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文化传统范文

2022-05-27

第一篇:弘扬文化传统范文

弘扬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机械1204班观看京剧表演

10月28号,在学院和辅导员的组织下,由班长江来同学带领机械1204班全体同学到广电中心观看“六安市京剧票友节”京剧表演。

看着台上演员的精彩表演,听着那传承千年历史悠久的曲调,台下的同学们从视觉和听觉上享受着这场京剧盛宴。

看到台上那些老艺术家们的专注演绎,同学们也被这种热情所感染,整场演出,同学们掌声不断,每到精彩之处,还会不禁的齐声叫好,全场气氛热烈。

当看到表现老一辈革命先烈艰苦斗争的京剧曲目时,同学们一阵沉默,被革命先烈的精神所感动,被革命先烈的不畏牺牲所震撼。

在这样的热烈气氛下,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知道演出结束,同学们依然是意犹未尽,但也只有带着恋恋不舍的表情离开演播厅,但同学们并没有打算就这样“放过”艺术家们,大家争着艺术家们合影,而各位艺术家们也很是平易近人,热情的和大家合影。

通过这次活动,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我们的国粹——京剧,同时也使一些以前没有机会接触京剧的同学近距离的接触京剧,并让同学们对京剧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加深了京剧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篇:弘扬传统文化

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更加重视,如国家将中秋、端午等节日列为法定节日,可尽管有上述措施和手段,在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备受青年冷落,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中国人开始在圣诞节、情人节互赠礼物,在麦当劳、肯德基庆祝生日,很多人没划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适艾草、菖蒲为何物。

为何传统文化遭冷落,而洋节受宠?这需要我们的反思。有人产品能够生活方式的角度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青年生活方式趋同;有人从文化角度认为,西方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而我国传统文化缺少青年人的文化内涵,还有人则把它归为商家和媒体炒作的错误方式,认为现在过节只注重形而下,形而上的精神全被抽空了,缺少传统文化船业去丰富、发展传统节日的内涵、外延,这样变味的节日裹起来只能是空虚无聊。

依我来看,几千年文明古国,之所以源远流长,必有她博大精深的地方。最近观看了一系列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公益讲座,感触颇多。我们的祖先发现了如此多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奥秘,却被我们遗忘在历史的尘埃中,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何尝没有向我们传递出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奥秘,这比西方所谓的成功学,更触动我们的内心、更接近我们的根。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何尝没有向我们娓娓道来自然界隐藏的无穷规律。

公益讲座现场,无数观众为之动容,震撼。比起那些虚妄的励志警句,这种平时反倒更触及我们内心,我们并不是抵触我们灿烂的文化,正如我们不会妄自菲薄我们的祖先一样,我们所缺少的,只是这样一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授者,教我们重拾历史的珍奇,重新审视自身,重新反思人生的本质,生命的意义,让我们学会如何为人,而非禽兽。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这样一批有见地、有学识布道者,能真正把它落到实处,让普通百姓也能畅饮传统文化的甘露,它来源于社会,必将增益于社会,而非仅仅在口号上,在大学的讲堂里。

胡 萍心 理 学 院2012-10-11

第三篇:弘扬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老师们,同学们:

你们好,我讲话的主题是“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纵观上下五千年,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完美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的重任。我们要学习先贤们的思想和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素质,努力学习。要提倡忠、孝、节、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同时我们应该学习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将儒家传统文化与文明礼仪精神完美结合,激发孝心,净化心灵,不断提高我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

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第四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男:尊敬的各位老师,

女: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好!

男:我是63中队的高梓恒

女:我是光夏,今天我们演讲的题目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男:在九月的晨曦中悄然苏醒,秋意已经布满了床边。凉爽的秋风、金黄的落叶,我们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

女: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男: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被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女: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

男: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女: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中秋节从2011年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男: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女: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男: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圆月知人心,和家人共进一顿晚餐,为远在他乡的亲人送上真诚的祝福,是中秋节最重要的章节,家庭主妇把一大块月饼切好,为远在异乡的亲人留下一份思念,举杯共进,分享点点滴滴地家常事,说说生活中的烦恼,也是情感最真诚的吐露吧!

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同学们,勿忘传统佳节,让我们分享共同的喜悦和欢乐!

男:老师们,同学们。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每个民族长期积累的文化传承,传统节日蕴涵着民族的精神。蕴涵民族的价值取向,蕴涵着民族的文化根基。女:作为当代学生,我们不仅要了解传统节日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挖掘和探究传统节日背后所蕴藏的价值。“时尚的东西是眩目的,但民族的东西才能长久。”男: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年的中秋节又适逢祖国63华旦。真是双喜齐至。此时此刻,我们也更加期盼祖国统一,民族昌盛,国泰民安。

女:最后,预祝大家中秋快乐,合家团圆!

男:今天的升旗仪式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五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落实《弟子规》,创建幸福美满人生

宁强县荣程中学教师-------马小方

一. 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纵观当今世界,灾难频发,人心浮躁,道德沦丧,矛盾与冲突不断,人类苦不堪言。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己之间,人与社会、与自然,国与国,族群与族群,宗教与宗教等之间永远不能和谐,人类被痛苦,悲观,绝望等情绪折磨着而不知如何出离,也不知其根源。然而,这些问题早在

四、五千年前的中国,我们的老祖宗不但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这就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合著的《二十一世纪展望》一书中所预言的:“人类如果要想拯救二十一世纪的灾难,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而孔孟学说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就是儒家文化,其最高理念就是构建“和谐社会”,“大同世界”,让人类共享幸福快乐。东方人(中国,日本,韩国人等)皆尊称儒家创始人孔子是“至圣先师”,“人天师表”,可见其影响之深广。而儒家文化的具体落实就是《弟子规》。

二. 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体会其博大精深

1. 何为传统文化?简单解释就是:传---是途径,方法。是传承下来的,为什么要传?而且一传就是几千年,为什么?因为它值得传,是精华。统----是贯通,能贯通古今,贯通中外,跨越时空,无边无际,放之四海而皆准,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文----是它的内容,是用文字写成的,文就是经典,即传统文化在经典里。所以学传统文化就必须要读经典。化----是目的,就是落实,是学了以后要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规范,准则,并以此来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这才是学习传统文化的真实意义。

2.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传统文化并非只是儒家文化,还包括佛、道文化以及其他一些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这些文化相互融通,相互交融,成为文化的共同体,不可分割,是一个统一体。正如“中华”二字,就是“儒”与“道”的结合体,“中”即中庸,中道,不偏不倚即为中,中即正,是儒家文化。而“华”在道家文化里表“因”,即“因果”,有因必有果,先开花后结果。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人民”的广义即是众生,是佛家救度的主要目标;而“共和”即是“大同世界”,是儒家教学的终极目的,“国”即是“圆满”,“人人幸福快乐”之意,是世界的圆满与和谐。而儒家文化主要调节三大关系:(1),人与人的关系,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3),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即“敬鬼神而远之”。

3. 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地位:纵观四大文明古国,三大文明均已毁灭或中断,唯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从未中断。而且中华文化已被公认是当今世界“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灾难”的唯一法宝,可见其“魅力无穷”,非同一般,不可小视。

4. 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到底何在?翻开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让我们不能不佩服祖宗的智慧与恩德,祖宗慈悲,把无穷的智慧与经验用经典的形式留给我们后人,让我们去悟,去落实。单就童蒙养正读本《三字经》即是奥义无穷,义趣深远。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

不教,性乃迁”;“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礼记•学记》最后总结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在: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故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从未中断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重视“教育”,而且把教育的理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方方面面。中国人相信“好人是教出来的,坏人也是教出来的”,故教育在中国自古以来是处于至高的地位,得到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而教育的核心内容即是教“孝”,教“敬”,即在家能孝养父母,在外能恭敬师长,并把此“爱敬”之心无限扩大,即可“爱敬”天下所有父母师长,”正如《弟子规》中强调“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此人人遵从,则天下太平,万民安乐,世界大同。

三. 落实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方法与途径-------重视教育

1. .教育的目的:《礼记•学记》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即教学的目的在于长养孩子的善行,纠正孩子的过错,培养高尚道德,德才兼备的社会栋梁,接班人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构建和谐家园。即儒家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读书则“志在圣贤”。 2. 教育的内容:即“道德”的教育。教人知道何为“道”?何为“德”?道者----即宇宙人生运行的自然法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德者----即顺应其自然法则是为德,是道的落实。而人世间之道即是儒家讲的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此五伦即是道,它是客观存在的,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而五伦之间的关系是: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落实了五伦即是德,古人讲“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而儒家教学的次第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3. 古时教育的途径: (1)。家庭教育:重在学前教育,所谓是“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而家教的核心是“重身教,次言教”,是父母长辈先自己做到,然后再言教,孩子耳濡目染,代代相传。家教的内容就是“五伦八德”的具体落实,也就是《弟子规》的落实,是孝与敬的落实。而现在的孩子之所以难教,不守规矩,对父母长辈没有礼貌,缺乏诚敬心,是因为现在社会已没有了具体的规则,只有法规制度,而没有道德伦理,而“法”只可治标,不能治本,而本在人心。学习了传统文化的人他会“羞于作恶”,“以恶为耻”。如《弟子规》中“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作恶会对不住父母。亦如《孝经》开篇即云,曰:“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人人自律,社会和谐。而今天社会之所以**不堪,是因为“失教”,所谓是“先人不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恕无怪也”。所以说要高度重视教育啊! (2)。学校教育:古时学校教育教学的宗旨是,正如韩愈先生云:“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今天的教育,只有“授业”,而没有了“传道”,更没有“解惑”,也不知什么是“道”,什么才是宇宙人生最大的“惑”。如今的学校变成了学店,变成了工厂,加工的是商品而不是人才,更不是社会所需要的真正人才。这才是当今社会**的根源。为人师者,也不知自己的职责,“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当今的老师身上也很难看到落实,在讲台上老师高谈道德,走下讲台便自私自利,出言不逊。如此身教,

言教能让学生信服吗?故现在学校教出的学生是:只有知识而没有文化,更不会有智慧。而不像古圣先贤拥有的是智慧而非知识。 (3)。社会教育:即娱乐,媒体,公众人物,文学,艺术等,古时候这些社会人物媒体等,其活动均自觉遵守一个基本原则“思无邪”,他们的言行不仅要向自己负责,而且还要向社会责任,肩负着引领社会风潮的作用。故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是战战兢兢,小心谨慎,深怕自己违背社会道德,引起公愤,承受因果。但看今天的媒体艺术,公众人物,只管自己唯利是图,追求离奇古怪,哪管道德伦理,社会危害。让多少幼稚男女深受其害而不能自拔,造成家庭社会的沉重负担与包袱,也酿成这些受害者们的人生悲剧。难怪台湾著名哲学家方东美教授预言:未来毁灭美国、台湾、乃至世界的首要因素就是媒体,媒体整天宣扬杀、盗、淫、妄,而现在的小孩从小就跟着媒体一起长大,受它的影响可想而知。故管好媒体就是救世界,救人类,救众生,不可不重视啊!“净化媒体,拯救人类,刻不容缓!”。 (4)。宗教教育:古时的国君还非常重视宗教教育,不仅因为宗教宣传因果,让人不敢作恶,非常利于治平天下,更是因为宗教它本身就是教育,而且是最好的教育,故名曰“宗教”。它的奥理至深,至今人类还在探索,研究,并且把它还放在很高的地位给予重视,况且宗教的社会教化功能确实不可小视,我们应该尊重它,并发挥它的社会教化功能。

中国自古以来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人心向善,主要就是得益于以上的四种教育的有机配合,而且统治者自西汉汉武帝以来,就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加以推崇,并通过学校教育及考试制度加以推广普及,以“礼”“乐”治天下,以“礼”调身,使身正,人人懂“礼”崇“礼”,社会秩序井然,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就各位,各尽其职,社会和谐。以“乐”调心,让人心境平和,心安理得,心情愉悦,幸福快乐。“礼乐文明”,天下太平。

四. 弘扬传统文化就必须落实《弟子规》,《弟子规》是儒家文化的根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经典也浩如烟海,最基本的经典有《四书》、《五经》、《十三经》,再大一点还有《四库全书》,对今天我们学人来说,那真是茫茫书海,无边无际,穷其一生也只是冰山一角,何况祖宗以文言文写成,要求我们必须要具备起码的文言文功底,否则则无法穷极其奥理。古大德慈悲,他们深知我们后学的根性,便把祖宗留下来的经典加以整理,提炼浓缩,以便于我们后学学习与落实,这就出现了贯彻儒家思想与精神的简易读本,如《三字经》,《童蒙养正》,《弟子规》等。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先生所作,其底本依据南宋学者朱熹所编的儿童读本《童蒙须知》,并结合儒家的其它经典而编成。全书共1080个字,360句,113件事,通俗易懂,内容全面,奥理至深,是做人的根本所在。

《弟子规》的主要内容总概括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内容丰富,义趣绵长,只有深入经典,才会受益无穷。愿全社会都来学习《弟子规》,推广《弟子规》,落实《弟子规》,则和谐社会就一定能建成,人人即可过上幸福美满的 生活

2011-8-26.

上一篇:花样年华分析范文下一篇:婚宴基本常识范文