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报》心得体会

2024-05-21

《中国教师报》心得体会(精选14篇)

篇1:《中国教师报》心得体会

《中国教师报》心得体会

十多年两点一线的教师生活,习惯了**八稳的生活,热情和激情在时间的流里慢慢消退,偶尔有点想打破这种平静如水的意念,也只是一时迸发,震动不了自己更感动不了他人,原以为就这样了,再也不会激情勃发……2009年高效课堂改革号角的吹响,让我感到了热血奔涌,那种蓬勃、昂扬的激情被唤醒,也让我有幸结识了?中国教师报?,有种相见恨晚之感。

由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的《中国教师报》,作为国内唯一的一份中央级教师职业化报纸,始终坚持”零距离贴近教师”的办报理念,”为教师说话,让教师说话,说教师的话。”教师热情地称《中国教师报》是:”教师的精神归宿和生命家园”“课改的操作指南和加油站”。《中国教师报》锁定课改,拥有鲜明的办报特色。”课改”也确实为一线

老师最关注,最需要媒体提供引领,最需要加油助威。一所学校,如果想课改就离不开《中国教师报》

《中国教师报》每期16版,以新闻为龙头,内含6大周刊:区域教育、现代课堂、幼教、民办教育、教育家、教师生活。每期头版特别报道都是用心打造,每个周刊都是用情在与教师交流,每个版面都是用智追求尽善尽美。因为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口味,借用6大周刊实施阅读分类,总有一刊适合教师。一刊一风格、一期一主题、一月一诉求;6大周刊相当于6大”营养套餐”,是中国教师报人献给教师的心灵礼品。

每每闲暇时,我都会拿起自己订的《中国教师报》细细品读。每一次读都会有新的体会。我慢慢了解了她,喜欢上了她,慢慢学会了享受她给我带来的这份丰盛的大餐,明白了哪些浏览吞咽,那些需要细心咀嚼,慢慢消化,从而能够有效地吸收,给自己匮乏的头脑补充营养。现在她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是《中国教师报》,让我了解了教育的最新动态,(京ICP备13016261号-1)和来自教育战线的各种不同的呼声;是她,使我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充实;是她,为我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让我看到了校园之外的校园,认识了大师中的大师。

是《中国教师报》,带动课改走向纵深,引领我们进行课改,现代课堂周刊锁定典型学校技术操作,挖掘它们与教育诸多元素的关系,为课堂提供”技术”扶持,还从基本的教育教学概念出发,挖掘新的内涵解读,聚焦”九大教学范式”新思考、新动向、新行动,及时提取学校新的生长点和发展性……与此同时,现代课堂周刊由”建设新课堂”发展为”做课改的引擎”,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带动课改走向纵深,引领我们进行课改。

是《中国教师报》,引领我们享受教育的幸福。教师生活周刊旨在丰富和提升教师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让教师

诗意栖居。周刊致力于引领教师冲破”像老黄牛般”的传统的单调生活方式,打造一套适合教师的的丰富的精神大餐,为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平台。让教师充分感受幸福的教育生活,并把这种幸福感产生的力量和智慧源源不断的输送到课堂。周刊凸显办报理念,让尽可能多的教师参与进来,栏目生活化,形式娱乐化,休闲充电化,共建一个轻松时尚但不失厚重的精神乐园。

是《中国教师报》,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懒惰,并助我扬起了前行的风帆,重新竖起了奋斗的目标;还是她,让我感受到了教育工作的重要,使我对自己的职业倍加珍惜。还是她,让我爱上了看报,让我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有了写点东西的冲动。

还是他,让我读出了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理念、育人方向;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

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这份报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教育是神圣的,踏

进这个领域的时候,就应该抛弃功利性,不以教谋生,不浮躁,不攀比。但教育更是平凡的,教师,我们每一天都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应该认识教育的这种特性。只有把职业当做享受的人,才心甘情愿地废寝忘食,坚持不懈;才不会随波逐流,才可能乐在其中!

《中国教师报》让我们的教育变得清晰,让我们的课改有了方向,如一份教育精神大餐,改变了我,也改变了我同为教师的爱人的教育理念,使我们以享受的心态来做教育,也改变了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孩子的生活更加阳光。因此,我要说?中国教师报?,全家都需要。心得体会》

篇2:《中国教师报》心得体会

首先,它亲切自然,平易近人。它给人一种极其的亲切感,站在教师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反映了我们这群工作在基层一线教师工作动态:我们的教与学,我们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通,我们的对话,我们对教育与教学的反思、总结。

其次,它感情真挚,贴近现实,反映了我们一线工作者的喜怒哀乐,我们一线教师对自身生存状态与权益的关注,对教学、工作、生活、家庭各方面的反思,对人性的思考。

第三,它具有时代气息,它紧跟我们当前教育改革大趋势,紧随对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如何加强继续教育、都有自己的一己之思之察,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等热点焦点问题都有不同的切身体会与独到见解,读后令人颇为受益,反思多多。

第四。它具有科普性与知识性。它促进我们对教育教学知识的积累与提升,促进了我们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其为参照物,从他人的实践与总结中,我们不断汲取有益营养,获得更多的教学理论与间接知识;同时,以其为参照物和理论指导,它促使我们从自身实践中寻找不足,形成从理论指导实践的回归,向其看齐,最后形成良好的互动循环。

《中国教师报》的理念是:零距离的贴进教师。报纸有很多板块专栏,有对国家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问题的关注;有专门针对不同教学与课程进行的设计,有疑问有反思;有教师的教学感悟,散文随笔;可我最喜欢的板块是《新观察》这个栏目,这里的文章选的非常好,贴近我们一线教师的真实生活。让我了解了一线教师心中的酸甜苦辣,让你去品味,去深思,真的是让我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深切体会就是:

做个好教师并不难,关键要有爱心和思想。正如教师报上有一位老师所说的:“教师呀,教师,当我们为了孩子的成绩而想训斥他们时,请您一定把握住自己的底线----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教育不能没有爱,但真正做到以爱育爱并不容易。由此我想到自己,有时在课堂上看见学生交头接耳、心不在焉,就不知是哪来的无名火蹿上来,很冲动,忍不住想惩罚他们。可是我读了《中国教师报》后,让我改变了以前的急躁和冲动。以前我很容易对学生生气,总是埋怨学生不好管,感觉自己容易激动,也很消极,觉得烦心事儿很多。于是近期我又加入论坛,通过论坛上的学习与交流,我的脾气有了很大改变,虽然偶尔还会动怒,但我已经学会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了。

《中国教师报》的主旨:帮助教师开阔视野、抒发教师人文情怀;刊出优秀课堂设计,探讨教法改革成果,交流心得体会!接连多期下来,切身感受到了这份刊物的魅力。它让我

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在自身教学实践与理论的反思中不断积累知识,也获得了自我人格的提升,从而产生了情感上的愉悦之情与收获的快乐。这种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唤醒了我们沉睡的情感,告诉我们作为基层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如何去表达,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总结,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获得更多地因为教育,因为不懈努力而带来的快乐!

感谢《中国教师报》让我们这群基层教育工作者坚定信念,让我们在这方热育的热土上继续执着前行,为了一个神圣的信念与一个光荣的使命。

★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 中国教师报征文

★ 中国寓言故事假期读书心得

★ 中国制度面对面读书心得

★ 中国名著《史记》读书心得

★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心得感悟精选

★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心得感悟

★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800字左右

★ 读书心得精选

篇3:《中国教师报》心得体会

教师的职业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毕业于师范的我,走进教室时不会讲课,陌生、彷徨、迷惑。看着同班同学在公司拿着高薪,想到大多数人们对教师的敬爱,我最终决定毅然从事乡村教师工作。碰巧的是,我所任教的正是我的专业———语文教育。我很开心,很兴奋,我觉得我的存在有了新的意义,我成为了一位知识的传授者,并且我将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影响我的学生们一生。为此,我对这份职业更加的崇敬了。

2012年9月,我带着对教师这份神圣职业的崇敬,踏进了一所乡村小学二年级的教室。我成为学生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而他们也成为了我教师生涯中所带的第一届学生。看着这些学生们天真的面容,我脑海里浮现了许许多多的教育教学想法,我想把他们个个都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并且我坚信自己一定能做到。

但生活总是喜欢给你出奇不意,在一切你都以为能够掌握的时候,却有很多事情是你不能够掌握的,比如,打架。我原本以为只要我每天都告诫他们不要打架,我们班就不会出现打架事件。但我没想到的是,在我三令五申的情况下,打架事件还是每天都在上演,让我疲于奔命的去解决。每当这时我都会在心里问我自己,难道是我的教育方法出错了,或许我根本不能够胜任这份圣神的职业!

我彷徨了,我不知该怎么做,怎样才能做的更好?

在一次与学校前辈们的闲聊中,我向他们倾吐了我的迷茫、疑惑。他们耐心的开解我,并向我推荐了《中国教师报》。有了《中国教师报》的陪伴,我的日子也变得更加充实了,它让我的心灵得到了洗礼:教育不就应该是回归最原本的朴实吗?不就应该是释放孩子的天性吗?我自小信奉“严师出高徒”,对学生所犯的错误一点也不宽容,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能因为孩子的一点错误,就随意呵斥他们。教师不是教书匠,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着他们一生。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热爱每一个孩子,包容所有孩子的一切差异和特点,对所有的孩子公正无欺、一视同仁,不仅要爱懂事、听话的孩子,更要对那些调皮和品格不健全的孩子多一份爱、多一份包容,不能只是一味的去要求他们,一味地向他们发出师令。

《中国教师报》的很多文章都是发人深省的,如《跟布朗先生对话》这篇文章中写到:“我们都喜欢被别人喜欢,被接受是一个基本的人性需求。但是,教师领这份薪水不是为了被喜欢。我们付给教师工钱是为了让教师教学生,带领他们在发现之路上不断前进———对世界的发现和对他们自身的发现。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他们和他们的学生建立起信任的关系,这种信任关系将使孩子朝着自己的发展之路向前迈进”。这里深刻的揭示了教师该怎么做—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目的性的”,这个目的性就是为了学生学习,最终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将来有更好的发展。

又如,《老师,我可以唱歌了吗?》这篇文章讲的是张老师在教学一节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时,一位清秀帅气却有智障的小男孩突然提出要做一件跟课堂内容完全无关的事———唱歌,张老师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出乎大家的意料,居然让男孩亮起嗓子唱完,结果全班同学一起唱起了这首歌,歌声结束,孩子们继续写字,教师过去摸了摸男孩的头,男孩露出了舒心的笑容。这篇文章给我很大的触动,教师不只是要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信任和爱护他人。同时也使我想到曾经在我的课堂上也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情:我们班有个叫李池的男同学,平时比较调皮、捣蛋。总喜欢做些让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情,让我头疼不已。有一天,正当我津津有味地在给同学们讲授一篇有关春天的课文时,小池突然在座位上唱起《春天在哪里》这首儿歌,当时我觉得他是在课堂上故意捣乱,想挑战我作为一位老师的权威,所以我狠狠地批评了他,没有给他足够的信任。通过看了几期《中国教师报》后,我有了以下几点深刻的体会:

第一,教师的工作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要使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教师不是一名教书匠,教师需要丰富的专业技能,并能把这些知识很好的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养成学生崇高的思想品德的专业能力。

第二,教师的工作方法也与其他社会职业不同,他不是像其他职业那样要使用什么工具,而是要用教师自己的知识、智慧、人格魅力在和学生共同活动中去影响学生。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情操的陶冶者,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

篇4:《中国教师报》心得体会

2012年9月,我带着对教师这份神圣职业的崇敬,踏进了一所乡村小学二年级的教室。我成为学生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而他们也成为了我教师生涯中所带的第一届学生。看着这些学生们天真的面容,我脑海里浮现了许许多多的教育教学想法,我想把他们个个都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并且我坚信自己一定能做到。

但生活总是喜欢给你出奇不意,在一切你都以为能够掌握的时候,却有很多事情是你不能够掌握的,比如,打架。我原本以为只要我每天都告诫他们不要打架,我们班就不会出现打架事件。但我没想到的是,在我三令五申的情况下,打架事件还是每天都在上演,让我疲于奔命的去解决。每当这时我都会在心里问我自己,难道是我的教育方法出错了,或许我根本不能够胜任这份圣神的职业!

我彷徨了,我不知该怎么做,怎样才能做的更好?

在一次与学校前辈们的闲聊中,我向他们倾吐了我的迷茫、疑惑。他们耐心的开解我,并向我推荐了《中国教师报》。有了《中国教师报》的陪伴,我的日子也变得更加充实了,它让我的心灵得到了洗礼:教育不就应该是回归最原本的朴实吗?不就应该是释放孩子的天性吗?我自小信奉“严师出高徒”,对学生所犯的错误一点也不宽容,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能因为孩子的一点错误,就随意呵斥他们。教师不是教书匠,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着他们一生。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热爱每一个孩子,包容所有孩子的一切差异和特点,对所有的孩子公正无欺、一视同仁,不仅要爱懂事、听话的孩子,更要对那些调皮和品格不健全的孩子多一份爱、多一份包容,不能只是一味的去要求他们,一味地向他们发出师令。

《中国教师报》的很多文章都是发人深省的,如《跟布朗先生对话》这篇文章中写到:“我们都喜欢被别人喜欢,被接受是一个基本的人性需求。但是,教师领这份薪水不是为了被喜欢。我们付给教师工钱是为了让教师教学生,带领他们在发现之路上不断前进——对世界的发现和对他们自身的发现。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他们和他们的学生建立起信任的关系,这种信任关系将使孩子朝着自己的发展之路向前迈进”。这里深刻的揭示了教师该怎么做—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目的性的”,这个目的性就是为了学生学习,最终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将来有更好的发展。

又如,《老师,我可以唱歌了吗?》这篇文章讲的是张老师在教学一节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时,一位清秀帅气却有智障的小男孩突然提出要做一件跟课堂内容完全无关的事——唱歌,张老师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出乎大家的意料,居然让男孩亮起嗓子唱完,结果全班同学一起唱起了这首歌,歌声结束,孩子们继续写字,教师过去摸了摸男孩的头,男孩露出了舒心的笑容。这篇文章给我很大的触动,教师不只是要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信任和爱护他人。同时也使我想到曾经在我的课堂上也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情:我们班有个叫李池的男同学,平时比较调皮、捣蛋。总喜欢做些让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情,让我头疼不已。有一天,正当我津津有味地在给同学们讲授一篇有关春天的课文时,小池突然在座位上唱起《春天在哪里》这首儿歌,当时我觉得他是在课堂上故意捣乱,想挑战我作为一位老师的权威,所以我狠狠地批评了他,没有给他足够的信任。通过看了几期《中国教师报》后,我有了以下几点深刻的体会:

第一,教师的工作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要使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教师不是一名教书匠,教师需要丰富的专业技能,并能把这些知识很好的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养成学生崇高的思想品德的专业能力。

第二,教师的工作方法也与其他社会职业不同,他不是像其他职业那样要使用什么工具,而是要用教师自己的知识、智慧、人格魅力在和学生共同活动中去影响学生。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情操的陶冶者,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

篇5:读中国教师报心得体会

我校自参加高校课堂改革以来,学校为提升老师的整体素质,为我们每一个年级组和学科组都征订了《中国教师报》,这里有一线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独到见解,有课改先锋的经验介绍和优秀案例,有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客观深入的分析,有介绍国外师生生存状态的报道,还有教育时事新闻等等,我几乎是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中国教师报,经常在备课或评卷感到疲乏之时去阅读,让自己放松一下;在遇到一些困惑无能为力之时去阅读,寻找突破口和解决之道;在夜晚临睡前去慢慢去品读,对照自己的教学实际,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找出不足并有意识的去改变…总之,中国教师报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最近读了中国教师报上的一篇文章《肩上的分量和心中的责任》,作者告诉我们:教育是一种呵护,教育是一种唤醒,教育不是将水缸注满,而是将心灵点燃,这些与我们的高效课堂理念相一致,而最让我震撼的是这样一句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原来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这句话一下子就将我从因困惑无助而不断摇摆挣扎中解救出来,原来教育是一种缓慢的过程,是一种等待的艺术,教育不是急功近利,不是急于求成,也不是工业的流水作业,它需要耐心的浇灌,耐心的等待,等待学生的成长,等待学生的成才,而我们却在升学压力、社会舆论的面前,渐渐失去了这一份耐心,失去了带着憧憬秋后丰硕的劳动果实而精心耕作的`快乐,我们已不愿再等待!我们恨不能一下子就将学生的诸多缺点和错误改正过来,若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就会大动肝火,我们失去了耐心,也失去了微笑,我们变得越来越焦躁,我们严肃的指责和批评学生,感慨学生们越来越笨,教育越来越难…其实静下心来,我们也知道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会不断重复和出现也是正常的现象,这其中也包括做错题,作为一个老师,只有耐心、冷静地面对,才能帮助学生进步和成长,任何发火或者冲动其实都是在暴露自己的缺点,这样只能会使学生越来越远离自己,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拿出百分之百的耐心对待学生,充满热情和信心地去鼓励和引导他们一步步前进,让其按照教育教学规律自然的发展,不急不躁,不拔苗助长,从容享受教育的过程,感受教育的快乐。

像《肩上的分量和心中的责任》一样,中国教师报上的诸多文章都贴合教学实际,从中能体味出不同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通过阅读带动了自己一起思考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让自己不再是一个盲目的教书匠,感谢中国教师报为我们创建的这个交流的平台,感谢中国教师报对我个人成长的帮助。

篇6:《中国教师报》读书心得

师范上学的时候,就常听老师们说“教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多读些书,为自己的水桶加满水”之类的话。可是那时候却不以为然。而多年语文教学经历让我体会更深的是,一桶水也有不够的时候。这是时候才真正明白--读书对我是那么重要。

曾多次悔恨自己,没有握住身边逝去的日子,美好的学生时代就在一次次蹉跎中白白流逝了,留下现实无尽的懊悔。每次上完课后这种感觉变得更为强烈。词语的晦涩,使原本生动精彩的故事,变得平淡无味;言不达意,让学生听得也不够透彻。孩子们对语文的.热情慢慢冷却。望着那一双双为求知而不满的眼神,我心里着急万分。作为老师,我们必须锤炼自己的语言技巧,提高语言的感召力;拓宽自己的语言内涵,增强语言的亲和力;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再现语言的趣味性、灵活性、厚重性。想要我们的话起到“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一切”的作用,多读书是必由之路。

我下定要看书的决心,就为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好在我的语文课上能充分发挥。双休日一到,泡上一杯暖暖的茶,强迫自己静下心,重新拿起那一本本不曾被我重视而一直放在角落里的书,抖掉上面的灰尘。打开书,静静地阅读。我才明白,我为自己打开的不仅仅是书,而是一个个崭新的世界。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从书中我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语言,还更清楚的了解了多位语言大师,他们运用语言的技巧让我如获至宝。渐渐地我喜欢上读书,我为书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沉醉,为书里人物的命运而牵肠挂肚。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更让我鼓起了面对困难的勇气。老舍笔下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令人深深地同情,不禁迸发出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季老的《牛棚杂忆》更是让我们明白许多事情,了解了“xxx”的可悲,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走好前面的路……

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说:“知识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读书确实可以改变一个人。”读书确实改变了我,改变了我的课堂。让我在课堂上引经据典,能够口若悬河。孩子们听的起来觉得有趣,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高了,课堂学习氛围日益浓烈。又有人说,无论教育怎么改革,高效课堂模式怎样建立,老师的语言功底是不可缺少的。及时而准确的引导,精彩而有力的点评,都离不开我们老师心底里的这桶水。然而这桶水如果不添,也会有用尽的时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必须要为自己找到这源头活水。是呀!《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发现不足,然后再不断地读书,这样我们才算是拥有源头活水,才能用这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教起书来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妙趣横生,事半功倍。

篇7:读《中国教师报》谈心得体会

作文教学——我心中的困惑

走入教育生涯已有一载有余,在这短暂的一年教学生活中,我经历了也正在经历着教学中的“盲区”。何谓“盲区”?就是不会教,不知道怎么教的一个时期或者一段时期,这是我给自己对教学下的一个定义。而这一盲区在作文教学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去年一走向课堂教学,我接任的便是三年级教学,这无疑给了我特别大的阻力,三年级正是一个转型期,作文教学就成为了我最大的难题。作为刚从低段学习踏入中段的孩子,他们对作为毫无概念,要教好这样一批孩子,当时的我真是绞尽脑汁,把该想的办法我都想过、做过。为了锻炼孩子们多写,我没少让孩子们写过、背过、抄过,然而孩子们每每交上来的作文都很让我很失望。原因在于孩子的作文因为大部分是抄的背的,读起来太生硬了,没有任何吸引人的地方。一学年的努力没有收到任何效果,于是为了让孩子尽可能的将自己的想法用文字表达,这个学期开始我让孩子天天写日记,可日记交上来的要么就是流水账,要么就是短短的几行字,反馈上来的理由是:每天都写没有东西写,这一回答让我曾经一度的陷入反思当中,于是我反省过自己这种机械式的作文教学模式。我也想过,我需要改变这种作文教学方式,可是怎么去改变呢,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们脑子里 的东西匮乏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也正是在这一盲区的驱使下,我总是力求寻找答案。

我想起学校提醒看有关《中国教师报》,于是我怀着好奇打开电脑搜索了一番,发现里面有好多精粹自己可以学习,我如获至宝,津津有味的看了一下午。当看到第495期中第七版“现代课堂”有一篇叫《让作文教学走向生活》的文章,我一口气就读完了,那时候的心情别提有多感激。这位陕西省户县甘河镇中心学校蔡晓峰对作文教学中的弊端做了深刻而又全面的分析和解答。他特别反复的强调作文应该来源于生活中的点滴,所以要求学生应该多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而特别注重阅读积累,提高习作能力。在他的作文教学中处处渗透着生活气息,提取了很多生活养料,使学生的作文都能以“真”、“善”、“美”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经过他的这一启发,我幡然醒悟,我惊呼我的作文教学有救了。我立马制定了一个计划,先从学生的平时日记着手,每天观察他们的学校生活,然后私下了解大部分同学的家庭业余生活,从而每天给他们的日记定好主题,这些主题都是他们平时生活中随处可有可见的,例如:《我的放学路上。。》、《我今天的家务活》、《我今天的读书感悟》、《做完作业后的游戏》等等,这样练习了三个来星期,同学们的日记本上的字普遍增多,而且都能将自己的想法自发的表达出来,孩子们对日记也普遍有了兴趣,在他们的作文中也可以明显看到效果。

这不禁让我感慨:功夫不负有心人!为了锻炼孩子们融入生活,我打算接下来准备出一些孩子不常做事情的主题日记,例如《今天我帮妈妈洗菜了》、《周末和妈妈购物记》、这样的日记题目来要求他们试着去做这件事,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孩子们的感悟一定会更加深刻。我想通过这一系列的日记训练模式,孩子们的生活阅历会更加丰富精彩,而且作文也将会越来越贴近生活了。

篇8:《中国教师报》心得体会

社区及社区报

社区报诞生于美国, 最早的社区报始见于1690年9月25日的波士顿, 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早期的美国社区报多为周报, 服务范围大都仅限于小规模的社区和乡村。二战后,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都市社区报逐渐替代乡村报成为社区报的主流。但随着市场、科技和商业模式的改变, 单纯以发行频率和发行量来区分社区报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了。

今天, 一份社区报纸的特点在于它致力于满足一个特殊社区个体对于信息的需求。社区是由成员及其归属感所定义的。这里的“社区”可以是地理上的、政治上的、社会上的或宗教上的 (相应的, 社区报也可以从地理、政治、宗教上来区分) 。一份社区报纸也可能是每周或每日一期发行的。一些社区报纸只存在于电脑网络空间上而没有实体出版物。据此, 美国唯一的社区报协会———美国全国报业协会将社区报定义为致力于服务一个特定社区的报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对“社区报”下过一个定义:由社区创办并主要在该社区发行的定期出版物。

美国社区报现状

根据美国全国报业协会 (NNA) 的统计, 全美有近8000种各类社区报, 总发行量约为5000万份。大部分的美国社区报为周报, 这个比例大约为69%。

美国社区报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刊登广告, 因此在发行上有的报纸会采取免费的方式。例如在美国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免费报箱, 行人可以随意取阅其中的报纸而无需付费。免费发行的社区报大约占到总发行量的50%。

此外, 数据显示, 从1965年至今, 美国社区报的发行量翻了三番, 社区报的读者总数也达到了约1.5亿。

随着美国传媒市场竞争的不断深入, 许多大型传媒集团纷纷开始将兼并的对象瞄准地方社区报纸, 但是在社区报的“兼并狂潮”中, 仍有大约70%的社区报保持了家族办报的美国式传统, 并且这一传统在社区报领域短时间内并不大可能会消逝。

社区报的报道内容和方法

美国社区报在报道内容和方法上与传统的全国性报纸也有很大差别:

第一, 社区报报道内容贴近本地区读者, 强调社区归属感。社区报立足报道社区内的新闻, 例如喜丧、通知、祝福、比赛等。报道中常常提及社区内居民的姓名, 赋予居民个人尊荣, 进而使居民间产生强烈的社区责任感;在报道方式上, 强调用篇幅不定的故事性报道方法吸引读者。此外, 社区报还报道居民关心的社区问题, 促使社区居民对所关心的社区问题进行对话, 交流、磋商, 从而达成共识, 解决矛盾。因此它扮演的角色如同提供社区居民对话的平台。

第二, 社区报强调实用性和生活化的社区信息服务。大量刊登社区商业信息的广告, 如超市、餐饮场所、房地产等。特别要指出的是美国社区报常常将其广告进行分类整合, 诸如农机类产品、休闲娱乐商品、房地产、汽车、各类服务等, 覆盖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当齐全。由于目标客户群的精确性和消费能力的强劲, 广告商的广告达到了吸引客户群的作用, 广告商也十分乐意在社区报投放广告。

第三, 引导读者从新的角度和方式了解国际和政治类新闻。作为服务社区的报纸, 它的属性决定了社区报在报道中往往弱化对政治类国际类新闻的报道。但这并不意味着不报道。报道中, 社区报往往会引入各个阶层大量人群的声音、观点, 在这类新闻的选择上, 它们也会考量新闻本身在全国范围内的出现频率、差异性、重要程度和社会意义。

对社区报的编辑记者来说, 必须要有不同于一般记者的能力, 他们需要特别善于在方寸之地和日常生活中寻找新闻, 特别善于发现和挖掘, 平常人、平常事, 才是社区报真正的报道对象。采访社区新闻, 还要知道该找什么人, 到哪里去找。社区报记者必须熟悉两种人:一种是社区领袖———人们有事总是去找他们;还有一种是积极分子———他们的身影活跃在各个场所。

美国皮尤社区报道中心认为, 美国的报纸, 包括社区报应当扩大“社区报道”的使用程度。这里的“社区报道”, 即把工作做得更好的编辑和新闻编导, 为帮助人民克服无奈感和疏远感所作出的努力, 目的在于教育公民了解各种重要问题和时事新闻, 以使他们作出公民决定, 参与公众对话及行动, 履行他们在民主国家中的责任。

社区报与新技术

美国报业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尝试开始探索在网络上办报的可能, 然而社区报真正出现于网络已经是20世纪90年代末 (1998年) 了。但是, 不得不说, 将社区报与网络结合确实极大地提高了社区报的传播能力和竞争力, 帮助社区报抢占了大批的受众。

通过网络, 社区报可以迅速及时地更新新闻信息而不需投入大笔费用用于印制报纸, 同时网络版链接给予了读者更大的深度阅读和背景知识, 读者还可以方便地通过检索功能很快地搜索到与本社区相关的信息和历史资料 (部分网站有偿提供这类服务作为增收的渠道) 。在广告业务上, 报纸网络版能够提供多媒体的视频音频广告, 开创了社区报新的广告增收渠道。读者可以直接点击广告接触和购买商品, 这也是广告商十分愿意看到的。对很多社区报而言, 其网络版已经逐渐成为最重要的收益部分之一。

网络版社区报的优势还在于“使得社区报能够抓住那些流失阅读群, 例如那些搬离原住社区的读者群”。而这部分读者群又能够构成网络版社区报稳定的受众群。

一般来讲, 社区报的网络版基本涵盖了纸质版的大部分内容, 并同样有各式分类广告。除此之外, 大部分的社区报都试图在网络版上增加更多的多媒体娱乐服务和新闻信息。一些网站还开始向社区访问者提供可在MP3和苹果ipod上阅读的每日新闻和咨询———“播客”。

网络版社区报提供了在虚拟空间内连接社区居民的体系。而社区报本身同样受益于此, 社区居民的博客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成为社区报的一个重要信息源。

事实上,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遭受巨大经济压力的许多美国传统大型报纸媒体都纷纷开始全面地与网络接轨以节约成本。据美联社今年3月的报道, 具有146年历史的美国《西雅图邮报》17日在出版最后一期报纸后将转变成完全的电子报纸, 使其成为首个彻底脱离纸媒的大型美国报纸。随后, 世界知名的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也宣布, 自2009年4月起停止平面印刷报纸发行, 仅在网络上发行。有类似计划的传统报纸还有《洛基山新闻》、《星岛日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

金融危机下的美国社区报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今年3月16日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 受金融危机和阅读习惯改变的影响, 美国传媒业处境艰难, 处于“接近自由落体”的危险状态, 已无多少时间再追求新商业模式和进行自我改造。报告显示, 去年美国报纸平均利润下降14%, 上市报业公司股价下跌83%。去年有10%的报业人员失业, 今年将达25%。

但是社区报的状况如何呢?也和传统报纸的遭遇相同吗?

不可否认, 金融危机下整个报业的萧条必然会对社区报产生一定影响, 但是一些小的报纸经营得还很不错。小型报纸受益于他们无法挑战的明细的地方观众定位, 能牢牢抓住他们的读者。

毫无疑问, 小城镇的日报总体比大多数区域报纸或者全国报纸的情况好很多。根据AUDI BUREAU的发行量显示, 2006年10月至2007年3月, 星期日报的发行量下滑2.7%, 不足2万份, 而集团报纸总体发行量下滑4.6%, 12家都市报包括《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的平均发行量都下滑了7%。

从某种角度说, 小城镇报纸却在享受发行量上升的喜悦。如休斯敦镇的“DONTHAN EAGLE”报, 根据美国ABC公司的调查, 他们的日发行量上升5%, 达到35416份, 周日刊的销量则上升4%, 达到35293份。而“MUNSTER TIMES”的日刊和周日刊销售量分别都上升3%, 达到85195份和92347份。密歇根州的“MACOMB D AILY”在周日刊市场基本饱和的情况下的日刊销售量上升16%, 达到48741份。不仅在发行量上, 许多社区报的广告收入和利润表现也相当鼓舞人心。

实际上, 金融危机在给美国社区报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有利因素。专门从事资讯市场研究的美国outsel公司分析师肯 (Dr.ken) 博士认为,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社区报的编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时间将信息加载到网站上。许多小的市场仍旧与都市市场脱轨, 尽管两者之间的鸿沟正在通过因特网弥合。更重要的是, 社区市场有更明确的界限 (针对性的地方新闻和信息) 将其他大型都市报纸竞争者抵御在本区域的网络外。社区报市场同样受益于当地广告商的保守:他们不急于将自己的产品投放在网络媒体上来获取全国知名度。虽然这个情况将会随着广告主意识和报业整体情势而逐渐消除, 但肯博士认为即便未来这些广告商有所转变, 社区报纸仍旧能够根据广告商的转变到网络上发挥巨大优势。

对中国社区报发展的启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以及社区理念及管理的深化, 许多城市的报纸已经出现了“社区版”。中国大陆第一份社区报深圳《巷报》出现后, 一些城市的社区也出现了类似于社区报的报纸。某种意义上说, 社区报是城市社区演进的必然产物。因此, 美国社区报的发展对中国的都市报、无数个“社区版”以及还处于雏形阶段的社区报都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第一, 在新技术的结合与应用上, 前面提到, 美国社区报很好地结合了网络等一系列新技术手段, 不仅为受众创造了更多的信息接触渠道, 而且增加了自身收入来源。这点与中国国内许多报纸只重视报纸印刷品本身的信息传播价值和广告价值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 广告的分类处理。国内传统都市报往往将大量广告堆砌在广告版上, 读者阅读时往往感到十分乏味甚至跳过不读。而美国社区报将广告分类处理, 大大提高了广告的“到达率”, 而且读者也不易感到版面杂乱无章。有调查显示, 大部分读者并不排斥阅读报纸上的广告, 关键是报纸如何以一种合适的方式传达。美国社区报的广告处理方法不失为一个典型范例。

最重要的是, 专注社区是社区报的“立报之本”。社区报得以生存并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抓住了受众市场中细分的社区市场。“鸡毛蒜皮”的社区新闻实际上正是社区报的优势所在。然而, 究竟应该如何报道?仅仅阐述宽泛的事件并不可取, 美国社区报往往注重社区具体问题, 并提供交流平台帮助社区居民解决问题, 而当下中国许多社区业主与物业间逐渐激化的矛盾正为中国的“社区版”构建交流平台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契机。此外, 美国社区报以“提供社区信息服务”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报纸媒介学习的要点。 (本文

参考文献

[1].翟峥:《让新闻与居民的生活越来越近》, 《新闻与实践》, 2006 (3) 。

[2].李瑞芬:《社区报都市报新的突围模式》, 《新闻知识》, 2004 (7) 。

[3].杨殿军:《只有我妈妈一人订阅的报纸——从萨克拉门托新闻周报看美国社区报纸》, 《新闻传播》, 2005 (1) 。

篇9:中国产经新闻报

针对明星代言保健食品,疗效不如宣传,甚至出现虚假广告的问题。近日,国家工商总局就广告法8个配套部门规章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值得注意的是,在《食品广告发布暂行规定(修订稿)》(征求意见稿)中,着重对保健食品广告进行了明确规范,并详细列举了“不得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等17类被禁止使用的内容。

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保健食品广告未经审查机关审查批准,不得发布。保健食品广告中有关保健功能、产品功效成份/标志性成分及含量、适宜人群、食用量等的宣传,应当以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说明书内容为准,不得任意改变。保健食品广告应当显著标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同时,在保健食品广告中不得用公众难以理解的专业化术语、神秘化语言、表示科技含量的语言等描述产品的作用特征和机理,并且不得利用出现国家机关及其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学术机构、行业组织的名义和形象,或者以专家、医务人员和消费者的名义和形象为产品功效作证明。

中国传媒大学品牌营销领域张树庭表示,“在禁止明星代言后,一切恢复常态,在此基础上可以公平竞争,用效果说话。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越好,给企业带来的商机、知名度就会越大。”

篇10:《中国教师报》征文

——读《周芙蓉:走进孩子内心的快乐》有感

一个冷漠不愿与人交谈的孩子,成绩差,性格古怪孤僻,戒备心强。一个刚参加工作一年的新手老师,关注学生,理解学生,对学生有耐心和责任心。这样的学生,老师与其进行心灵沟通并且从而走进其内心世界,让他重拾对学习的兴趣,对生活的热情,前后表现截然不同。学生能有如此大的转变,不得不感叹,教师的作用真的不容小觑。这个老师的成功给予了我莫大的鼓舞与支持。只要用心关注并且努力去做,一定会有收获。

作为一个工作不到一年的新手老师,愿意将教师作为理想去追求,带着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刚开始时,因为年轻缺乏经验,对学生的管理没有方法。常常会有学生在课堂上捣乱,大声喧哗,甚至引吭高歌,更有甚者直接导致课堂的中断。课后不交作业,抄袭作业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这一切的一切,无疑给我这样满怀冲劲的新老师泼冷水。对此,我感到非常无奈甚至是气愤不已,但又束手无策。但是,渐渐地,经过仔细的了解学生发现:他们内心里都有认真学习,好好听课的想法,但是却因为自控力太差或者学不进才导致这样的或那样的不合理的行为表现。学生会有好玩的天性,常常会为了玩而忽略学习。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为友谊中的小矛盾,亲情中的小疙瘩,或者师生间摩擦而影响学习的情绪。他们好动,总是无法安静地坐下来看书学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关注他们,发现并解决问题。

学生的许多烦恼,在我们老师作为成年人的角度看来也许根本不值一提。但是,我们是否还记得,我们曾经也是一名学生。为了一道无法演算出的数学题而自责不已,为了一篇反复背诵却记不住的文章而难过,为了老师一个不经意的眼神而思忖忧虑很久,为了与同桌化解矛盾而写纸条道歉,为了生活的不愉快不顺心而伤心很久。同时,也会为了超过哪位同学而暗自较劲,为了教师的一个小称赞而欢喜不已,为了攻克一道难题而信心大增,为了获得一个梦寐已久的成绩而欢呼雀跃。这就是学生,拥有许多属于他们自己的小烦恼。因为小烦恼而心绪不宁,从而影响学习。这就是他们这个时期的真实写照。因此,一直在内心提醒自己,我曾经也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应该学会“异地而思之”换角度思考,那么你所觉得的那些不可理喻的东西都会迎刃而解或者豁然开朗。作为教师,我们是否还记得作为学生时我们的这些特点呢?是否用心去关注孩子们的这些变化?其实,用心去关注他们,那你也许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在讲台上,在教室这个场合,我们既是老师也是学生。从教师身份出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树立好榜样固然重要。可是,我认为育人应该更为关键。而如何育人,这个是困扰我们大多数老师许久,让人头痛不已的问题。我想,这个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关注孩子们,了解他们内心的诉求和需要。从教师也是学生的角度看,通过工作的锻炼,让自身得到成长是

学习。通过与学生的相处,用心去关注他们患得患失的缘由,感受他们的纯真简单,体会他们对老师的尊敬而非害怕恐惧。用心去关注他们,我们会懂得,他们真的还只是孩子,拥有孩子的任性与吵闹,他们需要我们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并关注内心的发展变化。用心去关注孩子们,你一定会为他们的快乐而快乐,为他们的忧伤而忧伤。

记得,用心去关注孩子们。他们是有情有意的人,会记得老师给过她们的小帮助小赞许。不因一次的违纪而武断的否定他们。用心关注孩子们,无论再调皮捣蛋的学生,你都可以从他们身上发现闪光点和过人之处。用心去关注孩子们,对于那些在课堂上有违纪吵闹的行为的人,或许可以理解并进行引导。用心用情去关注孩子们,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感受到的。记得,用心关注孩子们的快乐与忧伤。

篇11:中国教师报

《中国教师报》我的最爱

《中国教师报》,认识您是在2007年的一次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时,由培训单位给我们每位学员发了一本全年《中国教师报》的,当时收了50元,我至今还保存着,并且“一见钟情”。培训完后,回到单位,第一时间就是要求学校订《中国教师报》,从此我只要有时间就想细细品读,每次品读您时,我都要认真做笔记,有时剪报收集好的文章,有时还和同事共同分享您给我带来的快乐和收获,有时还向其他教师推荐我的最爱——您。通过阅读《中国教师报》,深深地被您上面刊登的每一篇文章所吸引,尤其是那贴近一线教师生活的那一篇篇教学心得与理念,让我茅塞顿开,在教学上少走了很多弯路!人的思想为之一振,如行走在沙漠的人遇见了绿洲一般的新奇。我只想说您清新、亮丽的风采,令我耳目一新;您真实坦诚的胸怀,让我孜孜以求;您众多而丰富的栏目,使我兴致盎然。我感谢您与我相伴,让我有了心中的最爱。

先说“课堂实录”栏目吧。里面既有名师的课堂,也有新秀的展示。名师的课堂,风格沉稳,如述家常,让我感受到名师丰厚的文化素养,真实的人文关怀,使我由然而生一种学无止境的感受。新秀的课堂,虽有瑕疵,但老师教法的新颖,精心地提问、激情地投入,让我感受到课堂教学的与时俱进,教育理念的更新,使我觉得这就是可以触摸的课堂模式。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才出。”

作为班主任,我觉得手头有两样东西不可少。一是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二是《中国教师报》“班级在线”专刊。学魏书生,学的是以“飞花拈叶皆可伤人”之侠义境界教育学生的理想主义和迸发的教育灵感。看“班级在线”,期待的是了解全国各地优秀班主任们经过实践提炼出的真知灼见。《中国教师报》“班级在线”栏目中所蕴涵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告诉我,这种规矩应当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自觉自愿的基础上。作为一名班主任,特别是以前一直在农村学校工作,熟悉和适应了农村的教育;现在通过考试来到城区学校,很多

方面都和农村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特别是铜城的孩子,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发现他们与农村孩子相比,他们生活的环境更优越,所接触的新鲜事物更广泛,在管理上要有一定的技巧性。我在班级工作中常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如班级卫生、纪律、活动管理,小组建设、后进生的教育等等,是《班级在线》栏目帮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工作起来好多了;班级各项工作突出,学生在行为常规上也是做得最好的,我个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再说“杏坛春晓”栏目吧。这里展现的是教师真实而丰富的教坛生涯。有的身残志坚,有的数十年如一日守望大山;一颗颗无私的爱心,一个个鞠躬尽瘁的身影。实实在在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给我以心灵的震撼,信念的坚定,世俗的看淡。

再谈谈“局内人”,“校园目睹之现状”、“一吐为快”栏目吧。我打心里认为这是您的一大亮点,也是广大教师的心声表白,更是一线教师的呼声与诉求。这些文章大多写的轻松、坦白,实在而趣味。文章讽喻了校园内的种种不良现象和现在教师的真实生活,坦露了教师作为凡人的正当需求。对我而言,这些文章就好比一位“心理医生”。她疏导了我的心灵管道,抚慰了我时常躁动的心。让我拥有一颗恬淡的心去看待世间万象,让我每天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走向课堂。

篇12:我与《中国教师报》

《中国教师报》如位温馨的朋友,让我了解窗外广阔的世界,真实而温暖;如一缕温暖的阳光,让我汲取营养健康成长。想起做学生的时候,羡慕老师每天站在三尺讲台上,拿着教鞭玉树临风的神采,当真的毕业,也做了一名老师之后,才发现老师远不是想得那么潇洒与神气。每天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多么生人怦然心动,同时知道了我的脆弱和单薄。我攀登的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路在何方?一年的教学下来,难免跌跌撞撞,气喘吁吁,漏洞百出。我困惑、我彷徨。偶然的一次在网中认识了——《中国教师报》这位好朋友,我深深地被吸引住了,是他这盏指路灯给了我“黑夜”中前行的力量和勇气。

从此《中国教师报》成了我课余时喜爱的一份报纸,一个个体现新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和案例反思,让我豁然开朗,一则则充满人文关怀的新闻报道让我不禁黯然泪下。从“班级在线”中的《从三国演义中学习激励艺术》、《温暖的心》、《学生成绩滑坡情绪低落怎么办》等文章中,让我懂得当好老师,当好班主任要有一颗慈爱的心,一双温情眼,一句阳光话……还学到了许多做好班主任的“窍门”。

有了《中国教师报》的相助,教学生活中的每一天的阳光新鲜了许多,我爱课堂,更爱孩子。因为我体验到了教师灿烂的笑脸,是学生心中永不凋谢的花朵。你给学生一缕阳光,学生会还你一个太阳。新课堂的孩子们,时时为自己学习的点滴进步而高兴,他们能更多得到老师或同学的欣赏和赞美。课堂里少了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没有了训斥、责骂,更多是给孩子信心力量的话语,因为有了一次次关爱的力量,他们心动了,追求成功,是人的本能需要。他们的每一天都自觉为之而努力,渐渐班级中少了迷茫的眼神、忧愁的目光。每张小脸是那么自信,那么满足,就像拔节麦苗贪婪地吮吸知识的甘霖。我拥有现在,我感谢《中国教师报》。

在教学实践与《中国教师报》这片肥厚的土壤中,成长才有新活力。面对课堂,在《中国教师报》一文中李烈校长认为,教学要对学生的未来负责,这种负责要从教学设计开始,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发展的课堂——学生想学、乐学和愿意继续学的课堂。而现实教学中这样的课堂不多,华东师范大学周彬博士在《中国教育报》撰写责问:课堂是“生活家园”还是“利益战场”?值得我们教师深思。为了孩子的未来,作为年轻一代的教师我们有责任为那些身处“功利场”中的孩子们忧思: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样的“功利场”,也来享受学习的快乐?只有让课

堂成为师生精神的天堂,爱心才能结出智慧之果。跳出传统的课堂观念,课堂上学生有说自己想说的话,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在这里的思想没有思想的桎梏,没有条条框框,有的是自由、直率、坦诚、争论、碰撞、和谐。学生快乐、充实的感受知识的美好、道德的美、知识的真、艺术的美、浸染学生的心田。要让学生享受知识快乐,教师除了充满仁爱之心,像对待鲜花上的露珠一般的呵护,像对待自己的杰作一般欣赏,像对待自己的错误一般宽容,让每一位学生在爱心中健康成长。教师应该博学、睿智,能让人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沐浴春风,有人格,学识和智慧的魅力。这具有挑战的课堂——生活家园,多少教师为之努力,只有思变、创新,教育才能绽开光彩!

《中国教师报》一路有你,我的教学生活精彩飞扬。

江西省上高县泗溪中心小学

篇13:《新闻报》视角下的中国近代体育

本文力图采用系统的、科学的方法对《新闻报》1930年的系列体育报道进行研究, 旨在揭示20世纪30年代《新闻报》体育报道的特点和框架,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 可以发现20世纪30年代期间以《新闻报》为例的我国内地报刊体育报道的总体规律、大致趋势和特征及框架, 为当代体育报道的发展与创新提供借鉴, 推动我国体育报道在新时期取得新的突破与成就。

一、开眼看世界

《新闻报》一直非常关注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为此设置了很多描绘国外, 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体育知识、体育文化及体育科学的栏目。通过介绍众多具有海外特色的体育项目和西方国家的体育发展状况, 同读者一起分享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体育科学理念。《新闻报》好像一只包罗万象的望远镜, 吸引了中国广大民众求知的目光, 开拓了底层老百姓的视野。

该报纸的众多体育报道中, 编者还经常为读者介绍欧美先进国家, 如英、法、美等国的特色体育项目。如拉克洛斯球和杖球, 也就是现在俗称的曲棍球和板球。迄今为止, 这两项运动仍然风靡世界各国, 却依旧不被中国人所熟悉。但是, 在20世纪30年代, 《新闻报》就已经向上海地区的居民详尽地描述了这两项欧美传统运动项目的历史、规则, 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报道。

除了这些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 《新闻报》还向读者普及并详细讲解了海外体育组织的架构和发展情况, 如远东运动会、万国足球锦标赛。

二、普及多种体育项目

《新闻报》1930年的报道中, 关注最多的体育项目是球类运动, 主要是足球、篮球, 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冰上运动、水上项目及羽毛球、乒乓球等小球类项目报道极少。基于此我们不难发现, 《新闻报》的体育报道框架上以片面性报道为主。即对当时群众参与度高、社会影响力大和开展情况较为普遍的运动项目进行重点报道, 特别是反响热烈的社会体育项目报道最多, 而其他参与锻炼较少的项目则鲜有涉及。

三、宣传重大体育赛事

《新闻报》增设“体育专栏”, 报道各类比赛消息, 以球类及田径类比赛为主, 对运动爱好者投其所好。其中包括全国运动会、远东运动会、万国足球锦标赛、中华足球会赛在内的众多重大体育赛事得以普及。

以全国运动会为例, 第四届全运会于1930年在杭州举行。这是国民政府建立以来举办的第一次全国性运动盛会, 所以上至政府首脑, 下至平民百姓, 对此都特别重视, 力求通过兴办此届全运会来体现建国、强国的精神。《新闻报》对此次全运会的报道, 提前一个月进行前期造势, 通告筹备, 公布大会举办时间、地点, 介绍运动项目。大会开幕式当天, 对开幕式盛况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 介绍与会嘉宾代表, 特别提及国民政府主席、夫人等均亲临会场。全运会开赛期间的参赛队伍、参赛单位、参赛人数都有提及, 对男、女子比赛项目都进行了精确的介绍与报道。赛场情况和比赛结果的报道亦精彩绝伦、精准无差。

四、关注社会体育

1930的上海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日趋细化, 人们对体育生活的诉求也越来越大。20世纪30年代举办的一系列中华足球会比赛、西青篮球会等比赛, 学生、军人、警察、商人、医生、工人等社会各界人士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其中, 参加体育锻炼、进行社会体育活动日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时尚且休闲。其中以学生、工人为主, 军人、警察等公务人员参加社会体育活动较为积极, 多次在比赛中摘得桂冠。并且, 由于职业领域的不同, 各界人士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动机、方式、特点也不尽相同。

学生是体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参与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主要以日常锻炼、体育课、校内体育比赛、自发组织的学生体育社团和参加球队为主。因为学生的业余时间较为充裕, 利用业余时间积极进行日常体育锻炼也是学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最普遍的方式。

工人作为社会底层居民, 实际上是缺乏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与资本的, 理论上他们应该较少参与社会体育运动。然而, 事实上工人阶级却成了体育运动参与群体的中坚力量,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休闲、时尚的生活方式, 对工人阶级的娱乐形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工人参与体育活动同样也具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他们的运动水平非常有限, 无法企及全运会等大型赛事的大奖, 工人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兴趣爱好, 将运动、锻炼作为一种娱乐方式, 通过体育活动调节工作之余的生活。

摘要:《新闻报》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影响力巨大的报纸, 保存了丰富的资料, 很有研究价值。本文试图利用《新闻报》的相关资料去探究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规律, 通过它的视角来评论和分析近代体育的发展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新闻报》,近代体育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朕宇.《新闻报》广告与近代上海休闲生活的建构 (1927-1937) [D].上海:复旦大学, 2009.

[2]肖鸿波.《申报》77年体育报道研究 (1872-1949) [D].上海:复旦大学, 2011.

[3]姚颖冲.甲午战争期间的《新闻报》舆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6.

[4]况落华.《新闻报》视野下的义和团运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

[5]邵绿.都市化进程中《时报》的转型 (1921-1939) [D].上海:复旦大学, 2013.

[6]王彦.关于我国体育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问题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10.

[7]李挺之.《中国体育报》08奥运后社会体育报道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 2012.

篇14:中国经济“下半年报”预判

受消费刺激政策退出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影响,我国GDP增速连续两个季度放缓。同时,国内制造业PMI数据连续三个月放缓,其内部分项指标的表现显示国内经济增长减速的态势可能将延续到三季度。但经济增速放缓主要是政策主动调控的结果,投资和进口等数据表现仍然强劲,这也表明国内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然充足。

预计在今年四季度,随着物价涨幅的回落和政策收紧力度的减轻,经济增速将启稳回升,下半年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很小。

CPI年底回落到4%左右

虽然上半年物价涨幅持续攀高,且6月份CPI 6.4%为2008年7月以来最高点,但总体而言,当前通胀预期过于强烈,预计本轮通胀周期高点即在6月份,下半年物价缓慢回落的可能性较大。

一是货币供应增速持续下行,市场流动性收紧,货币政策紧缩效果将逐步显现;二是房地产、汽车市场销量疲软,经济增速略有回调,消费需求推动通胀力量将减弱;三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调与PMI购进价格指数的大幅下滑使得企业生产成本压力缓解;四是下半年粮食供应充足、猪肉价格回调将引导CPI有所回落;五是物价运行周期性规律也表明下半年通胀将回落。然而,年内通胀回落幅度将较为有限,物价上涨的长期压力仍然存在。一是国际原油价格的回调尚未形成趋势,未来高位振荡的可能性较大,通胀的输入性压力犹存;二是由于土地和劳动力供应不足导致的食品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资源品价格改革带来的成本上升等物价上涨的长期压力仍然存在。

下半年物价回落的幅度可能有限,至年底CPI将可能仍达到4%左右, 但我们预计全年CPI基本可控制在5.2%左右,通胀失控的风险较小。初步判断,2012~2013年通胀均值在2.5%~4.5%之间;如没有国内外市场的突发因素影响,明年年中CPI可能回落至3%左右;虽然通胀均值可能较前几年有所抬高,但通胀长期化风险并不明显,未来两年通胀总体可控。

贸易顺差逐步扩大

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状况趋于平衡,经常项目下进出口总量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进口、出口总额分别创下历史新高。而贸易收支更趋平衡,顺差规模有所收窄;资本与金融项目下外商直接投资保持每月在90-100亿美元左右的平稳增长;储备项目下外汇储备高速增长,截至6月末,外汇储备余额已达3.2万亿美元,上半年外汇储备增加3500亿美元左右,为去年同期的5.35倍,考虑到上半年贸易顺差较低,FDI流入平稳增长,短期资本流入的压力明显加大;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升值,上半年升值幅度已超2.25%。人民币兑欧元、日元的弹性增强。下半年受欧债危机持续、美国经济放缓、日本地震、新兴市场国家高通胀抑制经济增长等因素影响,我国出口环境可能有所恶化。但考虑到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仍在延续,此次复苏放慢不太可能出现大幅下滑,外需虽有所减弱,但出现明显恶化的可能性不大。预计下半年出口增速可能在20%左右;2011年下半年国内GDP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将维持在9.5%左右的较高增速,因而国内的进口需求量不会出现大幅度下滑。同时下半年国际大宗商品仍将维持高位震荡的态势,出现大幅下滑的可能性较小。

因此预计下半年进口增速可能在27%左右。综合出口和进口同比增速计算,预计全年贸易顺差可能会达到1200亿美元左右;外商直接投资继续稳定增长,预计下半年将保持在每月90-100亿美元左右;从推动国外短期资本流入的利差、汇差与资产收益差三个方面考虑,未来短期资本持续流入的压力依然很大,预计到2011年末外汇储备可能会达到3.5万亿美元左右;人民币汇率弹性将有所增强,升值继续延续小幅渐进的路线,预计2011年全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大概约5%左右。

信贷结构趋于优化

2011年上半年,货币信贷增速延续回落态势。下半年,信贷供给总体继续偏紧:准备金率继续上调对信贷投放形成“边际递增”的制约;差别准备金率动态调整继续限制信贷过快增长;日均存贷比监管可能实施、资本监管要求提高等监管新规也将限制银行资产扩张和信贷投放的速度。同时,信贷需求有所放缓:票据融资却从持续减少转为增加,表明实体经济对信贷需求局部不如以前迫切;下半年经济增速小幅放缓,对应信贷需求也会有所降低。但也存在有利于信贷增长的因素:“十二五”开局年投资保持较快增速;保障性住房加快施工;下半年政策收紧步伐料将放缓,不排除信贷管控力度减轻甚至适度加快局部信贷投放步伐的可能。

综合考虑以上各方面因素,预计下半年信贷增长将继续平稳回落,全年新增贷款7-7.3万亿元,年末贷款余额增速为14.6%—15.2%。在经济增速趋缓、企业盈利预期有所降低的情况下,对公中长期贷款难以大幅增加,加上房地产市场低迷导致个人中长期贷款难有明显增长,预计下半年中长期贷款增速进一步回落,贷款期限结构趋于优化。综合考虑贷款增长继续放缓、外汇占款继续快增但对冲力度较大和货币乘数持续较低等因素的影响,货币供应增速继续回落。预计2011年末,M2和M1分别同比增长15.5%和14%左右。再考虑到下半年经济增速趋缓、股市虽会好转难有大幅上涨行情,预计M2和M1“正剪刀差”继续,短期内“倒剪刀差”难以再现。

2011年上半年,货币政策稳中偏紧,取得明显调控效果。下半年,在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不会大幅下降、物价涨幅逐步回落但通胀压力依然较大的复杂形势下,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将是平衡好“降物价”和“保增长”之间的关系,货币政策将维持“稳健”的总体基调不变。但考虑到前期调控政策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并将进一步显现以及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宏观调控的收紧力度将减弱,节奏适度放缓。在发行利率上行扩大央票发行空间、准备金率上调面临诸多制约的情况下,公开市场操作有望取代准备金率成为回收流动性的主要工具。下半年外汇占款增势不减,准备金率仍会继续上调。但考虑到部分银行流动性压力较大、准备金率过高不利于债券市场发展和避免货币市场资金过于紧张,预计下半年准备金率调整频率明显放缓,年内还有可能上调1-2次,每次0.5个百分点。在目前利率水平已经超过过去十年的中值、下半年物价涨幅逐步回落、担忧中外利差扩大加剧资本流入和利率上调进一步抬高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情况下,加之决策层对进一步调高利率持谨慎态度,预计年底之前存贷款基准利率再次调整的可能性不大。

下半年美元弱势不改,人民币将延续对美元升值态势,但中小企业面临困境要求不宜升值过快,下半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幅较上半年略有放缓,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约为6.34。当前中小企业正面临信贷资源紧缺、融资成本急剧攀升的融资困境,保障房全面开工需要大量融资,下半年信贷运行不排除局部适度放松的可能。

上一篇:关于贪污腐败的读后感下一篇:早上发朋友圈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