”是指由销售者、修理者、生产者承担的部分商品的修理、更换、退货的责任和义务。“包修”则是由生产者、销售者负责修理的义务和责任。从法律上也并没有明确“包修”是免费的。但是《部分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规定》第十五条规定“在三包有效期内,除因消费者使用保管不当致使产品不能正常使用外,由修理者免费修理(包括材料费和工时费)。”第十八条规定“修理费用由生产者提供。修理费用指三包有效期内保证正常修理的待支费用。”《部分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规定》中的这两条规定明确了三包有效期内的维修(即包修)是免费的。可见,“保修”的本意是免费的修理,而“包修”是法律规定免费修理的。而事实上,绝大多数商品生产者在其保修凭证上用的是“保修”且非“包修”,在其承诺的保修期限内的维修或更换零部件是生产者免费提供的。包修期与保修期的区别“包修期”一般意义上是指三包有效期,依据《部分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规定》第四条第一款规定“目录中规定的指标是履行三包规定的最基本要求。国家鼓励销售者和生产者制定严于本规定的三包实施细则。”第二款“本规定不免除未列入目录产品的三包责任和销售者、生产者向消费者承诺的高于列入目录产品三包的责任。”可见三包有效期是国家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商品的质量而规定的由生产者和销售者对其部分商品的缺陷和质量问题进行修理和对产品进行更换和退货的期限,这是一种强制性的规定,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必须承担的一种义务和责任,其针对的主要是列入《实行三包的部分商品目录》中规定的商品。在国家规定的部分产品三包有效期内,若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可以要求产品的生产者或销售者进行免费维修,或根据相关规定要求更换或者退货,保修期是销售者对销售者承诺的对其售出的商品进行免费修理的期限。其针对的是所有的商品,其期限根据产品的性质和价值,生产者和销售者可作出长短不同的商品保修期。在保修期内若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或者故障消费者可要求生产者或销售者进行免费维修,对出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消费者可要求更换或退货。对列入《实行三包的部分商品目录》的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向消费者承诺的的保修期可以与商品的三包有效期一致,也可以比商品的三包有效期长,但是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部分商品的三包有效期。《部分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规定》第四条对生产者和销售者承诺的保修期限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

篇8:浅谈金融消费者保护

一、当前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消费信贷规模的显著增加, 信用卡等新型信贷方式逐渐普遍, 各种理财产品日渐丰富, 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且不断复杂化, 金融衍生产品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的金融消费视野, 消费者与金融机构间的争议和纠纷有不断增多的趋势, 特别是一些典型案例的出现, 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金融机构与消费者关系问题的广泛关注。金融消费领域中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伤害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 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不利于社会、金融机构和消费者三方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也不利于民生金融的推进。

银行领域存在的消费者保护问题主要有:风险信息披露不充分、片面夸大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信用卡合同 (章程) 条款显失公平、捆绑销售 (搭售) 、贷款催收行为失当、产品安全性欠缺、诱使消费者不理智消费、单方面更改合同、“霸王式”的声明“最终解释权归本行所有”、以格式条款免除自身义务和责任等。典型事件如2006年发生的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同时宣布ATM跨行查询收费事件;2007年跨行通存通兑收费事件以及银行网点排队现象;2008年银行QDII理财产品大面积亏损, 众多银行理财产品爆出的“零收益”或大面积浮亏现象也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保险领域存在的消费者保护问题主要有:保险理赔程序烦琐;销售人员有意将保险与其他金融产品概念相混淆, 甚至有的储户已经明确表示要储蓄, 保险公司业务员还竭力向其推销保险;业务员片面夸大分红型保险产品的收益水平, 理赔标准不明确、不公开, 隐瞒或刻意回避免责条款, 夸大保单利益, 拖赔、惜赔、不合理拒赔、承诺与服务不符等。

证券领域消费者保护存在的证券公司限制投资者正常的转户、销户申请, 泄露客户个人资料, 违规收费等问题也引起了多方关注。

二、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 尽管我国金融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有关部门工作也在不断深入推进, 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 该领域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在重金 (金融机构) 轻民 (消费者) 的传统立法思想影响下, 我国金融法律制度长期忽视对消费者权益的有效保护, 分析主要原因如下:在立法指导思想上, 金融立法往往侧重于金融机构安全与效益, 而忽视消费者权益, 还没有将金融安全与金融消费者保护联系起来。

在机构设立上, 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监管机构明确承担和履行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 受理金融消费者投诉 (信访渠道除外) 。

在具体制度上, “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概念还没有进入相关金融法律制度, 无论是信息披露要求还是实质监管都比较匮乏。

在组织架构上, 我国商业银行的总分行结构使得消费者貌似有很多的交易对象可以选择, 而实质上就是那么强大的几家, 缺乏竞争、容易形成垄断同盟, 损害消费者利益。

在自律管理上, 依靠金融机构自身的投诉渠道作用有限, 相关协会的消费者保护功能也尚待改进。

三、改进和加强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对策建议

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基础, 也是确保金融机构安全和稳健的重要途径。当前, 针对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领域现状及存在的上述问题, 必须整合现有的行政、立法、司法和监管资源, 加大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力度, 更新金融消费者保护理念, 明确金融机构的义务与责任, 促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规范化、人性化, 不断改善金融消费环境, 增强消费者信心, 维护金融市场的繁荣与稳定, 促进金融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和谐健康发展。为此, 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 在新出台金融法律或者修订有关法律时, 明确金融消费者概念及范围

金融消费者是指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的自然人。当前, 随着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 金融消费的形式已从单一的银行存取款向支付、融资、理财、投资等一体化交易延伸, 法律中应明确“金融消费者保护”概念及金融消费者的范围。目前, 法律中使用的是窄口径的“存款人保护”、“被保险人保护”、“投保人保护”、“受益人保护”等概念, 这样规定导致部分金融领域消费者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二) 确立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立法指导思想, 贯彻适度倾斜保护原则

不可仅仅依赖合同法进行平等保护, 这样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的不平等。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核心理念不局限于对存款人、被保险人、投资人等的一般保护 (即合同保护) , 而要以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做法保护金融消费者, 对金融消费者贯彻适度倾斜保护原则。如通过对机构投资者与普通消费者的区别对待、加强金融机构法定义务、完善金融机构民事责任规则, 设置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等手段以提高消费者获得权利救济的机会。

(三) 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 明确金融消费者基本法定权利及完善金融机构信息披露义务

首先, 明确金融消费者的基本法定权利。必须明确将金融消费者应当享有的公平交易权、知情权、公平待遇权、安全保障权、金融隐私权、人格尊严权、自由选择权、免受欺诈权、金融教育权、损害赔偿权等作为法定权利予以规定。其次, 完善金融机构信息披露义务。第三, 建立金融监管部门的金融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与程序。

(四) 完善目前“一行三会”金融消费者保护分工合作的格局

可研究成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局或者金融消费者保护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开通金融消费者保护投诉热线。

(五) 建立我国金融消费者投诉数据库并定期检测分析, 为日常监管、政策制订等提供依据

(六) 加强消费者金融知识教育, 从长远看应将其纳入到公民基础教育范畴

(七) 加强行业自律组织建设, 进一步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自律机制

上一篇:临时合同工(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书下一篇:给地球母亲治病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