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寻找自我

2024-04-15

在阅读中寻找自我(精选11篇)

篇1:在阅读中寻找自我

在变化中寻找自我——《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

《谁动了我的奶酪》是一则寓言故事,主要写了四个人物(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两只小老鼠,匆匆和嗅嗅)在迷宫中寻找奶酪。两只小老鼠总是运用简单、反复尝试的办法寻找奶酪,而两个小矮人则运用他们的思考能力寻找奶酪。突然有一天奶酪C站没有了奶酪,面对这一变化,两只小老鼠运用他们的本能去别的地方寻找奶酪。而两个小矮人对这一变化感到不可理解,开始抱有各种幻想,希望有人把奶酪送回来。在这一希望成为泡影后,唧唧开始觉醒,踏上了寻找新奶酪的路途,而哼哼则固守C站。在寻找新奶酪的过程中,唧唧不断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找到了奶酪V站,在这一过程中,唧唧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改变,最终意识到只有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找到新的奶酪。

这则寓言故事给了我很多启迪,但最深的一点还是在变化中寻找自我,不断的适应变化,才能发现自我,创造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具有创造思维的人与只具本能的老鼠不同,要战胜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开始唧唧也不想到迷宫中去奔波,当他明白正是因为自己恐惧到迷宫中寻找奶酪而坐以待毙的时候,他又重新穿上运动服、运动鞋跑向了迷宫,在寻找中不断的鼓励自己,想象找到奶酪后的情景,因为现在他明白,如果不改变现状,就会被淘汰。当唧唧超越了自己的恐惧时,他感到无比的轻松自在,越早放弃旧的奶酪,就会越早发现新的奶酪。变化不断的发生,唧唧不断地适应变化。变化对你有害你可以拒绝他,寻找新的奶酪对你有好处,你就会拥抱这种变化,今早注意细节的变化,有助于适应即将来临的更大的变化。最重要的一点: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并享受这种变化。我们邮政企业的职工相对于有些企业的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要好,我们更应有清醒的认识,不能安于现状,裹足不前。中国加入WTO,我们的邮政业也要与世界接轨,我们要不断的适应变化,主动与世界邮政业接轨。

我们的邮政业拥有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发达的通信网络,这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东西,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前几年我们的邮递员除了送报纸刊物还有大量信件,现在看看我们还有多少信件呢?有了互联网,家中一台电脑便可与世界相连,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及信息,比我们报纸要及时的多,但我们能因此而怨恨电信企业吗?不能,这是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前进,这是任何一个人都不能阻止的。,因此,我们就要适应这种变化,强化我们的服务,让我们第一时间把需求送到客户手中。只有适应这种变化,在变化中寻找新的出路,我们的企业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每天都要对照自己,沐浴晨风,想一想,今天我应该怎样努力;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进步了没有?只有每天发现总结自己,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才能适应渐渐发生的变化,我们邮政企业现在开发了许多新的业务,已初见成效,这是我们每一名邮政职工有目共睹的,我们必将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在工作中我们会扮演不同种的角色,看看自己是匆匆、嗅嗅还是哼哼、唧唧?经常进行角色的对比,不断地发展变化自己。我们不能害怕变化,要勇于面对已经发生的变化。我们不能因为害怕企业的变化而惶惶不安,不知所措,我们应该成为帮助企业进行改变的人之一,我们需要放弃计量旧的行为方式。

邮政企业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困难、挑战并存。我们不能泯于邮政辉煌的过去,我们相信邮政有更辉煌的未来,因此我们正在享受新的奶酪。

篇2:在阅读中寻找自我

夜深深,一盏烛光依旧,窗外的月色轻轻揉揉,温馨而清澈。一缕月光透过窗帘隐隐约约,而书房中的我,依然没有睡意,也许,是月色的相伴,还是诗词中的美文佳词让我如此的痴迷,让我在这个寂静的夜晚,幻化成蝶,在古诗宋词中读你千遍,成我一帘幽梦。

墨香相携的岁月,因你而不孤单,在每一个诗行中,挥墨成行,深情地把一份份清浅的文字融合于心与心的.交融,把时光中的馨香续写在心海之中,温婉成一抹幽香,穿越于风尘俗世,荡漾在岁月静好的时光中,感受那一次次墨香飘逸的洒脱和甜蜜。

今夜,如此的静谧,安静的可以听到自己的心房跳动。唯有此刻,才能静下心来,洗去尘间喧嚣带来的灰尘和疲惫,一个人待在自己的世界里,品上一杯香茗,倾听一段文字带来的惬意,淡淡的,像一杯绿茶,那馨香却滋润了心灵;远远的,像一轮清月,那光泽总闪烁在那里。

夜已深,人已静,月儿依旧高挂,依旧缕缕银白缓缓晒在窗前。此刻,一本书,一台墨宝,一杯香茗,便是我的三寸天堂,淡淡香茗入口中,顿时一股暖意布满全身,忘却了身处在寒冷的夜晚之中,仿佛自己禅坐在云雾缭绕的山中,与文字对语,在诗行中寻思,静品尘世沧海。

夜色深沉,可睡意全无,唯有此刻,才能真正体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意境。喧嚣的红尘凡事,我们有太多的搅扰,工作的奔波劳碌,家庭的繁琐碎事,朋友间的勾心斗角,恋人间的猜疑不信任……都会使我们身心疲惫。只有在寂静的夜晚,灵魂才属于自己的身躯。

红尘深处,我们需要找回自己的意念。只有坚定自己的信念,做真实的自我,才会在这个多彩的大染缸里,保持自身的清洁。以莲为化身,品莲的出淤泥而不染,读莲的高雅清秀的姿态,那超凡脱俗的气质,无一不流露出“出水芙蓉”的本色。只有在静谧的夜晚,才能真正的属于自己,静下心来,品读自己喜爱的书籍,暂时把红尘凡事抛到脑后,把红尘过往印记在清浅诗词中,在墨香中寻找真正的自己。

篇3:在阅读中寻找写作的灵感

目前, 很多学生觉得写作难, 害怕写作, 甚至是厌烦写作, 一看到写作就敬而远之。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反应是因为他们平时缺乏对写作的训练, 较少练笔, 或者是从不练笔, 而是在考场上直接应战。另一方面, 教师觉得教授写作难, 批改学生作文也难, 从而不知不觉就忽视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以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了多年英语, 写作能力仍很差。正因为书面表达是一项综合能力测试, 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就成为我们英语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需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依托课文, 在加强阅读技能指导的同时进行写作技能的指导, 并输入相关词汇与句型, 为写作打好坚实的基础。阅读技能的长足发展, 会有效带动听、说、写的技能的发展。

2 案例描述

(1) 教材分析及教学构思

根据新课程理念,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活动形式以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发现、交流和体验中应用英语。

本节课的中心话题是阐述自己喜爱的运动, 这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文章分四段, 每一段都自成一体。教学对象是初三学生, 他们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和词汇量, 但语篇分析能力仍较弱, 句型运用能力也有限。

笔者将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阅读, 学会运用文章结构和文中语言来阐述自己喜爱某项运动的原因, 完成由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转化。

要达成此目标, 首先应在导入环节给学生做好铺垫, 笔者先开展猜谜游戏, 这个活动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让学生对文章主题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阅读文章, 在整体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每一段内容进行分析, 找出文章中如何用英语阐述自己喜爱某项运动的原因, 为之后的写作活动做好准备;在语言输出环节, 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用英语阐述自己喜爱某项运动的原因;在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后, 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文, 并进行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

(2) 教学过程

Step 1:Lead-in

让学生根据屏幕上所展示的关于运动的谜语进行竞猜, 如果猜不出来则露出图片的一角给予提示。比如:

Born of a true lightweight, not the length feathered bird, no wings to fl y the air, landing not diffi cult to take-off foot.

The answer:Badminton

【设计目的】这一活动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也使学生对以前所学过的关于运动的单词进行了复习。而这些词汇都与后面的写作相关, 这就为后面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3 案例反思

笔者认为, 要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 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找到写作的灵感,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挑选一些内容真实、有意义且能完成实际教学内容的写作练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筛选一些可以为写作服务的阅读材料, 同时任务设计也要为写作服务, 设计的课堂活动越多, 学生可理解性的输入就越多, 语言习得当然也就越多, 这才能使得课堂语言活动近似于习得过程, 从而实现“为用而学, 用中学, 学了就用”。

(2) 启发学生自由想象与创造性思维,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比如教师可以一步步提问, 学生一步步作答, 然后将答案串起来, 说一说, 或者同桌进行商讨, 理清思路;也可以小组讨论, 代表发言, 或发动全班同学, 人人开动脑筋, 各抒己见, 自由联想, 不受限制。有了“发散思维”的基础, 教师再做适当的评述、归纳或总结, 进行“适当集中”, 使学生对写作的主要内容、大体框架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样, 他们动笔时便会觉得灵感来了, 觉得有东西可写, 而不再是无从下手了。

(3) 学生完成写作后, 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 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互换作文本, 互相批改, 也可以收上来自己批改学生的作文。在批改时, 要给学生写出恰当的批语。如有必要, 应单独对着学生进行面批。另外, 由于教师要利用一节课完成阅读与写作两项任务, 这就使得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因此教学设计的每一个活动都要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向和具体的操作要求, 即在有限的时间内, 让学生获得最多的知识和最强的能力, 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4 结语

总之, 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到写作的灵感, 教师就应多挖掘心思, 巧妙地设计教学。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在进行阅读技巧指导的同时, 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技巧点拨, 并让学生获得大量的语言输入。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 从严要求, 加强训练,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并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多途径、多角度、多渠道、多方面地训练学生, 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才能使读写结合真正有效, 让学生能真正在阅读中寻找到写作的灵感!

参考文献

[1]蒋显菊.构建英语写作教学新模式[J].国外外语教学, 2006.

[2]教育部.英语新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陆华泽, 周正钟.大学英语协作型读写结合研究[J].科教文汇, 2007.

[4]徐浩.英语专业低年级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现代外语, 2001.

篇4:王鸣飞 在电影中寻找自我

虽然做导演的时间不长,但是王鸣飞却是真真正正的爱着这个职业。她说曾经有很多人跟她聊过对于导演这个职业的看法,有些人很理想化,有些人会很偏激,他们觉得导演就是神,在剧组里是最威严的。但在她看来这个职业是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工作,说它简单是因为那是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即使过程再累再辛苦也不觉得,内心很快乐。而复杂的一面就是它牵扯到很多东西,比如画面、场景与演员交流故事情感表达等等。“就拿我的第一部正式作品《梦幻岛》来说吧,它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希望它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所以在做每一步工作时,我都会特别谨慎、小心,再三确认之后才会继续下一步。这也可能是因为我是一个过于追求完美的人,这些工作让我觉得很有挑战,很刺激。”

“导演这个行业有很多地方都深深的吸引着我”王鸣飞感慨地说道。”因为这个职业让我觉得可以敞开自己的思想,有些不太愿意用语言表达的东西,通过这个职业让我可以以另外一种方式去表达出来。比如一个画面、一个镜头,甚至是一句台词都是对于我内心思想的一种释放。就好像我在拍摄《梦幻岛》的时候,我就有一种完全沉浸在其中的状态,那是一种情绪的抒发,让我的心情甚至是整个人都特别畅快。”

不同于那些喜欢拍商业片的导演,王鸣飞的处女作选择的是文艺片《梦幻岛》,追问她其中缘由,王鸣飞想了想,说:“商业片确实很火,这是事实。我认为不拘泥于商业片与艺术片的分类,不刻意迎合市场需求,追从自己想拍的,想表达的东西。其实,无论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只要是一部好的、真诚的电影,才会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赢得好的票房和口碑。”

电影《梦幻岛》主要讲了一个城市女漫画家与一个守护孤岛的海测兵共同绘制一本漫画的故事。王鸣飞说在电影中会出现漫画内容,而且也是通过真人表演的方式拍摄出来的,所以观看时会有一种时空的反转,漫画空间在现实空间之中穿插,让人会有一种奇幻的感受。不但如此,电影中也有很多搞笑场面,会让观众捧腹大笑。

王鸣飞说她之所以会选择这种题材的电影进行艺术创作,很显然《梦幻岛》并不是一个丢掉爆米花桶就结束的电影。“我想我拍摄的初衷是用一个梦幻的事情,将真实的人的内心世界完成起来,试图让‘真善美’尝试一种真实的道路。这种改变不是在歌颂‘神’,同时贬低‘人’的方法中进行的教科书式的语言体系。”

首次担当电影导演并没有让王鸣飞有任何的紧张,不过压力却是前所未有的。在她看来《梦幻岛》这个电影并不是她一个人完成的,而是一个团队一起努力的结果。“当我面对这个团队的所有人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就是一场战斗。尤其在拍摄海岛的戏份时是最艰难的,没人能对抗大自然的力量,热带风暴就在我们附近几公里内盘旋,这不仅仅是精力与头脑的工作,夜观天象,预测天气,也成了我们工作中的重点。真正是应了那句话‘痛并快乐着’。”

王鸣飞既是一个电影导演,同时她还是一位音乐人。比如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里的主题曲《墨玉》,崔永元公益基金的主题曲《在路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70周年台庆歌曲《拥抱未来》,还有这次电影《梦幻岛》的同名主题曲等等歌曲的歌词创作都出自她之手。对王鸣飞来说,音乐本身是她的爱好,她可以将它融入到她的影片中,因为电影是不能缺少声音和音乐的。“在我看来,音乐就是节奏的耳朵,颜色就是画面的眼睛。”

对王鸣飞而言,导演工作才是她的本职。不过对于如何权衡好导演和音乐这两种看似不同类型的工作,王鸣飞却有着自己的看法。“在工作上的确会出现两者的时间重叠。但是当我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我不会将音乐和电影区分的很明确,我想这是互补的两种艺术。就像在电影《梦幻岛》和电影《金陵十三钗》中,这两部电影的主题曲《梦幻岛》和《墨玉》都是我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拍摄过程中构思并完成的。奇妙的是,在身临其境的时候,创作出来的词和曲是那么的贴切和打动人心。”

采访接近尾声,我询问王鸣飞她接下来的计划是什么?她略微思考了一下,说道:“前一阵子看了不少新的剧本,其中也不乏有好的商业片本子,在我看来不管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他们都不能脱离电影这一艺术类范畴,我希望自己能一步一个脚印的在电影这种艺术表现中走下去,不求快而求稳,对于艺术的追求并不是能够用任何词语来界定的,艺术是要跟从心灵才能发挥出它的本质。”

对话王鸣飞 WANGMINGFEI

Q:你觉得你在电影创作上的灵感一般源自哪里?

A:来自幻想和现实的冲突。来自美丽的破碎与自我修复能力。来自于独处时的思考。

Q:对于这次在好莱坞中美电影节上得奖你怎样看待?这会使你接下来的工作充满动力吗?

A:得奖让我觉得充满幸福感,但是“导演”是一个孤独的工作,压力与动力并存。

Q:生活中的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A:内向、幽默,不擅长人际交往。

Q:作为一个女人,保养皮肤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作为一名导演,常常要在外面工作,风吹日晒是常有的事情,那么你没有自己的护肤方法呢?

A:通常在拍摄外景的时候我就会尽量不让自己完全暴露在阳光下直射,尽可能多穿点。变黑是无法避免的,因为监视器的长期辐射和散射光,其实对于我最好的方式就是,电影杀青后好好的修养几天,剪辑工作做完,自己也就会恢复很多了。

Q:除了护肤之外,对于养生你怎样看呢?自己有没有好的养生保养方法?

A:通常自己保养得方法有两种,一是睡眠,另一个是饮食,这对于人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难做到的,像我们在外面拍戏的时候,时间就会流失的很快,何时吃饭何时睡觉完全是被打乱的,所以外拍完毕我都需要用一段时间来调整自己,我也比较喜欢吃,我觉得饥饿会让人心情不好,保持饱腹感和快乐,也算是一种保養吧。

Q:现在人们都在谈论时尚,那您对时尚怎么理解呢?

A:我认为“时尚”是一个名词,这里面融入的内容很多,人、事、物、思想、穿、饰品乃至于吃都包括在这里面,对于一个时尚的服装设计师而言那就意味着用他的作品来表现思想,而对于一个厨师而言饭菜好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视觉与味觉的冲击,让大众接受乃至于传播。

Q:最喜欢怎样的服装风格,喜欢怎样去搭配?

A:可能是因为工作的原因吧,我平时穿着比较随意,时间久了就变成了习惯,不过我很喜欢异域风情的衣服,比如:藏族类服饰,很漂亮,很有代表性,通常我会带一些藏类饰品,增添自己生活中的色彩。

篇5:在阅读中寻找快乐作文

享受快乐的方式有千万种,而阅读无疑是其中的一种。人生总难免会有困惑的时候,寥寂的时候,无助的时候,郁闷的时候,书籍就像是我们最忠实的伙伴,在它的世界里尽情的漫游,从中得到莫大的快乐,同时也丰富了我的知识,因此读书也就成为我人生的一大乐趣。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有书的世界是光明的并灿烂着的,没有阅读的生活是没有色彩的暗淡的,读书的人是快乐的,我的人生因读书而变的`绚丽多彩。我历来就是不会找乐子的人。当别人成群结队的在场上打球、跑步时,我只愿躲在课室或图书馆。还好,有书的陪伴,使我的生活也不至于枯燥乏味,相反地,别有一番精彩。记得战国时期楚国浪漫诗人屈原的一句古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写诗的人估计也是爱读书的,才会有如此感触。

书是人类精神上的360安全卫士以剔除糟粕取其精华,从而使人聪慧,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掩饰着成长的途径,每当我捧起书,就会有一种亲切感,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不读书,就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阅读之乐,在于方法。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每一个人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果要读懂,你必须有类似的生活经历,才能形成共鸣。读书需要智慧,阅读方式有很多种,真正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毕竟每个人的品味都不一样。确定自己的兴趣,快不快速阅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这本书值得你怎样去读。要是适合你的味口,纵使你很慢但是很享受地读下来,也会收获很多。我感觉无论是怎样的书,写得再好一旦放手都很难再拿起来,所以觉得第一遍是很重要的,再没有一遍是会比第一遍更入心了。阅读速度并不重要,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阅读就好像喝茶一般,只有细细的品味,才会有苦尽甘来的嚼劲。当你把所读的和已经知道的联系起来时,阅读马上变得有趣了。掌握了方法,自然就会收获到阅读的乐趣。

阅读之乐,在于享受过程。我喜欢带着悠闲的心情读书,却轻易不肯将宝贵的时间付与那些毫无营养的闲书。阅读,我一般会选择文学类的,虽然不是兴趣所在,但对自身文学修养有帮助,也就认真地读了,甚至还会做点札记。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富兰克林有句话“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读书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对于一个读者来说,保持独立思考是最重要的修养。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

篇6:在阅读中寻找自我

■ 张乃光

这应是一本有趣的小说,却写得并不情趣盎然。小说的语言,绵长缜密,叙述平稳,缺乏现代小说语言的某些张力(我不知道是否是翻译的关系),这就使阅读需要耐心。我之所以读它,完全是因为它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的代表之作。

当然,除了语言上的原因,我想,如果不事先读了书扉页上的故事简介,我的阅读也许会变得更加有趣。

生活中人与人其实可以找到很多相似点,这种相似点把人最终归为一个类:人类。书中年轻的威尼斯学者就是一个例证。这个年轻的威尼斯学者被俘虏到伊斯坦布尔,成为土耳其人霍加的奴隶后,竟发现自己与主人霍加外貌神似。时间久了,彼此甚至比对方更熟悉对方的生命历程和生活习惯。他们联手对付了席卷土耳其本土的一场瘟疫,霍加因此而晋升为皇宫的占星师,威尼斯人则成了苏丹的倾诉对象。他们还为苏丹发明了一件用来对抗波兰与其西方盟军的战争武器。武器在围攻“白色城堡”时上阵时,在预料中不可避免地失败了。最后,在城堡的身影底下,浓浓大雾中,霍加选择了逃离,奔向他的想象城市威尼斯,威尼斯人则作为替身留了下来继续霍加的生活„„

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故事中的“我”(威尼斯学者)和土耳其人霍加,一个西方人,一个东方人,发现彼此有着“令人胆怯的相似”,朝夕面对又相互折磨,喜欢偷偷看着对方“在自己内心的空洞状态和绝望中兀自挣扎的样子”。这种状态,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存状态。他们为帕夏制造魔术烟火、为苏丹编撰离奇故事、为战争研制骇人的武器,甚至在恐惧中“占卜”瘟疫的行踪,费尽心思地研究天文地理星象医术动植物,同时也如幽灵般面对面竭力窥探对方内心世界,面对面进行神秘的写作„„

读这样的故事,尽管没有精彩的情节,却对读者有很强的吸引力,因为你在阅读的,是一种包括自己在内的人生经验。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某种相似性,但我们更多的是在回避它,甚至恶意地否定它。我们喜欢把人分为你和我,分为这部分人和那部分人,甚至简单化地分为“好人”与“坏人”。但生活并不是如此简单,人类进步的历史,正是一部东西方不断认同的历史。

当然,这种认同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当书中的“我”(威尼斯学者)的相似点越来越多时,他们又在寻找相似性中丧失了自我。霍加冒充威尼斯学者跑回了他的故乡。威

尼斯学者作为霍加的替身留在了土耳其。这时的“我”和霍加,都不是原来的我,二者都同时否定了原来的自己。

小说的结尾,一个骑马的人从伊斯坦布尔方向的路上走来,给作为替身留在土耳其的威尼斯学者带来了关于霍加的消息。回国后,“他”写了一堆书,描述他在土耳其人之间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冒险经历„„请注意,书中这段文字,说到逃离到威尼斯的霍加时,是用加了引号的他(“他”)的,这一个“他”字中所透露出的信息令我愀然心惊,让我抵触到了一个最真实而坚硬的东西:这个丧失了自我的“他”是怪异的。

如何才能保持自我呢?书中一个叫艾夫利亚的老人,在故事即将结束时走进了“我”的屋子。当“我”向这位一生都在旅行,无止境地一路寻找故事的老人,讲述了自己和霍加的故事后,老人说,只有奇特和惊异的东西才能对抗这个世界令人厌烦的沉闷。正是因为从千篇一律的童年及求学时代开始,他就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一生从未想过把自己关在四面墙壁之内;因此他一生都在旅行,无止境地一路寻找故事„„

我的目光在这句话上停留了很久。老人的话好像无意间在回答这个问题。要保持自我,必须生活在别处。只有生活在别处,自我的生命才不至于钝化。威尼斯学者和霍加白色城堡下的分离与各自最后的结局,也许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解释与证明。但,留守的他和逃离的他,是真正意义的“他”吗?我不能回答。我想作者奥尔罕·帕慕克也无法回答。

篇7:在阅读中认识自我

一个人想彻底认清自己难度很大,眼睛长在自己的身上,是用来观察外界事物的,自身往往成了盲点。古希腊人曾经在阿波罗神庙的石柱上刻下“认识自己”作为神灵的谕示,就是提醒世人认清自我,审视自我,避免自我认知的迷失。阅读便是这样一面镜子,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认识自己。

我学到的“哲学常识”总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胡说。事实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真正的三观。他们只是追随生活积累起来的偏见或人云亦云的意见过活。如果这也算是三观的话,那么这是未经反思的三观。这样的三观多半是自相矛盾、自以为是和混乱糊涂的。真正的三观必须是个人自己通过艰苦的思考和求知而获得的对世界、人生和价值问题的有条理的看法,在它们会排除掉自相矛盾,会有对这些问题的清晰的看法和立场。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一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这个标准来衡量,显然,许多人都还只拥有糊涂的三观,而没有清醒的三观,所以浑浑噩噩,混吃等死。这说明我们的教育有多差劲。反过来,这也应该成为激励我们思考的动力。越是浑噩的现实,越是需要费心思弄清楚,搞明白。

这样读书有什么效果呢?有一位读者曾经聊到过他的感受。他在读过米塞斯的《自由与繁荣的国度》后,感叹道:“真的是毁三观啊!以前读过的东西好多都被摧毁了。现在对文青真心受不了。”因为一本书而受到深刻的观念触动的情形在求知者那里普遍发生过。这是好事。说明她真正地在思考,也说明她在知识上诚实,在求知时较真。

能毁掉三观的,最终是你在阅读过程中养成的深刻的怀疑的习惯和严谨求真的探求兴趣。人性在怀疑时最美。不会怀疑,害怕怀疑,反对怀疑,是过去十几年中所受的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惰性。大量不文明、不公平、虚伪、丑恶的事情就在这种惰性中被养大,变放肆,最终危害我们每一个人。并不是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怀疑和追根问底,但一切文明的社会肯定都欢迎怀疑和追根问底。怀疑与追根问底是纠结的事情,有时会搞得你焦虑不堪,甚至看起来神经质。但这一些都是为了过文明生活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只有通过这番精神努力,初入世事的年轻人才能成人。这样的自我“观念革命”是古典时代的哲人、中世纪的修道士、近代的知识分子都经历过的知识拯救。

怀疑之后的追问、探寻和追究,会引导你主动去阅读和了解陌生的世界,懂得以前不曾懂得的道理。把自己从狭隘的精神洼地里提拎出来,面对开放壮阔的世界。那时,你将拥有不同于平庸众人的眼光。也就是说,你会为自己创造出一种面对整个世界的一整套观念。这就是“造三观”。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荣誉和乐趣。靠着这样的精神标记,你会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寻找到自己的朋友、知己和伙伴。没有知识渗透的友谊往往是肤浅而不可靠的。因为人们很少愿意在友谊中保持理智。只有君子才能如此清醒。所以君子之交淡如水。水比喻的是纯净,而不是刻薄寡恩、无情无义。

读书是为你赢得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既是你自己,也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只有你自己的自我满足和精神吸毒。所以应当坚决反对文青式的阅读方式,而主张“重口味”。自恋的文青只会局限在个人情绪的小天地中。既无法也无能去理解现实,反过来,也同样无能理解文学对于人类情感的伟大领会与刻画。情感不是情绪。前者包含了三观,后者只是偏私。伟大的文学家,诸如陀思妥也夫斯基、托尔斯泰、勃朗特姐妹、圣经作者,无一不对人性有深刻洞察。

要脚踏实地,要观看现实,所以要借助别人的智慧。重口味的书籍中往往包含这些内容。通过了解人类文化的百态,知识的种种,而贯通于人性之幽暗和明朗。政治学帮助你理解权力的特性,经济学帮你理解财产的重要性,哲学启发你怀疑的品质,历史学让你知道从哪里来,在展望未来时不至于想入非非。

当然,所有阅读者都不能轻视两件事:第一是勤奋。不要一年只读一本书,那是不够的。起码应该做到十天一本。没有足够的阅读量,任何事情都得免谈。第二是讨论。任何人所观者都有局限,一定要多与人讨论,否则读书会毁了你。

大量的阅读,最终能帮助我们走出偏狭的自我,找到通达生命真理的道路。

篇8:在阅读中寻找自我

一、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做到挖掘教材。课本内容有深有浅, 形式各异, 背景也各不相同, 这就需要有效挖掘教材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所谓引起学生的共鸣, 就是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在讲解过程中对于那些学生不理解的生僻词句加以解释, 从而使学生真正进入阅读中来。

如七年级下册泰戈尔诗歌《纸船》 (节选) :

我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这纸船, 知道我是谁。我把园中长的秀利花载在我的小船上, 希望这些黎明开的花能在夜里被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

这里的“纸船”象征什么?“我”又是谁?作者的写作意图又是什么?有些学生可能理解不到位。这就要求教师精细讲解泰戈尔诗歌的特点是想象力丰富, 语句和结构凝练多彩。这首诗歌是歌颂童心的, 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描绘儿童的奇思妙想, 歌颂童心的天真、童趣的自然。

对于诗歌的简单讲解学生可能会觉得单调, 教师可以制作精美的PPT, 配上优美的音乐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听了之后, 再经过反复阅读, 做到阅读与理解、情感相结合, 便可领会其中之意。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读书是一件趣事, 但要拿读书来考试打分, 学生就顿时觉得功利和兴趣大减了。然而, 阅读光有兴趣是不够的,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阅读能力。

1. 培养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在阅读之中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便利。“就教学而言, 精读是主体, 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如果只注意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工夫便只做到了一半。”这是叶圣陶老先生对语文阅读改革中提到的一点精辟见解, 具体怎样落到实处呢?我认为这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的协调配合。学校硬件设施的配备, 比如图书馆建设、优质图书的选择;教师在班级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比赛, 唤起学生重视阅读的意识;同时将阅读的重要性向家长讲明, 让阅读融入到家庭中去。

2. 掌握阅读技巧

好的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也是如此。首先熟读文章。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有质量地感知文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是在考试的时候, 学生不能因为要赶时间答题, 就草率读书, 轻易动笔, 最后囫囵吞枣, 影响了答题质量。其次读过题目, 认真审题。领会题目的大概意思, 这要在对所有题目有大致了解之后进行, 做到整体感知, 有助于理解文章。再次跳读文章。针对具体问题在文章中找到相应的段落和位置, 做到有的放矢。

3. 激发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说, 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 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初中语文教学分为课堂精读和课外阅读。这为教师引导阅读提供了一个契机, 即若学生对课内深奥古板的内容提不起阅读兴趣的话,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读本中找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去阅读, 之后教师进行后续跟踪查访, 以学生兴趣点为突破口,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4. 发挥教师的作用

学生阅读学习是一方面, 教师的教导也占重要地位。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 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在教学泰戈尔的《纸船》的过程中, 教师可将它改成一节阅读课, 组织学生分组讲解, 利用幻灯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设备上课。 (2) 教师提高教学意识。这里涉及一个关于阅读的观念问题。所谓阅读的观念, 是指对阅读这件事的认识, 或称阅读观。阅读观深刻地影响着阅读的行为, 也决定着我们如何来对待和学习阅读。这个观念需要从教师发散到学生处, 教师应当以一种愉悦的轻松的姿态将这种观念传递给学生, 让他们感染到这种氛围, 进而快乐地阅读。

篇9:让消费者在服装中寻找自我

我之所以锁定服装品牌是基于服装是一个载体,它能通过时尚影响女性的生活品质、文化素养以及情操,这个初衷一直引领着思凡创立、发展的全过程。思凡创立的背后是时代的变迁,当阴柔和阳刚之间界限越来越模糊,当我看到人类对永恒价值的信仰正在消逝,我心里非常有感触。外柔内刚是东方女性的本质,一个人在一生中所要完成的就是实现最好的自我。

一个品牌是否能够长远,应该具有更大的意义和社会影响,这是我对思凡的定义。我们在界定价值的时候,提出了贵族精神和士大夫的生活方式,还有最终极的人生境界。我们在传播自身价值的时候,建立了精神文化、服装语法和品牌人格,这就使思凡在消费者的心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印象,这种印象也构成了恩凡独立的品牌人格。

思凡的推广方式和语法表达让消费者加深对品牌的认知,大部分人对思凡最深刻的印象还是产品,因为思凡在做产品的时候是竭尽心力的,而品牌仅仅是对服装的呈现,更多是要跨越哲学、宗教、文学、美学、音乐等各个领域,带给消费者更宽广的内容。

早期的思凡更多的是在打开自己,走向世界,把世界的文化、美学带给中国消费者。到了后期,思凡又回到中国,这样的过程与罗马史诗和奥德赛的归来十分类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找到了一些向世界展示的元素,无论是哲学观点还是美学符号,都试图让消费者真正找到品牌和他们之间的生命契合点是什么,以实现和消费者的沟通。在这样的演变过程中,思凡作为中国的原创品牌,完成了“你是谁?你从哪里来?”的命题,同时也让消费者在服装里找到了真正精准的自我。

思凡给业界的印象是发展速度很慢,思凡这些年在各个方面都一直非常任性地坚守自己的初衷。我对品牌的要求是,当它摘去商标之时,所有人都能把它认出来,而思凡从它寻求命名的那天起就决定了它的命运。思凡必须是国际中的一分子,思凡让我感受到时尚真正的定义是从传统向未来的穿越。在这个路径中,思凡在不断尝试各种可能。

篇10:散文阅读:在适应环境中改造自我

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不是静止不变的。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事物变化,我该怎么办呢?先适应环境,再改造自我,这就是环境造就人的深意吧。

学生时代的我,因为家庭贫困,不敢与人交往,特别是学校老师管教很严,根本就不敢与男同学单独来往,所以,支撑自己读书的信念就是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望,争取取得好成绩,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这样才会觉得读书有意思。

参加工作之后,经历了体制改革,看到了种种变化,也感悟到了生活的艰难。从工作方面而言,护理模式从功能制到责任制护理,再到整体护理,再到优质服务,每一次改革都给医院及医护人员带来了严峻考验。为了不落伍,我不得不参加成年高考,报考高护班,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不得不想方设法调动单位,为了把握每一次提高的机会,我不得不克服重重困难外出学习、开会、考试……每一次经历都是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逐渐改造自己,使自己取得一点点进步,走上成熟。

在家庭生活方面,离开父母去学校过集体生活,再从集体生活到独立生活,再从一个人生活到与家人一起生活。曾经因为夫妻异地生活,不得不打报告厮守在一起,后又因为企业改制职工下岗,又不得不过“夫妻分居”生活,只是此时的我,不再自由,已经与许多人联系在一起。娘家的亲人、男家的亲人,没有亲疏之分,哪个需要就往哪里奔。不管我工作多忙,身体多么疲惫,一想到家人及亲戚,就有使不完的劲。赢得他人的满意,就是我生活的目标。

从没有衣服穿、没有被子盖、没有大米饭吃,到如今什么都有:春夏秋冬四季,有各色各样的服装,不再象过去一样,一件衣服穿破了再缝补,弟妹们总是穿兄姐的旧衣服,即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就这样传下来了。可是,现在的衣服没穿破的舍不得扔,放在衣柜里又占用地方,送给别人穿又怕别人不要,这就是富贵带来的烦恼。吃的就不用说了,用的全部是现代化。过去,看到别人买一部电话机,要花费三千元左右,想都不敢想。现在的手机有免费的,只要交话费。还有电视机、洗衣机、风扇、电饭煲、电高压锅、空调、电脑等电气设备,也是一步步降价,普通老百姓都能够消费得起。还有别墅、小车……物质上的富有,本应该知足常乐了,可是,精神上永远不能止步。

无止境地修房子、买车子、找乐子,满脑子被物质占用了,人的精神空间在哪里?也许因为现实中交流减少了,人们更加郁闷了,所以,上网聊天、游戏、写文字就成了现代人生活方式中的一种需求。我是普通人,也走着普通人的路。看见周围人上网,我也有了上网的冲动,并且选择了写文字这种方式来修炼自己。一个网站满足不了我的意愿,就注册多个网站,并且把网站当作现实生活中的社区,认为自己的投入能够达到理想的境界。我还是太单纯了,预计不到网络有时比现实更残酷。现实中的我,哪里做得不对,还有身边的人给我指出来。网络中的我,只能听到好的语言,我感激不尽,就始终看不到自己的缺陷在哪里?

我不想让曾经与我相识的网友失望,可是,这一个小小的愿望也达不到,我上网还有何意义?在适应网络社会的同时,我必须学会思考,学会沉默。我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在追求理想的同时,我不能把个人意见强加给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是有区别的。归根结底,无论我多么努力,最终能改变的只有我自己,能够把自己改造好就算很理想了。别人能否从我的文字中悟出一点道理,或者得到什么启发,那已经不是我能想得到就能做到的事情了。

说心里话,我实在不想放弃上网,这几年发表的文章,除了我自己的努力,还是离不开网站老师和网友们的指导和鼓励。但是,岁月不饶人,我不可能继续象过去一样每天坚持博客,数量多只能说明我每天在坚持写,并不说明我写得好,我的文章有价值。因此,从今以后,我上网的时间要减少了,希望网友们谅解!我当然希望自己能写出更好的文章来,但是,走下坡路,写不出好文章来,也没有什么遗憾,因为我曾经努力过。

想说的话不多,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改造自我,就是我的不懈追求。

★ 在成长中认识自我范文

★ 《找回童年》

★ 找回渐远的雷锋散文

★ 我在沉默中成长散文

★ 幸福在时光中蔓延散文

★ 在黑夜中孤独奔跑散文

★ 自我评价中其他方面

★ 友谊在歌声中荡漾的散文

★ 在写作中淡泊精美散文阅读

篇11:在寻找自我的路上与您相遇美文

我是在寻找弗兰克尔所著的一本描述自己在集中营生活的书《追寻生命的意义》时,无意间看到这本自传。看完之后发现,可以把这本自传看作是那本书的前传或补充。

不同于作者其他的专业著作,这是一本描述他的生活、性格和人生经历的回忆录,虽然保留着他发散式联想的写作风格,但是通过品读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位20世纪伟大的神经病学家的生平轨迹。

弗兰克尔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学家,他创立的“意义治疗”被誉为维也纳第三精神治疗学派,与弗洛伊德的第一学派和阿德勒的第二学派齐名,后两位分别创立了心理分析学和个体心理学。

想了解弗兰克尔博士的人生经历、性格爱好、学术理论的选择和创立过程等问题,这是一本非常值得参考的书。该书以时间做为贯穿前后的主线,论述内容涵盖了作者一生的际遇。

书中文章短小精悍,思维发散,但形散神不散,作者将各种经历勾勒在一起讲述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本书电子版我通读了三遍以上,也许因为每篇文章围绕一个主题论述,每个章节内容独立又前后贯通,第一遍读后没有太深的印象,也很难形成整体的框架和感知。像其他自传一样,多读几遍才能真正感受到文字中栩栩如生的情景和感情。

看完此书,我惊叹奥地利的科学,医学,心理学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更钦佩犹太人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弗兰克尔博士就是在这种知识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他的一生都离不开理想和希望这些美好的词语。

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弗兰克尔博士绝对属于从小就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他在三岁时就树立了长大后要当医生的志向,并且其后的学习生涯一直为之奋斗和坚持。父母对待他的理想的态度是无为而治,任由他做一个爱提问的“小思想家”。作者说道,小时候每天早饭后他总会坐在床上思考生活的意义,“确切的说是思考这一天对于我的`意义”。

我想这就是他提出意义治疗最初的起源和最根本的缘由吧。他很早就在生活中使用意义治疗的雏形方式,通过每日的思考理清生活的意义,确定职业选择的方向,更使用这一方法找到生存的价值和人生的理想。

这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意义治疗的实践早已经走在理论之前,在他最终提出这一理论以前,意义治疗的实践已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发生,开始真正的产生效果。

说到意义治疗就不得不提起弗兰克尔博士在集中营生活的四年时光,那段非常人能忍受的岁月他靠着寻找自己人生的意义而活着,并且身体力行的使用这一方法检验和践行着自己的理论,同时帮助难友。(想要具体了解意义治疗的朋友,可以去看《追寻生命的意义》,该书第二部分详细的阐述了意义治疗的概念和内容。)

书中论述,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证实了“一个判决性实验”,自我超越和自我割离是人的本初的特征。这些经验从更加广义的角度证实了“生存价值”,就是“寻求意义之意志”,也即自我超越。作者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那些目光长远、放眼未来并且坚持追求未来意义的人,更有可能战胜苦难,从困厄中走出来。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自己这些年在思考的问题,关于人生,关于理想,关于人活着的意义。从青春期开始,我就不断的与自身产生的和身边人带给我的思想影响做磨合和斗争,不停的产生、修正和实践自己的想法,最明显的是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的产生和形成。

在三十年的时间中,像弗兰克尔博士所说,我一直用追寻生命最终的意义来回答这些疑问,在遇到困难和人生拐点的时候,坚信未来生活的美好和自身成长的必要,在不知不觉间,已经亲身实践了这一理论。

生命本身可以被赋予各种意义,甚至超出了个人所注解的意义,有着我们未知的某种超意义。我曾经产生过这样一种想法――我们不仅是自己本身的那样,也是自己以为的那样;不仅活在自己的以为中,也活在别人的记忆中。

从一个更高的角度看来,时间虽然是单程的,但是生活确是多层次的;从身边每个人的角度来看,你都是一种印象,这些印象拼装起来你就是一个丰满的个体。

从个体的生存空间来看,你可以在时间的一维空间内积累努力,进而产生二维三维甚至多维的身份和收获,最终给生活和生命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意义。这也就是很多人说的,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开展自己的第二第三职业,进而拓展生命的广度、宽度和深度。

上一篇:新教师班主任培训讲稿下一篇:宁潭二中总务处2012年春季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