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的礼物作文

2024-04-22

多年前的礼物作文(共3篇)

篇1:多年前的礼物作文

多年前的文字散文

Side:A

千篇 一律的早上,因为突然的一个电话,而变得不平凡起来。这大概契合了某种哲理,如同步入一条荒草萋萋的小径,也许会有一条小蛇自眼前蜿蜒而过,也可能一只斑鸠“扑簌簌”地受惊飞起。这个早上,久违的老友声音响自电话那端,往昔的旧事,便在这端我的头脑里升了起来。

更何况,他带来了非常让我意外的惊喜――老友写于十二年前的一些文字。我愿全文抄录下来:

《闻张国太将调有感》

夕阳明,朝阳桥,老夫少壮忘年交。

行则同道步同趋,观霞溪边送寂寥。

古今事,纵横情,海阔天空笑谈频。

话逢妙处须神会,语到洽时皆心领。

石上露,竹间雨,携手登高听偈语。

一碗素汤满壶酒,共品人生味几许。

未盈期,遽分离,夏雨凉风草萋萋。

君幸腹中有经纶,堪度坎坷程万里。

随着语句的铺展,一些往事悄悄浮现。用浮现其实不太准确,那些往事汹涌而至,令我猝不及防。老友在文后,还有如下附注:去年十月与国太先生同调进江口镇企管办,昨忽闻其将调往企管工作组石庭小组,怅然而作。“石上露、竹间雨”指福清石竹山。陈金龙。一九九七年六月十五日于江口。

掐指一算,整整十二年的时间已经过去。时间滤去了一些细支末节,但沉淀下了厚重的情感。

时间是个奇怪的东西,有时,人们用度日如年来形容,这透露出一种焦渴、着急,仿佛一个人想着往前奔跑,可脚下却被羁绊住一样。而现在,摆在眼前的这漫长时间,仿佛被压缩成一张薄薄的塑料纸,此刻与昨日,便分布在纸的两面了。透过纸,一些人或事,又模糊又清晰。

当时间与文字结合,往往会产生神奇的效果。这段耽留于岁月深处的文字,在某个温暖的初春下午,被老友从故纸堆里翻捡出来,勾起了他对过去的回忆。他把文字打印清楚,作为迟到的惊喜送给我,开启了我的记忆。老友长我十几岁。那一年,我们同在一个小镇上班,某个偶然的机会,我们被同时调整进镇企管站,因为对文字的共同爱好,我们成了忘年交。常常于晚饭后晚霞中走上溪边小径,聊着天,随意而行。我自小疏懒,因为他的鼓动,竟也培养出了一些散步的爱好来。其时,我还很年轻,也许年少轻狂,对未来有着这样那样的设想,似乎在我面前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难事。他则赞许我的这种情绪,悄悄替我鼓劲。而在这之外,我的情绪常常纠结于一些莫名的忧伤之中,比如佳人难得,比如抱负不易伸展。他则亦长亦师地劝慰和疏导,令我常常烦躁顿消。

相处短短八个月,却似乎相知甚久。受他影响,我也喜欢在青山绿水间放任脚步。我们曾制造各种机会出去游玩。记得有一回,我们以下乡为名,在一条溪边漫步闲谈。那场景不经常反刍,但想起来却如此清晰。一座石桥横卧江面,桥面细长,被岁月风雨剥蚀的石头显露出沧桑,与岸边的桃花林构成鲜明的对比。记得当时,桃花盛开,我们自一头黄牛身边经过,踏上石桥去看桃花,心底蓦然有了一些诗情画意。而江面开阔,流水澄清,视野之内,苍茫寂寥,郁闷的心情一扫而空。那样的感触,在随后许多年中,竟再也没有重遇过。

彼时,我们共同从事着写材料这枯燥的工作。我时常耍一些小聪明。可曾在秘书工作上浸淫多年的他,对文字材料的一丝不苟颇令我折服。尽管我们心知肚明那样的文字的寿命,但是多年养成的习惯,让他常常字推句敲,并或多或少影响了我。在撰写公文上,自他身上获益良多。也许,我早该想到,如此严谨、细致的人,在我岗位调整之后他会有些不舍。可如果这段多年前的文字没有抵达我的手里,那么我永远不可能知道,他为了我们的相聚和离别,会有那样的感慨。我读着这些字句,突然惶恐不安起来。上一个本命年被记录下的字句,于现在到了又处在本命年的我的手里,这种巧合令我怀旧,感觉温暖。

Side:B

费尔南多・佩索阿说:“有时候,我认为我永远不会离开道拉多雷斯大街了。一旦写下这句话,它对于我来说就如同永恒的言。”

写下就是永恒。从久远以前刻在龟壳上,画在墙壁上的文字诞生之后,所有被书写刻划下来的,都在时空中构成了永恒。文字所赖以栖身的,还有竹简、兽皮、纸张,一些被赋予特殊使命的,被镌刻在各种皿鼎器物上,妄想永远保存。当物质形态的器物消失,文字可能借助另外的媒介得以流传。比如,被另外的文字记录进一些书籍里。当用“1”和“0”数字编制的序列以其无限可能站在一串又一串字符,文字如同精灵,钻入亮闪闪的电脑屏幕后,隐藏在机器里,等候着人们去开启,去把沉寂叫醒。多年前的文字以这种方式保存,在物质形态上它们将活得更久。

现在,当我指挥这些方方正正的文字来叙述有关文字的一些东西,我感觉到一些把握不住的惊奇,仿佛自己已经坠入文字制造的迷宫里。横、竖、撇、捺、折,当我开始学写字时,师长们总在嘴里叨唠着这几个字。当它们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组合,一个个方块字雀跃而出,尽管美丑不一,却都挤挤攘攘地诉说着不同的意思。当我在脑中幻想着这些神秘的组合时,我非常向往有一排排书架的房子。这不能不让想起曾经大学里的图书馆,那是一茬又一茬的`人种下的果实,另外一拨又一拨的人收藏下来,如同农民的粮仓,收藏了一粒粒饱满的粮食。想及此,我就对没有在图书馆里多停留而懊悔不已。那里面,摆着多少多年前的文字啊,也许散发着青铜味,也许弥散了枯叶般的霉味,但都被我错过了。

从楚辞汉赋经过,从唐诗宋词元曲中穿越,文字像不安份的分子,左勾右搭,随意拉拢成词,结连成句,在或长或短的排列中纠缠不清,挑逗阅读者。如同没有尽头的时光,它们的组合没有疆域,变幻出奇异的色彩。一个哀怨的闺中少女孑然倚窗。一个沙场老将抚须怅叹。那些勾心斗角的长枪短剑。那些初相聚骤别离的酸甜苦辣……词、句、段、文的层层叠叠,都被文字控制着,它们似乎唱着主角,却永远躲在文章的背后,冷眼偷看或不为所动地旁观。

多变莫如文字,篆、隶、楷、草、行,如同妖娆少女,时而矜持,时而天真,还会端庄或森严。可我们知道,这不断的变身,经过了数千年的修炼和蜕变,在不断的磨砺和抛弃之后,终于长成,仿佛一条小蛇,一次又一次的蜕皮后,得以脱胎换骨。凝视着一些拙朴、古典的文字,我们终于迷糊,那该是多年前的文字,还是多年前的情感。在一个个的汉字被消解成“1”和“0”的组合,它们拥挤上电流的马车,摆脱了笔的羁绊,自由自在游串在线路之中,多年前的文字已悄然隐退。森冷、生硬、呆板,我要用这些流经多年的文字,为它们唱响葬歌。

我不得不想像出文字的可怕,因为我可以用一些文字为另外的文字送行,还可以用文字记录下这场盛宴。我必须抛弃这种可怕的想像,在脑海里勾勒出文字营造的美妙,调集平静的名词,调皮的动词,夸张的形容词,或者无奈的助词,构筑一副宏大的场景,为文字唱起颂歌。但我蓦然记起,我曾无数次做过这样的事,并写下一页页情感泛滥的字句片段,却在一个初冬无人的楼顶,全部被我焚烧了。那些文字随同纸张化成灰烬,在晚风中似地狱中逃离的魔鬼,伸展灰黑的翅膀,挟裹了一些无足轻重的细节,翩然飞舞,有的飞向高空,有的落入流水中。甚至,我看见,这些魔鬼的翅膀,一下一下地拍打着我的心,撕裂般生疼。一些沉重的东西,被轻灵的翅膀所抛弃,坠落在地,狠狠地砸向那以后的岁月。

篇2:多年前的礼物作文

上大学以前, 因为课本枯燥刻板, 历史课是张宏杰深恶痛绝的课程之一。1990年在大学读书时, 他读到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格鲁塞的《草原帝国》和费正清编的《剑桥中国史》, 三本书引发了他对历史的兴趣。“《万历十五年》打通了历史和现实;而人性让我找到了进入历史通道的钥匙。”

2000年1月, 张宏杰的第一本书《千年悖论》出版。2004年, 《另一面:历史人物的另类传记》出版。在海关工作的福建读者石悦, 站在书店里读完这本书, 后来就开始在网络上用“当年明月”这个名字写《明朝的那些事》。

2006年,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出版, 这本书给他带来了众多机会。在一位读者的帮助下, 张宏杰调到一所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工作, 不久又破格进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师从葛剑雄。博士毕业后, 再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后, 还上了《百家讲坛》。

张宏杰已不再写小说:“现在对社会的反思批判功能上, 历史彻底取代了文学的‘启蒙’作用。历史是民族的记忆, 一个不会反思、没有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自尊心巧妙地消失了

问:“国民性”在中国是个有争议的词, 在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林语堂《中国人的气质》、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和龙应台《野火集》之后, 你的《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又想表达什么?

张宏杰:自民国开始, 关于如何提高国民性和民族素质, 一直都有很大的争论。我实际上从国民性这个角度, 观察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变化。这本书也可以叫“中国历代民族精神的演变历程”。

提起中国历史, 我们最爱说“五千年文明史, 泱泱大国, 文化灿烂, 礼仪之邦, 中国人民勤劳勇敢”。但很少有人想到今天中国和过去中国本质上的不同, 两者之间发生了重大的文化断裂。

1921年,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到中国旅行, 他想象中国人应该都像诸葛亮、李白、杜甫、辛弃疾、苏轼、文天祥这样, 光明伟岸、个性分明、讲气节懂礼貌。但到中国后, 芥川龙之介发现, 用他的原话来说“现代的中国并非诗文中的中国, 而是小说中的中国, 猥亵、残酷、贪婪”。写这句话前, 他正看到一个中国男人当众脱下裤子朝美丽的湖水里撒尿。

英国海军上将乔治·安森在乾隆初年, 强行驶入广州湾修理船只和进行补给。那是中国社会鼎盛时期, 可是他们对中国人印象十分不好。他们“花了大价钱买来的鸡鸭除了缺斤短两, 肚内填满沙砾和石块;买到的猪肉也灌满了水以增加斤两”。

1793年来中国造访的英国外交团长马噶尔尼, 彻底打破了歌德、伏尔泰此前对中国的想象。英国人注意到, 中国人撒谎、奸诈, 偷得快, 悔得也快, 而且毫不脸红。船上做饭的厨师试图隐藏鸡腿, 人与人之间漠不关心, 冷酷无情, 他们的船经过运河时, 一伙看热闹的人压翻了小船, 许多人掉进河中, 英国人要停船救人, 中国船员根本不理睬选择继续航行。

而英国人在菲律宾群岛、巴达维亚 (今雅加达) 、槟榔屿等地方看到的中国人, 活泼自然, 聪明有创造力, 他们的记录说:“中国普通老百姓外表非常拘谨, 这是他们长期处在铁的政权统治之下自然产生出来的。在他们私下生活中, 他们也是非常活泼愉快的。但一见了官, 就马上变成另一个人。”

问:他们的结论是什么?

张宏杰:马噶尔尼对中国政权的结论更广为人知:“这个政府正如它目前的存在状况, 严格地说是一小撮鞑靼人对亿万汉人的专制统治。这种专制统治有着灾难性的影响。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 中国至少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没有改善, 没有前进, 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 他们实际上正在成为半野蛮人。”

巴罗认为, 中国人缺乏自尊心, 因为政府从来没有把百姓当成成年人来看待, 而是当成儿童和奴隶。“人人都有可能因官府中最低级官员的一点头而挨板子, 还要被迫亲吻打他的板子、鞭子或类似的玩意, 跪倒在地上, 为麻烦官府来教育自己而谢罪……人的尊严的概念巧妙地消灭于无形。”

明朝万历年间到达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在写给罗马的信中说:“很难把中国的男子看作是可以作战打仗的人。他们彼此争斗时表现出来的, 也只是妇道人家的愠怒, 相互殴斗时揪头发。”

只以成败论英雄

问:这是中国人国民性的由来?

张宏杰:改变要从秦朝开始, 秦孝公变法, 商鞅主政, 开始统一思想, 提出了靠战争立国的发展思路, 穷要打、富要打。本来, 夏商周以后,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进入封建时期, 各诸侯分封天下, 爵位世袭, 形成了一个贵族世代统治的体制, 进入春秋末期, 平民阶层崛起, 一个开放自由的社会已经形成, 但商鞅的变法让秦国崛起, 打破了平衡, 也改变了中国人。

张宏杰, 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1994年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 经济学学士, 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现为清华大学博士后。著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坐天下很累》、《饥饿的盛世》等。

商鞅从军爵制度开始, 取消贵族世袭制度, 收回特权, 只有在战场上立下功劳, 有军功战绩, 才能够重配爵序, 列籍贵族;平民百姓, 不管出身贵贱, 只要有军功战绩, 都可以根据杀敌多少, 获得相称的爵位, 获得功名富贵。有野心的人, 可以通过打仗、杀敌, 血腥的屠杀, 获得人口和土地。

商鞅还企图统一国民思想, 采取“愚民政策”, 把文人、商人、工匠视为“国害”。他在渭河边论法, 一次性就屠杀了七百多反对他执政路线的文人。商鞅不能容忍跟自己想法不同的人, 把他们全部流放到偏僻的边境, 穷山恶水当中去, 从此再也没有人反对他了。

秦朝到汉朝以后, 中国作战方式和战争理念, 都是只求胜利, 只问结果, 不择手段, 往往出现大规模的屠杀, 出现屠城现象, 满城杀光, 一人不留, 胜利者一个比一个残暴。

问:“以成败论英雄”的开始?

张宏杰:成败论英雄, 出自宋代苏轼的《宋襄公论》。毛泽东认为宋襄公打仗的时候不肯半渡而击, 结果打输了, 是一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但很多史书肯定了宋襄公的做法。司马迁在《史记》中说, 宋襄公虽然失败了, 但很多君子认为他值得赞扬, 他们感叹在礼义缺失之时, 宋襄公却依然秉持礼让精神。

中国文明的倒退, 应该说是从元朝开始的, 蒙古人一直比较残暴, 靠暴力统治;明朝朱元璋是农民出身, 则是专制集权到顶峰, 他认为凡是威胁到朱家统治的, 文人、商人阶级, 有目的地进行清除和屠杀, 往往是满门抄斩;到了清朝也是如此, 扬州十日屠城, 杀死80万人;嘉定三屠, 浮尸满河。

清史记载, 清朝入关以前, 经常跑到关内烧杀抢掠, 非常残忍, 从东北跑到山东, 就是为了抢牲口、抢人, 清兵向努尔哈赤汇报时, 是把人、马、牛、驴混到一起的, 因为满族人是从奴隶社会直接发展过来的, 所以满族大臣喜欢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 这样一个落后的社会体系, 靠暴力恐怖统治中国, 杀光了有血性的男儿, 给中国发展造成了大倒退。

问:为什么说明朝对中国影响最大?

张宏杰: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 从社会底层起家, 发明了政治流氓统治术, 核心是十六个字:不讲规则, 没有底线, 欺软怕硬, 不择手段。这一政治统治方式在社会中迅速蔓延, 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朱元璋断绝与外部世界的一切联系, 禁止海上贸易, 闭关锁国, 由官僚包办一切事情;对内控制社会、民间的一切组织力量, 打击商人大户, 避免商人财富增长可能对政权带来的挑战。朱元璋明令取消了全国所有商业经纪人和中间商, 只允许最低限度的商业活动存在。老百姓的一举一动, 严格控制在政府权力之内, 彻底杜绝任何不安定因素。

在他的统治下, 大明社会变成了一个村庄, 无事不相往来。大明成了一个大监狱, 各级官员都是狱卒, 所有百姓都是囚犯。百姓稍有逾越狱规, 则惩罚立刻劈头而来:“充军”、“斩首”、“乱棍打死”……

明朝还发明了廷杖制度, 把大臣当成皇帝的奴仆, 取消了丞相制度, 皇帝控制了所有的政务, 把专制集权制度推向高峰。在明代的专制基础上, 清代皇帝们积三代百余年努力,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缜密、最完善、最牢固的专制统治。

晚明有一句话叫燕巢幕上, 就是燕子在窗帘上做窝, 明知道这个窗帘是靠不住的, 人家一拉这个窝就碎了, 但还是全心全意地把这个窝建得非常好。南明小朝廷的时候, 皇帝一个个都不争气, 大臣们也都知道朝廷肯定是靠不住, 但还是拼命地争。不是说团结起来对付满族人, 或者是镇压农民起义, 就是能捞一天钱, 先捞一天钱。船马上要漏了, 我不说急着去补漏洞, 或者跳到另一只船上, 还在船上抢那么一点粮食。这种心态如果跳出历史, 你会感觉很不可理解, 但是身处那个时代, 你又很能理解:每个人都觉得我对大势是无能为力,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 能享受一点是一点, 能抓到一点是一点。

“以德治国”, 成本最小, 效果也最小

问:梁启超、鲁迅他们一直都在提倡改造“国民性”, 但没有成功。

张宏杰:梁启超说中国人身上有奴性, 甘于帝国的统治, 甘于暴力的统治, 不敢反抗;缺乏公德意识, 只有私德意识;缺乏尚武精神。梁启超认为这是中国人的三大弊病。要改造中国, 关键是改造每个人, 通过写小说、办学校、办报纸的方式, 思想启蒙, 让每个人都意识到身上的缺点, 唤醒老百姓, 变成新民。在这个基础上, 才有可能取得政治改革的成功。

梁启超的思路后来被鲁迅所继承下来。鲁迅对制度变革丧失了信心, 他说如果没有新的国民, 这个国家换什么招牌都是没有用的, 人还是原来的人。所以鲁迅整整20年时间, 不停写作, 攻击中国人的劣根性, 希望唤醒老百姓。

问:你怎么看胡适、孙中山、蒋介石式的国民性改造试验?

张宏杰:蒋介石认为改造中国国民性, 最直接的方法是开展新生活运动, 他制定非常详细的新生活规范:比如吃饭的时候咀嚼时不要发出声音, 鱼骨不要放在桌子上等等, 通过政府力量强制大家执行。各省积极贯彻, 差派政府官员到饭店检查, 强迫老百姓遵守新的行为标准。胡适马上说这种运动产生的影响肯定是负面的, 肯定助长老百姓更虚伪, 大家表面一套, 背后一套, 结果真是如此。

胡适的核心是用制度来训练国民。

孙中山提出, 中国人从臣民到国民, 必须对民众进行政治制度的训练培养, 分阶段完成国民性改造。他在《建国方略》一书中提出了三步走的构想。

国民党基本是按照这条路往前走的。

问:中国人还是喜欢用“以德治国”来改造“国民性”。

张宏杰:黄仁宇对这个问题, 有比较明白的说法。他说中国古代这样去做, 因为这种做法成本最低;中国不是一个建立在数目字上的社会, 你没法用比较复杂、精微的手段去控制和调整, 你只能寄希望通过意识形态的办法, 把人的贪欲约束到最小的程度。

中国国民性改造史也是, 从梁启超到鲁迅到毛泽东, 包括陈独秀、李大钊, 都认为改革国民性就是每个人洗心革面, 从我做起, 纠正自己的行为习惯, 整个中国就会变化。但是他们没有想到, 社会对个人的影响是更决定性的。整个社会环境、社会体系文化惯性在那里, 每个人去改变自己, 整体跟着改变, 这完全是一个神话。能够通过道德去解决的, 只是非常小范围内的问题。

篇3:2200多年前的“潜伏”

战国后期,秦国的强势崛起令东方诸国极为恐慌,首当其冲的韩国更是惶惶不可终日。于是,一项绝密的派遣“间谍”计划在韩国最高层酝酿出笼,从内部削弱秦国实力,从而达到阻其东扩的终极目的。经过严格筛选,这项光荣而神圣的使命落到了郑国肩上。

这时,郑国的公开身份是水利专家,这种身份在国际上凤毛麟角,绝对的紧俏人才。郑“高工”还有一不为人知的非公开身份——韩国“中央情报局首席间谍”。此次韩王给他下达的具体潜伏行动指令是:以建造水利工程为名,尽其所能耗费秦国的人力、财力、物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郑国肩负使命潜入咸阳,伺机面见秦王,历数兴修水利的益处。秦王动了心,于是,一纸命令下达,开工兴建水渠,郑国任“工程办主任兼总工程师”。郑国正式在秦国潜伏下来,按照预定程序实施破坏计划。

一切进展顺利,情况甚至比预想的还要好,这令雄心勃勃的郑国和他的上司们窃喜不已。不料这时意外发生了,韩国的“间谍”计划和郑国的“间谍”身份同时被秦国“安全部门”侦知,秦王恼羞成怒,欲砍郑国以惩其罪。

郑国对自己的“间谍行为”供认不讳:“大王,我建议修渠虽有其他目的,但这条渠对秦国确实大有益处啊!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秦王一想,这话倒是有理。也就在这时,李斯给秦王上了那道著名的《谏逐客书》,说服秦王收回“逐客令”,客观上帮了郑国一把,于是,秦王决定刀下留人,但交换条件是郑国必须按时完成水渠的修建。

郑国留下了,继续从事他未完成的事业,这时的他,似乎已经忘掉了“间谍”的身份和使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钟爱的水利事业中。终于,历经10年,一个“超级间谍”创造了人间奇迹,一项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在他手上诞生。为纪念郑国的这一历史性贡献,秦国人将这条水渠命名为郑国渠。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多年前的礼物作文】相关文章:

礼物的作文05-23

初中礼物作文04-15

的礼物作文04-22

挣礼物作文05-02

初一作文礼物05-17

作文礼物初中作文05-23

礼物作文500字06-21

礼物500字作文06-21

礼物600字作文06-21

礼物作文800字06-21

上一篇:本兮的奇妙屋下一篇:浙大东方论坛学术会议之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