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庙中心小学小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2024-04-11

红庙中心小学小留守儿童工作计划(通用9篇)

篇1:红庙中心小学小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红庙中心小学2013年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为贯彻落实留守儿童教育这一民生工程,根据省教育厅《安徽省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更好地发挥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改善农村留守儿童课外活动条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配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基本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关爱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机制,加强关爱工作的领导。

首先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并努力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逐步使关爱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充分发挥班集体作用,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组 长:

蒋光俊 副组长:

超 业务管理员: 花红春

员: 各班班主任和课任老师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留守儿童业务管理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和学生家长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促使更多的帮扶老师成为“代理家长”。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在校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的阴影,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在校儿童一样,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爱护下健康成长。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至少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不认真、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的“问题”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6、开展人文关爱活动。

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7、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班级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二)、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学校、班级要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要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学校积极与社会各届联系,争取社会资助,以结对帮扶、捐助、办春蕾班、“社会妈妈”等形式,为更多的贫困留守儿童提供帮助,确保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三)、认真开展涵盖“十个一”的活动。

1、建好一个“留守儿童之家” 学校建立一个“留守儿童之家”,室内布置做到温馨、人性化、有文化品位,有一部电话机、一台电视机和DVD机、一台计算机(视频)、有一定数量的艺体器材、有可供阅读的图书,每天安排一名老师轮流值班管理并接受学生心理咨询,并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组织留守儿童在“家”中开展活动。

2、开通一部亲情电话。

学校开通一部亲情电话,将电话号码公开,为留守儿童在休息时、双休日或节假日与家长联系、沟通提供方便,增进学生与家长的感情。

3、落实一名代理家长

每位留守儿童落实一名代理家长,每位老师必须作一名或多名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尤其是做无人监护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

4、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各班每月举办一次法制、安全或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了解安全常识,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参加一项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各班要成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组织“留守儿童”至少参加一项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

6、谈一次心。

代理家长每周与“留守儿童”谈一次心,了解他们一周的学习、生活、情绪、交友、身体等方面的情况,交流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7、读一本好书。

老师或代理家长指导学生每学期读一本好书。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8、写一封亲情书信

代理家长监督、指导“留守儿童”利用传统节日、长辈生日、寒暑假等特殊日子给远方的家长写一封亲情书信,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

9、过一个快乐的生日。

各班要建好“留守儿童”学生生日档案(同生日的人数多时,开特别座谈会),要大力开展向“留守儿童”赠一张生日卡、写一篇生日感言、送一句生日祝福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简便易行、温馨祥和的活动,让每位“留守儿童”过一个快乐的生日。

10、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老师、代理家长引导学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为家庭、为学校、为班集体争光添彩,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上进心。

(四)、不断总结,促进“关爱”工作深入高效开展。

学校要不断对工作情况进行总结,积累经验,以利于今后更深入、更高效地开展“关爱”工作。

四、工作安排

二月份:

1、讨论并制定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2.开展教师家访和学生谈心活动。

3、留守儿童信息更新 三月份:

1.开展师生结对活动。

四月份:

1、留守儿童工作经验交流。

2、开展留守儿童读书月活动。五月份:

1、留守儿童主题班会活动。

2、组织留守儿童进行“六.一”联欢 六月份:

1、组织留守儿童进行“六.一”联欢。

2、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家访。七月份:

2、组织留守儿童给远方的父母写信,报告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八月份:

1.总结本学期留守儿童关爱情况。九月份:

1.开展教师家访和学生谈心活动。

2、留守儿童信息更新 十月份:

1.开展师生结对活动。

2.组织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十一月份:

1、留守儿童工作经验交流。

2、开展留守儿童读书月活动。

3、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冬季乒乓球、跳绳比赛 十二月份:

1、留守儿童主题班会活动。

2、组织留守儿童进行元旦联欢。一四年元月份:

1、班级及学校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2、留守儿童工作档案整理。

3、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2013年2月22日

篇2:红庙中心小学小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单位:喜德县拉克乡中心校

组长:冉启梦成员:赵发林赖小芳潘诗清杨龙关键词: 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良好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培养

一、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我校位于喜德县拉克乡,全乡85.7%的人口为彝族,这里山高沟深,土地贫脊,经济条件十分落后,人们生活艰辛贫穷。自90年代初,每年外出务工的家长逐年增加,他们撇下了年老的父母,也留下了年幼的孩子。据统计,2010年我乡外出务工人员已占全乡人口总数的21.3%,留守学生已占全校学生数的15%。小学阶段是人生情感品德、行为习惯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但这些留守儿童绝大多数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有些甚至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中,这些监护人大多年老体衰,基本属于文盲,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学习,成了重“养”不重“教”。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中缺少关爱监护,这些留守学生的心理人格难以健康成长,有些变得内向孤僻、胆小懦弱,不愿与他人交流,缺乏自信心;有些变得好吃懒做,厌学,乱花钱;还有些则脾气暴躁,刁蛮任性,喜欢惹事生非,有的甚至染上吸烟喝酒、打架赌博等不良习气。

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面临的问题正日益凸显。很多留守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和进取心 ,成了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学生”。如果不解决和处理好这些问题,势必造成留守学生的不良发展,学校教育质量的下降,甚至造成各种社会问题。留守学生的问题已经不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一个班级的问题,一个学校的问题,更是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问题。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为使留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校开展了留守儿童品行培养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1准备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1月)。完成课题方案的制定,确定课题组成员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通过调查分析,拟定“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2研究阶段(2010年3月-2011年4月)。根据实施计划进行研究,集思广益,搜集第一手资料,整理分析,写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11年5月-2011年8月)。对课题研究的进程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课题总结报告,并将专题论文汇编成集,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1、现状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了解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现状及其心理特点,了解教师对留守学生教育的认识和方法;了解家长对留守学生当前教育现状的评价及期待。

2、原因分析研究:分析留守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教师对留守学生品行教育的影响、认识及方法。家长及监护人自身文化素养对留守学生品行教育产生的影响。

3、个案研究:对品行不良和优秀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4、对策研究: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掌握基本情况。创建“留守儿童之家”,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真情关爱,定期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设立亲情热线,定期与留守学生父母及监护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开展对留守学生监护

人的培训与指导。

四、课题研究与实践过程

(一)对我校留守学生凸显的心理问题和不良习惯的调查

1、因为缺少父母关爱,一部分留守学生变得胆小懦弱、内向孤僻,缺乏与同学和监护人积极的交流和互动,没有安全感,缺乏自信心。

2、长辈的溺爱,产生放纵心理。大部分留守学生都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由于祖辈的溺爱,一部分留守学生变得自私自利、为所欲为,无法管教。

3、懒惰厌学、不求上进。从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查来看,只有5%的成绩优秀和12%的中等偏上。大部分留守学生认为“读书没有意思”,想出去打工挣钱。可见,厌学心理在留守学生身上表现较为普遍。他们往往表现出对学习毫无兴趣;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

4、监护主体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负面影响。父母外出打工后,90%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是留守孩子监护的主体。这个群体的监护人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没有文化或教育水平低以及身体素质差的问题。由于自身的教育水平所限和思想观念落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留守儿童良好品德的培养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品德是做人的根本。”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日常行为规范、政治法律常识和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品德教育的过程必须根据留守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和教师的课余教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并教育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付诸行动,提高思想认识。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认识意识还比较模糊、不稳定,课题组充分考虑这一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品德教育。

1、通过课堂教学培养留守学生的良好品德

小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是对周围的是非善恶逐步认识的过程,同时对这些事物的情感进行确定,从而发展成为相应的品德行为习惯和品德意志。要培养留守学生的良好品德就要正确完成这个过程。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从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进行思想教育,根据留守学生的特点和思想状况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在思想品德课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在今年4月组织各年级留守学生开展了《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并开展了针对留守学生的专题班会,让学生自主评价,进行有意义的德育教育,使学生从活动中有所悟,有所获。

2、利用语言故事培养留守学生的良好品德

小学生品德教育是通过各种教育活动进行的,可以贯穿融合在各方面开展。结合我校留守学生的一些不良表现,班主任、品德课教师、课题组成员经常利用讲故事的方法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故事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各年级段的学生,教师选取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寓言故事讲给他们听,让他们从中受到启发。有一次,四(2)班一个留守儿童优生因瞧不起一个留守儿童后进生,扔了这个学生的书,还说了侮辱性的话,结果这个学生把书包砸到优生的头上,两人打了起来。班主任徐老师就利用所学的寓言故事《骆驼和羊》《陶罐和铁罐》教育他们,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长处,也有不足,一个人不光成绩要好,品德也要好。要多看别人的长处,不能只看别人的短处,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尽力地克服。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逐步培养良好的品德。

3、开展课外活动培养留守学生的良好品德

我校每周都要开展兴趣活动,开展了“音乐、美术、体育、书法”等小组,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扬学生的长处。小学生是在活动中发展成长的,集体活动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因此,在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品德更容易取得效果。但是有部分留守学生性格孤僻、胆小自卑,不敢主动报名参加,有的虽然报了名,却在开展活动时表现不积极。针对这些情况,课题组根据留守儿童名单,联系各班主任,结合学生的爱好长处,帮助学生报名参加兴趣活动小组,并在指导教师处备注留守学生名单,在开展活动时有意培养留守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扬他们的长处优点。在活动中经常教育大家关心帮助留守学生,和留守学生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同时也教育留守学生学会独立,培养坚强的性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锻炼胆量,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4、利用榜样示范培养留守学生的良好品德

所谓示范性,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的教育中,要身体力行,成为学生学习的的榜样和表率。小学生有着较强的模仿习惯,教师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模式。教师本身的品德将影响着学生,学生会产生比较的心理。所以,在教育学生时,教师要坚持示范性,不然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便会削弱。不光是教师做好榜样示范,课题组还在班级、年级和学校树立优秀学生榜样示范,让能力较强的留守学生担任班干部,委以重任,让他们有受重视的感觉,以“表率、模范”来要求他们,他们因想出色完成任务,也会以良好的表现起好示范作用。这样,他们的不良习惯就会逐渐改正,责任心不断增强,同时也带动了其他留守学生。

5、针对个体差异培养留守学生的良好品德

针对性是指根据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及时帮助学生改掉不良习惯和纠正不正确的认识。如:六年级(2)班的沙马小体同学受打工潮的影响,不想读书,准备外出打工挣钱。了解到这一情况,我给他讲事实、摆道理,使他懂得学生应该以学业为主,只有专心致志读好书,将来才会挣到更多的钱,建议他可以利用寒暑假做工挣钱。在我的耐心教导下,终于解决他的思想矛盾。还有,针对学生中存在不团结、相互妒忌、关系紧张的情况,我及时了解情况,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劝阻开导,彻底化解矛盾。又一次两个同学因玩乒乓球产生争吵,相互辱骂,最终打了起来。解决这类学生的矛盾,首先要针对事情的严重程度和来龙去脉来教育他们。在这一点上,我列举了村上曾经发生的一宗因学生矛盾而造成双方家长动手打架的恶性事件来教育。通过事例引导他们吸取教训,认识自己的过错和鲁莽。经过教育,他们都作了自我检讨,并相互道歉。他们的表现,同时也影响了其他有矛盾的同学,使这些同学也深受感染,增强了班级的团结。

当然,留守学生的良好品德不仅仅是在学校进行教育就能形成的,它还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育人环境,才能真正的使留守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孔子告戒过人们:“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说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是相对稳定的,终生都会起作用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缺失正常家庭教育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交往、安全等方面存在的缺失而进行的科学地教育和训练,使其同其他儿童一样,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培养勤奋好学的学习习惯

结合各班班主任调查留守学生存在的不良学习习惯,课题组和班主任采取了以下一些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1)针对大多数学生学习时间不固定,要求学生拟定作息时间表,细致划分课余时间、节假日和寒暑假的学习时间。懂得“玩就玩个痛快,学就学个踏实”的道理,逐步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2)布置预习任务,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鼓励学生遇到问题主动寻求答案,自己能解决的自己解决,并学会使用一些工具书。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大胆问老师同学。

(3)针对上课精神不集中,听课思想“开小差”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时时关注,多提醒多抽问,以督促其课堂上用心,逐步养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4)严格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对于不交作业和不认真的学生,了解原因,结合学生实际,做好思想教育并加强个别辅导,力争让学生认真独立完成每一次作业。

(5)鼓励学生到图书室借阅课外书籍,培养读书习惯,拓展知识面;学会积累知识,对于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就加强巩固复习。结合检测后出现的失误,要分析原因,汲取教训,避免下次又犯类似的错误。

2、培养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

父母没有在身边,这些留守儿童有的和年老的爷爷奶奶生活,有的和叔叔、姑姑一起生活,有的甚至没有监护人,只有兄弟姐妹自己照顾自己。所以,很多事情都要靠这些留守学生自己决定,自己解决。培养这些留守学生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点。结合调查情况,采取了以下一些方法,经过一年多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让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自己能做的事就自己做,逐步达到生活自理的要求。家长和监护人不能一味地溺爱孩子,该让孩子吃的苦就应该让孩子体验,随时随地给孩子一种大人的感觉,遇到问题尽量引导孩子想办法自己解决。

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不要过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务,剥夺孩子自己的选择权。不要惩罚失败,这样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挫伤孩子创造的动力。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办代替,放手让孩子自己做

班主任结合各班留守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和监护人一起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把选择权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3、培养勤劳节俭的生活习惯

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家庭生活水平普遍有了提高,有些留守学生家长认为把孩子留在家里,不能关心照顾他们,就从经济上补偿,在城里挣了钱就过多的给孩子花,希望给自己的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但是,家长的这种做法,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五六年级有几个留守学生家长在外地打工收入较高,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每个月给孩子的生活费都很充裕。这几个学生很自然地就成了好朋友,瞧不起那些条件不好的同学。他们经常到街上买小吃,买玩具,甚至上网吧。课余时间只想着玩,家里的农活也不愿做,渐渐变得好吃懒做,相互攀比。

我们联系家长,让家长给孩子讲打工的艰辛,挣钱的不易。教师给学生讲 “成由俭,败由奢”的故事,教育孩子们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滴做起,节约一分钱,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让他们懂得“一茶一饭,来之不易”“一丝一缕,物力维艰。”要求每一个留守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帮助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农活,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好品质,把留守儿童培养成长为具有艰苦奋斗、勤劳节俭的高尚品质的新一代。经过课题组、班主任和家长的共同教育,这些学生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有了良好的转变,在家里变得勤快了,到街上不再乱花钱了。

4、培养安全习惯,树立安全防范意识

安全工作重于泰山,仅仅开展安全教育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树立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我校课题组结合调查情况,积极开展了以下各种安全学习和教育:

心理安全,教育同学之间要互相体谅和理解,多看看别人的长处,尊重同学的不同个性,同时自己也要以平和的心态来处理自己面对的困难。

交通安全,讲解交通常识,了解交通规则,邀请交警和铁路派出所干警到学校开展交通知识讲解和宣传,以血淋淋的现实取得良好的警示效果。

课堂安全,重点是体育课、实验课、课外活动,养成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讲解常见疾病的自我诊断、处理和突发性疾病带来的人身安全隐患,让留守学生具备基本的医学常识。

饮食卫生方面:1.要求做好家庭环境卫生。班主任和课题组成员经常深入留守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家庭卫生和饮食情况,和学生一起打扫卫生,清洗餐具,使学生有一个干净的生活环境。2.搞好个人卫生。制定个人卫生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做到勤洗澡勤换衣,不留长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3.拒绝垃圾食品。很多学生每天都在校外购买一些小食品吃,这些食品不仅污染校园环境,还存在很大的饮食安全隐患。结合一些实例,耐心给学生讲解垃圾食品对身体的危害和存在的危险,并制定相关制度,逐步改掉学生购买垃圾食品的习惯。

家庭防盗防骗,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话,不能随便把家庭住址、父母姓名、电话告诉陌生人,以免给受骗。

有专家认为,通过安全预防,80%的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课题组结合学校的实际经常开展针对留守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使学生逐渐树立安全防护意识,极大地减少了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养成品格,品格决定命运。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做人做事都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学生更是要从习惯养成抓起。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这一重要过程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能力优劣乃至一生命运。好习惯受益一生,坏习惯贻害终生,甚至危及家庭乃至社会。

五、课题研究成效

1.学生方面:通过对本课题一年多的研究,积极地促进了我校一百多名留守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课题组和学校教师结合学校实际,针对我校留守学生的教育生存现状,开展心理调查和教育辅导,使我校绝大部分留守学生具备了正常、积极、乐观的心理,留守学生的整体状况有了极大地改观,孤僻内向的变得活泼开朗了,懒散厌学的变得勤奋好学了,好吃懒做的变得勤快节俭了,自私放纵的变得大方稳重了。逐步培养了留守学生优秀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绝大部分留守学生能正常的融入学校大环境,具备了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

2.教师方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我校教师走向专业化,加强了教师的理论学习,提高了专业基础。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培养了广大教师的爱心和耐心,结合我校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撰写了一些优秀的论文、研究了一些特殊的案例,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3社会方面:通过教育培养,留守学生的不良品行有了转变,在学校里能认真安心地学习,在家里能平安健康地成长,消除了常年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家长的担忧,减轻了留守学生监护人的监管压力,促进了全乡的社会治安,有助于建设平安校园,和谐社会。

4.课题研究成效适用对象及推广范围:本课题研究的留守儿童是山区农村彝族学生,针对凉山彝族地区的民族风情和生活习惯,结合留守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及家里的生活情况,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积累了一些针对少数民族(彝族)地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经验,为留守儿童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有用的素材和案例。我们对彝族留守学生的品行培养所采用的这些方法途径可以为今后的同类研究提供借鉴,可以在凉山少数民族地区有彝族留守儿童的农村小学推广试用。

附:联系方式

课题组长:冉启梦邮箱:303472173@qq.comQQ:303472173

电话:

喜德县拉克乡中心校

篇3:红庙中心小学小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1、对“留守儿童”自身的多层困境分析

(1)学习状况令人担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束,家里没人指导,导致成绩欠佳,最后对学习失去兴趣。因而就出现上课不用心,作业不按时完成或完不成,成绩不合格等状况。也有些六“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自觉心不强,有厌学倾向。我班有个男孩叫伟鹏, 父母长年在外,他就跟爷爷生活。这几天上“圆”,全班只有他一个人不带圆规,影响了学习。

(2)行为习惯让人愁。有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电视,游戏,具有破坏性,煽动性,会带坏其他同学。如我班有个学生,叫肖志新。父母长年累月在外打工,他跟着奶奶一起生活。有一段时间,他经常到别的班级去敲诈女同学的钱,要是不给,就拳脚相向。

(3)个性特征异常。有些“留守儿童”在个性特征上,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和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自己,而且还导致很多儿童依赖性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从小的方面看,关系到儿童的成长,从大的方面看,却关系到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而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因此,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学校里的班主任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2、班主任做好 “留守儿童”工作的对策研究。

(1)班主任应细心观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不仅要传授知识,同时还要细心观察班上的“留守儿童”,一旦发现他们有问题,就及时与他们沟通,给他们关爱。如我班有个叫芳草的女孩子,爸妈长年在外,把他托给姑姑照顾。有一段时间,我每次上完课后,她总跟在我身后。于是我就找她聊天,给她修指甲,让她感受到了我对她的爱。慢慢地,她自己就道出了实情:原来,那几天她姑妈不在家,只有她一个人在家,她害怕回家。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我就叫了班上的另两个女同学陪她。事后,芳草同学只要在学习中,生活中遇到问题,都主动来找我聊。还时不时把一个糖,一个橘子放在我的讲台上。芳草成了一个品学兼优,开朗的孩子。

(2)班主任在班上应多开展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健康的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环境和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和发展的。因此,班主任在班上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如可利用出板报,办校刊,开展知识竞赛,以及各种表演等多种课内外活动,使学生在有益的文化熏陶中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3)面对长辈对“留守儿童”的溺爱,班主任应多家访。“留守儿童”基本都是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人生活在一起,他们平日主要负责孩子的吃喝,对于孩子的学习要么不管不问,要么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孩子的生活,不是过分溺爱,就是放任自流。这些孩子在这样的生活中,个性比较封闭,性格比较古怪,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荒废自己的学业,有些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作为班主任,要多进行家访,将其在学校的表现通知其长辈,并与长辈沟通,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4)架起父母與其子女心灵相通的桥梁。父母外出后往往很难与子女沟通,有些“留守儿童”反映几年没有收到父母一封信,平时几乎断了与父母的关系。当过年时父母即使回家,彼此都感到陌生,除问些生活和学习上的事,没有什么话可说,这种状况使父母与子女均有一种失落感,但又不知道怎么办。我班上有一个叫曾威的学生,由于他爸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出去打工了,平时也很少回家,于是他从来没叫过一声“妈”。作为班主任的我,在知道这一情况后,就以协调者的身份架起父母与子女心灵联系的桥梁,让外出的父母抽些时间写写信,有可能多通些电话,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其实是爱自己的。同时也让他经常写信向父母汇报自己的种种情况,不要因为空间距离阻碍亲子间的沟通。父母的理解和鼓励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的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 客观要求,农民及其子女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农村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围绕党的教育方针,我们在提高教育教学的同时,把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落实到班主任工作之中去。

参考文献:

[1]徐洁.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心理问题探究.网络财富, 2009, 2(4)

[2]强,陈晨.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成因及对策.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 28(1)

篇4:来龙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来龙中心小学生数较多,其中留守儿童数378人,这是一个需要予以特殊关爱的群体,惟其如此,关爱留守儿童这一课题对于我校来说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也更富于挑战性。2013年春季开学初,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提出了“来龙中心小学留守儿童成长工程”这一概念,其核心内容就是关注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为使这项工作做到实处,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来龙中心小学关注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制定了《来龙中心小学心理咨询制度》。在硬件方面,设立了留守儿童咨询室——“阳光小屋”、充分们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课余时间定期开放电脑室,为留守儿童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实现与远在他乡的父母之间的顺畅交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教师把心理疏导穿插于所有学科,进行有机渗透;同时规定利用地方课时间每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课;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求班主任建立本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形成一个健康的精神世界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在搞好学校教育的同时,我们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特别是“五老”暨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让他们充分发挥余热。

篇5:红庙中心小学小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农村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远家离校,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由于种种原因,大批未成年人不能随父母进城读书,成为“留守儿童”。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亲情缺失和家教缺位,在学习、生活、安全、健康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为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以关工委为主关爱儿童,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一、开展“留守儿童”普查

在总小各个班级对“留守儿童”情况展开细致的调查,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在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立足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营造关爱“留守儿童”氛围

我校以关爱留守儿童为出发点,将关爱留守儿童问题作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内、班级内、社会上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在看似简单的“问一问”、“拉一拉”中营造了爱的氛围,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

对于每个人来说,家是温暖的,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就是他们温暖的第二家,老师就是对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各学校在日常活动中格外照顾留守儿童:班队会上给留守儿童更多倾诉的机会,课外辅导时让留守儿童位于最前面,组织“六•一”演出也让留守儿童有更多的参与面,实践活动中细致地教他们自主生活、自护自救的知识,这一切就是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合力

我校在原来的家访制度基础上,依据现有情况,实行定期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农村的老年监护人(如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留守儿童。

学校教师还充分利用节假日、开学这些时间段,争取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直接对话,互通信息,或利用电话访问的形式及时通报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达到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增强“留守”学生教育合力。

总之,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学生,关注留守学生问题,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利用“留守”这一资源,教育留守学生学会自理、自立、自强,自律,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的茁壮的成长。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友的不慎,一些孩子可能走入歧途,成为未成年案件中的“主力”。随着和谐农村的推进,这一批批农村的小主人的教育成了也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分析留守学生,他们大多属于“爱”的缺失。祖辈们的唠叨,独处时的孤单,课余时间的无聊,没有父母的关爱,缺少同龄孩子的乐趣,等等,这些构成寄居家庭的共同特点。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留守学生”容易出现自卑孤僻,不合群,说谎等心理障碍。胡锦涛总书记对少年儿童提出的“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的要求。这也是针对留守学生的。我校在留守学生教育工作中,坚决贯彻团县委、教育局和镇党委的有关要求,将留守学生教育工作做实,做到位,做到学生家长的心中,做到学生进步成长。

我校针对“留守儿童”一系列的关爱举措受到了多方关注,特别是留守学生家长的好评,多名家长打电话到学校表示感谢班级对孩子的关心,有力的推动了和谐校园的建设,使得我校在老百姓中的形象得到提升。

一、举办全校留守学生“联谊会”。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全校留守学生“联谊会”。通过活动的开展,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显著提高,表现越来越好。

二、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合力。

学校原来的家访制度基础上,依据现有情况,实行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与留守儿童远在外地的家长定期电话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农村的老年监护人(如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留守儿童。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

对于每个人来说,家是温暖的,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就是他们温暖的第二家,老师就是他们对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除了在学费方面进行减免,还在日常活动中格外照顾留守儿童:班队会上给留守儿童更多倾诉的机会,课外辅导时让留守儿童位于最前面,组织“六一”演出也让留守儿童有更多的参与面,实践活动中细致地教他们自主生活、自护自救的知识,这一切就是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给父母的一封信。

各班级还安排所有的留守学生给父母写了一封信,目前此活动正在进行中,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等向父母进行汇报。这项活动将延续到下学期。

篇6:红庙中心小学小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霍城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随着农民外出务工子女的增多,“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随之越来越多。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我校按照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要求,从学校实际出发,做了一些探索,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召开家长会,摸清情况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会上除了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情况,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监护情况。通过第一学期家长会摸底,我校学生总数501人,留守儿童占85%,其中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占64%,父母单方外出务工的占55%。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虽然有的父亲或者母亲在家,但由于家庭事务的琐碎、农忙的压力,他们根本没有时间管理孩子,致使一些留守儿童孤独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有点学习无人管理,出现疑难问题缺乏指导;有的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普遍不理想;有的心理不太健康,情绪波动大;有的行为习惯差,常有违纪现象。为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我们申请成立关爱留守儿童之家,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程。

二、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我校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后,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召开校务会,研究下一步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且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组长:王

小军,副组长:陈建策芦晓荣 组员:葸爱华 赵德华 张岸林张振华 王 成)形成了以校长亲自挂帅,全面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法制教育,辅导员负责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班主任负责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等教育。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顺利开展,这样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营造氛围,健全制度,开展活动

1.营造关爱氛围,感受温暖

我校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园内、在家访中,在班级内、在少先队中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全校师生在看似简单的“问一问”、“拉一拉”、“摸一摸”中营造了爱的氛围,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达到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2.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让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有《关爱留守儿童帮扶制度》《关爱留守儿童家访制度》《关爱留守儿童家校联系制度》等。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清楚留守儿童的性格爱好;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代理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代理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学

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制度。在每班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由班主任、科任老师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代理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建立健全家校联系制度。要求班主任老师期初、期中、期末与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在家情况。每月指导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或通话一次,增强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每月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沟通一次,知晓他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状况。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的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科学育儿、科学监护孩子的教育,提高他们教育孩子的水平。

3.开展关爱活动,快乐成长

学校制定了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关爱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全方位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在校园里做到对“留守儿童”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参加。”为留守儿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定期开放。在学校少先大队的统一组织下,孩子们可以在留守儿童活动室自主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展示自己的书画作品、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合作学习,与教师、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进步,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真正成了儿童学习活动的乐园。组织野外生存训练活动。虽然是农村孩子,但随着条件的好转,孩子们形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惰性,生存能力不强,为此学校利用清明祭扫活动时机,组织学生野炊活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提水,有的负责拾柴,有的负责烧饭,做起了“小厨师”一职。通过亲身实践,同学们更懂得了凡事只有通过团结合作,才能够完成得又快又好;也让同学们体会到,在家里父母是多么的操劳,我们应该孝敬父母,为他们分忧,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来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

另外,学校定期和不定期举行主题班会、班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书画爱好者手拉手”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篇7:红庙中心小学小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关键词】留守儿童;德育工作;心灵关爱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极小部分有父母在家的孩子,他们的学习成绩比其他留守孩子要好很多,这种差距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越来越明显。据老师反映,留守的孩子升学到中学,不仅思想行为方面表现普遍很差以外,学习成绩也非常糟糕。

(2)性格缺陷。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明辨是非能力差,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造成一定程度的道德缺失和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打架斗殴,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拉拢、利用,甚至参与盗窃、抢劫。一些常年在外打工、经商的父母,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给孩子拿钱方面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儿童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他们自恃手中有钱,花钱请人做作业,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懒惰贪玩。

(3)心理障碍。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不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自卑的思想,有较强的孤独感。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1)品德。品德包括公德、私德和职业道德。公德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意识,养成其符合国民公德及社会公德外行为习惯,如遵守社会公共秋序、文明礼貌、讲究卫生、爱护公物、保护环境、救死扶伤、见义勇为、维护因家安全和民族尊严等。私德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养成其在私人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的道德行为习惯,特别是在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行为习惯。职业道德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养成其符合职业过德要求的行为习惯,如忠于职守、勤恳工作、诚实劳动、廉洁奉公、团结合作、维护本行业声誉等。

(2)思想。思想教育在不同阶段设立不同的教育目标。对留守儿童必须进行情感教育,使他们树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进行观察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把德育作为一种教育目标以培养学生的非才智性因素来处理的。我们相信,如果将德育与人的发展、人的成才紧密结合起来,德育会在长期低述的徘徊中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是德育改革的需要,更是适应21世纪的挑战,培养出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班级管理,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

(1)完善“留守儿童”管理制度:①联系卡制度。为每个留守学生建立家庭联系卡,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家长务工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委托监护人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②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启动“教师帮扶留守学生”关爱教育活动,实行“一对一”的结对帮扶,随时掌握其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及时为其解难。③建立安全工作责任制和安全工作预案,留守儿童在校如遇突发事件,迅速采取救助处理措施。

(2)做好家访工作加强沟通和交流,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一方面家长要利用书信、通讯工具多与孩子们交流,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帮助他们逐步树立好好学习的强大自信心;另一方面家长还要和老师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适时掌握孩子学习、生活的动态。

(3)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和负责,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是常有的事,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但如何在“责”的同时让学生从情感上感受到爱,从心里上乐于接受,就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责”的目的,分寸,时机,方式。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让孩子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开展德育工作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篇8:红庙中心小学小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我校共有学生474人,其中,留守儿童就有103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1.73%。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我校按照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要求,充分认识到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我校从实际出发,加强了对留守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使留守儿童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现将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学校十分重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中层干部和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各负其责,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留守学生留得下、学得好、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让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1、完善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学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学校的留守儿童,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代理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代理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并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

2、建立代理监护人队伍,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由班主任、科任老师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

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代理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学校还多方面联系社会上的爱心妈妈,至今有四名留守儿童找到了爱心社会妈妈,社会妈妈负责孩子的全年的学习开销,还定期到学校看望,节假日领回到自己家中,感受到家的温暖。

3、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为及时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学校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学校对代理监护人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

三、营造关爱氛围,开展关爱活动

3月8日,吴铺镇中心小学启动教师家访计划,学校抓住留守儿童监护人在家的有利契机,让包保教师到自己包保的留守儿童家中,直接与留守儿童监护人及委托监护人接触,就留守儿童成长进行交流,了解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第一手资料,并且互留联系电话。

小小电话传真情,我校专为留守儿童们安装的“亲情电话”于3月10日正式开通,这为孩子们在校与家长的沟通又提供了一条更方便快捷的通道。

3月19日上午9点,吴铺镇中心小学召开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培训会,学校校长对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问题,国家政策、学校采取的措施、临时监护人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家庭教育和家庭监管等方面作了讲解。4月8日,我校设立“心灵驿站”,专门用于留守儿童管理服务,经过精心布置,“心灵驿站”分视频区、亲情电话区、聊天区,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月对包保的留守儿童在“心灵驿站”里至少组织一次座谈。真情的关爱

才能让留守儿童感受到老师的真心。我校教师一直注重将更多的关爱倾注在留守儿童身上,课余时间,教师主动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感受温暖,快乐成长

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留守学生之活动室,配备了电脑、亲情电话、活动器材、图书等设施设备。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学校定期和不定期举行主题班会、班队活动,举办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使他们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一是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由包保教师做好留守儿童的登记建档工作,对留守儿童情感、道德、行为、学习、心理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针对问题,进行帮扶,将其在校每月的表现记入成长档案,定期与委托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联系沟通,及时反映学生的情况,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二是提供沟通条件。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和视频聊天软件,方便外出务工家长随时与子女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和身体情况;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三是生活上分三个时段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第一个时段一是早上包保教师问包保留守学生昨天晚餐、睡觉、做家务的情况;二是看留守学生口、脸、手、穿衣、穿鞋的个人卫生情况和精神状态。三是督促检查留守学生守纪、明理的情况。第二个时段是爱心妈妈给留守学生分餐、陪餐、陪阅读、陪午休:第三个时段是下午放学后爱心妈妈给留守学生开展各类有益的活动,依托学校青少年宫活动场地,根据学生爱好,开展羽毛球、乒乓球、葫芦丝、木版画、书法等爱心辅导,鼓励留守儿童主动积极参与,与留守儿童手牵手,心连心,共同成长。

五、取得可喜成效

通过各种关爱工作的开展,形成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关护网络并取得较好成效,留守儿童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不仅学会了自理、自立、自强、自律,还培养了坚韧、独立的个性,出现了广大留守儿童安心学习,家长放心工作的喜人局面。

六、今后工作打算

1、倡导全校师生,为留守儿童献出自己的爱心。开学典礼上,为贫困留守儿童搞一次校园爸爸妈妈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2、结合教师开展的“教师帮扶”活动,在师生之间开展“手拉手、同成长”为主要形式的结对互助活动。

3、实行代理家长制,满足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各教师代理两位留守儿童的家长,定期与学生交谈,了解其生活和心理上的需要,给学生以家庭般的温暖,从而使其安心学习。

4、各班组织本班“留守儿童”开展“两地书亲子情”活动,让学生把学习、生活中的乐趣和困难告知父母,能与父母更好地沟通。(学校免费提供信封)学校在五月份将开展一次“给远方父母一封信“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5、打开留守儿童心灵之窗,每月上一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心理咨询,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6、关注留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每位教师需帮扶一位留守儿童,做到随时与孩子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

七、存在的问题

吴铺镇是云梦县劳务人口输出的大镇,通过家访摸底,我校留守学生的家庭监管和家庭教育十分薄弱,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留守儿童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一方面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容乐观。在抽样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为中等和中下等水平,学习很好的留守儿童只是少数。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不积极。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没有人督促和帮助,加上思念父母分散精力,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监护主体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缺位。留守孩子的监护主体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个监护人群体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没有文化或教育水平低以及身体素质差的问题。由于他们中大多数人自身的教育水平有限和思想观念落后,只能保障留守儿童的生活需求,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监管十分有限,而社会的不良影响对好奇心极强的留守儿童充满诱惑力,这些都不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

篇9:红庙中心小学小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必然,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非凡群体,暨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守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中小学生。

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2013年,我校积极响应各级领导的号召,从实际出发,在全乡范围内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暖和工程”,现将这一年多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摸清情况,确立工作目标

我校是一所农村片区小学,经济状况都不是很好。很多家庭都是两老带着孙子在家务农,年轻人就外出打拼,这样造成很多孩子成了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孩子要么太过溺爱,要么就是缺少爱,很多孩子心理都不是很健康,甚至在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上也不是很突出。针对以上情况,特制定以下工作措施。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每班推荐4—5名典型学生与我校在职教师结对,每位教师结对2—3名学生,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把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让留守儿童在教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乏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3、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4、积极开展文体活动。

为了“留守儿童”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我校在周一至周五的午间和下午课后,由结对老师轮流值日在学生活动室和操场组织、安排丰富的问题活动。诸如:课外阅读、学习指导、体育活动等。

5、加强留守学生与父母的联系。

我校专门为留守学生成立了“爱心小屋 ”,这里有电话,有电脑,如果留守学生相念自己的父母了,就可以和结对的老师说,老师给他安排和父母的通话或聊天。自从我们建立qq群以来,主动和老师联系的家长几乎没有,只有我们主动和家长取得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有部分家长不知是什么原因,不太愿意和自己的孩子联系,但大部分家长还是觉得学校的这个活动搞得很好。不管怎样,我们也会坚持下去。

7、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

为了切实加强这一工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学校将对师生的结对情况过程跟踪和结果的评选考核,学校积极研究科学考核评估的办法,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治理,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

8、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建立关爱经验交流制度;不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进行经验交流;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措施;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治理水平。

三、成绩和困难

经过近一年来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我校的“留守儿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行为习惯好了,成绩提高了,待人接物礼貌了,自立、自主、自强了„„在结对的老师中更是涌现了很多优秀教师,三年如一日,照顾这些留守孩子们。

我们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工作,也许现在还仅仅是起了个头。但是在那么多人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有决心对这项工作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全力做好这项工程。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但是,留守儿童作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落实到学校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贫困山区的学校如同贫困山区的家庭一样,同样摆脱不了地域的色彩——贫,仍然是个大问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开支,学校这个大家庭也负担不起,经费不足,大大制约了“关爱工程”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学校那么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缺乏心理教育的老师和相关人员也是制约“关爱工程”的问题之一,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或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迫在眉睫。

总之,留守学生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沙土镇中心小学

中心小学关工委

上一篇:新晴山月诗的阅读题及答案下一篇:卫星通讯数字电视接收技术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