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色彩的散文诗

2024-04-26

心之色彩的散文诗(通用12篇)

篇1:心之色彩的散文诗

心之忧的短篇散文600字

长大,星辰般灿烂美好。但也会有少许灰色。

天边忽然飘来一朵云彩,上面写着:已经走远了。

这时,猛然间发现,自己已慢慢长大了,身边的人和事已交替换更了许多。学会告别,也许会成为一种熟悉的感觉。

看见从前还在为玩具大哭大闹的孩子,现在成为承担所有的大人,心中百感交集。不知时间为何会变得如此之快,还没好好来得及感受就已偷偷从指尖溜走了。

生命是否就是如此奇妙,也如此短暂。当坐在车中,望着窗外还没熄灭的路灯,心中盘算着一天所要做的事,本以为漫长的一天原来这么快,回过神来时,已要开始等待明天的到来。一切都好像轮回般地运转着,在朦胧间已拥有也已失去。人生没有回头路,可还是存在着眷恋。

怀念过去,怀念儿时,怀念那段我们无法忘却的美好回忆。它们会永远停留在我们的脑海深处,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得无影无踪。童真也许是一生的最宝贵也是最容易失去的情感,但童年已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浅淡记忆,不舍得抹去这仅剩的印记,可它也已注定只能被遥望,变得不可触摸。

随着成长的步伐加速继续中,我们走到了一扇扇门前,它们各写着:求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衰老与死亡。我们不能违背,只能按照顺序,逐一打开。门后也许能实现自我追求,但也可能会损毁一生的.希望。在这些过程中,一切的一切,不论是成或败,生或死,得或失,都将被带着走向最终点,没有机会回首重来。

长大,会使原本认为的事情变得复杂,心中所期待的美好世界总会发现有不足。心中无杂念,方得始终;尘中看破乱,才达恢宏。学会告别,其实是一种最好的解脱方式。

生命终将返回到原点,那儿会是一个理想而永远不想到达的地方……

篇2:心之色彩的散文诗

“上下四方叫作宇,古往今来叫作宙。”

―――― 《淮南子》

人的内心本就是座城,却无疆土,亦无砖墙,一座无人空谷,草木纵深,四季分立,春冬交替。城中十方为幕,乾坤为轴,卷中可见:“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日出,青苏微凉,众鸟飞鸣。天地在此时苏醒,轻羽跃进眼幕,侧入云端。晨曦微染,山水怡然,绝美画卷。

山高深涧,仰视其中,可见一线之天,徒步过隙,忘路远近,通幽之径掩于盛草之间。山泉甘冽潺潺,鸟声婉转空灵。可在清澈浅溪中沐浴,可在古树蜿蜒枝干上躺憩。陋室檐下,药草收晒,一杯素食淡羹,欲无求,心可静。

入夜,天地沉寂,静而冗长。西方北斗东方月,天幕垂沉,两两相映。夜静更阑,一曲洞箫映山风。

谷中一方紫竹小舍,一碟青花茶盏、一提镂空烛灯;清墨浸染,细细临摹千字之文,取旧年南山梅花雪水烹一壶自酵乌龙,久而灯芯微拨,轻敲棋子,清夜但闻扪心之声。

昼耕夜诵,自省自乐,复得自然。

一昼一夜堆砌成古今,昼更夜替,不息循环,万年一瞬,亘古不变。

所以,独处并非一定孤独。人的本质如此向往安宁。不说、不笑、不争执、也不刻去意强调,但其内心之城正值暮春,曙光渐度,悠悠漫过花叶与泥土,向万物碾转时间之轮。内心充实,人便可深居独处,即便一人,也不会感到孤独。

所以,内心空虚便一定寂寞。人的欲望太过容易徒增。即便健谈、犀利、善妒和八面玲珑,反复提及的却也正是自卑的东西。其内心之城正处匮乏晦暗,无春无冬,草木凋零,没有刻度时间,亦无月落日升。乾坤多大,内心疆土便有多远,而这无法躲避的凄清,需要热闹的场景,才能驱逐内心的.不安。

内心之城,四季流转,人的毕生时光尽在其中。春萌发,万物苏醒、生机盎然,一年之计在于此时;夏励志,万木葱茏,青衫凉笠,常立志且立长志;秋收益,秋毫洞彻,天朗气清,心胸广如高远之天;冬仓储,傲雪凌霜,厚积薄发,待它时一朝得志。囊萤映雪,春成冬住!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这个被矛盾与困惑纠缠的年纪,当被现实与压力推着前行,面对挫折与荣耀,坐对内心之广,海纳百川,宠辱不惊。

我相信,你的内心,正不分四季的繁花似锦、鸟声蝉鸣。世上繁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吾心,你能主宰,便是一方之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顺其自然,天然百成。千字文曰: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 律吕调阳!

篇3:浅析瞿秋白散文的语言色彩

瞿秋白多次论述到俄罗斯文学中“忏悔的贵族”, 赞叹“忏悔绮年”的普希金, 敏锐地注意到美海洛夫斯基在《转变中》描写的非个人而是“社会的自觉”的“贵族的忏悔”。体现忏悔意识的作品。如托尔斯泰的《忏悔录》深深地影响着他的人生思索和文学观念。在《饿乡纪程》第二至五节中, 瞿秋白以自传的形式记叙了自己的家庭、出身、谋生、求学、思想变化的经历, 在读者面前坦露真我, 在《赤都心史》中这种自我认识、自我忏悔更加深刻和自觉。瞿秋白在提到俄罗斯“忏悔的贵族”时, 尤为注重的是他们“自己牺牲家庭的幸福, 上等人的特权”而“往民间去”的决心。作为中国的“忏悔的贵族”, 瞿秋白首先否定了自己出身的阶级。他诞生于“士”的阶级的家庭中, 旧时代在社会上享有特权, 是所谓的“治人之君子”。对于这样的阶级, 他清醒地看到了其丑恶、阴暗和腐朽的面目, 因而他的批判便鞭辟人里:“好的呢, 人人过一种枯寂无生意的生活。忏悔自己“绅士阶级”的死要面子, 无能无为。在《多余的话》中, 字里行间透露着瞿秋白对那段生活的忏悔, 对自己“始终没有脱掉的绅士意识”的谴责:虽然家境早已破落, 但“绅士的体面‘必须’继续维持”, “士的阶级”的颜面还要维护。这一“必须”包含了多少辛酸、苦痛、无助、无奈, 还有窘迫、届辱:家里没米煮的时候, 还用着仆妇, 积欠了她好几个月的工资;为了穿长衫, 在母亲死后, 还剩下40多元的裁缝债。而作为绅士阶级的“少爷”他自己“从没有亲手洗过衣服, 烧过一次饭”。

瞿秋白作了深刻的自我分析, 称自己是中国之“多余的人”。“多余人”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经典形象, 是贵族知识分子的一部分。这些人厌倦了上流社会空虚乏味的贵族生活, 希望寻求有意义的新生活。然而贵族教育并没有让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和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 加之他们自身性格软弱, 没有向贵族社会抗争的勇气, 只是以忧郁彷徨的态度对待生活, 最终成了一事无成、毫无用处的多余人。瞿秋白对自己的脆弱进行自我解剖、自我批判, 对自己的要求达到近乎残酷苛刻的地步, 连身体的虚弱都要忏悔。他感叹到:“我是多么脆弱、多么不禁磨练啊!”身体的脆弱是一方面, 精神上无端烦闷、感慨、脆弱的特性让在生活斗争中缺乏坚强的意志和斗争的勇气, “我不能没有依傍。不但在政治生活里, 我其实从没有做过一切斗争的先锋, 每次总要先找着某种依傍。不但如此, 就是在私生活里, 我也没有‘生存竞争’的勇气, 我不会组织自己的生活, 我不会做极简单极平常的琐事。我一直是依傍着我的亲人。”他坦言, 曾以为自己不凡, 但回头看看实际也只“同于庸众”。思想上的脆弱则表现为思想摇摆、不坚定。他检讨自己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不纯粹性:虽然“时时刻刻压制绅士和游民式的情感。在《俄国文学史》中, 瞿秋白认为这是当时俄国知识界的通病, 他们“大概都不能实践, 只会空谈, 其实这些人的确是很好的公民, 是想要做而不能做英雄的。

摘要:瞿秋白是一位优秀的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集《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堪称散文史上优秀的作品。与其他现代散文作家的作品不同, 兼具文学家与政治家于一身的瞿秋白的散文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称之为政治散文。瞿秋白散文的政治性体现在其散文中蕴含的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审丑意识和忏悔意识。

篇4:乐之魂,心之色彩

[关键词]音乐教育;情感发展

情感萌芽于婴儿期,形成于幼儿期。婴幼儿期是感知觉和情绪、情感发展的最佳时期,这时期,情感统治着幼儿生活中的一切方面。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通过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完美的组合,潜移默化地感染欣赏者,从而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达尔克罗兹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的过程,不如说是情感的过程。”《纲要》中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在幼儿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将如何充分挖掘音乐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我针对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挖掘音乐素材,以词动情;创设良好的环境,以境激情;夯实幼儿的情感认知,寓智于情;注重幼儿的音乐表现,以行促情。

一、挖掘音乐素材,以词动情

语言是人类表达情感的工具,幼儿年龄小,对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往往不能意会。以歌曲《小树叶》为例,这是一首由两段歌词组成的歌曲,但每段歌词又表现了不同的感情色彩。第一段歌词表达了小树叶离开妈妈后伤心、害怕的情感色彩,演唱中充满伤感。而第二段歌词则表现了小树叶勇敢的面对现实,憧憬美好的春天,感情的处理也是乐观、向上的,演唱中要体现愉快、兴奋的情绪。对于这样的强烈对比,幼儿自己演唱是不能把握的,这要靠老师用语言来激起幼儿的情感。我先引发幼儿讨论:“如果你有一天将要离开妈妈,心里会怎么想?” 幼儿各抒己见,谈话中流露出伤感的神情,我适时地引导幼儿进入歌曲的意境:“小树叶离开妈妈,是不是跟你们一样的感觉呢?” 幼儿以物拟己,在演唱中把歌曲感情真情演绎。而后我继续以语言引导:“第二年的春天,万物苏醒,大树妈妈又长出了许多树叶宝宝,小树叶们又回到了妈妈的怀抱,它们高兴地唱歌、跳舞,为自己勇敢地战胜了寒冬而骄傲。”我用语言的引导启发下,幼儿演唱时流露出了勇敢、兴奋的神情,他们在为小树叶骄傲,为小树叶自豪,经过教师语言的启发,幼儿在演唱中能较轻松自然地把握感情色彩。

二、创设良好的环境,以境激情

(一)创设情境,促进幼儿情感体验

不同的音乐作品体现不同的风格和情感,教师要认真分析作品的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的特点,引导幼儿掌握不同的特点,从而体会音乐的美。例如歌唱活动《毕业歌》,在学唱这首歌曲之前,我先跟幼儿一起简单回顾三年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当孩子们知道自己将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离开幼儿园和老师,孩子们有的沉默了,有的用手去擦拭眼角,还有两名邻座的幼儿干脆紧紧地把手牵在了一起,就像担心马上会分离一样……《毕业歌》表达师生之间依依不舍离去的留恋之情,在感受三拍子歌曲优美、抒情的旋律中,幼儿尝试用抒情、留恋的情感较缓慢、深情的表现歌曲。有了回顾幼儿园生活情景的一个铺垫,幼儿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与同伴分别时的留恋,歌曲中所要抒发的情感与幼儿所要表现的情感相吻合,幼儿更容易进入到歌曲的情绪之中。

(二)利用图片、多媒体等多种手段

在律动《小牧民》中,表现的是牧民在广阔的大草原上自由快乐生活的场面,体验牧民放牧的乐趣。我先出示了一幅牧民在草原上悠然的吹奏笛子的画面,让幼儿体会牧民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然后又播放了牧民在草原上赛马的热烈场面,让幼儿体会其中不同的情感,幼儿理解了音乐的内容,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通过视觉上的冲击,环境的变化,让幼儿身临其境,激发了幼儿参与的愿望。

(三)丰富活动材料,创设音乐天地

在音乐区域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成品的乐器和自制乐器、头饰、服装、道具、小音响……幼儿在音乐的世界里敲、打、演、奏,展现他们各自的表演才能。幼儿在这片音乐天地里无拘无束尽情表现,不断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真正做到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三、夯实幼儿的情感认知,寓智于情

无论歌曲还是乐曲都要引导幼儿去感受作品的基本情绪,抓住音乐艺术善于抒发情感的特点,根据旋律、节奏和歌词所构成的音乐形象,分析作品的情感基调。如《金蛇狂舞》反映的是热烈欢快,喜气洋洋的欢庆气氛。《大树妈妈》反映的是优美抒情,充满关爱的母子情深。

注意观察幼儿在音乐欣赏中产生各种情感,用眼神关注每位幼儿,用抚摸、轻拍等轻微形体动作和丰富的面部表情与幼儿交流对音乐情感的体验。如:中班幼儿欣赏《小人书,你别哭》,在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时,反映出他们不仅感受到了歌曲从难过到开心的基本情绪,了解了歌曲的内容情节,同时还能从中得到启示,上升到理性认识,领会其教育意义。在欣赏后的交谈中,小朋友说:“要爱惜图书,抢书是不对的……”。

不同的作品中以不同的角色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扮演角色时应做到身心全面投入,用逼真的表演带幼儿到音乐所表现的境界之中,经过音乐的熏陶,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表达会逐步变得细腻、丰富、深刻。

四、注重幼儿的音乐表现,以行促情

创造是幼儿的天性,在丰富的想象力基础上,幼儿会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对生活的想象,从而能够更加领悟到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达到音乐审美体验的过程和创造力的内在心理过程之间的契合,当幼儿能够主动的审美并体验音乐时,实际上也是在实践者自己的创造力,调动着种种情感心理活动,如一名大班的幼儿在欣赏《青藏高原》的曲子时,随着音乐起舞,但她跳得并不是藏舞,而是根据自己对音乐节奏和韵律的理解想成的随乐动作,这时候幼儿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愉悦的、全身心的体验,也是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感知,情感理解的过程,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果,从而达到对音乐“悟”的感受,真正达到对音乐“情”的升华。

参考文献:

[1]朱小蔓 梅仲荪 《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2]李晋瑗 《幼儿音乐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10.

篇5:心之随想-随笔散文

心之随想_随笔散文

有风吹过的季节,是一种淡淡的情愫,静静的成长历程中,吹绿了柳树,吹开了花朵,也将心事吹重,所以不得不回转身,数一数曾经遗落在心里的一季风尘。

于是,被雨滴落的涟漪,一圈圈荡漾在成长的心头

(—)淡淡的……(喜欢)

蔚蓝的天空衬着些许白云,淡淡的飘荡在大地的心上。

喜欢天边那抹淡淡的红晕,永远那么恬静自若,淡淡的书写自己淡淡的人生。它从来不与阳光争辉,只为它铺平淡淡的路,让它一路顺利。

喜欢树梢枝头那朵淡粉的茶花,永远那么宁静安然,淡淡的笑,淡淡的活,它从来不与玫瑰争艳,只为春天献上一抹淡淡的身影,让它微笑。

喜欢清晨荷叶上那粒莹白的露珠,永远那么晶莹剔透,淡淡的`反射七彩的阳光,它从未披上这多彩的衣裳,只因它喜欢晶莹的白,无暇的白。

想拥有平凡的人生,是一朵淡蓝的雏菊,将被温存的放在记忆的信笺里,静静地香,淡淡的品。

(二)满心地……(期待)

枝头嫩绿的芽儿沐浴在晨光中,躺在树的心里。

期待春暖花开的季节,面朝温暖的晨光,花瓣一叠高过一叠,爬过了树梢,踮起脚尖来向我招手。

期待麦穗上的一簇金黄,守望滴绿的麦田,风吹麦芽儿一浪踏过一浪,银铃般的欢笑响彻云霄。

期待梦想的花开,花蕊吻上我的心头,芳香沁上我的鼻头,而我沦陷在这片梦想的天堂。

只是——现在,仍背着重重的梦想,一步一步往上爬……

篇6:心之所在文字留香散文

我没有时间静止的能力,不能将祝福存放于永恒,唯有执笔写心的才情,才能将美好镌刻于时光静好。――题记

七月沐浴阳光写下沙漏流不走的诺言。这般平淡的一笔,却惊艳了你的眸。我们的相遇,源于对文字的追逐。你添加我时,只给了我2个字――慕心。我想每一个文人都有一个童话,每一个词在童话里都有自己的归属。慕心,在小萌的童话里,是王子在林间邂逅的荧光,虽不能点亮夜空,但照在心里的感觉,是对我的认可。月光下独行于林间蝉鸣处的旅人,有多少人会相信你是光环笼罩的王子,又有多少人会认为你是迷失方向的流浪者呢?

我不奢求粉丝如星,点缀满整个梦的夜空,我想为数不多的文友,读懂我的呢喃,点亮我的.心就够了。与你相识,我便收获了第二位懂我的文友。

或许青春本就充满了期待,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美好的向往都被我放在2个字里――种子。找到属于自己的领域,撒下承载着青春的欢喜的种子,用心用情去呵护它,这一切都多么美好啊!我自认为我文笔一般,没有惊艳世人的文采,默默坚持就好。你发给我可爱的背影,小白对小新说:“其实你很棒的。”你把支持种在我心里,为青春添上一笔。待到梦呓成真,我必用心欣赏花开的盛景,等到繁华落尽,唯不变的,还是最初添上的一笔。

文字浅交,让你我都收获很多,但心的浅交那份深沉,让我再次感谢今夏的相识。你拿出心爱的日记,虚心地向我请教行文的思路与文笔的千回百转。我不敢冒昧的评价,也不敢随意地指点,我们本就同为文学之路上的迷途小书生,有怎么能幻想速成呢~不过心境的美是行文的前提。将心爱的日记启封给我的文友,这样的心胸让我敬佩。

此刻,回忆当时,我想你的朴素发自内心才会这样宽广的心胸吧。再次看我当时的回复,我想祝你一句:“时光静好,红药安然。”

夏末未凉,在小别半个月之后,我终在昨夜与你相逢。我刚刚问好文友,你就来了一句:“小萌,明天我生日!”今天,桥边红药的第23个夏末的生日,我亲笔为你写下一篇为文友祝福生日的散文。时光荏苒,既在流逝的光阴中为你书写美好,唯有期盼文字可以永远沉淀下来成为另外一种永恒。

我没有时间静止的能力,不能将祝福存放于永恒,唯有执笔写心的才情,才能将美好镌刻于时光静好。

篇7:心之色彩的散文诗

黄昏过后,夜幕逐渐降临。明月相伴,星星闪烁的这个时候,太平镇后坡小学的办公室里灯火通明,安静的房间里只见得新闻组组员们被电脑屏幕照亮的脸颊,以及手头敲击电脑的声音,伴着各自微微的呼吸声,紧凑而有力。夜晚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白天,因为办公室的灯会一直亮到深夜。

“星源”社会实践队的新闻组由七个成员组成,在组长的带领下,各自做好分工合作,并积极进行及时协调沟通,使得“星源”实践队的新闻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星源”实践队作为学校的重点实践队伍,每天有着庞大数目的新闻稿件要审核,要润色,要向各个网站进行投递,但这并没有因此止住了新闻组成员们工作的步伐,夜里随之而来的.疲倦也没有因此影响到成员们的工作效率。新闻组的这间办公室里敲键盘的声音与欢笑声交相呼应,谱写出工作中最优美的乐章。

每天清晨,伴着附近鸡鸣的声音以及孩子们上学的欢快的嬉笑声,新闻组成员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带着睡眼惺忪的双眼,清晨的阳光对于熬夜的队员们来说显得格外刺眼,也许对于他们来说黑暗才是值得去享受的,因为只有那个时候他们才可以稍作休息。但他们在用冷水洗洗脸后,依旧打开电脑,继续完成未码的文字,未发的稿子。

每到快中午时,在办公室里端坐了一个上午的队员们,已累得趴在了桌子上,也常常在其他组的组员们已经开始享受午餐时,才恋恋不舍放下手头的工作,开始进餐。

午餐之后,等待新闻组队员们的不是不是凉爽的空调、舒适的大床、更不是闲适的午睡时光,他们还需要回到自己的岗位,完成那些未完成的工作,审核那些刚刚发来的稿件,并不辞辛苦地修改着其他小组上交的各种稿件里出现的错误。

吃过晚饭之后,太阳早已落幕,头顶的星星一闪一闪地,而此刻,又到了新闻组一天最为忙碌的时候。此时,实践队的其他队员们把新闻稿陆续发送到新闻组的邮箱,新闻组的成员开始了审核润色。因为要审的数目之大,投递的网站更是数不胜数,这样的工作往往做到后半夜也不一定能完成,而第二天清晨又是一个循环。

新闻组的工作不像支教组的工作那样,每天能享受与孩子们的欢乐时光;也无法像调研组那样到处奔波,阅历各种鲜为人知的脉络历程;更不似宣传组那样,拿着相机随时定格美好时光。有的只是简单枯燥,机械而重复的动作,还有一颗与内心疲惫厌倦做争斗的心。尽管如此,它还是能够拉近组员们的距离,用一颗最真挚的心,来对待手头每一份新闻稿件,做好手头每一项工作任务。

篇8:让你的散文炫出迷人的色彩

关键词:散文写作,运用色彩,三个方面

色彩是最富有表情作用的艺术语言, 它具有最直接的情感表现力。走进美术馆展览大厅, 最先进入你的视线的一定是那色彩动人的画作。黑格尔曾说:“绘画毕竟要通过颜色的运用, 才能使丰富的心灵内容获得它的真正的生动的表现。”色彩本来属于绘画领域, 但在中国它同样属于文学。在散文中, 巧妙地运用色彩, 有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 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使读者产生共鸣。那么, 怎样巧妙地运用色彩, 让我们的散文也能如绘画般炫出迷人的色彩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细辨色彩类别

红、橙、黄、绿、蓝、紫、黑、白、灰, 这几种色彩是我们熟知的, 但自然界中色彩纷呈, 要准确地描绘出自然万物的色彩, 仅靠这点色彩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我们应当学一点色彩知识, 提高对色彩的辨别能力。这样我们笔下的景不仅色彩鲜明, 而且色调广阔、层次丰富。

“世界之大, 何处无色, 何时无色, 岂有一个民族会不懂颜色?但能待颜色如情人, 相知相契之余且不嫌麻烦地想出那么多出人意料的字眼来形容它, 舍中文外, 恐怕不容易再找到第二种语言了吧?”[1]的确如此, 所以要想丰富我们的色彩知识, 不妨从中国传统色彩入手。

下面列举一些中国传统色彩, 给大家提供参考。

海棠红、石榴红、樱桃色、银红、中国红、朱砂红、绛紫、胭脂、嫣红、洋红、酡红、湘妃色、鹅黄、鸭黄、樱草色、淡黄色、杏黄、橘黄、橙黄、明黄、橘红、秋香色、柳黄、嫩绿、葱绿、竹青、油绿、碧色、碧绿、青碧、翡翠色、草绿、青翠、青白、鸭卵青、蟹壳青、鸦青、豆青、石青、玉色、艾绿、松柏绿、松花绿、秋香色、靛青、碧蓝、蔚蓝、宝蓝、蓝灰色、藏青、藏蓝、黛、黛绿、黛蓝、黛紫、紫酱、紫檀、紫棠、青莲、群青、雪青、丁香色、藕荷色、精白、纯白、洁白、净白、粉白、象牙白、月白、玄青、乌色、漆黑、黧黑、黝黑……

以上列举的这么多的色彩名称, 有的看名字就蕴含着的诗意, 能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 如果能用在文中, 当然会成为亮点。不妨看看下面一些例子。

例1.明净无比的蓝天白云, 全成了漫山枫林的大自然舞台的衬托。满树、满坡、满山, 都被浸没在色彩的海洋。粉红、洋红、橘红、朱砂红、砖红、大红、明黄、杏黄、橙、碧绿、浓绿、淡紫、玫瑰紫、葡萄紫、深紫……数不清的枫叶, 没有一片是完全相同的颜色。它们重重叠叠, 浓淡纷呈, 是可以触摸到的诗, 是可以看到的音乐。 (《枫红杏黄》)

例2.整片草原一望无际, 天地间除了苍空的蓝, 云朵的白、青草的绿和远处丘陵上一些土石的褐黄以及几株杂树的灰绿之处。茶褐的底色上画着横枝的菊花。枝干墨绿, 花瓣原来应该是洁白的, 却在画家笔下带着一层仿佛被时间慢慢染黄了的秋香色。 (席慕容, 《追寻梦土》)

例1中, 运用了“粉红、洋红、橘红、朱砂红、砖红、大红、明黄、杏黄、橙、碧绿、浓绿、淡紫、玫瑰紫、葡萄紫、深紫”等一大串的色彩名称, 才演绎出了这秋天漫山枫林的缤纷绚丽的色彩。例2中, 只“绿”这种色彩, 作者就用了“绿”、“灰绿”、“墨绿”, 从而准确地描摹出了“青草”、“杂树”及菊花“枝干”的色彩, 此外还运用了“蓝”、“白”、“褐黄”、“茶褐”、“秋香色”等色彩, 唤起读者强烈的视觉感受, 进而激发读者想象和联想, 把他们带进迷人的画卷中。

当然, 仅仅掌握这些色彩名称还远远不够, 要给事物的色彩以最准确的还原与保真, 还需要作者有画家一般精细的眼光。

二、读懂色彩语言

色彩有着自己的语言, 有着独特的表达情绪的功能。“色彩是情感的载体, 人的情感是丰富的, 自然界中的色彩有千万种, 不同的色彩或是色彩组合可以传递不同的情感信息”。[2]心理学家经过实验证明:人类长期地将色相与某种物象联系在一起, 从而产生了相对较为稳定的认识感情。当见到某种色彩时便引起对某种具体物象的联想,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某种抽象的联想, 色彩的象征意义由此积淀而成, 并具有了引起人们大致共鸣的感情与象征性。所以读懂色彩的语言, 把握色彩的象征性, 能帮助我们准确地运用色彩表情达意、绘景状物。

关于色彩的象征意义, 版本很多, 这里采用辛华泉教授对色彩的象征意义的归纳, 大致为:

红色———热情、喜悦、革命、爱情、野蛮、幼稚、危险

橙色———明媚、快乐、妒忌、疑惑

黄色———希望、光明、发展、快活、轻薄、猜疑、优柔

绿色———和平、成长、理想、永久、抑制

蓝色———沉着、冷静、悠久、寂寥、冷酷

紫色———高贵、神秘、优雅、严谨、消沉、不幸

白色———洁白、纯真、素朴、神圣、警觉、冷清

以上列举的这些是单色,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配合起来, 效果又各有不同。还需注意的是, 色彩的情感表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具有许多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在写作时要注意考虑到描写对象的特点、画面的和谐、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历史背景等多方面的因素对色彩情感表现的影响。

三、舞动色彩风情

法国印象画派艺术大师莫奈曾经对青年画家们说:“写生的时候, 要忘记你眼前是什么东西, 你看到的只是色彩, 只是色彩的关系。”绘画是这样, 写作亦如此。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刻画人物都离不开敷彩设色。

写景时色彩的运用有一定章法, 务必要抓住景物的个性, 或冲淡轻远或流金泛彩, 并能更进一步从自然色彩的再现转向心理色彩的表现, 使读者在欣赏到景物自然层次的同时, 领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与情感。

例1.沿河两岸山皆深碧一色, 山头常戴了点白雪, 河水则清明如玉。 (沈从文, 《辰河小船上的水手》)

例2.芦花才吐新穗, 紫灰色的芦穗, 发着银光, 软软的, 滑溜溜的, 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 通红的, 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 紫浮萍。长脚蚊子, 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 (一种水鸟) , 擦着芦穗, 扑鲁鲁飞远了。 (汪曾祺, 《受戒》)

例3.且让我们看这些贝, 诗诗, 这些空洞的躯壳多么像一畦春花, 明艳而闪烁。看那碎红, 看那皎白, 看那沉紫, 看那腻黄, 诗诗, 看那悲剧性的生命。 (张晓风, 《初绽的诗篇》)

例1中作者运用“深碧”、“白”“如玉”这些清冷的色调, 不仅抓住了山水超凡脱俗的特点, 而且为笔下的人物设置了田园牧歌般的活动环境。例2展现的是主人公小英子和明海划进芦苇荡后的情景, 新吐穗的“紫灰色的芦穗”、“通红的”蒲棒、“青浮萍”、“紫浮萍”, 以及“开着四瓣的小白花”为整个画面涂抹上了迷人的色彩, 为主人公的活动创设了一个恬淡而诗意的氛围, 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快乐。例3中作者用了“碎红”、“皎白”、“沉紫”及“腻黄”来描写海贝的色彩, 外在的绚丽色彩与内在生命的消逝形成强烈的对比, 让人读之触目惊心。

以上三个选段无一例外都抓住了景物的个性, 此外, 选段1还展现了作者对远离尘俗的大自然的钟爱;选段2则传达出了作者对人性的关怀;选段3体现出了作者对生命的关注。所以色彩的最佳调配剂应是作者的主观感情, 只有融入了情感, 你笔下的色彩才会有生命, 有丰富的内涵, 才让人百看不厌。

写景状物离不开色彩, 刻画人物也常借助于色彩。色彩不仅能加强人物外形的鲜明性, 而且则有助于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及生活经历的变化。

例1.琀妈穿着她深紫色的衣裳, 是人们眼睛已经习惯了的那一层紫色, 每天迎接日复一日的寂寞。 (方方, 《一唱三叹》)

例2.被逐渐遗忘的琀妈便穿着她常穿的紫衣坐在楼房尽头。琀妈搬迁过渡到这儿就再也没能搬走。她知道她只能从这儿过渡到人生的彼岸了。 (方方, 《一唱三叹》)

例3.我知道, 这个时刻的琀妈一定还坐在走廊尽头, 任月光映照她满是皱纹的脸庞和她褪了色的紫衣上。那时的她或许像一尊塑像, 也或许像一个幽灵。 (方方, 《一唱三叹》)

“物以稀为贵”, 紫色在自然界中极少见, 因而紫色就有了一种神秘而高贵的感觉, 同时又给人一种忧郁感, 令人回味。《一唱三叹》中的琀妈就是用紫色来设计的。琀妈是一个有着崇高的信念的普通的家庭妇女, 她把她的四个儿女连同自己的丈夫都奉献给社会, 但社会给了她怎样的回报呢?什么也没有。文中一以贯之的“紫色”赋予了人物以鲜明的个性特点, 不仅写出她灵魂的高贵、气质的优雅, 而且传达出了她内心的孤独与命运的不幸。

例4.“每当她站起来的时候, 阳光就从她的白丝衬衫透射过来, 现出她极为纤细的腰肢。她的鼻子和嘴巴小巧玲珑, 眼睛弯而细, 时时在对人微笑似的, 是那种不十分漂亮却讨人喜欢的女孩子。” (黄蓓佳, 《追你到天涯》)

例5.她和一群美国男女学生勾肩搭背站着, 迎着阳光, 笑得开朗而又欢畅。她穿了一条当时国内还算稀罕的牛仔裤, 两条腿包得越发细长, 上身是一件水红色带垫肩和飘带的衬衫, 下摆塞进裤腰里, 露出腰间宽宽的皮带, 俨然是异国女郎的派头了。 (黄蓓佳, 《追你到天涯》)

以上两个选段刻画的都是詹小雨这个人物, 例4中描写的是还没有受到美国文化影响的詹小雨, 穿着“白丝衬衫”的她, 清纯、沉静、温顺、善解人意, 没有一般教授女儿该有的傲气, 体贴别人恰如其分。例5中的詹小雨已经在美国待了一段时间, 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 思想开始解放, 性格也变得外向起来, “水红色”的衬衫暗示了詹小雨心中有着火一般的热情, 男朋友迟迟去不了美国, 她已经开始耐不住寂寞了。

由此可以看出, 色彩在散文写作中确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散文通过色彩描绘艺术画面, 不但可以和绘画一样给人以鲜明的审美愉悦, 而且比绘画更能深层次地、立体地抒发散文家丰富多变的情感, 加深作品的意境, 以激起读者心灵如痴如醉的遐想”。[3]

别犹豫了, 拿起你手中的画笔, 让它舞动起来吧, 它不仅能为你再现绚烂多彩的实景, 而且能为你抒写真挚浓郁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张晓风.张晓风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

[2]苗雨青.论色彩的象征意义[J].艺术广角, 2007, (3) :44-45.

篇9:心之色彩的散文诗

江苏省昆山市新镇幼儿园 顾芳芳 邮编:215337

一、活动背景:

春天是一个汇聚各种美丽元素的季节。每年的春天总是悄悄地来,悄悄地走。当春天悄悄的走进校园,没能躲过孩子们敏锐的眼睛。当越来越多的孩子来告诉我他们的发现时,我们开始了春天的主题活动。《春天的色彩》是一首语言简练优美、内容浅显易懂的散文诗。这首散文诗意境优美,为孩子带来语言美。通过优美的语言为孩子们呈现了一幅幅色彩的画面,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能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选取《春天的色彩》这篇文学作品开展活动,旨在通过色彩这个很小的点,引导幼儿运用看看、讲讲、编编的方式充分感受春天的美,大胆尝试运用多种方式表现春天的色彩,立足将春天的各种美丽色彩以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二、活动目标:

1.欣赏散文诗,感受春天的色彩美,萌发热爱春天的情感。2.在说说、编编、讲讲中大胆表现对春天色彩的感受。

3.学习创编,能根据春天里事物的特征仿编诗句,体验创编的乐趣。

三、活活动重、难点:

重点:感受散文诗的优美,丰富词汇,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学习词语“嫩嫩的、甜甜的、跳跳的”,诗句“春天是嫩嫩的绿色,春天是甜甜的红色,春天是跳跳的白色。”

四、活动准备:

《春天的色彩》课件、操作卡、各种颜色的花、动物等小图片若干。

五、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课件)是谁呀?怎么漆黑一片呢?小熊在干什么?它睡在哪里呢,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散文,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听完我们就知道了。

(评析:开始在一片漆黑中,出现若隐若现小熊睡觉的情景,让幼儿观察是谁,猜想在哪里睡觉,给幼儿一种新鲜的、动态的感官刺激,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欣赏散文,理解散文内容。

1.幼儿完整欣赏散文,初步感知散文内容。(演示课件)师:小熊谁在哪里呀?树洞里黑黑的,小熊在树洞里睡了一个冬天。谁把小熊惊醒了呀?春天来了,春天是什么颜色的呢?小熊是怎么想的?春天是黑色的吗?谁告诉了小熊?春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让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好听的散文《春天的色彩》。

(评析:孩子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 多媒体课件把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欣赏散文诗的过程中,借助课件的使用,随着春雷声音和文字的出现,实现场景切换,镜头从树洞内小熊睡觉推进到整个树洞的画面,让幼儿通过情境感悟到原来小熊是在树洞里睡觉,再切换到树洞外小熊出来的场景,真切感知春天嫩嫩的绿色、甜甜的红色、跳跳的白色,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同时也使幼儿感受到了春天的色彩美,萌发幼儿热爱春天的情感)

2.第二次欣赏散文,运用图示理解散文内容,感知春天的色彩美。

师:谁告诉了小熊春天是什么颜色的?它们是怎么说的?(根据幼儿回答出示课件)小草是怎么说的?小草为什么说春天是嫩嫩的绿色呢?春天到了,小草发芽了,大地一片绿色,所以小草说春天是嫩嫩的绿色。让我们和小草一起来告诉小熊吧。(引导幼儿用作品中的语言表述)草莓是怎么告诉小熊的?草莓为什么说春天是甜甜的红色呢? 草莓是甜甜的,红红的,所以草莓告诉小熊春天是甜甜的红色。草莓是怎么说的呀?(引导幼儿用散文中的话讲述)

小白兔又是怎么说的呢?为什么小白兔说春天是跳跳的白色呢? 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小白兔也蹦蹦跳跳地出来了,所以小白兔告诉小熊春天是„„(引导幼儿用散文中的话接下去说)3.引导幼儿结合图示,朗诵散文。

师:小朋友这首散文好听吗?现在,让我们看着图一起来朗诵这首好听的散文吧。教师带领小朋友边看图示边朗诵散文。

(评析:在回顾每一句诗句时,教师有顺序的将图片、词语串联起来,借助图文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内化词句,帮助幼儿掌握散文诗的内容,方便幼儿学念,使幼儿在学习散文诗的过程中,始终注意力集中,推动活动顺利开展。)

(三)引导幼儿创编诗句。1.集体仿编。

师:小熊知道了,原来春天是嫩嫩的绿色,甜甜的红色,跳跳的白色。春天还有什么色彩呢?还有谁会告诉小熊春天是什么颜色的呢?(引导幼儿说一说)

点击课件出示紫藤花:这是什么花,什么颜色的?它长得什么样子?紫藤花也来告诉小熊,春天是什么颜色的呢?(引导幼儿进行仿编)

点击课件出示油菜花:看,谁也来告诉小熊了呀?油菜花是什么颜色的,围起来有什么味道?油菜花会怎么告诉小熊呢?

引导幼儿将创编的诗句串联起来完整朗诵。

师:刚才小朋友讲得真好,我们一起把它编进散文诗里去吧。

(评析:通过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它们的特征,并尝试仿照散文诗中句子讲述,使幼儿初步了解了仿编的方法,为下面独立进行仿编做好了铺垫。)2.个别仿编。

师:刚才我们把紫藤花、油菜花编进了散文诗,原来,春天还有许多美丽的色彩。还有许多朋友也都想告诉小熊春天是什么颜色的。请小朋友看看是谁,然后请你们把他们也编进散文诗,告诉小熊春天是什么颜色的。

幼儿自由的选择图片,并尝试仿编,教师指导。

交流分享,请个别小朋友幼儿讲述:谁愿意把你编的诗句告诉大家。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编的诗句。

(评析:教师为幼儿准备充足的图片,能满足每一个孩子进行仿编的需求。在幼儿仿编的过程中,既增进了幼儿对春天色彩的认识,同时也在幼儿根据春天里事物的特征仿编诗句过程中,体验创编的乐趣。在熟悉了句型后给幼儿更多的选择机会(多种春天事物的图片),同伴合作,两两互助将手中的图片按照事物自己的特征进行仿编。)

(四)活动结束,寻找春天的色彩。

师:这么多的朋友告诉小熊春天有那么多的色彩,小熊激动的叫起来,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春天原来是五彩缤纷的。小朋友你还知道春天有哪些色彩呢?现在我们一起到外面去找一找春天还有哪些色彩,用我们的画笔把它画下来,再来告诉小熊。

(评析:通过让幼儿寻找春天的色彩,调动幼儿身体各个感官参与活动,进一步激发活动的兴趣,拓展幼儿的经验。通过以绘画来表现春天的色彩,将一些空间、时间给孩子们,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地去发现去发展。)

附散文:春天的色彩

一声春雷惊醒了正在冬眠的小熊。小熊在黑黑的树洞里睡了一个冬天。小熊想:过了一个黑色的冬天,春天来了。春天是黑色的吗?春天是什么颜色的呢? 小草告诉小熊:“春天是嫩嫩的绿色。” 草莓告诉小熊:“春天是甜甜的红色。” 小白兔告诉小熊:“春天是跳跣的白色。”

篇10:幸福的色彩散文

幸福的色彩散文

何东西,一旦放在回忆里,总会带有一种浓重的幸福的色彩,就像我们总是无比痛苦的想要逃离现在,又在将来无比痛苦的回忆现在。

十年不长,而光阴里缱绻的情感,却让人回味,令人难忘…当我收到我的生日礼物时,说不出的感动跃然心头,我无法用言语形容那份用心和真诚。忙忙碌碌却碌碌无为,打捞时光留下的碎片。渐渐才明白,我们输不起的不再是稍瞬即逝的爱情,而是似水流年沉淀的感情,我们舍不得的不再是朝思暮想的卿卿我我,而是常常看似烦心的亲人的唠唠叨叨。不知道有多久,没有安安静静的用简简单单的文字书写着那些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其实不是不想,只是一路的喧嚣淹没了那份宁静,灯红酒绿迷失了心找寻的方向。一路走来,或是忙碌,或是疲惫,或是迷茫,或是惆怅。或许只有受伤了,心静了,反省的时候才会去懂理想,才能体会那句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不知道有多少,心情没有输入轻松和快乐,或许每个人都喜欢把悲伤宣泄,把快乐保留在蓝色水晶做的心房。于是你看到的文字多多少少都掺杂时而想想,上帝是公平的,因为它对每个人都不公平。所以没必要去计较那些你没有得到亦或是强加于你的。有喜有悲,有苦有乐,世事纷扰,每个人的心也大不了多少,不去参与那些尔虞我诈的热闹,简简单单就好。其实有时候细想,原来幸福一直在身旁。过着不一样的生活,你我她,是生活让我们组成了一个温馨的家,喜欢下班后,懒懒的躺在沙发,喜欢一起烧菜做饭,一起聊天聊地。喜欢一起旅行,喜欢无忧无虑的拿你们开玩笑,喜欢着你们的.喜欢和在乎。想着不一样的朋友,有着哥们的挂念,有着姐妹的在乎,有着恩师的关怀,有着网友的调侃,有着文友的交谈,有着朋友的相助和支持,这一路我并不觉得孤单。还记得,有个朋友曾说过,不要太在乎别人所想所说,因为你是你,我是我。是呀,为何,为了那些不必要的而委屈自我?何况有些人并不值得。或许有时候的在乎在别人眼里只不过是种多余,也罢,走了的何必挽留?生还有几个十年?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何以它为题。或许像你(妹妹)一样,只是钟爱吧。十年的光阴里究竟搁浅了多少难忘。我数不尽,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也读不懂人生,或许能做的只是和你一样,珍惜眼前。

篇11:春天的色彩散文

你看婀娜多姿的花朵正在向别的花朵争奇斗艳。“我才是最美丽的花姑娘!”一朵红玫瑰说,“我是花中之王,只有我才能当花姑娘。”一朵开得正旺的牡丹说,原来在举行“花姑娘”的比赛,最后“花姑娘”的荣誉名称由美丽的野百合获得,其他的花朵都输得心服口服。“最佳颜色奖由全体花儿获得!”是呀!花场上有红的、黄的、粉红的、白的等等,眼睛都数花,真是太赏眼。

在一片麦地上,农民伯伯正在辛勤劳动,麦地上一块金一块绿,金的是小麦,绿的是大麦,因为小麦成熟的比较早,大麦则比较慢。

在那蔚蓝的天空上,有二分之一是白的,有二份之一是蓝的,并且有时候是马,有时候是羊,有时候是牛,有时候是花等等,总之天上的白云千姿百态,地上有什么,天空上就变什么,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那绚丽的朝霞,像火一样那么红,像彩虹那样美丽,尤其是在刚上来的时候,那一团团绚丽的云像火一样照射着我的心灵,让我的心十分温暖。

篇12:共通感——心之统一

1. 康德的概念释义

共通感概念不是与个人的感觉感官相关联, 而是与感觉的可传达性相关联, 共通感作为依据的目的是使感觉具有可传达性, 也就是使感觉作为情感而获得普遍可传达性。“只有拥有内在的相通性, 感觉才能以情感的方式与主体相关, 才能拥有一个普遍性的基础, 只有拥有内在的通达性, 情感才能与他人相关联, 才能获得一个共同的标准。”这种可以普遍传达的感情或者感觉, 不依赖概念的帮助, 能够超越时代和民族, 这就可以解释彼此隔绝的古代民族或国家, 不通过共同生活也能够获得可通约性的伦理道德或者人类情感。在共通感这一类特征的基础上, 人们获得了相互感受、相互理解的能力, 也自然而然地获得对社会、对民族乃至对全人类的亲和力。

2. 心的统一

人类认识要想获得客观性就必须打破自我意识的私人性和狭隘性, 从自身之外反观自身。而自我意识只有与他人意识内在关联在一起时, 自我意识才有可能摆脱经验性和私人性, 获得先验性和普遍性。康德认为这种内在关联是有人性的能力基础的, 这种能力基础就是“统觉”。康德把统觉分为“经验的统觉”和“纯粹统觉”。统觉自然与心的统一功能相关, 康德提出统觉的这两种分类意在说明:心的统一功能除了伴随经验事物进行之外, 还可以离开经验事物做本源地统一。在认识领域, 统觉的先验统一以凝固成形的方式表现出来就是自我意识的表象范畴;而在实践领域, 将感性欲望能力和实践理性能力协调统一在一起的依据就是道德命令。

康德认为判断与知识一样都是可以传达的, 否则“就会没有任何与客体的协和一致应归于它们的了;它们就会全部只是诸表象力的主观游戏了”。凭借人类的共通感, 只要经过理性反思, 而不是主观任性, 主体就能够依着全部人类思维的表象方式进行判断。在做出判断的一瞬间, 主体暂时放弃了自己对待客观世界的主观的私人性的偏执, 而依靠着共通感达到了与客体也是与其他主体的同一。而在判断的过程中, 主体的私人性价值原则得到了普遍性的升华, 同时全人类的普遍价值原则也被特殊化为一个个具体个体的特殊的价值原则。康德哲学中的“人”的概念不再是麻木、被动接受价值法则的普遍的、僵死的, 而被过渡为特殊的具体的鲜活的主体人。

二、美感——人同此心

经过共通感的过渡作用, 美的理想的抽象普遍理念在特殊主体那里形成了具有主体特殊性和主观性的美感。那么美感是如何由普遍的审美价值原则特殊化, 也就是如何在个体中形成的呢?普遍的审美价值原则与主体特殊性的审美价值原则是如何在个体的美感中得到统一的呢?

个体美感与全人类美感的共同性机制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释:一个是人们存在的共同生活世界;另一个是人们普遍的理性能力。在人们存在的共同生活世界中, 首先, 作为审美客体的事物及其结构是客观存在的, 那么其对所有的审美主体就可能是相同的或者是相似的;其次, 共同生活的世界中会形成普遍的社会审美价值原则, 影响个体美感的形成, 个体会通过与社会普遍审美原则的对照和反观来形成或者是纠偏自己对美的感受。最后, 长期共同的生活世界, 会形成相同的类本性。人们都有趋利避害的类本性, 在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的事物面前会形成普遍的愉悦感, 而在有害于自己身心健康的事物面前会感到普遍的厌恶甚至恐惧。另外, 笔者想从人类审美心理结构的共同性来解释人们普遍的理性能力。审美心理结构的生理基础是人类的大脑皮层结构系统, 所以人类在审美反射和感觉力等方面具有类的继承性和相似性。审美心理结构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在于“人的审美实践和在实践中主客体审美关系矛盾运动的发展, 是人类、个体长期社会实践、审美实践结构和特定时期生活结构、客体美结构内化的产物, 是个体共时性建构、继时性积累和人类、群体历时性积淀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审美心理结构一经形成就具有了质的规定性、相对稳定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类的审美心理结构使个体美感超越了主体间性具有类的共通性和普遍有效性。

但同时, 笔者发现在审美中不同主体面对同一个审美客体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 甚至同一个审美主体面对同样的事物在不同时间也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 这是什么原因呢?如何在共通感的框架中解释美感的这一差异性呢?笔者认为, 首先在于主体间生活经历的差异。虽然人们生活的世界是共同的, 但个体与个体间生活的具体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等都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些生活经历会通过联想的方式与眼前的审美客体联系起来, 融入主体的主观意识, 从而形成具有主观倾向性的审美态度和情绪体验。同时, 不同的生活经历又造就了主体间不同的经验、气质、性格、能力、兴趣, 甚至是不同的审美观点、文化修养等等, 而这些内部因素都会直接影响主体面对同一事物形成迥异的审美感受。其次, 在于主体间情感的差异。情感的过程包括了审美的心境、热情、激情、移情、共鸣、逆反等等审美情绪活动, 而这些在主体间甚至是同一主体在不同时间也是有区别的,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也正是这个道理吧。

三、道德感——心灵的法则

道德感是人们在感觉和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善恶价值判断, 包括道德感知、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想等。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道德感对对象作出善恶评价。道德感作为主体人生观的基点, 主宰着人的思想和行为。道德感不是一种认识能力, 而是一种混合着某种强烈情感倾向的反思性的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感的个体差异性是很容易被人理解的, 但是在个体差异明显的道德感之间有没有可通约的部分呢?答案当然是有的。我们很容易能想到生活在同一社会中的群体, 由于社会道德的普遍约束力, 会形成一致性的善恶价值观念。但是如果把前提去掉, 不是生活在同一个社会群体中, 而是相互隔绝的古代民族、国家, 他们如何能形成一致性可通约性的善恶价值评价原则呢?者借鉴上文对美感的分析, 也从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和普遍理性能力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 从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的角度来讲, 道德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自身的活动中, 为了维持人类群体生活的秩序和延续性而形成的。普遍善恶价值原则尤其是道德人格与人类追求安全、自我保存和幸福生活的本能息息相关。趋利避害的本能的驱使, 使人们对于那些有利于自身的举止、行为和言论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和热爱, 而对于那些危害人类安全和保全的举止、行为和言论有一种自然而然地痛恨和厌恶。也许趋利避害的本能能够解释最初善恶价值原则雏形的形成, 这也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人们的共同之处。同时, 共处同一社会环境下的人们所接受的社会普遍道德原则是共同的,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道德感只会发生偏离, 而不会有质的区别。其次, 与美感的生理机制相同, 道德感也源于人类的普遍理性。道德活动也是借助于大脑生理机制的心理活动, 并且是人类、个体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是个体共时性建构、继时性积累和人类、群体历时性积淀相互作用的结果。

审美活动中的美的理想的抽象普遍理念在特殊主体那里形成具有主体特殊性和主观性的美感;而在道德活动中, 围绕着道德人格这一目的对主体自身进行反观从而获得的主观感受或者情感即道德感, 都是通过共通感的过渡作用。在这层意义上, 审美活动和道德活动作为价值判断活动就具有了一定的相通性:那就是通过共通感这一心的统一机制, 主体内心的私人性价值原则获得了普遍性的升华, 反过来主体也由普遍的、抽象的个人变成了一个个具体而鲜活的主体人。

参考文献

[1]白文君.论康德对道德律有效性证明的演变.伦理学研究, 2010年第2期

[2]邓晓芒.康德<判断力批判>释义.北京:三联书店, 2008.7

[3]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5

上一篇:部编二上语文复习试卷下一篇:六里坪镇中心学校庆祝第二十九个教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