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幻的色彩》教学教案

2024-04-11

《变幻的色彩》教学教案(精选9篇)

篇1:《变幻的色彩》教学教案

变幻的色彩教案:

教学目标: 1.观察生活,发现漂亮的颜色.2.认识三原色,了解三原色的重要作用.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对色彩敏锐的感受力和运用色彩大胆表现的能力.4.让学生充分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导入:魔术表演(看我变变变)。

1、师:出示红、黄、蓝三色“饮料”。同学们,大家认识这三种饮料的颜色吗? 生:认识

2、请学生说出颜色的名称。生:红色、黄色、蓝色。

师:大家说得非常准确。下面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这个魔术的名称就叫变变变。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来变的。(将红色“饮料“和黄色”饮料“各倒一半到另一个瓶子里摇匀,)

问:这瓶饮料的颜色有什么变化?是怎样变出来的?

生:变成了鲜橙多的颜色。是用红色和黄色混合在一起变出来的。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今天呀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4课变幻的色彩(出示课题),刚刚老师用红色加黄色变出了橙色(板书)同学们想不想跟老师一样也学着变变这个魔术呀?(请学生上台)依次“变出”绿色,紫色

你能说说新色彩的名称和调色的方法吗?

学生总结:说出调色的方法及新色彩的名称,教师板书。红+黄=橙 黄+蓝=绿 蓝+红=紫

3、二、突出教学重点,加强学生对三原色的认识与了解

1、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中的儿歌。

生:朗读课文:红黄蓝,三原色,摇身变个小魔术。左变变,右变变,变出彩虹挂天边。师:请记住它们的名字:红、黄、蓝。

师:刚刚老师教大家的小魔术神奇吗?它神奇在哪里? 生:因为它们可以调出很多的颜色。

师:对!因为红色、黄色、蓝色本领高强,可以调出很多的颜色,我们把它们称为三原色。(板书)用两种原色调出颜色叫间色,如我们看到的橙色、绿色、紫色。又称为三间色。(板书)三、三原色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师:你能说说生活中我们见过的三原色吗? 生:国旗是红色的。天空是蓝的。我的书包也是蓝的。还有红花、黄花和蓝色的花。我有一把黄色的雨伞。我们教室的窗帘是蓝色的

我的裙子是红色的他的运动服是黄色的 红色的苹果红色的太阳 „„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色彩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五彩缤纷。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

(课件展示生活中的色彩,绚丽的画面让学生惊叹不已,深深地被这些美丽的颜色感动了)。

四、动手实践亲自感受。师:用两种颜色调配,看看调出的颜色有什么不同? 生:变成了另一种颜色。

师:你会调出橙色、绿色、紫色吗? 生:会。

师:谁能调出红色,黄色或者是蓝色?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是三原色。师:三原色有什么特点?

生:。三原色可以调出别的颜色,别的颜色是调不出三原色的。讨论:为什么每个人调出的橙色、绿色、紫色不一样?

结论:原来是用的颜料分量不一样。形成色彩的差异。

师:刚刚我们一起学习了三原色的有关知识,那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玩一个小游戏,屏幕上有一个简单的加减法,谁愿意上来试试?

五、尝试用水彩颜料来画一幅画并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1.作业:将原色,间色任意画在画面上,再用别的颜色铺在空白处,展开你的想象力,看看它们像什么?

2.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生:彩虹桥、五彩云、彩霞、花布、北极光、水面的阳光„„ 师:请用带色彩的词语把它们形容出来。

生:美丽、鲜艳、五光十色、色彩斑斓、五颜六色,万紫千红,眼花缭乱„„

六、拓展创造空间,给学生提供发展的舞台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赫赫有名的三原色。它们是—— 生:红、黄、蓝。师:我们还学习了用两种原色调出的另一种颜色——间色。它们是—— 生:橙、绿、紫。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也很动脑筋。老师表扬你们。关于色彩的知识还有很多,今后我们还会继续学习色彩知识。

这里有一个课外作业:试试用色彩来表现天气、季节、味道或心情。,很有意思的。你会发现色彩还有很多的用途。

点评:运用所学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感受,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篇2:《变幻的色彩》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使学生寻找色彩,认识色彩,表现色彩。体验色彩所表达的不同感觉。

2、认知目标:学习色彩的知识,认识什么是原色,什么是间色。了解色彩在生活中的作用,大胆运用喜爱的色彩,培养运用色彩的能力。

3、能力目标:学会色彩的调配,能用原色调配间色。二.教学重点:

⒈学习色彩的知识,认识什么是原色,什么是间色。

⒉了解色彩在生活中的作用,大胆运用喜爱的色彩,培养运用色彩的能力。教学难点:

1、使学生寻找色彩,认识色彩,表现色彩。体验色彩所表达的不同感觉。

2、学会色彩的调配,能用原色调配间色。三.教学准备: 的画、双面胶学生:颜料,水,毛笔,调色盘等

老师:颜料,水,水杯、课件(内容包括三原色和间色的定义、轻音乐等)、色水、画彩虹

四.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试问同学们假设我们的生活没有色彩将会怎样? 出示试管:三原色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色彩的世界:变换的色彩

二、讲授新课

1、同学们都喜欢看魔术,今天老师也当一回魔术师跟大家变一变魔术。同学们都看到了,老师手里拿着试管架上面放着三根试管,那这三根试管里盛的分别是什么颜色呢? 生依次回答:红色 黄色 蓝色

2、现在老师跟大家变一变魔术,红色和黄色的水混合会变成什么颜色,睁大眼睛看好了它会发生什么变化。

开始魔术,提问它现在变成了什么颜色? 师板书小结:红+黄=橙

3、那蓝色和黄色的水混合会变成什么颜色,咱们通过实验验证咱们的假设。师板书:蓝+黄=绿

4、现在有那位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表演一下魔术,红色和蓝色的水混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上台表演

师小结:红+蓝=紫

那红色、黄色、蓝色能用其他的颜色调配出来吗?生回答

那红色、黄色、蓝色它们三个的能耐大不大,本领强不强。生回答

师板书三原色定义:不能用其他颜色调配出来的颜色。三原色:红色 黄色 蓝色 三间色:橙色 绿色 紫色

5、同学们调配出来的绿色和橙色能再调配吗?如果再调配的话会变成什么颜色?咱们请同学上台通过实验来看一下。实验:绿+橙=棕色

棕色再跟其他颜色调配就分不清具体是什么颜色了。

6.动动手。老师出示十二色相环。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补充完整。通过自己实际的操作进一步加深对色彩的认识。

三、课后拓展、能力提升

1、你能把所学的色彩知识运用到平时的生活中吗?

2、色彩感受,三原色不仅在调色中具有魔力,在生活也具有神奇的作用。师展示一组由三原色绘制成的抽象和具象画,帮助学生理解色彩能够表达感情。

3、教师展示一些运用原色和间色创作的作品,进行欣赏、启发和激趣。

4、播放歌曲《童年》,让学生伴着快乐歌曲进行创作。

五、作业巩固 :

1、作业布置二选一 1利用三原色及间色画一道彩虹。2自由调色画一幅画

五、作业评价自评、互评、师评。选出你心中“色彩最美的作品”“最有创意的作品”。

六、小结:

篇3:变幻的色彩

通过着色小游戏,您可以引导孩子认识三原色(红、黄、蓝),怎样变出三间色(绿、橙、紫),还可以引导孩子认识什么叫对称,并体验色彩变幻的美妙,从而激发孩子对美术活动更大的兴趣和无拘无束神奇幻想的能力。

扎染艺术画(2.5~3岁)

目的:巩固认识三原色,了解三间色的产生;初步感知对称。

材料:生宣纸4张、彩色颜色水(红、黄、蓝)。

过程:

1.将4张正方形生宣纸对角折成三角形。(第一张:不折;第二张:对角折1次;第

三张:对角折2次;第四张:对角折3次)

2.第一张纸,用小勺舀色水任意染(2000年11期我们介绍过方法);第二至第四张纸,依次

用手捏好,先将中心尖的地方蘸上黄色水,再将其余地方蘸上其他颜色的水。

3.染好后,妈妈帮宝宝慢慢打开折好的纸,贴在窗户玻璃上。

4.带宝宝欣赏自己的作品,引导宝宝发现颜色的变化。妈妈可以问:“这是什么颜色?刚

才我们没用这种颜色,怎么会出现这种颜色了呢?它是怎么变出来的?”

变化延伸:染好的纸晾干之后,妈妈可以带着宝宝剪成各种形状或剪成窗花,也可将整张作品衬在黑卡纸上,装饰宝宝的房间。

油画棒滴染画(3~4岁)

目的:巩固认识三原色,了解三间色的产生。

材料:生宣纸(或干净的抹布纸,下衬白纸)、广告色(红、黄、蓝)、白色油画棒、小盘、空的眼药水瓶

过程:

1.将广告色加清水调匀,分别倒入三个小盘中,盘中各放一个眼药水瓶。

2.请宝宝用白色油画棒在生宣纸上随意画一些简单的线条、点点、小圆圈或自己喜欢的图形。

3.用眼药水瓶吸入黄色颜料,轻轻捏小瓶将颜色滴在画好的生宣纸上。观察色水怎样

洇开。(注意告诉孩子,滴色时不要只在一个地方滴)

4.请宝宝再用另两种颜色滴染其他空白的地方。

5.在滴染过程中,有新的颜色产生时,妈妈可以问宝宝:“你好棒!能变出新的颜色,这是什

么颜色?它是哪种颜色和哪种颜色变出来的?”

6.带宝宝欣赏自己的作品。

变化延伸:可以根据画面内容和宝宝自编故事;也可以剪成各种形状的窗花;还可以将整张作品衬上黑卡纸,装饰宝宝的房间。

迷你涂色(4~5岁)

目的:提高美术活动的兴趣,认识三间色的产生,发展幼儿浪漫的幻想能力。

材料:图画纸、广告色(大红、淡黄、普蓝)、毛笔或小板刷、油画棒、塑料调料盒、精盐一小盘。

过程:

1.将三种颜色分别挤入塑料调料盒内,加水调匀。

2.将图画纸放在桌上,请孩子用大号毛笔(或小板刷)将黄色任意涂在图画纸上;换一种颜

色再涂,让孩子注意两色交融时的变色现象;再涂第三种颜色。

3.涂完立即用手捏起一点精盐,将盐均匀地撒在画面上(注意盐不可撒得太多)。放

一边晾干。

篇4:《变幻的色彩》教学教案

不记得哪一天,我走进艺术书店在艺考资料的区域看见色彩书,竟然全是我不熟悉的风格,这些风格的色彩静物不同的书封面的画却是像同一个人画的,而王磊的色彩书缺在一旁冷落着,“老派”画法的水粉画册被扔在不起眼的角落,就连以前宁海学生热门购买的完美教材也在角落里,当我问老板完美教材为什么不全了的时候,老板斜着眼睛说一声:这书现在没人买了。我才开始反思为什么色彩画的风格、画法竟然也有流行,而这种流行的风格它的出处是哪里,它的观念基础什么。

我记得江苏高考素描还在考真人模特写生的时候那时候画室还不多,想找一个学画的地方也不是很多,那时候哪有什么王磊,我们最熟悉和崇拜的是南师大的高柏年老师,他的水粉可能在艺考学生心中就是巅峰的位置,他曾巡视高考考场,可算作美术高考的权威,宁海的老师在评价高老师的水粉时,他的水粉画细了可以称作是作品而不是习作了,可惜我一直没看到高老的真迹,不过从图片上就能看出他常年研究水粉材料,笔触衔接技巧非常娴熟,薄染厚涂都驾轻就熟,整体风格偏写实,色彩就是固有色为主。另外一个人是天津美院的郭振山,我记得一直到大学还捧着他的画册给老师看,问这个人画的怎么样,结果老师说他可能画不到郭振山的素描关系,但是他的色彩没有修养,关于没有色彩修养这件事,我是一直到毕业看了很多画展和画册以后才知道大约什么是色彩修养。但是那个时候郭振山那样的画曾经是我比较欣赏的样本。

在毕业之后,王磊火了,仍然是摆笔触,概括的笔法和结实的造型响亮的色彩让不少画室都拿做范本,我记得素描还有一个叫任振邦的,也是火的不行,不过后来,书店里的色彩考试画册以神奇的速度变成“国美风”、“色调至上”这类风格,不少江苏的考生闻风跑去杭州学习,仿佛对江苏的老师表示怀疑,又或者觉得去杭州附近的画画班泡一泡就可以练成国美的风格,那么考美院考国美将变成一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事情,这里面也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南京不少学生都爱考国美,难道是央美录取南方学生的几率非常渺小么?

于是我格外关注的国美风格的这类画册,发现两件事,一是这类画册和我曾经买到的中国美院附中留校作品色彩范本中的画还是有不小的差别,二是国美风其实也在每一年画法上有所改变。先说第一,国美附中画册收的作品真的是国美学生留校作品,而市面上的国美风画册有点像国美的徒子徒孙,学他但学不到位,学不周全,因为国美风的作品并非完全平涂没有造型,也并非都按一个套路来,面对不同的静物组合应该有不同的感受和相应的处理手法,美院一定是注重作品的艺术性的,不可能太样式,太套路的。第二是学国美风的学生最近几年也收到挫折,有的从杭州学完回来省统考,结果没过线,不被江苏认可,这导致市面上的画册开始走折中主义路线,不全部平涂了,采用背景衬布平涂刷,主体物塑造的比较有体积感。这种折中主义的画册出现后被不少学校和画室热捧,这类色彩也是十张画像一张画,布褶的勾勒,高光的点戳全部一种套路。色彩既不像“纯粹的国美风”那样嫩,那样小清新,也不全然像实物的颜色。

前几年宁海老师自己的作品做了一个展,都是习作,看到他们的水粉也是可以和原先的脉络联系,挂在教室走廊上的画有一点央美的味道,灰灰的颜色,松动的用笔,不干不湿的厚度,而宁海年轻的90后老师他们的色彩就有点“新”了,扇形笔,刷,涂,蹭,说是要画出油画的效果...一次在南艺听讲座,国美教授焦小健在提问环节,一个大学生蹭的站起来带着有点气愤的语气问教授:现在市面上流行一直色彩风格,我们叫国美风,这种风格影响到江苏很多学画的考生,这种色彩和我们观察到的并不一样,有的很主观的颜色,请问您对这种风格怎么看,结果焦小健回答:我已经很少关注美术考试了,你说的国美风我不是很了解,但是我反对有什么流行的风格或者样式...原来教授不关注艺考,但是你教的大学生他们可是从考生一路走上来的,他们的艺术方向是有上下文关联的,这可没法割裂的。这个提问对我的触动就是,原来不只是我一个人看不懂国美风。

篇5:变幻的滤镜(教案)-郑嘉信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Photoshop中第5课时,通过对图片作品加入滤镜的特殊效果,了解滤镜的作用及一般操作方法,掌握“镜头光晕”和“扭曲”滤镜的使用方法。七年级学生对一些特殊处理过的效果很好的图片非常感兴趣,本节课通过滤镜的操作来实现图片的艺术效果,设计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会很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滤镜知识和滤镜使用的基本方法;

(2)学会内置滤镜中“渲染”、“艺术效果”、和“扭曲”滤镜的使用方法;(3)了解多种滤镜的使用效果,并学会如何选择滤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滤镜处理过的图片了解内置滤镜所能产生的效果,形成初步印象;(2)通过教师演示“渲染”、“艺术效果”、和“扭曲”滤镜处理图片,让学生初 步掌握滤镜的使用方法;

(3)通过讲解滤镜的使用效果,让学生体会到如何根据自己的创作要求选择滤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浏览滤镜处理过的图片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创作动力;(2)通过教师演示讲解多种滤镜的使用方法,细致学习操作,形成技能;

(3)通过“咖啡的搅拌效果”创作,提高操作能力和创作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并体会创作的乐趣和享受; 教学重点:

1、内置滤镜的一般使用方法,掌握“渲染”、“艺术效果”、和“扭曲”滤镜;

2、“咖啡的搅拌效果”创作; 教学难点:

1、滤镜参数的设置;

2、滤镜的使用效果和滤镜选择。

2、教学设想:滤镜在Photoshop平面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技巧,但滤镜种类繁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滤镜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通过深思熟虑,选择“渲染”、“艺术效果”、和“扭曲”滤镜,通过组合滤镜,产生想要的效果,引导学生进行举一反三掌握其它滤镜的使用方法。

新课程的教学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上不能一味的老师进行 灌输,一定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 提高拓展,在题材的选择方面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同时留足足够时间让学生参 与。最后进行作品展示,让学生有成就感,收获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情景创设

师:欣赏几组图片,(使用过滤镜的和未使用过滤镜的),通过对比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1)、什么是滤镜;(2)、任务讲解和模仿;

1、新建一个800像素*600像素文件,背景填充黑色背景,选择菜单:滤镜>渲染>镜头光晕参数设如图1。

图1

2、选择菜单:滤镜>艺术效果>塑料包装参数设置如图2。效果如图3

图2

图3

3、选择菜单:滤镜>扭曲>波纹参数设置如图4。

图4

4、接着选择菜单:滤镜>扭曲>旋转扭曲参数设置如图5

图5

5、新建调整图层选择渐变映射(点图层面版下面中间图标就可以选择),颜色设置如图6,选择放射渐变方式有中间向外绘制简便完成最终效果。

(3)、作品操作;

篇6:《变幻的色彩》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气象灾害及其危害,增强避险意识。2.认识相关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学会区别。

3.掌握如何科学应对台风、暴雨、暴雪、雷电、雾霾等气象灾害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认识并学会区别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掌握如何科学应对台风、暴雨、暴雪、雷电、雾霾等气象灾害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美丽的。春雷唤醒了沉睡许久的大地,夏日的雨送来了丝丝清凉,秋风吹熟了甜滋滋的果实,冬日的雪花带给孩子们无限乐趣。我们总是在四季的美景中享受生活的美好。这一切,都让我们对大自然心存感恩。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当台风怒吼、洪水咆哮、暴雪来袭、雷电肆虐、雾霾笼罩时,一切的美好都忽然变了模样。这些灾难,每年都会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我们无法阻挡自然灾害的降临,但是,如果灾难真的发生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二、了解气象灾害

1.你知道什么是气象灾害吗?

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灾害种类甚多、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2.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哪些? 常见的气象灾害有暴雨、台风、雷电、暴雪、干旱、高温、雾霾、冰雹等。气象灾害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生产,甚至造成人员伤亡。3.学生交流所查资料,共同了解气象灾害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和损失。

三、认识预警信号

1.为预防气象灾害,减轻其带来的损害,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气象站台会适时发布预警信号。共有台风、暴雨、暴雪等16种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2.出示台风、暴雨、暴雪三种气象灾害的不同级别的预警信号图片,学生认真观察,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交流

总结:预警信号的图标和名称非常好认,蓝、黄、橙、红四种颜色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

四、科学应对气象灾害

学生认真学习“防护点点通”,结合图片、文字,用自己的话说说如何科学应对台风、暴雨、暴雪、雷电、雾霾灾害。

(一)台风

师:台风脾气可大了,面对它,我们该怎么办呢?看看下面的图,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预设:

生:1.台风一级预警时,尽量不要外出,在室外的人不能躲在广告牌下,要谨防高空坠物。

2.台风特别严重时,要检查家中太阳能热水器和空调室外机是否牢固;3.检查家中电路、炉火和燃气是否出现故障,避免引发火灾。4.准备好应急物资,有备无患。

(二)暴雨

1.师:连续两到三天的暴雨、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往往会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洪水就像猛兽一样可怕。洪水来袭时,怎样自救呢?快来读读这首儿歌吧。2.出示儿歌

洪水来,速转移,上高处,暂躲避。洪水涨,谋逃生,漂浮物,扎成筏。被围困,求救援,报险情,发信号。卷入水,莫惊慌,善抓物,巧脱险。

3.洪水还可能引发次生的地质灾害,如山泥倾泻、山体滑坡等。我们该如何防护,同学们也能学着编一编儿歌吗? 学生小组讨论编儿歌,推荐代表交流。

(三)暴雪

师:观察书本上的漫画,看了这组漫画,你知道如何应对暴雪了吗? 预设:

生:1.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戴好帽子、围巾和手套。2.老年人年老体弱,避免出门活动,注意防滑。

3.行车时,在车轮上加上防滑链,增加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防止打滑。开车时一定要减速慢行,避免急转以防侧翻,避免急刹以防打滑。

(四)雷电 出示课本对话:

“小天,雷电的危害不容小觑啊!如果遇到雷电,你会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保护自己吗?” “能啊,不信,你考考我!”

师:让我们和小天一起来判断一下,以下防护措施对不对。1.在户外遭遇雷电(判断对错并指出错误之处)(1)雷电交加,有人躲在树下,有人躲进附近商店。

(2)四周很空旷,一学生在打手机;一学生蹲下,原地不动,同时将双脚并拢。

(3)有人躲在汽车,有人撑着金属杆的伞站着避雨。(4)雷电天气,有人在游泳,有人在钓鱼。2.在室内遭遇雷电(判断对错)(1)站在阳台上。(×)(2)在家看电视。(×)(3)开着热水器洗澡。(×)(4)打固定电话。(×)

(五)雾霾

1.师:近两年人们谈雾霾色变,那雾和霾是一回事吗?经常听到的PM2.5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小资料吧。2.出示小资料:

雾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悬浮在贴近地面的大气中的大量微细水滴(或冰晶)的可见集合体。霾又称灰霾,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的现象。我国一般把阴霾天气同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3.雾霾对人体有危害,我们该如何自我防护呢? 做到一停二戴三洗四调,就可科学防护哦。(1)停止户外活动(2)出门佩戴防护口罩(3)回家注意清洗(4)调理作息饮食

五、课堂活动

1.组织一场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抢答题,比一比哪组认得又快又准。2.每组模拟演练一种气象灾害来临时的应急措施,比一比哪组措施考虑得最周全并运用得最恰当。

六、作业布置

1.回家考考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看看他们是否了解家乡最常见的气象灾害,该怎样有效防御,并给他们的表现打打分。如果他们不是很清楚,那就请你当当小老师,教教他们吧!

2.和父母一起展开相关学习:雾霾是怎么形成的;缓解雾霾,我们每个公民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板书设计:

风云变幻 科学应对

气象灾害:台风、暴雨、暴雪、雷电、雾霾

篇7:不断变幻的色彩

蓝色为主色调的画面,虽然是讲述一群精神病少年的故事,但从某种意义上他们比正常人更健康,他们的世界比正常人更干净、更纯粹、更接近本质,而岩井俊二在这样的人群故事中依然安排了爱情,足以说明他认为是爱战胜一切的最好武器。蓝色的海洋给人宽广的感觉,我喜欢电影中大海的样子,一个孤独的女孩面对着一片大海,讲述许多悲情的孤独,韩国的电影仿佛更注重那片蓝,《八月照相馆》和《爱的蹦极》的故事,总可以给人一种追求生活中蓝色的渴望,蓝色是平静的颜色,所以在《双重间谍》中,阿虎选择了平静地死去,带有着一丝的遗憾,也许,这正是煽情之处。

黑色给人一种虚幻,像《无间道》那样的无常,还有《双雄》的稳重,黑帮电影中总是处处以黑色为基调来衬托画面,所以,在我的眼中那些黑色的电影也是另一面社会的写真,可是,每一次结束后,总会给人在黑中多少带有遗憾的感觉。而像《教父》那种沉重的黑已经不会再有,更多的是像《古惑仔》那样的轻浮。黑色到底是在衬托电影还是在寻找票房呢?

篇8:《变幻的色彩》教学教案

发布者:牛牛 创作者:牛牛 来源:原创 点击:120 时间:2007-09-28 10:28:36

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外艺术家表现自然的各种独特手法和观念。2.了解东西方园林的营造理念以及对园林的表现。3.了解中西方艺术家对光的理解和表现。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中国画家是如何根据自然的形貌发展其独特的绘画形式的。2.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将景物人格化的表现手法。3.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区别。4.东西方园林营造理念的差别。5.西方艺术中对“光”的认识。教具与学具

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导入:教师展示南北方不同地域的一些风景照片,指出: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人与自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艺术家们也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了“自然”的主题。

2.教师展示教材中的作品《溪山行旅图》以及《潇湘图》,请同学们分辨哪一幅表现的是北方山水,哪一幅表现的是江南山水。

3.教师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别?请同学们思考并且回答。

4.教师总结:中国艺术家们在长期的观察与表现自然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地域的自然形貌总结出了不同的表现方法,这些表现方法很好地概括出了各个地域的特征。5.请同学们阅读并且分析教材的第90~91页,看一看中外艺术家们是如何表现自然的。

注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并且提出如下问题。①中国的画家是如何表现自然的?(北方地区、江南地区、东北地区)②古代巴比伦的艺术家是如何表现自然的? ③克利特岛上的艺术家是如何表现自然的?

④中国画家在表现自然景色的时候,有什么独特之处?

6.学生阅读、思考并且回答。教师进一步提问:你认为为什么中国画家在表现自然的时候,会将景物人格化?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复习第二单元的第5课《审美自律》中关于文人画的论述。7.学生思考并且回答。

教师总结,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①由于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使得中国画家对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②中国画家借助对自然物象的表现来抒发情感。8.阅读教材第92页,请学生简要叙述西方风景画发展的历史,主要是风景画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独立的。

9.讨论:你最喜欢教材列举的三幅风景画中的哪一幅?为什么? 10.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活动建议一”。

第2课时

1.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指出东西方艺术家在观察自然的视点和表现自然的方法方面并不完全相同。

2.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以及一幅自然风景照片。请同学们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别。

3.教师总结,指出:园林是一种理想化的人工造景,它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

4.教师展示康斯泰布尔的《威文荷公园》以及苏州拙政园的图片,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93页,比较东西方园林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比较内容可以按照下表:

5.教师总结。指出东西方园林的差别,并且结合文徵明的作品《东园图》分析中国的园林与中国的山水画以及个人修养之间的关系。

6.展示作品《后赤壁赋图》、《基督下葬》以及《雾中的国会大厦》这三幅作品,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并且比较这三幅作品是如何表现“光”这一主题的。7.教师建议同学们在比较的同时,阅读并且分析教材第94页的内容。8.教师总结,并且指出,中国传统绘画不太重视光的表现,而西方绘画比较重视光的表现。提问:西方绘画为什么重视光的表现? 9.学生结合教材以及自己的感想来回答。

10.教师总结,指出西方绘画重视光线的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①在西方的宗教信仰中,把对光线的表现给神圣化了。②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的绘画方法是建立在对自然现象的比较客观的观察与表现上的。11.在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完成“活动建议二”。

教学建议

“人与自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个主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也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当然这些作品在与自然产生关联的时候角度并不完全一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

1.教师首先要对本课教学的切入点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体会,教学要紧紧围绕“艺术中的自然”这一主题来讲述。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把重点放在一两幅作品上,而是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分类和概括,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艺术家观察自然时的视点,以及他们表现的侧重点主要放在什么地方。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比如中国古代生活在南方的画家是如何表现江南的景色的,而生活在北方的画家是如何表现北方的景色的。此外,也可以进行东西方艺术之间的对比,使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认识到二者各自不同的特点。

3.教学内容不宜太过理论化,而应当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展开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4.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之下,教师可以找一些录像资料直观地展开教学,特别是教材中关于“园林”这一主题的一些内容。

本课建议用2课时来完成教学。第1课时分析中西方画家表现自然的方式及其不同的观念。第2课时分析园林这种独特的“人造自然”的形式,以及东西方艺术家对光的表现。

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了解中外艺术家表现自然的各种独特手法;了解东西方园林的营造理念以及对园林的表现;了解中西方艺术家对光的理解和表现。

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两个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思考与交流”来组织完成。这两个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对艺术表现自然的多种手法有一个大致的认识。第一个活动是比较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之间的异同点。这个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条件来进行,最好组织学生多搜集一些这方面的材料。这个活动可以采取图表的形式来完成,要求学生将所观察到的内容归纳到图表中。在完成过程中要注意,李唐的作品《万壑松风图》是中国南宋时期的山水画作品,它所采用的媒材是绢、毛笔和墨,在笔法方面运用的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皴法,构图上追求一种全景式的效果,有一种大山大水的气势。在自然观念方面,中国的山水不同于西方的风景,它不是对自然的客观描摹,而是强调艺术家把对自然的感受综合地表现到画面上,追求一种独特的意境。杜比尼是19世纪的法国画家,他的作品所采用的媒材是画布和油画材料,在构图上遵循近大远小的焦点透视方法,强调对自然场景的较为真实的再现。而在审美观念方面,杜比尼的作品追求一种静谧的、牧歌式的情调。除此之外,也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体验艺术家视点的不同:中国山水画讲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就是说要求观赏者进入到画面里慢慢欣赏,甚至假设自己就“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与自然十分贴近;而西方的风景画似乎是以一个旅行者的目光观看一片陌生的景物,虽然也很优美,但多少缺乏一点人与自然的融洽。实际上在17世纪以前,西方对风景画是排斥的。

关于颐和园和拙政园的对比,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园林的两大类别——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在规模、形制、营造观念等方面的异同。这个活动可以分小组去查阅资料,也要求学生用列表的形式来完成。这两座园林都是非常有名的,因此资料也比较容易找到。这两座园林中,颐和园是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它是专为皇族服务的。因此它的规模与拙政园这一私家园林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在建造的理念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在比较的时候,可以结合教材与所查阅资料尽量比较得细致一点。

第二个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光线的变化对物体的形体与色彩的影响,在这方面研究得最深入的莫过于法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印象派画家们。所以这个活动可以结合本教材第二单元第5课《审美自律》的内容来进行。建议在活动之前,先回顾一下上述课程的内容。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日常生活的经验,通过列表的形式来完成这种比较。如果学生还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关于冷、暖色调的内容,以及印象派的基本观念。由于只对光色现象感兴趣,以一种科学而又虔诚的态度来记录瞬间的色彩,所以印象派画家都不太重视形体的刻画。这种态度也可以跟中国山水画来比较。

教学基本思路 人与自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本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了解艺术家们是如何运用丰富多彩的美术形式去表现自然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教材内容进行分类并加以条理化,使学生能够根据教材内容举一反三。最好先从表现我们经验世界中的自然入手,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艺术家是如何根据自然的特征概括出不同的表现方法的,而西方的艺术家又是如何看待并表现自然的,以及中国画家对自然的独特处理手法——将景物人格化。接着分别围绕园林、光线以及幻境中的自然来讲述。在教学过程中,对涉及东西方艺术形态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进行比较性的教学。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中国的画家是如何根据自然的不同形貌来表现自然的。2.其他国家的艺术家是如何看待并表现自然的。3.中国所特有的将景物人格化的处理方法。4.东西方园林的营造理念与对它们的表现。5.中西方艺术家对光线的认识与表现。

本课主要分析了中西方艺术家对于自然的多种认识角度和表现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建议学生对教材进行较为深入的阅读与研究,但关键是要能使学生对教学材料举一反三。因为教材中针对如何表现自然这一主题,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来分门别类地讲述。比如教材所讲到的中国画家根据不同的自然地貌特征在山水画领域发明出了不同的皴法与处理形象及用色的方法就是较有普遍意义的事例。而将景致人格化、拟人化的处理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也是比较典型的。这是因为中国人有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自然有着特别的感情,人们(特别是文人)把亲近自然作为一种舒缓情绪或者提升人格的方法,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中国画家笔下的自然获得了一种生命力。

此外,园林这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也是人们亲近自然的一种重要方法。围绕园林这一主题要让学生了解:园林是一种理想化的自然之景;中西方园林的营造理念并不相同,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这实际上与东西方人们对自然的审美趣味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国画家在绘画中表现的园林实际上就是一种理想与人格的体现。还有对光线的认识和表现也是艺术表现自然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中国的绘画不太重视对光线的表现,而西方艺术在对待光线的问题上,最早是从一种宗教的角度来认识,把“光”给神圣化了。而印象派的出现则可以说在西方艺术史上还光线以本来面目。

教学资料

伊斯塔尔门(古巴比伦)

新巴比伦王国在美术上的最大成就是在建筑方面。巴比伦城以其豪华壮丽而著称于世。巴比伦城北城墙大门上华丽的琉璃砖装饰,世称“伊斯塔尔门”。实际上是座四方形的高大望楼,望楼与望楼之间用拱形过道相衔接,使它显得更为壮丽:共有两重城墙,高达12米,两旁有突出的塔楼。城墙与塔楼的墙面砌的是藏青色琉璃砖,整个墙面嵌饰着瓷砖制成的野牛和龙兽形象浮雕共575个。通贯这条伊斯塔尔门的,是一条呈南北向的城内大道,这条大道也非常壮观,古代隆重的盛典游行行列都要通过这条大道,故称“圣道”。它用1.05平方米的石灰石砌成,中央用白色与玫瑰色石板镶拼,两边以红色石板镶拼,石板上还刻着楔形文字的铭文。巴比伦城的八道城门全用八个神的名字来命名的。北门所称的伊斯塔尔,是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巴比伦英雄叙事诗《吉尔伽美什》中司爱情的女神。整个北门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各种金色的动物塑在藏青色琉璃砖上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它是那样高雅、素朴而又光彩夺目。这种墙面装饰与古代亚述宫殿内的装饰浮雕相比,显示了古代艺术智慧的一大跃进。以后西亚地区的伊斯兰教建筑艺术,在许多方面继承了新巴比伦的装饰风格。在琉璃砖的采用上,东方阿拉伯建筑从古代巴比伦建筑中获得了启迪。

基督下葬(意大利)卡拉瓦乔

卡拉瓦乔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后,他的画上的明暗对比表现得更强烈了。往往背景的空间都陷入阴暗或看不透的黑暗中,人物形象不是部分被吞没,只露出某部位,就是完全暴露于光照中,黑暗用棕色和深褐色来表现。这种手法被称为“黑暗法”(意大利语为tenbroso)或者叫做“酒窖光线绘画法”。这幅祭坛画最初是圣玛利亚·德拉·瓦里契拉教堂的订件。描绘的是基督被钉死十字架后,由约翰、尼哥底母、圣马利亚与基督的两个女信徒给他下葬的悲剧场景:微弱的光线只照亮岩洞的一块大石板。在一片昏黑的背景前,约翰与尼哥底母慢慢地把耶稣赤裸的尸体放入墓中。背后站着耶稣的母亲玛利亚与两个女信徒。耶稣的尸体被光线照得透亮。整个场面俨然一个阵亡英雄或战士的下葬情景。耶稣的躯体画得强壮结实。脸上也显出刚毅的意志力。一张留短黑须的脸十分安详。气氛肃穆,悲怆而庄严。画家运用准确的解剖技巧表现了肌肉发达的尸体。惟有耶稣垂落的一只手提示他已没有生命。但这只下垂的手与被抬起的双腿,在画面上构成平衡的光感。尼哥底母在这里是卡拉瓦乔重点刻画的形象。传说他是法利赛人。曾于夜间见过耶稣,和耶稣谈论过人可否重生的问题。耶稣被钉死后,他前来帮助埋葬。画家把他描绘成一个上了年纪的农民形象。并把他画在前景主要位置,尤其展示了他的一双赤裸的大脚。为了加强整个形象的稳定性,这两只脚在前景上起着平衡作用。在这里,除前景上耶稣尸体与尼哥底母的生动形象外,后面三个妇女形象也处理得很有节奏,尤其是双手高举、脸上表现了悲痛欲绝的心情的抹大拉,她给画面增强了悲剧性。她哭肿了双眼,嘴唇半张,似在呼天抢地。圣母包着头巾,面容消瘦,她从约翰的肩后伸出一只右手。这只手被光照射着,因而使分布在右边的受光部分取得均衡。同时这只掌心向下的手又起着对这幕下葬悲剧的指挥作用。中间一个玛利亚形象画得很美。她显得楚楚动人,娇弱可爱。她是拉撒路的姐妹。一个质朴的农家姑娘,她正低着头,沉浸在悲痛之中,右手用手帕紧擦着眼泪。梳着中间分缝的并在脑后盘上小辫的发式,更使人感到这个形象的写实性质。所有人物,除了约翰的脸部沉入半阴影中外,都有清晰的受光部位。画家是做了一番精心构思的。在色彩上,衣服的红、蓝与皮肤的苍白也形成了一种鲜明的色调对比。这使英雄下葬的悲怆气氛,与四周的黑暗构成了强烈的冲突。当这幅画公展时,不仅使卡拉瓦乔的崇拜者心悦诚服,连他的宿敌也不得不承认画家高度的艺术修养。

圣特列萨(意大利)贝尼尼

乔凡尼·贝尼尼是17世纪意大利巴洛克艺术的代表。作为一位受宠的雕塑家,他的艺术道路是一帆风顺的。1615年,他为大主教萨道尼制作肖像雕刻,其时才十七八岁。自此以后,他一直受到教廷的保护。此件组雕完成于1652年。与他前期那种歌颂性雕刻迥异其趣。特列萨是16世纪时西班牙的一个修女。少年时因患了癫痫,就潜心修炼,侍奉上帝。每当病发时,人就失神落魄,脑际幻觉丛生,此时据她自诉,她能看到种种奇迹。后来她过着隐居生活,空时便把自己每次昏迷中的幻觉记述下来。这份自述流传到17世纪,教会便利用它来宣扬宗教的神秘主义。并把这位修女封为圣徒。此事在民间深有影响。贝尼尼运用他那熟练的大理石雕凿艺术,把特列萨作成在昏迷中祈求爱欲的神姿:她的手脚松垂,身子横卧在云中。她脸色苍白,嘴角微启,两眼轻合,在朦胧状态中似乎梦见了一个小爱神模样的少年天使在用金箭向她的心口刺来。这是特列萨在她的笔记中的自述。笔记中还写道:“我感到这枝箭头已刺透了我的心。当他把金箭抽出时,我感到好像在抽我的心那样„„这时我感受着一种无限的甜蜜,我很想把这种痛苦永恒地继续下去„„”特列萨在雕塑家手下成了一个象征性形象。他刻画出了笔记里所写的那种少女复杂的内心感情。把神秘的病态变为一个在朦胧意识下女性对爱与欲的痴迷状态。她的昏迷与神志失控,是少女思春的典型体现。雕塑家用坚硬的石块表达出女人的心灵底蕴,但这一切在神秘的宗教外衣下被伪装了。这确是一件独特的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的作品。在意大利,当时禁欲主义的痛苦折磨着无数渴求幸福的少女。贝尼尼洞察到这个“圣女”心灵深处的欲望。那个象征幸福的小天使以一种优美的舞蹈动作,把箭刺向特列萨,他与特列萨的仰卧姿态构成了和谐的节奏,即痛苦与幸福即将碰撞、两种感情就要交融前的节奏。观者如了解这一点,鉴赏时便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贝尼尼领悟到特列萨的笔记中的“刺透了心”的内涵乃是少女渴求爱情的秘密,根本不存在什么神秘主义。贝尼尼那圆熟的雕刻技巧尤其表现在圣女雕像(尺寸与真人等大)身上的复杂衣褶上。大面积的皱襞与下面表现云朵的细节,大大减轻了大理石的沉重感,一切似乎都在飘浮着。巴洛克雕刻的装饰特点是人体动作的复杂曲线和强烈的明暗对比关系。当这尊组雕被安置在祭坛上时,上部还加了一束镀金的金属条。在灯光的照射下,这些金属条的反光正洒落在雕塑上,增强了雕像的戏剧性效果。《圣特列萨》可以说是贝尼尼艺术的又一里程碑。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标志着意大利巴洛克艺术的极盛阶段。

林阴道(荷兰)霍贝玛

霍贝玛(1638~1709)是鲁伊斯达尔的学生,在技法上受到业师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最后形成的艺术风格并不相同,也没有如鲁伊斯达尔那样多产。一般说,鲁伊斯达尔的风景画情调倾向于忧郁和悲凉,而霍贝玛的画面则显得明朗和素朴些,也洋溢着一种较为欢快的气氛。这主要是,前者多描绘荒丘与沼泽,银灰色的天空和苍茫的平原;而后者的每一幅画,就像一首牧歌,有淡雅的泥土气。乡间的宁静别有情趣,令人陶醉。尤其是这幅《林阴道》(又称《米德哈斯尼斯的小道》),在这方面发挥得更加精心、细致,也最为人们所称道。它描绘的是一条极为普通的泥泞村路,上面印着许多深浅不同的车辙,两旁排列着细而高的树木,彼此参差错落,既是十分对称的又是富有变化的。小道的另一头,一个村民正牵着一头牲口站着,在右边的一条叉道上,有两个一边谈话一边走着的农村妇女;右侧近景上是一块种植园,一个农妇在修剪枝条。地平线较低,天空留出的位置就多了,画家有更多的可能去描绘云蒸霞蔚的美丽的上空。这样一幅看来平淡无奇的画面,何以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呢?凡是一幅好的风景画,总是情与景相交融的。霍贝玛是一位对故乡怀有浓厚情感的田园风景画家。他一生的作品虽然不多,可是对每一幅画,他都做实地观察,认认真真地去体验大自然的美与诗意。《林阴道》展现了一种乡野景色的平远透视美。画家用诗的语言再现了这种具有强烈透视感的田园景色,给观者心灵以舒畅的美感。极目远望使人心旷神怡,两边是那样的对称,显得很平稳,可是那细微的、有节奏的、多样又统一的各种细节,却像钢琴上发出的跳跃的强弱略有变化的音符,丝毫也不平板单调,相反,显得轻松愉快。你看,成行的树木是错落有致的,近景的深色树丛与种植林疏密相间,在远处,左旁有一座教堂的尖顶,右旁是两幢高顶茅舍,这一切都经过画家的精心构思。严格的透视消失点,把观众的心情也带向远处。由于这幅画成功地表现了焦点透视的技法,所以在美术技法教学上一直被用来作为古典的示范作品。

孟特芳丹的回忆(法国)柯罗

从1828年起,柯罗开始在法国各地旅行。这时他所创作的风景画无论在诺曼底、庇卡底,还是勃艮第以及巴黎附近所撷取的风景题材,都充满着一种抒情味。许多作品显示了写生准确、调子明朗的特色。但这些风景佳作一度也不受沙龙的欢迎。学院派的传统审美观是偏嗜历史寓意的,景物中要求有严肃的人为的暗影,色彩可以虚构。而柯罗所强调的是个人对景物的亲切感受。无论景与人在他的画上,都具有梦幻般沉思的特色,一切自然之物都被笼罩在透明的薄雾之中,这一幅《孟特芳丹的回忆》,就是他晚期最成熟,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风景杰作之一。孟特芳丹位于巴黎以北桑利斯附近,柯罗当年曾涉足那里,感受过那一片花园景色的美。这幅画就是艺术家对这一美景的回忆。画面展开在湖边森林的一角,晨雾初散,清新的林地与湖面的水汽构成一种温暖湿润的大自然感觉。右侧一棵巨树占去画面约五分之三,对面一棵小枯树与它相呼应,加强了画面的平衡感。树枝朝着一个方向倾斜,显得和谐而富有节奏。两树的中间显现平静如镜的湖面。和煦的阳光从树叶间散落到草地上,点醒了四处绽开的红色小花。一个穿红裙的妇女面朝着左侧的那棵小树,仰着头举起双手采摘着树干上的草蕈。在整幅画上,这三个人物显得生意盎然。画家虽把他们都处理在一边,但却疏密有致。柯罗画风景,常常喜欢在前景画上几根柔弱斜倚的树枝,来加重画面的抒情性。如这幅画中左侧的那棵小树,也属这种情况。你看那小树歪扭的姿势,显然是由于微风的长期吹拂所造成的。它倾斜的枝干更显出婀娜多姿的舞蹈美,给整幅画平添了无限诗意。妇女的红裙与头巾是全景的最强音。细细品味此画,观者几乎可以听到细枝与树叶的瑟瑟声。这种大自然的情趣绝不是梦幻却胜似梦幻。画家完全用暖色铺染画面,整个色调显得细声细语,没有激情,只有和谐。如果没有画家对自然美的强烈感受,是难以给人们留下这么多难忘的印象的。这是一幅理想的风景画,也是一幅真实的抒情画。柯罗的风景画,在色彩运用方面,用得最多的是银灰色和褐色调子,因这类色彩具有宁静感,能使灿烂的阳光或弥漫的晨雾展现得更富诗意。热爱自然是画风景的首要条件。柯罗十分热爱大自然,他曾说:“艺术就是爱”,“当你画风景时,要先找到形,然后找到色,使色度之间很好地联系起来,这就叫做色彩。这也就是现实。但这一切要服从于你的感情”。这简短的几句话,也许正是柯罗的风景画的全部秘密所在。

卢昂大教堂(法国)莫奈

莫奈曾经围绕卢昂大教堂创作了二十余幅不同色调、不同情绪的作品。在画卢昂大教堂时,莫奈有时把画架放在卢昂时钟大街一角的一幢房子里,有时就干脆在大桥的马路上,面向教堂的西大门。从黎明的薄雾画到昏昏日落,不断在好几幅画布上记录建筑物在阳光下的反射光变化。庄严的哥特式教堂在他的眼里,成了一簇充满着色彩旋律的光的结晶,人们已经看不到建筑物本身的结构,只有一层刺眼的复杂的反射光。他自己说:“我曾画了一辈子塞纳河,在一天每一个时辰,在每一个季节„„我从未对它感到厌倦,在我看来它总是变化着的。”法国作家莫泊桑在一封信中曾记述了他所目睹的莫奈在绘制“连作”时的情景:“我常常跟随莫奈寻找他的印象„„说实在的,他不再像是画家,倒像是一个猎人。孩子们跟在他后面,携带五六幅取材相同,但表现着一天中不同时间和不同效果的油画。他根据天色的变化,把这些画布接过来轮流地画着。画家就这样坐在对象前,等待着阳光和阴影„„”壮观的建筑形象,完全被强烈的反射光冲淡了,看了令人目眩。建筑物本身的结构似乎被一层厚厚的光所包裹。其实,他是在深思熟虑中完成的。

溪山行旅图(宋代)范宽

“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的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全幅整写,无一败笔,北宋人治艺之精,真令人倾倒”,相信每一位有幸欣赏此图者,均会产生与徐悲鸿同样的观感。这幅被董其昌誉为“宋画第一”的名作,突出的特征即为在雄强浑厚,峻重苍老。《溪山行旅图》一改常规构图,迎面耸立、雄壮浑厚的大山头被置于画面的主要位置,顶天立地,极具质量感,生成一种撼人心魄的视觉效果。山巅茂林密树,山谷飞瀑如练,直落千尺。山下空濛一片,衬托出怪石嶙峋的冈丘;丘上杂树丛生,树隙间楼阁隐现。山脚流水潺湲,山路上驮队纡行。在画幅右下角草丛间,有“范宽”二字款,诗塘有董其昌“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题字。作品中,山如铁铸,山石轮廓以颤涩的侧锋线条确立体势,用线有断有续,如同铁条。内轮廓石纹用匀直方硬、短条子式的雨点皴点簇而成,把秦陇一带山石粗糙厚重的质感表现出来了。画风严谨写实,笔法雄伟老硬,墨色厚重沉稳。北宋中期著名画家王诜曾同时观赏李成、范宽的画作,认为恰好是“一文一武”。因为李成的作品“墨润而笔精,烟岚轻动,如对面千里,秀气可掬”;范宽的作品则“如面前真列,峰峦浑厚,气壮雄逸,笔力老健”。范宽此作正是“武”的代表。顾复以为:“谛视此本,则举世所谓宽者,不足记也。”范宽,一名中正,字仲立,因为性情宽缓,故以“宽”名。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山水初学荆浩与李成,后有所领悟,“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深入终南、太华一带的崇山峻岭,“览其云烟惨淡、风月阴霁难状之景,默然与神遇,一寄于笔端之间”,成为与李成、关仝齐名,“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大师。

禽兔图(宋代)崔白

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安徽凤阳)人。熙宁元年(1068)应征入画院,与艾宣、丁贶、葛守昌等合画殿庭屏风,得到神宗激赏,神宗诏令留于画院,因“白自以性疏阔度,不能执事,固辞之”,特许“非御前有旨毋召”。崔白初任学艺学,继升待诏,活跃于仁宗到神宗元丰时期。崔白工画世俗人物、道释鬼神、山林走兽,创作过不少壁画,而以花鸟画成就最高,作品最多。宣和内府收藏其作品241件,绝大多数为花鸟画。崔白秉性疏放,以画残荷凫雁、野情逸趣闻名,与流行的“黄家富贵”画风大异其趣,打破了在画院里保持了近一个世纪的黄体画风的统治和垄断,给宫廷绘画创作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和养分。崔白所作花鸟多处于严酷的自然环境中,花鸟草木之间,有着一定关联。《禽兔图》描绘秋冬之交的山野情景。旷野风急,枯木荆枝摇曳劲挺,衰草小竹瑟瑟作响,一只山鹊闻声惊飞,另一只栖于枯枝,站立不稳,对着树下的野兔喳喳叫唤。土坡上出洞觅食的野兔悚然受惊,轻举一足,蹲伏于地,回首仰望,姿态生动有趣。画面上禽兔刻画细腻,严谨而又灵动,工细而不呆滞。枯树、败草、细竹、坡石工写结合,笔墨酣畅雄健,充满肃杀凄凉的气氛,令人联想到欧阳修《秋声赋》中对肃杀秋色的精彩描绘。

后赤壁赋图(宋代)乔仲常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贬官黄州,秋冬之际,两次夜游赤壁,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前后《赤壁赋》。《后赤壁赋图》长卷分九段,以连环的、演进的、图像的形式展示了《后赤壁赋》的内容。每一段中都用秀雅的行楷题相应赋文,形断而气连。第一段绘黄泥坂上,枯树萧索,东坡携二客到江边,书童与舟工交谈,江水浩淼。为了表现“人影在地,仰见明月”,作者特意用淡墨绘出人影,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极为罕见。第二段绘院落廊庑,苍松虬劲,东坡“归而谋诸妇”,“携酒与鱼”辞妻而去,院前有一山道通向山中,院后杂树丛林、巨石怪崖。第三段,东坡与客“复游于赤壁之下”,置酒携樽,坐悬崖峭壁之下,共赏“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美景。第四、五、六三段相连,绘东坡独自“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巨石壁立,深林茂密,“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第七段绘江天空旷,一舟中流,孤鹤横江飞来,掠舟而过。第八段画东坡“就睡”,“梦一道士”,依然是前面那个院落,东坡曲肱高卧,而榻前又画出东坡与两位道士对坐谈话,现实中的东坡与梦境中的东坡同时出现,令人产生庄周梦蝶、恍惚迷离之感。最后一段画东坡“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惟有山水树石,东坡怅然若失。此图无作者款印,从题跋中知悉作者是乔仲常。乔仲常,河中(今山西永济)人,活动于北宋后期。

万壑松风图(宋代)李唐

李唐(1066~1150),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北宋末年他在宫廷中的翰林图画院作画。后又入南宋画院任待诏。《万壑松风图》描绘的是中国北地山水雄浑壮丽的景色。画面上部,一主峰迎面屹立于中央,山形凝重,气势撼人。山腰有云气缓缓浮动,与岩石的坚实峥嵘相映成趣,也更见山峰的高耸劲拔。紧靠主峰,影影绰绰直立着几座远峰,传达出一种千山万壑的不尽之意。画面下部,画幽深的山谷,其间盘根错节,长满松树。它们三五成群,错落有致,盘虬之势,历历可见。谷间的青松与山头的密林相互呼应,给峰峦上下带来了苍翠的色彩,也带来了蓊郁蓬勃的生气。山坳深处,有清泉逶迤盘旋,时隐时现,转到山麓,汇成了湍急的溪水,于乱石丛中奔流。画中景物如此真切,如此富于感染力,以至于观赏者觉得仿佛置身山间,听见了潺潺流水和阵阵松涛,呼吸到带有松树清香的新鲜空气。当然,这幅画最动人之处,还在于它能将常见的高山、流水、白云、青松等景物营造成一个宁静似太古的艺术境界,让人们深切地感知和体悟到自然界的永恒和伟大。此画面章法上讲究宾主、虚实、藏露等的辩证关系,因而给人的感受是堂堂正正、气象森严,同时又不乏生动之致。笔墨的运用能依据物象形态、肌理的不同而变化。如对山石的皴擦勾斫,或似刮铁,或似斧劈,或似马牙,路数虽多,却能转接自如,浑然天成。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力于此可窥见几分。观者若稍加注意,还可看到画面一座远峰上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的字样。这表明此画为1124年的作品。其作品构图多用截景之法,笔墨更趋简括豪放,并独创大斧劈皴。他新创的水墨苍劲的画风几乎笼罩了整个南宋画院,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流风余韵后来传入日本画坛,还形成了不小的势力。正因为如此,人们不仅承认李唐是一位大画家,尊他为“南宋四大家”之首,而且还认为他是一位承前启后、开宗立派的绘画大师。

风景(法国)克劳德·洛兰

篇9:孔雀开屏 色彩的变幻

『器材及曝光数据』

尼康/D2xs数码相机

尼康/24-70mm1∶2.8镜头

光圈/F4

速度/1/90秒

感光度/ISO 100

『创作理念』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摄影作品需要进一步地艺术加工才更具表现力。怎样使这种司空见惯的孔雀开屏图片提升成为一幅视觉效果独特摄影作品,是我拍摄后思考的一个问题,放射式构图使画面非常满,无需再进行剪裁,那么只有在色彩方面可做文章。经过仔细观察照片,我发现这幅图中孔雀的白色的毛杆很显眼,显得羽毛有些稀疏,影响了美丽的椭圆形图案。于是我尝试用光照滤镜来改变它羽毛的白色杆部分,使它为统一的蓝色,再用模糊滤镜制造一种动感效果,通过变幻《孔雀开屏》羽毛的色彩,突出了孔雀毛最美丽的花纹图案,达到有别于其他孔雀开屏图片的视觉效果。

『操作步骤』

1.在Photoshop CS5中,打开《孔雀开屏》原素材图,因是RAW格式文件直接在Camera Raw窗口中打开, 在“基本”选项卡中,色温基本正常不用调整,先调整该图的黑白场,“曝光”-0.4,再将“清晰度”调至+33。

2.单击“色调曲线”选项卡图标,用曲线工具调整该图中间反差,将“亮调”右移至+69,再将“暗调”左移至-51,该图在Camera Raw窗口中调整结束,单击下方“打开对象”按钮,进入Photoshop CS5主界面。

3.在Photoshop CS5中,按组合键“Ctrl+J”复制“背景层”生成“图层1”,选取菜单命令“滤镜”/“渲染”/“光照效果”,打开“光照效果”滤镜对话框。这是一款非常有用的变幻光照效果的滤镜。“样式”选“蓝色全光源”,“光照类型”选“全光源”,单击“确定”按钮。

4.经过光照滤镜处理后,白色羽毛杆全染成蓝色。按“D”键设前景色为黑色,单击“图层”调板底部的“添加图层蒙版”按钮为“图层1”添加一蒙版,选工具栏中“画笔”工具,硬度为0%,大小为48px,不透明度为100%,在椭圆形羽毛图案上涂抹,使背景层上的原椭圆形羽毛图案显现出,再对孔雀头部及背部进行涂抹 。

5.按组合键“Ctrl+E”向下合并图层,这一步需再次使用模糊滤镜,将孔雀作放射性模糊。按组合键“Ctrl+J”复制“背景”层生成“图层1”,选取菜单命令“滤镜”/“模糊”/“径向模糊”打开“径向模糊”滤镜对话框,用鼠标调整“中心模糊”的定位,与孔雀放射的位置相似,当不准确时可以进行多次调整。“数量”选“19”,模糊方法”选“缩放”、“品质”,在试验时可选“草图”,“中心模糊”的定位满意后再选“好”或“最好”。单击“确定”按钮。

6.按组合键“Ctrl+E”向下合并图层,检查发现孔雀开屏的右上方少了两个椭圆形羽毛图案,可复制、粘贴,使画面更均衡。用工具箱中“套索”工具在左边选择一圆形图案,再按组合键“Ctrl+J”复制选区生成“图层1”,再选取菜单命令“编辑”/“变换”/“水平翻转”将图案反转方向,用工具箱“移动”工具移至右边合适位置并用画笔适当修饰,按组合键“Ctrl+E”向下合并图层。再次重复上述动作,另选一圆形图案,复制、粘贴。

7.按组合键“Ctrl+E”向下合并图层。击活“调整”调板,单击“调整列表”中的“创建新的曲线调整图层”图标,打开“曲线”对话框,提亮并加大孔雀开屏的反差。单击左下方的“返回到调整列表”按钮返回“调整列表”。

上一篇:家长孩子共读一本书 读后感下一篇:学棋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