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走天堂》影评

2024-04-19

《疾走天堂》影评(共13篇)

篇1:《疾走天堂》影评

《疾走天堂》观后感

其实看完就两个字:颓废!如果非要再多加两个字:矫情!整个片子显得很极端,很残忍,却又浪漫。

影片一直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是天堂

以前看过一部梦境一样的电影《罗拉快跑》,最后罗拉选择了最美好的结局。然而《天堂》却截然不同。一个是快跑,一个是疾走,她们究竟为了什么?因为爱?还是为了心底的那一份纯真的渴望!

相爱没有禁忌,警察与犯人在监狱相识。警察开始做周密计划帮助心上人。和你爱的人之间互相信任。弟弟信任并帮助警察哥哥,哥哥信任弟弟说的女犯人是个好人,之前是他最喜欢的老师。

正义的恨可以执行——女老师最终枪杀了毒品交易的幕后老板。警察的父亲从前也是警察,他赶去给儿子送钱,对于儿子为爱所做的一切毫不干涉,只无言地帮助他,让他自己去追寻生命。多么伟大的亲情。没有斥责,只有无条件的信任支持。女犯人的朋友收留他们躲藏。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这些人都是正面的,他们不被外部秩序左右,他们为爱生死。

这是一个抽象的电影,年轻的警官爱上年长他的女犯,越狱成功后在异国小镇行走,最后在朋友家被警察围困时竟然一起奔向刚刚停下无人看守的直升飞机驾机升向高空。

彻底的爱和纯粹的自由……

这是不存在的天堂,但确实令人深深向往。

现实秩序被描绘成荒谬的、彻底被黑暗控制的一团假象。杀掉掌控现实社会的坏蛋,逃离,与亲爱的人一起飞向天际……男女主角逃亡时那种从容与世无争的淡定。无视了一切人间的丑态,眼中只有浓烈的爱情,两人赤裸相拥,依偎在树下,现实什么的已经不重要了。最终,两人乘坐直升机消失在了空中,是上了天堂还是怎样无从知晓

——12文管:许宏运

篇2:《疾走天堂》影评

娴熟完美的剪辑和平实的虚事方式,接续了罗拉快跑中的风格.同时又更加纯化的达到了一种新表现主义的效果.

很棒的电影.

篇3:影评人的天堂

如果张爱玲一生只写影评,即便质量和数量大大高于此,也不会有如今的知名度。从本质上讲,影评是附在电影业这张皮上的一些毛,是电影产业链的最低端。写影评的人通常都有更高的志向,比如进入电影业当公关啦,写电影剧本啦,甚至当导演。张爱玲后来写过好几个剧本,其中《太太万岁》(1947年)在我看来是中国电影的精品,相隔60多年重看一点也未过时,就好像在讲现在的故事。

姜文有一句骂影评人的话非常出名:影评人是太监,自己不会做爱,却忙着评头论足。我跟姜文有过两次长谈,是这句话之后的事,我并没感到他歧视影评人。他看不起的,是那些没有主见的影评人。他说他不明白为什么影评人要以票房成败论英雄,那是投资人的事。事实上,他对某些敢于中流砥柱的影评人不乏誉美之词。

说影评人是太监,这显然不适用于法国影评界。新浪潮的大师们几乎个个从影评起家,而且评论的多半是好莱坞电影。有趣的是,天天评好莱坞,最后自己拍出来的作品却非常反好莱坞。毫不夸张地说,法国乃影评人的天堂。在法国,不仅电影是艺术,评电影也是极受尊重的。

一般人知道戛纳的主要竞赛单元及金棕榈奖,其实跟它平行的“影评人周”(Semaine de la Critique)具有更明显的伯乐效应。这个“展中展”有个规矩:仅放映七部长片和七部短片,因此所映影片曝光率极高;再者,选片限于影人的第一部或第二部作品,对于新人事业上的推动堪称雪中送炭。

今年,“影评人周”为了庆祝50周年,制作了五张海报,通过五位导演的作品来衬托自己的价值。这五部曾得奖的影片分别是王家卫的《旺角卡门》、贝托鲁奇的《革命前夕》、伊纳里多的《爱情是狗娘》、欧迪亚的《看男人们倒下》和施罗德的《冬日的葬礼》。凭藉如此光彩的记录,即便当作一个单独的电影节,“影评人周”都能够傲立一方,成为A类影展。

相比之下,美国的影评人奖有影响但没地位。美国有十来个影评组织的评比,均在岁末公布。光一两家捧一部作品没什么用,如果半数以上共同看好某部或某几部影片,便形成一种共识,但最终百川归大海体现在奥斯卡身上。奥斯卡将近六千名评委中没有影评人,但他们或多或少关注影评界的取舍。《上帝之城》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评委没看完便把它淘汰了(评委年龄偏高,不能接受片中的暴力描写);时过不久,美国影评出现一边倒的叫好声,盛赞该片。奥斯卡被迫面对痛失珠玉的现实,采取补救措施,次年用四项提名(包括重量级的编导和摄影)将该片重新捧进公众的视野。

据我所知,美国影评人没有顺势进入电影业的,只有一个小例外,是《纽约观察家》杂志的莱克斯?雷德(Rex Reed),他参演了1970年的一部影片,叫做《永远的媚拉》(Myra Breckinridge),成为“史上最大烂片”的有力竞争者。瞧,玩票引火烧身了不是?

在中国当影评人其实挺悲哀的,因为没有一个第三方可以保障你的独立性(美国媒体业不景气,造成大批影评人解职,但至少仍有一个小群体存在),要成为一名全职影评人在经济上近乎没有可能。唯一的可能是你有一份其他职业,经济上获得保障,而你把影评当成业余爱好(但不妨碍保持专业的数量和质量)。打进电影圈属于人往高处走,但对于写影评是致命的,因为同行之间不能公开评判,会伤和气,断了财路。所以说,影业内部有很棒的影评人,但只会关起门来评,除非是正面评论。

说起正面,很多人不能区分夸奖式的影评和夸奖式的软文。两者的性质截然不同,前者属于评论,必须出自真心;后者是工作需要,属于公关。最可怕的是,现在连负面评论都可能造假,即不是真心不喜欢某部影片,而是受雇于竞争对手来砸场子。到头来,整个评论的气氛被放了毒气,你说任何话都会有人怀疑你的动机。其实,聪明的读者能区分公关稿和真正的影评,但在浅阅读时代这要求似乎有点高。

篇4:电影《疾走天堂》观后感

6年前在海上电影节上观赏的影片,情节似乎还依稀记得。为了爱,亡命天涯,我喜爱的澳大利亚籍女演员凯特布兰切特赋予女主角鲜活的个性。

犹记得最后一幕,当所有人来袭击追踪,而当男女主角驾驶着早就get ready的直升飞机时,地面上还有数双眼睛follow up with them,而他们早已避开众人,直冲云霄。影片落幕,电影院里于是乎想起3分钟的雷鸣掌声,虽然观众不至于全体起立,但至少见到这一幕我已经很感动了。

篇5:海洋天堂影评

90分钟的海洋天堂,像一部一温一情细腻缓慢而又充满感情的小说。我以冷眼淡漠的看着前80分钟的一个一个真实的生活细节,毫无动摇,甚至怀疑电影的索然无味,更无一点点感动涌上心头。然而这种感觉,在最后的10分钟内,让近乎无法抑制的泪水给了自己强烈的反击,虽然预料到的结局,却不曾预料到的情感爆发。

一个沉溺于自己世界的孤独症孩子,他开心时的笑脸,真诚的双眼,让人一温一暖。他幸福时修长的手指晃动在空气中欢快的摇曳,他寒冷时手掌渴望得到的真实的触一摸感,他害怕无奈时大声的喊叫,他愤怒委屈时不停一抽一搐的身体以及在父亲身上留下深深地牙印儿,他失落时靠在麦当劳叔叔身上含在眼中的泪水,他自一由时像鱼儿一样在海洋中的无拘无束...这一切都昭示了,他是一个和普通人一样有各种情感的孩子,只是他不知如何表达,只是他充满了惧怕,所以他选择本能的逃避了世界,逃避了他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留下孤独的自己。该怎么说明他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纷乱的世界中只留下了孤单的自己,还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难道他是幸福的?可本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剩下自己又怎样?有那么伟大的父亲的.一爱一,有海中一直陪伴自己的大海龟,有温暖的阳光,又宽广的大海,难道他是不幸的?影片的最后,看着在父亲坟前蜷缩着身体,有手指触一摸一温一暖的大福时,我是一温一暖的。在看到大福自己脱一衣服,自己上下车,乖乖的把电视上的小狗拿掉,一步一步认认真真的拖地,自己煮蛋的时候,情感在冗长的沉睡之后,盛大的像自己扑来,眼泪无法抑制,也无法叙说真正哭泣的原因,文字的苍白与单薄被自己深深察觉。那些父母亲在琐碎的生活中给的点滴的一爱一,只有在一个人承受的时候,才会被自己察觉,才会猛然间醒悟,那些深沉,那些无私是多么弥足珍贵。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自私,发现自己的渺小,发现那永远报答不完的深深的亲情。 海洋天堂,一个永远有自一由,有父亲,有依靠的地方,那是内心最后的归宿,最舒适的栖息港湾……这一爱一与孤独的矛盾,让我深陷……

篇6:《天堂的孩子》影评

即使是放到现在,我也不得不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平实的拍摄手法加上朴实的人文关怀,凸显出伊朗电影质朴内敛的创作底板,也使得这部影片宛如神来之笔,深深印在每一个观影人的心中,它就是1997年由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Majid Majidi)拍摄的剧情片《小鞋子》(外文名《The Children Of Heaven》,又译《天堂的孩子》)。

该片获得199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是伊朗电影史上首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电影。此片还参加了伦敦,纽约,香港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电影节,并囊括了11项国际大奖,亦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十大影片之一。

影片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和本片的导演——演员出身的马基德·马基迪的把握是分不开的。马基德·马基迪是伊朗第三代导演当中出类拔萃的人物,其影片特点非常突出,以儿童题材为主,表现伊朗的民族文化,并从底层人物的生活中发掘出苦难中的乐观精神;镜头语言写实却又不乏诗意,质朴内敛且不显做作。

但一部电影想要获得类似《小鞋子》这样的空前成功,光是导演有灵感是不够的,电影也需要相当的内涵,才能达到打动观众,弘扬文化的目的。

《小鞋子》以家境贫困的阿里在外出采买时不慎丢失了妹妹的鞋子,为了不受父母惩罚,同时不再给贫穷的家里添加不必要的负担,阿里和妹妹隐瞒此事,并穿同一双运动鞋交换上课为主线;穿插阿里帮妹妹找鞋,因为让妹妹先穿鞋上学而迟到,父亲与阿里做园丁,妹妹恰巧看见自己丢失的鞋等小故事。凸显阿里对妹妹的关怀,父亲背负家庭的责任感,阿里与妹妹对同是穷人家的女孩的同情,阿里作为长男对家庭的考虑以及兄妹俩对一双新鞋的渴望。

影片以补鞋人修补一双粉色女式旧童鞋开场,采用镜头特写的手法,将主题画面定格在唯一一双暖色调的鞋上,先入为主的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并运用联想法加深了观影者在审美过程中的联想,深刻了画面的意境。同时导演也通过这个场景开门见山的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一个不富裕的家庭。

影片第二个给人以深刻印象的片段是阿里在菜店选购马铃薯的场景。导演马基德仅仅通过店主阿巴一句台词“别碰那些,你捡下面的”。就毫不夸张的表现了这个社会的现实与残酷。阿里回头望着店主,无奈又将袋子里面的马铃薯放了回去。阿里挑完马铃薯,说要赊账,我本以为店主会连地下那些小小的马铃薯也舍不得赊给他们,但是店主阿巴只是说“你们已经欠了不少钱,叫你妈妈起码先还一部分”就放过了这个孩子。现实虽然残酷,但可见,社会还保留有一丝温情和人性。

除此之外,令人感动,深有感触的片段不胜枚举,就不一一赘述了。接下来谈谈影片的结尾。

有一个长跑比赛将要进行,阿里因耻于自己脚下的破球鞋而没有报名。但跑步比赛季军能得到一双新球鞋的奖励,阿里想给妹妹这样一双新鞋,“让我参赛,我保证一定会赢,求求你,让我参赛,我可以跑第一”阿里求着体育老师,带着哭腔的声音让我心痛。

比赛开始了,这是影片的落幕,也是影片的高潮。在比赛的最后,导演马基德运用了慢镜头的手法,这也是电影中首次使用特殊手法给我们展现的画面。阿里一路狂奔,眼前闪现的是妹妹穿着破球鞋回来路上狂奔的身影,耳中回荡的是自己对妹妹的承诺。很长一段慢镜头,无声而缓慢,唯有急急的喘息声揪着观众心里的一丝期待。他是第一,却故意让两人超越了自己,身后的一个孩子将他拉倒,他站起来继续狂奔,一路追逐,恍惚中他却是第一个撞线。“我是季军吗?”没有缓过气的阿里却是问了这样一句话,他是冠军,但是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拍照的时候他依旧是一副伤心的样子,依旧是那双大大的闪现着忧郁的眼睛,我也为他心酸。

而影片的最后,父亲推车回家,车后筐里赫然有两双新鞋。阿里回到家一言不发,妹妹看了也没有说什么。阿里的鞋底已经跑烂了,脚上满是水泡,他把脚泡在天井里,红色的鲤鱼围在他的脚边轻啄着他的双脚,似乎在给与他安慰。影片在此戛然而止,意犹未尽的同时,也给我们无限遐想的空间。这也是导演马基德最高超的一笔,电影的神奇迷幻手法。构织出童话般的画面,在奇幻的情境中表现现实。这种具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手法,极富感染力,给人以特殊的审美感受,也满足了部分喜好奇异多变的审美情趣的观影者的要求。其实这是部分鱼类吞吃人体皮肤死皮的一种表现,但是艺术就是来源生活,你能把生活中的某些事情通过蒙太奇手法表现的不一样,从而带给人不同于以往的审美感受,就是艺术。

经常有人把它当作一部儿童电影来误读,让一个幼小的心灵去承受一个并不奢侈的渴望的沉重折磨,这已经不是以童趣为主要特征的儿童电影所能承受的主题了,从影片中寻回童真和善良,感受现实和质朴的人文关怀,才是影片想要为我们展示的。

和现在的某些所谓“大片”相比,《小鞋子》真是太纯洁也太优秀了,不知道为什么随着经济的发达,国产电影越来越偏离电影的轨道,暴露,色情这些内容充斥在国产电影里面。你也许看的时候觉得很爽,但是看完过后仔细一回味却发现这片子经不起推敲,不值得琢磨,典型的快餐文化。

韩国电影《黄海》我前后看了三遍,第一遍爽快,第二遍迷惑,第三遍恍然大悟。这才是真正还看得有价值的电影。同样,我认为好的影评就是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看了你的话会想看这部电影,看过这部电影的人看了你的话会有所感悟,甚至是再看一遍。

篇7:日本向“下流”疾走

按照日本人对“下流”的定义,反观“3.11”一年后的日本政治、经济、社会时,恐怕能够最贴切反映日本现状的便是这个词了。

这并不是因为日本缺少英雄故事。“3.11”前后,出现了诸如奋不顾身处理核电站事故的“福岛50义士”、勇敢营救中国研修生的宫城县水产公司老板佐藤允等等日本“雷锋”。

但是,在灾难过去一年之后,灾区的建筑垃圾处理量不足10%,已经编制好的18万亿日元的救灾预算,仅仅执行了二成,30万灾区民众依旧生活在临时搭建物中。曾经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日本人的执行能力,无处可寻。

“(学生)从学习中逃脱,(工人)从工作中逃脱,这是‘下流志向’要讨论的主要问题。”内田5年前在書中写道。而5年之后,除了上述的“下流”现象之外,政治家从国家责任中逃脱,正成为被日本人广泛诟病的日本政治的特点。不少地方的町长、村长在海啸中失踪,地方行政处于瘫痪状态,中央政府在任何事项上都不能立即作出决定。

“下流”,已经从学校、工厂、企业,走向了政坛。

“3.11”内阁表现令日本人失望

2011年的3月11日,地震、海啸、核事故发生后,菅直人内阁是如何应对的?做出了何种指示?

如今除了个别官员的口述及少量的媒体报道外,已经找不到详细的记录。而且不仅仅是3月11日,之后多次的内阁相关委员会的会议,也均无记录可查。

这在日本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日本是个特别重视记录的国家,不仅个人记日记非常普及,一般企业的会议也必然会留下详细记录。令人吃惊的是,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日本内阁却未能把相关的会议、政治家的表态记录下来。

在核反应堆的外部厂房被炸飞的时候,东电公司曾准备让所有人员从核电站撤出,菅直人首相大怒,亲自赴东电总部斥责东电不负责任。“但是东电是不是说了要全部人员从发电厂撤出,菅直人是如何发出指令的,东电方面又是如何回答的,这些并没有一个详尽的记录。都是听第三方透露了某些情况,并没有录音录像,也没有文字记载。”日本一家大报负责东电事故调查的记者对《望东方周刊》说。

此后,民主党内阁开了无数次会议,但又未见把会议内容落实到核事故处理和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上。“开完会后,大家纷纷去处理各自的业务,既无需向相关会议报告处理结果,也没有会议记录明确具体负责人。”这位媒体记者说。

经济评论家山崎元对此评论说:“在核电事故的处理上,如果没有一份详尽的会议记录,很难对事故处理是否正确、谁为事故处理作出了贡献、谁又有何种问题、今后该如何吸取教训等作出判断。”

由此至少可以想象,在事故的处理上,民主党内阁曾是何等的慌乱。

“消费税”成为政治家的游戏

而一年之后,野田内阁的施政重点似乎已经不是抗震救灾,而是新的棘手的消费税问题。

日本国家累积的财政赤字已经接近于国内的储蓄额,再发行新的国债已经没有人来接盘,要维持比国家收入高出一倍的财政支出,眼看已不太可能。民主党想到的办法是,提升消费税税率,从目前的5%,提升到8%,到2015年再增加到10%。

民主党内、国会内均对此议论纷纷,争议是否应该提升消费税税率。这个也很正常,不正常的是消费税问题似乎成为了政治家在玩的一种游戏,支持反对二者择一,并未见他们在认真解决日本紧迫的财政问题。从不少政治家的发言中,可以揣摩出,他们在盘算的,其实是下次选举自己能否再度当选。

日本最大的商务新闻网站J_CAST总裁蜷川真夫对《望东方周刊》说:“除了用提升消费税税率来应对危机,野田内阁能做的事有限。”

大中学生“学级崩溃”

看到政治家的不作为、无能与低效,但又无可奈何,是很多日本民众普遍的矛盾心态。这种心理状态又反过来影响了日本人的整体情绪。缺乏长远眼光和完备视角、逃离学习、越来越颓废,成为不少日本人批评的当下日本社会最大的问题。

看140个字写的推特,看朋友发来的短信,成为很多日本人与文字最长的接触。硕士博士生已经不愿意埋头去啃理论著作,中小学生则要尽量从读书学习中逃脱出来。谈到现在的日本教育,很多人纷纷摇头。

日本国内对高中生的调查显示,基本上60%的学生没有在家学习的习惯。记者参观了一所日本中学的上课情况,一个班里三十余人,只有围在老师讲课桌前的十几个人在听课,其他人则打盹的打盹,看漫画的看漫画,只要不随便在教室内走动,老师也并不点名批评。

下课后记者问学生:“为什么今天看到有人在参观,竟然也敢上课看漫画?”

“平时没有人听老师讲课,今天那几个人装模作样的听课,让我们看了都觉得恶心。”这个学生说。

日本称学生完全不听课的现象为“学级崩溃”,也是社会日益“下流”表现之一。

“小皇帝”比比皆是

更有意思的是,随着日本人生育率的不断降低和社会的颓废情况影响,越来越多的日本孩子患上了曾困扰中国人的“小皇帝”病。

本刊记者去日本朋友家做客,问到他家已经上了四年级的孩子为何不去上学时,孩子回答说:“我紧张。”因为“紧张”,这孩子已经数月未去上学了。

他还说:“班上有的同学放学后去补习学校学英语和数学,我一听到这样的消息,就不想学了,觉得比不过人家。”

那你为什么不也去补习呢?记者问道。“去补习学校,我怎么玩电子游戏?”他趴在地毯上,头抬也不抬看着PSP游戏机,理直气壮地说。

缺乏语言能力、不愿意与人交流、焦灼紧张,是众多日本中小学生的“通病”。

他们除了玩电子游戏、手机外,在家整天无所事事,不会用吸尘器,从不去厨房洗碗,更是从没有给父母端过一杯水。家庭中没有对孩子家务劳动方面的要求,学校里没有学生之间的竞争,教育质量开始大幅度下滑。

某大学英语教师中村告诉本刊记者,每年一开学,他总会给学生补习中学二年级水平的英语。因为日本大学毕业需要拿到文部科学省要求的英语学分,很多学生为了毕业,不得不临时抱佛脚,蒙混过关。

大学生纷纷“泥托”

更糟糕的是,就业形势似乎也不景气。

3月19日日本内阁府公布了一项关于就业的调查结果:去年大学毕业生中52%的人最终没有去工作,中专学校毕业生中超过一半、高中毕业生中2/ 3的人也没有工作。

这其中,很多人不是找不到工作,是工作不到3个月便辞职了。内阁府的调查指出:“2010年春大学及专科学校毕业后找到工作的人为56. 9万,但其中19. 9万人已经辞职。”如果加上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的14万和6. 7万未上完大学就退学的人,最终能从大学毕业并进入稳定工作的人不足入学人数的一半。

“泥托”(来源于英文 Neet,即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未受教育、未就业、未受培训”)现象在日本越来越普遍。

上大学期间,主动放弃学业,追求“自由”的人,在日本随处可见。从大、中、小学中途退学,在日本社会已并不是新闻,去亲戚朋友家做客时常常聊起。太多的年轻人放弃了学习,接着是放弃工作。

一家经营IT企业的老板,总是特别愿意招收研究生和大学生来实习,看到其中比较满意的,便会邀请他们毕业后来工作。“很多时候我都遭到拒绝,他们更愿意在毕业以后来打工,而不是成为正式职员。开始时我觉得他们可能有另攀高枝的意思,后来发现并不是,他们只是不愿意有一份正式工作。”这位老板对本刊记者说。

在日本企业内,把正式职员提升为部门负责人,也同样越来越“困难”。在一家通讯企业工作的原小姐对本刊记者说,当了“课长”责任太大,想请假休息都很困难。

“自由比成功更重要,这是‘泥托’族的主要想法。即便到了三四十岁,仍然如此。”那位IT企业老板觉得不可思议。

国家经济地位很可能也将“下流化”

让不少日本人更为担忧的是,目前对于日本国际经济地位的预测都不太乐观,各种版本的预测各不相同,但都得出了同一个结论:国家经济地位很可能也将“下流化”。

从事经济报道的日本记者田村秀男做了一个计算,普通日本人的收入已经连续14年在降低- - - 2007年普通家庭平均收入比1997年降低了13. 4%,从金额上看是每月减少6. 67万日元。如此下去,号称“1亿中产”的日本,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能否持续下去,就是个问题。

努力了不是收入也在降低吗- - -这也成了“泥托族”放弃努力、自甘“下流”的一个重要原因。

篇8:电影《海洋天堂》影评

《海洋天堂》这个名字在影片一开头就以大片蓝色海洋给了人们完美的诠释以及深深的触动,癌症晚期的父亲放不下他的孤独症儿子,想带着孩子一起葬身大海——汪洋大海之上飘荡着一只孤舟,一位踌躇的父亲带着有天生缺陷的儿子,孤独地坐在船上,无望地看着辽阔的大海,然后牵起儿子的手,两人一齐跃身跳入大海……

整个影片导从导演的场景安排,无论是文章对自闭症患者的出色演绎,杜可风柔美的镜头语言,还是久石让浑然天成的配乐,似乎都将情感收得无比内敛。如果说本片有高潮的话,那么我认为,高潮就是父亲扮成海龟那一段„„“海龟的寿命是最长的,爸爸过两天就变成这个海龟了„„”那么令人心痛的一句话,为了自己深爱的儿子,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以为自己已经走了,父亲精心的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谎言——爸爸变成海龟陪着你。肝癌晚期的父亲,快要年过半百的年纪,背着自己制作的海龟壳,跟儿子一起在水族馆中游泳„„大爱不言,怎能不让人落泪,即使我走了,我也要变成海龟陪着你,整天陪着你,试问这种爱,除了父亲,有谁能给?电影的这段是我觉得导演设计最有自己风格及最有创造性的一段,催人热泪。

整个影片以父爱为主题,在很多人眼中,父爱大抵不过如此,是你在犯错后的一顿严厉的教训,在睡前的一次无声的探视,在无数次的家庭餐桌上,在那些索然无味的电视节目前,和父亲之间了然无几的几句对白,仅此而已。但是本影片却塑造了一个无微不至的甚于母亲的这个父亲形象,《海洋天堂》用自闭症这样残酷而恰到好处的载体,将这种别样的父爱慢慢地讲了出来,让人不忍卒视的同时,眼泪却欲罢不能。

“可有些事,我还是想让他弄明白,要不我不放心„„”

“当你听到上东路到了,你就说下车„„”

“大福,开门用什么啊?”

“这个是长袖„„”

“把手放在这„„”

“这个是一百元,是很大的„„”

“拿一个鸡蛋放在里面„„”

“顺着往下拖啊„„大福,两个手„„”

这些都是李连杰扮演的父亲临死钱一步一步教这个孤独症儿子的话语,父亲教大福如何开门,如何脱衣服,如何整理衣物,如何买东西,如何乘坐公共汽车,如何煮鸡蛋,如何拖地板„„在这个过程中,父亲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大福真聪明!”而正是这句鼓励的话,最能刺痛每一位观众的心,如此简单一些小事,根本就不需要教的一些事,面对的是一个已经二十一岁的大小伙„„父亲却一遍一遍,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除了爱,我找不到更好的理由来解释。这些细节其实也反映了本片导演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及灵活运用与影片,这些细节无疑都在反映着影片中心思想——父爱。

从影片的结构来看我就不怎么认同。《海洋天堂》的开头是李连杰扮演的王心诚携大福跳海自杀的段落。最终因大福优异的水性和不明就里将自己和父亲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从剧作结构上来看,这样的安排可以制造悬念,引导观众往下看;从生活逻辑上讲,就有些不合理了。当王心诚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为什么一开始不是去想法将大福托付给别人,而是自杀呢?因为自杀后承续下来的戏是王心诚开始寻找各种收留大福的途径。如果说接下来的戏仍然是王心诚不断地寻找不露痕迹的自杀方式,但都因为大福的原因未能成功,王心诚觉得大福是上天注定不和他一起去死,最后只好采取托孤的方式。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结构。或者,一开始就是王心诚四处托孤,托孤不成,心灰意冷的他只好选择体面地结束自己和儿子的生命,儿子将他俩解救回来,让他意识到不应该剥夺儿子的生命权利,于是再次托孤,终于为大福找到理想的归宿。总之,现在的影片在设计王心诚安排大福的戏中缺少必要的转折,过于顺利。如果更极致一点,影片以王心诚和大福的自杀成功结束,像《深海长眠》那样追求生命的尊严,其意义将获得非凡的超越。

这部影片演员技巧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武打明星出身的李连杰饰演的父亲王心诚,还是在《奋斗》中出色演出的文章扮演的孤独症儿子,还有桂纶镁扮演的杂技团“小丑”女孩玲玲,都将自己的角色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了,特别是李连杰这个父亲角色,李连杰塑造的父亲王心诚,像绝大多数平凡的父亲,生活在不起眼的角落,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他终日奔波为大福寻找未来的归宿,耐心地教授大福煮鸡蛋、认钱、乘坐公车、拖地等基本的生活技能。导演用平实的镜头,将这些饱含深情的情节展现给观众。没有刻意的煽情,也没有矫情的渲染,表现了初执导筒的薛晓路极好的控制能力。王心诚还是一位负责的男人。面对寡妇柴嫂的感情,王心诚选择用沉默来拒绝。在即将搬家去康复中心陪伴大福的那一刻,王心诚吐露心曲,说出了自己为什么拒绝柴嫂的原因,就是不愿大福拖累柴嫂。也许是前妻无法面对自闭症儿子而选择自杀的猜测深深刺痛了王心诚,所以他选择了独自面对大福。王心诚与柴嫂的对手戏,恬淡不失温暖,影片的处理也非常到位。

影片中有一个画面是桂纶镁与文章一起仰望天空,机器从俩人背后打向天空,给人一种空旷辽远的视觉效果,配合桂纶镁饰演的玲玲对自己姥姥的回想,导演这个构图以及机位安排让我印象深刻。还有玲玲走了以后,文章饰演的孤独症孩子闹脾气出走的时候,爸爸王心成找到他时的场景构图,他靠在一个商店门口,身旁靠着一个小丑,从这观众都能感知他这个孤独症孩子对玲玲的想念,以这种方式表达更加感人,这也是导演场景设计高明之处。

篇9:海洋天堂的影评

--《海洋天堂》

海的天堂里有着父亲对儿子全部的爱。那种爱虽没有母爱的细腻,但是它有山一样的壮伟!

这部影片上映很长一段时间了我都没有看,我原本以为《海洋天堂》是一部无聊的世俗电影。然而这个想法在我看完海洋天堂后彻底破碎,我为我之前的暗自评价而感到羞愧,这样一部影片怎能被我这个什么都不懂的高中生这样评价呢!

在《海洋天堂》这部电影受封多个电影奖项和好的口碑后,我才明白自己的错,我不该那样从表面去小家子的理解一部好的影片,看完这部影片后,给予我的不只是眼泪,更多的还有震撼。。

爱无须解释、每个人每时每刻每秒都有爱、母爱犹如晴天里阳光下那丝丝的光线.......父爱一种坚持、一股力量、一种能在风雨中给你安全、爱始终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海洋天堂很有爱、那是一种无法比拟的父爱!影片当中的父亲身患癌症却一再坚持的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为儿子倾出所有,包括他对儿子所有的爱,他的儿子患有孤独症,但是父亲依然是在妻子去世后陪伴儿子左右。儿子开心时陪着儿子乐,儿子暴躁不安时也总是很理解和关怀的帮助儿子,教

会孤独症的儿子学会自己煮鸡蛋、穿衣服、坐公交、拖地。。片中在父亲最后的那几天里,父亲穿着海龟服陪伴着爱游泳的儿子,总是告诉儿子过几天自己会变成海龟陪着儿子,这样父亲觉得自己走后儿子还是会在自己的陪伴下生活。虽然儿子从未说过他爱父亲、也没有回答父亲假设死后会不会想他的问题,但就算这样父亲还是相信儿子就如他一样的爱对方。在父亲去世后,儿子没有哭,没有暴躁,他每天都像父亲之前教他的那样活着,自己穿衣服、自己煮鸡蛋、自己坐公交、自己拖地。。让很多观众更为感动的地方便是影片当中最后的那个场景,儿子开心的趴在海龟身上游泳,就像之前他趴在父亲的后背上游泳是一样的。由此可见,儿子虽然患有孤独症,但他对父亲的爱永远不会因为这个病而消逝。大爱无边,影片中的父亲就充分的给我们诠释了“父爱如山”这句名句,我被这部影片所震撼是因为我没有想到一些简单的细节、简单的画面给我们带来了最真实的感动!我喜欢这部影片。

除了喜欢,我还从影片中发现了很多真理。不论母亲平日里有多么的能唠叨,父亲在教训自己的时候有多么的严肃,这一切的一切都包含着父母多我们无限的爱,任由我们怎么拿也那不光的爱,我们和父母生活的日子里,有许多平常而又频繁的琐事,那些事看起来不起眼,可仔细瞧瞧,会发现那里包含着父母对我们全部的爱。不管谁抛弃你、欺负

你、父母永远在那里等着我们回家吃饭。。

篇10:天堂电影院 影评

《天堂电影院》——离开还是留下?

李珊 2012级汉语言文学3班 201230880314

《天堂电影院》讲了很多东西,关于童年,关于故乡,关于初恋,关于追寻与放弃的选择,但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多多刚爱上艾莲娜的时候,阿尔弗雷多给他讲的关于士兵和公主的故事:国王的士兵深深地爱上了高贵的公主,终于有一天,士兵向公主表白公主被他的深情感动,她告诉士兵:“如果你能待一百个日日夜夜,我便属于你。”士兵听了便一日一日地等下去,公主每晚往外看,无论在我的窗下等刮风下雨、蚊虫叮咬,他都一动不动。九十天过去了,他变得苍白、枯槁,泪水从脸上留下来。最后,在第九十九天晚上,士兵站起来,离去了。多多问阿尔弗雷多故事的意义,但阿尔弗雷多说他也不知道,反而让多多想明白了告诉他。

我也一直不懂故事的意义,士兵为什么在第九十九天离开?有人觉得是因为尊严,如果不想被人拒绝,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拒绝别人。如果在第一百天时,公主不承认她的约定,那么士兵就会伤心难过、绝望地死去,所以他选择在绝望前离开。就像多多在艾莲娜窗下苦苦等待无果后羞愤地撕掉艾莲娜的照片时一样。也有人觉得是因为士兵觉得这样对待自己的公主并不值得自己去爱。这些解释都很符合理性的思考,但是后来,有个人给出了另一种让人心动的答案。

他说,爱不是占有,爱是一种梦,一种可以永恒的梦。士兵凭自己对公主坚贞的爱情熬过了九十九个日夜,然后,他选择在自己的爱还在盛开的时候转身离开。他证明了他的爱,这份爱,会永远存在在他和公主的心里。人生是那么的艰难,爱却是那么的脆弱,此时紧握,下一刻却可能在我们手中破碎、腐烂。多多小时候常常去偷从电影剪下来的接吻场面的胶片,屡禁不止。最后一次,阿尔弗雷多抓住多多:“这些胶片是送你的礼物,但是是我的,但得留在这里?”年少的多多不懂,既然是他的东西,为什么不能带走,而要留在那,一、你快滚;

二、它们留在这里。”多多跑出去,想想不对,又跑回来:“这算什么交易?如果是我的,为什么要留在这里?就像他的初恋,明明彼此深爱,但这份爱恋却只能留在他的回忆里。多多离开小岛追寻自己的梦想,他把自己的童年、初恋、回忆留在了天堂电影院,封存在哪里。只有这样,他才能无顾虑地离开。

阿尔弗雷多鼓励失恋后郁郁寡欢的多多离开小岛去外面的世界,“每个人都在寻幸福的星辰。天天待在这个小镇上,会以为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你会相信事物永远不会改变,会变得比我更盲目。”于是多多孤独地在外打拼了三十年,终于功成名就。但是多多的母亲说,“每次打电话给你都有不同的女人接我电话,但是我听得出,那里没有爱。”为了追寻而离开深爱自己的人和家乡去没有爱的地方是否值得呢?

同样是托纳多雷的作品,《天堂电影院》的多多选择了追寻,《海上钢琴师》的1900却选择了留守,他从出生到死都没有离开船。他的朋友问他为什么不去陆地上看一看,以他的才华去到陆地上一定能引起巨大的轰动,成就一番事业。但是1900说:“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无法看见尽头。尽头?拜托!拜托你给我看它的尽头在哪?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有人不断追寻虚无缥缈的未知和尽头,有人却只眷恋自己所在的小圈子,至死留守。

篇11:疾走摆脱脂肪肝

决定进行这项运动后,我坚持早睡早起,早、中、晚饭后择机坚持走步,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时间长了,一天不走,我都感觉赔了钱似的不舒服。家距离单位约两公里,每天走半个小时到单位,下班也是如此。开始时,走到单位还冒点虚汗,长期下来,脚下生风,上到四楼身子还轻飘飘的,一天精神十足,我 从走路中尝到了甜头。

今年体检做彩超时,我的脂肪肝完全不见了,其他“三高”指标都已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

编辑点评:脂肪肝患者适合疾走

脂肪肝是饮食不调,营养过剩的产物,能量的摄入大于能量的消耗,过量的脂肪堆积到肝部便形成脂肪肝。早期脂肪肝患者可通过控制饮食和适当锻炼来改善病情。疾走适合于脂肪肝患者,推荐晚饭后1小时进行。

疾走是指快步行走,速度相当于慢跑,每天需坚持走40分钟以上。疾走可以把体内多余的能量代谢出去,使得多余的脂肪不在肝脏中储存。而且相对于慢跑,疾走对肺活量的要求不高,适合于秋冬季锻炼。相对于慢走,锻炼强度高,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疾走对于防治糖尿病和动脉硬化也有不错的效果。

摘自《家庭保健报》

篇12:影评《天堂电影院》

——评《天堂电影院》

电影的世界总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的。电影某种程度上和文学是很相近的,它们都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电影用自己的剪辑和拼接来表现一种完美。一部成功的电影不只是让人在电影院里哄堂大笑或是泪湿沾巾,还应该要让观众有所思考。电影一直在诉说着各种人的故事,演绎许多或平淡或传奇的人生,同时电影也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天堂电影院》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意大利西西里岛上宁静的吉安加村。在这个村子里有座小教堂,教堂前有一家电影院,叫做“天堂电影院”。电影院的放映师艾费多是这个小镇上唯一一个会使用电影放映机的人。小学生兼神父的小助手多多是个聪明而对电影和电影放映极感兴趣的孩子。他经常偷偷去电影放映室请艾费多把剪切下来的电影底片送给他,并常常偷偷学艾费多使用放映机。就这样因对电影的热爱和这家“天堂电影院”将两个人的一生结在了一起,也改变了两人的也许会繁复发展下去的平凡的命运。这部影片是很成功的,有许多的闪光点,笔者就简略谈以下几处。

一、天堂电影院

这部电影采用插叙的手法:从最开始年老的妈妈打电话四处寻找多多开始,然后镜头切换到中年功成名就的多多开始回忆,回忆童年在小镇的生活,回忆他的母亲,他的贫穷的家和他最最重要的人——艾费多;期间镜头又转到中年多多的脸上。没有采取全程回忆到最后才来衔接的方式,将中年多多再次纳入场景,这样避免了以往的回忆的叙述方式的刻板和抛弃回忆主人公完全采用上帝视角的表现方式,更增加了现实感;镜头再次从中年多多的脸上移开让多多回到回忆中去想那段一生一次的初恋;回忆完自己的过去,多多就不得不回到小镇。多多赶回小镇去参加艾费多的葬礼时,他的妈妈去给他开门,这时电影用了一个长镜头表现多多妈妈打的毛衣因为她的出去开门而不断被拆开。笔者觉得这个镜头是很有象征意味的。线本来已经织成了毛衣,却又一圈圈散开,像是人的过去一样,回忆时,本来沉寂下来的过往的感情就一点点被拆开。

这部影片将多多的命运置于“天堂电影院”的命运之中,两条线相互缠绕。笔者觉得选取电影院这个地方是很能反映社会百态和社会发展的。电影院里龙蛇混杂,什么人都有,而这部影片对电影院的人物的表现是花了许多胶片的。在新旧两个“天堂电影院”中的场景,和后来发展到露天电影,观众的不同的表现是具有很大的对比性的。所以导演把几个阶段的“天堂电影院”做了比较——电影放映的方式,观众的反应,放映的电影本身和电影院的外观等等。

天堂电影院作为本电影发展的一条线,是有很大的戏份的。几乎所有的事都围绕着它展开。而且,天堂电影院,真的是大家的天堂,那里承载着普通人奢望的梦想,更是多多的梦想起航的地方。

二、多多的艾费多

多多的父亲去打仗一去不回,他是个没有父亲的贫困的孩子。艾费多已经中年了却没有小孩。艾费多会帮多多解围——当多多将母亲给买牛奶的钱拿来看电影时,艾费多及时解救了他。艾费多也会训斥多多,让他远离放映室,告诫他这并不是一份好的工作,尽管他厌烦但是还是很喜欢这份工作。艾费多在年幼的多多面前充当了“父亲”的角色,他给了多多需要的父爱。多多痴迷于电影,并真正想要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师,就算艾费多不愿意教他,但是后来艾费多还是把自己毕生的伎俩教给多多。

艾费多又变身成为多多的老师,传授电影放映技术的老师。多多常常和艾费多在一起,给艾费多讲自己的烦恼和幻想,这时艾费多又是多多最要好的朋友。艾费多在多多的一身中都扮演着这三个角色。在多多长大后喜欢上一个蓝眼睛女孩,沉闷而苦恼,艾费多便讲故事来告诉多多应该怎么做;在多多痛苦地寻找毫无音讯的女友时,艾费多鼓励他要向前行,离开这个小镇,像最开始艾费多说他不喜欢这个职业的原因一样,因为在这放一辈子的电影是毫无出息的,他希望多多有更远大的梦想,抛弃一切羁留他的情感勇敢去闯荡。在离别的车站他告诉多多:“不准回来,不准想到我们,不准回头,不准写信,想家的时候要熬住,忘了我们,要是你失败逃回来,就别想来见我”。于是多多出去了30年一直一直都没回来,也因为这样,在小镇上的电影放映员多多成为一名出色的大导演,成就很大。这是作为父亲、老师、朋友的艾费多最最想要看到的。

其实艾费多一直离不开多多,在多多去服兵役的那段时间,艾费多没有出过门,总是沉默不语。但是为了多多的前途,他狠心而毅然地将多多推入了繁华的都市。多多的艾费多就是这样,像父亲一样鼓励多多,像朋友一样嬉笑玩耍分担烦恼,像老师一样指明人生前进的道路。

三、总有一个地方是天堂

有天堂电影院的那个小镇,有多多太多重要的东西。这是多多的天堂。因为无论多多多么成功,长大多少,回到这里,他就还是所有人的小“多多”。纵使天堂电影院被拆除掉了,但是,天堂并没有因此而倒塌。每个当年的影迷都来看政府拆掉屹立多年的天堂电影院,他们悲痛,但是这个多年前的天堂电影院就像多多的过去一样,要发展进步就必需牺牲掉一部份东西,因为它过于陈旧,也许会阻碍进步的脚步。但是就算推倒了它的实体,却推不倒它在心中所存有的地位。就像那份在艾费多看来也许会阻碍多多完成自己梦想的爱情一样,终究被隐瞒,终究被错过。但是,30年来,多多却从未忘记。

最后多多独自一人看艾费多留给他的礼物——在多多小时候,艾费多答应送给他却代他保管的许多剪切下来的吻戏的电影底片,艾费多将它接成了一段电影。多多看着这些画面,不自觉的红了眼眶。有人说,有时候自己说过的话说完就忘记了,但是总有一个在乎你的人帮你记得。

篇13:《疾走天堂》影评

——《小鞋子》影评

没有浪漫迷情的巴黎街头,没有光影斑驳的纽约高楼,没有壮阔或是别致的自然风光——故事发生在富庶而又贫穷的中东土地,伊朗。印象里的伊朗,大约是狂热的朝拜的教徒们,永不停息的战火,和不知是福是祸的石油资源,而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和人们,可以摆脱一切纷争杂乱,拥有最返璞归真的模样。

影片开头聚焦于一双熟练地缝补着鞋子的手,动作干净利落,却给人以压迫的冗长感。序幕完毕,主人公小男孩阿里取走了这双不知被缝补了多少次的小鞋子,却在回家途中丢失了,妹妹莎拉失去了唯一的鞋子,两个孩子为了不让足够操劳的父母烦心,利用上下学时间的不同共穿一双球鞋,阿里为了弥补过失也在不停的找着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大概是故事的主线,很简单朴实。

两个孩子,一双鞋,已铺好了所有情节的背景,为了一次许诺,他们奔波于破旧曲折的小巷,各自承受着却又不语。阿里总是为此迟到,以至于被教导主任以开除威胁而无法解释原因;莎拉总是为同学们拥有漂亮精致的鞋子而自卑于自己的破旧球鞋,一个单纯的孩子对于渴望却得不到的东西的微妙感情,对旁人的羡慕与内心的失落,甚至无需表情特写,都能被真切的感受到。当观众差不多忘记了那双丢失的鞋子的时候,它却忽然出现了——在一个同莎拉一起读书的素不相识的小女孩脚上,莎拉急切的想要要回鞋子,她带着阿里找到了那个女孩的家,原以为问题可以解决,可当那个女孩的盲人父亲出门,在女儿的引领下困难的走去工作的时候,两个孩子必然是震惊的,也许立刻的,没有一丝顾虑的就打消了所有拿回鞋子的念头,相对一望,彼此心意便已明了。这便是孩子的世界,他们甚至可以不在乎别人拿走了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他们看得见每一个人的难处。也许贫穷过早地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的重量,但正因承受着,他们拥有了对世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们的悲悯之心,学会了理解与体谅。

可反映里面每一个人物的形象的又绝不止于此。印象深刻的是莎拉由于鞋子的不合脚而不慎将一只鞋掉入水流中的情节,原本就瘦小的她拖着一只鞋随着水沟跑了很久,甚至冒着跌倒的危险几次俯身去捞,最后蹲在水沟旁无助的哭泣。也许我们会认为她大概失去那只鞋子了,可巧妙之处在于导演总能让人快要失去希望的时候安排一个带来希望的人。旁边店铺的大叔发现了哭泣的莎拉,很关切的俯下身子询问她,最后用工具帮莎拉捞回了卡在桥底的鞋子。很平凡的小插曲,却让人暖心,那些同样受着贫困的压迫的人们,在生活的夹缝里从来都没有忘记扶起身边跌倒的同行者。

同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有的和阿里一样家境拮据,有的过着穷人难以想象的优越生活:与阿里一家互赠汤饭的高太太,为阿里说情的老师,看起来严厉实质上很善良的体育老师,富人区别墅里的小男孩和他的祖父……

原以为在这样多的好心人的期待下,也许故事会有一个该有的结局,比如阿里拿到季军拥有了一双新球鞋,或者阿里的父亲赚到了许多钱从此再不受贫穷之苦,可并没有如此。影片结束的时候,阿里将起了泡的双脚放进游着鱼儿的水里,阿里的父亲推着的单车篓子里有两双为孩子们买的新鞋,戛然而止。初次考虑这个结局总觉得不够圆满,好像事情绕了一大圈,还是回到了原来的样子,贫困依旧是贫困,可再细想,其实这是最好的结局,既然阿里一家从来没有因为贫穷失去什么重要的东西,又何必在乎是否有所改变?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疾走天堂》影评】相关文章:

海洋天堂影评范文05-27

天堂的孩子影评范文06-15

天堂电影院影评范文06-15

天堂作文05-05

生路,天堂散文04-08

梦幻天堂范文05-17

天堂海洋范文05-17

天堂回信范文05-17

天堂老挝散文04-22

天堂初中作文04-24

上一篇:社区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下一篇:日子里的诗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