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感恩

2024-05-07

如何做到感恩(精选8篇)

篇1:如何做到感恩

感恩的心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为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感恩”传统。正如《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弟子规》“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的经典词句,以及“施恩不图报”的美德,“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和衔环结草,《史记》中,一饭千金的美谈;饮水知源、恩风长扇的佳话,集中反映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

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互为因果的联系,任何一种事物的存在都不是独立的、单一的,必然与某些事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感谢父母,他们给予我生命,抚养我成人;感谢老师,他们教给我知识,引领我做“大写的人”;感谢朋友,他们让我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对手,他们令我不断进取、努力。当我每天享受清洁的环境时,我要感谢那些保洁工作者,带来舒适整洁的环境;当我喜迁新居,我要感谢那些建筑工人,修建了美丽安全的楼房;我日常的饮食,要感谢农民兄弟,生产播种出粮食;我在品尝美味的饭菜时,要感谢那些辛勤的厨师兄弟;当我出行,要感谢司机,为我带来了方便;当我读一本好书,要感谢作者的创造。当我生病需要治疗时,要感谢所有的医护工作者,是他们给我带来了健康;感念宇宙自然界,太阳供我光明与热能,空气供我呼吸,雨水供我洗涤,花草树木供我赏悦,那么我便会爱护大自然,爱惜花草树木,便不会践踏自然,那么环境便能得到净化,感谢江河,它让我拥有清水;感谢大地,它让我有了生存空间。所有这些,我都应感谢。

感恩,是一种心态,一种品质,一种艺术。感恩是乐观。感谢困难,感谢挫折,感谢对手,感谢敌人,对于我不甚喜欢的一些人和事物,尽量想到它的正面,想到它对我的利处,从而去感谢它,所以,感恩,是一种乐观的心态。

感恩是礼貌。有人帮助了我,我就随口说声“谢谢”,可能会给对方心里带来一股暖流。有人为我付出了许多,我感谢他,他可能会更加多的帮我。怀着感恩的心,是有礼貌,是知恩图报。所以,感恩,是一种有礼貌的品质。

因此,在生活和做人方面,我都会常怀感恩。常怀“感恩”,就会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懂得感恩,就少了歧视,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重新看待我身边的每个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

如果我总是以一种感恩的心态活着,总是在想应当如何报答别人,那我的生活一定是很有意义的。经常想想我为国家,对社会付出多少,而不要抱怨社会,不要抱怨他人。感谢生活,感谢他人,感谢父母,感谢社会,感谢一切帮助过我的人,只有心存感激,我的人生一定是最开心最积极的。

有人说,忘记感恩是人的天性。当我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享受前人带给我物质和精神上的一切成果了。这就是在提醒着我,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常怀感恩的心,我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便能对落难或者绝处求生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这歌曲让我学会珍惜幸福,学会感谢身边的一切,因为珍惜才会拥有,感恩才能天长地久„„

人生注定离不开奋斗,充满着艰辛,人生之路也会面对许多的坎坷。一帆风顺、平步青云只不过是美好的愿望罢了..感恩,将是我生活中永恒的话题。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热爱生活。我将会感受到更多快乐!

西南分公司

曹正飞

篇2:如何做到感恩

我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虽然年纪不大,但是我却亲眼目睹过很多事情。这些事情都让人十分感动,而这些事情也都是因为两个字——感恩。

有的人会问,感恩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做到感恩?其实,这些问题很简单,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知道结果。让我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吧:我家隔壁住着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虽然她已经八十多岁了,但是她身体健康,什么事情都可以独立完成,即使这样,她的儿女每隔一两天就会来这里看望她。天气晴朗的时候,儿女们都会陪老人在阳光下漫步,阴雨天气,他们则在屋内陪老人看电视、聊天……我们经常会听到老人一家爽朗的笑声,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是他们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感恩!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做到感恩很简单:当爸爸妈妈下班时,送上一杯水,这是感恩;当我遇到困难,得到别人的帮助后心存感激,这就是感恩;当别人遇到困难我主动帮助,这也是感恩;现在我们努力学习,长大后回报祖国、老师、父母······这些都是感恩。

篇3:如何做到健康饮酒

如何健康饮酒, 专家建议:可以在喝酒之前吃点东西, 一则能够在胃里形成一些保护, 减少对胃壁的刺激。二则使酒精和食物混合在一起降低酒精浓度, 延缓酒精的吸收。三则可以摄入酒精代谢所必需的物质: (1) 富含淀粉的食物。如薯类食品。 (2) 富含果胶的水果和蔬菜, 如苹果、山楂、菜花、南瓜之类。 (3) 奶类和豆浆等蛋白质饮科。特别是酸奶, 质黏稠, 往往还加入植物胶增稠剂, 在胃中停留时间较长, 有利于稀释酒精, 并延缓酒精的吸收。 (4) 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 如粗粮、奶类、蛋黄、菇类等。必要时可提前吃两粒复合维生素B片。

饮酒的同时要正常吃饭菜, 不要喝咖啡、可乐等, 以免加大肝脏负担。喝多酒之后, 应及时吐掉, 减少对胃的伤害, 酒后应当喝粥, 吃蔬菜、水果, 少吃高蛋白高脂肪食物, 更不要连续饮酒。

篇4:感恩教育,要先做到有“感”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讲授每一篇新课文时,都会在课前认真研读教学目标。而每一篇课文中的教学目标都离不开情感教育,如:激发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感悟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体会教师的辛勤与奉献等,这一系列的感情激发与培养,并不是我们学完课文里的知识,看了图片,听了故事后就能直击孩子的心灵并使之有所触动,甚至是践行于生活之中。真正的情感教育在课内外并无界限,是教师及父母在课内外产生的一切能让学生有感的行为,如果无“感”,则无从谈感情,更不能谈“感恩”及其教育。

人们对于“感恩”一词更多的关注点在于“恩”,因此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更多地设定“恩”的内容与强调“恩”的形式,使“恩”被放大地让人被动接受,其效果如同将公益善举做得人尽皆知,未考虑到受恩之人的立场,结果难以将施恩的善举背后的初衷得以传承。因此,真正施以感恩教育的前提在于培养孩子的感受力,因为一切思想情感的产生都源于感受力。一个有较强感受力的人能更快接受理解他人,更快产生同情心与同理心,促使感恩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何为“感受力”,说到底,就是将心比心,用心去感受事物的一种情感体验能力。朱光潜曾经在《谈静》一文中提出:“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而感受力人各不同,天才的感受力就极为强烈。高山流水遇知音是因为互相感受到对方的琴艺与情谊,但对于麻木不仁的人而言,他只会联想到棉匠弹棉花。如果指向课堂,教师在讲台上倾情演绎,台下的就有学生无动于衷;指向家庭,父母为了孩子含辛茹苦,有的孩子却接受得理所当然。不是他们不会感恩,使他们从小就缺乏潜移默化的感受力的培养,所以不会感同身受,这样的学生是很达到感恩教育的目标。因此,感恩教育的前提是培养感受力,而感受力的培养提升需要培养专注力。

专注力,就是摒弃一切杂念,忘记自己,只专注于你的目标上发生的一切的能力。因此培养“专注力”的关键是培养人能在“静”中知理悟情。现代生活忙碌,而大多数人难以静下心来,容易受环境影响和被他物左右。因此对青少年儿童而言,根据他们年龄阶段性特点,适当多开展一些“静”中寻趣求理悟情的活动,让安静的氛围提供更多思考体验的空间。同时“静”的氛围能让孩子用心去观察思考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与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更能够促进孩子思考事物发生表象中体现出的细节与对真相的追求。最重要的是,“静”能让孩子贫瘠的精神世界逐渐充盈起来,可以让生活的苦难成为精神的财富。只有内心世界丰富,才可能有对外在世界产生更多元化的思考认识,为个体感知外在世界做出的有价值判断的行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在寒冷中静站的行为,直接带给孩子的是环境不适难以忍受的体验,如果再联系在这样的环境中父母在辛勤劳作,老师在熬夜加班,同理心与同情心的产生过程会比说教效果来的好得多。比如老师和学生多次一起安静地打扫教室,一言不发完成整间教室的清理,会比告诉学生爱护环境、讲究卫生这个道理效果来的更好;再比如父母不是带孩子看科普教育片来让孩子理解体验生活,而是带着孩子来到大自然中,一起品味“静”中之趣,孩子不仅能收获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更多的是体会到父母的用心,这样的孩子会不孝顺吗?诸如此类的例子,告诉我们,一切情感教育,都应创造孩子有“感”的前提为主,在“静”中用心的专注力下,培养孩子的感受力,才能达到感恩教育的最佳效果。

篇5:家装如何做到环保

环保装修施工完毕后,不要以为就成功的实现环保装修了,要想完全实现环保装修,对于家具的选取也同样应该重视。家具应该选取正规企业生产的家具,并且家具必须符合环保的要求。同样据有刺激性气味的家具是坚决不能够购买的,不然就前功尽弃了。

2、环保装修―设计

要做到环保装修,首先就得从室内的设计下手。环保装修中,室内的设计应该尽量的简洁和实用。设计中应该尽量少选取人造板材等含有高浓度甲醇的材料,同时还需要减少细木工板做基材的家具设施。环保装修的.设计还应该考虑室内的空气流通。

3、环保装修―选材

正确的选材也是实现环保装修的重要步骤,在进行选材时,应该选用安全环保型的材料,不含甲醇、不用细木工板和饰面板。对涂料的选取也更应该严格,很多涂料中含有大量的甲苯,而水性涂料中的有害物质则相对较少。环保装修进行选材时还应该看材料是否具有绿色环保的标志或者检测报告。

4、环保装修―施工

篇6:如何做到自主学习

一、在课前预习中培养

在预习阶段,老师即应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知道本章本节要学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让学生带着不解和疑问进入课堂,有目的性地去接受知识。这样一种有意识的指导,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在学习中及时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切记浮于表面,浅尝辄止。有些学生并不注重课前预习,认为预习只是看看书,大体知道本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就可以了。教师应让学生知道,预习,已经是学习的开始。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

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要忘了,课堂上的主角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所要做的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布置任务、组织学习、督促检查、解惑答疑,必要时参与其中。初期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教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提出学习要求,并检查他们完成的情况。学生初步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并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后,教师就要加大放手的力度,尽可能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逐渐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在课后学习中培养

课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大好时机,只要安排得当,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利用。对那些程度较好的学生,教师可利用好这段时间,促成其自主学习,提高其学习成绩。此时,教师可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拔高性的课外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一方面巩固了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习的自主性,达到了“培优”的目的,实现了自主课堂的延伸。

篇7:如何做到精准扶贫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打好扶贫攻坚战,深入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难度再大,今年也要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

如何让精准扶贫更见效,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全国人大代表。

准确识别因户施策

准确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去年是国家精准扶贫的启动之年,从全国层面看,通过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制定贫困识别建档立卡工作方案,共识别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8862万人。

作为全国惟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西藏采取“靶向疗法”精准划定扶贫对象。全国人大代表、西藏山南地委副书记、行署常务副专员云丹介绍说,“山南地区把建档立卡作为精准扶持、精准管理的重要抓手,要求识别扶贫对象的全过程都要有群众参与,做到民主评议和集中决策相结合,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确定扶贫对象,确保真正的扶贫对象进入帮扶范围。”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既要找准贫困对象,还要找准致贫原因。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安康市委书记郭青指出,“安康属于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我们通过逐村逐户摸底调查,梳理出五大类主要的致贫原因,包括因基础设施落后致贫、因生存环境制约和自然灾害致贫、因上学致贫、因地方病和突发重病致贫、因残疾和智障致贫等。”

对贫困对象和致贫原因的精准识别,有利于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赣县五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明经华告诉记者,“我们会根据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因户施策,有针对性地进行扶贫。比如,对于孤寡老人或因病致贫失去劳动能力的,就帮助其申请低保;对于家里有劳动力、因就业信息不通畅致贫的,就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并组织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对于因教育致贫的,就通过镇里成立的教育基金会,对贫困学子进行帮扶。”

产业扶贫是核心

“近年来,国家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投入很大,但贫困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产业发展问题。”全国人大代表、甘肃定西市委书记张令平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建议,报告中“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后面,应该加上一句“加大产业扶贫开发力度”。“扶贫的核心问题是产业扶贫,产业发展不上去,扶贫成果也不会巩固。”张令平代表说。

“给钱给粮,都不如引来脱贫致富带头人实在!”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平坝县高峰镇麻郎村党支部书记刘乔英感慨地说,“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实现农民多种渠道创收增收,更有利于激发大家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麻郎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贵州省在建设贵安新区的过程中,将麻郎村划入了贵安新区。几家专业化农业公司的引入,为麻郎村带来了脱贫致富的良机。刘乔英代表介绍说,“农业公司进驻后,农民把土地流转给公司,每亩地每年可以获得700元流转金,土地租金每3年递增50元。农民还可以到公司上班,每天获得70元劳务收入。一些青壮年劳动力参与到新区建设中,有的搞起了运输,有的到附近工厂上班,每个月还能有两三千元的收入。”

“农村发展离不开土地,精准扶贫一定要做好土地文章。通过移民式扶贫和产业扶贫对接,一方面把分散在高山上的村民搬迁集中居住,另一方面利用好土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使他们移得出、稳得住,这是我们村脱贫的秘诀。”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英山县百丈河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初说。

关键在于转变观念

“很多贫困地区穷就穷在观念上,扶贫的关键是改变贫困地区的发展观念,这样才能使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王岗村党支部书记花全说,“扶贫资金不是救济款,不能搞平均主义,扶贫方式也要从‘大水漫灌’转向‘喷灌滴灌’,精准扶贫要让扶贫对象真正有收获,增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花全代表认为,“中西部地区扶贫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大量劳动力外流,留在村里的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老人。这些留守的人文化程度有限,也缺乏致富思路,只能等着政府‘输血’。要真正带动老百姓造血式脱贫,关键要让有能力、有意愿脱贫致富的人先发展起来,再把其他农户带动起来。”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九江市委书记殷美根表示,“扶贫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适应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自身发展的.问题,还要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让困难群众破除诸多壁垒,更多地享受改革成果。要开拓思路,用改革的办法统筹住房、就业、户籍、教育、医疗、保障和发展等问题,解决边远困难群众的长远生计。”

对于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多位代表建议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力度。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江泽林指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于集中连片扶贫意义非常重大,要积极推进。”明经华代表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脱贫的前提,有些地方路都不通,农产品卖不出去,难以实现脱贫致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也应适当提高一些,才能满足现阶段的发展需求。”

[相关阅读]

XX市雁江区扶贫开发工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通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贫困群众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等盲点也长期存在,“谁是贫困居民”“贫困原因是什么”“怎么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又怎样”一系列不确定问题制约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得一些真正的贫困群众没有得到帮扶。为了落实国家“真扶贫、扶真贫”的要求,XX市雁江区扶贫开发扶贫办近年来通过贫困识别、差异化帮扶、动态化管理等方式,给予贫困户针对性帮扶,提高扶贫精准度,改变过去一些扶贫项目“扶强难扶弱”、“垒大户”的弊病。

精准扶贫,是我们党适时解决这些问题而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顺应贫困群众期盼的重要部署。笔者认为,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就必须结合当地实际,实事求是,带着责任、带着感情,真扶贫、扶真贫,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着手,确保对象精确到户、措施制定到户、成效显现到户,切实打好扶贫攻坚这场硬仗,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要精准识别,确保对象精确到户。要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可以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通过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举措,透明公开,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群众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要精准帮扶,确保措施制定到户。贫困群众识别出来以后,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和致贫原因,制定具体帮扶方案,分类确定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措施和效果落实到户、到人。要从国家扶贫政策和村情、户情出发,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扶贫规划,明确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并落实严格的责任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篇8:如何做到“评论公正”

新闻报道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事实性的, 一类是评论性的。对前一类报道, 判断它是否侵权的标准是“是否属实”;对后一类报道, 判决它是否侵权的标准是“是否公正”。“公正评论”的条件是:评论的事项必须与社会公共利益和“公众人物”有关, 有可靠的事实来源, 立场应当公正, 没有恶意。在以上条件下, 即使是片面的、偏激的, 甚至具有诽谤性的评论, 也不应追究法律上的责任。

著名作家吴祖光为一篇消费者超市购物遭非法搜查的文章撰写了评论《高档次事业需要高素质员工》, 被以侵害名誉权告上法庭。法院认为, 吴祖光文章是从不同角度对超市不尊重顾客的行为进行批评, 均属正当舆论范畴, 不构成对国贸中心名誉权的侵害, 判决驳回诉讼请求。

综上所述, 新闻官司的被告须证明四项内容:第一, 引起诽谤纠纷的是一个评论, 而不是事实;第二, 这个评论所依据的事实是真实的;第三, 评论是公正的, 没有恶意的;第四, 评论的事情关乎公众利益。一个“公正评论”必须同时具备这四个条件, 缺少一个就会构成侵权。

二、划分结论式评论是否公正的界限

在新闻报道中还有一种情况, 作者在描述事实的过程中, 加了一句或者一段评论的话, 使用了定性式、结论性语言。这种归纳推理往往是不全面的, 有时候是经不住推敲的, 如果把它作为事实看待, 很可能被归为失实报道, 如果把它看成是评论, 它完全可能是公正的。如果是与事实没有必然联系的、没有根据的, 即使在新闻中只有一句话甚至一个词, 就应该视为基本内容失实, 构成侵权。

一些新闻批评的评论性用语或许过重, 但只要新闻中的事实是真实的、充分的, 叙述是清楚的, 公众从事实的报道中足以对问题性质形成大体正确的认识, 那么就不能因为一个词、一句话不妥而认为严重失实、侵权。

三、怎样判断评论所依据的事实是真实的

在很多时候, 评论所依据的事实并不一定和评论在同一篇文章中表达出来, 只要这件事是公开刊登在媒体上的, 评论者就可以发表评论。这个事实也许以后被证明是虚假的, 但这并不影响评论的公正性, 因为事情的真实与否并不能由评论者来控制和审查。你可以精确地描述一个公共人士的所作所为, 然后说:“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你也可以不描述此人的行为, 只要读者能够辨认出是这个人的行为, 最重要的事情是你要使你的读者能够自己衡量你的观点是如何建立的。在判断事实是否真实的时候, 不能够单凭一个词、一句话就妄下结论, 需要把这个词、这句话放在整篇文章当中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四、排除评论不公的几个技术问题

1. 不要轻易下结论。

新闻本应只限于报道事实, 不应涉及结论问题。结论应由专门机关作出, 如:认定犯罪和侵权行为, 必须由法院以判决宣告;企业法人的成立和撤销, 要经国家工商部门登记公告等等。新闻无权擅自宣告这类结论, 轻率论断必将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2. 不要用“非人”的言词骂人。

人不成其人, 当然无人格可言。这类“非人”的语汇通常是公认有贬义的动物、物件, 如果把一个贪官比喻成硕鼠、蛀虫、败家子, 应该加引号。

3. 不要用特定的受到社会不齿的身份言词指责他人。

许多贬义词都是引起名誉权诉讼的导火线, 有的新闻报道本来就失实, 又用了许多贬损性词语, 就会造成诽谤与侮辱共生。

4. 慎用讽刺, 特别是不要嘲笑女性、少数民族、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特定人及信教者。

对“明星”的评论要避免“带有侮辱性的轻蔑语言”。

摘要:自1987年上海有了中国第一起新闻官司以来, 我国各地新闻官司频出, 并不鲜见, 其中大部分是因为报道失实引起的, 另外一部分是因为评论不公引起的。近几年, 因为评论不公引起的诉讼呈上升趋势, 法律专家预测今后在比例上可能超过因报道失实引起的诉讼。

上一篇:我发现了牵牛花的秘密话题作文下一篇:成长经历中最难忘的一件事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