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电影院》影评

2024-05-25

《天堂电影院》影评(精选9篇)

篇1:《天堂电影院》影评

《影视社会学》电影观后感 三

《天堂电影院》——离开还是留下?

李珊 2012级汉语言文学3班 201230880314

《天堂电影院》讲了很多东西,关于童年,关于故乡,关于初恋,关于追寻与放弃的选择,但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多多刚爱上艾莲娜的时候,阿尔弗雷多给他讲的关于士兵和公主的故事:国王的士兵深深地爱上了高贵的公主,终于有一天,士兵向公主表白公主被他的深情感动,她告诉士兵:“如果你能待一百个日日夜夜,我便属于你。”士兵听了便一日一日地等下去,公主每晚往外看,无论在我的窗下等刮风下雨、蚊虫叮咬,他都一动不动。九十天过去了,他变得苍白、枯槁,泪水从脸上留下来。最后,在第九十九天晚上,士兵站起来,离去了。多多问阿尔弗雷多故事的意义,但阿尔弗雷多说他也不知道,反而让多多想明白了告诉他。

我也一直不懂故事的意义,士兵为什么在第九十九天离开?有人觉得是因为尊严,如果不想被人拒绝,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拒绝别人。如果在第一百天时,公主不承认她的约定,那么士兵就会伤心难过、绝望地死去,所以他选择在绝望前离开。就像多多在艾莲娜窗下苦苦等待无果后羞愤地撕掉艾莲娜的照片时一样。也有人觉得是因为士兵觉得这样对待自己的公主并不值得自己去爱。这些解释都很符合理性的思考,但是后来,有个人给出了另一种让人心动的答案。

他说,爱不是占有,爱是一种梦,一种可以永恒的梦。士兵凭自己对公主坚贞的爱情熬过了九十九个日夜,然后,他选择在自己的爱还在盛开的时候转身离开。他证明了他的爱,这份爱,会永远存在在他和公主的心里。人生是那么的艰难,爱却是那么的脆弱,此时紧握,下一刻却可能在我们手中破碎、腐烂。多多小时候常常去偷从电影剪下来的接吻场面的胶片,屡禁不止。最后一次,阿尔弗雷多抓住多多:“这些胶片是送你的礼物,但是是我的,但得留在这里?”年少的多多不懂,既然是他的东西,为什么不能带走,而要留在那,一、你快滚;

二、它们留在这里。”多多跑出去,想想不对,又跑回来:“这算什么交易?如果是我的,为什么要留在这里?就像他的初恋,明明彼此深爱,但这份爱恋却只能留在他的回忆里。多多离开小岛追寻自己的梦想,他把自己的童年、初恋、回忆留在了天堂电影院,封存在哪里。只有这样,他才能无顾虑地离开。

阿尔弗雷多鼓励失恋后郁郁寡欢的多多离开小岛去外面的世界,“每个人都在寻幸福的星辰。天天待在这个小镇上,会以为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你会相信事物永远不会改变,会变得比我更盲目。”于是多多孤独地在外打拼了三十年,终于功成名就。但是多多的母亲说,“每次打电话给你都有不同的女人接我电话,但是我听得出,那里没有爱。”为了追寻而离开深爱自己的人和家乡去没有爱的地方是否值得呢?

同样是托纳多雷的作品,《天堂电影院》的多多选择了追寻,《海上钢琴师》的1900却选择了留守,他从出生到死都没有离开船。他的朋友问他为什么不去陆地上看一看,以他的才华去到陆地上一定能引起巨大的轰动,成就一番事业。但是1900说:“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无法看见尽头。尽头?拜托!拜托你给我看它的尽头在哪?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有人不断追寻虚无缥缈的未知和尽头,有人却只眷恋自己所在的小圈子,至死留守。

我们无法比较跳出了井口和留守井底的青蛙哪个会更幸福,也许跳出了井口的会见识广阔但又因天地的宏大而自卑,留守井底的会一辈子乐观自信却又无知愚昧,但是,他们都选择了自己的人生。

篇2:《天堂电影院》影评

托纳多雷以多多童年的生活为切口进入这个小社会,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观看那个特殊的时代。多多的母亲在年轻时始终活在战争的创伤之下,丈夫奔赴战场从此杳无音讯,留下她一个女人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天真的孩子并不知道战争到底有多残酷,也不知道死亡到底有多可怕,多多对于战争与死亡的理解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字面含义上,而他在电影中看到的相关场景又反过来将这种理解虚幻化了。对他来说,虚幻的电影是填补他童年诸多空白的绝妙良药,在影院中他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安逸与欢乐。调皮的多多整日纠缠着镇上唯一的放映员艾弗特,这种酷似父子之情的纠缠也令他们成为了忘年之交。

艾弗特对于多多的影响要远高与多多的母亲。艾弗特不但教会了多多如何放电影,他还教会了多多如何与他人分享快乐。然而那场原本皆大欢喜的广场放映却发生了毁灭性的意外,一场火灾将天堂电影院付之一炬,多多奋不顾身地从火场救出了艾弗特,但艾弗特还是失去了视力。这是全片的第一个高潮,托纳多雷在这里通过一场火灾残酷地摧毁了之前一点一滴建造起来的温馨与欢乐,随后再重新建造这一切,只有失去过的东西人们才更会懂得珍惜。当然,这其中也暗示着由教会掌管电影院的时代彻底终结了。商业性质的私营电影院在原址拔地而起,崭新的天堂电影院象征着一个全新的时代。牧师不再具有干涉影片删减的权利,吻戏得以光明正大地在影院中播放,思想的解放成为了这一时期全新的主题。而多多也渐渐长大,成为了青春期的少年,开始面对成长过程中全新的挑战。

故事最终在对多多青年时期的回忆结束后拉回了现实,30年后多多为出席艾弗特的葬礼而回到了故乡,此时的多多已经在艾弗特的影响下功成名就,成为了杰出的电影导演,伴随着电视等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昔日的天堂电影院早已废弃多年,最终在一声爆破声中轰然倒塌,而结尾处多多看着艾弗特给他的遗物——那些被曾经被剪掉的吻戏胶片,不禁潸然泪下,岁月将一个个旧的时代挪至身后,留下的却是一段段美丽的回忆。

如果说剧场版《天堂电影院》的核心只是宣告了传统电影院和普通电影生产工业的终结,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离去;那么加长版的《天堂电影院》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这群人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所经历的生存状态,其结构之宏大几乎可以与《美国往事》相提并论。

加长版除了增加了一些过场性质的镜头以使全片的节奏进一步舒缓外,主要还是增加了多多的青年时代与中年时代。诸如与妓女在影院做爱,中年时期返回家中与母亲之间的促膝长谈,而对于昔日多多与艾莲娜的恋情受到艾弗特阻扰的内容也有大量的表现,可以说加长版的后半段有着一种对往事的总结与反思,而这一过程的节奏同样的十分舒缓,始终透露着岁月的积淀所营造的那份厚重。多多青年时期的生活细节增多后反而使他的整个成长过程变得更为完整,青春期的叛逆与迷茫得到了极其完美的诠释,而爱情便是这个过程中困扰多多最为严重的东西。

在加长版中,旧电影时代的终结仅仅成为了整个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而得以存在,它不再是影片的核心。人物刻画的进一步饱满使得影片成为了类似塞尔乔·莱昂内的“往事”电影。如此一来,多多与艾莲娜的爱情戏比重增多也就变得无可非议了。后半段中艾弗特的戏份虽然明显变少,但是其对于多多的影响力却进一步加深。艾弗特在多多陷入爱河不可自拔的时候曾经告诉他现实生活不是电影。为了让多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他甚至用心良苦的将他与艾莲娜拆散,而这也是他一再告诉多多不要回来的原因。

当多多回来后遇到老年艾莲娜和她的女儿时,《天堂电影院》的磅礴大气成为了猛烈的情感炸弹,观众在这里所感受到的是蹉跎岁月酿造的醇厚回忆。昔日的往事如今再谈,其意味也截然不同。托纳多雷在影片中一直在重复着“建造”、“摧毁”、“重建”这样一个过程。电影院被摧毁后得到了重建,多多和艾莲娜在分隔三十年后得到了重逢,在重返故乡后得到了自己人生的新生。而这也恰恰是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重复的旅程。“岁月神偷”每一次看似灾难性的“掠夺”,都是为了“重建”一份更为宝贵的“经历”。岁月什么也偷不了。

篇3:《天堂电影院》影评

导演在故事的叙述上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天堂电影院》的故事结构是现实——回忆——现实——回忆,在故事的叙述上,主要以回忆为主。影片的感情线主要有三条,一条是小镇上人们对电影院的情感,另一条是多多与艾费多之间多层次的情感,还有一条则是多多的爱情线。而在这三条线中,主要是以前两条为主线。虽然影片的主题不是爱情,但关于爱的话题却贯穿影片的始终:妈妈对儿子的爱;忘年之交朋友间的爱;人们对电影院的爱;人们对那个逝去的时代的爱。

人们对电影院的感情线以及多多和艾费多之间的感情线,这两条线在故事的叙述中相互交错编织,因为大部分故事和镜头是发生在电影院内,电影院作为所有人情感的载体,也作为所有人的回忆就此被建立。为了不让爱情线喧宾夺主,并且起到支持另两条线的作用,剧本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多多如何追求自己心爱的姑娘以及两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简单交代了两个人分开的原因,同时也省略了多多当兵期间和女孩如何分手。我们发现,美好的让人一见倾心的爱情最后还是逝去了,但电影和电影院在多多中年回家乡后依然还在,深爱着多多的艾菲多虽然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但是对多多的爱依然还在。所以看到这里,我们明白主人公回到家乡是必须的,剧本在感情上、道德上也都双重限定了多多必须回来。爱情线和其他两条线在主题和主旨表现上是一致的,为了使主题鲜明,所以爱情线需要在该省略的地方省略,同时爱情线是对人物鲜活的性格塑造和增强故事可信度的必备线索,也是故事发展阶段的串联线索,这对多多和艾费多之间的感情线作出了有力支撑。

外国人看故事都喜欢看故事发展的合理的过程,从起源伊始,因此这个故事在内容讲述上也就自然符合了外国人听故事的习惯。例如香港版的《无间道》被好莱坞再次翻拍,导演用前半个小时介绍人物和事情的相关背景。同样,在影片《天堂电影院》中导演为了表现多多和艾费多之间的感情之深,让这条感情线更加动人,因此在剧本故事的写作上也是安排了从多多的儿时开始讲起。故事创作在设计爱情线索时只投入了半个小时时长,而影片总时长则为两小时之多。那么,从时间上来分析,爱情线的时间也并没有其他两条线的时间长,因此爱情线中略写的分手的原因和结果,自然使得爱情故事不够完整,也就使爱情线因本身的残缺,独自抽离后自身不具备吸引观众的能力。

二、视听深化故事细节

影片采用现实——回忆——现实——回忆的顺序在两个小时内完成主人公从童年到中年半生中所经历的重要事件的讲述。运用主人公的主观镜头,以声音作为引子(在进入回忆前,背景音乐和铃铛声的运用过度到回忆里),用主人公的发呆回忆,开始了故事的讲述。片中俩人之间的密切关系也是伴随两个人之前的矛盾形成而逐步上升的,同时表现的细节成分也具有强烈的层次感。例如,影片13分钟到15分钟是第一次,两人因底片由谁保管而表现出多多的烦人与可爱、艾费多的善良与忠厚。24分钟到26分钟时第二次,艾费多把多多花掉的50里拉补上,是两个人关系的转折。27分钟到36分钟又在讲述多多的淘气,艾费多对这个孩子烦中带爱的态度。导演在拍摄这三个重要时段时通过视听语言的合理表达,用镜头叙述故事的跌宕起伏,在不同机位和拍摄角度中,让观众感受到表达故事细节化中视听技术的强大功效。

影片在感情线索的剪辑处理上是有引导方向的。影片在刚开始的画面描述中,多多晚上回到家里,睡在床上的女人说道:“你妈妈来电,把我认成别人,我怕她失望,我没有说破。”此画面导演用固定机位,将画面中的人物定时表达,镜头没有移动也没有切换给床上的女人,结合此故事所表达的主题,与爱情、小三无关,如果切到女人身上或是镜头推上前,就会自然地让观众移动或剪辑下一组重要画面进行内容续接深化组合,依靠镜头的移动来强调画面中的重点表达。但此时画面选择了固定,也就不会给观众进行剧情上的错误引导。

影片中的长镜头叙事运用合理。片中多处运用长镜头拍摄主人公说话,从人物一侧的位置通过推镜头慢慢推进到人物近景景别。主人公问道:“她只说了这些?”这时女人把灯关掉了。因为人物一直在床上无法运动,无法通过走动来建立一个新的戏剧单元,导演巧妙地运用了关灯,通过光线的变化建立一个新的戏剧单元,因为在这个戏剧单元里,演员的谈话内容和表演情绪已经完全跳出了之前的戏剧单元,与之前的是有很大差别的,并且是与主题相关的,也是导演想对后面的故事作铺垫,让观众更明了。同样的手法在迈克尼科尔斯的电影《毕业生》中也用到过,影片46到52分钟处有数次的开灯关灯,导演也是通过开灯和关灯来建立戏剧单元。《天堂电影院》中导演在这里设置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点,关掉了灯,演员沉默两秒,然后开始说台词,由于关灯和沉默两秒再说,都对后面的话起到了强调作用,后续的内容就成为了导演想要讲述的重点,而在引导方面也自然算得上细致入微。导演将镜头从女人方向切给多多,后再次运用段落长镜头表现故事内容抒发表达情感。原因有三处:第一,段落长镜头可以更好地表达此处人物的心情和境遇。假设此时是由中景切至近景,则会将人物此处情感变化的过程切断,从而中断情绪表达。第二,段落长镜头削弱戏剧性,能合理表现场景氛围。假设此处为硬切,人物情感表达不连续,显然过渡就会不自然。第三,长镜头会在相对长时间的拍摄中展现一个完整的事件,表达完整的含义。

在中年多多坐飞机回家和坐在汽车里回家的镜头中,我们看到导演用透明度的技巧把多多和城市的景象重叠在一起,这里的表达手法直接单纯,就是将多多此刻回到了家乡的热切直接表现出来,再一次强调多多一直深爱着自己的家乡。其中像这样的调度手法在影片《辛德勒名单》中也同等出现过。影片1小时30分钟时,一个女人来乞求辛德勒救出自己的父母,导演在此处用了镜子的道具,但镜子里只有辛德勒一人,因为此时的辛德勒还只是停留在在乎女人和金钱上,没有认识到他人生命的珍贵。因此导演这时并没有把在落地窗下劳动的工人和辛德勒叠化在一起。而在影片2小时56分钟时画面的调度就出现了变化,辛德勒坐在小汽车里与所有他保护的犹太人离别时,镜子的道具再次出现。这时,所采用到的手法和《天堂电影院》是一致的,因为此时人物已经转变,辛德勒和犹太人站在了一起,我们看到镜子中的辛德勒和犹太工人成为了一家人。

三、影片主题升华表达

之所以为《天堂电影院》竖起拇指,是因为它表现了当今社会所缺少的淳朴和宁静,表现了人和人之间的冷漠和不欢乐。影片同时也向人们召唤,召唤着每一颗跳动的心,希望人们在今天依然可以安静地去爱一样东西,永远地记住它,并且因为它而感到快乐。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之一《天堂电影院》同样是在召唤我们每一个人的回归,回归到最开始的阶段,拥有最美丽的笑容和最简单的快乐。因为社会的高速发展,交通和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我们脱离了农耕时代的群居生活。我们可以单独地生活,我们不需要出门便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可以不出门就赚到钱。我们不需要再一起劳动,单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是科技发展的结果。信息的爆炸般的增长,每个人都接受了阅读了大量的信息,使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和观念,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每个人都说话的时代,每个人都独立的时代,贫富被场所分化的时代,《天堂电影院》的出现,让我们看到,有一个时间大家都在听电影说话,有一个时间每一个人都不是脱离集体而存在,每一个人都在同一所影院看电影,不管贫富。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我们希望看到的东西,亦或是看到了我们曾经拥有过的东西,而那些东西对我们弥足珍贵,我们想回去但又无力,所以我们看得感动,看得流泪。

摘要:《天堂电影院》是一部艺术片,没有大片绚丽的场面,没有好莱坞的强大明星阵容,也没有豪华的布景和服装,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等众多有超重分量的奖项,而好的故事和电影叙事语言的完美结合是《天堂电影院》取得傲人成绩的关键。

篇4:影评人的天堂

如果张爱玲一生只写影评,即便质量和数量大大高于此,也不会有如今的知名度。从本质上讲,影评是附在电影业这张皮上的一些毛,是电影产业链的最低端。写影评的人通常都有更高的志向,比如进入电影业当公关啦,写电影剧本啦,甚至当导演。张爱玲后来写过好几个剧本,其中《太太万岁》(1947年)在我看来是中国电影的精品,相隔60多年重看一点也未过时,就好像在讲现在的故事。

姜文有一句骂影评人的话非常出名:影评人是太监,自己不会做爱,却忙着评头论足。我跟姜文有过两次长谈,是这句话之后的事,我并没感到他歧视影评人。他看不起的,是那些没有主见的影评人。他说他不明白为什么影评人要以票房成败论英雄,那是投资人的事。事实上,他对某些敢于中流砥柱的影评人不乏誉美之词。

说影评人是太监,这显然不适用于法国影评界。新浪潮的大师们几乎个个从影评起家,而且评论的多半是好莱坞电影。有趣的是,天天评好莱坞,最后自己拍出来的作品却非常反好莱坞。毫不夸张地说,法国乃影评人的天堂。在法国,不仅电影是艺术,评电影也是极受尊重的。

一般人知道戛纳的主要竞赛单元及金棕榈奖,其实跟它平行的“影评人周”(Semaine de la Critique)具有更明显的伯乐效应。这个“展中展”有个规矩:仅放映七部长片和七部短片,因此所映影片曝光率极高;再者,选片限于影人的第一部或第二部作品,对于新人事业上的推动堪称雪中送炭。

今年,“影评人周”为了庆祝50周年,制作了五张海报,通过五位导演的作品来衬托自己的价值。这五部曾得奖的影片分别是王家卫的《旺角卡门》、贝托鲁奇的《革命前夕》、伊纳里多的《爱情是狗娘》、欧迪亚的《看男人们倒下》和施罗德的《冬日的葬礼》。凭藉如此光彩的记录,即便当作一个单独的电影节,“影评人周”都能够傲立一方,成为A类影展。

相比之下,美国的影评人奖有影响但没地位。美国有十来个影评组织的评比,均在岁末公布。光一两家捧一部作品没什么用,如果半数以上共同看好某部或某几部影片,便形成一种共识,但最终百川归大海体现在奥斯卡身上。奥斯卡将近六千名评委中没有影评人,但他们或多或少关注影评界的取舍。《上帝之城》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评委没看完便把它淘汰了(评委年龄偏高,不能接受片中的暴力描写);时过不久,美国影评出现一边倒的叫好声,盛赞该片。奥斯卡被迫面对痛失珠玉的现实,采取补救措施,次年用四项提名(包括重量级的编导和摄影)将该片重新捧进公众的视野。

据我所知,美国影评人没有顺势进入电影业的,只有一个小例外,是《纽约观察家》杂志的莱克斯?雷德(Rex Reed),他参演了1970年的一部影片,叫做《永远的媚拉》(Myra Breckinridge),成为“史上最大烂片”的有力竞争者。瞧,玩票引火烧身了不是?

在中国当影评人其实挺悲哀的,因为没有一个第三方可以保障你的独立性(美国媒体业不景气,造成大批影评人解职,但至少仍有一个小群体存在),要成为一名全职影评人在经济上近乎没有可能。唯一的可能是你有一份其他职业,经济上获得保障,而你把影评当成业余爱好(但不妨碍保持专业的数量和质量)。打进电影圈属于人往高处走,但对于写影评是致命的,因为同行之间不能公开评判,会伤和气,断了财路。所以说,影业内部有很棒的影评人,但只会关起门来评,除非是正面评论。

说起正面,很多人不能区分夸奖式的影评和夸奖式的软文。两者的性质截然不同,前者属于评论,必须出自真心;后者是工作需要,属于公关。最可怕的是,现在连负面评论都可能造假,即不是真心不喜欢某部影片,而是受雇于竞争对手来砸场子。到头来,整个评论的气氛被放了毒气,你说任何话都会有人怀疑你的动机。其实,聪明的读者能区分公关稿和真正的影评,但在浅阅读时代这要求似乎有点高。

篇5:《天堂电影院》综合影评

《天堂电影院》这部影片,是一部缅怀电影历史以及个人的情感历程的怀旧之作。影片采用倒叙结构,以萨尔瓦多的视角展开回忆,因此一开篇就给人带来一种绵长、悠远的怀旧气息。这种倒叙的结构也确立了影片的两条时间线索:一条是现实中的萨尔瓦多的生活流程,表现在影片中是短短的几天;另一条是回忆中的历史变迁、人物成长的时间流程,表现在影片中是十几年。这两条线索交错进行,而又以后者为主。影片以(现实)中年萨尔瓦多回到寓所——>(回忆)童年托托看电影、放电影、影院着火——>(现实)中年萨尔瓦多在回忆——>(回忆)青年托托恋爱 ——>(现实)中年萨尔瓦多在回忆——>(回忆)青年托托参军、离开故乡——>(现实)中年萨尔瓦多回到故乡的方式展开全片。第一条时间线索上的叙事对第二条时间线索上的叙事互相照应,使得第二条时间线索的长度由可见的十几年(童年—青年),潜在地延长为几十年(童年—中年)。几十年的时光,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可能是:“三年过去了„„暑假过去了„„冬去春来„„20年的光转瞬即逝„„”这些字眼。但是在电影中,时间的脚步必须化为观众看得见的画面,也就是,最好用镜头来说话。《天堂电影院》一片的时间发展体现在银幕上,主要是以下一些人物和时间的发展: 萨尔瓦多的成长 因为影片是一部半自传性的作品,是在历史的个人化书写中再现一种文化的兴衰起落,所以主人公萨尔瓦多的成长经历是影片的故事主线,也是影片时间线索发展的主要依据。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萨尔瓦多的成长经历不是一个简单的顺叙的故事,而是以中年的萨尔瓦多回忆的叙事形式,在倒叙中完成。回忆这种叙事形式带来的好处是:节约影片篇幅、可以自由地对故事详略进行取舍。我们根据自己的心理常识就知道,回忆是种跳跃性的思维,它会徘徊在那些给我们烙下深刻印记的事件上,而略过那些当时对自己来说是无关痛痒的事情。在《天堂电影院》里,萨尔瓦多的一生其实只展现为几件事,而且几件事也是有详有略:童年萨尔瓦多看电影(略)、学习放映电影(详);青年萨尔瓦多拍纪录片(略)、恋爱(详)、服兵役(略);中年萨尔瓦多回故乡参加阿尔夫莱多的丧礼(详)。至于童年的小托托是如何成长为青年的萨尔瓦多,离开故乡的萨尔瓦多又如何在罗马创业,影片就没有交代。这种省略,丝毫不给观众以跳跃、突兀或叙事不完整之感。其原因就在于,影片采用了回忆这一叙事形式,在回忆中,一切省略或详述都是有心理学依据的。另外,《天堂电影院》一片在表现“时光飞逝”时,其镜头语言的运用也十分巧妙。以“托托服兵役”这一事件为例,“军队生活”是萨尔瓦多青年时期为时不短的一段生活经历,但是导演只用了半分钟的影片长度,就圆满地展示完主人公这段毫无欢乐可言亦不值得铺叙的时光。镜头号 —— 景别 —— 拍摄角度 —— 内容 —— 音响效果 镜头1 特写;平摄、侧面; 一对对军人的穿军靴的脚齐步走过; 军乐 镜头2 特写; 正面、稍仰; 萨尔瓦多向长官汇报:“第三营第九队报告员迪维达准备完毕”;军乐继续 镜头3 特写; 正面、平摄; 邮筒口,一只手投入一封信;军乐继续 镜头4 中近景; 正面、平摄; 萨尔瓦多给故乡的朋友打电话,得知伊莲娜离开了小镇;军乐继续 镜头5 全景; 俯摄; 萨尔瓦多蜷坐在床边,床上的被没有叠,有人进来将两封信扔到他的床上;军乐继续 镜头6 特写; 俯摄; 两封信上注明“地址不详”,萨尔瓦多把它们放到枕头下面,那里已经有一打类似的信件;军乐继续 镜头7近景; 正面平摄; 萨尔瓦多站在队列的前方,举枪瞄准、射击; 军乐、四声枪响 这个段落过后,便是已经长出了胡子的萨尔瓦多从部队回到故乡。七个镜头,简洁流畅,让时光飞逝而过,完满地承担了必要的叙事任务。天堂电影院的几度兴衰 建筑的生命往往比人的生命更长久、更坚韧,即便是一座灰土破板的小屋,也可能是爷爷那一辈传下来的。所以,人们常常能在建筑的一些不起眼的变化中感觉到时间的流逝。这种变化,可能只是改了一道栅栏,或者换了一扇门板。在《天堂电影院》中,电影院的兴衰变化,同样支撑了影片时间线索的发展,形象地展示时光流逝、人事变迁。具体地说,这座电影院的历史是:看客盈门、座无虚席 ——> 一场大火、变成废墟 ——> 重新修建、再创辉煌 ——> 年久失修、破旧漏雨 ——> 门可罗雀、被迫关闭 ——> 夷为平地、改建停车场。第一次变成废墟,是因为看电影的人太多(阿尔夫莱多为了给进不了电影院的人在广场上放电影,不留神让放映机故障起火); 影院第二次变为废墟,却是因为没有人要看电影了。天堂电影院这两种不同意义上的衰落,折射出一种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从兴盛走向衰落的过程,倏忽之间,一个时代已成为记忆。“戏中戏”的发展脉络 在《天堂电影院》中,影院里上映的影片,不仅是一个重要的道具,也是一个重要的叙事、表情的元素。导演通过一系列经典影片的片段表现了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这里出现了让?雷诺阿的《底层》、鲁奇诺?维斯康迪的《大地在波动》、弗立兹?朗格的《狂怒》、约翰?福特的《关山飞渡》,还出现了卓别林、基顿、劳莱尔、哈代、艾立克?冯?斯特劳亨、丽塔?海华兹等等曾经令无数影迷倾倒的影星们。他们顺序地出现在电影银幕上,好似历史极富人情味地在从头搬演 如果把这些影片看作是一个整体的话,它的命运也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有趣的变化:技术上由易燃胶片到不燃胶片到被电视、录像带取代;内容上从接吻镜头被删剪到出现接吻镜头到出现色情镜头,最后到接吻镜头被连接成片。从电影的命运变化上,观众也在回味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价值观念的演变,时间的车轮不断前行

二、空间环境 《天堂电影院》的导演兼编剧渚塞佩?托尔纳托雷曾经说过,“天堂电影院并不仅仅是间放映厅。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奇特的、文化与社会启蒙的地方,一代意大利人曾在这里受到熏陶。我倾向于认为,电影院对于一个人来讲或许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目的,在影片和他本身和他的愿望、期待之间,也许就存在着一种联系。” 托尔纳托雷对电影的这种态度,表现在影片中便是: 人们的生活中同时并存着电影与现实这样两个时空,片中出现的“电影院”与“广场”这两个空间环境就分别代表着人们的这两种生活场景。电影院 在《天堂电影院》中,电影院好似生活在尘世中的人们建构的一座“天堂”,它使人们超脱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艰难和困扰,而沉浸在欢乐中。《天堂电影院》用大量带有喜剧色彩的生活细节,展现了在电影院这一梦幻天堂中,一代意大利人特殊的生活状态。电影中恶魔要杀人了,观众吓得纷纷闭上眼睛,这时偏有一个小伙子含笑回身而望。镜头从他身上摇至二楼的观众席,原来有个姑娘正与他相视而笑„„ 到了下一个观影场景中,两个人已携手共坐在二楼的观众席上„„ 到了再下一个观影场景中,两个人已经是抱着孩子在看电影了。有个男人一直把影院当作他最好的睡觉场所,不管别人多热闹,他的鼾声一如既往,结果屡遭孩子们的捉弄。有个老人在看惊险片时捂着心脏倒下,在下一个观影场景中,他坐过的椅子上放了一束鲜花。影院正在放映一部已公映过的悲情影片,一个男子泪流满面地在片中演员开口以前就背出了全部台词,甚至包括最后的字幕“End”(结束)。从片中可以看出,电影院不仅仅是一个供人们娱乐的场所,人们在其中体验种种生命情感,还在影院中撒播爱情的种子,哺育小生命的成长,甚至度过生命的最后一刻„„ 影院曾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中心环境,电影也似乎超越了现实生活,成为人们的生命主题。这或许才是“天堂”的真正含义(Paradise 除了天堂以外,其实也可以泛指不同信仰的人们的理想国度)。它与人的生命和梦想息息相关。广场 与电影院这一空间环境相对存在的,是西西里的现实生活环境。40~50年代的西西里,贫困、落后、生活艰辛、苦难。当电影放映着“六年后,春回大地,风和日丽,大地充满阳光和生机,再也不像打战时那么紧张了,人们呼吸着清新自由的春天的气息„„” 与之相对比的现实生活是,意大利政府又要公布一批阵亡名单,其中就有小托托的父亲。现实让人无法回避。在电影散场之后,人们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在《天堂电影院》中,广场这一空间环境就是现实生活的缩影。据说,导演渚塞佩?托尔纳托雷曾花了四个月时间,在六个不同的小镇拍摄出姜卡尔多乡村背景的一系列镜头。其良苦用心营造出的“广场”这一空间环境,确实渗透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比如广场上小贩在大声地叫卖尼龙袜子,妇女们肩扛水罐到水龙头前排对打水,老婆婆用心地踩着纺车捻羊毛,男人们给小孩子理发的同时,也忙着给驴子剪毛„„ 以上的这些场景在影片中都不承担什么叙事功能,但却让人感到一股满怀深情的怀旧气息,看似闲笔,其实韵味无穷。不过,这只是白天的广场,当黑夜降临时,广场就没有这么可爱了。如同在现实中,电影中的黑暗是与光明伴生的。在夜晚的广场上,天真、聪慧的小托托第一次挨妈妈的打,因为他把本应用来买牛奶的50里拉换成了电影票(丈夫征军去了前线,生死未卜,自己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艰难度日,50里拉足以让这个母亲揍自己的爱儿一顿了);在广场上,资本家云信祖解雇了一个加入共产党的工人,并且对其他工人叫嚣道:“你们都给我好好地干,从早到晚,至于薪水是多少,就不是你们的事了。谁要是多嘴多舌,就趁早给我滚蛋”;在广场上,一个疯子常常跳出来,大声地嚷嚷着:“广场是我的,广场是我的!”并企图把大家全都赶走„„ 在这个夜晚的广场上,也曾有过一次短暂的欢乐,就是阿尔夫莱多把广场上一座建筑物的墙壁变成电影的银幕时。可惜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欢乐是不能长久的,厄运随之而至,影院成了废墟,阿尔夫莱多失去了双眼。当电影散场后,人们便回到广场;当人们被影院拒绝以后,他们聚集到广场。广场与影院,是那个时代意大利人生命中现实与天堂的对列,苦难与快乐的隐喻。放映间 在影院与广场之间,不要忘了另外一个极为重要的空间环境,那就是电影院的放映间。尽管放映间不是一个人人能进入的空间,但它却是片中两个主要角色:萨尔瓦多和阿尔夫莱多最主要的生活环境。放映间是为天堂电影院带来欢乐的地方,虽然它并不直接生产影片。老放映师阿尔夫莱多说过:这里“夏天闷热,冬天能让人冻S”,但是这里的工作又让人上瘾,因为“有时影院座位全满了,当你听到观众嘻嘻哈哈的笑声,你会感到欣慰的。听到他们高兴,你也快乐,就好像这快乐是你给他们的一样”。创造欢乐远没有享受欢乐那么轻松,放映间的生活让两代人体验到了这种工作的辛苦与欣慰。放映间,吸引着萨尔瓦多从台前走向了幕后。在一次电影放映过程中,小托托从观众席上回头向放映窗口望去,这时影片用特技手法形象地再现了他当时的心理:窗口是一只狮子头的造型,从狮子大张的口中喷射出了耀眼的蓝色光束,镜头旋转着向狮子头推上去,狮子的口开合了几下,发出声声兽吼。在小托托的眼中,是放映间为电影带来神秘的魔力,他想方设法走进放映间,就是为了能掌握这种魔力,令人快乐的魔力。" 反过来说,尽管放映间为天堂电影院带来了欢乐,它的作用实际却是非常有限的。有一次,因为一部影片的拷贝要等别的小镇放映完才能取回,结果是影院里的人们陷入焦灼烦躁的等待,萨尔瓦多也只能束手无策地看着人们越来越愤怒。对于这一点,老阿尔夫莱多是看得最清楚的,虽然他的命运使他没能离开这里,他却能指点年轻一代的萨尔瓦多离开这个狭小、封闭的空间,到更广阔的世界去。放映间成为萨尔瓦多从观众走向导演的中转站,所以它很重要,但,却不应该在其中滞留。

篇6:《天堂电影院》影评

Alfredo

Alfredo和Toto之间亦父亦友的爱成为贯穿全剧的一条线。Alfredo帮拿了买牛奶钱看电影,被妈妈发现打的Toto解围,Toto帮参加资格考试不会答题的Alfredo作弊,对于电影和放映机的共同爱好,让这两人成了忘年之交。但是Alfredo不希望Toto跟他一样,局限在这个几平米的放映室里,耗上一生的时光。这就是他执意让Toto离开,甚至不惜牺牲了Toto的初恋的原因。他像一个父亲一样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在更大的空间里施展拳脚,因为他知道这个小镇的恬淡和平静最终会锁住这个孩子的潜力。Alfredo说,不准回来,不准想起我们,不准回头,不准写信。如此深沉的爱,大致Toto老了之后,成功了之后才会明白的。

Elena和母亲

和Elena的旧爱重逢是长版和短版的最重要区别。显然,作为一部电影,短版恰到好处,长版就画蛇添足了。但是之所以有个导演剪辑版,大概是为了给刨根问底的人一个交代,当然,也是给自己的青春一个完整的祭奠。那一段,虽然看着动人,但是因为它的不可能,它的挽歌性质,让我觉得无甚于有。毕竟逝者已矣,越追究越无奈,越追究越无法释怀。还有,Toto和妈妈的亲情戏也是一个看点,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妈妈对Toto很苛刻,甚至有点野蛮和不讲道理,但是慢慢地,尤其是在取了父亲的阵亡书回家的路上,妈妈拉着Toto的手,走着,后来搂了搂他的肩,我才看见这个母亲的坚强。长版中有一段Toto和母亲的促膝谈心,颇为煽情。母亲说每次她都要等到他放映回来,看到他睡了才偷偷下去锁上门,自从他走后,她已经30年没锁过门了,她干脆把锁拿了下来。最后母亲还对Toto轻轻说了一句话,忘了她吧。那个她,就是Elena。母亲终究是母亲,无论相距多远,相隔多少年,还是能看到心里头的那个人。

士兵的故事

Toto刚爱上Elena的时候,Alfredo给他讲过一个士兵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国王为他的公主举办宴会,有个卫兵看见公主走过,她实在太美了,他立刻坠入情网,爱上了她。但是卑微的士兵哪配的上公主?后来,他终于有机会告诉她他不能没有她,公主深深地受感动,她告诉士兵:你如果连续100个昼夜守在我的阳台下,我就以身相许。于是士兵等了1天,2天,10天……公主每晚都可以看见他,刮风下雨,他都不走,但是到了第99夜,士兵起立,搬起椅子,走了。后来,Elena和Toto分开,在海边,Toto告诉Alfredo他知道了士兵为什么要放弃了,因为要是等到100天,公主却毁约,士兵会心碎而死,所以他在前一晚离开,好让公主永远记得他。我是早就知道这个答案了,在很多年前看《东京爱情故事》,赤名莉香登上早一班火车开始就知道了,她也怕等到最后一刻,她的完子还是不来。她和完子注定只是两条只有一个交点的直线,完成了短暂的相遇就要离开。因为缺憾,所以美好。

篇7:《天堂电影院》影评

该如何去看待艾费多?他是多多年少的朋友,更是多多人生的指引者,他教会多多放映电影,他隐瞒爱莲娜的消息,鼓励多多出去闯荡。这不禁让我想起,“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

该如何看待多多这段纠结一生的爱情?年少时深深爱过一个人,从此之后,遇到的每一个人不过是为了寻找你的影子。当再一次相遇时,内心仍然激情澎湃,仿若年少时光。

是爱情与事业的不可兼得?艾费多希望多多选择事业,出去闯荡。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决定了自己的一生。我会想,若让多多自己选择,他会选择哪条路呢?

篇8:《天堂影院》—梦想与热爱

这句话是影片里艾弗特对多多说的。时至今日, 每每想起这句话, 都会让我陷入一种怅惘迷离的状态中不能自己。就是这样一句话, 让我能为多年在外求学的生活自圆其说, 让我能一直有勇气寻找梦想中的生活。

小多多热爱电影, 因为热爱, 奋不顾身扑入其中, 不离不弃。为了看电影, 他把母亲给他买牛奶的钱买了电影票, 甚至在得到父亲战死沙场的通知后, 同悲恸的母亲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时无意间瞥到一张电影海报, 居然会心的笑了, 在他小小的心里, 恐怕连父亲的背影都不曾长久驻足过, 与他真正熟悉又能长久相伴的, 只有电影。而对电影的这份热忱与梦想的最终实现都和艾弗特的帮助分不开:艾弗特替多多在他母亲面前解围, 同小多多周转许久后还是教他放映电影, 还一直鼓励多多要走出小镇见识外面的世界。面对多多, 他看到另一个自己, 但他不希望多多成为第二个赔上半辈子青春精力却依然徒劳无功的自己。

不论你做什么工作, 要去爱它, 就像爱你的放映机一样。

这是不是在诉说一种成长的悲哀?即使不爱, 也要全心投入。当然, 这更像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一种责任观, 提醒我们在一开始选择工作时, 就该抱着对其负责的态度面对, 毕竟, 生活和电影不一样, 生活难多了……

影片中, 三十年过后, 多多风光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但重回故里, 他似乎已经不再懂得如何去笑如何去哭, 那张木着的脸、木然的眼神穿梭在陌生又熟悉的故里, 是的, 他已光彩无限, 他得到了全世界的欢呼, 但多多, 心底深处的郁郁寡欢, 又如何才能道尽?安静的房间内, 多多沉默良久, 最终, 他对母亲说:

我一直好怕回来, 过了这么多年, 我以为坚强多了, 也以为已忘了这一切, 如今回来才知道我还是属于这里……而您, 妈妈, 我遗弃您, 像个强盗般的远离您, 没有一句解释……

多多, 再也不是那个调皮捣蛋的小多多了, 也不是那个把胶卷放在火盆旁差点烧掉房子的不懂事小孩了。三十年后的多多已是著名的导演, 期间他的经历我们一无所知。这或许早已不重要, 不管期间他遭遇多少挫折, 多多终归没有辜负艾弗特对他的期许。只是, 这三十年间, 背井离乡的苦楚、离开母亲的内疚、知交的情感寄托、初恋的伤痕一路背负过来是何等不易。是成长, 让他学会成熟稳重, 让他学会愧疚感恩, 也让他学会谦和从容。但是, 我已无法把小时灵动的多多与现时稳健的导演重合起来, 明明是一个人的生命, 怎恁地就此划清界限, 像两条无限接近又永远无法重合的平行线。多年以后, 旧地旧物, 让已被多多亲自尘封的童年回忆排山倒海的翻涌而至, 或快乐或遗憾或难过。但纵是人事全非, 也欣喜感慨, 这或许就是生命的奇妙之处, 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看到最后才与多多一起明白, 原来艾弗特才是他与艾琳娜落空爱情的导演者, 这段无疾而终的恋情, 恐怕还是应验了那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古语。虽然正是这段让人无以名状的爱情成全了多多一生的成就, 但也由此造就图图一生的情感遗憾, 而这段刻骨铭心爱情的错过与断灭, 竟来自生命中最重要的知己所操控的, 那么, 多多对艾弗特的心境究竟该是如何。

毫无疑问, 艾弗特是深爱多多的, 临终前还给多多留了礼物。昏暗的空间里, 游离的光线漂浮不定, 顺着多多的眼神望去, 一幕接一幕的缱绻镜头, 都是当年被神父勒令裁减掉的老电影里的接吻镜头。在此刻连续不断的显现, 煽惑人心, 面色困倦的多多开始有了笑容, 眼里逐渐泛着泪花, 多多一定明白了艾弗特对他无尽的爱意与苦心, 而他现在所看到的, 正是艾弗特导给他一个人看的“电影”。在他释然的微笑里, 我又恍惚回到他当年离开时的画面, 看到他与艾弗特拥抱:谢谢你为我做的一切!此时无声胜有声。

一部好的电影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乐曲, 而好的音乐适时恰当的穿插在影片中, 又会赋予其以灵魂。

主题音乐《Cinema Paradiso》每回出现, 情境和情绪都不一样, 开场时极力配合静穆平和气氛, 画面悠远深沉, 旋律渐行渐近, 不着痕迹的拉开故事叙说序幕;接着是新天堂影院修复后重新营业, 小镇里的影迷们个个喜形于色, 为簇新的电影院欢呼拥抱;而后, 旋律再响, 早已物是人非, 让人黯然伤神, 满头白发的多多踏入即将拆卸的影院, 四周衰败残破, 墙角挂满蜘蛛网, 旧胶片与灰尘层叠堆积, 音乐响起。电影尾声, 一群见证天堂影院兴衰的老影迷们, 呆视着影院被炸的画面, 满眼疼惜与不舍。若人生回忆也能如影院顷刻坍塌般容易, 是否, 整个人生也将了然无趣?此时, 那个整日叫喊“这是我的广场”的疯子入画吆喝, 真是令人宽慰:总有些熟悉不曾改变!生活, 总会在不经意间带给我们惊喜与宽慰!

片尾, 在love theme的伤感音乐中, 我们再次与多多重温旧影甜蜜, 与他一起见证已飘远却永存的爱的点滴, 夹带点伤感, 可是, 又有什么呢?那些美丽的回忆总是喜欢与荒芜的现实纠缠不清, 一次次提醒我们“纵是如花美眷, 也敌不过似水年华”的残酷。但是, 转身再想, 是否就是因为世事不尽如人意, 人生的某些缺憾才变的格外美好与珍贵?生活还要继续!toyo and alfredo适时衔接入耳, 荧幕上出现多多与艾弗特曾经的快乐片段与电影工作人员的名单, 这是否意欲让观者放下哀伤情绪, 重拾美丽心情—正是因为世事不尽如人意, 生命才变的可爱。是缘分, 让这两个生命相知相交, 一切已是如此丰腴、甜美。

篇9:天堂电影院

你还记得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给你带来的兴奋吗?你是否还能背诵出那些经典电影的台词?在今天,这些记忆离我们越来越远……

玩车玩出了很多越野圈里的朋友,经常周末约着去周边的山区露营。夜晚,我们围着篝火,常常把月亮的光辉举起,直到把星星的酒滴喝干。一边喝,一边从天上聊到地上……后来我们想到了野外电影院。

第一次“开演”是在潮白河畔。那次我开着我的“大脚”,就是一辆改装的20 A 车,因为用4条33'的泥地胎,因而得名。出发前,它在酒吧悉数装进我的设备:音箱、功放、调音台……还有各种线材等等,整整装了一车。

潮白河畔是一大片沙地,只有越野车才能通行,也是我们的一片天堂。我先把幕布挂在一个已经废旧的金属框架上,高高举起。把发电机也从车上抬下来,放到稍远的地方。然后是音箱、调音台……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只等着夜色的到来。

夜幕如约而来,我把发电机启动,用麦克模仿电影院的预告员说:今日上映美国大片……引得朋友们哈哈大笑,纷纷从车上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板凳、马扎。有的干脆把车头调整到银幕的方向,在车里观看起来!一部完后不过瘾,又放一部。

我在野外放映电影的消息,不胫而走。我的网站上有很多人问我一些详细的内容,还有很多人和单位请我去给他们在野外放映电影,白河堡、老掌沟、黄花城……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在赤城的那次。我们一行20辆越野车,来到河北赤城的一个小村子边露营,准备一早翻越村后面的“大石头”然后去坝上。我在村边发现了一个已经废弃了的军队广场,那里有一面很大的背景墙,一看就知道是原来放映影片用的。这个发现让我兴奋不已,我赶紧去车上卸出我的投影设备,当我在调试的时候,一位村民过来问我:“做啥的?”我说:“哦,放电影的。”

等我从帐篷里钻出来的时候,发现银幕前已经黑压压的人了,他们或蹲在那里或席地而坐,扎堆聊天。我一问才知道有人通知:今晚大广场放映电影。这让我和车队都没有想到,最后队长说:好吧,就当和老乡联欢了,哈哈!我从人群中间走向调音台时,仿佛又回到了在大院里看露天电影的场景,只是我已经从一个满地乱跑的小孩,变成了一个“放映师”。我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电影《小兵张嘎》放在了机器里,大家一下就安静了,静静地观赏起这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的影片来。在我眼里这眼前的一幕,还有看到的和听到的,不仅仅是影片,还有对小时候的回忆。

上一篇:2011安全生产月宣传标语口号下一篇:就业问卷调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