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的对策

2024-04-25

弘扬传统文化的对策(精选8篇)

篇1:弘扬传统文化的对策

征文

弘扬客家文化建设客家名城

——开展建设赣南次中心城市、江西省中等示范城市和“三城同创”的建议

客家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在我国漫长的文明史中,创造和传承了内容极为丰富,具有鲜明特色的客家文化。龙南地处江西省最南端,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为赣南次中心城市。龙南自然风光秀丽,古迹胜景繁多,客家文化浓郁。依托党的政策,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县人民团结拼搏,奋发图强,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龙南客家传统优秀文化以其独有的魅力和方式,对宣传龙南、提高龙南的知名度,促进龙南的开放和交流,推进龙南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弘扬龙南客家文化,开展建设赣南次中心城市、江西省中等示范城市和“三城同创”活动,是推进龙南客家名城建设,提高我县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目标。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的部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弘扬龙南客家文化,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积极推进具有龙南客家特色的文化名城建设,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经济兴旺发达、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富裕安康,思想道德高尚、文化事业繁荣、产业品牌响亮、客家风情浓郁、城市形象鲜明”的龙南客家文化魅力之城,以龙南客家文化固有的开放兼容和改革创新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实践和贡献。为加快建设赣南次中心城市、江西省中等示范城市和“三城同创”,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达到“弘扬客家文化,建设客家名城”。

(一)深化认识,把弘扬龙南客家文化摆上建设客家名城的核心位置。龙南客家文化是龙南城市发展的“根”和“魂”。其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与时俱进的文化理念,核心内涵是“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弘扬龙南客家文化,就是把这种理念和精神与我县现代化建设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全县人民努力建设现代化龙南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弘扬龙南客家文化,对于推进龙南特色文化名城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优化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文环境,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我们要从提升城市软实力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弘扬龙南客家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弘扬龙南客家文化摆上龙南特色文化名城建设的核心位置,作为我县文化建设的根本和全局性“抓手”,确保我县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高效有序地推进龙南客家文化名城建设。建议县委、县政府成立“龙南客家文化名城建设领导小组”和“龙南客家文化名城建设专家小组”,统一领导、指导文化名城建设的各项工作。把弘扬龙南客家文化融入《龙南县建设客家文化名城规划纲要》、《龙南县开展建设赣南次中心城市、江西省中等示范城市和“三城同创”规划》,作为我县文化名城建设的主导性原则。建立健全龙南文化名城建设的目标和工作责任制,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将龙南文化名城建设的各项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重要考核内容,强化责任考核和绩效考评,确保龙南客家文化名城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统筹协调,全面提升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平。我县客家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和整合规范,妥善处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使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走上系统化、系列化和集约化的轨道。一是进一步抓好龙南客家文化资源的普查和整理。由县政府牵头,县文化部门具体组织,发动全县各级直到社区居委会和村民委员会申报蕴藏于各地的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综合梳理,切实摸清文化资源“家底”。尤其是要重视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普查和整理,如客家剧、客家山歌历史悠久,传统剧曲、曲目很多,应抓紧清理、汇总和评优,并广泛征集新编剧目、曲目,不断评选优秀新编剧目、曲目,推动客家剧、客家山歌不断创新发展。二是进一步抓好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在准确甄别和鉴定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保护优秀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对已经确认和新确认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落实保护责任和措施;对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围屋、历史街区、村落和建筑,及早进行鉴定和界定,及时列入保护范围;加大力度加快挽救、抢救有生命力的民间艺术,征集传世、重要文物和濒危、稀有民间文化艺术品种,保护、修复重要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文化遗址。三是进一步抓好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确保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遵循真实、适度、有序的原则,对具备条件并具有价值的文化资源进行系列化、系统化和集约化的开发利用。比如农耕文化浓厚的隘背围、生态景观靓丽的栗园围、建筑文化神奇的关西新围、酒香浓郁的客家酒堡等客家围屋旅游景点,并且依托特色鲜明的客家风情游,逐步打造形成以小武当山、千年古树群为主的山水风光游,以九连山自然保护区、龙头滩为主的自然生态游、以玉石仙岩、关西斜塔为主的文物古迹游等,禁止各乡(镇)竞相模仿,鱼龙混杂,各乡(镇)要依据本地的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县委、县政府应组织文化部门抓紧进行全面普查清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评选精品,充分开发龙南客家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扩大龙南客家文化旅游的影响,展现客家文化资源的生命力,丰富旅游资源,提升文化内涵,发展具有龙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

(三)加大投入,加快建设系列化的城市文化载体。要把客家文化载体纳入城市基础设施范畴,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统领、推动和规范作用,已经规划的城市文化设施要确保落实,新的城市文化设施要及时纳入规划。针对我县文化资源特别丰富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应抓紧建设和完善“龙南客家围屋文化旅游”:一是以“龙南围屋”为龙头,包括隘背围、栗园围、关西新围、杨村燕翼围、乌石围等客家围屋系列;二是以“桃川书院”为龙头,包括窑头竹林公园系列;三是以工业园区为龙头,包括以105国道为主轴,北起里仁镇石油中心,南至东江乡中和村系列;四是以“龙南人民体育场”为龙头,包括文化广场、滨江广场等的体育场馆系列;五是以“龙翔广场”为龙头,包括各乡、镇(街道)群众文化演出场所等的演艺场馆系列;六是以县图书馆新馆为龙头,包括各乡、镇文化站和各类学校图书馆等的图书馆系列;七是以小武当山为龙头,包括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千年古树群系列;八是以玉石仙岩为龙头,包括酒香浓郁的客家酒堡、关西斜塔等的人文景观系列;九是以龙头滩为龙头,包括汤湖温泉、石峡山绿野山庄等的水文化景观系列。要通过不懈努力和长期积累,切实打好龙南客家文化名城的“硬件”基础,加快实现城市文化设施系列化和现代化,不断加厚城市文化底蕴。

(四)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龙南客家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其平民性和重商性,弘扬龙南客家文化一定要在发展群众文化和有特色文化产业上下功夫。首先,要建设和完善群众文化的引导机

制,大力发展群众文化。群众文化的主体在群众,其发展动力在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政府要积极履行职能,通过组织引导和政策推动,以“三城同创”为龙头,以乡(镇)、街和村、居为重点,以社区、学校、企业为依托,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引导广大群众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加快发展各类文化艺术组织和体育协会,大力培育各类文化、体育专门人才。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在城乡各类主题公园和体育场馆划定或建设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固定场地,让群众自娱自乐,形成氛围,成为城市文化的亮丽景观。其次,建立和完善奖励机制,激励文化创新和竞争精神。设立文学艺术和体育奖项,重奖文学、艺术、戏剧、曲艺等创作和体育竞技有功人员,激励文化创新,鼓励文化竞争。三是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引导机制,大力发展有龙南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我县客家文化资源丰富,应因势利导,以积极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引导文化企业和文化艺术团体加快发展有市场需求、富有龙南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尤其要在新闻传媒、影视创作和制作、出版印刷、文化创意、旅游美食等行业率先做大做强,打响品牌。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将丰富的龙南客家文化元素融入各类制造业产品的设计开发,丰富产品的文化内涵,为制造业打开新的发展天地。四是突出龙南客家文化元素,着力提升龙南客家文化的影响力。客家剧、曲艺、龙灯、武术、编织、旅游美食、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文化元素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应重点开发,通过组织举办区域性、全国性、国际性的文化艺术节、旅游美食节和民俗文化节或博览会,如牵头举办每年一度的“龙南客家围屋文化旅游节”,统一举办客家民俗文化节,将客家剧演出艺术和我县元宵节前后各乡(镇)龙灯会等民俗活动整合起来,壮大规模,形成品牌。

(五)突出特色,让龙南客家文化全面融入城市建设。弘扬龙南客家文化、建设有特色的龙南客家文化名城,必须让龙南客家文化的精华元素全面融入城市建设中去,给城市注入客家文化的“气”与“魂”,使我们的城市处处彰显客家文化的特色和风采。首先,把客家文化特色融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使现代化城市的布局、建筑、景观和城市标志性建筑、广场、公园、主要道路等充分彰显客家文化的特色与气质。尤其要抓紧筹划、设计和建设体现客家文化名城“气”与“魂”的标志性建筑和大型城市雕塑,塑造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其次,把客家文化的精华元素融入城市产业,丰

富城市产业的文化内涵。艺术品、纺织、铸造、骨伤科中医中药、旅游等传统产业尤应率先进行这种融合,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拓展城市产业的发展空间。此外,把客家生态文化融入城市环境保护与建设。我县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山青水秀,江河纵横,山虽不高却有名气,水虽不深却有灵气。客家文化崇尚自然、休闲、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客家居民历来喜爱背山面水而居,山水文化在龙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弘扬客家文化,建设有客家特色的文化名城,一定要大力抓好城市环境的建设与治理,尤其要抓好渥江、桃江以及城乡各地河流的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千方百计保留和增加城市的水域面积,让城市处处展现“城中水、水中城”的优良亲水环境,让客家特色的山水文化得以世代相传。

(六)加强研究,为客家文化名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龙南作为客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发祥地之一,在客家文化研究方面更应走在前列,为建设客家文化名城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建议以教体局、文化局、旅游局三部门为基础,成立龙南客家文化研究所,挖掘、招揽、集聚客家文化研究人才,从考古、历史、文化、地理、经济、地方志、文艺、语言、民俗等多学科深入开展客家文化的研究,提炼客家文化的特质与内涵,理清客家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总结客家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规律与经验,为客家文化的新时代发展和客家文化名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各乡(镇)宣传、文化管理部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也要加强客家文化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保护与开发利用、客家文化与中华文化及域外文化等基本关系,为弘扬客家文化、建设客家文化名城把好关,引好路,不断积累客家文化名城建设的经验,提升客家文化名城建设的水平。

龙南镇第三小学王斌

联系电话:***

篇2:弘扬传统文化的对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来的理论化或非理论化的,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机构的共同精神、共同的心理状态、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其他各家文化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互相糅合,互相渗透,各取所需,各显所长的比较完整的系统,它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并延续至今。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独特的,它是一种辨证的、直觉的、中和的思维方式;它的价值取向是伟大的,它讲究一个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注意伦理,重义轻利;它同时具有尚古倾向,理想上追求平均大同。中国传统文化与重视个人价值和自由,重视实际利益和等价交换的现代文化是完全不同的。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广,有我们所能看到的建筑、美术、文字、舞蹈等内容,也有我们能听到的音乐等艺术形式,更有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除了要比一般人更了解、更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更承担着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扬的重任。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首先,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语言和思想的精华。汉语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简短的几个字中所代表的不是简单的具象的东西,很多都幻化成了意境。我们说到“小桥流水”,想到的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江南水乡,烟雨迷蒙,垂柳映波的景色,耳边听到的仿佛是莺啼虫鸣吴哝软语。所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语言之美,并且慢慢让其感悟其中的意境,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一个重要的职责。我们要从语言方面来鼓励学生学习并体会优秀的辞藻,看看古人是如何创造出如此优美的句子的,自己应当试着去做。《赤壁赋》就是一篇在语言艺术上取得很高艺术成就的优秀作品。描写水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描写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描写英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等等。如此优秀的语言,我们要是不注重去体会去感受去学习的话,那简直是一种浪费。所以当我们看到校园里凋谢的月季时,会情不自禁的吟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看到柳树刚吐新芽,会想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美好比喻;写《春游玄武湖》时,会引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回家》的感觉,那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痛快淋漓时,我们高歌“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忧愁烦闷时,我们会调侃着一问一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谁不知道节约,我们可以教训他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谁要半途而废,我们劝他想想“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什么是文采?文采就是对优秀语言的积淀与运用,积淀越丰厚,就越有味道,而传统文学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优美雅致、含蓄凝练的语言样式。

此外,一篇好的文章,必须有上乘的思想内容,缺乏灵魂的文章不会成为优秀的篇章。因此,我们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还要注重文章思想内容的学习,看看作者的思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作者的思想内容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写文章怎样才能塑造出如此之深的思想高度。我们在杜甫、陆游的诗中多次看到《出师表》的引用,那我们不禁要思考《出师表》这篇文章究竟给中国人留下了怎样的精神烙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忠君思想;

恢复汉室江山的正统思想;“亲贤臣,远小人”的良苦忠言。正是这些强健有力的思想才使后人感慨“千古谁堪伯仲间”啊。授课老师如果忽略了这一方面的讲解,那么他的整个授课都将是失败的。因为他丢掉了文章的灵魂。此外,我们还要注重从文章的写法上、结构上、修辞上等等来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只有多方面的弘扬才能真正作到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否则的话,只能是触之皮毛。其次,在语文教学当中我们要注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让学生深刻体会并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道德传统,从而实现语文教学在思想道德上的教育目标。比如:我们在学习《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授课老师要花大力度来歌颂与赞美焦中卿与刘兰芝的高尚忠贞的爱情,让学生在爱情观上有一个纯洁而高尚的认识;同时还要大力赞颂刘兰芝为爱而死的高尚的中华传统女性形象和道德传统;再次,还要大力抨击封建礼教对爱情与婚姻的无情束缚与破坏,以此来衬托焦刘二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此一来,学生对《孔雀东南飞》一课必定有深刻的印象和体会,在和现代爱情观念的碰撞中学生自然会心有所得,在老师的正确积极的引导下,形成自己的健康的爱情观。在师生关系上也是一样,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又用他的《师说》告诫我们“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些生动的尊师重教的言论应该经常敲打我们的头脑。在我们感叹韩剧中的“大长今”意志坚定,百折不挠时,我们也应该想到我们中学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内容。志向和现实并非一步之遥,在实现志向的过程中要经历风风雨雨,在屈辱与事业的两难取舍之间,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告诉我们为了我们所钟爱的事业,可以忍受暂时的屈辱,只要其志不改,事情终会成功。《五人墓碑记》通过五个平凡人的故事告诉学生舍生取义的人必将被载入史册,受到后人的景仰,即使做平凡人也不能平凡的活着,要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维护正义。这些散落在语文教学中的生动的素材可以使我们更接近古代贤哲的思想高度,我们可以听到来自千百年前道德呼唤,可以感受到五千年华夏文化的精神光辉。

第三,我们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古代“英雄形象”和“先人形象”的优秀个人品质的弘扬,以此来极力鼓舞学生,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意志品质和素养,达到以古为范的教育目标。在历代古文中不乏塑造或体现优秀人物形象的精彩篇章。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怀抱着“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理想的杜甫,《游天姥山吟留别》中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满江红》中的怒发冲冠,壮怀激烈岳飞,《永遇乐》中空叹“廉颇老矣”的辛弃疾等等。老师在讲解这类课文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文章中心人物或作者中心思想的弘扬,以此来熏陶、激励学生的个人思想道德情操,让他们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四,在语文教学中还要注重中华民族优秀民族精神的弘扬。中华民族曾经一度遭到外族的入侵与骚扰,但中华民族从没有屈服害怕过,而是进行了最为顽强的抵抗。这种优秀的民族精神,在优秀传统文学中是蕴涵极为深刻的。弘扬这种精神在学生的思想上注入了强心剂,为当代中国的更快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稳固的思想基础。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多么豪迈的大唐气势啊;“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是宋人的铮铮宣言;“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在衰颓的清末还能听到这样振聋发聩的呼声,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显现。

另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弘扬,比如风俗习

惯、民族服饰、文化习俗等等。教《边城》这课时,学生就对赛龙舟、唱山歌、拉纤摆渡的情节很感兴趣,老师应该因势利导,趁热打铁把这些文化知识补充给学生,当然还有些传统文化知识离我们现代已很久远,学生不可能大都了解,授课老师只有注意去讲解,才能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对中国社会有更好的认识,为中华优良传统的沿袭做出贡献。

篇3: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弘扬

一、继承与发扬传统的天人和谐思想

较之西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西方近代文化则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别与对抗。”[2]从源头上,中国传统文化就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强调自然和社会的统一性。《周易》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这是对这一思想的经典表述。《周易大传》在本体论上主张“太极阴阳论”,认为太极是天地的根源,天地是万物的根源,认为“有天她,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肯定了人类是万物发展的产物,是万物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关系被形象定义为“天人合一”。宋代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四字成语,并将其原则释为,“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人合一观认为人和天地组成了一个统一体,人的生活必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协调,人的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这种思想体现了深刻的哲学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现代经济飞速发展工业文明逐渐蔓延到整个世界,人们获得巨大经济价值的同时,一系列附带问题随之产生,其中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问题最为突出。面对诸多问题,人们必须改变一味追求高效益的片面性做法,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此,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和谐思想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无疑可以成为解决现代社会环境问题的钥匙。

二、继承和发扬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

《易经》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天体运行,周而复始,刚健不衰,君子应当像天那样,坚持不懈,努力自行。孔子有言:知其不可而为之”[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老子说:“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这些都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自强不息”,作为一种道德精神,要求人们克己自立,艰苦奋斗,不断进步,为国家和民族建功立业,同时也要求国家和民族自力更生,积极进取,革新图强。作为个人品格,是进德修业、自立成人的根本;作为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强盛不衰的精神力量。“自强”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也是中华民族贯通古今的民族精神。

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执著的人生追求、奋斗不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不管在怎样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表现出了积极救世、努力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一执著的民族精神一直激励着亿万炎黄子孙不断前进,成为民族发展过程中不竭的动力。

三、继承与发扬贵和尚中的和谐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的和谐统一,“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协调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是一个有着丰富而深刻内涵的范畴,中国思想史上对“和”早已作了界定。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万事万物都有着内部固有的和谐,整个世界是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和”是事物生成的原因,也是万物兴旺发达、社会吉祥幸福的原因。孟子也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等都认为和谐的状态是事物发展的基本条件。

“和”是一种状态、一种理想,而达到“和”的手段和途径则是“持中”,即做事应恰如其分,反对“过”与“不及”。孔子主张“执两用中”、“中立不依”、“过犹不及”。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时中。”中华传统文化中,贵和与尚中是其重要的组成。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以和为贵”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这种寻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保持动态的、平衡的和谐要求,在思想上为建构和谐社会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行动中激励人们为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寻找和谐的切入点,以调动全社会的“人和”资源,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继承与发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孔子言“仁者爱人”,这是一种早期的人本主义思想,“仁”既是一种人我关系的准则,也是实行这一准则的普遍的方法论原则。人本主义的道德原则推广到政治上,就是要实行仁德政治。孔子主张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为政宽惠,这成了历代开明帝王基本的治国原则。汉代的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是仁德政治的实践成果。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深刻的民本理论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体现。

本质上,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即民本思想。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有别于西方社会肇始于19世纪中叶的现代人本主义思潮。前者以追求个人的权利、自由为目的,将个人与他人、社会对立起来、崇尚个人主义价值观,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突出众、群、民即人之群体或社会。”强调作为群体而存在的共同要求、以努力维护多数人利益。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正确理解“民为邦本”思想,坚持取其精华、剔其糟粕的原则,在现代化建设的崭新时期,汲取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无限精神财富。

五、继承与发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具有求真务实的实干的精神、诚恳的态度、朴实的作风,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出发,努力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讲求实效,注重实际,保护人民利益,努力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办实事求实效的务实精神古已有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务实精神,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中国的实学思想体现出来,其精髓即“崇实黜虚”,也就是注重实际、实用,反对空谈、虚无主义的基本思想。

“惟在实学,实习,实用之天下。”传统实学反对佛教推崇“以心为空”的观点,强调在认识心性的同时,要将崇高的道德品质运用到实践中,不是单纯地空谈道德修养,而是将崇实的道德品行“躬行践履”,做到“修己治人”。在道德上人们要将良好的品德融入行动中,提倡“读圣贤书,句句字字有的实用处。”

传统文化中体现的“崇实黝虚”思想注重实用、实功、实践、实言等不同层次的实践观,注重“躬身亲行”与实际效用,提倡脚踏实地的思想是符合历史发展需要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倡“实心实言”的务实精神,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诸如厚德载物、人格修养等优良思想。《周易大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主要指用宽厚的品德包容万物,着重强调具有宽厚而良好地品德的重要性。《论语·学而》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大学》也提出“自天子直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些都体现了提高道德,即“厚得”的重要性。

近代学者钱穆所言:“中国文化是世界延绵最久,扩展最广的文化,至于五千年来,不断延绵,不断扩充的历史事实,便足以证明中国文化的优异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作为中华五千年历史积淀,继续弘扬与传承符合时代的发展,也是历史的必然。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的历史结晶,具有特定的民族属性与历史继承性。传承其精华,弘扬其精髓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弘扬

参考文献

[1]陈江风:《中国文化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罗钢等:《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篇4:弘扬传统文化的对策

关键词:特色文化;哈尔滨;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1—0067—02

特色文化是历史形成的,集中反映了一座城市独有的城市风貌和文化品格。哈尔滨这座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特质。追寻哈尔滨的百年轨迹,我们能从索菲亚大教堂、中央大街、冰雪大世界、哈洽会等这些特有的城市符号中读出赋有哈尔滨特色的文化印记。哈尔滨的特色文化蕴含在这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之中,是这个城市发展的内在机理,对这座城市未来发展之影响也将是十分深刻的。当前,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竞争从最根本上说是人力资本的竞争、文化力的竞争。所以,怎样培育和弘扬哈尔滨的特色文化,使这些特色文化在我市的各项事业中迸发出更大的能量、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课题。

一、在哈尔滨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特色文化

(一)冰雪文化。哈尔滨地处北国,纬度较低,因此冬季严寒,这也使其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冰雪文化。“冰雪大世界”琉璃闪烁、冰灯雪雕流光溢彩,冰雪文化享誉海内外,为世人所共知,已成为哈尔滨文化特质之一。

(二)移民文化。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因素,哈尔滨曾经居住过大量的外国移民和其他省份的移民。国外移民以犹太人、俄罗斯人和日本人居多;外省的移民主要有山东人、陕西人、河北人等。这些外来移民不仅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他们独有的生活方式,并且把他们的文化品格融入其中,进而形成了哈尔滨特有的移民文化。这种移民文化又是哈尔滨的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建筑文化。哈尔滨的人文建筑景观风格独特,格调鲜明,集北方民族风俗与中外传统文化于一身,既有代表本土宗教文明的文庙和极乐寺,又有造型奇特的各式教堂;更有被誉为“亚洲第一钢塔”的龙塔傲然挺立,熠熠生辉,是哈尔滨人新的骄傲。浓郁的欧陆风情和粗犷豪迈的北国民风交相辉映,构成了哈尔滨这幅美丽的画卷。这些兼有异国情调和中国特色的建筑无疑给哈尔滨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靓丽,并形成了哈尔滨独有的建筑文化。

(四)节庆文化。节庆文化在当前城市文化中是影响最大的文化活动。它的主题突出、口号鲜明、参与面广。节庆文化的内容主要有文艺表演、歌咏活动、庆典焰火、消夏晚会、广场卡拉OK赛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文化活动的形式还将不断增加。在哈尔滨,像哈洽会、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哈尔滨啤酒节、冰雪节都已经成为了哈尔滨的特色文化品牌。

(五)历史遗存文化。历史遗存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我们要特别的加以保护。哈尔滨有许多历史遗址:像七三一遗址、毛泽东故居、萧红纪念馆,这些都是哈尔滨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财富。

(六)市民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生长和生活在哈尔滨这块沃土上的哈尔滨市民也具有地域性的市民文化。市民文化是指城市居民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其方式是自我进行的。就我市社会文化生活而言,它的形式多样、内容广泛,最为市民喜闻乐见。包括社团文化、社区文化、消费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

二、特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一)促进经济发展。第一,利用具有哈尔滨特色的移民文化发展经济。挖掘和保护带有不同移民色彩的文化遗址,积极开拓对外旅游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哈尔滨曾经生活过大量的外国移民,据统计最多的时候在哈尔滨的移民达到了将近10万人。其中占比例最大的是俄罗斯人和犹太人。在开拓对外旅游业上,这是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近几年来,来哈尔滨“寻根”的犹太人很多,其实这是哈尔滨开拓对外旅游业,进而繁荣我市经济的一个绝好的契机。在利用这些现存的遗址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我们也要利用历史给予我们的这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努力发展与他们的经贸往来,加强技术合作。我们要在官方与民间二个层面上,通过建立友好城市等方式,组织民间团体或官方之间的相互交流,增强了解和互信。第二,打造多姿多彩的节庆文化繁荣我市经济。独特的地方节庆活动,对于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打造城市品牌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哈尔滨有许多具有浓厚地域风情的节庆文化。这些节庆文化是哈尔滨经济发展的一个助推器,也是展现当代哈尔滨精神风貌的一个重要平台。哈尔滨冰雪节、哈尔滨啤酒节、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哈洽会,这些具有哈尔滨标志性的节庆已经广为人知,但是还有进一步挖掘的潜力,还可以继续地做大做强。如果我们加以认真组织和培育,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文化价值,一定可以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一定可以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主渠道,也一定可以成为提升哈尔滨的文化竞争力、文化品位的重要平台。发展健康向上的节庆文化,使这些节庆活动成为展示和传播哈尔滨优秀文化、特色文化的重要阵地。不但对于推动形成团结友爱、融洽相处的人际关和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可以推动哈尔滨的旅游业的发展,繁荣哈尔滨经济。第三,文化力的提升使我市经济发展后劲十足。一个有文化内涵的城市、一个有文化特色的城市,无疑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夯实了人文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哈尔滨要加强在经济中灌注文化力,这样经济才会有真正的发展,才会有持久的后劲。

(二)繁荣我市文化,提升城市品位。特色文化是我市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哈尔滨有许多特色文化,如果这些特色文化能够得到应有的培育和发扬,那么对于繁荣我市文化、对于哈尔滨未来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将是勿容置疑的。哈尔滨的移民文化、冰雪文化、建筑文化等都是哈尔滨的文化特質。如何把这些特色文化做大、做强是我市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对进一步繁荣我市文化将起到积极作用。文化具有特质性,哈尔滨市的文化建设也要遵循这一规则,切不可千篇一律地照搬照抄,文化建设要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同时要保护和发展这些特色的文化特质。这是一个城市的立市之本,发展之根。也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点。一个城市是否具有较高的“品位”,决非全然高楼大厦,更非城市特色的丧失和个性的泯灭,而应该使城市的文化个性更加鲜明、文化形象更加突出。这是城市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否具有“品味”是用于衡量城市的差异性、多样性和个性的词汇,它有多少、格调、情趣、好恶和乡土、人群之分,因此,笔者认为,在谈论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时,应该认定:只有高品位和多品味的城市才是好的城市。所以,哈尔滨在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应遵循这一原则。追求城市的多样性,差异性,繁荣我市的个性文化,把我市锻造成一个高品位的城市。

(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一个城市要想提升其内在的文化竞争力,市民的文化素质提高是其关键,而市民素质的提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有以国为家、以“市”为家的爱国主义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的凝聚力。东北烈士纪念馆、七三一遗址、哈尔滨烈士陵园等都是哈尔滨的历史文化遗存,同时也是我市重要的爱国主义基地。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平台,是我市的宝贵财富。

(四)有助于哈尔滨城市风格的形成。作为一座城市它的标志是什么,关键就在于它具有着其它城市不具备的、属于自己的风格,及这种风格中所蕴蓄着的文化内涵及其人的素质。城市一旦有了自己的风格,就有了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就有了一种无穷再生的活力,有了自己生命的光彩和魅力。任何一座城市的风格都是以其深厚的文化内力作为基础的,哈尔滨这种特有的文化内力是哈尔滨城市风格形成的内在机理。从建筑文化上看,富有文化内涵的建筑,是城市风格的外在表现和依托载体。当我们漫步在一座城市的大街小巷,目睹一栋栋建筑,像浏览一页页翻过的书页,我们就是在体验品味这座城市的风格,在和这座城市的精神对话。我市的建筑很有自己的特色,有巴格达式、有哥德式、有拜占庭式,形成了独具哈尔滨特点的建筑文化,这种富有哈尔滨特质的建筑文化形成了哈尔滨城市风格的外在风貌。

当然,城市风格不是孤立地表现在外在的物质载体上,而且更内在地表现在城市市民的精神气质、文化作品乃至日常的生活习俗的层面中。城市风格在更本质的层面上,是一种与生存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处于有形与无形之间的人文因素。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以哈尔滨特色文化为底蕴的哈尔滨人在性格上也必然会打上“哈尔滨”的烙印,所以,从这一角度上看,富有“哈尔滨”特点的广大市民才是这座城市风格形成的内在基调。

三、培育和弘扬哈尔滨市特色文化的几点建议

(一)广泛的舆论宣传是培育和弘扬我市特色文化的必要手段。对我市特色文化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舆论宣传是十分必要的。不但可以增强本市的广大市民对我市特色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增强对哈尔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可以增强外界对哈尔滨的认知程度,提高哈尔滨的知名度。

(二)深入挖掘哈尔滨历史文化内涵是挺起哈尔滨特色文化的脊梁。人类文明越是现代化、国家越是发达,就越注重自身的历史。而不研究历史,缺乏文化品位,却急功近利的、喜新厌旧地毁坏城市文脉,正是经济和文化落后的標志。建设富有哈尔滨特色的文化强市,提升哈尔滨的文化竞争力,必须立足我们这座城市文化之根,保护、发掘、整理、发扬光大我们城市的历史文化。

(三)从城市的生态、建筑等细节上入手是培育和弘扬哈尔滨特色文化的基础。在城市文化学者看来,城市的品位是从许多城市细节中自然流淌出来的渗出物。只有当你发掘出这些细节之后,才能感觉到其中的品位,体验这座城市的价值和魅力。

1.一个城市的生态文化、建筑文化是这座城市是否有特色的最直观体现。城市生态与自然生态不同,它是人类意志行为的产物,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包括园林景观建设、街道庭院绿化、绿地广场的设置市区向周边地区的过渡等。城市生态不可千城一容,而是强调因地制宜、独具匠心,形成自己的特色。最近,我市有一些街道经过改造后就很独具风情,很有特点。比如说,印度街、儿童街、女人街等,经过改造后已经成为哈尔滨市民休闲、购物的好去处,成为了哈尔滨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另外,我们也可以在城市的一些微小景观上多下功夫。比如说,路灯、雕塑、垃圾箱、公共汽车站等,在外观的设计上要尽量有新意和文化品位,同时要兼顾与周边建筑风格的和谐。这些城市的细节虽然平时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但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城市文化最直观的体现,对于城市个性的形成不容忽视。

2.兴建一批具有标志性的文化设施。一个具有广泛知名度的城市都有其特有的文化标志物。文化标志物也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的名牌,一提起它,就会想起这座城市。像悉尼的歌剧院、青岛的五四广场、哈尔滨的防洪纪念塔。哈尔滨应该认真研究本地的文化特色,建设有本地特点的标志性文化工程,设置文化景观,营造文化氛围,充分展现赋有哈尔滨个性的地域气质和城市精神。

(四)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速度是建设富有哈尔滨特色文化强市的动力。第一,争取创作出更多的文化精品。例如一曲《在太阳岛上》给哈尔滨经济和社会来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极大的提高了哈尔滨、及太阳岛的知名度,进而促进了我市旅游经济的发展。第二,要健全完善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建成一批有影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标志性文化工程,加强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第三,努力扶持创作一批体现哈尔滨特色,展示哈尔滨风貌,经得起市场和历史检验的文化精品,形成若干特色文化品牌和民俗文化圈。第四,组织各种形式文化活动和文化展示活动,向世界展示哈尔滨的物质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和人文文化。

篇5:弘扬传统文化的口号

2. 传承古文化,修身齐圣贤。

3. 传承古文化,塑造新人才。

4. 传承东方典藏,智育华夏儿女。

5. 传播古典文化,成就华夏修养。

6. 传播东方智慧,重塑中国精神。

7. 传播东方智慧,文化润泽心灵。

8. 传播东方智慧,辉映卓越人生。

9. 传播东方智慧,共享华夏文明。

10. 传播东方智慧,点睛中国商战。

11. 传播传统文化,修身美家平天下。

12. 传播传统文化,不再迷茫畅天下。

13. 承圣贤之德,解天下之事。

14. 承千年精粹,为往圣继绝学。

15. 博学助君明志,笃行助力致远。

16. 博览五千年,塑造当代贤。

17. 博古而通金,挥手在云端。

篇6:弘扬传统文化的经典名言警句

1、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

2、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4、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

5、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6、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8、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易论第九》

9、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学而》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11、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1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3、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

1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15、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1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黄鹤楼》

1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18、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破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

1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2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21、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2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4、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25、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26、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2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28、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2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篇7:弘扬传统文化美德的童谣有哪些

为祖国, 为人民,

再苦也是甜!

人最明净的是自己的心灵。

心灵是比阿尔卑斯山麓的湖面还要澄清的一面明镜,

映照的是你的灵魂

生命,

不一定濒临死亡才显示深刻,

但你用心去做了,

篇8:弘扬和谐的电视文化

电视文化为人们打开了一个异彩纷呈的窗口, 为人们展示了世界的多彩和文化多样性的特征。然而, 电视作为一种传媒的存在, 电视文化也将一些沙泥倾入了人们的视线和内心。目前电视文化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外来文化的过多干扰和地方文化的媚俗化倾向。源源不断的韩剧和美国大片充斥着电视荧屏, 致使电视文化中的殖民主义倾向愈演愈烈, 外来文化以其华丽的外衣, 将美丽的毒药隐藏其中, 大量的海外电视片不断向人们植入和输送着他们的情感方式、生活方式和审美理念, 逐步使人们在对自己文化传统的怀疑或批判中丧失基本的价值判断;另外就是地方文化极端的媚俗倾向, 迎合社会的浮躁, 当那些长得无边无际的肥皂剧、恶搞剧一集一集没完没了地播出, 当那些风花雪月的故事让我们找不到现实的影子的时候, 我们知道, 电视文化中的媚俗倾向已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二人转节目本来是很好的地方曲艺, 俗一点无可厚非, 但是现在却走了样, 一步一步滑向低俗的边缘;再就是广告节目的色情化趋势, 电视台不能为了赚钱什么广告都播。那么, 我们应该为社会提供什么样的电视文化呢?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英明举措, 给我们电视工作者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希望, 那就是要为全社会营造和谐的电视文化。

(一) 电视文化要体现对人性的尊重

改革开放不仅带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思想的活跃、文化呈多元的趋势, 同时也给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模式、价值取向带来全方位的革新。人们更加关注对人性的尊重, 即对幸福与尊严的追求。我们看到现在的《新闻联播》节目, 越来越人性化, 用老百姓亲口说的, 用主持人亲耳听到的, 用摄像机亲眼“看”到的镜头来给老百姓说事儿, 视采访对象为人, 视受众为人, 不欺瞒, 不隐藏, 展示真实的个体, 这不就显示了对人性的尊重吗?

(二) 弘扬中华文化是己任

文化是人类的一种创造, 作为一种文明成果, 它存在于社会的种种现象之中。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阶段和不同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 作为一个有十亿多电视观众、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电视大国, 它必然要求电视文化来表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品质、风格和气派。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既是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又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凤凰卫视的成功可以说是文化立台的成功, 他们举起华语电视的旗帜, 让华夏民族的优秀文化、人类世界创造的灿烂文化、时代进步所带出的现代文化传播到全世界, 以此架设一座联通华族人群的桥梁, 做好两岸三地的大文章。

作为中国人, 我们不喜欢东方古老文化在国际氛围里衰弱, 也不满意西方人对我们文化的不了解、误解和曲解。所以, 中国的传媒人有责任和义务主动推介自己的文化, 让世界了解中国, 让中国优秀的文化在西方世界发挥它应有的影响力, 凤凰卫视和中央电视台都做到了, 要想节目有高度, 电视人必须素质高, 我们看凤凰台的主持人不一定是俊男靓女, 而是高端的文化人, 他们满腹锦绣文章, 在大陆很多电视台相信俊男靓女型主持人的时侯, 凤凰卫视却相信思想比漂亮的脸蛋更有力量。

(三) 电视文化的精品意识

精品电视节目具有鼓舞人们上进、陶冶人类情操、净化大众心灵的艺术魅力。树立精品意识, 实施精品战略, 应是弘扬优秀电视文化的一贯追求。电视精品需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在它身上凝铸着时代文化的精华。精品生产如同“名牌”产品的生产一样, 要运用市场机制来运行, 从选题开始, 就需要精心策划, 搞好宏观调控。组织精品生产, 提供良好的艺术创作氛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精品生产还必须把社会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 在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的同时, 讲求经济效益。

《百家讲坛》一个讲课节目为什么能够走进千家万户, 能够“成功”, 是因为这个节目能够给人们提供精神的动力。人们都喜爱有学问的人, 这些人在节目中讲解了“人生的大道理”、“做人的小道理”, 他们在节目中解决的不是艰涩的学术问题, 更不是“娱乐消遣”, 他们给人们提供的是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 电视文化要启发人的心智

心智生活是对人性的尊重, 如果说外在的生活是幸福的必要条件, 那么内在的心智生活就是幸福的源泉。心智最主要的是人的信仰, 也就是人的精神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 物质条件的改善, 利益诱惑的增多, 环境的恶化, 人们内心世界的浮躁、空虚、彷徨都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的。人们普遍沉沦于功利的外在生活而忽略了真正内在的心智生活。关注人们的内心世界, 丰富受众的心智, 引导人们正确的精神生活, 是电视媒介人文关怀的必然目的。

电视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情感方式、精神世界和审美观念。可以说, 电视文化正强劲地波及和浸染着我们的文化生态环境, 给我们的文化系统注入了新的血液与活力。我们应进一步将中国的精英文化注入电视文化之中, 为传统文化提供更多的现实土壤。在吸收外来文化的时候, 应去伪存真, 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只要我们总是以批判的精神关注电视文化, 电视文化肯定会在渐进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彩和灿烂。■

上一篇:任亚老师简介下一篇:班组优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