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娃娃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2024-04-16

浪娃娃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精选17篇)

篇1:浪娃娃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认读课文,认读生字;初步理解课文,了解大海潮汐可以发电的科学知识。

2.激发学生爱自然,爱大海,爱科学的情感,培养他们自己认读,主动思考和互帮互助的初步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和认读课文。

2.对潮汐发电作初步了解。

教具准备:

辅助课件、生字卡片、板书用贴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爱听故事吗?这节课,丁丁就给咱们带来了一个有关大海的好听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浪娃娃》。

板书课题:浪娃娃。

(板书同时指导“娃”的写法,让学生一起用手指写。)

点评:“娃”字中有本课要求写的重点偏旁“女”字旁,老师借此机会指导孩子们注意“女”字旁的写法,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谈一谈你对浪娃娃的认识吧。

生:自由谈一谈对浪娃娃的认识。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海浪吧。

(收看海浪录像,感受海浪的美丽。)

二、初读课文

师:海浪不仅美丽,而且对我们人类有很大的帮助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中是怎样写的吧!这篇课文特别长,以前咱们读课文时,都是用小手指指着读,今天,老师想教同学们一个新的指读方法,请你仔细观察,老师的指读方法有什么变化?

生:

1.观察老师的指读方法,并且自由发言,说一说应该怎样指读。

2.线性指读法自己轻声地读一遍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3.讨论: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时有什么办法把它学会?

点评:老师注意让学生观察,并注意让学生自主读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对较长的文章的读法有具体方法的指导。

师:范读课文。

生:

1.听读课文,并且记住刚才不认识的生字应该读什么?

2.两人小组互帮互学,共同读一遍课文。

3.齐读课文,边读边想,浪娃娃能帮助人们做什么?

4.学生讨论。

(老师适时板书:发电。)

三、边读边议,学认词语。

师:你们真棒,通过自己学习,就能读这么长的课文,我真佩服你们。连浪娃娃都来向你们表示祝贺了!你们看,他们来了。

(课件一设计:浪娃娃跑进画面,并且开口说话:太棒了!同学们,请你们读读课文中的词语吧,相信你们能读对。)

1.第一自然段:

生:读词语。(个别--集体)

第一自然段。(个别--集体)

(课件二设计:先是显示第一自然段内容,重点词语点击变红,再点击文章内容消失,只剩下重点词语,最后点击回到原文。)

2.第2、3自然段。

生:自由读海妈妈和浪娃娃的对话。

练读词语。

练习分角色朗读。

(课件三设计:画面出现海妈妈和浪娃娃以及他们所说的话,重点词语点击变红,再点击文章内容消失,只剩重点词语。最后点击回海妈妈和浪娃娃的对话。)

3.第4自然段。

生:小组合作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自由练读词语。

老师和学生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微型小组两人合作学习,读词语卡片。

5.全班比赛读词语卡片。

点评:按自然段认记词语,多媒体辅助教学,比较有情趣。还可以考虑根据学生的需要打乱自然段的顺序学习。

四、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1.游戏一:捉迷藏--找、认生字娃娃。

师:刚才词语中的生字娃娃特别淘气,他们都藏起来了,藏到哪儿了呢?

学生:找一找。读一读。

(课件设计:读对了,生字娃娃笑一笑,跳一跳。)

2.游戏二:照镜子--摆字卡。

学生:小组活动。

五、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好”。

(课件四设计:“好”字的笔顺。)

六、总结

生:齐读课文,进一步巩固所学生字和课文。

[浪娃娃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篇2:浪娃娃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认读课文,认读生字;初步理解课文,了解大海潮汐可以发电的科学知识。

2.激发学生爱自然,爱大海,爱科学的情感,培养他们自己认读,主动思考和互帮互助的初步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和认读课文。

2.对潮汐发电作初步了解。

教具准备:

辅助课件、生字卡片、板书用贴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爱听故事吗?这节课,丁丁就给咱们带来了一个有关大海的好听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浪娃娃》。

板书课题:浪娃娃。

(板书同时指导“娃”的写法,让学生一起用手指写。)

点评:“娃”字中有本课要求写的重点偏旁“女”字旁,老师借此子们注意“女”字旁的写法,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谈一谈你对浪娃娃的认识吧。

生:自由谈一谈对浪娃娃的认识。

机会指导孩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美丽的海浪吧。

(收看海浪录像,感受海浪的美丽。)

二、初读课文

师:海浪不仅美丽,而且对我们人类有很大的帮助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中是怎样写的吧!这篇课文特别长,以前咱们读课文时,都是用小手指指着读,今天,老师想教同学们一个新的指读方法,请你仔细观察,老师的指读方法有什么变化?

生:

1.观察老师的指读方法,并且自由发言,说一说应该怎样指读。

2.线性指读法自己轻声地读一遍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3.讨论: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时有什么办法把它学会?

点评:老师注意让学生观察,并注意让学生自主读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对较长的文章的读法有具体方法的指导。

师:范读课文。

生:

1.听读课文,并且记住刚才不认识的生字应该读什么?

2.两人小组互帮互学,共同读一遍课文。

3.齐读课文,边读边想,浪娃娃能帮助人们做什么?

4.学生讨论。

(老师适时板书:发电。)

三、边读边议,学认词语。

师:你们真棒,通过自己学习,就能读这么长的课文,我真佩服你们。连浪娃娃都来向你们表示祝贺了!你们看,他们来了。

(课件一设计:浪娃娃跑进画面,并且开口说话:太棒了!同学们,请你们读读课文中的词语吧,相信你们能读对。)

1.第一自然段:

生:读词语。(个别——集体)

第一自然段。(个别——集体)

(课件二设计:先是

显示第一自然段内容,重点词语点击变红,再点击文章内容消失,只剩下重点词语,最后点击回到原文。)

2.第2、3自然段。

生:自由读海妈妈和浪娃娃的对话。

练读词语。

练习分角色朗读。

(课件三设计:画面出现海妈妈和浪娃娃以及他们所说的话,重点词语点击变红,再点击文章内容消失,只剩重点词语。最后点击回海妈妈和浪娃娃的对话。)

3.第4自然段。

生:小组合作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自由练读词语。

老师和学生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微型小组两人合作学习,读词语卡片。

5.全班比赛读词语卡片。

点评:按自然段认记词语,多媒体辅助教学,比较有情趣。还可以考虑根据学生的需要打乱自然段的顺序学习。

四、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1.游戏一:捉迷藏——找、认生字娃娃。

师:刚才词语中的生字娃娃特别淘气,他们都藏起来了,藏到哪儿了呢?

学生:找一找。读一读。

(课件设计:读对了,生字娃娃笑一笑,跳一跳。)

2.游戏二:照镜子——摆字卡。

学生:小组活动。

五、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好”。

(课件四设计:“好”字的笔顺。)

六、总结

生:齐读课文,进一步巩固所学生字和课文。

附:板书设计

篇3:浪娃娃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通过“猜想——实践——验证”, 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 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 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学会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摸球盒、转盘

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故事:《生死签》

很久以前, 有一个犯人被带到国王面前处死。这个国王喜欢抽签, 而且盒子里只有两张签, 一张是“生”, 一张是“死”, 抽到“生”就可以获救, 抽到“死”就会被杀死。请问, 如果这个犯人只抽一张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

但是陷害这个犯人的官员故意把盒子里的两张签都写上了“死”字, 请问, 这时犯人只抽一张签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他会抽到“生”签吗?一定抽不到也就是不可能会抽到。

通过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步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板书:可能性

可能 (不一定) 一定不可能

二、合作探究, 亲身体验

老师这节课为大家安排了一个摸球游戏, 让同学们共同学习和探索可能性的知识。

(1) 介绍学具, 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 每个小组依次分得一个纸箱 (每个纸箱放置球的情况如下:球的大小和轻重一样, 第一个纸箱全部放白球, 第二个纸箱全部放黄球, 第三个纸箱放3个白球、5个黄球, 第四个纸箱放3个黄球、5个白球。第五个纸箱不放黑球) 。

(2) 介绍摸球规则:每个小组共摸球20次, 每次摸出1个球, 记录下其颜色后, 放回纸箱后, 再进行第二轮摸球。

(3) 操作体验, 小组合作进行摸球游戏并记录摸球情况。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一定的,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并初步感受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与球数量的联系。

(4) 汇报各组的摸球情况:第一组摸到的球全部是白球;第二组摸到的全是黄球;第三组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第四组摸到白球的次数多;第五组没有摸到黑球。

(5) 质疑:为什么每组摸球的情况不一样呢?

(6)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猜想。

(7)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第一个纸箱放的全是白球, 所以一定摸到白球;第二个纸箱放的全是黄球, 所以一定摸到黄球;第三、四个纸箱放有2种球, 所以可能摸到黄球, 也可能摸到白球;第五个纸箱没有放黑球, 所以不可能摸到黑球。

三、验证猜想, 异中求同

(1) 让各个小组打开纸箱, 看看纸箱放球情况是否符合同学们刚才的猜想。

(2) 延伸:如果第五组的同学一定要摸到黑球, 该怎么办?

如果要让摸到黑球和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怎么办?

设计意图:异中求同, 验证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与球数量的直接关系, 培养学生的放射性思维。

四、实际应用

(1) 试一试:1) 先让学生按题中要求进行摸球游戏活动, 然后思考题出的问题, 小组内交流。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2) 让学生再次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探索过程, 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联系生活实际, 说说街头转奖的骗局) 。

(课本85页练一练)

(2) 分析从下面四个箱子里, 分别摸一个球, 结果是哪个?连一连。

【出示课件】学生在分析的时候可能很容易找到“一定是白球”“一定不是白球”这两个该连接的盒子, 但是对于“很可能是白球”“白球的可能性很小”会有一些争议。这里需要通过演示活动来帮助学生辨别“很可能”与“可能性很小”两者表达事情发生的程度大小。

(3) 问题:下面三个地方的冬天下雪吗?请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

【出示课件】首先可以和学生说明:北方地区冬天比较寒冷 (冬天会下雪) , 内陆地区, 如江西省的冬天怎样? (学生回答) , 南方沿海如广西、海南等地属于亚热带气候, 冬天不太冷, 不会下雪;让学生说一说“武汉”“海南”和“哈尔滨”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查一下这几个地方的气候特点以及各季的平均气温, 然后让学生分析“下雪”时气温的特点。再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判断各地下雪的可能性。

(4) 说一说活动。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说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五、全课小结

篇4:浪娃娃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66—67页《左右》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能力目标: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三、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五、教具准备

文具、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左右

师:同学们,回答问题时要举起那一只手?(生:右手)

师:那另一只手就是……(生:左手)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左右”(板书课题)

师:知道这两个字的请举手,你举的是哪只手?

师: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

师:你的左手又会做什么呢?

师:你们的小手真能干,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看来,左手、右手真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找找看。下面,同学们同桌说一说。

师:认识了这些好朋友,现在我们就用左右手活动活动,好吗?我们一起来玩“我说你做”的游戏。老师发指令,同学们来做动作。发出指令后,看谁做得又对又准。准备好了吗?开始!(由慢到快)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师:除了身体有左右之分外,你们的座位也有左右之分。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左边有几个同学?右边有几个同学?你在谁的左边?在谁的右边?

(二)实践操作,理解左右

1.摆一摆

师:做完了游戏,我们再来活动一下双手。同桌合作,老师下口令,你和同桌按照老师的口令摆放。“请你在桌上摆一块橡皮,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同桌合作完成。屏幕出示摆放顺序: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小刀。)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左边的是铅笔。)

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右边的是小刀。)

2.数一数

师:从左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2个。)

师:从右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4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一会儿排第2,一会儿排第4?(生:因为数的方向不一样。一次是从左边数,一次是从右边数。)

师:同一物品,按左右不同方向去数,顺序也就可能不同。

师:从左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再从右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生答略)

3.猜一猜

师:在文具盒的左边,在橡皮的右边,它是谁?(生:尺子。)

师:为什么同一把尺子既在左边又在右边?(生:和铅笔盒比它在左边,和橡皮比它在右边。)

师:同一物品,和它比较的物品不同,它的位置也不同。(课件出示淘气、笑笑、机灵狗座位图,学生观察验证)

(三)联系实际,体验“相对”左右

1.想一想

师:刚才同学们解决了那么多困难,请你们再回答老师一个问题:我跟大家面对面站着,(师举起右手)老师举起的是右手还是左手?

师:请同学们把右手举起来,再想想老师举起的到底是哪只手呢?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

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可是为什么看上去和同学举的手是相反呢?(生:因为老师和我们面对面。)

师:同桌的同学都举起右手,面对面看看,发现了什么?(生:我和我同桌的右手正好相反。)

师:对了,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2.举手比赛

师:老师想和同学举手比赛,愿意吗?看谁举得又对又快。(师生面对面站着,师举左手,生举左手,师举右手,生举右手。师与最快的同党握手表示祝贺。)

3.握握手(要求同桌同学面对面站)

师:刚才我们是用哪只手握手的?

师:对了,我们同别人握手时,一定要用右手,下面就请你和对面的同学握握手,用你的左手拉拉钩。

4.师:老师还有个问题要请教聪明的同学,上楼梯应靠哪边走?下楼梯呢?(屏幕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师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吗?当学生争持不下时让他们去体会: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①女孩子从后往前走为上楼梯,男孩子从前往后走为下楼梯。②指导学生举着右手表演:女孩子上楼后又顺势下楼,男孩下楼后又上楼。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我们不仅上下楼梯时,而且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一个接一个,不要拥挤,有秩序地走,以免发生事故。做一个讲文明、守秩序的好孩子。

(四)联系实际,运用提高

1.出示停车场情境图,(书本上67页的第4题):

师:淘气在小明家玩了好一会儿,现在要回家了,他要坐的车是停车场里从右边数的第五辆大客车,小朋友们:

①你看到了几辆车?

②树林后藏了几辆车?

③停车场一共有几辆车?

2.看书填空。

(五)自主评价,拓展延伸

师:你们认为自己这节课表现的怎样?认为自己表现的很出色的,在书本67页的左上角画一个圆圈,右上角画一个三角。

师:请同学们回去后在生活中找找左右,并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篇5:浪娃娃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72和7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会认、读、写11~20各数。

2、理解11~20各数的顺序,大小以及数的组合,初步建立数的顺序。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认、读、写11~20各数。

难点:理解11~20各数的顺序,大小以及数的组合。

教学具准备:

20根小棒、计数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数一数

○○○○○○○○○○

○○○○○○○○○

()个()个

2、猜数游戏

比6大比8小的数是()。

9前面的一个数是(),后面的一个数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数一数,捆一捆”。

让学生用小棒摆出1~10各个数,并数一数各有多少,再把10根小棒用皮筋捆在一起,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

2、教学“摆一摆,想一想”。

(1)、摆1捆和1根小棒。问:现在一共有几根小棒?它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介绍计数器及数位。

(3)、在计数器上拨11,并说说每个珠子所表示的意义。

(4)、同桌合作在计数器上从12拨到20,并说说每个珠子所表示的意义。

(5)、认识19、20。小组合作,边摆小棒边填算式。

(师生共同摆19。再添上一根小棒是多少呢?引导学生说20的组成,并在计数器上拨出20。)

3、教学“读直尺上的数”。

(1)、让学生从10读到20,再从20读到10。

(2)、隐去直尺上的某些数,让学生填一填、读一读。

4、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11~20各数,这些数都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知道了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还学会了按顺序给这些数排队。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73页“练一练”的练习题。

四、全课总结

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想一想,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请提出来。

五、布置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的11~20各数。

板书设计:

捆小棒

(10)个一是(1)个十

1个十,1个一,是11。1个十,5个一,是15。

10+1=1110+5=15

1个十,9个一,是19。2个十,是20。

10+9=1910+10=20

篇6:浪娃娃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1、复习9个韵母,学习拼读音节,通过拼音巩固学过的字。

2、学习10个生字,通过拼音识字,体会到拼音识字的乐趣,乐意拼读。

3、初步掌握通过比较认识事物、概括事物特点的方法,培养仔细观察发现事物特点的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看拼音认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创设情境。

1、出示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老师伴随着音乐讲故事。

2、学生做放松操。

二、诵读儿歌

1、复习9个复韵母。

2、诵读儿歌。

(1)师生齐读。

(2)全班齐读。

(3)分角色读。

(4)配乐表演读。

(5)找好朋友读。

三、识字

1、分小组自学。

2、小老师带读。

3、“盖房子”游戏。

四、作业

爸爸妈妈评评我

1、爸爸妈妈夸我又学会了个生字。

2、爸爸妈妈帮我纠正了这几个字的读音。

3、爸爸妈妈认为我的表演:

○好 ○一般 ○还要努力

学生__________ 家长____________

篇7:浪娃娃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1、手指读《画鸡》诗歌两遍。

2、再读诗歌,在课文中圈出二类字,并熟读两遍。

3、熟读诗歌用直线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

4、书空生字,并口头组1至2个词语。

5、试背诵古诗《画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要求认识的字,会写3个字。

2、学生能理解诗意,能背诵全诗。

3、体会学习拼音识字的乐趣,加深理解字与拼音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初步运用拼音试读古诗,学习生字词。

教具准备:

生字卡、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文结合,初感诗意。

1、出示插图,请大家猜猜图上画的是什么?(引出鸡)(出示公鸡图)

2、鸡在干什么?(叫)

3、认真观察图上的鸡是什么样子?(雪白、红冠子)

4、有位诗人叫唐寅,写了一首诗叫《画鸡》。这首诗写的就是同学们画的这只大公鸡,你们想学吗?

二、初读古诗,趣学生字

(一)1、试读古诗,初步运用拼音来学习生字。同桌互读,相互知道学习生字。

2、听读古诗,纠正字音。

3、指名试读古诗,注意生字词的发音。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4、小老师带读,利用学生之间识字量的差异,让识字量大的学生当小老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5、同桌合作,相互读。因为,这是初入学儿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

6、师生接读,这是帮助学生记忆熟悉语言的一种方法,有助于儿歌的整体输入。

7、全班齐读

8、分组比赛读

(二)教学生字词:

1、缩小语境,提出词语。

2、再从词中抽出生字。

3、灵活运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抢答”等多种游戏学习生字。

4、其它方法识字。

1)猜字谜。平:一字五笔,有些出奇,六十又差,八十有余;千:一个字,有十撇。

2)编故事。生(牛一):它是牛小壮,在跑道上奔跑。

3)数笔画。万:一笔横,二笔撇,三笔横折钩,一共有三笔。

4)看实物。门:观察教室的门框,学习“门”字。

5)找朋友。户:“尸”字上面加一点,就是“户”字。

6)出示生字,多种方法识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领读)

7)给生字戴帽子:拼音作帽子,找准生字给戴上。

------课间休息,唱“大公鸡”及校歌------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激疑:同学们读了这首诗,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2、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归纳并板书。

样子:头上红冠

大公鸡 颜色:满身雪白

打鸣:一叫门开

3、出示表格练习(口答)。

四、品词赏句,感悟诗情

1、自由读第一句,看图想一想:这只大公鸡的冠子和羽毛有什么特点?(头上红冠,满身雪白。)

(1)出示图片,让学生再次看一看大公鸡的冠子和羽毛,理解“头上红冠”和“满身雪白”。

(2)指名表演大公鸡“走”的神态。

(3)教师小结: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这只大公鸡,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见过大公鸡的叫声吗?有谁知道它一般在什么时候叫?我们学习第二句就知道了。

2、指名读第二句,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大公鸡怎样叫?

(1)理解“叫”。

(2)提问:大公鸡一叫,人们就去干什么?(学生据古诗内容回答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

(3)说一说这句诗的大意。

(4)体会大公鸡的勤劳:这首诗的作者喜欢这只大公鸡吗?为什么?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六、回读古诗,完成作业

1、按古诗原文填空。

不敢轻言细语,一叫开。

大公鸡

样子颜色打鸣

2、画一只大公鸡,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在画的左上角题上《画鸡》这首诗,左下角写上自己的名字。

七、课外延伸,积累语言

选择一种动物,介绍它的样子。

篇8:浪娃娃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一、“讨论”教学中的口语交际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类似教材设计的讨论话题。例如, 教材第56页安排朋友有困难的时候, 你怎样帮助他?开始可以设计让学生说一说课文里丁丁是如何帮助冬冬的, 自己还有什么办法, 分小组进行讨论, 再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明白了要尊重、关心、帮助朋友。

二、“讲故事”教学中的口语交际

一年级小学生活泼好动, 喜欢听故事, 也喜欢表达。教材中安排一些“听故事, 讲故事”的教学内容, 可以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和愿望。刚刚接触到讲故事的练习, 只要求学生会讲课文, 会练习简单的表演课文。例如, 课文《老树的故事》就可以安排学生扮演与老树对话、讲故事, 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情趣, 训练口语交际。

三、“情景交际”教学中的口语交际

在练习中主要是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进行说话训练。如教学第二册语文天地1中的“口语交际”———我们来讨论:看书中三幅图, 引导学生动脑筋说一说图意: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做的对吗?你家来客人时, 你怎么做小主人的?让学生们知道客人来了要热情, 要有礼貌。

四、“交流”教学中的口语交际

一年级教材多图文结合, 声情并茂, 运用课文插图, 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它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如教学《一粒种子》, 在学生口述图意后, 再让他们认真读课文, 弄清“种子一共挺了几次?种子是怎样从土里出来的?”等问题, 最后再让学生看图说话, 还可以分角色表演。

此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延续课文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学了《水乡歌》一文后, 让学生延续课文说一说自己的家乡什么多。试着用课文中的语句样式或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位学生说:“家乡什么多?水果多, 桃子多, 李子多, 吃完梨子有柿子。”还有位学生说:“学校里什么多?花多树也多, 樟树像大伞, 桂花四季香。”……通过反复练习, 学生说话的内容有了条理性、具体性、逻辑性,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篇9:浪娃娃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同学们,在艺术课上,我们学了《巧巧手》这首歌,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把这首歌唱一唱,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生表演唱《巧巧手》

[以歌曲导入新课,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进一步学习新课打好基础。]

说说你的双手能做什么事?学生自由发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先听老师读课文,请小朋友们边听边用手指课文,认真听、仔细看。

2、.跟老师一起读读课文。我们比比看哪位小朋友读得认真,能读到哪,手指到哪、眼睛看到哪。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在听读中识字的能力。]

3、学生自己试着读课文,碰到不认识的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4、同桌合作读书,遇到不懂的字要互相帮助,你的同桌读得好的你可以夸夸他,看哪两个同学合作得最好。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同桌学习中,以自身的行为引导学生乐于帮助别人,学会合作,使合作真正落到实处。]

5、询问同桌合作的方式,并做简单评价。

[及时、正确的引导和评价,更有助于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6、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干什么呢?(看书、认真听,听后评议)。

指名读,其他生评。

7、还有谁愿意读?这么多!那就请愿意读的都站起来读。

8、男女生比赛读书。

[教师再次以参与者身份加入进去,能大大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及竞争意识。]

9、提问:为什么手和脑是我们人的两件宝?

[在多次扎扎实实的读文之后,学生已经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再联系生活,问题肯定会迎刃而解。]

10、手和脑的作用真大,能创造出各种财富,确实是我们人的两件宝,就让我们带着喜爱的感情,再一次齐读课文吧。

三、认读生字,培养能力。

1、同桌两个人合作拼音认认生字。

2、请各学习小组合作互相当“小检查员”,抽读生字。

3、师多种方式检查生字。

4、同学上台领读、考同学或请教同学。

[生字的学习是比较枯燥的,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又容易分散,利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

四、回归整体,理解课文。

1、“送生字回家”,并齐读课文。

2、为什么说手的脑是人的两件宝?有了这两件宝我们可以做什么事?

3、手的脑的作用这么大,为我们创造出各种财富,确实是人的两件宝,就让我们带着喜欢的感情读一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扩展活动。

课文学完了,我想小朋友们更喜欢自己的这两件宝贝了,希望您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好好地利用它们把事情做得更好。

出示书中的插图,有位小朋友利用自己的“手”和“脑”这两件宝设计出了漂亮的“飞机模型”。现拿出纸,用你的两件宝,把它打扮一下,比比谁做得最好!

展示学生作品,评一评。

篇10:浪娃娃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1.认识3个声母,继续学习拼读音节。

2.通过拼音巩固学过的汉字。

3.学习整体认读音节。

教学重点、难点:

1.拼读的方法。

2.整体认读音节与声母的区别。

教具准备:

投影、卡片。

教学过程:

一、学习声母

(一)看图学习(课件出图)

声母z的音,就是写字的字的音。声母z的形,2字变成尖角就是z

声母c的音,就是刺猬的刺的音。声母c的形,像缩成团的小刺猬。

声母s的音,就是蚕吐丝的丝音。声母s的形,像蚕吐出的丝。

以上三幅图由学生观察,学生说出大概概念就可以,重点在读音。

(充分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图、文、声并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看老师写这三个声母:z、c、s

记法: 2字z 半圆c 蚕吐丝s

(三)再请学生教读z、c、s

卡片:z、c、s

二、练习

(一)拼音节再看字

(二)拼音节

卡片:

z-ū-zū c-ā-cā

s-è-sè s-ǎ-sǎ

(三)拼读音节组成的词

卡片:zǐ sè zuò xià zǔ cí huà cè sī guā

* 注意三拼音节的拼法

三、读一读,学习整体音节

(一)学习“zi”

“字”的音节应该是什么呢?光写一个z是不行的,这样写“zi”,z只是一个声母,zi就是一个音节了。念的时候不能拼,整体读出来就行了。

(二)学习“ci”

卡片“词”的音节“cí”请你读。

(三)学习“si”

“四”的音节“sì”请你读。

小结:

zi ci si叫整体认读音节。

四、扩展练习

za ca sa ze ce se zu cu su

zuo cuo suo

si ge xia ce he cu

zá破zú 球zǔ国快sù cā黑板

(多进行拼读练习,巩固本节课的知识,让学生在拼读过程中与汉字接触,获得更多的成功感。)

篇11:浪娃娃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1、通过朗读儿歌巩固复韵母音节拼读。

2、通过读拼音,听读识字等多种方法认字7个。

3、学习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朗读的乐趣。

重点目标:

巩固复韵母音节拼读,培养初步的生字自学能力。

难点目标:

学习感情朗读儿歌。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豆爷爷过八十岁生日,请豆儿子孙们都来参加舞会。红豆娃娃来了,绿豆娃娃来了,黄豆娃娃来了,黑豆娃娃来了……大家在一起,快快乐乐地开起了舞会。这时,咚咚咚,有人敲门。大家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酱油姐姐和豆奶奶妹妹,后面还跟着豆腐哥哥。咦?它们来干什么呢?豆爷爷告诉大家,它们也是豆儿家庭的成员,酱油、豆奶和豆腐都是用豆子做成的。大家进到屋子,又听到咚咚咚有人敲门,大家一看,原来是轮胎。它来干什么呢?原来,豆子和一种酒精混合后能制成人造橡胶,人造橡胶可以做成轮胎。哇!豆子的作用真大啊!大家都更加高兴了,舞会又继续进行着了。

2、听了刚才的故事,你知道豆儿有什么作用呢?

3、豆儿的作用真大啊!你们想和豆儿交朋友吗?那让我们先来读准它的名字。出示带拼音的“豆儿”,请学生拼读。

4、请你看着大屏幕,说说豆儿是什么样子的?

5、有人看到这么可爱的豆儿,就写下了一首诗《豆儿圆》。你们想听吗?

二、初读识字

1、老师出示大屏幕读儿歌。

2、你想读儿歌吗?这首儿歌就藏在我们书上的57页,请翻57页。把儿歌小声地读一遍,再把红色的音节拼一拼。

3、你会拼吗?那好,让老师来考考你。出示“绿色通道”中的生字词,请学生拼读。

强调“大口袋”的“袋”读轻声。练读句子“跑进爸爸的大口袋。”

4、孩子们拼得真不错,老师要奖励你们做一个游戏:我当小老师。贴出生字卡。你有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吗?(小老师教读)

5、小老师们当得真出色。把表扬送给他们!小小手放桌上,亮眼睛,看老师。齐读卡片。指名读卡片。

6、生字宝宝玩累了,小朋友们也有些疲倦了。课中操,开始了!

三、品读课文

1、当我们做操的时候,生字宝宝又躲到儿歌中去了,读儿歌的时候,你还认得它们吗?我读书,我指读。指读课文。

2、孩子们都能正确朗读儿歌了。现在我们谈来学习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3、小铅笔,请出来。标出这首儿歌共有几句话。标完后用手势告诉老师。

4、指名三个同学分别读出三句话。

5、出示第一句话。谁再来为我们读第一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豆儿长成什么样?豆儿住在哪里?圆圆胖胖的豆儿住在豆荚里多舒服啊!谁来美美地读一读?

6、出示第二句。请小组读第二句。秋天到了,豆荚干了,裂开了,豆儿们就?指导读好“跳出来”。指导读好第二句话。

7、豆儿跳出来干什么呢?齐读第三句话。豆儿集合排队的动作很快,谁来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8、每一句话都读好了。现在我们连起来读读整首儿歌。

9、男女生比赛读儿歌。

篇12:浪娃娃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相比于加法的学习,学生在减法的学习上遇到了更多困难,不仅因为计算更复杂,也因为减法的意义类型大多难以理解。关于减法的问题会涉及两种数量关系:一种是从总数中去掉部分,求得另一部分;另一种是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新北师大版教材中的“还剩下多少”(一年级上册)和“开会了”(一年级下册)分别是学习两种数量关系的起始课。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减号及减法计算并不陌生,甚至大部分学生都能计算,但是遇到相关需要解决的应用题时,大部分孩子往往会用错运算符号,说明他们对运算符号的意义还不理解。减法意义的成功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一年级孩子学习概念、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等能力。

三、建模型,悟意义———初步体会“从总体中去掉部分”可用减法

以“已知全部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意义下的减法为例。这个意义的学习在新北师大版中被安排在一年级上册,是在学生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后,继续学习减法的意义。“还剩下多少”则作为学习这个意义的起始课,当求剩下的另一部分时可用减法计算。

理解其意义并不是背出口诀“全部减去其中一部分,就等于另一部分”就代表掌握了,而应该让孩子经历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在原型中感受思考的魅力,领悟数学的内涵。

在本课,我借用韦恩图———“集合的思想”让孩子理解“全部”。(如图,苹果为可移动的磁铁图片)

即表示树上原有7个苹果,其中掉了2个,还剩下几个?让孩子上黑板一边说故事,一边演示“一部分苹果从中掉下来,还剩下几个苹果?”的过程。从而让孩子进一步理解算式7-2=5的意义,其中被减数7代表全部,减数2代表一部分,差5代表剩下的5个苹果。

四、借追问,得迁移———初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可用减法

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作为情境引出减法的另一种意义。情境为“11个人去开会,图中有7把椅子,椅子够坐吗?还缺几把呢?”学生通过一一对应的画图方法(如下图,1个三角形代表1个人,一个圆形代表一张椅子)来解题。

通过观察,发现椅子的数量比人的数量少多少就知道缺几把椅子了!但从具体图形抽象到数学算式(模型),学生就难以理解,部分学生根据以往经验或11、7、4的数量关系能列出算式11-7=4,却不知道其含义或为什么能这样列示。

在此环节我通过提问:“11、7、4分别是什么意思?减号是什么意思?”有的孩子会回答:“减号的意思就是用11减去7,得到4,就是缺了4把椅子。”我继续追问:“那你能指着图形给我们演示下是怎么减去的吗?”引导学生发现“7”不仅可以代表7把椅子,还可以代表有椅子坐的7个人,11人除去已经坐了椅子的7人,恰好还有4人没椅子坐,也就是缺了4把椅子。

五、哪个算式才对呢?

在学习减法意义时,学生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在列算式时会遇到另一个问题,以“开会了”一课中的算式为例。

在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列出算式7+(4)=11或11-4=7,7+(4)=11到底对不对呢?答案是4,应该这样列式:11-7=4,但孩子的思路却没错呀!孩子可能会说“7把椅子再添上4把就够11人坐了”。很多老师在这个问题上非常困惑,要解决这个困惑,就要从方程思想和算术思想来分析这些类型的题目。

从算术思想上看,孩子应该列出算式11-7=4才对,但若硬要孩子把错误的7+(4)=11或11-7=4更正为11-7=4,不但会影响孩子对减法意义的理解,还会影响今后高年级时学习方程的体验。因为从方程思想上看,可以设未知数为x,列方程为7+(x)=11;但若低年级时没有打好基础,不理解减法的意义,很多孩子就会出现11-7=x或写出类似让人哭笑不得的方程。

若遇到这类问题,可以这样解决:先让孩子说说他是怎么想的,若孩子能说出缺了4把椅子,那就在算式7+4=11或11-4=7中的答案4下面做记号,标记出4是题目所求的答案。另外也要让学生学会算式7+4=11、11-4=7与11-7=4的转换,因为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

摘要:减法意义的学习对于低段学生是个难题,他们经常在解决问题上出错。通过分析“减法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和学生学情,总结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设计数学活动、追问、知识迁移等方法让孩子体会减法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学生“如何列算式”的教学方法。

篇13:浪娃娃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太阳》是小学语文第一册(北师大版)第10单元的第2首儿歌。依据教材和一年级儿童学习的心理特点,我在教学本课的第一课时,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一、巧用故事激趣,揭示课题。

针对本课中描写:大海上,太阳是从水里跳出来的。草原上,太阳是从草里冒出来的。山村里,太阳是雄鸡叫出来的。森林里,太阳是鸟儿唱出来的。儿童的意识理念中会产生天上有好几个太阳的想法。课前,老师使用多媒体制作后羿射日的画面,在背景的衬托下绘声绘色地讲述《后羿射日》的故事,进而自然引入今天要学的儿歌题目就叫:太阳。学生在故事中知道了现在天上为什么只有一个太阳。精彩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老师乘兴提出问题:“你们喜欢太阳吗?为什么?”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喜欢太阳,因为太阳给人们带来光明。”有的说:“我不喜欢太阳,因为太阳太热,夏天常常会流汗。”《后羿射日》的故事使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高涨,也为下面识字巩固“帮后羿摘太阳”游戏做铺垫。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以境生情,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多媒体在自主探究中发挥着优势。课件制作丰富多彩,这是本堂课的一大特色。《太阳》这首儿歌短短6行就描绘了人们从不同观察点看到的日出美,表达人们对太阳的喜爱、赞美之情。如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知儿歌的美丽情景,吸引儿童喜欢学习这首儿歌呢?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一起和他们熟悉的丁丁、冬冬看日出的课件,解决这一疑难。课中,(课件)聆听着美妙的钢琴声,学生来到大海边看到太阳慢慢儿升起、跳出海面;来到草原看到太阳悄悄地从草丛里冒出,光芒四射;来到山村里看到雄鸡一叫天就明;来到森林里鸟儿的欢歌声唱醒了太阳;最后看到太阳照出了美丽的世界。伴随着一幅幅奇妙的画面、悦耳的音乐背景,老师的范读入于学生耳,印于学生脑。一系列的日出情境从视听等角度将文字与现实生活接轨,把学生放回到一幅幅动人的生活画面,抽象的文字变得鲜活可爱。学生在体验日出的美丽意境,整体感知儿歌内容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激发学习的情感、兴趣,自觉地参与到愉快的学习中去。

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突破识字教学重、难点。

厦门地区的学生受方言、地域的影响,平翘舌音往往被忽视。针对这一难点,我在学读儿歌中设计了:1、学生仔细听老师读儿歌,注意哪些字要翘舌。引导学生真正把思维、感觉器官运动起来,主动寻找儿歌中的翘舌字。2、学生把翘舌的字找出来,老师相机点击成红色,视觉上引起学生的注意。3、学生齐读翘舌的字并读准。4、把字放回到儿歌中,再读儿歌。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疑难,自得自悟。

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能借助拼音进行生字学习,并在文中找出本课的生字、画上圈。课中生字教学我设计如下:1、师问:儿歌中哪些生字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学生找出儿歌中的生字,师相机点击课件,相应的生字变为红色,引起注意。字娃娃调皮地从儿歌中的字跳下排成两列。2、同桌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扮演小老师的角色,互相纠音、互助学习。3、老师请一名小老师指着字娃娃带领全班再读生字,小老师教得很投入,底下的学生也学得认真。4、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比一比哪列火车开得又好又快,检查字音并纠正。

四、设计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参与学习。

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教学中,我设计“帮后羿摘太阳”游戏:看,这里就是传说中的十个太阳,照得大地多热呀。草不生,树不长。小朋友们谁来帮后羿把太阳射下来呢?不过,有个要求:每个太阳后面都藏着一个字,如果你能读出后面的字并回答老师提出的小问题,你就帮后羿摘掉太阳。9个太阳后面各藏有今天要学的生字:太、阳、从、跳、出、草、叫、林、鸟。学生在摘太阳,读出太阳后面的字的同时,还要回答老师的问题,例如:“叫”字,小猫怎么叫,小狗怎么叫?早上,雄鸡怎么叫?“跳”字,你能用动作表示这个字的意思?“太”字,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从”字,老师比个动作(老师从桌子上拿了一根粉笔),请你说个句子,句子里要有个“从”字。“鸟”字,动物园里有什么鸟?“出”字,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

学生做游戏的同时,又进行了语言训练。枯燥的生字变为学生游戏的伙伴。学生在积极、快乐的参与中,调动起自己的眼、耳、口、脑去完成游戏中的各个要求,不仅使他们学得主动,而且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五、再现情景,读中感悟,体味语言美。

语文教学以朗读训练为经,语言训练为纬。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随文学词学句,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体味语言美。课中,我把朗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注重读出层次。学生通过自读、同桌互读、全班读、四人小组比动作读等多形式读准字音,读懂课文。在朗读指导上,我还通过再现课件,让学生创设情境读,读出感情来。学生身临其境,领略日出的奇妙,读中感悟,读得津津有味,读出对太阳美的赞歌。

篇14:浪娃娃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培养利用多种方法识字,会认6个生字。会写3个。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热带鱼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巩固拼音、识字、写字、朗读。

2、“鱼”字的书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小黑板、课件、轻音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有一位朋友来我们一年(2)班,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

2、出示热带鱼(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吗?板书:热带鱼

3、标上拼音并认读“热带鱼”,书空“鱼”。

4、谁来说说这是怎样的一条热带鱼?(五颜六色、漂亮)介绍完把图片放到课题。

5、热带鱼的家也很漂亮,同学们想不想去参观一下?不过它给你们提了个小小的要求,只要你们通过了这关它就马上带你们去。

6、复习“YI、WU、YU”(你们能猜出后面的字吗?出示卡片“衣、五、鱼”的拼音。)

7、同学们表现非常捧,热带鱼很乐意现在就带你们去它家逛一逛(欣赏动画)-介绍资料。

8、它们都在做什么?(做游戏)它们在哪里做游戏?(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9、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二、初步感知课文

1、看动画,听读。

2、听完了,你们想不想也读一读?打开书本第54面,指读。

过渡:你们想不想也跟它们一起做游戏呢?

3、调皮的热带鱼宝宝想跟你们玩捉迷藏,它们都躲在课文里面,谁能用你们的火眼精睛快速地把它们找出来?(圈出生字)

4、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表里的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来,然后想办法解决。

三、(出示生字卡)学习生字。

1、师带读生字。

2、认识这些热带鱼宝宝的名字了吗?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认识它们的?交流认字的方法(听读识字、随文识字、看拼音识字)。

3、利用多种形式认读识字(指名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全班读)。

4、同学们表现太捧了,鱼儿们跟你们玩得很开心,想跟你再玩一个游戏。(出示课件:游戏)

5、好了!鱼儿出来跟同学们玩了很久了,鱼妈妈会着急的,哪个同学愿意送它们回家?

⑴出示课文(擦掉生字)

⑵指名让学生上台,按课文内容的顺序把生字取下贴在课文的相应位置上。

四、读中感悟

1、指导朗读。热带鱼们在玩水里玩游戏的心情是怎样的?(开心)谁能够带着开心的心情来读一读这首儿歌?(指2-3名读、小组赛读)

2、自由编动作,男女生赛读。

3、全班有感情的朗读一遍并加动作。

五、拓展(画一画)

小朋友!你们喜欢热带鱼吗?这么漂亮的热带鱼真的是惹人喜

篇15:浪娃娃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1、利用多种方法识字,会认5个,会写3个。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巩固拼音,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鱼”字的书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资料,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热带鱼图片,让学生观赏。(见课件)

2、指名说说观后的感受。(颜色美、形状多……)

3、教师导:多么美丽、可爱的热带鱼啊!课文是怎么介绍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热带鱼》。(板书课题)

4、指导读题目。(“热”是翘舌音,“鱼”是整体认读音节。)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互读课文。(读得好,伸出小手夸夸他;不会读,请你帮帮他。)

2、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用手指着课文。完后,生评。

3、齐读课文。

三、引导自学。

1、教师出示第一句,指名读一读。

2、说说“披”的意思。(穿)

3、教师追问:热带鱼披着怎样的五彩衣呢?(生展开想象说一说)

4、教师导读:多美的热带鱼呀,我们一起美美地把这句话读一读。

5、热带鱼在水中是怎么游戏的?

6、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交流释疑。

(一)二类字。

1、你们认识这几个字宝宝吗?(拿出卡片,生认读。)

2、“点兵点将”:老师报生字,生从文中指出来。

3、开火车认读。

(二)生字。

1、读一读:a、指名拼读;b、齐读。

2、指导“鱼”字:

(1)说一说“鱼”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书写注意事项。(强调第二笔是“”。)

(2)教师范写,生书空。

(3)学生先描红,再练习写,教师巡视辅导。

3、指导其它字,方法同上。

(1)说一说其它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书写注意事项。

巴:第一笔是横折(不是横),第二笔是竖。

(2)学生先描红,再练习写,教师巡视辅导。同时抽个别同学板演,完后全班评议。

五、巩固拓展:

1、师出示二类字和生字的卡片,生认读。

2、给“鱼、五、巴”找朋友。

六、课堂检测:

1、读一读,连一连。(必做题)

rè dài wěi yī

尾 衣 热 带

2、填空。(必做题)

( )( )热带( ),身披( )彩衣。

尾( )摆一摆,( )中做游戏。

3、带上动作将课文读一读。(选做题)

板书设计: 热带鱼

小小热带鱼,身披五彩衣。

尾巴摆一摆,水中做游戏。

篇16:浪娃娃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的互动过程, 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在本设计中, 努力创设与生活实际相似的交际情境, 在教学中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 增加学生口语交流实践机会, 达到发展学生语言的目的。

教材分析:

通过《人间处处有真情》的口语交际, 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元素, 打开记忆闸门, 重现生活中的每一次感动, 通过互动和交流达到提高口语表达、体会人间真情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创设情境, 让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情感变化, 把自己的感动表达出来。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来看, 独生子女家庭已经成为社会主流。这些学生从小受到家人宠爱, 过分地夸奖使得他们不懂得客观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客观评价。

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 他们自小都是家中小太阳, 是家庭中心, 因而感恩心理日渐淡薄, 但这次从最熟悉的人、最平凡的事入手进行交流, 能激起学生最真实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能力训练目标:指导学生在与对方的交谈中把事情完整而又有条理、有重点地说清楚、说明白。引导学生表达时注意言谈举止得体, 语气语调恰当。

2.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通过交流与倾听来感受人间真情, 收到真情的触动, 学会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学会感知身边的爱。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完整而又有条理地讲述自己的故事, 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学会评价。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讲述真实的故事。

教具准备:

录有赞颂母爱的歌曲的磁带

教学过程:

一、诗意语言, 激发感受

师:同学们, 澄碧的一池水只要有风儿掠过就会泛起涟漪, 幽静的丛林中隐藏着多少诱人的鸟语花香。生活拨动了我们的心弦, 有多少心声回荡在我们的身边。生活是一颗鲜红的荔枝, 只有剥去它粗糙的表皮, 才能用心体会它独特的甜美, 爱也是如此。

回忆刚刚学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真情故事, 你的心弦是否被触动了呢?今天的这节口语交际课让我们的心变成一只懂得采撷的辛勤的小蜜蜂, 用心地将生活的甜美酝酿, 然后倾吐出荔枝蜜一样的心灵感动, 体味人间真情, 让我们先走近给予我们生命, 为我们含辛茹苦、解衣推食的妈妈。

【设计意图:要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良好的情境氛围是前提。通过话语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内心的感受, 为走进交际话题作情感铺垫。】

二、创设情境, 进入状态

1. 播放歌曲, 蓄情感动

(将《烛光里的妈妈》、《妈妈的吻》、《鲁冰花》、《世上只有妈妈好》等歌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串唱下来。)

师:静静地听我们最熟悉的歌儿, 默默地想你与妈妈之间的点滴小事, 用心地感受深沉真挚的情。

2. 简单表达, 搜索感动

师:同学们, 此时此刻, 你想到了自己的妈妈吗?你的心是否在回忆的瞬间被触动了呢?究竟是怎样的事情感动了自己呢?用简洁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3. 动情小结, 养成习惯

师:原来, 倾听也是一种享受, 听你们讲的故事, 虽然件件平凡, 然而事事动情, 感人至深, 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唐代诗人孟郊赞美母亲的千古名句:“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是啊, 母爱是生命之源, 是万物之本, 母亲总是带给我们最炽热的阳光、最甜美的微笑, 还有最伟大的爱。

【设计意图:“入境始于亲”。爱是人间亘古不变的话题, 教学中从学生最熟悉的人、最平凡的事开始, 引导学生感受点滴小事, 从而激起其最真实的情感体验, 以便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然后带着已开启的真实情感状态进入“大爱”的口语交际中, 可以更真实地感受身边所有的真情。】

三、回顾生活, 心灵交流

1. 感受母爱, 感受真情

师:其实不仅仅是妈妈给予我们爱, 两代人之间总是有着说不完的故事、诉不完的亲情。成长途中那些默默的帮助会让你心中满是感激。回首往事又会生出多少感动和新的感触呢?用我们敏锐的眼睛、敏感的心灵, 再一次感受生活里的真情与感动吧。

2. 小组练说, 全员参与

教师巡视, 倾听学生的选材以及表达, 指导学生在组内交流时将所讲之事具体、完整地表达出来, 提出相应要求。

(1) 表达要真实, 只有先感动了自己, 才能感动别人。

(2) 要抓住最感动你的地方, 有重点有条理地表达。

(3) 对倾听者同样提出相应要求。

(1) 认真地倾听, 不打断别人说话。

(2) 中肯地评价, 提出有效建议。

【设计意图:提出具体的听说要求, 为学生下面的口语交际提供方向。口语交际的内容来源于生活, 对学生来说, 他们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能更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有利于活跃气氛。】

3. 和谐互动, 反馈评价

(1) 教师将爱的话题归纳为几类, 使学生交流时能有的放矢地倾听并感受, 同时开启已有回忆, 激发类似感受。

母子情深父子情深祖孙情深师生情深

同窗情深知己情深陌生的感动其他

学生可以根据分类选择交流内容, 倾听者可与自身经历对照, 更加深刻地体会发言者的心情。

(2) 学生交流、评价

交流过程中, 教师适当地指导学生完整地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表达出来, 同时在重点处给予点拨, 引导学生从说清楚、说明白过渡到说生动、说具体。

(如可追问:听到这里, 我想听听当时的哪一个细节最让你感动不已?当时你的心里是什么感受呢, 把它说出来。)

在教师的引导、同学的评价下, 学生明确要把事情完整而又重点突出地表达出来, 并且要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学生也能够在谈到事情经过时平静含蓄, 而在表白自己内心感受或是最感动的细节之处饱含激情, 语气语调自然也就恰到好处了。

在同学或赞扬或提出意见的过程中, 发言者可以不断激励反省自己, 也可以树立自信, 激发参与的热情、表达的欲望。

【设计意图: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层层深入的, 由小组讨论提升到全班交流、评议, 体现了交流面的拓展和交流层次的提高, 也进一步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而评议是听说互动过程的体现, 在互动中体现了信息的沟通和交流。】

四、真情流露, 情感升华

1. 名家片断, 感人至深

师用动情的语言阅读名家作品中感人的片段, 使学生再次升华情感, 明确表达的要求。

《我与地坛》 (史铁生) 《我的母亲》 (老舍)

2. 自荐交流, 真情流露

同学自荐, 再一次交流。这次交流让发言者畅快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让真情如泉涌般喷薄而出。

3. 播放歌曲《感恩的心》, 升华情感

师:感恩的是一种姿态、是一种温情, 也是一种表达, 现在带着你的感受, 对刚才故事中的主人公说一句发自肺腑的心里话。

【设计意图:在较大范围交流之后, 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大家风范, 接下来交流时一定要有更明确的要求, 此时口语交际的目的也就比较轻松地达到了,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再一次得到提升。】

五、总结延伸, 真情体验

师:今天, 我倾听了你们最美的心声。是啊, 心灵最广阔, 胜过海洋, 胜过天空。最美的心声就是一个“真”字, 只要打开你的心灵天窗, 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体味人世间的真情, 你就会发现窗外美景不只是星空和明月, 更美好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下课后, 每个人真诚地做一件能感动对方的小事, 把这件事讲给别人听。

【设计意图:把口语交际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让人人感受人间真情, 在生活大课堂中更好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篇17:浪娃娃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⒈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以及生活中的识字,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自主、独立识字的能力。

⑵通过小组合作,阅读理解诗文,继续培养学生听读识字能力和阅读习惯。

⒉知识与技能:

⑴能认识12个生字。

⑵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借助画面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⑷培养想象能力,初步用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了解大自然中大海的美丽。初步渗透对大自然的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见过大海吗?大海是什么样的?(师画大海)

这就是波澜壮阔的大海。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11单元,主题是大海。我们的朋友丁丁家住在大海边的月亮湾,他也想给你们讲讲渔村里的故 事,你们愿意听吗?

生:愿意。

师: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课《我家住在大海边》。(师板题并释题)

二、初读课文

⒈请同学们看书。把书翻到56页,把书平放在桌子上,拿出笔来,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笔圈上。

⒉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呢?

⒊同学之间互相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⒋个别读课文。

三、识字

⒈教师贴卡片,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⒉快速读12个生字。

⒊个别读12个生字。

⒋分别用“住”“位”组词,并说一句话。

四、诵读课文

⒈师范读:这么美的景色,老师也忍不住要读课文了。要求:让学生评价老师读得怎么样。

⒉就像老师读的那样个人练读。

⒊小组合作:你喜欢读哪句,就读哪句,选出小组读的最好的。

⒋学生个别读,进行评价。

五、拓展延伸,展开想象

⒈教师放音乐并叙述:

让学生说说,你仿佛到了大海边,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好象看到了什么。

六、这首诗学完了,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七、布置家庭作业。

板书设计:

11、大海

我家住在大海边

上一篇:秀延街道办新城社区书香社区汇报材料下一篇:巴江乡2012年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