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乡村教师

2022-07-27

第一篇:中国最美乡村教师

寻找最美村官、最美乡村教师

最美“村官”

1、才哇,男,藏族,49岁,青海省玉树县结古镇扎西大同村三社社长。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在这场灾难中,扎西大同村遭受重创。当时,才哇作为扎西大同村三社社长,立刻组织村里没有受伤的人员,抢救还困在废墟下的其他村民。先后有3人被才哇从废墟中徒手救了出来。在地震中,才哇自己却失去了3位亲人。他的无私和责任感,令村民深深地佩服。

2、马继业,男,50岁,山东蓬莱刘家沟镇马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上任以来,他不拿集体的一分钱,自己却先后出资50多万元倒贴给村 。

得知原解宋营村、刘家沟村与206国道交会处的路口频繁发生交通事故后,马继业争取多方支持后,在路口安装了红绿灯和电子监控设备,在206国道小学路口设立警示标志、改造206国道两侧排水设施,使得安全隐患彻底得到解决。

3、段爱平,女,57岁,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没上过学的段爱平决定要为村里建一所新小学。上任后,她先后给村里盖了学校,建了养老院。为了建养老院,她没时间陪肝癌晚期的老伴,养老院剪彩那天,段爱平请人将热闹的场面记录下来,第二天就带着光盘赶到医院。16天后,老伴离开人世。

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她带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造全村电网,投资园林建设,栽植树木,而这些项目中段爱平自己就贴了十几万。

去年,段爱平被诊断为淋巴癌,经过化疗、电烤,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肌肤,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身体已经到严重透支的地步。她却想着要再为村民做一件事情。

4、周银柱、马怀兰夫妇,夫妇均为59岁,山西省昔阳县井沟村人。

2002年,夫妇俩先后被检查出乳腺癌、肾盂癌。手术后,夫妇俩决定回山区老家养病。回到井沟村,村里的现状让夫妇俩决定要做点什么。

2004年,他们捐出了10多万元,发动村民出资出力,在工地上,周银柱既是指挥员,又是建设员;马怀兰既当炊事员,又当服务员。经过3个月的艰辛努力,3.5公里的通村公路终于建成了。马怀兰带领村民们建起了一口2000立方米的大水窖,解决了村里禽畜养殖用水的难题。夫妇俩又捐出300万元,在昔阳县注册了第一家企农合作社,带领村民“抱团”闯市场。

5、杨帮武,男,51岁,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庙坝镇长乐-华山联合党支部书记。

长乐村地处平坝,是一个远近有名的小康村;与长乐村毗邻的华山村山高坡陡,不通电和公路,是大竹县过去有名的“十大穷村”之一。

2004年,大竹县委推动“富村带穷村,先进带后进”政策,联合两个村创建了达州市第一个农村联合党支部,杨帮武被干部群众一致公推直选为第一届联合党支部书记。

富村如何带穷村?当了32年村干部的杨帮武用行动说话。刚上任的杨帮武,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工人带着器材,翻山越岭开进了华山村。打坑、立杆、拉线,很快就让华山村便彻底告别了“无电村”的历史。

电通了,接着修路进山。为解决修路资金缺口,杨帮武用自家楼房作抵押,向信用社贷款8万元用于村里修路。由于长年过度操劳, 2006年3月,正忙碌在建设现场的杨帮武倒下了,医院的检查结果很快出来:左肾坏死,必须切除。可在病愈出院的第二天,杨帮武就出现在修路现场。

带病坚持的杨帮武,在修石桥的时候,不慎摔断了左臂,在镇医院接好断手后,吊带绑着手,他又返回公路建设现场。

乡亲们说:杨书记只剩下一个肾,不能干重活,但他还是一天到晚都在村里忙,舍‘肾’忘死,真是铁人。

6、石寿芳,男,汉族,49岁,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禾驮乡石门村党支部书记。

石门村地处纳纳河流域,地势平坦,常发生洪涝灾害。在“5.10”岷县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中,石寿芳和“村两委”临危不惧带领群众及时撤离,部分民房、良田及通讯设备被洪水摧毁,电力系统全部瘫痪,但全村248户1234人无一人伤亡。

在受灾重建期间,他将自家的建房款借给无钱建房的村民,主动给村民找来工匠,石寿芳还组织部分农户组成了帮建互助队,帮助无劳动力和家庭困难的村民及时建房,全面完成村里161户建房任务。

7、张译尹,女,29岁,海南定安县龙河镇天群村委会村支部书记。

距离定安县城近40公里的天群村,全村300多户共1000多人,底子薄经济落后,治安状况不好,多年背负着“问题村”的名头。

张译尹,村史上的第一任女支书,两委8名村干部中年龄最小。面对新任支书,村民一度质疑这个年轻的姑娘,可这种疑虑在2个月后被打消。

2010年10月,侵袭全岛的两轮强降雨重创定安龙河镇。天群村排洪不畅是多年顽疾,成了龙河地区灾情最为严重的村庄之一,90来户村民被大水围困在家,举步维艰。张译尹带领大家经过20多个小时奋战,挖出了3条沟共计300多米,洪水最终排向了田洋,多年悬而未决的排洪问题终于得到突破性的解决,保证了人畜的安全。

经历洪灾后,也使落后的村容村貌问题暴露无遗,天群村内没有一条完整道路。一个月工资1000多元的张译尹带头捐出2500元,村干部、村民们都被这个年轻支书触动了。最后,村里修建了3公里长的入村路,村里五片区的主道也实现水泥硬化。

8、王文忠,男,汉族,51岁,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大营镇芍药村党总支书记。

王文忠1980年入伍,1984入党,退伍后艰苦创业,逐步成为一名拥有亿元资产进出口贸易商人。

在王文忠的故乡芍药村,村民的生活没有改变。村里派性斗争严重,村民不满村领导班子,多年上访。2007年7月,芍药村前任书记被撤职。一时无合适人选,这时,他们想到了王文忠。

当看到乡亲们依旧过着跟几十年前没什么两样的生活时,王文忠内心无法平静,他放弃了如日中天的事业,别妻离子,回到芍药村开始了自己的“富翁村官”生涯。

上任第一天,他就向村民郑重承诺:“我回来不是为了当官,也不是为了发财,就是为了给乡亲们干事。我绝对不拿、不贪村里的一分一厘!请大家放心,芍药村搞不好,乡亲们过不上好日子,我绝不离开!”

在王文忠带领下,芍药村成立了裘皮服装加工合作社。随后,村里又成立了大棚种植和林地养鸡合作社。王文忠不拿村里一分工资,还自己出资418万元完成了村内街道硬化,兴建幼儿园、学校、村民活动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

“我最大的快乐就是全体村民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王文忠说。经过3年多的治理,芍药村面貌一新,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1000多元增加到2009年的4500元,成了“省级文明生态村”。

9、范振喜,男,51岁,河北承德市滦平县周台子村党委书记。

周台子曾是有名的“一穷二乱民心散”的后进村。1987年人均收入不足400元,村集体欠外债8万元,恶性案件时有发生。面对困难、压力、挑战甚至是风险,他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

而他的命运却是坎坷的,1991年他被检查出血癌!病痛的折磨、新生的渺茫,使他一度绝望。但他坚定了战胜病魔的决心,经过4个多月的生死磨难,脱离的危险。

1993年出院时,医生嘱咐:“一定要静养两至三年,否则得了并发症会危及生命。”几个月后,范振喜又重返工作岗位。”他始终笑对人生。现在,他每天仍然像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坚定地奋战在工作岗位上。

10、姜驰,女,汉族,57岁,黑龙江省富锦市砚山镇福祥村党支部书记。

“人心散、兜里空、村风差、百姓穷”,这是过去福祥村的真实写照。2000年,姜驰走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岗位。

上任后,她从整顿村风、清理陈欠入手。因为工作较“真”儿,她遭到过村民的恶意报复,却丝毫不为所动,凭着这股韧劲,在上任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收回了总计87万余元的欠帐。

她先后为数十名大学生担保借款,为困难户解决生产生活资金。对村民,她付出了很多,对家里,她却常感愧疚。自从当上书记后,她一心扑在工作上,却没有尽到妻子的责任。丈夫患癌症去世前,嘱咐她到城里去享清福,可她却舍不得这里,至今还为福祥村的发展奔波着。

最美乡村教师

1、潘立华:大山深处“圆梦人”

“山里的孩子要读书,要走出大山,需要我这个老师!”今年55岁的潘立华,是大山最深处歙县上丰中心学校岩源村吴家坦教学点的老师。从1976年高中毕业担任民办教师开始,潘立华手把手地教着山里的孩子,帮他们圆“看看大山之外”的梦想。 有一种美好叫坚守

陡峭的山坡上坐落着两开间教室,后面连着半间宿舍,斜对面是一间小厨房,门前有大约20平方米水泥地坪,地坪上竖起一根高高的旗杆„„这就是今天的吴家坦教学点。

“现在条件好多了,给学生热饭菜有了电热箱,也有了活动场所。”每每指点着教学点的“江山”,潘老师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心满意足的笑容。当年,高中毕业的他挑着行李,走10多里山路来到这里,拿着每月18元的工资,教授着从幼儿园到五年级共二三十个学生的所有课程。那时,教学点只有现在的教室和宿舍,孩子们没有活动空间,热饭菜要跟一个残疾老人共用火炉。

如今的吴家坦教学点有8个孩子,一年级和二年级各1人,幼儿园6人,三年级以上的都去了中心校。前前后后教过700多名学生,20多人考上了大学„„面对这份坚守的“成绩单”,潘老师淡淡地说:“真没在意,都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我就是喜欢跟孩子们在一起,他们也喜欢我。” 有一种责任叫呵护

山区村落距离远,教学点的孩子们年龄小,上学都是早出晚归。因此,教学点老师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料理好学生的吃喝拉撒。虽说教学点叫吴家坦,但学校在山坡上,坡下是一条弯弯小路,而路边就是滚滚溪流。每天一早,潘立华就来到路口,把孩子一个个领上教学点;遇到雨雪天气,他就把孩子背上去。中午,他要为每个孩子热好饭菜,过去都是用火篮、火炉,潘立华手上因此留下了一道道“烙”印。傍晚,潘立华又把孩子们领到路口。遇到农忙或家长有事,他还要骑车将学生安全送回家中。

2、仲威平:一个老师和她守护的八个学生 “就算天上下钉子、下刀子,我也会来给你们上课。”这是仲威平给学生的一句承诺,这句承诺,她一守就是26年。 1987年,仲威平到工农乡兰河小学任教。1998年,兰河小学被撤并到5公里以外的乡中心校,学校中14名贫困﹑单亲﹑智障和无人照顾的学生因上学路途遥远而面临辍学。为了不让这些孩子失学,仲威平选择留下来,到了2003年,这些孩子陆续毕业。仲威平依然坚守在这里,从此以后,她和一间不足10平米的教室、一个最多时只有8人的班级组成了兰河小学的全部。8人分为4个年级,每天仲威平都要在一块黑板上讲4个年级的课程。 仲威平的家离学校20里路,每天骑车上班要1个多小时。2007年12月的一天早晨,雪下得很大,半尺深的积雪挡住了仲威平去学校的脚步。但是一想到那8个孩子在等自己上课,仲威平决定再难也要去上班。风吹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越往前走雪越厚,没到了膝盖。平时1小时的路程,那天走了两个半小时。“守护每个孩子是我的责任,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仲威平一直履行着这份责任。

3、刘坤贤:用残缺的身躯演绎完美人生

1983年8月,刘老师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了一位民办教师。那时他每月的工资是9.5元,正值年轻力盛的刘老师主动到条件艰苦的新田村任教。山里的条件艰苦,学生的桌椅坏了他亲自修;看着孩子们没有课余活动的场地,他利用课余时间上山背回一块块石头铺在地上,他和孩子们一起拿铁锹一锹一锹铺平,孩子们终于有了一块自己的活动场地。刘老师和妻子背回大块的石头垒砌成院墙,在墙的一边用木头订做了一扇大门,这所简陋的学校也有了自己的一扇育才大门。看着孩子们没有锻炼的器材,他就自己砍下山上的木头自己修建了乒乓球台和蓝球架,可看到学生们没课外书的时候他沉默了。最后得知可勤工俭学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就向校长申请了。

1995年5月刘老师放下子女和爱人,让手中有很多农活的妻子为他代课,自己则到河南煤窑去为学校创收。然而不到一个月井下出事故了,当时刘老师虽然极力自救,但还是把大腿动脉全部割断。鲜血染红了一车的煤炭和参于救援工作人员的所有衣物,送到医院经过医生三天三夜地极力抢救,终于听到了一点轻微的叹息声。医生松了口气说道:“这人真幸运,如果晚到医院一会儿,无论怎样都无力回天了。”虽然刘老师苏醒了过来,但因失血过多,又割段了几处经脉,最终不得不从大腿根处截肢。他告诉我们“我不会想我失去的,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想到那些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帮助过我的人,我甚至连名字都不知道„„谢谢他们!回到家后还能看到孩子们的进步和那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与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我觉得很幸福”。

1995年9月刘老师迎来了新的学期,还是每天8点上学,14点放学,可不同的是少了一条腿。但刘老师的工作一点儿也没松懈,站着讲累了就坐着讲。多少次音乐课上,都能听到他嘹亮的歌声;多少次体育课上,都能看到他独腿地跳跃;多少次钻心的疼痛,他都能坚持讲好每一堂课。遇到过多少的困难,他从来不向学校和社会寻求帮助,他说有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刘老师不仅教给学生们很多知识,还教会了学生们怎么做人。

自己买来电脑和光盘供孩子们学习。然而常年任两个年级的所有教学,又全力想让学生学习更多知识的刘老师在2011年6月上课时因过度疲累导致脑出血,随及赶往重庆新桥医院救治。当时病危,处于脑卒中已完全失语和右手无知觉的状态。经过专家的多次会诊和救治,虽然意识慢慢清楚,自理能力有了一定好转,可因常年忘我地工作,直到现在右手功能和言语功能仍旧大不如以前,还不时的会头疼、右手麻木以及说话不听使唤等。刘老师告诉我们“这是我的第三次生命,要感谢那些帮助我的人。更让我觉得幸福的是就在我生病期间,孩子们的综合成绩在中心校同年级考了第一”。

2011年9月,高楼乡中心小学校长考虑到刘老师的身体状况,决定让刘老师到中心小学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师资的原因,若刘老师一走,六七岁的孩子们就得到走3个小时以上的山路才能到达的中心小学去上学,想到这刘老师又不顾自己的身体了,为了学生们的安全以及更好地学习他决定继续留下来。就这样刘老师又站在了那熟悉的三尺讲台上,努力把每一个字写工整,每一句话讲清楚。刘老师告诉我们“我经常梦见我是个健全的人还陪同我那些孩子们快乐地打球做游戏。孩子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最大的快乐,我会克服我自身的困难把最好的一切带给孩子,我会一直撑下去,直到我干不动为止”。

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欣慰的微笑和无私的爱。看着孩子们平安度过了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当他送走一批又一批学生走出大山时,刘老师的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第二篇:最美乡村教师

简要事迹:蔡曾萍4年前毕业后分配到博白县宁潭镇杨青村小学,学校偏远、落后,但为了自己的“教师梦”,她最终还是以坚强的毅力战胜自己,选择留下来。4年来,除了上好课,她把所有的业余时间和假期时间都投入到奉献爱心、募捐爱心款、爱心物品的活动中去,为山村小学筹集近30万元资金,给学校带来了巨大改变。她找来外界朋友,使志愿服务形成了机制,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如今,她再次被调到条件更艰苦的博白县博白镇二区马塘小学,继续为学生寻找社会救助,她用行动给青春交了一张满意的答卷。然而,如今已而立之年的她依旧未婚,和别的女孩一样,她爱美、爱做梦、渴望白马王子。她说自己是大山里的一棵小草,虽然微小,却带给孩子们改变的希望,把青春献给山区教育,她无怨无悔! 海报设计理念:以蔡曾萍的城市照为背景,本是蓝色连衣裙,时尚的打扮,却打成了黑白色。右下角则是蔡曾萍现在的照片,一身朴素的衣裳,简单的打扮,对比显示了蔡曾萍惊人的变化,寓意城市的喧嚣与浮华已经离去,现在的她,只是一位好老师,学生的好朋友,是一位为乡村教育事业不断奋斗的先锋者。他不再只是城市里那个只会化妆打扮的80后了。他的变化是因为什么?(好吧,这就不用说了吧。)海报左下角又几行字,只是对蔡曾萍事迹的一个更简单的概括:她用了4年时间,募集了30多万元的捐款,同样的4年时间,她带过的学生感受着如家一般的温暖,作为一个80后,她不怎么回家,倒是经常带着学生去别的孤独学生家里玩游戏,再孤独的人也会被师生的关爱打动,她的学生,友爱团结!

海报二:阿力太

简要事迹:阿力太,蒙古族,今年40岁,是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寄宿制学校的数学教师,16年来,为确保她所教班级没有一名学生辍学, 阿力太孤身骑行,走遍两万平方公里草原进行家访,成为连接学校、家庭教育情感的纽带。她每次家访,都要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草原翻山越岭,冬天踩冰踏雪,忍受饥寒,夏天骑马趟过湍急河流,曾多次遇险。16年间,她家访学生4000余次,行程12000公里,去过3000多名学生家中。经过她的启迪,有1000多名学生鼓足追逐知识和智慧的勇气,走出草原,50多名学生走进高等学府。

海报设计:以夕阳下的草原为背景,取阿力太送学生回家为题。在无垠的草原上,夕阳下,走不尽的漫漫长路,留下了阿力太家访的缓缓的马蹄印。一人一骑,一走就是16年,走遍辽阔大草原。悬崖、大河、冰川,路途暗藏凶险,她是牧民孩子学校里的妈妈。天上与云同色的13779651584是阿力太的手机号码。每次上课,阿力太便会让学生先背一遍这个号码,所望在孩子遇到了危险,可以立刻拨打他的电话号码。

第三篇:最美乡村教师

《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李姝杰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形象,而对于乡村教师而言,这种光辉更加闪亮,更弥足珍贵!观看由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晚会的过程中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泪满衣衫。“最美乡村教师”无私奉献的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鼓舞了我。在我抱怨学生素质不高的时候,在我抱怨工作环境不好的时候,在我工作疲惫喊累的时候,在世界的另外一个角落,还有这样一处恶劣的工作环境存在,这样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发生,还有这样一群奉献自我的人存在。

湖北恩施高原小学的邓丽教师,在她来到这所学校前,这里没有女老师,7位男老师的平均年龄是52岁。邓老师2008年从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毕业,在来到高原小学前是武汉一家知名的培训机构的老师,每天出入写字楼,月收入4000元左右。一年后,邓丽参加了“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并主动要求到海拔1800多米的高原小学任教。高原小学的老师们知识结构老化,不会说普通话,更不会教英语,学生流失比较严重,邓丽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家访,说服家长把辍学的孩子送来,哪怕一个学期先看看效果。结果从那以后,高原小学的学生减少不超过1人。邓丽让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尤其是英语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课程。

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中心小学教师宋玉刚。1997年,年仅22岁的宋玉刚从拉萨师校毕业,分配到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中心小学。宋玉刚的事业就这样开始了,上课、备课、改作业、关照孩子们起居、个别辅导、家访„„宋玉刚忙得不亦乐乎,许多时候忘记了吃饭,饿了就买些方便面。细心的藏族老师看见了,便邀请宋玉刚到他们家吃饭,拿出酥油茶、风干牛肉等招待他。宋老师说:“我喜欢这个只有两千多人的乡,即使有机会调走我也不想走,我只是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学生的成绩能越来越好”。 还有阿力甫夏、吴金成等老师,我记住了他们,记住了他们阳光般的笑脸、动人的事迹。在中华大地上其实有千百万个乡村教师像他们一样在为祖国的未来孩子的明天,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默默地奉献,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奉献青春。因为心中有信念,有理想他们甘受清贫,病痛而无怨无悔。岁月常在,文化长青,但愿最美教师们好人一生平安,但愿所有的孩子们都能享受到公平、充裕的教育,背起知识的行囊走得更远。

第四篇:最美乡村教师

《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美有很多种定义。 爱迪生说:“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康德说:“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征”;纪伯伦说:“我们活着只为发现美。其他一切都是等待的种种形式”。的确美可以有很多定义,生活中的美也无处不在,而今天观看了《最美乡村教师》系列科教片之后,我更加懂得了什么是美,怎样追求美,如何做一个美的人,做一位美的教师。

28年里,村小教育的千斤重担,他一肩挑起。一生的情爱,他决然地献给了吕洞山的教育,给了吕洞山的孩子,他用自己最朴实的实际行动默默支撑着苗山教育的大厦。他就是隆付忠,一位48岁的长者,更是一位将自己最美的28年奉献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乡村教师。

吕洞山是隆付忠的人生大舞台,立口是他主要的“革命根据地”。但这个根据地却成了没有人愿意驻守的根据地。 立口小学地处吕洞大山最深处。那里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去乡里开个会要翻山越岭3个多钟头。因地方偏僻,条件艰苦,多年来外面的老师进不来,里面的老师留不住。“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老师像走马灯似的来了一茬又走了一茬。山里的教育一直在停停打打,拖了学区的后腿,也没有一点起色。可就是这样艰苦的环境,就是这种没人能够坚持的恶劣条件,隆付忠却拣下这副沉甸甸的担子,带着改变山村教育落后面貌的朴素情怀,一声不响的忙开了。 刀耕火种样的山里教育,艰难而充满希望。从业后经过他两年多的努力,他的教学成绩跑到了学区的前头;村小教育的大事小事,他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为了孩子们的安全,他操尽了心,尽了力,也保护了学生的安全;山里的路不好走,28年他都坚持与学生同进同出,义务的看管孩子;他早出晚归,从不迟到,从不请假,即使因为他把20几个孩子全部送过河,导致全身的肌肉冷起了鸡皮疙瘩,声音变得异常沙哑,但他还是坚持上好当天的课; 山里条件差,整个蜂糖片只有一个医疗点,一个赤脚医生,面对“残酷”的医疗条件,他被“逼”成半个医生,自掏腰包为学生备药;他为了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名头,打着手电去做贫穷孩子家的动员工作;经过他的努力,有了“情系湘西,爱心支教直通车”活动;由于他的影响,他的两个女儿也正在成为着最美的乡村女教师······

隆付忠是《最美乡村教师》的一员,因为科教片中每一位乡村教师都很美,都无怨无悔的将自己最美的年华,最激情的力量,最努力的奋斗都奉献给了乡村教育,奉献给了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这些乡村教师守护着内心的纯净淡泊,住着简陋的房舍,拿着微薄的工资,他们不曾去渴求那些城市喧嚣,灯红酒绿,他们不曾抱怨自己条件艰苦,名利低微,他们只求看到孩子们的天真笑脸,看到孩子们能够有一天走出大山,看到孩子拥有美丽的明天。他们默默的耕耘,无悔的付出。他们用坚强臂膀扛起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重任,用爱撑起乡村教育的蓝天。

我的明天也是一名教师,也是这个最伟大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到“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再到“甘为春蚕吐丝尽,愿化红烛照人还”,从小我就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这些名言也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勇往直前。可是在观看了《最美乡村教师》之后,我才发现我还有太多的不足。生活在城市的我虽然有着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理想,并在为之努力,可是我努力的目标却是进入一所好的学校,教出一批优秀的学子。我也勤奋上进,可面对那么艰苦的条件,我却不能保证一定可以迎难而上。我也渴望一心为了教育,尤其是在教学论老师结课时让我们一起宣誓,那成为教师的誓词时,我满腔热血,可是看到乡村教师面对的不同困难我却不能确保此时的满腔热血还能剩下几分几毫······

但如今我看了《最美乡村教师》,我找到了不足,我知道了自己存在的差距。因此,我会更加努力完善自我,向优秀的人民教师进军。如果我说我也要成为《最美乡村教师》的一员显然不切实际。因为生活在城市的我,不仅有我自己,还有我的父母,我越来越年迈的父母,为了他们,我不能将一生奉献给乡村教育。但是我可以选择去支教几年,去那艰苦但纯真的地方贡献自己的力量。也许我会回到我生长的城市,但是我可以用我的教育力量影响我的学生长大也去乡村支教,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我可能要回到我生活的城市,但是我可以用我的经历,我看到的事实去鼓励身边的人去关心乡村教育,为乡村那些天真的孩子贡献自己的力量。可能我不会像《最美乡村教师》那样默默然奉献一生,但我可以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去倾尽所有。

我想,不仅是我,你也一样。让我们一同努力,一心为了教育,做最美的教师,共同去创造那些最美的日子,呵护那些最美的笑脸,迎接那些最美的明天。

保定望定唐分队

望都第三中学

张珊

第五篇:最美乡村教师

邓丽,09届支教生,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中共党员,现任高原小学副校长。

高原小学地处高寒地带,海拔1800多米,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在邓丽到来之前,学校只有7名男老师,平均年龄52岁, 教师队伍年龄老化严重。邓丽的到来,给学校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她对每位学生都给予关注与关爱,许多问题学生在她的面前变得阳光、积极向上,她也因此成为学生最贴心的朋友。

在学校,她担任了一个年级的班主任,任教一个年级的语文,四个年级的英语和全校的音乐课,还兼任了少先队辅导员和女生寝室管理员,课程多,任务重,但邓丽老师却从没有怨言。孩子们现在也学会了说普通话,学会了英语。她把学校的文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每年六一,全校孩子要坐农用车到20多里外的集镇上,眼巴巴地坐在台下为别人鼓掌。然而邓丽到高原小学后的第一个六一,她组织老师们把破旧的课桌腿锯掉,拼成舞台;把泛黄的墙壁贴上图片,涂上色彩,和孩子们一起排节目,做道具,想创意。在邓丽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孩子们第一次在自己的学校过上了六一,第一次走上了自己的舞台。

近三年来,邓丽在学校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她注重引导,不断鼓励,让一个个羞涩的孩子变得自信,让一群群成长的孩子增长才艺。邓丽班上有个9岁孩子叫春琼,这个孩子以前很害羞,很自闭,每次回答问题总是怯生生的,经常低着头,不停地咬手指。邓丽不厌其烦的教她唱歌跳舞,用相机录下她的歌声,放给她听,引导着她逐渐放松自己,不断激发她的文艺兴趣。现在,春琼像个城里的小姑娘,落落大方。

支教几年来,邓丽先后被评为恩施州师德模范,鹤峰县优秀共产党员,恩施州优秀校长,并在全州各县做师德巡回报告,很多老师和学生受到深深的感动。2011年11月,邓丽在全国中小学教师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为支教生树立了榜样。近三年来,她还为孩子们募集到了新课桌,新衣服,学习用品等等,还为学校特困生彭少莲找到了资助。2011年10月,她又努力争取,为全校孩子们募集到免费午餐基金20万元。这意味着,在此后三年里,全校每个孩子每天中午,都可以吃到免费可口的饭菜。

邓丽在这个偏远高寒的学校一呆就是三年,她从没怨言!用自己吃苦耐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感染着这里的老师和孩子们。有不理解的人说她是“傻女”,这么年轻在这里浪费青春。对此她只是微微一笑,依然把这份真挚的爱传递给这高山之巅的孩子们。

1.我啥也不图。一个人活着不能没有钱,但不能为了钱而活着。只要我的学生从我的付出中,能学到文化,能成为有知识的人,那我也就满足了。

2.今生别无他求,只求教书,我会坚持到生命结束。——马复兴

徐德光,男,1957年生,贵州省遵义市金鼎山镇金庄村人,遵义市红花岗区金鼎山镇扇子林小学校长。扇子林小学地处贵州大板水次生带原始森林的大山深处,海拔在1500米以上。学校覆盖区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居住着苗、汉两个民族的40多户人家200多口人,学校目前除校长外还有2名代课教师,22名学生。徐校长把学校看作是孩子们走出大山的起跑线,作为一校之长他自然成为了这些孩子走出大山的引路人,他用自己艰辛的劳动托起了大山里孩子们的希望。 1975年8月,刚刚高中毕业年仅17岁的徐德光便自告奋勇到扇子林小学任教,从此他的人生便与深山中的孩子们连在了一起。多年来,随着山民逐渐往山下搬迁,学校规模不断缩小,山上的老师也陆续下了山,但徐德光坚持了下来,从来没有离开过扇子林小学,校长一当就是20年。31年来,从这里走出去的毕业生有200多人,其中4人考上了大学,20多人考上中专,100多人读完了高中。为此,徐校长也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 当地群众都称他为“马背上的校长”。

没有路,他花一年的时间为孩子们砍出一条路;没有书,他用两匹白马驮回孩子们的书。徐德光,20年做这些密林深处孩子的引路人,用自己艰辛的劳动托起了孩子们的希望,也用自己的美丽情怀感染着自己的学生,让这个大山深处的教学点教师后继有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

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爱因斯坦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斯大林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 无题

作者:【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上一篇:综合实践成果汇报下一篇:在工作上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