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地黄的自救励志故事

2024-04-21

沙漠地黄的自救励志故事(精选4篇)

篇1:沙漠地黄的自救励志故事

沙漠的励志故事:撒哈拉沙漠吻

一支由10名美国人组成的探险队进入撒哈拉沙漠腹地,然而不久,他们就在流沙和风暴中遇险。当救援队赶到时,8名探险者已丧身沙海,只有一对恋人一息尚存。乔伊斯·怀特是团队中惟一的女性,而她的恋人马汀·哈里斯也不是身体最强壮的队员,为什么他们能侥幸逃过死神的魔爪呢?其原因竟然是——濒危时极尽缠绵的长长一吻。

勇者之旅

32岁的马汀·哈里斯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他一直对位于撒哈拉沙漠腹地的塔西利台高原怀有强烈的向往,他和8名探险爱好者组成了一个探险队,决定进入撒哈拉沙漠旅游。

乔伊斯是密歇根大学文学系的硕士研究生,是一个有着灿烂金发的女孩。两年前,她和马汀在去埃及旅游的途中相识相恋,她也喜欢探索非洲原始神秘的文明。但是,听完马汀的冒险计划,乔伊斯极力阻止,马汀紧紧拥住她:“亲爱的,等我从沙漠回来我们就结婚,我每天守着你哪里都不去了。”乔伊斯说:“如果你一定要去,我要和你一同去。”“这可不行,参加沙漠探险的所有团员都是年轻强壮的男性。”“每天跟在你的身边,总比在家里担心得发疯要好。”在乔伊斯的一再恳求下,马汀终于答应带她同行。

经过一个月的准备,10名探险队员在位于尼日尔边境的比尔马小镇集合。比尔马是古老的图阿雷骆驼商路的出发点。探险队将由此穿越撒哈拉沙漠中最为凶险的泰内雷沙漠,最后到达阿加德兹镇的市集。这条凶险的560公里沙漠之路,拥有无数奇妙的景观,也有这个沙漠中惟一的树木——爱情树。

为了这次旅行,马汀一行购买了全套旅行装备和食物,租了两辆越野汽车。“这条路曾经被骆驼队征服,我们的车装有GPS定位系统,一定可以顺利到达目的地!”

离开比尔马后,越野车很快驶入了一望无际的金色世界。撒哈拉沙漠是如此的安宁静谧。3天后,一株桔萎的树木笔直地挺立在他们的面前。“看啊,爱情树。这说明我们已经进入了泰内雷,走完了骆驼队7天的行程。”队友们兴奋地跳着笑着。

马汀拉着乔伊斯来到树下:“亲爱的,让这棵树见证我们的爱情。”他们虔诚地祈祷着。

灾难突降

撒哈拉并非只有美丽和浪漫,它以灼热的骄阳、高达53℃的气温和随时可能出现的风暴,守护着自己的领地,考验着每一个敢于来犯的生灵。

最初的几天,两辆越野车一直开放着冷气。来自纽约的机械工程师约翰逊说:“我们的旅行至少还要持续一周,如果继续开放冷气,汽油的消耗速度太快,很难保证能够坚持到最后。”马汀听从了约翰逊的建议,要求队员们只在最热的正午开冷气。

愈靠近沙漠腹地,旅行变得愈发艰难,车辆经常被陷住,大家一次次冒着酷暑将车从绵软的沙坑中推出来。短短6天,饮用水已经消耗大半。与其他队友相比,娇小的乔伊斯身体缺水情况更加严重。数天的长途跋涉,大家都很疲惫。为躲避酷暑,马汀建议从第九天开始改为昼伏夜出。当天,大家早早在沙丘背阴的地方挖好沙坑,并用帆布搭起小帐篷。乔伊斯和马汀相拥着躺在一个小帐篷里,静谧的沙漠能让他们清晰地听到彼此的心跳和呼吸声。

经过一天的休息,队员们的身体恢复了很多。当夜幕在撒哈拉沙漠缓缓拉开的时候,他们又踏上了行程。夜晚的气温降到了4℃,虽然没有白天的灼热,但夜色笼罩的沙海更加凶险难测。次日凌晨两点左右,越野车刚驶入一片沙丘地带,突然车轮打滑无法前行。

马汀和队友们下车查看。他们脚下的沙粒一点点滑落,马汀大喊一声:“不好,是流沙。”然而,更大的灾难接踵而来。转瞬之间,撒哈拉由一个温情的女子变成了一个狂暴的悍妇。狂风吹过,巨大的风暴卷着漫天狂沙奔袭而来,大家挣扎着站不稳脚。在风暴和流沙的双重袭击下,越野车越陷越深。慌乱中,马汀拉着乔伊斯跌跌绊绊地滚下沙丘。他们死死抓住对方,紧紧地抱在一起。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风暴渐渐平息了。马汀和乔伊斯抖落身上的黄沙站起身,高声呼唤每一个队友的名字。十几分钟后,一个小沙包开始蠕动,身材高大的亚瑟吐着嘴里的沙站了起来,随后又有6名队友现身,但博学的机械师约翰逊始终没有出现。大家一直呼喊着,回应他们的只有沙漠死一样的静谧。

大家都明白,约翰逊再也不可能离开这片美丽和暴戾的土地了,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沉甸甸的。太阳从地平线缓缓升起,当大家看清处境时,恐惧代替了死里逃生的庆幸——越野车已不见踪影,每个人手里只有一两瓶饮用水和少量食物。亚瑟哭了起来,他的紧张和绝望影响了大家的情绪,所有的人都变得狂躁而悲伤。

这样的局面马汀也完全没有料到,几分钟后,他站起身:“我们必须找一个阴凉的地方原地等待,离旅程结束的时间还有3天,那时负责迎接我们的朋友会知道我们失踪了,并通知搜救部门来寻找我们。”“马汀,你的决定太荒谬了。我们只有这么点水和食物,就算3天后他们找到我们,我们也已经渴死、饿死了。”马汀和亚瑟各执己见,最后亚瑟决定趁气温还不算太高继续前进。另外4名队员犹豫再三,还是认为主动自救比较合理,他们跟着亚瑟离开了栖息地。

马汀的身边,只剩下了乔伊斯和另外两名极度疲惫的队友艾伦和亚力克谢。望着蹒跚远去的队友们,马汀非常伤感。“乔伊斯,你认为我的决定是正确的吗?你相信我吗?”乔伊斯将脸埋在马汀胸前:“我相信,你学习过很多沙漠自救的知识,我愿意陪伴你。”

吻回生命

除了少量的水和食物,马汀等人只有身上的衣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在沙海上摆出醒目的求救标志。乔伊斯缓缓脱下红色长袖衬衣递给马汀,她的举动把3个男人惊呆了。在炙热的沙漠,脱掉上衣不仅使她难堪,而且会导致皮肤水分蒸发得更快。“乔伊斯,你这样做很危险。”“不,如果这件颜色醒目的衣服有用,我们4个人都可以获救,这很值得。”乔伊斯非常坚决。

马汀撕掉了自己的衣袖,用布条将两块布连接起来,遮盖在乔伊斯身上。“亲爱的,让我们一起来分享阳光吧。”3个男人捧着那件红色外衣攀上沙丘,将衣服撕开,尽可能展开,又找了几块石头将衣服压住。

躺在阴影下的沙坑里,他们每天只能喝几小口水,吃一小包食物,在煎熬中等待救援。4天过去了,水和食物都没了,沙漠依旧一片死寂。两名队员再也受不了了,他们爬到马汀和乔伊斯的身边抽泣:“我们是不是要死了,我们还要等多久,我们还能不能活着离开……”

“会好起来的,相信我,你们必须安静地躺着,要知道伤感和哭泣会让自己更加疲惫。”马汀竭尽全力安慰队友,但死神步步逼近的恐怖和绝望让他们变得狂躁,他们大声地咒骂着、哭泣着。

6天过去了,艾伦和亚力克谢起初还会偶尔咒骂,后来再也没有了声息。马汀和乔伊斯也极度虚弱,他们一直脸贴脸靠在一起。“睁开眼就能吻到你,多幸福啊。”乔伊斯说。

第七天下午,马汀突然大喊起来:“乔伊斯,看,是绿洲,是大海。”乔伊斯的意识很清楚,她知道这是灼热和干渴让马汀出现了幻觉,她一遍遍亲吻和安慰马汀。等马汀平静下来,她用尽力气爬起来,在四周努力地挖掘,寻找和收集沙漠植物延伸到深层的毛根,用力揉烂它们,然后把它们小心地喂进马汀的嘴里。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爱情故事 >经典爱情 >撒哈拉沙漠吻(2)

小故事网 时间:——05——18 佚名 尽管这些毛根里只有一点点水分和营养,但还是让马汀的体力有所恢复。次日清晨,他逐渐清醒过来。乔伊斯精疲力竭,无力地倚在马汀怀中。随着太阳越升越高,他们似乎感觉到生命正在缓缓地离开躯体。马汀捧起乔伊斯的脸颊:“亲爱的,也许我们真的等不到救援队到来了,你怕吗?”“不怕。如果一定要面对死亡,这也许就是我最喜欢的方式,躺在你的怀里死去。”乔伊斯缓缓地说着,声音越来越小,目光渐渐变得暗淡……

“乔伊斯!”马汀不停地轻声呼唤着,但乔伊斯没有任何回应。马汀拥着瘫软的恋人,深情地吻住她的嘴唇,轻轻吸吮着。他要用充满爱意的吻拉住乔伊斯正在飘散的生命,唤醒她,哪怕那一天是岁月的尽头、是地老天荒。这个缠绵的亲吻,长久地维持着……黄昏即将到来,太阳也在深情地亲吻着地平线。马汀似乎看到,在这片炫目的橘红中,身着洁白婚纱的乔伊斯轻盈地踮起脚尖,甜蜜地拥吻他,他幸福地缓缓闭上了眼睛。

一个多小时后,由美国和尼日尔组成的联合搜救队赶来,一名搜救人员在望远镜中看到一个小小的红点。原来,马汀的探险队未能在约定的时间到达,负责接待的当地旅游机构意识到可能发生了危险,及时向警方报了案,并与美方取得了联系。搜救队沿着图阿雷格骆驼商路搜索了5天,在那件红色衣服的指引下,他们找到了马汀等人栖身的地点。

当人们看到马汀和乔伊斯时,都忍不住潸然泪下,他们无声无息,但依旧保持着拥吻的姿势。“抬走吧,这对恋人能够这样死去,也是一种安慰。”但是,当他们抱起马汀和乔伊斯时,奇迹发生了:两个人依旧保持着体温和微弱的心跳,口鼻间还保留着一丝呼吸。“上帝啊,他们还活着!”

马汀和乔伊斯被抬上了越野车,随队的医生立即对他们进行抢救。就在这时,另一支搜救车队打来电话,他们在3公里外发现了5具尸体,正是亚瑟和另外4名探险队员。经过检查,他们的死亡时间大约在5天前。

当天晚上,马汀和乔伊斯开始出现轻声呻吟。第二天清晨,马汀先睁开了眼睛:“乔伊斯……”他虚弱地呼唤着。躺在旁边床上的乔伊斯依旧没有苏醒,但恋人的呼唤让她出现了情绪变化,她皱着眉似乎在努力地睁开眼睛。终于,一缕光线透过微微睁开的缝隙透进她的眼帘:“马汀,我在这里……”

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这对恋人的身体一点点康复。两个多月后,他们回到美国,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尽管化妆师竭尽全力,但乔伊斯脸上的晒伤依旧清晰可见。马汀亲吻着那些褐色的伤疤:“亲爱的,无论今后还会遇到什么灾难,我们都不会分开,我想吻着你直到老去……”

负责参与救治的坎拜伦医生,一直对这对年轻人死里逃生的原因感到无法理解:一般在极度缺水的情况下,人在炙热的沙漠中最多只能生存3天,况且与他们同行的8名年轻强壮的男子都已丧身沙海,这对恋人是靠什么保全了性命?坎拜伦医生邀请多位医学和心理学专家,对这对幸存的恋人进行会诊。

数月后,一份令人震惊的研究报告出现在大家面前:正是这对恋人濒危时缠绵悱恻的亲吻,给两人赢得了宝贵的生存机会。

在人体水分消耗的各种方式中,“呼吸丧失”占有很大的比重。乔伊斯和马汀在等待救援的几天,一直面对面贴在一起甚至长久亲吻,双方呼出的大部分湿润空气在他们的口鼻周围形成一个湿润的小环境,又被对方吸入。因此,两人因呼吸造成的身体水分损失比其他队员大大减少,从而争取到获救的时间。另外,充满爱意的亲吻会使人的大脑中产生一种可以引起快感的激素,使人产生幸福、愉悦、镇定、放松的感觉。正是这种激素,使得乔伊斯和马汀在可怕的灾难面前一直保持着平和的心境,减少了不必要的躁动和绝望,也将能量和水分的消耗降到了最低。是深情的亲吻拯救了这对恋人,让他们掌握了“救命奇招”,逃脱了死神的魔爪。真正创造这一奇迹的,是沸腾的爱情。

沙漠的励志故事:西奈沙漠奇遇记

19,第一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凯撒大尉率领的一支英军先遣队被德军包围在非洲西奈沙漠的战场上有段时间了,已处于无粮无水,弹尽粮绝的境地。与其坐以待毙,何如拼死一搏?凯撒大尉决定深夜突围,大不了以死殉国,也比困在这里渴死、饿死强。

傍晚时分,一位130岁的老人怀揣一封用蜂蜡密封的信来求见,声称带来一封拿破仑皇帝写给凯撒大尉的重要信件需要面呈。凯撒觉得甚是荒.唐,但还是让哨兵把老人带进来见他。听了老人的复述,他耸耸肩凄然一笑,对老人说:“真是滑稽?拿破仑远征埃及已经是1前的事了,他怎么会写信给我?”但老人却非常认真地肯定:“没有错,这封信的确是写给凯撒大尉的,我听说你就是凯撒大尉,才找来的。”说完,便拿出那封写有“凯撒大尉亲拆”的信递了过去。

凯撒大尉将信将疑地拆开了信,信上说:“亲爱的凯撒,当你收到命令后,立即掘出埋在碉堡下的粮食弹药,并向埃及国境撤退,去国境线有三条路,你万不可走沿海那一条,应该沿着沙漠中央的路一直前进,仔细看清附上的地图,上面标有与你们生死攸关的水源地点。祝你平安脱险……”

看完信, 凯撒大尉惊得目瞪口呆:自己眼前的处境与信上所言完全吻合,信中指点的生路也正是自己想要知道的。他来不及多想,便命令士兵按信上指点去发掘,果然在碉堡下面找到了粮食和弹药。绝处逢生,官兵都欣喜若狂,军威不由大振。深夜,凯撒率领先遣队顺利冲出德军的包围后,便直奔沙漠中央,德军以为他们奔向大漠深处等于自取灭亡,所以也不追赶。结果,这支英军先遣队果然在沙漠中找到了水源,终于走出了沙漠,转危为安。

事后,凯撒大尉才想起:他的曾祖父名叫凯撒也是大尉,曾随拿破仑远征非洲,在这一带战死。于是,在事后,他又专程回来找到了那位送信的老人了解这一神奇事件详情。老人告诉他:116年前他刚15岁,一天,拿破仑交给他这封信,叫他送给被围在西奈沙漠中的凯撒大尉,但他到达目的地时凯撒和他的部下已战死了,他便把这封信保存下来。谁知,历史出现了惊人的相似,100多年后又一名叫凯撒的大尉又被围困在这里,老人想起当年的重任,觉得这封信会对他有用,便把这封信送给了今天的凯撒大尉。

凯撒祖孙两位大尉,想不到116年内都在同一地点遭遇到同样的情景,恰巧送信的人竟又如此长寿,致使这一巧遇成为世所罕见的奇迹。

沙漠的励志故事:鱼在沙漠中飞翔

灰蒙蒙的天空下,黏稠的雨雾中。步出杂志社的大门,丛林般的楼宇、蝗虫般的车流、匆匆的行人、骚动的市声统统在她的世界隐去,她的眼前不断地重叠一幅奇怪的油画,一条小鱼孤零零地在沙漠中飞翔,犹如那棉絮状的雪片,竟无一点停下来的迹象。

“我真是沙漠里的一条鱼呀!”她的叹息声在空气中慢慢地飘荡,就像一条小鱼在水中吐出的气泡,余波顺着涟漪一圈一圈地弥漫。她曾那么固执地认为,小县城才是沙漠,她拼了命也安妥不了自己的生命,她需要氧气,需要天地,于是就义无反顾,直奔这片梦中的蔚蓝而来。然而到了京城,她很快发觉,自己不过就是沙尘暴中的一粒细沙,飘到了这里的一个角落。

她首先敲开的是一家健康保健类杂志社的大门。经过四轮激烈角逐,她成功地抓住了机会。她十分珍惜这个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白天联系、采访,晚上撰稿、编稿,为使经过她手的每一篇文章都立意新颖、血肉丰满,她日思夜想、殚精竭虑。一次采访某著名人士,九十高龄仍身板挺直精神矍铄,凡事能自己做的,绝不用别人代劳,其室内陈设之简陋甚于普通人家,然质朴之中难掩其精神世界的博大,其养生境界已经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由天地。她的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启发,崇敬之情难以言表,她决心要将这篇稿子写好。刚要回社里,又接到电话,让她去采访另一位人士。这个任务原定是明天才去的,可是,人家临时有事,提前到今天,她一看表,已经下午四点半了,她没有说什么,迎着缓缓下沉的夕阳坐上公交车,从东城赶往西城。回到住处已是晚上九点多了。她抓过一包方便面,泡了点儿开水胡乱吃下,就坐到电脑前。她不敢让自己休息一下,因为一旦躺下,就会想不起来,她不能让今天采访留在记忆中的感觉从懒惰中溜走。两篇稿子出来后,晨练的人们已是满街都是了。

辛苦,她不怕,到外边闯世界,就是因为年轻,有的是精力。她也没有奢望收获什么鼓励,只要得到“肯定”就心满意足了,因为这里边含有“希望”两个字。可是,这两个字却很难得到。她报批的编辑方案和文章,要被化神奇为腐朽,或是没有起码的信誉和承诺,让合作者产生被忽悠之感;或是将心仪的优质稿枪毙换上关系稿;或是赖着不发给作者稿费;或是……如此种.种,让她感到很难做。呕心沥血育出的葱茏一次又一次地零落成泥,她有一种说不出的刺痛和压抑感,开始是忍着性子耐心地向老总解释、说明,可又屡屡被否决。她意识到,这个杂志不会有前途,她在这里不会有未来。终于有一天,再也忍无可忍,毅然地将这家杂志甩在身后。结果,她离开不到三个月,该杂志即关门。

接着她踏进了另一家出版社,老总对她的招聘表现非常满意,也给了比较高的薪酬。开始虽说忙一些,没有周末和休假,但却比较受重视。仅仅一个月,她即被任命为总编室主任。她为能为老总分忧感到喜悦,但很快就发觉吃不消。这里的员工素质参差不齐,责任心也令人难以恭维,错误百出的书稿全送到她这儿,而且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因为和印刷厂有协议,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任务,出版社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赔偿经济损失。她常常顾不上吃饭,好容易踏着夕阳一身疲惫地进家门,手机爆响,通知又要她加班。最严重的一次是两天两夜没有合眼,她如同嫁给了电脑,脑袋都是木的,仿佛里边从来就没有什么意识,只知道不停地敲字、敲字。

朋友的电话渐渐稀落,父母、孩子的位置挤得不知哪里去了,世界也仿佛不再存在。直到一天,她偶然发现,外面的阳光这么灿烂,树木这么绿,草这么清香,花儿这么鲜艳,她才顿悟般地选择了逃离。

然后又是受雇于一家娱乐类杂志。气派的团队,骄人的业绩,老总也是开明的,她满以为这次是命运惠顾,让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新大陆,可是,这里照样不属于她。虽然老总欣赏,同事和谐,然而气量过于狭窄的业务主管是老总的同乡,几年来,他总是将好写的题材先挑走,然后才轮上别人。同事们对此都已经习惯了,没人和他计较,即使如此,在每次的评稿中,他总共也只得过一个三等奖。而她这个初来乍到的小妮子,不知这里的水深,才几个月时间,采写的稿件就评上了两个一等奖。她的存在,等于是对他的伤害。于是,不再谋事,专思谋人,谣言、挑拨、搬弄、打压,几招组合拳,让她心力交瘁。倚在她的小床上,不禁泪水涔涔,母亲温暖的怀抱、父亲的医药费、待付的房款和孩子期盼的眼神,诸多意象便悬在顶棚看着她。

这是她搬的第七个家,大杂院住着八户人家,与其说是人家,不如说是八个蜗牛一般的斗室。南腔北调,三教九流,凶得让她胆战心惊,汗不敢出;脏得让她恶心想吐,茶饭不思。白天是最快乐的时光,虽然又忙又累,但在熟悉的同事中间,在安全的办公室中间,在明亮的玻璃窗透过来的阳光抚慰下,浸在有色彩、有温度、有情调的文字海洋,她这条小鱼才有舒展生命的快乐和自由。回到这个所谓的家,就如同被甩到了月球上,荒凉、寂寞、恐惧和孤独始终包围着她。有窗子,但统统被她糊上了报纸;有电灯,但她从不敢拉开,其他房间的灯光溜进来,甚至是明亮多情的月光泻进来,她也嫌太亮。最好能有个洞穴,让她深深地潜下去,再加上一袭钢铁般的甲胄,那样才安全,才放心。

而此刻,她就坐在小床上,用心捕捉周围的哪怕是一个细微的动静。一颦一笑,似乎都和自己有关,甚至都包藏着无尽的玄机。一片树叶的轻扬,一声猫叫,甚至一个花瓣的绽放、飘落,也会在她的心头激起轩然大波。她就这样坐着,不敢躺下,不敢脱衣服,直到她的耳朵告诉她,周围都已进入另一个世界,仅有的声音也只剩下鼾声时,她才敢一件一件地轻轻地褪去衣服,轻得就像白云在飘,轻得自己都听不见。

躺在小床上,相邻房间,只隔薄薄一层三合板的邻居,放肆的无所顾忌的声音潮水一般扑向她,淹没她,她多么羡慕他们的香甜!她又是多么害怕他们的强大!这样的声音真要变成凶猛的强盗,这可怜的一层屏障就和一层纸没有什么区别,心咚咚地,泪刷刷地。

她想起了第一个家,那是一间地下室,是最没有安全感的家,她只租了三个月即换地方。第二个家是与人合租,那是三个外地来京打工的女子,她们半夜才回来,回来后还要弄饭吃,锅碗瓢勺,叮叮当当,还要彼此诉诉苦,出出气,骂骂咧咧,待她能够合上眼时,天已经要亮了。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第六个,第七个。

外边的灯光亮如白昼,蜂拥蚁聚,真像群星落到了人间。

她拿起儿子折的纸鹤,那是最好看的纸鹤,是世界上最令人喜欢的东西,这个东西从来带在身边,不曾将它丢失。它是她的命,看见它,就像看见了太阳。它还是她最好的常备药,疗效出奇地好,每当泪花在上边新鲜地绽放,委屈、疲惫、烦躁、无奈等诸多沮丧的灰色情绪,便悄无声息地退潮而去。

这个小小的纸鹤,是她的加油站,使她多少次将要打道回府的决定冰消雪化。儿子的学费和期盼,使她不敢失败,不敢泄气,她不知咬了多少次牙,哭也要将沙漠哭成海洋。

难得的一次周末休息,几个朋友与她相约,共同登上香山,漫山红叶迎迓着她,托举着她,久违了的笑容又一次浮现在她的脸上。站在峰顶,极目远眺,弥漫的烟岚下,一片浩淼的蔚蓝在波翻浪涌。她从脚底升腾起一股激情,她听到了隐隐的大海的潮声。

她这个打工妹终于拼争出了自己的一方晴空。她赢得了众多的欣赏,成了杂志社的核心,同时在圈内有了不少朋友,还有媒体千方百计地要挖她。而她始终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条干枯的小鱼,她不敢忘记小鱼在沙漠中挣扎的感觉。

不少朋友对她这个案头摆设很不解,要给她换一个雅致的、文墨气浓郁的工艺品,她一概微笑着婉谢了。它不是一条普通的小鱼,它是一本书,每逢看到它,好多的营养就会奔她的心灵而去。亚历克斯·哈利这个美国伟大作家会对她微笑,他通往《根》这部经典巨作之间的漫漫征程就会在她的眼前一幕幕回放。它,就是从他的案头穿过岁月、穿过波涛长途跋涉而来,这个遥远又贴心的朋友,就像一泓荒漠甘泉,使她心头的茫茫沙粒变成浩瀚的水滴。

她的眼前,她的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图景:一尾小鱼,在沙漠中自由地飞翔,飞翔。

篇2:沙漠地黄的自救励志故事

清朝时,一位老人带着自己的儿子,渡长江,跨黄河,穿陕甘,把货物卖到新疆和西藏。在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时,一路劳顿的年轻人不由得抱怨:“这沙漠实在太辽阔了!要是狭小点就好了。”老人抽了一口旱烟,再悠悠地吐出烟圈:“不,孩子,这沙漠还不够宽广!要是再广阔一些就好了。”年轻人听了,一脸的疑惑。

“如果这沙漠再宽广一倍,那么,来这里经商的人十成中至多只剩下一成。这样,我们的利润就能翻几番了。”

沙漠的风,干燥而凛冽,刮在脸上像刀割一般,但是,年轻人的心却忽然亮堂了,目光也无比坚定起来。

43年后,这个年轻人的名字传遍了天下。他叫胡雪岩。

“商不畏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故事,我写在了一个随笔中,几天后,发表在报上。

一周后的一个晚上,一位四十多岁的店主捧着厚厚一卷《汪氏族谱》特地找到了我。抚着枯黄斑驳的族谱,憨厚的店主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古徽州,有汪氏两兄弟,老大留守家园,老二贩卖茶叶行于四方。过年的时候,两兄弟聚到了一起。老大看着黑瘦了一圈的弟弟,心疼地叹息道:“要是家里的田产再多一点,你就用不着四处奔波了。”老二微笑着摇摇头:“家里的田产要是再少一点就好了。”

看着大哥疑惑的目光,老二接着说:“这样,大哥就不得不跟我一起经商了。每次采购茶叶,为了防止伙计从中获利,我都要派出两个以上的伙计。有大哥在,你一个人去就行了,多省人力啊!”

老大过完年就将田产变卖,跟着弟弟经商去了。两兄弟,一个负责山区采购,一个在城里的茶庄当掌柜。配合默契,没几年,就富甲一方了。

衣锦还乡的两兄弟在徽州建了一座汪氏族人聚居的村落,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宏村。

两则故事,异曲同工。“徽商”之名播于四方,果然名不虚传智慧惊人。当别人看到困难时,徽商看到的却是商机。

篇3:沙漠地黄的自救励志故事

三毛曾说:“我在这个世界上, 向来不觉得是芸芸众生里一份子, 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的生活轨道, 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三毛又说过:“台湾是一次生命, 沙漠又是一次生命;荷西的生是一场, 荷西的死又是一场。”这是三毛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她对于生命独特的感受, 这就注定了她对于生命有着独特的理解与抒发。

《撒哈拉的故事》主要描写了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点点滴滴, 每个故事都透露出这个隐忍女子对生活的热爱和面对困难的坚定。在《妈妈的一封信》里我们可以得知撒哈拉沙漠不是常人能忍耐的地方:物质上的缺乏, 气候的骤变。然而通过三毛的来信却感觉“好像都在天堂, 心情愉快, 对生活充满信心”;“并没有影响到你的情绪……夕阳中的蜃楼, 一望无垠的黄沙, 一向是你所神往……”对她来说, 流浪就是一种异于常人的幸福, 是自由生命的体现。

一、流浪中的栖息

三毛的另外一部作品《橄榄树》中写到: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流浪远方……三毛的一生都在流浪, 这个个性与常人迥异的女子, 她的行为也注定与常人背道而驰。常人眼中的幸福就是能够有一个爱自己的爱人, 和一群可爱的孩子, 有一个固定的家。这就是幸福。她的幸福不是漂亮的衣服, 不是房子, 而是在流浪中实现自我价值。面对现代化文明的飞速发展, 三毛选择了逃离, 她以这种自我放逐的方式逃避着尘世的孤独和痛苦。

性格的独特, 情感的追寻, 和对自然的崇拜等, 这些因素导致了三毛的作品带有浓厚的个人意识, 这种意识属于流浪者对心灵的自我放逐。三毛曾在她的散文集《雨季不再来》表现出她对人生的迷惘和凄惶。她曾这样写道:雨做了重重的帘子, 那么灰重地掩压了世界, 我们如此渴望着想看一看帘外的晴天, 它总冷漠地不肯理睬我们的盼望。在这篇文章里, 作者以绵绵不绝的小雨开篇, 委婉、含蓄、平淡地诉说着愁绪。进过雨季的洗礼, 三毛一改早起作品中的那种愁苦, 而走向沙漠时光的温情与灿烂。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历经“艰辛”后的幸福时光。在沙漠的时光里, 她找到了她人生的伴侣。与热恋她六年之久的荷西当地法院公证结婚。三毛由此重生。此时的流浪对她来说已不再是流浪, 而是一种人生的栖息。她以朴素自然的笔调给人们描绘出一片洋溢着异国风情的美丽沙漠和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谊。

从撒哈拉开始, 三毛用她的文字向世人阐述了坚强、脆弱、愤怒、平静……在她的笔下, 撒哈拉不仅仅局限于是沙漠的代名词, 从中更是充满了浓浓的人间真情。

三毛迷恋自然, 她被自然的活力和灵性深深吸引。广袤无垠的撒哈拉大沙漠“属于她前世回忆似的乡愁”, 是她“多年来梦中的情人”, 撒哈拉的荒凉、炎热、贫困、愚昧。但在三毛眼里, 这里蔚蓝的天空, 骆驼优雅的慢行, 居民的淳朴以及未知的一切都更强烈地使她有了栖息的感受。三毛之所以能在撒哈拉生活下去, 是她热爱着这片远离城市喧嚣, 给她心灵满足的沙漠。对她而言, 沙漠就是心最好栖息的地方。

二、流浪中感受异域风情

沙漠的流浪生活, 给她带来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创作灵感, 她的创作也达到了个人的高峰。在新婚初夜, 男客们击鼓唱歌, 调笑这公然用暴力夺取了一个小女孩的贞操。小女孩那又痛、又真、又无助的凄凉叫声显得那么无奈。也表达了作者的无奈与愤怒。她以朴素自然的笔调给人们描写了洋溢着异国风情的人情世界。

《娃娃新娘》中的姑卡, 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声音清脆而活泼”小女孩, 在还没来得及懂得爱情的年龄就由父亲做主嫁给了从未谋面的丈夫。而这所谓的代价就是为娘家换回二十万, 写自己结婚过程的描写, 通过对比, 表明了当地代代传承的婚俗文化让女人没有权利去选择婚姻, 选择丈夫, 更不能去选择幸福以及做人的权利。这不仅是三毛对于自身幸福的审视, 也是对当地人愚昧无知的控诉。

在《沙漠观浴记》里, 三毛看到挂这一块上面写着“泉”的屋子而好奇, 而引发的一系列冒险刺激的事, 把沙漠中令人心惊胆战的场面和风土故事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死果》中三毛写道她遇见一件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她无意间捡回的东西 (事后才知是当地最厉害的符咒) , 那一块“像小豆腐干似的锈红色铜片”, 录音机贴上它便疯一样的乱转起来, 踩刹车的脚接触它刹车便失灵等奇怪的状况几乎送了她的命。对于这样的神秘现象, 三毛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去寻找合理的解释, 而是将它作为一种合理的存在的现象。《芳邻》中拉布的母亲要把小山似的骆驼尸体放进三毛那鞋盒般大的冰箱里, 三毛的拒绝换来的一句“你伤害了我, 伤害了我的骄傲”的精彩对白;在沙漠的中开中国饭店;请荷西吃“雨”;我在沙漠里悬壶济世, 用黄豆只好邻居姑卡的疖子, 用指甲油给沙漠居民补牙齿等, 表现出当居民的无知, 也是三毛对异域风情的独特感受。

除《撒哈拉的故事》对异域风情有描写之外, 三毛在她《沙巴军曹》里也有描述。一个被才仇恨啃噬了十六年的军曹, 却在最危急的时候, 用自己的生命扑向死亡, 去换取了几个他一向视作仇人的沙哈拉威孩子的生命。作者通过这个故事看到了人性的美好, 而不仅仅是愚昧。

十几年的流浪, 三毛这样说:“我的感动不是没有, 我的生活方式, 多多少少也受到了它们的影响。但是我始终没有在一个固定的地方, 将我的心也留下来给我居住的城市。”能让三毛交付真心的地方也仅有那片荒凉贫瘠的大沙漠了。

撒哈拉生活象征着原始的、至真至善至美人性的回归。出生基督教家庭的她, 深受基督教义的影响, 使她的作品中充满了浓厚的爱心。她爱天地间的一切, 爱撒哈拉的荒漠, 爱生活, 爱父母, 爱荷西, 爱朋友。也爱愚昧的沙哈拉威妇女, 爱漂泊异乡的台湾渔民, 爱滚烫沙漠背负中午艰难行走的沙哈拉威老人……三毛的爱, 在流浪的过程中撒播, 她的爱在真情中传递。生活的单调贫乏, 她坚韧地生活下来, 几次深入大漠, 看日出日落, 体验各种风俗习惯, 这种远离都市和家园的自我放逐让人赞叹。

三毛, 这个精神世界敏感, 感情丰富的女子, 在生活体验中感受生命的意义。《白手起家》中有过这样的描述:“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我的解释里, 就是精神的文明, 生命的过程, 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 我都要尝尝是什么滋味, 才不枉来这么一遭啊!”又说:“谁愿意做一个永远漂泊的旅人呢?我不是刻意流浪……我不愿意流浪, 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够在另外一种形式的生活中安定下来。”所以在三毛表面看似清新明快的作品里, 依然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悲伤。

参考文献

[1]时凤玲.三毛:滚滚红尘中的橄榄树[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07, (6) .

[2]三毛.撒哈拉的故事[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1996.

篇4:袁真泉抗癌自救的故事

2000年7月,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全所人员进行体格检查,发现袁真泉左肺肺门附近有一阴影,可能是癌肿块。单位的领导把情况如实告诉他,让他有个思想准备。在此之前,所里已有三人患癌症,先后两人去世。

听到这个消息,袁真泉一震,脑子“嗡”的一下。紧接着,他从长期坎坷的人生经历体验中,让自己尽快地冷静下来,直面现实。袁真泉迅速从自己的藏书中,找出一些医学书籍,认真阅读。这使他对癌症有个初步的理性的认识,脑子里也有一个针对性的治疗策略和初步计划。那就是尽快查清病情,明确诊断,弄清癌症形态和类型。在单位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袁真泉在体检的医院进行复查。通过CT和纤维支气管镜等的细致检查,确诊为中央型肺癌。

既然已确诊自己是肺癌患者,当务之急就是尽快治疗,争取时间。在同志们的帮助下,袁真泉决定到省肿瘤医院手术医治。这时,儿子匆匆从北京赶来,还为他买了一批癌症专著,其中有美国杰拉尔德·墨菲、沃尔特·劳伦斯、雷蒙德·E·伦哈德主编的《肿瘤手册》。袁真泉赶在手术之前粗读一遍,对自己的肺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心里更有底了。

这时,肿瘤医院的匡主任他们却有些犯难。经过检查,袁真泉的癌肿块在肺门区,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医生们多次开会研究,制定了几种方案。经过袁真泉再三恳求,8月14日在全身麻醉情况下,进行左全肺切除手术。由于医患双方的密切配合,手术做得很成功。只是稍许触动了声带,一个声若洪钟的嗓子,变得嘶哑了。

在治疗过程中,袁真泉拿着病理切片报告单,笑嘻嘻地告诉门诊医生,说“我得了肺癌”时,医生惊奇地说:“你得了癌症还高兴得起来?”袁真泉说:“不高兴会死得更快。”医生点点头说:“有你这种态度、这样的心情,就好办。”袁真泉觉得,我们这一代跟着共和国一道成长的老人,一辈子多少风雨都经历过,这一次在人人都要面对的生死问题上有机会体验癌症,实在是上帝的终极关怀,它可丰富和成全自己的人生经历,有什么不高兴的!所以他把各种化验、检查的报告单,认真地一张一张地看,还复印收藏。医生们对他什么都不保密,他自己也快快乐乐,还帮助医生做其他病友的思想工作。

手术治疗17天后的9月1日,袁真泉出院了。出院时,他十分感谢医生们的高超技术,精心护理,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给了他时间和机遇。医生说:“首先要感谢你自己,是你坚持要开刀的好。”袁真泉真切地感到,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手术治疗是第一步,当然是重要的一步,但决不是全部。像自己这样的肺癌Ⅲ期患者,术后的康复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康复治疗是手术治疗的继续,是手术治疗的深化。康复治疗包括药物的继续治疗和调整,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善,树立良好的、平静的心态,要与癌共“舞”。

根据袁真泉的理解和认识,治疗癌症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治疗阶段,以西医的手术为主,发挥它快捷的优势;康复治疗则应以中医的治本,消灭残存癌细胞,增强肌体免疫功能为根本。出院那年的中秋节,他请上海的亲戚带着自己的复印的病历,到上海一家著名的中医院和有名的中草药店,花高价挂号费,从早到晚排长队等候,最后拿到两张根本无法外购的中药处方。一张写的不是药名只是代号,一张虽然写了药名但那却是无法辨认的“天书”。没有办法,袁真泉决心自学自救,自己为自己治疗。他开始自学南京中医学院编著的《中医学概论》,还买了一些中医中草药著作,花了7个月时间重新阅读。他边读边做笔记,写下近3000张卡片,编写60多张、近1200项目录,分门别类装订成册。以他“别墅”名字命名为《介草园抗癌自救研究参考资料目录》,还收集了治肺癌的各种中草药验方400多个。他边学边使用,从提高免疫力与消灭残存癌细胞两方面,给自己开处方,及时服药。3年多来,从刚出院时的一张处方4味药增加到现在一张处方40多味药;汤剂服法从3日一帖到现在的一周一帖;熬药的器具也从小药罐换成大砂钵,到如今已经用坏6只大砂钵。

为了从源头上切断癌病复发机制,袁真泉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是说改就改,斩钉截铁!他有40多年的吸烟史,算是“老资格”了,当他拿到活检病理诊断书时,他决心戒烟了!回到家把剩下的两条烟让妻子烧掉,妻子有点舍不得,想送给别人。老袁讲“不要再害别人了!”硬是一把火给烧了!酒也不喝了,熬夜的习惯,也随着田园生活的加强而改掉了。过去,他喜欢吃辛辣腌制食品,现在也不吃了。从营养学和养生学角度重新安排膳食,讲究清淡多样化,饭热而不烫,少量多餐,细嚼慢咽,定时定量,生活规律化。我这里抄录了他一天的食谱:

早晨:活泥鳅加蛋、水泡饭各一碗。

上午:蔬菜汁一杯。

中午:红薯、米饭一碗、蒸鸭或肉饼汤、蔬菜、豆类或蘑菇。

下午:水果汁一杯、百合或莲子粉、藕粉一包。

晚上:杂粮煮药粥一大碗。

全天以药汁代茶饮。

袁真泉把自己当作早期肺癌病人继续治疗,从不懈怠。医院要求定期复查,他认真执行,开始是每三个月一次,后来改为半年一次,现在是一年一次。在实际生活中,他又不把自己当病人,什么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干,总是做着自己想做而又力所能及的一切。骑单车到南昌市内办事,半天来回;还去新建县乡镇赶集,来回25公里。他不但生活完全自理,还在田园里照料着几十种蔬菜、果树、花木,饲养近百只鸡鸭鸽兔龟鸟和狗等小动物,每天从早到晚过得很充实,很快活。现在,他的身体状况,比手术前还要好,体重就增加了5公斤。

袁真泉还主动帮助病友,奉献一片爱心。凡是有同事、朋友介绍新的病人前来向他咨询,他都毫无保留热情地介绍,讲抗癌知识,谈个人体会,提供有关验方。他还积极参加抗癌联谊会的活动。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充实,心情更加开朗。

上一篇:心源性休克护理诊断下一篇:高三复习小说专题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