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plc的研究现状

2024-05-06

国内外plc的研究现状(通用10篇)

篇1:国内外plc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PLC市场分析及国产PLC现状

2011-01-1国际plc市场目前,世界上有plc厂商200多家,各种型号产品几千种。plc产品按地域上分成三个流派,分别是美国产品、欧洲产品、日本产品。美国:a-b(allen-bradly)、ge(generalelectric);欧洲:德国的西门子(siemens)、法国的te(telemecanique);日本:欧姆龙(omron)。此外国内市场上还有韩国、台湾地区等plc产品。

从plc问世至今,一直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高速增长态势,在工业控制领域,plc始终处于工业控制自动化领域的主战场,为各种各样的自动化控制设备提供非常可靠的控制方案,plc与dcs(分布式控制系统)和ipc(工业pc)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见表1)。现代的plc在功能、网络化、标准化、专业化及开放性上得到了大大的增强。另外,ipc加软件能实现plc的主要功能,在一些场合能代替plc进行控制,即实现软plc的功能。

2010年全球plc市场销售额超过了80亿美元。今后5年年平均增长率有望达到4.6%,2012年市场规模将超过90亿美元。美国调查公司arc对中国的plc市场进行调查并发表上述预测.2中国plc市场

我国工业企业的自动化程度普遍较低,如机械行业80%以上的设备仍采用传统的继电器和接触器控制。加入wto后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中国正日益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业基地,制造业的控制主要以逻辑控制为主,大量传统产业的自动化改造也为plc的应用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arc咨询集团近期发布的《中国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展望》报告指出:中国制造业增长迅速,某些行业的增长率甚至达到20%。在未来五年内,中国plc市场的综合年增长率预计将达到14.1%。20010年这一市场为8亿美元,预计2015年这一市场还将翻一翻。

由于种种原因,国产品牌的plc在国内plc市场份额所占比例很小,一直没有形成产业化规模,中国目前市场上97%以上的plc产品来自国外公司。目前中国plc市场主要厂商为

siemens、mitsubishi、omron、rockwell、schneider、ge-fanuc等国际大公司,欧美日公司在大、中型PLC领域占有绝对优势,尤其日本公司在中小型plc领域占据绝对领先优势,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公司在小型plc领域,中国大陆的公司在小型微型领域也有少量份额。2009年10月,国内媒体开始关于中国plc市场的研究,依据得到的样本分析,初步得出正在使用的众多plc的品牌中,西门子、三菱及omron占据绝对的优势,60%左右的用户使用了这些品牌的plc产品,而rockwell/ab、ge-fanuc和富士等品牌也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造成这种分布情况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覆盖范围

排在最前的三个品牌有非常丰富的产品系列,用户很容易得到恰当的产品;其他品牌如富士,lg等则以小型和微型产品为主,ge,schneider,西门子,欧姆龙以中型及大型产品为主。产品价格范围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虽然a-b拥有出色的技术和全面的产品系列,但是高价格的形象却使部分用户却步。

(2)在中国市场上的历史

西门子、三菱及omron都是在中国市场上传统的供应商,在很多领域占地了先机,相对应的是ge、schneider和lg这些后来者虽然市场快速增长,但是距离先行者仍有一定的差距。

(3)行业分布

某些品牌会侧重于一些行业,如schneider更加注重电力行业,rockwell在冶金行业表现出众。

2009plc市场研究报告表明:作为目前国内控制市场上的主流控制器,plc市场的国内参与者在高达60亿的plc市场总需求中,国产plc占有量不到整个市场份额3%,而中国大陆plc厂商的市场份额几乎可以忽略。在按照i/o数量划分的市场总量中,小型plc(256点以下)的市场巨大,国产plc的市场贡献就在小型plc的市场中。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发展plc业务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内有实力的自动化公司应充分利用在市场、技术、行业影响和品牌等方面的积累,大力拓展plc业务。目前,国内plc生产厂家有30余家,但目前上市的众多plc产品中,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和名牌产品。

从技术角度来看,国内外的小型plc差距正在缩小。如无锡信捷、兰州全志等公司生产的微型plc已经比较成熟,有些国产plc(如和利时公司、凯迪恩公司)已经拥有符合iec标准的编程软件、支持了现场总线技术等。面对国际厂商数十年的规模化生产和市场管理经验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国内厂商多数只停留在小批量生产和维系生存的起步阶段,离真正批量生产、市场化经营乃至创建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篇2:国内外plc的研究现状

PLC光无源器件市场在经历了2012年下半年“这个冬天有点冷”之后,2013年上半年也未见得市场有半点起色,目今国内PLC厂商仍然在“价格战”的硝烟里乐此不彼,并且大有愈演愈烈的态势。展望PLC光无源器件的未来,雾霾深重,难以辨清方向。

PLC光无源器件的尴尬现状

据统计,截至2011年,国内的PLC分路器制造商约150家之多,短短三年时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20%。而2012年数据显示,2012年全大部分PLC制造商仅能开起三成的产能,并且价格跌落30%。2012年PLC的销售量与2011年基本持平,但由于价格下跌致使销售额明显下降。而2012年下半年整体PLC市场偏淡,有些二级市场的厂家几个月没有订单,大量的库存堆积。

2012年下半年PLC市场的冷淡持续到今年一季度,伴随的是利润再次被削弱,付款周期依然漫长,订单情况仍然不见回转。总体回顾,今年一季度国内PLC市场仍然很惨淡。

据河南仕佳光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安俊明博士介绍,目前PLC市场存在非良性竞争,价格与成本严重倒挂,行业已进入洗牌期。这一点得到众多业内人士的认同,并表示,如今的PLC市场已进入洗牌期,唯有真正有实力的厂商方能坚持到最后。

PLC光无源器件厂商的未来出路

因此,不少厂商开始寻找出路,譬如转型。目前有些PLC厂商已经开始转型。据了解,部分厂商开始转向需求量更大但竞争也更为激烈的跳线生产,也有部分厂商转型离开光通信行业。但仍然有一些有实力的厂商各更高端的产品线转移,如AWG、VOA和VMUX。未来几年中,PLC市场虽然也会有起伏,但整体市场的走向仍然难以预测。

篇3:半主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振动控制概述[1,2,3,4]

土木工程振动控制一般按是否有外界输入能量可将其分为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两大类, 以及由这两种方式结合而进一步形成的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

被动控制是最早研究和使用的结构控制方式, 具有无需外部能源、易于实现的突出优点, 因而在工程中获得广泛的应用。但控制效果受到一定限制, 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常用的被动控制方式有:1) 基础隔振;2) 消能构件减振体系;3) 耗能器减振;4) 吸振器减振。

结构主动控制首先由美国普渡大学的J.T.P.YAO教授于1972年提出, 确定了结构主动控制研究的开始。结构主动控制主要的控制方式有:主动调频质量阻尼器 (AMD:Active Mass Damper) , 主动锚索控制, 脉冲控制, 空气动力挡风板等。

半主动控制是一种根据结构的振动反应或动荷载的信息来实时改变结构的参数 (如阻尼、刚度等) , 以减小结构反应的控制方式。目前已有一定研究的半主动控制方式主要为主动变刚度和主动变阻尼控制。

混合控制是将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同时施加在同一结构上的振动控制方式, 是一种充分利用主动、被动控制优点、克服各自缺点的策略, 与半主动控制不同, 混合控制可以根据不同控制装置的特点及结构动力反应特性, 将几种控制装置同时安装于结构上 (同时设置主、被动控制系统) , 通过合理设计主动控制准则以尽可能减小能量需要, 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具有控制效果好, 造价低, 易于实现等优点, 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混合控制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1) AMD与TMD相组合的控制系统;2) 主动控制与耗能装置相结合的控制系统;3) 主动控制和基础隔振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等。

2半主动控制研究现状[5,6,7]

半主动控制一般分为半主动隔振系统、主动变刚度控制系统、主动变阻尼控制系统以及主动变刚度变阻尼控制系统四种。下面主要简述变刚度和变阻尼控制系统。

结构变刚度控制是通过探测并预见地震的特性或利用变刚度控制装置来改变结构的附加刚度, 从而改变结构的刚度, 使结构的周期避开地震的卓越周期, 建立一种所谓的非共振状态, 从而达到减少结构的振动反应的目的。从能量转换的角度而言, 主动变刚度控制是通过刚度元件的变形将结构部分振动能量转化为刚度元件的弹性应变能, 同时阻尼元件消耗部分结构振动能量, 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1990年日本学者Kobori等首先提出了结构主动变刚度控制的概念, 并提出了一种“主动变刚度系统” (AVS) , 如图1所示, 且提出了结构主动变刚度非共振算法。应用该主动变刚度系统, 1990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幢采用半主动控制的建筑物——东京鹿岛技术研究所大楼。另一种变刚度系统是由Richter提出的“能量消散约束”装置 (EDR) , 该装置在加载和卸载时可以提供不同的刚度。第三种变刚度装置是Nagarajaiah和Mate 1998年提出的半主动连续变刚度的调频质量阻尼器 (SCVS-TMD: Tuned Mass Damper with Semi-active Continuous Variable Stiffness) , 美国Bufalo地震研究中心的梁钟等研究者开发结构参数实时调节系统, 该系统仅仅应用简单的两态开关控制支撑或绳索的连接和脱离, 试验和理论分析均表明效果很好。国内刘季、李敏霞和欧进萍等学者1998年及之后进行了一系列有关结构主动变刚度控制的研究工作, 研究开发了足尺主动变刚度控制装置, 通过试验验证了该装置具有良好性能, 可提供480 kN的控制力, 达到了设计的要求。

变阻尼系统由Hovat首先提出, 可变阻尼器装置原理图见图2。他对应用可变阻尼器控制结构的电液伺服阀振动反应进行了研究, 并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 得到了变阻尼控制效果与主动控制接近的Active Variable Damper——AVD结论。

1994年Syman和Constantinous等研制开发了粘滞流体变阻尼控制器, 在地震或风荷载作用下, 该阻尼器中的活塞和缸体就会在结构的带动下产生相对运动, 此时液压油在活塞的作用下由可变阻尼器液压缸的一腔通过旁通管路和节流阀流入另一腔, 由于液压油在流经旁通管路和节流阀时有压力损失, 因而产生了阻尼力, 如图2所示。

通过改变节流阀的开口大小可以确定阻尼力的大小, 该阻尼器又称为可变孔径阻尼器。第二种变阻尼装置是Akbay等提出可变摩擦阻尼器, 这种阻尼器用一个摩擦杆与结构的支撑刚性连接, 通过调节滑动距离来确定摩擦面上的阻尼力。还出现了基于被动控制装置的、可调节隔板孔洞的柱形液体阻尼器 (TLCD) 。

3半主动控制策略及算法[8,9]

目前半主动控制结构的控制算法主要是基于主动控制的算法, 并尽量使半主动控制力跟踪或实现主动最优控制力为原则的, 具体的控制算法有振型控制、瞬时最优控制、滑动模态控制等。同时, 还有基于频率分析的预测算法、STFT等。Yamada, K., Kobori, T.等人提出了一种变结构刚度结构反应控制的预测算法, 且该方法已经在一栋3层楼房的地震作用下的测试中被证实是可行的。Pnevmatikos等则提出了前馈变刚度主动控制系统, 该系统可以在地震波到达建筑物之前发出警报, 提示系统通过改变自身的刚度以调节结构自振频率, 避免与地震波发生共振, 从而达到减小地震作用的目的。J.N.Yang, Wu.J.C等学者将变结构理论应用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变刚度系统中, 根据滑动模态控制法 (SMC) 设计了半主动控制系统的控制律。该方法非常适用于非线性和时变结构。

4半主动控制实用性研究的发展方向

当前, 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应用开发还存在着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即未来半主动控制实用性的主要发展方向:1) 设计功能更强、实用性更好、价格低廉的半主动控制装置, 提高其加工工艺, 制定其产品标准;2) 进一步研究智能材料和结构在半主动控制中的应用;3) 基于随机振动理论的结构时变和非线性半主动控制的研究;4) 控制系统的可行性、稳定性、耐久性和经济论证, 这是结构主动控制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5) 多维地震动半主动控制技术的研究, 控制由于刚度、质量的不均匀分布而产生的扭转振动;6) 更成熟、更稳定、鲁棒性更强的半主动控制律的研究;7) 半主动控制的时滞处理方法以及传感器与振动器的数量及位置最优化研究;8) 半主动控制系统的试验研究, 受控结构体系的室内地震模拟试验研究, 建立标准试验规程和评价系统性能的指标;9) 与半主动控制在线监测、系统识别和控制计算相关的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及模糊理论的研究;10) 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系统商业软件的开发和与现有抗震设计程序接口问题的研究;11) 由于设置控制装置所产生的控制力, 引起半主动控制部位局部受力问题的研究。

5半主动控制待解决的问题

半主动控制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更先进、可靠、易于维护的半主动控制装置的开发;建立更符合实际的建筑结构数学模型, 避免对结构参数的估计偏差;对结构参数的可靠识别;控制器的分布位置优化;时滞的考虑;结构非线性效应等。

6结语

结构振动控制是一种全新的、积极主动的结构对策, 半主动控制因其具有的所需外加能源极小、装置简单、不易失稳且减振效果接近主动控制的特点, 而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摘要:通过对结构振动控制的概述, 介绍了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的发展动态及其应用现状, 探讨了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工程应用所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 并指出了半主动控制工程应用中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及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半主动控制,控制装置,时滞

参考文献

[1]欧进萍.结构振动控制——主动、半主动和智能控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2]张志涌.精通matlab[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3.

[3]刘晶波, 杜修力.结构动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4]武田寿一.建筑物隔振防振与控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5]顾仲权.振动主动控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6]欧进萍, 吴波.被动耗能减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1 (30) :26-27.

[7]欧进萍, 关新春.土木工程智能结构体系的研究与发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1 (25) :32-34.

[8]沈亚鹏, 王健.建筑结构振动控制的发展动态[J].力学进展, 2002 (20) :44-46.

篇4:国内外plc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CLIL 内容与语言融合的学习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CLIL全称是“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倡导以语言为媒介教授知识课程,在接触、使用、学习外语的同时学习非语言类的新知识,在欧洲国家得到广泛推行。自1994年由大卫·玛仕和安妮·梅尔杰斯开创至今,CLIL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CLIL在欧洲,尤其是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即是在欧盟资金扶持下建立的“欧洲CLIL资源中心”。该中心从内容与语言融合的视角关注语言教学、学习策略、语言与文化多元现象,自成立以来发展了许多研究合作伙伴,如英国的剑桥大学和西班牙的瓦伦西亚大学,在如何创造CLIL内容课程以及有关CLIL的议题方面建树颇多,创立了许多具有丰富研究资料的CLIL相关资源网站。在学术期刊与学术论文方面,芬兰的捷瓦斯基拉大学创办了《国际CLIL研究期刊》,主编即为CLIL创造者之一的大卫·玛仕,每期收录世界各国众多权威期刊的有关CLIL的学术文章,比如最新的一期就收录了日本、西班牙和中国台湾等地的論文:如《CLIL在日本小学》、《西班牙高等教育双语项目设计》和《真确性与CLIL:从CLIL国际性视角检验真确性》。除了对CLIL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国外的学者更注重CLIL的实践应用,贯彻了CLIL理念的课程和实践不胜枚举:从最基础的字母学习到抽象晦涩的大学课程(如《时间与碎片》和《难民的世纪》)。以英国为例,剑桥大学刊发了一系列CLIL教材,如《从CLIL视角用英语讲授历史》、《从CLIL视角用英语讲授地理》等。BBC也在电视上播放题名为《内容与语言融合的学习》的系列节目。概括来说,自诞生以来,CLIL在国际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仅有在官方资助下进行的足够理论研究,更有惠及普通学子的课程实践。

国内关于CLIL的研究较国外晚了十年,第一篇相关学术论文刊发于2006年9月。此后,国内CLIL研究缓步增长:2007年2篇相关论文,2008年2篇相关论文,2009年1篇相关论文,2010年3篇相关论文。但从2011年起,CLIL研究获得快速发展:2011年12篇相关论文,2012年13篇相关论文,2013年20篇相关论文。可见,近几年来,国内CLIL研究发展迅猛、成果喜人。但不能忽视的是,国内目前刊发的50余篇相关论文大部分是相关理念的介绍及评论,如《欧洲新兴课语整合式学习(CLIL)的背景、视角与启示》和《欧洲CLIL模式:外语教学法的新视角》。还有一部分是以CLIL理念为基础进行的初步尝试,如《CLIL模式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应用探究》和《CLIL教学模式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可行性探究》。而在科研立项方面,根据社科网的立项数据,国内目前没有与CLIL有关的国家级、教育部和各省市人文社科立项。可见,CLIL在国内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既没有足够的理论研究,也缺少惠及普通学子的课程实践。

CLIL有助于我国英语教学理念的改革。我国盛行的一直是“以语言技能为导向的教学”,强调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这一理念虽然对学生英语技能水平提升较快,但无法避免随之而来的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知识面窄、思辨能力差等弊端。CLIL倡导内容与语言“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因此就更能有效地实现英语教学大纲的目标,对国内英语教学的教法创新、教材选择、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Coyle,Hood.Content and Lang

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2]Dalton-Puffer, Christiane.“Content-and-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From Practice to Principles”.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1(31):182-204.

本论文是以下课题的研究成果:(1)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课题:认知语境下的CLIL外语教学模式研究(JG15DB269);(2)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基于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CLIL英语课程团队教学模式创新研究(WYZDA14024);(3)沈阳市2014年度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以CLIL教学理念为依托的英语模块课程及团队教学模式创新研究(2014-289);(4)沈阳大学2015年校级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深化大学外语课程MTC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证研究

篇5:国内外探险旅游的研究现状

探险旅游是指旅游主体采用个体或团队的形式到一个相对遥远、原始的地方, 进行各种户外旅游活动。这种活动有别于常规旅游, 它并不绝对依托于常规的旅游设施, 也并不以大众旅游线路和旅游资源为客体,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根据旅游活动强度的大小, 有着不同的危险程度级别, 整个旅游活动中旅游主体参与性非常强。根据探险旅游的性质可将其分为硬探险与软探险。硬探险指某种独特的、激动人心的、强度较大的户外探险旅游活动, 有较大的危险性, 需要一定的技能, 并且借助专业设备, 如无保护攀岩、高山攀登、远洋航海等。软探险旅游有时候又与生态旅游这个概念相互交叉, 其危险性介于生态旅游和硬探险之间, 软探险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区别在于:软探险比生态旅游更侧重于“险”字, 如野外徒步穿越、山地自行车、山地摩托车、自驾车穿越、登山 (中山以下) 、中级以下的滑雪等。

硬探险更侧重于“运动”, 而软探险则更侧重于“旅行”。由于硬探险在时间、空间和技术要求上都存在很大限制因素, 一般来说, 硬探险只存在于特定区域并且只能在特定的季节内进行, 而且, 对参与者的软硬件条件都要求很高, 比如装备和经验等因素。因此,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软探险旅游的参与度更高一些, 因为其可进入的门槛较之硬探险要低得多。不管何种探险, 旅游者参与度都很高, 都属于深度旅游。

二、国内外探险旅游的研究现状

(一) 国外探险旅游研究的现状

国外的探险旅游发展要比我们早几十年, 如今有关探险旅游 (Adventure Travel) 的研究和管理也要比我们成熟得多。国外探险旅游的大规模开展始于二战之后, 它是在诸如吉普、帐篷、皮筏之类的军事设备被民用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国内一样, 国外的探险旅游也是以公共用地和国家森林公园以及自然保护区为客观载体的。国外学者对于探险旅游的诠释, 更倾向于对于其形式的诠释, 而非概念的描述。比如Jerry Mallett对探险旅游的解释是这样的:“探险旅游包括徒步、登山、山地自行车、泛舟、探洞、帆船、狩猎、钓鱼等等活动。探险旅游是一种有广泛参与性, 并且令人激动兴奋的, 大多数时候以自然为依托的旅游方式”。但国外的研究者一般认为, 虽然自然和野外的环境在探险旅游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但它仍不同于生态旅游, 原因是探险旅游中通常都涉及了风险和挑战。

同时, 国外的理论认为, 探险旅游主体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旅游者, 很少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他们认为, 危险本身就是探险旅游资源的本质吸引所在。这一点是目前国内理论界所很少提及的。国内旅游界还是普遍用传统的理论针对探险旅游进行研究, 这对于这种特殊的旅游产品显然有失偏颇。

有关探险旅游的实践方面, 国外政府机构为保护地方社区环境, 通常为探险旅游的运营商设置了较高的门槛。比如, 在美国要想获得在大峡谷地区的科罗拉多河上经营漂流项目的执照, 至少需要4-5年的时间。而且, 运营商必须要同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一同保护环境和增强社区的经济活力。此外, 国外在探险旅游的实践方面, 既注重纵向的产品深度的拓展, 又注重行业内部的横向联合。比如, 著名的探险旅游联合会 (The Adventure Travel Society) 拥有500个会员组织, 其中25%是国际组织。这些会员包括旅游运营商、目的地、设备供应商、旅游协会和旅游管理部门。

在探险旅游的研究方法方面, 国外更注重于以市场为导向的研究方法。如加拿大Kalahari Management Inc.、New World Expeditions、Pam Wight和Associates提出的关于探险旅游的研究方法包括6个方面:1.现有市场研究;2.对探险旅游行业协会和已经建立的探险旅游运营商进行有选择性的电话调查;3.自然地理环境、探险旅游业经营状况和可用基础设施研究;4.与相关利益主体进行机会和挑战的讨论;5.探险旅游业可存在性评估;6.执行性战略发展。

印度的Kristin Kent (2005) 在《公共、私有、及市政部门在印度Garhwal喜马拉雅Nanda Devi生物圈自然保护区探险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The roles of public private and civic sectors in adventure tourism in the Nanda Devi Biosphere Reserve:Garhwal Himalaya India.) 一文中提出, 将定性模式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应用于探险旅游的研究。其理由是:若是目前在所选定的研究区内几乎没有什么探险旅游理论可以应用, 现有的探险旅游理论又不能很好地解决可持续发展计划的问题, 一个定性的模型能够为这个问题提供一个框架。案例分析法可以在真实的社会背景下, 调查分析同时期的现象, 特别是当这种现象和社会背景不是很清晰明显的时候。

(二) 国内探险旅游研究的现状

探险旅游在国内还是新兴旅游产品, 对其研究的还非常少, 而且有些人还混淆了探险旅游和生态旅游的概念。在理论界把探险旅游真正作为一种旅游产品研究的学者为数不多, 目前可以查阅到的是青海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环境系的范钟庆于2004年在《甘肃农业》上发表的《青藏高原科考探险旅游开发浅析》一文。文中, 作者从旅游目的的角度提出了探险旅游, 但还是将探险旅游和生态旅游归到了一类上。此外, 作者对于探险旅游目的认识的局限性还体现在:他将探险旅游称之为科考探险旅游。其实, 探险的目的绝不止科考, 在国外, 探险旅游只不过是不同于大众观光旅游的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作者还认为, 探险旅游对旅游资源有较高的要求, 最主要的是资源要有探险价值、独特性、原始神秘性、新奇刺激性、不可替代性;对开发的要求:绝对禁止对景观、景点实施大规模人工改造建设, 要尽可能保持景观原始、自然、纯真的风貌, 工程建设上只从安全性角度出发, 实施初步建设;对旅游服务的要求有:较高的技术内涵, 供给保障性好, 后勤服务及时迅速, 应变能力强, 计划周密、安全。这个观点是符合探险旅游的发展要求的, 并且符合探险旅游的出发点。

综上所述, 国外关于探险旅游的研究比国内更全面、更系统。从定义上可以看出, 国外对于探险旅游的定义比较宽, 偏重于对探险旅游形式的阐述;从研究方法上, 国外的研究更注重于实际, 侧重于市场需求。这与国外的探险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发展得比较早有关。

三、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理论界尚未对探险旅游形成明确统一的概念和认识。如上所述, 有的学者从目的上划分探险旅游和其他的旅游方式, 有的学者从行为方式上进行划分, 而无论是哪种划分方式都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其次, 我国理论界对探险旅游还没有足够的重视。我国缺乏有效的理论研究来支撑和指导目的地的具体实践开发, 不少人仍旧认为探险旅游的经济效益小。其实, 早在1998年来自美国Forbes的一篇文章就报道说, 美国的8000家为探险旅游者提供包价旅游服务的公司在1997年获得了70亿美元的收入。2003年5月出版的一篇来自Wal Street的文章预期这个市场有2450亿美元。由此可见, 该市场的潜力不容低估, 轻视这块市场是错误的。

再次,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即使涉及了探险旅游的研究, 也只是从目的地规划开发的角度单独进行研究, 很少有将目的地规划开发方案与目的地营销相结合共同提出市场战略的。尤其是国内研究中, 还没有从产品设计和销售渠道的角度把市场开发和维护重视起来。

四、解决措施

(一) 尽快从理论上统一对探险旅游的认识, 这样能够使探险旅游这一新生事物在实践领域得以顺利发展。

(二) 给予探险旅游的理论研究足够的重视。如前所述, 探险旅游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 特别是在今天越来越强调绿色环保的背景下, 探险旅游未来必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三) 重视对探险旅游市场的研究。任何研究和开发、规划方案都要以市场的认可程度为评判标准, 市场认可的才是成功的方案。因此,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研究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旅游的形式也逐渐趋于多样化, 旅游业成为许多地区的重要经济部门乃至支柱产业。探险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 目前在我国正迅速发展, 并成为许多地方相关部门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项目。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客观地综合分析了探险旅游的涵义。以客观研究为依据, 根据国内外探险旅游的研究现状, 总结提出了目前探险旅游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探险旅游,研究现状,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1]Jerry Mallett.President of the Adventure Travel Society, whichis headquartered in Colorado,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adventure travel and the Society.

[2]Kalahari Management Inc.and New World Expeditions andPam Wight and Associates.Tourism Opportunity Analysis-Adventure/Extreme Adventure:Tourism in the GrandeCacheRegion, March 2001[A].

[3]Kristin Kent.The roles of public private and civic sectors in adventure tourism in the Nanda Devi Biosphere Reserve:GarhwalHimalaya India.June 27 2005[A].

篇6:浅谈列车车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键词:车轴材料;工艺现状;车轴设计;感应淬火;空心车轴

车轴在运用中的受载状态比较复杂,不仅承受制动力和车轮的反作用力,而且承受来自线路的冲击载荷和通过曲线时横向作用于轮缘的导向力,此外,在车轴的各配合部位,有着大小不一的轴向力、径向力、剪切力、弯矩、扭矩等载荷的单独作用或共同作用,因而车轴在列车运行过程中容易损毁。

在机车车辆行驶中,车轴一旦发生热切或冷切,往往都会造成列车颠覆,运输中断,甚至车毁人亡的恶性事故,给国家财产和旅客生命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失。因而世界各铁路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车轴的研究工作。

一、车轴材料

由于各国的技术观点和国情不同,车轴材料的选用也不相同,但都属于低碳钢范畴。德国在ICE高速铁路机车上选用低碳合金钢25CrMo4;而法国TGV高速铁路机车上选用的XC30与日本新干线的S38C相似,均为碳素钢,我国的40车轴钢也属此列。从国内外的车轴钢应用实践来看,选用低碳钢车轴能够提高车轴表面硬度,使其具有强硬的表层,又有韧塑的心部,可大大提高车轴的疲劳断裂强度,从而获得良好的使用安全性。

二、高速铁路车轴的材质和工艺现状

在车轴处理设计方面,车轴表面感应淬火处理是提高其疲劳寿命最为经济而有效的方法。自从1948年日本新干线沿车轴纵向进行表面感应加热淬火,在淬硬层内获得非常细的马氏体组织,使其表面硬度显著增加后,基本上杜绝了因疲劳造成的断轴事故,法国高速铁路车轴现已改用XC30碳素钢调质后再加表面感应淬火处理,而我国已开展的40钢车轴表面感应淬火强化工艺研究,,可以适应国内高速铁路的发展需要。

此外喷涂与滚压技术也有广泛的运用。德国高速铁路采用的是合金钢车轴,车轴调质后采用轮座喷钼,其余部位进行表面滚压强化。由于喷涂层与基体结合强度较小,滚压强化层较浅,对车轴的材质、喷涂及滚压工艺要求较高,且其成本也较高。国内车轴通常采用正火(或调质)后滚压强化处理。但其强化深度较浅,硬度较低,对疲劳强度、耐磨性和抗微动磨蚀能力的改善十分有限,另外滚压时在变截面和滚道交界处应力分布不均,易产生滚压裂纹。我国对30CrMoA锻钢制造的车轴进行调质后,轮座喷钼,涂层显微硬度最高可达1300HV。轴身和各轴肩圆弧过渡处进行滚压处理,其强化层厚度0.3mm,表面残余应力为-640~-730MPa,表面硬度245HV,与德国的合金钢车轴及工艺相似。

三、车轴设计

另外,在车轴处理设计方面,缩短车轴轴颈载荷中心到根部的距离,降低车轴轴颈根部应力和弯曲变形;采用适当的轮座与轴身直径比及其圆弧过渡半径、车轴表面感应淬火处理,以提高车轴微动疲劳强度。

由表(1)可知,TGV、ICE的轮座与轴身的过渡圆角半径p较小,但轮座与轴身的直径比却较大,其设计思想是提高过渡圆弧部位的应力集中,将危险断面转移到过渡圆弧部,以提高承受微动损伤的轮座部位的疲劳强度;而日本新干线车轴则相反,采用小直径比和大过渡圆弧半径,使危险断面转移到轮座部位,然后对该区域进行高频淬火,引入较高的表面残余压应力,提高轮座部位耐微动损伤的疲劳强度

四、空心车轴技术

为了降低簧下质量,空心车轴技术已逐步应用于高速列车车轴。假设空心车轴在弯曲变形时,轮轴配合面内侧边缘发生了极微小的开口,该开口度越大,摩擦腐蚀将越严重。空心车轴的壁厚越薄,轮座内侧边缘的开口度越大,即开口微动量越大,对摩擦腐蚀不利。从减轻簧下重量来说,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总希望空心车轴的壁厚薄一点,但从空心轴的弯曲疲劳和摩擦腐蚀疲劳观点来看,其壁厚又不能太薄。国外试验研究表明,空心轴的内外径之比最大可达60%,疲劳强度仍是足够的。因此,我们选取的内孔100mm、轴身部内外径之比约为55%是比较适宜的。空心车轴还具有改善车辆运行性能和提高超声波探伤精度等优点,因此,诸如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家的高速铁路均采用空心车轴。

参考文献:

[1] 王树青,周振国,詹新伟 车轴感应淬火技术研究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金属及化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2] :杨广雪 高速列车车轴旋转弯曲作用下微动疲劳损伤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11月

篇7:国内外plc的研究现状

煤矿是重要矿产之一, 同时也是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品种之一, 占了我国一次能源和消费构成的70%以上[1]。在矿产资源的探采方面, 我国矿业探采深度有些已经大于1000米, 而国外的一些矿业大国已经达到2500~4000米。预计未来随着矿产资源开采逐渐向着深部发展, 大井深井占有量将会进一步增大。立井井筒是煤矿井下和地面的主要出入口, 是矿井生产期间提升煤炭、矸石、输送人员, 运送材料设备以及通风和排水的咽喉工程。立井井筒工程的工程量一般占矿井井巷工程量的15%左右, 但其施工工期却占矿井施工总工期的40%~50%。加快立井井筒施工速度是缩短矿井建设总工期的重要环节。而凿井井架正是立井井筒施工的基础, 是立井施工中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构筑物。它是在立井中上下联通的枢纽。在凿井期间, 通过井架来悬吊和提升各种设备、运输人员、提升矸石。在整个立井井筒施工过程中, 凿井井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 设计和选择合适的安全的凿井井架尤为重要。

1 国内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目前国内在煤矿深立井施工方面, 在900~1100m范围内已建工程较多, 如郓城煤矿副井井筒全深921.3m, 设计净直径为7.2m;星村煤矿副井井深959.8 m, 设计净直径为6.0 m;谢桥二副井井筒井深1011.5m, 净直径8.2m;北票矿区最大井深1072m, 最大井径7.6m;新汶孙村矿风井井深1052m, 井径6.5m;徐州张小楼主井井深1065, 井径5.7m (副井井深1063m, 井径7.0m) ;淮南望峰岗煤矿最大井深1022.2m, 最大井径8.5m;江西曲江煤矿最大井深970m, 最大井径7.5m;淮南矿区施工的朱集煤矿最大井深1046m, 最大井径8.3m;番一东区矿二副井井深1034m, 井径8.6m;淮南矿区顾南煤矿最大井深1038.6m, 最大井径8.6m等。以及正在建设的峰峰矿业磁西一号井最大井深1341m, 最大井径8.0m (副井井径8.0m, 井深1341.635m) ;山东双合煤矿最大井深1117.8m, 最大井径6.0m[2]。

而且近年国内已有一批金属矿山也进入深部开采[2], 例如红透山铜矿开采深度已超过1100 m;冬瓜山铜矿已经建成超1000 m井来进行开采;夹皮沟金矿二道沟坑口矿体延深至1050m。内蒙古获各琦铜矿3号主井井深达1105.6 m, 井筒净直径为5.5 m;武钢程潮铁矿井深1135m, 井径6.0m;铜陵冬瓜山铁矿主井井深1120m, 井径5.6m。正在建设的本溪思山岭铁矿有三个立井深度达到1500m, 最大井径10m;还在设计阶段的本溪大台沟铁矿探矿井设计井深1670m, 将于近期进行实施。

在我国, 有学者将立井井筒深度分为5类:浅井, 井筒深度小于300m;中深矿井, 井筒深度300~800m;深矿井, 井筒深度800~1200m;超深矿井, 井筒深度1200~1600m;和井筒深度大于1600m的特深矿井。上述例子中, 我国的矿井大都属于深矿井, 也有部分为超深矿井, 并且其最大直径大都在8m以上。而我国定型的最大凿井井架只能服务于直径小于8m深度小于1000m的井筒施工, 对于近年来大直径和深立井井筒, 既有的定型凿井井架已经出现不适应的情况。目前, 我国大直径深立井井筒施工主要采用Ⅴ型凿井井架进行, 但是需要对凿井井架进行改造, 另外, 既有定型凿井井架的规格尺寸也对相关凿井装备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比如翻矸台的高度制约了伞钻从而加大了增加凿岩深度的难度[3];井架自身的承载力制约了凿井悬吊重量从而限制了井内装备的布置和发展。为了进一步拓展大直径深立井井筒施工技术和我国凿井装备水平, 有必要积极开展超大直径深立井凿井井架的设计和研发工作, 从而使我国的凿井技术保持在世界领先水平。

近年来, 我国凿井技术不断提高, 立井施工速度也不断加快, 但由于受提升能力的制约, 深部凿井的速度仍然较慢。对于超大直径深立井井筒, 可以通过布置多套提升、采用更大型号的吊桶等方式来提高出矸速度, 但现行的井架只能布置2套提升, 所以研制适合超大直径深立井凿井施工的井架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从而加快超大直径深立井井筒的施工速度, 显著增加其经济效益。

2 国外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在国外超千米深的金属矿山至少有80多座, 其中南非的矿井最多。南非绝大多数金矿的开采深度大于1000m。其中, Anglogold有限公司的西部深水平金矿, 采矿深度达3700m;West Driefovten金矿, 矿体赋存在地下600m, 并一直延伸至6000m以下。印度的科拉尔金矿区, 已有3座金矿采深超过2400m。其中钱皮恩里夫金矿共开拓112个阶段, 总深3260m。俄罗斯的克里沃罗格铁矿区, 已有捷尔任斯基、基洛夫、共产国际等8座矿山开采深度达910m;开拓深度到1570m;将来要达到2000~2500m。在德国, 最深的矿井, 深入地下将近1500米。另外,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一些有色金属矿山采深亦超过1000m[4]。

在国外, 前苏联的顿巴斯矿区千米以上深井最多, 如“普契科夫”矿风井深度1440m, “矿工深井”矿风井深1346m, “斯科钦斯克”矿井深1300m;南非的井筒最大深度为2000m, 最大净直径9m, 已施工过2500m以上深井, 对开凿3000m特深井进行了可行性研究;波兰平均井深800m左右, 最深达1243m, 最大井径9m;德国的井筒深度也达到1600m[5]。

3 结束语

根据目前国内外矿井建设的发展情况, 基于立井井筒的实际问题和现代凿井装备的发展趋势, 设计和研发新型适用于超大直径深立井的凿井井架。研究工作将根据井架的工作状态和使用特征, 将在既有的凿井井架设计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设计理论, 并对其尺寸进行改进、结构进行优化, 充分考虑凿井提升和悬吊两大方面的特点进行新型凿井井架的设计和研发, 这是矿山特殊结构的主要研究发展方向。

超大直径深立井凿井井架可明显提高施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使其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推广应用前景, 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本文介绍了矿业发展中凿井井架发挥的作用, 分析了国内国外矿井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重点探讨了超大直径深立井井筒可以加快超大直径深立井井筒的施工速度, 显著增加其经济效益, 为研究超大直径深立井的施工做参考。

关键词:矿业,凿井井架,超大直径,深立井井筒

参考文献

[1]唐敏康.新编矿业工程概论[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1:1-2.

[2]王猛.井巷工程[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3]汪理全, 徐金海, 等.矿业工程概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4:1-3.

[4]徐海宁.超大直径深竖井施工技术优化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 2008.

篇8:高血脂症的国内外现状研究进展

关键词:高脂血症 研究

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62-01

高血脂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系人体脂代谢失常所致,主要指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过低。高血脂症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它对身体的损害是隐匿性、渐行性的,而且是全身性的。因为高血脂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一旦动脉堵塞,就会引起很多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病、肝脏疾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致死的主要原因,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大约有1700万人死于这种慢性疾病,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30%左右。换言之,平均每3个死者中,就有1个是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的[1]。

现代医药学研究表明,影响人体血脂水平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但遗传因素的影响是有限的,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影响人体血脂水平的环境因素主要有:①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饮食:研究表明,当人体进食大量的饱和脂肪酸及高胆固醇,会使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过高,形成高血脂症。②高糖饮食:有研究结果提示,进食食糖量的比例过高,会引起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出现高胰岛素血症。后者可增加甘油三酯和极低密度前β-脂蛋白合成,引起高血脂症。③肥胖:肥胖促进肝脏输出含载脂蛋白B的脂蛋白,使低密度脂蛋白生成增加,更易引起高血脂症。④缺乏运动:习惯静坐的人血浆甘油三酯浓度比坚持体育锻炼者要高。

目前研究表明,降低血脂主要可通过抑制脂类的吸收、合成或促进脂类的分解和排泄,来达到降低血脂的目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类(包括鱼油、海豹油及各类植物油等)主要通过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合成,增加脂蛋白脂酶的活性,促进周围组织对极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降低血清中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来达到辅助降血脂的作用[2]。

1 高脂血症人群在国外的状况研究

据亚洲心血管病合作研究显示,2000~2001年中国35~74岁人群中年龄标化血清胆固醇升高约占23.8%(1.125亿人),而9.0%(4000多万人)血清胆固醇已经升高。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的约占17.0%(8000万人),升高的约占5.1%(2400万人),超高的约占2.7%(1282万人),高密度脂蛋白偏低的约占19.2%(9000万人)[3]。

2 高脂血症人群在国内的状况研究

据中国卫生部、科技部和统计局于2004年10月联合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称,我国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即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约1.6亿。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高胆固醇血症2.9%,高甘油三酯症11.9%,低密度脂蛋白血症7.4%。另有3.9%的人群胆固醇升高[4]。

北京小汤山疗养院对2009年度健康体检人群中高脂血症的发病情况做了相关研究,在健康体检者中随机抽取5999例,使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不同性别、年龄段高血脂分类检出率以及与体重指数、血压、血糖的发病情况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检出高脂血症1633人,患病率为28.62%,男性患病率为33.14%,女性患病率为17.58%,男性组30岁起、女性组50岁起高脂血症检出率明显升高,高脂血症与饮食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所以饮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措施之一[5]。

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随机抽取溫州市3495名35岁以上常住户籍居民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血压的测量)及实验室检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糖)三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脂异常患病率为68.9%,城市(72.6%)高于农村(66.2%),城市主要是混合型高脂血症,农村混合型高脂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并重。血脂异常低危、中危和高危患病率为33.7%、9.1%和8.6%,表明温州市居民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患病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并且血脂异常呈年轻化趋势[6]。

段定吉等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随机整群抽样的47名在校大学生的血清生化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总计有17例生化指标异常,女生7人9项,男生10人17项,血清生化指标超出正常值范围的检出率依次为:总胆固醇(27.7%)、尿酸(12.8%)、甘油三酯(8.5%)、低密度脂蛋白(2.1%)以及低血糖(4.3%);总胆固醇合并甘油三酯异常的占总胆固醇异常的30.8%;女生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平均值高于男生(P<0.05)。说明大学生五项血脂生化指标异常人数占调查人数的36.2%,2项及以上指标异常的占总异常人数的47.1%。说明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且男生较女生问题严重,应当引起社会、家庭及个人的足够重视[7]。

综上所述,高血脂症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体力活动逐渐减少,我国高血脂人群必将进一步扩大。并且,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逐渐意识到“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对健康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药物和保健食品的相关研究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ω-3不饱和脂肪酸是社会公认的具有辅助降血脂功能的保健食品原料,开发相关具有辅助降血脂功能的保健食品,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蔡如鹏.心血管病危机来临[N].中国新闻周刊,2007,(05):54~55.

[2]朱路英,张学成,宋晓金,等.n-3多不饱和脂肪酸DHA、EPA研究进展[J]. 2007, 31(11):78~83.

[3]李鹏,李勇,郭志刚,等.中国人群血脂流行病学研究25年回顾与展望[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7,28(05):776~80.

[4]凌关庭.保健食品原料手册[M].2007,2:18.

[5]娄彦梅,韩萍,平昭.健康体检中高脂血症发病情况与健康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疗养医学,2011,20(2):102~104.

[6]王建,邵永强,陈祎.温州市35岁以上居民血脂异常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1):201~205.

[7]段定吉,程莉,等.在校大学生血脂等生化指标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24(13):1945~1947.

篇9:土地银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启示

一、土地银行建立的可行性研究

Terry.v.D(2003)认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土地私有制国家土地所有权买卖有益于合理配置农地资源;徐强,周伟(1993)提出引入土地银行机制是解决土地市场不规范等问题的可行方式;崔新明,贾生华(2000)提出城市土地银行概念,从事土地征购、整理、储备、供应和开发;吴玲,李翠霞(2007)认为市场化的农地调整能够促进农地流转,妥善解决农地经营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实现农地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用,因而具有广阔发展空间;李波(2007)认为土地银行可实现规模经营,但功能要受到限制;王铁(2008)认为我国建立农村土地银行势在必行,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冯子标,王建功(2009)认为我国应该成立土地银行,并通过赋权使其具有主导土地流转的权限;郭骊等(2010)认为农村土地银行的建立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有助于促进土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陈霄,鲍家伟(2011)指出建立以资本市场为媒介的农村土地银行有利于全方位提升农村土地“资产”价值,凸显“资本”属性;张光宏,张振环(2013)认为土地银行是顺应社会发展的产物;张清勇(2013)指出台湾“农地银行”使农地买卖和租赁市场更具活力,能促使农业劳动力年轻化和扩大经营规模的目标。

二、土地银行确定流转价格的作用研究

Don T.Johnson和Larry B.Cowart(1997)认为土地银行要在与地方政府利益博弈的基础上确定土地流转价格;范德珍(2003)指出应根据土地原用途价格确定土地价格;邓大才(2007)认为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较低导致农地流转价格发现较难,部分土地流转没有价格或负价格;张存刚,邵传林(2009)认为要根据土地等级、位置、存地期限等因素确定流转价格;周晓林,罗文斌(2009)建议由政府组织成立专业评估机构,根据地域特征、耕地肥力等确定土地基准价格、浮动价格和价值增长率;何芳(2009),温修春(2011)建议根据基准利率加浮动利率的利率模式确定流转土地价格;同时,为了保障投资者收益,应合理设计土地流转期限,不能实行活期存地,五年以上为宜;冯子标,王建功(2009)认为土地银行应设立土地使用价和出让价两种价格,土地使用价格还应充分考虑土地的异质性;冯兴元(2011)介绍了成都彭州市土地银行实现土地市场化的做法,设立不同的存地、贷地利息赚取差额利息;王颜齐,郭翔宇(2012)认为我国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导致农地价格信号失真,因而需要研究建立与农地产权流转市场相配套的价格体系;田广星(2012)认为土地流转市场合理竞争产生流转价格,且要合理制定级差价。

三、土地银行的性质与模式研究

国内外学者将土地银行的性质归为三类:一是中介论,二是金融机构论,三是土地储备机构论(邵传林,2009)。土地银行模式主要有四类:一是“西方模式”,但不开展农地存贷业务,不以农地流转为目的,如法国“土地信贷银行”,德国“土地抵押信用合作社”等;二是“平罗模式”,即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具备土地银行特征,是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以促进土地流转为目标,不开展土地抵押贷款,不是政策性金融机构;三是“农发行改建模式”,(张存刚等,周晓林等2009);四是“台湾模式”,即“农地银行”,买卖、租赁农地的信息和服务平台,具备农业融资贷款等服务功能(张清勇,2013)。土地银行组织形式较多:实现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政策性机构(Dunkerley.Harold B,1983);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关的企业(Stefan.Nagel和Konrad.Liegel,2004);李波(2007)认为是政策性银行和专业银行两种方式,由于专业银行方式成本过高,现阶段应采用政策性银行方式;王铁(2008)认为可采用独立股份制,也可依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或农村信用合作社组织经营;冯子标,王建功(2009)认为可借鉴农村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也可与农村专业组织合作;黄少安(2011)建议现有商业银行开展土地银行业务,实现土地资本化;张晗,邵彦敏(2015)指出土地银行缺少贷款功能会影响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实现。

四、启示

综上所述,可知国内外学者对土地银行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多数研究是关于内涵和外延、可行性和发展模式等基础性研究,研究方法通常以理论分析和典型案例分析为主,定量分析方法较少。关于土地银行对土地流转价格确定的研究多是理论分析,仅仅指出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应考虑的重要因素,并未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估算。从国内农地流转的现实需求出发,我国亟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获取部分地区土地银行建立与运营、土地流转价格与期限确定的相关数据资料,总结归纳其发展规律,并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建立土地银行(从事土地存贷业务的金融中介机构)、确定农地经营权流转价格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解决当前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价格不规范、期限不合理、农民收益受损和企业效益难以保障等问题。因此,本土地银行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应用参考价值。同时,研究中形成的相关结论以及分析所采用的相关方法都对土地银行、土地流转和价格制定等理论作进一步研究奠定了清晰的理论框架基础,特别是为结合我国国情做具体分析定量定性的实证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城镇化诱发农村和农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调整,农村居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增加,并在规模效益约束下更多的人选择放弃从事农业生产,使土地流转趋势增强。从国内农地流转的现实需求出发,我国亟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获取部分地区土地银行建立与运营、土地流转价格与期限确定的相关数据资料,总结归纳其发展规律,并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建立土地银行、确定农地经营权流转价格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解决当前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价格不规范、期限不合理、农民收益受损和企业效益难以保障等问题。

关键词:土地银行,土地流转,研究现状,启示

参考文献

[1]Terry.v.D.Scenarios of central European land fragmentation.Land use Policy,2003,20(20):149-158

[2]Barnes Grenville.Lessons learned:an evaluation of land administration initiatives Latin America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J].Land Use Poliey,2004(20):367-374

[3]王颜齐,郭翔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初探[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2(3):19-22

[4]吴玲,李翠霞.农地稳定与农地调整—农地制度安排的悖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2):108-111

[5]张晗,邵彦敏.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J].经济纵横,2015(3):98-102

[6]何芳,温修春.我国农村土地银行与农户间存地利益博弈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10):4-10

[7]冯子标,王建功.以土地银行主导农地使用权流转[J].当代经济研究,2009(11):45-49

[8]张存刚,邵传林.基于“土地银行”视角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J].甘肃金融,2009(7):14-16

[9]黄少安.商业银行可以探索土地金融业务[J].人民论坛,2011(27):67

篇10:国内外体育科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关键词:国际体育科学、教育与运动医学大会;体育科学;学术交流;2012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9-0001-04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Sport Science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Summary on the 2012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Science, Education and Medicine in Sport

JIANG Zhi-xue1, LONG Sheng-jun1, YANG Jie2, SHI Li-jun3

(1. Science and Education Division,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 Beijing 100763, China;2. Sport Research

Institut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 Beijing 100763, China;3.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The theme of the 2012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Science, Education and Medicine in Sport is Sport-Inspiring a Learning Legacy. This convention showed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in sport science research, such as the subjects became more diversified, the contents became more pertinent to sports practice and the orientation becam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interdisciplinary. This convention laid more emphasis on the new research hotspots as the sport legacy, coaches'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advanced ideas on public health. Covering biology, medicine, psychology, economics, history, soci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the convention showed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sport science research.

Key words: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Science, Education and Medicine in Sport; sport science; academic exchanges; 2012

2012年7月19~24日,伦敦奥运会前夕,由国际奥委会(IOC)、国际残奥委会(IPC)、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FIMS)和国际体育科学与教育理事会(ICSSPE)四个组织联合举办的“2012国际运动科学、教育与医学大会(ICSEMIS 2012)”在英国格拉斯哥苏格兰会展中心召开,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2 000多名体育科研各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 “运动激发学术遗产”,通过大会报告、口头发言、墙报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学术交流,涵盖了从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到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展示了体育科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大会的交流成果展现了当前国内外体育科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1 ICSEMIS简介

ICSEMIS的前身是奥林匹克科学大会,简称奥科会。奥科会自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起开始举办,自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开始使用“奥林匹克科学大会”这一名称,国际奥委会(IOC)是唯一主办单位。奥科会是世界最大规模的综合性体育科学大会,也是奥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4年在奥运会举办国举办一次。由于它在奥运会开幕前一周举行,所以也被称为“奥运序曲”。会议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工作者云集奥运会举办国,共同交流体育科学、运动医学、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各领域中的最新发现、经验和进展。

2004年希腊萨塞罗基尼奥科会后,国际奥委会决定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的奥科会改由国际奥委会(IOC)、国际残奥委会(IPC)、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FIMS)和国际体育科学与教育理事会(ICSSPE)四个国际组织联合举办,改名为“国际运动科学、教育与医学大会”,会议的规模有所扩大、层次得以提升。我国的广东省广州市于2008年8月1-5日成功承办了首届国际运动科学、教育与医学大会(ICSEMIS 2008)。

2 ICSEMIS 2012概况

2.1 会议基本情况 本次大会设立了2个开幕式主题报告、1个闭幕式主题报告、17个主报告和135个分报告,以及2 000多篇论文参与口头报告、墙报交流、workshop、自由交流、专家交流和展览展示活动。大会设置2个论文大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1个;设立了10个“青年调查研究奖”青年学者奖和44个国际奖学金。会议邀请了全球体育科研及其相关领域的众多知名科学家到会进行学术交流,与来自世界各地的2 000多名体育科技工作者相互学习和借鉴、碰撞并产生了大量的科研成果。

2.2 会议主题与主要内容 本次大会论文集收录的主题报告(keynote)共有9个,涉及6个方面的内容(表1)。

大会专题报告(symposium)涉及9个领域,每个领域中都包含多个分会场专题讨论;自由交流的口头报告涉及10个领域,详见表2。

2.3 会议论文情况 会议征集到论文2 000多篇, 通过专家评审, 选出了779 篇为会议宣读论文, 其中专题报告为96篇,口头报告为683篇,各类别论文数目及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2.4 我国学者参会情况 我国共有1 080余篇论文被大会录用,其中,口头报告250余篇,墙报交流830余篇,参会代表400余人。我国参会人员主要来自国家体育总局及其直属科研单位、体育院校、体育科研单位和普通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国家体育总局运医所、中国反兴奋剂中心等。北京奥组委医学部的甄小珍女士受邀参加了开幕式主题报告,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的常芸研究员、首都体育学院的钟秉枢教授分别主持了“高水平运动训练的遗产基因分析”和“21世纪的体育运动、大脑发育和教育”的专题交流。来自福建医科大学黄彩华的论文“Leptin And Adiponectin May Interact In Mediating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For Type 2 Diabetes”获得了自然科学最佳论文奖。我国学者的论文几乎涵盖了所有体育科学研究领域,其中以运动训练、体育社会学、大众健康、体育教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等领域的研究居多,高原训练、武术研究和健康方面的研究最具代表性。

3 2012 ICSEMIS会议热点与焦点

3.1 关注大众健康、推广先进理念 关注大众健康,推广先进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是当前国内外体育科学研究的重点,大会开、闭幕式的主报告都有相关内容。美国著名科学家Robert Sallis的闭幕式主报告题目是:运动是良医。他指出:缺少体力活动,是当代最大的公共健康问题;它会对健康产生一系列令人难以想象的不良影响。运动是防治一系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肥胖以及过早死亡的最有效手段,是针对世界健康问题的有效的低成本干预策略。未来的运动医学研究可能会集中在:预防因静坐少动生活方式引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锻炼或比赛前,对预参加者进行临床筛查,为参加各种竞技项目的运动员提供医疗援助;营养补剂的使用、药物使用的代理人、兴奋剂的控制、性别鉴定、性别复合体的道德伦理、法律和健康相关的难点问题;与国际体育赛事相关的特殊医学问题(包括残疾运动员),如旅行与习服的效果等。本次会议有关疾病的运动干预与运动安全性研究领域设了4个专题,其中,运动性猝死作为运动人群在运动中突发事件设立了2个专题。运动性猝死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但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一些常规体检正常的运动员也时有猝死发生,直接危及“健康人”的生命,给人们的震撼很大,成为运动医学领域的难题。

3.2 体育遗产研究崭露头角 奥运影响(Olympic Impact)和奥运遗产(Olympic Legacy)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大多数研究是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和举办国家所留下的在经济、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主要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在本次会议上,英国的两位学者对体育遗产和伦敦奥运会的关系进行了新的探讨,提出体育遗产不应该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而是一个政治概念,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体育遗产的产生还需要考虑行政管理以及评价的过程。其研究指出,体育遗产包括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体育遗产的评价比较复杂,评价的标准以及由谁来评价目前还比较混乱,需要进一步研究。

3.3 教练员继续教育引起重视 英国的Hazel Hartley 指出,应将教练员的培训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进行研究。教练员培训与发展的结构、训练理论体系与培训的设置、梯队等方面相互呼应,使研究的成果符合教练员的实际需求,为运动实践服务。澳大利亚的Cliff Mallett、美国的Wade Gilbert都认为,应通过教练员培训的多级培训体系研究培养优秀教练员的合理模式。在功能方面:对不同阶段的教练员培训进行评价,提出培训的新构思及其可行性评价。在性能方面: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具体、准确明确、科学合理;培训重点合理、可行性高。在使用方面:评价指标简便易行、各阶段评价检测指标清晰明了。

3.4 运动训练科学化仍在不断完善 在运动训练专题报告中,来自澳大利亚的Mark Willanms、英国的Nicola Maffulli和芬兰的Kari Keskinan等学者就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竞技运动训练强度与运动能力关系发表了具有独特见解的观点。他们认为,现代最优秀运动员的实践往往更加注重运动负荷强度,而不是仅仅体现在运动量上。训练实践本质性地改变了以往有关可行的负荷强度值的概念,这其中尤其体现在决定运动强度负荷和专项技能的关键环节和部位的有效范围内的负荷强度的不断提高。

Mark Willanms的报告提出,运动员在不同时期对于完成自己功能可能性的运动负荷强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相对的特征。原来的运动强度负荷是新的运动强度负荷的母体,是从原来的运动强度负荷那里脱胎而来,在新的运动强度负荷和原来的运动强度负荷之间,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运动训练中,对原来运动强度负荷的否定是运动成绩提高的重要步骤,它吸收了前阶段的优点,是更高级的新的东西,是一种自我完善,实现了运动成绩向新质的飞跃。Nicola Maffulli在安排青少年运动员训练负荷与恢复之间的各阶段关系时提出的“敏感期”的观点,对不同阶段运动员运动负荷安排及对应的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侧重安排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上一篇:清明节课堂实录下一篇:运政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