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尔印象散文

2024-05-19

阿拉尔印象散文(精选6篇)

篇1:阿拉尔印象散文

阿拉尔印象散文

六年前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路边的花、树上结的果,还有扑面而来的风,无端落下的细雨,都是那么的新鲜、那么的真切。

时间久了,很多东西就失去了存在感。花还一样在开放着,树上还一样果实累累,风还一样的轻柔,那种感受却不再了,直到那天停下脚步放慢呼吸,才知道,这里的一切都没变。

在那个惶惶不安的毕业季,匆忙提着行李奔波回家,一切好像都是灰色的,再提不起精神去细细观赏风景了,所有的问题都扑面而来,好像一夜间遮风挡雨的大树没有了,只剩下自己站在暴风雨的中央,急切地寻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出口……

有人说:“女生的成长只需经历一个毕业,男生的成长需要一次痛彻心扉的分手。”

当我置身其中时,总是对这些至理名言不屑一顾;当我置身事外时,又对这些道理深信不疑。

七月伏天,焦阳曝晒,蝉凄厉的叫声犹在耳畔,彷徨焦急的心也在炼狱。父母的叹息不动声色,却清晰地坠入我的心底,那时家里的氛围充斥着欲言又止的凝重。我就像被毕业浪潮推着,不幸搁浅在礁石上四顾茫然的一尾大口呼吸的鱼,听得见自己凌乱压抑的心跳声……

由于自己的专业缘故,我几经辗转来到阿拉尔。一踏足,就有些惊诧这座城的别致:满目绿色,花木繁荫,城中遍植果树,宽阔整洁的街道,不甚拥挤的人潮,散发着岁月静好的韵味。还没深入了解,其实心里已然有了答案:我要留下来!

时间推着我向前走着,许多事浮浮沉沉,直至遗忘。然而,阿拉尔的印象,留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任岁月消磨,却愈见深刻。

三月末,阿拉尔的春天欣欣然走来了。

阳光茁壮成长,漫天匝地欢呼着。柳花香清甜可口、绵绵不绝,打开了季节的味蕾。

沉霾渐去,万物日渐明朗。经过塔克拉玛干风沙的洗礼,塔里木的春天终于来了!

天空澄澈如洗,为接下来的浓妆淡抹埋下了伏笔。土地舒展着筋骨,变得潮润疏松,草木抽芽拔节,层林尽然新绿。鸟雀呼晴,歌声婉转,拖着长音。蜂蝶最知时节,翩翩然而至。林间的.灌溉水汩汩涌出,哗哗作响,奏响着春的律动。

人们在这晴好的日子里,牵一笑声如铃、天真活泼的孩童,抛一支斑斓的风筝,追逐着和暖东风嬉戏着。广场上的人越集越多,天上游弋的风筝也越来越多,有的拖着空灵的长尾挥着翅,目光炯炯;有的藏于云间,变成一个黑点,踪迹难寻;有的始终在低空徘徊,成了孩童手中的宝……

五月,阿拉尔的季节流光溢彩。

槐树姿容秀拔,满头缤纷,紫气氤氲。槐花气味清甜,形态温婉可爱,串串绽放梢头。时常羡慕那户人家的窗扉,有槐树依傍,动静皆可入画,举目即得清新。风过处,紫英簌簌坠落,停歇的车零落一身,模样有些憨鞠。最惬意的莫过于缓缓走过树下那条香径,阳光斑斑点点、疏疏斜斜,恰到好处的温柔,花是自由烂漫的,有的栖身枝头,有的随风漫舞,有的匝地静待。置身沉浸可口的香氛中,遗落了烦恼,像是做了一个紫色的梦……

槐花过后是沙枣花。五月灼热的阳光孕育,如银的月华亲吻,沙枣树叶片片镀晶,闪着纯洁的光,嫩黄的小花探头探脑,积蓄了一冬的力量,饱尝了阳光的养分,全都转化为这馥郁的芬芳。小小的花朵,大大的力量。沙枣花愈香,沙枣叶愈亮,沙枣树愈加静默。

接下来是月季花的盛宴。在街角一片浓荫里兀自摇曳,似娇羞不胜酒力,似舞蹈信步翩翩。细赏来,植株姿态秀美,浑圆神秘的花蕾雪藏了少女月光般的心事,硕大隆重的花朵层层叠叠,纤长的枝蔓不经意地摆动,二三蝴蝶翩然点缀其中,应和着花枝若有似无的舞步,目光所过之处,全是被一汪碧绿映衬着柔软鲜嫩的马卡龙色,让人忍不住重拾那颗粉红色的娇俏少女心……

到了六月夏初时节,又是另一番景象。

阳光忽然拉长了焦距,天空中加了层柔光镜,滤得阳光柔软鲜嫩,牛奶般倾倒着,于是,人、树、建筑都有了从头到脚的温柔,散发着淡淡的恋意,旧电影似的缓缓淌出悠游的调调。大朵大朵的云变幻着、团簇着,在天空的怀抱里肆意嬉闹着,一会挂在梢头,一会藏在楼后面,一会捧出棉花糖,一会衔着一尾鱼……

这一季的风适时地扬起了少女的裙角、发梢,这时节最适合爱恋了。回忆的水花漫过双脚,街市声嚣慢慢下降,车辆、影子、交通灯都恰如时宜。这个季节在不断地升温,就像际遇萌了芽。

行走在阿拉尔应接不暇的画卷里,幸福地感受着季节一茬茬的惊喜……

篇2:阿拉尔印象散文

那天上午,当我从乌鲁木齐坐机抵达阿克苏,本想在市内转转,然而时间的关系,就立即坐上了前往阿拉尔的大巴车。

沿着阿塔公路,车在一路上浪漫的行驶。窗外望去,两边的胡杨碎金遥曳,形成了一道道充满极致美的风景线。前方,美丽的新城阿拉尔,这座快速崛起的南疆热土,正把我此刻的心融入沸腾。

记得去年十月份,我满怀着欣喜游走南疆,对位于这片土地上新建起的阿拉尔市,我虽只是匆匆一瞥走过,但在往后的日子里,却深深的烙印在我心中。如今,时隔一年,内心又蛊惑着我再次来到这里。短暂的岁月,让这座城市发生着日新月异变化,同时也让我对这座城市产生了越来越深入的了解与关注。

我知道,自己与阿拉尔的缘分,少不了我所认识的一些上海知青影响。特别是在原塔大书记郑连真先生的热心帮助下,让我前后游走阿拉尔同时,有幸认识了原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馆长,现三五九旅干部学院副院长任新农先生以及塔大西域文化研究院书记郑国林先生,使得前后阿拉尔行程,在他们各自的`热情陪同下,针对西域屯垦戍边史和关于西域人文史等方面,向我进行了多方面的介绍,给予我内心对西域知识的深入了解,收获颇丰!

第一次来阿拉尔,正在百忙中工作的任新农先生陪同着我参观了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知青林,塔河。那次行走,内心不知不觉感受出了一股来自兵团的力量!这种力量以满怀激奋之情为阿拉尔这片土地融入了活力,融入了精神,融入了和谐发展。

在阿拉尔,每当我行走在井冈山大道,南泥湾大道,秋收大道,这些具有革命意义的路名让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这片土地上弥漫着“兵”的气息,“军”的味道。处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阿拉尔市,早在上世纪中后期,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奉命进驻阿拉尔屯垦戍边。对于这座当时看上去蛮荒的腹地,在特殊时期,特殊情况下,千千万万个从内地来到这里的知青人员,他们艰苦奋斗,披荆斩棘,开垦良田。他们用汗水浇灌了这片土地,用激情赋予了这片土地,使其渐渐肥沃,迸发出新的生命。今天,我站在这片土地上远远望去,那戈壁沙漠已然变成了绿洲,一派生机盎然景象,内心在想象中由衷欣慰。

在阿拉尔,“兵团”一直是这座城市的强大生力军。可以说,没有屯垦戍边的创举也就没有阿拉尔的生命起点;没有兵团人民的艰苦奋斗也就没有阿拉尔的幸福今天。目前,在阿拉尔周围分布有着十六个团场,各团场人民齐心协力,共促发展,为阿拉尔的筑梦未来迈步前进。

我知道,阿拉尔的今日面貌离不开早年来边疆屯垦戍边的上海知青。在阿拉尔,上海知青的确是一个响亮的称呼!因为是他们最初创造了这座城市,发展了这座城市,让这座城市带来了文化,带来了生活,带来了生机,带来了今天与未来的幸福辉煌。这句话在我去年写的一篇《阿拉尔随笔》文章中深入提到过,此时拿来重用是想再次说明阿拉尔这座新城与46000名上海知青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今天的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正门石墙上方处刻印有一行诗:“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这首诗是王将军对自己戎马一生的写照,更是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其前身成长发展历史的形象概括。可以说,在如今以及往后相当漫长时期,这都将是作为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进行宣传教育。

在屯垦戍边的峥嵘岁月里,一片立处于沙漠边缘土地从兵团知青们的艰苦奋斗中走出,从而创造出了屯垦戍边史上的奇迹。伴随在塔里木河的奔腾不息中,阿拉尔正瞬息万变,成为社会主义下的一座先锋。

篇3:席星荃散文阅读印象

席星荃的散文基本是回忆乡村的风景人事, 既写出了个人的童年和青年时代, 也写出了逝去不久的社会历史, 无形中让人生出轻轻的感喟。在席星荃的笔下, 儿时所见的风景、风物是那么的优美, 那么令人神往难忘。作者以平静的笔触, 娓娓道来, 眷恋之情溢于言表。这些风景和风物, 代表着农耕文明的诗意和单纯, 与现代日益物化的社会相较, 虽然原始, 却更具撩动心魄的魅力。作者回望过去的风景是假, 叹惋历史的变迁是真, 悲悯人性的失落, 心灵的粗糙, 世道的浇漓, 才是他潜在的动机。所以我们从他平淡的文字背后, 总能回味出一丝哀惋和悲凉, 而他越是将过去的一切写得美, 越能感受到他内心挥之不去的惆怅。他的结尾几乎总在感叹:

早期的诗歌产生于田垅稼禾之间, 但《诗经》的时代之后, 农民们似乎离诗歌日益遥远了。现在, 似乎连不是农民的人们也越来越远地离开了诗歌。 (《庄稼歌谣》)

我的曾祖早已进入历史的苍茫云端了, 那口村井虽然依然残存在老屋百步之外, 但往后的日子里, 不可能再有这样的故事和这样的热闹。 (《乡井》)

世界单调了许多。孩子们少了许多的乐趣, 生活少了许多的故事与惊险。 (《野物》)

然而这不是普通的怀旧, 更不是九斤老太似的“一代不如一代”, 而是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物质文明负面作用的深深忧虑, 对和谐生命的热切呼唤, 也是对日渐粗砺的人性的拯救。席星荃不是一般的乡土诗人, 他所眷恋的乡土实乃人们不应该盲目抛弃的精神家园。当我们亲眼目睹日益恶化的生态, 亲身感受日益疏离的人情, 亲身体验日益衰败的传统文化, 我们就知道作者的用意所在了。席星荃无疑是一个小人物, 他没有力量挽狂澜于既倒, 但他的目光固执地凝视着历史和现实的深处, 不允许自己的笔成为可有可无的盛世的装点。

比起写景, 席星荃似乎较少写人。写人的散文在集中只占极小的比例, 但却有不轻的份量。席星荃写人, 与其写景一脉相承, 都是在写历史, 写历史对人的精神的影响, 对人的命运的影响。人是历史的人, 历史是人的历史。与他的写景散文不同的是, 其写人散文更能够将我们带到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代, 看到人与历史的纠缠。从表面看, 席星荃不是一个批判意识和反思意识特别强烈的作家, 他所有对历史的怀想, 对历史的荒唐和苦难的揭示, 都是通过一些小人物, 于不经意间展开。席星荃不屑虚构一些重大的人生悲剧, 然而正是那些渺小得微不足道的人物的悲欢, 折射出历史的沉重。在席星荃的笔下, 有终日挑野菜的小孩, 有因为贫穷而找不到媳妇的村汉, 有因为儿孙不孝自服农药的老人……这些在乡村司空见惯的事件, 经作者的悉心勾勒, 赫然呈现于我们眼前, 令我们不得不对历史有所质问, 对个人在历史中的所作所为产生深刻的警醒。有一篇题为《篱娃家的废墟》的散文很为人震撼。篱娃家境贫困, 好不容易靠勤扒苦做盖起了三间瓦房, 养大了儿女, 儿子却不幸被乡下的医生打针打死。没了儿子的篱娃夫妇, 日子过得不知有多么悲痛。经过再三挣扎, 他们才从悲痛中缓过气来, 又生了一个儿子。不想这个儿子的出世违反了计划生育政策, 按规定要接受处罚。篱娃知道这些政策, 他没有什么可罚的, 只好自己扒掉了屋瓦, 拆了梁架, 抛弃了责任田, 到城里过起了流浪的生活, 好好的一个家成了一片废墟。像所有的故事一样, 作者的语气十分平静, 但就在平静背后, 我们感到了巨大的震动。追求幸福安宁是人类的天性, 一个人连医治自己创伤的权利都被剥夺, 那活着还有什么意趣?个人生命的诉求与社会群体利益之间真的就那么不能调和吗?作者没有发出严厉的质问, 他将思考和质问留给了读者, 但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使命感。

作为一个散文家, 席星荃给我以深刻印象的还有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敏锐体味。席星荃非常熟悉农村, 这种熟悉是深入骨髓的。表面的熟悉可以做到真实, 深入骨髓才能让我们体味到文字背后的神韵。文字表达总是有限的, 如何在有限的文字里, 蕴含丰富的生活内容, 这是每一个作家都为之终生追求的目标。作文如同读书, 读书不单是理解意义, 还要品出意义背后的意味, 作文同样如此。表面上的真实不是神似, 只有透过表层, 把捉住灵魂, 才能渗入读者的心灵。比如收红薯, 作者是这样写的:

八九月刨红薯时节, 男女老少齐出动, 冈坡上处处红薯堆成山。每天忙到月上东冈, 凉气侵衣, 地里仍旧人影幢幢, 路上还有挑红薯回家的人;而家里, 孩子已经倒在地上睡着了, 鸡也早上了笼。那时, 村里到处是红薯秧子, 牛吃, 猪嚼, 狗在上面拉屎, 跟乡下人一样的贱。

男女出动, 红薯堆成了山, 牛吃猪嚼, 这些都是眼睛可以看到的, 是短暂的观察可以捕捉的。这里最具神韵的是“孩子已经倒在地上睡着了, 鸡也早上了笼”, “狗在红薯秧子上拉屎”, 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读到这些, 很自然会回到了那个忙碌的丰收季节, 仿佛可以嗅到田畈中飘散的炊烟和土粪气息, 内心充满一种略带悲凉的温柔。这样的文字, 没有对乡村生活的真正熟悉, 特别是没有深入骨髓的敏锐体味, 是一定写不出来的。

席星荃对生活的理解是独特的, 而不是来自某种既成的观念。他总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解读生活和历史, 而其用以解读的尺度是生命和文化。他能够超越一般人的见解, 透过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 从而给人以全新的启发。比如谈到禁忌, 这看似迷信的乡俗, 在席星荃眼里却完全是另一番色调。他在题为《荸荠》的短文里, 用一种略带伤感的回忆笔调, 向我们讲述了老家人过年吃荸荠的风俗。大人们担心孩子说出不吉利的话, 而孩子又往往不由自主地说出来, 大人们于是就让孩子们吃荸荠, 因为荸荠与“不忌”谐音, 孩子说什么都可以不计较了。 (读到这里, 我想起我们老家一个很有意思的老太太来。大年初一早晨, 她必定要用草把揩一下孩子们的嘴, 说孩子们是草把子嘴, 鬼神都不信, 所以不忌。) 从理性思维的角度, 吃荸荠与言语的禁忌没有直接关系, 现在的年轻人会觉得不可信, 同时也会发笑。但是正是这种习俗使年更具年味, 对生命更多一份尊重, 作者因之深深为之眷恋。他的结语耐人寻味:

然而, 我忍不住回味当年, 重新反思昔日的禁忌。那时, 从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烧香祝祷起, 禁忌就开始了 (鲁迅故乡的风俗似乎是在这一天给灶神吃糖人, 想用麦芽糖粘住灶王爷好打小报告的嘴) 。祭灶之后, 除夕上坟烧纸钱、上供祭祖, 初一给邻里拜年, 言行举止都是有禁忌的。那几天, 种田人都成了文质彬彬的人, 唯有那一身仓促赶制的新衣和粗糙的手露出他们的身份和境况。乡下人常说鸡狗也有三天年, 那几天对牲畜也格外厚待, 鸡要撒食, 牛槽要拌饭豆, 猪也要喂饱, 不打不骂。这里, 除了对祖先的尊崇, 也有一份儿对自然生命的敬畏。

这番话令我想起胡兰成谈中国民间嫁女的习俗。中国民间, 哪怕再贫寒的人家, 嫁女儿也必定要凤冠霞帔, 装扮如皇家的公主。贫寒人家的女儿对于一个家庭来说, 可不就是公主?正是这样的装扮, 才显出生活的美好。习俗包含两大内容, 一是仪式, 一是禁忌。无论仪式或禁忌, 都与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关。仪式和禁忌是对生活的一种提升, 是一种审美。记得儿时, 老人不准烧字纸, 说烧了会瞎眼。这当然也是禁忌, 是没有道理的, 然而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民间对读书人包括对文化的敬重。没有禁忌的生活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没有禁忌的年岂不同平时一般无二?那还过个什么劲?所以席星荃能够上升到生命与文化的高度来认识禁忌, 深得我心。

夏元明, 著名评论家, 现任黄冈师范学院教授。

摘要:席星荃的散文有些拘谨, 这是他的一种特色。席星荃的散文基本是回忆乡村的风景人事, 无形中让人生出轻轻的感喟。此外, 其写人的散文不多, 但却有着不轻的份量。最后, 席星荃对生活的理解是独特的, 而不是来自某种既成的观念。

篇4:阿拉斯加印象记

一直想去阿拉斯加看看,看什么不完全清晰,雪地,冰川,鲸鱼,棕熊,总之向往那种冰天雪地的洁白,壮丽宏大的冰川……还有那荒无人烟的景象,那种在大自然中生存的渴望,哪怕是挣扎,你的生命也干净、纯粹。这种无法抵御的诱惑会让你坚强地去面对人生的一切,因为大自然会给你力量,那种横空出世、震撼灵魂的力量。

走前应《商界时尚》杂志社邀约,回来为杂志写一篇游记,非常传统的题材,回来几天一查网上的阿拉斯加游记基本都是流水账,令人失望。自己不想雷同和赘述,只想更多地去记录感悟和思考,也就是说一次旅行应该是给灵魂的沐浴净化与洗礼。

最有眼光的投资

据资料介绍,“阿拉斯加”意思是“很大的陆地”。1867年俄国人以720万美元的价格将阿拉斯加卖给了美国,关于这一点,据说当年为了让美国人觉得物有所值,俄国人还花了10万美元收买美国的新闻记者和政治家,由他们说服美国国会慷慨解囊。140年前的720万美元按照实际购买力折算约等于现在的84亿美元。

但在19世纪,俄国人还不知晓阿拉斯加的真正意义,如此廉价的买卖在美国也遭到强烈反对,美国人认为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毫无用处,购买它是恣意浪费,无比愚蠢。但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西沃德认为,阿拉斯加潜在的长远意义绝非金钱可比。

美国人买来阿拉斯加几年后就发现那里拥有丰富的宝藏,金、银、铜、铂、煤、石油及天然气储量极大,鱼类产量也很大,据最保守的估计,美国人得到阿拉斯加的前50年,就从这块土地上赚取超过7.5亿美元的纯收入,约合现在的3万亿美元。至于说俄国人现在对这片土地是一种什么感受我们不得而知,但我想心里不好受应当是必然。对于美国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富有远见卓识的投资。

与冰川对视

去阿拉斯加最让人心动的就是冰川。阿拉斯加大小冰川上万个,威廉王子峡湾,丹纳利冰河湾国家公园,学院冰川,最长的冰川有几十公里长,想起美国19世纪末的一位旅行家、环保主义者约翰·缪尔的《阿拉斯加的冰川》一书,书中描述:这里有湛蓝晶莹像瀑布一样的冰川,积年不化的雪山,泠泠作响的清泉,清澈湍急的小溪里挤满了银光闪闪的大马哈鱼,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漂浮着不计其数、让人既爱又恨的浮冰,还有天空中闪耀着的七彩极光……

阿拉斯加的冰川闻名世界。冰川,像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流动的形态一样,那种挤压的肌理纹迹犹如树木的年轮,让你感受到冰川的生命力也是在岁月的洗礼中成长,充满了无情的时间感。当邮轮渐渐向冰川方向前行时,远处的冰川轮廓越来越清晰,海上的浮冰越来越多,浮冰不大,它们是由冰川不断崩落的冰块形成的,但是在南极北极地区大的浮冰就是冰山断裂形成的,目前最大的浮冰山据说有250平方公里,著名的泰坦尼克号就是撞上浮冰山沉没的。每到一处冰川邮轮都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向冰山靠拢,为的是不让海浪冲击冰川的冰舌断层,加速冰川的崩落。邮轮也不能靠得太近,因为冰舌断层有的很高大,一般都是十几层楼高,像悬崖峭壁高耸,倾倒下来崩落到海面上发出轰鸣般的倒塌声,阿拉斯加人称之为“白色雷鸣”,若不是身临其境,根本无法相信那种声音的真实性。

大多数游客都聚集到甲板上欣赏雪山,冰川,人们默默无语,轮船的发动机似乎早早地就关闭了引擎,整个世界安静下来,除了照相机发出的咔嚓声,一片寂静,静谧中忽听“轰隆”一声巨响,一块巨大的冰块崩塌下来,水花四溅,崩离处露出令人心醉的晶蓝色,巨大的冰柱倒塌是冰川挤压运动的结果,千年的结晶融入大海,如果没有新的冰川诞生,冰川的生命就会枯竭,每次听到这“白色雷鸣”,那种历史的沉重感便油然而生。

为了保护好冰川环境,阿拉斯加很多冰川海湾限制了每天邮轮进入的数量,最多不能超过二艘大型邮轮,这让人联想到我国冰川最多的西藏和新疆地区,50年,100年以后这些地方会怎样?自然界的轮回循环生生不息,一个负责任的社会所想到的后果应该是500年,1000年后的事情,及时行乐式的经济发展,犹如贩卖自己的生理器官,财富有了,生命却无法延长。

全世界冰川面积有16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由于全球气候逐渐变暖,世界各地冰川的面积和体积都有明显的减少,有些甚至消失。数据显示,正面临加速消融的严峻态势,科学家认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冰盖和山地冰川的融化,是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10~25厘米的原因之一。如果南极冰盖发生崩解,会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近6米。

如果南北极两大冰盖全部融化,其结果会使海平面上升近70米。所有的沿海地区都将变成汪洋大海,美国纽约只能剩下联合国大厦和几座摩天大楼的楼顶,法国巴黎也许只能看到埃菲尔铁塔的尖顶,而荷兰、英国等几十个低洼区国家将不复存在。虽然这种说法看似有点像科幻片,但未必不会成为现实。

乘火车去爬山

去阿拉斯加一定要体验乘坐火车游览的感受。我不是生长在铁路边,从小与火车无缘,不知道为什么对火车有着特殊的印象,每当看到火车缓缓开来又渐渐离去,心中总有一丝惆怅,想着火车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远去的火车仿佛带走一群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未来在哪里?他们的故事将怎么样继续?

阿拉斯加的铁路沿线有着世界上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色。在阿拉斯加州内,有两条铁路:阿拉斯加观景铁路和雪色走廊与育空路。雪色走廊与育空路从斯卡圭出发,终至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的弗雷泽。这条铁路始建于100年前克朗代克淘金热期间,如今它已成为一条风景优美的铁路线,孜孜不倦地载着游客穿越崎岖不平的地带,欣赏着令人难忘的风景。

我们就是从斯卡圭乘坐的火车,短短二十几英里的路程,火车一个多小时就爬上了海拔近1000米的高山。一路崇山峻岭,风光无限,忽然抬头望去,峡谷对面高山上一列观光火车缓缓行驶,列车下面是深渊,而它却像一条耀眼的彩带缠绕在如刀般峻峭的山腰,瞬间被这山间的旖旎风光感染,虽说不像年轻人那样呼号乱叫,但内心的激情澎湃已经没法儿掩饰,时间好像静止了,居然激动得忘记用相机记录下这美景,只知安静地尽享这宁谧的丛山美貌带给你的那一丝丝幸福的遐想。火车穿过美加边境的白关车站,眼前又是一派高原风光,远处冰川耸立,岚气飘逸,白云悠悠低浮,近处溪河相伴,星罗棋布的小湖如镜,零星的高原松树点缀大地的风采,偶尔的戈壁地貌更显阿拉斯加高原的荒蛮和苍凉,让人有一种远离红尘的心旷神怡,仿佛要把灵魂留在这里深耕。

火车原路返回,下山了,被刚才美景掀撩起的一片激情意犹未尽,还在内心滚滚翻动,无数思绪如同运转的齿轮一样始终高速运转,不能自已。难怪有人说这条火车观光线是世界上最漂亮的风景之一。

冰川的伙伴

阿拉斯加冰川雪山,壮丽震撼,犹如女人的漂亮,那是上帝赋予阿拉斯加的天性,其实阿拉斯加的优美秀丽更是令人神往,就像女人的优雅和气质,永远保持着迷人的魅力。阿拉斯加的美丽不能没有森林,因为有了森林你就更感阿拉斯加除了连绵不断的冰川外,还有几分秀丽。

阿拉斯加的森林覆盖面积很大,从邮轮看去,陆地上除了冰川几乎就是森林,很多地方是山上冰川山下森林。其实阿拉斯加真正的宏大不是近处冰川伸入海面的冰舌断面,而是远处望去森林与冰川相互映衬,高山上白雪皑皑,大山下郁郁葱葱,明亮的海平面犹如巨大的平镜一尘不染。眼帘中冰川,森林拔海而起,气势磅礴,威震山川,一幅宏大磅礴画卷永远定格在你的心中。

要体会这里的秀丽,就必须乘坐邮轮进入阿拉斯加。邮轮离开鲁贝特王子港后,几乎整整一天都是在星罗棋布的小岛间行驶,茂密的丛林,雨雾中宽广的大海看上去不是无边无际,而是天空云雾缭绕,整个世界仿佛笼罩在神秘中。白天,邮轮航行在大海里,无数个小岛被邮轮快速甩在身后,远远望去是一派江南湖泊风光,堪比太湖的秀丽动人。渐渐地海上已经没有了黑夜,天空是蓝色的,就是在朦胧的深蓝色中也时而映现出远处的冰川和森林的倒影。

邮轮上优雅的生活也是你终身难忘的体验,晨雾,夕阳,西餐红酒,蓝天白云,大海岛屿,月光下嬉闹的孩群,那一刻你会发现世俗生活的幸福之处,重要的是你要懂得如何把握出入红尘的道理与分寸。

这次阿拉斯加之行又拍摄了2000多张照片,有心醉迷人的海上风光,有高山丛岭的森林景色,画面里小溪在林海中流淌,雨雾在大海中飘逸,一片片鲜花布满在山林中、小岛上,蓝天如洗、冰海如镜,你只能发自内心地膜拜上帝这位能工巧匠,把这个世界装扮的如此令人惊艳。

篇5:海拉尔的冬天-优质散文

我,是一个出生在海拉尔的孩子,我对海拉尔有特别深的感情,我特别的喜欢海拉尔的冬天。

海拉尔的冬天,天总是灰蒙蒙的,阴沉沉,太阳公公也好像怕冷似的,下午五六点钟就早早的月亮换了班。

海拉尔的冬天,非常的寒冷,地冻的非常的硬,上面,还结了一层厚厚的.冰雪,正应了那句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呀!我们这里的孩子们似乎不怕冷,我们经常用自己做的小爬犁在冰上滑来滑去,即使是摔跤了,也还是那样笑哈哈的,让那欢乐地笑声回荡在天空中!

海拉尔的冬天,风非常的硬,有时,风呼呼在我耳边作响,风卷着雪也不断的向我吹来,风吹在我的脸上,就好像刀割一样,非常的痛,不一会,脸就会冻成红苹果那样红!眼睛上,眉毛上也会结上一层冰霜!

在寒冷的冬天,你会看到,玻璃上结满了霜,那霜形状各异,有的像绵延盘旋的黄山,有的像高高耸立的松树,有的像巨大的鲸鱼,有的像壮观的黄果树瀑布,有的像奔驰的俊马,还有的像热带雨林得花草和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只要你能想像出来的景色,就会在这窗花上出现,这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看见万千世界,各种各样的奇观,真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感啊!

一下起雪,我们海拉尔的孩子最爱玩的就是打雪仗或是堆雪人了。漫天飞舞的雪花,就像白蝴蝶一样,跟我们嬉闹,我们互相的追逐着。漫天风雪使幽静的海拉尔隐在飞花之中,让我们忘掉了寒冷,只有欢乐,冬天也变得非常温暖.。

篇6:长岛印象的散文

我把魂儿丢在了海岛上。

一、初见

对于久居内陆的山野之人,对海洋、海岛有点敬而远之的意思。我就怕的要命,怕海上没有方向的迷茫,怕海潮拍打礁石,心里感受到的动荡。

所以此次长岛之行,当站在蓬莱渡口看海上烟波浩渺,海鸥翻飞,潮湿腥咸的海风把裙裾吹成天上的游云,我觉得我的灵魂已经飘忽起来,一种难以言明的怅惘。

海神号轮渡载着岸上的人驶入大海,轰鸣的发动机,海浪滚滚,雪白翻飞的浪花像是长空中的烟白,它在描绘着一条通往世外的痕。

海鸥随着轮船飞舞,在甲板游人的投喂里,时不时地欢叫,碧海蓝天下洁白的羽翼,相当和谐的色彩,或许这就是海洋的格调,喜欢海洋的人站在蓝天下,仍凭阳光海风的爱抚,那些飞扬的长发、裙裾、丝巾,尽情的欢呼、大笑,对着海鸥举起的镜头,抛洒在海面上的食物,一起欢腾着在海面上起起落落、飞飞停停的海鸥,尤其是那些红唇美女,玉立船头,扬起花色的丝巾做自己的背景,在蔚蓝的海面、白色的甲板上留下明艳动人的笑容,这些明丽、动感的画面都让我产生身处异国的错觉。飘渺云海间,何处是归程?茫茫海面,没有边际,恍然间在海雾中看到矗立的礁石,那种孤立无援,遗世独立的迷惘变得更加清晰而深刻。

当海神号缓缓靠岸的时候,甲板上的色彩都褪去了,退到轮船两侧的栏杆旁,争看轮船怎么停靠,在船身上的减震轮胎和岸上的石壁轻轻亲吻几下后,海神号真的到港了。我们踩着木板踏上了这海中仙境——长岛。

明媚的日光洒满目所能及的地域,那之前的漂泊和迷惘终于有了可以小憩停靠的居所。把手掌罩在眼上,微微扬起头,四面眺望:海堤边绿柳成行,漫步的行人闲适而优雅,街道旁的住房,高矮有致,石块垒砌的基座。整个海岛的初见,让你不自觉把心情散漫开来。海风把碎发吹起,略略凌乱的发丝,慵懒之意袭上心头。

住的宾馆正好可以望到海景,窗前即是帆船点点、粼粼波光,如同一帧定格的静物图。泡一杯清茶,轻嘬慢品,蜷缩在沙发上尽情发呆,时光竟可以这般变得慢吞吞如同停泊靠岸的渔船。

长岛,一片让灵魂休憩的净土,远离尘世的喧嚣。

夜晚,窗外是星星点点的霓虹,偶尔有美丽硕大的烟火从天而降。整个海岛给人一种宁谧又充满生机的舒适。看够了窗外的风景,拉上窗帘,卧在软榻上,闭目凝神,会感觉到巨大的海浪轻拍着礁石,整个卧榻成了大海中的摇篮,就这样在漫天星光下摇啊摇,摇啊摇,摇晃着驶入梦乡。我确实做了一个梦,一个飘荡在海上的梦境,衣袂飘飘,那个貌似自己的女孩子从遥远的海面上飘来,不知去向。不知道是自己太多敏感,还是长岛当真是神仙府邸,之后的日子都成了梦游,我迄今不知自己的魂魄归去来兮?

倘若让我选,在这海岛的日子,我定当宅在屋里,实在要出去,也就沿着几条不太宽敞的小街慢慢踱步,再没有比简单起居更适合这里,越简单越平静,我不知道朋友们是不是都能达到心如止水的境地,只是在这样的海中小岛,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纠结,还有什么理由焦灼,还能怎样期待着人世繁华。可是总有朋友是按耐不住的,长岛作为山东唯一的海岛县,孤零零伫立在大海中,旖旎瑰丽的风光,世代繁衍的渔民,光辉灿烂的文化,神奇美丽的传说,无一不是具有魔力的。这样一方人间仙境样的奇丽地,同样是探险、畅游再适合不过的好地方。

身处这海岛,我虽放逐了自己的魂儿去,可是这难得的踏足,足以让我带着散漫的心境去细细体察长岛的风韵与内质。就请朋友们不要怪罪我这随性之人,跟着我或许颠三倒四的步伐一起出发吧。

二、芳草九丈崖

沿着蜿蜒的海岛公路,驱车慢行,道旁满眼青绿,盛夏时节,处处是生机与热烈。来到九丈崖的时候,我看到白玉观音塑像面东而立,绿草如茵、繁花满地。有挺立纤瘦的黄花,旁枝侧立;有星星点点的小紫花儿,丛丛簇簇,蜿蜒的石阶路边是泼泼洒洒的芬芳。一湾海蓝与白色的海岸抚摸出平滑的曲线,如同一只兰鸥展开的双翅,这便是鸥翅湾。

鸥翅湾,因其形而得名,站在铁质皇冠围绕的观景崖台面上,远眺整个海湾,天色浅蓝澄明,海湾碧蓝深邃,沙滩纯白洁净,加之不远处的山丘郁郁葱葱。这些深蓝浅黛、粉紫鹅黄,将整个海湾装点得如图如画。再远眺那开阔的茫茫海面,此处的宁静与温柔更显可爱妩媚,难道一座青青小岛,一湾碧蓝就足以抵挡那沧海的桀骜不驯,那海风与时光的刀光剑影?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走下盘旋的石阶,海滩遍布大小不一的球石,褪掉鞋子,光着脚掌踩在这些起伏的球石上,感受到天然抚触按摩的舒适,不知道它们经历了多少磨砺,才圆润了自己的棱角,肯停泊靠岸,安放下自己漂泊的石心。海水清澈,海底的水草球石清晰可见,接着西天的夕照,抬头仰望那伫立的石崖,在明亮的浅色光影中,看到他头顶皇冠的侧脸,深沉而温厚。原来是这石崖守候了一湾清浅,他用他亿万年的坚强拥抱着此处的温柔,一个王者的风范没有让人不寒而栗,却使你怦然心动。

立在崖下,凝视,看石崖斑驳陆离,不知道他经受了多少沧桑巨变。轻轻触摸他的肌肤,坚硬刻骨,早在一亿多年前他从海底升起,恋上了这一方水土,他便不离不弃,不屈不挠地在风雨中屹立了亿万年,实现着自己守护的誓言。海浪侵蚀了他的面庞,却坚定着他的真心,将他挚爱的长岛的岁月年华,一笔笔、一道道刻画到他坚毅的面庞上。

沿西侧石阶下行,在九丈崖的身边还挺立着独立的一段石崖,上有朱笔书:九叠石。

九叠石塔,层层叠叠,纹理清晰可见,九层石英岩堆积别致,石崖体态曼妙窈窕,宛如一个美丽的少女。虽然有人讲九叠石与九丈崖是“母子崖”,可是我怎么看都觉得九叠石是对九丈崖情有所钟的女孩,像九丈崖守护着这一方水土一样,守护着自己心爱的英雄。看着他们静静伫立在海风中,听涛观鸟,闭上眼细听,似乎听得到他们的低语,那些从远方飘来的问候,又被传送到远方的情话。礁石和大海,那是生生世世的纠缠与恩怨吧。

暮色凝合,一眼望不尽的深深,怀着深深的感佩离开这石崖与大海的故事,渐行渐远的是我们造访的脚步,历久弥新的是它们不老的传说。

三、一弯蓝月,一湾情

已是傍晚,暖暖的日光,我站在堤岸上,闭目凝神,听着这里的海风,细细分辨着风里的故事:

亿万年前,这里居住着一对相爱的男女,男人英勇潇洒,女人美丽无双,他们本是天上的神祇,因为男子弯弓射日拯救人间,使女子也受到牵连,被遣送于凡俗世界。这个男人叫做后羿,这个女子便是嫦娥。

他们栖居在山坡前的茅草屋中,却没有想象中的平安喜乐,不安于做凡人的嫦娥变成了人间怨妇,时时聒噪不休,后羿无奈之下,离家远游,把嫦娥抛却在这样一个寂寞的海岛。若干年后,当后羿带着西王母送他的神药回到这里,嫦娥依旧貌美如花,一番缠绵,后羿将神药交给了娇妻,相约一起永生人间,哪知嫦娥却受了女巫有黄的诱惑,迷了心窍,独自一人羽化登仙,留下后羿孤苦人间。后羿盛怒之下,本要射杀嫦娥,却不忍为之,折断箭杆,捡起嫦娥遗落在礁盘上的宝葫芦,悻悻离去。

最终,嫦娥于月宫,悲叹高处不胜寒,与玉兔、桂树相伴;后羿却被徒儿逢蒙害死于围猎的山谷。

故事大致就是这样讲的,海风把它带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在人世间永久流传。哦,你说这是传说啊,你说要拿出证据啊。我说啊,等你听完海风讲的故事,睁开眼看看就知道啦。你看有弯澄澈的蓝月亮,依偎着葱翠的青山,在海风的吹拂下,海面掀起淡淡的浪花,轻轻拍打着满是球石的海岸。那满是球石的海岸,如同嵌满了珠玉,在阳光下闪闪烁烁。这弯恬静的蓝月亮就是天上的新月幻化的身影呐,那珠玑万斛的海滩是嫦娥洒落的思凡的泪珠。多少个日日夜夜,嫦娥于广寒宫中暗自垂泪,思念着这一方曾盛满爱恋的海湾。当日嫦娥乘风而去遗落宝葫芦的礁盘,还默默守候在月牙湾的侧畔,不知道是不是在等待她的再次落足。人们把那块礁盘,叫做“登月石”。

漫步在月牙湾的.海滩上,步步珠玑,如环佩叮咚作响。蹲下身子,细看这些晶莹剔透的球石,它们颜色各异、大小不一,却无一不是圆润可爱,玲珑乖巧,让你不忍心触碰。小心翼翼地捻起几颗,放在手心里细细端详,会看到在有的莹润的球石身上,有天然的花纹,有的像是摇曳的海草,有的如同遒劲的梅枝,有的则像是展翅飞翔的海鸥,一朵云,一片叶,一丝翠色,这些美丽的图案像是在无言地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这些充满灵气的小东西,知道你捧起来就再难放下,只是它们本来就是这个世界上的独一无二,这弯滩涂在这个人间也是只此一家,这片千米长滩才是它们永久的家。所以你尽管依依不舍地往前走吧,那一身月白衣裙的月亮女神像会温婉地对着你微笑。碧海蓝天下,她默默伫立在长滩上,笑迎踏足这片海滩的每一个人,每一只飞鸟,每一片落叶,不知道是不是受嫦娥仙子所托,还是她深爱着她在人间的幻影,女神与这片海湾同在。

夜色弥漫开来,沿着海堤,走向海滩的礁石,这一湾清澈,碧蓝如洗。星空下,唯有海风悄言,浪花低语。那深黛天幕上的明月,可曾在滴落那婵娟的清泪?只见那朦胧的月色,轻轻柔柔笼起了这一湾深情。

到这里月牙湾已经盈满了我的心,我倒真的可以心满意足地归去,期待明日的行程了,只是还是要告诉大家,这湾此刻宁谧的海湾,在白日将是一片欢腾的游乐场,海豹苑中,小海豹扭动着胖胖的身体,在水中唱着欢乐的歌,人们兴致勃勃地投喂着这些可爱的宝贝,鼓掌欢笑;海面上是风驰的摩托艇,悠然的豪华游艇,休闲的海上自行车,直冲潮头的尖叫,飞舞、欢腾的色彩,将是带领您走进另一个世界。而喜静的我要自私地去做一个月亮般的梦境了。

四、水苑深处有人家

行车海堤,一路海波粼粼,渔船点点。当车子拐进石路小街,两旁都是石砌的房屋的时候,我们来到了长岛北长山嵩前村。车子在弯转的石路上兜兜转转,停在了一家石壁飞檐的小院前。院前竹影倾斜,绿意葱茏。门匾黑底兰笔,上书:水乡苑。

木制的缁门,环扣相对,紧闭未启。同行的朋友上前轻叩,片刻,一声吱呀,门扉后露出一个莹然的姑娘,明眸善睐,一股清秀的淡香盈盈而至;姑娘清瘦的臂弯里还抱着一个可爱精灵的婴孩。不知庭院深深深几许,却在轻掩门扉后见仙岛的“圣母玛利亚”,缁门恰好给这美丽的女人和她怀抱里的婴孩嵌了古色的边,一帧工笔秀像,浑然天成。

“姑娘,倪老师在家吗?”朋友与这水乡苑的主人是熟识的。

姑娘灵动的大眼睛见来人大概相识,便欠了欠身,轻绽出一个明媚的笑容。清音回到:“在的,我父亲在家呢。”

原来这姑娘是倪老师的掌上明珠。

话说间,我们一行人已经踏入院中,一个神采奕奕的清瘦老人从侧旁的门中迎了出来,无需问,这便是水乡苑的主人:倪老师。

倪老师步履轻盈,神色热情而笃定,颇有超然之意。这海中小岛已实属难得,若又遇一世外高人,当真是三生有幸。只叹此行无暇谈笑风生,只能萍踪风影,掠美揽胜以相慰了。

置身院中,环顾四周,竹篱绿植,雕窗深廊,透过纱网、玻璃照进的日光,让整个小院豁亮清丽,仿若是天各一方。

倪老师热情有礼,引领我们一一观览。倪老师首先引我们进入他的会客起居之处,“室有幽兰”的匾额,博古架上静放青花瓷器,壁挂丹青妙笔,八仙桌椅井然有序,清雅馨然。雕窗拱门,随意取景,别致幽美,洞窗处处有乾坤。这是倪老师的心爱之处,想来是不便久留的。回身出来,相对的便是紫竹园。

紫竹园由一道半身矮墙相护,旁植紫竹三两丛,以取君子之风雅、气节,镂空雕花的木质门窗,壁灯古拙,又有盆栽、怪石零落于窗台,未入已觉其不凡。我们从东首的侧门入,迎面的墙上是几帧水墨山水画,青瓷花瓶中看似随意地斜插着几枝孔雀羽,而旁侧的瓷质盆钵中有两只小龟探着脑袋悠闲自得,会客高脚桌椅的一侧摆着一张小矮桌,几个小凳子,桌面上还有残存的棋局,饮茶的杯盏。

“客人们刚走,还没来得及收拾呢。”倪老师不好意思地向我们解释。

而我们这些造访者,看到的不是凌乱无序,却是客人们留下的一份闲雅随心;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全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风雅之象。据朋友说每年都有许多文人墨客,相聚水乡苑,谈风雅,论天下。

紫竹园的厢房互通有无,有镂空的花窗可以互相观赏,有霜禽偷眼之趣。中间为客厅,中堂是一副颇有气势的虎啸山林图,壁式的鱼缸幕墙碧蓝清透,几尾游鱼翩然往来,如同这石壁上的天然图景,生气顿生,而旁立的折叠木栏屏风又平添了几分古韵。客厅左右都是客房,一席卷帘遮蔽着雕花的木窗棂,床榻上陈放的小矮桌上,摆着一组天青色茶具,几幅洋洋洒洒的行书墨宝,一捧生机勃勃的青绿兰花,将宽敞明亮的居室点缀得古朴宜人,情趣盎然。

走出紫竹园,西面设有客房一排,客房布置清雅,设施齐全。说起这客房,倪老师可是费了不少心思:除了要让客人住地舒服,还要住地诗意,因此设置了家庭间、情侣间、标准间,每一间客房都有不同的壁挂和装饰,或是一帧飞鸟图,或是一枝怒放的红梅,或是一个几何排列的菱形木架,或是一顶木质横棱的灯罩,一点一滴都让你觉得匠心独运、非比寻常,难为俗人道也。

向后院走去,回廊处是一镂花木门,上悬一串挨挨挤挤、玲珑有致的小葫芦,色泽斑驳、形态各异、别有生趣。回廊敞亮,左设一间客房,右边靠墙处茶桌一张,几副墨宝丹青悬于壁上。真是处处书画,满园生机。

到了后院便是石靖园了,其风韵与前院相偕,只是更显幽静安谧。从厢房出来,环顾园中,坐落于墙角一隅的莲花池分外喜人,绽放的睡莲仿若于睡梦中微笑,莲叶何田田,两尾锦鲤穿游其中。如此角落尚有唐宋风韵,倪老师到底何许人也?遂成了我心中的谜。恍惚间,听到:

“这些字画,真是好!”一个同行的朋友赞叹着。

“有些是倪老师的墨宝呢。”与倪老师相熟的朋友回答道。

“不敢当,不敢当的,这几幅是我学生的作品,我学生写得可比我好。”倪老师微笑着连连摆手。

原来倪老师是美学专业的老师,怪不得有如此情怀。这个渔家小院满满都是乾坤呢。怀着赞叹与不舍往外走,于缁门前再回望一眼,侧身看到紫竹园外那一丛紫竹,透过葱茏间隙,一扇打开的窗扉,一眼便可望尽屋内的陈设,目光直视向前,是内间打开的另一扇花窗,整个紫竹园的风姿竟如此玲珑通透地隐现于眼前。

“老先生是懂风水吧,整个院落如同一个字般,笔走龙蛇,笔画结构严谨通脱啊。”朋友的喃喃自语,像是给整个水乡苑留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省略号……

五、择一隅终老

轮船慢慢靠岸的时候,码头处搁浅着几只渔船,一个面色黝黑的渔民正在一艘船内弯腰捞捡着海水中的绿色海草。

堤岸芳草萋萋,高耸起一垛球石堆,底部白色的拳头大的球石零落在草丛中,像是会眨巴着眼歌唱。同行的小朋友忍不住抱起一颗球石来抚弄半天,又小心翼翼地藏到草丛里去了。

那赤膊捞捡海草的渔民听到我们的脚步声,直起身来转身看我们,洒在海面上的阳光,让他眯起了眼,那黝黑的脸庞便多了一丝风霜的意味。很快,渔民又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了,他并不知道在他抬眼相望的瞬间,我们成了彼此的风景。而我看到了梵高的《阿尔的朗卢桥》。

风景并不明晰,没有画作的明丽,因为我们很幸运地赶上了海上的平流雾,远处错落有致的房屋、回廊,在淡蓝色的朦胧雾气中,影影绰绰,时隐时现。蜿蜒的路旁有海石堆砌的堤墙,木栏相绕,围栏内绿植葱茏,红瓦白墙,四散的纱网。红砖顶的屋子,墙壁都是天然石头堆砌浇筑而成,那石块与石块间相嵌的痕迹,本身的色泽,让这座小岛如同童话王国。

沿着路,随着人群上坡,拐角的空地处,黑山乡的木牌对联一样嵌在一个宽敞的院子前,原来我们来到的是大黑山岛,一座名副其实的火山岛。

“前面就是龙爪山,相传啊,曾经这座岛上有一条蝮蛇,它修炼成精之后就整天祸害这大黑山岛上的居民,天上的龙王知道后,要来惩治蝮蛇精,于是电闪雷鸣,龙王腾云驾雾而来,张开巨爪就把蝮蛇抓起来了,哪知道龙爪太过孔武有力,连岛上的礁石也一同抓起来了。从此大黑山岛恢复了太平,而龙爪抓取的痕迹也永久留了下来,这便是龙爪山的来历。大家可以亲自看看龙王留下的痕迹呢。”随行的导游声情并茂地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

龙爪山上郁郁葱葱,多藤蔓植物,而靠近海岸的一侧却是不毛之地,礁石高低不平,立于略微平坦的大石块上,东眺大海,浪花轻拍,云雾飘渺,再转身看龙爪山,凹凸处彰显着龙爪曾着迹于此的证据。当真是有真龙驾雾而来,惊涛拍岸处,为民除害。不过这大黑山岛上,倒是真有不少蝮蛇,不知道是不是蝮蛇精的余孽,但是让人欣慰的是,这些蝮蛇都不再下山入乡,也绝少伤害居民。这也许是龙威赫赫,余震足以威慑这些精怪小虫了。

随着人流往前走,已经是下行路了,导游不断叮嘱着:“大家不要走红色边沿外的地方,要在红色警戒线行走,注意脚下安全。”我只顾跟着人流前行,却并不知道自己身处何种险境了,这海岛之上太容易让人神思恍惚,太多的神迹让你心魂飘荡。等我回过神来,才发觉我跟着长长的人流进入了一条与海相亲的隧道,更确切地说,我走在大海的吻痕里。这是一条海蚀栈道。

行走在栈道内,红色警戒线模糊可见,栈道与大海相接,海浪翻来覆去,击打着栈道边的礁石,不知道是不是涨潮时候,这海浪就要漫上来了?抬眼看自己眼前、头顶的礁石,如同千层饼般,层层叠叠,细致精密,是火山石英岩的典型特征。低头看脚下并不平坦的礁石路面,惊奇地发现路面上有天然的海浪纹,是海浪到此的足迹。看蜿蜒的栈道内,游人徐徐前进,夏衣明丽,雾气缭绕间依然清晰可辨,只是不知道在没有人迹前,海浪与这礁石有过多少万年的唇齿相依。走这栈道不仅仅要注意脚下,还要眼瞅着头顶,栈道路面是海浪纹,还有上行下行的崎岖不平,而栈道顶同样崎岖。整个栈道大致如同张开的大嘴,上牙床和下牙床虽不说犬牙交错,但也是凹凸无序,低矮处还需低头弯腰才可通过,所以稍不留神可能就要与礁石亲密接触了。

可供游人游览的栈道尽头是上行的石阶,共88阶,被称作“88阶天梯”高悬陡峭,宽度最多容两人通行。行人只需低头看路,努力攀登就好,因为只要稍稍停留下,便阻断了后续行人。最有趣的要数慢吞吞的老爷爷位居队首,老爷爷不肯屈就礼让后面的游人,我们只好以他的速度慢慢前进。好容易爬到龙爪山顶,接着就是下坡的石阶了。丛林茂密,多藤蔓草本植物,有热带树林的野趣。

“这山上可是多蛇的,灰黑色的斑纹蝮蛇非常多,大黑山岛可是我们国家的第二大蛇岛呢。不过这游人区绝少的,好像蛇都有自己的领地一样。它们也不会伤人,只要你不伤害它。”同行的当地朋友对我们说。

跟着游人辗转到崖后才发觉别有洞天,巨大的礁石崖壁,多崎岖穴罅,看石缝中有逼仄的通行洞口,实在想进去一探究竟。这时候雾气又浓密起来,隐约间看到崖壁下零落的礁石,而迎面看到的却是一盏窄窄的小桥连接的石塔与崖壁。立于不远处的石阶上,看小桥上人影绰绰,真心不愿再向前了。自从来这海岛之后,就一直觉得魂不守身,自己私下揣度一定是自己的凡俗之气冲撞了这神仙府邸,所以看那飘渺之境,就望而却步了。倒是从朋友的照片和口中得知,那小桥连接的石塔,边边上仅能容一人贴身侧行,而石塔中间如同开了一扇窗,是为空洞,人可立于其中。小桥另一端的石壁上,则是一条仅通一人的穴罅,穴罅中间就是一条深沟,怪石嶙峋。而这桥下更是别有洞天,有北方第一海蚀洞——聚仙洞,此洞宽4米,高约20米,洞内水流潺潺,高穹陡悬,洞顶怪石形态各异,相传这是八仙聚会议事的地方。进洞约三十米后,有一高大石墙,这就是八仙的会议厅所在了。

我一个人立在石围旁,看远处云雾飘渺,海天无边界,侧身则看到穿着明丽夏衣的人们,在小桥、石穴、礁石上兴高采烈地合影留念。恍然觉得世界是多维的,我们当真是处在不一样的空间了。

轮渡是不等人的,半小时一趟,倘若错过了就要等下一班了,跟随着导游的步伐往轮渡停泊的海岸走,石路蜿蜒,走进村落后,木栏森森,栏内绿植葱茏可人,路旁的石屋,斜顶岩壁,高低错落,古朴中透着点欧美建筑的风韵。真当我欣赏着这些石屋,乐在其中的时候,忽听同行朋友的一声惊呼:“海草房!”

伴着朋友的一声惊呼,他们已经快步往海草房的方向跑去了,我跟着他们的脚步,走向前去,不由眼前一亮:

人字型的褐色屋顶泛着雪色,看上去毛雪雪的、柔软又蓬松,屋顶外面有渔网笼罩,如同女子用纱网束拢起乌发,又像绍兴人头顶的毛毡帽。随圆就方的、石头堆砌的墙壁,不规则的纹理和不一样的色彩,让整个海草房看起来如同迷你屋,被安放在这人烟稀少的海岛上。

据说海草房是大海的礼物,先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将大海的恩赐变成了永久的住所。居住在海边的先民从秦代开始,就懂得了建筑海草房,他们从大海中打捞宽大的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将翠绿的海草晒干成紫褐色,成为非常柔韧的建材。海草春荣秋枯,长到一定高度海潮便将它们成团地卷到岸边,送给准备盖房的渔民,勤劳的渔民早早地就开始收集海草,他们将海草打捞上来晒干整理,等到盖房时,便一层层苫好。用这些海草苫好的房顶冬暖夏凉、不易燃烧、防虫防蛀防霉,寿命可长达百年。

而我们眼前看到的海草房,到底有多少年的岁月,不得而知,但是看到有的房顶已经变成了深褐色,零星长着几株狗尾草迎风招摇,看样子大概已经无人居住了。倒也有修葺齐整的院子,房顶还有铁质的大字标志着院子的归属:乔家大院。

“这俨然就是个小王国啊。”朋友一边拍照,一边激动得说,“这么好的房子怎么没人住了呢,不行我来这买一栋,等年迈时来养老真是不错啊。”

游人已经离我们有一大段距离了,我们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海草房。登上了船,朋友还是叨念着要在岛上买一座海草房。我站在甲板上看着渐行渐远的大黑山岛,那些云雾间时隐时现的石屋,觉得那是另一个世界的生活,一个千百年来以打渔为生,以海为家的人们组成的世界。对我而言只能说心生喜悦,却是没有朋友的心向往之,倒是想起冯唐写过一篇文《择一座城而终老》。或许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的就是山野乡民,扎根厚土,绽放亭亭华盖;有的就是大海的儿女,乘风破浪,云帆沧海;有的注定要有颗生着翅膀的心,翱翔天际,漂泊一生;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宿命,不一样的选择。

上一篇:英语教学心得体会——刘红红下一篇:公司职场礼仪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