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字真正含义

2024-04-13

孝字真正含义(精选4篇)

篇1:孝字真正含义

孝字是一个会意字,上部是一个不全的“老”字,下部是一个“子”字。老字不全说明老人体衰,需要子女撑持,没有子女撑持,老人就要跌倒。

另一说法是,孝字头上是一个土字加上人字,左边一撇意味着一个身体已有一般入土的老人,极度衰弱,急需子女扶持和照顾。因此,孝道实际上讲的是父母与子女、长辈与晚辈、老年人与年轻人的依存关系,以及这种依存关系所形成的社会行为准则。孝道也强调了老年人的未尽事业需要年轻人去继承和发扬。

《说文解字》对孝字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因此,尊老,敬老,养老,传承子嗣,养育儿女,光大先业,是孝字的基本含义,也是孝道的基本精神。

另外,孝字的小篆体很像一个躬身驼背的老人用手抚摸着他腰下的一个小孩,而小孩很温顺的接受老人的爱抚。因此,孝道的另一层含义是上辈人要对下辈人关爱,特别是当下辈人未成年的时候要爱护,哺养他们。而下辈人对上辈人要尊重顺从,接受上辈人的哺养,教育和传承。“父慈子孝”、“尊老爱老”是对孝道精神的经典总结。

篇2:孝字真正含义

智力资本 (IC) 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驱动力和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已被普遍接受, 并广泛采用实证研究来验证和剖析其作用机理, 数据来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来源于问卷调查;二是来源于财务数据。

如果采用财务数据, 主要使用Pulic教授提出的智力增值系数 (VAIC) , 利用财务指标来计算智力资本效率系数, 从而研究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

可见VAIC作为智力资本评价方法已达成了共识。但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 而Iazzolino和Laise (2013) 认为学者的批评主要是误解了VAIC中的人力资本 (HC) 和结构资本 (SC) 的含义, Pulic给的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术语与Skandia导航仪和智力资本研究界一般所定义的含义完全不同。那么VAIC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

1 VAIC的由来

1.1 Pulic模型

在现代经济中, 创造价值的知识投资已成为主要的竞争策略。知识是使真正的信念合理, 提高个人采取有效行动的能力。因此, 有效的行为, 即实现目标的行为, 是Pulic的知识概念的根本特征。

而企业通过行动获得的目标是实现价值创造, 企业只有实现了价值创造才能生存和发展。那么如何衡量知识投资相关的价值创造呢。

由于工业经济的基本指标没有真正表明是否创造价值和创造多少, 传统的业绩测量方法不适合衡量知识型企业的业绩。故Pulic使用增值 (VA) 作为测量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业绩指标。他认为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类似泰勒处理体力工作一样的方法来衡量。并且认为VA是衡量知识型员工的价值创造的最合适的指标, 正如企业衡量每种工作类型的生产率的经典指标是劳动成本的增值一样。

Pulic遵循Skandia导航仪的分类模式对智力资本 (IC) 进行了分类, 即将智力资本分为人力资本 (HC) 和结构资本 (SC) 。但他做了一个语义转移, 从根本上修改了Skandia导航仪中使用的这些术语的意思 (Iazzolino和Laise, 2013) 。

首先, IC不是不同资产的集合, 而是一组知识工作者。他指出:智力资本是作为有能力将知识转化并纳入到创造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中的员工的代名词。因此, 知识工人的成本是对HC的投资:投资当代经济的主要价值创造者。有投资就要有回报, 就知识工作者而言就是衡量他们的生产率, 即测量“智力工作效率”。

Pulic使用VA作为知识工作者所创造的价值的指标。衡量价值创造的操作工具是增值收益表。增值收益表用来衡量知识投资的价值创造。具体分析的逻辑方案如图1所示。

注:来源于Public (2000) .

其中VA是智力劳动力每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 是流量单位, 与出现在Skandia导航仪中的IC (存量) 不一样。HC不是Skandia导航仪描述的由员工拥有的特征, 而是对知识型员工投入的资本数 (工资、薪金、培训等) 。

因此, SC不是Skandia导航仪中的无形资产的特征集, 而是SC持有人得到的VA剩余, 被作为使人力资源产生VA的条件。SC是VA扣除HC上的投资的份额。不同于Skandia导航仪中SC的意思。

1.2 VAIC的计算

由Pulic模型可知其主要思想是维持增值收益表, 其重点不是与Skandia导航仪一样量度IC的价值, 而是量度由IC或人力资源所创造的价值。

构建测量知识型组织的业绩指标 (工作效率和价值创造) 。基本方程如下:

定义HCE=VA/HC, SCE=SC/VA (结构资本效率) 。式 (1) 变为:

式 (2) 中HCE表示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由每个员工创造的价值 (HCE) 越高, 结构资本持有者得到的VA部分 (SCE) 就越高。

可见, HCE=1是盈亏平衡点, 标志着从价值破坏区 (SCE<0) 转为价值创造区 (SCE>0) 。具体有三种情况:①如果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1, VA不能覆盖工资和薪金 (VA<HC) , SCE<0, 就是价值破坏。②如果HCE=1, 即SCE=0, 则VA只是覆盖员工成本, 但没有创造价值。③如果HCE>1, 即SCE>0, 就有价值创造, VA大于员工成本。

可见, HCE>1是企业生存所必要的。如果0<HCE≤1, 企业就没有产生营业利润。

定义智力资本效率ICE为:

将物质资本考虑进来, Pulic进一步构建了整体效率指标VAIC为:

其中:CEE=VA/CE是物质资本效率;CE是物质资本的账面价值。

可见, 以增值收益表为中心的传统会计工具可用来测量知识工人的生产率和智力资本的效率。Pulic指出:类似于泰勒的体力劳动系统, 引入的智力资本效率提供了知识员工生产率增长的基础。

2 VAIC与业绩衡量

2.1 HCE与传统的效率量度方法

Pulic认为基于EBIT (ROI、EVA等) 传统指标无法突出HC对价值创造的实际贡献。这些传统指标会产生会计上的幻觉, 因为较高的总资产收益率, 并不意味着较高的价值创造。假设企业A和B, 就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ROA (A) >ROA (B) 和HCE (A) <HCE (B) 。

即, 业绩测量的两个标准可以给出两个完全不同的排名, 即来自两种量度方法的信息是不同的。

因此, 不可能从价值创造 (HCE) 推出ROA, 换句话说高HCE不能保证高ROA。基于VA的指标和那些传统的基于EBIT指标之间没有任何理论关系, EBIT与VA没有相关性, 它并不表示价值创造的能力。仅依靠该指标, 管理者无法做出最优决定。

但是, 目前运用Pulic模型进行了许多计量经济分析, 目的是检验传统业绩指标能被VAIC或其组件解释。但是, 这些分析无法在VAIC和传统业绩量度指标之间的关系得出一致的结论。因为Pulic从来没有认为VAIC是企业业绩的原因, 没有建立HCE和ROA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际上HCE和ROA一样都是企业业绩的衡量标准。

2.2 VAIC和业绩衡量方法之间的关系

Pulic模型创建了IC研究和企业业绩测量研究之间的桥梁。从而丰富了有关价值创造的方面的文献。他认为, 增值收益表能有效地用来测量知识组织的价值创造。

但是ROA和HCE不是量度相同的业绩维度。如果对企业业绩采用多标准的量度方法, 这两种方法可以互相补充。将VAIC加入到其他传统量度方法, 类似BSC或Skandia导航仪, 每个标准捕获多维现实的一个方面。

下面具体分析两种不同角度的企业业绩量度指标:EVA和VAIC。这两个指标都是衡量价值创造的。但是衡量企业业绩的两个不同方面。其定义的公式为:。从公式看出, EVA和VAIC不是相互排斥的量度方法。EVA从股东的角度衡量价值创造, 并且没有明确提及IC。而VAIC是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衡量价值创造, 并明确地考虑IC, 将IC分成HC和SC。

这样, VAIC可放在BSC中财务角度或者学习和成长角度的指标集中。将VAIC纳入此角度可以丰富BSC的分析能力。

3 结论

本文探究了VAIC的含义, 对Pulic模型和VAIC进行了详细分析, 得出了如下结论:

①VAIC中的IC不是无形资产集, 而是一组知识工作者。其中HC和SC也不同于IC研究界所给出的含义, HC是企业对知识员工的投资成本, SC是VA减去HC的剩余, 是一个流量概念。

②VAIC通过以增值收益表为中心的传统会计工具来测量知识工人的生产率和智力资本效率。其重点不是衡量IC的价值, 而是衡量由IC或人力资源创造的价值。

③VAIC是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衡量企业业绩的指标, 有效地补充了传统的业绩指标 (例如EVA) 。因此可以将VAIC纳入BSC、导航仪和无形资产监视器中来丰富他们的分析能力。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Pulic模型、智力增值系数 (VAIC) 和其与其他业绩衡量指标之间的关系深入剖析了智力增值系数的真正含义。结果表明智力增值系数中的智力资本、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与Skandia导航仪和智力资本研究界一般所定义的含义不同, 并且VAIC不是用来量度智力资本的价值, 而是量度智力资本所创造的价值, 是一种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衡量价值创造的业绩衡量指标, 是对现有的业绩衡量方法的补充。

关键词:智力增值系数,智力资本,价值增值

参考文献

[1]Iazzolino, G.and Laise, D.Value added intellectual coefficient (VAIC) A methodological and critical review[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2013, 14 (4) :547-563.

[2]Pulic, A.The Principles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Efficiency.A Brief Description, Croatian Intellectual Capital Center[J].Zagreb, 2008.

[3]朱永华, 王健姝.智力资本——现代企业发展新的驱动力[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02) .

篇3:“临床”的真正含义

第二天上班,护士把我推到胃镜室,许主任第一个给我做胃镜,他说你不要紧张,我看看。我说希望做套扎,他说可以。这时我对许主任充满了信任,彻底放松心态,闭上眼睛,配合治疗。

只十几分钟时间,胃镜就做完了,我睁开眼睛,许主任对我说,不仅中段有静脉曲张,上下段都有,从上到下做了六连发静脉套扎,没有什么大问题了。

手术后,我听主治医生刚锐说,许主任在外出诊还打电话问我术后治疗情况,并嘱咐护理站用微量泵给我输上生长拟素,防止出血。在外地治病,能遇到这样“安慰医人心,手术治人病”的专家,是我人生中的大幸。

北京医院消化内科的医护人员,规范治疗,服务到位。刚锐医生一天几次到病房,上班先到病房看一遍,下班前再到病房转一圈,询问患者病情,倾听患者诉求,根据病情变化,不断完善医嘱。做了套扎为了止血,我需要注射奥美拉唑钠,口服硫糖铝混悬液,这些药的不良反应有便秘。记得有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我有点便意,可排不出来,我想坏了,周日医生不上班,就得憋一天了。没想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星期日刚锐医生来了,让我服了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两三个小时就通便了。

篇4:孝字真正含义

萧乾 (1910-1999) , 原名萧秉乾, 世界闻名的记者, 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 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也许天生就注定了要吃新闻饭的, 所以初出茅庐的萧乾在求学期间就多次担任编辑一职, 1926年在北京崇德中学学习时, 就做校刊编辑。后考入辅仁大学英文系学习, 1931年任英文周刊《中国简报》 (China in Brief) 文艺版主编, 翻译和介绍中国文学作品。后来又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进一步深造。

这在求学期间的牛刀小试, 便使萧乾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毕业后, 任《大公报·文艺》主编, 并兼旅行记者。1939年受邀赴伦敦任教, 同时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 1942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继续研究学习。然而, 这一条带着光环的求学路并没有顺利地进行下去, 因为没多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便燃遍英伦。萧乾讨厌战争, 也很想舒舒服服地呆在剑桥, 每晚可以踏踏实实地睡觉, 但是新闻工作者的天性、使命感还是让他毅然放弃剑桥学位, 担任起《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随军记者, 成为当时西欧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战场采写了《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曲》等描写欧洲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大量通讯和特写。

战争结束后萧乾回到祖国, 继续在《大公报》工作, 并兼任复旦大学英文系和新闻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 历任《人民中国》英文版副主编, 《译文》杂志编辑部副主任, 《人民日报》文艺版顾问, 《文艺报》副总编等职, 1961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1979年起, 历任中国作协理事, 中央文史馆馆长, 全国政协委员、常委, 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可谓一生都从事着编辑的工作。

然而, 最值得一提的是《大公报》。《大公报》是萧乾走出校门后的第一个岗位, 也是萧乾一生工作最久的地方。它为萧乾提供了实现种种生活理想的机会, 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记者这一行当, 广泛接触生活, 以从事创作。广泛的人生经历从这里开始, 《大公报》确实给萧乾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人生魅力的舞台, 但这种作用是相互的。

《大公报》真正的兴盛时期是1933年到1937年这段时间。文学史上著名的《大公报·文艺》副刊通常是指这个时期而言。而萧乾就是在这个事前加入《大公报》并任主编一职。萧乾主编的《文艺副刊》和《文艺》, 成为当时不满于国民党反动统治、又未能投身于革命政治运动的北方作家 (以京、津为中心) 主要文学阵地之一。副刊强调文学自身的发展, 带有艺术独立于政治斗争的倾向。

《大公报》之所以盛极一时, 收到读者的追捧, 因为它做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 它拥有“五四”时期和30年代初即已蜚声文坛的较强作家阵容。朱自清、周作人、冰心、老舍、沈从文都不断有作品发表, 鲁迅也发表了他的《奇闻八则·前记》和一些译作, 这些都增强了副刊的进步色彩。第二, 注重文学新人的培养, 是副刊的一个显著特点。何其芳、李广田、孙毓棠、刘白羽等人的小说、散文、诗歌都有发表, 这些人后来都有更大的发展。第三, 副刊十分重视文学批评, 副刊还致力于发展书评, 向读者介绍新文学创作的最新收获。第四, 副刊以较多篇幅翻译、介绍外国作家和作品, 还介绍国外文艺新闻外国文坛情形。第五, 抗战期间, 《文艺》主张文艺为抗战服务, 以发表战斗性的报告文学、诗歌、速写、杂文、戏剧、木刻为主, 成为抗战初期进步副刊之一。

二、萧乾的“为读者服务”

萧乾的编辑思想指导着他的编辑实践, 在主编《文艺》的那个年代, 有很多小报都乐于编发文坛内幕、名人逸闻趣事, 以迎合读者猎奇心理。而萧乾在《文艺》上辟专栏“文艺新闻”, 重点介绍新人、新作、新问题、新论争, 报道国内外的文学活动, 同时规定不搞以私人琐事为内容的“文坛消息”, 让读者了解整个文学界的现实, 开阔眼界。在抗战时期, 更将新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感发挥到极致, 真正做到了为读者服务。因此, 编辑萧乾赢得了读者的尊敬, 成为载入中国新闻史的一位“大家”。

我们可以从这样一位“大家”身上, 看到一位真正的编辑家对“为读者服务”的阐释。

首先, 编辑是出版物的首要责任人, 其编辑品味、编辑情操和编辑精神都重要特质都可体现其责任。“编辑人的许多特质我无法被取代的, 例如个人的品味、辨别能力、情绪反应、做事的调理、决断力、投入的热情以及温柔的关爱。” (1) 萧乾对新闻事业的品味、决断力, 决定着《大公报·文艺》有较强的作家阵容, 增加了副刊的进步色彩。

其次, 质量第一原则, 为读者提供一流作品。萧乾更多地把《大公报·文艺》向“非个人”的方向引导, 不论小说、诗歌、散文等普通文学作品, 还是书评、作品评论、文艺新闻, 他都特别要求内容本身的客观、理性, 不趋炎附势, 不逐潮赶浪, 一切以作品质量为评判标准。自《文艺》创刊以来, 社长胡政之多次嘱咐过萧乾, “我们并不靠这副刊卖报, 你也不必学许多势利编辑, 专在名流上着眼, 你多留意新的没人理睬的。只要从长远上, 我们能对中国文化有一点点推进力, 那就够了。” (2) 此举更坚定了萧乾的信念, 在社长的支持鼓励下, 刊物不求有什么“雄图”, 而是“很安分拱成一座作品的桥梁。时常遇到时髦东西它反躲闪开。它不势利, 然而也从不存在提拔人的感觉。它尽力与作者读者保持密切联络, 但教训式的启蒙的文章却不大登。” (3) 最终, 萧乾为《文艺》确定了“高质量、多品种、重新人、通信息” (4) 的编辑理念。

第三, 强调作者的多元性, 为读者呈现时代风貌。报刊鲜活的生命力来自于风格迥异的各类作者的共同参与, 视角不同, 观点杂陈, 从社会的各个层面发出自己的声音, 共同呈现时代风貌。萧乾曾明确提出, 作为编辑必须“广泛联系各方面的作者” (5) 。他不拘泥于作者的政治倾向与派别、年龄长幼、成名与否, 关键是看其作品怎样, 只认作品不认人。这样打破既有框架和门户之见, 给不同类型的作者提供了一块自由试笔的园地, 从而使手中所办的《文艺副刊》拥有了实力雄厚的作家阵容。他关注的视野, 已不仅仅限于投稿者本身, 还将目光投向了同行编者。当时萧乾周围有不少编刊物的朋友, 如《文季月刊》和《文丛》的靳以, 《作家》的孟十还, 《中流》的黎烈文, 《译文》的黄源。萧乾常和他们聚会, 交流各自办刊的经验和问题, 也交换看稿件。有些优秀稿件因篇幅太长不能用于《文艺》, 他就转给这些编刊好友;同时, 孟十还、靳以等人也将优秀的短稿推荐给萧乾在《文艺》上发表。编者同行间采取开放的态度进行对话和交流, 促使《文艺》敞开大门, 广纳一切真正有价值的文艺作品。 (6)

第四, 重视培养青年作者, 为读者提供新鲜思想。有“文学保姆”之称的萧乾始终把鼓励新人创作、培养文艺青年作为副刊编辑的核心工作。他从编者的角度分析到, 刊物编者应该“像寻宝者那样以发现新人为乐” (7) , 应该能够感觉作者个性, 帮助刚起步的作者展示个性。萧乾一接手副刊, 思想就很明确:“自己的主要职责是为新人新作提供园地” (8) , “副刊是文艺青年的摇篮” (9) 。对于新人的作品, 萧乾采取积极扶持的态度, 如为文学新人设置专版、固定版面等, 对特别优秀的作品不惜篇幅多发, 甚至刊发在显著位置, 同时还坚持新老作家同酬的原则。注意刊发青年优秀作品的同时, 萧乾还及时登载名家的创作经验和体会, 有助于文学青年提高创作水平, 拓宽创作视野。

三、萧乾的编辑实践对新媒体时代编辑工作的启示

现在的媒体发展迅速, 不同媒体之间的扩张与竞争以及同媒体之间的竞争已日趋激烈。而随着“黄金4小时媒体”的诞生、发展、壮大, 我们的媒体用“多”来形容似乎已略显不足。任何一家传播媒体想要在这样的新媒体时代立足发展, 必须依赖读者的“后方”支持。而要得到读者的支持就必须做到萧乾一以贯之的“为读者服务”。

虽说满足读者需要是编辑的根本任务, 但编辑满足读者需要并不是简单地迎合市场、迎合读者, 不是单单去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优秀的新闻编辑造就优秀的新闻媒体, 这份优秀绝不是用新、奇、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报道得来的, 是编辑作为文化的传播者、信息的把关人, 认真严肃的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即对社会文化的生产、积累和传播, 而赢得读者的认可, 赢得媒体的发展。

当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读者是复杂的, 这就需要编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把工作做细, 给自己定位, 细分读者, 发掘资源, 把关信息, 传播文化, 做一个有鲜明编辑思想的出版人。让读者从偶然接触而产生兴趣, 到日复一日地每天用相对固定时间等着送上门的报纸, 或守在电视机前等待节目播出, 或浏览网页。具体做到:

1. 提升文化修养, 提升编辑品味。

21世纪的编辑除了传统文化是必修课之外, 有许多的新知识要学习, 如IT技术、网络经济、电子商务、公共关系、知识经济等, 学习这些都可以为提高编辑文化修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2. 提高责任意识, 严格把关质量。

编辑的责任意识是指编辑在出版传播过程中所具有的对国家和读者的责任感。“在当代社会, 责任意识成为一种控制编辑行为和指导编辑工作的伦理力量。” (10) 编辑要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事创造价值利润, 从而为社会文化建设、抵制不良行为、维护社会公德、净化社会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

3. 建设作者队伍, 保证旺盛活力。

任何一个优秀的媒体都拥有一支高水平、稳定的作者队伍, 以保证媒体的高质量;任何一名优秀的编辑都不会忽视作者队伍, 以保证出众、卓越的出版风格。所以, 编辑必须广泛地联系各方面的作者, 既要注重重要作家, 也要扶持新人。

4. 培育新生力量, 带来新鲜空气。

随着科技的发展, 老作者、资深记者可能会出现创造力减弱的状况, 所以不得不让位给年轻的作者, 后来居上的新生力量不断涌现才能永远保持朝气蓬勃的创造活力, 才能不断为读者送上符合时代发展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格罗斯著, 齐若兰译.编辑人的世界.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0

[2][3]萧乾.一个副刊编者的自白——谨向本刊作者读者辞行[N] (.香港) 大公报·文艺, 1939-09-01.

[4][5]傅光明, 孙伟华.萧乾研究专集[C].北京:华艺出版社, 1992.5.

[6]丁丁.萧乾副刊编辑思想初探[J].编辑学刊, 1998.4.

[7]萧乾.鱼饵·论坛·阵地——记《大公报·文艺》1935—1939[J].新文学史料 (第2辑) , 1979.2.

[8]萧乾.萧乾文学回忆录[M].北京:华艺出版社, 1992.

[9]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研究资料 (总第四十四辑) [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1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孝字真正含义】相关文章:

真正赏识孩子05-14

真正的高潮05-06

真正的差距05-10

真正的智者05-18

真正的友谊作文04-07

真正女人香范文05-22

真正的友谊范文05-22

真正的友情范文05-22

真正的爱情范文05-23

如何真正关爱孩子07-13

上一篇:区社科联工作年终总结下一篇:三把尺子检验领导干部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