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作文批改技巧探析介绍说明

2024-04-21

小学高段作文批改技巧探析介绍说明(通用2篇)

篇1:小学作文批改的实效性策略探析

一、学生作文,重在批改

写作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过程,那就是修改。古人经验之谈:“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在和学生的互动中,我借用贾岛“推敲”的故事、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之前的反复改写的故事,让学生反复朗读、推敲、比较修改前后的诗句意思,体会到修改后的句子动态感十足,甚至成为诗的点睛之笔。结合一些名家修改文章的故事,联系学生实际写作中勤于反思、反复修改作文取得进步的范例,进一步引导学生知道修改在创作中的重要性,并结合写作实例分享批改在学生写作中的重要性、必要性。

二、学生自改,文通字顺

叶圣陶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利,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作文即语感,作文即故事,懂得作文能帮助学生为将来走进真实的世界做准备。学生写好草稿后,我在指导学生自改时,引导学生注重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作文即生活,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作文时不说空话、套话,自己能看出的错误、不足,一定不留给别人修改,比如不会写的字词、用词不当、句子连自己都读不通顺的、文中的观点错误、感受不忠实于自己的内心等。当然,无论如何修改,修改符号要规范,这就为对自己的作文充分修改后和别的同学交流做好了准备。

三、生生互改,碰撞思想

作文自改后认真抄写在课堂作文本上,然后邀请自己信任的其他任意两个同学分别修改习作,同时,自己也要先后修改两个同学的习作,并在总批后分别署上自己的名字,书面修改后分别和作者沟通交流作文的具体情况,本环节也是学生最受益的重要一环。由于每个学生都有批改两篇作文的机会,自然每个学生也都有两次做“小小先生”的机会,这为“讲出来”搭建了交流的行动平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步步逐步自我建构的过程,在和同学的交流碰撞中能够更好地落实学讲方式中“讲出来”的重要环节。学生的素质、能力水平等的差异实际上是一种资源,作为老师,我们应善于使用这种有效资源,赋予每个学生不同的机会,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取长补短,同龄人之间意见与建议的交流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这样,在树立学生自信心、成功感的基础上,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效率。很多学生的眉批和总批很有针对性,甚至有学生的总批简直就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欣赏性小短文,在和同学的交流中更是能从写作实际出发,简直就是个小老师。

四、查缺补漏,了解情况

对于学生作文自改特别是互改的情况,老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每个学生的写作情况,每个学生修改别人作文的情况,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的相关情况。也就是说,老师的集中审阅,既要看学生原汁原味的作文,又要看同学的批改,这能让老师更真实地了解学生,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以前作文批改的方法主要是老师批改,学生被动接受,现在老师能真实地看到学生同龄人批改作文的视角,尤其是学生价值观的体现,让老师有不少意外的收获,不时能捕捉到平时难以发现的学生思想动态。自从展开这种批改作文的方法后,我感觉我正逐步走近学生,逐渐了解学生,也能自觉放下老师的架子,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现在基本能和学生的心灵连在一起,那种融在学生中的感觉让我逐渐感觉到教师这种职业的幸福感,学生也逐渐向我打开了心灵的窗口,不再把心事闷在心里,而是有时诉说在口上,有时诉诸笔端。更让我感到学生的作文有时简直就是一封向同学、向老师诉说心事的信件,让我感到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绝对权威,而要当好引导者,引领学生去探究,去体验语文,体验生活。

五、集思广益,评讲作文

在进行过以上环节的基础上,每次作文,我们都要在班级内开展一次“作文大家评”活动,给学生尽可能地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对本次作文各抒己见,包括优点、不足、建议等。因为老师已经比较清楚地了解到习作情况,在引导评讲时肯定会更有重点、更有针对性。当然,课堂上也不乏争执,可每次争执都能让各自的观点暴露在同学们的视野中,这时老师就自觉地让一步,慢一步,退一步,停一步,缓一步,把交流的自由留给学生,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展示的空间留给学生,找准老师自己的角色定位,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每次活动后都让学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慨。

篇2:小学高段作文批改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  小学 作文批改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8-050-01

0

一、遵循作文批改的主体性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是整个语文实践活动的主体,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尊重学生,以生为本。因而,作文批改也要遵循主体性原则。一昧的包办,很可能只是让他们看到了一个结果,却没有真正明白老师的一番苦心。所以老师应当以生为主,有的放矢。要紧抓要害,适当点拨,懂得放手。要学会“偷懒”,本子上的刀痕尽可能少而精;同时指出不足,提出建议或者意见,让学生根据建议或者意见去自行修改文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他们在磕磕碰碰中提高自己。在修改的形式上,可以变老师一人包办为学生自改、互改相结合。学生的自改、互改,可以让他们尝试到“为师”的快乐和成功,还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有的时候还能让学生从自改、互改中领悟一些写作的技巧。当然,为了避免自改、互改的盲目性,老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引导:

1.明确要求。文章是否偏离作文要求,这是评判的首要目标。自改、互改前要先弄清作文要求,以它为准绳开始给作文“动手术”。

2.有序进行。给文章“望、闻、问、切”,需要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要指导学生先从文章的整体入手,看文章中心是否明确,所选取的素材是否与中心相符等等。有了对整体的把握之后才细看局部,对局部出现的“病情”进行删、增、改、换等。

3.方法点拨。修改作文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读改法——边读边改,看哪里不通顺,哪里写得不够具体,找出不当进行改动;冷却法——把文章先放几天,再来修改,可能会有新思路;比较法——对比类似题材的优美文章,看别人写得好的地方在哪,自我领悟,加以改进……

二、构建作文批改的层次性

正所谓教学要因材施教,同样地,作文批改也要“因材施改”。在评判等次时可以适当偏向于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欠佳的中下生。这看似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实是为了让中下生不致于每次翻开作文本都看到一个令人失望的分数,久了对作文丧失信心和热情。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作文能力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距,所以在作文等次的评判上,不要以一个标准衡量全部学生,然后简单地给一个“优、良、中”。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要求,分层批改。批改的形式可依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调整。类似一些聪颖的学生,在他们作文的欠缺处稍作点拨即可;而一些比较吃力的学生,要更多地采用面批的形式。

比如,在一次写游览的作文时,班上的小佳写的是小梅沙游览记,文章写得生动具体,可以说是几十篇作文中的上上之作。我总觉得他还有更进一步的空间。于是,我在他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句评语:“真是一篇得意之作!如果开头新颖些会更完美。”小佳看了后,以两句描写大海的诗引出下文,这下,文章更是锦上添花。而另一个学生小维,他写的是本地的一处景观,依据评分标准,最多给60~70分,但是相比以前他那些根本不知所云的作文来讲,他有了明显的进步,于是我给了他一个笑脸,一个“80”分。这以后,他不再需要我每次“催讨”作文了。有时还充满期望地问我:“老师,我写的作文你看了吗?”

三、创设作文批改的激励性

虽然高年级学生有了较好的写作基础,但其写作水平受到年龄、阅读面、成长经历、表达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他们刚刚踏进作文殿堂的大门,笔下的文字充满了稚气,很多东西在成人眼里,极为天真,甚至非常可笑。如果拿成人的眼光去评判,会极大地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应当从孩子们的视角出发,要坐在与孩子们平等的位置,去发现他们的亮点,并毫不吝惜自己的赞美。这要求每一个老师都必须拥有一双雪亮的眼睛。比如:一个用得好的词,或者是一个写得生动的句子,甚至可以是一个用得非常恰切的标点……都可以在批改时指出来。因而,作文本上的评语尤为重要。切忌过于笼统或千篇一律:“用词得当”,“中心突出”,“层次清楚”……类似这样僵化而毫无活力的评语,既会让他们如云雾里,又会湮灭学生写作的激情。要使用更富有激励性的、更直白浅显的语言。我在作文批改时也常常会划出一些用得好的词或者句子,在旁边写上:“好句!”、“此处极妙!”“这个字把人给写活了!”……每次作文本一发下去,看到学生眼睛里闪烁的快乐和骄傲,我心中也会升腾起无限的快乐和骄傲。

上一篇:泥的故事哲理故事下一篇:八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背诵默写_一棵开花的树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