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村小学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2024-04-15

于村小学留守儿童工作计划(精选5篇)

篇1:于村小学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留守儿童工作汇报

孔村小学 2014.3

孔村小学留守儿童工作汇报

一、我校留守儿童的现状:

我校留守学生监护状况不容乐观。留守学生中大多数是隔代监护,我校有留守儿童17人,其中,四年级高楠楠姐弟俩母亲外出打工家中只有姐弟两人,家庭十分困难。留守学生父母一年回家一次的约占50%—60%,一年回家两次的占30%—40%。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我校积极响应各级领导的号召,从实际出发,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温暖工程”,教育留守学生要学会自理、自立、自强,自律,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现将我校留守儿童情况汇报如下。

二、建立健全制度,规范科学管理。

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工作领导组和协调小组,下设专门办公室,制定了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落实包保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包保对象落实到每位授课教师,不留死角,确保每位留守儿童都能得到特别关爱,真正使学校成为他们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阵地。

三、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各班班主任在学校领导的统一部署下,对本班的留守儿童情况展开细致的调查,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动态变化。对留守儿童变化情况实行每月上报,有专人负责记录、督查,并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为每位留守儿童建立“一表一卡”,即家庭情况和父母联系方式登记表和成长记录卡,及时记录每位留守儿童的身体、心理、学习成绩、品德、行为习惯等的变化。通过“一表一卡”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四、营造关爱氛围,完善留守儿童工作长效机制

(一)成立关爱队伍,实行结对帮扶。

我校教师以师德建设为出发点,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专门的关爱留守儿童队伍。积极宣传,广泛发动全校力量,在教职工中招募品德好、爱心浓、责任心强的老师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和“志愿者”,从生活、学习、行为习惯上对留守儿童实行结对帮扶。选聘专职老师进行心理学知识培训,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学校开办了留守儿童知识讲座,定期对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和“志愿者”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引导“临时监护人志愿者”定期到校和留守儿童谈心交流,帮助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难题。这些关爱使留守学生缺失的亲情得到了补偿,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

(二)建设“留守儿童之家”,营造留守学生的快乐家园。为了让留守儿童也能向普通孩子一样享受到家的温暖,促进其健康成长,我校建立了“留守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购置了电脑、配备了羽毛球、拍,乒乓球、拍,跳绳、毽子、等体育用品。此外,安装了专用亲情电话,完善了内部设施,为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这里,留守儿童可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读物、拨打亲情电话。这里,既是留守儿童猎取课外知识的主战场,同时又是留守儿童静心休息的避风港。从而淡忘了他们对父母的思念,远离了孤独和内向,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三)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丰富留守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了丰富留守学生的课余生活,我校留守儿童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定期开放,并根据留守儿童的爱好特长组建各种兴趣小组,以经典诵读表演、新春、元宵民间文艺展演、艺术周、运动会、乒乓球比赛等活动作为实施“关爱留守儿童温暖工程”的有效平台。丰富多彩的活动给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锻炼了留守儿童的胆量,培养了留守儿童的自信和勇气,使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我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通过举行讲座、信件交流、每日执勤班励志主题班会等形式,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辅导工作,解决了留守儿童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青春期思想上的的困扰,受到广大留守儿童及家长的欢迎。同时杨老师还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播散人间真情”阳光讲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1、学校为进一步提高留守儿童学生生活条件,克服各种困难,多措并举为学生配餐。我校实行错时配餐。学校 购置成套的高标准餐桌、餐凳、餐车、保洁厨,并利用国庆长假对原先的餐厅、操作间、贮藏室进行了改造,同时精心布置了餐厅文化,尽力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馨的就餐环境,并结合当地饮食习惯和生活特点提前一周制定营养食谱,做到主副食合理搭配,力争做到膳食多样化,营养平衡合理,正确引导留守儿童纠正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学校为进一步提高留守儿童学生生活条件,克服各种困难,配备7辆校车,为确保校车的行车安全,切实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学校财产安全,专门成立学校行车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建立随车制度。学校每辆校车有一名随车,负责学生上下车、过马路和行车过程中学生的秩序与安全。随车人员必须认真填写随车记录。

(六)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水平。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建立关爱经验交流制度;不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进行经验交流;向先进单位学习,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措施,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水平。

总之,留守学生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篇2:于村小学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蓝田县教育局关于2018年残疾儿童少年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在我校开展随班就读工作,全面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提高巩固水平,使特殊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为今后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一、教师是搞好随班就读的主要力量。我校的“随班就读”工作,就是让轻度残疾儿童与同龄儿童一起接受义务教育,并提供必要的个别帮助。担任“随班就读”工作的老师,工作责任心强,热爱学生,对这些学生付出了更多的爱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多启发多鼓励,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

二、领导高度重视,配备了负责任的老师,积极、稳妥地开展随班就读工作,并将该工作列入重点工作计划,逐步健全和完善工作规范。

三、学校尽可能地提供适合于他们发展的教育环境,让特殊学生愉快地接受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育,学到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劳动技能,为他们今后能真正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四、对教师进行指导,要求教师适应新的要求。随着教育的发展,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也要

求普通教师具备必要的特殊教育知识,为此,学校对教师进行特殊教育的培训,使教师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并在学校中开展特殊儿童和残疾儿童教育。

五、在学校教育中,要求教师热情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尤其对特殊学生更要关心、爱护,不能歧视特殊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六、加强了“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由校长主管,副校长专管,教育主任监管,具体落实到班主任、任课老师的管理形式,加强了心理咨询室的管理和运用,对随班生进行个别辅导,要求教师关注随班生。

七、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坚持因材施教,提供合适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又能兼顾特殊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特殊学生健全部分和潜能,对于缺陷部分实施补救教学,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帮助。

灞源镇麻村小学

篇3:于村小学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一、深刻认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家庭亲情及心理健康观念的缺失;其二,学校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其三,社会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不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影响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还会给农村教育乃至社会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切实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援助力度

1.学校整体工作中增设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第一,建立专门机构。第二,全员参与。第三,定期进行心理辅导。第四,重视环境熏陶。第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2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作为教师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

教师要温暖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被接纳的、被欣赏的,让他们感受到集体温暖,同时还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沟通,通过开家长会、打电话等形式向家长汇报留守儿童各方面的情况,努力促进留守儿童与家长的情感交流。

3.帮助留守儿童提升心理自助能力

学校在对留守儿童他助的同时,还要注重其自助能力的培养,使留守儿童懂得困境总是难免的,它既是一种挫折,也是一种挑战,更是自我成长的契机;教会他们疏通负面情绪,掌握应对各种事件的具体策略。此外,教师还要注重正面反馈,对能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留守儿童及时予以表扬,以感染和带动其他留守儿童及全体学生。

三、努力协调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援助力量

虽然学校教育和引导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但仅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争取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1.帮助家长改善留守儿童成长的心理环境

第一,认识亲情缺失对儿童成长造成的负面影响。教育科学相关研究表明,处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指导和支持。这个时期父母双方甚至一方的“缺席”,都会给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某种障碍,影响他们今后人格的健全发展。这些道理应通过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告诉留守儿童家长,提醒他们权衡外出打工的利害得失。

第二,宣传对留守儿童心理关照的具体方法。教师要告诉家长,外出打工时,若工作栖息地固定,最好将孩子带在身边,就近入学;即使无力带在身边,也要经常保持与孩子及监护人、教师的联系和沟通,全面深入地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多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注和感情上的沟通,尽可能减少孩子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在可能的情况下“常回家看看”,多给孩子心理温情。为了使自己有能力给孩子以心理关照,留守儿童父母闲暇时不妨购买、阅读有关儿童心理教育方面的书籍、报刊,尽可能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活动。

2争取社会各界都来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社会各界都应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除政府须考虑从制度上根本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外,其他部门也要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当做大事来抓。就学校而言,要努力争取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建立学校和社会、家庭的协调机制;以学校为纽带把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工人组织起来,成立留守儿童心理活动中心,用亲人般的关怀满足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主动联系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定期培训等形式提高家长、临时监护人的监护能力和心理援助能力;积极配合当地文化、妇联、工商等部门,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积极力量,启动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开设留守儿童心理成长热线,使家庭、学校、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合力效应。

在农村基础教育处于整体困难的背景下,以学校为中心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实施心理援助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只要我们重视利用农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重视拓展学校教育的功能,重视协调多方力量,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援助作用就必将会得以充分发挥,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也必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和缓解。

参考文献

[1]胡朝阳,张振乾.1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农民之痛、中国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现状报告[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3).

篇4:江西武宁:于细微处关爱留守儿童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家长联系卡。2012 年,武宁县妇联联合县教育局在全县各中小学开展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家长联系卡工作,对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等个人情况以及父母、老师、监护人的情况、联系方式等进行登记造册,建档立案,使学校、家长、监护人能够就留守儿童问题进行及时的联系和交流,促进了学校和家庭的相互配合,受到了广大留守儿童家长的欢迎。

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结对帮扶系列活动。一是“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结对,营造家庭环境。发动女党员、女干部和社会热心人士担当“爱心妈妈”,对“留守儿童”实施一对一或多对一的结对帮扶,为他们提供健康保健、心理辅导、经济扶助等方面的帮助。二是“巾帼文明岗”与“留守儿童”结对,营造关爱环境。三是优秀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营造学习上互助环境。让每个学校的品学兼优生结对“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相互帮助,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四是老师与“留守儿童”结对,营造学习环境。依托现有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与师资力量,选取有爱心、有责任心的老师经常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学习辅导和心理引导,用知识引导孩子,用爱心温暖孩子。并且对“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定期的家教知识培训和指导,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方式加强孩子的教育。

设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父母不在身边,使留守儿童缺乏情感宣泄、倾诉对象,逐渐不愿意与父母交流思想、讲心事,性格逐渐变得内向、自卑,甚而悲观、孤僻、偏激。针对这种情况,该县在县城各中小学、部分乡镇中小学开设了心理咨询室,让那些有经验、有爱心、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老师担当“知心老师”,通过心理辅导、心理测试、趣味游戏、真诚交流,一点一点地消除孩子们对外界的心理隔膜。同时,每年组织优秀教师参加各种心理咨询学习培训,为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提供教师资源。

开通亲情电话和亲情视频。该县在县城中小学开通了亲情电话和亲情视频,利用中午和下午放学时间,集中让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和联系。在农村各中小学开通免费亲情电话,使孩子能够及时跟父母取得联系,及时向父母汇报生活、学习情况,让父母第一时间掌握孩子的生活学习动态。在有条件的农村中小学也开通了亲情视频,让孩子免费上网与父母视频聊天,拉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距离,减轻孩子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江西 闻珍)

篇5:于村小学地震逃生演练记录

为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意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防震避震知识和技能,增强师生的应急疏散能力和安全意识,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县教育局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我校地震应急演练方案。

一、活动时间:2017年9月6日

二、演练疏散地点:学校操场

三、参加人员:全校师生

四、地震演练领导小组及职责

组 长:杨 太华 领导全局,现场总指挥;

成 员:各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 职责:

1、在现场指挥下坚守岗位,依据预案措施及疏散路线、顺序,有秩序地疏散全体师生到安全地带;

2、疏散过程中,避免拥挤踩踏,以保证全体师生快速、安全地撤离现场;

3、将学生组织到操场中央,由教师及时组织看护,保障学生生命安全。

五、地震演练程序

(一)前期准备工作

1、举办地震知识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地震防震避震教育”展览和观看有关的防震避震专题片,提高学生对地震知识的认识。

2、让学生了解并熟悉掌握应急避震的方法。

3、让学生熟悉地震时紧急疏散的集中地点和途径路线。

4、演练前组织学生进行避震和疏散的训练。

(二)模拟突发地震演练

1、大喇叭发出“地震警报”信号。

2、上课教师立即停止授课,转而成为演练负责人,立即告知学生“地震来了,不要慌”,并指挥学生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并尽可能用书包保护头部,最后一排的同学可面向墙,抱头蹲在墙角处。演练时间为1分钟。3、1分钟后,大喇叭再次发出“地震警报”信号。

4、学生立即撤离教室,进入紧急疏散演练环节。

5、学生们在教师的指挥下迅速从教室的不同出口有条不紊地向操场(宽阔空闲地)疏散,各班在班主任的指挥下,就近集中到操场中央。

6、清点人数:由班长或班主任迅速清点本班人数,向总指挥迅速、准确的报告人数,以确定教师学生安全情况。

六、紧急疏散演练要求

1、学校在地震应急模拟演练前,各班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防止发生地震谣传或误传,保持社会安定。要对学生进行地震常识、应急避震、自救互救等知识的培训。对所有参加演练的学生进行有关知识的培训,并作精心的准备和布置。

2、整个演练过程要严肃、紧张、有序,达到预期的目的,起到很好的宣传和教育效果。为今后区域内一旦发生地震,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安全疏散学生积累宝贵的经验。

3、教师要根据指挥中心的指挥,按指定的路线和顺序迅速组织学生撤离到操场等空旷地带,做到不慌乱,不喧闹,不拥挤。

4、突发事件发生在教学时间,各班的安全第一责任人是上课的老师,上课老师应该立即停课并迅速组织本班学生有序快速撤离。

5、突发事件发生在非教学时间,所有在教室的学生按照演练要求的路线和顺序,迅速采取安全措施保护好自身的安全并适时撤离教室到操场避震,在楼道活动或在操场玩耍的学生要及时迅速集中到指定地点,抱头蹲下。学校领导教师按照各自的分工,以最快的速度到工作岗位负责学生安全撤离和急救。

6、各班在撤离教室时,应该前后门都要打开,出口离哪个门最近,就从哪个门出,保证学生安全撤离。

7、撤离时,下楼要快,但不比速度,做到不起哄,不打闹,不推撞,不拥挤,不搞恶作剧,双手护头,在安全和秩序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才能达到快速撤离。

8、到操场后,各班以到达的先后次序向操场前靠拢,形成由中间向两边扩展的趋势,所有人员一律听从紧急疏散组和安全组的调度和指挥,不得擅自四处乱跑,更不能乱喊乱叫。重点强调: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有素的训练尤为重要,所以必须按要求对本班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反复讲,反复训练,反复抓,抓反复,让学生对应急避难的方法,紧急疏散的集中地点和路线,要做到熟知又熟,一清二楚。安全避震童谣

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靠在墙角曲身体,抓住机会逃出去,远离所有建筑物,余震蹲在开阔地。

上一篇:定子冷却水系统操作及优化建议下一篇:小学科学教师新学期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