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影《天堂的孩子》有感

2024-05-05

观电影《天堂的孩子》有感(共14篇)

篇1:观电影《天堂的孩子》有感

电影以一双很破的的粉红色的小鞋子在一双粗糙的手中一针一线缝补很长时间开始。当导演把生病的母亲,父亲微薄的的工资支撑着整个家庭等细节娓娓道来时,我知道了这是一个发生在贫困家庭的故事。

一开始我以为这和其他博取人同情的电影没什么区别,但后来阿里在买菜的时候把妹妹的鞋子弄丢了,回到家他让妹妹别告诉爸爸时,我以为他是怕被骂,但后来从兄妹两的字条中,我知道了他不单单是怕被骂,他是不想为本来就困难的家里添麻烦。为此,兄妹两达成协议,妹妹穿哥哥的鞋子去上学,放学了再换给哥哥去上学,哥哥答应会尽快找回妹妹的鞋子。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一幕幕妹妹放学为了不让哥哥迟到奔跑在大街小巷为了赶回去换鞋给哥哥的片段。

在电影《天堂的孩子》里,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有很多,其中有一个片段讲的是阿里的妹妹莎拉放学了为了不让哥哥迟到,奔跑时由于鞋子太大,跑的又急把鞋子掉入了水沟,她焦急地去追鞋子。还有,在一次考试时,莎拉一边答题,一边偷看老师的表。以上两个片段,我看出了妹妹的焦急,同时也看出了妹妹的懂事,哥哥把她的鞋子弄丢了,她不但不生气,还顺从哥哥,替哥哥着想。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片段是:尽管莎拉迅速跑回巷子和阿里换了鞋子,但阿里还是因为迟到受到校长的批评,并让他不要上学了,我以为阿里会说出迟到的原因,但阿里没有说话,泪水溢满眼眶。当莎拉发现自己的鞋子穿在同校的一个女孩脚上时,兄妹俩想要回莎拉的鞋子,可当兄妹俩看到女孩的父亲是个盲人时,她们没有要回那双鞋子,从中看出虽然她们的家庭贫困,但她们的心灵是纯洁的。

最后,当阿里得知参加跑步比赛得季军可以获得鞋子时,他哀求老师让他参加比赛,并认真的训练,从中看出了阿里是一个遵守承诺的人,答应了妹妹就想尽办法去做。为了一双鞋子,阿里和莎拉俩个孩子尽管委屈、辛苦、无奈,但为了他们心中的希望都一一忍下了。

看完影片《天堂的孩子》后,我感悟到这部影片虽然是讲述穷人的故事,但并非是对穷困的展览,而是写在这样一个穷困的背景下,孩子不给为家庭生计而忧虑着的父母添负担,他们的做法或许很幼稚,但他们的纯真让人感动、心痛。许多人面对贫困觉得很可怕,但兄妹俩不畏惧,在他们身上依然有着孩子的天性,依然爽朗的开怀大笑,他们的童年时不幸的,但他们懂得真诚的面对生活,迎接希望。

一开始我不明白影片为什么叫《天堂的孩子》,但后来我明白了,两兄妹的天真、纯洁、纯净、温暖的世界,淳朴善良的人性,宛如天堂。

篇2:观电影《天堂的孩子》有感

主人公阿里弄丢了妹妹的鞋,妹妹莎拉答应给阿里一点时间去找鞋,可阿里实在找不到,他们只好轮流穿同一双鞋去上学。阿里决定参加长跑比赛,因为第三名的奖品是双鞋子,但是阿里却阴差阳错跑了第一名。

阿里是一个穷人家庭的孩子,贫穷并没有磨灭阿里善良的品性,他宁愿自己迟到,也要让妹妹先穿着鞋去上学。相比较之下,我有时连借别人一支笔也不肯,虽然我有多余的笔。我们的童年吃喝两项从不用发愁,可阿里家困难到一双鞋都要缝缝补补好几次也还要穿着。而我的鞋,如果不是名牌,我宁愿不穿鞋光着脚。我还很不喜欢穿系鞋带的鞋子。

我们从小养尊处优,有什么好吃好喝的,永远都是最先体验到的,阿里却不同。他家就连最基本的吃饭问题,都很难保证。可即使是生活在这样拮据的家庭,阿里还是很有爱心,即使生活那么不容易,阿里对妹妹莎拉的爱仍旧很深。他会把老师奖励的铅笔送给妹妹,会为了—双鞋子的奖品参加长跑比赛,真是更得!更难得的是他愿意为妹妹放弃第一名的荣耀,阿里只是为了拿到一双鞋子的奖品,最后看到阿里知道自己没有得到第三名,妹妹的鞋子也没有了,他哭了,看到这,我的心里酸酸的。

篇3:观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一.电影中校长专制、残暴的教育缩影

1.残暴的惩罚手段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那位辅育院的校长哈珊对于犯错的学生永远只采取体罚, 将犯错的学生关入禁闭室内, 这种处理事情的残暴手段导致的后果是只能让学生知道身体的疼痛, 却永远不知道让其接受体罚的本质和内因是什么?所以这种皮球效应让学生变得愈加叛逆、愈加反抗, 表现出随意辱骂教师、偷拿钱、吸烟等一些恶劣行为。还表现在莫翰治表面遵守管教方式而暗自在笔记本上写下咒骂哈珊的语句, 麦神父写信举报哈珊“暴力”管教的信件, 连他看似最忠心的心腹萧老师也把哈珊毕生收藏的木头全部用尽为几个星期没有热水洗澡的孩子带来热水, 最明显的是处于“危险边缘”的孟单用一把火将辅育院整个烧毁报复哈珊的恶劣行为。

2.专制的教育思想理念

哈珊校长错误的教学理念和为我独尊的思想, 导致在整个辅育院中萦绕着毫无平等的师师、师生、生生的浓厚阴郁气氛。当马修第一次与哈珊见面时, 哈珊表现的傲慢、粗鲁和无礼, 要求马修尊称他为“院长”, 一种把权力政治仕途看的很重的专制心思表现的凌厉尽致。在面对整个校园大集合为了查找出向牧师投扔利器的犯错学生时, 校长要马修随机挑选一位同学作为“替罪羊”。这种毫无理论科学依据的教学方式, 把辅育院管理成采取一种近乎畸形的教学模式“犯错、处罚”, 毫无商量口吻、毫无语言交流、毫无动摇的专横暴力手段去解决问题, 完全不像一个学校, 没有发挥一点教育的意蕴, 近乎军事看管犯人的“监狱”, 让人不禁寒毛屹立。更可恨的是采取近乎完全不人性的方式说:“冰水洗澡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这种不人性就是完全没有把这些问题学生当成“人类”看待。同时影片中总是重复回放辅育院大门一直用铁锁紧扣的一幕, 将辅育院中所有的人和物与院外一切美好事物隔绝, 这就是哈珊校长使用暴力体罚专制教育思想的形象体现。

3.哈珊校长教育失败的收场

首先, 哈珊教育的失败表现在作为一名教师同时也担任辅育院院长一职的准教育者身份面前, 他完全没有起到教化孩子们的行为、心灵的作用, 也没有引领孩子们走向积极乐观美好的生活。而是让孩子在暴力专制管教下变得叛逆, 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美好童年。他的失败还表现在当面对孩子们犯错误时, 直接采取暴力手段把孩子们关进禁闭室内, 这个黑暗的禁闭室关住的不是犯了错的孩子们, 而是道出了哈珊教育的失败, 一种采取遇到教育问题、困难就逃避, 根本没有担当一名教师教育者的职责, 在哈珊带领下的教育完全没有看到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何在, 这是哈珊最大的教育失败。

其次, 哈珊教育的另一失败表现在人心所失, 他以为采取“犯错, 受罚”的暴力专制让他在整个校园所有事物面前都有足够的震慑威力, 其实在温顺服从背后隐藏的是所有人对他的叛离。学生们背后辱骂他、偷拿他的钱, 辅育院里所有老师联名写举报信告发他, 连马修一个对所有事物都看待优点美好一面, 并且常怀宽容之心的人, 对于哈珊最后也表现出了愤怒和憎恨, 并且认为哈珊的失败教育是愚蠢、无能的表现。

最后, 认为自己是一所辅育院院长, 是最大的权威体现, 感觉自己把辅育院里所有的一切都掌控了, 觉得也是教育权威的标志。但是他最后还是必须为自己造下的恶果, 承担相应的责任, 孟丹一把大火烧掉了整个辅育院, 让哈珊暴力专政的教育失去了实施的场所。而整个辅育院教师联名举报信直至哈珊被解职是对他暴力专制教育的彻底摧毁。

二.马修用充满爱的感化教育唤回孩子们的纯真

1.宽容对待犯错误的学生, 采用取消体罚来将公补错

马修一位不平凡的音乐教师, 最开始面对那些犯错误的学生采取委婉“包庇”, 但这是一种源于人类最本能善量的表现。他采用一种取消体罚进行补救弥补错误作为交换方式让学生来将功抵过, 当硬生生直面这些孩子的恶劣行为, 马修的内心是恐惧、害怕, 担心这些调皮的孩子随时都会取走他的性命。影片中马修那句“永远也别说永远”令人深思, 更是他日后遇到学生把他公文包里的“乐谱”偷走时, 表现出的宽容与理解, 没有责怪和谩骂。更多的心思和惊奇是发现所有学生对这些乐谱和乐器拥有极强的好奇心, 并且用各种稀奇古怪的字和词编成曲子去骂马修, 他没有为此大动干戈, 而是激发出灵感决定为这群孩子创作专属于他们的乐曲。

2.和蔼耐心关爱学生, 平等对待每位学生

马修耐心地对每位学生进行资质判别, 依次分为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领唱以及乐谱打拍等不同的角色, 为每个人都安排好适合的位子, 最后组建创立了合唱团。通过唱歌的方式逐渐转移了这群问题学生的注意力, 以音乐合唱团的方式进入正常轨道开始学习。通过音乐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促进团队相互合作增进了感情, 同时也净化了心灵, 陶冶了情操, 让学生的精神世界逐渐脱离满是暴力专横的辅育院, 激起了孩子们最纯真的心灵, 把原本属于他们的童年快乐归还给他们。在合唱团中有一位天资较高的莫治奇, 有着一副天籁之音的好嗓子, 马修对他进行点播和指导, 让莫治奇担任主唱, 出外表演, 大大增加了莫治奇的自信心。合唱团办得越来越好, 迫使马修意识到这些孩子不是不可教, 而是没有人采用正确科学人性化的方式进行管教他们, 这让他更加坚定组建合唱团的决心, 决定拯救这些孩子。

3.马修教育成功的回报

首先, 马修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一个教育者的身份, 他是成功的典范。第一次走进乱哄哄的课堂, 被同学抢走文件夹的场景与后来课堂上同学们一排排整齐的站着, 井然有序的唱着马修创作的歌曲。当马修知道了向麦神父扔利器的学生葛贺克命他去照顾麦神父, 看到自己犯下错误给别人带来伤害的痛苦, 会利于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犯错的本质。当孟丹向贝比诺讨要10 元入寝费时, 马修再也没有对孟丹忍让, 而是发出严厉的警告, 才让这件事情平息。当莫治奇向他无礼丢掷墨水时, 他剥夺了莫治奇合唱团独唱的权利, 并且说没有人是不可取代的, 这是在教育学生要学会尊重人。当面对任何教育问题, 马修都是采取直面的方式, 并且用公平、尊重和富有智慧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意识到错误并且改正错误的行为。

其次, 马修的教育方式得到辅育院所有教师、学生、家长的认可与信任。麦神父写信给赞助董事希望合唱团可以得到资金补助继续办下去;萧老师擅自挪用哈珊毕生私藏的木材帮组马修让孩子们洗上热水澡;当莫治奇向马修投掷墨水时, 所有学生都打和骂莫治奇维护马修;当马修被辞退, 贝比诺跟着公车, 希望马修可以带他走;还有莫治奇的母亲最后听取马修的建议把莫治奇接出辅育院到里昂音乐学院去学习, 最后成为著名的音乐家。这是马修人心所向, 得到所有人的支持与喜爱。

最后, 马修对教育负责和充满宽容、耐心的态度使得他的教育变得成功, 让辅育院结束了专制暴力管教, 还给孩子们快乐与美好, 并且得到了所有人的尊重与支持。

三.马修为辅育院带来的春天启示

1.校长后来行为的转变

马修用爱心、耐心为辅育院带来了春天, 最后连哈珊校长也被感化, 从前面对犯错的学生直接暴打, 以至后来当学生把球扔向自己时, 他俯下身拾起球就毫不犹豫的跟孩子们玩了起来。最明显的变化是当校长得知辅育院失火时, 面对自己升迁和获得勋章的最后一刻, 他一如反顾的开车回到辅育院, 最后得知所有学生被马修带出游玩时, 一气之下把马修开除了辅育院。

2. 辅育院的教学从冷酷到充满爱———组建合唱团

随着合唱团办的越来越好, 名声很快传到了外界, 观看表演的人越来越多, 这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们的自信心, 鼓励孩子们继续唱歌, 增强了马修继续创办合唱团的决心。即使后来由于资金匮乏时, 合唱团仍然保持着以一种地下化的形式开展。

3. 孩子们美好纯真的快乐失而复得

最后马修离开辅育院时, 所有孩子把教室的门反锁叠纸飞机唱歌为马修送行, 这是一种以善还善的表现。这就是孩子们迎来的春天, 对马修美好感化转向善的标志, 这满园腾空飞出的纸飞机飞向外面, 一是对马修的送别和祝福;二是学生们心灵美化的转变, 已经逃出了暴力和枷锁的掌管。所以纸飞机承载的是一切美好, 合唱团孩子们口中唱出的是美好和善良, 这美好的一幕就是放牛班的春天, 善于发现学生的资历和兴趣将孩子们带入美妙的音乐世界, 让放牛班获得了美好和真善, 马修为这些孩子带来了通往外界美好世界的窗口, 为孩子们搭建接触外界美好世界的平台和支柱, 促使孩子们慢慢走向美好走向善。

摘要:电影故事发生在法国一个偏远落寞名为“池塘之底”的辅育园里, 住着一群有着各种不良行为、无家可归、无人看管、可怜调皮的学生, 外加一名专制、残暴的院长哈珊, 和几名在专横暴力制度下勉强维持教育生计的教师。看似一切井然有序的情境, 一位失败的音乐家克莱蒙·马修的到来打破了“池塘之底”所有的一切常规, 为这个“放牛班”带来了专属于他们这群天真无辜、充满童真童趣孩子的“春天”。

关键词:春天,教育,残暴,宽容,美好

参考文献

[1]徐岩, 李天义.音乐, 化腐朽为神奇——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的德育功能.电影评介[J].2011-03-08.

[2]刘石磊.浅谈从《放牛班的春天》中收获的德育启示.新课程研究[J].2009年6月 (下旬) .

[3]徐春玲.电影与音乐同行——由《放牛班的春天》解析电影音乐.科技信息[J].2008-11-15.

篇4:观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关键词:春天 教育 残暴 宽容 美好

“放牛”在辞海中意为:1.把牛散放掉,住其所往。2.牧牛。在《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富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影片中,依据电影的故事情节暂时取第一种含义,即牛散放掉,住其所往。班级是学校里的年级和班的总称,放牛班指一种采用“放牛”式教学方式进行管理的班级模式。

一.电影中校长专制、残暴的教育缩影

1.残暴的惩罚手段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那位辅育院的校长哈珊对于犯错的学生永远只采取体罚,将犯错的学生关入禁闭室内,这种处理事情的残暴手段导致的后果是只能让学生知道身体的疼痛,却永远不知道让其接受体罚的本质和内因是什么?所以这种皮球效应让学生变得愈加叛逆、愈加反抗,表现出随意辱骂教师、偷拿钱、吸烟等一些恶劣行为。还表现在莫翰治表面遵守管教方式而暗自在笔记本上写下咒骂哈珊的语句,麦神父写信举报哈珊“暴力”管教的信件,连他看似最忠心的心腹萧老师也把哈珊毕生收藏的木头全部用尽为几个星期没有热水洗澡的孩子带来热水,最明显的是处于“危险边缘”的孟单用一把火将辅育院整个烧毁报复哈珊的恶劣行为。

2.专制的教育思想理念

哈珊校长错误的教学理念和为我独尊的思想,导致在整个辅育院中萦绕着毫无平等的师师、师生、生生的浓厚阴郁气氛。当马修第一次与哈珊见面时,哈珊表现的傲慢、粗鲁和无礼,要求马修尊称他为“院长”,一种把权力政治仕途看的很重的专制心思表现的凌厉尽致。在面对整个校园大集合为了查找出向牧师投扔利器的犯错学生时,校长要马修随机挑选一位同学作为“替罪羊”。这种毫无理论科学依据的教学方式,把辅育院管理成采取一种近乎畸形的教学模式“犯错、处罚”,毫无商量口吻、毫无语言交流、毫无动摇的专横暴力手段去解决问题,完全不像一个学校,没有发挥一点教育的意蕴,近乎军事看管犯人的“监狱”,让人不禁寒毛屹立。更可恨的是采取近乎完全不人性的方式说:“冰水洗澡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这种不人性就是完全没有把这些问题学生当成“人类”看待。同时影片中总是重复回放辅育院大门一直用铁锁紧扣的一幕,将辅育院中所有的人和物与院外一切美好事物隔绝,这就是哈珊校长使用暴力体罚专制教育思想的形象体现。

3.哈珊校长教育失败的收场

首先,哈珊教育的失败表现在作为一名教师同时也担任辅育院院长一职的准教育者身份面前,他完全没有起到教化孩子们的行为、心灵的作用,也没有引领孩子们走向积极乐观美好的生活。而是让孩子在暴力专制管教下变得叛逆,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美好童年。他的失败还表现在当面对孩子们犯错误时,直接采取暴力手段把孩子们关进禁闭室内,这个黑暗的禁闭室关住的不是犯了错的孩子们,而是道出了哈珊教育的失败,一种采取遇到教育问题、困难就逃避,根本没有担当一名教师教育者的职责,在哈珊带领下的教育完全没有看到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何在,这是哈珊最大的教育失败。

其次,哈珊教育的另一失败表现在人心所失,他以为采取“犯错,受罚”的暴力专制让他在整个校园所有事物面前都有足够的震慑威力,其实在温顺服从背后隐藏的是所有人对他的叛离。学生们背后辱骂他、偷拿他的钱,辅育院里所有老师联名写举报信告发他,连马修一个对所有事物都看待优点美好一面,并且常怀宽容之心的人,对于哈珊最后也表现出了愤怒和憎恨,并且认为哈珊的失败教育是愚蠢、无能的表现。

最后,认为自己是一所辅育院院长,是最大的权威体现,感觉自己把辅育院里所有的一切都掌控了,觉得也是教育权威的标志。但是他最后还是必须为自己造下的恶果,承担相应的责任,孟丹一把大火烧掉了整个辅育院,让哈珊暴力专政的教育失去了实施的场所。而整个辅育院教师联名举报信直至哈珊被解职是对他暴力专制教育的彻底摧毁。

二.马修用充满爱的感化教育唤回孩子们的纯真

1.宽容对待犯错误的学生,采用取消体罚来将公补错

马修一位不平凡的音乐教师,最开始面对那些犯错误的学生采取委婉“包庇”,但这是一种源于人类最本能善量的表现。他采用一种取消体罚进行补救弥补错误作为交换方式让学生来将功抵过,当硬生生直面这些孩子的恶劣行为,马修的内心是恐惧、害怕,担心这些调皮的孩子随时都会取走他的性命。影片中马修那句“永远也别说永远”令人深思,更是他日后遇到学生把他公文包里的“乐谱”偷走时,表现出的宽容与理解,没有责怪和谩骂。更多的心思和惊奇是发现所有学生对这些乐谱和乐器拥有极强的好奇心,并且用各种稀奇古怪的字和词编成曲子去骂马修,他没有为此大动干戈,而是激发出灵感决定为这群孩子创作专属于他们的乐曲。

2.和蔼耐心关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位学生

马修耐心地对每位学生进行资质判别,依次分为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领唱以及乐谱打拍等不同的角色,为每个人都安排好适合的位子,最后组建创立了合唱团。通过唱歌的方式逐渐转移了这群问题学生的注意力,以音乐合唱团的方式进入正常轨道开始学习。通过音乐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促进团队相互合作增进了感情,同时也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让学生的精神世界逐渐脱离满是暴力专横的辅育院,激起了孩子们最纯真的心灵,把原本属于他们的童年快乐归还给他们。在合唱团中有一位天资较高的莫治奇,有着一副天籁之音的好嗓子,马修对他进行点播和指导,让莫治奇担任主唱,出外表演,大大增加了莫治奇的自信心。合唱团办得越来越好,迫使马修意识到这些孩子不是不可教,而是没有人采用正确科学人性化的方式进行管教他们,这让他更加坚定组建合唱团的决心,决定拯救这些孩子。

3.马修教育成功的回报

首先,马修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一个教育者的身份,他是成功的典范。第一次走进乱哄哄的课堂,被同学抢走文件夹的场景与后来课堂上同学们一排排整齐的站着,井然有序的唱着马修创作的歌曲。当马修知道了向麦神父扔利器的学生葛贺克命他去照顾麦神父,看到自己犯下错误给别人带来伤害的痛苦,会利于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犯错的本质。当孟丹向贝比诺讨要10元入寝费时,马修再也没有对孟丹忍让,而是发出严厉的警告,才让这件事情平息。当莫治奇向他无礼丢掷墨水时,他剥夺了莫治奇合唱团独唱的权利,并且说没有人是不可取代的,这是在教育学生要学会尊重人。当面对任何教育问题,马修都是采取直面的方式,并且用公平、尊重和富有智慧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意识到错误并且改正错误的行为。

其次,马修的教育方式得到辅育院所有教师、学生、家长的认可与信任。麦神父写信给赞助董事希望合唱团可以得到资金补助继续办下去;萧老师擅自挪用哈珊毕生私藏的木材帮组马修让孩子们洗上热水澡;当莫治奇向马修投掷墨水时,所有学生都打和骂莫治奇维护马修;当马修被辞退,贝比诺跟着公车,希望马修可以带他走;还有莫治奇的母亲最后听取马修的建议把莫治奇接出辅育院到里昂音乐学院去学习,最后成为著名的音乐家。这是马修人心所向,得到所有人的支持与喜爱。

最后,马修对教育负责和充满宽容、耐心的态度使得他的教育变得成功,让辅育院结束了专制暴力管教,还给孩子们快乐与美好,并且得到了所有人的尊重与支持。

三.马修为辅育院带来的春天启示

1.校长后来行为的转变

马修用爱心、耐心为辅育院带来了春天,最后连哈珊校长也被感化,从前面对犯错的学生直接暴打,以至后来当学生把球扔向自己时,他俯下身拾起球就毫不犹豫的跟孩子们玩了起来。最明显的变化是当校长得知辅育院失火时,面对自己升迁和获得勋章的最后一刻,他一如反顾的开车回到辅育院,最后得知所有学生被马修带出游玩时,一气之下把马修开除了辅育院。

2.辅育院的教学从冷酷到充满爱——组建合唱团

随着合唱团办的越来越好,名声很快传到了外界,观看表演的人越来越多,这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们的自信心,鼓励孩子们继续唱歌,增强了马修继续创办合唱团的决心。即使后来由于资金匮乏时,合唱团仍然保持着以一种地下化的形式开展。

3.孩子们美好纯真的快乐失而复得

最后马修离开辅育院时,所有孩子把教室的门反锁叠纸飞机唱歌为马修送行,这是一种以善还善的表现。这就是孩子们迎来的春天,对马修美好感化转向善的标志,这满园腾空飞出的纸飞机飞向外面,一是对马修的送别和祝福;二是学生们心灵美化的转变,已经逃出了暴力和枷锁的掌管。所以纸飞机承载的是一切美好,合唱团孩子们口中唱出的是美好和善良,这美好的一幕就是放牛班的春天,善于发现学生的资历和兴趣将孩子们带入美妙的音乐世界,让放牛班获得了美好和真善,马修为这些孩子带来了通往外界美好世界的窗口,为孩子们搭建接触外界美好世界的平台和支柱,促使孩子们慢慢走向美好走向善。

参考文献

[1]徐岩,李天义.音乐,化腐朽为神奇——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的德育功能.电影评介[J].2011-03-08.

[2]刘石磊.浅谈从《放牛班的春天》中收获的德育启示.新课程研究[J].2009年6月(下旬).

[3]徐春玲.电影与音乐同行——由《放牛班的春天》解析电影音乐.科技信息[J].2008-11-15.

[4]彭钢.讲述:困境中的教育美丽——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学报[J].2008(8).

篇5:观天堂的孩子有感

事情发生在上个世纪伊朗社会的最底层。阿里在街上买菜时不慎弄丢了莎拉的鞋子,他俩只好达成协议:莎拉先穿阿里的鞋上学,放学后把鞋子给阿里。但困难却降临了,鞋子因太大在莎拉奔跑时掉入下水道。莎拉绝望地抱树痛哭,可穷人总是富有爱心的,一个老人帮助了她。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莎拉为老师的拖课而焦急万分,她不住看老师的手表,匆忙做题才得以解脱。阿里已经急不可待了——要迟到了!莎拉奔跑着,她懂事地为哥哥着想。可阿里体会了妹妹用心良苦,莎拉也守信了没把这事告诉父母,否则肯定惹着生病的妈妈和沧桑的爸爸生气,也会为家里增加负担。这时,我深深叹一口气,阿里和莎拉都还是孩子,却得受贫苦生活的压迫。

为了不让自己的妹妹这么辛苦地奔跑,阿里跟随爸爸去打工。他们打工的地方满是美丽的别墅与汽车。可见,当时并不是整个伊朗都是穷的——贫富之差大的可怕!当爸爸不辞辛苦干完活并得到客观的收入时,一个个美梦在爸爸与阿里脑中演绎。路上阿里一直提示爸爸为妹妹买鞋。一双小小的鞋子在穷人家的孩子心中多少重要!可恶梦再次降临,希望之花刚要开放就凋零了——车祸无情降临,不堪入目……我的心“噔”了一下。

但是,天无绝人之路,阿里后来得知,只要参加运动会,得了季军,奖品就是一个令人惊喜的物品——一双球鞋!在他苦苦哀求下,阿里经过了体育老师的同意,有了参赛权。在赛场上,阿里不顾一切地跑,脑中是妹妹送鞋子来的景象,为了鞋子,为了让那种被人歧视的日子结束,他要季军。可他摔倒了,爬起时,已离季军较远了……他又爬起来,闭上眼用尽全力向前冲!到终点时,得知是冠军的消息使阿里悄然泪下,他没有一丝喜悦了。莎拉在之前穿上阿里的鞋子时明显是泪光莹莹的。是啊 ,穿不适合自己尺码的鞋子,肯定是不舒服的。他垂头丧气回家,此场景令莎拉失落地走开。他脱下已烂的鞋,把脚伸进水池,鱼儿聚拢起来,多么温馨又消沉的场面!天真的孩子,却不知道爸爸已经买了他俩的鞋子正在归途上了。

看完后,我泪流满面,心潮腾涌,为他俩的懂事感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穷苦生活也许是他们懂事的原因吧!穷人家的孩子先当家,也正是如此吧!

影片使我想起那天楼下的那个孩子。

“妈妈,我不要这双鞋子,我要那双粉色花边的!”一个女孩扔掉了她妈妈给她买的那双白色皮鞋。“这双穿着不是很好看吗?”妈妈尽力辩论。“不行!不行!”小妹妹撒起娇来,“我要那双有粉红色花边的!”“好好,好!去换!”那个妈妈无能为力,禁不住她女儿的撒娇。“不行!两双都要!”小妹妹又倔强地说,真是得寸进尺。“只能要一双!”妈妈刚开始极力反对,可小女孩却“哇哇”大哭起来,妈妈又只好答应了。

那个小女孩受到溺爱与娇纵,可以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而阿里与莎拉为了一双别人认为不屑一顾的`鞋子而拼命。他们没被生活压迫,要联手对抗。为了鞋子,为别人收起他们的歧视,他们可以不顾一切。有时,苦难是成长的营养。

穷人们是善良的,莎拉明明可以向得到她鞋子的女孩要回鞋子,但发现她爸爸是一个瞎子时,望而却步了。妈妈病人却仍叮嘱阿里为邻居奶奶送汤,莎拉掉鞋了,也有个善良的人帮她捡……

穷孩子的心,天真善良又懂事。他们可以为别人着想,为家人分忧。

穷孩子的心,倔强又固执。阿里伤感的眼中那一种隐约的倔强令他不顾一切为莎拉找鞋或得到一双新鞋,他忍受了朋友投来的歧视目光,却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

阿里与莎拉,演绎了一场动人、凄美、伤感的故事,结局却令我们又充满希望,收到鞋子后,他们一定会喜出望外!

篇6:观天堂的孩子有感

《天堂的孩子》这部影片是我有史以来观看的第一部伊朗电影,整部影片围绕着“鞋子”展开。讲的是穷人家的孩子小阿里在买土豆时不小心把刚从补鞋店里修好的妹妹莎拉的鞋子弄丢了,为了体谅家里贫穷无力添购新鞋的困难处境,于是央求妹妹和他轮流穿自己的旧球鞋去上学。就这样阿里和莎拉每天奔跑在小巷里……

这部电影看似在讲述穷人的故事,但却不是贫困的展览,而是展现孩子们是怎样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走出困境。一个年仅9岁的小男孩,在自己的妹妹心中有如参天大树,是依靠、是信赖。为了自己的无心之过,小阿里一直在寻找机会补救。还记得他快到终点时冲刺的镜头,那时的他脑海中全是妹妹奔跑的身影,可以说,他完全是靠着意志力,靠着希望坚持了下来。然而结果却……看着他失望委屈的眼神,一种无奈涌上心头。阿里是坚强的,但为何看着一个只有9岁小男孩的坚强会让人如此的心酸呢?

《天堂的孩子》不禁使我联想到自己,现实中的我曾无数次被困难挫折打击,曾无数次怀疑坚持是否应该继续。今天这部影片回答了我的疑惑,它告诉我不要轻言放弃,无论生活如何艰辛,人生如何坎坷,都要勇敢面对,追寻心中的天堂……

篇7:观《天堂的小孩》有感

金钱不是万能的!因为他买不到温暖人心的情亲。

出生于一个平困家庭的孩子。弱不禁风的妈妈;考给别人端茶递水,来养家糊口;瘦小的妹妹。但小阿里从不埋怨,因为他“人穷志不穷”,就围绕着一个简单,而又深邃的字“爱”。

我们应该以小阿里为榜,好好学习,不要做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了”而是要做家人的避风港,让辛苦了一辈子的他们好好休息。做子女的总应向父母尽一份孝心。人活着总要懂得感恩。

阿里在买菜的时候,不易丢了妹妹仅有上学的鞋。他焦急万分,但也无事于补。就为了一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起眼的鞋,而东奔西走地寻找。我们可谓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还不知满足,你觉得惭愧吗!当我看到阿里妹妹对鞋的渴望时,让人倍感怜悯,有些引咎自责。平常生活中买对我们没有丝毫联系的东西,就可以把这些钱捐献给他们买鞋了。他们就会高兴的一夜睡不着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人寿几何?逝如朝霞。时无重至,华不在阳。

但在费劲了九牛二虎之力之后,获得长跑参赛权,不禁欢天喜地,只要跑到第三名,就可以给妹妹一双新鞋了。但在比赛中,满脑都是妹妹渴望鞋的时刻,使他冲昏了头脑,一不小心跑了第一名。

虽然他失败了,但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富翁”。

篇8:观电影《天堂的孩子》有感

电影《暗恋桃花源》描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暗恋”与“桃花源”两个毫不相干的剧组, 他们与剧场签订了同一晚彩排合约, 双方争执不下, 却又互不相让, 只得同时在同一舞台彩排, 于是便有了这一出古与今、悲与喜相交错的闹剧, 一个现代悲剧和一个古装喜剧, 编剧别出心裁地采用戏里有戏的形式编排, 大胆地让这两个子剧目彼此穿插, 互为表里。让观众在剧场里哭了又笑, 笑过又哭……

《暗恋》是一出现代爱情悲剧。1948年东北青年江滨柳与女青年云之凡因为战乱在上海相遇相爱, 又因为战乱失散, 而后两人不约而同来到台湾, 却在40年后才得相见, 此时已是男婚女嫁, 江滨柳也是濒临病终。这部舞台剧在悲怆中包含着温暖, 而《桃花源》的热闹中夹着悲凉。两个似乎完全无关的爱情故事, 拼凑在一起, 构成了难以言说的苦涩味道。

随着《暗恋桃花源》的热演热播, 《暗恋》主题曲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 它伴随着江滨柳与云之凡从上海到台湾, 从相恋、相念到相见、相散。一个爱情的动机, 随着场景、人物心情的变幻而不断变奏, 将江宾柳的爱情故事渲染的更加凄美。

《暗恋》主题音乐是日本曲作家板桥文夫和梅津和时的作品, 二人能够成为这部电影的原创音乐作者也是有一段渊源的。导演赖声川是一位音乐爱好者, 他曾与一些台湾音乐人拿着吉他自创作品, 并开创了最早期的台湾本土音乐。《暗恋桃花源》电影版的音乐, 就是赖声川凭借自己的音乐知觉, 找到日本音乐奇才板桥文夫和梅津和时而创作的。而赖声川在他们创作之前, 特意送给他们一套周璇的歌, 在赖导演的心里, “暗恋”部分的主题曲是要和这个风格相配合又要超越它的, 而板桥文夫对片中使用的《许我向你看》印象深刻, 继而创作出了“暗恋”的主题音乐。事实证明, 电影配乐是非常成功的, 暗恋的部分婉转深情, 十分地切合作品的主题和情节, 为电影增色不少。

一、确定舞台剧整体基调

民国三十七年秋天, 江滨柳和一袭白衣的云之凡在公园欣赏上海夜景, 抗日战争结束, 云之凡即将返回昆明与家人团聚, 两人依依不舍, 分手前云之凡送给江滨柳一条围巾, 主题音乐在这时响起, 钢琴由弱到强给出一个爱的动机, 衬着浓浓爱意, 同时强化了战乱的社会背景, 随后小提琴柔美而有些许凄凉的主旋律切入, 并不断向上发展, 伴随着江滨柳一遍又一遍的强调着“等你回来、等你回来……”, 将爱与不舍升华。

这一幕, 主题音乐在依依不舍、柔情蜜意的同时预示了这一别爱人将彼此音讯全无, 这一奏巧妙地衬托出该剧哀伤的整体氛围, 黯然的情绪穿过影像植入观众的心里。在《暗恋》第一幕中, 主题音乐第一次出现便与剧情紧密的贴合在一起, 它一步步跟随着人物情绪与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奏, 每一次变奏都在诉说着江滨柳那不足为外人道的情感。

二、完美衔接电影片段

《暗恋》拍完第一幕, 导演对演员的表演略作修正后, 准备重新来过时, 却被穿着戏服的《桃花源》剧组人员打断, 声称剧场为他们所租, 用来彩排隔日的演出, 双方因各自坚持而争执不下。《暗恋》导演决定去找管理员来处理而暂时离开舞台。《桃花源》剧组趁机占领舞台进行彩排。而《暗恋》剧组在《桃花源》排演第二场寻找大幕的机会, 重新夺回舞台进行第二幕的排练。

这时观众仍然处在《桃花源》的情绪中, 那么怎样从无厘头中恢复哀伤呢?导演在《暗恋》第二幕中采用直接由小提琴的主题旋律切进, 不留痕迹地让观众的心完成快速转换。台北病房内, 病床、轮椅、凳子、床头柜、录音机、吊瓶, 镜头不断转换, 最终停留在满头银发的江滨柳身上。他半卧在病床上, 手持一份报纸, 满面愁容地陷在沉思中。

此时, 护士推门而入, 询问江宾柳登寻人启事寻找云之凡一事。于是江滨柳诉说旧事, 主题音乐用钢琴独奏的方式再次响起, 熟悉的旋律、熟悉的人却已是四十年后。

那是我们在第一幕里熟悉的江滨柳式哀伤, 主题音乐在这里参与到故事中, 将剧情完美衔接。导演通过主题音乐将情节完美推动四十年, 病入膏肓的江滨柳带着他的情, 在爱的悲伤旋律中沉浸在上海公园分手那晚的甜蜜回忆里, 继续着“等你回来”, 而主题旋律似乎等同于甜蜜回忆, 却又总是提醒着观众“分别”的现实。

三、促进人物情绪发展

身穿病服的江滨柳怀抱一打叠信件, 梦游上海公园。还是当年那个一袭白衣的云之凡, 而江滨柳却已垂暮, 他看看江太太, 望望云之凡, 最终朝云之凡走去。江滨柳将信递给云之凡, 却被云数落没有勇气完成梦想, 将信抛在地上, 愤愤而去。这一幕主题音乐再度出现, 这一次曲作者将主题进一步变奏, 主题的变奏促进了江滨柳的情绪变化, 早已结婚生子的江滨柳纵使依然爱着云之凡, 却并没有坚守“等你回来”的承诺, 浓浓的思念与愧疚糅杂在一起, 形成了新的主题。

“这些年, 你有没有想过我?”云之凡终于出现在病房, 几句简单的问候后, 云起身告辞, 在她转身的那刹那, 江滨柳问了这一句, 四十多年来藏在心中的千言万语, 都汇聚在这句话里, 两人无法言语的悲伤情感被爱的主题旋律推到最高潮。

有关于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 这里之所以又将其提出, 是因为我观看《暗恋桃花源》十多遍, 逐渐感觉到该剧的主题音乐的出奇之处, 可谓是奇乐在奇剧中的奇用。《暗恋》第一幕, 上海公园里奏响爱的主旋律, 于是主题音乐从此代表了那段甜蜜回忆, 每当主题音乐的重现, 便是江滨柳处在回忆的状态, 当剧情发展、人物情绪变化, 便出现主题的变奏。主题音乐代表着江云之恋, 推动了江云之念, 让观众在回忆与现实中不断转换, 逐步地完成甜蜜-期待-哀伤的情绪升华过程。

《暗恋》主题音乐是一种气质独特的音乐, 而且它呈现了导演赖声川十足的舞台联想能力。它的多次出现成为剧目的催化剂, 使得静默的情节平添忧伤。视觉欣赏与听觉享受的融合, 是电影艺术的一种独特欣赏模式, 同样也是一个体会情感、释放情感的动态过程。它饱含着导演、曲作者对于电影与生活本身的理解。同时, 正是由于音乐元素的介入, 光与影的平面视觉世界被插上了情感与联想的翅膀, 使观众在他人的故事中, 寻找到自己对于现实生活的解读与感悟。

摘要:随着《暗恋桃花源》的热演热播, 《暗恋》主题曲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 它伴随着江滨柳与云之凡从上海到台湾, 从相恋、相念到相见、相散。一个爱情的动机, 随着场景、人物心情的变幻而不断的重现、变奏, 将江宾柳的爱情故事渲染的更加凄美。

关键词:《暗恋桃花源》,主题音乐

参考文献

[1]赖声川.暗恋桃花源[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7.

[2]李鸿祥, 古秀蓉.现场性.论赖声川的现代剧场艺术[J].华文文学, 2005, 5.

篇9:观电影《南极大冒险》有感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主人公杰瑞和8条犬在南极的冒险之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人与狗之间关于爱、友谊、忠诚、坚韧、勇敢和智慧的动人故事。

地质学家布鲁斯博士为了寻找外星陨石,坚持到环境极其恶劣的南极墨尔本山。杰瑞带上八只雪橇犬,毅然与博士冒险出发。杰瑞是个视犬如兄弟、胆大心细、重情义的向导。他带领的8条雪橇犬分别是首领领头犬玛雅、孪生兄弟杜鲁门和杜威、憨厚诚实的小不点、稳重的老杰克、奔跑冠军影子、聪明无比的迈克斯和红毛巴克。

当影片演到布鲁斯博士驾着雪橇,一不小心连人带雪橇一起掉进雪窟窿的时候,我的心跟着紧张起来。当雪橇犬奋不顾身地把布鲁斯博士从险境中救出的时候,我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同时,禁不住暗暗赞叹:多么机智、勇敢的!

当影片演到布鲁斯博士摔断了腿掉进冰窟窿里是,又是雪橇犬地把布鲁斯博士从死亡线上抢救出来。

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所有的人员都需要撤退,但是飞机却容纳不下这些雪橇犬,这八只雪橇犬只能暂时留在南极。杰里答应他们等飞机到达目的地就立刻返回来接它们。但是,这场罕见的强烈的暴风雪切断所有前往科学考察站的交通,杰里无法兑现了他的诺言,8条雪橇犬只能原地困守。一天、两天、三天......它们在等待中、在绝望中、在挣扎中、在饥饿中、在在死亡的追捕中、在伤痛中、危险、在风雪的折磨中、在冰天雪地、风雪肆虐的南极生活了——175天。这175天,它们经受了多少生死磨难呀!随着影片情节的进展,我的眼睛一次又一次湿润了。

杰里的直升飞机终于飞回来了,杰里他们向雪橇犬跑去,7条雪橇犬向杰里他们狂奔……人与犬拥抱,亲吻......我的眼泪在也抑制不住了,不禁漱漱而下。它们终于得救了!而老杰克却永远安息在南极了。

这是一部让我十分感动的电影,是一部注定让我流泪的电影,它不但激励我要心中有他人、要团结协作、在困境中要勇敢坚强,而且还净化了我的心灵。

雪橇犬的机智、勇敢、忠诚、坚韧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教育着我。

走出电影院,我牢牢记住它们的名字:玛雅、杜鲁门、杜威、小不点、杰克、影子、迈克斯、巴克,我要把它们刻在心里!

篇10:观天堂的忏悔有感

视频开头出现了5个人,第一个人是一个2米46的人,因为身高太高,一次意外摔跤,让他躺在了医院;第二个人是一个小孩,因为基因问题让她的脸上长满毛发,就因为这样,年幼她没有朋友、玩伴!遭到了旁人的冷落!第三个是因为连体而每分每秒生活的两个人,她们的生活充满了阻力;第四个人是一个因为无法控制骨骼生长而拥有了全球最大的头,也让他濒临死亡的境地;第五个人因为一场怪病,使她的四肢被树枝状结构包围了,也让她失去了抚养子女的能力。不止只有5个人,世界还有很多比他们还要惨的人!对他们来说,一生中最大的追求莫过于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在非洲饥饿的孩子,连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不能拥有,在面前看到的是逼真的皮包骨头,是语言写不出来的样子,大大的眼睛里究竟有多少恐惧和无助。在城市里生活的孩子,和他们比起来,有着天壤之别!二战结束后的37年里,世界爆发了470起局部战争,世界范围内无战争的日子仅有26天。我们生活在中国有史以来最美好的时代,没有战争,没有饥饿,也没有治不好的疾病!我们活在很多人的梦想里。我们总是把灾难想像成别人的事情,就像遇难者也不曾想过自己的遭遇一样。

假设一下:2012真是世界末日,我们离开了这个界,,站在天堂的门口,而守门的天使不让你进去时,你也许会很气愤。“但你有没有想过,你有资格到天堂么?”“资格?我没做过什么坏事啊?”你或许很不解。“是吗?看看你一生都做了什么:玩玩游戏、打情骂俏……你好像没做过什么好事。”你也许会反驳:“可是很多人都是这样啊!我为何不可?”“不错,正因如此,你才一事无成。”我只好问你:“你来到这世上的意义是什么?不管怎么说,我都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还活着!”看完这段,“正因如此,你才一事无成。”这句话深深地留在我心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不能迷茫地走下去,要靠自己去创造希望、创造未来!

人生下来不是要无止境地与人攀比!最宝贵的青春不是以娱乐来消磨!人应该打破局限独立辨别!小时侯面对老师“长大以后想当什么”的问题,或许很多人都忘了,但是我们当时心里都有答案!不论那个答案有多么的天真可笑,至少有它在不会毁掉我们的一生,这个答案就是理想!理想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有理想才会有目标,有理想的人才不会碌碌无为!没有人能阻碍你的理想,真正的阻碍是内心不敢尝试的恐惧,就算失败,也要有重新再来的勇气!因为年轻没有失败!

篇11:观天堂的午餐有感

在这个短片中最后一句话是“当你在等待以后,就已经失去永远”这句话在短片里就是说,当你的家人四肢健,没有任何病的时候。你必须珍惜,要为他们付出,抓紧时间,不要说等你们老了以后我就对你怎样怎样的好,到那时候一切就晚了。

看完了这个短片让我想起里一件事,在我8岁那年我过生日,我二姨送我了一只小白兔,我非常高兴。养了由三个星期直到有一天我妈妈让我给他送白菜,我说前两天刚送过,等他吃完了再送吧。第二天,我妈妈又催我给小白兔送白菜,我又拖,拖三天了。到最后我才给它送白菜,我一到楼顶叫了一声:“小兔子!”没动静!一般他就会跑过来。今天怎么会是这样,我的脑海不禁浮出了可怕的遐想,我嘴里一遍又一遍的说:“不可能的,不可能的”我找了又找最后在是石板处找到了它,它浑身冷冰冰的眼睛睁得很大,里面还有泪光。这是我意识到它死了。我不禁后悔到如果我早一点给他送白菜的话,它就不会死了。

篇12:观《海洋天堂》有感

今天,我们在学校观看了两部电影,其中,《海洋天堂》是我印象深刻。影片中,主人公大福得了孤独症,他的爸爸不嫌弃儿子得了孤独症,而是百般贴心的照顾儿子,但是在照顾儿子中发现自己得了肺癌,就带儿子去自己工作的地方——海洋馆,他在海洋馆里教儿子学拖地,因为他怕自己去世后儿子会孤独得饿死,等自己去世后儿子可以用父亲教给自己拖地的本领在海洋馆里当清洁工,为了不让儿子孤单,他将自己装扮成一只大乌龟,并告诉儿子在自己去世后感到孤独是可以去看那只大乌龟。

不久,不幸的事发生了,大福的父亲去世了,只留下了大福一个人,在别人眼里大福只会孤零零的饿死,因为他失去了生活的来源。但在父亲去世前的几天里他已经学会了怎样自食其力,他可以在父亲以前工作过的地方海洋馆里当清洁工来维持生活。

通过这部影片,使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靠自己的努力自力更生,自食其力。更是我懂得了父爱是无私、伟大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珍惜这份独一无二的爱!

篇13:观电影《天堂的孩子》有感

关键词:电影符号,天堂口,意象

《天堂口》于2007年上映, 该电影翻拍自吴宇森早年经典作品《喋血街头》, 它讲述的是上海市郊贫困小村落感情很好的三兄弟到大上海闯荡的故事。影片由陈奕利导演。影片上映后来自网络一片评论声, 大部分是对该影片不满意。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是对《喋血街头》——这部源自于吴宇森导演之前的作品的认可以及对该翻拍作品的期待。但是事实证明, 翻拍的电影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承担更大风险, 主要是观众的期待值和审美去向都在提高, 还有的是一种挑剔的观影心里。笔者就本片的电影意像进行分析, 其他方面不做探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具有符号性特点的意象进行分析 :

一、天堂口

电影的片名叫《天堂口》, 在该部影片中, 天堂口是一个既定的地点, 即一个大上海的歌舞厅。这是一个具象, 有舞台, 有歌舞女, 有歌声, 有热闹的人声嘈杂。这里充满了各种利欲诱惑, 杀伤危机, 有名誉, 有钱权。

这个地方是每个人心中都向往的天堂 :歌女露露在这里想成为当红电影明星, 阿峰出入这里想见识大上海的繁华, 小虎在这里有他最原始的希望, 看漂亮姑娘, 尽管这些都是从哥哥大刚的描绘中所畅想的。大刚在这里, 想干出一番他所认定的事业, 尽管最后的命运仍以悲剧结束。

而另一个层面上, 在这个“天堂”里, 深处隐藏的是死亡。孙红雷扮演的洪哥是一个标准的黑社会老大形象, 尽管他打着一个投资电影的文化人形象, 但事实上他杀人不眨眼, 手下个个都是他的杀人工具, 其中就有大刚, 他对每个人都是残忍的。最后的命运也是逃脱不了被杀, 被取代, 大刚取代了他, 成为了另一个刽子手。天堂在这里是一个死亡和阴郁的代名词。

在影片的音乐中, 天堂也是有所旨意的。歌女露露一上场唱的歌曲《天堂口》再次将天堂推到观众的观影视线里 :“明明这里就是天堂的缺口”, “天堂在天堂梦里头”……这些似乎在铺垫和意味着, 她最终会走入真正的天堂。那么, 真正的天堂在哪里呢?

也许就在那个有着母亲, 有着家人, 有着祥和安静的家乡里。在影片中中, 就是一个叫做角门的贫困小村落, 他们回到了这里, 在这里享受安静, 享受未曾离开时的日子, 但是故事最后露露被大纲派人枪杀, 她到了另一个天堂。

天堂贯穿整个电影, 于多重形式存在, 使得观众在观影之后, 会记忆深刻于这个意向在每个环节的存在。也许, 这就是电影的特性所在, 它用多重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向人们传达价值。

二、怀表

怀表在影片中贯穿始终, 它连接整个故事情感的转折变化。这块怀表在整个影片中串着一条主线 :即兄弟间的情谊。这个道具符号在影片中出现了四次, 每一次都是一个情感的转折点。

第一次是小虎生日, 大刚送给小虎的生日礼物。这是大刚想作为一个“惊喜”送出, 也是在这个时候, 他们兄弟三人决定一起去上海闯荡, “三个人在一起, 谁也不会丢下谁”, 这是最初的诺言。小虎把这块怀表视为珍宝, 与其说它只是一个记录时间的道具, 它更代表的是一种情感——相依为命的兄弟之情 ;

第二次是大刚准备执行洪哥的刺杀任务去杀马克和露露之前, 小虎的一段回忆里出现的。小虎拿出怀表, 以想家和母亲作为线索回忆这么多年以来两兄弟相依为命的经历, 这是对兄弟情感的再次确定, 但是隐约间也意味着这也将是一个情感的转折。确实是这样, 阿峰决定退出他们的行动, 前去营救马克和露露, 这两个人阿峰想保护。但是在大刚眼里, 执行杀人任务是他的宿命, 也是他内心开始变化的映照。在此过程中, 他为了他的目的, 不惜对阿峰开枪, 小虎情急之下为了保护阿峰对哥哥开了一枪, 自此, 大刚情感发生变化 ;

第三次出现是小虎回到天堂找哥哥大刚。而此时的大刚已杀了洪哥, 自己是天堂一把手, 他沿承了洪哥的心狠手辣。一句“我弟弟已经死了”, 小虎在绝望被拖出时候将怀表塞进了大刚的手里, 小虎被大刚处死, 在这里, 情感完全结束。物归了原主, 而内心情感是否还能延续下去呢, 也许这只有在他们的心里了。

第四次出现是大刚在坐等阿峰和马克报仇之前, 他拿出怀表看了看时间, 仿佛这是一个情感的等待, 他等待的也许是对弟弟的愧疚赎回, 也许是一个解脱。影片最后, 阿峰在与大刚的生死对决中, 两个人对彼此都开了枪, 故事转向柔情节奏, 阿峰也是拿着掉落在地上的怀表, 回忆起了小虎, 回忆起了他们开始来上海的初衷。

怀表在影片中不仅串着的表本来所承载的意义——时间。它还代表着时间的变化转移带来的人物命运的变化。他们从一开始在角门的时候, 快乐的年轻三人, 安静生活, 心中有所牵挂和爱 ;到后来三人决定一起离开家乡, 闯荡上海 ;再到后面意见分歧,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追求标准都不一样 :阿峰不想在杀人的这条路上一走回不了头, 而大刚只想出人头地, 成为下一个“洪哥”, 小虎成了整个情感的牺牲品 ;再到最后反目成仇, 互相厮杀。这一系列的变化过程, 怀表都在见证, 也都在参与。怀表在这里还意味着生命、时间的流逝,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生命的消逝。每一个意象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也有其特定环境下的指向。在这个影片中, 笔者理解的怀表是兄弟情感和时光的斗转星移。

三、菜粉粥

菜粉粥是阿峰爱吃的食物, 影片中首次出现是阿峰在家里, 和妹妹、病榻上的妈妈一起吃饭时, 他说他爱吃菜粉粥。这是一种什么具体食物, 没有具体交代。笔者认为, 影片中给了一个这样的意向, 是有着特殊含义的。

这是主人公阿峰念念不忘的食物, 更是一种情感, 一种对家乡的眷恋。在来到了上海天堂之后, 几个兄弟在一起吃饭, 大刚问阿峰想吃什么的时候, 阿峰脱口而出, 有菜粉粥吗?大刚说, 在上海怎么会有菜粉粥呢?这是一个没有菜粉粥的城市, 那么对于阿峰来说, 这也是一个没有归属感的地方。菜粉粥在上海没有, 只有在那个有母亲、有家的地方才有。菜粉粥在此象征的是那挥之不去的家乡情结。其实在每个人心中, 都有那么一些东西是无法割舍的, 无论你的一生将在哪些地方奔波, 一些割舍不了的永远是割舍不了的。菜粉粥之于阿峰, 也是这个意义。

它还代表了阿峰极力坚守本真的性格。无论是在大上海怎么复杂的环境下, 他的内心深处仍然坚守的是离开家乡之前的那些爱好, 之于食物, 之于追求, 之于做人的原则。

四、其他意象

舞步 :影片开头素珍在跳舞, 阿峰和小虎在一旁欣赏, 小虎说素珍的身材好, 之前干煸, 现在丰满, 而阿峰却说, 那脚呢。“那才是女人最迷人的地方”。脚在这里似乎暗示着爱情的萌生。在后面的跳舞中, 他不小心踩了素珍, 再次在这里深化了情感。更是一种寻根情节, 脚最接地气, 最能代表一个真实的人, 因此在这里隐约象征的, 依然是阿峰那股本真的追求。

摄影棚 :阿峰带露露来到的一个地方, 就是摄影棚。成为当红明星是露露的梦想, 也正是这个梦想, 让她和马克一直苦苦地在纠结中留在洪哥身边。影棚里, 露露笑得灿烂。但是这始终只是一个幻觉, 就像电影本身就是一场全民幻觉的活动一样。所有在电影院观影的观众, 都是在一种集体幻觉的模式下去观影。那么这个摄影棚就是制造幻觉的地方。同样, 在这里, 阿峰给露露的梦想插上了幻想的现实, 但是终究是个幻想, 到最后都没有实现, 摄影棚是一个梦想象征的地方。

结语:

以上所分析的电影符号并不能代表整个影片的符号, 入画即信息, 在一整部电影里, 每一幅画面和每一个意向都承载着一定的意义, 而更多的影像意义是创作者所要追求的, 也是观赏者所需要理解的, 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一个沟通的目的。电影本身意义在意通过影片与观众达到某种共鸣, 才能被认可, 好的影片也更应该是用更多的电影符号去诠释电影故事和电影主题。

参考文献

[1]齐隆壬.电影符号学[M].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 2013.5

[2]张丛皞.裂变与映现——评影视新作《天堂口》[J].电影文学, 2008-05-20.

篇14:电影《天堂电影院》的叙事研究

一、独特的叙事方式

电影最出彩的也最为独特的叙事技巧,莫过于它回忆的叙事方式,电影主要以回忆为主,电影有三条感情线,一条是小镇人民对于电影院的情感,一条是托托与阿尔弗雷多的情感,还有一条是托托的爱情线。西方观众看电影都喜欢看故事发展的过程,从一开始,整部电影契合了西方观众的观影口味。整部电影的叙述是通过中年托托的回忆来展现的,其中有三个时空交错的部分尤其值得玩味,第一个部分是青年托托与恋人艾莲娜相拥长吻,这时扭头一转,切换到同样身处雨夜的中年托托身上,此刻托托脸上分明透露着一份对往昔美好回忆的无限眷恋与“往者不可追”的叹息,他再没能见到艾莲娜。第二个部分是青年托托在临行前的夜晚坐在影院门前扶额深思,子夜的教堂传来钟声,而这钟声也同样延续到了下一个镜头——中年托托以同样的姿势扶额深思着——这是他人到中年时对青年时那份对理想与爱情的取舍的再次咀嚼。电影的独具匠心之处在于以钟声串联起“过去—现在—过去”,钟声第三次出现时,镜头又切换到火车站上青年托托临行,而随载着托托的火车越驶越远,镜头切换到中年托托乘着飞机降落,一次是青年的“出走”,一次是中年的“回忆”,导演以不着痕迹的自然转换连接起了过去与现在,并且在托托回归的一组镜头中,窗外的景色是实体的,而映照在窗上的托托的脸却是虚化的,仿佛中年的托托重现年轻的容颜,更让人产生时空交错的感觉。电影所运用的回忆式叙事方式通过巧妙的时空交错镜头,不仅缩减了电影几十年的叙事容量,这种片段式的回忆更表现出片中主角托托青年与中年时不同的心境,并突出了中年托托对往昔的无限怀念,顺理成章地将叙事内容推进到“托托回乡”的情节,也使观众们对这一段青年的成长历程充满感触。

二、巧妙的剪辑手法

电影的叙事技巧之所以独特而出色,还依赖于另一大要素——剪辑。导演托纳托雷多次运用主观镜头,用声音作为引线来讲述故事。电影一开始的叙事,托托很晚回到家,睡在床上的女人说:“你母亲刚才打电话过来了,把我当成了其他人,我怕她不开心,所以我也没有揭穿。”这个画面导演运用了固定的机位,将画中人物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自始至终电影并没有切换过,电影主题与爱情和小三没有关系,假如切换到了女人身上或者镜头向前“推”,就会自然而然地让观众也跟着动或者剪辑后面的画面,从而进行镜头的组接,用电影镜头来表达主题。而这时候画面是固定的,也就不会误导观众。电影中多次运用长镜头,电影中导演托纳托雷用长镜头进行电影叙事,他多次用长镜头拍摄主人公讲话,通过“推”镜头的方式从远景变成近景,景别一直在变化。导演也用了“关灯”的方式,通过光线的变化带到一个新的世界,在此世界里,演员的谈话内容与表演情绪与之前完全不同,但都是和主题密切相关的,同样也是导演对后面内容的一种铺垫。电影的剪辑使叙事内容详略得当,将这几十年的故事流畅而清晰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在烘托人物情感表现人物性格上起到了不小作用。第一个出色的剪辑是表现在艾莲娜被迫与托托分开后,托托独自思念艾莲娜的过程。露天电影院人声鼎沸、人头攒动,但另一边的放映室门口只有托托独自坐着读艾莲娜的信件,伴随着艾莲娜信件内容的独白,镜头依次展现了一条空荡的街道、一幅空寂辽远的远山,以及托托独自坐在辽阔的海边读信的场景,这些场景正是托托那寂寞内心的真实写照,虽未用托托的台词和内心独自,却有力地表现出托托对恋人的无限思念。第二个出色剪辑是表现托托的服兵役生涯、这一段服兵役的经历导演只用了七个镜头来展现,先是托托的军靴,托托报名,再到托托投信、打电话,接信、“查无此人”信件的特写,最后是托托举枪射击,这一段兵役生活在激昂的行进曲中结束。对于全片内容来说,托托服兵役的经历并非重点,因此导演通过简洁的剪辑将其展现,还为托托的成长经历增添了几分青春的无奈与苦涩。第三个出色的剪辑是表现托托临行前人们为他送行,几个手部与背部的特写展现了母亲与姐姐与托托的紧紧相拥、对托托的恋恋不舍;而阿尔弗雷多则一把揪过托托“警告”他不要想家,不要写信、不要回来,并把他推向车厢,展现了阿尔弗雷多对托托“铁”一般的爱与激励,也突出了阿尔弗雷多独特的性格魅力;最后出现的神父没赶上为托托送行,这隐喻了托托完全摆脱了宗教对人性的束缚。

三、独特的音乐

电影中的音乐也在叙事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如在托托与艾莲娜的两处吻戏、托托独自思念恋人时、托托服完兵役回到家乡时,托托离家时,电影的主题音乐反复出现,渲染了一种淡淡伤感的温情氛围,极为契合人物的心境,听之使人动容,引起了观众内心的情感共鸣。托纳托雷一生拍的电影并不是特别多,他的作品也不是都是以西西里岛为背景,他也拍过现实题材的电影。他在决定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是抱着一种情感,一种爱来跟随这个故事,特别是跟随影片当中所有人物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感觉他自己像是被电影当中的人物来引导的。哪怕这些入物把我引向错误的地方,他也毫不在乎。不论是《天堂电影院》还是《巴里亚》,这两部电影都讲述了一个小孩到成人的成长过程、在叙事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实际上,这两部影片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从很多方而可以完全把它们看成是同一部电影的不同方面。说起两部电影的差别,《天堂电影院》可能更多一些童话般的色彩,而《巴里亚》更贴近于现实,更多一些现实主义的色彩,但是《巴里亚》当中还是有很多童话般的元素。

当年长的托托回到离别多年的故乡小镇时,观众的泪水便开始慢慢涌出,人生、爱情、亲情;得到、失去;缺憾、完美;漂泊、归属……所有这些思考都在这一段里诉说得这样委婉而不可逆转。到现在,依然清楚地记得并且惊叹于那位老先生对电影的热爱,惊叹于那个年轻小伙子对爱情的执着,更惊叹于托纳多雷为我们留下了如此美好的记忆,让我们每个人都依稀看到了自己的希望梦想还有青春……

《天堂电影院》分影院版和导演剪辑版,影院版是被市场逼着剪出来的。《天堂电影院》最初的版本只有导演版,比较长,放映时票房可以说是非常差的。而制片方就希望再剪一个版本,但出来后票房也不好。这部电影最终为大家所热悉,是因为它获得了那么多的奖项。不过现在很多电影都有导演版,原因其实非常简单:一部电影在被观众认可后,导演就会加上当初剪掉的一些内容。做一个加长版DVD的发行。

电影《天堂电影院》剧照

上一篇:班级防震减灾活动总结报告下一篇:电子商务对物流的影响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